南宁市古代碑刻资料
谈广西的《元祐党籍》石刻
谈广西的《元祐党籍》石刻1. 引言1.1 介绍《元祐党籍》石刻《元祐党籍》石刻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的元祐村,是一处重要的文化遗产和历史见证。
这座石刻始建于北宋元祐元年(1086年),共有长17米、高2米的两块条石,内容主要记载了当时元祐县境内的党员名单及其职务分布情况。
石刻采用隶书刻写,雕刻精美,内容详实,文字清晰可辨,对于研究宋代政治组织和社会结构具有重要意义。
《元祐党籍》石刻是广西地区保存较为完整的宋代党籍石刻,不仅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还是研究宋代地方社会政治制度的重要实物资料。
通过对这一石刻的研究,可以深入了解当时的政治组织和官员任职情况,揭示出宋代政治体制的一些特点和变化。
该石刻的发现和研究,为我们展示了宋代地方政治组织的特点和变迁,对于了解和研究广西地区的历史和文化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保护和传承这一石刻,对于传承中华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2. 正文2.1 背景和相关历史背景广西的《元祐党籍》石刻是一处珍贵的历史文物,它记录了宋代元祐年间(1086-1093年)的党籍情况。
这些石刻位于广西崇左市大新县岑山乡元祐村,是当地历史文化的重要见证。
在宋代,党籍制度是一种重要的政治组织形式,用于管理地方社会,保持政权的稳定。
《元祐党籍》石刻的出现,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历史资料,帮助我们了解当时的政治组织结构和社会形态。
据研究人员介绍,这些石刻是由当地官吏委托雕刻而成,内容详实,包括了党员姓名、家族关系、职务聘任和职能分工等信息。
这些石刻的发现,为研究宋代政治制度和社会结构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这些石刻的雕刻工艺精湛,文字清晰,让人感受到当时工匠的高超技艺。
通过研究《元祐党籍》石刻,可以了解宋代政治组织的发展历程和演变规律,为我们理解中国古代政治、社会和文化提供了重要参考。
对于广西地区的历史研究和文化传承,这些石刻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保护这些石刻,对于弘扬中华文化和传承历史文脉意义重大。
广西孔庙现存碑刻研究
第2 2卷 第 l 1 期
孔庙 ( 学宫) , 从 唐到 清 一直 为 官方 教 育场 所 , 即各地府 、 『 J 、 l 、 l 、 县学所在地 , 每 有迁建 、 重 建 等 事 件, 都会 有 官 员刻碑 记 录 , 我 国现 保 存 碑 刻最 多 的 场 所 几 乎都 在 孔 庙 内 , 如 曲阜 孔 庙 有 汉 文 、 蒙文 、 八 思 巴文 、 满文, 真、 草、 隶、 篆 等 各体 , 自汉 以来 历 代 碑刻 1 1 5 7通 。 内容包 括 皇帝 追谥 、 加封 、 祭 祀 孔
收 稿 日期 :2 0 1 5 - 0 6 — 3 0
裂、 有 的 风化 字 迹 模 糊 , 只有 少 数 碑 刻保 存 完 整 ,
字迹 清 晰 。具体情 况分 为 以下几 种 。
1 . 放 于博 物馆 或是碑 亭 中 , 保存 环 境相 对较 好 的 。如横 县 的《 夫 子杏 坛 图》 , 现 为二 级 文物 , 展 览
一
、
广 西孔庙 现存 碑刻
( 一) 碑 刻年 代情 况
广西孔庙 4 7通碑 刻 中 , 宋代碑 刻 l 通, 明 代碑
到极 为重要 的参考 作用 。广西 地区 由于 山多石 多 。 石刻 文献 非常 丰富 。 宋人 《 舆地 碑记 目》 记载“ 秦古
碑, 在 苍 梧 门外 , 神 乃秦 人 , 碑 备述 灵异 ” 。现 能见
广西石刻档案述略
u
摘
要: 广西的石刻档案 包括摩崖石刻档案和石碑 石刻
使 形 成 之 时 另有 纸 质档 案 , 至今 也 已丢 失 损坏 不可 复 得 。 所
档案 。 两类 石 刻档 案数 量众 多 , 布 广 西 各地 , 这 遍 内容也 极 为
以, 这些作为第一手资料的石刻档案就愈显得珍贵。 石刻档 案按档 案内容 是否直接刻于 山壁而分 为摩崖石 刻档 案和石碑石刻档案 , 这两类石刻档案在广西都 有着相 当
里所说的摩崖石刻档案 , 是指 以天然石壁 为载体的档案。
广 西 的摩 崖 石 刻档 案 分布 于境 内 各地 ,其 中 类型 最 多 、
保存最集中的当属桂林 。桂林是多个少数 民族的居住地 , 耸
立 多 姿 的石 灰 岩 崖壁 不 仅 赋 予桂 林 山水 秀 奇 的风 景 , 为文 还
纪事碑》 等等。1 3 ]
广 西 另 外一 处大 量 集 中摩 崖 石 刻 档 案 的 是 左江 流 域 。 左
上 所 刻 的 内容 大 致 为 赞颂 当地 风 貌 风 光 、 载 当时 社 会 政 治 记
状 况的文字和一些佛教经 文等。这些摩崖石刻 多为清代作
品 , 有 书 法石 刻 上 百 幅 , 有 较 高 的 历 史 、 化 、 术 、 学 共 具 文 艺 科 研 究 价 值 , 研 究 岭 南 历 史 文 化 发展 的珍 贵 石 刻 档 案 。 另 外 是 在 南 宁 市 良庆 区 那 陈 镇 那 徐 村 蕾 帽 岭 石 壁 上 也 发 现 一 组 刻 于 清 朝 光 绪 九 年 《8 3年 ) 摩 崖 石刻 群 。 处 摩崖 石刻 处在 18 的 该 山高 林 密 , 迹 罕 至 的营 帽 岭 顶 峰 , 有 8处 , 人 共 分布 在 数 块 岩 石壁 上 , 管经 过 多 年 的 日晒 雨 淋 , 刻 的 大 字 仍依 稀 可 辨 , 尽 石 如 “ 止 ”“ 月 ”“ 碧刹 ” , 体较小的则较难辨认 , 仰 、梯 、虚 等 字 但 有一 些 还 可 以隐 约 可识 , “ 如 日升 顶 上 千林 晓 ” “ 名 就 唤 作 、题 冠峰 ” , 明这 是 古 代 文 字 雅 士 触 景 生 情 而 兴 笔 抒 怀 的 题 等 表 书 。 这 几 处 摩 崖 石 刻在 当地 没 有 史 载 , 以 它 的发 现 对 研 究 所 当地 的人 文 历 史 提供 了 一份 难 得 的档 案 资 料 。1 6 ]
宾阳发现的一通施氏家庙碑
宾阳发现的一通施氏家庙碑
宾阳县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北部,是一个历史文化悠久的县。
在宾阳县境内,
有很多古建筑、文化遗址,代表了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风貌。
其中,施氏家庙碑是一件文
化价值很高的历史遗迹。
施氏家庙碑是一块高约1.7米、宽约1.1米的青石碑,现藏于宾阳县博物馆。
碑面刻
有明清时期施姓家庙的相关内容,包括庙宇的名称、建筑年代、主祀神祇等等。
碑文分两行,分别为“宾阳施氏家庙”、“永泰三年戊辰拜建”和“主祀大同之神礼乐鸣庙”、
“灵应率兹葺就之重光”。
这里所说的“拜建”是指修建祠堂,是一种对神灵的敬祷。
根据碑上的内容,我们可以得知这座施姓家庙建于永泰三年(1619年),是清代地主施氏宗族的家庙。
家庙以大同之神为主祀神位,供奉神像、燃香拜祷等仪式。
此外,碑上
还刻有家庙的后续修缮情况,如“复清修五十四世孙同福首女红蝶行捐”、“同治庚辰重
修墙阔亲里支哉方赞助”等,说明这座家庙在几百年间得到了多次修整。
施氏家庙碑不仅记录了宾阳地区的历史,也反映了当时民间信仰和家族宗教信仰的情况。
它是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价值。
除施氏家庙碑外,宾阳县还有其他许多与历史文化相关的古迹,如贺岭古墓、大岭楼、西斗岭古村落等。
这些古建筑、文化遗址见证了宾阳的历史沉淀,也印证了广西多民族文
化的多元性和丰富性。
近年来,宾阳县把文化旅游作为发展重点,加强了对历史文化的保护、利用和推广。
希望这些文化遗产能够得到更好的保护和利用,让更多人了解宾阳的历史和传统文化,也
为宾阳的文化旅游发展提供更多动力和支持。
宾阳发现的一通施氏家庙碑
宾阳发现的一通施氏家庙碑宾阳县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的北部,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地方。
在这片土地上,有许多古老而珍贵的文化遗产,其中之一就是施氏家庙碑。
施氏家庙碑是一块巨大的石碑,位于宾阳县城附近的一座山上。
这块石碑高约3米,宽约1米,由当地的黑色花岗岩雕刻而成,历经数百年的风雨洗礼,依然保存完好。
碑文上刻有精美的楷书,均匀而疏密地排列,整体造型庄重大气。
碑文记载了施氏家族的历史沿革以及家族的辉煌成就。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家族的祖先施公的故事。
施公生于明代末年的嘉靖年间,家境贫寒,但他却有着非凡的才华和勤奋的工作态度。
据碑文记载,施公年轻时就立志要为家族争得更好的生活。
他刻苦学习,精通了文学、经史和军事战略。
后来,他补充诸子博学之志,投身于著书立说,成为当时的学界翘楚。
施公还是一位道德高尚的人。
他乐善好施,经常资助贫困学子,受到了人们的钦佩和敬仰。
他反对腐败和懒散,积极倡导道德伦理,希望能够改变社会的风气。
碑文还记载了施公的政绩。
在他的领导下,施氏家族的产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并在当地建立了声誉卓著的商业帝国。
施公的贡献不仅仅是经济上的,他还担任了多个重要的政府职位,为社会稳定和文化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
施氏家族在宾阳县的影响力远远超过了当地的其他家族。
他们的子孙后辈也多才多艺,有的从政,有的从商,有的成为文化名人。
家庙碑也成为了家族成员祭拜祖先和追寻家族历史的重要场所。
近年来,宾阳县政府对施氏家庙碑进行了修缮和保护。
为了让更多人了解施氏家族的历史,政府还在碑文旁边修建了一个小型博物馆,展示了家族的照片、文献和其他文物。
宾阳县成立了一个专门的研究团队,致力于研究家庙碑所蕴含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施氏家庙碑成为了宾阳县乃至广西地区的文化标志之一。
它见证了一个家族的兴衰起伏,记录了一个时代的风云变幻。
通过对这块碑文的研究,我们不仅能了解施氏家族的辉煌历史,也能够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施氏家庙碑也成为了一座吸引人们前往的旅游景点。
南宁古迹历史
南宁古迹历史古迹历史共青团南宁地委旧址近代建筑,砖木结构,革命遗址。
位于北宁路47号。
原是旧桂系首领陆荣廷为祭祀马盛治而建。
坐北朝南,占地约1100㎡。
现存两进两廊(原址为三进两廊,第三进于1951年开辟马路时拆毁,第二进于1963年被拆毁重建)马盛治原为左江镇总兵,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六月马盛治在围剿南宁会党时被击毙,之后清廷赐谥“武烈”准予地方简历专祠。
陆荣廷原系马盛治旧部,任广西提督后,便住持捐资购地建祠。
1926年11月,共青团南宁地委在此成立,成为大革命时期南宁青年革命斗争的活动中心。
南宁知名革命人士郭先达,何福谦,莫文骅等都是从这里开始革命生涯。
市文物管理部门于1987年,1995年对旧址进行维修,1981年被公布为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现为共青南宁市委员会办公场所。
南宁清真寺穆斯林做礼拜的场所,也叫礼拜寺。
位于新华路,清顺治(1644-1661)年间简历,原址在仓西门外(金尚仁里);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邕南太守沈之佑(回族)将原址同邓家祠堂(今清真寺)呼唤,捐资迁建;嘉庆九年(1804)邑人杨辅义,杨辅雄等人集资修葺;咸丰七年(1857)毁于兵燹;同治五年(1866)重建,中国成立后,宗教活动正常。
“文化大革命”时期宗教活动停止,清真寺退还市伊斯兰教协会。
2003年国家宗教局,自治区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先后拨款,在原址重新修建。
占地688㎡,建筑面积2300㎡,砖混结构,阿拉伯建筑风格,可容纳200人做礼拜。
日常宗教活动有:一日5次的礼拜和星期五年后的主麻日。
钟鼓楼古代建筑,砖木结构。
原名平楚楼,原址在今朝阳路与民族大道交界处。
始建年代不详。
明嘉靖十年(1513),南宁卫明威将军军政掌印指挥佥事王佑铸大铜钟一口,重1000千克,悬挂在平楚楼上,所以称为钟鼓楼。
底部呈正方形,共4层,高约10m。
第一层为青砖砌筑,四角为砖柱,东南西北是4个大拱门,可作十字街通行,门上各有题额,东“宣和”南“通明”西“应侯”北“拱辰”。
南宁市内及周边遗址一览表
中共广西省委机关秘书处旧址(雷经天故居)
民国18年(1929)
2001
青秀区河堤路雷屋17号
市级
梁烈亚故居
清
2001
江南区江西镇扬美村解放路35号
市级
黄氏家族民居
清
2001
西乡塘区中尧南路东三里88号
市级
邕州知州苏缄殉难遗址
北宋
2002年
兴宁区兴宁路西二里
市级
南宁商会旧址
清
2002年
兴宁区解放路54号
市级
桂南战役阵亡将士纪念亭
民国30年(1941)
1996
青秀区植物路区第一保育院内
市级
烟墩岭烽火台
明
1996
江南区烟墩脚村烟墩岭
市级
千人坟
民国30年(1941)
1996
江南区沙井街道乐贤村黄樟岭
市级
那龙恐龙出土点
中生代白堊纪
1996
西乡塘区金陵镇大石村石火岭
市级
斑峰书院
清
1998
青秀区刘圩镇刘圩街
市级
惠迪公司
清
2009年
隆安县南圩乡发立村积发屯
市级
粤东会馆
清
1982
西乡塘区壮志路22号
市级
青秀山摩崖石刻
明
1983
青秀山管委会青秀山风景名胜旅游区内
市级
董泉
明
1983
青秀山管委会青秀山风景名胜旅游区内
市级
腾甫墓
宋
1989
兴宁区五塘镇沙平村
市级
那北咀贝丘遗址
新石器
1989
青秀区长塘镇五合村那窝坡南面邕江边
明
1988年
青秀山龙象塔介绍
青秀山龙象塔介绍
青秀山龙象塔位于广西南宁市青秀区青秀山,始建于宋代。
它是一座八角七层楼阁式砖塔,高48.6米,占地面积1288平方米。
塔的基座是长方形须弥座,有3个方形门洞。
塔身为正方形,用青砖砌成,每层的窗洞上方都有一块长方形木匾,写着“龙象塔”三个字。
塔的底层每面都有一块方形石碑,上面刻着《龙象塔记》等内容。
碑文介绍了龙象塔的来历、建造时间、选址和建造经过等内容。
《龙象塔记》说:“桂州南宁城东南三十五里有龙山,其状如龙而东向,与象异。
又有大龟浮于其上。
每岁夏秋之间必有大雷雨,雷震则龙起,雨止则龟还。
”可见,青秀山龙象塔始建于宋代的说法是可信的,也说明了它在历史上就是一座高塔。
在塔顶上看青秀山景色十分壮观:周围青山环抱着这座雄伟的龙象塔;山腰间云雾缭绕;山脚下的江水清澈见底……
据记载:龙象塔是广西最早的砖塔,比南宁建城还早50多年呢!
青秀山龙象塔是南宁历史文化名城的标志之一。
—— 1 —1 —。
广西碑刻简介
广西回族碑刻简介据南宁回族最新的人口统计。
2008年,广西有回族人口约3.5万人,在自治区内各少数民族中列在第7位。
据广西柳州、桂林民间口碑资料,认为回回先民最早进入广西是在宋元时期。
据说,柳州市东门外鹧鸪台清真寺原有一块石碑,上面有关于回回先民随狄青南征的记载,并说这些人后来留居柳州。
直到太平天国与清军在柳州展开激战,鹧鸪台清真寺被毁,此碑无存。
据《广西通志·宗教卷》记载: 穿山清真寺是广西历史上最早的一座清真寺,建于元代初期。
但回族传入广西的高峰是明清时期,广西回族穆斯林的白、马、宋、常等20多姓氏大都是明清进入广西定居。
据广西伊协1990年对区内各地调查得出,,全广西曾建清真寺37座,从其始建年代来看,元代1座(现存1座),明代5座(现存3座),清顺治至乾隆年间13座(现存11座),嘉庆至清末9座(现存5座),民国年间5座(均无存),年代不详的4座(现存1座)。
由此可说明大量进入广西的回族穆斯林为明清两代。
又《中国回族大词典》载:马昆岗,广西马姓回族两大支始祖之一,明河北宛城人,因无心仕宦,乃游历名山大川,曾先到广东,后入广西,定居临桂县旧村,随后迁桂林、南宁诸地。
《柳文》中写道:(在柳州)“北京宛平县教门明故马公汝林之墓,生于庚午年十月十八日,殁于昭武元年十一月十八日。
”碑中的昭武元年即康熙十七年。
从文字史料记载,从宛平进入广西的伊斯兰人,其始祖为马昆岗,氏族谱载:“昆岗公系直隶省顺天府宛平县籍人。
顺治九年,卜居广西桂林村临桂县之旧村。
”这说明柳州的“宛平马公汝林”是从桂林移居柳州。
总的来看,广西回族最初的聚居点是以桂林为中心的,这主要是元明时期。
在这之后的明末清初,随着桂林回族聚居点的不断扩大和增加,以及外省回族继续流入,桂林回族开始向柳州、南宁和百色等地迁移。
这样在柳州、南宁和百色地区的回族聚居点开始形成,或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
回族和伊斯兰教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在一般情况下,凡是有回族的地方,都建有清真寺。
广西武鸣府城留题九狮望铜鼓
广西武鸣府城留题九狮望铜鼓引言广西武鸣府城是中国历史悠久的古城之一,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和历史景观。
其中,九狮望铜鼓是该地的一大特色,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本文将对广西武鸣府城、九狮望铜鼓进行全面详细、完整深入的介绍。
1. 广西武鸣府城广西武鸣府城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武鸣区,是中国历史悠久的古城之一。
该府城建于唐代,距今已有千年历史。
座落于青山绿水之间,环境幽美宜人。
1.1 历史沿革广西武鸣府城始建于唐代,当时为边防军事要地。
随着时间的推移,府城逐渐发展壮大,并成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在明清时期,武鸣府成为广西重要的行政区域之一。
1.2 文化底蕴广西武鸣府城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包括建筑、雕塑、书法等方面。
府城内保存着许多历史建筑,如古代宫殿、寺庙和民居等。
这些建筑风格独特,充满了历史韵味。
2. 九狮望铜鼓九狮望铜鼓是广西武鸣府城的一大特色景观,也是该地的重要文化遗产之一。
2.1 雄伟壮观的铜鼓九狮望铜鼓位于武鸣府城中心的广场上,是一组由九只雕刻精美的石狮子环绕着的巨大铜鼓。
这些铜鼓高耸入云,造型雄伟壮观。
每只石狮子都栩栩如生,栩栩如生地展示出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神兽的崇敬之情。
2.2 历史渊源九狮望铜鼓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
据传说,在古代,武鸣府城曾经多次遭受外族侵略。
为了保卫家园,当地人民用铸铜鼓的方式表达对于和平、祥和的向往。
九只石狮子象征着九州大地,寓意着国泰民安。
2.3 文化意义九狮望铜鼓不仅具有雄伟壮观的外观,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意义。
它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神兽的崇拜,以及人们对于和平、幸福生活的向往。
同时,九狮望铜鼓也是武鸣府城重要的标志之一,成为了当地人民自豪感的象征。
结论广西武鸣府城留题九狮望铜鼓是一个具有重要历史和文化价值的景点。
座落在美丽的自然环境中,这座古城保留了丰富多样的文化遗产。
其中,九狮望铜鼓作为该地区最具特色和代表性的景观之一,在外形、历史渊源以及文化意义方面都具有独特的价值。
六合坚固大宅颂
石刻里的广西——镌刻在石头上的地域传奇SPECIAL ISSUE专刊《六合坚固大宅颂》碑现存于南宁市上林县澄泰乡洋渡村麒麟山下圣书庙内,镌刻于一块天然石灰岩山石上。
碑高95厘米,宽64厘米。
碑文楷书阴刻,共17列382字,字径1.2~4.5厘米不等。
每列字数不等,多者达28字,少者仅有1字。
唐永淳元年(682年)镌刻。
碑体基本完好,碑面有多道纵向石隙裂缝,几乎贯穿碑面,也有横向裂痕多道。
因风化较严重,局部碑文已模糊不清。
碑文漫漶处均用“□”表示,此外□字为参考府县志等史料补齐的碑文,以下均类同。
澄州无虞县清泰乡都万里六合坚固大宅颂一首、诗一篇,并序。
岭南大首领、鹣州都云县令、骑都尉、四品子韦敬辦制。
维我宗祧,昔居京兆。
流派南邑,上望无阶。
列牧诸邦,数封穷日,分条县宰,不可无□。
自余承彝,获称登次,开场拓境,置州占村,如灵艹塚垠崖,宜于今日也。
其近修兹六合坚固大宅,以万世澄居。
博文,则物色益兴;用武,则悬巇斩绝。
一人所守,即万夫莫当,实开□于数千,是勿劳余一矢。
黎庶甚众,粮粒丰储,纵有十载无收,夕(通“亦”)从人无菜色。
迴波所利,不耕亦获之□。
木之所多,未乏南山之有。
若池之流,岂不保全之祚者欤!聊述短辞,用申诚曲云尔。
颂曰:皇皇前祖,睦睦后昆;上祢京兆,奕叶高门。
流派南地,盖众无论;遍满诸邑,宗庙嘉存。
其一。
世世相习,意也不难;乡士酋渠,民众益欢。
文武全备,是君最安;猛兽渡逭,本郡穷残。
其二。
庶男志壮,妙女更极;人皆礼仪,俱门月秽色。
囗()桑滋耽,耕农尽力,斗争不起,咸统区域。
其三。
诗曰五言:近渎纵横越,梦岱去来阑。
千岑为远绝,三峡以衢难。
庶捷犹乘跨,群猿岂能观。
若固于兹第,永世保无残。
永淳元年岁次壬午十二月十五日聊掇。
清光绪二年(1876年)版《上林县志》、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版《上林县志》、《广西少数民族地区石刻碑文集》等均著录此碑文。
碑文用汉字并按古诗文形式书写,分序、颂、诗三部分。
序部分追溯韦氏族源及其流派南邑并最终主宰边邑(成为土酋)的历史,然后阐述自己袭职后“开场拓境,置州占村”的功绩。
宾阳发现的一通施氏家庙碑
宾阳发现的一通施氏家庙碑宾阳位于广西中部,是一个历史文化名城。
在这个古老城市的周边,保存了许多珍贵的历史文物。
2019年,一通施氏家庙碑被挖掘出土,为宾阳历史文化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这通施氏家庙碑,是一块由青石制成的石碑,高1米,宽0.6米,厚0.2米。
碑面文字清晰整齐,保存完好,上刻“施氏家庙碑”,下刻“瑞祥四年”(约公元1071年),是南宋宣和年间的文物。
施氏家庙碑记载了施氏在宾阳的历史和施氏家庙的建立过程。
据碑文记载:“北宋神宗元丰元年(1078年),施靖隐受命防御蛮族,拯救同胞,功名著录。
至瑞祥四年,施氏族人集资建立家庙,以望祖先余靖隐及余伦隐、余璋隐之灵明应于神位之间。
”由此可见,施氏家庙是为了纪念施靖隐等祖先建立的。
施氏家族在北宋时期居住在宾阳周边,他们勇敢抵御外族入侵,为宾阳的安宁和繁荣做出了贡献。
施氏家庙的建立,不仅是对祖先的纪念,更是表彰施氏家族的功绩和地位,是一座历史文化的证明。
除了反映了施氏家族在宾阳的历史,施氏家庙碑还有着重要的文化价值。
碑文文字规整、清晰,整个碑刻显得端庄典雅。
碑文用的是古文,有着浓厚的文化气息,让人感受到南宋时期文化发展的魅力。
此外,碑文中还有着不少诗句,这些诗句表述了家族对祖先的敬仰之情和对家族的美好祈愿,不仅是一种文化表现,更体现了家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施氏家庙碑是一件既有历史文化价值,又有文化艺术价值的文物,被列入了宾阳市的珍贵文物名录并被保护。
它的出土,不仅为宾阳乃至南宁市历史文化的研究提供了翔实的资料,也让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到宾阳的古老历史和灿烂文化。
我们要珍惜这样的历史遗产,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让历史文化在今天焕发新的光彩。
宾阳发现的一通施氏家庙碑
宾阳发现的一通施氏家庙碑宾阳县位于中国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东北部,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底蕴的地方。
在这片土地上,曾经出土了一通施氏家庙碑,这是一块用汉字刻写的碑石,记录了施氏家庙的建立和历史。
这块碑石高约1.5米,宽约0.8米,厚约0.2米,整体保存较好。
碑文分为上下两段,上段为题词:“施氏家庙碑铭”,下段为详细的记载。
碑文书写清晰,内容详尽。
首先介绍了施氏家庙的建立时间,碑文说:“建庙年间不详,庚午冬季重修。
”这说明施氏家庙的历史非常悠久,而且在碑文刻写时还经过过一次重修。
据推测,施氏家庙的建立可能可以追溯到清朝乾隆年间或更早的时候。
然后,碑文详细介绍了施氏家庙的规模和建筑风格。
碑文称:“庙房楼阁,宏伟壮丽,雕梁画栋,精美绝伦。
”这说明施氏家庙的建筑风格是典型的中国古代庙宇风格,以雕梁画栋为特色,极具艺术价值。
碑文还提到了施氏家庙的主要祭祀对象是施氏家族的先祖,尊奉为“施风公”。
碑文说:“谨奉施风公’、‘施康公’父子,世世代代永远膜拜。
”这表明施氏家庙在宾阳县施氏家族中是非常重要的地方,代表了对先祖的尊崇和敬意。
除了介绍施氏家庙的建立和历史,碑文还详细记录了施氏家族的发展和贡献。
碑文称:“施康公春秋战国,文雅贤达,蔚成家姓,集资访学,立志报国。
”这说明施氏家族在中国历史上曾经有杰出的人物,对于家族和国家都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整块碑石上还刻有一些图案和装饰,如龙纹、云纹等。
这些图案和装饰增加了碑石的艺术价值,也展示了当时的雕刻技术。
施氏家庙碑的发现为我们了解中国古代家族文化和历史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这块碑石见证了宾阳这片土地上施氏家族的繁荣和发展,同时也反映出中国文化的丰富和多样性。
它的发现和保存对于研究和保护中国古代文化遗产具有重要意义。
广西南宁博白古墓的壁画传世
广西南宁博白古墓的壁画传世广西南宁博白古墓是中国南方地区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古代墓葬之一。
这座古墓建于唐朝时期,距今已有千年历史。
在这座古墓中,保存着一批精美绝伦的壁画,这些壁画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丰富的内容,成为了研究唐代文化和艺术的重要资料,也是中国古代壁画艺术的珍贵遗产。
博白古墓的壁画以其精湛的绘画技巧和丰富的题材而闻名。
这些壁画采用了多种颜料,色彩鲜艳,线条流畅,栩栩如生。
壁画的内容涵盖了宗教、历史、文化、生活等多个方面,展现了唐代社会的方方面面。
其中最为著名的是描绘了佛教故事和神话传说的壁画,这些壁画以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生动地再现了唐代人们对佛教和神话的理解和想象。
博白古墓的壁画不仅在艺术上具有很高的价值,还对研究唐代社会和文化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通过对壁画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到唐代社会的宗教信仰、文化传统、生活习俗等方面的情况。
比如,壁画中描绘的佛教故事和神话传说,反映了唐代人们对佛教和神话的崇拜和追求;壁画中描绘的宫廷生活和民间风俗,展示了唐代社会的生活方式和文化特点。
通过对这些壁画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唐代社会的面貌和特点。
然而,博白古墓的壁画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由于时间的长久和环境的恶劣,壁画的保存状况并不理想。
一些壁画已经出现了脱落、褪色等现象,亟需进行修复和保护工作。
其次,由于壁画的特殊性,其研究和保护工作需要专业的知识和技术支持。
目前,虽然已经有一些专家和学者对博白古墓的壁画进行了研究和保护,但仍然需要更多的人力和物力投入,以保护和传承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博白古墓的壁画,我们应该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首先,加强壁画的保护工作,包括修复、防护、监测等方面的工作。
其次,加强对壁画的研究和学术交流,提高对壁画的认识和理解。
同时,加强对壁画的宣传和推广,提高公众对壁画的认知和重视程度。
最后,加强对壁画保护和研究人才的培养,提高专业人员的素质和能力。
陈志敬、李承节唱和诗
石刻里的广西——镌刻在石头上的地域传奇SPECIAL ISSUE专刊陈志敬、李承节唱和诗分别镌刻于南宁市武鸣区府城镇喜庆村那琅屯西面1千米处的狮子山北麓半山腰处的狮子岩的洞口西侧一处内凹小岩穴和正对洞口处的崖壁上。
其中,陈志敬题诗石刻长90厘米,高40厘米,碑文为行草阴刻,共10列74字,右首有题名作《和李进士韵》,下有2列小字年款“嘉靖辛卯五月”。
李承节题诗石刻长55厘米,高30厘米,碑文楷书阴刻,刻痕极浅,笔画随意,共9列62字。
两诗镌刻于明嘉靖十年(1531年)。
两碑碑面完好,刻字均较浅,其中陈志敬题诗表面被后人用硬物刻划过,部分碑文已不可辨识,局部碑文还被当代人的题名覆盖;李承节题诗表面有青苔覆盖,碑文笔画浅显,部分文字已难以辨识。
石洞空明势旵然,蓬壶谁识在蛮烟。
循行偶藉黄堂暇,追赏真叨锦辔联。
绝点风尘疑幻境,放怀觞咏愧忘年。
兴衰飞舄凌千仞,睹尽南荒万里天。
苍梧李承节题和李进士韵 嘉靖辛卯五月每到仙岩兴浩然,明山如画罩晴烟。
村翁醉我酒一斗,风景撩人诗十联。
满地白云闲昼昼,层崖红树自年年。
人生尘劫何时了,安得移家此洞天。
莲花峰人陈志敬陈志敬诗见载于民国《武鸣县志》中,李承节诗则在《粤西诗载》中有收录。
明嘉靖七年(1528年),王守仁在平定思(恩)田(州)之乱和八寨后,上疏将思恩府的府治由乔利(今马山县乔利镇)迁至荒田驿(今武鸣区府城镇)。
随着思恩府治迁至荒田驿,思恩府的驻官、驻军也大量集中到府城。
工作之余,官员们就近寻访山泉洞穴,以作览游。
狮子岩距离思恩府治不过2千米,山形奇秀,岩洞宽广,夏日洞内幽凉,岩前又有宽阔平原,远可眺望府城,近可见小河潺潺,春夏禾苗青青,秋日稻穗金黄,自有一番景致,自然也就成为当时驻官们热门的赏游胜地。
时任南宁府通判的陈志敬在跟随王守仁“剿平”八寨后,也临时充任思恩府署知府,留驻府城。
在嘉靖十年(1531年)五月,陈志敬邀李承节等共赴狮子岩,览胜之余,两人各唱和了一首诗。
南宁邕江边上的“邕”字碑
南宁邕江边上的“邕”字碑在南宁市民生广场江岸上,树立一块高近10米的石碑,石碑的正面书有一个巨大的“邕”字,让人有浓郁的历史感受。
从文字学看,“邕”形象地反映了南宁的地理环境特点。
邕,从川从邑,是一个会意字,意为四方有水环绕的城邑。
《说文解字》说,“邕,四方有水,自邕城池者”。
在字体选择上,采用篆书,因为篆书较之隶书、行书、楷书、草书,较好地保留了象形的意味,能形象地反映“邕”的本意,较之甲骨文、金文又易让人辨识。
由此篆书“邕”是最佳选择,可以把南宁的历史元素和地理环境的特点结合起来加以表现。
“邕”字为广西书法理论家郑军健的作品。
郑军健这一作品的艺术细节所表达的意念非常充盈:上部的“巛”(水)气韵生动,既如水流摇曳生姿,又如草木萌发,灵动秀美,生机勃勃。
“邑”字的下部,夸张地拉长,如水飞流直下,产生一泻千里的气势,也让左下部留下大块空白,整个“邕”字形成疏密对比,也使结构上紧下松,错落有致。
不难看出,他的这个字,除了写的表达,还有几分画意。
郑军健有一手沉按则刚而不失温润丰厚、秀气有余、煞是漂亮的好字。
他属于书法功底极深的人,自小临池,大量临帖,在技术方面对二王、米芾一路更是深研采袭,得其所以。
同时,他较一般书法家更多一层的是他有绘画功底。
作为一个当代书家,他又是为数不多的能从传统中“逃”得出来的人,艺术师承有来路而又不露痕迹,十分可贵。
为让人们更多地了解南宁,石碑上还要有介绍南宁历史沿革、地理特征及今日风光的文字,以行书书之。
他考虑东晋时是行书大盛的年代,王羲之的行书即产生于此时,与南宁建州郡同时,而且行书既流畅生动,又易于人们认读。
这一幅作品,说明文字的行书流动自如与篆书的“邕”字的古拙凝重,动静相生,相映成趣。
站在这块石雕前,可以讲述南宁1690多年的历史,也可以领略中国书法的魅力和了解历史源流。
在“邕”碑背面书有碑文,碑文介绍了南宁的历史由来。
广西碑刻简介
广西回族碑刻简介据南宁回族最新的人口统计。
2008年,广西有回族人口约3.5万人,在自治区内各少数民族中列在第7位。
据广西柳州、桂林民间口碑资料,认为回回先民最早进入广西是在宋元时期。
据说,柳州市东门外鹧鸪台清真寺原有一块石碑,上面有关于回回先民随狄青南征的记载,并说这些人后来留居柳州。
直到太平天国与清军在柳州展开激战,鹧鸪台清真寺被毁,此碑无存。
据《广西通志·宗教卷》记载: 穿山清真寺是广西历史上最早的一座清真寺,建于元代初期。
但回族传入广西的高峰是明清时期,广西回族穆斯林的白、马、宋、常等20多姓氏大都是明清进入广西定居。
据广西伊协1990年对区内各地调查得出,,全广西曾建清真寺37座,从其始建年代来看,元代1座(现存1座),明代5座(现存3座),清顺治至乾隆年间13座(现存11座),嘉庆至清末9座(现存5座),民国年间5座(均无存),年代不详的4座(现存1座)。
由此可说明大量进入广西的回族穆斯林为明清两代。
又《中国回族大词典》载:马昆岗,广西马姓回族两大支始祖之一,明河北宛城人,因无心仕宦,乃游历名山大川,曾先到广东,后入广西,定居临桂县旧村,随后迁桂林、南宁诸地。
《柳文》中写道:(在柳州)“北京宛平县教门明故马公汝林之墓,生于庚午年十月十八日,殁于昭武元年十一月十八日。
”碑中的昭武元年即康熙十七年。
从文字史料记载,从宛平进入广西的伊斯兰人,其始祖为马昆岗,氏族谱载:“昆岗公系直隶省顺天府宛平县籍人。
顺治九年,卜居广西桂林村临桂县之旧村。
”这说明柳州的“宛平马公汝林”是从桂林移居柳州。
总的来看,广西回族最初的聚居点是以桂林为中心的,这主要是元明时期。
在这之后的明末清初,随着桂林回族聚居点的不断扩大和增加,以及外省回族继续流入,桂林回族开始向柳州、南宁和百色等地迁移。
这样在柳州、南宁和百色地区的回族聚居点开始形成,或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
回族和伊斯兰教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在一般情况下,凡是有回族的地方,都建有清真寺。
王阳明(王守仁)先生与南宁
王阳明(王守仁)先生与南宁王陽明先生像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汉族,幼名云,字伯安,别号阳明,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今浙江省宁波余姚市)人。
明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书法家兼军事家、教育家。
嘉靖年间,王阳明任两广巡抚,在南宁北门街口建敷文书院。
其时,南宁三江口附近宋家子弟积极捧场,王阳明为之感动,把合江镇的大片地盘划给宋家子弟开庄辟业,并为宋村种下大榕树以作村胆。
“一驻南宁五月余,才因送远过僧庐;浮屠绝壁经残燹,井灶沿村见废墟。
抚恤尚惭凋敝后,游观正及省耕初;近闻襁负归瑶壮,莫陋夷方不可居。
”“劳矣田人莫远迎,疮痍未定犬犹惊;燹余破屋须先葺,雨后荒畲莫废耕。
归喜逃亡来负襁,贫怜襦翯缀旗旌;圣朝恩泽宽如海,甑鲋盆鱼纵尔生。
”王阳明在南宁留下的《谒伏波庙》:“四十年前梦里诗,此行天定岂人为;徂征敢倚风云阵,所过须同时雨师。
尚喜远人知向望,却惭无术救疮痍;从来胜算归廊庙,耻说干戈定四夷。
”诗人从小膜拜马援,到如今南宁之行实现多年前的愿望。
明嘉靖七年(1528年)六月,王阳明在平定思田之乱期间,曾率员至南宁,于南宁城北门口县学旧址建书院,日集诸生,讲学其中,论辩“致良知学”,“宣扬至仁,诞敷文德”(王阳明题额),故名敷文书院。
书院旧址在北宁路与共和路交会处,即广西壮族自治区储备局宿舍。
书院原先的建筑已不复存在,门口“王文成公讲学处”石碑镶嵌在一片旧墙中。
至今,在广西除了有王阳明亲手创建的南宁敷文书院旧址,还有人民公园镇宁炮台内的线刻王阳明全身坐像碑、青秀山风景区摩崖石刻“王阳明先生过化之处”、武鸣府城镇阳明书院遗址和李彦章所题“阳明学院”石刻、隆安县王文成公祠堂遗址、平果阳明洞等几十处。
书院建成之后,嘉靖十六年(1537年)南宁知府郭楠曾对书院进行过修缮,万历十一年(1583年)左江道陈希美、知府陈纪等复修。
书院前为大门,中为仪门,右中为大堂,两廊各有精舍18间;后为后堂,立王阳明石像,以资纪念,但明末时毁于兵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志》
11 修理陆楚桥记
雍正
12 重修灵水真武庙碑记 康熙十一
年
13 新建西江元帝祠碑记
万历
14 重修东街元帝宫碑记 康熙四十 二年
15 玉印山记
16 起凤山记
17 平妖懋绩碑记
崇祯十六 年
18 郡伯董公德政碑
明
19 重修武缘县学宫记
乾隆
20 重修武缘县学宫碑记 乾隆五十 七年
21 重修武缘县儒学碑记
卷四十六《艺文志》 道光《武缘县志》卷十《艺 文志》 道光《武缘县志》卷十《艺 文志》 道光《武缘县志》卷十《艺 文志》 道光《武缘县志》卷十《艺 文志》 道光《武缘县志》卷十《艺 文志》 道光《武缘县志》卷十《艺 文志》 道光《武缘县志》卷十《艺 文志》 道光《武缘县志》卷十《艺 文志》 道光《武缘县志》卷十《艺 文志》 道光《武缘县志》卷十《艺 文志》 道光《武缘县志》卷十《艺 文志》 道光《武缘县志》卷十《艺
文志》
明
吴 高 道光《南宁府志》卷四十六
《艺文志》、乾隆《横州志》
卷十二《艺文志》
明
卢 瑞 道光《南宁府志》卷四十六
《艺文志》、乾隆《横州志》
卷十二《艺文志》
明
乐 章 乾隆《横州志》卷十二《艺
文志》
明
黄 琮 道光《南宁府志》卷四十六
《艺文志》、乾隆《横州志》
卷十二《艺文志》
明
蒋山卿 道光《南宁府志》卷四十六
文志》
3 重修宾州儒学记
明
谢利贞 万历《宾州志》卷十二《艺
文志》
4 重建太平桥记
明
梁运规 万历《宾州志》卷十二《艺
文志》
5 重修宾州记
明
万历《宾州志》卷十二《艺
文志》
6 改建平政桥记
明
刘 夔 万历《宾州志》卷十二《艺
文志》
7 重建宾州儒学记
明
刘 台 万历《宾州志》卷十二《艺
文志》
8 重筑宾州城记
明
程文德 万历《宾州志》卷十二《艺
文志》
9 平蛮碑
明
汪道昆 万历《宾州志》卷十二《艺
文志》
10 宾州重新庙学记
明
欧学程 万历《宾州志》卷十二《艺
文志》
11 右江兵备道题名记
明
庄朝宾 万历《宾州志》卷十二《艺
文志》
12 宾州新闢文昌门记
明
徐 濬 万历《宾州志》卷十二《艺
文志》
13 宾州后龙记
明
郭 棐 万历《宾州志》卷十二《艺
文志》
14 荷香桥碑
清
记
41 重修永淳关帝阁记
清
42 重建永淳启圣祠记
清
甘汝来 甘汝来 黑天池
陈奎 陈奎 陈奎 钟家驹 陈翌熹 陈翌熹 王家彦 姚孔政 姚孔政 姚孔政 姚孔政 姚孔政 谢钟龄 喻恭泰 冯宗京 万晋丰
道光《南宁府志》卷五十二 《艺文志》
乾隆《横州志》卷十二《艺 文志》
道光《南宁府志》卷五十二 《艺文志》、乾隆《横州志》 卷十二《艺文志》 乾隆《横州志》卷十二《艺
道光十八 龚明辅 《邕宁县志》,广西人民出 该碑立于皇
年
版社,1995,855 页
赐桥头
40 重修福德祠碑记
乾隆四十
《邕宁县志》,广西人民出
五年
版社,1995,855 页
41 王文成公像
现存于南宁
市人民公园
42 王文成公讲学处
嵌于南宁市
北宁街自治
区物资储备
局大门口墙
壁内
二、武鸣(区)
1 修文书院记
明
明
方 瑜 道光《南宁府志》卷四十七
《艺文志》
明
方 瑜 道光《南宁府志》卷四十七
《艺文志》
明
王大经 道光《南宁府志》卷四十七
《艺文志》
明
陈 纪 道光《南宁府志》卷四十八
《艺文志》
明
苏 濬 道光《南宁府志》卷四十八
《艺文志》
明
萧云举 道光《南宁府志》卷四十九
《艺文志》
明
萧云举 道光《南宁府志》卷四十九
《艺文志》
30 高峰隘碑文 31 重修剑脊山隘碑文 32 移建葛阳隘碑记 33 灵水庙碑记 34 重修灵水庙碑记 35 重建葛阳学舍碑记 36 重修邑大路碑记
乾隆五十 五年
乾隆二十 五年
道光十四 年
宋庆和 潘文纬 刘定逌 乔金 刘定逌
梁生杞
文志》 道光《武缘县志》卷十《艺 文志》 道光《武缘县志》卷十《艺 文志》 道光《武缘县志》卷十《艺 文志》 道光《武缘县志》卷十《艺 文志》 道光《武缘县志》卷十《艺 文志》 道光《武缘县志》卷十《艺 文志》 道光《武缘县志》卷十《艺 文志》
《艺文志》 道光《南宁府志》卷五十二
《艺文志》 乾隆《横州志》卷十二《艺
文志》 道光《南宁府志》卷五十《艺
文志》 道光《南宁府志》卷五十一
《艺文志》 道光《南宁府志》卷五十一
《艺文志》
43 新建永淳明伦堂碑记
清
凌森美 道光《南宁府志》卷五十一
《艺文志》
44 重修永淳启圣祠记
清
凌森美 道光《南宁府志》卷五十一
《艺文志》
45 永淳建义学碑记
清
凌森美 道光《南宁府志》卷五十一
《艺文志》
46 永淳修朝阳门文昌阁
清
凌森美 道光《南宁府志》卷五十一
记
《艺文志》
47 重修永淳城隍庙记
清
凌森美 道光《南宁府志》卷五十一
《艺文志》
48 柳园记
清
凌森美 道光《南宁府志》卷五十一
《艺文志》
49 永淳重兴义学记
清
朱肇基 道光《南宁府志》卷五十二
道光《南宁府志》卷五十一 《艺文志》
道光《南宁府志》卷五十一 《艺文志》
道光《南宁府志》卷五十二 《艺文志》
道光《南宁府志》卷五十二 《艺文志》
道光《南宁府志》卷五十二 《艺文志》
道光《南宁府志》卷五十二 《艺文志》
道光《南宁府志》卷五十二 《艺文志》
道光《南宁府志》卷五十二 《艺文志》
道光《南宁府志》卷五十二 《艺文志》
《艺文志》、乾隆《横州志》
卷十二《艺文志》
元
张九垓 道光《南宁府志》卷四十五
《艺文志》、乾隆《横州志》
卷十二《艺文志》
元
张九垓 道光《南宁府志》卷四十五
《艺文志》、乾隆《横州志》
卷十二《艺文志》
元
钟世传 道光《南宁府志》卷四十五
《艺文志》、乾隆《横州志》
卷十二《艺文志》
明
邬 昭 道光《南宁府志》卷四十六
《艺文志》、乾隆《横州志》
卷十二《艺文志》
明
吴时来 道光《南宁府志》卷四十七
《艺文志》、乾隆《横州志》
卷十二《艺文志》
明
吴时来 道光《南宁府志》卷四十七
《艺文志》
明
高士楠 道光《南宁府志》卷四十七
《艺文志》、乾隆《横州志》
卷十二《艺文志》
明
邓国材 道光《南宁府志》卷四十八
《艺文志》、乾隆《横州志》
卷十二《艺文志》
《艺文志》
明
邬 昭 乾隆《横州志》卷十二《艺
9 横州重修城池记 10 敌台记
11 太平关记 12 重修少游书院记 13 修伏波庙碑记 14 海棠祠碑记 15 横州乌石岭记 16 重修城隍庙记 17 朝烟阁记 18 永淳増置学田记 19 重修雷庙记 20 雷埠石壁记 21 三台山记 22 应天禅寺记 23 永淳报功祠记
道光《南宁府志》卷五十《艺 文志》
道光《南宁府志》卷五十《艺 文志》
道光《南宁府志》卷五十《艺 文志》
道光《南宁府志》卷五十《艺 文志》
道光《南宁府志》卷五十《艺 文志》
道光《南宁府志》卷五十《艺 文志》
道光《南宁府志》卷五十一 《艺文志》
道光《南宁府志》卷五十一 《艺文志》
道光《南宁府志》卷五十一 《艺文志》
明
丁 敬 民国《宾阳县志》第五遍《文
化·金石》
15 明大参申公崇祀名宦
民国《宾阳县志》第五遍《文
记
化·文学·文之部》
16 鼎建思恩府试院记
民国《宾阳县志》第五遍《文
化·文学·文之部》
17 廖琳公墓志铭
嘉靖丙辰 蒙大宾 民国《宾阳县志》第五遍《文
年
化·文学·文之部》
18 蒙大宾公墓志序
清
张鹏展 民国《宾阳县志》第五遍《文
6 重修棂星门记
万历三十 萧云举 道光《武缘县志》卷十《艺
二年
文志》
7 重修武缘县学宫碑记 崇祯十二 龙文光 道光《武缘县志》卷十《艺
年
文志》
8 修建泮池碑记
乾隆五年 耿昭需 道光《武缘县志》卷十《艺
文志》
9 李邑侯捐修县署记
万历四十 萧云举 道光《武缘县志》卷十《艺
二年
文志》
10 重修陆楚桥记
谭 震 道光《武缘县志》卷十《艺
《艺文志》
50 永淳建武庙记
清
朱肇基 道光《南宁府志》卷五十二
《艺文志》
51 大滩伏波庙碑记
光绪十七
《横县县志》,广西人民出 原碑似存
年
版社,1989,687 页
52 夫子杏坛图
横县博物馆
收藏
四、宾阳县
1 大宋平蛮碑记
宋
余 靖 万历《宾州志》卷十二《艺
文志》
2 宾州进士题名记
宋
虞云翼 万历《宾州志》卷十二《艺
南宁市古代碑刻资料
序号
名称
1 邕州马退山茅亭记
2 平蛮碑记(一)
3 平蛮碑记(二)
4 京观记
5 南宁府学记
6 宣化迁县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