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纪录片欣赏
纪录片《幼儿园》分析
纪录片《幼儿园》分析纪录片《幼儿园》是一部反映幼儿教育的纪录片。
该片以幼儿园为背景,展示了幼儿园教育的特点、目标以及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
通过对幼儿园的观察和采访,该片揭示了幼儿园教育在培养孩子们自主性、创造力和合作精神方面的重要作用。
该片从不同角度呈现了幼儿园中的环境、资源和教学方式。
首先,片中展示了幼儿园的环境设计,包括室内外的布局和装饰。
这些布局和装饰可以促进孩子们的探索和想象力,激发他们的好奇心。
其次,片中还展示了幼儿园的教育资源,如绘本、玩具和游戏设备,以及教师们如何利用这些资源进行教学。
通过观察孩子们在这些环境和资源中的反应,我们可以看到他们对学习的热情和自主性。
幼儿园教育的目标是多方面的。
首先,幼儿园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孩子们的社交技能和合作精神。
在片中,我们看到孩子们通过小组游戏和角色扮演来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
其次,幼儿园教育还旨在培养孩子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片中展示了孩子们进行艺术创作和自由玩耍的场景,他们可以自由发挥想象,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
最后,幼儿园教育还关注培养孩子们的个性和自主性。
片中的教师们鼓励孩子们独立思考,主动学习和解决问题。
通过纪录片《幼儿园》,我们可以了解到幼儿园教育的重要性和特点。
幼儿园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注重培养孩子们自主性、创造力和合作精神。
幼儿园教育注重创造一个积极、开放和安全的学习环境,以激发孩子们对学习的热情和好奇心。
幼儿园教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培养孩子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发展他们的个性方面起到了关键作用。
通过纪录片《幼儿园》,观众可以更好地了解幼儿园教育的重要性和影响力。
同时,观众还可以从中获得对幼儿教育更深入的认识,并探索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更好地支持和促进孩子们的成长和发展。
总的来说,这部纪录片向观众展示了幼儿园教育的丰富内涵和价值,为观众提供了一个反思和讨论的平台。
纪录片《幼儿园》片段分析
纪录片《幼儿园》片段分析《幼儿园》是一部中国纪录片,由导演赵宁执导,于2024年上映。
该片记录了中国城市中一个幼儿园的日常生活和教育情况,展现了中国幼儿教育的现状以及其中涉及的问题。
该片选取了幼儿园中四个孩子的故事作为主线,通过他们的成长与变化,展现了中国幼儿教育的多个层面。
首先,片中呈现了中国现代家庭所面临的种种压力。
《幼儿园》中的父母都是忙碌的职业人士,他们为了工作而忽略了对孩子的陪伴和教育,将他们都托付给了幼儿园。
这种现象反映了家庭与社会之间的脱节,以及工作压力对家庭教育的负面影响。
其次,该片着重描述了中国幼儿园教育的系统以及对孩子的影响。
幼儿园以游戏和互动式的教学方法为主,鼓励孩子们自主学习和表达。
片中展示了幼儿园老师的耐心和关爱,她们为孩子们创造了一个自由、开放的学习环境,并鼓励他们发展自己的兴趣和个性。
此外,片中还展示了中国教育体制中的一些问题。
幼儿园在教育环境上一直面临很大的压力,包括过于强调学习成绩以及家长的过高期望等。
在片中,幼儿园老师们承受着巨大的工作压力,需要不断与家长沟通,解释教育理念,并努力平衡孩子们的学习和个性发展。
此外,片中也探讨了一些教育现象的深层次问题。
例如,片中提到的“小学化”教育。
在中国,家长普遍希望孩子能够尽早学习基础知识,以便能够在学校拥有更好的表现。
这种趋势导致了幼儿园教育过于注重知识的灌输,而忽视了游戏和个性的发展。
这种现象引发了对中国教育体制以及教育目标的思考。
总体来说,纪录片《幼儿园》通过选取几个孩子的故事,展示了中国幼儿教育的多个层面,并引发了对中国教育体制中种种问题的思考。
该片展现了幼儿园教育在家庭、社会和学校中所面临的挑战,以及关键的教育问题,如过度重视学术成绩、过早学习的趋势等。
通过呈现这些问题,该片旨在引起公众对幼儿教育的关注,并促使相关方面进行与探讨。
纪录片《幼儿园》片段分析
纪录片《幼儿园》片段分析《幼儿园》是一部由张艺谋执导的纪录片,该片以记录北京市海淀区一所幼儿园一年的生活为主线,通过镜头记录了孩子们在幼儿园中的玩耍、学习、成长的点滴瞬间。
下面是对其中片段的详细分析。
首先,片段开始以一个宽阔的画面呈现出幼儿园整体的建筑和环境。
镜头穿梭在教室、操场、图书室等各个场景之间,让观众对幼儿园的整体布局和构造有了一定了解。
同时,音乐的搭配增强了整个片段的视听效果,给人一种轻快、活泼的感觉。
随后,片段切换到孩子们正在操场上玩耍的场景。
孩子们穿着统一的校服,活力四溢,组织着各种游戏和活动。
镜头快速的切换,充分展现了孩子们快乐的笑脸和活跃的身影,给观众一种好奇和期待感。
通过这些镜头,观众可以感受到孩子们天真无邪的童心和对生活的热爱。
接下来,片段转入到教室中的学习场景。
孩子们端坐在桌椅前,老师在黑板上写着字,向他们讲授知识。
镜头聚焦在孩子们认真听讲的面部表情上,展现了他们专注学习的一面。
同时,片段也展现了孩子们之间的互动和合作。
他们在小组内互相交流,相互帮助,共同完成任务。
这些镜头表达出孩子们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和团队意识的培养。
进一步,片段切换到了幼儿园外的社区环境。
老师带领孩子们去社区公园游玩、认识大自然。
大家手牵手,排成队伍,开始一次愉快的郊游。
镜头记录了孩子们在天然草地上奔跑、嬉戏的场景,他们快乐的面庞和笑声填满了整个画面。
这些镜头传达了幼儿园教育不局限于教室和课堂,而是注重培养孩子们的动手能力和社交能力。
最后,片段回到了幼儿园内,孩子们在图书室看书、画画、玩游戏。
镜头记录了孩子们摆弄书页、翻书的精彩瞬间,他们手指灵活的动作和专注的神态令人印象深刻。
随之,镜头切换到孩子们画画的场景,他们用彩笔在纸上涂鸦,互相欣赏、交流。
通过这些片段,观众可以感受到幼儿园给孩子们提供了一个丰富多样的学习环境,鼓励孩子们开展艺术创造和兴趣培养。
总体来说,《幼儿园》这部纪录片通过生动、细腻的画面展现了幼儿园中孩子们的日常生活,让观众深入感受到孩子们的快乐与成长。
纪录片《幼儿园》镜头分析
特写镜头来表现小孩子们形态各异的睡姿,有的手拉手,有的不停的在动.通过这些特写镜头的画面营造出一种非常的安静、温馨的气氛。
看不见的真实-虚化本片的外景镜头皆以虚化。
孩子们的纯真烂漫,与窗外赤裸裸的世界,有着一种鲜明强烈的对比。
教师窗外的大树,笔直的挺立在操场,画面中模糊的树干与树叶,透露着绿意,被曝光的现实,被虚化的外景,在创造一定意境的同时,也映衬了幼儿园生活的环境之实,使孩子这一主体元素越发突出,越发醒目,更加烘托出孩子们的思想行为的真实。
契合了孩子们对外面世界的感觉之实,却又是他们眼中朦胧真实的世界,通过虚化的处理,为“幼儿园”形成了一个相对透明的空间,并不受干扰的演绎他们的故事。
更为影片深刻沉重的主体思想,起到了对比,渲染的作用.运动的真实—镜头空间镜头的运用,结合摇,拉镜头等手法,采用近,中景的景别。
成功的将幼儿园内的房间,给人的压抑感和户外给人的释放感表现出来.到了午睡的时间,孩子们熟睡在床上,镜头从左至右的摇摄,从下往上的拉摄,在展现房间内部环境结构真实的同时,阴暗的光线与孩子们可爱,无邪的脸庞,更让人们充分的感觉到幼儿园真的如同牢笼,绑住了孩子们的天性和自由。
而纵览全影片,全片的镜头节奏较缓慢,这对影片所要表达的思想和创造的节奏风格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为了体现孩子们的心里特征,也采用了大量采用的“特写镜头”。
熟睡中伸展的小手,与同伴吵架后哭闹的眼睛,清澈却又不失童真,展现出了孩子们活泼,可爱,率真的一面。
2。
外景--虚化处理的艺术价值在《幼儿园》中,外景几乎都是虚化的拍摄、剪辑效果--操场上热闹的活动、大门口人们晃动的身影,乃至哗啦啦的下雨情景……都被刻意虚化.看到《幼儿园》中诗化般的外景,人们在叫绝的同时,也不禁掠过一丝隐忧:假如张以庆不能突发灵感,没有采用此种艺术处理方式,将会给整个节目带来怎样的损失啊?不过,非常庆幸,张以庆及时发现了它,并成功地运用了它.在电视节目创作过程中,镜头虚化(虚焦)这一艺术表现手法也经常被采用。
纪录片分析《幼儿园》
例五:《幼儿园》“或许是我们的孩子,或许就是我们自己”… …如果没有作者开篇提纲携领的这句话,也许我们仅仅会用欣赏的眼光去看这部关于“孩子”的片子,而不会想到“我们”。
——幼儿园,一个充满童稚和天真、欢笑和幸福、纯洁和温馨的地方,而“我们”,远离那方天地已经太久太久,曾经的已经遗忘了,未来的将越走越远……《幼儿园》讲述了发生在武汉一所幼儿园里的故事,片中纪录了一个小班、一个中班和一个大班的小朋友们的生活状态。
展现给我们的是一个童稚的世界,每天在他们身边都发生着一些(成人眼里的)小事,而这些小事对于他们来说都是大事。
妈妈走了,饭泼了,衣服总也穿不好,鞋带系了个死结,摞不上板凳,玩具被伙伴弄坏了……那么多的问题、甚至是难题摆在他们的面前,他们的哭叫、他们的欢笑、他们的挫折、他们的苦恼,何尝不是曾经的你我所经历所体验的?多少熟悉的画面唤起我们关于童年的追忆和无尽的思念。
《幼儿园》是一部关于孩子的作品,但是,《幼儿园》绝对不是一部少儿作品。
对日本人“狠得流鼻血”,“开飞机,扔炸弹,炸死美国个王八蛋”,“我是在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和老师的帮助下才长这高的”,“爱就是把你抱着”……听到这些话从一群上幼儿园的孩子的嘴里说出,我们笑过以后,又有谁不会从心底涌出无尽的悲痛呢!是谁扼杀了我们孩子的想象力?是谁教会了他们与他们的年龄不相符的思维?孩子的语言和行为是真实的,但这真实所展现的却是社会和人性恐怖的黑洞。
是谁让我们的孩子变成了这样?人之初,性本恶?幼儿园不是一个纯粹的的“童稚世界”,它折射出的是一个成人的世界。
孩子的言行是受了外界的影响,是外界给了孩子太多成人化的东西——也许是家长、也许是老师、也许是社会媒介。
作者把一个幼儿园拍成了与常规思维下的幼儿园截然不同的《幼儿园》,可见作者是有自己的思想和标准在里面的。
换言之,《幼儿园》中看似零散的镜头,是作者甄别和取舍的结果,是作者社会责任心的体现,孩子的画面在寓示着成人的世界。
纪录片《幼儿园》影评
《幼儿园》影评我们谁没有过童年,谁没有过第一次与父母离别上学的经历。
一部《幼儿园》将儿时的我们刻画出来,勾起我们对童年的回忆和万千感慨。
无论是美好,抑或是酸涩,多少对我们的心灵都会有所触动。
孩子们第一次与父母别离的痛哭,那种孤独、那种沮丧,以及一些幼稚的让人苦笑不得的回答,都让我们从孩子身上看到了人性的善良与纯真,他们是一张待描画的白纸,少有污染,不含杂质。
他们会因为穿不上衣服而生气,他们会心直口快的说出自己喜欢或不喜欢谁,他们有着自己的喜怒哀乐,他们也沉迷在自己的世界里,他们也向往周末,也懂得很多,这些孩子世界里的天真与幻想是最触动人心、耐人寻味又让人向往的。
童年时的我们不也和他们一样,过着天真无邪,无忧无虑的生活。
这部纪录片不仅仅是成功的表现出了孩子们天性的善良与纯真,更是不动声色的将社会的变化带给孩子们的影响巧妙的展现出来。
没有个人的只言片语,却展现得淋漓尽致。
它没有落入以往记录幼儿园生活的俗套,而是从一个新的角度,将两者兼容了。
我想这也是影片之所以能脱颖而出的重要原因吧!“或许是我们的孩子,或许就是我们自己。
”一句简短却又意味深长的话更是触动人心。
一所幼儿园,一段琐碎的童年生活,在表达孩子纯真天性的同时,也寄予了诸多的画外之音与言外之意。
“当我们弯下腰来审视孩子的时候,也同样需要审视自己与这个生活的世界。
”张以庆如是说。
有人说“孩子是微型的成人,是成人世界的一个缩影”,是的,成人把自己的言行间接的反映在孩子们身上,让他们渐渐的懂得了“欺负”同学,懂得了圆滑世故,懂得了与领导分钱,懂得了许多与他们这个年龄不相称的东西。
成人世界的污浊在渐渐的腐蚀着孩子们纯真的天性。
“张以庆用纪实的手法向人们真实的展现了孩子们另一面的世界,在一双双近乎透明的眼眸下,我们透过镜头看到的是出人意料的成熟。
”影片一次又一次的响起了那首经典歌曲《茉莉花》,我想其寓意是以茉莉花比喻那些纯真的孩子,纯净的歌曲,散发清香的茉莉花与孩子们清纯率真活泼的天性交相辉映。
纪录片《幼儿园》赏析范例共36页PPT
31、只有永远躺在泥坑里的人,才不会再掉进坑里。——黑格尔 32、希望的灯一旦熄灭,生活刹那间变成了一片黑暗。——普列姆昌德 33、希望是人生的乳母。——科策布 34、形成天才的决定因素应该是勤奋。——郭沫若 35、学到很多东西的诀窍,就是一下子不要学很多。——洛克
பைடு நூலகம்
纪录片《幼儿园》赏析范例
1、战鼓一响,法律无声。——英国 2、任何法律的根本;不,不成文法本 身就是 讲道理 ……法 律,也 ----即 明示道 理。— —爱·科 克
3、法律是最保险的头盔。——爱·科 克 4、一个国家如果纲纪不正,其国风一 定颓败 。—— 塞内加 5、法律不能使人人平等,但是在法律 面前人 人是平 等的。 ——波 洛克
《幼儿园》影评
《幼儿园》影评幼儿园背后的我们——纪录片《幼儿园》影评时光似箭,时代发展之快速让我们跟不上脚步,渐渐的,在这个灯红酒绿的社会里,我们越来越记不起最初的自己是什么模样。
《幼儿园》这部纪录片记录了湖北一所幼儿园里发生的故事,张以庆导演以孩子们成长历程为视角,带我们寻找答案。
整部片子主题深刻,艺术性强,运用真实,引发思考。
即便是发生在一群小孩子身上的故事、却引发了我们的深思,同时一些社会现象也在孩子们的身上隐约体现着。
一、结构分析以时间为主轴,情节的变化映射着一年四季时间的变化,从小班入学到大班毕业整个过程也自然流畅。
运用漫谈式的结构,主要拍了室内室外和访谈三个部分。
影片中多处出现幼儿园的室外景物,都是通过画面虚化的方式来表达,让人产生无限的遐想,给人更大的思考空间。
在外玩耍的画面被虚化,大门口人们晃动的身影被虚化,营造出诗意的感觉,或许就像小孩子对外面世界懵懂的认知和不解。
二、画面分析本片的主要拍摄地点是幼儿园室内,幼儿园内绿色墙壁、红色桌椅、和暗红的地面、在冷色的沉静中多了些许的温暖。
绿色是饱含希望的,红色是热烈又充满朝气的,运用十分得体恰当。
本片的镜头运用也十分惟妙,用拉和摇的手法拍摄中,近景镜头和静止镜头的大量运用,带给人一丝压抑感。
用静止镜头的静来突显孩子们的动,刻画出了孩子们的天真无邪、活泼好动。
影片对光线的追求非常讲究,每一个细节都追求最完美的光线效果,使画面显得柔和曼妙,将孩子们展现得柔美动人。
采用段落组合式将不同班级不同小朋友的生活表现整合在一起。
几乎所有的镜头拍摄都与小朋友的身高高度保持一致,使观众可以置身其中般看到孩子们在幼儿园的行为。
例如,片中开头部分记录小班小朋友吃饭的场景,镜头对准一个满脸米饭的小男孩,又转向一个小女孩,镜头下移,她腿上身上洒满了饭菜,同期声记录下她用微弱的声音呼喊老师:泼了,泼了。
让人心疼。
三、音乐分析本片在音乐上也非常有自己的风格,整部影片摒弃了解说词,仅用几段音乐作为连接过渡,抓住了孩子们在幼儿园经历的真实的生活,去聆听童言童语,吸引观众注意力,并给予观众强烈的冲击力。
纪录片《幼儿园》影评
影视评论作业纪录片《幼儿园》影评——对孩子的思考《幼儿园》这部纪录片记录了在湖北一所幼儿园里发生的故事。
即便只是在讲述一帮小孩子的故事,却从中让我们对这些孩子产生的思考,同时一些社会现象也在这些孩子身上隐隐约约的体现出来。
整部片子结构清晰、主题深刻,将纪录片最大的特色——真实,体现的淋漓尽致。
影片开始时画面出现“或许是我们的孩子,或许就是我们自己”,简单的点出了主题。
结束时“袁老师孩子生下来了,三年后也会上幼儿园,”照应了开头“或许是我们的孩子。
”一、对结构、画面和音乐进行分析结构:整部片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室内纪实、采访纪实和户外活动纪实。
室内纪实采用实像,画面始终以绿色的墙为背景,给人以沉重的感觉,但孩子的衣服却是以鲜艳的红色、黄色为主,与绿色衬托对比,在冷色调的沉静中又多了些许温暖,同时地板、桌子和床的颜色选用了暗红色,虽是暗淡的暖色,但也可以遇绿色进行对比。
绿色是希望都颜色,也许也体现着编导对孩子们未来的一种美好愿望吧。
采访纪实运用了复古红对画面进行处理,没有出现采访者的形象,大背景下始终只有被采访者的半身像,与室内纪实作区分,在全片中做了完美的切换。
户外活动都是虚景,编导没有将活动进行记录,却让人从花花绿绿的模糊画面中产生无限的遐想,给人以更大的思考空间。
影片最成功的地方,也就是这部影片最大的亮点,就是整个空间镜头的运用。
镜头近景、中景配合镜头的摇、拉等手法,成功的将房间给人的压抑感和户外给人的释放感表达出来。
让人们充分的感觉到了,这幼儿园真的如同牢笼,如同监狱。
不仅束缚着孩子们的自由,而且束缚着孩子们的天性。
画面:开片时,一个大人带着一帮小孩向前行进着,背影用了模糊效果,把人带入了故事,接着是“幼儿园”三个字的出现,从雪花状的模糊慢慢拼成了完整的字,从雪色变成蓝色胖字体,有点调皮,又把人从虚拟带入了现实。
小托班入学的第一天,一个小男孩尖叫着喊着“不要抢我”,真实体现了孩子第一次独立于家庭以外的情感世界。
纪录片《幼儿园》镜头分析
特写镜头来表现小孩子们形态各异地睡姿,有地手拉手,有地不停地在动.通过这些特写镜头地画面营造出一种非常地安静、温馨地气氛.看不见地真实—虚化本片地外景镜头皆以虚化.孩子们地纯真烂漫,与窗外赤裸裸地世界,有着一种鲜明强烈地对比.教师窗外地大树,笔直地挺立在操场,画面中模糊地树干与树叶,透露着绿意,被曝光地现实,被虚化地外景,在创造一定意境地同时,也映衬了幼儿园生活地环境之实,使孩子这一主体元素越发突出,越发醒目,更加烘托出孩子们地思想行为地真实.契合了孩子们对外面世界地感觉之实,却又是他们眼中朦胧真实地世界,通过虚化地处理,为“幼儿园”形成了一个相对透明地空间,并不受干扰地演绎他们地故事.更为影片深刻沉重地主体思想,起到了对比,渲染地作用.b5E2R。
运动地真实—镜头空间镜头地运用,结合摇,拉镜头等手法,采用近,中景地景别.成功地将幼儿园内地房间,给人地压抑感和户外给人地释放感表现出来.到了午睡地时间,孩子们熟睡在床上,镜头从左至右地摇摄,从下往上地拉摄,在展现房间内部环境结构真实地同时,阴暗地光线与孩子们可爱,无邪地脸庞,更让人们充分地感觉到幼儿园真地如同牢笼,绑住了孩子们地天性和自由.而纵览全影片,全片地镜头节奏较缓慢,这对影片所要表达地思想和创造地节奏风格起到了画龙点睛地作用.为了体现孩子们地心里特征,也采用了大量采用地“特写镜头”.熟睡中伸展地小手,与同伴吵架后哭闹地眼睛,清澈却又不失童真,展现出了孩子们活泼,可爱,率真地一面.p1Ean。
.外景--虚化处理地艺术价值在《幼儿园》中,外景几乎都是虚化地拍摄、剪辑效果--操场上热闹地活动、大门口人们晃动地身影,乃至哗啦啦地下雨情景……都被刻意虚化.看到《幼儿园》中诗化般地外景,人们在叫绝地同时,也不禁掠过一丝隐忧:假如张以庆不能突发灵感,没有采用此种艺术处理方式,将会给整个节目带来怎样地损失啊?不过,非常庆幸,张以庆及时发现了它,并成功地运用了它. DXDiT。
评电视纪录片《幼儿园》
评电视纪录片《幼儿园》论电视纪录片《幼儿园》的探索视角及其独特品质我们用系统的眼光回顾张以庆的电视纪录片,不难发现,从《舟舟的世界》《英和白》到《幼儿园》,张以庆的作品始终围绕着人的问题——人的社会属性,人的生存现状,人的心理世界,人的成长轨迹等等——通过个体的、独特的人,透视人的共性、人性的根本与社会的本质。
而与讲述残疾人舟舟的故事和记录驯养员与熊猫的日常生活所不同的是,《幼儿园》选择人们最为熟悉的学龄前儿童为记录对象,通过对幼儿生活状态的跟踪拍摄,渗入张以庆对个体生命历程、生命本质意义以及人的社会化模式的深层思考。
《幼儿园》中体现出的强烈的自我与存在的社会问题和忧患意识,凸显了传播媒介的社会批判功能。
一、《幼儿园》从一个新维度透视我国幼儿园生活的特定情境与本质内涵2004年6月第十届上海电视节,张以庆导演的电视纪录片《幼儿园》获得最佳人文类纪录片创意奖。
这是此次获奖的7部纪录片中惟一的一部中国作品。
之后,《幼儿园》于2004年9月获第22届中国电视金鹰奖优秀作品奖,12月在广州国际纪录片大会获大奖。
《幼儿园》选择武汉市一所寄宿制幼儿园,用了14个月的时间分别对幼儿园里一个大班、中班和小班进行跟踪观察、拍摄。
这部纪录片,既不是讲述幼儿故事,也没有选择欢快的六一儿童节以及慈爱的老师带领小朋友做游戏讲故事等等这些人们耳熟能详的画面。
它避开长久以来定型于人们心中的幼儿园模式,以一种独特的思路和视角,选取阶段性的幼儿集体生活图景,从一个崭新的维度透视我国幼儿园生活的特定情境与本质内涵。
张以庆说,他拍摄《幼儿园》,最明白的就是知道:“…不拍什么?比…拍什么?更重要,我知道我不拍什么。
”①张以庆不愿意轻而易举地落入常人思维的窠臼,简单而表面化地重复记录某种生活现象。
事实上,早在张以庆的成名作《红地毯上的日记》中,就已经显露出他别具一格的创作思路。
《红地毯上的日记》原本准备拍摄世界跳水冠军伏明霞,但张以庆在苦苦追寻了3年之后,改弦更张,决定拍摄一群永远成不了冠军的为艺术体操而献身的女孩子们的故事。
纪录片《幼儿园》赏析范例PPT课件
.
28
《茉莉花》作为该片的一个音乐符号在片中反 复出现,它舒缓、轻柔的乐调将景象隔绝在幼 儿园嘈杂的吵闹之外,并且每次音乐的响起都 配以缓慢的画面。特别是最后一次运用一组经 处理泛黄的画面来配背景音乐,可见导演的别 有用心。画面和音乐的完美配合,进一步渲染 和烘托了片中的氛围和环境气氛。这首唱响在 维也纳的中国名曲,透过孩子的喜怒哀乐,揉 进了人们的心里,让人感到不可思议的结合, 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风格,却完美的演绎在这 部纪录片中似乎只有这首曲调最合适别无他曲
整部影片总共出现了5次《茉莉花》的背景音乐。 平均差不多每十分钟出现一次,可见导演的安排意 图。第一次出现是在幼儿园开学那天,小朋友的爸 爸妈妈送他们到幼儿园离开后。每个小朋友都眼含 泪水的坐在凳子上,或站着,或透过门缝看看离去 的爸妈。音乐《茉莉花》此时响起,它让孩子们第 一次离开自己的父母时的无助和不舍的情感展现得 一览无余,极大额的增强了影片的感染力。
.
20
撇开结构样式的说法, 张以庆没有过多地谈及黑白手法究竟 “ 负载着”哪些“非常多义的、丰富的、多功能的内涵” 。
诚然, 从一部近70 分钟的大片来说, 如果不充分考虑片子的 结构形式, 张以庆500 分钟的幼儿园“碎片” 是很难粘贴在一 块的。因此, 没有前面心算数学题的的介人, 后面的对话就显得 唐突和刻意主观。同样, 如果没有前面常态性的心算学习场面 出现, 就不会衬托出后面对话的精彩。这种结构样式, 不仅体现 了《幼儿园》别具一格的结构美学, 更巧妙地避开了故事化纪 录片的情节高潮—因为《幼儿园》是无故事化的纪录片。
.
5
那么, 在张以庆的眼里, 什么样的东西才是感 性的呢? 首先, 他采取了平视的手法, 以孩子们的 视野来看待幼儿园。这样, 自然就要剔除成人眼中 的概念化的元素, 并进而筛选出鲜活的、极富感染 力的符号。在这里, 张以庆将对拍摄内容的取舍变 成了一门艺术。
纪录片《幼儿园》赏析范例
纪录片《幼儿园》赏析范例《幼儿园》,是一部引人深思的纪录片,以记录片独特的视角展现了幼儿园中孩子们的生活和成长。
本片通过镜头的捕捉和编辑的技巧,勾勒出幼儿园这个特殊环境中孩子们的天真、活泼、好奇以及成长的点点滴滴,让观众更深入地了解幼儿园这个特殊环境的种种细节,以及孩子们在其中的成长与变化。
本文将从叙事结构、视角、细节描写等方面进行赏析。
首先,在叙事结构上,《幼儿园》采用了线性叙事结构,通过日常的镜头捕捉,展现了孩子们在幼儿园中的各种生活场景,如上课、游戏、午休等。
影片以每天孩子们进入园所到离开的日常活动为主线索,穿插其中的是孩子们间的互动、老师们的故事,以及家长们的故事,使得整个叙事更加丰富多彩。
通过这种线性叙事结构,观众能够更加贴近幼儿园中孩子们的生活,感受到他们成长的点点滴滴。
其次,在视角呈现上,《幼儿园》采用了孩子们的视角作为主要视角。
通过孩子们的视角,观众可以更加真实地了解幼儿园中孩子们的内心世界和成长历程。
孩子们天真无邪、活泼好动的特点通过这种视角得以真实地展现。
同时,影片也会切换到老师和家长的视角,展现他们对孩子的关爱、教育方式以及与孩子互动的点滴。
通过多角度的呈现,影片在描绘幼儿园生活的同时,也展现了孩子们和他们周围成人之间的互动和关系。
最后,在细节描写方面,《幼儿园》通过捕捉一些细微的生活细节,展现了幼儿园中孩子们的成长与变化。
比如在上课环节中,孩子们专注聆听老师的讲解;在游戏环节中,孩子们充满好奇和探索精神;在午休环节中,孩子们静静地躺在小床上入睡。
这些细节描写不仅使得片中情节更加生动,也让观众更加深入地感受到幼儿园这个特殊环境中孩子们的种种生活片段。
通过这些细节描写,影片呈现出了一幅关于幼儿园生活的真实画面,让观众更加贴近幼儿园中孩子们的成长与变化。
综上所述,《幼儿园》通过叙事结构、视角和细节描写等方面的精心设计,展现了一幅生动鲜活的幼儿园生活画面,让观众更加贴近这个特殊环境中孩子们的成长历程。
纪录片分析《幼儿园》
例五:《幼儿园》“或许是我们的孩子,或许就是我们自己”… …如果没有作者开篇提纲携领的这句话,也许我们仅仅会用欣赏的眼光去看这部关于“孩子”的片子,而不会想到“我们”。
——幼儿园,一个充满童稚和天真、欢笑和幸福、纯洁和温馨的地方,而“我们”,远离那方天地已经太久太久,曾经的已经遗忘了,未来的将越走越远……《幼儿园》讲述了发生在武汉一所幼儿园里的故事,片中纪录了一个小班、一个中班和一个大班的小朋友们的生活状态。
展现给我们的是一个童稚的世界,每天在他们身边都发生着一些(成人眼里的)小事,而这些小事对于他们来说都是大事。
妈妈走了,饭泼了,衣服总也穿不好,鞋带系了个死结,摞不上板凳,玩具被伙伴弄坏了……那么多的问题、甚至是难题摆在他们的面前,他们的哭叫、他们的欢笑、他们的挫折、他们的苦恼,何尝不是曾经的你我所经历所体验的?多少熟悉的画面唤起我们关于童年的追忆和无尽的思念。
《幼儿园》是一部关于孩子的作品,但是,《幼儿园》绝对不是一部少儿作品。
对日本人“狠得流鼻血”,“开飞机,扔炸弹,炸死美国个王八蛋”,“我是在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和老师的帮助下才长这高的”,“爱就是把你抱着”……听到这些话从一群上幼儿园的孩子的嘴里说出,我们笑过以后,又有谁不会从心底涌出无尽的悲痛呢!是谁扼杀了我们孩子的想象力?是谁教会了他们与他们的年龄不相符的思维?孩子的语言和行为是真实的,但这真实所展现的却是社会和人性恐怖的黑洞。
是谁让我们的孩子变成了这样?人之初,性本恶?幼儿园不是一个纯粹的的“童稚世界”,它折射出的是一个成人的世界。
孩子的言行是受了外界的影响,是外界给了孩子太多成人化的东西——也许是家长、也许是老师、也许是社会媒介。
作者把一个幼儿园拍成了与常规思维下的幼儿园截然不同的《幼儿园》,可见作者是有自己的思想和标准在里面的。
换言之,《幼儿园》中看似零散的镜头,是作者甄别和取舍的结果,是作者社会责任心的体现,孩子的画面在寓示着成人的世界。
纪录片幼儿园影评
纪录片幼儿园影评近年来,纪录片已经成为了电影界的一匹黑马,以其真实、生动的方式展现了各种各样的故事和人物。
而其中,不得不提的就是一部备受瞩目的纪录片——《幼儿园:探索儿童成长的奇妙旅程》。
这部纪录片以明快的节奏、真实的画面和亲密的观点,带领观众走进幼儿园,探索儿童在成长和学习中的种种奇妙。
一开始,纪录片给人的第一个感觉就是温馨和亲切。
在片中,镜头下有着一群可爱的孩子,他们天真烂漫,活泼开朗。
他们在幼儿园里尽情地玩耍、学习,他们的笑声和欢声笑语洋溢在整个片子中。
这种纪录片的温馨氛围让人仿佛置身于其中,感受到了孩子们快乐成长的过程。
当然,在《幼儿园:探索儿童成长的奇妙旅程》里,不仅仅只有孩子们的欢声笑语,还有一群幕后的老师们默默耕耘。
他们是无比专业和有爱心的,他们倾注了很多心血去教育和引导孩子们。
纪录片中展现了他们耐心教导、细心关爱的情景,让人对教师们的辛勤付出充满敬意。
而且,纪录片中还揭示了幼儿教育的种种细节和启蒙方法,这无疑为广大的家长提供了很多有价值的教育经验。
除了带给观众一种深情厚意的感受外,纪录片还以科学的视角呈现了儿童的成长。
片中,通过卓越的剪辑和音效,赋予儿童的独特视角和想象力,同时,展示了他们脑海里故事的旅程。
纪录片拍摄者将镜头对准了幼儿园中的每一位宝贵的小朋友,用非常细腻的手法记录下了他们在幼儿园的每一个片段。
通过观察、记录和呈现,纪录片给观众描绘出了一个完整的儿童成长的故事。
此外,纪录片还以非常有趣的方式让观众了解了更多关于幼儿园的知识和相关情境。
通过映射出孩子的情感表达和观察他们的行为,纪录片向观众展示了幼儿园的重要性和对儿童成长的积极影响。
这种活学活用的方式,使纪录片不仅仅成为一部娱乐片,更是一个传递知识和启迪心灵的窗口。
《幼儿园:探索儿童成长的奇妙旅程》不仅在纪录片中拥有突出的表现,它也提供了丰富的故事内容和深度思考的空间。
这部纪录片将观众从生活的角度带入幼儿园,观察和思考我们作为成年人和孩子的共通点。
幼儿园纪录片赏析(推荐)
幼儿园纪录片赏析(推荐)第一篇:幼儿园纪录片赏析(推荐)《幼儿园》纪录片赏析从纪录片题材选择上看:片中展现了许多精彩时刻,比如警觉、亲密、天真,但同时也有天真的丧失。
这部片非常清晰地展示了儿童世界是成人世界的价值观的折射,同时也提醒我们作为成年人的责任。
本片风格纯朴自然,全世界的每一位观众都能产生共鸣。
关注主流群体、民生、教育责任与良心真诚与人性从纪录片拍摄过程看:音响的处理纪录片多为纪实性的风格,非常注意同期声的采制。
在纪录片的拍摄中,声音的采制是非常重要的。
夜里孩子们睡觉时沉重的呼吸声反衬出宁静,在嘈杂的声音中凸显出被拍摄孩子声音。
做的很精细。
背景音乐:茉莉花。
以北方曲调的《茉莉花》作为片子的主题音乐,并且在节目中前后出现了五次。
这种变化着的感觉与不同阶段渲染主题的《茉莉花》旋律交织在一起,便会产生一种莫名的共鸣。
起初,我在听到《茉莉花》音乐响起时,可能是一种轻松的、快意的、欣赏的心境,看到的也会是孩子们天真烂漫、童趣盎然的场景。
但随着孩子们幼儿园真实生活画卷的一幕幕揭开,《茉莉花》的旋律便有了变味的感觉,人们的心情也开始复杂起来。
到后来,尤其是孩子们的对话部分完成之后,幼小孩子思想的深刻、性格的成熟,使人始料不及,更使人思绪沉重。
通篇不用解说词。
全部用表达能力强、内涵极其丰富的画面语言来展示所要承载的一切。
镜头的运用通过一系列的分切镜头来往成一个段落的叙述,更多的是采用长镜头的语言。
长镜头调度的非常到位,完整地记录了整个场的关系,有足够的信息量,而且有丰富的镜头内部语言的变化,以及准确的节奏感。
镜头的叙述能力。
得漂亮讲究用光、注重构图。
以庆经常在片子当中出现一个孩子独处的场景,教室外面阳光明媚,但是在那绿色油墙的教室里面却有一种冰冷的孤独。
空镜头。
制造意象。
与别的画面配合起来,例如门外的雨、阳光。
镜头常常由细节到全景。
直接找出最冲突的视觉点,再拉远镜头,看清事件发生的环境。
比如夜里睡觉时,先大特写了两只握在一起的小手,然后拉远镜头,看到两个熟睡的孩子,在到一个屋里熟睡的孩子们。
纪录片《幼儿园》评析
或许是我们的孩子,或许就是我们自己——纪录片《幼儿园》评析纪录片《幼儿园》获得了第十届国际电视节目白玉兰奖之“人文纪录片最佳创意奖”,广州纪录片大会唯一“纪录片”大奖。
它到底成功在什么地方呢?我们试做分析。
片子开头的字幕:“或许是我们的孩子,或许就是我们自己”,发人深省,耐人寻味。
同时也表明了此片带有些许沉重。
关于片中的真实性以前的纪录片大多数都只是表现孩子的天真、浪漫,而《幼儿园》在反映孩子的童心时,更是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小小的社会,一个人性的暗淡,童真的沦丧的社会。
孩子是祖国的花朵,看看那些本不该出现在小孩子身上的东西,不得不让人感概,让人叹息,更让人们对未来社会有了更多的担忧。
导演以纪实的手法向人们真实地展现了孩子的另一面世界,在一双双近乎透彻的明眸下,我们透过镜头看到的是出人意料的成熟,带给我们的震撼的同时,反思我们的家庭教育。
导演在内容上进行了很好的选题,选择了现实生活中的画面,选择了画面中的细节,选择了细节中的动人之处。
像吃饭、洗澡、睡觉、孩子的饭泼的到处都是,他们没有自己动手而是大声的喊老师。
孩子睡觉时的脸庞,蹬开被子时的姿势,这些让我们感到有一种柔软的东西在内心深处慢慢铺开,为之动容,仿佛看到了自己小的时候,那个曾经有过的童年。
拍摄时同样选取了孩子打仗的场面,透过孩子我们看到了成年人,带着一种嘲讽的笑。
这些内容很好的反映了主题,相信这也是这部纪录片能获得巨大成功的原因。
关于片中的色调,提到小孩子,人们的脑海中一定会想到这样的词语:天真无邪、纯真浪漫、活泼可爱。
但本片中却以黑白色调来衬托孩子的语言,将他们的思想成人般的表现出来。
比如当问到“收了钱以后是交给领导还是自己拿回家呢?”,孩子答到:“交给领导一点,都分一点”,又问:“如果你不分,自己拿回家行不行”,孩子的回答是“不分,那不行,那我的领导没钱怎么办?”这些语在他们奶声奶气的口中说出不得不发人深省。
另外,以黑色为背景也反衬出了社会的一些阴暗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或许是我们的孩子,或许就是我们自己纪录片《幼儿园》欣赏二.故事简介导演张以庆在这部中影片纪录了一所在武汉的寄宿制幼儿园里一个小班、一个中班和一个大班在14个月里的生活。
幼儿园生活是流动的,孩子们成长是缓慢的,每天都发生一些小事却也都是大事,因为儿时的一切对人的影响是久远的。
一个单位、一段日子、一堆成长中的生活碎片,总会承载点什么,那便是当我们弯下腰审视孩子的同时,我们也审视了自己和这个世界。
三.感受每个人都上过幼儿园,但是它对我来说,并没有什么好的回忆。
在我的印象中,那从来就是粗暴地将孩子从父母身边剥离并且把他们的心灵烙上痛苦印记的地方。
世界不再是你一个人的,这本身也许意味着成长,但是在那些复杂的人际交往当中,有着无形的攀比和隐含的暴力。
这种攀比和暴力,有时来自于孩子们之间,有时也来自于不负责任的老师。
我曾经认为,一个孩子即使不上幼儿园,对于他的人生也并不会有什么不好的影响,但是由于成人习惯或者被迫着把注意力完全投入工作当中,就有了幼儿园开头小班全托的孩子们扯着家长的衣服哭泣的一幕。
第一次知道《幼儿园》,是在《新闻晨报》上。
应该说报纸的介绍和自己看纪录片的感觉还是不太一样。
原来张以庆并不是在讲述一个故事,而是用一种旁观者的眼光冷静地记录着每一个片断。
生活当中有很多伤害我们都无法预料,尤其当你不是故事的主角,就更不会体会到其中的百般滋味。
镜头里面的孩子拽着大人的衣角看着别的孩子在幼儿园门口声嘶力竭,似懂非懂的脸上写满了莫名的表情,也许下一个轮到的就是自己。
他们即将离开父母的怀抱,从周一到周五,吃自己并不喜欢的饭菜,和自己并不喜欢的人同处一室,属于自己的独立空间被完全打破,然后被老师们以同样的规则要求着,用同样的方式管理着。
那个叫做马玉兰的孩子,显然是顽皮的,但是顽皮并不是过错,她在幼儿园遭到老师的不断指责,只是因为她妨碍了教师对于群体的管理,在一个注重个性的社会里面,孩子的棱角就是这样被不断地打磨,直到泯然众人。
而那些半夜里面睡得正香却被教师一个一个从温暖的梦乡里面强行拖出来小便的孩子们,这个时候一定会想念自己无忧无虑的家庭生活。
这一切都会在群体活动时发泄出来,一个男孩子三下五除二地把饭菜吃了下去,嘴里嘟囔着:“吃完回家。
”而另外一个女孩子却还在那里寄希望于教师像妈妈一样温存,不停地向他们发出求救的信号:“老师,泼了。
”所谓泼了的东西,就是她的饭菜,顺着花裙子的领口,一直淌到大腿上面,她的身后是无数孩子嘈杂的嬉闹声,没有一个老师注意到她。
在幼儿园里面究竟充斥着些什么东西?我们在片子里面看到的是无数的打闹、耍无赖,有的时候成人以为那也许不过是小孩子们常有的交往方式,但是乖巧懂事的往往被娇生惯养的孩子打到鼻腔流血,随性豁达的常常被不依不饶的孩子纠缠到耳鸣。
所谓的友爱,恐怕只能是一种假象。
张以庆经常在片子当中出现一个孩子独处的场景,教室外面阳光明媚,但是在那绿色油墙的教室里面却有一种冰冷的孤独。
很多孩子都是以一种个人的方式存在着,尽管很多时候他们常常会给人一种群体活动的错觉。
午睡结束之后,会有一个孩子慢慢地穿着衣服,或者是系着鞋带,他们以这样的方式有意无意的掉队了,最终在自己的努力中挣扎,走的时候也许会若无其事地打个喷嚏。
都与他人无关。
所以即使是在幼儿园里面,我们都还只是一个人。
这种独处让我们都会感到孤独,剧照当中的那个女孩子在片子开头哭得梨花带雨,背景音乐是《茉莉花》,幼儿园的门把孩子们和这个世界隔开,让他们只能透过院门向外张望。
他们希望从那门缝里面看到什么呢,只有每一个孩子自己才知道,而往往等到他们长大之后,又会将这一切忘记,然后把自己的孩子也送进幼儿园。
片子当中那个等着父母来接自己回去的孩子,看得我非常揪心,他总是不停地在幼儿园的前门后门张望,每一分钟都显得充满期待却又焦躁不安。
孩子们在这一时刻是柔弱的,我见犹怜。
也许我们把孩子的想法看得太简单,但是对于这个社会上的很多事情,他们门儿清着呢。
最经典的莫过于他们对美伊战争的评价,所谓的国家之间的恩恩怨怨,其实就和小孩子打架没什么本质区别。
但是孩子又毕竟只是孩子,对于曾经带着这个民族无限伤痛的日本人,他们的仇恨又显得有点盲目和糊涂。
但是即使是成人,又有几个真的是成熟的?所以我们无法苛求孩子。
除了幼儿园当中的影像,很多孩子的访问被穿插在片子当中,他们狡猾地在那里笑着,不愿意透露自己心中的秘密,显得真实而又可爱。
他们用稚嫩的声音心算着数学,练习着“八百标兵”的顺口溜,他们有的时候会因为能力不足而答不上来,有的时候偏着脑袋却说出了比大人还要专业的答案。
在这个没有童年的时代,三岁的孩子们已经长大了。
也许用一种悲哀的眼光来看《幼儿园》的我,是有点偏激的,但是我还是深深被那些孩子们感动了。
孩子们只有孩子们自己的纯净,他们身上的污点都来自于我们这些成人的玷污。
我曾经认为,应该让博士去教育幼儿,但是中国总是用分数划分教师的档次,而事实上大学的教育并不能将我们改变多少,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越来越藐视教育的能力和可能,但是我后来又认为,只要有一颗爱着孩子、明白孩子的心,其实学历的高低并不是教育者最主要的问题。
那些都是孩子,也是曾经的我们。
将来还会是我们的孩子。
圣埃克苏佩里说过:“所有的大人都曾经是个孩子(可惜,只有很少的一些大人记得这一点)。
”如果可以的话,真希望幼儿园的故事不再重演,但是这也不过只是一种希望罢了。
浅谈幼儿园“或许是我们的孩子,或许就是我们自己。
”——这是纪录片《幼儿园》一开头的两行字幕,前一句是片子中所拍摄的、清晰可见的客观事物,而后一句便是站在摄影机后、坐在剪辑台前的编导想要通过片子来表达的主观思想。
“纪录片之父”费拉哈迪的学生约翰·格里尔逊说纪录片要“创造性地处理现实”,俄罗斯纪录片创作家吉加·维尔托夫也曾提到纪录片要“将现实的片断组合成有意义的震撼”。
可以说,张以庆的《幼儿园》正是这样一部通过对真实记录画面的重构,从而恰如其分地渗透创作者主观倾向的纪录片。
文学中有五种表达方式,分别是叙述、描写、说明、抒情和议论,而在《幼儿园》里,我们也能看到这五种表达方式的运用,它们承载了“幼儿园”这个题材本身,同时也承载了张以庆以其猎奇的视角所蕴涵的深层社会文化意义。
叙述——没有故事的细节张以庆在谈及《幼儿园》的前期创作时说,“一直到了第14个月我才总结出来要拍什么,之前是一种直觉的判断,是直觉告诉我‘不拍什么’。
”作为握有内容选择权的创作者,张以庆从选择“不拍什么”,继而逐渐在14个月里捕捉到了不同于一般的概念化的内容,他要拍的是大家看不到的东西。
于是,《幼儿园》里记录了很多富于意味、情趣和内涵的幼儿园的生活碎片。
可以说,整部纪录片没有用完整的故事来串联,也看不到任何明显的情节线索,张以庆用细节结构全片,其不同于一般纪录片的提炼方式,不仅仅是对真实生活的素材进行采集、加工,更是一种选择性的更高层次的创作。
这些细节不同于观众固定思维模式中的幼儿园——上课、游戏、天真无暇的孩子等等,在《幼儿园》里,我们看到的是另一种独特的视角,张以庆选择将一般人忽视的生活细节拼接在一起。
这些细节乍一看是琐碎的、散乱无章的,但随着影片的进行,我们能够逐渐找到前后的呼应与联系,比如孩子们嚷着“炸死美国王八蛋”,但同时又会不自觉地喝着可乐。
——这种对美国文化根深蒂固渗透于生活的表现正是建立在对细节记录的基础上,张以庆善于在这些话语、动作上做文章,这里就体现了其作品中的主观倾向。
就如他自己所言“你得把这个文章做下去,这就要有主动性了”、“我特别注意选题天然流露出的承载力,只有在这个阶段是我刻意的”。
因此,《幼儿园》是创作者通过选择、摄取具有“承载力”的现实生活场景、人物的生存状态,依着主观的心绪去超越直接纪录到的纪实影像,在清醒充分运用影像“表意功能”的前提下,经过重新建构,组合出流淌着创作者个人心绪的、记录着创作者独到认识空间的无故事化的纪录片作品。
这种“主观的重构”便成为了真实影像下的“虚构的表意”,以呈现创作者的“情绪真实”。
描写——精雕细琢的画面在镜头表现上,《幼儿园》同样基于一种客观中带有主观色彩的影像风格。
说它客观,是因为全片选择的记录角度是低机位的平视视角,导演尽可能地把摄像机放低,以取得和幼儿园的孩子们一样的视角,展现的是孩子们眼中的世界。
此外,大量长镜头的运用再现了幼儿园日常生活原貌。
但同时,当拍摄者耐心冷静地客观记录以及在一些场景中摄像机的长时间地停滞时,会让观众时而有一种间离感。
这种间离感并非是不真实的虚幻感,而是提供了一个让观众静下来细细思考的空间,在笑过以后,重新审视画面里的孩子,发现其实他们就和我们一样,孩子的世界已无异于成人的世界。
《幼儿园》在镜头、光线的处理上可谓精雕细琢,没有晃动、没有曝光不足或过度,一切都很细腻精致,这是导演所追求的作品外在的部分,至于内在的部分,就是其主观倾向的东西,便是观众从中读到的、感悟到的,在平稳的长镜头里细细品味到的那部分。
说明——消色之下的对话张以庆说:“当你用画面的表达达不到的话,就要靠文字和解说来补充。
”《幼儿园》没有用一句解说词,它的“说”是用对话完成的,那么让这些孩子们“说什么”、“怎么说”,就成为了创作者表达其主观思想的另一种方式。
张以庆说当摄制组和心理专家在选择问题时,并非要特地去影射些什么,但当这些成人化的问题问出后,得到的竟然也是很成人化的答案,此时导演才发现“其实和孩子是可以用成人的方式去对话的,他所接受的都是成人的东西”。
孩子的价值观、社会观、情感观、世界观,不如说是他们周遭的大人灌输给他们的价值观、社会观、情感观、世界观,虽然里面仍夹杂着些许孩子纯洁的想法,但不得不承认,那颗心的确是被“污染”过的了。
从孩子的回答中,我们可以看到他们背后是怎样一个家庭状况、他们的父母是怎样教育他们的,所以孩子的身上全是成人世界的影子。
我想,导演在这里用消色的影调也暗含了一种无奈的态度,因为孩子们的世界与成人一样,充满了阴霾与烦恼,从暗黄的画面中,我们仿佛看到的是一个灰色的童年。
抒情——淡淡哀愁的《茉莉花》童声无伴奏合唱的《茉莉花》在片中出现了多次,像一声叹息,烘托出了一种淡淡的忧伤。
这后期加配歌声的手法,是一种具有作者强烈主观倾向的做法,承载着张以庆独特的心绪和审视心理,也是我们成人一种自省的映照:在带着淡淡忧伤的婉转歌声里,我们根深蒂固的关于童年的美好,在孩子们身上化为一片透明的记忆,透露出的只有无奈和感伤。
在叙事层面上,《茉莉花》的乐声往往在动静转换处想起,游刃有余地将段落单元连接起来,强化了对立处的统一性,仿佛一声叹息。
议论——看似缺席的在场《幼儿园》全片没有一句解说词,没有我们印象中导演滔滔不绝的旁白式说教。
张以庆在冷静旁观的同时,表现为一种“缺席的在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