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制造业发展优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月13-18日,由印度总理莫迪发起的“印度制造周”,这是印度政府组织的有史以来最大的跨部门展会,在印度金融和商业中心、印度最发达地区马哈拉施特拉邦首府孟买举行。这也是继莫迪政府上台后第二次大手笔的招商引资动作。
本次“印度制造周”号称有2500家国际企业、8000家本土企业以及来自近70个国家的代表参加。2014年9月26日,莫迪政府向世界宣布“印度制造”系列新政策。新政致力于增强在印度投资兴业的吸引力,给有意投资的国内外企业提供一站式服务,并改革劳动法律和税收,简化审批程序,吸引各界在印度投资设厂,扩大当地就业。
印度的霸气从何而来,那就先让我们看看印度总理莫迪在展会上发表的演讲。
“我们的国家已经没有时间来等待经济的慢慢增长,而是需要一个质的飞跃。政府希望为制造业创造良好的条件,因为就业的群体主要是年轻人,超过60%的印度人年龄低于35,这是我们国家依靠的最重要的力量。”
“2015年印度对全球的经济增长贡献了2.5%......”
“这是一个亚洲的时代,IMF、世界银行、经合组织预测,未来亚洲的增速是最快的......”
"I am appealing to the world, that to make this your centur y, come and make in India," 如果想让本世纪成为你的世纪,那么请让印度成为世纪的中心。
“自从我担任总理以来印度的外国直接投资已经增长了48%……我们争取让印度成为全球制造中心,希望把制造业占GDP 的比例从目前的17%提高到25%。”
印度经济发展中具备怎样的优势,让印度能够如此的自信,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世界经济研究所的王玉柱给予我们这样的回答。
1成本优势
在一些中低端领域,“印度制造”具有加强的成本优势。以纺织行业为例,中国在这一领域正逐步失去其传统竞争优势,而印度纺织品在欧美市场上的份额开始明显上升,信息科技和生物制药领域亦如此。
比如,“印度制造周”期间印度商家打出只需24元人民币的智能手机,尽管存在炒作之嫌,但对于中国生产制造商而言无论如何都难以实现。实际上,在孟加拉国、缅甸等印度周边国家,印度廉价手机已经开始占据“穷人市场”;在生物制药领域,印度也实现了巨大的成功,相关药品的生产成本甚至只有中国的十分之一,尽管对保护知识产权不利,但已初步形成印度的竞争优势产业。
2高科技竞争潜力大
印度在尖端国防领域亦具有较高的竞争力,这些技术积累均可转化为印度在制造业领域的核心竞争优势。后危机时代,世界智能化生产潮流更有助于印度自身在信息技术领域竞争优势的发挥。
比如,汽车行业,由于印度较早地引入了国际汽车制造商,在汲取国际经验的基础上,印度借助先进的智能化设计,对汽车成本进行了有效的控制和,可以将汽车成本可以压得出奇的低,比如塔塔公司生产出号称世界价格最低的汽车NANO,售价仅2000美元。此外,印度自身在纳米材料等高新技术领域的探索也不容小觑。这些竞争优势与强大的国内和国际市场结合将在特定时段产生巨大的生产能力。3发达国家的“优待”
由于印度实施所谓的西方民主政治,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对印度在技术输出方面政策更为宽松,印度相对中国更容易获得一些先进技术。比如,在《瓦森纳协定》的限制之下,欧洲诸多高新技术和产品无法进入中国市场,印度则不存在这方面的限制。
与中国的错位竞争关系
在可预见的未来,在一些中低端领域和特定行业,中国在国际市场上将一定程度上受到来自“印度制造”的竞争。但这种竞争也是一种错位竞争关系,一方面,中国在去产能过程中,一些中低端制造业本身在缩减的同时,高端制造业也在迅速成长;另一方面,“中国制造”在诸多领域已经先于印度获得国际市场认可,在同等技术条件下,印度获得或挤占更多的国际市场份额无疑要付出更大的成本。
目前,国际资本投资印度制造业的势头在增强,松下、三星、LG 等企业均在印度投资设厂。除欧美日企业外,中国制造业也加大了对印度的投资力度,中国台湾的富士康也开始在印度设有工厂,未来五
年投资额将达到50亿美元。此外,印度还加大在华招商引资力度,越来越多的中国制造业开始布局印度。
多方面短板制约印度制造的快速崛起
印度缺乏类似中国政府强大的经济动员能力,“印度制造”能否顺利发展将最终取决于市场力量。
发展制造业的短板,尚且需要政府推动相关软件和硬件配套设施的完善。比如,解决电力供应短缺的问题,提升制造业发展的基础设施环境,加强技术工人的有效供给,提供相对完善的信贷体系等。
印度还需要对政治和法律软环境进行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改革,比如低效而官僚的政府,复杂的税收体系等。
一方面要认识到印度未来在制造业领域的发展前景,但同时也应理性认识中国制造业的核心竞争优势。未来印度制造业的发展不会一帆风顺,也会对中国的制造业产生一定的冲击,这是不可避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