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小说欣赏”第六单元第11课《小团圆媳妇之死》教学案

合集下载

小团圆媳妇之死

小团圆媳妇之死

《小团圆媳妇之死》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理解《呼兰河传》的基本情节2、学会分析小说的人物性格特点,探究讨论小团圆媳妇死在谁之手3、体会作者对国民劣根性的批判,倾听女性的声音教学重难点学会分析小说的人物性格特点,探究讨论小团圆媳妇死在谁之手体会作者对国民劣根性的批判,倾听女性的声音提问法合作讨论法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设想这篇文章选自人教版语文选修《中国小说欣赏》第六单元女性的声音,选修课小说的教学内容确定比怎么教更为重要。

选修课是必修课的基础与延伸,因而,我在上《小团圆媳妇之死》时,重点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品味语言,在此基础上,针对萧红对国民劣根性的批判与鲁迅先生作了比较并通过导读局部女性的声音理解两千年来沉默在男权社会与宗法制度之下的女性,终于获得了发出自己声音的机会。

借此拓展延伸当代女性作家对于女性写作的看法。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她写过诗,写过散文,但她的名字却因小说而流传于世,彪炳于中国现代文学史。

她的坎坷而艰难的身世,她的细腻而丰富的感情,她的文笔的清新…使她的小说别具一格,在蓊郁的现代小说之林中独秀而立。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萧红的《呼兰河传》节选《小团圆媳妇之死》。

二、整体感知,梳理情节1、(课件展示)第一、二章是对呼兰河全景勾勒,写风土和人情。

第三、四章是对自家院落的中景表达。

第五章共十节,占全书四分之一,写“小团圆媳妇”我们选文共五节,就是选自第五章的后五节。

第六、七章分别写有二伯和冯歪嘴子,是对呼兰河人的生存状态实行近景描摹。

2、(课件展示)节选局部前后的主要情节本文节选的是《呼兰河传》第五章后五节,主角是小团圆媳妇,她是老胡家买来的童养媳,是个12岁的小姑娘,刚来的时候健康活泼,成天笑呵呵的,天真烂漫,但“太大方了”“一点也不知道羞,头一天来到婆家就吃三碗”“走路走得快”“两个眼睛骨碌碌转”而且“十四岁就长的那么高”都不合传统媳妇的标准,众人都这么议论,婆婆就开始严加管教,结果好端端的孩子被打出了毛病,于是请庸医”云游真人“、跳大神的来了,小团圆媳妇就这样被折磨、摧残死了。

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小说欣赏教案-11.《呼兰河传》2-人教版

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小说欣赏教案-11.《呼兰河传》2-人教版

《呼兰河传——小团圆媳妇之死》教学设计【设计意图】课堂的魅力,有时候就直接源自于它的新鲜陌生,由于新鲜而产生期待,由于陌生而激发探索。

所以,我是不主张篇篇课文进行预习的。

当预习已将急切的期待尽去,常规的教学模式就将陷入单调与枯燥。

《小团圆媳妇之死》一文语言浅易,情节简单,人物关系单纯,学生一拿到新教材就浏览了一遍,作为新授课再学时,神秘的面纱揭过,已觉得兴味索然,因此,我在教这篇课文时,打破常规,力求新颖,采用调查讨论、合作互动的教学模式,特设计了如下教学方案:1、布置课前预习,要求学生搜集有关萧红的文章,了解萧红的生平和创作,做好在课堂上与同学交流的准备。

2、组成“小团圆媳妇死亡原因”专案调查组。

分组调查讨论并填写调查表。

3、课堂交流调查结果,把握人物形象,领悟小说主题和作者的情感态度。

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了解作者萧红及其作品2、分析人物形象,把握作品主题,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自主阅读文本,分组调查,共享阅读体验,在合作探究中解决阅读的难点问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这个日益文明的社会里,让学生懂得生命至高无上的价值,唤起学生的生命体验。

于人,学会尊重生命;于己,学会担当生命。

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通过调查讨论小团圆媳妇死亡的原因,深入把握小说主题。

教学难点:看萧红所展示的那个世界,深入体会作者于其中所蕴涵的情感与情怀。

课时:1课时课型:新授课教学过程设计创设情境:课前大屏幕投放课题《小团圆媳妇之死》的图片。

(设计意图:从外在氛围上,为学生营造一个与文本相匹配的情感意境,引起学生情感的归依、沉思。

)一、导入新课,分为两个步骤:首先,提问导入:社会的发展,信息时代的到来,生活节奏的加快以及升学的压力等,使得我们很难有闲心读小说,尤其是阅读纸质文本的小说。

不知道今天在座的同学们喜欢看小说吗?喜欢的请举手?(设计意图:这段导语的设计力求体现引领性。

通过了解学生情况,把学生带进课堂。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小说欣赏”第六单元第11课《小团圆媳妇之死》优秀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小说欣赏”第六单元第11课《小团圆媳妇之死》优秀教案

小团圆媳妇之死教学目标:1、分析理解小团圆媳妇治病的过程,体会小团圆媳妇的悲剧命运。

2、深入探究婆婆及周围人的生活状态及思想状态,体会作者展示女性悲剧深层的原因。

3、领悟作者塑造“小团圆媳妇”悲剧形象的深层内涵和作者独特的写作视角的效果。

教学重点:分析节选中小团圆媳妇、婆婆、周围人和我与祖父的形象特征。

分析呼兰河女性悲剧命运背后的深层原因及作者的呐喊的意义所在。

教学方式:小组讨论,合作探究展示。

教学过程:导入:寂寞的呼兰河因为小团圆媳妇的到来变得不再寂寞,一场轰轰烈烈的洗澡治病场面向我们展示了当地人的生活状态和思想状态,也展示了萧红作为女性作家,对女性悲剧命运的关注与呐喊。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认识一下这些呼兰河的女性。

活动一任务安排:根据上节课我们的对《小团圆媳妇之死》及相关情节的阅读和课下的交流,各小组汇总归纳派一名代表把本组最想解决的问题展示到黑板上,然后我们互助解决。

各小组最想提出的问题如下:一组:为什么给小团圆媳妇洗澡?二组:小团圆媳妇真的有病吗?杀死小团圆媳妇的凶手是谁?三组:小团圆媳妇真的有病吗?到底谁有病?症状是什么?四组:祖父为什么袖手旁观?五组:小团圆媳妇真的有病吗?为什么要给她治病?六组:杀死小团圆媳妇的凶手是谁?小团圆媳妇这个形象有什么意义?七组:小团圆媳妇之死是偶然事件还是必然事件?从各组展示的问题中我们可以感觉到大家对这篇小说的认识和理解的程度是不同德,那我们本节课就逐层深入的进行探究,在你理解的基础上梳理归纳一下本文展示的形象及其意义。

活动二:1、课件展示教师认为应该梳理和解决的问题:展示课件第2页①小团圆媳妇在胡家经历了什么?治病前后分别是什么样子?对此你有怎样的认识?②洗澡治病、吃偏方、抽贴儿,婆婆对小团圆媳妇怎么样?如何看待她的“管教”和“治病”?③在小团圆媳妇洗澡治病的过程中,周围人有哪些表现?你如何评价?④作品中设置“我”有何作用?2、各组用10分钟时间讨论课件展示和各组质疑的问题,把观点形成文字。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小说欣赏”第六单元第11课《小团圆媳妇之死》精品教案设计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小说欣赏”第六单元第11课《小团圆媳妇之死》精品教案设计

《小团圆媳妇之死》教案设计教学目标全面分析人物形象。

深入探究小说主题。

教学过程一、导入:在那辽远的东北松花江平原,在那被作家端木蕻良深情地赞颂过的有着“斑斓的山雕,奔驰的鹿群,带着松香气味的煤块,带着赤色的足金……”的黑土地上,呼兰河缓缓流过一座叫做“呼兰河”的小城,河水亘古不变地流着,岸上的人们一代又一代在这既神奇富饶而又饱经磨难的黑土地上如虫豸、如蝼蚁般苦难而顽强地活着。

在这个逆来顺受、对苦难已经麻木愚钝的群体中,却逃出了一个触觉敏锐,不甘于被命运摆布的小女子,她就是——萧红!同学们借助电影和之前的预习,对萧红已经有了一些初步了解,请说说,你眼中的萧红是一个怎样的女子?我眼中的萧红才华横溢:24岁出版第一部长篇小说《生死场》,由鲁迅先生作序,一举成名,“民国四大才女”之一,被誉为“30年代文学洛神”。

倔强不屈:为逃避父亲的包办婚姻,冒着生存危机和家庭蒙羞的风险,多次出逃,最终和自己的地主家庭彻底决裂。

孤独寂寞:她短暂的一生,是始终执着地追求爱情而不得的一生,先后有过三段情感经历,但最终,这些男子都只是生命中的过客,31岁的她,在炮火纷飞中、在异地他乡里寂寞地死去。

关于《呼兰河传》再请一位同学深情地朗读这段关于《呼兰河传》的介绍文字——《呼兰河传》是萧红的自传体长篇小说。

作者采用回忆性的温馨浪漫语调,童稚化的烂漫天真视角,描绘了上世纪20年代东北小城呼兰河的种种人和事:不断给人带来灾难的东二道街上的大泥坑;小城的精神“盛举”——跳大神、唱秧歌、放河灯、看野台子戏、四月十八娘娘庙会;令人心碎的小团圆媳妇的惨死;有二伯的不幸遭遇;冯歪嘴子一家的艰辛生活……作品通过追忆家乡的各种人物和生活画面,写出作者记忆中一个北方小城镇的单调和美丽、人民的善良与愚昧。

著名文学家茅盾评价它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二、新授《小团圆媳妇之死》而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节选内容《小团圆媳妇之死》就是这“一串凄婉的歌谣”中尤为“凄婉”的一首,让我们在全面分析小说人物形象的基础上,深入探究小说主题。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小说欣赏”第六单元第11课《小团圆媳妇之死》优秀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小说欣赏”第六单元第11课《小团圆媳妇之死》优秀教案

《小团圆媳妇之死》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萧红及其作品。

2、把握《呼兰河传》的基本内容和主要特色。

3、分析人物形象,把握作品主题,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分析人物形象,把握作品主题和情感。

教学难点探究小团圆媳妇的病因和死因,体会封建礼教对无辜生命的戕害。

探究婆婆虐待小团圆媳妇的心理,体会封建礼教对人性的异化。

课前准备资料(另附)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知道哪些女性作家?(课件出示资料)教我如何不想她天上飘着些微云,地上吹着些微风。

啊! 微风吹动了我头发,教我如何不想她?月光恋爱着海洋,海洋恋爱着月光。

啊! 这般蜜也似的银夜,教我如何不想她?水面落花慢慢流,水底鱼儿慢慢游。

啊! 燕子你说些什么话? 教我如何不想她?枯树在冷风里摇,野火在暮色中烧。

啊! 教我如何不想她? (刘半农)琼瑶剧的经典台词1.“我知道他爱你爱的好痛苦好痛苦,我也知道你爱他爱的好痛苦好痛苦。

”2、“我好想你”“我真的真的好想你”3、马景涛大吼:为什么?!为什么?!这都是为什么?!为什么?!这都是为什么?!为什么?!这都是为什么?!4、尔康:“紫薇,我爱你爱得好心痛!”紫薇:“你痛,我也痛!你痛,我更痛!”5、尔康作深情状:“想我吗?”紫薇娇羞道:“不想。

”……5秒钟后……紫薇:“那个……不想……是假的!”6、五阿哥:小燕子,我真的好喜欢你,不管是那个刁蛮任性的你,活泼可爱的你,还是现在这个楚楚可怜的你,我都好喜欢好喜欢!7、男:你无情你残酷你无理取闹!女:那你就不无情!?不残酷!?不无理取闹!?男:我哪里无情!?哪里残酷!?哪里无理取闹!?女:你哪里不无情!?哪里不残酷!?哪里不无理取闹!?男:我就算在怎么无情再怎么残酷再怎么无理取闹也不会比你更无情更残酷更无理取闹!女:我会比你无情!?比你残酷!?比你无理取闹!?你才是我见过最无情最残酷最无理取闹的人!男:哼,我绝对没你无情没你残酷没你无理取闹!女:好既然你说我无情我残酷我无理取闹我就无情给你看残酷给你看无理取闹给你看!男:看吧还说你不无情不残酷不无理取闹现在完全展现你无情残酷无理取闹的一面了吧!和男性作家相比,女性写作有何特点?(文笔细腻温婉,故事安静小巧。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小说欣赏》第六单元11.《呼兰河传·小团圆媳妇之死》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小说欣赏》第六单元11.《呼兰河传·小团圆媳妇之死》教学设计

《呼兰河传·小团圆媳妇之死》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对选文情节的分析与概括,归纳小团圆媳妇的形象特点,认识以“婆婆”为代表的呼兰城人的共性特点。

2、立足语言,了解萧红所展示的呼兰城的生活和环境,理解作者对呼兰河人身上所表现的麻木、愚昧、残忍的劣根性的批判。

3、讨论“小团圆媳妇之死”的根源,体会作品所揭示的旧的传统意识对善良人民的束缚与戕害,探究萧红作品中的女性意识与生命意识。

【教学重点】通过对选文情节的分析与概括,归纳小团圆媳妇的形象特点,认识以“婆婆”为代表的呼兰城人的共性特点。

【教学难点】讨论“小团圆媳妇之死”的根源,体会作品所揭示的旧的传统意识对善良人民的束缚与戕害,探究萧红作品中的女性意识与生命意识。

【教学过程】一、课前导学预习1.作者介绍萧红(1911年6月2日─1942年1月22日),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

黑龙江省呼兰县人,原名张迺莹,笔名悄吟、玲玲、田娣。

被誉为“30年代的文学洛神”,是民国四大才女之一。

鲁迅认为她是“当今中国最有前途的女作家”。

代表作:《生死场》《马伯乐》《呼兰河传》《小城三月》。

2.了解《呼兰河传》《呼兰河传》以一个小女孩的眼光——儿童视角观察古老的呼兰河畔的种种人和事。

第一章写呼兰河的自然风光以及它的卑琐平凡的实际生活;第二章写当地人们“精神上的盛举”——风俗民情;第三、四两章写作者的幼年生活,她的慈祥的祖父以及左邻右舍;第五、六、七章分别写三个独立地故事,三个不同的生活悲剧:天真活泼的小团圆媳妇的死,孤苦无依的有二伯遭受凌辱,贫困的磨官冯歪嘴子的不幸。

3、节选部分有关内容介绍小团圆媳妇是老胡家买来的童养媳,是个12岁的小姑娘,刚到老胡家时,引来一大群的人来看,议论纷纷,都说太大方了,不像个团圆媳妇。

“见人一点也不知道羞”“头一天来到婆家,吃饭就吃三碗”“十四岁会长得那么高,一定是瞒岁数”。

由于她太过大方,不合传统,不懂“规矩”,常常遭受其婆婆的无端打骂,左邻右舍也都支持这种打骂行为,小团圆媳妇终于被折磨生了病。

选修中国小说《呼兰河传小团圆媳妇之死》教学设计

选修中国小说《呼兰河传小团圆媳妇之死》教学设计
【课堂小结】
步骤三:课后固学
【巩固练习】
完成《课时跟踪检测》“语言表达专练”、“阅读理解专练”。
教学反思
2、无疑地,祥林嫂与小团圆媳妇是受到礼教与迷信的逼迫而致死,但帮助这黑暗社会吃人的,是借舆论之名,以礼教与迷信来围剿受害者的庸众看客,此为二者的共通点。
3、主题相同:共同主题是美好而有价值的女性如祥林嫂、小团圆媳妇,被吃人的社会价值体系——礼教、迷信和散播此价值的看客庸众逐步打败、毁灭。
【拓展延伸】
【自主学习】
一、学生读《呼兰河传》的内容简介,了解作者萧红及《呼兰河传》的主要内容和艺术风格。
二、总体认识小团圆媳妇
1.她是谁?她几岁了?她外貌如何?她性情如何?
明确:她是老胡家的小团圆媳妇,十二岁,但长得有十五六岁那么高。“黑忽忽的,笑呵呵的;照碗碟,弹玻璃球”“她说着的时候,好像说着别人的一样”
都是受害者,但有的又成为了封建制度的卫道士,成为了害人者,如焦母;有的无力反抗,女性自身的弱点,懦弱无力,如瑞珏,祥林嫂,刘兰芝;有的敢于反抗,无论最终是成功还是失败,如林黛玉,蘩漪,鸣凤,白流苏
【个性补充】
【问题征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教师活动:征询学生对本文内容、技巧等知识的质疑,并解决。
学生活动:学生反馈学习情况,提出疑问
教学法
诵读、自主学习式、合作探究式
教学过程
【问题引入】
五四时代,新文化人刘半农发明了“她”字,女性因此获得了区别于男性的身份标识,因为在此之前女性是湮没在男性“他”里面的。也正是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舞台上,涌现出一批优秀的女性作家,像冰心、丁玲、萧红、庐隐、凌叔华、张爱玲等。我们需要思考的是女性作家的作品,会与男性作家的作品有何不同呢?
人物形象概括:小团圆媳妇是一个天真,活泼,健康的小姑娘,却深受封建旧传统旧意识以及封建迷信思想戕害的女性的代表。——类型人物

2019版高中语文第六单元第11课呼兰河传__小团圆媳妇之死教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小说欣赏

2019版高中语文第六单元第11课呼兰河传__小团圆媳妇之死教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小说欣赏

《呼兰河传》——小团圆媳妇之死((14(135.蒙 6.弄二、写准字形1. 2.3. 4.5. 6.三、用对词语1.工夫 功夫例句 梅西一个黄金般的进球,1∶0绝杀伊朗,不仅验证了这位足球王者的真功夫,把阿根廷提前一轮送进本届世界杯16强,也没有耗费球迷熬夜苦苦等待的工夫。

辨析工夫:指时间;空闲时间。

功夫:指本领;造诣。

2.世面 市面例句 目前市面上各种夏令营正如火如荼地进行,对不少市民来说,如果花一些钱让孩子出去见见世面是可以接受的,但如果要花一个家庭一个月的收入,那就值得考虑。

辨析 世面:社会上各方面的情况。

市面:街上商店或摊点多的地方,城市工商业活动的一般状况。

《呼兰河传》创作始于1938年武汉,定稿于1940年1212月27日截止;1941年由桂林河山出版社出版。

怀旧的心情中写完的。

是作者的后期代表作。

它通过追忆家乡的各种人物和生活画面,表达出作者对于扭四、积累成语1.络绎不绝:形容人、马、车、船等前后相接,连续不断。

2.活蹦乱跳:欢快而随意地蹦跳着。

形容健康活泼、生命力旺盛的样子。

3.探头探脑:不断探头看,形容鬼鬼祟祟地窥视。

(对应学生用书P57)30年代的文学洛神——萧红简介:萧红(1911-1942),原名张乃莹,曾用笔名悄吟、田娣、玲玲。

生于地主家庭,幼年丧母,1928 年在哈尔滨读中学,接触“五四”以来的进步思想和中外文学,尤受鲁迅、茅盾和美国作家辛克莱作品的影响。

因反抗包办婚姻,1930年离家出走。

1932年在哈尔滨与萧军相识,走上写作之路。

萧红的一生生活动荡,情感也曲折不幸。

1942年病逝在香港。

作品:长篇小说《呼兰河传》中篇小说《牛车上》《小城三月》短篇小说《生死场》《三个无聊人》《王阿嫂的死》《后花园、祖父和我》散文《天空的点缀》《失眠之夜》《在东京》《饿》《回忆鲁迅先生》《桥》评价:中国现代女作家,文化革命活动家,黑土文学的代表作家,被誉为“20世纪30年代的文学洛神”。

2020版高中语文第六单元第11课《呼兰河传》小团圆媳妇之死学案(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小说欣赏》

2020版高中语文第六单元第11课《呼兰河传》小团圆媳妇之死学案(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小说欣赏》

第11课《呼兰河传》小团圆媳妇之死学习重点1.记:掌握本文的字音、字形、词语及萧红的名言名句。

2.读:品读课文,鉴赏小说中人物形象及小说蕴含的社会意义。

3.练:学习本文中运用对比塑造人物的手法。

4.写:运用拟人手法写一个片段。

一、诵记名言警句萧红名言名句1.生前何必久睡,死后自会长眠。

2.逆来顺受,你说我的生命可惜,我自己却不在乎。

你看着很危险,我却自以为得意。

3.满天星光,满屋月亮,人生何如,为什么这么悲凉。

4.晚来偏无事,坐看天边红。

红照伊人处,我思伊人心,有如天边红。

5.花开了,就像睡醒了似的。

鸟飞了,就像在天上逛似的。

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

要做什么,就做什么。

二、了解文学常识1.作者简介萧红(1911—1942),黑龙江省呼兰县人,现代女作家,原名张乃莹,曾用笔名悄吟、田娣。

1911年6月2日出生于地主家庭,中学时代喜爱绘画和文学,因反抗包办婚姻离家出走,年纪轻轻便品尝了许多人生辛酸,但也培养了她的反抗意识,她是作为一个旧世界的叛逆者走进文坛的。

她的创作力求写真,以绘出生活本来的色彩和道出生活的实感为限。

这样,她状人写景,抒情写性,虽不着意敷彩设色,却又在那上面染上了折光于生活的浓淡不等的色彩和明暗不同的色泽,将美丽鲜活和质朴无华统一起来,创造了一种介于小说和散文诗之间的新的小说文体。

代表作品有中篇小说《生死场》和长篇小说《呼兰河传》。

东北作家群:指的是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陆续流亡到关内的东北籍青年作家。

因为他们身受日寇侵略之苦,便满怀对侵略者的愤恨、对可爱家乡的怀念,描写东北人民的生活和他们英勇的抗日斗争。

其中以萧军的《八月的乡村》和萧红的《生死场》为代表性作品。

2.相关链接《呼兰河传》是一部回忆性、自传性的小说。

作者仍以她惯用的散文手法,疏疏落落地写出儿时难忘的记忆。

它再次打破了以人物为中心的传统小说模式,而以呼兰城的公众生活和环境为中心,辐射出生活的种种方面,正如书名所示,它是为整个小城的人情风习作传。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小说欣赏”第六单元第11课《呼兰河传——小团圆媳妇之死》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小说欣赏”第六单元第11课《呼兰河传——小团圆媳妇之死》教学设计
《呼兰河传——小团圆媳妇之死》教学设计
阿克苏地区二中陈玉玲
一、教学设想:
《呼兰河传》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的一朵奇葩,它所反映的主题是五四新文化运动后作家们普遍反映的民族问题、国家问题,学生学过不少表现这类主题的文章,所以学生在理解主旨方面不会很困难,但是想把主旨挖掘的很深,又是一个难点,因此我将体会作品深厚的文化底蕴作为教学难点,同时这篇节选最大的特色就是萧红使用了儿童视角进行创作,于是,我将了解本文独特的叙述视角及其作用作为这堂课的重点。
重点:了解本文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特的叙述视角及其作用。
难点:体会作品深厚的文化底蕴。
四、教学课时:1课时
五、教学方法:合作探究法问题法
七、教具安排:多媒体、粉笔、黑板
八、教学步骤
教学环节
师生活动
设计目的
1、导入
教师以“呼兰河水”导入。
与课堂结尾形成呼应,使课堂结构完整,浑然一体
2、齐读教学目标
学生齐读
让学生有目标的进行课堂学习。
3、文本分析
学生为主体,进行合作探究
分析“热闹”表现的方面及作用,总结“看热闹”的表层与深层含义,训练学生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训练学生口头表达的能力。
4、深入探究
教师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分析这一问题。
为什么使用第一人称的儿童视角这一叙述方式。培养学生多角度看问题的习惯和能力。
6、课堂小结:
教师对全文进行总结
理解萧红这个作家对呼兰河这一地域的价值和意义,与导入形成呼应。
7、作业:
学生写一篇“国民缺陷性群像”的短文。
引导学生思考现实的社会生活。
8、课后推荐
教师推荐作品,学生阅读
拓宽学生的视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和时间进行选择性阅读。

高中语文人教版《中国小说欣赏》学案:第六单元 第11课 《呼兰河传》——小团圆媳妇之死

高中语文人教版《中国小说欣赏》学案:第六单元 第11课 《呼兰河传》——小团圆媳妇之死

第11课《呼兰河传》——小团圆媳妇之死女性的声音有文学评论说,萧红的文字有时有点啰唆,像个喜欢说话以引起别人注意,又常常表达不清的孩子,充满了儿童式的奇特想象和信马由缰的思路。

《呼兰河传》以一个小女孩的眼光观察古老的呼兰河畔的种种人和事,是一部回忆性、自传性的小说。

它再次打破了以人物为中心的传统小说模式,而以呼兰城的公众生活和环境为中心,辐射出生活的种种方面,正如书名所示,它是为整个小城的人情风俗作传。

《呼兰河传》是我国现当代文学史上著名女作家萧红所写的一部以乡村生活为题材的小说。

《小团圆媳妇之死》在文学界和广大读者群众中引起了较大的反响和思考,读完这章节之后,我的心情无比沉重与愤慨。

“小团圆媳妇”,这是一个在旧社会农村中的一个较为典型的童养媳形象,她所遭受到的不幸不是从她的命里带出来的,而是由她所处的时代环境和周围人的愚昧无知造成的。

父亲眼中是儿子绿汀徒步穿越中国的余纯顺,倒在罗布泊的那年,社会对他的赞扬达到了极点。

那年我恰好在上海,他的家乡。

经人指点,我找到他的家,上海一条弄堂里一间简陋的房子。

房子虽小,但因为只有他父亲一人而显得空荡荡的。

老人低着花白的头,正在凝视儿子背着行囊的照片。

此刻,市内举办的余纯顺徒步走中国事迹展览正观者如潮。

当时正午已过,听说老人还没有吃午饭,我走进厨房,发现只有一把青菜。

我帮老人煮了一碗清汤面,老人端着碗仍吃不下,他睁着昏花的双眼望着我说:“人们夸倒下的是个英雄,对我这个父亲来讲,死去的是一个儿子啊。

”我永远记住了那句话,正如我难忘亲人注视我远去的背影一样。

微感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萧红经典名句(1)女性的天空是低的,羽翼是稀薄的,而身边的累赘又是笨重的!而且多么讨厌呵,女性有着过多的自我牺牲精神。

这不是勇敢,倒是怯懦,是在长期的无助的牺牲状态中养成的自甘牺牲的惰性。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小说欣赏”第六单元第11课《小团圆媳妇之死 》表格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小说欣赏”第六单元第11课《小团圆媳妇之死 》表格教案
课题
小团圆媳妇之死
一课时
整理人:李小丽




知识与能力:
1.在“中国小说”整体框架下,阅读、品味、思考女性文学。
2.了解萧红以及作品。
3.把握小说的人物、情节、结构和主旨。
过程与方法:
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通过小组讨论交流,师生互动学习文本。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理解作者对女性命运的揭示,反抗;对善良的呼兰河人身上所表现的国民性的麻木、愚昧、残忍的劣根性的批判,体会作品所揭示的旧的传统意识对善良人民的束缚与戕害。
小团圆媳妇的婆婆为什么这样对待她?学生回答,教师明确。婆婆认为她是婆婆就可以这样做,小团圆媳妇认为她是媳妇,就必须承受,小团圆媳妇在整个过程中有反抗吗?没有,萧红在这里是批判什么?封建礼教。
周围人为什么这样做?洗一遍澡后都要走了,听说还要洗两次,就都振奋了,精神了,为什么?就是鲁迅笔下国民劣根性中的看客心理。
2.激发学生对萧红及其作品的喜爱之情。
3.引导学生阅读女性文学以及其它经典著作。
重点
把握小说的人物、情节、结构和主旨。
难点
理解作者对女性命运的揭示,反抗;对善良的呼兰河人身上所表现的国民性的麻木、愚昧、残忍的劣根性的批判,体会作品所揭示的旧的传统意识对善良人民的束缚与戕害。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教具
教材、教案、多媒体课件
合作探究:
小团圆媳妇就这样死了,再也回不来了。作为童养媳,被婆婆以及周围人如此对待,她的命运是悲惨的;作为女性,她没有最基本的自由,她的命运更是可悲的。作者想通过小团圆媳妇表达一个什么样的主题?请同学们小组讨论这是一个关于________的小说。
学生回答并总结:女性命运、国民劣根性、封建迷信、封建礼教。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小说欣赏”第六单元第11课《小团圆媳妇之死》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小说欣赏”第六单元第11课《小团圆媳妇之死》教案

《小团圆媳妇之死》教案教学目标:1、立足语言,通过讨论“小团圆媳妇之死”的问题,看萧红所展示的那个世界,并体会作者于其中所蕴涵的情感与情怀。

2、扩展阅读《呼兰河传》全文,分组讨论“寒冷”的问题,走进作者的悲怆而寂寞的心理世界,并体味作品寒冷下的美和感动。

3、分别进行有选择的探究:一是对萧红笔下的故乡与童年的理解;二是萧红为什么会在满目荒寒中去叙写那些温暖;三是同样写一群麻木的人,萧红和鲁迅有什么不同;四是《呼兰河传》的诗化特征、散文化特征。

教学设想:从最近几年流行的张爱玲切入,谈女性的声音在世界上的回响,然后进入萧红介绍,从作品的语言品味开始,进而走进那个特定时代、特定地方鲜活的人和物,并且感受他们、把握他们、理解他们。

课堂以讨论和探究为主,一切从学生的理解和感受出发,教师引导、点拨学生,慢慢靠近那个时代,靠近作者,倾听并揣摩那些远离我们又撞击我们的声音。

教学安排:1课时教学准备:1、指导学生课前通过网络、图书等途径,搜集背景资料,并通过板报或专栏的形式张贴于班内。

关于作者:萧红(1911—1943)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黑龙江省呼兰县人,原名张乃莹,笔名悄吟。

曾因不满封建家庭的包办婚姻而离家出走,受尽颠沛流离之苦,个人感情生活也屡遭坎坷。

先后辗转于哈尔滨、北京、青岛、上海、日本等地。

1942年,31岁的肖红在历经艰辛之后,寂寞地病逝于战火纷飞的香港。

在她不到十年的创作中,留下了长篇小说《呼兰河传》《马伯乐》、中篇小说《生死场》、短篇小说《手》《牛车上》等大量作品,这些介乎小说与散文之间的独特作品,包含着巨大的文化含量和独特的生命体验,对后世具有深远的影响。

关于作品:《呼兰河传》创作始于1938年武汉,定稿于1940年12月的香港。

1940年9月1日开始在香港《星岛日报》上连载,至12月27日截止;1941年由桂林河山出版社出版。

《呼兰河传》是萧红在历经重重变故,在寂寞、苦闷、怀旧的心情中写完的。

2020-2021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小说欣赏》第六单元 《呼兰河传·小团圆媳妇之死》教案

2020-2021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小说欣赏》第六单元 《呼兰河传·小团圆媳妇之死》教案

《呼兰河传》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学会抓住环境描写、心理描写等手法,品味小说语言体会小说的情感2、体悟作者对国民劣根性的批判。

3、感受萧红以女性主义的视角对生命的审视教学重难点:抓住小说语言,体悟萧红对国民的审视、批判和同情教学时间:1课时。

背景知识关于作者:萧红(1911~1942)现代小说家。

原名张乃莹,曾用笔名悄吟、田娣。

黑龙江呼兰县人。

1911年6月2日出生于地主家庭,中学时代喜爱绘画和文学,因反抗包办婚姻离家出走。

1932年在哈尔滨与萧军相识,并开始为报刊写稿。

她与萧军合著的小说散文集《跋涉》于1933年自费出版。

1934年与萧军一起离开哈尔滨。

同年从青岛到上海。

在鲁迅的关怀与扶持下,萧红成为30年代文坛上活跃的女作家。

她的代表作品《生死场》,列入鲁迅主编的“奴隶丛书”,1935年12月出版,鲁迅亲自校阅并写了序言。

1936年7月因病只身东渡日本疗养。

这时期结集出版的作品有:散文集《商市街》(1936)、《桥》(1936),短篇小说集《牛车上》(1937)等。

1937年初由日本归国。

抗日战争时期,她先后到过武汉、西安、重庆等地,曾在山西临汾民族革命大学任教,并随同西北战地服务团辗转各地,写有短篇小说集《旷野的呼唤》(1939),散文集《回忆鲁迅先生》(1940)和《萧红散文》(1940) 1940。

年春,萧红与端木蕻良同去香港,在贫病交迫中依然坚持文学创作,先后有中篇小说《马伯乐》(1941),长篇小说《呼兰河传》(1942)出版。

1941年12月,日军占领香港,病重的萧红无法离避,1942年病逝于香港。

作品简介:《呼兰河传》是一部回忆性、自传性的小说。

作者仍以她惯用的散文手法,疏疏落落地写出儿时难忘的记忆。

它再次打破了以人物为中心的传统小说模式,而以呼兰城的公众生活和环境为中心,辐射出生活的种种方面,正如书名所示,它是为整个小城的人情风习作传。

课堂步骤一、导入讲述一些知名的女文学家,引入萧红,被鲁迅誉为“当今中国最具潜力的女性作家”,概述小说内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呼兰河传•小团圆媳妇》教学案编写:谭敏丽、刘海英、吕庆平、何元菊课型:新授课时:2课时【教学准备】1、教学工具:多媒体、PPT2、教学资源:《呼兰河传》备课资料【教学设计】一、学情分析1、学生已经学习了前五个单元的中国小说,对阅读小说的方法有了一定的积累,但文本意识还不强,尤其是分析人物形象时往往脱离相关文本,随意扣”帽子“,用套语。

在文本分析时要注重引导学生进行语言思维训练。

2、学生对萧红了解不够,仅仅从选修教材《中外名人传记选读》中知道她写了《回忆鲁迅先生》,其他的几乎为空白。

3、学生对落后习俗的评价可能存在问题,教师应引导学生对传统文化加强理解,科学传承。

二、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萧红及其作品。

2、把握《呼兰河传》的基本内容和主要特色,探究以“我”作为叙述视角的好处。

3、分析人物形象,把握作品主题,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重点难点1、重点:通过分析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揭示小说的深刻主题,探究小说叙述的视角及其作用。

2、难点:理解作者对善良的呼兰河人身上所表现的国民的麻木、愚昧、残忍的劣根性的批判,体会作品所揭示的旧的传统意识对善良人民的束缚与戕害。

四、教学方法对话法、自主、合作、探究、多媒体【教学过程】第1课时【教学要点】1、以“我”为视角,梳理小说内容。

2、抓住小团圆媳妇的“病”来分析小说环境。

一、导入新课。

她和张爱玲被称作是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最为耀眼的“双子星座”,鲁迅与她有着深厚的忘年之交,还称赞她是“当今中国最有前途的女作家”,她就是萧红。

二、作家作品。

1、萧红简介。

萧红(1911-1942),原名张乃莹,中国近现代女作家,“民国四大才女”之一,被誉为“30年代文学洛神”。

萧红是民国四大才女中命运最为悲苦的女性,也是一位传奇性人物。

1935年,表了成名作长篇小说《生死场》。

1936年,东渡日本,并写下了散文《孤独的生活》,长篇组诗《砂粒》等。

1940年与端木蕻良同抵香港,之后发表了中篇小说《马伯乐》和著名长篇小说《呼兰河传》。

1942年1月22日,萧红因肺结核和恶性气管扩张去世于香港。

2、《呼兰河传》。

《呼兰河传》以一个小女孩的眼光观察古老的呼兰河畔的种种人和事,是一部回忆性、自传性的小说。

它打破了以人物为中心的传统小说模式,而以呼兰城的公众生活和环境为中心,辐射出生活的种种方面,正如书名所示,它是为整个小城的人情风习作传。

(阅读课本的导读部分)第一章写呼兰河的自然风光以及它的卑琐平凡的实际生活;第二章写当地人们“精神上的盛举”——风俗民情;第三、四两章写作者的幼年生活,她的慈祥的祖父以及左邻右舍;第五、六、七章分别写三个独立的故事,三个不同的生活悲剧:天真活泼的小团圆媳妇的死,孤苦无依的有二伯遭受凌辱,贫困的磨官冯歪嘴子的不幸。

课文节选部分是小说中的第五章,关于老胡家的小团圆媳妇的不幸遭遇。

三、文本探究。

(一)小说以“我”为视角看到了哪些人?(引导学生阅读文本进行概括。

)教师明确:小团圆媳妇、祖父、小团圆媳妇的婆婆、有二伯、老厨子以周围的人。

(二)在“我”的眼中,小团圆媳妇是个什么样的人?(学生结合教材文本分析。

)教师明确:P73,“黑乎乎的,笑呵呵”;P73,“她的眼睛早就睁着,……于是她又起来了”;P73,“她说着的时候,好像说着别人的一样”;P74,“她本来是十二岁”;P76,“老胡家那小团圆媳妇一定是个小妖怪”→→健康、活泼、纯真的年仅十二岁的老胡家的小团圆媳妇。

(“我”的视角)(三)探究小团圆媳妇的死。

1、小团圆媳妇因为什么而死?明确:被用滚烫的热水洗澡了,共三次。

2、为什么要用滚烫的热水洗澡?明确:因为小团圆媳妇病了,这是跳大神的所出的治病偏方招数。

3、小团圆媳妇得了什么病?为什么会生病呢?(教师用PPT补充前文相关内容)(1)周三奶奶说:“见人一点也不知道羞。

”(不害羞)(2)隔院的杨老太太说:“那才不怕羞呢!头一天来到婆家,吃饭就吃三碗。

”(不拘束)(3)周三奶奶又说:“哟哟!我可没见过,别说还是一个团圆媳妇,就说一进门就姓了人家的姓,也得头两天看看人家的脸色。

(不懂规矩)→→小团圆媳妇是一个不合当地媳妇标准的媳妇(成人的视角)4、在这个过程中,“我”看到这些人做了什么?教师明确:婆婆:用破棉把她蒙起来——又把她蒙起来——把她的衣服撕掉了——团圆媳妇的婆婆一边烧着还一边后悔,若早知道没有什么看热闹的人,那又何必给这扎彩人穿上真衣裳……心里又悔又恨——说这团圆媳妇一定是妖怪众人:1)“看热闹的人,络绎不绝。

”2)“没有白看一场热闹,到底开了眼界,见了世面。

”3)“于是人心大为振奋,困的也不困了,要回家睡觉的也精神了……心里都满是秘密。

”4)“她们围拢上去,看看有死没有?”5)“家家户户都睡得沉实实的。

”6)“吃了饭才回来……又慢又得意……好像他们两个是过年回来的。

”5、为什么婆婆与周围的人这样对待她,还心安理得,理直气壮呢?教师明确:人人都如此,所以她也这样,她做了大家极认可又极习以为常的一件事,有落后愚昧的民风民俗作支撑;这样残忍的态度,这种冷漠的眼光,还源于对生命的毫不怜惜;这种天经地义的语气,还源于文化的认同:媳妇的地位,媳妇的生存价值不值一提,而婆婆拥有管教的权利;这里还有世俗人心的期待,大家在枯寂的日子里期待着有戏看,哪怕这戏是以别人的生命为代价,人生百无聊赖,精神贫穷,才使得人性淡失。

第2课时【学情分析】1、学生已经学习了前五个单元的中国小说,对阅读小说的方法有了一定的积累,在把握主题时能抓人物、析环境、体细节,但可能存在不善于联想的缺点,不会化陌生为熟悉,不会联想到《祝福》等文章、祥林嫂等人物,因而要加强学生思维训练。

2、学生对叙述人称比较陌生,探究叙述人称不能从多个角度去思考问题,故应着力于学生的思维发展与提升。

【教学要点】1、通过类比引申,探究小说的主题。

2、探究以“我”为视角进行叙述的好处。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以“我”为线索,把握了小说的主要内容,并初步分析了小说的环境。

这样一种环境能够引发我们什么样的联想呢?二、新课讲授。

(一)探究小说的主题。

1、呼兰河的环境、小团圆媳妇的悲剧,可以让我们联想到谁呢?学生自由发言,言之成理即可。

2、通读课文,你觉得是谁害死了她?学生自由发言,言这成理即可。

教师明确:封建礼教,封建迷信思想、旧的传统意识以及麻木、残忍、愚昧的看客庸众们。

3、主题概括一个小媳妇的生命在这里是如此得微不足道,一个天真,活泼,健康的小姑娘,仅仅因为她不符合大家习惯的看法和要求,最终被折磨致死。

而这些参与者和看客们却都是一些女性,作者在此严厉地抨击和鞭挞了小城人的麻木、愚昧、残忍,她们虽然是善良的,但又是落后残忍的,形成了集体无意识主义,作为一个“看客”群体,冷漠地杀害着别人,这是国民的劣根性。

但同时她们又是受害者,旧的传统意识同样束缚和戕害了她们。

(二)探究叙述人称的特点和好处。

1、第一人称:“我”——有限视角。

特点:“我”既是故事情节的讲述者又是其中的参与者、见证者、亲历者。

好处:真实亲切,拉近小说与读者的距离,便于抒情。

不足:不过,第一人称叙述有它的不可克服的缺点,即主观渲泄的过分和客观视域的局限。

只能局限于叙述人的所见所闻,受到一定的限制,是“有限的讲述”。

2、第三人称:“他”——全知(上帝俯瞰)或有限视角特点:叙述人只是故事情节的讲述者,并非故事情节中的的参与者、见证者、亲历者,叙述人站在故事我外部,以旁观者的身份讲述故事,视角或有限也可无限。

好处:叙述自由,超越时空,无所不知。

不足:叙述缺乏亲切感,使小说与读者之间产生距离。

(三)谈谈小说用“我”作为小说的叙事视角的好处?明确:(1)从叙述人称的好处看:运用第一人称,能增强小说的真实性,拉近作品与读者的距离。

(2)从情节推进看:因为与小团圆媳妇相近,使得“我”和她之间有大人世界所不能理解的纯净、高贵的交流,儿童那未被污染的纯洁心灵缩短了她与人们视为异端的小团圆媳妇之间的距离,成人无法体察的真实与残忍的细节更容易落入孩子的视野中,通过“我”的所见所闻来推动情节的发展。

(3)从表现手法看:形成对比,突出成人世界的愚昧、冷漠、麻木、残忍。

(4)从主题表现看:“我”目光是清澈的,洞悉了人们的“善举”和“善心”背后的荒谬,但却是一种没有参与的真正的“观望”。

这种无力感,使得呼兰河人的救赎变得无望,小说也因此弥漫无可奈何的悲哀。

三、迁移引申。

从狐狸或乌鸦的叙述角度改写寓言《狐狸和乌鸦的故事》。

一天,一只乌鸦偷来一块肉,它停在树上,正要饱餐一顿,这时,树下走来一只狐狸。

这只狐狸也正好肚子里饿得难受。

当它看见树上乌鸦嘴上的那块肉时,已经垂涎三尺了。

它想,怎样才能将肉骗过来呢?它想了想,灵机一动,抬头对乌鸦说:“尊敬的乌鸦小姐,你今天可真漂亮,不过据说你的歌声更美,不知是不是这样?”乌鸦一听,知道狐狸在打自己的主意,便闭口不理。

狐狸看见此计不成,拔脚就走,边走边说:“没想到我今天碰到一只哑巴,原来你根本不会唱歌。

”乌鸦一听急了,赶紧张开嘴唱歌,这样一来,肉就掉下去了。

狐狸叼起肉,一溜烟跑了。

附板书设计:小团圆媳妇婆婆我众人有二伯【教学反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