贬谪_从屈原到柳宗元
从柳宗元看贬谪者心路历程论文
从柳宗元看贬谪者的心路历程贬谪文学作为与政治相关的某种文学现象,由来已久。
早在《诗经》当中,就已有零星的表现遭贬之怀的诗作。
而我国第一位大诗人屈原,正是第一位和贬谪有深刻关联的作家。
其《离骚》、《渔父》、《卜居》等诗篇都是直接书写贬谪的作品。
甚至,我们可以说,正是贬谪塑造了屈原文学创作的核心。
后世凡遭贬谪,宦海失意者所书写的言志之作,无不与屈原所开启的贬谪文学传统存在着某种程度的关联。
其中,最为突出者是柳宗元。
他的《永州八记》既是中国山水文学中里程碑式的作品,也是贬谪文学的经典之作。
文学是人学,文学不能用伦理价值观念去衡量、品评,而应从美学价值上去观照。
一帆风顺产生不了伟大的文学家。
一定程度上讲,贬谪对古代文人来说,既是一种灾难,也是一种命运的馈赠。
生活磨砺了他们,生活也成全了他们。
贬谪文学成为他们最重要最完美的文学,成为苦难枝头上最绚丽的花朵。
柳宗元的山水游记,虽多为苦闷沉痛中心灵的小憩,不免有清幽之感,难得之处乃在寻找和发现之中,心境一点点地开阔、舒朗,走向物我合一之境。
在那一瞬间,蛮夷之地本来可怖荒凉的景色焕发出光彩,诗人笔下莫不细致奇妙,充满诗情画意,堪称“诗人游记”。
那么他是怎样一步步从苦闷走向疏朗的?初贬于永州之时,他正是充满抱负的青年才俊,在革新浪潮中充当英勇的弄潮儿,但对仕途的理解不足以及性格的正直天真必然使他落马失势,经历了十年在永州的磨砺,他在山水的怀抱中得到了抚慰。
那些幽静自然的美令他欣喜,却也令他怜惜——如此美景却被世人冷落,由此联想到自己的命运,便耐不住感叹起来,可见山水之美让他暂时轻松,却无法令他真正释怀。
所以当长安的召唤传到谪地时,他空欢喜了一场——柳州,更加偏远和贫穷。
去了那里,便意味着今生回归的希望彻底破灭了。
此时,他虽刚迈入中年,却身染百疾,甚至到了“行则膝颤、坐则髀痺”(《与李翰林建书》)的地步,所以他知道,柳州将是他的终点。
这种状态下,心情反而放开了,不再做梦而是立足现实。
元和五大贬谪诗人是谁
元和五大贬谪诗人是谁元和五大贬谪诗人是谁韩愈、柳宋元、刘禹锡、元稹、白居易简介全书共35万字,分三编五章:第一章为贬谪与贬谪文学论纲,重点分析了贬谪的概念、性质、渊源、成因、类型、文学表现、美感效应、贬谪诗人的心态变化等。
指出:中国贬谪文学的开端在屈原那里,其鼎盛时期则在唐宋两代,而在这两代中,又突出地表现于元和、元佑两代时期;在这两大时期众多的贬谪士人中,柳宗元、刘禹锡和苏轼、黄庭坚堪为突出代表,白居易则可作为承唐启宋的过渡人物。
从屈原到柳、刘,中经白氏而至苏黄,标志着中国贬谪文学的三个重要阶段,也显示了贬谪诗人的三大心理流程。
如果将屈原赋作中表露的精神意向视作贬谪主题的一种基本模式,那么上述三阶段的突出特点便是模式的确立、模式的继承发展和模式的突破,亦即从执着走向超越。
第二章着重论述中唐文化精神与柳宗元、刘禹锡、韩愈、元稹、白居易五大诗人的政治悲剧。
一方面论证了元和文化精神的三大层面:一、不甘衰败发奋图强的复兴精神和建基于多难兴邦、哀兵必胜信念之上的进取精神。
二、立足现实志在用世而又充满理性色彩的文化重建和文化追求。
三、与激切昂扬的参政意识和批判精神紧相关联的许国不复谋生的心性情怀。
另一方面,具体揭示了五大诗人之贬与时代文化精神和专制政治的内在关联:对理想的执著追求本就预示着可能的悲剧性,而在此文化精神影响下相对开明、宽松的政局和五大诗人益发刚直激切的心性,更给这可能的悲剧性增添了现实发生的必然因素。
于是,一面是参政主体为追求理想而不惜身命的执著态度,一面是潜隐于时代文化精神中随时可能爆发的危险基因,当此二者碰合一起而参政主体又无视开明与专制的界限、一再跨越禁区的时候,贬谪厄运便势所难免了。
质言之,元和五大诗人的政治悲剧无不源于封建专制政治的严酷打击,无不源于他们强烈的参政意识及其对品格的持守。
第三章论述五大贬谪诗人生命沉沦和心理苦闷的三大阶段:一、在严诏催迫和吏役驱遣下踏上万死投荒的贬谪路途,个体生命发生巨大逆转。
余秋雨柳侯祠赏析
余秋雨《柳侯祠》赏析原文:1客寓柳州,住舍离柳侯祠仅一箭之遥。
夜半失眠,迷迷顿顿,听风声雨声,床边似长出齐膝荒草,柳宗元跨过千年飘然孑立,青衫灰黯,神色孤伤。
第二天一早,我便向祠中走去。
挡眼有石塑一尊,近似昨夜见到神貌。
石塑底座镌《荔子碑》《剑铭碑》,皆先生手迹。
石塑背后不远处是罗池,罗池东侧有柑香亭,西侧乃柳侯祠。
祠北有衣冠墓。
这名目,只要粗知宗元行迹,皆耳熟能详。
祠为粉墙灰瓦,回廊构架。
中庭植松柏,东厢是碑廊。
所立石碑,皆刻后人凭吊纪念文字,但康熙前的碑文,都已漫漶不可辩识。
由此想到,宗元离去确已很远,连通向他的祭祀甬道,也已截截枯朽。
时值清晨,祠中寥无一人,只能静听自己的脚步声,在回廊间回声,从漫漶走向清晰,又从清晰走向漫漶。
2柳宗元到此地,是公元八一五年夏天。
当时这里是远未开化的南荒之地,进行贬放罪人的所在,一听地名就叫人惊栗,就像后来俄国的西伯利亚。
西伯利亚还有那分开阔和银亮,这里却整个被原始野林笼罩着,潮湿蒸郁,暗无天日,人烟稀少,瘴疫猖獗。
去西伯利亚的罪人,还能让雪撬划下两道长长的生命曲线,这里没有,投下多少具文人的躯体,也消蚀得无影无踪。
面南而坐的帝王时不时阴惨一笑,御笔一划,笔尖遥指这座宏大无比的天然监狱。
柳宗元是赶了长路来到这里的。
他的被贬,还在十年之前,贬放地是湖南永州。
他在永州待了十年,日子过得孤寂而荒凉。
亲族朋友不来理睬,地方官员时时监视。
炎难使他十分狼狈,一度蓬头垢面,丧魂落魄。
但是,炎难也给了他一分宁静,使他有足够的时间与自然相晤,与自我对话。
于是,他进入了最佳写作状态,中国文化史拥有了《永州八记》和其他篇什,华夏文学又一次凝聚出了高峰性的构建。
照理,他可以心满意足,不再顾虑仕途枯荣。
但是,他是中国人,他是中国文人,他是封建时代的中国文人。
他已实现了自己的价值,却又迷惘着自己的价值。
永州归还给他一颗比较完整的灵魂,但灵魂的薄壳外还隐伏着无数诱惑。
这年年初,一纸诏书命他返回长安,他还是按捺不住,欣喜万状,急急赶去。
《小石城山记》柳宗元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小石城山记》柳宗元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作品简介:《小石城山记》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于唐宪宗元和元年(806年)被贬到永州担任司马后游行而作,是《永州八记》最后一篇。
作者先详细描绘了小石城山的形状、布局,突出其酷似石城。
赞叹山石树木的疏密仰伏,好像高明者有意设计、布置的,然后自然转入关于“造物主之有无”这一重大哲学命题的议论。
作者用欲擒先纵的笔法,批判了唯心主义的天命论,发泄了自己屈遭贬谪,横受压抑的不平。
作品原文:小石城山记自西山道口径北1,逾2黄茅岭3而下,有二道:其一西出4,寻之无所得;其一少北而东5,不过四十丈,土断而川分6,有积石横当其垠7。
其上为睥睨8、梁欐9之形,其旁出堡坞10,有若门焉。
窥11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12有水声,其响之激越13,良久乃已14。
环15之可上,望甚远16,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17,益18奇而坚,其疏数偃仰,类智者所施设也19。
噫!吾疑造物者20之有无久矣。
及是,愈21以为诚22有。
又怪其不为之中州,而列是夷狄,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是固劳而无用23。
神者傥不宜如是,则其果无乎24?或曰:“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25。
”或曰:“其气之灵,不为伟人,而独为是物,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26。
”是二者,余未信之。
词句注释:1、径北:一直往北。
2、逾:越过。
3、黄茅岭:在今湖南省零陵县城西面。
4、西出:路向西伸去。
5、少(shāo)北而东:稍向北又向东去。
少,通“稍”。
6、土断而川分:土路中断,出现分流的河水。
7、横当其垠(yín):横着挡在路的尽头。
8、睥睨(pì nì):城墙上如齿状的矮墙。
9、梁欐(lì):栋梁,这里指架支着的梁栋。
欐,栋,正梁。
10、堡坞(wù):小城堡,此处是指由山石天然形成的。
因此作者称其“小石城山”。
11、窥:注意,留心。
12、洞然:深深的样子。
13、激越:声音高亢清远。
14、已:停止。
15、环:绕道而行。
贬谪诗
贬谪诗贬谪,古代官吏因过失或犯罪而被降职或流放到远离京城的地方。
中国古代的知识分子都以做官为最高理想,即所谓“学而优则仕”。
的确,“学而优则仕”是古代知识分子实现人生理想及价值的主要途径,问题是,他们一旦靠读书做上官以后,就进入到了沉浮的宦海之中,稍不留神就有遭遇贬谪的危险。
于是,在历史上,便有了一个特殊的文人群体,即在参与朝政中遭遇挫折而受到贬谪的官员。
当然,贬官的情况千差万别。
有的被贬是为一己私欲,有的却是心怀天下。
就其结局而言,有的建功立业,得以光照史册;有的吟诗作赋,在文坛永垂风流;有的则并不为人同情,从而被遗忘。
贬官的遭遇,除了降职、贬逐前往荒远之地外,不少人还经历过囹圄之祸。
大唐时代,文人遭遇贬谪的现象十分普遍。
贬谪诗人,来到穷荒僻远的贬所,除了自然环境的恶劣和生活条件的贫乏而导致生活的格外艰难之外,更难承受的是心灵的孤独。
生长在北方的诗人,初到南方,因语言不通,常会导致与当地人的疏离和隔阂而,这种疏离和隔阂又会日益加深他们的孤独感。
柳宗元所谓“异服殊音不可亲”,就典型地表现了这种心态。
作为贬谪者,他们又常常遭受社会的歧视、朋友的误解、旁人的冷落和上司的压迫,孤独之外又有深重的屈辱感。
他们原本有着强烈的进取精神和社会责任感,迫切希望在政治上有所作为,而随着贬居时间的延长,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有限的生命时光在穷乡僻壤中白白流逝,被社会抛弃以及生命被拘囚以至于渐趋荒废的怨愤便会不断强化。
于是,这些贬谪文人便将仕途的不幸转化为文学精神的升华,把文学创作看成是他们生命的另一种存在形式,以此为动力而进行他们精神世界的定位与重建。
当然,不同的人格个性,面对生命的沉沦,所表现的抗争精神又不一样。
所以以下,我将例举几个举足轻重的唐代贬谪诗人,试论政治贬谪生活对他们精神思想以及文学创作所造成的影响。
一、李白:从狂放浪漫到悲愤不平李白终生幻想施展抱负,干一番经天纬地的大事业,这在他的诗中随处可见。
他在《上李邕》一诗中说: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历史上遭贬谪的诗人
谪名单:苏轼柳宗元欧阳修范仲淹一:苏轼幼年承受家教,深受其父苏洵的熏陶,既长,“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
嘉佑元年(1056),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应举,次年与弟辙中同榜进士,深受主考欧阳修赏识。
嘉佑六年应中制科入第三等,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
后其父于汴京病故,他扶丧归里。
熙宁二年(1069)初还朝任职。
因与王安石的变法主张有许多不同,请求外调,自熙宁四年至元丰初期先后被派往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地方官。
革新除弊,因法便民,颇有政绩。
元丰二年(1079)因所谓以诗文诽谤朝廷的罪行下狱。
侥幸被释后,谪贬黄州。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元丰三年(1080)春苏轼初贬黄州,寓居于定慧院(在今湖北省黄岗县东南)。
该词上阕写了定慧院中,夜深人静月挂疏桐之时,有个幽人独自往来,如同孤鸿之影。
词中道出了“夜中不能寐”“披衣起徬徨”之意。
下半阕承接上文写孤鸿惊恐不安,心怀幽恨,却不肯栖息,只得归宿荒冷的沙洲。
这正是苏轼贬居黄州时心情与处境的写照。
以孤鸿自况,“拣尽寒枝不肯栖”,表达了作者不愿曲意改志,与世俗合流的峻洁姿态。
他是高贵的,却是寂寞的。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
抛街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
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
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
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
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
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元丰四年(1081)春这首水龙吟是苏轼婉约词的代表作之一。
它藉暮春之际“抛家傍路”的杨花,化“无情”之花为“有思”之人,“直是言情,非复赋物”,幽怨缠绵而又空灵飞动地抒写了带有普遍性的离愁。
篇末“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更为显志之笔,千百年来为人们反复吟诵。
关于柳宗元的生平经历
关于柳宗元的生平经历推荐文章安乱祸首史思明生平简介热度:徐向前的生平事迹简介热度:抗战女英雄赵一曼的生平事迹热度:毛岸英的生平简介热度:贝多芬的生平是怎样热度:柳宗元,唐朝文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
倡导唐代古文运动。
唐宋八大家之二。
散文论说性强,笔锋犀利,讽刺辛辣。
游记写景状物,多所寄托。
诗多抒写抑郁悲愤、思乡怀友之情,自成一路。
下面是店铺搜集整理的关于柳宗元的生平经历,希望对你有帮助。
关于柳宗元的生平经历:家世祖籍柳宗元祖籍河东郡,河东柳氏与河东薛氏、河东裴氏并称“河东三着姓”,祖上世代为官,七世祖柳庆为北魏侍中,封济阴公。
柳宗元的堂高伯祖柳奭曾官居宰相,曾祖父柳从裕、祖父柳察躬都做过县令。
其父柳镇曾任侍御史等职。
柳宗元的母亲卢氏属范阳卢氏,祖上世代为官。
柳宗元没有亲兄弟,只有两个妹妹。
关于柳宗元的生平经历:秉承家学773年,柳宗元生出生于京城长安。
幼时的他生活在一个具有浓厚的文化气氛的家庭。
四岁时,母亲卢氏和他住在京西庄园里,她教年幼的柳宗元背诵古赋。
母亲的启蒙教育,使柳宗元对知识产生了强烈的兴趣。
柳宗元的幼年在长安度过。
对朝廷的腐败无能、社会的危机与动荡有所见闻和感受。
九岁时遭遇建中之乱,建中四年,柳宗元为避战乱来到父亲的任所夏口。
年仅12岁的柳宗元在这时也亲历了藩镇割据的战火。
贞元元年(公元785年),柳镇到江西做官。
柳宗元随父亲宦游,直接接触到社会,增长了见识,他参与社交,结友纳朋,并受到人们的重视。
不久,他回到了长安。
父亲柳镇长期任职于府、县,对现实社会情况有所了解,并养成了积极用世的态度和刚直不阿的品德。
能诗善文的父亲和信佛的母亲为他后来“统合儒佛”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关于柳宗元的生平经历:少年成才792年,柳宗元被选为乡贡,得以参加进士科考试。
793年,21岁的柳宗元进士及第,名声大振。
不久,柳宗元的父亲柳镇去世,柳宗元在家守丧。
796年,柳宗元被安排到秘书省任校书郎。
798年,26岁的柳宗元参加了博学宏词科考试,并中榜,授集贤殿书院正字(官阶从九品上)。
诗歌鉴赏系列:5贬谪诗 教案-2022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诗歌鉴赏)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注:这首词是作者失意闲居信州(今江西上饶)时所作。
戏答元珍
欧阳修
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见花。残雪压枝犹有橘,冻雷惊笋欲抽芽。
夜闻归雁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华。曾是洛阳花下客,野芳虽晚不须嗟。
赏析:首联概写谪守巴楚、度尽劫难的经历。“凄凉地”、“弃置身”,虽语含哀怨,却在感伤中不失沉雄,凄婉中尤见苍劲。二联感叹旧友凋零、今昔异貌。“闻笛赋”、“烂柯人”,借典寄慨,耐人寻味。三联展示的却是生机勃勃的景象,寄寓在其中的是新陈代谢的进化思想和辩证地看待自己的困厄的豁达襟怀;在手法上,它则将诗情、画意、哲理熔于一炉,以形象的画面表现抽象的哲理,旨趣隽永。尾联顺势而下,请白氏举杯痛饮,藉以振奋精神。全诗感情真挚,起伏跌宕,沉郁中见豪放,不仅反映了深刻的人生哲理,也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注释:(1)巴山楚水:指四川、湖南、湖北一带。古时四川东部属于巴国,湖南北部和湖北等地属于楚国。刘禹锡被贬后,迁徙于朗州、连州、夔州、和州等边远地区,这里用“巴山楚水”泛指这些地方。(2)弃置身:指遭受贬谪的诗人自己。置:放置。弃置:贬谪(zhé)。(3)闻笛赋:指西晋向秀的《思旧赋》。三国曹魏末年,向秀的朋友嵇康、吕安因不满司马氏篡权而被杀害。后来,向秀经过嵇康、吕安的旧居,听到邻人吹笛,不禁悲从中来,于是作《思旧赋》。序文中说:自己经过嵇康旧居,因写此赋追念他。刘禹锡借用这个典故怀念已死去的王叔文、柳宗元等人。(4)烂柯人:指晋人王质。相传晋人王质上山砍柴,看见两个童子下棋,就停下观看。等棋局终了,手中的斧柄(柯)已经朽烂。回到村里,才知道已过了一百年。同代人都已经亡故。作者以此典故表达自己遭贬23年的感慨。刘禹锡也借这个故事表达世事沧桑,人事全非,暮年返乡恍如隔世的心情。(5)沉舟:这是诗人以沉舟、病树自比。
关于柳宗元的贬谪人生及其山水文学探微
关于柳宗元的贬谪人生及其山水文学探微作者:卢巍文来源:《写作(中旬)》2016年第11期摘要:纵观柳宗元的整个仕途生涯,贬谪是一个关键的主体。
在漫长的贬谪过程中,出于壮志未酬、出于愤愤难平、出于生活感悟,柳宗元创作出了大量的文学作品。
本文从柳宗元贬谪期间的心路历程入手,对柳宗元的贬谪人生及其山水文学进行研究。
关键词:柳宗元;贬谪人生;山水文学对于一个对仕途、对朝堂有着诸多理想抱负的诗人而言,经历贬谪无疑是一件十分痛苦的事。
为了分散自己在贬谪过程中的痛苦,诗人大多会将注意力转移到当地的山水风光上。
作为有着漫长贬谪经历的诗人,柳宗元的山水文学作品与自身的贬谪生涯已经形成了密不可分的关系。
一、柳宗元贬谪期间的心路历程1.遭遇难堪和痛苦。
在柳宗元的整个诗词创作历程中,他的作品通常会随着自己的处境发生相应的变化。
在柳宗元的整个政治生涯中,虽然也曾经有过辉煌的一面,但相对于贬谪时间而言,得上位者赏识的时间犹如昙花一现一般美妙而短暂。
在初被贬谪时,柳宗元遭遇了极大的痛苦和难堪。
正如柳宗元在《与萧翰林书》一文中提到的:“圣朝弘大,贬黜甚薄,不能塞众人之怒,谤语转侈,嚣嚣嗷嗷,渐成怪民。
”寥寥数句,却将自己在被贬蛮夷之地的处境完整地展示出来。
对于柳宗元而言,他除了需要承受自己壮志难酬的失望之外,还饱受当地环境与人们带来的伤害。
2.忠贞不渝的美好理想。
除了伤害和难堪,柳宗元在贬谪期间仍然对现实抱有忠贞不渝的美好理想。
在被贬至柳州期间,柳宗元特地到屈原曾经自沉殉道的汨罗江凭吊对方。
虽然大多数文人都不能理解屈原的这种做法,但与屈原经历类似的柳宗元却表达了自己的赞许和理解。
可以说,柳宗元在赞叹屈原的同时,也从屈原身上得到了一些坚定理想的信念。
3.自身理想的坚守和抗争。
坚守和抗争自身理想是柳宗元贬谪期间中的一个永恒主题。
为了完成实践自身政治理想的目的,柳宗元从众多榜样力量中获得了灵感,并对自己的处世态度和行为做法进行了一番调整。
贬谪诗中会出现哪些常见的意象
贬谪诗中会出现哪些常见的意象贬谪指古代官吏因过失或犯罪而被降职或流放。
下面是本站为大家带来的贬谪诗中会出现哪些常见的意象,希望能帮助到大家!贬谪诗中会出现哪些常见的意象综观中国历史,文人与政治有着割不断的联系:从春秋时的“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之说,到儒家“学而优则仕”的入世思想,再到根深蒂固的“修齐治平”的观念。
可见,中国文人的政治情怀有着悠久的历史心理积淀。
而唐朝,则是一个令文人的雄心壮志得以大肆张扬的时代:强盛的国力、安定的社会、富足的生活,激发了人们对生活和理想的信心,加上科举制的推行,在唐朝文人心中,便大大地强化了参政议政、出将入相、建功立业的抱负和可能。
于是,其文学创作就必然与其政治活动有着比历代更紧密的关联。
翻阅唐代文人的生平,不难发现,大多数文人都曾在政坛上活跃过,更不可忽视的是,其中大部分人有过被贬谪流放的经历。
这些悲剧式的经历反映在文人的作品中,便透出了一种或深或浅的悲剧色彩。
唐朝的文人们大都有着积极的出世愿望,期待着乘势而起,走进政坛,立功立名。
但这种参政意识和功名意识又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追求富贵名利,他们中的多数人是自觉地关心民生、系心社会的。
因此,对功名的重视,对社会1/ 10政治的热衷和参与,使文人超越了小我,将自身与国家的安危治乱、民生否泰联在了一起,责任感、使命感便成了自我约束和激励的重要因素,也使他们的自我感觉相应地崇高起来。
然而,这同时也变成了他们的绊脚石:强烈的自信,使他们生出强烈的功名意识及对政治未来的美好展望;自我的过高期许和重视,使他们很难与现实政治相容,由此形成了对个体主观精神的突出强调,并以自我意识取代客观现实。
这就免不了出现政治窘境:或性格刚直,直言谏君;或缔结党派,互相排挤;或期望过高,时事不容……于是,贬谪流放的命运就不可避免了。
这是理想与现实不可调和所造成的悲剧结局,是高远志向无法在现实政治中得以实现的命运悲态。
在这种冲突与矛盾中,便产生了浓厚和强烈的悲剧感和悲剧意识。
被贬谪的诗人
被贬谪的诗人被贬谪的诗人古代诗人被贬原因很多,不过大多是因为政见不同,政治斗争失败等原因,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古代被败的诗人以及被贬原因,供大家参考。
屈原:因奸臣诬陷而被贬到湖南.王福畤:因为教子无方,被贬到交趾做县令.杜审言:唐代大诗人杜甫的祖父。
唐中宗时宫廷政变,武则天退位。
杜审言被即位的唐中宗贬到南方极偏远的峰州.宋之问:同杜审言一起被贬,宋之问被贬为泷州(今广东罗定县)参军。
柳宗元:政治革新失败后,被贬永州.苏轼:中国历史上被贬时间最长,被贬路程最远,也是最伟大的'诗人.第一次: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苏轼自求外放,调任杭州通判;第二次,元丰二年(1079年),被李定等人诬陷后被贬,史称"乌台诗案";出狱以后,苏轼被降职为黄州团练副使。
第三次:哲宗即位,高太后听政,至此新党势力倒台.苏轼以礼部郎中被召还朝.而后既不能容于新党,又不能见谅于旧党,因而再度自求外调;第四次:元佑六年(1091年),他又被召回朝.但不久又因为政见不合,外放颍州;第五次:元佑八年(1093年),新党再度执政,再次被贬.白居易:因得罪了朝廷权贵,被贬为江州司马.李白:因王叔文改革集团的失败而被贬到南方。
王昌龄:唐代诗人,因" 不矜细行,谤议沸腾" ,天宝年间被贬为龙标县尉.秦观:少年时也曾有抱国之志, 登第后与苏轼, 黄庭坚交往, 同为旧党一侪,后来旧党失势,被贬为杭州通判,因御史刘拯告他重修《神宗实录》时,随意增损,诋毁先帝。
因而在前往杭州途中又贬至处州任监酒税。
后徙郴州,编管横州,又徙雷州。
徽宗即位后秦观被任命为复宣德郎,之后在放还北归途中卒于藤州。
刘禹锡:因参与政治革新运动得罪了当朝权贵,被贬到安徽和州当通判.(也有一说是因为他性格放荡不羁,在京中受人排挤,被贬做苏州刺史).韩愈:唐元和十四年(西元819年),时任刑部侍郎的韩愈,因为谏迎佛骨,激怒了宪宗皇帝,被贬到潮州任刺史。
柳宗元作文600字左右
柳宗元作文600字左右
满腔热血铸造成冤屈的枷锁,戮力革新换来了痛苦的流放。
一叶孤舟悄然荡开湖面的冰雪,一孑身影默默伫立在船头,凛冽的罡风挟去了柳宗元的坦荡仕途,换来的只有永州司马的憔悴岁月。
柳宗元,唐代政治革新家,26岁入仕途,到47岁去世,其间20多年,过了十四年的贬谪生涯。
公元820年,唐顺宗即位,在他的支持下,主张革新朝政的王叔文集团,开始了“永贞革新”,结果失败,柳宗元被贬卲州,后来又被贬至更为偏远的柳州。
努力咽下上涌的热泪,任其灼烧挣扎的心灵。
“若为化作身万亿,散向峰头望故乡。
”这是跋涉在荒野古道上的柳宗元仰望苍穹的寂寞长叹,他风尘仆仆,被迫像茹毛饮血的野人般在异乡了却残生;“来往不逢人,长歌碧楚天。
”这是浪迹于名胜古迹的柳宗元蘸墨挥毫的雄浑感慨,他探幽访胜,想要摆脱内心痛苦的缠绕;“久为髻组束,幸此南夷谪。
”这是垂钓于漫江风雪的柳宗元轻掸蓑笠的孤独喁语,他写就《悼屈原赋》,获得了“火中生莲花”的清净解脱。
就是陷入人生困顿和政治窘迫的低谷中,他也能在对山水的凝望中激发出自己生命中傲人的光彩。
《永州八记》等作品流传千古,便是最有力的证明。
蓑笠遮不住他的傲然正气,风雪吹不散他的悠悠文思。
生命的价值,就在于超越一切苦难,追寻真实的自己。
千年之后,透过历史缥缈的烟尘,我们仍能看到一位铁骨铮铮的男儿,怀着博大的胸襟,笑看人间潮起潮落。
高三语文二轮复习古代诗歌鉴赏——“贬谪诗”
二、历史渊源
出现政治窘境:或性情刚直,直言谏君;或缔结 党派,互相排挤;或期望过高,时事不容……于 是,贬谪流放的命运就不可避免了。这是理想与 现实不可调和所造成的悲剧结局,是高远志向无 法在现实政治中得以实现的命运悲态。在这种冲 突与矛盾中,便产生了浓厚和强烈的悲剧感和悲 剧意识。体现在贬谪诗人作品中的悲剧感主要是 对人生遭遇的感慨和自我生命的悲叹,是在对命 运的观照、把握和感怀中形成的深沉的悲伤和孤 愤。当生命被放逐到家园以外的遥远地方,当年 华被消磨在被抛弃的时光中,时空的错杂更加深 了他们对命运的悲痛之感。
篇目
写了什么
怎样写的 为什么写(情感)
(手法)
追忆早年抗金部 表达作者杀敌报国、
《破阵子• 队豪壮的阵容、 收复失地的理想,抒 虚实结合
为陈同甫赋
气势以及自己的 发壮志难酬、英雄迟
壮词以寄之》
沙场生涯
暮的悲愤心情
戏答元珍 欧阳修
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见花。 残雪压枝犹有橘,冻雷惊笋欲抽芽。 夜闻归雁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华。 曾是洛阳花下客,野芳虽晚不须嗟。
【评价归纳】——【常用手法】:
3.用典(咏史抒怀)。被贬后,他们从历史中寻 找古人的故事,借咏史怀古,委婉表达自己的心 情。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词中塑造周瑜 的英雄形象,借周瑜的故事抒发自己政途失意的 悲伤,和期望建功立业的伟大抱负。 4.对照。有感于今昔身份的变化、处境的反差, 贬官文学多用对照手法。如“一封朝奏九重天, 夕贬潮州路八千”,“朝”奏 “夕”贬,一日之 间命运产生急剧变化。一封奏和路八千形成鲜明 对照,悲愤之情寓含其中。 5.直抒胸臆。贬官文学言将尽时常常忍不住直抒 胸臆。
【评价归纳】——【常见思想内容】:
贬谪诗最终版
却未 在与 枝群 头芳 独同 欢温
笑《暖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 柳宗元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韩愈
柳宗元 却 未
在与 枝群
头 独公芳同 元805年,唐德宗李适死,太子李诵(顺宗)即位, 欢 笑改温暖 元永贞,重用王叔文、柳宗元等革新派人物,但由 于保守势力的反扑,仅五个月,“永贞革新”就遭到 残酷镇压。王叔文、王伾被贬斥而死,革新派的主要 成员柳宗元、刘禹锡等八人分别谪降为远州司马。这 就是历史上所说的“二王八司马”事件。整整过了十 年,直到唐宪宗元和十年(815)年初,柳宗元与韩泰、 韩晔、陈谏、刘禹锡五人才得以奉诏进京。但当他们 千里迢迢赶到长安时,朝廷又受保守派的唆使,改变 了主意,竟把他们分别贬到更加荒凉的边远的州郡, 明升暗降:柳州(柳宗元)、漳州(韩泰)、汀州 (韩晔)、封州(陈谏)和连州(刘禹锡)为刺史。 这首七律,就是柳宗元初到柳州之时写的。
• 李白:从狂放浪漫到悲愤不平 王昌龄: 从雄浑高远到清逸明丽 韩愈:从剑拔弩 张到寂寞悲凉
• 柳宗元的怨怼忿愤 刘禹锡的豁达明快
却未
在与
枝群
头芳
独 同•
1、抒发被贬的委屈不平、惆怅失意、牢骚不满,
欢温 笑暖
乃至愤慨之情。
• 2、思念故园亲友(对京城的思念,其实是对往昔 美好生活及亲友的想念,包含对政治理想甚或权 力的依恋与追求)。如柳宗元《与浩初上人同看 山寄京华亲故》:“海畔尖山似剑芒,秋来处处 割愁肠。若为化作身千亿,散向峰头望故乡。”
却未
在与
枝群
头芳
独 同• 3、用典(咏史抒怀)。被贬后,他们从历史中寻
欢温 笑暖
找古人的故事,借咏史怀古,委婉表达自己的心
情。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词中塑造周瑜
从贬谪心态看柳宗元永州时期的寓言创作
[作者简介]郭静,女,内蒙古医科大学教师。
从贬谪心态看柳宗元永州时期的寓言创作○郭静(内蒙古医科大学,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110)[摘 要] 柳宗元济世安民的美好初衷随着“永贞革新”的失败破灭了,随之而来的贬谪给他带来的是身心的双重折磨。
柳宗元通过文学创作,将满怀幽郁舒泄出来,获得了心灵的慰藉。
其寓言作品高度关注了朝廷政事、讽刺和鞭挞了政敌,赞美了革新派并表明了自己的斗志。
[关键词] 柳宗元; 贬谪心态; 寓言创作[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10(2014)08-0031-02一、诗人生命历程中的重大转折———永贞革新中国文人对政治的热衷是古已有之的传统。
他们不甘以文人自居,而欲于政治舞台上一展才华。
这在自幼接受儒家教育,以儒家济世安民思想为本的柳宗元身上体现得尤为明显。
他的理想是“励才能,兴功力,致大康于民,垂不灭之声。
”(《答贡士元公瑾论仕进书》)他在贞元九年(793)中进士,贞元十九年(803)为监察御史里行,受到王叔文赏识。
唐顺宗永贞元年(805),参加了王叔文,王伾领导的志在打击权奸,进用贤能,减免赋税,革除弊政的政治革新运动,史称“永贞革新”。
但这次革新仅进行了一百四十余天便夭折了:支持改革的唐顺宗被逼让位给李纯(唐宪宗);王叔文被杀、王伾被逼死;柳宗元等八人被贬远州司马,他先被贬邵州刺史,途中又改贬为永州司马,十年后,改贬柳州刺史。
他参加“永贞革新”,是欲在仕途上有所作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但他济世的美好初衷随着“永贞革新”的失败破灭了,随之而来的贬谪给他带来的是身心的双重折磨。
下面就简析贬谪给他造成的折磨及其对永州寓言创作的影响。
二、贬谪生活对诗人的影响贬谪给士人的身心带来了极大的折磨。
“永州于楚为最南,状与越相类。
…涉野有蝮虺大蜂…近水即畏射工沙虱,含怒且发,中人形影,动成疮痏”(《与李翰林建书》),这里的自然环境相当恶劣。
“至则无以为居”(《永州龙兴寺西轩记》),“诊视无所问,药石无所求”(《先太夫人县归袝志》),生活条件也很差。
贬谪诗的常识
(贬官文学多具有强烈的主观情绪。
初踏贬途的仓皇、身陷文化“蛮夷”之地的精神痛楚、才学难施的生命荒废之感以及在贬谪苦难中既坚守忠奸大义又竭力超越痛苦的心路历程必然要反映到贬官士人的文学创作中。
在许多朝代中,对官员进行贬谪处罚的典型方式就是派遣到远离京城的城市去。
在这些被贬谪的官员心目中,这些城市就是一种草野。
白居易被贬谪到九江,在他笔下这座城市的形象是“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完全是一幅荒郊僻壤的景象。
柳宗元描写他被贬到的柳州是“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的蛮烟瘴雨之地。
苏轼被贬到黄州后,所描写的景色不是“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就是“可惜一溪明月,莫教踏破琼瑶”,都是乡野江湖气象。
实际上到了唐宋年间,上面提到的这些城市多已相当繁荣了。
但在传统士人们的眼中,这些远离政治中心的城市文化和社会生活似乎是不存在的。
因为他们心目中的世界只有朝廷和草野。
所以范仲淹到了岳阳城,登上岳阳楼,看到、想到的还是只有庙堂和江湖两极,而没有眼下这个闾阎扑地、舸舰迷津的城市。
)芙蓉、薜荔:象征着人格的美好与芳洁。
贬官士人出于自身特殊的处境考虑,贬官文学多采取比兴手法,曲折地表现自己的情志。
贬官士人在政治上的孤危地位,使得他们在文学中或托儿女之情以写君臣之事,或以花草自喻,表达自己内心的忧虑。
自从屈原在《离骚》中开创“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后,贬官士人追随者日众。
如骆宾王的《在狱咏蝉》借蝉自喻,用比兴手法寄托自己遭谗被诬的悲愤心情。
辛弃疾在《摸鱼儿》中用历史上的美人陈皇后遭嫉妒,比喻自己被排斥及政治上的失意。
七、探究:(一)贬谪诗中,诗人一般会抒发什么样的情感?1、英雄末路之哭2、忠而被贬之愤3、壮志难酬之怅4、生不逢时之叹5、羁旅行役之苦6、思乡怀归之情(二)结合有关诗句,谈谈贬谪诗中会出现哪些常见的意象?“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苏轼《水调歌头》“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历史典故阅读之柳宗元被贬柳州
历史典故阅读之柳宗元被贬柳州历史典故阅读之柳宗元被贬柳州柳宗元被贬到柳州去当刺史,他却是很安静的。
这不能不归功于他在永州(今湖南零陵)的经历。
柳宗元是河东(今山西运城)人,因这人们也称他柳河东。
他从小就超级伶俐,能写一手好文章。
十三岁的时候,他写过一篇文章呈给唐德宗,唐德宗看了超级欣赏,大伙儿都传着看,都以为了不起。
他在二十一岁的时候考上进士,在京城做官。
后来因为支持王叔文改革的关系,王叔文倒了台,柳宗元受了连累,跟刘禹锡一样发配到边远地址去当刺史。
公元805年,柳宗元到永州当刺史,心情一直不行。
怎么样才能使心情愉快一些呢?他在公事完成后,就到周围的山野去游玩。
有一次他到冉溪,果然景色宜人。
他超级喜爱,就在那里安了家。
可是,给那个地址取个什么名字呢?他想来想去,仍是取了个“愚”字:溪称为愚溪,丘称为愚丘,泉称为愚泉,沟称为愚沟。
他感觉他是因为“愚”而被贬官的,因此得用那个“愚”来命名。
他终究没有让自己快乐起来。
柳宗元还游了小石潭,听到流水的声音,就像身上佩带的玉环碰撞发出的丁当响声,真叫人快乐啊!他看到潭中的小鱼,大约有一百条左右,就仿佛在空中游动,阳光照着,影子落在石上,一动也不动。
有时突然游得好远,就仿佛跟柳宗元逗着乐似的。
美景叫他流连忘返,他应该是很快乐的了,可是一想到自己被贬,他又很痛楚。
可是,柳宗元毕竟内心关心着百姓,常常到民间去考察百姓的生活。
永州出产一种很毒的蛇,把它风干制成药,能够医治许多疾病。
他特意访问了一个姓蒋的以捕蛇作为职业的农人。
那个姓蒋的农人说:“我的祖父因为捕毒蛇,稍不警惕被毒死了;我的父亲也是如此死的;我捕毒蛇已经有十二年了,差一点死去的次数也有好多次了……”他说着说着,脸色变得悲伤起来。
柳宗元看他痛楚的样子,超级同情,就说:“你既然怨恨捕蛇,那么我去跟当官的说一说,改换那个捕蛇差役,恢恢复先的赋税,怎么样?”不料那个姓蒋的急忙摇着手,加倍悲伤了,他说:“您万万别如此!我尽管苦,可是比我的邻居要好多了。
中国历史上被贬的诗人事件
中国历史上被贬的诗人事件苏轼被认为是中国历史上被贬时间最长,被贬路程最远,也是最伟大的诗人。
不过在中国历史上,还有哪些诗人在仕途上被贬迁址的呢?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屈原:因奸臣诬陷而被贬到湖南.周赧王十九年(前296年),楚怀王死于秦国,秦国将他的尸体送回楚国安葬。
诸侯由此认为秦国不义。
秦、楚绝交。
屈原被免去三闾大夫之职,放逐江南。
他从郢都出发,先到鄂渚,然后入洞庭。
周赧王二十年(前295年),屈原到达长沙,在这楚先王始封之地遍览山川形势,甚起宗国之情。
周赧王二十二年(前293年),楚顷襄王六年,秦国派白起前往伊阙攻打韩国,取得重大胜利,斩首二十四万。
秦国于是送给楚王书信说:“楚国背叛秦国,秦国准备率领诸侯讨伐楚国,决一胜负。
希望您整顿士卒,得以痛快地一战。
”楚顷襄王不忘欲反”的感情,又指出,怀王最后落到客死他国的下场,就是因为“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
柳宗元:政治革新失败后,被贬永州.永贞革新失败后,9月,柳宗元被贬为邵州刺史,11月,在赴任途中,柳宗元被加贬为永州司马。
到职后的柳宗元暂居在龙兴寺。
经过半年,柳宗元的母亲因病去世。
815年,柳宗元离开永州,生活在永州的10年中,柳宗元在哲学、政治、历史、文学等方面进行钻研,并游历永州山水,结交当地士子和闲人,他写下《永州八记》(《柳河东全集》的540多篇诗文中有317篇创作于永州)。
815年(元和十年)1月,柳宗元接到诏书,要他立即回京。
2月,经过一个多月的跋涉,柳宗元回到了长安。
在长安,柳宗元没有受到重用,由于武元衡等人的仇视,不同意重新启用。
3月14日,柳宗元被改贬为柳州刺史。
3月底,柳宗元从长安出发,赴柳州,六月二七日抵达。
819年(元和十四年),宪宗实行大赦,宪宗在裴度的说服下,敕召柳宗元回京。
十一月初八,柳宗元在柳州因病去世。
享年47岁。
1158年(绍兴二十八年),宋高宗加封柳宗元为文惠昭灵侯。
苏轼:中国历史上被贬时间最长,被贬路程最远,也是最伟大的诗人.元丰二年(1079年),四十三岁的苏轼被调为湖州知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9卷第1期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Vol.29 No.1 2008年1月 Journal of Hu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Jan.2008贬谪:从屈原到柳宗元张利玲(吉首大学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湖南 吉首 416000)摘要:贬谪是中国文学重要题材类型之一,屈原、柳宗元是贬谪文学最有代表性的作家,他们的创作鲜明地标划出贬谪文学在情感内涵和表现技巧等方面的发展里程,也预示着贬谪文学研究的敏感性和复杂性。
关键词:贬谪;屈原;柳宗元中图分类号:I0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219(2008)01-0013-03贬谪是中国封建时代皇权专制下的政坛司空见惯的现象,纵观漫漫历史长卷,成王败寇,贬谪生生埋没多少志士仁人;穷而后工,贬谪意外催生无数华章美文,中国古代文学长廊又增添了一道独特景致——贬谪文学。
在这些被放草野、生命沉沦的人群中,楚国的屈原和唐朝的柳宗元总是最能吸引后世人们的眼光,他们一在源头,一在中点,无意却有效地标划出贬谪文学的发展里程,因此审视他们那些用血泪书写以生动展示奋起抗争、超越苦难的篇篇文字,探讨其间承传变异的规律或许能为贬谪文学研究提供某些有益的启示。
一人们很早就发现唐朝中期的柳宗元和战国时代的屈原楚骚存在颇多相通之处,《旧唐书·柳宗元传》曾指出过这一点,“(柳宗元)既罹窜逐,涉履蛮瘴,崎岖堙厄,蕴骚人之郁悼,写情叙事,动必以文……览之者为之凄恻。
”南宋严羽《沧浪诗话》言“唐人惟柳子厚深得骚学”,清代沈德潜《唐诗别裁》也有类似的说法“柳州诗长于哀怨,得骚之余意”。
的确,同样才华出众,同样位居显要,同样远斥蛮荒抑郁终身,相距千年之遥的他们竟有着几乎完全重合的人生轨迹。
据史料记载,屈原是楚王同姓贵族,他“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1],有着出类拔萃的才能,曾经很受楚王信任,担任了仅次于令尹(丞相)的要职——左徒,“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1],宠遇非常;柳宗元则是一个风华正茂的青年官吏,少年得志,短短数年便由集贤殿书院正字、蓝田县尉直升礼部员外郎,“超取显美”,居“权衡之地”[2],可谓青云直上。
然而政坛风云变幻莫测,屈、柳二人在纷繁复杂的政治斗争中败北,又同以令人诧异的速度跌落下来,踏上了被逐边地的不归路。
屈原因“夺稿”事件陡然失去楚王的信任,“王怒而疏收稿日期:2007-10-17作者简介:张利玲(1964-),女,湖南古丈人,湖南吉首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古代文学研究。
屈平”[1],旋即又流放汉北、沅湘直至最终自沉汩罗,始终没有重获楚王的谅解;柳宗元则因“永贞革新”的失败,在“讠互诃万端,旁午构扇”的冷眼中远谪永州、柳州,“涉履蛮瘴,崎岖湮厄”[3],结果抑郁成疾,壮年即撒手人寰,永远没能重返魂牵梦萦的京城。
引人注目的也许不完全是他们生命轨迹的惊人相似,还有二人在生命沉沦之时的选择,他们不约而同把文学创作当成倾吐哀怨、支撑生命意义的重要手段。
柳宗元从贬地永州写给朋友的信中明确表示“贤者不得志于今,必取贵于后,古之著书者皆是也。
宗元近欲务此……”(《与许京兆孟容书》)《旧唐书·柳宗元传》则以第三者的口吻指出柳宗元“既罹窜逐”后,“蕴骚人之郁悼,写情叙事,动必以文”,证明柳宗元在贬地的确是以饱含血泪的文字来抚慰身心、排遣积郁的。
当然,由于材料缺乏,我们也许无法确认屈原主动选择文学创作来倾诉被逐哀怨的事实,但无庸置疑,屈原绝大多数作品是贬谪的产物。
他最著名的长诗《离骚》是在“王怒而疏屈平”之后,“屈平嫉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1];《九章》则是“放在草野,复作九章,援天引圣,以自证明”[4]的作品;其他如《九歌》《天问》《远游》《卜居》无一不是放逐山林忧心愁悴徬徨山泽时舒泄愁思以泄愤懑的产物。
屈、柳二人的创作实际证明,作为文化传承主力的文人在个体生命沉沦的困境中往往极自然地选择文学创作作为超越现实苦难的手段,发愤著书,贬谪成为文学创作最强劲的动力,贬谪提高文学创作水准,而艰难境遇特殊心态又使他们在温柔敦厚之外另立异声别调,因此贬谪文学在题材内容风格诸方面都自成一格,这就决定了被抛离正常生活轨道之外的贬谪者们的心声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值得人们从各个角度反复审视。
贬谪文学有不少值得关注的特异之处。
当我们将两位因贬谪而文思泉涌的文学巨匠那些呕心沥血的创作置于同一平台仔细审视后发现,屈原、柳宗元几乎都在不厌其烦地反复申诉自己政治品质的高尚和政治活动的无私,这也是贬谪文学最醒目的标志之一。
根据屈原的说法,他不仅始终“眷顾楚国,系心怀王”,而且时刻关注国事民生,他的志向是为楚王导夫先路,辅佐楚王建立前代贤王式的政绩,他日夜13忧虑的是“恐皇舆之败绩”,“哀民生之多艰”,一生政治活动的目标是“及前王之踵武”。
正因为如此,一旦“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屈原在极端愤慨的同时始终坚贞不渝,“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离骚》),其执着坚贞的优秀品质赫然可见,故而刘安、司马迁、王逸异口同声地称赞他志洁行廉,“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1]。
柳宗元也不含糊,他不仅多次自比屈原,以人人熟知的屈原的冤屈和高洁为自己辩护,而且一有机会就热切地申诉自己参与政治活动的本意,他反复宣称其政治理想是“以生人为主,以尧舜为的”,“辅时及物”,丝毫没有见不得人的企图;虽然参与王叔文政治集团,但他完全是一片忠君报国的赤诚,“宗元早岁,与负罪者友善,始奇其能,谓可以共立仁义,裨教化。
过不自料,勤勤勉励,唯以中正信义为志,以兴尧舜孔子之道,利安元元为务,不知愚陋,不可力强,其素意如此也。
”(《与许京兆孟容书》),立志正大,倾心为民,即便有某些不妥之处,也不过是轻信上当,好心办了坏事而已,其道德人品无可指责。
然而,当我们挣脱诗人感情潮水的裹挟,理智正视对立面的抨击,我们似乎觉得诗人的表白终究是当事人的一面之辞。
屈原作品已略露个中消息,在他的政敌看来,屈原也不过是个“善淫”的“蛾眉”罢了。
现存史料所描绘的柳宗元更是面目大异,《旧唐书·韦皋传》指斥秉政时的“二王刘柳”:“今群小得志,毁紊纪纲,官以势迁,政由情改,朋党交构,荧惑宸聪。
树置腹心,遍干贵位,潜结左右,难在萧墙”;《新唐书·柳宗元传》言辞则更为严厉,“叔文沾沾小人,窃天下柄……宗元等桡节从之,徼幸于一时,贪帝昏病,抑太子之明,规权遂私。
故贤者疾,不肖者媢,一偾而不复,宜哉!”甚至柳宗元的好友同道也认为他属于“有当时名欲侥幸而速进者”,指责他“不自贵重顾籍”[5]“疏隽少检”[6],综合时人后贤的各种批评,柳宗元简直就是窃国弄权的“小人”,悖理害道的恶棍,最起码也算是立身不谨,人品有玷。
这些议论个中自然难免以成败论史事,因偏见定抑扬的因素,但也并非全属无根之谈。
柳宗元本人在追叙早年作为时曾说:“……曩日齿少心锐,径行高步,不知道之艰”(《上门下李夷简相公陈情书》);“徒知开口而言,闭目而息,挺而行,踬而伏,不穷喜怒,不究曲直,冲罗陷井,不知颠踣”(《答问》),其颐指气使之态隐隐可见,即便立志正大,初衷善良,似乎也有一朝得志,胡行妄为的嫌疑。
作为文人,这番表演也许可以原谅;作为政客则显然犯了大忌。
作为公众人物,人们对政治家(特别是居高位者)持论严苛本属当然,无可厚非。
屈原、柳宗元个人表白与社会舆论高下悬殊的评判透露出贬谪文学研究常常遇见的麻烦:其一,作者人品人格的评判聚讼纷纷,莫衷一是。
且不论屈原,有关柳宗元的种种争议就已延续千年之久,观点之尖锐对立世罕有匹,誉之者赞为“天下之奇才”“亦豪杰可畏者也”;毁之者则毫不客气地认定其“归道不谨,昵比小人”“心术不掩” [7],致使柳宗元的面目驳杂而模糊,难以客观公平地“知人论世”。
其二,文学评价的政治化倾向。
柳宗元生前虽然“以高文为诸生所宗”,但死后因政治操行评语的严厉影响了他的文章和文学成就的定位及后世的接受传播,人们总是耿耿于他的政治行为,以至于到北宋初年甚至连本完整的柳宗元集都不易找到。
受政治评价的影响,宋代以后还形成一股由否定柳宗元政治活动政治人格进而贬低他文章的潮流,欧阳修、朱熹、魏了翁等都曾从为人大节上对柳宗元的文学创作大有微词。
这种思路至今仍有市场,现当代的柳宗元研究虽然结论与前人大相径庭,肯定者占据了绝对优势,而论证逻辑却与前人如出一辙,肯定柳宗元文学地位的先决条件是极力辩解“永贞革新”的现实必要性和历史进步性,给他戴上诸如“革新派”“无神论者”“唯物主义论者”诸多桂冠,似乎不如此便不足以树立柳宗元的文学权威。
其实,这种以政治化的结论决定文学问题的做法并非严肃公正的文学批评题中应有之义,政治作为的臧否与文学成就高下的明显因果链显然不符合文学研究所要求的公正客观,给读者的感受恐怕更多的是荒诞和滑稽。
这些事实给贬谪文学(它显然与现实政治关系非浅)研究提出了一个耐人寻味的问题:贬谪文学的价值是否首先取决于政治活动的价值?换句话说,贬谪文学研究者是否必须兼职历史法官?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因人废言,因事废文显然不足取信于历史,那么贬谪文学中常有的高歌理想、盛陈品节的价值取向就并不意味着作者必然性的政治正确,而是贬谪者习惯性的既定思路,是贬谪者自怜自慰的心理补偿,他们借抢占精神制高点的方式傲视对手的打击,抚慰孤寂的灵魂,获得超越现实苦难的力量,同时也意味着贬谪文学似乎不应局限于非罪而贬者的笔墨,过于看重或拔高贬谪文学的思想价值也许是不科学的。
二应当承认贬谪给予屈原、柳宗元的打击是沉重的,直接导致他们政治境遇的极端恶化。
从流传下来的作品可以大略了解,屈原被疏之后,楚王长期置之不理,敌对势力争相构陷,亲自培养的人才纷纷变节,卖身投靠,普通国人甚至亲爱如女须超脱如渔父皆不赞同他的人生选择,可谓孤立之极;柳宗元的命运与之颇相类似,“永贞革新”失败后,最高统治者迅速处治这批危险分子,把他们迅速贬往蛮荒之地聊充闲职,还数次重申包括柳宗元在内的永贞党人,虽遇恩赦不在“量移”之限。
其时社会舆论亦群起而攻之,“谤语转侈,嚣嚣嗷嗷,渐成怪人”,“饰智求仕者,更詈仆以悦仇人之心,日为新奇,务相喜可,自以速援引之路”(《与萧翰林俛书》)以至于数百年后的宋人也未能免俗,“至今士大夫欲为君子者,皆羞道而喜攻之”(王安石《读柳宗元传》)[8]。
面对如此沉重的政治打击和舆论压力,屈原、柳宗元显然并未悔悟妥协,屈原多次表白“余固知謇謇之为患兮,忍而不能舍也”,“吾不能变心以从俗兮,愿依彭咸之遗则”,“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离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