痞满及治疗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鉴别诊断
• 3、胸痹 痞满常兼有胸膈不适,胸痹偶有 脘腹不舒。但胸痹属胸阳痹阻,心脉瘀阻, 心脉失常为患,以胸闷、胸痛、心悸、气 短为主症,而痞满则为脾胃气机升降失职 所致,以心下痞满为主症,虽然也可影响 胸中清阳流畅而出现胸膈满闷不舒,但无 胸痛之症。但当老年人突然出现胃脘痞满 时,应警惕真心痛的发生 。
• 辨寒热 痞满急迫,渴喜热饮,舌质红,苔黄, 脉数者属热;痞满势缓,得热则舒,口淡不渴, 苔白,脉沉者属寒。
治疗原则
• 痞满的病变脏腑主要在脾胃,故治疗原则 为苦辛通降,理气消痞。实证以泻法为主, 分别施以泄热、消食、化痰、理气等法; 虚证以补法为主,补气健脾,升清降浊。
分证论治(1)
• 1. 邪热内陷 • 主症:胃脘痞满,灼热急迫,按之满甚。 • 兼次症:心中烦热,渴喜冷饮,身热汗出,大便
志失调、脾胃虚弱等。 • 病机:关键在于脾胃功能障碍,致中焦气机阻滞,
升降失常从而发生痞满。 • 病理性质有虚实之分。属实者为实邪内阻,如外
邪由表入里,食滞中阻,痰湿内郁,气机郁滞, 影响中焦气机升降。属虚者为脾胃虚弱,气机不 运,升降无力。
诊断
1、以胃脘部痞满,满闷不舒为主症,望之无胀大之 形,按之柔软,触之无块,,压之不痛。起病缓 慢,时轻时重,呈反复发作的慢性过程。发病常 与饮食、情志、起居、寒温等诱因有
分治论治(3)
• 3、 痰湿内阻 • 主症:胸脘痞满,恶心欲吐。 • 兼次症:头晕目眩,头重如裹,身重肢倦,或咳
嗽痰多,口淡不渴。 • 舌象:舌体胖大,边有齿痕,苔白厚腻。 • 脉象:沉滑。 • 治法:除湿化痰,理气宽中。 • 方药:平胃散和二陈汤为主方。
分治论治(4)
• 4、肝郁气滞 • 主症:脘腹不舒,痞塞满闷,胸胁胀满,嗳气则
干结,小便短赤。 • 舌象:舌质红,苔黄。 • 脉象:数。 • 治法:泻热消痞,和胃开结。 • 方药:大黄黄连泻心汤加味。
分治论治(2)
• 2、饮食积滞 • 主症:嗳腐吞酸,脘腹满闷,痞满不舒,按之更
甚。 • 兼次症:恶心呕吐,不思饮食,大便不调。 • 舌象:舌苔厚腻 • 脉象:弦滑 • 治法:消食导滞,行气除痞。 • 方药:保和丸为主方。
鉴别诊断
• 2、 鼓胀 与痞满同为腹部疾病,且均有胀 满之苦。但鼓胀以腹部外形胀大如鼓为特 征。常见腹部皮色苍黄,甚则青筋暴露; 痞满则仅自觉满闷,外无胀大之形。鼓胀 病在大腹,或有形或无形,痞满病在胃脘, 均为无形。《证治汇补,痞满》:“痞与 胀满不同,胀满则内胀而外亦有形,痞满 则内觉满塞而外无胀迹”。
鉴别诊断
• 4、聚证 痞满是脘腹部痞塞胀满,是一种 自觉症状,并无块状物可触及。聚证则腹 内可触及包块,时聚时散,或痛或胀。
辨证要点
• 辩虚实 痞满一证,首辨虚实,有邪为实,无邪 为虚。属实者可见痞满能食,痞满持续不减,按 之满甚,大便多秘。应进一步区分外邪入里、饮 食停滞、痰湿内阻和肝郁气滞之不同。属虚者, 可见痞满不能食,或食少不化,痞满时减,喜揉 喜按,大便多溏。
痞满及治疗
痞满
• 分型:按部位分有胸痞、心下痞等。心下 即胃脘部,故心下痞以称胃痞,该病是脾 胃病证中较为常见的病证。
• 西医疾病:慢性胃炎、功能性消化不良、 胃下垂等疾病,以上腹部满闷不适为主要 表现者,可参考本节辩证论治。
痞满
• 病位:胃脘,但与肝、脾密切相关 • 致病原因:表邪入里、饮食中阻、痰气壅塞、情
舒。 • 兼次症:心烦易怒,时作太息,常因情志因素而
加重。 • 舌象:苔薄白。 • 脉象:弦 • 治法:疏肝解郁,理气消痞。 • 方药:四逆散合越鞠丸加减。
分治论治(ຫໍສະໝຸດ Baidu)
• 5、脾胃虚弱 • 主症:脘腹不舒,痞塞胀满,时缓时急,喜温喜
按。 • 兼次症:不知饥,不欲食,体倦乏力,气短懒言,
大便稀溏。 • 舌象:舌质淡,苔白。 • 脉象:沉弱。 • 治法:补气健脾,升清降浊。 • 方药:补中益气汤加减。
2、需排除胃癌以及其它病症中出现的痞满症状。 3胃镜检查、上消化道X钡剂检查、胃电图等有助于
本病的诊断。
鉴别诊断
• 1、胃痛 与痞满病位均在胃脘部位,且可常兼有 胀满,应加以鉴别。胃痛以疼痛为主,痞满以满 闷为主;胃痛常兼有泛酸、嘈杂等症,痞满则常 兼见嗳气等症;胃痛者胃脘部可有压痛,痞满者 则按之无痛;一般胃痛起病可急可缓,病程可短 可长,胃满则发病较缓,病程较久,然而就症状 而言,胃痛与痞满同时出现,亦可以是胃病的某 一阶段的不同表现,此时应以证候特征为辩证依 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