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情绪情感与意志品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情绪情感与意志品质
第一节情绪与情感
一、情绪理论
(一)情绪的早期理论
1.詹姆士一兰格情绪理论
詹姆士一兰格情绪外周学说是一种关于情绪的生理机制的观点,它是美国人詹懿和丹麦人兰格在1884年和1885年不约而同提出的。该理论认为情绪的主观体验(及主观上觉得的那种心理状态)只是情绪的生理变化的原因,而情绪的生理变化才是情舞心理状态的原因。詹姆士认为,通常的说法正是把这个因果关系弄颠倒了,在情绪这件事上,心理变化不是身体变化的原因。怕是什么?怕是心理活动;跑是什么?跑是身体活动。我们一般认为人是先害怕后逃跑,詹姆士认为是先跑后怕。心理活动不是身体活动的原因。
兰格的情绪理论与詹姆士的说法基本一致,不过兰格特别强调血液循环系统的变化,如心跳等,而詹姆士所说的生理变化则是全部内脏的变化再加上肌肉的收缩,如:眼睛看见老虎?耳闻虎吼,于是,老虎的形象和声音通过我们的眼睛和耳朵这两感觉器官传到大脑皮层,使我们产生了对于老虎的认识,即知道这是老虎,又联想至虎是野兽、很厉害、可能会吃人等(詹姆士认为这时候人还没有情绪,只是认识),是由大脑皮层的外导神经通路引起肌肉的收缩(一般人见到老虎就逃跑或上树,这些都是肌肉收缩);另外,还出现心跳和呼吸加快、肾上腺素分泌增加、唾液分泌减少等生理变化,这些变化通过内导神经通路传回大脑皮层,使人产生一种主观的体验,这就是情绪。也就是说,由感觉器官到大脑皮层(如看见老虎,知道是老虎,联想到老虎可能吃人等),这只是认识,而由此引起的一系列生理变化通过内导神经再传回大脑皮层,才有了情绪的体验或情绪的意识,这就是所谓的先跑后怕的具体过程。可见,詹姆士和兰格所说的情绪的体验或情绪的意识只是一团混乱的肌肉感觉和内脏感觉。例如,詹姆士认为愤怒就是心跳的感觉、呼吸的感觉、血压的感觉以及肌肉收缩的感觉。詹姆士一兰格理论看到了情绪与机体变化的直接关系,强调了植物性神经系统在情绪产生中的作用;但是,他们的理论也因为片面强调植物性神经系统的作用,忽视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控制作用而引起了一些争论。可是不可否认的是该理论推动了许多第一流的生理学家和心理学家去解决这个问题,虽然一直到现在还未弄清楚。
2.心理分析学派的情绪理论
精神分析既是一种神经症的心理治疗方法,又是在医疗实践中逐步形成的一种心理学理论。经过20年的思考和经验积累,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成为一门系统的精湛理论。这一理论从外显和内隐的方面描述了内驱力、感情、冲突、心理和人格等现象。可被用来解释神经症和心理异常的起源和发展。从情绪的角度看,弗洛伊德把情绪放置在内驱力和无意识的框架之内的。
弗洛伊德认为情绪“是一个欲表露的源于本能的心理能量的释放过程”,这意味着他对情绪所持的理论是内驱力理论,他把情绪和动机过程联系在一起,说明这个过程中的本源的力是内驱力。他认为焦虑和忧郁是由能量压抑所引起,而能量的压抑与释放总是与内驱力的冲突联系在一起的。
弗洛伊德有时将情绪和无意识等同看待,使用了“无意识自罪感”、“无意识焦虑”等概念,认为情绪可以被压抑到无意识中去。但他也意识到把体验和感情视为无意识的看法不妥当,他认为焦虑的开始是对其感受到的威胁的事件进行无意
识的评价,从而体验到危险却无法摆脱困境,消除紧张状态,只好压抑到无意识中去,然后又以情绪或反应的形式表露出来。
3.新精神分析学派的情绪理论
将弗洛伊德的理论进行补充和改进,也就形成了新精神学派。他们把情绪放在更大的心理环境中考虑,认为能量释放:冲动、动机、知觉、认知、意识和无意识都与情绪的形成有关,特别强调情绪对动机的影响,也认为情绪本身就是一种行为动力。
新精神分析学派将情绪放入人格系统中,认为幼儿早期的重大情绪体验若被压抑,其能量会被固着而永久性成为人格的一部分;幼儿早期同时进行的认知、情感活动的交互作用会形成认知——情感结构,这些结构会固定而成为个性的感情特征,明显地影响到以后的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和个性形成。
(二)情绪的认知理论
认知论和功能主义理论是情绪的当代理论的主要成分,并且随着对认知在情绪中作用的认识,前者又延伸出了结构主义。
1.阿诺德的评价——兴奋理论
刺激情景并不直接决定情绪的性质,从刺激出现到情绪的产生,要经过对刺激的估量和评价,这就是美国心理学家阿诺德提出的“评定——兴奋”理论。也就是说情绪产生的基本过程是刺激情景——评估——情绪。同一刺激情景,由于对它的评估不同就会产生才同的情绪反应,如在森林中见到老虎和动物园见到老虎产生的情绪体验不一样,前者产生恐惧情绪,后者是好奇。情绪的产生是大脑皮层和皮下组织协同活动的结果,大脑基层的兴奋是情绪行为的最重要的条件。该理论是现象学与生理学的混合产物。
2.拉扎勒斯的认知——评价理论
认为情绪是一种“反应综合征”,情绪难以下定义在于其不是单一变量,这就是拉扎勒斯的认知——评价理论。认知——评价理论纠正了传统心理学和哲学将情绪和理智看作绝对对立和相互排斥的观念,没有把情绪和认知截然分开,也没有把情绪看作是特别原始的功能。
他主张要了解情绪症候群就必须对情绪的反应成分进行分析,把人和环境之间的互关系也要纳人情绪的综合分析之中。他认为人与所处具体环境对本人的利害性质决。其具体情绪,同一环境对不同的人产生不同的情绪结果是因为它对不同人具有不同的义,而种种不同意义是通过不同人的认知评价来解释的。也就是说,情绪是对意义的应,而反应则是通过认知评价决定和完成的,人们需要不断的评价刺激事件与自身的系,具体有三个层次的评价:初评价、次评价、再评价。3.林赛和诺尔曼的信息加工学说
林赛和诺尔曼的信息加工论吸收了阿诺德的认知——评价理论,建立了一个“情绪唤醒模型”这个理论既强调认知加工,又在认知加工中纳入了神经激活的干预,丰富了阿诺德的认知——评价理论。该理论包括几个动力系统:一是对外界的知觉信息的“知觉分析”;二是“认知比较器”,是对知觉分析与已建立的内部模式(包括对现在和将来的需要、意向或期望的认知)进行比较与初步加工,认知比较器附带着庞大的神经系为和生化系统的激活机构,它们与效应器官相联系;三是对认知比较进行系统的加工。当前的知觉分析引起对过去储存信息的再编码,导致新的判断或预期。如果知觉分析与预期判断吻合,则情绪不发生;如果出现差别,出乎意料,违背意愿或无法应对时,认知比较器会迅速发出信息,动员神经过程,释放化学物质,改变脑的激活状态,就产生了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