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戏剧工作坊组织形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幼儿戏剧工作坊的组织形式

【摘要】戏剧在教育中的深远作用,自古希腊以来就受到重视和肯定,但涉及到具体的操作和应用,各国的践行者却各有侧重。在西方,经过一个多世纪的探索和实践,已形成从幼儿园到大学一整套完整的体系,甚至有立法支持,而在我国,戏剧应用却才刚刚开始。本课题选取了戏剧意识刚刚启蒙的幼儿阶段,试图通过实作研究探索出戏剧应用于早期教育的一些基本规律和方法。

【关键词】幼儿;戏剧;工作坊;组织形式

【基金项目】戏剧在早期教育中的应用,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项目,所属学科:艺术学,项目编号2012y101。

戏剧在早教中的意义已逐渐引起国人的重视。”在人类历史发展的过程中,戏剧是一种自然的学习方法。它所组成的要素,如模仿、想象、扮演、分析与解释等,都是在学习语言、动作,其社会行为是最有价值的素材。”[1]①戏剧教育在西方国家开展较早,已形成从幼儿园到大学课程一整套较为完整的体系,但在我国,因戏剧在基础教育中的长期缺失,相关的实践和探索一直处在相对落后的状态。长期以来,戏剧在教育领域的应用通常有两种截然不同的倾向,即”艺术戏剧”和“应用戏剧”(applied theatre/drama),简单来说,艺术戏剧更侧重于表演成果的呈现,而应用戏剧则更倾向于过程的体验。将戏剧应用于幼儿的早期教育,以单向传播为主的传统教育模式显然不能发挥戏剧的最大效用。”工作坊”一词,最早出现在教育与心理学的研究领域之中,之后演变成”一种学习

模式,融集体体验式、参与式、互动式于一体,有助于参与者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并获得成长体验。”[2]②因此工作坊在关注个体特征、尊重个体成长方面有着更为突出的优势,以工作坊的形式服务于教育目的,通常主题更集中、手段和方式更有针对性,组织形式也更灵活。

根据幼儿自身发展的规律,简单的装扮动作通常自1岁起就开始发生,随着游戏能力的进步,装扮从行为的模仿渐渐发展到象征游戏的出现,3岁后即进入扮演游戏的高峰。这就使得戏剧工作坊在幼儿阶段的推进成为可能。在研究初期,我们选择对幼儿进行实验,除了试图探索和跟随人类最初的戏剧本能之外,也希望在孩童最自然、最自由和最自我的状态之下,寻找一条通往”全人”(the whole person)目标的新的道路。然而由于幼儿自身行动、语言和思维等能力发展的限制,交互性和角色意识尚未完善,”以演出为主要目的的戏剧,会使儿童在学习认识自己方面漠不关心,反而只想着如何去取悦观众”,”如此会破坏儿童戏剧......破坏了他们的真诚,而老师们则只是在作秀。”[3]③而引导幼儿关注和尊重自己的内心恰恰是我们最希望做到的,所以我们对”幼儿戏剧”的界定可以简单地描述为,这是一种在规定情境下充分预留出幼儿自我认知空间的活动,它通过引导者的表演和旁述技巧,配合服装、道具、声效等的提示,带领幼儿自主创建虚拟的情境,通过幼儿肢体、感官、语言、情绪及思维等全方位的参与和体验,完成外界信息激发的内化,最终达到运动、表达、情感和社会意识的全面提升。

在实践研究中,我们通过针对数十名幼儿开展的不同类型戏剧活动的反复尝试和对比分析,梳理出了工作坊在组织过程中的几个关键要素,以期为有同样实践需要的教师提供借鉴。

一、人员组成:

幼儿戏剧工作坊是一个较为特殊的组织,因参与活动的低龄幼儿还不能完全独立地行动和表达,一般需由看护人陪伴参加,因此我们将参与戏剧活动的组成人员分为这样三个部分:引导者,即负责主要引导的专业教师;参与者,即参与戏剧活动的幼儿;辅助者,也就是陪同和看护的家长。三者在整个戏剧组织过程中交互作用、互相影响,形成了独特的戏剧推进形式。

(一)引导者

在幼儿戏剧中,一个既了解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又深谙戏剧创作规律的引导者是关乎成败的关键因素,即便确定了相对规范和整一的戏剧文本,不同的引导者对戏剧过程的不同理解和把握也使得同样的流程呈现出不同的效果,甚至同样的故事呈现出不同的主题。尤其是对于强调参与性和创造性的幼儿戏剧来说,因其独特的”留白”特征,对引导者的要求就愈发地高了。如在戏剧游戏《秋风婆婆的礼物》中,我们设计了一系列引导幼儿感受季节变化的环节,扮演秋风婆婆的引导教师用藏在宽大衣袖里的扇子、撒满地面的黄绿不一的落叶和装满各种成熟果实的魔法袋,渐次在幼儿头脑里搭建起”秋天来了”的直观印象。在这几个环节中,我们曾安排不同的引导者来完成,有着丰富教学经验和较强应变能力的教师可以随

时抓住幼儿的反应并进一步引导,而经验较少的引导者则容易急于追求”最终答案”而流于程式。

更重要的是,我们在幼儿戏剧中提出了”隐身引导”即”第二位引导者”的概念。所谓”隐身引导”,是指与主要引导者不同,不是站在幼儿的对面以单一的语言或肢体进行互动,而是隐藏在被引导的幼儿中间,以与幼儿相同的或相似的角色出现,用不露声色的方式对幼儿进行启发和带动。因低龄幼儿还不能明确区分不同的角色,对以语言为主的引导信息也无法迅速识别,因此如果只由一名引导者通过简单的提问和示范来完成整个戏剧过程是十分困难的。幼儿正处在模仿和跟随的敏感期,身边人的言行和情绪对他们来说是最直接的引导,因此我们设置这样一个”隐身”的引导者除了可以与主要引导者分担对话外,还可以在启发的环节中带领幼儿体验角色。比如在《秋风婆婆的礼物》中除一引导者扮演秋风婆婆外,还另有一名引导者扮演小松鼠,带领由幼儿们”扮演”的众小松鼠一起感受在秋天的所见所闻,并引导幼儿与秋风婆婆交谈,开启他们的问题,并鼓励他们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在群体扮演中,隐身引导者利用幼儿从众和互相激发的特征,以同龄人或同行者的身份对幼儿进行鼓励会更易于接受,这样的角色无异于一个潜藏在幼儿内心的小小精灵,通过设身处地的感染,追随又牵引着幼儿完成内心的自我成长。

(二)参与者

根据具体参与幼儿接受力和配合度的不同状况,一般情况下,每

期工作坊的人数控制在5-8人为宜。这样既能充分了解每个幼儿自身发展的状况,给予其足够的关注和回馈,又能形成相对稳定的交往群落,为之后的社会性发展打下基础。从本年龄段幼儿生理发展水平来看,两岁时儿童的脑重量已达到成人的75%,而早期经验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大脑的具体结构,不同的信息刺激使得幼儿大脑的早期分化已初露分歧,而运动技能中粗大动作和精细动作的发展也呈现出较大的个体差异,因此参与者的发育状况将是决定课程设定的关键问题。

在《寻找小星星》中,课程开始是通过手偶和引导者的表演带领幼儿一起踏上寻找从天空坠落的小星星的旅程。大家先是要穿越”黑暗山洞”,通过引导者语言和道具的指引,在旁人的鼓励下依次爬过山洞,随后要在辅助者的帮助和保护下通过一座独木桥(或爬或走,由幼儿自己决定),然后来到洒满积木块的”荆棘地”,需要幼儿自己将积木块捡拾到各自的小筐里方可通过。在这几个环节中,既有粗大动作的设计如爬、行、站立和平衡力的训练,也有精细动作的安排如够物、抓握和手眼配合,既有认知的发展如认识星星并在不同环境中寻找与之匹配的形状,也有简单的情绪引导,如幼儿最终在苹果的横切面中找到隐藏的小星星纷纷索要品尝时,引导者在削苹果、切苹果的过程中训练幼儿等待的耐心。

这样的故事设定和环节的设计,是充分考虑到参与者不同的发展状况的。当然,即便是在同一节课程内,同龄的孩子也会因当天某些特殊原因出现截然不同的状况,年龄越小对自我控制的能力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