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讲 群落的结构和演替:经典试题(高中复习必备)
高考生物《群落的结构》真题练习含答案
高考生物《群落的结构》真题练习含答案1.下列关于生物群落的理解中,不正确的是()A.生态环境越优越,组成群落的物种种类和数量就越多B.一个池塘中所有的鱼构成一个生物群落C.生物的种类越丰富,群落的丰富度越大D.任何群落都有一定的空间结构答案:B解析:一个池塘中所有的鱼是多个物种,既不构成种群也不构成群落。
2.关于群落的结构,以下理解错误的是()A.竹林中某种竹子高低错落有致,其在垂直结构上有分层现象B.动物在群落中垂直分布与植物的分层现象密切相关C.淡水鱼占据不同的水层,出现的分层现象与各种鱼类的食性有关D.不同地段生物种类有差别,在水平方向上呈镶嵌分布答案:A解析:竹林中的所有竹子所属范围不是群落,A错误;群落中动物的垂直分层与栖息空间、食物有关,由植物分层决定,B、C正确;不同地段的土壤性质、水分、湿度、光照不同从而导致生物种类有差异,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别,它们常呈镶嵌分布,D正确。
3.科学家近日在印尼婆罗洲发现,蝙蝠栖息在猪笼草的捕虫囊中。
这种异于寻常的生存方式,给双方都带来好处——猪笼草得益于蝙蝠粪便中的营养素,而蝙蝠则安全的藏匿于植物的捕虫囊中。
下列关系中较适合蝙蝠与猪笼草的是()A.原始合作B.种间竞争C.互利共生D.寄生答案:A解析:蝙蝠与猪笼草生活在一起彼此有利,故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原始合作。
4.为建立一年生植物甲、乙的种间竞争模型,在同一温室中以不同比例播种后,统计收获种子的比例。
若环境条件不变,收获种子的比例可视作下一年的播种比例。
如图四条实线中,可表示乙种群将被甲种群淘汰的是()答案:A解析:5.[2024·浙江1月]稻田中常会伴生许多昆虫,如在水稻的叶层会伴生稻苞虫、稻纵卷叶螟等食叶性害虫,在茎秆层常有稻飞虱、叶蝉等害虫,而地下层有稻叶甲虫等食根性害虫,水稻与这些害虫之间形成了复杂的种间关系。
水稻、昆虫和杂草等共同构成稻田群落,也形成了其特有的群落结构。
下列关于该群落空间结构的分析正确的是()A.昆虫在水稻地上部分不同位置分布与光照强度密切相关B.昆虫在地上层或地下层分布格局与其所需资源配置有关C.水稻较强的繁殖能力导致稻田群落水平结构的简单化D.稻田群落水平结构的表现特征是物种之间不存在镶嵌性答案:B解析:昆虫在水稻地上部分不同位置分布与栖息场所和食物密切相关,A错误;昆虫在地上层或地下层分布格局与其所需资源配置(栖息空间和食物等)有关,B正确;由题意可知,水稻与多种生物之间存在种间关系,故水稻较强的繁殖能力导致稻田群落水平结构的复杂化,C错误;稻田群落水平结构的表现特征是物种之间存在镶嵌性,D错误。
2022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课时练32群落及其演替含解析新人教版
群落及其演替一、根底练1.以下关于群落空间结构的特征及生态意义的表达,错误的选项是( )B.群落的空间结构有利于对资源的充分利用,缓解种间竞争D.淡水鱼占据不同的水层,出现的分层现象与各种鱼的食性有关2.大、小鲈鱼混养,大小两种草履虫混养,冬虫夏草中幼虫和真菌(蝙蝠蛾的幼虫被真菌侵入体内,菌丝逐渐充满虫体,变为菌核使虫体的组织破环,残留外皮,夏季菌核萌发,从幼虫的口或头部长出有柄的子座,似直立小草),这些生物之间的关系依次为( )A.种内竞争、种内竞争、共生B.种内竞争、捕食、寄生C.捕食、种间竞争、共生D.种内竞争、种间竞争、寄生3.某生态系统中甲、乙两种动物个体数量的变化曲线如下图,以下相关表达正确的选项是( )A.甲、乙两种动物之间为竞争关系B.甲、乙两种动物之间为捕食关系,乙捕食甲C.假设乙种群数量减少,那么甲种群的数量将持续增多D.甲、乙两种生物最终可能是一种生物保存下来4.植物群落的生长具有分层现象,以下表达错误的选项是( )B.在生产上,可以充分利用该现象,合理搭配种植的作物品种C.处于不同高度的山坡上分布着不同的植物类群,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5.关于“研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以下有关说法错误的选项是( )C.丰富度的统计方法通常有两种: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D.要研究不同时间同一块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应设计一个研究方案表6.我国的很多的淡水湖曾被开垦成农田,近几年由于“退耕还湖〞的实施,农田弃耕后,在湖泊的枯水期,甚至出现了成片的“草原〞。
以下相关的表达,正确的选项是( )B.该群落演替过程中,植物种类一直在增加C.该群落演替过程中,群落类型发生了改变7.以下有关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影响的表述,正确的选项是( )8.以下图表示两个群落的演替过程,以下表达正确的选项是( )B.假设时间允许,甲定能演替到相对稳定的森林阶段N年时,甲、乙的群落结构相同9.下表为科研人员对鸟类资源的调查统计结果,请分析答复以下问题。
高考生物总复习 22 群落的结构和演替 新人教版必修3
3-2-2 群落的结构和演替一、选择题1.下列关于种群、群落及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农田弃耕后,在自然状态下首先很快就会长满小灌木,成为灌木丛B.群落若不遭受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就不会出现演替现象C.组成加拉帕戈斯群岛的13个主要岛屿的鸟类各自形成独立的种群基因库,且这13个基因库的差别将越来越大D.随着群落演替的进行,群落结构逐渐复杂,植被光能利用率提高,但能量传递效率保持相对稳定解析草本植物阶段是弃耕农田发生演替的第一阶段;群落不遭受外界干扰因素时也会发生演替;13个岛屿上的鸟类可能不是只有13个种群,故种群基因库也不只有13个;随着群落演替的进行,植被光能利用率提高,但能量传递效率保持在10%~20%之间。
答案 D2.某草原因过度放牧和鼠害导致荒漠化。
为了遏止鼠害对草原的破坏,放入驯化后的银黑狐捕鼠。
下图中的曲线分别代表羊、鼠和狐数量的年变化,这3条曲线对应的动物正确的是( )(注:左Y轴数值对应甲、乙曲线,右Y轴数值对应丙曲线)A.甲为狐、乙为鼠、丙为羊B.甲为鼠、乙为羊、丙为狐C.甲为羊、乙为鼠、丙为狐D.甲为狐、乙为羊、丙为鼠解析本题考查种间关系及种群数量变化。
解答该题时,要抓住狐与鼠之间的捕食关系这一关键点。
狐是鼠的天敌,当狐数量减少时,鼠大量繁殖;当狐数量增多时,鼠的数目又急剧减少。
答案 C3.我国西南横断山区被公认为全球生物多样性的关键地区,不同海拔区域蝶类物种多样性研究结果见下表。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垂直带ⅠⅡⅢⅣⅤⅥ海拔(m) <10001000~20002000~25002500~30003000~3500>350植被类型热带季雨林常绿阔叶林常绿落叶混交林针阔混交林针叶林高寒灌丛草甸蝶类种数349 452 201 136 125 100AB.不同垂直带的植被类型差异反映了群落的空间结构特征C.蝶类物种多样性与各垂直带植被类型无关D.蝶类物种多样性与各垂直带气候特征有关解析由表中数据可发现,不同垂直带的植被类型不同,其差异反映了群落垂直结构的分层现象(不是水平结构特征),是自然选择的结果,故选项A、B错误。
2019年高考生物提分秘籍:专题32-群落的结构与演替(题型专练,含答案)
1.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说法,正确的是( )A.种群密度能准确地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B.沙丘和冰川泥上开始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C.种群的环境容纳量是指种群的最大数量D.群落中的物种组成是区分群落的重要依据解析:种群密度只能反映单位空间中种群数量,不能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答案:D2.一块农田中有豌豆、杂草、田鼠和土壤微生物等生物,其中属于竞争关系的是( ) A.田鼠和杂草B.豌豆和杂草C.豌豆和其根中的根瘤菌D.细菌和其细胞内的噬菌体答案:B3.下图为甲、乙、丙三种生物的种群密度随时间的变化关系,已知甲和丙之间没有能量传递,则甲和乙、乙和丙的种间关系分别是( )A.竞争、竞争B.捕食、寄生C.寄生、竞争 D.捕食、互利共生解析:由题图可知,乙和丙表现为“同生共死”的同步变化,则乙与丙之间为互利共生关系;又乙的种群密度随甲的变化为非同步变化,故甲和乙之间为捕食关系。
答案:D4.在气候条件适宜的情况下,弃耕的农田经若干年后能演替成森林。
在此过程中( ) A.群落的结构逐渐复杂B.进行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C.群落的优势物种未发生明显变化D.苔藓和草本植物在森林形成后均逐渐消失解析:农田生态系统与森林生态系统相比,森林生态系统的群落结构较为复杂;由于农田中有生物和原来的土壤条件,故农田上发生的演替为次生演替。
森林生态系统的优势物种为高大的乔木,而农田生态系统的优势物种是农作物,可见群落的优势物种发生了明显变化;森林生态系统中也存在苔藓和草本植物。
答案:A5.太平洋深处的一座岛屿由海底火山喷发形成。
由于植被茂盛、物种独特,登岛研究的人员逐渐增多。
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该岛屿物种发展到现阶段是初生演替的结果B.研究人员的到来可能会影响该岛屿的群落演替C.调查岛上一种陆生动物的种群密度需要考虑迁入和迁出的影响D.群落演替过程中岛屿上物种多样性增加解析:由于该岛屿位于太平洋深处,与其他环境存在地理隔离,所以调查岛上一种陆生动物的种群密度不需要考虑迁入和迁出的影响,C错误。
高考生物总复习 第十单元 第32讲 群落的结构和演替课时精练 新人教版
第32讲群落的结构和演替题号 1 2 3 4 5 6 7 8选项考点题号群落概念、结构及丰富度(调查) 2、6、10种间关系1、3群落演替4、7、8、9综合题及实验探究5、11、12一、单项选择题1.(2012·全国大纲)一块农田中有豌豆、杂草、田鼠和土壤微生物等生物,其中属于竞争关系的是( )A.田鼠和杂草B.豌豆和杂草C.豌豆和其根中的根瘤菌D.细菌和其细胞内的噬菌体2.(2011·海南生物)南极冰藻是以硅藻为主的一大类藻类植物,长期生长在南极海冰区-2~4 ℃的环境中,其最适生长温度为2 ℃。
磷虾主要以南极冰藻为食,企鹅主要以磷虾为食,自1975年以来,磷虾种群密度下降高达80%。
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 A.南极冰藻组成了一个种群B.企鹅种群密度也会随着磷虾种群密度下降而下降C.南极冰藻、磷虾、企鹅与该海冰区的其他生物组成群落D.-2~2 ℃范围内,随着温度升高南极冰藻的光合作用强度增大3.(2012·北京) 金合欢蚁生活在金合欢树上,以金合欢树的花蜜等为食,同时也保护金合欢树免受其他植食动物的伤害。
如果去除金合欢蚁,则金合欢树的生长减缓且存活率降低。
由此不能得出的推论是( )A.金合欢蚁从金合欢树获得能量B.金合欢蚁为自己驱逐竞争者C.金合欢蚁为金合欢树驱逐竞争者D.金合欢蚁和金合欢树共同(协同)进化4.(2012·深圳检测)下列有关群落演替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到达森林阶段时,群落中还能找到苔藓阶段、灌木阶段的植物种群B.人类活动可以改变演替的速度,但是不能改变方向C.草本阶段各种昆虫进入不会影响群落对环境变化的抵抗力D.群落演替的根本原因在于群落内部,不受外部环境的影响5.研究性学习小组在对某地土壤动物丰富度的研究中,绘制出如下图表,据图表分析正确的是( )A.该研究小组在每一采样点采取分层定量采集B.鞘翅目为该地区土壤动物的优势类群C.土壤动物的丰富度与农药的使用有关D.蔬菜地较适合土壤动物的生活6.(2012·广东清远联考)下图是温带某群落初生演替过程中代表两种数值变化的两条曲线,生物量是指单位面积上积存的有机物质量。
高三生物高考复习专题群落的结构与演替
群落的结构与演替一、选择题1.演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当一个群落演替到与当地的气候和土壤条件处于平衡状态的时候,演替就不再进行,并形成热带雨林、温带草原、苔原或沙漠等顶极群落。
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与演替之初相比,顶极群落的结构更为复杂和稳定b.形成哪种顶极群落与年平均气温和降雨量等气候条件密切相关c.顶极群落一旦形成,将永远保持原状d.热带雨林较草原、沙漠等群落的自动调节能力更高[知能定位]此题考查的是群落的演替,属于综合运用层次。
[解题关键]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把握住演替的过程。
[答案解析]c 顶级群落形成后,也会受到各种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影响而发生变化。
顶级群落与演替之初相比,其的结构更为复杂和稳定,热带雨林、温带草原、苔原或沙漠等群咯的形成与年平均气温和降雨量等气候条件密切相关,由于热带雨林营养结构较温带草原、苔原或沙漠复杂,其自动调节能力也较高。
[易错点击]易错选a,不能正确理解顶级群落。
2.下列有关种群或群落的说法,正确的是a.群落有空间结构,种群没有空间特征b.在裸岩演替为森林的过程中,土壤中的有机物逐渐减少c.种群密度能准确反映种群数量变化趋势d.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知能定位]本题考查种群和群落,属于考纲理解层次.[解题关键]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种群的特征和群落的空间分布。
[答案解析]d 种群和群落都有空间分布,a项错误;在裸岩演替为森林的过程中,生物数量增多,土壤中的有机物增多,b项错误;种群密度反应某一区域种群数量的多少,不能反应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c项错误;不同的群落中物种的组成不同,因此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种群的重要特征,d项正确。
[易错点击]易错选c,对种群密度理解不深。
3.关于群落的说法正确的是a.弃耕的农田不能演替形成树林b.在群落演替过程中,最先出现的动物是植食性动物c.在群落演替过程中,灌木取代草本的主要原因是草本植物低等d.任何情况下,人类活动对群落的影响均超过其他所有自然因素[知能定位] 本题考查的是群落的有关知识,属于考纲理解层次.[解题关键]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群落演替的过程及其原因。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课时作业32群落的结构与演替(2021年整理)
2019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课时作业32 群落的结构与演替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9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课时作业32 群落的结构与演替)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9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课时作业32 群落的结构与演替的全部内容。
课时作业(三十二) 群落的结构与演替1.如图为某种以浮游植物为食的淡水浮游动物在池塘中的分布随时间的变化图示,多边形的宽度为不同深度处的相对个体数。
下列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A.该浮游动物在池塘中的分布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B.该浮游动物在日出前后集中于池塘较深的部位C.池塘中的浮游动物和浮游植物构成群落D.影响该浮游动物昼夜移动的因素可能有温度和溶氧量答案:D 解析:该浮游动物在池塘的不同深度分布不同,不能体现群落的水平结构,A错误;该浮游动物在日出前后集中于池塘较浅的部位,B错误;群落由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构成,C错误;在子夜黑暗环境中,浮游动物主要分布在池塘较浅的部位,中午光照强、温度高时,浮游动物分布在池塘较深的部位,由此推测浮游动物的移动可能与温度和溶氧量有关,D正确.2.[2018·河南郑州一检]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A.群落的演替是指一个群落替代另一个群落的过程B.丰富度是种群的重要特征C.竹子有高有矮,属于群落垂直分层D.如果野兔在被捕捉一次后更难被捕捉,统计出的种群密度会比实际值低答案:A 解析:丰富度是群落的重要特征,B错误;竹子的高矮是种群内不同个体之间的差异,不属于群落的结构特征,C错误;如果野兔在被捕捉一次后更难被捕捉,则统计出的种群密度会比实际值高,D错误。
高考生物 题型分析 群落的结构和演替
高中生物题型分析----群落的结构和演替题型一、生物之间的关系一、考查形式选择题二、典型例题1.如图所示为甲、乙、丙三种生物的种群密度随时间的变化关系,已知甲和丙之间没有能量传递,则甲和乙、乙和丙的种间关系分别是( )A.竞争、竞争B.捕食、寄生C.寄生、竞争D.捕食、互利共生答案 D解析由图可知,乙和丙表现为“同生共死”的同步性变化,则乙与丙之间为互利共生关系;乙的种群密度随甲的变化为非同步性变化,故甲和乙之间为捕食关系。
2.某水池有浮游动物和藻类两个种群,其种群密度随时间变化的趋势如图所示。
若向水池中投放大量专食浮游动物的某种鱼(丙),一段时间后,该水池甲、乙、丙三个种群中仅剩一个种群。
下列关于该水池中上述三个种群间的关系及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甲和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甲种群B.甲和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丙种群C.丙和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甲种群D.丙和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丙种群答案 C解析从曲线上可以看出,甲、乙应该为捕食关系,甲为藻类,乙为浮游动物,而丙为后期向水池中投放的大量专食浮游动物的某种鱼。
建立的食物链应该是:藻类→浮游动物→鱼。
投放某种鱼的初期,乙和丙因争夺生存空间而存在竞争关系。
由于鱼是大量的,短时间内它们的食物——浮游动物会急剧减少,而由于食物缺乏等生存斗争加剧,鱼类随之也会大量减少。
所以甲、乙、丙三个种群仅剩一个种群的话,该种群肯定是藻类,即甲种群。
三、答题技巧1.生物间关系2.几种难辨别的种间关系(1)要正确区别竞争和捕食的关系:①竞争是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为了争夺资源、空间等生活条件而发生斗争,并不以直接获得食物为目的。
②捕食则是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目的是获得食物与能量,用以维持自身的生存,以下情况不属于捕食:a.一种生物以非生物为食,如牛饮水;b.一种生物以同种的幼体为食,如鲈鱼以本种的幼鱼为食,这属于种内斗争。
2024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九单元第31讲群落的结构和演替课时作业含解析必修3
群落的结构和演替一、选择题1.(2024·江西毕业班质检)某植物群落最初由针茅、早熟禾等多年生草本构成。
放牧和烧荒后,变为由野燕麦、毛雀麦等一年生草本构成,之后由于鼠尾草、蒿等灌木分泌的樟脑等物质聚集在土壤中,抑制雨季时发芽的一年生草本,最终在这些灌木的四周形成1~2 m 草本不能生长的裸地。
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A.灌木群落中各种植物之间主要存在竞争与共生关系B.灌木群落和一年生草本只有垂直结构没有水平结构C.放牧烧荒和樟脑都会影响该植物群落演替的速度D.灌木群落中动物的出现使该生态系统具有物质循环功能答案 C解析依题意可知:灌木群落中各种植物之间主要存在竞争关系,A错误;灌木群落和一年生草本的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B错误;樟脑可抑制雨季时发芽的一年生草本,因此樟脑会影响该植物群落演替的速度,而放牧烧荒是人为地对该植物群落演替的速度产生影响,C正确;灌木群落中动物的出现,加速了该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D错误。
2.关于群落结构和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 )A.群落水平结构与种群分布、土壤湿度、光照强度及生物自身特点有关B.同一时间栽培,长势相同的人工马尾松群落不存在垂直结构的分层现象C.自然群落一般是向物种多样化的方向演替,而且种间关系越来越困难D.沙丘造林、退耕还湖等人类活动可变更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答案 B解析由于地形的变更、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群落水平上呈镶嵌分布,A正确;在人工马尾松群落中也存在着多种植物,而不是只有马尾松一种植物,不同植物之间一般会形成上下不同的垂直分层,即形成垂直结构,B错误;自然群落往往是向物种丰富度越来越大的方向演替,物种越多种间关系越困难,C 正确;人类活动可变更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D正确。
3.某地区生态环境破坏严峻,采纳封山育林措施若干年后,现已成为植被茂密,风景美丽的旅游胜地。
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该地区不同地段物种组成上的差异是群落垂直结构的体现B.该地区封山育林后会经验草本、灌木、乔木三个演替阶段C.该地区复原过程中进行的群落演替属于次生演替D.人类活动可能使群落演替依据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进行答案 A解析由于地形变更、土壤湿度等差异,使不同地段物种组成上形成的差异是群落的水平结构的体现,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异,常呈镶嵌分布,A错误;封山后山坡上很快会长满杂草,土壤条件得到改善后,先是形成灌木林,再经一段时间,乔木起先出现,高大的乔木占据更多的空间,最终蔚然成林,B正确;由于该生态系统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因此该地区复原过程中进行的群落演替属于次生演替,C正确;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依据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D正确。
必修三群落的结构和演替
必修三4-2群落的结构和演替一、选择题1.下列各项中,依次属于种群和群落的是()A.生活于某池塘中的全部草鱼与全部生物B.一片森林中的全部蛇与全部鸟C.一片森林中的全部赤链蛇与这片森林中的全部植物D.一座高山上的全部马尾松与全部油松答案 A解析种群是指生活在一定区域中的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群落是指生活在一定区域中,相互间具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各种生物的总和,B、D两项与上述概念不符。
C项中森林里全部赤链蛇属一个种群,但森林中全部植物不代表由全部生物构成的群落。
2.下列几组图中,能正确表示生存斗争、种间斗争、种内斗争和竞争关系的是()答案 D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生存斗争、种内斗争、种间斗争、竞争四概念的理解。
生存斗争包括生物与环境的斗争、种内斗争和种间斗争三种情况。
而种间斗争又包括捕食、竞争和寄生三种情况。
3.土壤动物具有趋暗、趋湿、避高温的习性,下图A、B、C、D 4种土壤微型节肢动物分离收集装置中,最合理的是()答案 A解析A项中的装置可造成类似高温、明亮的效果,对土壤动物造成不利刺激,使其趋向收集瓶,比较而言,是最合理的装置;其他三个装置对土壤动物造成的影响均不如A装置明显。
4.如图所示物种a和物种b的相互关系,a和b可能表示下列哪组生物()A.水稻和稗草B.食草昆虫和草C.兔和鼠D.牛和羊答案 B5.下列演替现象属于次生演替的是()A.火山岩上进行的演替B.被彻底消灭了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C.火灾过后的草原上的演替D.发生在冰川泥上的演替答案 C6.如图是温带原始裸地开始的群落演替过程中两种量值的变化曲线,这两条曲线分别表示()A.a表示草本植物的种类数量,b表示整个植被的生物量B.a表示整个种群的生物量,b表示草本植物的种类数量C.a表示土壤中腐殖质总量,b表示整个植被中的种类数量D.a表示食肉生物的种类数量,b表示食肉类的生物总量答案 A7.被钓上钩的鲤鱼往往会释放一种化学物质留在钓钩上,从而使钓鱼人长时间钓不到鲤鱼,这种现象在生物学上属于()A.种内斗争B.种内互助C.竞争D.互利共生答案 B8.分析以下实例,选择正确的答案()①白蚁消化道中生活着以纤维素为养料的鞭毛虫②白尾鹿遇危险而逃跑时,尾巴高举显示出臂部白斑以告诉同类③小丑鱼喜在有毒的海葵触手间活动,以求保护④鸣禽在繁殖季节有鸣叫占区行为,以保证其繁殖所需空间⑤菜粉蝶为十字花科植物传粉,但其幼虫菜青虫又以十字花科植物的幼叶为食可能的答案种内互助种内斗争共生寄生竞争捕食种间互助A ③⑥②⑤④-B ②④①③-⑥-C ②④①-⑥③⑤D ②④①⑤-⑥③解析①为共生关系;②为种内互助;③为种间互助;④为种内斗争;⑤为种间互助;⑥为竞争关系。
高考生物《群落的演替》真题练习含答案
高考生物《群落的演替》真题练习含答案1.群落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动态系统。
下列关于发生在裸岩和弃耕农田上的群落演替的说法,错误的是()A.人为因素或自然因素的干扰可以改变植物群落演替的方向B.发生在裸岩和弃耕农田上的演替分别为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C.发生在裸岩和弃耕农田上的演替都要经历苔藓阶段、草本阶段D.在演替过程中,群落通常是向结构复杂、稳定性强的方向发展答案:C解析:植物群落演替常受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影响,人为因素或自然因素的干扰可以改变植物群落演替的方向,A正确;发生在裸岩上的演替为初生演替,弃耕农田具备一定的土壤条件,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因此发生在弃耕农田上的演替是次生演替,B正确;发生在裸岩上的演替一般要经历苔藓阶段、草本阶段,弃耕农田具备一定的土壤条件,其上的演替不需要经历苔藓阶段,C错误;在演替过程中,通常群落中生物种类逐渐增多,群落一般是向结构复杂、稳定性强的方向发展,D正确。
2.近年来,我省积极践行“两山”理念,建设生态文明,在一些地区实施了退耕还林工程,退耕区域会发生变化。
退耕之初发展到顶极群落期间的变化趋势是() A.生态系统稳定性越来越强B.群落的净生产量越来越大C.草本层对垂直结构的影响越来越明显D.群落中植物个体总数越来越多答案:A解析:在次生演替过程中,物种数目会增多,食物链和食物网结构变复杂,则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越来越强,A正确;净生产量通常是指从无机营养生物(自养生物)的光合成生产量以及化学合成生产量中减去呼吸消耗量而言,在该演替过程中,群落的净初级生产量变化趋势是增加后减少再稳定,B错误;随着演替的进行,灌木和乔木逐渐占据优势,草本植物因为对光照的竞争不占优势,故其对垂直结构的影响越来越小,C错误;演替过程中群落的物种数目会增多,但植物个体总数不一定越来越多,D错误。
3.下列关于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A.围湖造田活动对群落演替有影响B.演替过程中群落的物种组成不断变化C.次生演替的速度比初生演替的速度快D.火山岩上发生的群落演替是次生演替答案:D解析:围湖造田等人类活动会影响群落演替,A正确;群落的演替是指在生物群落发展变化的过程中,一个优势群落代替另一个优势群落的演变现象,群落的物种组成及优势种都在不断变化,B正确;次生演替由于受人类活动的影响较大,演替速度比初生演替的速度快,C正确。
2021年高考生物总复习 第32讲 群落的结构与演替课时训练 新人教版必修3
2021年高考生物总复习第32讲群落的结构与演替课时训练新人教版必修3测控导航表一、选择题:本大题共9小题,每小题5分,共45分。
1.(xx广东六校第一次联考)关于种群和群落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D )A.对家鼠等有害动物的控制,要尽量降低其K值B.群落的空间结构有助于缓解种间竞争C.在没有自然选择的情况下,种群的基因型频率仍有可能发生改变D.初生演替与次生演替的区别关键是速度的快慢解析:本题以种群数量增长曲线、群落结构、群落演替、生物进化为载体,考查分析判断、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控制有害动物可限制有害动物繁殖,降低其K值可控制有害动物;群落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垂直结构的分层提高了植物对空间不同层次太阳能的利用,减缓了植物对光能的竞争;没有自然选择,生物种群基因频率不改变,但种群基因型频率可能会改变;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主要区别是演替起始的环境条件不同,初生演替速度一般比次生演替慢。
2.下面关于生物群落结构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C )A.草原生物群落在垂直方向上有明显的分层现象B.动物在群落中的垂直分布与植物的分层有直接的关系C.动物在水平方向上的分布没有明显的差别D.动物在水平方向上的分布有明显的差别解析:草原生物群落在垂直方向上是有明显的分层现象的,其地下层主要有一些细菌、真菌、原生动物、蚯蚓及某些昆虫等;草底层主要有另外一些昆虫及爬行类、啮齿类动物等;草本层(即草本植物或灌木枝条的上部)主要有另一些不同的昆虫及其他动物(如某些鸟)。
因为植物在水平方向上的分布有明显的差别,所以必然会导致动物在水平方向上的分布也有明显的差别。
3.(xx漳州一中期末)如图为某一区域内共同生活的M、N两物种的资源利用曲线(纵、横坐标分别表示被M、N两个物种所摄取的食物数量和种类),其中表述不正确的是( D )A.M与N将呈现“S”型增长B.b越大,生物适应环境能力越强C.当曲线不重叠时,M与N也存在竞争D.d<b时,M与N之间的竞争激烈解析:在空间和资源有限的条件下,两物种M与N将呈现“S”型增长,A正确。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三单元 第二讲 群落的结构和演替
必修3 第三单元第二讲群落的结构和演替一、选择题1.夏季洪水肆虐造成山体滑坡。
在较短的一段时间后,滑坡处出现了新的生物群落,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该处最先出现的生物是地衣B.新的生物群落中的生物多为草本植物,有垂直结构C.新的生物群落的物种丰富度比较低D.人类活动会使新的生物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发生改变2.一个废弃鱼塘的演替过程如下图所示,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演替先后顺序:乙→丙→甲→丁B.生物多样性:丁>甲>丙>乙C.此演替过程属于初生演替D.此演替过程属于次生演替3.某生物研究小组在对某森林生态系统进行种群密度调查后,得到如表所示的统计数据:A.甲种群与乙种群之间存在着捕食关系,可能是导致甲种群密度变化的重要因素B.甲种群和乙种群若为生态系统的生产者,那么它们为其他生物的生存提供所需的能量和有机物C.由甲、乙两个种群的变化过程,可以说明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D.甲种群植物可能灭绝的内在因素是缺乏有利变异4.早在宋代,我国就产生了四大家鱼混养技术。
下图表示某池塘中四大家鱼及其食物的分布,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A.四大家鱼在池塘中的分布现象是群落的水平结构B.此图表明四种鱼类在能量流动上的关系为:鲢鱼→鳙鱼→青鱼C.鲢鱼和鳙鱼、青鱼和草鱼在混合放养时都是共生关系D.若浮游动物大量死亡,鲢鱼数量在短时间会增加5.下图为植物群落生长的分层现象,对此现象解释不合理的是( )A.分层现象是植物群落与环境条件相互联系的一种形式B.决定这种现象的环境因素除光照外,还有温度和湿度等C.种植玉米时,因植物群落分层现象的存在,所以要合理密植D.在农业生产上,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现象,合理搭配种植的品种6.下列有关群落演替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到达森林阶段时,群落中还能找到苔藓阶段、灌木阶段的植物种群B.人类活动可以改变演替的速度,但是不能改变方向C.草本阶段各种昆虫进入不会影响群落对环境变化的抵抗力D.群落演替的根本原因在于群落内部,不受外部环境的影响7.下表各项是初生演替与次生演替的比较,则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8)A.甲表示的是裸岩上的初生演替B.乙可表示弃耕农田上进行的演替C.甲中①、②处的物种组成完全相同D.若条件适宜,乙群落可演替成森林9.一块弃耕的农田,很快长满杂草,几年后,草本植物开始减少,各种灌木却繁茂起来,最后这块农田演变成了一片森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备考2020年高考生物专题第32讲群落的结构和演替
一、单选题(共18题;共36分)
1.下列关于“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实验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为调查不同时间土壤中小动物丰富度,可分别在白天和晚上取同一地块的土样
B.许多土壤小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可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
C.利用小动物的避光避热性,收集土样中的小动物可采用带灯罩的热光源
D.对于无法知道名称的小动物,不可忽略,应记录下它们的特征
2.下列群落中生物种类最丰富的是()
A. 森林
B. 草原
C. 荒漠
D. 苔原
3.某森林曾被开垦用于种植农作物,后因产量不高而弃耕,若干年后又恢复到森林。
下列关于该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该演替属于次生演替
B. 演替过程中群落结构不变
C. 人为因素引发了该演替
D. 弃耕地中有种子等繁殖体
4.在探究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实验中,某小组设计的采集小动物的装置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采集的原理是利用土壤动物的趋光性
B. 灯罩的功能是防止昆虫逃跑
C. 金属筛网阻止小动物向下移动
D. 广口瓶中需要加入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溶液
5.某池塘中A、B两种具有捕食关系的鱼类数量变化如图所示。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甲为捕食者,乙为被捕食者
B. 甲乙之间的捕食关系仅对捕食者有利
C. 两种鱼之间只有捕食关系,没有竞争关系
D. 甲乙两种群相互影响,使种群数量呈现波动现象
6.象鼻虫是危害粮食的昆虫,甲象鼻虫、乙象鼻虫是两个不同的物种,现将此两种象鼻虫等量混养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同种面粉中。
培养一段时间后,分别统计两种象鼻虫种群数量(以两种象鼻虫数量总和为100%),结果如下表:
甲象鼻虫与乙象鼻虫之间的关系为()
A. 竞争
B. 捕食
C. 寄生
D. 互利共生
7.泡菜的制作过程中,许多乳酸菌产生大量乳酸,共同抑制其他菌的生长,乳酸积累过多,又会抑制乳酸菌自身的生长,以上体现出的生物关系依次是()
A. 种内互助、种内斗争、种间斗争
B. 种内互助、种间斗争、种内斗争
C. 种内斗争、种间斗争、种内互助
D. 种间斗争、种内斗争、种内互助
8.图为某一区域M、N两物种的资源利用曲线,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 曲线不重叠时,M与N不存在竞争
B. b越大,生物适应环境能力越弱
C. d<b时,M与N种间竞争激烈
D. M、N将呈现“J”型增长
9.图中曲线所表示的种间关系为互利共生的是()
A. B. C. D.
10.在人为控制条件下,将生态和生理特性十分相似的两种农作物(甲和乙)按不同比例混种在一起,收集种子并对实验数据处理后,得到如下图结果。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甲、乙两种作物处在同一个营养级,最可能是竞争关系,甲的竞争力强于乙
B. 预测当播种比例为甲∶乙=5∶5时,种群竞争能力将表现出的趋势最可能是甲减弱乙增强
C. 当播种比例甲∶乙=8∶2时,引起甲产量下降的原因可能是种内斗争加剧
D. 甲、乙两种农作物间作时,两种农作物获得总产量最大值的混种比例约为2∶8
11.季相的形成是由于群落存在()
A. 垂直结构
B. 水平结构
C. 时间结构
D. 营养结构
12.下列有关群落结构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决定森林垂直结构与湖泊垂直结构的影响因素不同
B. 群落水平结构的形成与环境条件的空间异质性有关
C. 温带草原的外貌在春、夏、秋、冬有较大的变化,这是群落的季相
D. 群落结构的形成有利于生物充分利用资源,但会导致生物间的竞争加强
13.下列对导致群落垂直分层原因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 地形的高低起伏、土壤湿度及盐碱度的不同
B. 陆地植物对光的利用不同
C. 动物对栖息空间及食物的依赖
D. 水生生物与水体温度、盐度及溶氧量等密切相关
14.一个无人管理的小水塘会慢慢变小、变浅,成为一个小沼泽地,然后慢慢的变成一片灌木丛,下列关于该演替过程的叙述,错误的是()
A. 该演替过程中灌木因其在争夺阳光中占优势而取代前一群落成为优势种
B. 该演替过程中各种群的K值不一定都在上升
C. 加强水塘管理会使得群落演替的方向与自然演替的方向不同
D. 该群落最终一定能演替到森林阶段
15.下图表示两个群落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的变化,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 群落演替是一个群落替代另一个群落的过程
B. 弃耕农田的土壤表层有机物质一般会逐渐增多
C. 甲中①②处的物种组成相同
D. 若气候条件适宜,甲、乙均可演替成森林
16.下列有关群落演替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主要区别是二者的起始条件不同
B.初生演替能形成森林,次生演替很难形成森林
C.沙丘、火山岩上进行的演替是初生演替,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是次生演替
D.一般来说初生演替所需时间较长,次生演替所需时间较短
17.群落随着时间推移进行的有规律的变化叫演替。
下列关于演替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河流堵塞形成沼泽的过程中,群落的物种组成基本不变
B. 适宜条件下,初生演替的最终结果是使物种多样性增加,光能利用率提高
C. 次生演替一般是在生态系统被彻底破坏后的地方开始的,要比初生演替经历的时间长
D. 群落演替的不同阶段中,因为乔木高大,能更好地利用阳光,所以一直占有优势
18.下列关于群落及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主要区别是演替的起始条件不同
B. 在群落演替过程中,群落的物种构成不断发生着改变
C. 演替达到相对稳定的阶段后,群落内物种组成不再变化
D. 洪泽湖近岸区和湖心区不完全相同的生物分布,构成群落的水平结构
二、综合题(共3题;共21分)
19.下图表示我国湿润森林区及山地植被分布情况,请据图回答问题:
(1)此图表示的是群落中各种生物在空间上的________状况。
(2)图中纵轴表示该群落的________结构,且具有明显的________现象。
这些植被的分布是受非生物因素中________的影响。
(3)图中横轴表示该群落的________结构,由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因素的影响,不同地段的________种类往往也有差别。
20.某研究小组在对某池塘生态系统进行种群密度调查后,得到如下统计数据:
请根据以上调查结果回答下列问题:
(1)甲种群与乙种群之间存在着________关系,此关系可能是导致甲种群密度变化的重要因素,而影响甲种群密度变化的其他生物因素可能还有________。
(2)甲种群逐渐减少,甚至可能灭绝的情况,给该生态系统叮能造成的影响是________。
(3)甲种群植物可能灭绝的内在因素是________。
(4)若对此池塘进行长期研究,并进行数据统计,将会发现乙种群增长模型的变化趋势是________。
21.陕北对黄土区的生态修复常用3种方式:退耕封育(封禁退耕地,依靠自然恢复)、退耕还草(人工种植紫花苜蓿等草本植物)、退耕还林(人工种植沙棘等灌木)。
现已测定出经过7年恢复后的不同生态修复模式下植物群落的丰富度指数如下表。
请分析回答:
(1)样地3采用的生态修复模式是________,判断依据是________。
(2)表中的“物种丰富度”一列中的“0”代表的是7年后没有新增其他灌木,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________。
从表中可以看出,7年后的植物物种多样性差异主要体现在________(生长型)。
(3)7年后,样地1的物种丰富度低于样地3的原因是________。
(4)后续研究发现:黄土区的耕地依靠自然演替形成以达乌里胡枝子与铁杆蒿为建群种的群落类型约需10年,形成以铁杆蒿与长芒草为建群种的次生草原群落约需16年,这说明在演替初期,人工修复模式能________。
3个样地经过一段时间运行后,群落结构都趋于稳定,这体现了生态系统具有________。
答案解析部分
一、单选题
1.【答案】B
2.【答案】A
3.【答案】B
4.【答案】D
5.【答案】D
6.【答案】A
7.【答案】B
8.【答案】C
9.【答案】D
10.【答案】B
11.【答案】C
12.【答案】D
13.【答案】A
14.【答案】D
15.【答案】C
16.【答案】B
17.【答案】B
18.【答案】C
二、综合题
19.【答案】(1)分布
(2)垂直;分层;温度
(3)水平;地形;阳光;水分(湿度);植物
20.【答案】(1)竞争;种内斗争、寄生、捕食
(2)会使以甲种群为食的其他生物也随之减少,甚至灭绝
(3)缺乏有利变异
(4)由“J”型增长变为“S”型增长
21.【答案】(1)退耕封育;7年修复后的植被总覆盖度最低(植被种类基本无变化)(2)适应该地区生长的灌木种类少(其他灌木不适应在该地区生长);草本
(3)沙棘灌丛的灌木层减少了林下光照
(4)加快群落演替进程(改变群落演替的速度);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