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力环流评课稿

合集下载

大气热力环流公开课点评

大气热力环流公开课点评

大气热力环流公开课点评
大气热力环流公开课内容丰富,深入浅出,为学生提供了深刻的大气科学知识。

以下是对该公开课的点评:
1. 结构清晰:该公开课结构合理,分为导入、知识讲解、案例分析和总结等环节,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吸收知识。

2. 生动案例:公开课中使用了丰富的实例和案例,通过实际的大气环流图、模型和观测数据,生动形象地展示了大气环流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 互动环节:教师巧妙设计了问题提问和讨论环节,引导学生思考和互动,使课堂氛围活跃,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4. 图文并茂:公开课中运用了丰富的图片、图表和动画,有助于学生更直观地理解抽象的大气热力环流概念,提高了教学效果。

5. 多媒体运用:教师运用多媒体手段,通过地图、实验模拟等方式,使得抽象的理论更具体,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记忆。

6. 考察实地:公开课中引导学生进行实地考察,深化了对大气
环流的理解,培养了学生实践动手的能力,增加了课程的实用性。

7. 知识延伸:公开课在结束时给予学生一定的知识延伸,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拓展,培养了他们对大气科学的兴趣和深入学习的动力。

总体而言,该公开课既注重理论的传授,又注重实例和案例的应用,教学手段多样,能够激发学生对大气科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科素养。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2.1 热力环流》公开课教学设计及反思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2.1 热力环流》公开课教学设计及反思

《热力环流》教学设计
地理组梁振洪
【学情分析】
在地理的知识体系中,大气知识对学生来说还是比较难于掌握的。

这种难主要在于三点:第一,学生的空间概念建立的还不牢靠;第二,学生暂时还不能将大气知识与物理知识联系起来;第三,短时间内不能将大气运动与地理环境联系起来。

故感到很难把握对整个大气知识的思维线索,感到这些知识与应用无关。

生活中,学生对许多的自然地理现象并不陌生,但很少能将其与相关大气的知识联系起来。

总的来说,对大气的了解,总是感到既陌生又熟悉。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掌握热力环流的定义,熟练阅读热力环流示意图,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②能够利用热力环流原理,解答生产、生活中的局地环流问题,达到知识拓展的目的。

2.过程与方法
本课遵循由问题→多媒体演示和地理小实验获得感性认识→分析推理运动过程→归纳概括运动规律(理性认识)→给出实际生活案例→应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主线,在此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用分析、推理、归纳等方法学习地理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高中地理_热力环流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地理_热力环流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地理_热力环流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教学设计【课标要求】运用示意图等,说明热力环流原理,并解释相关现象【教学目标】1、通过对热力环流原理的认知,引导学生去发现生活中存在的热力环流现象,启发学生逐步形成认识规律、分析规律、运用规律指导生产生活的人地协调观。

2、通过对生活中的热力环流现象的分析和解释,让学生了解热力环流形成的地区特征,清楚热力环流现象出现的区域尺度,增强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

3、通过观看实验、绘制示意图、小组探究、解释生活现象等课堂过程的参与和教师的引导,激发学生主动思考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

4、通过课堂实验活动的开展,培养学生地理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教学难点】运用热力环流原理,解释生活中的相关现象【学情分析】优势分析:高一学生好奇心比较强,有一定的探索能力;本节内容和生活联系紧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比较高;有“热胀冷缩”相关物理知识储备。

不足分析:将物理知识如气压等与大气运动结合的能力较弱;缺乏地理空间思维能力,读图能力较差;对一些现象的感性认知强,但原理性认知比较少。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以孔明灯导入新课:临近高考,有“亚洲最大高考工厂”之称的毛坦厂中学的家长们纷纷放飞了孔明灯,为高三学子们送去了美好的祝愿。

孔明灯为何能升上天空?其原理是什么呢?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出发,带着问题进入新课,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明确概念理清架构共同分析热力环流概念明确热力环流成因是“冷热不均”,结果是“大气运动”播放视频“热力环流演示实验”教师播放视频,学生通过对视频的观察,在任务单上画出热力环流中的气候运动方向。

共享优质教育资源,提高课堂效率。

明确热力环流的气流运动方向。

小组探究【知识链接】气压、等压面【任务二】小组合作画出完整的热力环流示意图(包括:气流的运动方向、高低压、等压面)并解释热力环流形成过程。

辅助探究1:垂直方向的气流运动原因?参考现象:氢气球为何能飘上高在知识链接的基础上,结合三个辅助探究,小组进行充分的探究合作,分析热力环流形成过程,并画出完整的热力环流示意图。

高中地理_《热力环流》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地理_《热力环流》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热力环流》教学设计【课题】第二单元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第二节大气圈与天气气候----热力环流【教材版本】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必修1)【教学内容】本教学设计的内容选自普通高中地理新课标实验教材必修1的第二单元第一节中的《热力环流》。

【教材分析】本节教学内容选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必修1)第二单元第二节节“大气的运动---热力环流”,《热力环流》承接了上一节《大气的受热过程》,教材已经为学生介绍了太阳辐射是地球上最主要的能量来源。

由于太阳辐射纬度分布不均、下垫面性质不同、大气状况等引发不同地区温度的差异。

由地面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它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后面大气的水平运动、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都是热力环流的具体体现,所以热力环流奠定了本节课的基础,也是学生理解大气运动这部分内容的最基本、最基础的知识和最佳切入口。

因此,学好这部分内容是学好大气运动的基础,为后面学习三圈环流、季风环流打好基础,起到分散降低教学难度、便于学生掌握的作用。

【学情分析】本节课面向的是高一学生,他们在初中阶段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具备了一定地理素养,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学习能力比如读图能力、合作交流的能力、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等。

那么高中更注重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引导他们正确认识人地关系、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保护地理环境。

在地理的知识体系中,大气知识对学生来说还是比较难于掌握的。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清楚知道大气圈是地理环境的一个组成要素。

并具备了相关知识技能基础,如大气压强与海拔高度的关系:气压随海拔的升高而降低;物体的热胀冷缩性质;太阳辐射的纬度分布不均等。

但由于高中阶段刚开始,而热力环流的理论性、抽象性又比较强,所以本节课的学习对于学生有一定难度。

这种难主要在于三点:第一,学生的空间概念建立的还不牢靠;第二,学生暂时还不能将大气知识与物理知识联系起来;第三,短时间内不能将大气运动与地理环境联系起来。

“热力环流”课的教学设计与反思

“热力环流”课的教学设计与反思

“热力环流”课的教学设计与反思一、【教学目标】:1.明确大气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2.能绘制热力环流图;3.用热力环流形成原理判断气流标示的正误。

4.使学生认识到大气热力环流与人们生活、生产的关系,感受地理学科的实用性。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分析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与方法难点:热力环流因果关系的先后顺序;热力环流的具体表现形式气流方向的判断。

三、【教学方法】::探究性学习。

本节课在教学中力求从学生对生活现象的认识出发,通过开展活动,引导学生识图、绘图,理论联系实际等形式,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探索自然地理奥秘的过程,亨受到学习的乐趣,进而提升学生主动获取地理知识的能力与愿望,更好地学习对自己、对生活有用的地理,达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与要求。

四、【教学过程】:[新课导入]案例(1):同学们回忆锅里烧水时,锅中间水往上翻,四周往下沉的现象。

学生联想,思考回答。

(锅底不同位置受热问题)注:学生课前课外预习。

引导学生,师生共同回顾:1、地球表面的热量主要来自哪里?太阳辐射。

2、对流层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又来自哪里?地面辐射。

3、地球表面高低纬度间获得的太阳辐射相同吗?不同。

4、高低纬度间大气获得的热量相同吗?不同。

那么,地球表面高低纬度间的大气存在着热量和温度的差异,因此,热胀冷缩的物理特性必然引起大气的运动。

各地冷热不均是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

(二)、热力环流(板书)读图,引导学生分析,完成热力环流形成的简图。

(投影)图a(1)图a,当地面受热情况是均匀的时候,空气没有上升和下降运动。

图b(2)图b,如果A地受热,B、C两地受热少,A地近地面空气膨胀上升,上空空气聚集密度加大,形成高气压;B、C两地冷却,空气收缩下沉,上空空气密度减小,形成低气压。

图c(3)图c,于是,上空空气便从气压高的A地向气压低的B、C两地扩散。

同时,近地面A地受热大气膨胀上升向外流出,A地近地面空气密度减小,形成低气压;B、C两地,空气冷却收缩下沉,近地面空气密度增大,形成高气压。

《热力环流》说课稿、教案

《热力环流》说课稿、教案

《热力环流》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现在开始我的说课,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热力环流》。

根据新课标的理念,对于本节课,我将以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教师进行重点归纳归纳。

海滨城市白天吹的是海风,晚上吹的是陆风。

七、说板书设计
我采用的是综合式的板书,图文并茂,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本课的教学重难点。

这就是我的板书设计。

今天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考官。

《热力环流》教案
环节二:新课讲授(一)实验感知
给学生展示实验:
四、板书设计
五、教学反思。

热力环流评课稿

热力环流评课稿

热力环流评课稿在这节课中,*老师成功地将传统教法和现代教法结合起来,实现了课堂教学的优化。

通过使用多媒体技术,*老师能够生动地展示气流运动的过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认识这个概念。

同时,*老师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亲自参与实验,培养了他们的动手实践能力。

这种教学方式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还能够提高他们的研究效果。

三、注重学生个性化发展,提高课堂参与度在这节课中,*老师注重学生个性化发展,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和特长。

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老师让学生自主选择实验的方向和内容,让他们在研究的过程中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同时,*老师也通过提问和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提高了他们的参与度和研究效果。

四、结语总之,*老师这节课的成功案例充分证明了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价值。

通过优化课程资源整合、实现传统与现代教法的结合和注重学生个性化发展,*老师成功地改革了课堂教学的模式,提高了学生的研究效果和参与度。

这是一个值得我们借鉴和研究的成功案例。

新课程最具生命力的理念是改变和完善学生的研究方式。

其中,合作探究法是一种充分体现学生研究主动性和积极性的方法,突出了学生作为研究主体的地位。

当小组代表在本班级同学面前解说和演示自己探究的结论,并赢得老师和同学们的认同和赞许时,学生的自豪感是难以形容的。

这种做法引入了研究激励机制,让小组的每位成员在集体研究中享受到成功的快乐,促进了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也易于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

同时,这种做法也利于形成良好的研究竞争氛围,将个人之间的竞争转化为小组之间的竞争。

小组成员的合理分工和密切协作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形成“组内成员合作,组间成员竞争”的局面。

这与新课标所倡导的自主探究、实践体验、合作交流的研究方式是相符合的。

总之,___老师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导下,熟练使用多媒体课件教学,课堂上积极开展学生自我探究体验活动,调动学生积极性,是一堂好课。

但是,这节课也有些许遗憾。

高中地理_热力环流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地理_热力环流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热力环流教学目标:(一)知识和技能:1、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机理2、应用热力环流的机理解释自然界的热力环流现象3、理解热力环流对等压面的影响(二)过程和方法:1、通过播放演示实验录像引导学生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2、通过合作学习实例和练习交流迁移应用解热力环流的原理(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初步培养实证主义科学精神,从实验结果中获取现象和规律2、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教学重点: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和应用课前学生已有必备的相关知识技能基础,如大气压强与高度的关系,物体的热胀冷缩性质,太阳辐射的纬度分布不均等。

但由于高中阶段刚开始学习立体几何,空间概念建立不牢固,不清晰,所以本节课的学习对于学生有一定难度当堂检测1.读热力环流侧视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C)A.温度:a>b>c>dB.气压:d>a>b>cC.该环流形成的原因是地面冷热不均D.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复杂的形式2.地面上不同地区的气压差异会引起空气流动。

下列示意图中符合热力环流原理的是(B)3.下图为近地面等压面分布示意图。

若该地等压面弯曲是由近地面冷热不均导致的,则下面描述正确的是()A.a地温度高,气压低B.垂直方向气流:a处上升,b处下沉C.b地温度低,气压高D.水平方向气流:由a流向b4.某中学地理实验小组对某城市四个住宅小区的环境进行观察测算,得到了白天(晴天)6:00至18:00的温度变化数据并绘制了图1、图2(基准温度取某日平均温度)。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下表为几种下垫面对太阳辐射的吸收率情况表。

下垫面道路(沥青) 混凝土砖石吸收率0.8~0.95 0.65~0.9 0.6~0.8 0.65~0.8下垫面土壤沙漠草水吸收率0.6~0.95 0.55~0.85 0.74~0.840.9~0.970.74;小区2为建筑与道路表面材料吸收率较低的小区,平均吸收率为0.64。

《热力环流》评课

《热力环流》评课

《热力环流》评课
《热力环流》评课
2019年12月13日星期五下午第三节课,我听了艾云花老师的一节课,本节课是“生物多样性保护”,艾老师充分运用了多媒体功能,把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相关知识娓娓道来,通过视频导入,图片展示,案例分析,讲练结合突破重难点。

首先通过森林、海洋等生物相关的图片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其次通过举例、分析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措施。

最后,给出相关的练习,学生通过相关练习的作答进一步掌握知识点,从而做到举一反三。

整堂课的教学可谓是从“读书”即间接经验到“行路”即直接经验再到“实践”即做中学、学中做,可谓“随风入夜,润物无声”。

人生是按步骤来的,仅有那些间接的或直接的经验不行,唯有行动起来才能将知识和能力转变为变革世界的力量!。

《热力环流》说课稿

《热力环流》说课稿

《热力环流》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热力环流”。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热力环流”是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二章第一节“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中的重要内容。

它是理解大气运动的基础,对于后续学习“风的形成”“全球性大气环流”等知识具有重要的铺垫作用。

教材首先通过实验和示意图,直观地展示了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然后结合生活中的实例,如海陆风、城市风等,帮助学生加深对热力环流原理的理解和应用。

二、学情分析学生在初中地理中已经对大气的基本概念有了初步的了解,但对于大气运动的原理和机制还缺乏深入的认识。

在物理学科中,学生已经学习了热胀冷缩的原理,这为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提供了一定的知识基础。

然而,热力环流的概念较为抽象,学生在空间想象和逻辑推理方面可能会存在一定的困难。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

(2)能够绘制热力环流示意图,并解释生活中的热力环流现象。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实验观察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合作能力。

(2)通过案例分析,提高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培养学生探索自然的科学精神。

(2)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增强学生的环境意识。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

2、教学难点(1)热力环流过程中空气的运动方向和气压的变化规律。

(2)运用热力环流原理解释实际生活中的地理现象。

五、教法与学法1、教法(1)实验演示法: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观察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2)问题引导法:设置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案例分析法:结合生活中的实际案例,帮助学生理解热力环流的原理和应用,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热力环流评课稿

热力环流评课稿

运用信息技术改革课堂教学的成功案例----评*老师省优质课《大气的运动》安阳市实验中学马守知各位同仁,各位领导大家上午好!我想以一个仰慕者的身份谈一下自己的感受。

总体来讲,*老师这节课采用层层诱导的方式,课程设计新颖,充满激情,印象深刻。

一、优化课程资源整合,突破实验难关教材“活动”:要求采用小组合作方式做一个实验,有明确的实验步骤,设计意图是想通过活动,使学生形成热力环流的感性认识。

地理小实验引入地理课堂教学,这是新教材的亮点,它能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培养学生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养成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与动手实践能力。

这个实验的成功实现是个难题。

一方面是地理科一般没有专用的实验室,实验材料的准备也比较麻烦;二是如果真的在课堂上做这个实验,课堂上学生活动的时间和效果难以控制。

新课标要求是:在同一课标要求下,允许不同版本的课程资源有不同的表达形式。

要求教师是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

这就为教师在同一课标要求下,对各种课程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对教材进行灵活处理提供前提条件。

基于现实条件考虑,决定采用演示实验和简易实验来替代教材中的实验。

把教师做的实验过程制作成视频用幻灯片进行演示,以控制的蜡烛火焰偏向实验替代。

借助多媒体可以把抽象的热力环流,具体、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蜡烛火焰偏向”,了解气流运动方向,能顺利地获取“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的感性认识,便于学生认知发展过程的实现。

二、实现传统与现代教法的结合,优化课堂教学多媒体课件在课堂上的运用毕竟有它的局限性,用得太多,太滥的话,学生就象在看电视,看过之后不会留下更多的印象。

因此,在教学设计中,应充分考虑如何将现代技术与传统教学方法整合,真正体现多媒体对地理教学中的作用。

就本节课而言,大气受热过程这部分内容是本节课的重点。

由于大气受热过程的环节多,专业名词多,而过多的名词、过多的环节及环节的前后顺序使这部分内容成为学习上的难点。

县优质课评比:热力环流(湘教版必修一)

县优质课评比:热力环流(湘教版必修一)

3.同一垂直方向:

海拔升高,气压
降低
冷却
B

受热 A

(地面)
冷却 C
生活中热力环流 ——山谷风
夜晚山坡降温快,冷空气顺山坡下 沉到谷底,谷底暖空气被迫抬升,在抬 升过程中气温降低,水汽凝结成云致雨, 所以四川盆地多夜雨。
生活中热力环流 ——山谷风
画出火烧上方谷时上方谷空气流动的示意图。
上方谷剖面图
冷却 C
绘图练习:按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绘图,1、要求画出大 气运动的方向;2、写出近地面和高空气压场类型;3、 画出近地面和高空等压面的弯曲情况。
高空 A’
B’
C’
A 地面 受热
B 冷却
C 受热
2.等压面分布规律: 高高低低—高压向高处凸,低压向低处凹
绘出图中近地
面、高空的等 低B′
高A′
低C′(高空)
破重围。不禁长叹一声说:“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这场及时雨是“天意难违”吗?
探究活动: 热力环流形成过程
1.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地表 冷热 不均
大气的 垂直运 动
密度低B减′ 小
同一水平 面上气压 差异
密度高A增′大
大气的
水平运
动:风
(高空)
密度低C减′小

密度增大
冷却
B

密度减小
受热 A

密度增(大 地面)
生活中热力环流 ——城市风
思考:城市和郊区的冷热状况有何不同?为什么? 城市热岛效应产生原因:
(1)城市人工建筑物多; (2)城市大气污染严重,二氧化碳等加剧温室效应; (3)工厂、机动车、居民生活等人工热源的影响。

地理活力课堂中的工程素养渗透——“热力环流”公开课评课

地理活力课堂中的工程素养渗透——“热力环流”公开课评课

k j i s t:2018年第10期核心素养与教学实践地理活力课堂中的工程素养渗透一一“热为环流”公开课i f课李奕倩(上海理工大学附属中学,上海杨浦200082 )摘要:“热力环流”是我校刘宇桦老师的一节公开课,学校地理教研组的成员参与了备课与评课活动。

基于 此,结合本校提出的学科工程素养,对“热力环流”一课进行评价。

每一个教学环节对应学科工程素养中的一类素 养,从观课者的角度评价学科工程素养在地理教学中的渗透,如何提升课堂的效率及后续对学生的影响。

关键词:人文情怀;系统思维;实践应用;设计创新“热力环流”一节课的内容是大气运动的开篇和 基础性内容,本课的学习是为了让学生掌握热力环流的 规律和原理,为后面的学习奠定知识基础,也是分析气 候类型的形成和天气变化所要依据的重要知识。

在地理的知识体系中,大气圈的相关知识本身就 是学生在学习中的难点,高一阶段的学生空间概念建立 得还不牢靠,大气这一部分和物理知识有相关联系,而 学顿不能将地理知识和物理知识联系起来。

地理学习 的最终目的是正确理解人地关系,但学生短时间不能将 大气运动与地理环境联系起来。

所以感到很难把握整个 大气知识的思维齡。

针对本课在教材中的重要性,学生的学情,以及 学虹程素养培养的大前提下,刘老师在设计本节课的 学习活动时,梳理了工程素养的五大核心——人文情 怀,系统思维,交流合作,实践应用和设计创新,并围 雛五点进行教学设计。

_、实验问题—关注人文情怀工程素养的核心素养之-----关注人文情怀素养是指对自然科学、人文科学賊浓厚的兴趣和深厚的底蕴,在学习、生活与交往中处处体现人文情怀,能和谐 人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导入环节采用热力环流实验视 频,让学生获取热力环流的感性认识’便于学生认知发 展过程的实现。

力求在课的一^始就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学习兴趣,同时也是为了唤起学生原有的生活经 验。

空气受热会膨社升,遇冷则会收缩下沉,为后面 学习大环境下的热力环流奠定基础。

高中地理_《热力环流》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地理_《热力环流》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热力环流”教课方案/【教材版本】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 1)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互换》第三节“大气环境”第二课时。

【课标要求】运用表示图等,说明热力环流原理,并解说有关现象。

要修业生经过表示图掌握热力环流原理,并能解说原理的内涵,而后运用热力环流原理解说生产生活中存在的有关现象。

【教材剖析】教材用了较短的篇幅介绍了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用三幅图片展现了等压面在不受热和受热以后等压面的变化。

用活动研究的形式研究了城郊环流的形成,切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为了便于学生理解,参照人教版课本,在本节课中又加入热力环流实验活动和海陆风的事例。

山谷风也是一种重要的热力环流现象,在本节课中也予以解说。

【学情剖析】热力环流原理自己思想难度大,逻辑性强,同时在学习中需要用到必定的物理知识和立体几何知识,高一学生的物理基础、数学基础不是很强,所以在学习中难度较大。

这类难主要在于三点:第一,学生的空间观点成立的还不牢靠;第二,学生暂时还不可以将大气知识与物理知识联系起来;第三,短时间内不可以将大气运动与地理环境联系起来。

所以学生对于整个大气知识的思想线索很难掌握,感觉这些知识与应用没关。

生活中,学生对很多的自然地理现象其实不陌生,但极少能将其与有关大气的知识联系起来。

总的来说,对大气的认识,老是感觉既陌生又熟习。

这就要讨教师在讲堂教课中低起点、小台阶、慢节奏、稳步伐,让学生慢慢理解,深刻领会,保证在新课学习时不吃“夹生饭” 。

【学习目标】知识与技术经过察看热力环流实验,找到大气的运动规律,并剖析运动成因。

过程与方法研究生活中常有的热力环流现象,经过自主学习或与别人合作,解说这些现象的成因以及对生产、生活产生的影响。

感情、态度和价值观秉着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养成研究地理问题的习惯。

【教课要点】热力环流形成的基来源理;运用热力环流原理剖析绘制山谷风、海陆风、城郊风等的形成。

【教课难点】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等压面的判读;山谷风的成因。

课题:热力环流(说课稿)

课题:热力环流(说课稿)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地理必修一课题:热力环流(说课稿)单位:济源市第四中学姓名:水艳粉邮箱:syf123_2003@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地理必修1课题:热力环流(说课稿)济源四中水艳粉各位评委老师:上午好!我叫水艳粉,来自济源市第四中学,我说课的题目是《热力环流》,下面我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五个方面对本节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是人教版地理必修1第二章第一节。

本节包括三部分内容,即大气的受热过程、热力环流和大气的水平运动。

我主要谈热力环流,热力环流是整个章节的基础,也是学生理解大气运动的最基础的知识和最佳切入口,同时,也为学习“气压带和风带”做铺垫。

(二)教学的三维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①理解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②掌握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及应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①通过实验,获得热力环流的感性认识;②通过读图分析,自主归纳变化规律;③通过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①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②使学生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该目标设定是以新课标为准绳,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并以此确定本节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及应用难点:等压面的变化规律二、教法分析新课标倡导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主动”中发展,在“合作”中增知,在“探究”中创新。

结合本节的教学内容,我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实验教学法:通过实验演示,获得感性认知。

2、图式教学法:培养学生读图、析图、绘图能力。

3、探究式教学法: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合作探究——得出结论。

4、多媒体教学手段:形象直观,领悟新知。

其中探究式教学法是最基本的方法,它能引导学生热情参与,积极思考,促使学生主动建构知识,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学法指导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高一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读图分析能力和推导归纳能力,学生好奇、好问、好动,思维活跃,在课堂上:采用观察法,使其直观感知,形成表象;采用讨论法,使其明确问题,集思广益;采用合作探究法,使其相互合作,巩固提高,使学生从“学会”发展到“会学”。

《热力环流》教学设计与反思

《热力环流》教学设计与反思

人教版必修一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第二课时热力环流【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必修1第二章的第一节,是“地球上的大气”这一重要内容的开篇和基础性知识。

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也是学生理解复杂的大气运动的最佳切入点。

本节内容既承接大气受热过程,也为即将学习的气压带风带拉开序幕,也是分析气候类型的形成和天气变化所要依据的重要知识。

【学情分析】在地理的知识体系中,大气知识对学生来说还是比较难于掌握的。

这种难主要在于三点:第一,学生的空间概念建立的不牢靠;第二,学生暂时还不能将大气知识与物理知识联系起来;第三,在生活中,学生对许多的自然地理现象并不陌生,但短时间内很少能将其与相关的大气知识联系起来。

【考纲解读】热力环流原理及其应用。

高考时注重考查根据热力环流原理判读天气、气压、气温等地理问题。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识记热力环流的形成原因;(2)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3)能够利用热力环流原理,解答生产、生活中的局地环流问题,达到知识拓展迁移的目的。

2、过程与方法:本课遵循由提出问题→多媒体演示和地理小实验获得感性认识→分析推理大气运动过程→归纳概括大气运动规律(理性认识)→给出实际生活案例→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主线,在此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用分析、推理、归纳等方法学习地理知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观察、分析、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探索自然、热爱科学的精神;通过对城市风、山谷风等内容的学习,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2、教学难点:运用热力环流原理解释生活中的地理现象。

【重难点突破】热力环流是本节的重难点,要讲清两个问题:一是大气的垂直运动是由于地面冷热不均产生的(大气垂直运动直接影响天气的变化);二是大气的水平运动是由于大气的垂直运动导致在同一水平面上产生气压差异。

教师通过创设情境,运用多媒体演示和实验探究,让学生讨论分析、合作探究,教师补充归纳,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关于高一地理热力环流教案7篇

关于高一地理热力环流教案7篇

关于高一地理热力环流教案7篇关于高一地理热力环流教案7篇教师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

教案包含很多,各个教学步骤教学环节的时间分配等等,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教案模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一地理热力环流教案精选篇1一、教材分析:地壳是自然地理环境中众多要素的基本载体。

了解地壳的物质组成与物质循环,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前提。

地壳的物质组成主要为矿物与岩石,地壳物质的运动,构成了大大小小的物质循环过程,其中规模最大、历时最长、影响最为深远的就是地质循环。

二、教学目的:1.了解矿物的定义及分类,能正确识别常见的矿物。

2.观察岩石标本,说明三大类岩石的特征及其成因3.运用示意图说明三大类岩石的相互转化过程。

4.结合实际,理解地质循环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5.通过对不对矿物、岩石的对比,初步学会对常见岩石的识别方法。

6.通过对常见矿物和岩石的简易识别,了解矿物的基本特征,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

7.通过填绘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说明地壳物质的循环过程,从而提高学习能力和想像能力。

三、教学重点:1.三大类岩石的特征及其成因。

2.地壳的物质循环。

四、教学难点:1.正确识别常见的矿物。

2.地壳的物质循环。

五、教具:教师:矿物、岩石标本、瓷板、多媒体课件学生:采集岩石标本六、教学方法:讲解法;图表对比法;多媒体课件演示法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在第一章,我们从宇宙的角度了解了地球,现在让我们回到地球,站在地球上来认识人类的唯一家园--地球。

我们知道,地球从形成至今经历了46亿年,而在这漫长的时间里,其地表形态、大气环境等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这些变化是由于什么引起的呢?引起这些变化的主要因素就是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那么自然环境中的物质是怎样运动的?能量又是如何进行交换的呢?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课程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

【讲授新课】一、地壳的物质组成(板书、图片、幻灯片并讲解)(一)矿物(板书并讲解结合用表格形式讲解)1、矿产的概念(板书并讲解)2、矿产的基本存在形式(板书并讲解)3、矿物的硬度等级4、矿产的形成地壳中的矿物很少单独存在,它们常常按一定的规律聚集在一起,形成岩石。

高中地理《热力环流》教案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高中地理《热力环流》教案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热力环流形成的原理
通过四组生活实例和所学知识,让学生分析得出四种结论,这是分析热力环流的基础。(从生活事例入手,开头设疑,引发学生的求知欲)
板书设计
结论一:空气受热,冷却
结论二:同一水平面上大气由压流向压
结论三:同一垂直方向上:海拔越高,气压越。
结论四:若下垫面性质均一,且受热均匀,等压面(线)应该是。
情感态度目标: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思维观点。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念,增强大气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与难点
1、热力环流形成的过程和原理
2、热力环流实例分析及应用
学科核心素养分析
本课时中“热力环流”是大气受热过程之后的又一个重要的基本原理。大气热力环流是大气受热不均的结果。大气受热不均主要由太阳辐射的纬度差异和下垫面热力性质差异所引起的。大气不均匀受热是大气运动的主要原因,热力环流是解释许多大气运动类型的理论基础。小到城市热岛环流,大到全球热力环流,都可以用大气热力环流来解释。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和综合思维能力。
【问题】受热不均匀的情况下,等压面还和地面平行吗?演示动画,学生观察思考
(一)体会生活,寻找结论
结论一:空气受热,冷却
结论二:同一水平面上大气由压流向压
结论三:同一垂直方向上:海拔越高,气压越。
结论四:若下垫面性质均一,且受热均匀,等压面(线)应该是。
学生归纳等压面弯曲的规律:高高低低
【问题】结合学案思考通过热力环流示意图总结气压分布的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读图能力,发散思维能力,以及用地理语言表达观点的能力)
【实战演练】/
右图是热力环流中高空等压面示意图,画出近地面等压面和热力环流图
【学以致用】
歌曲《军港之夜》:“军港的夜啊静悄悄,…海风你轻轻的吹,海浪你轻轻的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运用信息技术改革课堂教学的成功案例----评*老师省优质课《大气的运动》安阳市实验中学马守知各位同仁,各位领导大家上午好!我想以一个仰慕者的身份谈一下自己的感受。

总体来讲,*老师这节课采用层层诱导的方式,课程设计新颖,充满激情,印象深刻。

一、优化课程资源整合,突破实验难关教材“活动”:要求采用小组合作方式做一个实验,有明确的实验步骤,设计意图是想通过活动,使学生形成热力环流的感性认识。

地理小实验引入地理课堂教学,这是新教材的亮点,它能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培养学生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养成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与动手实践能力。

这个实验的成功实现是个难题。

一方面是地理科一般没有专用的实验室,实验材料的准备也比较麻烦;二是如果真的在课堂上做这个实验,课堂上学生活动的时间和效果难以控制。

新课标要求是:在同一课标要求下,允许不同版本的课程资源有不同的表达形式。

要求教师是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

这就为教师在同一课标要求下,对各种课程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对教材进行灵活处理提供前提条件。

基于现实条件考虑,决定采用演示实验和简易实验来替代教材中的实验。

把教师做的实验过程制作成视频用幻灯片进行演示,以控制的蜡烛火焰偏向实验替代。

借助多媒体可以把抽象的热力环流,具体、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蜡烛火焰偏向”,了解气流运动方向,能顺利地获取“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的感性认识,便于学生认知发展过程的实现。

二、实现传统与现代教法的结合,优化课堂教学多媒体课件在课堂上的运用毕竟有它的局限性,用得太多,太滥的话,学生就象在看电视,看过之后不会留下更多的印象。

因此,在教学设计中,应充分考虑如何将现代技术与传统教学方法整合,真正体现多媒体对地理教学中的作用。

就本节课而言,大气受热过程这部分内容是本节课的重点。

由于大气受热过程的环节多,专业名词多,而过多的名词、过多的环节及环节的前后顺序使这部分内容成为学习上的难点。

为突破这个难点,在教学设计中,除了设计展示多媒体课件外,还注意考虑配合传统的板画分析法。

在设计教学地面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的形成过程时,也是考虑利用多媒体课件,配合板画分析法来突破高、低空气压的对比与等压线(面)的弯曲问题。

教师在讲解的过程中由于有一定的停顿时间,或是语气上的加重强调,或是反复提醒,学生有足够的时间来理解与巩固,从而顺利突破教学难点。

本节课较好地将传统教法与现代教学手段结合起来,真正体现了多媒体对地理教学的作用。

三、教学过程体现新课程理念1. 注重知识的生成过程采用实验探究的教学模式(即试验——观察――提问——探索),学习热力环流原理。

以蜡烛火苗的偏向这一小的实验作为教学情景引起学生的探究欲望,以解决生活中的地理现象为整个教学活动的探究线索,力求使学生能够用示意图说明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2..创设情景,联系生活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有利于学生对地理学科价值的正确认识,对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促进学生的终身学习与未来发展都有重大价值。

储老师在教学中注意到了运用与实际生活联系紧密的事例如暖气、空调安装位置,海陆风的形成、城市热岛效应等问题,联系生活创设情景,有利于学生理解抽象的问题。

3. 合作探究法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新课程最具生命力的理念是改变和完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合作探究法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突出了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地位。

当小组代表上讲台在本班级同学面前解说与演示自己探究的结论,并赢得老师与同学们的认同与赞许时,学生此时此刻的自豪感是难以形容的。

这种做法是引入了学习激励机制,让该小组的每位成员在集体的学习中享受到成功的快乐,促进了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易于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

同时这种做法也利于形成良好的学习竞争氛围,将个人之间的竞争转化为小组之间的竞争。

小组成员的合理分工与密切协作,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形成“组内成员合作,组间成员竞争”的局面。

这与新课标所倡导的自主探究、实践体验、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的要求是相符合的。

总之,储娟娟老师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导下,熟练使用多媒体课件教学,课堂上积极开展学生自我探究体验活动,调动学生积极性,不失为一堂好课。

但人无完人,这节课我认为也有些许遗憾:1.铺垫过多.音乐《军港之夜》铺垫可以说是必需的,但它占用时间较长,容易冲淡主题。

2. 课件尽管制作的较为醒目与美观,幻灯片在字体、色调与对比度、链接的设计等还存在一些不足。

篇二:天气系统评课稿《常见的天气系统----锋面》评课稿政史地组 xxx20xx年xx月xx日听了xxx老师的《常见的天气系统--锋面》一课,这节课选自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必修1册中的第二章第三节,是本章的核心内容,也是历年高考的高频考点。

xxx老师拥用多媒体教学软件,动态效果好,对学生吸引力大,高效率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现做如下简评。

本节课是在学生对热力环流和大气运动的原理已掌握的基础上,从生活实际需要出发,论述影响我国天气变化的几种常见的天气系统。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学会识读电视天气预报节目中常出现的简易天气图,听懂播放的天气形势预报。

xxx老师通过沙尘暴视频的播放时学生有强烈的参与意识和探究欲望。

1、教学重点:对我国天气有重要影响的锋面天气。

高压系统、低压系统的天气特征。

2、教学难点:冷锋、暖锋与天气的关系。

锋面系统是影响我国的主要天气系统,我国的降水和一些灾害性天气大都与锋面有联系。

例如,我国北方夏季的暴雨,我国冬季爆发的寒潮以及北方冬、春季节的沙尘暴天气都是冷锋造成的天气现象。

另外,掌握了冷、暖锋的形成以及与天气的关系可以“学以致用”,解释发生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一些常见的天气现象。

冷锋、暖锋、准静止锋与天气的关系为难点。

一是锋面对天气的影响比较抽象,二是要抓住冷、暖气团哪个为主动,三是锋面两侧的温度、湿度、气压、风等有明显差异,四是要懂得什么是过境前、过境时、过境后,它们分别被什么天气系统控制。

二、教学目标明确。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以及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认知能力,李老师确定以下三维目标,并上新课前就给学生展示,这样是学生明确了学习的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记住影响我国天气的主要天气系统:锋面系统。

理解锋面系统的分类,掌握它们对天气的影响。

通过阅读冷锋、暖锋、准静止锋等各类图,提高学生阅读识图能力。

通过阅读天气形势图,使学生学会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通过独立思考和相互合作,在教师的指导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地理审美情趣;通过阅读各类图形,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三. 教学方法新颖灵活。

如何把握重点,突破难点,实现本课的教学目标呢?xxx老师选择适宜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1、教学方法:主要采取读图分析法和对比法。

本课的许多知识点容易混淆,例如,冷锋与暖锋的概念和形成的天气,通过比较,可以让学生比较深刻地认识几种常见的天气系统的形成过程及其对天气的影响,更好地展示知识的内在联系和事物的空间分布,运动状态,以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2、教学手段:在教学手段上,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的作用,把多媒体信息如文字、图象、声音等有机集成并显示在屏幕上,给学生以全新的视听感觉。

3.注重学法指导让学生重视图文转化,进一步培养学生阅读地图的能力。

学生学习过程中应紧密联系教材中的插图,将抽象、深奥的天气系统知识转化为直观的图象,弥补同学们感性认识的不足,并巩固理性知识。

四. 教学程序完整规范。

1、导入新课:展示一段沙尘暴视频的画面,介绍最近几日里的天气变化,阐述要了解影响我国的主要天气系统及其与天气有关的基础知识。

这样导入新课,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起他们的求知欲。

2、讲授新课:锋面系统利用多媒体播放冷锋、暖锋与天气锋面动画,通过教师一系列的提问,引导学生了解锋面的概念,结构特点,天气特点,通过这样设计,使学生从感官上接受概念并能运用以前的知识更好的理解念,为下面的知识做好铺垫。

适时的提问,使学生的思维再度扩展,引出对学习过的知识的回忆,为接受新知识提供依据。

结合动画的展示,设计几个问题,是依据学生的思维模式,由易到难,一步步的引导,启发学生,是他们通过自己亲身的参与,以及通过同学之间的合作,获的知识、得出结论设计表格,学生填写。

运用表格,一是为了增强课堂的直观性,二是由学生个体主动参与,完成知识的传授;三是把一些繁杂的文字进行简单的编辑,会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这样设计重在贴近学生现实生活,激起学生参与的热情。

最后教师总结:我国降水和一些灾害性天气大都与锋面有联系。

影响我国天气的锋面主要是冷锋,例如,我国北方夏季的暴雨,我国冬季爆发的寒潮,我国北方冬、春季节的大风和沙暴天气都是冷锋造成的天气现象。

3、总结新课巩固练习通过本堂课的学习是要让学生能够听懂和看懂一些简易的天气形势图,因此最后通过活动课“试做天气预报员”来检测学生对本节课的掌握情况。

这样设计既能检验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又能锻炼学生的个体,培养了学生的能力。

六、教学效果良好。

从课堂练习的效果看,本节课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是一节很成功的课。

七,改进的建议:课堂气氛还不够活跃,学生的参与度还不够高,教师要加强业务自修,语言表达还需要锤炼,特别是要提高普通话水平。

20xx年xx月xx日篇三:热力环流说课稿热力环流说课稿第一部分说教材一、说教材的结构和地位热力环流是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它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也是学生理解大气运动这部分内容的最基础的知识和最佳切入点,对于理解由于热力原因而引起的大气运动、学习大气环流具有很大的帮助作用。

因此,学好这部分内容是学好大气运动的基础,有助于大气运动原理、大气环流和季风环流以及全球气候变化打下理论基础,高考中结合等压线、城市风、海陆风等是考查形式。

二、说学情在地理的知识体系中,大气知识对学生来说还是比较难于掌握的。

这种难主要在于三点:第一,学生的空间概念建立的还不牢靠;第二,学生暂时还不能将大气知识与物理知识联系起来;第三,短时间内不能将大气运动与地理环境联系起来。

故感到很难把握对整个大气知识的思维线索,感到这些知识与应用无关。

生活中,学生对许多的自然地理现象并不陌生,但很少能将其与相关大气的知识联系起来。

总的来说,对大气的了解,总是感到既陌生又熟悉。

三、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掌握热力环流的定义,熟练阅读热力环流示意图,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②通过绘制热力环流图,培养学生的绘图能力和理解问题的能力;③能够利用热力环流原理,解答生产、生活中的局地环流问题,达到知识拓展的目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