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性出血热预防与治疗ppt课件
合集下载
《流行性出血热》课件
流行性出血热的预防措施
避免蚊虫叮咬
使用驱蚊剂 穿长袖衣物 避免黄昏和夜间外出
定期清理环境
清理积水 保持环境干燥 消灭蚊虫滋生地
使用蚊帐
睡眠时使用蚊帐 确保蚊帐无破损 及时更换蚊帐
加强个人卫生
勤洗手 保持清洁 避免接触可能感染的物品
● 02
第2章 流行性出血热的传播 途径
蚊虫叮咬传播
蚊虫叮咬是流行性出血热最主要的传播方式,主要受到伊蚊、 埃及伊蚊等蚊虫传播。通过蚊虫叮咬,病原体可以进入人体, 引发严重疾病。
减少传播源
加强医疗救治
完善患者救治措施
流行性出血热防 控
流行性出血热是一种由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血 液或体液传播。预防流行性出血热的关键是加强宣传教育、 提高群众自我防护意识、加强医疗救治和病原监测等工作。 流行性出血热的防控工作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共同为减少 疫情传播而努力。
流行性出血热防控措施
发展趋势
医疗技术
不断创新,提高治疗效果 智能化医疗工具应用广泛
药物研发
加速推进,开发更多有效药物 个性化用药成为主流
康复服务
全面覆盖,加速康复过程 社会支持体系不断完善
科研合作
跨界合作,共同攻克难题 科研成果共享,加速创新
结语
流行性出血热是全球性传染病,对人类健康构成威胁。我们 需要共同努力,预防和控制疾病的传播,保障社会的稳定和 人民的健康。
疫苗研发
积极推动疫苗 研究
开展临床试验
预防流行性出 血热
疫苗是有效手段之 一
国际合作
加强信息交流
共享防控经验 提供技术支持
技术合作
共同研究疫情动态 联合开展防控工作
全球战疫
《流行性出血热》课件
《流行性出血热》PPT课 件
欢迎来到《流行性出血热》PPT课件!本课件将介绍流行性出血热的定义、 流行病学特征、病原体、症状及表现、预防措施、治疗方法以及相关研究成 果。
流行性出血热的定义
流行性出血热是一种由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特征是全身性感染和弥 散性血管内凝血。病情严重,病死率较高。
流行病学特征
• 主要流行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 • 多发生在夏秋季节 • 传播途径包括蚊虫叮咬、血液传播等 • 人群易受感染,如农民、养猪人员等
病原体
流行性出血热的病原体包括埃博拉病毒、拉沙病毒、丙型肝炎病毒等多种病 毒。这些病毒可通过血液或体液传播,引起人体的感染和疾病。
症状及表现
• 发热、乏力、头痛、肌肉酸痛等 • 出血、皮肤瘀点、黏膜出血等 • 肾功能损害、肝功能损害等 • 严重者可出现休克、多器官功能衰竭等
预防措施
加强卫生管理
注重环境卫生,灭蚊虫, 减少传播途径。
个人防护
佩戴防蚊虫叮咬的衣物和 使用防蚊虫叮咬的药物。
疫苗接种
根据疫情,及时接种相关 疫苗。
治疗方法
1. 对症治疗:控制发热、止血、维持 Nhomakorabea电解质平衡等 2. 抗病毒药物:如抗埃博拉病毒药物 3. 支持治疗:包括输血、肾脏透析等
相关研究成果
病毒溯源研究
通过病毒基因序列比较,研 究病毒的起源和传播途径。
疫苗研发
开展疫苗研究,以防控流行 性出血热的传播。
临床治疗试验
开展针对流行性出血热的临 床治疗试验,寻找更有效的 治疗方法。
欢迎来到《流行性出血热》PPT课件!本课件将介绍流行性出血热的定义、 流行病学特征、病原体、症状及表现、预防措施、治疗方法以及相关研究成 果。
流行性出血热的定义
流行性出血热是一种由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特征是全身性感染和弥 散性血管内凝血。病情严重,病死率较高。
流行病学特征
• 主要流行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 • 多发生在夏秋季节 • 传播途径包括蚊虫叮咬、血液传播等 • 人群易受感染,如农民、养猪人员等
病原体
流行性出血热的病原体包括埃博拉病毒、拉沙病毒、丙型肝炎病毒等多种病 毒。这些病毒可通过血液或体液传播,引起人体的感染和疾病。
症状及表现
• 发热、乏力、头痛、肌肉酸痛等 • 出血、皮肤瘀点、黏膜出血等 • 肾功能损害、肝功能损害等 • 严重者可出现休克、多器官功能衰竭等
预防措施
加强卫生管理
注重环境卫生,灭蚊虫, 减少传播途径。
个人防护
佩戴防蚊虫叮咬的衣物和 使用防蚊虫叮咬的药物。
疫苗接种
根据疫情,及时接种相关 疫苗。
治疗方法
1. 对症治疗:控制发热、止血、维持 Nhomakorabea电解质平衡等 2. 抗病毒药物:如抗埃博拉病毒药物 3. 支持治疗:包括输血、肾脏透析等
相关研究成果
病毒溯源研究
通过病毒基因序列比较,研 究病毒的起源和传播途径。
疫苗研发
开展疫苗研究,以防控流行 性出血热的传播。
临床治疗试验
开展针对流行性出血热的临 床治疗试验,寻找更有效的 治疗方法。
7-出血热防控ppt课件
就地就近治疗是关键。 把好四关是治疗本病的重要环节(休克、肾
衰、出血、感染)。
精选2021版课件
26
总结一个口诀:
退热注意防休克; 休克少尿防出血; 少尿期间防“三高”;多尿注意补水电; 整个病程防感染; “三早一就”莫延迟。
精选2021版课件
27
预防
(一)加强监测
人间疫情监测 包括及时掌握疫情,分析疫情动态和发展趋势,
高热脸红酒醉貌, 头痛腰痛象感冒, 皮肤粘膜出血点, 恶心呕吐蛋白尿。
精选2021版课件
20
精选2021版课件
21
实验室检查
❖ 血常规
白细胞:早期正常,第3病日后升高, 中性为主;第 4~5病日淋巴为主,可见异型淋巴细胞(包括空泡、 不规则和幼稚 )
红细胞: 发热后期及休克期明显升高, 血红蛋白升高
季节性: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但有明显的高峰 季节。
分布 季节
黑线姬鼠 农区
冬(11-1)
大林姬鼠 林区
初夏(5-7)
褐家鼠 居民区 春季(3-5)
精选2021版课件
15
流行病学
❖ 流行特征
周期性:本病发病率有一定周期性波动,与宿 主动物生态学、动物流行病学有关,同时与易 感人群免疫状况和接触机会有密切关系。
精选2021版课件
34
3. 控制措施: 在暴发疫情核实后,立即对暴发点采取灭鼠防鼠、预
防接种等综合性防制措施。
灭鼠、应急预防接种(?)、灭螨、环境治理、健康教育。 4. 总结:
疫情处理后,及时收集、整理、统计、分析调查资料, 并写出详细的暴发调查报告,逐级上报。
精选2021版课件
35
精选2021版课件
传染源
衰、出血、感染)。
精选2021版课件
26
总结一个口诀:
退热注意防休克; 休克少尿防出血; 少尿期间防“三高”;多尿注意补水电; 整个病程防感染; “三早一就”莫延迟。
精选2021版课件
27
预防
(一)加强监测
人间疫情监测 包括及时掌握疫情,分析疫情动态和发展趋势,
高热脸红酒醉貌, 头痛腰痛象感冒, 皮肤粘膜出血点, 恶心呕吐蛋白尿。
精选2021版课件
20
精选2021版课件
21
实验室检查
❖ 血常规
白细胞:早期正常,第3病日后升高, 中性为主;第 4~5病日淋巴为主,可见异型淋巴细胞(包括空泡、 不规则和幼稚 )
红细胞: 发热后期及休克期明显升高, 血红蛋白升高
季节性: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但有明显的高峰 季节。
分布 季节
黑线姬鼠 农区
冬(11-1)
大林姬鼠 林区
初夏(5-7)
褐家鼠 居民区 春季(3-5)
精选2021版课件
15
流行病学
❖ 流行特征
周期性:本病发病率有一定周期性波动,与宿 主动物生态学、动物流行病学有关,同时与易 感人群免疫状况和接触机会有密切关系。
精选2021版课件
34
3. 控制措施: 在暴发疫情核实后,立即对暴发点采取灭鼠防鼠、预
防接种等综合性防制措施。
灭鼠、应急预防接种(?)、灭螨、环境治理、健康教育。 4. 总结:
疫情处理后,及时收集、整理、统计、分析调查资料, 并写出详细的暴发调查报告,逐级上报。
精选2021版课件
35
精选2021版课件
传染源
流行性出血热应PPT课件
++++
/l
临床分型 按病情轻重可分为四型
体温
中毒症状 毛细血管 收缩压及 肾脏损害
损害
脉压差 尿蛋白 少尿
渗出 出血
轻型
﹤39 ℃ 轻
轻度 出血 正常 点
+~++ 无
中型
39~ 中
40℃
明显 明显
收缩压 <12kpa 脉压差 <2.6kpa
+++ 有
重型
≥40℃ 重
明显 腔道 收缩压
出血
<9.3kpa
学习目标
1.叙述流行性出血热五期临床经过及各期 临床特点。
2.列出流行性出血热的诊断依据。 3.具有治疗各期流行性出血热病人的技能。 4.根据流行性出血热流行病学资料,开展
预防宣教活动
流行性出血热(epidemic hemorrhagic fever, EHF)是病毒性出血热的一种最常见类型, 是由汉坦病毒引起的、以鼠类为主要传染
导泻疗法:常用甘露醇口服,每次20~25g,每小 时1次,连用2~3次。亦可应用硫酸镁或中药大黄 煎水口服。有明显肠出血、肠麻痹者,禁用导泻 疗法。
透析疗法:高血钾或高血容量综合征、明显氮质 血症患者,可采用腹膜透析或血液透析
(四)多尿期治疗
给予半流质或含钾较高的食物,液体补充 以口服为主。此期容易发生继发感染,应 注意口腔、皮肤等护理,发生感染后应及 时诊断和治疗,忌用对肾有毒性的抗菌药 物。
皮肤瘀斑增加,鼻出血、便血、呕血、血尿等出血 现象加重,甚至出现颅内出血及其他内脏出血。
酸中毒表现为呼吸增快,或kussmaul深大呼吸。
高容量综合征表现为体表静脉充盈,脉搏洪大,脉 压差增大,心率增快甚至肺水肿、脑水肿。电解质 紊乱表现为低血钠、高血钾。
《流行性出血热》课件文档PPT课件
(四)多尿期( Diuretic period )
1、发生和持续时间:多在9-14病日,持续时间不一,
可由前三期中任何一期直接进入
2、分期:
尿量 ml 移行期 多尿早期 多尿后期
500-2000 2000-3000 ﹥3000
尿素氮、肌酐 上升 上升 下降
症状 加重 加重 好转
多尿后期—每日尿量可达3000~8000毫升 应注意补充水和电解质
一、概
述
肾综合征出血热是病毒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 1982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定名为肾综合征 出血热(HFRS)。 鼠为本病主要传染源。 本病的主要病理变化是全身小血管和毛细血管 广泛性损害。
临床上以发热、休克、充血出血和急性肾功能 衰竭为主要表现。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乙类 传染病。
(5)、恢复期: 每日尿量恢复到2000毫升 以下 少数患者可有后遗症
病原学
抵抗力: EHFV对乙醚、丙酮、氯仿脂溶剂和去氧
胆酸盐敏感,不耐热和酸,560C
钟或1000C
30分
1分钟灭活,对紫外线、酒
精、碘酒敏感。
病原学
病 毒 颗 粒 示 意 图
病原学
侵入细胞间隙的病毒颗粒
三、流 行 病 学
宿主动物和传染源
主要是小型啮齿动物、包括姬鼠属 (主要为黑线姬鼠)、大鼠属(主要为
肾综合征出血热与出血热的关系
肾综合征出血热是出血热的一种。
出血热(Hemorrhagic fever)不是一种疾病
的名称,而是一组疾病,或一组综合征的统称。
这些疾病或综合征是以发热、皮肤和粘膜出现
瘀点或瘀斑、不同脏器的损害和出血,以及低 血压和休克等为特征的。引起出血热的病毒种 类较多,它们分属于不同的病毒科(后表)。
流行性出血热ppt课件
流行性出血热ppt课件
• 流行性出血热概述 • 流行性出血热的临床症状 • 流行性出血热的诊断与治疗 • 流行性出血热的预防与控制 • 流行性出血热案例分析
01
流行性出血热概述
定义与特点
定义
流行性出血热是一种由汉坦病毒 引起的传染病,主要通过鼠类等 啮齿动物的排泄物传播。
特点
起病急,发热、头痛、腰痛、眼 眶痛等症状明显,严重者可出现 低血压休克和肾功能衰竭等严重 并发症。
心脏疾病等。
避免过度治疗
治疗过程中需避免过度治疗,以免 加重患者负担。
加强护理
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 加强护理,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04
流行性出血热的预防与控制
预防措施
疫苗接种
推广流行性出血热疫苗接种, 提高人群免疫力。
个人防护
教育公众加强个人防护,避免 接触鼠类及其排泄物。
环境整治
开展环境卫生整治,减少鼠类 栖息地和食物来源。
对社会的影响
流行性出血热是一种传染病,可引起 社会恐慌和公共卫生危机,对社会经 济和人民生活造成一定影响。
02
流行性出血热的临床症状
早期症状
01
02
03
04
发热
突然高热,体温可达到3940℃,持续不退。
头痛
头部剧烈疼痛,尤其是后脑勺 和颈部。
眼眶痛
眼球及眼眶周围疼痛,并伴有 眼部充血。
全身酸痛
四肢、腰背和全身肌肉疼痛。
案例总结
病例特点
该病例的典型特征和特殊之处。
经验教训
从该病例中学到的经验和教训。
改进措施
针对该病例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 措施。
THANKS
感谢观看
• 流行性出血热概述 • 流行性出血热的临床症状 • 流行性出血热的诊断与治疗 • 流行性出血热的预防与控制 • 流行性出血热案例分析
01
流行性出血热概述
定义与特点
定义
流行性出血热是一种由汉坦病毒 引起的传染病,主要通过鼠类等 啮齿动物的排泄物传播。
特点
起病急,发热、头痛、腰痛、眼 眶痛等症状明显,严重者可出现 低血压休克和肾功能衰竭等严重 并发症。
心脏疾病等。
避免过度治疗
治疗过程中需避免过度治疗,以免 加重患者负担。
加强护理
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 加强护理,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04
流行性出血热的预防与控制
预防措施
疫苗接种
推广流行性出血热疫苗接种, 提高人群免疫力。
个人防护
教育公众加强个人防护,避免 接触鼠类及其排泄物。
环境整治
开展环境卫生整治,减少鼠类 栖息地和食物来源。
对社会的影响
流行性出血热是一种传染病,可引起 社会恐慌和公共卫生危机,对社会经 济和人民生活造成一定影响。
02
流行性出血热的临床症状
早期症状
01
02
03
04
发热
突然高热,体温可达到3940℃,持续不退。
头痛
头部剧烈疼痛,尤其是后脑勺 和颈部。
眼眶痛
眼球及眼眶周围疼痛,并伴有 眼部充血。
全身酸痛
四肢、腰背和全身肌肉疼痛。
案例总结
病例特点
该病例的典型特征和特殊之处。
经验教训
从该病例中学到的经验和教训。
改进措施
针对该病例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 措施。
THANKS
感谢观看
医学流行性出血热课件
02
流行性出血热的治疗与护理
抗病毒治疗策略及药物选择
抗病毒治疗
早期应用抗病毒药物,如利巴韦 林等,可抑制病毒复制,减轻病 情。
药物选择
根据病情和病毒类型,选择合适 的抗病毒药物,注意药物的副作 用和禁忌症。
并发症预防与处理措施
预防并发症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时发现并处理并发症的先兆,如肾功能不全、肺部感染等 。
影响,因为这些行业需要大量劳动力。
应对措施
03
政府和企业应采取措施,如加强疫苗接种、提高公众意识等,
以减少流行性出血热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
对家庭经济负担影响评估报告
直接经济负担
流行性出血热的治疗费用、住院费用等直接医疗费用可能给家庭带 来经济负担。
间接经济负担
患者因病丧失劳动力可能导致家庭收入减少,从而增加家庭经济负 担。
公共卫生宣传和教育活动组织
01
02
03
宣传内容
包括流行性出血热的危害 、传播途径、预防措施等 ,提高公众的自我防护意 识和能力。
宣传形式
采用多种形式进行宣传, 如海报、宣传册、宣传片 、微信公众号等,扩大宣 传覆盖面。
教育活动
组织各类教育活动,如讲 座、培训班等,提高医务 人员和公众对流行性出血 热的认知水平。
死亡率
流行性出血热是一种严重的传染病,如果不及时治疗,死亡率较高 。
数据来源
发病率和死亡率数据主要来源于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疾病预防控 制中心等官方机构发布的报告。
对劳动力市场影响分析报告
劳动力损失
01
流行性出血热可能导致患者丧失劳动力,从而对劳动力市场造
成一定影响。
行业影响
02
流行性出血热可能对某些行业(如农业、建筑业等)造成较大
流行性出血热汇报ppt课件
临床表现与分型
发热期
低血压休克期
少尿期
多尿期
恢复期
主要表现为感染性病毒 血症和全身毛细血管损 害引起的症状。大多突 然畏寒发热,体温在1~ 2日内可达39~40℃, 热程多数为3~7日,全 身中毒症状表现为全身 酸痛、头痛、腰痛、眼
多在发热4~6日,体温 开始下降时或退热后不 久出现,主要为失血浆 性低血容量休克的表现 。
主要分布在亚洲,其次为欧洲和非洲,美洲病例较少。我国疫情最重,
除青海、台湾省外,均有病例报告。
02 03
季节性
本病虽四季均能发病,但有明显的高峰季节,其中姬鼠传播者以11~1 月份为高峰,5~7月为小高峰。家鼠传播者以3~5月为高峰。林区啮齿 动物传播者以夏季为流行高峰。
人群分布
人群普遍易感,隐性感染率较低,在野生鼠类居住区的野外工作者、农 业工人感染率较高。病后能获得持久性免疫力,很少有二次感染者。
方面的知识。
实施方式
02
通过宣传册、视频、讲座等多种形式进行患者教育。
效果评价
03
患者对流行性出血热相关知识的知晓率明显提高,治疗依从性
和自我管理能力得到增强。
心理干预方法选择和应用效果评价
干预方法
包括认知行为疗法、放松训练、心理支持等。
应用时机
在患者确诊后,根据其心理状况和需求,选择合适的心理干预方 法。
效果评价
患者的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得到缓解,心理状态得到改善,有 助于提高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家属参与患者教育和心理干预重要性
家属作用
家属是患者的重要支持者,他们的态度和行为对患者的心理和治疗效果有很大影响。
参与方式
家属可以参与患者的教育和心理干预过程,了解相关知识,提供情感支持和帮助。
流行性出血热ppt课件
饮食指导
指导患者合理饮食,以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 素为主,增强机体抵抗力。
康复期患者管理
康复期护理
继续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做好康复期护理工作,促进患者 早日康复。
定期复查
安排患者定期复查,了解康复情况,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生活指导
指导患者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注意个人卫生和饮食卫生, 避免再次感染。
05 疫苗接种与预防保健知识 普及
流行性出血热ppt课件
contents
目录
• 流行性出血热概述 • 病毒性出血热病原学 • 流行性出血热临床治疗 • 护理工作在流行性出血热中作用 • 疫苗接种与预防保健知识普及 • 总结回顾与展望未来发展趋势
01 流行性出血热概述
定义与发病机制
定义
流行性出血热,又称肾综合征出血热 ,是由流行性出血热病毒引起的以鼠 类为主要传染源的自然疫源性疾病。
诊断标准与鉴别诊断
诊断标准
依据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进行诊断。实验 室检查包括血常规、尿常规、肾功能和特异性抗体检测等。
鉴别诊断
需要与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登革热、钩端螺旋体病等 疾病进行鉴别诊断。这些疾病与流行性出血热有相似的临床 表现,但病原体和治疗方法不同。
02 病毒性出血热病原学
动物源性传播
汉坦病毒主要通过鼠类传播,人 类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物品或气溶
胶而感染。
虫媒传播
登革病毒通过蚊子叮咬传播给人类, 主要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流行。
直接接触传播
埃博拉病毒通过直接接触感染者的 血液、体液、分泌物等而传播。
实验室检查方法
血清学检测
检测特异性抗体,如IgM和IgG, 可用于早期诊断和流行病学调查。
03
指导患者合理饮食,以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 素为主,增强机体抵抗力。
康复期患者管理
康复期护理
继续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做好康复期护理工作,促进患者 早日康复。
定期复查
安排患者定期复查,了解康复情况,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生活指导
指导患者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注意个人卫生和饮食卫生, 避免再次感染。
05 疫苗接种与预防保健知识 普及
流行性出血热ppt课件
contents
目录
• 流行性出血热概述 • 病毒性出血热病原学 • 流行性出血热临床治疗 • 护理工作在流行性出血热中作用 • 疫苗接种与预防保健知识普及 • 总结回顾与展望未来发展趋势
01 流行性出血热概述
定义与发病机制
定义
流行性出血热,又称肾综合征出血热 ,是由流行性出血热病毒引起的以鼠 类为主要传染源的自然疫源性疾病。
诊断标准与鉴别诊断
诊断标准
依据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进行诊断。实验 室检查包括血常规、尿常规、肾功能和特异性抗体检测等。
鉴别诊断
需要与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登革热、钩端螺旋体病等 疾病进行鉴别诊断。这些疾病与流行性出血热有相似的临床 表现,但病原体和治疗方法不同。
02 病毒性出血热病原学
动物源性传播
汉坦病毒主要通过鼠类传播,人 类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物品或气溶
胶而感染。
虫媒传播
登革病毒通过蚊子叮咬传播给人类, 主要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流行。
直接接触传播
埃博拉病毒通过直接接触感染者的 血液、体液、分泌物等而传播。
实验室检查方法
血清学检测
检测特异性抗体,如IgM和IgG, 可用于早期诊断和流行病学调查。
03
第八章 流行性出血热患者的护理PPT课件
➢ 病原学检查
➢ 血清、血细胞可进行病毒分离及用PCR检测病 毒RNA。
最新课件
21
治疗要点
❖目前尚无特效疗法。治疗原则为“三 早一就”,即早期发现、早期休息、 早期治疗和就近治疗。在各个时期进 行对症治疗,积极防治出血、休克、 肾衰竭和感染是治疗本病的关键。
最新课件
22
❖ 发热期:一般治疗、对症治疗、 ❖ 低血压休克期:纠酸扩容、改善微循环 ❖ 少尿期:稳定内环境、利尿、导泻 ❖ 多尿期:早期、后期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背部搔抓样条索状出血
眼结膜充血、水肿
颜最面新潮课红件 、出血
18
心理-社会状况
❖评估病人及家属对疾病的认识程度。 ❖有无因发病突然、病情进展快、症状
明显、担心预后而出现紧张、情绪低 落、恐惧等情绪。 ❖了解病人家庭和社会支持情况如何。
最新课件
19
辅助检查
➢ 血常规 ✓ 白细胞计数增高,早期以中性粒细胞为主,4~5
第八章 流行性出血热病人的护理
最新课件
1
学习目标
❖1.掌握流行性出血热的护理评估、 护理措施及健康教育。
❖2.熟悉流行性出血热患者的护理问 题。
❖3.了解流行性出血热的病原学特点 及发病机制。
最新课件
2
疾病概要
❖流行性出血热(又称肾综合征出血 热)是由汉坦病毒引起的自然疫源 性传染病。
❖临床主要表现:发热、充血、出血、 低血压休克和急性肾功能衰竭。
❖(3)少尿期:少尿或无尿 少尿<400--500ml
无尿<50--100ml
急性肾功能衰竭
重症患者(尿中有膜状物排出)出 现高血容量综合症
最新课件
14
❖ (4)多尿期
➢ 血清、血细胞可进行病毒分离及用PCR检测病 毒RNA。
最新课件
21
治疗要点
❖目前尚无特效疗法。治疗原则为“三 早一就”,即早期发现、早期休息、 早期治疗和就近治疗。在各个时期进 行对症治疗,积极防治出血、休克、 肾衰竭和感染是治疗本病的关键。
最新课件
22
❖ 发热期:一般治疗、对症治疗、 ❖ 低血压休克期:纠酸扩容、改善微循环 ❖ 少尿期:稳定内环境、利尿、导泻 ❖ 多尿期:早期、后期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背部搔抓样条索状出血
眼结膜充血、水肿
颜最面新潮课红件 、出血
18
心理-社会状况
❖评估病人及家属对疾病的认识程度。 ❖有无因发病突然、病情进展快、症状
明显、担心预后而出现紧张、情绪低 落、恐惧等情绪。 ❖了解病人家庭和社会支持情况如何。
最新课件
19
辅助检查
➢ 血常规 ✓ 白细胞计数增高,早期以中性粒细胞为主,4~5
第八章 流行性出血热病人的护理
最新课件
1
学习目标
❖1.掌握流行性出血热的护理评估、 护理措施及健康教育。
❖2.熟悉流行性出血热患者的护理问 题。
❖3.了解流行性出血热的病原学特点 及发病机制。
最新课件
2
疾病概要
❖流行性出血热(又称肾综合征出血 热)是由汉坦病毒引起的自然疫源 性传染病。
❖临床主要表现:发热、充血、出血、 低血压休克和急性肾功能衰竭。
❖(3)少尿期:少尿或无尿 少尿<400--500ml
无尿<50--100ml
急性肾功能衰竭
重症患者(尿中有膜状物排出)出 现高血容量综合症
最新课件
14
❖ (4)多尿期
流行性出血热教学PPT课件
螨媒传播
垂直
革螨传播 恙螨传播 患病孕妇
(三)流行特征
1.
2.
3.
地区性。主要分布于亚洲,其次为欧洲和非 洲,美洲病例较少。我国疫情最严重,其次 为俄罗斯、韩国和芬兰。 季节性和周期性。黑线姬鼠传播者11月至次 年1月为主峰,5~7月为小高峰。家鼠传播者 3~5月为高峰。林区姬鼠传播者的高峰期在 夏季。本病一般相隔数年有一次较大流行。 人群分布。人群普遍易感、以青壮年为主、 男性多于女性、成人多于儿童、农村多于城 市。
2.
各种细胞细子和介质的作用
关于本病发生休克、出血和急 性肾功能不全的机制
一.
休克 3~7D中常出现低血压休克称为原发
性休克,少尿期以后发生的休克称为继发性 休克。原因详见书本69页。
二.
出血 主要原因是血管壁损伤、血小板减
急性肾功能衰竭
少和功能障碍、肝素类物质增加和DIC所致 的凝血机制异常。 原因有肾血流不足、 肾小球和肾小管基底膜的免疫损伤、肾间质 水肿和出血等
褐家鼠
黑线姬鼠
Deer Mouse
Cotton Mouse
(二)传播途径
传播类别
动物源性
种类
伤口传播
呼吸道传播 消化道传播
传播方式
与宿主动物及其排泄物、分泌物接触, 病毒污染皮肤或黏膜经伤口感染。
气溶胶 食入被宿主动物排泄物及分泌物 污染的食物而感染 通过革螨叮咬 通过恙螨幼虫叮咬 经胎盘传播
(一)发热期
特征: 发热 感染中毒症状 毛细血管损害表现 肾脏损害 起病急骤 可有畏寒甚至寒战 高热为主 热程:3~7天,可达15天 热型:稽留热或弛张热多见
流行性出血热讲课PPT课件
研究意义和价值
促进对流行性出血热的了解和认识,为预防和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推动相关科研工作的开展,提高人类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 为未来流行性出血热的防控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促进医学科技进步。 提高人们对流行性出血热的关注和重视,促进社会共同参与防控工作。
THANK YOU
汇报人:
流行性出血热讲课 PPT课件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
汇报人:
目录
CONTENTS
Part One
Part Two
Part Three
Part Four
Part Five
Part Six
01
汇报人员:XX医院-XX
02
流行性出血热概述
定义和分类
流行性出血热是 一种由汉坦病毒 引起的传染病
流行性出血热主 要通过鼠类等啮 齿动物传播
促进社区和个人的健康行为和 习惯的养成
增强公共卫生意识和自我保护 能力
宣传教育的内容和形式
宣传教育目的: 提高公众对流 行性出血热的 认识和预防意
识
宣传教育内容: 介绍流行性出 血热的病因、 症状、传播途 径及预防措施
等
宣传教育形式: 通过宣传画、 宣传册、海报、 微信公众号等 多种形式进行
宣传教育
宣传教育对象:针对不同人群进行差异化宣传教育,如学生、老年人、 医务人员等。
流行性出血06热的科研进
展和未来展望
科研进展
流行性出血热 病毒基因组研 究
抗病毒药物和 疫苗的研发
流行性出血热 病毒的传播方 式和致病机制 研究
新型检测技术 和方法的研发
未来展望
疫苗研发:针对流行性出血热病毒的新型疫苗,提高预防效果。 抗病毒药物:研究更有效的抗病毒药物,降低流行性出血热的发病率。 监测与预警:加强病毒监测,及时发现并控制疫情,减少流行性出血热对人类的威胁。 国际合作: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流行性出血热等全球性传染病挑战。
《流行性出血热应》课件
03
教训三
04
信息沟通不畅,未能及时发现和 报告病例,导致疾病传播范围扩 大。
反思
应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流 行性出血热的认识和预防意识; 加强医疗资源建设,提高诊断和 治疗效果;加强信息沟通,及时 发现和报告病例,共同应对流行 性出血热等公共卫生事件。
THANKS
感谢观看
应及时输血。
特殊治疗
抗病毒治疗
在病毒感染早期,可使用抗病毒药物进行治疗,如利巴韦林 等。
免疫治疗
通过注射免疫球蛋白或使用免疫调节剂等方法,提高患者的 免疫力,增强抗病毒能力。
05
CATALOGUE
流行性出血热的预防与控制案例
成功预防的案例分析
1 2 3
成功案例一
某城市通过广泛的宣传教育,提高居民对流行性 出血热的认识和预防意识,有效降低了该疾病的 发病率。
成功案例二
某医疗机构采用新型治疗手段,提高了流行性出 血热的治愈率,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
成功案例三
某患者因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保持良好的心态 和生活习惯,成功战胜了流行性出血热。
失败案例的教训与反思
01 教训一
缺乏预防意识,未能及时采取 有效的预防措施,导致流行性 出血热大规模爆发。
02 教训二
医疗资源不足,诊断和治疗效 果不佳,导致患者病情恶化甚 至死亡。
切断传播途径
01
02
03
防鼠灭鼠
流行性出血热的传播途径 主要是通过老鼠,因此防 鼠灭鼠是切断传播途径的 关键措施。
保持环境卫生
保持室内外环境清洁卫生 ,减少病毒的滋生和传播 。
个人防护
加强个人防护意识,避免 接触可能带有病毒的物体 和环境。
保护易感人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防鼠设施,粮食相关储备,环境整理
– 个人卫生:熟食加热及清洗消毒
• 螨虫防控
• 疫苗接种
.
22
发病机制
• 病毒感染后体液免疫反应亢进
– I型变态反应:IgE升高,释放组织胺 – III型变态反应:补体下降,CIC迅速形成 – 血管壁:血管扩张及通透性增加 – 血小板:聚集破坏,功能障碍 – 肾小球:蛋白尿 – 肾小管:加重肾功能不全
• 恢复期:1~3个月恢复. 正常
28
.
29
诊断标准
• 疑似病例:疫区及流行季节,急性发热, 全身高度衰竭,乏力,三痛三红,或伴少 尿,低血压。
• 确诊病例:
– 皮肤粘膜出血征象,末稍血小板减少,出现异 型淋巴细胞,尿蛋白阳性。
– 病原学或血清学检验获阳性结果。
• 临床诊断:疑似病例+确诊病例第一项
• 补液:大量体液丧失,血容量急剧减少及 内环境严重紊乱,纠正胶体渗透压和酸碱 平衡紊乱。
• 激素:氢考100~200mg或地塞米松5~ 10mg加入液体稀释后缓慢分次静滴。
• 预防DIC:右旋糖酐,小剂量肝素抗凝。
• 抗病毒:病毒唑、免疫球蛋白、免疫血清
.
33
治疗——低血压期
• 补充血容量,纠正胶体渗透压和酸碱平衡 紊乱,早期、快速、适量,可双渗。
.
30
并发症
• 腔道出血:颅内、气管、消化管……
• 心功能不全:心肌侵犯,高容量,多于休克和少 尿期
• 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肺毛细血管通透性改变或 补液过量,呼吸窘迫,动脉血氧分压降低
• 继发感染:肺炎、尿路感染、败血症、真菌感 染……
• 自发性肾破裂:少尿期,严重肾髓质出血,腹腔 压力升高或腰大肌挤压,及时手术。
• WBC 20×109/L,Ne 0.85,核左移,Hb 7g/dL。 尿蛋白+++,RBC 10/HP,可见各种管型。
.
2
病例:尸检
• 全身皮肤及黏膜散在瘀点及瘀斑,睑结膜充血、 出血,口鼻有血性分泌物。肺表面血管扩张充血 并可见点状出血。右心房出血。肾脏体积增大, 苍白、水肿,并可见点状出血。
.
17
传播途径的图示
.
18
传染病学——易感人群
• 普遍易感 • 隐性感染率较低(家鼠型隐性感染稍高) • 青壮年发病率较高
.
19
流行病学
• 时间
– 全年散发(与繁殖活动及人类接触有关)
– 野鼠型:秋季高峰(10月至1月)
– 家鼠型:春季和夏初(3月至6月)
• 空间
– 主要在亚洲东部、北部、中部
– 日本:城市型、实验动物型
– 朝鲜:城市型、野鼠型、实验动物型
– 苏联远东:野鼠型
– 我国:野鼠型、家鼠型、实验动物型
.
20
.
21
疾病预防
• 监测
– 人焉?→及时登记疫情,个案调查并核实。
– 鼠焉?→宿主密度,宿主带毒率。
• 灭鼠
– 鼠类繁殖季节(3~5月)和疾病流行季节进行
– 5%控制流行,1%控制发病
出血热 – 大林姬鼠→我国林区出血热
• 家畜:家猫、家兔、狗、猪……(偶然)
.
13
黑线姬鼠
.
14
褐家鼠
.
15
大林姬鼠
.
16
传染病学——传播途径
• 病毒随宿主动物的体液排出,直接传播 • 呼吸:气溶胶颗粒感染 • 消化:排泄物污染食物 • 接触:咬伤、排泄物、分泌物接触破损皮
肤和黏膜 • 母婴:经胎盘感染胎儿 • 虫媒:老鼠体表寄生的螨类
• 脑组织水肿,血管扩张、充血,可见小灶状坏死。
• 肺组织明显水肿,血管扩张充血,部分区域可见 出血,肺泡腔内可见少量粉染液体。
• 心肌细胞水肿并可见小灶性坏死,间质充血、水 肿并出血。
• 肾小球毛细血管扩张充血,肾间质极度水肿、充
血并出血,部分肾小管变性坏死,管腔内可见各
种管型,肾盂及肾盏可见. 大片出血。
流行性出血热预防与治疗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
周德训
.
1
病例:病史
• 27岁男性,农民,因发热、头痛、腰痛、口鼻出 血5天入院。
• 20天前参加秋收(当地鼠害比较严重),5天前突发 高热、寒战、头痛、全身酸痛,尤以肾区疼痛为 甚。
• 血压97/60mmHg,体温38.8℃。面色潮红,呈醉 酒貌。睑结膜及咽部、颊粘膜充血、水肿并点状 出血。全身皮肤散在淤点、淤斑,肾区叩痛。
3
.
4
.
5
.
6
.
7
.
8
病原
• 布尼亚病毒科→汉塔病毒属,对人致病。
• 直径约120nm(90~160nm),双层包膜, 表面微突,包膜内颗粒线状结构。
• 单链负性RNA(M、S、L三个片段)
• 结构蛋白:G1、G2为包膜糖蛋白,NP为 核蛋白,L蛋白为多聚酶。
• 脂溶剂、紫Βιβλιοθήκη 线、γ射线、碘酒、酒精、福 尔马林、乙醚、氯仿、丙酮……
• 56℃ 30min或100℃ .1min可灭活。
9
.
10
布尼亚病毒科
布尼亚病毒属
汉塔病毒属
汉城病毒 贝尔格莱德-多布拉伐病毒
汉塔病毒 泰国病毒
.
内罗病毒属
普马拉病毒 纽约病毒
11
• 传染源 • 传播途径 • 易感人群
传染病学
.
12
传染病学——传染源
• 小型啮齿类动物:鼠类
– 黑线姬鼠→野鼠型出血热 – 褐家鼠→城市型(日本、朝鲜)和我国家鼠型
• 肝损害:病毒损伤肝脏
• 高渗性非酮症昏迷:胰腺β细胞受病毒侵犯,或过
量使用糖皮质激素、静脉补糖、补钠过多和过度
利尿导致脱水所致。 .
31
治疗
• 综合治疗
– 早期:抗病毒 – 中晚期:针对病生理变化予以支持
• 早期发现 • 早期休息 • 早期治疗 • 就近治疗
.
32
治疗——发热期
• 一般治疗:严格卧床,避免搬运,给予高 营养、高维生素及易消化的饮食。
.
23
添加机制流程图
.
24
病理特点
• 广泛充血、出血和水肿,坏死灶形成。
• 心:右心房内膜下大片状出血。
• 肾:皮髓交界分明,水肿出血;肾小球基 膜增厚,肾小管明显肿胀,变性和坏死, 管腔变窄和闭塞。
• 肺:肺泡壁毛细血管极度扩张瘀血,微血 栓形成。
• 胃肠:上消化道出血较明显。
• 脑:前叶出血坏死。
• 调整血管舒缩功能,消除红细胞、血小板 聚集,防止DIC形成和微循环淤滞。
• 肾上腺:皮质囊状带.细胞
25
.
26
.
27
临床经过
• 潜伏期:5~46天,多1-2周
• 发热期:病毒血症和毛细血管损害,1~2 日内可达39~40℃,三痛三红
• 低血压期:失血浆性低血容量休克
• 少尿期:无明显界限,氮质血症,高压高 容量
• 多尿期:肾脏组织损害逐渐修复,继发感 染,再次休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