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草的优质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野草》教案

《野草》教案

《野草》教案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野草》教案,欢迎大家阅读。

更多《野草》教案请关注北师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栏目。

《野草》教案【一】【教学目标】1.学习本课生字,理解重点词语的含义;2.结合文章的时代背景,理解课文内容;3.学习小草那种面对困难奋发向上的顽强精神。

【教学重点】1.学习本课生字,理解重点词语的含义;2.结合文章的时代背景,理解课文内容;【教学难点】1.结合文章的时代背景,理解课文内容;2.学习小草那种面对困难奋发向上的顽强精神。

【教学过程】一、导入1.自古以来,文人墨客写了很多诗文来赞美野草,比如国破山河在,成春草木深。

你还知道那些诗句?2.诗句如此,老师这里有一些图片是绝处逢生的植物,这种不落在。

今天我们来学习我国现代作家夏衍写的一篇文章《野草》(齐读课题)二、熟读课文,了解文章脉络。

1——5自然段通过两个故事来说明小草力量巨大无比。

6——8自然段是作者借赞美小草来鼓舞广大群众要向小草那样顽强抗战。

三、了解作者夏衍。

四、理解词语:致密、瓦砾、意志、顽强不屈、磨练、傲然。

五、熟读课文,整体把握。

1.请同学们快速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野草的种子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①课文中的确有几个难读、难写的字,谁发现了?解剖(注意读音)、韧性的韧注意书写②(如果有说野草具有顽强不屈的生命力,师评:你还透过种子的力大感受到野草顽强的生命力。

)随即板书——力大2.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概括课文中描写种子力大的例子?(1)作者用了一个种子试验的例子来说明种子的力非常大(2 通过描写种子生长历程.(3)从人们讨论“世界上什么事物的气力最大”的例子………师:总结课文通过举例向我们说明种子的力非常大。

3、过渡:这也许特殊了一点,常人不容易理解,那么你见过笋的成长吗?见过被压在瓦砾和石块下面的小草吗?请同学们自读课文第六自然段,感受一下这两种植物的生长历程?(1).这种力如此之大文中用了三个动词分别是?(2).透、钻、挺是什么意思?(3).透、钻、挺更能让我们体会到小草那不可抗的力,掀翻也给我们同样的感受。

《野草》教学设计

《野草》教学设计

《野草》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学习小草不怕困难、敢于斗争的品性,从小养成坚韧不拔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1.掌握本课的生字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三、教学难点:1.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2.学习小草不怕困难、敢于斗争的品性,从小养成坚韧不拔的品质。

四、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课文配套的挂图。

2.学生课前收集关于小草的资料。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教师提问,启发学生思考:你们见过小草吗?你们知道小草有什么特点吗?2.教师总结并过渡:小草是生命力极强的植物,可以在各种环境下生长。

但是,你们知道吗?有一篇课文《野草》却把小草赞美到了极致,接下来我们就来一起学习这篇课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生字词:A. 教师出示生字卡片,指名认读。

B. 教师总结易读错的字音和易混淆的字形。

C. 学生小组内交流识记生字的方法。

3.学生互相交流对课文的理解。

4.教师配乐范读课文,学生评议。

5.学生分组朗读课文,互相评议。

6.教师总结并过渡到精读环节。

(三)精读课文,感悟理解1.学生自读课文,理清文章的条理,划分段落。

2.教师出示挂图,提出问题:图上画的是什么?谁能用课文中的一句话来回答这个问题?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最伟大的是野草。

然后教师质疑:最伟大的是野草中的野草指的是什么?作者为什么这样赞美野草呢?同学们可以小组讨论解决以上的问题。

学生小组讨论后回答,教师总结并板书:野草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抗争精神。

教师继续质疑:野草的生命力强大、抗争精神强烈表现在什么地方?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下文并思考回答。

教师总结并板书:野火、冰雹、风雨……无数次的野火烧烤、风雨侵袭……更显示出野草的顽强和拼搏精神。

然后教师进一步质疑: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呢?目的是什么?启发学生理解作者在文章最后一段点明的主题——借赞美野草来歌颂一种具有大无畏精神的英勇战士。

《野草》教案

《野草》教案

《野草》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野草》的作者鲁迅及其作品背景;2. 分析《野草》的主题、结构和写作特点;3. 理解《野草》中的主要篇章及其思想内涵;4. 提升学生阅读理解和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准备】1. 课本《野草》;2. 幻灯片或黑板、粉笔;3. 学生阅读材料;4. 视听设备(可选)。

【教学过程】一、导入(10分钟)1. 教师简单介绍鲁迅及其作品的重要性。

2. 提问学生是否读过鲁迅的作品,如有回答,进一步了解学生对《野草》的了解程度。

二、分析《野草》的主题和结构(15分钟)1. 教师以幻灯片或黑板为媒介,简要介绍《野草》的主题和结构。

2. 引导学生思考:作者为什么选择这样的主题和结构?有何深意?3. 学生互动讨论,教师给予适当的引导和点拨。

三、阅读《野草》中的篇章(30分钟)1. 教师依次介绍《野草》中的几个经典篇章,如《骆驼祥子》、《孔乙己》等。

2. 教师带领学生一起阅读选定的篇章,并让学生集中思考其中的意义和价值。

3. 学生可以就所读篇章的主题、人物塑造、语言运用等方面进行讨论,或发表个人意见。

四、理解《野草》中的主要思想(30分钟)1. 教师指导学生分析《野草》中体现的主要思想,如对封建道德的批判、对社会现实的关注等。

2. 学生可以以小组为单位,共同探讨各篇章的思想内涵,并以课堂展示的方式呈现自己的理解。

五、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文学鉴赏能力(30分钟)1. 教师组织学生阅读一些与《野草》相关的批评文章或学术研究成果,如文学评论、专题研究等。

2. 学生可以就所读内容进行分析和讨论,拓宽对《野草》的理解和认知。

3. 教师可适时赏析《野草》中的经典语句,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六、课堂小结(10分钟)1. 教师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简要总结,强调学生的收获和重点。

2. 学生可以就本节课的学习体会进行表达,或提出问题和建议。

七、作业布置(5分钟)1. 布置学生阅读《野草》中指定的篇章,并撰写读后感或感悟,字数不少于500字。

野草_教案教学设计

野草_教案教学设计

野草_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野草的基本特征和分类,掌握常见的野草的名称、形态和生态习性。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自然界植物的兴趣和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野草的基本特征和分类。

2.教学难点:野草的名称、形态和生态习性。

三、教学准备1.教学工具:投影仪、录像机、实物野草标本。

2.教学材料:野草的相关资料、课件、学生笔记本。

四、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1.利用投影仪播放一段有关野草的录像。

2.引发学生的兴趣,询问学生是否知道什么是野草,以及野草的生长环境。

Step 2 介绍野草的基本特征和分类1.利用投影仪展示野草的基本特征和分类的PPT,向学生介绍野草的定义和特征。

2.通过分析野草的分类,引导学生了解野草的多样性和广泛分布。

Step 3 分类讲解常见野草1.将准备好的野草标本展示给学生,让学生仔细观察野草的形态特征,并记录下来。

2.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讨论各组野草的名称,并将结果呈现给全班。

3.教师带领学生一起讨论野草的生长环境、生长习性和影响。

Step 4 动手实践1.在学校附近的草地上进行野草采集活动,让学生亲自采集一些野草标本,并请学生用手册记录野草的名称、形态特征和生态习性。

2.讲解如何制作野草标本,并指导学生进行标本制作。

3.学生完成标本制作后,进行分类和整理。

Step 5 总结归纳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学到的知识,回答以下问题:什么是野草?野草的基本特征有哪些?野草的分类有哪些?2.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将自己的理解分享给其他小组。

3.教师对学生的总结和讨论进行点评和提醒,确保学生对野草的基本特征和分类有清晰的认识。

Step 6 拓展延伸1.邀请一位植物学家或农民代表到班级进行讲座,向学生介绍更多有关野草的知识和实际应用。

2.带领学生到自然保护区或农田进行野外考察,观察野草的生长环境和生态习性。

浙教版六年级语文——《野草》教案

浙教版六年级语文——《野草》教案

浙教版六年级语文——《野草》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诗歌《野草》中表达的主题和情感。

2.掌握诗歌的基本朗诵技巧。

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诗意表达能力。

二、教学准备1.教材:《浙教版六年级语文》2.预习资料:《野草》全文3.教学工具:黑板、教案、PPT三、教学内容与步骤1. 诗歌欣赏•讲解《野草》的背景和作者简介。

•教师朗读《野草》,师生共同欣赏诗歌的美。

•引导学生体会诗歌中蕴含的情感和意境。

2. 识字查字•列举生词和短语,学生自主查找词义。

•引导学生利用词典查找生词的读音和义项。

3. 诗歌理解•指导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诗歌的大意。

•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指导学生理解诗歌中的隐喻和象征意义。

4. 诗歌朗诵•教师示范诗歌的朗诵。

重点指导学生语调、节奏和停顿的处理。

•学生分组朗读,互相评议并改进朗诵技巧。

•小组代表上台朗诵,全班评选优秀朗诵者。

5. 诗歌创作•鼓励学生从自己的生活和感受中发现美的元素。

•引导学生用诗歌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想法。

•学生自编自演小品,结合诗歌朗诵展示自己的创作。

四、课堂活动与评价•学生听课专心,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学生积极发言,表达个人的理解和感受。

•学生朗诵准确、有感情,体现对诗歌的领悟程度。

•学生创作作品内容丰富,表达情感真实。

五、课后作业1.复习课堂学习内容,写一份学习笔记。

2.收集自己喜欢的诗歌,解读其情感和意境。

3.创作一首诗歌,表达自己此刻的情感或体验。

以上是浙教版六年级语文《野草》教案的详细内容。

通过该教案的实施,学生将能够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掌握诗歌的基本朗诵技巧,并培养审美情趣和诗意表达能力。

希望本节课能够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培养他们对美的独特感知和欣赏能力。

野草教学教案

野草教学教案

野草优秀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理解课文《野草》;(2)了解课文中所描绘的自然景象和作者的情感表达;(3)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2)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3)学会通过朗读和表演等方式,表达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2)培养学生勇于面对困难和挫折的精神风貌;(3)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汲取生活智慧和人生哲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理解课文《野草》;(2)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3)通过朗读和表演等方式,表达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所描绘的自然景象和作者的情感表达;(2)生字词的学习和运用;(3)对课文中所蕴含的生活智慧和人生哲理的理解和领悟。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营造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想象力;2. 小组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讨论、合作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 朗读与表演法:通过朗读和表演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四、教学准备1. 课文《野草》的文本;2. 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片、音乐等多媒体资料;3. 生字词卡片;4. 教学课件或黑板。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图片或音乐,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2)简要介绍课文作者和背景;(3)板书课题《野草》。

2. 朗读与感悟(1)学生自读课文,感受文本所描绘的自然景象;(2)教师示范朗读,引导学生注意语气、节奏等;(3)学生分角色朗读,体验文本中的情感。

3. 生字词学习(1)学生自学生字词,组内交流;(2)教师选取重点生字词进行讲解和示范;(3)学生运用生字词进行造句练习。

4. 内容理解与分析(1)学生讲述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2)小组合作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3)教师总结并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野草教学教案

野草教学教案

野草优秀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野草》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鲁迅的观点和情感。

(2)能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写作特点。

(3)能够运用课文中的知识和技巧,进行写作练习。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课文,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通过分析课文,培养学生的小说鉴赏能力。

(3)通过写作练习,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社会的关注和对生活的热爱。

(2)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注社会的情感态度。

(3)培养学生勇于表达自己观点的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1. 课文《野草》的阅读与理解。

2.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写作特点。

3. 写作练习:以“野草”为题材,进行想象写作。

三、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野草》的阅读与理解。

(2)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写作特点。

(3)写作练习:以“野草”为题材,进行想象写作。

2. 教学难点:(1)课文《野草》中的深刻含义和作者的观点。

(2)修辞手法的运用和写作特点的分析。

四、教学方法1. 阅读理解:采用问题引导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2. 修辞手法分析: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具体案例掌握修辞手法。

3. 写作练习: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发挥想象,进行创新写作。

五、教学准备1. 课文《野草》的文本。

2. 与课文相关的背景资料。

3. 写作练习的参考素材。

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给予指导和鼓励。

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可以适当给予帮助,让他们能够跟上教学进度。

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在写作练习中,要鼓励学生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

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野草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野草的特点和生长环境。

2. 阅读理解:学生自读课文《野草》,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3. 修辞手法分析:教师展示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野草》教案设计

《野草》教案设计

《野草》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野草》的作者、背景及文学价值;(2)能够分析《野草》的主题思想及艺术特色;(3)能够鉴赏现代诗歌,提高文学素养。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野草》;(2)学会欣赏现代诗歌,培养文学鉴赏能力;(3)学会批判性思维,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理想的追求;(2)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3)增强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野草》的作者、背景及文学价值;(2)分析《野草》的主题思想及艺术特色;(3)鉴赏现代诗歌,提高文学素养。

2. 教学难点:(1)如何把握《野草》的象征手法和意境;(2)如何理解作者在诗中所表达的复杂情感。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野草》的作者、背景及文学价值;(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世界。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野草》,理解诗意;(2)让学生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及艺术特色;(3)让学生思考诗中所表达的作者情感。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交流对《野草》的理解和感悟;(2)每组选代表进行分享,总结讨论成果;(3)教师点评,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4. 诗歌鉴赏:(1)让学生欣赏其他现代诗歌,提高文学素养;(2)让学生学会批判性思维,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5. 情感教育:(1)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理想的追求;(2)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3)增强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精神。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考问题和回答问题的表现;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对《野草》的理解和分析能力;3. 诗歌鉴赏:评估学生在诗歌鉴赏方面的能力提升;4. 情感态度:了解学生在情感教育方面的收获。

五、教学资源1. 教材:《野草》;2. 参考资料:有关《野草》的解析、评论、背景资料等;3. 网络资源:现代诗歌鉴赏网站、相关论坛、博客等;4.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

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野草》教案、教学设计

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野草》教案、教学设计
4.通过课文学习,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同时,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学情分析
小学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文基础知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以及表达能力都有所提高。在此基础上,他们对《野草》这篇课文的学习将面临以下挑战:
4.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逐步培养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以适应未来学习生活的需求。
因此,在本章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克服学习中的困难,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引导他们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c.鼓励学生互相批改作业,学会欣赏他人的优点,同时发现并改正自己的不足。
4.作业拓展:
a.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兴趣和能力,适当增加作业难度,提高学生的挑战性。
b.鼓励学生参加课外阅读活动,拓展知识面,提高语文素养。
c.组织学生参加与课文相关的实践活动,如参观植物园、开展环保行动等,将所学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1.学生分成小组,针对课文内容、修辞手法等方面进行讨论,分享各自的学习心得。
2.教师巡回指导,关注各小组的讨论情况,适时给予指导和点拨,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3.每个小组选取一位代表进行汇报,分享本组的学习成果,其他小组进行补充和评价。
(四)课堂练习,500字
1.教师设计相关练习题,巩固学生对生字词和修辞手法的掌握,如填空、改写句子等。
(3)教师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解读课文,深入挖掘文章主题。

《野草》教案

《野草》教案

《野草》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野草》的创作背景和主旨。

2. 理解文章中陌生化的词语,把握文章的大意。

3. 学习鲁迅的精神品质,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品质。

二、教学重难点
1. 重点:理解文章中陌生化的词语,把握文章的大意。

2. 难点:学习鲁迅的精神品质,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品质。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多媒体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介绍鲁迅的生平事迹和文学成就,引导学生对鲁迅产生兴趣。

2. 新课讲授:
- 朗读课文,请学生分享预习过程中的疑难困惑,从而了解学生的学习层次。

- 讲解文章中陌生化的词语,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大意。

- 分析文章的创作背景和主旨,引导学生体会鲁迅的精神品质。

3. 巩固练习:通过课堂讨论、角色扮演等方式,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

4. 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鲁迅的精神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五、作业布置
1. 阅读鲁迅的其他作品,加深对鲁迅的理解。

2. 写一篇读后感,谈谈自己对鲁迅精神的感悟。

六、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和探索,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

同时,要注意结合实际生活,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

北师大版《野草》语文板书公开课教案优秀教案

北师大版《野草》语文板书公开课教案优秀教案

北师大版《野草》语文板书公开课教案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野草》的创作背景及主要内容。

2.分析鲁迅散文诗的艺术特色。

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能力。

4.感受鲁迅先生关爱生命、关注人生的崇高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分析《野草》的艺术特色,理解鲁迅散文诗的内涵。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深入挖掘鲁迅散文诗的深层意义。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鲁迅及其散文诗集《野草》。

(2)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鲁迅作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自读课文(1)学生自主阅读《野草》中的名篇,如《狂人日记》、《阿Q正传》等。

3.分析课文(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野草》的艺术特色,如象征手法、讽刺手法等。

(2)学生分组讨论,选取一篇课文进行深入分析,展示分析成果。

4.案例分析(1)教师选取《狂人日记》中的经典片段,引导学生分析鲁迅散文诗的内涵。

5.合作探究(1)教师提出问题:如何理解鲁迅散文诗中的“生命观”?(2)学生分组讨论,合作探究,形成共识。

(2)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分享收获。

四、板书设计1.鲁迅散文诗的艺术特色:象征手法讽刺手法寓意深刻2.鲁迅散文诗的生命观:关注生命关爱人生倡导真善美五、课后作业2.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对鲁迅散文诗中生命观的理解。

六、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分析鲁迅散文诗《野草》的艺术特色,使学生深入理解了鲁迅作品的内涵。

2.学生在合作探究环节表现出较高的参与度和思考能力,有助于培养其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能力。

3.课后作业的布置有助于巩固所学内容,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重难点补充:1.教学重点补充:(1)分析《野草》的艺术特色教师:“同学们,鲁迅的《野草》中运用了大量的象征手法,比如‘野草’象征着什么?大家能从文中找到一些象征性的元素吗?”(2)理解鲁迅散文诗的内涵教师:“我们再来看《狂人日记》,鲁迅先生在这里运用了哪些讽刺手法?”学生讨论后,教师引导:“对,‘狂人’的疯狂实际上是对社会病态的讽刺。

《野草》语文教案

《野草》语文教案

《野草》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野草》全文;(2)理解《野草》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情感;(3)分析《野草》的艺术特色,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深入理解《野草》的内涵;(2)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文学作品,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3)学会与他人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提高沟通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生命的情感;(2)培养学生勇于面对困难、坚定信念的精神;(3)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关爱他人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野草》;(2)理解《野草》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情感;(3)分析《野草》的艺术特色。

2. 教学难点:(1)深入理解《野草》的内涵;(2)从不同角度分析文学作品,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野草》的作者及作品背景;(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课堂。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野草》,理解课文内容;(2)学生通过课后注释和查阅资料,解决生字词和难句;3. 合作探究:(1)学生分组讨论,从不同角度分析《野草》的艺术特色;(2)各小组派代表分享讨论成果,大家共同探讨,提高鉴赏能力。

4. 课堂讲解:(1)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成果,进行讲解和点评;(2)教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野草》的内涵,解答学生疑问。

5. 课堂练习:(1)学生进行朗读练习,提高朗读水平;(2)学生进行背诵练习,巩固学习成果。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野草》;3. 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诗歌,分析其艺术特色,与同学分享。

五、教学评价1. 学生朗读、背诵《野草》的情况;3. 学生在合作探究中的参与程度及成果;4. 学生对诗歌艺术特色的分析能力及沟通表达能力。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多媒体展示大自然中的野草图片,让学生感受到野草的生命力和顽强精神,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小学六年级语文《野草》经典公开课教学设计

小学六年级语文《野草》经典公开课教学设计
5、听到这你想说点什么?齐读这段话
(学生自由读完以后)--男生读-女生读――齐读
1.男生们,作为一名爱国志士,当你们看到大片国土沦陷时,此时你内心激动的心情,你会这样读,男生们,齐――
2.女生们,作为一名革命勇士,当你看到那些趋炎附势的卖国贼正对着侵略者点头哈腰的时候,你们内心的愤慨一时迸发出来,女生们,齐――
1、夏衍对种生命力又是怎样解读的呢?指名读。
2、是呀,这是一长期抗战的力,一种有能屈能伸的力,更是一种不达目的不止的力。夏衍的话你读懂了吗?
3、别着急,老师相信此时大家的心里都有自己的感受,我们一起来看一段资料,相信看完之后你对这句话会有更深的理解
4、出示资料,配乐朗读
1937年,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踏入我国东北等地,抗日战争全面爆发。1940年,抗战进入最困难的相持阶段,全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奋起抵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但由于国民党*的不抵抗政策,致使大片国土沦陷,日本帝国主义则异常嚣张。在暂时困难面前,有极少数人怕这怕那,甚至想投降日寇,出卖国家和民族利益来向日本求和,散布“亡国”的悲观情绪。当时在桂林主持《救亡日报》编辑工作的夏衍写了这篇极富号召力的杂文《野草》。
第一课时
一、欣赏歌曲《小草》,导入新课。
1.同学们听--(播放《小草》)你想说点什么呢?(学生自由谈感受)
2.是的,低矮柔弱,极其普通的小草是那么渺小,可这不能阻止人们对它的喜爱,许多文人墨客这样赞美小草--学生背诵有关的古诗。
3.今天,我们一起欣赏我国现代作家夏衍的一篇杂文,看看他是怎样赞美野草的呢。
(2)学生汇报
①概述两个故事。
②读你划出的词句,品读体验。
出示1:有的说“象”,有的说“狮”,有人开玩笑似的说:是“金刚”。金刚有多少气力,当然大家全不知道。(学生说说对象和狮的认识,它们力大无穷,金刚坚硬无比。然而它们却不是最有力的)读出你的感受。

野草的教学设计

野草的教学设计

野草的教学设计野草的教学设计(通用3篇)野草的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通过对教材中段落的对照解读,设境体验,感知种子生命力的强大。

2、链接时代背景,深度领悟本文阅读的时代意义,在反复诵读中抒发阅读感受。

品味重点句子的深刻内涵,领悟课文主旨,了解象征这一写作手法,体会作者忧国疾呼的爱国情怀。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知识的习惯和能力。

教学重点:结合文章的时代背景,理解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教学难点:1、结合文章的时代背景,理解重点词句,领悟课文主旨;2、学习小草那种面对困难,奋发向上的精神。

教法:启发、引导、质疑学法:感悟、朗读、探究教具: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欣赏导入:1、师说: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组野草的图片,请大家欣赏。

(课件出示野草图片)学生欣赏完后,师问:欣赏完这些野草图片,同学们感受到了什么?(生自由说)2、师导入:野草不仅装点着大地,它那顽强的生命力更让人钦佩不已。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夏衍写的一篇散文《野草》,看看他笔下的野草具有怎样的力量。

二、深入理解课文内容1、请同学们打开书,默读课文,然后用文中的词语说说野草具有怎样的力量。

(充分交流)2、划出最能表现野草坚忍不拔、力不可挡的句子,在旁边写上自己的感受。

(全班交流)3、细读感悟重点段(1)学习第六自然段①课件出示第六自然段,齐读。

②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看出野草的生长到底遇到了什么困难?同学们想象一下,除了这些,野草还会遇到哪些困难?(冰冷的土地、干旱缺水、黑暗、大风大雨等。

)③野草的生长充满了艰辛,从哪些词语能看出来?(曲曲折折、顽强不屈、透、钻、听、掀翻)④从这些词语中你体会到了什么?⑤不管生长在何处,不管周边的`环境如何恶劣,野草总是那么坚忍不拔,力不可挡。

只要有一线希望,野草就要抗争,直至挺出地面。

此时,大家对野草产生了怎样的感情?(敬佩、赞颂)请大家带着感情朗读这段话。

(2)学习第七自然段①过渡:听着你们的朗读,我仿佛看到了一棵棵顽强不屈的野草,感受到野草不可抗的力。

《野草》教案

《野草》教案

《野草》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野草》的主题和象征意义,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学习作者运用象征手法表达深刻思想的写作技巧。

3、培养学生坚韧不拔、勇于抗争的精神品质。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理解文中野草的象征意义。

(2)体会作者对生命的独特思考和感悟。

2、难点(1)领悟作者在文中蕴含的复杂情感。

(2)掌握象征手法在文中的运用。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朗读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在大自然中,野草是一种非常常见的植物。

它们或许没有花朵的娇艳,没有树木的高大,但它们却有着顽强的生命力。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篇与野草有关的文章——《野草》,看看作者是如何通过野草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的。

(二)作者简介_____,原名_____,字_____,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重要作家。

他的作品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初读课文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教师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重点检查生字词的读音和理解。

(四)整体感知1、思考: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什么?2、学生交流讨论,教师引导总结:文章通过对野草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生命的赞美和对困难的抗争精神。

(五)精读课文1、分析野草的形象(1)文中是如何描写野草的?找出相关语句并分析。

(2)野草具有怎样的特点?2、理解野草的象征意义(1)作者为什么要写野草?野草象征着什么?(2)结合时代背景,思考野草象征着当时社会中的哪些人或精神?(六)写作技巧探究1、象征手法的运用(1)什么是象征手法?(2)作者在文中是如何运用象征手法的?(3)象征手法的运用对文章表达主题有什么作用?2、语言特色(1)文中语言有什么特点?(2)作者是如何通过语言来表达情感的?(七)拓展延伸1、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对野草精神的理解。

2、让学生分享自己所知道的具有野草精神的人物或事例。

(八)课堂小结1、总结本文的主要内容和主题。

野草阅读教学设计

野草阅读教学设计

野草阅读教学设计教学设计:野草阅读一、教学目标通过阅读《野草》这本经典文学作品,学生将能够:1. 理解野草的作者鲁迅的文学风格和人生态度;2. 分析鲁迅作品的主题、情节和人物形象;3. 探讨文学作品对社会的影响和意义;4. 提升阅读理解和文学鉴赏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简介《野草》- 介绍《野草》的作者鲁迅以及该作品的背景和意义。

2. 文学风格和人生态度- 解读鲁迅的文学创作风格,分析其作品中常见的写实手法和讽刺表达;- 探讨鲁迅作品中所反映的对社会现象的批判和关注;- 分析鲁迅在《野草》中表达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

3. 主题、情节和人物形象- 辨识《野草》的主题,并对其深入探讨;- 分析作品中不同情节的意义和关联;- 揭示鲁迅所塑造的人物形象的特点和象征意义。

4. 文学作品对社会的影响和意义- 理解鲁迅作品对当时社会的现实震撼和启示;- 分析文学作品的社会意义,探讨其对当代社会的现实意义。

5. 阅读理解和文学鉴赏能力的提升- 阅读选取的《野草》中的文选,并进行全文解读;- 进行相关文学作品的酝酿、分析和讨论,提升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 利用图片、名言或相关背景知识引发学生对《野草》的好奇心和兴趣。

2. 介绍《野草》(10分钟)- 介绍鲁迅的生平背景和文学成就;- 简述《野草》作为鲁迅代表作之一的重要性和影响。

3. 文学风格和人生态度(20分钟)- 分析鲁迅的文学创作风格,并通过选取的文本示例进行展示和讨论;- 辨析鲁迅作品中的讽刺手法和社会批判;- 提问引导学生思考鲁迅对人生态度的表达和价值观。

4. 主题、情节和人物形象(30分钟)- 分组讨论并总结《野草》的主题;- 针对不同情节和人物形象展开讨论,了解其象征意义;- 设计小组活动,要求学生通过剧本、海报或演讲等方式展示对作品的理解。

5. 文学作品对社会的影响和意义(15分钟)- 引导学生理解鲁迅作品的社会现实意义;- 对比当时社会情境与现实,反思文学作品的现实启示。

《野草》教学设计

《野草》教学设计

《野草》教学设计第一篇:《野草》教学设计《野草》教学设计熊春梅教材简析:《野草》是北师大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生命”的第一篇主体课文。

文章通过描写植物的种子神奇的力量,表达了作者对野草顽强生命力的高度赞颂。

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种子的力的强大。

2、结合文章的时代背景,品味重点句子,体会野草象征的中国人民长期抗战、顽强不屈的信念和精神。

教学重点:结合文章的时代背景,设境体验,感知种子顽强的生命力。

教学难点:品味重点句子的深刻内涵,领悟课文主旨。

教学过程:(一)诗词导入,激发兴趣1、草是一种最平凡不过的植物,生活中随处可见,但是自古以来多少文人墨客写下不朽诗文来赞美它、歌颂它,你能说出哪些带草的诗句呢?2、结合这些诗句和平时的观察,说说你心目中小草的形象是什么样的?平凡渺小;坚强、富有生命力;弱小是啊,小草不仅装点大地,它那顽强的精神更让人钦佩不已,而在不同人的眼中,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小草的形象是不同的。

今天,我们要一起学习现代作家夏衍的文章《野草》,看看他眼中的野草是怎样的。

(板书课题:野草)3、本文的作者夏衍,对于他的了解,我们先来浏览一下资料。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习生字词:课文中的生字新词都会读了吗?我们来展示一下,提醒读音。

2、现在我们回到文中,请大家快速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三)聚焦重点,深入感悟 a、聚焦“种子”师:课文开始是以什么内容引入的?(故事)这个故事的引入想说明什么?(一粒种子所可以显现出来的力,简直是超越一切的。

)师:但这个故事毕竟是道听途说的,有更让人信服的证据来证明种子的力大吗?生:种子能够把人的头盖骨分开,将一切机械力所不能分开的骨骼完整地分开。

师:人的头盖骨,结合得非常致密与坚固,生理学家和解剖学者用尽了一切的方法,要把它完整地分开,都没有这种力气,而种子却做到了。

作者用这样一个真实的科学故事证明了种子的力量是可怕的,有理有据,令人信服!让我们忍不住感叹道:生接读:植物种子的力量之大,如此如此。

《野草》语文教案

《野草》语文教案

《野草》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野草》中的重点段落;(2)理解《野草》的主题思想和象征意义;(3)分析作者运用的人物描写、景物描写等手法;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野草》;(2)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文学素养;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生命的情感;(2)启发学生勇敢面对困难,坚定信念的精神品质。

二、教学重点1. 《野草》的主题思想和象征意义;2. 作者运用的人物描写、景物描写等手法;三、教学难点1. 理解《野草》中的一些生僻词语和典故;2. 分析作者的象征手法和深层含义;四、教学准备1. 课文:《野草》;2. 相关资料:关于《野草》的背景介绍、作者鲁迅的生平等;3. 教学多媒体设备:PPT、视频等;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与《野草》相关的音频或视频资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简介《野草》的背景和作者鲁迅的生平等,引导学生了解作品;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野草》,感受作品的语言美;(2)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解决生僻词语和典故的问题;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野草》中的人物描写、景物描写等手法;(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4. 深入解读(1)引导学生思考《野草》的主题思想和象征意义;(2)分析作者的象征手法和深层含义;5.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2)强调学生要热爱大自然、珍惜生命,勇敢面对困难,坚定信念。

6. 课后作业(1)让学生朗读、背诵《野草》中的重点段落;(2)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野草》中的奥秘;2.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分析具体实例,掌握作者的象征手法;3. 采用启发式教学法,激发学生的思维,提高课堂互动性;4. 利用多媒体手段,丰富教学手段,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野草的优质教学设计野草的优质教学设计【学习目的】1、反复诵读课文,体味作者深远的思想感情。

2、品析南北雪景,比较异同,揣摩语言,感悟人生。

3、领会作者在不同雪景描绘中寄寓的精神追求。

4、培养学生追求美好理想和敢于同困难作斗争、勇于拼搏的精神。

【学习难重点】1、反复诵读,体味作者情感,理解雪的含义。

2、领会作者在对南北不同雪景描绘中寄寓的精神追求。

【课时安排】1课时。

【课前准备】1、学生利用工具书自学课文,把握文章大意:读准下列字词的读音:凛冽褪尽脂粉奁馨口理解暖国、朔方的含义。

2、查找资料,初步了解鲁迅及其《野草》的写作背景。

3、搜集有关南北的雪景图,或雪的文字、诗歌,把握其主要内容。

4、课外可阅读鲁迅《野草》中的描写自然景致的诗篇,感受自然描写中写实与象征的不同。

【教学设想】《雪》是鲁迅先生《野草》中写得一篇很精彩的抒情篇章,景物描写生动细致,语言优美准确,文章围绕江南与北方不同雪景的对比,表明了作者的思想倾向,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和思考余地。

学习本文,要注重情感诵读,在反复朗读中体会本文的思想内涵,品味文章的语言、意境,感受作者所倡导的精神。

一、再现雪景,激趣引读同学们,去年的雪下得真大呀,面对这银白的世界,你的感受怎样呢?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雪景吗?教师引读:是啊,我们都见过雪景,都曾被它的纯洁所陶醉,也因它的漫天洁白、天地一色的气势所震撼。

你们可曾想过面对同一雪景,不同人物的感受又是怎样的呢?乞丐感到渺茫;诗人却会动情;游子身觉寂寞,孩子却感到快乐。

为救国救民而弃医从文、以文章作武器而勇斗黑暗的鲁迅,面对雪景又是一番什么样的心情呢?下面让我们把目光投向课文《雪》,去感悟鲁迅先生为我们描写的《雪》景世界吧。

背景简介:《雪》写于1925年,正值不平凡的年代。

南方的革命形势蓬勃发展,可谓是春暖花开之日,然而,北方还处于一片寒冻之中。

面对黑暗的现实与酷冷的季节,鲁迅以彻底的革命民主主义战士的姿态,去寻求革新的破坏者,去战取理想的春天。

他不仅以小说、杂文进行战斗。

而且有了小感触,就写些短文,以后印成一本,谓之《野草》。

《野草》共收散文诗二十三篇,也是鲁迅追求革命真理、抒情述怀与进行对敌斗争的记录。

本文也是鲁迅当时内心世界形象化的表现。

二、诵读积累,整体感知1、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认真体会文章中所蕴涵的情感:要求注意停顿,前半部分轻松欢快、优美抒情,后半部分激越悲壮。

2、读了课文,你看到了怎样的两地雪景?(请同学们试着填空)读了_____,我看到了雪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示例:读了南方的雪,我看到了雪的美艳、绚丽、有趣。

读了北方的雪,我看到了雪的激情、献身、孤独。

3、读了这篇文章后,你认为最能体现文章主旨的句子是哪一句?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

三、南北雪景,比较感悟设置问题情景一:1、江南的雪具有怎样的特点?鲁迅是怎样描写江南的雪的?他有没有遗憾?为什么?江南雪的特点──滋润美艳、绚丽有趣、但不能持久作者首先概括描写江南雪的特点,接着以两个比喻让我们感受到朦胧的美景,这雪里也孕育着生命;而在雪野中,一片银白的背景下,居然点缀着血红的宝珠山茶,白中隐青的单瓣梅花,深黄的腊梅,还有冷绿的杂草,这就是江南的雪,这是怎样的一种雪啊!由此我们不难看出江南的雪给作者的感觉就是美艳、绚丽、有趣。

但她的这种美因为未经磨练,不能经受时间的考验,不能持久,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

2、在作者的眼里,花丛中纷飞喧腾的蜜蜂给这幅雪景带来了些什么?3、为什么作者要写一群活泼可爱的孩子塑雪罗汉的情景,还写到一位父亲?提示:引导学生思考,江南是作者的故乡,是他童年生活的地方,在他脑海里留下了许多美好的记忆,这里,江南的雪和孩子们的欢乐联系在一起。

而且,在儿童欢乐的天地里,竟有童心未泯的成人掺入其中,更增添了生活的情趣。

设置问题情景二:过渡:江南的雪是多么的美艳、绚丽、有趣。

但她的这种美却不能持久,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那么北方的雪是不是能洗却作者心中的遗憾呢?1、下面我们来看北方的雪有什么样的特点?从中我们能感到北方雪的什么个性?她永远如粉,如沙,决不拈连,蓬勃的奋飞。

从这里还能看出她独立的个性和斗争的激情以及献身的精神。

2、作者称北方的雪是什么?由此可以看出作者对北方雪的什么态度?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作者更为欣赏朔方的雪。

设置问题情景三:1、作者将南北雪景对照描写有何目的?南方的雪与北方的雪各有什么含义?要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比如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南方的雪,它是一种美的象征,但这种美未经磨练,不能长久的保持;而朔方的雪虽然孤独,不被理解,但有一种战斗的豪情,一种澎湃激昂的斗志,使人联想到那艰苦卓绝又令人神往的战斗。

也可以这样分析,南方的雪是作者向往的美好理想,他憎恶把朔方的雪花变得孤独和冰冷的严酷的.冬天,他要用战斗来实现理想。

我们还可以结合今天的现实生活来理解。

2、你们认为作者更喜欢哪里的雪,从哪些词句表现出来的?从对南北两处的雪的描写来看,鲁迅更为欣赏朔方的雪。

江南的雪固然美丽,但在鲁迅眼中,这种美未经磨练,并不能保持长久。

鲁迅更为看重的是一种独立与张扬的个性精神,像北方的雪一样,决不粘连,奋飞,旋转,升腾,以孤独不妥协的姿态向世界宣告她的存在,那张扬的个性,像一个奔放的挑战者和战斗者,作者的感情在对北方雪的描写中得到深化。

这种精神也正是鲁迅一以贯之的前行动力,就像他在一篇文章中说到的,站在沙漠上,看看飞沙走石,乐则大笑,悲则大叫,愤则大骂,即使被沙砾打得遍身粗糙,头破血流,而时时抚摸自己的凝血,觉得若有花纹。

3、作者在对雪的描绘中表达了自己怎样的情感?江南的雪:优美。

朔方的雪:壮美。

作者虽然极写江南雪的美艳,孩童的欢乐,雪罗汉的有趣,表现了对故乡的怀念之思,且因雪罗汉的消融流露出对美好的事物不能常在的惋惜之情,但作者并不是沉迷于优美然而虚空的幻境中,求得精神上的安慰。

他真正向往的是壮美的现实战斗生活,渴望从自然的伟力中汲取斗争的勇气和力量,永葆战斗青春。

所以,在对朔雪质地、形态的摹写同时还透露出作者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毅然决然地砍断了与社会现实极不协调的思想情绪。

随后对飞腾的朔雪磅礴的气势、浩大的声威的酣畅淋漓的抒写,不也正是作者不屈不挠的战斗的人生观的形象写照吗?而朔雪的孤独,也映现出了此时作者荷戟独彷徨的身影。

四、品读提升,语言揣摩1、找出描写南方雪与北方雪的句子,朗读并体会它们的不同含义。

例:描写孩子们塑雪罗汉的动作与神情的语句,体会其作用。

这里作者用朴素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儿童塑雪罗汉的水墨画,通过呵、偷、访问、拍手、点头、嘻笑这些充满活力的词,刻画了儿童特有的动作与神情,反映了他们天真活泼、纯洁的心灵,真切、传种、热闹、有趣。

雪罗了人的生命。

然而孩子们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塑成的雪罗汉,由于寒夜的袭击,终于褪尽了胭脂,成为不知道算什么。

这里,通过雪罗汉被淡忘、消释的描写,抒发了作者对美好事物迅即消逝的惋惜、感慨与苦闷的心情,喊出了对黑暗现实的抗议。

2、文章中对雪的描写用了哪些修饰词,你认为它就只是描写的自然界的雪吗?你认为这些词句用得好不好,为什么?例:暖国的雨,向来没有变过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雪花。

这里用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修饰雪花,强调了什么?例如:用了冰冷的、坚硬的修饰雪花,强调雪的不屈的精神,而这种精神是灿烂的,是值得赞赏的。

3、文章中用了哪些修辞手法,你读了这些,又有什么新的体会?比喻、拟人、排比只要学生能说出运用这些修辞手法能使文章生动形象、表意更加明白晓畅就行了,答案不求一致。

4、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这一句你是如何理解的?作者从雪与雨的关系上,进一步深化朔方飞雪蓬勃奋飞的意境。

雨是雪的初始阶段,雪是雨的升华。

严寒使雨死掉,雨的精魂变成雪,但雪不屈于严寒。

在无边的旷野上,在凛冽的天宇下旋转、升腾。

这旋转飞腾的朔方的雪,是对寒冷环境的反抗,也是对不屈的、斗争的品格的歌颂,有荷戟独彷徨的孤寂之感,也有永不停息战斗的倔强精神。

另外作者赞颂朔方的飞雪是雨的精魂,也就是说它仍然保持了雨的自由活泼的精神。

五、体验拓展,互动释疑1、体验拓展:⑴你还记得雪给你留下的最初印象吗?请对同学说一说。

⑵作者对江南的雪及北方雪的描绘,又引起你怎样的联想?⑶你希望走过怎样的一条人生道路?是一帆风顺、平平淡淡的走过,不留一点痕迹,还是经受困难、挫折,而奋起抗争的走过?请谈谈自己的看法。

2、互动释疑:将自己不懂的地方提出来,与小组、班级同学共同探究解疑。

六、总结存储,课外延伸1、总结存储:《雪》是《野草》中的一篇,作者在雪的背景中分离出两幅画面,一幅是江南的雪景,一幅是北方的雪景,江南的雪滋润美艳之至,北国的雪则如粉、如沙,随着旋风蓬勃奋飞。

作者以鲜明的形象,展现了两幅各具特色的画面,营造了两种不同的情感氛围,从而表达了作者所倡导的独立与张扬的个性和精神。

2、课外延伸:⑴课外搜集有关描写雪景的诗文,并朗读体会。

⑵结合自己的亲身体验,展开想象,以雪为话题,写一篇500字左右的文章。

⑶回顾老舍的《济南的冬天》,比较两文写雪景的不同,写一段话表达你的看法。

⑷挑选《野草》中描写自然景致的文章,如《秋夜》、《好的故事》、《腊叶》等,让学生感受其中自然描写的特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