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草》的优秀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野草》教学设计

《野草》教学设计

《野草》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学习小草不怕困难、敢于斗争的品性,从小养成坚韧不拔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1.掌握本课的生字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三、教学难点:1.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2.学习小草不怕困难、敢于斗争的品性,从小养成坚韧不拔的品质。

四、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课文配套的挂图。

2.学生课前收集关于小草的资料。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教师提问,启发学生思考:你们见过小草吗?你们知道小草有什么特点吗?2.教师总结并过渡:小草是生命力极强的植物,可以在各种环境下生长。

但是,你们知道吗?有一篇课文《野草》却把小草赞美到了极致,接下来我们就来一起学习这篇课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生字词:A. 教师出示生字卡片,指名认读。

B. 教师总结易读错的字音和易混淆的字形。

C. 学生小组内交流识记生字的方法。

3.学生互相交流对课文的理解。

4.教师配乐范读课文,学生评议。

5.学生分组朗读课文,互相评议。

6.教师总结并过渡到精读环节。

(三)精读课文,感悟理解1.学生自读课文,理清文章的条理,划分段落。

2.教师出示挂图,提出问题:图上画的是什么?谁能用课文中的一句话来回答这个问题?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最伟大的是野草。

然后教师质疑:最伟大的是野草中的野草指的是什么?作者为什么这样赞美野草呢?同学们可以小组讨论解决以上的问题。

学生小组讨论后回答,教师总结并板书:野草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抗争精神。

教师继续质疑:野草的生命力强大、抗争精神强烈表现在什么地方?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下文并思考回答。

教师总结并板书:野火、冰雹、风雨……无数次的野火烧烤、风雨侵袭……更显示出野草的顽强和拼搏精神。

然后教师进一步质疑: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呢?目的是什么?启发学生理解作者在文章最后一段点明的主题——借赞美野草来歌颂一种具有大无畏精神的英勇战士。

浙教版六年级语文——《野草》教案

浙教版六年级语文——《野草》教案

浙教版六年级语文——《野草》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诗歌《野草》中表达的主题和情感。

2.掌握诗歌的基本朗诵技巧。

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诗意表达能力。

二、教学准备1.教材:《浙教版六年级语文》2.预习资料:《野草》全文3.教学工具:黑板、教案、PPT三、教学内容与步骤1. 诗歌欣赏•讲解《野草》的背景和作者简介。

•教师朗读《野草》,师生共同欣赏诗歌的美。

•引导学生体会诗歌中蕴含的情感和意境。

2. 识字查字•列举生词和短语,学生自主查找词义。

•引导学生利用词典查找生词的读音和义项。

3. 诗歌理解•指导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诗歌的大意。

•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指导学生理解诗歌中的隐喻和象征意义。

4. 诗歌朗诵•教师示范诗歌的朗诵。

重点指导学生语调、节奏和停顿的处理。

•学生分组朗读,互相评议并改进朗诵技巧。

•小组代表上台朗诵,全班评选优秀朗诵者。

5. 诗歌创作•鼓励学生从自己的生活和感受中发现美的元素。

•引导学生用诗歌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想法。

•学生自编自演小品,结合诗歌朗诵展示自己的创作。

四、课堂活动与评价•学生听课专心,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学生积极发言,表达个人的理解和感受。

•学生朗诵准确、有感情,体现对诗歌的领悟程度。

•学生创作作品内容丰富,表达情感真实。

五、课后作业1.复习课堂学习内容,写一份学习笔记。

2.收集自己喜欢的诗歌,解读其情感和意境。

3.创作一首诗歌,表达自己此刻的情感或体验。

以上是浙教版六年级语文《野草》教案的详细内容。

通过该教案的实施,学生将能够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掌握诗歌的基本朗诵技巧,并培养审美情趣和诗意表达能力。

希望本节课能够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培养他们对美的独特感知和欣赏能力。

《野草》小学语文教案范文

《野草》小学语文教案范文

《野草》小学语文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习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课文中所描述的野草的特点和生长环境。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图片,激发学生对野草的兴趣。

(2)运用多媒体手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3)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2)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积极向上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习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

(3)了解野草的特点和生长环境。

2. 教学难点:(1)生字词的学习与运用。

(2)对课文中所描述的野草特点的理解。

三、教学准备:1. 课文文本《野草》。

2. 生字词卡片。

3. 多媒体教学设备。

4. 与课文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与课文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引导学生关注野草。

(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野草的了解和印象。

2. 朗读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

(2)教师辅导学生朗读课文,纠正发音。

3. 学习生字词:(1)学生自学生字词,组内交流。

(2)教师选取重点生字词进行讲解,引导学生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4. 理解课文:(1)学生讲述课文大意,教师进行指导。

(2)学生讨论课文中所描述的野草的特点和生长环境。

5. 总结与拓展:(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课文内容,巩固所学知识。

(2)学生展示自己对野草的了解,分享保护环境的心得。

五、课后作业:1. 家庭作业:(1)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观察身边的野草,记录其特点和生长环境。

(3)写一篇关于保护环境的短文。

2. 拓展作业:(1)收集有关野草的资料,进行阅读分享。

(2)参观当地的自然保护区,了解野草的保护情况。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情况,包括发言、讨论和小组活动。

《野草》小班科学教案在幼儿园教学中的应用

《野草》小班科学教案在幼儿园教学中的应用

文章标题:《野草》小班科学教案在幼儿园教学中的应用引言:无论是在城市还是乡村,我们都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野草,它们不仅有很高的观赏价值,还有着很高的科学价值。

小班的幼儿园生活中,了解野草是一项非常有趣的体验。

本文将介绍《野草》小班科学教案在幼儿园教学中的应用。

一、教学目标1.了解野草的生长环境。

2.了解野草的种类及区分野草。

3.观察野草的生长过程。

4.感受野草的美丽和价值。

二、教学内容1.野草的生长环境。

野草可在各种类型的土地上生长和繁殖,有些野草喜欢湿润的环境,有些喜欢干燥的气候。

为了了解野草的生长环境,可以带着孩子们去散步,看看野草所生长的地方。

观察一下生长在沙滩上、公园中、草地上的野草有什么样的变化。

2.野草的种类及区分野草。

幼儿园孩子们可以从自然的角度去观察野草的不同之处。

老师可以与学生们分享野草的学名、特征和形态。

让幼儿园生们去认识和区分不同的野草。

3.观察野草的生长过程。

观察野草的生长过程可以让幼儿园生们了解野草的生命周期。

老师可以从收集野草的种子开始,然后观察幼苗成长,看看它们在成长过程中的变化。

4.感受野草的美丽和价值。

令人惊奇的是,野草不仅有很高的科学价值,还有着很高的观赏价值。

幼儿园生可以通过在课堂上画画或者用摄影机记录下它们的美丽。

孩子们也可以了解野草对我们生活的一些重要的价值,可以帮助保持空气、水、土壤质量。

三、教学方法1.教材分析本教案以《野草》的科学教材为主要素材,融合幼儿园的特殊性,使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让孩子们更快地了解野草的生长和变化。

2.多媒体教学使用多媒体仿真技术和视频演示,可以给孩子们带来更好的视觉体验。

多媒体教学的应用便于理解各种野草的图像、种类和特征。

3.情景教学引导幼儿园孩子们创造真实的情境,在户外或校内野外旅行中进行采集、野外学习和科学实验,让他们更好的了解野草的实际生态环境。

4.团队合作老师可以将幼儿园学生们分成小组,让他们团队合作,共同完成任务。

这种合作方式可以增加小班团队精神和竞争意识。

野草教学教案

野草教学教案

野草优秀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野草》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鲁迅的观点和情感。

(2)能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写作特点。

(3)能够运用课文中的知识和技巧,进行写作练习。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课文,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通过分析课文,培养学生的小说鉴赏能力。

(3)通过写作练习,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社会的关注和对生活的热爱。

(2)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注社会的情感态度。

(3)培养学生勇于表达自己观点的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1. 课文《野草》的阅读与理解。

2.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写作特点。

3. 写作练习:以“野草”为题材,进行想象写作。

三、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野草》的阅读与理解。

(2)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写作特点。

(3)写作练习:以“野草”为题材,进行想象写作。

2. 教学难点:(1)课文《野草》中的深刻含义和作者的观点。

(2)修辞手法的运用和写作特点的分析。

四、教学方法1. 阅读理解:采用问题引导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2. 修辞手法分析: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具体案例掌握修辞手法。

3. 写作练习: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发挥想象,进行创新写作。

五、教学准备1. 课文《野草》的文本。

2. 与课文相关的背景资料。

3. 写作练习的参考素材。

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给予指导和鼓励。

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可以适当给予帮助,让他们能够跟上教学进度。

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在写作练习中,要鼓励学生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

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野草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野草的特点和生长环境。

2. 阅读理解:学生自读课文《野草》,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3. 修辞手法分析:教师展示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野草》教案设计

《野草》教案设计

《野草》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野草》的作者、背景及文学价值;(2)能够分析《野草》的主题思想及艺术特色;(3)能够鉴赏现代诗歌,提高文学素养。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野草》;(2)学会欣赏现代诗歌,培养文学鉴赏能力;(3)学会批判性思维,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理想的追求;(2)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3)增强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野草》的作者、背景及文学价值;(2)分析《野草》的主题思想及艺术特色;(3)鉴赏现代诗歌,提高文学素养。

2. 教学难点:(1)如何把握《野草》的象征手法和意境;(2)如何理解作者在诗中所表达的复杂情感。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野草》的作者、背景及文学价值;(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世界。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野草》,理解诗意;(2)让学生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及艺术特色;(3)让学生思考诗中所表达的作者情感。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交流对《野草》的理解和感悟;(2)每组选代表进行分享,总结讨论成果;(3)教师点评,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4. 诗歌鉴赏:(1)让学生欣赏其他现代诗歌,提高文学素养;(2)让学生学会批判性思维,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5. 情感教育:(1)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理想的追求;(2)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3)增强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精神。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考问题和回答问题的表现;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对《野草》的理解和分析能力;3. 诗歌鉴赏:评估学生在诗歌鉴赏方面的能力提升;4. 情感态度:了解学生在情感教育方面的收获。

五、教学资源1. 教材:《野草》;2. 参考资料:有关《野草》的解析、评论、背景资料等;3. 网络资源:现代诗歌鉴赏网站、相关论坛、博客等;4.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

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野草》教案、教学设计

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野草》教案、教学设计
4.通过课文学习,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同时,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学情分析
小学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文基础知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以及表达能力都有所提高。在此基础上,他们对《野草》这篇课文的学习将面临以下挑战:
4.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逐步培养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以适应未来学习生活的需求。
因此,在本章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克服学习中的困难,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引导他们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c.鼓励学生互相批改作业,学会欣赏他人的优点,同时发现并改正自己的不足。
4.作业拓展:
a.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兴趣和能力,适当增加作业难度,提高学生的挑战性。
b.鼓励学生参加课外阅读活动,拓展知识面,提高语文素养。
c.组织学生参加与课文相关的实践活动,如参观植物园、开展环保行动等,将所学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1.学生分成小组,针对课文内容、修辞手法等方面进行讨论,分享各自的学习心得。
2.教师巡回指导,关注各小组的讨论情况,适时给予指导和点拨,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3.每个小组选取一位代表进行汇报,分享本组的学习成果,其他小组进行补充和评价。
(四)课堂练习,500字
1.教师设计相关练习题,巩固学生对生字词和修辞手法的掌握,如填空、改写句子等。
(3)教师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解读课文,深入挖掘文章主题。

北师大版《野草》语文公开课教案课后反思优秀教案

北师大版《野草》语文公开课教案课后反思优秀教案

北师大版《野草》语文公开课教案课后反思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野草》的写作背景及鲁迅的创作意图。

2.深入分析《野草》中的象征手法和深刻内涵。

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批判性思维和文学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野草》中的象征手法和深刻内涵。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挖掘文本背后的深层含义。

三、教学过程1.导入(1)教师简要介绍鲁迅及其作品《野草》。

(2)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鲁迅作品,激发学习兴趣。

2.文本解读(1)学生自由阅读《野草》,初步感知文本内容。

(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野草》中的象征手法,如“草”“野草”“花”等。

(3)讨论《野草》中的深刻内涵,如对生命的顽强、对黑暗现实的反抗等。

3.群文阅读(1)教师挑选与《野草》主题相关的文章,如《秋夜》《雪》等,进行群文阅读。

(2)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这些文章与《野草》的共性与差异。

4.课堂讨论(1)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展开讨论。

(2)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进行思想碰撞。

(2)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提出改进措施。

四、课后作业五、课后反思1.教学效果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深入解读《野草》,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了鲁迅的创作意图和作品内涵。

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积极参与,表现出较高的文学鉴赏能力。

2.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了导入、文本解读、群文阅读、课堂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学效果。

3.学生反馈学生普遍反映本节课内容丰富,课堂氛围活跃。

在课堂讨论中,学生能够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与同学进行思想碰撞。

4.教学改进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进一步增加学生的实践活动,如组织文学社团、举办诗歌朗诵比赛等,以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5.教学感悟作为一名教师,要善于挖掘文本背后的深层含义,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

同时,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提高教学质量。

六、优秀教案1.教学目标明确,符合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情况。

2.教学内容丰富,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思维能力。

《野草》教案

《野草》教案

《野草》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野草》的创作背景和主旨。

2. 理解文章中陌生化的词语,把握文章的大意。

3. 学习鲁迅的精神品质,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品质。

二、教学重难点
1. 重点:理解文章中陌生化的词语,把握文章的大意。

2. 难点:学习鲁迅的精神品质,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品质。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多媒体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介绍鲁迅的生平事迹和文学成就,引导学生对鲁迅产生兴趣。

2. 新课讲授:
- 朗读课文,请学生分享预习过程中的疑难困惑,从而了解学生的学习层次。

- 讲解文章中陌生化的词语,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大意。

- 分析文章的创作背景和主旨,引导学生体会鲁迅的精神品质。

3. 巩固练习:通过课堂讨论、角色扮演等方式,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

4. 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鲁迅的精神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五、作业布置
1. 阅读鲁迅的其他作品,加深对鲁迅的理解。

2. 写一篇读后感,谈谈自己对鲁迅精神的感悟。

六、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和探索,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

同时,要注意结合实际生活,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

北师大版《野草》语文板书公开课教案优秀教案

北师大版《野草》语文板书公开课教案优秀教案

北师大版《野草》语文板书公开课教案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野草》的创作背景及主要内容。

2.分析鲁迅散文诗的艺术特色。

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能力。

4.感受鲁迅先生关爱生命、关注人生的崇高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分析《野草》的艺术特色,理解鲁迅散文诗的内涵。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深入挖掘鲁迅散文诗的深层意义。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鲁迅及其散文诗集《野草》。

(2)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鲁迅作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自读课文(1)学生自主阅读《野草》中的名篇,如《狂人日记》、《阿Q正传》等。

3.分析课文(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野草》的艺术特色,如象征手法、讽刺手法等。

(2)学生分组讨论,选取一篇课文进行深入分析,展示分析成果。

4.案例分析(1)教师选取《狂人日记》中的经典片段,引导学生分析鲁迅散文诗的内涵。

5.合作探究(1)教师提出问题:如何理解鲁迅散文诗中的“生命观”?(2)学生分组讨论,合作探究,形成共识。

(2)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分享收获。

四、板书设计1.鲁迅散文诗的艺术特色:象征手法讽刺手法寓意深刻2.鲁迅散文诗的生命观:关注生命关爱人生倡导真善美五、课后作业2.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对鲁迅散文诗中生命观的理解。

六、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分析鲁迅散文诗《野草》的艺术特色,使学生深入理解了鲁迅作品的内涵。

2.学生在合作探究环节表现出较高的参与度和思考能力,有助于培养其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能力。

3.课后作业的布置有助于巩固所学内容,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重难点补充:1.教学重点补充:(1)分析《野草》的艺术特色教师:“同学们,鲁迅的《野草》中运用了大量的象征手法,比如‘野草’象征着什么?大家能从文中找到一些象征性的元素吗?”(2)理解鲁迅散文诗的内涵教师:“我们再来看《狂人日记》,鲁迅先生在这里运用了哪些讽刺手法?”学生讨论后,教师引导:“对,‘狂人’的疯狂实际上是对社会病态的讽刺。

《野草》语文教案

《野草》语文教案

《野草》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野草》全文;(2)理解《野草》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情感;(3)分析《野草》的艺术特色,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深入理解《野草》的内涵;(2)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文学作品,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3)学会与他人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提高沟通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生命的情感;(2)培养学生勇于面对困难、坚定信念的精神;(3)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关爱他人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野草》;(2)理解《野草》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情感;(3)分析《野草》的艺术特色。

2. 教学难点:(1)深入理解《野草》的内涵;(2)从不同角度分析文学作品,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野草》的作者及作品背景;(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课堂。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野草》,理解课文内容;(2)学生通过课后注释和查阅资料,解决生字词和难句;3. 合作探究:(1)学生分组讨论,从不同角度分析《野草》的艺术特色;(2)各小组派代表分享讨论成果,大家共同探讨,提高鉴赏能力。

4. 课堂讲解:(1)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成果,进行讲解和点评;(2)教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野草》的内涵,解答学生疑问。

5. 课堂练习:(1)学生进行朗读练习,提高朗读水平;(2)学生进行背诵练习,巩固学习成果。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野草》;3. 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诗歌,分析其艺术特色,与同学分享。

五、教学评价1. 学生朗读、背诵《野草》的情况;3. 学生在合作探究中的参与程度及成果;4. 学生对诗歌艺术特色的分析能力及沟通表达能力。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多媒体展示大自然中的野草图片,让学生感受到野草的生命力和顽强精神,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小学六年级语文《野草》经典公开课教学设计

小学六年级语文《野草》经典公开课教学设计
5、听到这你想说点什么?齐读这段话
(学生自由读完以后)--男生读-女生读――齐读
1.男生们,作为一名爱国志士,当你们看到大片国土沦陷时,此时你内心激动的心情,你会这样读,男生们,齐――
2.女生们,作为一名革命勇士,当你看到那些趋炎附势的卖国贼正对着侵略者点头哈腰的时候,你们内心的愤慨一时迸发出来,女生们,齐――
1、夏衍对种生命力又是怎样解读的呢?指名读。
2、是呀,这是一长期抗战的力,一种有能屈能伸的力,更是一种不达目的不止的力。夏衍的话你读懂了吗?
3、别着急,老师相信此时大家的心里都有自己的感受,我们一起来看一段资料,相信看完之后你对这句话会有更深的理解
4、出示资料,配乐朗读
1937年,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踏入我国东北等地,抗日战争全面爆发。1940年,抗战进入最困难的相持阶段,全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奋起抵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但由于国民党*的不抵抗政策,致使大片国土沦陷,日本帝国主义则异常嚣张。在暂时困难面前,有极少数人怕这怕那,甚至想投降日寇,出卖国家和民族利益来向日本求和,散布“亡国”的悲观情绪。当时在桂林主持《救亡日报》编辑工作的夏衍写了这篇极富号召力的杂文《野草》。
第一课时
一、欣赏歌曲《小草》,导入新课。
1.同学们听--(播放《小草》)你想说点什么呢?(学生自由谈感受)
2.是的,低矮柔弱,极其普通的小草是那么渺小,可这不能阻止人们对它的喜爱,许多文人墨客这样赞美小草--学生背诵有关的古诗。
3.今天,我们一起欣赏我国现代作家夏衍的一篇杂文,看看他是怎样赞美野草的呢。
(2)学生汇报
①概述两个故事。
②读你划出的词句,品读体验。
出示1:有的说“象”,有的说“狮”,有人开玩笑似的说:是“金刚”。金刚有多少气力,当然大家全不知道。(学生说说对象和狮的认识,它们力大无穷,金刚坚硬无比。然而它们却不是最有力的)读出你的感受。

《野草》教案

《野草》教案

《野草》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野草》的主题和象征意义,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学习作者运用象征手法表达深刻思想的写作技巧。

3、培养学生坚韧不拔、勇于抗争的精神品质。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理解文中野草的象征意义。

(2)体会作者对生命的独特思考和感悟。

2、难点(1)领悟作者在文中蕴含的复杂情感。

(2)掌握象征手法在文中的运用。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朗读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在大自然中,野草是一种非常常见的植物。

它们或许没有花朵的娇艳,没有树木的高大,但它们却有着顽强的生命力。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篇与野草有关的文章——《野草》,看看作者是如何通过野草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的。

(二)作者简介_____,原名_____,字_____,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重要作家。

他的作品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初读课文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教师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重点检查生字词的读音和理解。

(四)整体感知1、思考: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什么?2、学生交流讨论,教师引导总结:文章通过对野草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生命的赞美和对困难的抗争精神。

(五)精读课文1、分析野草的形象(1)文中是如何描写野草的?找出相关语句并分析。

(2)野草具有怎样的特点?2、理解野草的象征意义(1)作者为什么要写野草?野草象征着什么?(2)结合时代背景,思考野草象征着当时社会中的哪些人或精神?(六)写作技巧探究1、象征手法的运用(1)什么是象征手法?(2)作者在文中是如何运用象征手法的?(3)象征手法的运用对文章表达主题有什么作用?2、语言特色(1)文中语言有什么特点?(2)作者是如何通过语言来表达情感的?(七)拓展延伸1、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对野草精神的理解。

2、让学生分享自己所知道的具有野草精神的人物或事例。

(八)课堂小结1、总结本文的主要内容和主题。

《野草》教学设计

《野草》教学设计

《野草》教学设计《野草》教学设计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那么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野草》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野草》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通过对教材中段落的对照解读,设境体验,感知种子生命力的强大。

2、链接时代背景,深度领悟本文阅读的时代意义,在反复诵读中抒发阅读感受。

品味重点句子的深刻内涵,领悟课文主旨,了解象征这一写作手法,体会作者忧国疾呼的爱国情怀。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知识的习惯和能力。

教学重点:结合文章的时代背景,理解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1、结合文章的时代背景,理解重点词句,领悟课文主旨。

2、学习小草那种面对困难,奋发向上的精神。

教法:启发、引导、质疑学法:感悟、朗读、探究教具: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欣赏导入:1、师说: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组野草的图片,请大家欣赏。

(课件出示野草图片)学生欣赏完后,师问:欣赏完这些野草图片,同学们感受到了什么?(生自由说)2、师导入:野草不仅装点着大地,它那顽强的生命力更让人钦佩不已。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夏衍写的一篇散文《野草》,看看他笔下的野草具有怎样的力量。

二、深入理解课文内容1、请同学们打开书,默读课文,然后用文中的词语说说野草具有怎样的力量。

(充分交流)2、划出最能表现野草坚忍不拔、力不可挡的句子,在旁边写上自己的感受。

(全班交流)3、细读感悟重点段。

(1)学习第六自然段①课件出示第六自然段,齐读。

②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看出野草的生长到底遇到了什么困难?同学们想象一下,除了这些,野草还会遇到哪些困难?(冰冷的土地、干旱缺水、黑暗、大风大雨等。

)③野草的生长充满了艰辛,从哪些词语能看出来?(曲曲折折、顽强不屈、透、钻、听、掀翻)④从这些词语中你体会到了什么?⑤不管生长在何处,不管周边的环境如何恶劣,野草总是那么坚忍不拔,力不可挡。

《野草》教案

《野草》教案

《野草》教案教案:《野草》一、教学内容本课教材选用的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第14课《野草》。

该课文描绘了作者对田野上野草的观察和感悟,通过描写野草的生命力和顽强,教育学生要像野草一样坚强、勇敢地面对生活的困难和挑战。

二、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 能够通过课文学习,体会到野草的生命力和顽强,激发学生面对困难时要勇敢、坚强的意志。

3. 能够运用课文中的句子和词语,进行相关的写作练习。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难点:体会野草的生命力和顽强,运用课文中的句子和词语进行写作。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学具:课本、练习本、文具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田野上野草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野草的特点,引发学生对野草的兴趣。

2. 课文朗读与理解(10分钟)学生自读课文,教师指导学生正确朗读,然后一起讨论课文的大意,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3. 内容讲解与讨论(10分钟)教师详细讲解课文中的内容,引导学生了解野草的生命力和顽强,教育学生要像野草一样坚强、勇敢地面对生活的困难和挑战。

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感悟。

4. 随堂练习(5分钟)教师给出与课文相关的练习题目,学生现场进行练习,教师及时进行指导和讲解。

5. 写作练习(5分钟)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运用课文中的句子和词语,写一篇关于野草的短文。

教师进行指导和评价。

六、板书设计课题:《野草》内容:1. 野草的生命力顽强2. 面对困难要勇敢、坚强七、作业设计1. 请用课文中的句子和词语,写一篇关于野草的短文。

答案:略2. 请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你对野草的观察和感悟。

答案: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课文《野草》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到野草的生命力和顽强,教育学生要像野草一样坚强、勇敢地面对生活的困难和挑战。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朗读、讨论、写作等环节,提高了自己的语文能力。

《野草》语文教案

《野草》语文教案

《野草》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野草》中的重点段落;(2)理解《野草》的主题思想和象征意义;(3)分析作者运用的人物描写、景物描写等手法;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野草》;(2)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文学素养;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生命的情感;(2)启发学生勇敢面对困难,坚定信念的精神品质。

二、教学重点1. 《野草》的主题思想和象征意义;2. 作者运用的人物描写、景物描写等手法;三、教学难点1. 理解《野草》中的一些生僻词语和典故;2. 分析作者的象征手法和深层含义;四、教学准备1. 课文:《野草》;2. 相关资料:关于《野草》的背景介绍、作者鲁迅的生平等;3. 教学多媒体设备:PPT、视频等;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与《野草》相关的音频或视频资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简介《野草》的背景和作者鲁迅的生平等,引导学生了解作品;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野草》,感受作品的语言美;(2)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解决生僻词语和典故的问题;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野草》中的人物描写、景物描写等手法;(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4. 深入解读(1)引导学生思考《野草》的主题思想和象征意义;(2)分析作者的象征手法和深层含义;5.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2)强调学生要热爱大自然、珍惜生命,勇敢面对困难,坚定信念。

6. 课后作业(1)让学生朗读、背诵《野草》中的重点段落;(2)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野草》中的奥秘;2.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分析具体实例,掌握作者的象征手法;3. 采用启发式教学法,激发学生的思维,提高课堂互动性;4. 利用多媒体手段,丰富教学手段,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野草阅读教学设计

野草阅读教学设计

野草阅读教学设计教学设计:野草阅读一、教学目标通过阅读《野草》这本经典文学作品,学生将能够:1. 理解野草的作者鲁迅的文学风格和人生态度;2. 分析鲁迅作品的主题、情节和人物形象;3. 探讨文学作品对社会的影响和意义;4. 提升阅读理解和文学鉴赏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简介《野草》- 介绍《野草》的作者鲁迅以及该作品的背景和意义。

2. 文学风格和人生态度- 解读鲁迅的文学创作风格,分析其作品中常见的写实手法和讽刺表达;- 探讨鲁迅作品中所反映的对社会现象的批判和关注;- 分析鲁迅在《野草》中表达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

3. 主题、情节和人物形象- 辨识《野草》的主题,并对其深入探讨;- 分析作品中不同情节的意义和关联;- 揭示鲁迅所塑造的人物形象的特点和象征意义。

4. 文学作品对社会的影响和意义- 理解鲁迅作品对当时社会的现实震撼和启示;- 分析文学作品的社会意义,探讨其对当代社会的现实意义。

5. 阅读理解和文学鉴赏能力的提升- 阅读选取的《野草》中的文选,并进行全文解读;- 进行相关文学作品的酝酿、分析和讨论,提升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 利用图片、名言或相关背景知识引发学生对《野草》的好奇心和兴趣。

2. 介绍《野草》(10分钟)- 介绍鲁迅的生平背景和文学成就;- 简述《野草》作为鲁迅代表作之一的重要性和影响。

3. 文学风格和人生态度(20分钟)- 分析鲁迅的文学创作风格,并通过选取的文本示例进行展示和讨论;- 辨析鲁迅作品中的讽刺手法和社会批判;- 提问引导学生思考鲁迅对人生态度的表达和价值观。

4. 主题、情节和人物形象(30分钟)- 分组讨论并总结《野草》的主题;- 针对不同情节和人物形象展开讨论,了解其象征意义;- 设计小组活动,要求学生通过剧本、海报或演讲等方式展示对作品的理解。

5. 文学作品对社会的影响和意义(15分钟)- 引导学生理解鲁迅作品的社会现实意义;- 对比当时社会情境与现实,反思文学作品的现实启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野草》的优秀教学设计
关于《野草》的优秀教学设计
一、课程标准与教学内容
语文课程标准规定: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各种能力,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野草》是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

通过描写植物的种子神奇的力量,表达了作者对野草顽强生命力的高度赞颂。

二、设计理念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在教学中,应以学生自读、自品、自悟的基础上,大力提高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师生双方在教学中共同获益。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注重语言积累
2、了解作者及时代背景
过程与方法
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的内容。

2、理解象征手法的运用。

3、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理解文章的主题、理解作品的深刻内涵。

2、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知识的习惯和能力。

四、教材处理
1、课前预习
2、积累优美的词语和句子
3、注重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实施
五、教学模式与手段
采用读——品——悟——议的教学模式,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知识,感受作品的深刻内涵。

六、教学流程
(一)情境导入
(二)朗读课文,感知作品的内容
1、自由朗读、体会作品的内涵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作品的象征意义
3、品读课文,体会作品优美的语言。

(三)小组合作探究,感悟本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
1、体会小草、盆花的象征意义
2、作者为什么赞颂小草?
(四)、小结:
让学生谈本节课的收获和启示
(五)、布置作业
(六)、板书设计
两个故事?小草顽强生命力?号召大众起来反抗(七)、教学反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