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最新脑卒中治疗指南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血管内治疗中国指南2023》解读PPT课件
03
指南核心内容解读
患者筛选与评估
快速识别
通过临床症状、神经影像学和生 物标志物等手段,快速识别急性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
评估病情
采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梗死体 积和侧支循环等指标,全面评估 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
筛选适合治疗的患
者
根据患者的年龄、病因、发病时 间窗和禁忌症等因素,筛选适合 接受血管内治疗的患者。
治疗时间窗
指南强调了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血管内治疗的时间窗重要性,建议在发病后尽快进行血管内治疗,最好在发病6小时内 开始治疗。
治疗效果评估
指南指出,在进行血管内治疗前,应该对患者进行全面的评估,包括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影像学检查结 果等,以确定患者是否适合接受血管内治疗。
实建立由多学科专业人员组成的脑卒中血管内治疗团队,包括神
围手术期管理要点
术前准备
完善相关检查,评估患者全身状况,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
术中监测
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神经功能及影像学变化,及时调整治疗 方案。
术后管理
加强术后护理,预防并发症的发生,促进患者神经功能恢复。
04
指南推荐意见及实践 建议
推荐意见概述
血管内治疗适应人群
对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指南推荐使用血管内治疗方法,包括血栓切除术和颅内血管成形术等,适用于大血管闭 塞引起的脑卒中。
推动技术发展
指南的制定和实施,有助于推动血管内治疗技术 的发展和创新,造福更多患者。
指南适用范围
适用人群
指南适用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 包括症状出现时间、病情严重程度等 方面的限定。
医疗机构要求
指南对实施血管内治疗的医疗机构提 出了一定的要求,包括设备设施、专 业人员等方面的规定。
中国卒中2024指南
中国卒中2024指南引言:卒中是全球范围内的健康问题,已经成为全球最常见的疾病之一,且往往导致残疾和死亡。
为了指导中国卒中的防治工作,中国卒中学会于2024年发布了《中国卒中2024指南》,该指南根据国内外最新的临床实践和研究成果,为卒中患者的治疗和康复提供了科学的指导。
一、卒中的定义和分类:卒中是指脑血管疾病导致的急性非创伤性脑功能障碍。
根据发病机制和病理改变,卒中可分为两大类:缺血性卒中和出血性卒中。
其中,缺血性卒中又分为大血管病变性脑梗塞和小血管病变性脑梗塞,出血性卒中又分为蛛网膜下腔出血和脑实质出血。
二、卒中的风险因素和预防措施:卒中的发生与多种风险因素密切相关。
常见的卒中风险因素包括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烟草使用、饮酒过量、心脏病和血液高凝状态等。
为了预防卒中的发生,指南提出了以下的预防措施:保持正常的体重、合理饮食、避免吸烟和饮酒、控制高血压、糖尿病和高血脂等慢性病的发生和发展。
三、卒中的临床评估和早期处理:卒中的早期处理对于患者的预后至关重要。
指南推荐了卒中的临床评估方法和早期处理策略。
其中,包括对卒中患者进行神经系统评估、神经影像学检查和实验室检查等。
对于急性缺血性卒中的处理,指南强调了静脉溶栓治疗和机械性血栓取栓术的重要性。
四、卒中的急性期治疗和康复:急性期治疗是卒中患者的关键治疗阶段。
指南中详细介绍了急性期治疗的内容和方法,包括抗血小板治疗、抗凝治疗、降低血液高黏滞度等。
同时,提供了康复治疗的指导,包括物理治疗、语言治疗、认知康复和心理治疗等。
五、卒中的长期管理和预防:卒中患者需要长期的管理和预防,以避免再次发病。
指南中对于长期管理和预防提供了具体的建议,包括规范用药、定期随访、生活方式的改变等。
同时,指南还介绍了卒中患者的心理支持和社会适应的重要性。
结论:。
解读最新脑卒中治疗指南
解读最新脑卒中治疗指南新的脑血管病治疗方法不断涌现,这一方面给临床提供了更多的治疗方法,另一方面众多的选择也给临床医生带来一些困惑。
不同文献对同一种诊断方法的评价褒贬不一,不同的研究对同一种治疗所得出的结论大相径庭。
面对一个具体病人,临床医生应该如何作出正确的选择?临床实践的不规范可能导致真正有效疗法没有及时推广,而无效疗法却广泛使用的状况。
如何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已成为目前全世界面临的共同问题。
自2O 世纪8O 年代中期以来,人们逐渐认识到制定临床实践指南是规范临床实践、提高医疗服务质量的有效措施之一。
为此,许多国家和组织已经着手关于脑血管病治疗标准化的建议工作,先后出版了一系列脑血管病实施指南(practice guideline) 。
其中较有影响的是WHO1989 年制定的卒中预防、诊断和治疗建议,1994 年美国心脏病学会出版的脑血管病治疗指南,2OOO 年英国出版的国家脑血管病指南以及2001 年的欧洲卒中治疗建议。
最新的三个指南分别是2003 年美国卒中协会提出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早期处理指南》、2004 年日本的《脑卒中治疗指导原则》以及最近出台的由我国卫生部疾病控制司和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组织全国有关专家编写的《中国脑血病病防治指南》。
本文重点解读这三个最新的脑卒中指南中关于脑卒中治疗的一些建议。
1 脑卒中的一般支持治疗和并发症的治疗1.1 气道、通气支持和给氧对轻到中度的脑卒中患者,无明显低氧血症的,通常不推荐常规给氧。
推荐给低氧患者给氧。
在意识水平下降或有气道受累的急性卒中患者的治疗中推荐进行气道支持和辅助通气。
1.2 血压除了高血压脑病、蛛网膜下腔出血、主动脉夹层分离、心力衰竭、肾功能衰竭等情况外,大多数情况下,除非收缩压>220mmHg 或[ 舒张压>120 mmHg (中国、美国)、平均血压> 130mmHg(日本)],否则就应拒绝降压治疗。
如有治疗指征,降压治疗也应谨慎进行。
中国脑卒中康复治疗指南
中国脑卒中康复治疗指南脑卒中,即中风,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其发病率和致残率在我国居高不下。
康复治疗在脑卒中患者的康复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基于中国脑卒中康复治疗指南,全面探讨脑卒中的康复治疗方法和重要原则。
一、康复治疗的目标脑卒中康复治疗的目标是帮助患者恢复最大限度的功能,提高生活质量,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主要的康复目标包括:1. 运动功能康复:恢复患者受损的运动功能,提高步态平衡性,提升肢体协调性和精细动作能力。
2. 语言和沟通康复:提高患者的口语表达能力,恢复语言理解和沟通能力。
3. 接触环境的康复:帮助患者适应和改善日常生活环境,提供社会支持和心理支持。
4. 心理康复:缓解患者的精神压力,改善心理状态,减少焦虑和抑郁。
二、康复治疗的方法根据中国脑卒中康复治疗指南的建议,康复治疗可以采用多种方法,如下:1. 运动训练:运动训练是脑卒中康复治疗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通过各种物理活动和运动训练,可以恢复患者的运动功能。
运动训练可以包括步态平衡训练、肢体功能训练、日常生活技能训练等。
2. 语言治疗:语言治疗是帮助脑卒中患者恢复语言能力的重要手段。
通过语言治疗,可以改善患者的发音、阅读和书写能力,提高沟通能力。
3. 心理治疗:脑卒中患者常伴随着心理问题,如抑郁、焦虑等。
心理治疗可以通过心理咨询、认知行为疗法等方式,帮助患者缓解心理压力,提高生活质量。
4. 辅助工具和设备的使用: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可以配备相应的辅助工具和设备,如轮椅、助行器等,帮助患者更好地进行日常活动。
三、康复治疗的原则1. 个体化:康复治疗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康复需求进行个体化设计。
每个患者的病情不同,需要针对性地制定康复计划。
2. 早期介入:脑卒中患者在发病后越早开始康复治疗,康复效果越好。
因此,早期介入是康复治疗的重要原则之一。
3. 综合治疗:康复治疗应该综合运用各种方法,包括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心理治疗等,以取得最佳的康复效果。
中国脑卒中康复治疗指南
CATALOGUE目录•概述•急性期康复治疗•恢复期康复治疗•后期康复治疗•常见并发症及处理•中国脑卒中康复治疗指南总结与展望定义与分类脑卒中康复是指通过一系列综合性的康复措施,帮助患者减轻残疾、恢复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康复治疗包括物理治疗、作业治疗、言语治疗、心理治疗等多种方法。
脑卒中是一种急性脑血管疾病,包括脑梗死、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等。
脑卒中康复的重要性康复治疗的原则和方法根据患者的功能障碍程度、生活环境、个人需求等因素制定个体化的康复治疗方案。
个体化原则综合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长期坚持原则综合运用多种康复治疗方法,包括物理治疗、作业治疗、言语治疗等,以全面改善患者功能。
康复治疗应逐步增加难度和强度,以适应患者的身体状况和功能改善程度。
康复治疗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患者和家属的耐心和坚持。
床边康复急性期物理治疗电刺激疗法是指通过电刺激的方式刺激肌肉收缩,促进肌肉急性期物理治疗是指利用物理因素作用于人体,产生生理反力量的恢复和预防肌肉萎缩。
急性期作业治疗肌力训练平衡训练协调训练柔韧性训练物理治疗作业治疗职业技能训练认知功能训练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言语治疗吞咽治疗言语和吞咽治疗1康复训练计划23根据患者的病情、身体状况、康复目标等制定个体化的康复训练计划,包括运动疗法、作业疗法、言语疗法、认知疗法等。
制定个体化训练计划根据患者的身体状况和康复目标,合理安排训练强度和时间,以达到最佳的康复效果。
训练强度和时间在康复过程中,根据患者的恢复情况和康复目标的变化,及时调整训练计划,以适应患者的需要。
调整训练计划康复评估与调整定期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包括改变训练计划、调整药物等,以更好地适应患者的需要。
调整治疗方案心理评估进行教育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教育,包括疾病知识、康复方法、护理技巧等,以提高患者及其家属的康复意识和能力。
提供咨询在康复过程中,为患者提供咨询,解答患者的疑问和困惑,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
中国脑卒中相关指南解读2024
内科治 疗
七、并发症治疗 1.颅内压增高的处理 推荐意见: 颅内压升高者,应卧床、适度抬高床头、严密观察生命体征(Ⅰ级推荐, C级证据)。 需要脱水降颅压时,应给予甘露醇(Ⅰ级推荐,C级证据)和高渗盐水(Ⅱ级推荐,B 级证据)静脉滴注,用量及疗程依个体化而定。同时,注意监测心、肾及电解质情况。 必要时,也可用呋塞米、甘油果糖和(或)白蛋白(Ⅱ 级推荐,B级证据)。对伴有意 识障碍的脑积水患者可行脑室引流以缓解颅内压增高(Ⅱ级推荐,B级证据)。
出血性脑卒中诊治
院前处理 推荐意见: 对突然出现脑卒中症状的患者, 急救人员应 进行简要评估和急救处理并尽快送往附近有救治条件的医 院(Ⅰ级推荐,D级证据)。
诊断与评估
推荐意见:
(1)尽早对脑出血患者进行全面评估,包括病史、一般检查、神经系统检查和有 关实验室检查,特别是血常规、凝血功能和影像学检查(Ⅰ级推荐,C级证据)。 (2)对疑似脑卒中患者应尽快行CT或MRI检查以明确诊断(Ⅰ 级推荐,A级证 据)。 (3)脑出血后数小时内常出现血肿扩大,加重神经功能损伤,应密切监测(Ⅰ级 推荐,A级证据)。CTA和增强 CT的“点征”(spot sign)有助于预测血肿扩大风 险,必要时可行有关评估(Ⅱ级推荐,B级证据)。 (4)如怀疑血管病变(如血管畸形等)、肿瘤或CAA者,可根据需要选择行CTA、 CTV、增强 CT、增强 MRI、MRA、MRV、DSA、GRE-T 2 或 SWI 检查,以明确 诊断(Ⅱ 级推荐,B级证据)。 (5)可应用GCS或NIHSS等量表评估病情的严重程度(Ⅱ级推荐,C级证据)。
内科治 疗
五、药物治疗 推荐意见: 止血药rFⅦa治疗脑出血的临床疗效尚不确定, 且可能增加血栓栓塞的风险,不推 荐常规使用(Ⅰ级推荐,A级证据)。氨甲环酸有助于限制血肿体积扩大和降低早 期病死率, 但长期获益不确定,不推荐无选择性使用(Ⅱ 级推荐,A级证据)。神 经保护剂、中药制剂的疗效与安全性尚需开展更多高质量临床试验进一步证实(Ⅱ 级推荐,C级证据)。
最新脑卒中治疗指南
最新脑卒中治疗指南脑卒中,又称中风,是由于脑血管突然破裂或阻塞导致供血中断,造成脑组织损伤的疾病。
它是目前全球范围内导致死亡和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由于脑卒中的突发性和紧急性,及时有效的治疗尤为重要。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脑卒中的治疗方法也在不断改进。
以下是最新脑卒中治疗指南的概述。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治疗指南的关键目标是恢复脑血流和限制进一步的神经组织损伤。
机体对急性缺血的反应分为两个阶段:梗死核心和梗死周围区域。
治疗的首要目标是保护和挽救梗死周围区域的神经组织。
药物治疗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重要手段之一、在治疗过程中,静脉溶栓剂尤为重要。
目前最常用的静脉溶栓剂为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
根据最新指南,t-PA的使用时间窗口为4.5小时内,即患者症状开始后4.5小时内必须开始使用。
溶栓治疗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存活率和生活质量,但副作用风险不能忽视,如出血等。
因此,溶栓治疗需要严格掌握适应证和禁忌证,并经严格患者选择后进行。
除了药物治疗,机械取栓术逐渐成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重要治疗手段。
机械取栓术通过导管将血栓取出,恢复脑血流。
最新的研究表明,在特定病例中,机械取栓术可以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因此,在选择治疗方法时,医生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具体情况,权衡利弊,做出最适合的决策。
此外,脑卒中的恢复阶段也需要特殊关注。
康复治疗是脑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帮助恢复患者的功能和生活质量。
康复治疗包括物理治疗、语言治疗和认知康复等。
最新指南强调,康复治疗应该与其他治疗措施结合,形成全方位的治疗计划,以促进患者的康复。
总的来说,最新脑卒中治疗指南强调了药物治疗的重要性,并提出了更严格的时间窗口要求。
机械取栓术作为一种新的治疗手段被赋予了更高的期望。
康复治疗也被越来越多地重视。
然而,脑卒中的治疗依旧挑战巨大,未来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深入,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方案。
中国脑卒中康复治疗指南
中国脑卒中康复治疗指南脑卒中是指由于脑血管疾病引起的脑功能障碍的综合征,是世界范围内的重要健康问题。
脑卒中后,患者需要进行康复治疗,以促进功能的恢复和生活质量的提高。
为此,中国卫生部制定了脑卒中康复治疗指南,旨在提供针对性的指导和建议。
一、康复治疗评估脑卒中患者康复治疗首先需要进行评估,以确定患者的康复需求和治疗计划。
评估包括疾病史、生活质量评估、身体和神经系统的评估等内容。
评估的目的是为了确定患者的康复潜力和目标,以制定个性化的康复计划。
二、常规治疗脑卒中康复治疗的常规治疗包括药物治疗、病因治疗和并发症的预防与治疗。
“药物治疗”主要包括抗血小板、降压、降脂等药物治疗,以减少脑卒中的再发和恶化。
“病因治疗”主要是指对引起脑卒中的病因进行治疗,如心脏病、高血压、高血脂等。
“并发症的预防与治疗”主要是指对脑卒中常见的并发症,如吞咽困难、尿失禁、压疮等进行预防和治疗。
三、康复治疗技术脑卒中康复治疗的核心是康复训练。
针对不同类型的脑卒中患者,可以选择适合的康复治疗技术。
常用的康复治疗技术包括:1.运动疗法:包括物理治疗和运动训练,旨在通过锻炼患者的肌肉和关节,增强身体的协调性、力量和灵活性。
2.语言疗法:主要针对脑卒中患者的语言障碍和言语能力的恢复,通过语音训练和语言练习,提高患者的交流能力。
3.认知训练:通过认知康复训练,提高患者的认知能力,包括注意力、记忆、学习能力、思考等。
4.情绪支持和心理治疗:脑卒中患者常常伴随着情绪障碍和心理问题,通过情绪支持和心理治疗,帮助患者调节情绪、缓解焦虑和抑郁等心理症状。
五、康复机构建设为了保障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治疗,中国需要建设一批专业康复机构。
康复机构需要配备专业的康复医生、康复护理人员和康复设备,提供全面、科学的康复治疗服务。
同时,还需要建立完善的康复治疗网络,提供远程康复服务,使得脑卒中患者能够随时随地接受康复指导和治疗。
六、康复治疗的监测和评估康复治疗的效果需要进行监测和评估。
2023脑卒中指南解读
2023脑卒中指南解读脑卒中(Stroke)作为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给全球范围内的患者带来了严重的威胁。
在这个背景下,为了指导医务人员更好地处理和诊治脑卒中患者,各国学者和专家共同努力,逐步形成了一系列脑卒中的诊疗指南。
2023年发布的脑卒中指南,对于提高脑卒中患者的抢救和治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2023脑卒中指南进行解读,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指南中的内容。
一、指南概述2023脑卒中指南的发布旨在更新和整合最新研究成果,提供最佳的脑卒中临床实践指导。
指南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部分:1. 病因分析与分类:指南详细介绍了脑卒中的常见病因及分类,包括动脉粥样硬化、心源性栓塞和颅内出血等。
2. 早期评估与处理:指南强调了早期评估的重要性,包括神经影像学检查、血液学检查和脑血流动力学监测等。
在评估的基础上,合理选择治疗方案,包括溶栓治疗、抗凝治疗和抗血小板治疗等。
3. 并发症预防与治疗:指南针对脑卒中的常见并发症,如脑水肿和脑血管痉挛等,提供了预防和治疗的建议。
此外,还对抗生素和抗癫痫药物的应用进行了详细说明。
4. 康复与护理:指南强调了脑卒中患者的康复和护理,包括功能康复、语言康复和心理康复等方面的内容。
同时,还提供了相关的康复方案和护理措施。
二、指南亮点2023脑卒中指南与以往的版本相比,具有以下几个明显的亮点:1. 个体化治疗:指南鼓励医务人员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治疗,包括按病因分类、评估患者的卒中风险和治疗反应等因素,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2. 综合干预策略:指南提倡综合干预策略,即以药物治疗为基础,结合手术治疗、康复治疗和心理支持等手段,全面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3. 多学科团队合作:指南明确提出脑卒中的诊疗需要多学科团队的合作,包括神经内科、神经介入、康复医学和心理科等,以实现全面、个体化的治疗。
4. 技术更新与推广:指南重视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包括血管内溶栓技术、颅内血流重建术和旁路手术等,为患者提供更多的治疗选择。
中国重症卒中管理指南2024要点(全文)
中国重症卒中管理指南2024要点(全文)卒中主要包括脑梗死、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等,我国现有卒中患者超过1700万例,高居全球首位。
重症卒中是导致死亡和残疾负担的主要原因,减少其发生率、致残率和病死率是降低疾病负担的关键。
《中国重症卒中管理指南2024》针对重症脑梗死、重症脑出血、动脉瘤破裂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定义、重症监护与管理、神经专科管理进行了系统总结和阐述,为重症卒中临床规范化诊治和研究提供指导。
关于卒中的重症管理,指南主要提出以下推荐意见。
01气道管理(1)应重视患者的气道管理,维持氧饱和度>94%(Ⅰ级推荐,C级证据)。
(2)出现急性意识障碍、呼吸功能衰竭时,应行气管插管,必要时辅助机械通气(Ⅰ级推荐,C级证据)。
(3)当患者病情稳定后应及时评估拔除气管插管(Ⅰ级推荐,C级证据)。
(4)当患者拔管失败或插管超过14 d,应选择时机行气管切开(Ⅱ级推荐,C级证据)。
02血压管理(1)重症卒中血压管理尚缺乏充分证据,应密切监测血压,积极寻找和纠正导致血压升高的可逆原因,遵循现行指南进行个体化管理(Ⅱ级推荐,C级证据)。
(2)无研究证明LHI与其他脑梗死降压治疗不同,溶栓取栓患者应降至<180/100 mmHg,应减少血压变异,避免低血压,无出血转化的患者维持平均动脉压>85 mmHg(Ⅰ级推荐,B 级证据)。
(3)脑出血患者降压至130~140 mmHg是安全的,可能改善预后(Ⅱ级推荐,B级证据);针对重症脑出血患者,降压目标尚缺乏证据,应个体化治疗和进一步研究(Ⅱ级推荐,C级证据)。
(4)目前尚缺乏证据推荐SAH的血压目标值,对已发生动脉瘤破裂者,应维持收缩压<160 mmHg且保持平均动脉压>90 mmHg,严格避免低血压(Ⅲ级推荐,C级证据)。
03体温管理(1)发热是卒中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应加强对重症卒中患者的体温监测(Ⅱ级推荐,C级证据)。
(2)体温升高时应全面寻找发热原因,在治疗病因的同时可考虑降温治疗,脑梗死患者体温超过38 ℃,可采用物理降温与药物降温相结合的方式;物理降温应注意监测和预防寒颤,如发生寒颤,应考虑调整物理降温为药物降温(Ⅰ级推荐,C级证据)。
脑卒中康复治疗的最新指南解读
脑卒中康复治疗的最新指南解读脑卒中,又被称为中风,是一种常见而且危险的疾病。
它会对患者的身体和认知能力造成长期的影响,给患者及其家人带来巨大的负担。
因此,对于脑卒中的康复治疗,一直以来都是医学界研究的热点。
最近,国际上发布了一份关于脑卒中康复治疗的最新指南,引起了医学界的广泛关注。
这份指南总结了大量的研究结果,并对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治疗方法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和解读。
首先,这份指南明确了脑卒中康复治疗的目标。
它指出,康复治疗的目标应该是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功能能力,让他们能够重新恢复到疾病发作前的状态。
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指南提出了一系列的治疗方法和技术。
其中,最被医学界重视的就是物理疗法。
物理疗法是通过运动和身体训练来改善患者的运动功能。
这可以包括各种各样的训练方法,例如运动疗法、平衡训练、步态训练等等。
指南建议,物理疗法应该在脑卒中发作后的一周内开始,并持续进行至少3个月。
这个建议得到了大量的研究支持,证明物理疗法确实可以帮助患者恢复更好的运动功能。
另外一个重要的治疗方法是语言和认知训练。
脑卒中患者通常会出现言语不清、语言理解困难以及认知功能下降的问题,这给他们的日常生活造成了很大的困扰。
因此,指南指出,在康复治疗中需要加强对患者语言和认知能力的训练。
这可以通过语言疗法、记忆训练和认知行为疗法等方法来实现。
这些训练的目标是提高患者的语言交流能力和认知功能,让他们能够更好地参与社交活动和日常生活。
除了物理疗法和语言认知训练,指南还介绍了其他康复治疗的方法。
例如,康复护理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可以通过给予患者正确的护理和照顾来提高他们的康复效果。
此外,心理支持也是不可或缺的,脑卒中患者常常会出现抑郁和焦虑等情绪问题,这会极大地影响他们的康复进度。
因此,指南建议,应该为脑卒中患者提供心理咨询和支持,帮助他们更好地应对情绪问题。
总的来说,这份最新的脑卒中康复治疗指南为医生、患者和康复治疗师提供了很好的参考依据。
新版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
规范操作流程
新版指南对急性缺血性脑 卒中的操作流程进行了规 范,有助于减少操作过程 中的风险和误差。
提供案例分析
新版指南还提供了丰富的 案例分析,帮助临床医生 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指南内 容。
对患者预后的积极影响
提高治愈率
减少并发症
新版指南提高了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 治愈率,减少了患者的病死率和致残 率。
持续改进与更新
改进
根据实践反馈和最新研究成果,对新版指南进行持续改进和优化。
更新
定期更新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诊治指南,以适应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
05
新版指南的影响与意义
提高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诊治水平
01
02
03
更新诊断标准
新版指南对急性缺血性脑 卒中的诊断标准进行了更 新,提高了诊断的准确性 和可靠性。
机械取栓
新指南纳入了机械取栓的新技术,并 对其适应症和操作规范进行了详细说 明。
并发症处理
颅内高压
新指南对于颅内高压的处理提出了更具体的方案,包括药物治疗和手术减压。
感染和褥疮
针对常见并发症如肺部感染和褥疮,新指南提供了预防和治疗的建议。
康复与二级预防
康复方案
新指南推荐制定个性化的康复方案, 包括物理治疗、职业治疗和语言治疗 等。
二级预防
新指南强调了长期二级预防的重要性 ,包括控制危险因素、规律服药和生 活方式调整。
03
新版指南与旧版指南的比较
诊断标准的差异
诊断流程
新版指南在诊断流程上更加明确和简化,强调了快 速评估和确诊的重要性。
影像学检查
新版指南推荐使用更先进的影像学技术,如MRI和 CTA,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023版《脑卒中防治最新指南》正式发布
2023版《脑卒中防治最新指南》正式发布前言脑卒中作为全球范围内导致残疾和死亡的主要病因之一,一直以来都受到了广泛关注。
为了提升公众健康意识,加强脑卒中的预防与治疗工作,我国卫生健康委员会组织专家团队,结合最新的科研成果和临床实践,对《脑卒中防治指南》进行了全面的更新。
2023版《脑卒中防治最新指南》现正式对外发布。
更新亮点1. 早期识别和紧急处理- “FAST”诊断法更新:新增了关于面瘫(Face drooping)、言语困难(Arm weakness)、平衡障碍(Speech difficulty)的识别方法,帮助公众更快识别脑卒中症状。
- 紧急医疗转运:强调在发现脑卒中症状后的黄金治疗时间内(通常为4.5小时内),迅速就医的重要性。
2. 风险评估与干预策略- 高血压管理:强化了对高血压患者进行风险分层和个体化治疗方案的重要性。
- 糖尿病与血脂异常:新增了针对糖尿病患者和高脂血症患者的专门防治建议。
- 生活方式干预:增加了关于戒烟、限酒、健康饮食以及体力活动对脑卒中预防的作用。
3. 药物治疗与最新进展- 抗血小板和抗凝治疗:更新了关于药物选择和剂量调整的指南,包括新型抗凝药物的应用。
- 神经保护剂与神经再生:介绍了最新的临床试验结果和药物治疗策略,探讨了未来治疗脑卒中的潜在方向。
4. 康复治疗和长期管理- 个体化康复方案:强调了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康复治疗计划的重要性。
- 心理支持和社区参与:增加了对脑卒中后抑郁和焦虑管理的指导,以及提倡社区支持在康复过程中的作用。
实施与推广为了让最新指南得到广泛应用,卫生健康委员会将采取以下措施:1. 专业培训:组织全国范围内的专业培训,确保医护人员掌握最新的脑卒中防治知识和技能。
2. 公众宣传教育:通过媒体和社区活动,提升公众对脑卒中的认识,普及“早发现、早治疗”的理念。
3. 政策支持:推动将脑卒中防治纳入公共卫生政策,提高救治体系的整体效率。
结论2023版《脑卒中防治最新指南》的正式发布,标志着我国在脑卒中防治领域迈入了新的阶段。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解读最新研究和治疗方案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解读最新研究和治疗方案急性缺血性脑卒中(cerebral infarction)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其发病率和病死率在中国和世界范围内都居高不下。
为了提高针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水平,中国医学界制定了《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9年版)》。
本文将对该指南进行解读,并介绍最新的研究和治疗方案。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什么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缺血性脑卒中分为大脑动脉血栓形成和大脑供血动脉栓塞两种类型。
其中,血栓形成是指动脉病变、血栓形成导致血流减少或堵塞,造成脑组织缺血缺氧;栓塞是指由外源性栓子(如心脏瓣膜病、动脉粥样硬化等)引起的供血动脉内栓塞,导致脑血供不足。
根据《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9年版)》的指导,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诊断过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病史采集、体格检查、神经影像学检查和实验室检查。
病史采集主要关注患者的既往病史、主诉、发病时间等信息;体格检查则主要通过测量血压、体温、脉搏等指标来评估患者的病情;神经影像学检查包括脑CT、MRI等,用于明确诊断和评估脑梗死范围;实验室检查主要是通过抽取患者的血液样本进行检验,以了解患者的病情和排除其他可能的疾病。
在治疗方面,指南提供了详细的药物治疗和介入治疗的指导。
药物治疗包括溶栓治疗和抗栓治疗。
溶栓治疗是利用药物溶解血栓,恢复脑组织的血液供应。
抗栓治疗则是通过抑制血栓的形成和发展来减少患者的脑梗死风险。
介入治疗是指通过血管内操作的手段,清除导致脑梗死的栓塞物或血栓。
这些治疗方法需要在专业团队的指导下进行,以确保治疗效果和患者的安全。
此外,最新的研究也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诊治提供了新的方向。
近年来,许多研究关注于基因、分子和细胞水平上的治疗方法。
例如,干细胞治疗已被证明在促进脑组织修复和再生方面具有潜力。
此外,免疫治疗、神经保护治疗等也是当前研究的热点。
总之,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的发布,为临床医生提供了明确的指导,帮助他们更好地诊断和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中国急性缺血性卒中诊治指南2023》解读
五 机械取栓已成为大血管闭塞的首选治疗方案,但静脉溶 栓的价值也未被否定
5项大型随机对照试验结果的发表标志着缺血性卒中机械取栓时代的到 来。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患者通过溶栓桥接进行机械取栓可以极大地提高血 管再通率,改善患者结局。DAWN和DEFUSE 3试验将前循环大血管闭塞 的AIS患者取栓时间窗拓宽到16~24 h。
30%~40%的缺血性卒中患者可见血糖升高,但急性期血糖控制方案尚 不明确。2019年的SHINE试验显示,与标准降糖治疗(<10.0 mmol/L) 相比,强化降糖治疗(4.4~7.2 mmol/L)不仅未能改善AIS患者的功能结 局,甚至增加了严重低血糖的风险。相比于高血糖,低血糖引起的损伤尤 为严重,可导致脑损伤。因此,加强AIS患者的血糖监测是合理的,但不 推荐过于积极的进行降糖干预,并应警惕低血糖的发生。
二 血压及血糖管理应谨慎
OPTIMAL-BP试验和BEST-Ⅱ试验同样显示,血管内治疗后积极降压会 减少患者的获益。因此,《指南2023》建议,对于机械取栓术后血管完全 再通的缺血性卒中患者,维持术后收缩压在140~180 mmHg可能是合理 的,应避免将收缩压控制在120 mmHg以下(Ⅱ类推荐,B级证据)。
七 抗凝治疗启动时间或可提前
抗凝治疗在缺血性卒中二级预防方面一直发挥独特的作用,尤其是在心 房颤动等疾病导致的栓塞性卒中患者中。然而,在抗凝治疗时,必须仔细 权衡其带来的获益与潜在的出血风险。卒中严重程度越高,梗死体积越大, 抗凝治疗启动时间往往相对延迟。不过,近期的TIMING和ELAN试验表明, 抗凝治疗的启动时间可以比既往指南推荐的时间点提前,相比于延迟启动 抗凝治疗,早期启用抗凝治疗的不良事件发生率较低,整体较为安全,但 仍需谨慎考虑神经功能缺损的严重程度及出血风险。《指南2023》建议, 对于伴心房颤动的AIS患者,早期使用新型抗凝药物进行抗凝治疗是安全 的,可在充分沟通并评估卒中复发和出血风险后,在卒中后14 d内启动新 型抗凝剂进行抗凝治疗(Ⅱ类推荐,B级证据)。
新版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
抗血小板与抗凝治疗
抗血小板药物
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
抗凝药物
低分子肝素等。
抗血小板与抗凝治疗适应症
对于不适合溶栓或机械取栓的患者,可采用抗血小板或抗凝治疗。
抗血小板与抗凝治疗效果
抗血小板和抗凝治疗可降低脑卒中的复发风险,改善患者预后。
其他治疗措施
降颅压治疗
对于颅内压增高的患者,可采用降颅压治疗。
分类
根据发病机制和临床表现,急性缺血 性脑卒中可分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可逆性神经功能障碍和完全性脑卒中 。
病因与病理生理机制
病因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常见病因包括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栓塞、痉挛等。
病理生理机制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病理生理机制涉及多个环节,包括血流动力学改变、炎症 反应、氧化应激等。
THANKS谢谢源自MRI检查MRI检查对于发现早期缺 血性改变和判断缺血半暗 带更为敏感。
血管成像
如CT血管成像(CTA)或 磁共振血管成像(MRA) 有助于发现动脉粥样硬化 和血栓形成。
实验室检查与鉴别诊断
常规检查
包括全血细胞计数、凝血功能、血糖、电解 质等。
特异性检查
如D-二聚体、纤维蛋白降解产物等,有助于判断是 否存在高凝状态或继发纤溶亢进。
流行病学与预防
流行病学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是全球范围内的常 见疾病,其发病率、致残率和死亡率 均较高。
预防
针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 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采取 相应的预防措施,降低发病风险。
02
CHAPTER
新版指南更新要点
诊断流程优化
重视早期识别
新指南强调了早期识别急性缺血 性脑卒中的重要性,特别是对于 那些可能存在卒中风险的患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解读最新脑卒中治疗指南解读最新脑卒中治疗指南新的脑血管病治疗方法不断涌现,这一方面给临床提供了更多的治疗方法,另一方面众多的选择也给临床医生带来一些困惑。
不同文献对同一种诊断方法的评价褒贬不一,不同的研究对同一种治疗所得出的结论大相径庭。
面对一个具体病人,临床医生应该如何作出正确的选择?临床实践的不规范可能导致真正有效疗法没有及时推广,而无效疗法却广泛使用的状况。
如何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已成为目前全世界面临的共同问题。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人们逐渐认识到制定临床实践指南是规范临床实践、提高医疗服务质量的有效措施之一。
为此,许多国家和组织已经着手关于脑血管病治疗标准化的建议工作,先后出版了一系列脑血管病实施指南 (practice guideli ne) 。
其中较有影响的是 WHO1989 年制定的卒中预防、诊断和治疗建议,1994年美国心脏病学会出版的脑血管病治疗指南,2OOO年英国出版的国家脑血管病指南以及2001年的欧洲卒中治疗建议。
最新的三个指南分别是2003年美国卒中协会提出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早期处理指南》、2004年日本的《脑卒中治疗指导原则》以及最近出台的由我国卫生部疾病控制司和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组织全国有关专家编写的《中国脑血病病防治指南》。
本文重点解读这三个最新的脑卒中指南中关于脑卒中治疗的一些建议。
1脑卒中的一般支持治疗和并发症的治疗1.1气道、通气支持和给氧对轻到中度的脑卒中患者,无明显低氧血症的,通常不推荐常规给氧。
推荐给低氧患者给氧。
在意识水平下降或有气道受累的急性卒中患者的治疗中推荐进行气道支持和辅助通气。
1.2血压除了高血压脑病、蛛网膜下腔出血、主动脉夹层分离、心力衰竭、肾功能衰竭等情况外,大多数情况下,除非收缩压>220mmHg 或[舒张压>120 mmHg (中国、美国)、平均血压> 130mmHg(日本)],否则就应拒绝降压治疗。
如有治疗指征,降压治疗也应谨慎进行。
降压治疗应首选那些作用持续时间短和对脑血管影响小的药物(C级)。
因为有些患者随着血压的快速下降会出现神经功能恶化,因此应避免舌下含服硝苯吡啶和其他能导致血压迅速下降的降压药。
对于准备进行溶栓治疗者,在给予rtPA前直至应用后的24 h ,谨慎管理血压是至关重要的,因为血压过高会引起脑实质出血。
如果治疗时收缩压仍 >185 mmHg 或舒张压仍>[110mmHg (美国),105mmHg (日本)],则要降压后再行溶栓治疗在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中,持续性低血压非常罕见,其原因包括主动脉夹层分离、血容量不足和继发于心肌缺血或心律失常的心输出量减少。
在卒中后最初几小时内,应优先纠正血容量不足和使心输出量达到理想目标。
治疗措施包括输注生理盐水补充血容量和纠正心律失常,例如快速心房颤动应减慢心室反应。
如果这些措施无效,可应用血管加压药。
1.3血糖由于低血糖能引起容易与卒中混淆的局灶性神经体征,而且严重低血糖本身也可引起脑损伤,因此快速测量血糖浓度和纠正低血糖非常重要。
糖尿病是缺血性血管病的重要危险因素。
糖尿病患者的卒中严重程度会增加,故应控制高血糖,中国指南中建议急性卒中患者有血糖增咼时应使用胰岛素将血糖控制在 8.3 mmol/L 以下。
1.4脑水肿的治疗推荐在因颅内压增高而病情恶化,包括脑疝综合征的患者中采用渗透疗法。
没有确切的根据证明甘露醇和对脑血管病急性期有效。
外科干预,包括脑脊液引流可用于治疗脑积水引起的颅内压增高。
推荐对大面积小脑梗死导致脑干受压和脑积水的患者进行手术减压和切除术。
对于大面积大脑半球梗死患者,外科减压和切除术可挽救生命,但存活者会遗留严重的神经功能缺损。
1.5感染脑卒中的常见急性期并发症有呼吸道感染、泌尿系感染等,一旦有并发症,不仅死亡率高而且功能恢复差, 因此应积极预防和治疗合并症。
1.6消化道出血高龄和重症脑卒中患者易合并消化道出血,推荐预防性的静脉给予抗溃疡药(H2受体拮抗药)。
1.7发热脑卒中急性期体温升高时,推荐使用解热药降温。
关于低温疗法,至今尚无证据证明有效。
1.8癫痫中国指南对于有痫性发作危险性的脑卒中患者不推荐使用预防性抗痫治疗。
对于脑卒中急性期的痫性发作可用抗痉治疗,孤立出现的一次痫性发作或急性期的痫性发作控制后,可以不继续长期服用抗痉药;若出现癫痫持续状态,可按癫痫持续状态的治疗原则进行处置;脑卒中发生2〜3个月后再次发生痫性发作则应按癫痫的常规治疗方法进行长期药物治疗。
日本指南认为癫痫是与急性期死亡有关的独立危险因素,有顶枕叶皮质大面积出血性梗塞的高龄患者,也可以预防性治疗数日。
脑卒中14天以后发生的癫痫,反复发作的可能性高,将来有可能成为症状性癫痫,推荐持续治疗。
美国指南指出还没有预防性应用抗惊厥药的效果的资料。
抗惊厥药治疗卒中后癫患者的疗效的资料也非常少。
1.9营养及吞咽困难由于卒中后通常出现营养不良而影响患者的恢复,因此营养支持非常重要。
急性期过后,营养不良者推荐补充充分的热量和蛋白质。
一些证据表明,营养支持可改善卒中后的转归,但还没有进行过确定性的试验。
许多患者由于存在吞咽障碍或神志不清而不能经口进食,通常需要静脉输液。
吞咽障碍与病死率增高有关。
还应该警惕呕吐反射异常、缺乏自主性咳嗽、发音困难或脑神经麻痹带来的危险。
在患者进食或饮水前对吞咽功能进行评估非常重要。
吞咽后湿罗音、口唇闭合不全或 NIHSS 评分较高也是存在误吸危险的独立预测因素。
呕吐反射的存在并不能说明没有误吸的危险。
在床旁进行饮水吞咽试验是一种有效的筛查方法,如有必要后可进行透视下改良吞钡检查。
必要时,可放置鼻胃管或鼻十二指肠管来提供食饲和给药。
很少有必要进行静脉高营养治疗。
1.10头痛由脑卒中引起的头痛多数可在短期内消失,但是头痛严重时,也可以使用非麻醉性镇痛药。
2卒中监护病房和卒中单元卒中单元[Stroke Care Unit (SCU) 或 StrokeUnit(SU)]的构成还没有严格的限定,一般来说,卒中单元定义为由一组经验丰富的专家构成的灵活的医护小组,包括内科医生、护士和康复科医生。
卒中单元具有监护能力,可密切观察神经功能恶化或其他并发症。
经常性的交流和合作也是卒中单元的关键部分。
卒中单元的优势还在于不管卒中时间间隔或神经功能缺损严重程度如何,都能够为患者提供专门的医护进行有组织、有计划的治疗和康复,可以减少死亡率,缩短住院时间,提高生活质量。
3急性脑梗塞的治疗3.1静脉溶栓3.1.1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rtPA )在具备下述条件(表1 )的情况下,rtPA是急性期脑梗塞的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但是,当上述条件不符合时,可能会预后不良。
rtPA治疗与有症状颅内出血有关,有时可能是致死性的(I级)。
rtPA 治疗后颅内出血的处理仍然是个问题。
预防出血并发症的最好办法是对患者进行严格选择和给予谨慎的辅助治疗。
对患者进行密切观察和监护以及早期高血压的管理也至关重要。
抗凝药和抗血小板药应在 rtPA治疗24 h 后才应用。
静脉rtPA治疗是目前惟一被FDA批准的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方法。
这种疗法在日本还处在临床试验阶级。
表1缺血性卒中患者rtPA治疗的选择标准★神经功能缺损由缺血性卒中引起★神经体征不能自然恢复★神经体征较严重且不是孤立性的患者慎用★神经功能重度缺损的★排除SAH★症状出现3 h内进行治疗★最近3个月无头部创伤和卒中病史★最近3个月无心肌梗死★最近21d无胃肠道或泌尿道出血★最近14d无重大手术★最近7d无不可压迫部位的动脉穿刺★无颅内出血史★血压不咼(收缩压<185 mmHg ,舒张压<110 mmHg )★体检时无活动性出血或急性创伤(骨折)的证据★未口服抗凝药,如口服抗凝药INR应W 1.5★最近48 h内如正进行肝素治疗,aPTT应在正常范围★血小板计数> 100 X 109/L 血糖浓度> 50mg/dl(2.7 mmol/L)★无发作后遗留神经功能缺损的癫★ CT排除多个脑叶梗死(低密度范围>1/3 大脑半球)★患者或家属理解治疗的可能危险性和益处3.1.2尿激酶小剂量(60 , 000单位/ 日)尿激酶静脉内滴注给药,可以考虑用于急性期(5天以内)的脑血栓症患者的治疗,但没有充分的科学根据。
3.1.3链激酶由于治疗组患者的转归不良或病死率过高,3项链激酶试验均被迫提前中止。
链激酶的剂量为 150万U ,与治疗心肌梗死时相似,这一剂量可能对卒中患者来说过大。
另外,治疗是在症状出现后 6 h内进行的。
试验也纳入了那些出血并发症危险性高的重症卒中患者。
但是,目前还没有证据表明急性缺血性卒中静脉应用链激酶是有益的,建议不要在脑梗塞急性期使用。
3.2动脉溶栓有大脑中动脉闭塞症状、入院时的症状轻到中等、CT 上看不到梗塞病灶、发病 6小时以内接受治疗的患者,经过慎重选择后可进行动脉溶栓治疗。
但是,即使在上述条件下,也不推荐由颈总动脉或颈内动脉等注射剂。
另外,在单光子发射 CT ( SPECT )等显示残留血流量不足35% 的病例,不推荐经动脉溶栓。
动脉或静脉应用溶栓药的相对疗效还不确定。
此外,动脉溶栓治疗所需要的资源(设备和血管内治疗医生)还不太充足。
将患者转送至拥有这些资源的医疗机构或动用这些资源所需要的时间可能会耽误治疗。
另外,进行辅助诊断检查,如弥散和灌注MRI来选择治疗的患者也可能会进一步拖延时间和影响转归。
这些时间的耽搁可能会削弱动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的疗效。
3.3抗凝疗法日本的治疗指南:发病48小时以内的脑梗塞,可以考虑使用肝素,但无充分的科学根据。
脑梗塞急性期,可以考虑使用低分子肝素、肝素类似物,但没有充分的科学根据。
发病48小时以内,病变最大直径超过 1.5cm的脑梗塞(心原性脑栓塞除外),推荐选择性凝血酶抑制药阿加曲班。
中国及美国的治疗指南:一般急性脑梗死患者不推荐常规立即使用抗凝剂。
3.4抗血小板疗法中国指南建议多数无禁忌证的不溶栓患者应在卒中后尽早(最好48小时内)开始使用阿司匹林。
溶栓的患者应在溶栓24小时后使用阿司匹林,或阿司匹林与潘生丁缓释剂的复合制剂。
推荐剂量阿司匹林 150〜300mg/d, 4周后改为预防剂量。
日本指南推荐奥扎格雷钠160mg/日滴注给药,作为急性期(发病5日以内)脑血栓病(除心源性脑梗塞外的其它脑梗塞)患者的治疗方法。
推荐阿司匹林口服160〜300mg/ 日,作为脑梗塞发病早期(48小时以内)患者的治疗方法。
美国指南对于大多数患者,阿司匹林应在卒中发病后24〜48 h内应用。
不推荐在溶栓治疗 24 h内应用阿司匹林作为辅助治疗。
阿司匹林不应用作其他早期治疗,特别是静脉rtPA治疗的替代方法来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
对于其他抗血小板凝聚药的紧急应用,还无法作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