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课改小故事
我与课改故事获奖范文
我与课改故事获奖范文说起课改啊,那可就像一场奇妙的冒险,而我呢,就是这个冒险故事里的小主角。
记得刚开始课改的时候,我就像一只被放进新迷宫的小老鼠,满脑子都是疑惑。
以前上课那可是规规矩矩的,老师在上面讲,我们在下面听,就像一个个小木偶,老师拉线,我们就动一动。
可课改之后呢,整个课堂像是被施了魔法一样,完全变了样。
就拿语文课来说吧,以前老师总是把课文分析得透透彻彻,从段落大意到中心思想,我们只需要乖乖记笔记就好。
但是课改后的语文课,我们居然要分组讨论,自己去挖掘课文里的宝藏。
一开始,我可懵了,心想:“这可咋整啊?我啥都不懂,还让我自己找东西?”我们小组的成员也是大眼瞪小眼,面面相觑。
毕竟是年轻人嘛,适应能力还是很强的。
慢慢地,我们就像一群探险家发现了新大陆一样,开始七嘴八舌地讨论起来。
有的同学说这个句子描写得特别美,像一幅画;有的同学则从某个词里读出了作者更深层次的情感。
我也不甘示弱,把自己的想法一股脑儿地倒了出来。
结果啊,你猜怎么着?我们发现了好多连老师都没有提到过的小细节,那种成就感,就像是挖到了宝藏一样。
数学课也变得超级有趣。
以前觉得数学就是一堆枯燥的数字和公式,看着就头疼。
可课改后的数学课,我们有了更多动手操作的机会。
有一次学习几何图形,老师让我们用小棒和黏土自己做立体图形。
我们小组那叫一个热闹啊,有人负责设计,有人负责找材料,我呢,就负责动手搭建。
刚开始的时候,我们做的正方体歪歪扭扭的,像个喝醉了酒的小老头。
但是大家都不放弃,不断调整,最后终于做出了一个超级标准的正方体。
在这个过程中,我对几何图形的理解那可是突飞猛进啊,什么棱啊、面啊、顶点啊,一下子就清楚得不得了。
这可比死记硬背那些公式有趣多了。
还有英语课,那简直就是一场欢乐的派对。
以前上英语课总是害怕被老师叫起来读单词或者对话,怕读错了被同学笑话。
但是课改后的英语课,老师鼓励我们自己编对话、演短剧。
我们小组编了一个关于在餐厅点餐的短剧。
我的课改故事语文范文
我的课改故事语文范文篇一:我的课改小故事我的课改小故事时光飞逝,转眼之间,我校课程改革已实施2年半时间,蓦然回首,追寻踉踉跄跄走过的足迹,回味这几年时间的课程改革,有艰辛,也有喜悦,有困惑,也有收获,面对这一切,不禁感慨万千,改革对于旧事物来说,无疑伴着痛苦,但也催生欢乐。
就这样我的作文课《观察日记》也拉开了帷幕?? 为了写好观察日记,我特意在作文的前几天安排学生准备好各自喜欢的小动物、植物、玩具等。
但到了星期二,我检查时,我发现大多同学都准备好了,只有几个平时调皮捣蛋的不爱学习的学生没有准备,当时我一急便说,呆会儿谁没有东西谁就别想出去玩。
听我这么说,那几个同学急了。
连(转载自: 小草范文网:我的课改故事语文范文)忙跑到教室外的草坝时去了,我看在眼里,喜在心理,虽说用了强制手法,不过还真管用。
说来也怪,听说下午要上观察课,别提孩子那高兴劲了,干什么事情也都起劲。
好容易熬到了下午,上课铃一响,同学们见我一进教室,马上就把早已准备好的东西举的高高的叫到:“老师我有了,老师我有了。
”我见势连忙说说:“你们真棒,不过老师也有两个要求,你们同意吗?”同学异口同声的说:“老师你说。
”我说那好:“一是要认真观察你们各自的东西,它是什么样子的。
二是看谁玩的最有趣。
”同学听了呼啦一下全跑出教室,有几个哭丧着脸说:“老师先前我们都有,但跑了怎么办?我们能再去捉几只行吗?”我说:“当然行。
”这几个孩子就像获了皇上的赦令似的,飞也似的跑开了。
这时同学们把早已准备好的蝗虫、蟋蟀、七星瓢虫、山蚂蟥、牡丹花、玩具等等都拿出来了,放在乒乓球桌上,像模像样的仔细的观察起来,不时说我看不见了什么?他又发现了什么?有的还斗起了蟋蟀,斗起了蝗虫,还有的看蚂蚁运粮食。
一时间真是热闹非凡,同学玩的起劲极了。
我正好乐得个清闲起来,这时有个叫陈露的女同学,平时表现平平,面带羞色的走到我身边,轻轻的说:“李老师我捉的是七星瓢虫,我们一起玩好吗?”我当时一惊,感觉这孩子真是进步多了,起码胆子大多了。
16我的课改故事——余爱国
我的课改故事初一年级余爱国当我踏上漫漫的教育旅途,便注定要遇上新课程,便注定要和新课改发生一段浪漫的亲密接触。
2001年随着新课改的启动,新课程如同刚出闺门的少女,神秘而又略带羞涩地翩然而至。
我便与她开始了频频地接触,那一场场精彩的专家课改讲座、那一次次激烈的同伴课改研讨、那一篇篇真诚的自我课改反思,便是我们相处的最好明证。
东风吹来满眼春,新课程的东风让我的课堂充满了春天般的勃勃生机,少了一些枯燥的讲解,多了一些精彩的互动,少了一些教师的权威,多了一些民主和平等,少了一些指责和批评,多了一些赏识和鼓励。
孩子们也多了些彰显个性的发言,多了一些富有童趣的妙想,多了一些充满自信的展示。
我的课堂充满了民主和谐、平等与互动,新课改使我完成了教师角色的转换,学生成了我的朋友。
说到这一点,我想起难忘的令我感动的一幕:当时,我带的是一(2)班的政治,这一班孩子,我已陪伴他们走过三年的风风雨雨,眼看着他们在新课改的教育氛围中,一步步成长起来,一天天长大。
毕业的最后一课,全班呜咽一片,当我刚走到教室门口,教室里的喧器顿时沉寂下来,七十多个学生都端端正正地坐在自己的座位上,出奇的安静,我轻轻地走上讲台,在黑板上写下课题后,开始了我给这些学生们上的这最后一课,这节课上的效果特别好,学生们都安静而又专心地听讲,发言都争先恐后,生怕丢掉了任何一次机会,上黑板练习的同学字也写得十分工整, 临近下课时,同学们纷纷从书包里拿出礼物排好队一一来到我的面前:有的同学手拿一幅自己创作的图画,对我说:“余老师,记得常来看我们。
”有的同学给我送了一支钢笔,,并说: “余老师,感谢您教了我许多知识和做人的道理,这支笔给您留做纪念。
”有的同学则给我送了一幅对联“丹心育桃李,红梅报平安”……望着那一大堆放在讲台上的礼物,我的眼里也满含泪水,我定了定情绪,开始了最后一课的全课总结:“学生们,谢谢你们,感谢你们不仅把我当成老师,还把我当作朋友,我会永远想念你们的,也会常来看你们的!”当低沉的钢琴曲《梁祝》想起时,四十五分钟的最后一课已经结束,当我宣布下课时,全班同学都围在我身边轻轻地抽泣,我也被师生之间这种深深的依恋浸湿了眼眶。
我的课改小故事---
我的课改故事如今,我们都处在课改的浪潮里,课改给我们的课堂注入了活力。
数学课是枯燥无味的,课堂上为了更好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我总是在上课时出其不意的、巧妙的设计出各种不同的情景及游戏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因此,在我的课堂上,学生大都积极发言,课堂气氛也十分活跃,效果显而易见。
但总有一部分孩子数学课上总是兴趣不高。
为此,我伤透了脑筋,可他们起色不大。
有一天早上,我来到学校,第一件事情就是检查、批改前一天晚上的作业。
每天晚上,我布置的作业都是一些开放式的作业,比如:复习某一知识点,自主出题分析,可以是课本或课外作业上的,也可以是其他复习资料上的。
预习某一课,就尝试做题。
这样的作业,一则避免抄袭,再则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主动性。
我在检查着作业,忽然有一份作业引起了我的注意,他的作业不但做得正确,还在旁边写上了公式,昨天学的是《长方形的面积》,给菜地围栅栏一面靠墙这样的题他甚至在旁边写了注释,也写得非常工整。
我想,这一定是位学习好的学生的作业。
翻到页面一看,原来是小涵的,这位数学曾几度不及格,作业屡次不完成的学生,竟做出这样的作业。
我的第一反应,就是抄别人的,可全班并无雷同的一份。
难道是让别人做的,课间,我找来了他,“这是你的作业吗?”“是啊,老师。
昨天晚上我用了很长时间来写数学作业。
”看到他那天真而又诚恳的脸,我打消了一半的疑虑。
“看来你真是进步了,那你认为这段时间数学有难题吗?”我笑着说。
他沉思了一会,说“老师,我知道你特别关心我,在上课的时候,您总是鼓励我。
昨天课堂上的提问,我回答的真的很好吗?”“是啊,其实你一点都不比别人差,你要相信自己!”他抬起头,我看到他的眼里闪着喜悦与自信的目光。
相信他会借此,真正转变自己。
我也庆幸没有说出怀疑他的话语,没有伤害到他的自尊心。
在教学中,多给孩子一些鼓励,或许你就挽救一个失落孩子的心。
我的课改故事
我的课改故事——在鼓励中成长樊城区小樊中心小学廖海波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已逐渐适应这一新的变化。
学生能够按照要求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但随之我在教学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第一,通过小组建设来约束合作交流时不认真、只对答案不求甚解的学生。
全班30人,老师只有一个,所以要只靠老师的监督根本不会起到太大的作用,这时我们就需要借行政组长的力量。
一共有五个组,每个组的组长负责组内的其他5个人,这样就可以提高效率。
同时,我们会让每个组之间也互相监督,这样无论是横向还是纵向都能起到作用。
而且我会时不时的进行抽查,如果答不上来我们不仅会给他本人扣分,还会给组内的成员扣分,这样涉及到组内每个人的利益,所以大家就会互帮互助,共同进步。
就像我们班的胡文婧同学,他比较内向,平时不爱说话,上课更是比较安静,我就特意多给他提供一些机会展示他自己,而且他要是展示的精彩,不仅给他自己加分,还会给小组其他成员加分,这样组内同学都非常愿意帮助他,也很愿意让他展示。
他一旦成功了,不仅感到一种自我满足感,还为小组争得荣誉。
所以,他在合作时会非常认真地向别人请教,同时组内同学也都非常认真地教他,从而提高了课堂效率。
案例一:我班的潜能生胡梦琦同学,是一个数学基础差、对数学极其没有兴趣的学生。
刚开始上课时,我就发现了这个孩子不愿意参与课堂活动,不爱表现自己,而且经常上课溜号,注意力不集中。
每节课我都得提醒她,基于她是名女生,我又不能深说,只能点到为止。
但通过我的观察,如果真能调动起她,让她学进去一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于是我在上课时就格外关注这名学生,特别是在组内讨论时经常鼓励组长和组内成员去帮助她,多给他留一些展示的机会,当她取得一点进步的时候就去表扬她,鼓励她。
时间长了,她也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看到自己能为本组争光,有了满足感。
慢慢地我发现她在上课时要比以前活跃了,一有机会就想展示自己,开始由被动地学习转为主动地学习,她的脸上有了笑容。
2023课改小故事
2023课改小故事摘要:1.引言:简要介绍2023课改的背景和目的2.课改中的小故事:描述一个或多个与课改相关的生动故事,突出学生的成长和变革3.故事分析:深入剖析故事中体现的课改理念和实践,如教学方法、课程设置等4.课改的意义:阐述课改对教育质量和学生发展的积极影响5.结尾:呼吁全社会共同努力,推动教育改革不断发展正文:【引言】2023年,我国教育领域迎来了一场深入人心的改革——课程改革。
此次课改旨在更好地适应新时代发展需求,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
在这个过程中,无数个小故事见证了课改的推进和成果。
【课改中的小故事】在某地区的一所小学,有一位名叫张老师的语文教师。
她积极响应课改号召,创新教学方法,将课堂交给学生,激发他们的主动学习能力。
在一次课堂上,张老师让学生们分组讨论,自主探究一篇课文的内涵。
讨论过程中,学生们各抒己见,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最后,张老师引导学生总结发言,大家纷纷表示通过这次自主学习,对课文的理解更加深入了。
【故事分析】这个故事体现了课改的核心理念——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者。
张老师充分发挥了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作用,让学生在探究中体会到了学习的乐趣和成就感。
这种教学方法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还培养了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表达能力。
【课改的意义】课改的推进,对我国教育事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课改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使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获得更多知识与技能。
其次,课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最后,课改促进了我国家长、教师和社会对教育事业的关注,形成了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教育氛围。
【结尾】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应把握时代发展脉搏,深入推进教育改革。
我的课改故事(1)
我的课改故事(1)
我的课改故事
我校实施课改(采用“五步三查”教学模式)近一年半时间,在这条路上我从怀疑到尝试、从尝试到肯定,再到喜欢,从情感上我经历了比较痛苦的煎熬,但现在的我很自信,是课改给了我自信,是课改给我带来了快乐,慢慢摸索适合自己,并适合学生的课改之路。
我的情感改变在课改过程中遇到了许多的困惑,课改提出的一些新理念,比如,“以学生为本,把课堂还给学生的理念”,也让我不知道如何操作是好。
以前近三十年的教学,我是这样做的:精心备课,专研教材,上课有激情,课堂上我都把每个知识点都讲解得很清楚,生怕有什么没讲到的,没讲明白的,而且还利用大量的课余时间给学生补差补缺,因为我是城区家长公认的好老师,转变我在课堂上角色就成了我最痛苦的一件事,但我不气馁,认真听专家报告,致细揣摸课改区老师的课,经过摸索和努力,现在我的课堂教学基本还给了学生,我让学生在课前预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通过对子交流、小组交流,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能力;通过学生的展示,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但能够调动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积极性而且我们老师也不再像以前那么辛苦、那么累了。
学生与我在课改中共同成长,不断自信。
我的学生的改变课改让我们所有的人都在改变。
以前,我在教学中对成绩不太好的学生唯一的方法就是多花时间给他们补差补缺,但是收效甚微,想想看,主要的原因是这些知识是老师强行灌输给学生的,而老师无法掌握学生的思想。
现在采用高效课堂的模式,可以使 1。
我的课改小故事
我的课改小故事泰和县实验二小邹筱筠作为新世纪的教师,我认为课要上得有活力,有朝气,给孩子们一个自由的空间,让每一堂语文课都充满灵性,充满艺术!可是真正要做到这一点又谈何容易!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犹如一面春风䁔了我的心窝。
我有了方向,有了动力。
把全班的孩子分成了12个小组,并分别给他们取了组别名称:活力组,精灵组,梦想组,拼搏组,快乐组......小组和小组之间形成合作竞争。
孩子们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对学习的乐趣也是显而易见的提高了。
语文教学贴近于生活,我就让学生走进生活去感受语文的魅力。
如在教《找春天》这篇课文,首先播放儿歌《春天在哪里》,让孩子们在美妙的歌声中感觉到美丽的春天,并且知道去哪里能发现春天。
而后带孩子们走出教室,来到校园中找春天,孩子们个个都兴奋,个个像春天的使者,他们会找到刚破土的小草,找到刚发芽的嫩叶,会找到和冬天不一样色彩的天空......孩子们会给我出其不意的答案,孩子们个个都欢呼雀跃找着春天。
一堂课下来,孩子们每个都是神采飞扬,每个都是充满活力。
语文教学要给孩子们说的空间,让他们自信地表达,从而去提高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
如在指导学生写作文《未来的——》,我先引导学生们想想现在生活中有哪些物品你认为有你不满意的地方?你想它有什么样的功能?学生们的积极性立即提高,个个都跃跃跃欲试,小手举得高高的,用期盼的眼神等着我去叫他们说的机会,我很惊讶也很高兴孩子们的想象力。
有说“未来的鞋子”,有说“未来的书包”,有说“未来的房子”.....第二天交上来的作文就比以前大有进步,每篇文章都插上了想象的翅膀。
语文教学还需放飞学生的个性。
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是课堂上的“统治者”,“直接知识传授者”,现在得改变地位,“主讲者”应交给学生们,给他们一个思考的空间,给他们一个自由的空间。
在学习生字时,我说生字要注意什么,孩子们立刻举手如林,思路清晰地回答哪些是翘舌音,哪些是平舌音,哪些字要注意不能多一笔,少一笔,不能少一点,多一点。
我的课改故事
我的课改故事明德小学肖雨诗很多人小时候的梦想是当老师,我却是阴差阳错当了老师。
原因是小时候我最喜欢的语文老师,他知识渊博。
讲到课文中很多情节,他都告诉我们他曾去过。
那种身临其境的陶醉感带给学生的是如醉如痴的美的享受。
幼年的我想到当老师必要走南闯北、见多识广、满腹经纶。
可自己是井底之蛙,对老师这种职业只剩下敬畏之心了。
我一直遵守一个原则:既为人师,就不能误人子弟。
行走在课改路上,从课改大潮中采几朵浪花,见证一段美好的回忆。
原来的课堂主要是师讲生听,通过课改,我们现在变成以生为主体,以导学案为导航,让学生独学、对学,群学、展示。
原来在师讲的时候要面面俱到,学生不去思考,只是被动接受,易萎靡不振,只有几个优等生跟着老师的思路走,课堂气氛不太活跃。
现在,对学、群学把学生的积极性都调动起来了,平时不爱发言的同学在倾听、质疑时,也敢于争辩了。
有一次,围绕一个问题,李佳俊和胡佳欣辩论的唇枪舌剑,针锋相对。
我感叹:原来不爱发言的同学是大智若愚呀!上次在赛课教室,两组同学pk的课本剧,配有道具,“啪”、“啪”!惊堂木刺耳尖锐的响声,让学生感受到面对的就是一群凶残的匪徒;同学们声情并茂的朗读,锦上添花的肢体表演,把同学们拉回到李大钊同志英勇就义的往事当中。
似乎有时光倒流,电影回放的效果。
后面刘夏青和凌雯的记者访谈,“回忆就像天上的星星,很多很多,有的清晰,有的模糊,有的远,有的近。
下面让我们一起回忆一下十六年前那惊心动魄的时刻”一组优美的排比,让学生啧啧称赞,掌声不断。
“女儿”的回答,很好地再现了革命先辈那种英勇无畏,大义凛然的英雄气概。
时光无法倒流,人生没有彩排。
老师的智慧不能代表学生的智慧,大胆的放手吧!相信孩子们自然生成的课堂,才是最本真的课堂,往往也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惊喜。
课改故事-用爱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用爱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随着课堂改革的不断深入,学习的脚步从未停歇。
其中感受最深的是这样一句话“教师不是神,学生不是人,他只是一个孩子,一块需要教师精心雕琢的玉”。
尤其是看到我们班级的新生冯浩然时,我的心境就少了几许狭隘,多了几分理解与宽容。
这学期,我任一年级班任。
面对60张充满稚气的笑脸,我似乎又回到了孩童时代,但仅仅是短时期的愉悦,更多的是思考。
现在的独生子女越来越活泼,以自我为中心,这都可以理解。
只是我班有个孩子极其特殊,由于父母离异,从两岁时就由爷爷奶奶照顾,8岁入学了,看似正常却与同龄孩子有很大的差别。
新生第一课我带领学生参观校园,学生按照大小个站好排正准备出发,他却因为没有站到认识的同学身后而拉着楼梯栏杆在地上打滚;还有平时上课时,想上厕所,自己就会直接打开班级后面的门,偷偷溜走;看到同学有好看的学具就抢。
诸如此类的举动不止一二,令我十分头疼。
上周的一天晚上,这个孩子胃肠感冒,上吐下泻。
第二天早上到班级时,我看着就有些不对劲。
第一节课,我正满怀激情的和同学生们上课,只听后座的一女生叫道:“老师,冯浩然又坐地上了”。
我当时真的很生气,待学生做练习时,我走到他桌旁,看到他额头全是汗,我轻轻地把他抱在怀里。
贴贴脑门,不发烧,孩子无力的看着我,我早忘了要发火的事,给同学们做了一个别出声的手势,全班都安静了。
后来我联系家长,带孩子去了医院。
就是这样一个特殊的孩子,在医院哭着和他年近70岁的奶奶说:“奶呀,我今天可难受了,老师抱我起来,我就想哭,以后我得听老师的话,好好学习。
”冯浩然的奶奶边给我打电话边哭,言语之中充满了感激。
其实,往往就是这样,我们一句关切的话、一个鼓励的眼神、一个善意的抚慰从学生那里反射回来的会出乎我们的意料。
这就是再朴素不过的“爱”的力量。
无声的爱能拉近心与心的距离,帮助我们与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使得学生亲其师,近其师,自然信其师,信其道。
我的课改故事
我的课改故事——教学路上的指示牌余江县第一中学朱丽荣作为一名师范生,“新课程改革”(以下简称“新课改”)这个词汇并不陌生, 大学期间已有了初步的认知,但只能算是“管中窥豹”,直到接触到教育综合这门课程,才深刻体会到新课改的内涵与精髓,即“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看完教育综合这本书后,我跃跃欲试,想立刻用理论去实践自己的教师梦,结果,丰满的理想败给了骨感的现实。
我意识到,要想成为一名称职的教师,必须利用好新课改这块教学路上的指示牌。
一、拨开迷雾,发挥新课改的指示牌作用2016年的暑假让人感觉特别的漫长,就这样盼望着盼望着,终于开学啦。
我轻轻的走进校园,迎风而来的是一阵阵军训的呐喊声,不由心中暗喜,这就是我的学生啦,终于重回阔别已久的三尺讲台,我迫不及待的去拿班级课程表,用心准备着新学期的第一堂课。
在我紧张而又无措的时候,我想到了书上的理论,要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首先要了解学生,我先去请教了有经验的教师,听听他们的意见建议,听完我更紧张了,我带的文科C班(最差的班级),相当一部分孩子是为了逃避数学才选择的文科,普遍存在学习习惯较差、自主学习意识不强、自制力偏弱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上课迟到、早退、讲话、睡觉、玩手机、看小说等方面。
面对这种情况,我压力倍增,也明白,不能全凭满腔热血,于是我又端起了新课改这块“指示牌”,暗暗地为自己鼓劲加油。
一个月下来,这些后进生没有我想象的那么糟糕,反而给了我一些惊喜,他们思维活跃、个性鲜明,课堂的学习氛围很轻松,但受制于学习基础不牢、学习习惯较差、学习意识不强、学习氛围不浓等主客观因素,短期内要提高学习成绩,必须综合施策。
二、放低姿态,与学生“套近乎”、交朋友教师和家长对学生的评价,总少不了叛逆、早恋、懒惰等等,我想这是由于不了解新时期学生特征导致的,现在的学生思想解放、追求独立、自尊心强,只有与他们套近乎、交朋友,才能了解学生、教育学生、成就学生,以下是我与部分上课不听讲的学生的谈话:教师:你们是不是不喜欢数学老师;学生:不是;教师:那是什么原因你们不喜欢听我的课呢?学生:我初中的时候数学就学的不好,现在这么难更听不懂;教师:其实我数学一开始也不好,你们想不想知道我后来为什么数学进步那么快;学生:想;教师:那我们就以朋友的身份约定,你这个星期认真听课,如果听懂了,我就告诉你原因,还有,既然成为朋友了,如果你们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可以随时找我讨论。
我的课改故事
我的课改故事教育改革的浪潮一波接着一波,而我,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亲身经历了课改带来的冲击和变化。
这是一段充满挑战与机遇的旅程,也是一个不断成长和反思的过程。
还记得课改之初,我怀揣着一丝迷茫和不安。
新的教学理念、新的教学方法,一切都显得那么陌生。
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我心中根深蒂固,突然间要打破常规,尝试新的方式,我真的有些不知所措。
然而,我深知改革是为了给学生带来更好的教育,为了让他们能在未来的社会中更具竞争力。
于是,我鼓起勇气,决定积极投身于课改的洪流之中。
我开始认真研究新的课程标准,参加各种培训和研讨活动。
在这个过程中,我逐渐理解了课改的核心目标——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不再是单纯地传授知识,而是要引导学生学会如何学习,如何思考,如何解决问题。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首先对自己的课堂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
以往,我总是站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地讲解,学生们则在下面被动地接受。
现在,我尝试把课堂还给学生,让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
我设计了各种小组活动,鼓励学生们相互合作、共同探讨。
刚开始的时候,学生们似乎不太适应这种方式,他们习惯了被老师“喂食”,不知道该如何自己去“觅食”。
但我并没有放弃,而是耐心地引导他们,慢慢地,学生们开始变得主动起来,课堂气氛也越来越活跃。
在一次数学课上,我给出了一道难题,让学生们分组讨论解决方案。
一开始,大家都沉默不语,不知道从哪里入手。
我在各个小组之间穿梭,倾听他们的想法,适时地给予一些提示。
终于,有一个小组的同学率先找到了思路,他们兴奋地向其他小组分享。
其他小组在他们的启发下,也纷纷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最终每个小组都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那一刻,我看到了学生们眼中闪烁的光芒,那是对知识的渴望,对成功的喜悦。
除了课堂教学方式的改变,我还注重课程资源的整合和拓展。
教材不再是唯一的教学依据,我通过网络、图书馆等渠道,收集了大量的相关资料,丰富了教学内容。
例如,在讲解历史文化的时候,我会给学生播放相关的纪录片、展示历史文物的图片,让他们更加直观地感受历史的魅力。
我的课改小故事
我的课改小故事天玉镇桥上小学:杨金强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我们也自然而然地走进了新课程的改革中,走进了新课程的实施中。
新课程的实施改变着我们传统的语文教学,新课改下的语文教学更融入生活,我们的学生也更富有个性。
一、语文教学更趋于生活化。
传统的语文教学,过于强调学科本位,过于追求语文学科严整的知识系统,过于追求知识的的传承,过于强调统一、集中,把自己孤立、封闭起来。
要革除这些弊端,就必须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体系。
而新课改下的语文教材就是这样更趋生活化,就是这种开放而有活力的课程体系。
那么,我们的语文课堂就要呼唤生活的回归,生活化的语文教学也是当前语文教学改革的必然走向。
首先,要有生活化的课堂教学环境。
传统的课堂环境过于强调了学习的功能,忽视了温馨的乐学环境。
而生活化的课堂环境,可以使学生在无拘无束、轻松愉快的生活场景中交流思想、表达情感。
如:在学习《自选商场》一文时,把课堂布置为商场式,小朋友扮成顾客和售货员,要学的生字和词语就是商品,在这样的环境里,小朋友们尽情交流,主动合作,怎么会不思潮涌动呢?而此时的我,不再是高高在上的传道授业解惑者,而是孩子们的伙伴,孩子们个个神采飞扬,活力四射。
其次,将课堂教学融入真实的生活中,用生活的理念来构建语文教学的大课堂。
新课改下的教材非常贴近儿童的生活,但是儿童活动区域的局限,生活的积累相对贫乏,我们作为老师在教学时就需要将教材内容与学生生活进行链接、拓展。
例如,《美丽的小路》一文,重点是让学生知道要保护环境,人人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不美的行为会破坏美丽的环境。
小学生大都没有意识到垃圾来自哪里。
于是,我就让孩子们作调查,小朋友兴趣盎然地去调查,更加具体地了解到原来我们生活的环境和自己是那么的重要,都纷纷表示要从我做起,保护自己生活的环境卫生,不再乱扔垃圾。
小朋友在学习中参与了生活,学习的兴趣更浓了。
再次,方法上有所创新。
语文课的活动主要方式是听、说、读、写及其综合。
我与课改故事获奖范文
我与课改故事获奖范文说起课改啊,就像一场奇妙的冒险,而我呢,就是那个在冒险中摸爬滚打的小探险家。
以前的课堂啊,那可真是规规矩矩得像老学究的书房。
老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地讲,我们在下面像小木偶一样记笔记。
那时候,上课就像一场催眠曲演奏会,眼皮子直打架。
但是,课改就像一阵春风,“呼啦”一下吹进了我们的课堂。
最开始的时候,我还真有点不适应。
就说小组讨论吧,以前都是各学各的,现在突然要围在一起讨论问题。
我记得第一次小组讨论的时候,我们几个就像刚认识的小动物,互相瞅着,不知道该从哪儿说起。
我心里直犯嘀咕:“这咋整啊?”旁边的同学也有点蒙圈,不过还好,有个比较活泼的同学先开了口:“咱们先看看这个问题是啥意思呗。
”这才打破了僵局。
慢慢地,我们开始七嘴八舌地讨论起来,你一言我一语的,那场面可热闹了。
有时候为了一个观点,争得面红耳赤,就像一群小斗鸡。
不过呢,就在这争争吵吵中,问题越来越清晰,答案也像小芽儿一样慢慢冒了出来。
课堂展示环节就更有趣了。
以前想都不敢想自己会站在讲台前面给同学们讲题或者分享想法。
我第一次上台展示的时候,两条腿直发软,就像两根面条似的。
心里像揣了只小兔子,蹦跶得厉害。
我站在台上,看着下面的同学,结结巴巴地开始说,声音小得像蚊子哼哼。
但是老师和同学们都用鼓励的眼神看着我,慢慢地,我的声音大了起来,思路也顺畅了,等我讲完的时候,下面居然响起了掌声。
那感觉,就像我刚刚打了一场胜仗一样,心里美滋滋的。
课改后的作业也变得很不一样。
以前就是那些枯燥的练习题,做得人头晕脑胀。
现在呢,有好多开放性的作业。
比如说,有一次语文老师让我们根据一篇课文来演一个小短剧。
我们小组可兴奋了,大家各自分工,有写剧本的,有找道具的,有负责表演的。
我扮演一个小书童,穿着从家里翻出来的一件像古装的衣服,还拿了把扇子当道具。
表演的时候,大家都笑得前仰后合的,不仅把课文的内容理解得透透的,还玩得特别开心。
再说说评价方式吧。
以前就是考试成绩定乾坤,现在可不同喽。
我的课改故事(赵斌)
我的课改故事新课程课改,像一声春雷,惊醒我沉睡的生命,激荡起学生们智慧的潜能,更指引着我,在碰撞和磨砺中一步步成长起来。
下面就和各位同仁分享一下我自己的课改故事一、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成长。
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记得那是参加课改不久,我执教的一节校级公开课。
在认真研读课标、教材的基础上,我决定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来组织教学,并特别宣布:同学们可以随时提出问题或回答问题,在一番准备之后,我信心十足地走上讲台。
由于我给学生最充分的自由,所以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学生争先恐后地提问、回答。
我也不管学生提的问题是否有价值、回答是否沾边,都报以鼓励的微笑,还不停地给予表扬和小小的"物质刺激"。
老师的鼓励和"礼品"的诱惑,像一剂兴奋剂,把学生的表现欲望激发出来了,很多人抢着举手,根本无心听别人的发言。
有的学生干脆跑到讲台上面对着我高谈阔论;有的同学似乎觉得课堂的热闹与他们无关,自顾摆弄着桌上的学具;个别调皮的学生甚至在那边打闹……课堂乱如市场,我不断地发出号令,竭力地想调控课堂。
然而,我孤立无援的声音早已被孩子们此起彼伏的叫嚷声淹没了。
渐渐地,课堂变得无序了……这是一堂失败的课让我羞愧难当。
我想:我按照新课程理念来上,可是,怎么会出现这样的局面呢?课后,同事们的点评一语中的。
原来是我肤浅地理解新课程理念:新课程注重表扬和鼓励,但不能滥用;给学生自由是对的,但仍然需要我们机智地把握课堂,巧妙地捕捉有益的信息资源,不露痕迹地化解问题,才能有效地调控课堂。
而这一切,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是多么不易啊!这需要为师者有浑厚的功力、深厚的积淀……这时候,我终于深切地感受到自身知识的贫乏与浅薄,意识到唯有切切实实地加强理论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才能在课改的风浪中勇立潮头、横搏激流。
二、在导学理念的构建中促进成长。
导学是课改的一大亮点。
它颠覆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它更换了课堂的主人翁,它如晴天霹雳一般要在课堂上封住老师的嘴!15年我在级部领导的引领下开始了“八环节”导学案教学模式。
我的课改故事
我的课改故事丰城二中饶淑丹有人说,课改是一场战争;有人说,课改就是吃苦;也有人说,课改就是学着别人干……说是战争太过残酷,说吃苦太过悲观,说是学着别人干太过被动。
我倒觉得课改是一个故事,一个由我们用心来书写的故事。
虽然故事里会有挫折,会有失败,会有泪花,但终究会有快乐。
下面我就采撷我在课改中的几多浪花与大家共享。
故事一:多一点宽容,少一点苛求。
记得我在教学《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课时,先让学生读读这首诗。
孙通同学几乎把手伸到我的脸上,嘴里嚷着:“我来!我来!”他站起来,大声念道:“梦游天老…吟留别”全班同学哄堂大笑,有的笑得前仰后合,有的叫起来:“兄弟,标题都读错了!”孙通同学手足无措,十分尴尬。
我摆摆手:“大家别笑,孙通同学读得很好!不会,才要学嘛!”大家一下子静了下来。
我转过身摸着他的头说:读书要仔细看,认真读,相信你第二次一定能读好了。
”孙通拿起书,有声有色地朗读起来。
教师的态度决定着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一个诙谐的批评、一个鼓励的目光都会渗入学生的心头,达到以情动情的效果。
如“罗森塔尔效应”说明,在老师关爱激励下,无论是好学生还是“差”学生,都会产生自尊、自信的心理,并以此作为参与学习的动力。
师生之间的情感在宽容的交往中不断交融。
教学中,教师应注意换位思考,正确把握教师的角色,对学生不求全责备,允许失败,鼓励“异想天开”,乐于接受孩子的意见和建议,尊重需要,提倡合作、鼓励探究、共同参与。
故事二:“老师,您等一等……”在一些公开课上,我们常常会听到这样的话:“这个问题我们下课以后再讨论。
”或者是“还有什么话下课以后再讲给老师听,好吗?”但真正能珍视与学生课外交流的老师有多少呢?紧张的工作会迫使你权衡之下放弃与学生的课外交流。
每堂语文课下来,我总无法也不忍心立刻抽身离开教室,有时我是被讲台上待批的作业绊住的,有时我是为学生个别辅导留下的,而大多数情况则是被孩子们一句“老师,您等一等……”给拽住了脚步。
我与课改故事获奖范文
我与课改故事获奖范文在教育的大舞台上,课改就像一场热闹非凡的大戏,而我呢,既是观众,也是个小小的演员,在这场大戏里有着不少令人哭笑不得又收获满满的故事。
记得课改刚开始的时候,我那叫一个懵啊。
就像突然被丢进了一个满是新奇玩意儿的迷宫里,完全找不着北。
以前上课,那就是老师在台上滔滔不绝地讲,我们在台下昏昏欲睡地听,偶尔做做笔记,就像机器人按照程序执行任务一样。
可课改一来,这游戏规则全变了。
课堂不再是老师的“一言堂”,而是变成了我们的“大舞台”。
老师就像个导演,我们学生则成了主演。
刚开始我还特不适应,心想:“这咋回事啊?让我发言,我哪会啊?”就说那次语文课吧,老师让我们分组讨论一篇课文的主题思想。
我们这一组的小伙伴们七嘴八舌地就开始了,我当时就像个木头人似的,傻愣愣地听着。
大家你一言我一语,什么“反映社会现实”“表达作者的孤独感”,各种想法像爆米花一样往外蹦。
我听着听着,心里也痒痒起来,可又怕自己说错。
犹豫了老半天,我才小声地说:“我觉得这篇文章还可能是作者在怀念过去的美好时光呢。
”没想到大家听了之后,都觉得有道理,还一个劲儿地夸我想法独特。
那一刻,我就像挖到了宝藏一样兴奋,原来自己的想法也很有价值呢!这课改的路上也不全是一帆风顺的。
有一次数学公开课,老师采用了新的教学方法,让我们自己去探究一个数学定理。
我当时看着那题目,就像看天书一样,完全不知道从哪儿下手。
我心里那个急啊,就像热锅上的蚂蚁团团转。
小组里的其他同学都很积极地在尝试各种方法,我却只能干瞪眼。
最后还是小组里的学霸拉了我一把,他一步一步地给我讲解思路,我才慢慢跟上了节奏。
从那以后,我就明白了,这课改虽然给了我们更多自由发挥的空间,但也得自己努力去适应、去探索,不然就只能被落下。
随着课改的深入,我发现自己变得越来越爱思考,越来越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了。
以前我是个胆小内向的学生,现在就像被注入了一股神奇的力量,变得开朗自信起来。
我不再害怕犯错,因为我知道在这个探索的过程中,错误也是一种宝贵的财富。
我的课改故事
我的课改故事
我是一名普通的教师,也曾经对课改抱有一些犹豫和担忧。
但是,经历了一次课改实践后,我的观念彻底改变了。
在课改之初,我对于课堂教学的方式和内容都有所保守。
我习
惯于传统的讲授式教学,课堂上我是主角,学生则是被动接受知识。
然而,在一次课改的研讨会上,我接触到了一些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这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的教学方式。
我开始尝试采用启发式教学,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更多的思考
和讨论。
我设计了一些小组活动和案例分析,让学生们在团队中合作,共同探讨问题。
我也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观点,而不是
一味地接受我的观点。
这样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们更加积极参与,也
更容易理解和接受知识。
除了教学方式的改变,我还对课程内容进行了调整。
我引入了
一些实际案例和最新的研究成果,让学生们了解到知识的应用和前沿。
我还鼓励他们进行课外阅读和实践,希望能够培养他们的创新
意识和实践能力。
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我发现课改带来了很多积极的变化。
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得到了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也有了明显的提升。
我也收获了更多的教学乐趣,看到学生们在课堂上展现出的活力和创造力,我觉得这就是教育的意义所在。
通过课改,我不仅改变了自己的教学方式,也改变了对教育的认识。
我相信,只有不断地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才能更好地适应当下的教育需求,培养出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课改是一次挑战,也是一次机遇。
我愿意继续探索和实践,为了更好地教育,为了更美好的未来。
这就是我的课改故事。
课改小故事
课改小故事一、背景介绍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推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在这种背景下,我们学校也开始了课程改革,以适应新时代的教育需求。
二、故事情节记得那是我刚入职不久,学校便开始推行课改实验班,我很荣幸地成为了其中的一名教师。
我们不再使用传统的教材,而是采用项目式教学方法,让学生通过完成实际项目来学习知识。
在一次数学课上,我设计了一个关于“测量校园内某建筑物的高度”的项目。
学生们三人一组,分工合作,有的负责测量,有的负责计算,有的负责汇报。
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他们不仅学会了如何使用测量工具,还学会了如何团队协作、如何解决问题。
在另一堂语文课上,我们则是通过一个“重走长征路”的项目来学习红军长征的历史。
学生们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都要选择一个长征路上的重要地点进行深入研究,然后通过PPT、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进行展示。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不仅了解了红军长征的历史背景和过程,还学会了如何制作PPT、如何利用网络查找资料等技能。
三、故事反思通过这些课改实验班的教学经历,我深刻地认识到了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之处。
传统教学模式注重知识的传授和记忆,而忽略了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
而课改实验班则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让学生通过实际项目来学习知识,更加符合新时代的教育需求。
同时,我也发现了一些课改中存在的问题。
例如,有些学生在传统教学模式中已经习惯了被动接受知识的方式,难以适应新的教学方式;有些学生则是在项目学习中表现得不够积极,需要老师更多的引导和激励。
针对这些问题,我认为可以通过加强教师培训和提高教师素质来解决,让教师更加了解学生的学习特点和需求,更好地引导学生学习。
四、故事启示这些课改实验班的教学经历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了教育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在未来的教学中,我将继续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让学生更加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提高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的课改小故事
天玉镇桥上小学:杨金强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我们也自然而然地走进了新课程的改革中,走进了新课程的实施中。
新课程的实施改变着我们传统的语文教学,新课改下的语文教学更融入生活,我们的学生也更富有个性。
一、语文教学更趋于生活化。
传统的语文教学,过于强调学科本位,过于追求语文学科严整的知识系统,过于追求知识的的传承,过于强调统一、集中,把自己孤立、封闭起来。
要革除这些弊端,就必须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体系。
而新课改下的语文教材就是这样更趋生活化,就是这种开放而有活力的课程体系。
那么,我们的语文课堂就要呼唤生活的回归,生活化的语文教学也是当前语文教学改革的必然走向。
首先,要有生活化的课堂教学环境。
传统的课堂环境过于强调了学习的功能,忽视了温馨的乐学环境。
而生活化的课堂环境,可以使学生在无拘无束、轻松愉快的生活场景中交流思想、表达情感。
如:在学习《自选商场》一文时,把课堂布置为商场式,小朋友扮成顾客和售货员,要学的生字和词语就是商品,在这样的环境里,小朋友们尽情交流,主动合作,怎么会不思潮涌动呢?而此时的我,不再是高高在上的传道授业解惑者,而是孩子们的伙伴,孩子们个个神采飞扬,活力四射。
其次,将课堂教学融入真实的生活中,用生活的理念来构建语文教学的大课堂。
新课改下的教材非常贴近儿童的生活,
但是儿童活动区域的局限,生活的积累相对贫乏,我们作为老师在教学时就需要将教材内容与学生生活进行链接、拓展。
例如,《美丽的小路》一文,重点是让学生知道要保护环境,人人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不美的行为会破坏美丽的环境。
小学生大都没有意识到垃圾来自哪里。
于是,我就让孩子们作调查,小朋友兴趣盎然地去调查,更加具体地了解到原来我们生活的环境和自己是那么的重要,都纷纷表示要从我做起,保护自己生活的环境卫生,不再乱扔垃圾。
小朋友在学习中参与了生活,学习的兴趣更浓了。
再次,方法上有所创新。
语文课的活动主要方式是听、说、读、写及其综合。
在这样的前提下,如何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使学生自主参与到语文学习中来,我们可以采用生活化的教学方法,如通过看、做、唱等方式,让小朋友把有利于语文学习的非本性活动方式统统拿来。
例如,在春天里,让学生在课堂上走出教室,去观赏大自然的迎春花、桃树,亲自观察它们分别是怎样开花的,色彩如何,形状怎样,这样为学生学习课文铺设了台阶。
同时,还可以让学生唱一唱春天的歌曲《春天在哪里》等。
又如,在学习《夏夜多美》一文,让小朋友入情入景演一演,在玩中学,学中玩,体会到了原来助人为乐是最美的,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学习《自己去吧》一文后,让小朋友去生活中做一做自己很想做但又没有信心做好的事,体会到只要我们努力去做,就没有做不成的事。
二、在角色转变中放飞学生的个性。
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是唯一的知识拥有者,是知识进入接受器的手段,教师拥有了绝对的权力,学生必须服从。
新课程教学中,我们教师必须努力转变角色,怀着一颗平常心,带着微笑走
进课堂,由过去的“统治主宰者”“支配者”“直接知识传授者”“主讲者”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参与者,变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引领者。
给学生留一个思考的机会,给学生一个自主的空间,然后再听听他们的发现,你就会觉得他们的思维是那么另人惊讶,是那么另人兴奋。
如在学习《要下雨了》一文中的生字时,我说这一课的生字在读时要注意什么,孩子们立刻举手如林,说“闷”“伸”“阵”都是前鼻音:“伸”和“阵”还是翘舌音,翘舌音的还有“潮”“湿”“虫”;又说“伸”“消”“搬”“哗”都是形声字;在识记字形时,有小朋友说搬东西要用手,所以“搬”有一提手旁;还有小朋友给“闷”编了个字谜——门把心给关住了……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孩子们敢于把自己的学习成果给说出来,同时又与他人分享了快乐,在学习中意识到了自己的价值,对主动识字的愿望更高了,学习的兴趣也更浓了。
并有了到生活中去主动识字的愿望,还能纠正商店、路牌上的错别字,这不就又为语文能力的形成引入了一泓微波荡漾的清水吗?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应该让学生真正成为阅读的主人,让他们亲历阅读实践,在阅读中有所感悟和思考。
在新课程的实施中,我尽量地给孩子阅读的时间,让他们自己去读通课文,自己去读懂课文,让他们会读课文。
在书声中,教师已不是主导者、支配者了,而是成了学生阅读的引领者;在书声中,学生的情感体验多了,有了阅读的积极性和自觉性,也激发了他们的阅读兴趣。
在充分的阅读中,小朋友全心地投入到了优美的语境中,全心地去阅读,引领学生《看电视》,体会到家庭的温情和尊老爱幼的好风尚。
走进《两只鸟蛋》,体验到“我”在母亲的启发下,幼小的心灵里已萌生出对生命的珍爱,对小鸟的关爱,对大自然的热爱,也体会到保护大自然要从我做起。
当然,孩子们的生活经验不同,已有的知识结构也不同,那么对同一文本的理解和感受肯定也会不同。
这个时候,我们作为教师,就要多一把衡量的尺子,尊重学生在阅读时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我们教师在学生学习的时候,适时地给予学生鼓励、表扬、赞许。
这样可以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让学生真正有个性地去阅读。
例如在学习《要下雨了》一文时,小白兔看到燕子飞得很低时,心里怎么样?你会怎样读这句话?一位小朋友满脸疑惑地读了起来。
我就说,哦,你看到燕子飞得这么低,觉得很奇怪;又有一位小朋友高兴地读了起来,我又说,今天小燕子来给你作伴,你很开心……这里,我不是要求学生千篇一律地按照我的意愿去朗读课文,而是让学生在充分的情感体验的基础上,自由地将内心的情感自然而然地释放和融合于朗读之中。
语文是有生命的,语文的生命应该融入到不断生成的语境和游动的语流中。
语文的学习应该在活生生的动态语言环境中进行的。
而我们传统的教学往往把词语、句子孤立了起来,总是要求学生进行着“什么时候,谁在干什么”“谁在什么地方干什么”之类的语言训练。
这样的训练不能将新教材中富有文学性和人情味的内容表达出来,也框住了学生的思维。
我们应该让学生有更多的富有创意的表达。
在《荷叶圆圆》一文学习后,我让小朋友说说,你会把荷叶当成什么呢?学生灵感的火花被点燃了,荷叶也更美了:“荷叶是我的帽子,我在荷叶下,觉得整个夏天不热了。
”“荷叶是我的故事书,我在荷叶上读到了许多夏天的故事。
”……孩子们的独特体验是多么富有灵气呀!他们的个性也在这独特的体验中得到了放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