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统编高中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知识点总结
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共35张ppt)
内部:①统治集团内部奢侈腐化 ②地方宗王权重(争权)
诸侯实力坐大,威胁中央
问题探究:是什么原因造成西晋的统一如此短暂呢?
西晋——低质量的“大一统”
五胡内迁示意图
材料3:西北诸郡,皆为戎居……关中 之人百余万口,率其少多,戎狄居 半。……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戎狄 志态,不与华同……士庶玩习,侮其 轻弱,使其怨恨之气,毒於骨髓。
意义
三国鼎立实现了区域性的局部统一,生产有所恢复和发展,推 动了全国统一。
魏国国力较强,在三 国鼎立局面中略占上风。 蜀、吴两国则加强了对 南方少数民族地区的治
理。263年,曹魏权臣 司马昭发兵灭蜀。 266年,司马昭之子 司马炎代魏称帝,国
号晋,史称西晋。司马
炎即晋武帝。280年,
西晋灭吴,完成统一。
江南开发
(1)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
①自然环境优越,适合发展农业。 ②江南地区战争相对较少,社会秩序较安定。 ③北人南迁,带来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充实了劳动力资源。
(2)南方经济发展的成就: ①农业:南方土地大量开垦,农作物品种增加,产量提高。 ②手工业:纺织、矿冶、陶瓷、造船、造纸等有明显进步。
南朝
高门士族衰败 ➢ 420年,出身低级士族的武将刘裕夺取皇位,改国号宋。
东晋
(317-420 年)
宋齐梁陈 南朝(420—589年)
六朝 南 古都 京
+ 吴国
从西晋末年起,北方人民为躲避战乱,大批流亡南下,带来了先进 的生产工具和技术,也充实了劳动力资源。东晋南朝时期,南方土地大 量开垦,农作物品种增加,产量提高。手工业方面,纺织、矿冶、陶瓷、 造船、造纸等行业都有明显进步。在江南开发的过程中,许多山区的少 数民族也逐步与汉族交融。
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共18张ppt)
辈,求之州内,于是十二郡中正佥共举默。”晋以后批 评选举专重家世之弊者不断——《晋书·郑袤传子默附
弊端;
传》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请罢中正除九品疏》 3.八王之乱,耗
材料三:经过这次变乱,社会经济受到严重破坏,人民 竭国力;
大量伤亡,西晋的统治机能也从此瘫痪。
——何兹全《魏晋南北朝史》
材料四:洛京倾覆,中州士女避乱江左者十六七 ——《晋书·王导传》
东晋政局
材料一:晋主虽有南面之尊,无总御之实,宰辅执政,政出多门,权 去公家,遂成习俗。——《晋书·姚兴载记》
材料二:(元)帝初镇江东,威名未著, (王)敦与从弟导等同心翼戴,以隆中兴。 时人为之语曰:“王与马,共天下。”
——《晋书·王敦传》 材料三: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刘禹锡《乌衣巷》
三国
1
三鼎 足立
3
赤壁之战 208年,赤壁之战,孙刘联军获 胜,刘备终于有了自己的地盘, 曹操也退回北方无力南下
2
孙权 接手父兄基业开拓江东。
过程
220年,称帝,定都洛阳,国号魏 221年,刘备称帝,定都成都,国 号,史称蜀汉,简称蜀
229年,孙权称帝,定都建业,国号吴
263年,司马昭发兵灭蜀
从全局来看,分裂中孕育着统一
• 民族关系:各民族原有布局被打乱,民族接触频繁,差距缩小, 但民族隔阂任然存在
4世纪下半叶,氐人族建立统一北方,苻坚建立国家,史称前秦
前秦与东晋的淝水之战:
背景:前秦统一北方后与南方的东晋政权
以淮水为界,南北对峙。苻坚决定 荡平江南,消灭东晋,统一中国。
时间: 383年
性质: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
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 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共42张ppt)
B.政治原因:魏晋政权统治基础是士族, 代担任重要官职。
皇帝依赖士族支持。
B.经济:士族占有大量土地和劳动
C.政治保障:九品中正制为士族提供政治 保障。
力,建立起自给自足、实力雄厚的 庄园经济。
D.经济基础:自给自足的庄园经济提供经 C.文化:崇尚清谈和玄学,担任清官。
济保障。
九品中正制度 特权选官制度
三足鼎立
蜀汉
公元221年 刘备称帝, 定都成都,国号蜀,史称蜀汉 起止时间:221-263
三国鼎立形势图(262年)
魏
公元220年, 曹操之子曹丕称帝, 定都洛阳,国号魏,东汉灭亡 起止时间:220-265
吴
公元222年, 孙权称王,229年称帝 定都建业,国号吴 起止时间:222-280
2.西晋短暂统一
① 根 源 :西晋建立之初,恢复了古代的分封制,分封宗室子弟为王 者27人,以郡为国,王国各自成立国军。
晋 惠 帝
不问民生
腐败奢靡
石
王
崇
恺
②性质:宗室诸王为争夺中央政权的内部暴乱
③影响:西晋国力严重损耗,北方地区破坏 惨重,激化了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 北方人口南迁,促进江南的开发。
自此,中国进入长期政权分立 的时期
统治集团奢侈腐化。
八王之乱,加剧社会 矛盾。 少数民族内迁,民 族矛盾激化。
东晋与南朝
1.东晋建立
衣冠南渡
永嘉之乱,是西晋后期匈奴刘汉军
攻破晋都、俘虏晋帝、最终使西晋灭 亡的历史事件。
永嘉之乱后,晋朝统治集团南迁, 史称“衣冠南渡”。
晋
元
帝 司
公 元 317 年 , 皇
马 睿
族司马睿重建
晋朝,定都建
人教版统编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三国鼎立形势图(262年)
孙吴:开发江东,造船业发达,发展
220年曹操去世后,曹丕废汉献帝建立 魏国——东汉灭亡,正式进入三国时期。
海外贸易。230年,孙权派卫温到达 夷洲,加强台湾与内地联系。
一、三国与西晋
司马懿出身于世族豪门,曹丕死后辅 佐魏明帝曹叡。魏明帝死时,托付曹爽与 司马懿辅佐齐王曹芳。他死后,先后由其 子司马师、司马昭掌权。
——阎步克《波峰与波谷》
二、东晋与南朝
二、东晋与南朝
东晋的门阀政治——东晋虽然是司马氏政权的延续,但本身司马氏在政 治上威望不高,整个朝廷都由世族大家把持,最先的一个乃出身琅琊王氏 的王导,其后又有陈郡谢氏的谢安、谢玄、王敦等。
东晋初年政治上由王导 主持 ,军事上依靠王敦
王与 与 西 晋 01
政权更迭 江南开发
北魏孝文帝改革
江南开发
02 东 晋 与 南 朝 03 十 六 国 与 北 朝
民族交融
【学习目标】
运用历史发展观点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迭与社会经济、民族 唯物史观
关系的发展。 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所处的特定的时空环境,抓住其特定时空背景 时空观念 和阶段特征。 史料实证 通过文献资料记载,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影响。 运用文献资料,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国家分裂和民族大融合时期 历史解释 。 认识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南北经济文化交流加强,民族融合趋势增强 家国情怀 。
鲜卑
羌 (qiāng)
氐(dī)
鲜卑
匈奴
羯 ( jié)
五胡内迁
1.背景: ①统治阶级为补充兵源 及劳动力,强迫西、北 边陲的少数民族内迁中 原;②少数民族自身经 济发展的需要。 2.影响: ①促进江南开发; ②有利于少数民族逐渐 封建化; ③促进民族融合; ④一定程度上激化了民 族矛盾。
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共12张ppt)
【课程标准】 1.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的民族交融、区域开发。
一、三国与西晋
(一)三国鼎立
国号 建立时间 建立者 魏 220年 曹丕 蜀 221年 刘备 吴 229年 孙权
都城 洛阳 成都 建业
官渡之战 时间:公元200年 双方:曹操军——袁绍 地点:官渡(今河南中牟东北) 特点:曹操奇袭袁军在乌巢的粮仓(今河南 封丘西),继而击溃袁军主力。 结果:奠定了曹操统一中国北方的基础。
(4)人口因素:北方人口南迁,增加了劳动力,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
(5)经济因素:农作物品种交流和对外贸易的发展。
(6)其他条件:江南地区各族人民的辛勤劳动。
2、影响
(1)经济格局:促进了江南经济发展,使江南成为国家赋税的主要承担者。
(2)文化重心:教育文化重心南移,南方教育不断发展。
(3)交通贸易:经济重心的南移,促进了南方沿海城市海上交通和运输的发展。
拓展内容:
三长制:地方基层行政组织,它规定五家立一邻长,五邻立一里长,五里立一党长。三 长的职责是检查户口,管理农民,征发租调力役。 均田制:凡15岁以上的男子,每人授给种植谷物的露田40亩,女子20亩。初受田者,男 子每人另授桑田20亩,限3年内种上规定的桑、枣、榆等树。 俸禄制:就是古代官员的薪资制度,在这之前,官员的薪资不是唯一的,在宗主督护制 下,官员是可以自己决定该不该收税的。俸禄制规范了官员的薪资,以达到反腐和绩效 考察的作用。 租调制:北魏孝文帝改革,颁布均田令,规定一夫一妇每年纳粟为租,纳帛或布为调, 受田农民将承担定额租调,成年男子负担一定的徭役。
(4)人口分布:南方的人口迅速膨胀,我国南部、东南部人口在全国总人口中的比重不断增
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角度
内容
民族交融是指各民族间共同生活、彼此学习、共同发展、逐渐交融
内涵 的过程,包括经济生活、文化语言、风俗习惯、民族心理等趋向一
致。 (1)根本原因:在共同生活的地域内,民族之间密切交往,互相影响。
原因 (2)具体原因:先进文化的吸引力,战争因素的影响,统治政策的强
力推进。 (1)北方农民为逃避战乱,迁居南方。
在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中的意义。
三国与西晋
1. 三国鼎立的形成 从全局来看,分裂孕育着统一; 从主流来说,生产力在不断发展。
((12))2刘2备0年称,帝_,曹__定丕__都_称成帝都,,定国都号洛汉阳,,史国称号__魏__。__注_意。:曹操并非三国时期人物。 (3)孙权称帝,定都______,国号吴。 蜀汉
被击败于淝水。 相关成语:风声鹤唳、草木皆兵。
2.北朝 (1)统一北方:4世纪末,鲜卑拓跋部建立的北魏强大起来,于__4_3_9__年统一北方。
(2)孝文帝改革
结束了十六国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
①时间:5世纪后期
②内容:将都城从迁到_______;以汉族服饰取代鲜卑服饰,朝中禁鲜
平城
洛阳
卑语,统一说______;改鲜卑姓为汉姓; 今山西大同
齐、梁、陈四个王朝,合称______。 南朝
3.
江(1)南原开因发:北东方晋人时民江为南躲出避现战“荆乱扬,晏大安批,流户亡口南殷下实,”带的来景了象先。进的__________,也充
实了劳动力资源。
生产技术
(2)表现①②农手业工:业南:方纺土织地、大矿量冶开、垦陶,瓷农、作造物船品、种造增纸加等,行产业量都提有高明。显进步。
对点训练 1.某中学春秋史社的同学们正在进行“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开发原因”的研究性学
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4.南朝衰落
(1)东晋南朝之交,一度将势力范围扩展到黄河南岸附近,但随后
在军事上渐处下风,又退回到淮河一线。
(2)到陈朝,只能保有长江以南,上游又大局已定。
一
二
三
三、十六国与北朝 1.北方“十六国” (1)建立 北方15个割据政权加上西南地区的成汉,合称“十六国”。其中大 部分由内迁少数民族建立。 (2)概况 ①都采用了中原模式的国号、年号,学习汉族的典章制度。各族 差异慢慢缩小,但民族隔阂仍然广泛存在。 ②4世纪下半叶,氐族建立的前秦统一北方,随后大举进攻东晋, 被击败于淝水。 ③前秦政权在淝水之战后迅速崩溃,曾经稍显缓和的民族矛盾又 加剧了。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 史料实证 史料一 从2世纪到5世纪……先后出现了四次由“乱”到“治” 的局面。一是从东汉末年黄巾起义失败后,军事集团间的混乱到 曹操统一北方;二是从西晋短期统一,到西晋末年统治阶级内部争 夺皇位的斗争和北方少数民族统治者割据混战的十六国时期,到 前秦苻坚统一黄河流域;三是从淝水之战后前秦瓦解到北魏统一 黄河流域;四是从北魏分裂到北周统一北方。 ——摘编自《历史学习精要》 史料二 江南之为国,盛矣。……至于元嘉(宋文帝刘义隆的年号, 即424—453年)末,三十有九载,兵车勿用,民不外劳,役宽务简,氓庶 繁息,至余粮栖亩(田中余粮不必再收割),户不夜扃,盖东西之极盛 也。……自此以至大明(年号,457—464年)之季……地广野丰,民 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 ——《宋书·孔季慕等传》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解题指导
选 项
分
析
A
民族认同感是对本民族的认可,而材料体现的是少数民族政 权学习汉文化,故 A 项排除
B
接受汉族文化的历史观念,并不能化解民族矛盾,故 B 项排 除
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共28张ppt)
朝代
宋
齐
南 朝
梁
陈
建立者 刘裕 萧道成 萧衍 陈霸先
时间 420年—479年 479年—502年 502年—557年 557年—589年
都城 建康
3.江南开发
南方开发的原因是什么?
先秦与秦汉时期,江南农业虽有所发展,但明显落后于经济发展重心黄
河流域。魏晋南北朝时期,黄河流域战乱频仍,大量北方人口南迁,西晋末
八王之乱严重破坏了社会生产,严重消耗 了西晋的国力,西晋统治分崩离析。五胡趁虚 而入。
西晋统一短暂与迅速灭亡的原因:
①统治集团奢侈腐化。 ②八王之乱,宗室诸王争权夺势,严重破坏了社会生产力。 ③少数民族内迁,民族矛盾激化。(五胡乱华) ④内迁匈奴贵族灭晋。
一、三国与西晋
1.三国鼎立:220年,曹丕称帝建魏,都洛阳。东汉灭亡。 (220-280) 刘备称帝建立蜀汉,都成都。 孙权称帝建吴,都建业。
统治者对内迁的少数民族进行了残酷的民 族压迫,反抗时有发生。
各族内迁以后,与汉人杂处,晋统治者强 迫各族人民纳租税,服劳役,还掠卖少数民 族人为奴婢。因而各少数民族对西晋统治者 “怨恨之气,毒于骨髓”。少数民族首领趁 机起兵反抗。
少数民族内迁(匈奴、鲜卑、羯、氐、 羌五胡内迁)既促进了民族融合,也 激化了民族矛盾。
开发的原因: ①南方统治者重视;南方相对稳定;南方自然条件优越; ②北方战乱,人民大批南下带来先进的生产工具与技术; ③人民辛勤劳动
开发的表现:
开发的影响: ①改变了南方落后的经济面貌,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基。 ②大大影响了南方政治,促成了南北抗衡的政治局面。 ③促进民族交融,带动南方文化的进步。
二、东晋与南朝
结果: 皇权衰弱。
“旧时王谢庭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高中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 史纲要 上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共18 张PPT)
材料一:孝文 帝曰:“朕以 恒、代无运漕 之路,故京邑 (平城)民贫; 今移都伊、洛, 欲通运四方。”
材料二:(孝文帝)曰:“今日之行,诚知不易。但国家兴自北土, 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 风易俗,信为甚难。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 (拓跋)澄曰:“伊路中区,均天下所据。陛下制御华夏,辑平九 服,苍生闻此,应当大庆。”
材料:“江南之为国……至于元嘉(424年—453年)末,
三十有九载,兵车勿用,民不外劳,役宽务简,氓庶
(百姓)繁息,至余粮栖亩,户不夜扃,盖东西之极盛
也。……百许年中,无风尘之警,区域之内,晏如
也……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
会土带海傍湖,良畴亦数十万顷,膏腴上地,亩值一金,
鄠、杜之间不能比也。荆城跨南楚之富,扬部有全吴之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 史纲要 上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共18 张PPT)
魏孝文帝出行图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 史纲要 上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共18 张PPT)
“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 野蛮精悍之血,注人中原文化颓废 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 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
三国 西晋 东晋十六国 南北朝
北方
魏
晋
南方
蜀 吴
公元266---280---316
十六国
东晋
“西戎荒俗,非礼义之邦。羁縻之道,服而赦之,示以 中国之威,导以王化之法,勿极武穷兵,过深残掠。”
人教统编版高一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并分别为六个皇弟聘中原大姓女子为
世 王妃,很多鲜卑公主也嫁给汉族高门,
家 鲜卑、汉族互为姻亲。
大
孝文帝通过门阀制度的确立和汉族
族 的联姻,使鲜卑贵族和汉族士人得以
进一步融合。
思考:这种姻亲关系对北魏的统治有什么好处呢?
把汉族地主和鲜卑贵族的利益联系在一起, 壮大了北魏的统治力量。
材料7:
南朝梁名将陈庆之出使洛阳……“吾始以为大江以北皆 戎狄之乡,比至洛阳乃知衣冠人物尽在中原,非江东所及 也,奈何轻之。”
自然环境的变化促使北方游牧民族内迁
材料2:
晋武帝惩戒曹魏之以孤 立而亡,于是在泰始元年 (公元265年),大封同姓 诸王,使互相维制。以郡 为国,邑二万户为大国, 置上中下三军,兵五千人; 邑万户为次国,置上下二 军,兵三千人;邑五千户 为小国,置一军,兵一千 五百人。
——王仲荦《魏晋南 北朝史》
——樊树志《国史十六讲》
孝文帝不加扬弃地全盘汉化,也为北魏后期的统治埋下 了无穷的隐患……凡此种种,消磨了北魏统治者的锐气与活 力,激化了社会矛盾与冲突,致使北魏统治由盛转衰,归 于灭亡。
——郝松枝《全盘汉化与北魏的速亡》
思考:以上两个观点看待孝文帝改革有何不同, 你赞同谁的观点?
探究一: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历史发展脉络与特征?
东魏 北齐
十六国
北魏 439统一
西魏
北周
隋
汉 南 蜀 吴 280-316 东晋
宋 齐 梁陈
朝
方
317-420
南朝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思考:这一时期的时代特征是什么?
政权更迭 民族交融
探究一: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历史发展脉络与特征?
探究二:北方地区是如何实现民族融合的?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建立者:曹丕都 城:洛阳时 间:220-265
魏
建立者:孙权都 城:建业时 间:229-280
吴
建立者:刘备 都 城:成都 时 间:221-263
蜀
战争
双方
结果
官渡之战
曹操VS袁绍
曹操以少胜多,统一北方。
赤壁之战
二、东晋与南朝
(三) 江南开发
1.江南开发的原因
材料一
(江南)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司马迁《史记》
江南之国为盛矣。……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覆衣天下。——《宋书》
材料二
①江南自然条件优越,具备良好的开发基础。
②北方人口南迁充实了南方的劳动力) 前秦统一北方与淝水之战
1.统一北方时间:4世纪下半叶
时间:
383年
2.淝水之战
双方:
前秦与东晋
结果:
东晋以少胜多,打败前秦
失败原因:
前秦政权内部各族未充分融合,统治基础脆弱,战略战术失当。
影响:
前秦迅速崩溃,原先归附前秦的其他民族,纷纷乘机独立,黄河以北又再陷入分裂的状态。
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 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陈寿:《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隆中对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3.南朝(宋齐梁陈)
朝代
建立者
时间
都城
宋
刘裕
420年—479年
齐
统编人教版高中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说课稿
统编人教版高中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说课稿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统编人教版高中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二单元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第二单元讲述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的历史。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和隋唐王朝的鼎盛局面,认识这一时期制度演进、民族交融、区域开发和思想文化发展等新成就。
本课讲述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承载着实现单元教学目标的任务。
为了更好地教学,下面我将从课程标准、教材分析、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教学重难点、学情分析、教学方法及准备、教学过程等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课程标准。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2017版2020年修订):“1.4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大一统的发展: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制度变化与创新、民族交融、区域开发和思想文化领域的新成就。
”二、教材分析。
本课是《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二单元第5课,本课教材以史实叙述为主,主要讲述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国家分裂,政权更迭频繁,民族冲突严重,但是社会经济在曲折中仍有进步,汉民族与内迁民族在频繁接触中,其政治、经济、文化、风俗习惯等方面相互渗透和影响,逐步走向交融,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包括“三国与西晋、东晋与南朝、十六国与北朝”三目内容。
教材图文并茂,史料丰富,注重活动与探究教学。
因为本课主要内容从三国一直讲到北朝,时间跨度大,内容包括政治、经济、民族融合等多方面,但重点是政权更迭和民族融合历史,所以教学应重点突出,应注意教学时间的分配。
三、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一)教学目标1.能概括三国与两晋、东晋与南朝、十六国与北朝等时期朝代更替的基本史实,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国家分裂、政权更迭频繁的时代特征;2.能够运用有关史料,分析当时民族矛盾尖锐、民族冲突严重的特点;3.在概括南方的开发、北魏孝文帝改革等基本史实的基础上,说明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
人教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必修上册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孙权
都城
洛阳
成都
建业
2、西晋
(1)建立:三国后期,司马氏家族逐渐掌权后发兵 灭蜀。266年,司马炎建西晋,280年完成统一。
西晋版图
晋武帝司马炎
鲜卑
羌 (qiāng)
氐(dī)
鲜卑
匈奴
羯 ( jié)
(2)五胡内迁
1.背景: ①统治阶级为补充 兵源及劳动力,强 迫西、北边陲的少 数民族内迁中原; ②少数民族自身经 济发展的需要。 2.影响: ①促进江南开发; ②有利于少数民族 逐渐封建化; ③促进民族融合; ④一定程度上激化 了民族矛盾。
③前秦军队指挥不当,战线过长;
从东晋方面看:
①广大将士在保卫江南、恢复中原思想的激励下,士气 高昂;
②将领足智多谋,指挥得当。
2.北朝代表政权—北魏
背景: ①北魏统一北方; ②各民族的融合趋势加强; ③社会矛盾激化; ④孝文帝改革的决心。 措施: ①迁都洛阳;②穿汉服、说汉语、改汉姓;③均田制;④鼓励鲜 卑贵族与汉族士族通婚;⑤三长制。 意义: ①顺应了北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趋势,缓解了民族矛盾; ②促进北魏政治、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加速了封建化进程; ③为以后北方统一南方以及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了基础; ④全面推行汉化,丧失了民族独立性,失去了尚武的民族精神。
(3)西晋 的灭亡
260年司马炎病逝,惠帝即位。惠帝妻贾皇后欲独揽 大权与辅政的大臣杨骏发生矛盾。291年贾皇后杀死杨骏, 统治阶级内部发生了一连串的政治残杀和战争,先后有八
个分封为王的皇族参与其中,历史16年之久。是中国历史
1.时间:
上最严重的皇族内乱之一,严重破坏了当时的社会经济。
316年,西晋灭亡,中
政权更迭
高中历史统编版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高中历史精品公开课)
河 南 洛 阳
《元略墓志》1919年出土于河南洛阳
5世纪后期 孝文汉化:汉化的高峰
任务3:依据《元略墓志》指出孝 文帝是如何推动鲜卑汉化的。
迁都城,改籍贯,变官制; 改汉姓,写汉字; 与汉族士族通婚;
……六镇之乱:汉化的反动
(三)民族之“变” 1. 北方胡汉交融
苻前坚秦汉皇化帝和苻戎坚 前秦崩溃 孝文孝帝文拓汉跋化宏 六镇之乱 隋多文元帝一杨体坚
——[美]陆威仪《分裂的帝国》
(一)政治之“变” 1. 政局之变
(魏晋南北朝)以分崩割据为常态,以中央统一为变态。
——钱穆《国史大纲》
三国两晋南北朝(220-581年) 36年 /361年
任务1:找出三国两晋南北朝中处于单一政权统治的时期。 任务2:结合上表,概括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时代特征。
(一)政治之“变”
材料一 三纲者,何谓也?谓君臣、父子、夫妇也。
——《白虎通·三纲六纪》
材料二 汉末魏晋时期,经学之风深刻影响的社会秩序和人伦纲 常造成了重大破坏。
——韩东育《关于汉末魏晋世风的历史考察》
任务1:阅读材料与教材,结合史实说明这一时期“社 会秩序和人伦纲常造成了重大破坏”。
①权臣篡位:曹丕篡汉、司马炎代魏称帝 ②宗室叛乱:西晋末年的八王之乱 ③士族专权:“王与马,共天下”
概念阐释:士族
三国、西晋以来,一些名 声显赫的士大夫家族世代把持 官位,享受政治、经济等方面 特权,形成一个特殊的社会阶 层,称为士族。
形成
三国、西晋
鼎盛
东晋
王刘 导裕
“王与斜寻马阳常,草巷共树陌天,,下。”
人道寄奴常住。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渐衰
东晋后期至南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统编高中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知识点总结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大一统的发展》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内容提要】三国两晋南北朝是国家分裂和民族交融时期,也是政治、经济、文化大变革时期,上承秦汉帝国、下启隋唐帝国,为隋唐的大一统奠定基础。
政治上,国家6由长期分裂走向新的大一统,各民族政权的制度创新为隋唐制度奠定了基础;经济上,由于江南的开发,为经济重心的南移奠定了基础,南北经济趋向平衡;文化上,科技持续领先世界,南北文化差异明显但走向交融,儒、释、道三教共同发展,玄学产生,文学承上启下,丰富多彩;民族关系上,继春秋战国之后再次掀起民族交融的高潮,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奠定基础。
【时空坐标】【知识提纲】一、三国与西晋1.三国:魏(220年)、蜀(221年)、吴(222年)2.西晋:建立:266年、统一:280年、灭亡:316年3.五胡内迁:匈奴、羯、鲜卑、氐、羌;主导政局二、东晋与南朝1.东晋:建立,317年;灭亡,420年。
2.东晋的士族3.南方朝代更替:420—589,南方先后经历了宋、齐、梁、陈,合称为“南朝”。
4.江南的开发(1)原因(2)表现:农业、手工业、商业5.民族交融6.六朝的疆域三、十六国与北朝1.十六国2.淝水之战3.北魏(1)建立与北方的统一(2)北魏孝文帝改革(3)北朝的演变(4)隋朝的建立与统一【重点解析】1.五族内迁:从东汉末年以来,中国西部和北部周边的各少数民族开始不断地向内地迁徙。
造成这一状况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汉王朝的军事征服以及他们为弥补中原兵力和劳力不足而对各少数民族的招诱。
与此同时,周边各少数民族势力的消长变化也引起一些民族迁徙。
魏晋之际,在北方汉族人口锐减的情况下,胡族内迁形成高潮。
在这一过程中,内迁的民族主要包括匈奴、羯、鲜卑、氐、羌等,历史上泛称为“五胡”。
到魏晋时期,胡人已入居关中及泾水、渭水流域,对晋都洛阳形成包围之势。
在晋惠帝时期的八王之乱以后,晋室分裂,国力空虚,民生调敞,中原汉族的军事力量迅速衰退。
胡人趁机起兵南下争夺中原地区的控制权,于是中原大乱,史称“五胡乱华”。
2.士族制度(1).士族,又称门第、世族、世家、巨室、门阀等。
指世代为官的名门望族。
(2).门阀政治:魏朝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国家选拔官吏只看家世出身,导致门阀士族垄断了政府的重要官职。
他们又通过大族之间互相联姻,在统治阶级内部构成了一个门阀贵族阶层,并逐渐形成了一整套的特权制度,即“门阀政治”。
政治上,按门第高低分享特权,世代担任重要官职。
经济上,士族占有大量土地和劳动力,建立起自给自足、实力雄厚的庄园经济。
社会生活,不与庶族通婚,甚至坐不同席。
(庶族是指土族以外的一般中小地主,也称寒门。
)文化上,崇尚清谈,占据高级文官职位。
(3).形成原因:①历史根源,东汉以来的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
②经济原因,土地兼并严重,经营庄园,渐成割据。
③政治原因,魏晋政权统治基础是士族,皇帝依赖于士族的支持;九品中正制是土族制度的政治保障。
(4).衰落:至隋唐两代,废止九品中正制,实行科举制,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
(5).衰落原因:①士族自身的腐朽,与生俱来的特权导致士族缺乏执掌政权的能力,甚至缺乏生存能力;②隋唐科举制的实行动摇了士族的政治基础;③均田制和租庸调制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抑制土地兼并的作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士族制度的经济基础;④唐朝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⑤农民起文此起彼伏,寒族地主乘机以军功崛起,进一步摧垮了腐朽的土族。
3.南方的开发魏晋南北朝江南迅速开发,南北经济差异明显缩小,趋于平衡,为唐朝安史之乱后经济重心南移创造条件。
江南开发的原因有:①中国北方战乱经济遭到严重破坏。
②北方大量人口南迁充实了南方的劳动力,并带去先进的技术、工具和经验。
③南方社会环境相对安定,并具有发展农业的自然条件和丰富的资源优势。
④南方少数民族与汉族交融。
⑤一些统治者采取了劝课农桑、奖励耕织、安抚流民、兴修水利等有利于农业发展的政策。
北方农业虽遭到破坏,但总体上还在恢复和发展。
曹魏时,马钧改进了翻车,用于农业灌溉。
4.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评价历史上对孝文帝改革的评价存在很大的争议,早在古代,批评孝文帝汉化政策的言论就多见于有关典籍,马端临、叶适、王夫之、赵翼等人均在自己的著作中斥责孝文帝迁都洛阳、推行汉化,是“好名慕古而不实见国家大计”,强调“国势之衰,实始于此。
一传而宣武,再传而孝明,而鼎祚移矣”。
指出孝文帝是典型的虚伪之徒,“拓跋宏之伪也,儒者之耻也。
夫宏之伪欺人而遂以自欺久矣”。
而当代著名史学家黄仁宇却认为:孝文帝改革“不期然的做了中国再统一的工具”。
孝文帝改革积极意义有①.北方社会经济有了明显发展:农业生产工具得到改进,兴修水利、开垦荒地,粮食产量增多,畜牧业得到发展。
手工业生产日益活跃,商业活动也日趋活跃。
②.政权封建化加速:迁都洛阳以后,鲜卑统治者接受了汉族先进文化制度,大大加速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进程,对北魏社会政治生活乃至整个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③.促进了民族的交流和融合:北魏孝文帝改革不仅缓和了民族矛盾,巩固了封建统治,更促进了民族的大融合,为结束长期分裂局面,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
促进了民族大融合。
孝文帝改革消极作用有①.孝文帝改革的思想和内容是恢复礼乐,是“迂腐的儒化”,“消极的汉化”,学来的主要是汉文化的糟粕,汉人的繁缛腐朽。
②.孝文帝的改革不但没有振兴北魏,反而加速了北魏国家和拓跋民族的衰亡。
认为孝文帝汉化改革,丢掉的是拓跋的长处──勇武质朴,削弱了北魏的军事力量,这是孝文帝终不能强大魏国的重要原因。
③.孝文帝推行的不加扬弃的全盘汉化,尤其是大定族姓,移植门阀士族制度,这使得尚无文化积淀的鲜卑拓跋贵族迅速腐化,这严重消蚀了北魏统治者的锐气与活力,激化了社会矛盾与冲突,致使北魏统治迅速由盛转衰,归于灭亡。
【本课小结】三分天下,司马一统,八王之乱,五胡内迁,北方战乱,司马重建。
东晋士族,国家支柱,朝代更替,建康依然,江南开发,进步明显。
北方十五,还有成汉,汉族制度,影响深远,淝水之战,重现混乱。
孝文改革,全面学汉,缓解矛盾,社会发展,再次分裂,隋文一统。
【思维导图】统编版部编版高中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知识提纲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统一》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内容提要】宋朝(960年-1279年):上承五代十国,下启元朝。
分北宋和南宋两个阶段,共历18帝,享国319年,是古代文明的成型时期。
政治上:结束了五代十国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并通过分权与收权来加强专制集权;科举制的完善与文官体制的发展,形成“重文轻武”的局面;同时少数民族政权并立,且常有摩擦,民族交融加强的同时边疆压力和财政危机突出;军事上:吸收晚唐、五代军阀割据的教训,兵制有较大改变。
【时空定位】【知识体系】一、宋初专制集权的强化1.背景:(1)唐中后期三省六部制的演变,中书门下成为最高机构,相权膨胀;(2)唐末、五代以来的藩镇割据、武将干政,中央集权的削弱;(3)宋初统治者对前代经验与教训的吸取。
2.措施:(1)中央:分割相权。
(二府三司制)①一正:中书门下(政事堂)作为行政机构,设多名同平章事(宰相),掌最高行政权。
②三副:副相参知政事分割行政权;枢密院长官枢密使分割军权;三司使分割财权。
(2)地方:全面收权。
①军事——收精兵:“杯酒释兵权”,“强干弱枝”;统兵权与调兵权分离;“更戍法”。
②行政——削实权:所有州直属中央;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官掌地方性政权;设通判监督地方。
地方实行路、州、县三级。
③财政——制钱谷:由转运使负责,将地方赋税(除一小部分作地方开支外)运送到京师或指定地点。
④司法——强复审,死刑需报中央复审核准,强化中央对地方司法权的掌控。
(3)监察制度:设提点刑狱司,专职监察刑狱。
(4)官僚体制:科举制的完善与文官体制的发展。
3.影响:(1)积极:①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分裂局面;②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强化了专制集权;(2)消极:①中枢权力分割过细,降低了行政效率,致使政治风气保守疲沓;②不利于地方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发挥;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③逐渐形成“三冗”局面,为北宋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
二、北宋的统治危机1.边境危机:(1)原因:①北宋政府的积贫积弱;②北宋的守内虚外、强干弱枝;③少数民族政权的崛起:辽宋西夏连年征战,民族矛盾激化。
(2)表现:①北部: A.辽朝占领燕云十六州;B.时常南下侵扰,通过“岁币”、盟约等勉强安定。
②西北:与西夏屡战屡败,通过“岁赐”维持稳定2.财政危机:一职多官、恩荫、科举等导致“冗官”,扩充军队导致“冗兵”,加之战争赔款、边疆危机、大兴土木等导致“冗费”,致使宋朝积贫。
3.政治危机:收回兵权、分割军权,分化事权,军队战斗力弱、行政效率低下,致使宋朝积弱;土地兼并严重、苛捐杂税繁重,激化阶级矛盾,致使政治危机。
三、北宋的改革1.庆历新政(1043年—1045年)(1)背景:①宋夏战争的失败激化社会危机和民族危机;②为革除弊政、维护封建统治。
(2)人物:范仲淹、宋仁宗(3)核心:整顿吏治(4)结果:失败(5)失败原因:改革触犯保守派官僚利益,遭到反对;宋仁宗动摇。
(6)影响:揭开了北宋变法改革的序幕2.王安石变法/熙宁变法(1069年—1085年)(1)背景:①必要性:积贫积弱导致北宋中期的三大社会危机:财政、边疆和政治危机;②可能性: A.“庆历新政”为王安石变法提供了经验教训;B.王安石丰富的地方工作经验和改革决心;C.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为宰相,推行变法。
③目的:摆脱积贫积弱和社会危机,实现富国强兵,巩固封建统治。
(2)核心:富国强兵(3)措施:①富国:青苗法、募役法、农田水利法、均输法、方田均税法、市易法②强兵: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军器监③育才:A.改革科举制:废诗赋取士旧制,以经义策论取士B.整顿太学:撰注教材《三经新义》,作为考试依据(4)评价:①性质:在不触动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前提下,对生产关系进行局部调整,是社会改良性质的改革。
②积极性:A.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B.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客观上有利于社会的进步;C.王安石勇于改革和敢于斗争的精神,值得肯定。
③局限性:A.未触动大地主土地所有制,不可能从根本上摆脱封建统治的危机;B.以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为出发点,农民的负担依然沉重。
四、南宋的偏安(1127年-1279年)1.原因:(1)外部:①金的崛起、励精图治、实力强大;②金灭辽及北宋(靖康之变)。
(2)内部:①连年征战、岁币,造成内部空虚;②统治腐朽、无能,破坏军民抗金斗争;③长期重文轻武、守内虚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