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美术_《格尔尼卡》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美术_《格尔尼卡》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声讨暴行的檄文---格尔尼卡》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明确《格尔尼卡》这幅世界名画的基本信息(作者、年代、尺寸等)以及创作背景和创作过程,明白画中每个形象的象征意义(例如牛象征法西斯),了解毕加索的立体主义风格,从欣赏《格尔尼卡》这幅画入手,学会从构图、造型等基本美术语言方面去欣赏绘画作品。
2.过程与方法学生在教师的指导、帮助和引领下,通过自己寻找资料、思考问题以及与其他同学的合作学习和探究去深入分析欣赏一件艺术作品。
可采取集体绘画同样题材作品、用肢体表现画面内容、用语言文字描述作品内容等多种方式,生动活泼地诠释作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通过欣赏分析《格尔尼卡》这幅作品,感受法西斯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灾难,从而更加热爱和平、热爱生活。
培养学生对生命热爱与尊重的态度。
◆教学重点:了解作品通过什么样的艺术语言表达了对法西斯暴行的愤怒之情。
◆教学难点:理解象征性手法和立体主义风格。
◆教学准备:1.学生课前准备:查阅相关资料;准备铅笔、课本;2.教学器材:录播教室;3.教学课件:PPT课件、公益广告视频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师:今天老师要讲一个故事。
在故事的讲述中,同学们需要思考这几个问题。
1.这个故事的名字叫什么?2.这个故事的时代背景?3.画家名字,哪个国家?4.画家运用了什么手法去创作?同学们还要结合课本认真听讲,老师会随时停下,让你来接力讲述这个故事。
好,同学们准备好了吗?生:准备好了!师:那我们就开启今天的美术之旅。
二、新课(一)格尔尼卡的故事师:老师要讲的这个故事名字叫做《格尔尼卡》(音乐响《钢琴曲---辛德勒的名单》),请同学们浏览课本。
板书:格尔尼卡。
师:《格尔尼卡》是什么?生:一幅画。
师:是的,格尔尼卡是一幅画,但它又不仅仅是一幅画,它还是一座小城的名字,在西班牙,曾经宁静而又美丽,但1937年4月的一天,德国空军疯狂的轰炸了这座小城,三个小时,变成了废墟。
后来毕加索从报纸上看到了这则消息。
初中美术_《格尔尼卡》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格尔尼卡》教案设计初一学生思维活跃,感情丰富,求知欲、好胜心强,在接收知识上往往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乐于接受有兴趣的感性知识。
而这幅作品内容显得抽象、复杂,画面给人惨烈的印象,不同于意境优美的画面作品,如果让学生自己看书评价或直接讲述,他们会感觉到枯燥乏味,接受起来比较复杂,欣赏难度比较大。
学生平时对立体主义的作品接触较少,可能在没学会欣赏之前就对它失去了兴趣。
所以要做到教学是首先吸引他们,然后引导他们循序渐进地解决问题。
通过对本节课的精心研读和设计,从上课的效果来看,达到了课前的预设目标。
做到了一节普通的欣赏课能够走进学生心里,让他们把注意力都集中在一幅作品当中并用心体验画面带给他们的感受与思想的交流。
本节课,学生无论在个人思考方面还是在小组合作方面,都能积极主动的参与课堂的学习中。
不仅全面的理解了《格尔尼卡》这幅作品的意蕴,也学会了如何欣赏一幅美术作品,为以后的美术欣赏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本课教材是人教版初中美术七年级下册的内容,属于“欣赏·评述”学习领域。
《格尔尼卡》是毕加索于1937年创作的一幅艺术巨作,它用象征性的艺术手法对30年代西班牙内战期间德国纳粹空军轰炸西班牙小镇格尔尼卡,杀害数千无辜平民百姓的事件进行了控诉,有力的揭露了侵略战争的罪恶和法西斯的暴行。
毕加索运用立体主义,超现实主义绘画的形式,以变形、象征和寓意的手法描绘了在法西斯兽行下,人民惊恐,痛苦和死亡的悲惨情景。
以不安、冲撞的动势和强烈的视觉形象,打动着每一个观众的心。
由于该作品中不是按传统绘画中那种整体、严谨的构图来完成的,学生一时会很难理解。
因此围绕《格尔尼卡》可以展开诸多有探究性的主题供学生深入探讨。
如:毕加索他为什么要创作《格尔尼卡》、怎样理解《格尔尼卡》中的怪异形象,我们从毕加索的创造性思维中得到了什么等。
课中主要用八个方面引导学生理解作品,并总结如何欣赏一幅美术作品。
根据本课所学的欣赏方法,课下自选一幅绘画名作,进行解读,写一篇鉴赏短文或者用立体主义绘画风格创作一幅肖像画,和同学们分享。
格尔尼卡教案美术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格尔尼卡》美术教案课时安排:1课时年级:八年级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格尔尼卡》的创作背景、意义和艺术特点。
2. 培养学生对立体主义和抽象艺术的欣赏能力。
3.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和实践,提高美术鉴赏和创作能力。
教学重点:1. 《格尔尼卡》的创作背景和意义。
2. 立体主义和抽象艺术的特点。
教学难点:1. 引导学生理解立体主义和抽象艺术的美学价值。
2. 培养学生运用美术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
二、教学准备教师准备:1. 《格尔尼卡》的相关资料和图片。
2. 立体主义和抽象艺术的作品示例。
3. 画纸、画笔、颜料等绘画工具。
学生准备:1. 预习《格尔尼卡》的相关知识。
2. 了解立体主义和抽象艺术的基本概念。
1. 导入:教师展示《格尔尼卡》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你们认为这幅画表现了什么场景?请大家谈谈自己的看法。
”2. 讲解:教师简要介绍《格尔尼卡》的创作背景和意义,重点讲解立体主义和抽象艺术的特点。
3. 欣赏:教师展示立体主义和抽象艺术的作品示例,引导学生分析作品风格和艺术表现手法。
4. 实践:学生分组进行绘画创作,尝试运用立体主义和抽象艺术的手法表现自己的观点和情感。
5. 展示与评价: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互相评价,教师进行总结性评价。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格尔尼卡》和欣赏立体主义、抽象艺术作品,让学生了解了立体主义和抽象艺术的特点,提高了美术鉴赏和创作能力。
在实践环节,学生积极参与,发挥想象力,创作出具有个性的作品。
整体教学效果良好,但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美术语言方面还需加强。
五、课后作业2. 收集其他立体主义和抽象艺术家的作品,下节课分享给同学。
1. 教师引导学生探讨《格尔尼卡》在现代艺术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2. 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毕加索的生平和创作风格,分享给同学。
3. 教师展示其他著名立体主义和抽象艺术家的作品,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讨论。
七、课程总结八、教学评价1. 学生评价:学生在课堂参与度、绘画创作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方面的提高。
初中美术格尔尼卡教案
初中美术格尔尼卡教案【篇一:格尔尼卡教案美术教案1】格尔尼卡教案美术教案七年级美术教案时间课题:格尔尼卡课型:欣赏。
评述媒体使用:微机、幻灯、ppt教学目标: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毕加索及代表作品《格尔尼卡》。
2、提高学生欣赏、分析作品的能力。
3、通过作品使学生认识到和平的可贵。
教学重点:作品通过什么样的艺术语言,表达了作者对法西斯暴行的愤怒。
教学难点:理解象征性和立体派的艺术手法。
教学关键:《格尔尼卡》的含义和表现手法。
教学流程:一、课前准备:(1分钟)1、教师准备教具:ppt、影像资料、教材2、学生准备学具:有关毕加索及其作品《格尔尼卡》的文字或图像资料。
二、引课:(4分钟)展示《格尔尼卡》,请同学们观察作品,谈谈最初的印象和感受。
从而引出课题——格尔尼卡三、新课:(27分钟)(一)作者:巴伯罗。
毕加索,西班牙画家,出生于1881年,去世于1973年。
从十九世纪末从事艺术活动,一直持续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是最具有影响力的现代派画家。
一生画法和风格迭变,从印象派、野兽派直至立体派。
早期描绘近似表现派的主题;后注目于原始艺术,简化形象。
1915——1920年,画风一度转入写实。
1930年,又明显倾向超现实主义。
晚期制作了大量的雕塑和陶器等,亦有杰出的成就。
他的作品境界独特、视角独特,改变了人们观察世界的角度,具有丰富的想象力、抽象的造型、浓艳的色彩,对现代西方艺术流派有很大的影响。
他作画从不临摹实物,他说:“我不是在寻找,而是在发现。
”(学生通过课前查找资料说明,教师适时补充说明。
)(二)《格尔尼卡》的创作背景:1、1937年4月26日,德国法西斯的飞机对西班牙小镇格尔尼卡进行了狂轰滥炸。
三个小时的轰炸,死伤无数平民百姓,使格尔尼卡夷为平地。
德军的这一暴行,激起了国际舆论的谴责。
毕加索义愤填膺,接受了西班牙共和国的委托,准备以这一事件作为为巴黎世界博览会的西班牙馆创作壁画的题材。
表达自己对战争罪犯的抗议和对死难者哀悼。
七年级美术《格尔尼卡》教案
《格尔尼卡》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毕加索的《格尔尼卡》,运用立体主义、超现实主义绘画的形式,以变形、象征和寓意的手法描绘了在法西斯兽行下,人民惊恐、痛苦和死亡的悲惨情景。
本课时教学通过对《格尔尼卡》一画的欣赏,学习毕加索运用变形、象征和寓意的手法来表达自己的强烈情感,学习毕加索反对战争、热爱和平的美好品质。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格尔尼卡》这幅著名作品的艺术特色。
过程与方法:学生在积极参与讨论、探究、体验的过程中,了解美术鉴赏的方法和程序,理解作品的意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欣赏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收集资料的能力,以及表述思想和交流成果的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1)了解作品中艺术语言与主题表达的关系。
(2)理解象征性和立体派的艺术手法。
四、教学过程(过程一)首先我们先来听一段歌曲《在东北松花江上》,听完后请大家谈谈歌曲中传递了哪些信息?生:回答师:残酷的战争殃及无辜百姓。
在1937年,同样的场景在西班牙北部格尔尼卡小镇上演,德国法西斯对原本美丽的格尔尼卡小镇进行大轰炸,杀害了数千名无辜者。
画家毕加索听到消息后极为愤慨,于是在墙上激情创作了一幅壁画,用来痛斥和揭露法西斯的暴行。
(过程二)自主探究学习(一)画家简介。
师:欣赏分析毕加索的《格尔尼卡》,首先我们来认识这位画家——毕加索。
(PPT 显示毕加索肖像)毕加索出生于西班牙,1904年定居巴黎。
他从19世纪末从事绘画,一直持续到20世纪70年代,据统计共画了近37000幅作品,也是立体派的先驱代表, 当代西方最有创造性和影响最深远的艺术家,他和他的画在世界艺术史上占据了不朽的地位。
代表作有《梦》、《亚威农少女》,还有今天我们要赏析的《格尔尼卡》。
(二)画面内容分析1、学生对画面的最初印象师:请同学们观察这幅画,给你们的最初印象是什么?生1:乱。
生2:丑。
生3、灰。
师:对于画面来说,同学们能够直观感受到这些情感,那具体画面中表现了哪些形象呢?生1:人。
美术格尔尼卡说课教案
美术《格尔尼卡》说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格尔尼卡》的背景知识,知道它描绘了什么内容。
2. 引导学生分析《格尔尼卡》的画面构图和艺术特点,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3. 通过对《格尔尼卡》的学习,培养学生对和平的珍视和对战争的厌恶。
二、教学重点1. 《格尔尼卡》的背景知识和画面内容。
2. 《格尔尼卡》的艺术特点和审美价值。
三、教学难点1. 《格尔尼卡》画面构图的理解。
2. 对《格尔尼卡》艺术特点的分析。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格尔尼卡》的背景知识和画面内容。
2. 采用欣赏分析法,培养学生对《格尔尼卡》艺术特点的审美能力。
3. 采用情感教育法,引导学生对和平和战争的思考。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格尔尼卡》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这幅作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学习背景知识:讲解《格尔尼卡》的创作背景,让学生了解作品的历史意义。
3. 分析画面内容:引导学生观察《格尔尼卡》的画面内容,探讨作品的主题和构图。
4. 欣赏艺术特点:分析《格尔尼卡》的艺术特点,如线条、色彩、光影等,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5. 情感教育:引导学生思考战争对和平的影响,培养学生的和平意识。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格尔尼卡》的艺术价值和主题思想。
7. 布置作业:让学生课后收集有关和平和战争的作品,进行欣赏和分析,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思考能力。
六、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格尔尼卡》的相关资料,包括图片、文字介绍等。
2. 准备投影仪或电脑等展示设备。
3. 准备纸张和画笔,以便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创作。
七、教学内容1. 《格尔尼卡》的背景知识。
2. 《格尔尼卡》的画面内容和构图分析。
3. 《格尔尼卡》的艺术特点和审美价值。
4. 和平与战争的思考。
八、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展示《格尔尼卡》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这幅作品。
2. 学习背景知识:讲解《格尔尼卡》的创作背景,让学生了解作品的历史意义。
初中美术_美术是创造性劳动——毕加索与他的《格尔尼卡》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课题美术是创造性劳动——毕加索与他的《格尔尼卡》授课教师三维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通过欣赏、临摹毕加索的《格尔尼卡》,了解美术创作的创造性,感受美术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特质。
●过程与方法:尝试以线描的方式临摹《格尔尼卡》局部,感知体验毕加索的美术创作方法,阐述自己的感受、体验、发现与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探索发现毕加索“改变人类观察世界的方式”,尝试立体画派创造性的艺术创作手法,体验作品中所蕴含的“我思故我在”,开始独立思考、创造性思维。
重难点理解艺术品的创造性,尝试、体验毕加索的创作方式。
教学策略临摹体验,阐述感受,共享发现教具、学具多媒体网络资源毕加索《格尔尼卡》及其他作品,速写本、铅笔或碳素笔,音乐背景,多媒体投影仪,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设计一、课前氛围营造:音乐背景中,播放毕加索代表作品。
以音乐与绘画营造美术课艺术氛围,同时,引导孩子们欣赏、讨论、分享:毕加索的作品与我们常见的绘画作品有何不同?他的作品是如何创作的?有何价值?二、典型作品导入:●欣赏毕加索以中国自行车的车座与车把创作的雕塑《公牛》,首先让学生猜一猜这件作品使用什么创作的?当孩子们发现是用他们习以为常的车座车把创作的,会大吃一惊,同时会怀疑:这也是作品?这件作品也有价值?●设计说明修改●音乐、绘画,创造美术课的艺术氛围,将学生从现实带入艺术世界。
●这件作品最充分地说明了艺术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所以用它来导入,学生最容易理解。
教学过程设计●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车座车把是生活中的日用品,甚至成为废旧用品变成垃圾,而毕加索把他们变成了艺术品,由生活到艺术,他们的价值发生怎样变化?艺术,还是原来的生活素材吗?引出课题:艺术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进一步追问:由垃圾变成艺术品,是什么“点石成金”?引出课题:美术是创造性劳动。
三、毕加索与他的《格尔尼卡》:临摹体验。
●简介毕加索与《格尔尼卡》,注意提示学生:课前通过网络查找资料,找到其中重点信息:比如立体画派,二战,可以今后拓展研究。
美术格尔尼卡说课教案
美术《格尔尼卡》说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格尔尼卡》的作者、创作背景及其艺术特点,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
2. 通过分析《格尔尼卡》的画面内容,培养学生对战争的厌恶和对和平的向往。
3. 引导学生学习绘画技巧,激发学生创作灵感,提高学生的绘画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格尔尼卡》的作者及创作背景。
2. 《格尔尼卡》的画面内容分析。
3. 《格尔尼卡》的艺术特点。
4. 绘画技巧的讲解与实践。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格尔尼卡》的作者、创作背景、画面内容及其艺术特点。
2. 教学难点:绘画技巧的讲解与实践。
四、教学过程:1. 导入:展示《格尔尼卡》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这幅画作。
2. 新课导入:介绍《格尔尼卡》的作者及创作背景。
3. 画面内容分析:引导学生分析画面的内容,理解作者表达的主题。
4. 艺术特点讲解:讲解《格尔尼卡》的艺术特点,如构图、色彩、线条等。
5. 绘画技巧讲解:讲解绘画技巧,如构图、色彩搭配、线条运用等。
6. 实践环节:学生动手实践,尝试运用所学技巧进行绘画创作。
五、教学反思:在课后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效果,找出不足之处,为下一步的教学做好准备。
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性地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
六、教学准备:1. 准备《格尔尼卡》的图片、相关资料及视频。
2. 准备绘画材料,如画纸、画笔、水彩等。
3. 布置教室,确保学生有足够的空间进行绘画实践。
七、教学评价:1. 学生对《格尔尼卡》的作者、创作背景、画面内容及其艺术特点的掌握程度。
2. 学生绘画作品的创意、技巧及表现力。
3. 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程度、合作意识及沟通能力。
八、教学拓展:1. 引导学生了解其他著名画家及其作品。
2. 组织学生参观美术展览,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3. 开展绘画比赛,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
九、教学时间安排:1. 导入及新课导入:20分钟2. 画面内容分析:15分钟3. 艺术特点讲解:15分钟4. 绘画技巧讲解:20分钟5. 实践环节:45分钟7. 教学拓展:课后自主完成十、教学建议:1. 注重引导学生参与课堂,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
初中美术《格尔尼卡》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0.格尔尼卡主备人:某某某七年级美术下册教学周次:第1周(1课时)一、教材分析本课是人美版七年级第一课的内容,多采用了探究性的学习方法,向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图片资料,引导学生重点分析、认识作品的艺术语言。
油画《格尔尼卡》是西班牙画家毕加索作于20 世纪30年代的一幅具有重大影响及历史意义的杰作。
画中表现的是1937年德国法西斯疯狂轰炸西班牙小城格尔尼卡的暴行场面。
毕加索运用立体主义、超现实主义绘画的形式,以变形、象征和寓意的手法描绘了在法西斯兽行下,人民惊恐、痛苦和死亡的悲惨情景。
表达了毕加索对法西斯战争罪恶的愤怒之情。
《格尔尼卡》一画激起了国际舆论对法西斯罪恶行径的强烈谴责。
本课时教学通过对《格尔尼卡》一画的欣赏,帮助学生对毕加索立体主义、超现实主义绘画的理解,学习毕加索运用变形、象征和寓意的手法来表达自己的强烈情感,学习毕加索反对战争、热爱和平的美好品质。
二、学情分析本课的学习对象为初一年级的新生,他们的美术理论知识掌握的较少,缺乏一定的欣赏方法的指导,甚至仍然用像不像来评价作品,加上欣赏时不会结合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作者的艺术风格来分析,所以常常看不懂,看不出好在哪,甚至还认为“难看”。
因此在备课的过程中我尽量从学生能接受的程度出发来有效化解本课的教学难题。
把对《格尔尼卡》的欣赏更多地围绕在美术创作的本意上来,即毕加索是怎样创造性的应用立体主义这一形式来充分表现战争这一主题。
三、教学目标1.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的精神,培养正确的审美情趣和追求正义与公正的价值观。
2.让学生在积极参与讨论、探究、体验的过程中,了解美术鉴赏的方法和程序,理解作品的意蕴。
四、教学重点了解作品中艺术语言与主题表达的关系。
五、教学难点理解象征性和立体派的艺术手法。
六、教学过程(一)课前启示教学准备:学生课前准备:查阅相关资料;准备铅笔、课本。
教学方法:欣赏法、理解法。
教学导入:1.联系学生在生活中绘画时对情绪的体现和认识,体味情绪与作品风格的关系。
七年级美术下册《格尔尼卡》教学设计
山东省临沂市凤凰岭中学七年级美术下册《格尔尼卡》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格尔尼卡》这幅名画的基本信息(作者、年代等)。
掌握画面中每个形象的象征意义,了解毕加索的立体主义的非写实画风,通过欣赏《格尔尼卡》学会从构图、造型灯基本美术语言方面去欣赏绘画作品。
2、过程与方法:通过使用多媒体,运用大量直观的图片和音画结合的视频,让学生切身感受到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灾难,并点燃学生的爱国热情,让学生在积极积极参与讨论、探究、的过程中,一同了解美术鉴赏的方法和程序,理解作品的意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欣赏评析的过程中,通过作品感受法西斯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灾难,从而更加热爱和平、热爱生活。
培养学生对生命热爱与尊重的态度。
【教学重点】了解《格尔尼卡》这幅作品作品是通过什么样的艺术语言表达了对法西斯暴行的愤怒之情。
【教学难点】理解象征性和立体派的艺术手法。
【课型】:欣赏、评述【教学准备】师:多媒体课件。
生:课前收集《格尔尼卡》相关资料;铅笔、橡皮、美术作业本【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起立问好,集中学生精力。
二、导入新课:今天我们来看在这样两幅画,分别为《一班的自习课》和《二班的自习课》告诉我。
从画中你得到了什么信息?学生看后回答,一班的纪律好,二班的自习课纪律差。
师提问:你是从哪里看到纪律好或者是不好呢?生回答:一班的是直线,画面平静,二班的线条乱,不平静。
师:非常好,同学们不光观察力很好,想问题的角度也很不错。
看一幅画,不光是美丽的好看的,还有值得我们思索的。
下面我在给同学们看一幅画,记住,从中,你得到了什么信息?,或者说你看到了什么?,感觉到了什么?(师屏幕展示《格尔尼卡》)生观看并踊跃发言。
师总结:这幅画给你们的感觉是,乱、灰色、恐怖、害怕。
你们的感觉非常好,同时,你们是不是也很疑惑。
这是什么样的画?,是什么样的人,为什么要画这样的画?这些问题的答案就在课本的第2-3页上。
请你们自己去把你们的疑惑解开吧,5分钟后,请你告诉我好吗?生看书,师板书课题。
美术格尔尼卡说课教案
美术《格尔尼卡》说课教案第一章节:课程导入教学目标:引导学生对《格尔尼卡》产生兴趣,了解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教学内容:介绍《格尔尼卡》的背景及作者毕加索。
教学过程:1. 利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向学生展示《格尔尼卡》的画作及创作背景。
2. 引导学生关注毕加索的艺术风格及其在历史上的地位。
3. 阐述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二章节:作品欣赏与分析教学目标:让学生欣赏《格尔尼卡》,培养其审美能力,并分析作品的主题及表现手法。
教学内容:欣赏《格尔尼卡》,分析作品的主题、构图、色彩、线条等方面。
教学过程:1. 展示《格尔尼卡》的图片,引导学生从作品的主题、构图、色彩、线条等方面进行分析。
2. 讨论作品所表现的情感及作者的绘画技巧。
3. 总结《格尔尼卡》的艺术特点,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第三章节:创作指导教学目标:培养学生运用绘画表达情感的能力,指导学生创作一幅以《格尔尼卡》为主题的画作。
教学内容:学习《格尔尼卡》的绘画技巧,创作一幅表达自己情感的画作。
教学过程:1. 讲解《格尔尼卡》的绘画技巧,如线条、色彩、构图等。
2.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技巧,结合自己的情感体验,进行创作。
3. 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大胆表达,培养其创作能力。
第四章节:学生创作与展示教学目标: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创作成果,提高其自信心和表达能力。
教学内容:学生展示自己的创作作品,互相评价、交流。
教学过程:1. 学生将自己的作品展示在教室内,进行互相欣赏和交流。
2. 引导学生从主题、构图、色彩、线条等方面对自己和他人的作品进行分析评价。
3. 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总结性评价,鼓励学生的优点,提出改进建议。
第五章节:课程总结教学目标:使学生对《格尔尼卡》及其创作过程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总结本节课的学习收获。
教学内容: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格尔尼卡》的艺术价值及创作意义。
教学过程: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包括《格尔尼卡》的背景、主题、创作技巧等。
美术格尔尼卡教案反思
美术格尔尼卡教案反思好嘞,以下是为您生成的内容:咱今天就来说说这美术课上《格尔尼卡》的教案反思。
你们说,这《格尔尼卡》可真是一幅超级有名的画啊!我在给学生们讲这幅画的时候,那真是状况百出。
我觉得吧,一开始我的准备可能就不够充分。
我想着,不就是一幅画嘛,能有多难讲?可真到了课堂上,我发现我错得离谱。
我给学生们讲这幅画的背景,讲着讲着,我发现有些孩子的眼神都飘走了,可能是我讲得太枯燥了?也许是他们根本就不感兴趣?这可把我急坏了。
我就在想,我是不是应该多整点有趣的例子,或者讲点好玩的故事来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呢?然后说到让学生们自己去欣赏这幅画,表达自己的感受。
嘿,这可有意思了!有的孩子说看着害怕,有的孩子说感觉乱糟糟的。
我就问他们,那你们觉得画家为啥要画成这样啊?结果,鸦雀无声,没人回答我。
我当时那个心啊,哇凉哇凉的。
我寻思着,是不是我引导得不够好?还是说孩子们根本就没理解这幅画的深意?也许是我给他们思考的时间太短了?后来我又重新组织了一下语言,再给他们讲。
这一次,好像有点效果了,有几个孩子能说出点东西来了。
但还是有大部分孩子一脸懵。
我这心里又开始打鼓了,难道是我讲得太复杂了?我给他们展示一些相关的图片和资料,想让他们更深入地理解。
可谁知道,有的孩子光顾着看图片,根本没心思听我讲。
我就忍不住想,哎呀,这可咋办呀?这堂课下来,我是又累又郁闷。
我反思自己,是不是我太心急了,想一下子把所有的东西都塞给孩子们?还是说我没有充分考虑到他们的接受能力和兴趣点?我觉得吧,以后再讲这种比较深奥的美术作品,我得先好好琢磨琢磨怎么能让孩子们感兴趣,怎么能让他们更容易理解。
比如说,先从一些简单的小故事入手,引出这幅画,可能效果会好点?或者多让他们分组讨论,互相交流想法,说不定能碰撞出更多的火花?你们说是不是这个理儿?反正这堂课给我的教训可大了,我可得好好改进改进,不然下次还得抓瞎!你们在教学中有没有遇到过类似的情况呀?。
初中美术_美术是创造性劳动——毕加索与他的《格尔尼卡》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课题美术是创造性劳动——毕加索与他的《格尔尼卡》授课教师三维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通过欣赏、临摹毕加索的《格尔尼卡》,了解美术创作的创造性,感受美术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特质。
●过程与方法:尝试以线描的方式临摹《格尔尼卡》局部,感知体验毕加索的美术创作方法,阐述自己的感受、体验、发现与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探索发现毕加索“改变人类观察世界的方式”,尝试立体画派创造性的艺术创作手法,体验作品中所蕴含的“我思故我在”,开始独立思考、创造性思维。
重难点理解艺术品的创造性,尝试、体验毕加索的创作方式。
教学策略临摹体验,阐述感受,共享发现教具、学具多媒体网络资源毕加索《格尔尼卡》及其他作品,速写本、铅笔或碳素笔,音乐背景,多媒体投影仪,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设计一、课前氛围营造:音乐背景中,播放毕加索代表作品。
以音乐与绘画营造美术课艺术氛围,同时,引导孩子们欣赏、讨论、分享:毕加索的作品与我们常见的绘画作品有何不同?他的作品是如何创作的?有何价值?二、典型作品导入:●欣赏毕加索以中国自行车的车座与车把创作的雕塑《公牛》,首先让学生猜一猜这件作品使用什么创作的?当孩子们发现是用他们习以为常的车座车把创作的,会大吃一惊,同时会怀疑:这也是作品?这件作品也有价值?●设计说明修改●音乐、绘画,创造美术课的艺术氛围,将学生从现实带入艺术世界。
●这件作品最充分地说明了艺术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所以用它来导入,学生最容易理解。
教学过程设计●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车座车把是生活中的日用品,甚至成为废旧用品变成垃圾,而毕加索把他们变成了艺术品,由生活到艺术,他们的价值发生怎样变化?艺术,还是原来的生活素材吗?引出课题:艺术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进一步追问:由垃圾变成艺术品,是什么“点石成金”?引出课题:美术是创造性劳动。
三、毕加索与他的《格尔尼卡》:临摹体验。
●简介毕加索与《格尔尼卡》,注意提示学生:课前通过网络查找资料,找到其中重点信息:比如立体画派,二战,可以今后拓展研究。
美术格尔尼卡说课教案
美术《格尔尼卡》说课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对《格尔尼卡》产生兴趣和好奇心。
帮助学生了解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目标。
1.2 教学内容:向学生介绍《格尔尼卡》是一幅著名的美术作品。
解释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即通过观察和分析《格尔尼卡》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美术欣赏水平。
1.3 教学方法:使用多媒体展示《格尔尼卡》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格尔尼卡》的特点和意义。
第二章:作品欣赏与分析2.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观察和分析《格尔尼卡》的构图、色彩和表现手法。
培养学生对美术作品的欣赏和评价能力。
2.2 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观察《格尔尼卡》的构图,分析其平衡、对比和节奏感。
指导学生观察《格尔尼卡》的色彩,探讨其色彩搭配和运用的技巧。
分析《格尔尼卡》的表现手法,如线条、形状和质感等。
2.3 教学方法:使用多媒体展示《格尔尼卡》的细节,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和分析。
提供美术术语的定义和例子,帮助学生更好地描述和分析《格尔尼卡》。
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感受,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第三章:创作实践3.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实践能力,尝试创作类似的美术作品。
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和美术技能。
3.2 教学内容:向学生提供绘画材料和工具,指导他们进行《格尔尼卡》风格的创作实践。
引导学生运用构图、色彩和表现手法等技巧,创作出具有个人特色的美术作品。
3.3 教学方法:提供《格尔尼卡》风格的创作示例,引导学生参考和模仿。
分发工作纸和模板,帮助学生更好地规划创作。
鼓励学生自由发挥,创造自己的作品,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建议。
第四章:作品展示与评价4.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展示和表达自己的作品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评价能力。
4.2 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鼓励他们分享创作思路和感受。
提供评价标准,指导学生互相评价和自我评价作品。
4.3 教学方法:安排作品展示的时间和地点,确保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展示自己的作品。
美术课《格尔尼卡》教学反思
美术课《格尔尼卡》教学反思
美术课《格尔尼卡》教学反思
美术课《格尔尼卡》教学反思
教学生欣赏名作《格尔尼卡》有一点感受,写一点,与大家共勉。
一是:故事引入
我先给学生讲有关毕加索的小故事,使学生对这一伟大的画家有了初步的了解的同时也对这位大画家感到好奇。
然后我问学生,想不想知道他为什么能成为一名伟大的画家,又有哪些作品?
二是:让学生带着问题来欣赏
问题意识可以驱使学生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并积极解决问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促使良好的个性发展,因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美术欣赏教学中重要的教学任务。
在欣赏前,我先围绕作品的特点拟好了思考题,要求学生带着问题欣赏,在欣赏的过程中解决问题。
如:你看到了什么,作品给你一个什么样的感受,你感觉作者画这幅是为了什么,猜一猜作者是什么样的心情?等等,很自然的引出这一节课的主题,就这样让学生在余味和悬念中结束。
三:交流是不可少的
让学生相互探讨,每个学生有着不同的感受,在交流中他们的思想火花在碰撞,对作品就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也从中知道要从不同的角度来欣赏作品,感受作品。
初一美术导学案美术作品欣赏《格尔尼卡》
初一美术导学案美术作品欣赏《格尔尼卡》美术作品欣赏《格尔尼卡》八年级美术赵海云一、学习目标1、对《格尔尼卡》进行赏析,了解作品的内涵,作者毕加索生平和艺术风格,并欣赏其代表作品。
2、积极参与到讨论、探究、体验的过程中,了解美术鉴赏的方法和程序,理解作品的意蕴。
3、通过对作品《格尔尼卡》象征性表现手法的分析与学习,以此为切入点,旨在打破固有的思维模式,从一种全新的角度去把握一幅作品的艺术价值。
二、学习重难点重点:赏析《格尔尼卡》,弄懂画面包含的内容及意义,从艺术形式和现实意义上认识《格尔尼卡》的价值,并以此形成珍爱和平的情感。
难点: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活动,提高对西方现代绘画的理解能力和欣赏水平,尤其对于现代绘画中的立体主义的。
三、学习内容一、课前组织教学课件播放几幅古典油画,营造一个欣赏美术作品的气氛。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播放德国轰炸格尔尼卡的视频声源,同时出示名画《格尔尼卡》,同学们初步欣赏。
2.欣赏后交流这幅画给你的第一印象是什么,看后什么样的感受,同学们独自思考,举手回答老师的问题三、观察体味,了解背景同学们进一步观察画面后质疑是什么样的生活体验使画家画出这样的一幅画,同学们结合学材自研自探,举手回答老师的问题。
同时请一位同学自愿到讲台上利用“班班通”网络,查找一些资料补充同学们的发言,充当老师的角色。
四、审视感受、合作探究通过对作品背景的了解,同学们进一步审视画面感受1(画了些什么2(画面中的各形象表示什么3(毕加索为什么要这么画4(画面的色彩问题5(有关毕加索的个人简历和艺术风格同学们结合学材,要求讨论结束后,各位同学分享自己的探究结果。
学习小组也要派代表发表本小组的对于讨论研究后仍不明白的问题,在笔录纸下面的问题栏中记录下来自研自探(独学)合作探究(对学、群学)同时请一位同学自愿到讲台上利用“班班通”网络,查找一些资料在接下来同学们的发言质疑时,充当老师的角色。
五、总结反馈,师生答疑展示提升、质疑评价总结归纳(反馈)六、学习评价我明白毕加索从多个角度来观察物象,并在平面作品上营造错觉性深度的空间。
格尔尼卡说课
美术课《格尔尼卡》说课稿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我是七年级的美术教师***。
首先介绍一下在我的课堂上实施的教学理念。
快乐教学:在学中乐,在乐中学,寓教于乐,轻轻松松,润“美育”于无声中。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格尔尼卡》,选自人美版第13册七年级上,属于“欣赏·评述”课。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与设计、学情分析、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过程设计、教学反思五个方面来说课。
一、教材分析与设计新课标实施以来,我深刻的体会到了中学美术教育方面的锐意改革。
它改变了以往重视美术技能、技巧的灌输,转而向美术的情感素养方向发展,培养学生审美意识,提高审美能力和水平,以激发其终身追求美的情感。
怎样去实现这一目标呢?美术作品欣赏——就是一个最好的解决途径。
通过欣赏课,可以教会学生怎样欣赏、理解艺术作品,从哪个角度去体会美、感知美,从而达到美育素养的积累。
因此,本节课在教材中的作用很重要,它好比开启初中美育的一扇门,让学生能了解初中美育的特点——那就是“直观感受美,深层挖掘美”。
本节课的作品《格尔尼卡》是毕加索的名作,属于“象征主义”的代表作,是一幅世界名画。
因此,在教学设计这一块,我做了如下安排:教学目标:美术是一门视觉艺术,而欣赏课的主要目的就是让学生把眼睛所接收到的信息,大脑所反映出的情感,用语言表述出来,简单点说就是说出自己的直观感受。
我从三个方面设立了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通过对作品的仔细分析,让学生了解《格尔尼卡》,明白毕加索创作的根本思想和目的,达到欣赏的目的。
过程与方法:用自主探究式学习方法,认知作品的历史背景,体会“象征主义”的表现手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并体会毕加索的艺术作品带给人心灵的震撼,认识到战争的残暴性,让学生的思想情感上升到“爱护世界和平”的高度。
教学重点:作品局部赏析,分析理解人物的创作手法。
教学难点:1、能够分析出《格尔尼卡》的艺术特点——象征艺术,让学生理解它的独特意义。
2、让学生认识到战争的残暴性,产生“爱护世界和平”的情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格尔尼卡》教案设计
初一学生思维活跃,感情丰富,求知欲、好胜心强,在接收知识上往往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乐于接受有兴趣的感性知识。
而这幅作品内容显得抽象、复杂,画面给人惨烈的印象,不同于意境优美的画面作品,如果让学生自己看书评价或直接讲述,他们会感觉到枯燥乏味,接受起来比较复杂,欣赏难度比较大。
学生平时对立体主义的作品接触较少,可能在没学会欣赏之前就对它失去了兴趣。
所以要做到教学是首先吸引他们,然后引导他们循序渐进地解决问题。
通过对本节课的精心研读和设计,从上课的效果来看,达到了课前的预设目标。
做到了一节普通的欣赏课能够走进学生心里,让他们把注意力都集中在一幅作品当中并用心体验画面带给他们的感受与思想的交流。
本节课,学生无论在个人思考方面还是在小组合作方面,
都能积极主动的参与课堂的学习中。
不仅全面的理解了《格尔尼卡》这幅作品的意蕴,也学会了如何欣赏一幅美术作品,为以后的美术欣赏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本课教材是人教版初中美术七年级下册的内容,属于“欣赏·评述”学习领域。
《格尔尼卡》是毕加索于1937年创作的一幅艺术巨作,它用象征性的艺术手法对30年代西班牙内战期间德国纳粹空军轰炸西班牙小镇格尔尼卡,杀害数千无辜平民百姓的事件进行了控诉,有力的揭露了侵略战争的罪恶和法西斯的暴行。
毕加索运用立体主义,超现实主义绘画的形式,以变形、象征和寓意的手法描绘了在法西斯兽行下,人民惊恐,痛苦和死亡的悲惨情景。
以不安、冲撞的动势和强烈的视觉形象,打动着每一个观众的心。
由于该作品中不是按传统绘画中那种整体、严谨的构图来完成的,学生一时会很难理解。
因此围绕《格尔尼卡》可以展开诸多有探究性的主题供学生深入探讨。
如:毕加索他为什么要创作《格尔尼卡》、怎样理解《格尔尼卡》中的怪异形象,我们从毕加索的创造性思维中得到了什么等。
课中主要用八个方面引导学生理解作品,并总结如何欣赏一幅美术作品。
根据本课所学的欣赏方法,课下自选一幅绘画名作,进行解读,写一篇鉴赏短文或者用立体主义绘画风格创作一幅肖像画,和同学们分享。
本课主要任务放在了分析作品内容上,在探究问题设置上,我经过反复实践,问题要准确,学生能清楚根据问题去有针对的思考和探究,并让学生理解什么是立体主义。
课堂上,大部分同学表现出对作品的浓厚兴趣。
在我的引导下,部分学生能够积极回答问题,但还是有一部分没有放开胆量畅谈对作品的理解。
教学过程非常顺利。
但是在解读作品的过程中,发现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有待提高,好多同学心里明白说不出来,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加以重视。
另外,我觉得时间上还是略显紧张,好的一点是,学生通过本节课,大部分学生都了解了战争的残暴,表达了渴望和平的愿望,此外对立体派作品有了新的认识和新的欣赏角度,同学还收获到如何欣赏一件作品的方法,有的人则体验到小组合作的优势和乐趣。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对《格尔尼卡》这幅作品的创作历史背景、作品创作的过程、作品的创作方法及色彩构图特点都有所了解。
通过了解《格尔尼卡》这幅作品,让学生知道现在中国和平社会的来之不易,对学生进行了爱国教育的升华。
总之,我认为这节课通过反复的设计与实践,对我启发很大,一节课需要精心设计和反复实践,从再设计到再实践,才会收到最佳教学效果,学生的反馈证明,只要用心付出,我们就能上好一节高质量的美术课。
《格尔尼卡》这幅作品是作为人教版初中美术教材的开篇。
是初中美术欣赏课中的一幅经典作品,通过学习这幅作品,让学生理解美术作品的社会作用,使学生理解美术作品能够揭露黑暗、反对战争,从而唤起学生对和平的热爱,让学生了解美术作品是怎样表现人的情感的。
作品用抽象、立体主义的手法塑造了画面形象,独特的画面情境,使学生对这幅作品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学生能从广泛的文化背景中理解美术作品,大量的事实材料让学生通过思考、阅读、讨论的方法,理解画面中心思想的同时,又提高了欣赏能力并掌握了欣赏评价作品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