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心理发展表现为不平衡性和差异性
浅析幼儿教师对幼儿园游戏活动的支持与引导-最新教育资料
浅析幼儿教师对幼儿园游戏活动的支持与引导-最新教育资料浅析幼儿教师对幼儿园游戏活动的支持与引导游戏是幼儿的主体性活动,是幼儿在幼儿园及家庭中的一种最常见的自发性活动。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保教并重,关注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
”《纲要》充分肯定了游戏的教育价值,并确定了游戏作为幼儿园基本教学活动的地位。
如何让幼儿在轻松的游戏环境中建构知识,发展技能,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幼儿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中指出,幼儿教师应“提供符合幼儿兴趣需要、年龄特点和发展目标的游戏条件”,“充分利用与合理设计游戏活动空间,提供丰富、适宜的游戏材料,支持、引发和促进幼儿的游戏”,“鼓励幼儿自主选择游戏内容、伙伴和材料,支持幼儿主动地、创造性地开展游戏,充分体验游戏的快乐和满足”,“引导幼儿在游戏活动中获得身体、认知、语言和社会性等多方面的发展”。
一、幼儿园游戏活动的价值体现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幼儿在游戏中获得经验,建构知识,学会与人交往。
正如福禄倍尔所说,游戏是幼儿的主要活动内容,他认为,游戏是人在这一阶段最纯洁的精神生活,[1]正是在游戏中,儿童最能表现出创造性和自主性。
(一)游戏促进幼儿的认知发展福禄倍尔认为,学龄前儿童的各种游戏是整个未来生活的胚芽,因为整个人的最纯洁的素质和最内在的思想就是在游戏中得到发展。
[2]游戏活动是幼儿生活的扩充与延续,他们可以通过游戏学会解决生活中的困难与问题,也能在游戏中学会与同伴的沟通和相处。
游戏为儿童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了一个平台,儿童在游戏的过程中可以丰富和扩大自己的词汇量,从而促进语言的发展,也可以通过与游戏材料的互动建构知识,提升自己的认知水平。
因此,幼儿教师应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好游戏活动,将教育内容与游戏内容充分的融合,使儿童在游戏的环境和状态下实现自身的发展。
儿童教育发展心理学的心得体会(3篇)
第1篇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儿童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教育心理学家通过对儿童发展心理学的深入研究,揭示了儿童在不同成长阶段的心理特点和需求,为教育工作者提供了科学的教育方法。
在学习儿童教育发展心理学的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这门学科的重要性和实用性,以下是我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儿童发展的阶段性儿童教育发展心理学告诉我们,儿童的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但同时也具有阶段性。
从出生到成年,儿童的心理发展可以分为多个阶段,如婴儿期、幼儿期、童年期、青春期等。
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心理特点和需求。
了解这些阶段的特点,有助于我们更好地针对儿童进行教育。
1. 婴儿期:婴儿期是儿童发展的基础阶段,主要任务是满足生理需求,建立安全感。
在这一阶段,家长和教育工作者应关注婴儿的身体健康,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同时给予他们足够的关爱和陪伴。
2. 幼儿期:幼儿期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主要任务是培养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和初步的社交能力。
在这一阶段,家长和教育工作者应注重培养幼儿的独立性、自主性和创造力,引导他们学会与人交往,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3. 童年期:童年期是儿童个性形成的关键时期,主要任务是培养儿童的兴趣爱好、道德观念和价值观。
在这一阶段,家长和教育工作者应尊重儿童的个性差异,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4. 青春期:青春期是儿童生理和心理发展的转折期,主要任务是完成自我认同和自我探索。
在这一阶段,家长和教育工作者应关注青少年的心理变化,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二、儿童发展的个体差异性儿童教育发展心理学强调,每个儿童都是独特的个体,他们在生理、心理、智力等方面都存在差异。
在教育过程中,我们要充分尊重儿童的个体差异性,因材施教。
1. 生理差异:儿童的生理差异主要体现在身高、体重、体能等方面。
在教育过程中,我们要关注儿童的生理特点,合理安排课程和活动,确保他们健康成长。
心理发展的主要特点
心理发展的主要特点心理发展的主要特点包括以下方面:1.连续性与阶段性:心理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但也可以划分为不同的阶段。
每个阶段都有其特定的特征和发展任务,不同阶段之间也存在过渡和转折。
2.定向性与顺序性:心理发展具有一定的定向性和顺序性,即遵循一定的规律和顺序,按照一定的时间和步骤进行。
例如,个体的认知发展通常是从感知运动阶段向抽象思维阶段逐渐发展。
3.不平衡性:心理发展的不平衡性体现在不同方面的发展速度和成熟程度不同。
例如,儿童的身高和体重在不同年龄段的发展速度不同。
4.差异性:心理发展的差异性体现在不同个体在发展速度、水平、特点等方面存在差异。
例如,不同个体的认知能力、性格特点、兴趣爱好等方面都有所不同。
5.规律性:心理发展的规律性是指在不同年龄段和不同领域中,心理发展都遵循一定的规律和模式。
例如,儿童的思维发展遵循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逐渐发展的规律。
6.适应性:心理发展的适应性是指个体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通过调整自己的认知、情感和行为方式,以适应环境的要求。
例如,儿童在面对新的环境和生活挑战时,需要逐渐适应和调整自己的行为方式。
7.互动性:心理发展的互动性是指个体与周围环境、人与社会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
例如,儿童的成长过程中需要与家庭、学校、同龄人等环境进行互动和交流。
8.整体性:心理发展的整体性是指个体的发展是各个方面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共同发展的结果。
例如,个体的认知、情感、社会性和个性等方面是相互关联的,共同构成了一个人的整体发展。
这些特点共同描绘了心理发展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在实际生活中,这些特点可能因个体差异和环境因素而有所变化,但总体上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和稳定性。
幼儿心理发展的一般特点和规律是什么
一、幼儿心理发展的一般特点和规律是什么?答:1.幼儿心理发展的一般特点:幼儿心理的一般特点概括的讲,幼儿心理具有三个最基本的特点:1.认识活动的具体形象性。
幼儿主要是通过感知、依靠表象来认识事物的。
具体形象的表象,左右着幼儿的整个认识过程,甚至思维活动也常常难以摆脱知觉印象的束缚。
2.心理活动及行为的无意性。
幼儿控制和调节自己的心理活动和行为的能力还很差,很容易受其它事物的影响而改变自己的活动方向,因而行动表现出很大的不稳定性,在正确的教育条件下,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状况逐渐改变。
3.开始形成最初的个性倾向。
3岁前,幼儿已有个性特征的某些表现,但是,这些特征是非常不稳定的。
他们容易受外界的影响而改变,个性表现的范围也有局限性,很不深刻,一般只在活动的积极性、情绪的稳定性、好奇心的强弱程度等方面反映出来。
幼儿个性表现的范围比较广阔,无论是在兴趣爱好、行为习惯、才能方面,以及对人对事的态度方面,都会开始表现出自己独特的倾向,这些个性倾向与以后相比虽然还容易改变,但是已成为一个人一生个性的基础。
2.幼儿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1.幼儿心理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
2.幼儿心理发展年龄特征的稳定性和可变性。
3.幼儿心理发展具有不平衡性和差异性。
二、请结合实践谈谈你对幼儿心理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理解。
答:(1)幼儿心理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
幼儿任何心理活动的发展都是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量变过程即表明心理发展的连续性。
量变到一定阶段,引起质的变化,标志着心理发展的阶段性,前一阶段是后一阶段的基础,后一阶段是前一阶段的继续。
在每一个阶段中既留有上一阶段的特征,又含有下一阶段的新质,但是每一个阶段里总是具有占主导地位的本质特征。
(2)幼儿心理发展年龄阶段的稳定性和可变性。
儿童心理年龄特征是指在一定社会和教育条件下,在儿童发展的各个不同年龄阶段所形成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心理特征。
因此,只要是幼儿期的儿童,其心理发展阶段的顺序,每一阶段的变化过程和速度,大体上都是共同的,表现基本相似的心理特点,而且基本上是稳定的。
幼儿教育学陈幸军精品教案完整版
幼儿教育学陈幸军精品教案完整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教育学教材第四章第三节,详细内容主要围绕幼儿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进行讲解。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深入了解幼儿在各发展阶段的心理特点,掌握促进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有效方法。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幼儿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了解幼儿在各阶段的心理特点。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幼儿心理发展的能力,提高学生设计促进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活动的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幼儿教育事业的热爱,增强学生的责任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幼儿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及其在各阶段的表现。
教学重点:如何根据幼儿心理发展规律,设计有效的教育活动,促进幼儿心理健康发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黑板、粉笔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幼儿在不同年龄阶段的心理发展图片,引发学生对幼儿心理发展规律的思考,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新课讲解:(1)讲解幼儿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使学生了解幼儿心理发展具有阶段性和连续性、不平衡性和个体差异性等特点。
(2)分析幼儿在各阶段的心理特点,如感知、记忆、思维、情感、意志等方面的发展。
(3)结合实际案例,讲解如何根据幼儿心理发展规律设计教育活动,促进幼儿心理健康发展。
3. 例题讲解:(1)分析一个具体的幼儿教育案例,使学生了解如何在实际教学中应用心理发展规律。
(2)讲解相关理论知识,帮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
4. 随堂练习:设计一个关于幼儿心理发展规律的练习题,让学生现场作答,检验学习效果。
六、板书设计1. 幼儿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2. 内容:(1)幼儿心理发展规律:阶段性、连续性、不平衡性、个体差异性(2)幼儿心理发展各阶段特点:感知、记忆、思维、情感、意志(3)教育策略:根据心理发展规律,设计教育活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所学内容,分析一个幼儿教育案例,论述如何根据幼儿心理发展规律设计教育活动。
个体心理发展的四个特征
个体心理发展的四个特征:
1.连续性与阶段性:个体的心理发展是一个逐步前进的过程,由低级向高
级、由简单到复杂。
在发展过程中,每个阶段的发展顺序和速度相对稳定,变化较小。
同时,个体心理发展也具有明显的阶段性,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不同的心理特点。
2.定向性与顺序性:个体的心理发展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顺序性。
例如,
儿童先学会抬头、坐、爬、站立等动作,然后才会走路、跑步等。
这些顺序是固定的、有规律的,不能随意改变。
3.不平衡性:个体心理发展具有不平衡性,不同方面的心理发展速度和时
间有差异。
例如,儿童的认知能力在出生后几个月内快速发展,而语言能力则需要到几岁时才能快速发展。
4.差异性:每个个体都有其独特的发展特点,存在个体差异。
即使是在同
一年龄段内的儿童,他们在兴趣爱好、能力水平、性格特点等方面也会有所不同。
需要注意的是,这些特征并不是绝对存在的,每个个体的发展都会有所不同。
在实际应用中,教育工作者和家长需要关注儿童的发展特点,根据儿童的需求和特点来提供合适的支持和指导,以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婴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
婴幼儿发展的规律婴幼儿发展的规律。
即要幼儿身心发展的一般特点。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发展具有方向性和顺序性婴幼儿的身心发展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先后顺序,都是从简单、被动、具体朝着较复杂、主动、抽象的方向发展。
同时,各个发展阶段之间按顺序衔接。
既不能逾越,也不会逆向发展。
前一阶段的发育为后一阶投奠定必要基础,若某个阶段发育出现障碍,都会对后一阶段产生阻碍作用。
比如:婴儿的大动作发展总星道衛抬头ー-翻身-坐-爬-站-走的方向和顺序进行,这个方向和顺序是不可逆,不可变的。
(二)发展具有连续性和阶段性连续性指婴幼儿的身心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过程;阶段性是指婴幼儿身心发展的各个不同年龄阶段中所形成的一般的、典型的、共同的特征,即所谓年龄特征。
例如,幼儿思维发展特点是由直觉行动思维发展到具体形象思维再到抽象逻辑思维,发展是一个连续的变化过程;同时,3-6岁幼儿思维又呈现出一定的年龄特征,3岁幼儿的思维带有较大的直觉行动性,四五岁幼儿的思维已经具有典型的具体形象性,到6岁,幼儿已经开始出现抽象逻辑思维的萌芽了。
(三)发展具有不平衡性不平衡性是指婴幼儿身心发展表现出时快时慢、时高时低以及发展领域的不均衡现象。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不同年龄阶段的发展,具有不同的速度,如身高发展在1岁前发展迅速,由刚出生的50cm左右发展到1岁时的75cm左右,平均增加25cm,而3岁到4岁时,身高发展减缓,由平均97cm长到104cm,1年大约增加7cm.2. 不同的心理过程,具有不同的发展速度,即各个方长到104cm,1年大约增加7cm.2.不同的心理过程,具有不同的发展速度,即各个方面的发展不是齐头并进的,在某个时期,存在发展的关键期和敏感期。
就1岁以内婴儿而言,动作发展速度非常惊人,由刚出生的无意识动作发展到有意识地控制肢体,由依靠大人抱到自己站立甚至行走;而语言发展在1岁以内却不明显,到1岁时言语才开始萌芽,能听懂并说出一些简单的词。
幼儿教育心理学选择题
幼儿教育心理学选择题《幼儿教育心理学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幼儿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幼儿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以及如何根据这些特点和规律进行教育的学科。
在幼儿教育中,应用幼儿教育心理学的知识和方法,可以更好地了解幼儿的心理需求和行为特点,从而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教育方案,提高教育效果。
本文将从幼儿教育心理学的角度出发,探讨如何在幼儿教育中应用相关知识和方法。
一、幼儿教育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幼儿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幼儿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以及如何根据这些特点和规律进行教育的学科。
它主要涉及幼儿的认知、情感、社会性等方面的发展,以及如何通过教育促进这些方面的发展。
幼儿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发展心理学、学习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等。
发展心理学主要研究幼儿心理发展的阶段和特点,为幼儿教育提供了理论依据;学习心理学主要研究幼儿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为幼儿教育提供了教学方法和策略;社会心理学主要研究幼儿的社会交往和社会行为,为幼儿教育提供了教育目标和内容。
二、幼儿教育心理学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一)了解幼儿的心理需求和行为特点了解幼儿的心理需求和行为特点是幼儿教育的基础。
幼儿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幼儿具有好奇心强、好动、注意力不集中等特点。
因此,在幼儿教育中,教师应该根据幼儿的这些特点,采用生动形象、富有趣味性的教学方法,吸引幼儿的注意力,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二)制定科学合理的教育方案制定科学合理的教育方案是幼儿教育的关键。
幼儿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幼儿的心理发展具有阶段性和个体差异性。
因此,在幼儿教育中,教师应该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个体差异,制定个性化的教育方案,满足幼儿的不同需求。
(三)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和策略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是幼儿教育的重要环节。
幼儿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幼儿的学习方式主要是通过游戏和活动来进行的。
因此,在幼儿教育中,教师应该采用游戏化、情境化的教学方法,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知识和技能。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规律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规律一、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1. 连续性-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过程。
例如,儿童的语言发展从简单的发音到单词句,再到简单句、复合句,是一个逐渐积累的过程。
从出生后的咿呀学语开始,他们不断地模仿和学习周围人的语音、语调,逐渐增加词汇量,丰富语言表达形式。
在这个过程中,每个阶段都是在前一阶段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没有明显的跳跃。
- 认知能力的发展也是连续的。
儿童在感知觉方面,从对简单的形状、颜色的感知,逐渐发展到对复杂的空间关系、物体特征的辨别。
他们的注意力从最初的无意注意为主,随着年龄增长,有意注意慢慢发展起来,这是一个连续的、渐进的过程。
2. 阶段性-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又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
例如,在0 - 1岁是婴儿期,这个阶段儿童主要是通过感觉和动作来认识世界,被称为感知运动阶段。
他们在这个阶段会经历反射活动(如吸吮反射等)、初级循环反应(重复偶然发现的有趣动作,如偶然用手碰到玩具并不断重复这个动作)、二级循环反应(对周围环境中的物体产生兴趣并进行有目的的动作,如为了听拨浪鼓的声音而摇晃它)等发展过程。
- 2 - 3岁是幼儿早期,这一阶段儿童开始掌握简单的口语,自我意识开始萌芽,他们会说“我”“我的”等词汇,开始区分自己和他人。
在思维方面,以直观动作思维为主,他们的思维活动往往依赖于具体的动作,比如在摆弄玩具的过程中思考问题。
- 3 - 6岁是幼儿期,儿童的思维从直观动作思维逐渐向具体形象思维过渡。
他们在这个阶段能够凭借事物的具体形象或表象来进行思维,例如在计算3 + 2时,可能会通过数手指或者脑海中想象3个苹果加上2个苹果的形象来得出答案。
同时,他们的社会交往能力也在不断发展,开始与同伴建立友谊关系,能够理解并遵守一些简单的社会规则。
二、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方向性和顺序性1. 方向性-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总体上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
从认知能力来看,他们的感知觉越来越敏锐,记忆的准确性和持久性不断提高,思维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向高级发展。
发展心理学重点
发展心理学重点第一讲发展心理学概述1、发展的性质:连续性与阶段性、定向性与顺序性、不平衡性、共同性与差异性、稳定性与可塑性。
2、格塞尔的爬楼梯实验:美国心理学家格塞尔认为,先天的成熟和后天的学习是决定儿童心理发展的两个基本因素,在这两个因素中,他更强调成熟的作用。
他让双生子中的一个从生后48周起每天爬十分钟楼梯,连续6周;而让另一个从生后53周起作同样的爬梯训练。
后者在两周以后爬楼梯的水平就赶上前者。
格塞尔认为,这一实验充分说明成熟有更重要的作用,在某些方面,儿童的成长是受成熟机制制约的,人为进行的提前训练,效果不一定更好,过早的训练也许只能取得事倍功半的效果。
3、弗洛伊德的心理发展阶段说:口唇期(0―1岁)、肛门期(1―3岁)、前生殖器期(3-6岁)、潜伏期(6-11岁)、青春期(从11或13岁开始或12-20岁)。
4、自我同一感(名词解释):是一种关于自己是谁,在社会上有什么地位,将来准备成为什么样的人,以及怎样努力成为理想中的人等自我形象和自我历程的体验。
5、班杜拉的强化类型:直接强化:通过外界因素对学习者的行为直接进行干预替代强化:学习者看到他人成功和赞扬的行为,增强产生同样行为的倾向自我强化:行为达到自己设定的标准时,以自己能支配的报酬来增强、维持自己行为的过程。
6、最近发展区:儿童现有的水平与经过他人帮助可以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距。
7、皮亚杰的思维发展阶段:感知运动阶段(0~2岁)这个时期的儿童主要凭感知和动作手段反映外界环境,获得客体永久性。
前运算阶段(2~7岁)从这个时期开始,儿童具有表象思维,有运用符号的能力,其智力活动处于表象水平。
具体运算阶段(7~12岁)这个时期儿童的认知能力摆脱知觉的局限,获得概念的稳定性,达到守恒。
对具体问题可以进行逻辑运算。
思维具有可逆性和守恒性形式运算阶段(12~15岁)这个时期儿童的思维形式能够从具体内容中解放出来,能够提出假设,可以进行演绎推理、归纳推理解决抽象问题。
儿童身心发展五个基本规律
儿童身心发展五个基本规律儿童身心发展是指儿童从出生到成年期间,在生理、心理和社会方面所发生的各种变化。
以下是儿童身心发展的五个基本规律,分别是:不平衡性、顺序性、阶段性、个体差异性和整体性。
一、不平衡性不平衡性是指在儿童身心发展的过程中,不同系统和器官的发育速度和成熟时间是不一致的。
例如,儿童的大脑发育在出生后的头几年最快,而生殖系统的发育则相对较晚。
这种不平衡性也导致了儿童在不同方面的能力发展速度不一致,有些方面可能在较早的年龄段就已经表现出色,而其他方面则需要更长时间的发展和完善。
二、顺序性顺序性是指儿童身心发展具有一定的顺序和规律,通常是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过程。
例如,儿童的认知发展是从感知运动阶段逐渐发展到具体形象思维,再到抽象逻辑思维阶段。
这种顺序性规律要求我们在儿童教育过程中遵循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按照一定的顺序逐步引导和培养儿童的能力发展。
三、阶段性阶段性是指儿童在身心发展过程中会经历几个不同的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特定的特征和规律。
例如,儿童在幼儿期、童年期、少年期和青年期等不同阶段会有不同的生理、心理和社会方面的变化。
这种阶段性规律要求我们在教育过程中要根据不同阶段的特点和需求,采用相应的教育方法和内容,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
四、个体差异性个体差异性是指在儿童身心发展过程中,每个儿童的发育速度和特点都存在一定的差异。
这种差异性可能与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和个体经验等多种因素有关。
例如,有的儿童可能在音乐方面表现出色,而有的则在体育方面表现出色。
这种个体差异性要求我们在教育过程中尊重每个儿童的独特性和个性特点,针对不同的需求和能力进行个性化的教育引导。
五、整体性整体性是指儿童身心发展的各个方面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
儿童的生理发展、心理发展和社会发展是密不可分的,任何一个方面的变化都会对其他方面产生影响。
例如,儿童的身体健康状况会影响其情绪和行为表现,而良好的心理状态和社会交往能力也能够促进儿童的身体健康。
儿童心理发展特点与教育_李英霞
青春期
不足:
潜伏期
前生殖器期
过于强调本能
许多假设不能验证 资料来源可能存在偏差
肛门期
口唇期
艾里克森——以主要矛盾为标准
心理•社会危机: 心理需求与社会要求之间的矛盾
人生每一时期都存在特定的矛盾
特定矛盾规定了该阶段的发展任务
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观
• 心理发展的八阶段论
1.信任对怀疑(0~2岁)
2.自主对羞怯(2~4岁) 3.主动对内疚(4~7岁) 4.勤奋对自卑(7~12岁) 5.同一感对同一感混乱(12~18岁)
• 肛门期(1~3岁)
–通过排泄获得 –大小便训练 • 过严过早训练--过分追求干净、洁癖 • 过宽过晚训练--浪费、无条理、放肆邋遢
弗洛伊德的心理发展阶段说
• 前生殖器期(3~6岁)
–对异性父母产生性兴趣
男孩出现恋母情结,女孩出现恋父情结 –压抑自己的欲望,以反应生成的方式,以同性父母自居, 男孩开始具有男性特征,女孩开始具有女性特征 –超我形成
儿童心理发展特点与教育 衡水学院教育系
李英霞
儿童心理发展特点与规律
4.发展具有个别差异性 4.从零乱到成体系
3.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2、发展具有连续性和阶段性
3.从被动到主动
2.从具体到抽象
1、发展具有方向性和顺序性
1、从简单到复杂
儿童心理的发展特点
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
儿童心理的发展特点
• 1、发展具有方向性和顺序性 • 儿童的心理发展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先后 顺序,既不能逾越,也不会逆向发展。 • 按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固定 顺序进行。
• 阶段性是指学前儿童发展的各个不同年龄 阶段中所形成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 心理特征。学前儿童从出生到成熟大约经 历了新生儿期、乳儿期、婴儿期、幼儿期。
幼儿心理发展的一般特点和规律是什么请结合实践谈谈你对
幼儿心理发展的一般特点和规律是什么?请结合实践谈谈你对幼儿心理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理解。
答:幼儿心理的一般特点概括的讲,幼儿心理具有三个最基本的特点:1.认识活动的具体形象性幼儿主要是通过感知、依靠表象来认识事物的。
具体形象的表象,左右着幼儿的整个认识过程,甚至思维活动也常常难以摆脱知觉印象的束缚。
如两排相等数目的棋子,如果等距离摆开,幼儿都知道是“一样多”,但如果将其中的一排棋子聚拢,不少幼儿就会认为密的这一排棋子数目少些,因为“这一排比那一排短”。
可见,幼儿辨别数目的多少这要受棋子排列形式的影响。
所以说幼儿的思维也是以具体形象性为主要特点的。
2.心理活动及行为的无意性幼儿控制和调节自己的心理活动和行为的能力还很差,很容易受其它事物的影响而改变自己的活动方向,因而行动表现出很大的不稳定性,在正确的教育条件下,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状况逐渐改变。
3.开始形成最初的个性倾向3岁前,幼儿已有个性特征的某些表现,但是,这些特征是非常不稳定的。
他们容易受外界的影响而改变,个性表现的范围也有局限性,很不深刻,一般只在活动的积极性、情绪的稳定性、好奇心的强弱程度等方面反映出来。
幼儿个性表现的范围比较广阔,无论是在兴趣爱好、行为习惯、才能方面,以及对人对事的态度方面,都会开始表现出自己独特的倾向,这些个性倾向与以后相比虽然还容易改变,但是已成为一个人一生个性的基础。
幼儿心理发展的规律是:1.幼儿心理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幼儿任何心理活动的发展都是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量变过程即表明心理发展的连续性。
量变到一定阶段,引起质的变化,标志着心理发展的阶段性,前一阶段是后一阶段的基础,后一阶段是前一阶段的继续。
在每一个阶段中既留有上一阶段的特征,又含有下一阶段的新质,但是每一个阶段里总是具有占主导地位的本质特征。
例如幼儿思维的发展,幼儿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但在幼儿初期,其思维还带有很大成分的直觉行动思维,离不开实物和动作,以后在动作思维的基础上逐渐发展到具体形象思维,具体形象思维不断发展,到了幼儿末期,幼儿的思维开始出现抽象逻辑思维的萌芽,又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幼儿心理发展的一般特点:
幼儿心理发展的一般特点:1.认知的发展幼儿期儿童在认知的各个方面都在迅速发展,具体表现如下:(1)言语的发展幼儿期,儿童言语的发展主要是口头言语的发展。
这个时期,儿童口头言语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他们从“掌握本民族语言的准备期”或“前言语期”、“最初正式掌握本民族语言期”进入了“言语丰富化期”。
口头言语在几个方面都得到发展。
幼儿期儿童已有学习书面言语的可能性。
一方面,幼儿期儿童的口头言语已相当发展,它是学习书面言语的基础;另一方面,幼儿形象知觉的发展又提供了辨认汉字的可能性。
同时,幼儿自身已有认字、读书、写字的需要。
(2)思维与想象幼儿的思维已经开始摆脱动作的束缚,有了一定的目的性和预见性,从而使思维成为一个独立的心理过程。
不过,这个时期儿童的思维具有明显的直觉形象性。
具体形象思维是幼儿期思维发展最主要的特点。
幼儿末期,抽象逻辑思维开始形成,逐渐参与到智力活动中去。
幼儿想象丰富、活跃,而且很大胆。
幼儿的想象以无意想象为主,想象的目的不明确,主题不稳定,想象过程常常受情绪和兴趣的影响。
同时,幼儿的想象在很大程度上具有复制性和模仿性,而且容易同现实混淆。
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想象的有意性、创造性和独立性日益增强。
(3)记忆的发展幼儿记忆主要是无意记忆,但有意记忆已开始发展。
幼儿记忆很容易受成人的暗示,也很容易发生现实与臆想混淆的现象。
幼儿期存在明显的“记忆恢复”现象,这就表明,幼儿的大脑不是消极地再现材料信息,而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加工改组过程。
四五岁的幼儿还不能利用语词作为记忆的中介物。
六七岁的幼儿虽不会主动利用语词作为记忆的中介物,但只要有人提醒他们利用语词作为中介物帮助记忆,记忆效果就会迅速提高。
幼儿的大记忆成绩逐年迅速发展,但发展的速度随年龄的增长而逐年递减。
2.情绪、情感的发展幼儿的情绪体验已相当丰富。
幼儿的情绪表现完全是外显的,缺少控制,情绪常常极度强烈和高涨,他们有时会出现极度的恐惧,有时会莫名其妙地大发脾气。
发展心理学[第六章小学儿童心理的发展]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
第六章小学儿童心理的发展儿童进入小学后的一个最重大变化就是开始了正规的学校生活,这为他们心理的发展提供了非常有利的客观条件。
在这段时间里,儿童通过直接学习和间接学习充分地吸收着各方面的知识,在学校的集体生活中发展着各种社会技能,使他们在认知能力和社会性发展方面取得了重大进步。
第一节小学儿童的一般问题一、年龄阶段小学是指儿童从6、7岁到12、13岁这一时期,这时儿童进人学校,学习活动逐步取代游戏活动而成为主要活动,所以,这个时期又称为学龄初期或小学期。
二、基本特征小学是儿童心理发展上的一个重大转折时期,主要表现出以下三个特征:(一)学习成为主导活动进入小学以后,儿童开始了正规的、系统的学习,学习成为了儿童的主导活动。
学习活动与游戏活动有很大不同,学习是在老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系统地掌握知识技能和行为规范的活动,是一种社会义务。
儿童在学校里不仅要学习自己感兴趣的东西,而且要学习自己不感兴趣,但又是必须学习的。
与游戏相比,学习具有社会性、目的性、系统性和强制性。
(二)掌握书面言语并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在幼儿阶段时,口头言语和具体形象思维在儿童的心理发展中占重要地位。
儿童进人小学后,书面言语成为儿童学习的专门对象。
由于书面言语的掌握,扩大了儿童的知识范围,发展了儿童各种心理过程,促进了儿童掌握概念、进行判断推理等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
(三)开始有意识地参加集体活动进入小学后,儿童的活动都是以班集体为单位进行的。
在共同的学习活动中,儿童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帮助,逐渐发展起集体意识,掌握了各种基本的社会交往技能和行为规范,形成和发展了良好的品德。
第二节小学儿童的学习一、小学儿童的学习特点小学儿童的学习特点与这个阶段的年龄特点紧密联系。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学习动机儿童的学习动机直接影响着儿童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成绩。
研究表明,小学儿童的学习动机往往与具体的学习活动联系在一起,如为了得到好分数,为了得到表扬和奖励,为了个人前途学习等。
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
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儿童心理发展对于孩子全面素质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了解儿童心理的特点,有助于家长和教育者更好地引导和照顾孩子的成长。
本文将重点探讨儿童心理发展的几个特点。
1. 心智发展的不均衡性儿童在心智发展上存在着不均衡性,即不同方面的发展速度不一致。
例如,有些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较强,但运动协调性较差;有些孩子在逻辑思维方面较为成熟,但情绪管理能力较弱。
家长和教育者应重视并尊重孩子在各个方面的发展差异,针对性地进行引导和培养。
2. 想象力和好奇心强儿童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强烈的好奇心,他们对于周围的事物和现象常常充满疑问,想要去探索和发现。
这种好奇心和想象力,是儿童积极主动探索世界的动力来源,也是其创造力的基础。
家长和教育者应该鼓励孩子保持好奇心的同时,提供适当的学习和发现环境,帮助孩子开拓思维,培养创造力。
3. 感知能力的发展儿童的感知能力在各个方面都在不断发展。
他们会通过观察、听觉、触觉等感觉渠道获取信息,并逐渐建立起对世界的认知。
家长和教育者可以利用孩子这种高敏感期,提供丰富多样的感官刺激和体验,促进他们的感知能力的发展。
4. 认知发展的逐渐成熟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的认知水平逐渐成熟。
从单纯的感知认知到逐渐形成抽象思维、逻辑思维和概念等高级认知能力。
家长和教育者应该根据孩子的认知水平提供适当的学习内容和方式,促进他们的认知能力发展。
5. 情绪起伏大儿童由于对情绪的掌控能力尚不成熟,常常表现出情绪的起伏较大。
他们可能会因为小事感到开心或难过,特别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
家长和教育者应理解并认同孩子情绪起伏大的特点,通过与孩子的沟通交流,给他们提供情绪的支持和安全感。
6. 社交意识的培养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逐渐意识到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并开始构建起社交意识。
他们会渴望与其他小朋友一起玩耍,学会合作和分享。
家长和教育者可以通过组织适当的社交活动,促进孩子的社交能力和合作精神的培养。
总结起来,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包括心智发展的不均衡性、想象力和好奇心强、感知能力的发展、认知发展的逐渐成熟、情绪起伏大和社交意识的培养等。
幼儿心里发展的一般特点和规律是什么
幼儿心里发展的一般特点和规律是什么?幼儿心理发展的一般特点为:1.认识活动的具体形象性幼儿主要是通过感知、依靠表象来认识事物的,具体形象的表象左右着幼儿的整个认识过程。
甚至思维活动也常常难以摆脱知觉印象的束缚。
如两排相等数目的棋子,如果等距离摆开,幼儿都知道是“一样多”,但如果将其中的一排棋子聚拢,不少幼儿就会认为密的这一排棋子数目少些,因为“这一排比那一排短”。
可见,幼儿辨别数目的多少这要受棋子排列形式的影响。
所以说幼儿的思维也是以具体形象性为主要特点的。
2.心理活动及行为的无意性幼儿控制和调节自己的心理活动和行为的能力仍然很差,很容易受其它事物的影响而改变自己的活动方向,因而行为表现出很大的不稳定性。
在正确的教育的影响下,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状况逐渐有所改变。
3.开始形成最初的个性倾向3岁前,幼儿已有个性特征的某些表现,但这些特征是不稳定的,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而改变,个性表现的范围也有局限性,很不深刻,一般只在活动的积极性、情绪的稳定性、好奇心的强弱程度等方面反映出来。
幼儿个性表现的范围比以前广阔,内容也深刻多了。
无论是在兴趣爱好方面、行为习惯、才能方面,以及对人对己的态度方面,都开始表现出自己独特的倾向。
这时的个性倾向与以后相比虽然还是容易改变的,但已成为一生个性的基础或雏形。
幼儿心理发展的规律为:一、幼儿心理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幼儿任何心理活动的发展都是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量变过程即表明心理发展的连续性。
量变到一定阶段,引起质的变化,标志着心理发展的阶段性,前一阶段是后一阶段的基础,后一阶段是前一阶段的继续。
在每一个阶段中既留有上一阶段的特征,又含有下一阶段的新质,但是每一个阶段里总是具有占主导地位的本质特征。
例如幼儿思维的发展,幼儿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但在幼儿初期,其思维还带有很大成分的直觉行动思维,离不开实物和动作,以后在动作思维的基础上逐渐发展到具体形象思维,具体形象思维不断发展,到了幼儿末期,幼儿的思维开始出现抽象逻辑思维的萌芽,又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幼儿心理的发展进程不是千篇一律地按一个模式进行的,也不总是按相等的速度直线发展的。
有些心理特性发展的早一些,有些心理特性发展的晚一些;有些心理特性的发展是先快后慢,有些心理特性的发展却是先慢后快,表现出多样化的发展模式。
而且,不同的幼儿其心理过程和个性特征的发展速度是不一样的,他们达到成熟水平的时期也各不相同。
如有的儿童早熟、早慧,有的迟开窍等。
即使在相同年龄的各个儿童之间,其心理发展也有着显著的差异。
如有的儿童对音乐听觉有特殊的敏感度,有的对艺术形象有深刻的记忆表象。
在性格方面也是如此,有的好动,善于与人交往,言语流畅;有的喜欢安静、独处,沉默寡言不合群,即所谓外倾、内倾之别。
幼儿心理发展的不平衡性和差异性,要求教育活动的内容、形式等不仅要考虑幼儿的年龄特征,而且要注意幼儿的个别差异,这样才能因材施教。
XX发展的特点
儿童的发展包括生理发展和心理发展两方面,即是其生理成熟与其个性心理品质的形成与变化的复杂过程。
在这里,生理成熟是指儿童个体作为一个生物体,其生理结构和生理机能的发展是一种纯粹的生物性演变过程。
而个性心理品质的形成和演化过程, 却是一个以个体的生理成熟为基础,并与其生理机能的发展混为一体、互为表里的过程。
生理机能是人的外在心理品质和行为表现的内部生理机制。
人类作为一种生物体,有其自身发展变化的生物学特点,而人类个体的发展变化, 作为生物性个体与环境条件相互作用的结果,也必然受到人类发展特点的制约,表现出特有的规律性。
儿童发展的规律性,就是在儿童随其年龄增长、身体和心理变化中普遍存在的特点。
概括而言,儿童发展表现出如下五种普遍特点。
(一)顺序性
在儿童的发展过程中,无论其身体的发展和心理的发展,都表现出一种稳定的顺序。
例如,儿童身体发展方面,就整体结构的发展而言,其顺序是头部首先得到发展,而后是躯干和四肢的发展,这也是为什么孩子越小,其头部在身高中比例越大的原因。
在骨骼与肌肉的协调发展中,首先得到发展的是大骨骼与大肌肉,而后才是小骨骼与小肌肉群的发展与协调。
所以,儿童行动能力的发展中,依照着翻身、坐、站、走和跑,然后才有可能写字、绘画等精细动作出现这样一种不变的顺序。
儿童的认知和思维能力的发展,遵循着先具体
后抽象的秩序。
在儿童身心发展过程中,所表现岀的这种顺序是固定
不变的。
先前的发展变化,又是其顺序序列中紧随其后的发展和变化的基础,顺序性所具有的这一特点,使儿童身心发展成为一种连续的、不可逆转的过程。
(二)不平衡性
不平衡性,是指在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中,儿童身心发展的速度并不是完全与时间一致的匀速运动,在不同的年龄段,其发展的速度和水平是有明显差异的。
一般认为,新生儿(出生第一年)与青春期(13. 14岁〜15. 16岁),是儿童身心发展的两个高速发展期。
不平衡性,是指在儿童发展过程中身体和心理发展并不完全协调、统一的现象。
就儿童发展的整体而言,生理成熟是先于心理成熟的。
I•几岁的孩子就其身体发育来看,已经很接近成人的水平了,而其心理的成熟程
度,却要比成人低得多。
但就某个具体方面而言,也有可能表现心理能力不受生理成熟条件控制的情况。
例如,3〜5岁的儿童的语言掌握能力和记忆能力,往往优于成年人的水平。
(三)阶段性
儿童发展的阶段性,指在儿童发展的连续过程中,在不同年龄阶段会表现出某些稳定的、共同的典型特点。
这些特点无论从表现方式上、发展速度上,以及发展的结构方面,与其他阶段相比较,都会具有相当不同的特征。
这种情况,又被称之为儿童发展的年龄特征。
例如,在学龄前的幼儿阶段,儿童认识事物的能力,主要的特点是易于形成与实物相对应的、单个的概念,而到了儿童时期,儿童的认识能力,已发展到了可以了解和掌握事物间联系的程度,但是这种联系的建立,在一定程度上,还要依赖于具体事物的帮助。
只有到了青年时期,人的认识能力才开始以抽象概念为基础,逻辑思维才成为人的认识能力的根本性特点。
(四)个别差异性
发展的个别差异性,是指在儿童发展具有整体共同特征的前提下,个体与整体相比较,每一具体儿童的身心发展,在表现形式、内容和水平方面,都可能会有自己的独特之处,这种表现于个体发展方面的差异性,来源于个体遗传素质和生活环境的差别。
例如,同样年龄的儿童,在身高方面有明显的高矮之分。
同年龄的儿童,也会由于他们各自神经过程灵
活性的差别,在学习中表现出注意力的持久性、知觉的广度方面的差异。
儿童发展过程中表现出的个别差异性,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生物因素的影响,但更多
的结果还是来自环境和教育的差别。
而且环境和教育的影响,还能对遗传素质的优势与不足起到一定发挥与弥补作用。
俗话所说的“勤能补拙”,就是对二者关系的一种经验总结这一规律也是实行因材施教、'‘长善救失”教育原则的基础。
(五)分化与互补的协调性
儿童的各种生理和心理能力的发展、成熟,虽然依赖于明确分化的生理机能的作用, 但在总体发展水平方面,却又表现出一定的机能互补性特点,以协调人的各种能力,使其尽可能地适应自己的生活环境。
这种协调性,是具有生理缺陷的儿童发展的重要保障, 使这些儿童不至于因某种生理机能的缺陷,而严重地阻碍其整体发展水平的实现。
这一规律,也是对残疾儿童进行教育的重要依据。
例如,对于听力障碍的儿童,可以通过发展其对人讲话时口型变化的精细感知能力,来与对方沟通。
而听力正常人的这种潜在能力,往往被更容易实现交流的其他方式所抑制了。
以上这五种规律性的特点,从总体上概括岀了儿童身心发展过程中的本质性的表
现。
从总体上把握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我们还可以发现这些规律所反映出的一些更为深刻的内容,即儿童的生理成熟先于其心理的成熟;每一年龄阶段儿童发展水平、特点的充分实现,将有助于其后的发展,否则,下一阶段的发展将会受到一定阻碍;儿童的
身心发展,归根结底是儿童个体的发展, 重和顺应儿童个体发展的差异性,是促进儿童整体发展水平的丰富性的根本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