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徐州民歌民谣

合集下载

徐州关于大运河的民歌

徐州关于大运河的民歌

京杭运河的古今歌谣里程最长、工程最大、最古老的运河,与长城并称为中国古代的两项伟大工程。

大运河南起余杭(今杭州),北到涿郡(今北京),途经浙江、江苏、山东、河北四省及天津、北京两市,贯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约1794公里(春秋吴国开凿,隋朝大幅度扩修并贯通至都城洛阳且连涿郡,元朝翻修时弃洛阳而取直至北京)。

开凿到现在已有2500年的历史。

其部分河段依旧具有通航功能。

苏北—苏中运河(徐州蔺家坝—淮阴—扬州邗沟),全长404千米,纵跨徐州、邳州、宿迁、淮阴、扬州等11个县市,沟通了微山湖、骆马湖、洪泽湖、高邮湖等水系,是京杭运河上运输最繁忙的河段。

基本建成二级航道,成为京杭运河上等级最高的航道,常年可行驶2000吨级的船舶。

当前有苏、鲁、沪、浙、湘、豫等十多个省市的船舶航行其中,年货运量可达3亿多吨。

徐州段最大通过量已达5500万吨船舶吨位,其中货物通过量达3500万吨。

运河对中国南北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发展与交流,特别是对沿线地区工农业经济的发展起了巨大作用。

京杭大运河,与万里长城一样,历史文化丰富多彩,运河歌谣便是其中的一朵奇葩。

从收录于《中国歌谣集成·江苏省卷》里的《贺新船》一歌中可以领略到,通往杭州的江南运河,则是一条黄金铺就的水道:小锣一打闹稠稠,肩挑金条上宝舟/张班造,鲁班修,造好宝舟上杭州/小锣一打响呛呛,珍珠玛瑙装满仓/前仓船板盖不住,后仓盖起宝塔墙/一天行上三百里,三天就到杭州城/一趟生意刚做定,数数银子三千整。

《贺新船》中提到的“一天行上三百里,三天就到杭州城”的航程,正是苏中扬州至杭州的距离。

《贺新船》中的这些祝词,非但用夸张、喜悦的语言反映了这一黄金水道的历史真貌,而且从一个侧面,夸赞了扬州、苏州、杭州一带的美丽和富饶。

交通商贸的便捷自不必说,在水产养殖、改善生态环境等方面,民间也流传着赞歌。

《中国民间歌曲集成·河北卷》中的《渔翁智叟》一歌,就反映了泊头市老渔翁们对大运河的眷恋。

民间歌谣精选生活歌谣

民间歌谣精选生活歌谣

《民间歌谣精选》民歌民谣是宝贵的传统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

《民间歌谣精选》收集整理了大量的劳动歌、仪礼歌、时政歌(叙事歌)、生活歌、情歌与儿歌,是中国民歌民谣的大全与精选,为爱好者提供收藏、为研究者及大学毕业论文撰写提供资料。

《民间歌谣精选》之生活歌谣唱唱山歌散散心唱唱山歌散散心,你当我是快活人?吃了上顿没下顿,黄莲树下来操琴。

吃鱼要吃大鱼鳞【秧歌五句半】吃鱼要吃大鱼鳞,莫吃小鱼戳嘴唇。

撩郎要撩光棍汉,莫撩有妇有妻人,小妹子,一生一世名要紧。

东家的稀饭真过劲东家稀饭真“过劲”,半天涝不到白米星。

上头照见人,底下淹死人,喝得肚子圆滚滚。

锄头还没有扛上肩,一泡尿撒的光光净,狗日的再进你家门!数九歌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插柳,七九冰冻开,八九燕归来,九九八十一,家里盛饭外头吃,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数完天九数地九,地九数完麦到手。

姑娘生来本性穷姑娘生来本性穷,找个公婆象人熊。

当了三天抱女子,挨了九回吹火筒。

说实话天上下雨打炸雷,家后挖窟就有贼;瞎闺女找个瞎女婿,一辈子谁也不认识谁。

十八姐儿九岁郎十八姐儿九岁郎,夜夜要我抱上床。

不是看到公婆面,一脚把他踢下床。

他做儿子我做娘。

小女婿十八大姐三岁郎,夜夜睡觉抱上床。

睡到半夜要吃奶,劈头盖脸几巴掌:“俺是你媳妇不是你娘!”十七岁女儿三岁郎十七岁女儿三岁郎,天天晚上抱三趟;不是公婆在前头,两脚把你蹬下床。

十八岁大姐周岁郎十八岁大姐周岁的郎,把尿把屎抱上床,半夜三更要喝奶,楼住婆娘喊亲娘十八岁大姐周岁的郎,怀抱小郎泪汪汪,等到郎大姐已老,等到花开叶又黄。

姐儿有个周岁郎姐儿有个周岁郎,每晚睡觉抱上床。

半夜哭着要吃奶,劈嘴给他几巴掌。

我是你妻不是你娘!小大姐害怕嫁错郎耕田的害怕黄板墒,栽秧的害怕鸡窝塘,挑担子害怕走错路,小大姐害怕嫁错郎。

小男人姐在河边洗茼蒿,眼泪鼻涕顺水漂,有红有白的好姐姐,配个小男人拳头高。

三尺麻布做件大褂子,碗大个头篷磕到腰,番瓜棵里去乘凉,鸭蛋壳里去洗澡。

红白喜事礼仪大全之41:徐州民俗风情概述

红白喜事礼仪大全之41:徐州民俗风情概述

红白喜事礼仪大全之41:徐州民俗风情概述徐州民俗风情概述徐州民俗文化源远流长。

唐尧时期,黄帝八帝的孙子彭祖被封为大鹏国(今徐州)。

彭祖擅长烹饪,在中国成为长寿的象征,因为他擅长炼气和养生。

因此,徐州饮食习俗或多或少仍保留着彭祖养生习俗的遗风。

每个节日,?纪子彭念苏才郭福?,徐州人仍然提倡对联。

从历史上看,徐州一带民间风俗曾大体经历过一个由柔变刚、刚柔相济的历程。

秦代以前,?淮海间,其气宽舒,禀性安徐,故曰徐。

徐,舒也。

?(《尔雅》)。

?徐方,邹鲁旧国,尤有儒风?(《通典》)。

秦汉以后,?风俗劲悍,有霸王之遗风?(《图经》),?西楚剽轻,易发怒?(《史记〃货殖传》)。

?沛楚之民,急疾颛己?(《汉书〃地理志》)。

?考其旧俗,人颇鸷悍轻剽,其士子则侠任节气,好尚宾游。

盖楚之风焉。

?(《隋书〃地理志》)。

宋代徐州知州苏轼在其《上神宗皇帝书》载:?其民皆长大,胆力绝人?,?汉高祖沛人也,项羽宿迁人也,刘裕彭城人也,朱全忠砀山人也,皆在今徐州数百里间耳,其人以此自负,凶桀之气,积以成俗。

?明中叶以后,徐州人的生产生活习俗逐渐发生了变化。

?这个县由船和公共汽车连接起来,这很重要。

他们倾向于追赶小贩,把桑树犁得很薄。

?(明代正统三年彭城志)。

直到清末民初。

民国十五年《通山县志》:?它的人民愿意足智多谋,务农节俭,没有富商。

住宅的消费率很简单。

这些女人没有刺绣的黄金和翡翠饰品。

最近,它们有点流行了。

文人和官员是正直的,但他们忠诚可耻。

在文化节,未结婚的人不出门。

婚姻是有门的,不是昂贵的。

葬礼的规模,葬礼的葬礼阶段,根据一般仪式而定。

?从地理位z和现境域走向来看,徐州民间风俗习惯,既有与苏、鲁、豫、皖接壤地区大同之处,又有境内从西到东的小异之别。

俗话说?百里不同俗,十改变里面的规则?。

?牺牲炉?通常叫什么?三个官员四个人?,徐州市,无论是官员还是市民,都在23号。

在徐州市东部,到新沂,祭灶在24号。

正月十五赏灯,徐州城中点灯、放炮竹、点?滴溜金儿?。

徐州的风土人情作文

徐州的风土人情作文

徐州的风土人情作文民俗,本是些不经意的习惯罢了,当大家这已不是个人的偶然行为时,它也就有了文化的意味。

徐州是那样的古老,“自古彭城列九州”,经六千年文明的陶铸,乡风民俗中自然会有几分古朴与厚重。

地处苏鲁豫皖四省交办,徐州素有南国屏障、北国锁阴、五省通衢之称;南来北往,东游西荡的商贾僧侣、迁客骚人,或云集、或羁留,难免会留下些许印迹。

一层层积淀下来,融入乡风民俗之中,如此又构成了徐州民俗文化多姿多彩的风貌。

当我们走在大墩子古文化遗址,随意捡起一枚陶片,如同捡起一个美丽的传说。

把它们串起来便是一部向我们走来的史传。

现今徐州人使用的土陶器上,依然可见那史传中特有的纹路和色彩。

不过,我们已将其归入了民间艺术的行列。

我们还可以想象,一个村姑拎着这绘满花纹的陶罐去溪边汲水。

远远望见劳作于田里的情哥哥,不禁唱起:“妹妹提水到小河,遥望哥哥在山坡,有心上前叫哥哥,又怕哥哥不理我。

话难说,情难搁,亮亮嗓子唱首歌……”一不小心,罐儿摔破了,溅湿了姑娘的衣裳,也润泽了一册率意天真的徐州民歌集。

在徐州这方土地上,任意掬起一捧土,你便可以认定它曾被哪匹战马踏过。

大大小小二三百场征战。

饱经战火的山野间还会响起“牧童拾得旧刀枪”的悠悠歌声。

黄水一次次扑来,黄沙一层层掩埋,受灾难太多的徐州人,脉搏里涌动着本能的顽强与抗争精神,汇聚成强悍的民风。

徐州人的重义贵友之风,大概滥觞于“季札挂剑台” 的传说。

人死信义在,何况活着的血性男儿?说到交友,不能不说到喝酒。

无论是大碗喝酒、大块吃肉的豪聚,还是细酌慢啜、谈笑风生的雅集,总是氤氤着古道热肠。

徐州人喝酒爱打“酒官司”,且打起来没完没了,为得是让客人喝好。

“喝好”的标志是几分酩酊后的称兄道弟、口无遮拦,否则便是主人失职了。

“酒令大于军令”不知何时在这块土地上俨然神圣起来。

刘邦崛起于阡陌,徐州成了帝王之乡,于是徐州人的骨子里刻着“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狂傲。

“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引车卖浆之徒亦不乏“大家风范”。

徐州撒帐歌述略

徐州撒帐歌述略

徐州撒帐歌述略作者:苗青帝来源:《文学教育·中旬版》2021年第05期内容摘要:本文展示了徐州四则撒帐歌谣,为撒帐研究提供了样本。

通过对撒帐歌谣的文本分析,可以得出在语言上撒帐歌使用典故的修辞手法来表达对新人品德和美貌的赞美,对良好姻缘的称赞,对新人多子多福的祝福。

文化观念上反映了人们求子的渴望和官本位的思想,也体现了男权社会对女性审美的标准。

关键词:撒帐撒帐歌婚礼仪式喜歌撒帐歌古来有之,是撒帐人在婚礼撒帐仪式环节所唱的歌谣。

撒帐仪式则是新人拜过天地进入洞房后,新人坐在床上,撒帐人用花生红枣等物抛撒新人的同时吟唱撒帐歌谣。

《东京梦华录》卷五记载:“男女各争先后,对拜毕就床,女向左,男向右坐,妇女以金钱彩果散掷,谓之‘撒帐’。

”[1]撒帐文化反映了我国各地人民生活习俗和人文信仰等问题,是民间文化研究者关注的重要对象。

据统计,自1918《歌谣周刊》刊登撒帐歌谣至今,撒帐文化研究已有百年,国内外以撒帐为主题的研究成果约150篇。

目前关于撒帐文化的研究问题涉及撒帐起源、撒帐的仪式、撒帐文化与文学关系探究、撒帐文化与民间方言、音乐领域的研究等。

撒帐文化具有地域性,撒帐的研究也呈现出地域性的趋势,不少地区着手研究当地的撒帐文化,成果层出不穷。

然而徐州的婚俗研究成果较少,撒帐歌的研究尚未涉足,所以对徐州撒帐歌的研究迫在眉睫。

撒帐歌是本土方言的宝库,也是当地的信仰与民生的融合,对当地文化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在古代,撒帐是婚礼的重要仪式,全国各地都有撒帐习俗。

撒帐起源于汉武帝迎娶李夫人的婚礼仪式,从而流行于民间婚礼。

《事物原始》记载:“李夫人初至,帝迎入帐中共坐,欢饮之后,预戒宫人遥撒五色同心花果,帝与夫人以衣裾盛之,云得果多,得子多也。

”[2]吕程玉《言鲭》“李夫人初至,帝迎入帐中,预戒宫人遥撒五色同心花果,帝与夫人以衣裾盛之,云多得子孙也……又唐景龙中,中宗出降睿宗女荆山公主时,铸撒帐金钱,钱径寸,重六钱,内外背面皆有周郭,其形五出,穿亦随之,文日:‘长命守富贵’,每十文系一彩绦,敕近臣及修文馆学士送婚十钱,皆作却扇诗。

论苏北民歌的地方性风格

论苏北民歌的地方性风格

论苏北民歌的地方性风格作者:王青青来源:《神州》2012年第27期摘要:本文通过介绍南通、扬州、徐州三个地区民歌的风格特征,从语言特征、词曲结构、历史渊源等等方面对苏北民歌进行了详细介绍。

关键词:苏北民歌,地方性,风格特征苏北民歌的旋律多呈直线条行腔,风格舒展,豪爽,质朴在旋律级进的基础上,调式骨干鲜明突出,音阶跳跃很大。

如何继承和弘扬苏北民歌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首先必须研究苏北各个地区民歌的不同特点。

一、南通地区民歌的风格特征。

南通民歌主要有:南通号子、海门山歌、海安花鼓、吕四渔号和南通僮子戏。

南通号子地方色彩较浓,音乐清朗婉转,抒情性强和节奏感强,带有小调体裁因素,演唱为一领众合。

情绪愉悦、形象纯朴,节奏与挑担的脚步相吻合,固定的节奏型贯穿为主,旋法进行以级进为主,旋律线随着感情的发展而起伏,从词曲的结构来看,它的编唱带有较多的即兴性。

南通号子数量之大,题材之丰,是其他音乐种类所无法望其项背。

还有热烈欢快的迎亲号子,铿锵激昂的打夯号子,深沉悠远的行船号子,粗矿短促的搬运号子,以及各具特色的行业和劳动号子,其音调、旋律风格和韵味纷呈异彩,各臻其妙。

海门山歌既有海的咸味,又有江南小调的幽雅、婉转的特征,海门山歌的歌词有句式结构,自由发挥加句头的歌较多。

歌词不受拘束、容量很大、变化多端,比喻确切形象生动。

歌词长用夸张装饰的手法,增加歌词的瑰丽色彩。

海门山歌的曲调以小调居多,旋律以级进为主,流畅、平和、圆润的特点全面体现了海门山歌的旋律风格。

海门山歌的旋律依音装饰润腔。

在级进中增加同音进行,使旋律更加委婉。

海门山歌中采用“滚调”和“垛句”等手法,节奏灵活多变。

吕四渔号原始阶段的风貌和形态特点是:多四声音阶、音域窄,曲调以羽类三音齐列为主,乐思多即兴,没有明确的调式,也没有稳定的结构。

此阶段的号子表现出音乐萌发期的随意性,难以让人品尝到音乐的美感。

海安花鼓的曲调来自当地民间小调,各小调均有“曲牌”,如“花鼓调”曲调哀怨抑郁、“莲湘调”热情奔放、“穿心调”抒情流畅等,曲调优美,诸曲调常用七度音程的大跳,成为海安花鼓民间音乐风格的一种标志。

徐州本土音乐在旅游中的运用调查

徐州本土音乐在旅游中的运用调查

徐州本土音乐在旅游中的运用调查作者:胡林玉张勉庞兴华来源:《戏剧之家》2019年第09期【摘要】本文对徐州本土音乐资源进行梳理,分析了徐州本土音乐与旅游结合的可行性。

如实反映徐州本土音乐与旅游结合的现状,总结出现的问题。

对徐州本土音乐的推广及其促进旅游发展的前景进行深入探讨。

【关键词】徐州;本土音乐;旅游;调查报告中图分类号:J60-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09-0058-02一、徐州本土音乐资源梳理(一)民间音乐。

徐州是江苏省著名的“戏曲之乡”,流行于徐州地区的重要剧种有柳琴戏、江苏梆子、徽剧、柳子戏、四平调、丁丁腔等。

徐州还有诸多影响较大的曲艺音乐,徐州琴书、苏北大鼓、淮海道情等。

另外,徐州民歌数目庞大,《中国民间歌曲集成·江苏卷》收录25首徐州民歌,《徐州民间音乐集成》收录了600余首。

(二)红色音乐。

在徐州诞生的音乐家马可,一生写了二百多首(部)音乐作品,其中有歌曲《南泥湾》《咱们工人有力量》《我们是民主青年》《吕梁山大合唱》,秧歌剧《夫妻识字》,歌剧《白毛女》《周子山》《小二黑结婚》等,深刻地反映了中国人民革命和民族解放的伟大现实,在人民群众中产生了广泛而久远的影响。

《淮海战役组歌》是作曲家沈亚维和战友们共同为淮海战役创作的组曲。

组曲歌颂了战士们浴血奋战的英雄气概,庆祝了淮海战役的伟大胜利。

(三)汉代音乐。

徐州是两汉文化的发源地,历史留给我们丰富的汉代音乐歌舞,在史书和徐州汉画石像馆里都有迹可循。

著名的汉代音乐歌舞形式有:相和歌、相和大曲、建鼓乐、建鼓舞、长袖舞等。

二、徐州本土音乐在旅游中的运用调查本研究小组对徐州五大文化景区、十个景点进行实地勘察和走访,记录徐州本土音乐在旅游中出现的种类,考察音乐的具体内容、音乐呈现的形式,切实反映徐州本土音乐与旅游的结合情况。

以下为考察景点:调查结果发现:徐州本土音乐与旅游的结合度不高。

徐州每年举办汉文化旅游节,至今已举办十二届。

徐州的传统文化作文

徐州的传统文化作文

徐州民俗作文篇1民俗,本是些不经意的习惯罢了,当大家这已不是个人的偶然行为时,它也就有了文化的意味。

徐州是那样的古老,“自古彭城列九州”,经六千年文明的陶铸,乡风民俗中自然会有几分古朴与厚重。

地处苏鲁豫皖四省交办,徐州素有南国屏障、北国锁阴、五省通衢之称;南来北往,东游西荡的商贾僧侣、迁客骚人,或云集、或羁留,难免会留下些许印迹。

一层层积淀下来,融入乡风民俗之中,如此又构成了徐州民俗文化多姿多彩的风貌。

当我们走在大墩子古文化遗址,随意捡起一枚陶片,如同捡起一个美丽的传说。

把它们串起来便是一部向我们走来的史传。

现今徐州人使用的土陶器上,依然可见那史传中特有的纹路和色彩。

不过,我们已将其归入了民间艺术的行列。

我们还可以想象,一个村姑拎着这绘满花纹的陶罐去溪边汲水。

远远望见劳作于田里的情哥哥,不禁唱起:“妹妹提水到小河,遥望哥哥在山坡,有心上前叫哥哥,又怕哥哥不理我。

话难说,情难搁,亮亮嗓子唱首歌……”一不小心,罐儿摔破了,溅湿了姑娘的衣裳,也润泽了一册率意天真的徐州民歌集。

在徐州这方土地上,任意掬起一捧土,你便可以认定它曾被哪匹战马踏过。

大大小小二三百场征战。

饱经战火的山野间还会响起“牧童拾得旧刀枪”的悠悠歌声。

黄水一次次扑来,黄沙一层层掩埋,受灾难太多的徐州人,脉搏里涌动着本能的顽强与抗争精神,汇聚成强悍的民风。

徐州人的重义贵友之风,大概滥觞于“季札挂剑台”的传说。

人死信义在,何况活着的血性男儿?说到交友,不能不说到喝酒。

无论是大碗喝酒、大块吃肉的豪聚,还是细酌慢啜、谈笑风生的雅集,总是氤氲着古道热肠。

徐州人喝酒爱打“酒官司”,且打起来没完没了,为得是让客人喝好。

“喝好”的标志是几分酩酊后的称兄道弟、口无遮拦,否则便是主人失职了。

“酒令大于军令”不知何时在这块土地上俨然神圣起来。

刘邦崛起于阡陌,徐州成了帝王之乡,于是徐州人的骨子里刻着“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狂傲。

“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引车卖浆之徒亦不乏“大家风范”。

沛县童谣,勾起了我们很多的儿时回忆。

沛县童谣,勾起了我们很多的儿时回忆。

沛县童谣,勾起了我们很多的儿时回忆。

还记得你上学的时候,和小伙伴们你拉我扯、嬉戏打闹,说的那些诙谐幽默、朗朗上口的童谣么?又或者在炎炎的夏天,弯弯的月亮高高的悬挂在天上,村子里的老奶奶坐在槐树下、碾盘边,怀里抱着亲孙子,手里摇着大蒲扇,抬头看看满天的星星,低头唱出的那古老的歌谣……月姥娘,八丈高月姥娘,八丈高;骑白马,带洋刀;洋刀快,切白菜;白菜老,切红袄;红袄红,切板菱;板菱板,切黑碗;黑碗黑,切粪堆;粪堆臭,切腊肉;腊肉腊,切苦瓜;苦瓜苦,切老虎;老虎一瞪眼,七个碟子八个碗!小板凳摞摞小板凳摞摞里头坐个大哥大哥出来买菜里头坐个奶奶奶奶出来磕头里头坐个毛猴毛猴出来蹦蹦里头坐个豆虫豆虫出来爬爬里头坐个蛤蟆蛤蟆咕呱、咕呱要吃面疙瘩捞拉拉,捞拉拉捞拉拉,捞拉拉一捞捞到干娘家干娘不给饭吃给个驴屎蛋子驴屎蛋子臭给个蒜瓣就蒜瓣辣捏着鼻子哭到家家来没有人哭到南老坟南老坟有个放牛的单打恁个秃头的小白鸡儿,挠草垛小白鸡挠草垛没娘的孩跟谁过跟狗过狗咬我跟猫过猫挖我给我娶个坏婆婆又掐我又扭我不要你个浪老婆!说瞎话,啦瞎话说瞎话,啦瞎话,窗台上种了二亩瓜。

光腚的揪了一裤兜,穿坎甲的揪了两袖筒。

瞎子看见了,聋子听见了,哑巴就喊,瘸子就辇,说俺诌,俺就诌,大年五更立了秋。

东西胡同南北走,出门遇见个人咬狗。

摸起狗来砸砖头,一下叫砖头咬着手。

大妮二妮夸婆家从那边来了姊妹俩,坐在树下夸婆家。

大妮说,俺婆家他有两顷地;二妮说,俺婆家也有一顷八。

大妮说,俺婆家喂得骡子马;二妮说,俺婆家喂的散尾巴。

大妮说,俺婆家住的瓦屋楼;二妮说,俺婆家住的楼和瓦。

大妮说,俺丈夫是个黄白净;二妮说,俺丈夫有个浅皮麻。

大妮说,俺丈夫是个武状元;二妮说,俺丈夫是个武探花。

要问喜坏哪一个,喜坏了树上的老头力柳芽,老头喜的抱不住树,扑塌掉到树底下。

大妮二妮就要打,老头说不要打,我喜的是您没过门的闺女夸婆家!鹡鶺翎扛大刀鹡鶺翎扛大刀你那边的仅俺挑挑谁挑二雷二雷没呆家挑个木疙瘩木疙瘩死了那就挑你吧拉大锯拉拉拉大锯姥娘门上唱大戏唱的什么戏白毛女红灯记人家的闺女都来了俺的闺女还没来说着说着来得快骑着毛驴拿着鞭穿着破鞋露着尖........杠当杠,走姥娘杠当杠走姥娘姥娘不管饭给个驴粪蛋驴粪蛋里一个虫(chuo)咬的妞妞歪歪脖一歪歪两歪歪歪到地里逮蝈蝈(guaiguai)跑了一个蹦了一个跑到妞妞肚肚里一个。

陶恭祖二让徐州

陶恭祖二让徐州

陶恭祖二让徐州吃酒不醉最为高,见色不迷是英豪。

有气不生是好汉,见财不取祸自消。

上回说了一个“酒色财气”,今天又说了一个“酒色财气”。

这四句说的是酒色财气的危害。

吃酒不醉最为高,喝一点儿酒没关系,别喝醉了。

见色不迷是英豪,好看的谁都爱看,男的爱看女的,女的爱看男的,其实女的也爱看漂亮的女的,男的也爱看漂亮的男的,见色不迷不好做到,但又必须做到。

人是一撇一捺,只要遵纪守法,遵守国家的法律,遵守家庭的规矩,就什么错儿也犯不了。

有气不生是好汉,甭管你怎么跟我斗气儿,我不生气。

打架说打架的,吃饭说吃饭的,无论跟谁打完架,一会儿我进饭馆就吃饭,越吃越香。

“人受一句话,佛受一炷香”嘛,人活着绝不能生气,万病都是由打气上来。

两个人打完架,人家没事儿,您一生气,准得做病,最好的办法就是听王玥波说书,逗得您哈哈一笑,然后您再跟别人一说,别人一听:“嘿,王玥波说得有意思。

”您还能给我们请俩书座儿来。

您不生气,他也不生气,大家伙儿多活几年,这多好。

见财不取祸自消,不是您的钱,趁早甭拿,拿完了是麻烦。

说完酒色财气呢,大家伙儿静静耳音,我接着说《三国》。

上回书正说到刘备为解徐州之围,准备先礼而后兵,写封信给曹操,劝他退兵。

其实刘备也明白写这封信是白费。

您想,刘备当时只不过是一个小小的平原县令,曹操正在崛起,他能看得起刘备吗?写封书信,曹操就退兵?不可能啊。

但这封信还是写了,而且写得非常好:备自关外得拜君颜,嗣后天各一方,不及趋侍。

向者尊父曹侯,实因张闿不仁,以致被害,非陶恭祖之罪也。

目今黄巾遗孽,扰乱于外;董卓余党,盘踞于内。

愿明公先朝廷之急,而后私仇,撤徐州之兵,以救国难,则徐州幸甚,天下幸甚。

我打十七岁开始学《三国》,头一天说《三国》就是“三让徐州”,那时我十八岁,在天桥刘记茶馆;背《三国》的头一封书信,就是这封。

那会儿年纪轻轻,十八岁;现在离八十岁还有八年,我估计这部《三国》能说完,但愿得如此吧,说完《三国》再说点儿别的书,反正我是这么想的。

徐州童谣大全100首

徐州童谣大全100首

徐州童谣大全100首1. 拔萝卜2. 跳绳歌3. 彩球飞4. 打四季5. 打小豹6. 哭泣的葫芦7. 打小提灯8. 圆舞曲9. 说谎者10. 追蝴蝶11. 荡秋千12. 红灯笼13. 捉迷藏14. 藏宝地15. 小鸽子16. 收秋果17. 踩毯子18. 捉乌龟19. 打吵闹20. 画小船21. 摘西瓜22. 看风景23. 飞风筝24. 吉祥歌25. 买大米26. 捉小虫27. 聚在一起28. 听谜语29. 寻宝图30. 悄悄话31. 锣鼓乐32. 编故事33. 吹口哨34. 画画画35. 唱山歌36. 小兔子37. 游花棚38. 悬铃木39. 倒吹泡泡40. 数数字41. 和尚爷爷42. 翻书页43. 笔杆子44. 拉锯线45. 捡钱包46. 游旗杆47. 擦皮鞋48. 打鼓儿49. 灯笼儿50. 吃西瓜51. 食饭菜52. 唱迎春53. 穿地洞54. 压以厂55. 窗纸花56. 念算盘57. 捉小蚂蚁58. 瞪眼睛59. 惜花影60. 乌鸦61. 掻麦子62. 弹唱曲63. 折小船64. 游花坛65. 扭秧歌66. 织花篮67. 淘小石68. 笑音声69. 编笼子70. 求大圈71. 钓小鱼72. 唱山歌73. 打草鞋74. 拦小猫75. 编秋千76. 扇新风77. 捉小雀78. 方言曲79. 起跳戏80. 绣绣花81. 圆点舞82. 童谣曲83. 鹄立歌84. 铁锤响85. 唱土著86. 迷糊糊87. 窗外看88. 采蓝莓89. 唱孔雀90. 打鸽子91. 散方言92. 林屋舞93. 扇子舞94. 乐器曲95. 穿蔓草96. 扇动令97. 爽端午98. 花棚转99. 唱悠悠100. 放孔明。

徐州地区民歌音乐形态分析

徐州地区民歌音乐形态分析
二 、徐 州民歌音乐形态分析 (一 )徐州 民歌 结构特征分析 l、单 体 及 其 衍 生 式 模 式 这类结 构在 徐州 民歌 中多存在 于 “号子 ”这种 民歌体 裁之 中。整个 民歌 由一个乐句构成 ,材料上较为 单一,可 以归结为 整体性 结构 中。一般采用主题单细胞 贯穿式写法完成 ,音高材料较 为单一 。音区狭窄 多为 一个 八度 音区范围 内,律动 节奏方 面 上看 并不强调拍子 的律动性 多采 用散排形式 ,但节奏 的变频速度 极快 ,有助 于劳动中运动节奏 的统一和释 放,单体 结构没 有 明晰的终止式 ,此种结构非 常适 合重体力劳动情境 下的循环 演唱。 谱 例 1
(二 )徐州 民歌律动参数分析 从徐州 民歌律动 数据 统计来看 ,徐州 民歌 主要 节拍主体为 2/4拍 , 占比 80.59%,这符合 中国传统 民歌 中 “一板一眼 ” 的 民歌拍律 。这 种一板一眼 的节拍模式 ,板式规律 明晰 ,强弱 律动转换周期迅速 ,奠定了徐州 民歌稳重深沉 的律 动基调 。在 《徐州 民间音 乐集成 》的作品中 ,变换节拍 的共有 37首 ,其总量竟超过 了三 拍子与四拍子的总和 ,在节拍 类型数量方面仅
打 落 落
(打 磨 号 子 )

嚎 嚎
嚎 嚎





2、二 分 式 结 构模 式 徐州 民歌 中绝大部分 结构形态均为二分性结构模式 ,二分 性结构模式形态主要包括对 比式、呼应 式、起承转 合式三种类 型。第一结构层往往落音于调 式支撑音上 ,第二结构 层往往 落音于调式主音 上,二者 形成呼应化形态 。这种结构 形态层次清 晰 ,句 式 结 构 方 整 , 非 常 易 于 民 歌 的 传 唱 。 3、三 分 性 结 构 模 式 三分性结构 的民歌在徐州 民歌 中存量很小 ,在徐 州民歌结构 中仅有极 小一部分采用 了三分性结构 。这种 结构的构成与欧 洲传统 曲式结构 中多见的再现型结构形态截然不 同,通常在 二分性结构体基础上 ,添加一个新 的对 比性音乐结构 ,作为 内容 上的进一步延伸 形态而 存在 。

浅析江苏民歌《拔根芦柴花》江苏民歌拔根芦柴花

浅析江苏民歌《拔根芦柴花》江苏民歌拔根芦柴花

浅析江苏民歌《拔根芦柴花》江苏民歌拔根芦柴花民歌是在民间世代广泛流传的歌曲,是最大众化的音乐形式,是大众口头创作的、并在流传中不断丰富着的集体智慧的结晶,具有很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方色彩。

我国历史悠久,地域辽阔,人口和民族众多,所以民歌源远流长,浩如烟海。

民歌的音乐语言简明洗练,音乐形象鲜明生动,表现手法丰富多彩,是我国民族民间音乐宝库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一歌曲的地方色彩江苏的民歌很早就受到世人的注目,南朝的吴歌,明清的江南山歌作为中国诗歌宝库中的精品而广泛流传。

但因多方面因素的限制,文人只是将眼光落在江南地区的民间。

实际上,无论是江南或苏北都有大量高质量的民歌。

江苏省民歌根据方言、地理位置、历史人口迁移及审美习惯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分为三个小的色彩区:北方方言区、江淮方言区、吴语方言区。

北方方言区的徐州一带与鲁、豫、皖等地的相互影响,曲调风格较近北方;江淮方言区的广大苏北平原地区,则是北方与南方吴语区的过渡地带,是南北民歌的交汇处,占全省三分之二的市、县;吴语区即苏南的苏州、无锡、常州一带。

江苏民歌的曲调特征就是由这三大块地区的民歌所组成。

三个色彩区的民歌共同组成了江苏民歌的旋律特征,但是它们各自又具有自己独特的风格。

《拔根芦柴花》就是传唱甚广的一首江都民歌。

全曲音调在明快、奔放、昂扬的基调中糅合了一点委婉的因素,刚柔相济,兼融江南与江北和劳动歌曲与抒情山歌的特色,在全国广为传唱。

此曲就属于江淮方言色彩区。

芦柴又名芦苇,生长于低湿地或浅水中,因其开花季节特别美观,白色絮状,俗称芦花,或芦柴花,在江都这一带的水域边很常见。

二歌曲的音乐体裁民歌与人民的社会生活有着最直接、最紧密的联系,民歌的作者和传唱者就是人民群众自己。

江都是以农业为主的地区,因此在频繁的农田劳动生活中,产生了大量的农事号子、田秧山歌和大量的劳动气息很浓的小调,这种小调里也溶合了号子的某些特点。

《拔根芦柴花》曲调开朗而又抒情,体裁上也有劳动号子的一些因素特点,当地人称它为“栽秧号子”也正是这个原因。

徐州民歌与徐州梆子戏的关系研究

徐州民歌与徐州梆子戏的关系研究

《戏剧之家》2019年第24期 总第324期39音乐研究徐州民歌与徐州梆子戏的关系研究晁艺文,郭 威(江苏师范大学 音乐学院,江苏 徐州 221009)基金项目:徐州市重点研发计划(社会发展)项目《徐州梆子戏文化传承的数字化技术研究》的阶段研究成果,项目编号:kc17206。

作者简介:晁艺文,江苏师范大学音乐学院2018级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

郭 威,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本文通讯作者,江苏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摘 要】本文欲通过对徐州民歌和徐州梆子戏的音乐本体分析,发现和梳理二者之间的关系,希望可以对徐州民歌和徐州梆子戏的传承和发展提供有意义和价值的材料,并且对于今后徐州民歌和梆子戏的作品创作提供思路。

【关键词】徐州民歌;徐州梆子戏;地方音乐的传承中图分类号:J64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24-0039-02徐州,古称彭城,位于江苏省西北部,是一座有五千年历史的文化名城。

徐州音乐早在春秋时代就有所记载。

《左传·僖公十九年》记载:“宋襄公使邾文公用鄫子于次睢之社。

”此处所说之祭祀,有重要的活动内容为化装歌舞。

徐州民歌和徐州的梆子戏是徐州音乐中重要的两个部分,徐州梆子戏源于明代时期形成的陕西、山西梆子戏。

之所以能成为具有徐州地方特色的徐州梆子戏,与徐州民歌对其的影响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一、徐州民歌与梆子戏的简述(一)徐州民歌徐州民歌历史悠久、内容丰富、曲目繁多。

徐州民歌的历史是自楚国秦汉之际开始,后来又经过朝代的变迁与各地方音乐文化的交流与融合,而到了明清时期才开始出现了民间小曲、民歌与说唱音乐等多种体裁形式的音乐。

(二)徐州梆子戏徐州梆子(俗称大戏)是自明代从河南和山东传入徐州地区的陕西梆子与徐州民间音乐加以交流融合形成的,流行于丰、沛、铜山、邳、睢宁等地区。

据资料记载和艺人回忆约有六百多首,历经时代流传下来并且保持着本剧种鲜明特征的剧目约有四百多首。

徐州地区民歌多声部音乐形态研究

徐州地区民歌多声部音乐形态研究

徐州地区民歌多声部音乐形态研究作者:郭威来源:《北方音乐》2017年第16期【摘要】徐州地区古称彭城,位于苏、鲁、豫、皖四省交界地区;数千年的建城史以及特殊的地理位置积淀了徐州地区丰富的民间音乐资源。

民歌中的多声部音乐形态,即是其中颇具艺术魅力的一朵奇葩。

本文选取徐州地区民歌中具有代表性的两首起锚号子为例展开音乐分析。

较为全面的梳理其音乐构成参数并最终予以概括性研究总结。

以期达到管窥徐州民歌多声部音乐全貌的研究性目的。

【关键词】民歌;多声部【中图分类号】 J616 【文献标识码】A徐州地区古称“彭城”,为古九州之一,有超过6000年的文明史,2600余年的建城史。

从地理位置上看徐州地区位于苏、鲁、豫、皖四省的交界地区,处于江苏省西北部,北接山东省枣庄,西连安徽宿州,东临江苏省连云港,南接连河南省商丘。

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其民歌形态呈现出多省域民歌交融的这一音乐形态特点。

在丰富的民歌形态中,这一地区的多声部民歌音乐形态,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从题材上来看多声部民歌音乐形态主要反映了徐州地区的三大类生活形态:首先为人民的劳动生活;其次反映了当地人民的斗争生活;最后反应了当地人民的爱情生活。

从多声部民歌形式上看与其他地区民歌形态无太大差异,主要分为:号子、小调、风俗歌、儿歌、生活性音调等几种。

接下来本文将以徐州地区民歌中具有代表性的两首起锚号子为例作阐述性的分析。

一、起锚号子(一)的音乐分析徐州地区号子主要是以一领众和的劳动号子民歌。

这一类民歌音乐坚实有力,粗犷豪迈。

音乐节奏与劳动节奏密切结合。

这一类民歌的律动性尤其突出,在领唱声部的引领下。

众人合唱声部与领唱声部在相同的音乐律动下展开。

主要功能为统一劳动节奏、协调劳动动作、调节劳动情绪的作用。

谱例1:起锚号子(一)(42)这首民歌为徐州地区骆马湖渔民捕鱼作业时所演唱。

从谱例上来看形态方面主要是领唱及合唱声部均集中于附点节奏形态引领中。

整个号子音乐使用了五声调式中的羽调式。

民谣音乐鉴赏论文800字

民谣音乐鉴赏论文800字

中国民谣概述:民间流行的、富于民族色彩的歌曲,称为民谣或民歌。

民谣的历史悠远,故其作者多不知名。

民谣的内容丰富,有宗教的、爱情的、战争的、工作的,也有饮酒、舞蹈作乐、祭典等等。

民谣既是表现一个民族的感情与习尚,因此各有其独特的音阶与情调风格。

如法国民谣的蓬勃、意大利民谣的热情、英国民谣的淳朴、日本民谣的悲愤、西班牙民谣的狂放不羁、中国民谣的缠绵悱恻,都表现了强烈的民族气质与色彩。

1、民谣的起源在民谣传播研究中涉及民谣起源的研究是比较少的,在何群著的《民谣语》一书中引用了这样一段话:“我们的祖先原始人,原是连话也不会说的,为了共同的劳作,必须发表意见,才渐渐地练出复杂的声音来。

假如那时大家抬木头,都觉得吃力了,却想不到发表,其中一个叫道杭育杭育"(鲁迅《门外文谈》)。

"正是这样的一段话被人们用来解释和说明文学艺术的起源,也认为这是语言的鼻祖。

《民谣语》一书中运用分析引论,合理清晰的呈现出“杭育杭育”这个叫道,确为民谣的起源,同时她认为劳动与民谣的产生有很大关系2、民谣的界定有学者把民谣定义为“歌谣”、“顺口溜”、或是“民谚”:“牢骚语"。

古书上说:"徒歌谓之谣。

言无乐而空歌。

其声逍遥然也”;“合曲曰歌”。

可见,谣是一种没有配曲更不用乐器伴奏的供人们随口说唱或吟诵的语言形式。

它与民歌,民谚,俚语之间是存在区别的。

吕肖奂在搜集整理考察了大量古代民谣之后,首次将民谣从民歌、谚语中剥离出来。

上述民谣的定义引用得比较广泛,也比较具有权威性。

3民谣的分类按照民谣的内容大致划分为三类:(1)时政民谣,又名政治民谣,诉说的是中国历代的时事政治和社会变革,或反映各个历史时期的社会矛盾,政治斗争和军事战争,或揭露历史社会的黑暗政治,抨击腐败现象。

或是谴责历代昏君奸佞,或是颂扬历代圣者先贤,仁人志士,或是赞美和平,进步,文明等内容丰富,具有鲜明的政治性,时代性。

主要存在于《左传》、《史记》,及《汉书》到《清史稿》中的历代《五行志》中(2)生活民谣,指的是中国历史上各个时期的人们创作的有关经济生活,婚姻家庭,祭祀宗教以及民俗风情等内容的民谣。

浅述徐州民歌的历史发展与体裁特征

浅述徐州民歌的历史发展与体裁特征

浅述徐州民歌的历史发展与体裁特征屈子雯【摘要】徐州地区民歌自秦汉以来,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本文从徐州民歌的历史发展、体裁分类、地域风格三个方面对徐州民歌的进行了论述.【期刊名称】《黄河之声》【年(卷),期】2016(000)006【总页数】2页(P101-102)【关键词】徐州民歌;历史发展;体裁特征【作者】屈子雯【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江苏南京 210009【正文语种】中文两汉文化的发源地——徐州,因其优越的地理条件,丰富的文化底蕴,质朴豪爽的民风,素有“五省通衢”之称。

徐州地区民歌语言淳朴、情感真挚、内容丰富,集中反映了徐州地区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集中表达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感情、意志、要求和愿望。

徐州古称彭城,有着5000多年文明史。

楚国秦汉之际,西楚霸王项羽建都彭城。

楚人项羽喜爱楚声,垓下之战时,项羽在进行必死战斗的前夕与虞姬惜别,创作《垓下歌》。

后项羽战败,在四面楚歌当中突围,逃到乌江,自觉无颜见江东父老,遂拔剑自刎。

而徐州也是汉高祖刘邦的故乡与发迹之地。

《汉书·礼乐志》中曾记载:“高祖乐楚声,故《房中乐》楚声也。

”汉高祖刘邦平定天下后,回到故乡沛县,邀请旧时好友饮酒庆祝,作了一曲《大风歌》,《大风歌》所用曲调是他家乡的楚声。

西汉开国将领周勃是汉高祖刘邦的同乡,曾以做吹鼓为生,是“鼓瑟吹笙”的高手。

汉武帝时设立乐府:“采诗夜诵,有赵、代、秦、楚之讴。

”两汉相和歌中也包含着“楚调”。

兴起于先秦战国时期楚国的楚声不仅是汉代宫廷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民间也是十分流行。

魏晋南北朝时,旧有的相、歌和由南方民歌发展而来的“吴声”、“西曲”相结合,形成清商乐。

清商乐从南方逐渐流传至北方,成为当时盛行于中国南北方的重要乐种,也在当时的徐州一带广泛流传。

隋唐时期的设立了七部乐、九部乐、十部乐,徐州地区流行其中的清乐(指汉乐,汉代传统音乐)。

彭城人刘商是唐代著名诗人,诗以乐府见长。

“徐州琴书”的音乐概述共6页word资料

“徐州琴书”的音乐概述共6页word资料

“徐州琴书”的音乐概述一、徐州琴书的音乐结构及主要唱腔“徐州琴书的音乐结构模式为:起板――慢四板――大八板(或花八板)――过板――入活儿唱[凤阳歌]、[垛子板]或说白――尾声――煞板•结束。

”[1]其主要唱腔是以[凤阳歌]和[垛子板]两首曲牌通过板腔变化组腔。

[凤阳歌]又称[四句腔],是由安徽凤阳的小调衍变而成。

“曲调优美柔和,既适合抒发人物情感,又适合平缓的叙述,也能表现人物之间的对话。

”[2]几代琴书艺人在继承了各个时期传统[凤阳歌]精华的基础上,又吸纳了地方民歌、戏曲、姊妹曲中的音乐元素,并关照现代人们欣赏习惯、审美情趣,经过不断加工和长时间的创作,在演出实践中将[凤阳歌]作为音乐“母曲”(所谓“母曲”,指“某些民间音乐种类、曲目在传承过程中变异所依据的最初曲调或原版曲调,其余变异曲调都由这种曲调衍生、变异而来”(见伍国栋《中国民间音乐》)。

经过几代艺人的共同努力,完成了由曲牌体向板腔体的过渡。

最终形成了现代风格。

[垛子板]:又称“快板”、“二板”。

徐州琴书的[垛子板],是从[干板]、[数板]演变而来。

”[6]五声音阶,宫调式,采用上下句构成,分2/4拍的慢垛子和1/4拍的快垛子两种。

上句落音在3或6上,下句落在1上。

节奏明快,适于叙事,吟诵性强,唱中带说、说中带唱。

“演唱时强调唱词中的主语,突出重音,注意四声,尽量口语化,演唱犹如促膝谈心,受众听来十分亲切。

”[3][凤阳歌]和[垛子板],表现性能各有所长,构成有对比、有变化又统一。

[凤阳歌]通常用于开始和铺垫,[垛子板]通常运用在故事发展到高潮或结尾处,采用半说半唱的形式,唱中有说、说中带唱、节奏明朗、吐字清晰,与[凤阳歌]形成显明的对比,取得刚柔相济、互为辉映的艺术效果。

牌子曲联唱,除以上两种主要唱腔外,有时为了渲染特定情绪,徐州琴书还将徐州丝弦中的许多曲牌组合起来演唱,称为“徐州琴书牌子曲联唱”。

二、徐州琴书的伴奏音乐及演出形式1.伴奏音乐徐州琴书的伴奏音乐,即唱腔前后的过门。

徐州琴书曲唱与民歌关系述略

徐州琴书曲唱与民歌关系述略
2019. 1 第41 卷哲学社会科学版 淮阴师范学院学报
徐州琴书曲唱与民歌关系述略
于雅琳
(徐州工程学院艺术学院,江苏徐州221000)
摘 要:徐州琴书经历了单曲、联曲体、板腔化的过程,从民间歌曲最终发展为成熟的民间曲艺。徐州琴书属 曲艺分类中的唱曲类,是曲艺中有音乐性构成的曲种。从徐州琴书曲唱的单曲以及联曲体所使用的音乐可以看 出,民歌构成了徐州琴书发生、发展的基础;板腔化的徐州琴书音乐使用的〔凤阳歌〕与〔垛子板〕,也是基于诸多民 歌中脱颖而出成的民歌曲牌。原以表达情感为目的的民歌进入曲艺艺术后,为了适应说唱故事的需要,进行了调 整,形成以叙事为主要目的的曲唱音乐,完成了从民间歌曲到民间曲艺的转型。 关键词:徐州琴书;民歌;曲唱;曲牌 中图分类号:I239 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 ) 10078444 2019 01005905 收稿日期:20181107 作者简介:于雅琳,教授,主要从事民族音乐学、钢琴演奏与教学研究。
创作和影响,甚至超过了诗。“曲子词”演化为 曲牌,有〔摩诃萨〕〔南无调〕等。徐州琴书曲唱
“词”以后,每种词的结构样式都有专用的名 音乐从音乐结构形态来看,主要是演唱曲牌体
称,唐宋时期称之为“词牌”。音乐史上把这种 音乐。依据曲牌体音乐使用数量,大致可以分
没有确定的曲作家,却有明确的词作家的歌曲 为单曲叠用与联曲体两种。
叫作“文人歌曲”。文人歌曲到了元代,逐渐通 (一)单曲叠用
俗化,结构更加灵活多样,品种也逐渐增多,名 单曲叠用是徐州琴书唱较为简单的形
称由“词牌”转化为“曲牌”。此时的曲牌和民 态,一般为一个故事使用一支曲牌反复说唱。
歌还是泾渭分明的两个音乐品种。
如《乔氏骂猫》就是借助一支曲牌(民间小调
大约从明代中叶起,资本主义萌芽,市民阶 〔锯缸调〕)说唱故事,五声C 徵调式,前两段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徐州民歌民谣摘要:徐州民歌民谣种类繁多,最能体现徐州的地域特色和风土人情的是战争歌谣、煤矿歌谣、劳动歌谣和生活歌谣。

这些歌谣体现了徐州人民的智慧,见证了徐州的历史发展。

关键词:徐州民歌民谣战争歌谣煤矿歌谣劳动歌谣徐州历史中国的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而中国的民间文化更是一道闪亮的奇葩。

作为民间文化中的民歌民谣更是与普通人相伴相随,我们从年少时便听爷爷奶奶唱或念那不知其意的歌谣,到大后细细品味真是回味无穷。

我们中国每个地方的民谣都有其自身的地域特点,而徐州作为一个古城,更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这一地区的民谣更有着与众不同的文化背景及地域特点。

徐州的民谣非常的多,种类也很多,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它可以分为不同的种类,最能体现徐州的特色和风土人情的民谣有这么几种,首先是反映徐州战争历史的战争歌谣,其次是煤矿歌谣,还有劳动歌谣、生活歌谣以及其他等。

徐州,古时称彭城,位于我国南北腰部地带,苏、鲁、豫、皖四省交界处,津浦、陇海两大铁路干线的交叉点,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自从彭祖创建大彭氏国至今,徐州已经有四千多年的历史。

徐州这一特殊的地理特点使徐州不仅是古战场,而且在现代也曾作为战场。

因此,徐州民间流传了许多有关战争的歌谣。

下面的几首歌谣就反映了徐州的战争历史。

“《九里山前作战场》九里山前作战场,牧童拾得旧刀枪。

顺风吹动乌江水,好似虞姬别霸王。

”①“《打丰县二首》一弹弹,二玩玩,庞三杰,打丰县。

打开丰县进当典,进了当典要盘缠,要了盘缠向西南。

大毛二毛单扁担,六月初一打丰县,打了七天单八夜,拉起队伍向西南。

”②“《国恨家仇不能忘》火熊熊,炮隆隆,天昏地暗烟云濛。

日寇肆淫威,铁蹄逞穷凶。

尸横抛阡陌,血殷野草红。

家家尽逃难,十室九已空。

老人长叹小儿哭,叹声哭声干苍穹。

扶老携幼人拥挤,摩肩接踵路不通。

敌机忽冲来,轰炸何猖狂,俄顷尸成堆,血肉乱飞扬。

一妇被炸死,二子呼亲娘。

一翁仰天号,全家俱死亡,痛哭肝肠断,撞死在道旁。

断腿一老人,疼痛不能语,挥手示儿孙,逃难他乡去。

凄绝人世间,惨怛悲中肠。

入地恨无门,呼天徒悲伤。

莫啼哭,莫彷徨,国恨家仇不能忘,煌煌轩辕胄,岂作任人宰割之牛羊!要抵抗,要救亡,拿起刀和抢,杀敌上战场。

消灭日寇讨血债,中华儿女斗志昂。

”③“《大炮歌》英勇向前,把大炮的技术练熟,快开到前方火线。

同志们!放出我们的开花弹,打到敌人的身边。

轰轰轰!叫日本强盗胆寒,叫日本强盗溃散,叫日本强盗滚蛋。

轰!”④《解放军扛大炮》解放军,扛大炮,一夜打通陇海道。

陇海道,一扫光,打完八集打碾庄。

打了碾庄向西走,一炮打到徐州府。

徐州府,先攻占,打完江北打江南。

打过江南吃大米,占据江北吃白面。

打倒老蒋放鞭炮,全国人民得团圆。

”⑤“《打淮海》(小五更)一更里,月亮渐渐高,八路军共产党的队伍过来了。

打临沂,把兵交,国民党,吓跑了;打到那窑湾里,收俘了真不少!二更里,月亮照正东,八路军打碾庄全使大炮轰。

黄伯韬,挨了崩,国民党,吃了惊;收复了陇海道,军民多有功。

三更里,月亮照天河,八路军的同志又来打运河;国民党,开汽车,洋桥以下死成窝,还有那未死的挤下了运粮河。

四更里,月亮照正西,八路军的同志又攻到徐州里;得汽车,得飞机,得了炸弹和武器,打得那国民党军死在江北地。

五更里来天大明,八路军攻下了徐州城。

打萧县,打砀山,蚌埠国军一扫干,八路军的队伍才把营盘安。

”⑥上面的五首歌谣我们一读就能明白其中的意思,它把我们从古战场带到了现代的战场。

第一首歌谣很简短,仅两句话就概括了九里山作为古战场的壮观场面。

九里山在徐州的北郊,这里的山东西连绵九里,故得名,相传这里是楚汉鏖兵的古战场。

民间传说韩信设下十面埋伏,围困楚霸王,便是在此。

九里山前在唐朝末年也曾摆下战场。

第二首民谣也有它特殊的历史背景。

这两首歌谣分别是清宣统三年(1911年)十月十九日和民国六年(1917年)六月初一这两次攻打丰县城后流传的。

第一次庞三杰率领革命军攻克丰城,推翻了清政府的丰县政权。

第二次在民国,大毛、二毛,就是毛思忠、毛思玉,单扁担就是单世友的外号,他们是地方民军领袖,为了反对张勋复辟,推翻丰县政权,他们率领民军攻打丰县城,打了七天八夜。

从古代到现代日本的侵华战争以及解放战争,徐州都经受了战乱的洗礼。

第三首歌谣就是邳州人冯昌和所作,当时正是日本侵华时,这首歌谣反映了当时中国人民的悲惨处境,徐州人民也在列;通过一些细节的描写我们能够感受到人们受到日寇侵略时的无助,惊醒人们不要忘记国耻家仇,号召人们要奋起反抗。

这样的歌谣在当时不止这一首,它极大的鼓舞了当时的徐州人们,后来徐州的人们与日寇进行了浴血奋战。

第四首歌谣就是人们在抗击日寇时所作,我们读起来很是振奋。

日寇终于被我们赶出了中国,然而我们并没有盼来和平,尤其是徐州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它又迎来了抗击国民党反动派的战争。

第五、六两首歌谣便是反映当时解放军与国民党的战争。

徐州经历了三大战役之一的淮海战役,从第六首歌谣中我们便可看到当时打淮海的一些情况。

自然战争是残酷的,每一场战役肯定有不少的伤亡,也并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但民间的歌谣却让我们看到似乎一夜之间淮海战役就结束了,其实民歌采用了夸张的手法,“去伪存真”,只突出一点,强调淮海战役时我解放军的英勇无敌,人们口口相传,这样极大的鼓舞了人们的志气。

同样第五首歌谣也用了这样的手法,“一炮打到徐州府”,解放军真是神了,一炮就能打到徐州府。

这些有关战争的歌谣徐州流传很多,它们在当时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也让我们看到了徐州的战争史。

至于它们的作者很多我们无从考证,但它们一定凝结了劳动人民的智慧,是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

如果说徐州的战争史是辉煌的,那么徐州的煤矿工人则经历了从悲惨到幸福的路程。

徐州的煤矿歌谣让我们看到了徐州煤矿的发展历史。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一些相关的歌谣。

“夏桥、韩桥肩并肩,青山泉,大黄山,曲里拐弯到萧县,徐州转圈都是碳。

”⑦“窑啊窑,窑啊窑,不养老,不养小;到老出尽牛马力,伴块黄土倒荒郊!”⑧“此地不养爷,自有养爷处;贾汪不让干,山后干八路。

”⑨“筒子屋,阎王殿,十人进去九人亡;活着出尽牛马力,死后扔进乱尸岗。

”⑩“丈夫下窑妻讨饭,井上井下受煎熬;儿女冻饿打颤颤,卖人市上哭声惨。

”11“下煤窑,苦处多,白天黑夜受折磨;窑下是个活地狱,窑户血泪流成河”12“一九四八年,解放见青天。

政治有保障,矿山大家管。

生产大提高,不愁吃和穿。

新旧一对比,越干劲越欢。

”13“一九五0年,把头钻了坛,废除把头制,工人见青天。

上井斗把头,下井搞生产,淋水往下流,工人不低头。

”14“鞭炮响,锣鼓敲,大井架上红旗飘。

解放那天插上去,矿工从此直起腰。

”15上面的这些歌谣短小精干,我们读一读几乎就能明白其中的含义,只是个别地方有些方言,或者有一定的背景。

徐州的矿产资源非常丰富,尤其是煤炭。

第一首歌谣就说明了这一点,夏桥、韩桥以及青山泉,大黄山等都是徐州的煤矿区,其实这首歌谣只是列举了徐州部分煤矿区的名字,还有好多地方没有写出来呢,比如徐州的旗山矿、夹河矿、权台矿等等。

歌谣中也说“徐州转圈都是碳”,这里的转圈就是周围、四周的意思,可见徐州确实有许多的煤炭。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徐州这么多的煤炭应该养育这儿的人民了,然而在解放前矿工的生活却是很凄惨的。

我们虽不曾亲眼看见当时矿工的生活有多么凄惨,但我们能从歌谣中体会的出来。

第二至六首歌谣便是反映解放前矿工的生活状况的。

解放前徐州的煤矿曾经被日本人霸占,(据说好多日本老人现在还知道徐州贾汪25路汽车终点站,那儿曾是日本人住过的地方。

)许多工人当时在日本人的矿上劳作。

当时的条件很差,矿工辛勤的劳作却不能养活家人,正如歌谣中说道“窑啊窑,窑啊窑,不养老,不养小;丈夫下窑妻讨饭,儿女冻饿打颤颤。

”不仅如此,矿工自身的命运也是令人担忧。

本来矿工的工作并不是什么好工作,但是还算有份工作,而有些人却连这样的工作都保不住,歌谣中说“贾汪不让干”,就是徐州的贾汪煤矿不让一些工人再干下去了,这其中究竟是什么原因我们无从知晓,但我们能够看到当时工人已经是无路可走了,于是在被逼无奈的情况下,醒悟了说了句“山后干八路”,善良的徐州人觉醒了,然而还有其他地方的中国人可能还没有意识到。

1943年,贾汪煤矿从河南省招募来了几百名工人。

这些工人被集中在贾汪矿北宿舍的大筒子屋里。

他们的命运更是坎坷,住在这样恶劣的地方,他们能安然无恙吗?后来这儿发生了瘟疫,很多人都死了,正如歌谣中说“十人进去九人亡”。

他们把自己的命都搭进去了,悲惨至极。

矿工们在解放前过着暗无天日的生活,但到了解放后,生活就发生了改变。

从第七到第九首歌谣中,我们就能发现这种改变。

矿工们自己当家做了主,废除了各种不合理的制度,“把头钻了坛,废除把头制”,这里的“钻了坛”是方言,就是完蛋了的意思,矿工们有了地位,不再做牛做马,吃穿不愁,正如歌谣中说“矿山大家管。

生产大提高,不愁吃和穿。

新旧一对比,越干劲越欢。

”从此徐州的矿工(全国的矿工)直起了腰杆。

在农村矿工们一度成为香饽饽,谁家的女儿嫁给了矿工,都觉得掉进了福窝,再也不是解放前的唱的那样“有女不嫁下窑郎”。

徐州的煤矿被开采了上百年,到了现在好多矿区的煤炭已经枯竭了,也造成了矿区百姓很多的生活不便。

为了给子孙后代留些资源,也为了使徐州矿区尤其是贾汪矿区不再仅仅依赖煤炭资源而生活,在好几年前,贾汪几乎关闭了所有的小煤窑。

贾汪的经济倒退了好多,但是经过政府和人民的努力,贾汪成功的走向了煤炭经济的转型,好多矿工都转岗了。

于是民间又流传了这样的歌谣“关了小煤窑,我们进工厂,继续把我们的工人当到底。

关了小煤窑,我们照样活。

哪一样也不缺,生活越来越好过。

”这些朴实的歌谣反映了劳动人民的乐观向上的精神面貌。

至此我们能够看到徐州煤矿发展的整个历史,也能看到一代代煤矿工人的生活面貌,这些歌谣为我们呈现了这样的画卷,让我们的后辈能够铭记于心。

前面两种歌谣让我们看到了徐州的地域特点,那么徐州又有哪些歌谣反映徐州的风土人情呢?我们来看看几首这样的歌谣。

首先我们来看看这首《卖膏药歌》“我的膏药好,有朱砂,有狗宝。

天棚草,地棚根,九条仙女裤腰带,王母娘娘洗脚水,正宫娘娘脚后跟。

苍蝇心,蚊子肺,蚂蚁鲜血两三盆。

能管割破利破,刀砍斧剁;蝎蛰狗咬,马踢牛舔;贴在身上,贴多暖和。

”16这首歌谣是卖膏药的小商人在夸赞自己的膏药,他很会用词,天上地下的他都能用上,让人听上去这膏药好得不得了。

其实小商贩几乎都很会说,尤其是夸自己的商品,活的能说死,死的能说活。

徐州地区的小商贩有着自己独特的语言风格,体现出了徐州地区的民俗方言。

这首歌谣里的“能管割破利破”就是徐州的方言,这个“利破”的意思就是“刮破”的意思,但它比刮破要来的重。

其实徐州的这样的民谣有很多,最能体现徐州民俗方言的地方是在市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