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行政管理规范
公共行政学第十章行政执行自测题答案

公共行政学第十章行政执行自测题答案正确答案是:行政指挥,行政沟通,行政协调,行政控制,行政评估行政执行过程中的第一阶段是准备阶段,这是整个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步。
在准备阶段,需要进行必要的调查和准备工作,以确保后续的实施阶段能够顺利进行。
整个行政执行过程中最关键的阶段是实施阶段。
在实施阶段,需要进行行政指挥、行政沟通、行政协调、行政控制和行政评估等环节,以确保行政任务能够圆满完成。
行政控制过程的最后环节是纠正偏差,这是非常关键的一步。
在这一环节中,需要对行政任务进行衡量成效,并进行必要的纠正工作,以确保任务能够达到预期目标。
平行沟通是同级部门或同事之间的横向信息沟通,这种沟通形式不宜采用命令或指示的方式,而应该通过协商、合作的方式进行。
在行政评估准备阶段,确定评估对象是评估工作的第一步,这是非常重要的一步。
在确定评估对象之后,还需要明确评估目的、选择评估标准和培训工作人员等。
行政执行的一般过程包括准备阶段、实施阶段和总结阶段,这三个阶段都非常重要。
除此之外,还有协调阶段和控制阶段等环节。
在行政执行的准备工作中,应该本着必要、适当、预防和节约的原则进行,既不能准备不足,也不可铺张浪费。
行政实施阶段的环节主要包括行政指挥、行政沟通、行政协调、行政控制和行政评估等。
这些环节都非常重要,需要进行精心的安排和实施。
根据沟通的方式划分,行政沟通分为()。
选择一项或多项:a.口头沟通b.书面沟通c.现代通讯沟通d.会议沟通e.非正式沟通反馈The correct answers are:口头沟通,书面沟通,现代通讯沟通,会议沟通题目18未回答满分1.00标记题目题干行政协调的方式包括()。
选择一项或多项:a.咨询式协调b.命令式协调c.协商式协调d.强制式协调e.合作式协调反馈The correct answers are:咨询式协调,协商式协调,合作式协调评估方案的实施大致包括哪几个方面的内容?评估方案的实施包括采集评估信息、分析评估信息和形成初步结论三个方面。
行政管理制度范文

行政管理制度范文首先,行政管理制度要明确行政机关的组织形式以及权力配置。
行政机关的组织形式应根据具体的行政任务和职能来确定,形成合理的机构设置和层级关系。
同时,行政管理制度应明确行政机关的权力配置,确保权力的合法性和合理性,并规定权力行使的程序和限制。
其次,行政管理制度需要规范行政决策的程序和程序的公开透明。
行政决策程序应明确,保证决策的合法性和公正性。
此外,行政管理制度还应规定行政决策的公开透明,公众有权了解、参与和监督行政决策的过程,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民主性。
再次,行政管理制度需要建立健全的监督机制。
监督机制分为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两个层面。
内部监督主要是指行政机关内部的监督机制,包括行政机关自身的内部监督机构和人员,以及内部审计机制等。
外部监督主要是指社会公众对行政机关的监督,包括媒体、民间组织、公众参与等。
行政管理制度应建立健全这两种监督机制,保证行政机关的行为合法合规。
最后,行政管理制度应注重绩效管理和激励机制的建立。
绩效管理是指通过制定明确的目标和指标,对行政机关的绩效进行评估和激励。
行政管理制度应建立科学的绩效评价体系,明确评价的标准和方法,激励优秀绩效,惩罚不良绩效,提高行政管理的效能和效率。
总之,行政管理制度是保障行政机关行为合法合规、提高行政管理效能和公正性的重要体系。
行政管理制度应包括行政组织形式、权力配置、决策程序、监督机制、绩效管理等方面的规定,保证行政机关的运行和管理能够达到预期的目标。
同时,行政管理制度应与时俱进,不断完善和改进,以适应社会和经济的发展需求。
第十章 行政伦理

二、行政行为的伦理选择
• 行政行为选择存在的道德前提 • 行政行为的价值关涉的实质就在于它是公权的运 用。 • 新公共行政理论对政治与行政二分的原则做出批 评,行政价值中立不可能实现,行政与政治难分 难舍。因为在政策制定过程中,行政体系游离在 外的状况根本不存在,而在政策执行过程中,作 为行为主体的公共行政人员要解决的不仅仅是技 术性问题。政府代表着所有公民的权力和利益, 这就决定了政府的行为是有道德责任的。
二、行政伦理的内容
• 3、内容:
• • • • • • 个人道德 职业伦理 组织伦理 政策伦理 4、从行政学角度 5、从伦理学角度
行政职业伦理规范内容
• • • • • • 一、忠诚 二、秉公 三、廉明 四、勤政 五、守法 六、负责
公务员义务(公务员法规定)
[1]模范遵守宪法和法律; [2]按照规定的权限和程序认真履行职责,努力提高工作效率 [3]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接受人民监督; [4]维护国家的安全、荣誉和利益; [5]忠于职守,勤勉尽责,服从和执行上级依法作出的决定和 命令; [6]保守国家秘密和工作秘密; [7]遵守纪律,恪守职业道德,模范遵守社会公德; [8]清正廉洁,公道正派; [9]法律规定的其他义务。
第三节 行政伦理建设
• 1、伦理制度化:伦理规范纳入法律规范体 系 • 法律和制度以伦理为基础(底线) • 让道德的力量发挥到极致。 • 制定伦理法律法规制度 • 2、制度伦理化:行政制度公正公平合乎伦 理 • 制度的伦理评价:符合道德伦理的合理性 和要求。
西方行政伦理建设实践
• 一、立法使行政伦理制度化 • 国外行政伦理的特点之一就是实行法治,也就是行政伦理 制度化、法律化。 • 1.制定公务人员行政伦理的总法或者基本法,然后根据 总法的基本准则制定各种单项法规,逐步构成公务员伦理 制度体系和法律体系。 • (1)伦理直接体现在其制定的各种公务员法律法规中。 • (2)直接制定针对公务人员的道德法或者道德准则。 • (3)针对复杂的社会关系,从官员廉洁用权的需要来做 出限制或禁止。
行政管理学_中南财经政法大学_10 第十章——行政执行_(10.6.1) 行政执行的影响因素

【6】行政执行的影响因素同学们好,人们在判断行政管理的状况时,往往会把注意力放在行政决策的研究与分析上。
然而事实上,行政执行也是行政管理成败攸关的重要问题,行政执行的好坏对于行政管理目标的实现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了解影响行政执行的因素对于考察行政管理的过程与效果具有重大的意义。
(一)行政决策的质量科学合理的行政决策是行政执行顺利、有效开展的首要条件。
因此行政决策应有较强的科学性,一旦付诸实施就能获得较广泛的理解和支持。
决策目标具体、明确,在付诸执行时就能有效地避免疑问或误解。
(二)行政任务的复杂程度因为行政目标所要解决社会事务的重要性和复杂性程度不一样,所以具体行政任务也就各有所异,有轻有重、有大有小、有难有易,完成任务所需人、财、物的数量各不相等,所遇到的阻力也各不相同。
因而在行政执行过程中要涉及的机关和人员及所要完成的工作量等都会有所差异。
决策所要解决的问题越简单,行政执行的难度就越小;反之问题越复杂,牵涉的单位、人员、利益关系就越多,所需调整的行为量就越大,行政执行的复杂程度也就越高。
(三)行政执行主体的状况行政实施主体包括行政机构和行政人员两方面。
从行政机构来看,其设置的合理与否、组织结构完善与否、权责体系统一与否、信息传递灵通与否等,都直接作用于行政实施。
行政机关内部越是职责明确、制度健全、纪律严明、信息灵敏、风气良好,行政执行的效率就越高;相反,就会使行政执行举步维艰。
从行政人员来看,一方面是领导者,领导者自身的权威、素质、领导艺术、工作经验及所作决策的合理合法性程度等都对行政实施起着关键的作用。
另一方面是一般执行人员,行政执行人员的意向与工作态度、能力与精干程度,以及对决策的理解程度和对工作情况的判断水平等,都影响着行政执行的效果。
(四)行政执行涉及对象的状况行政执行涉及对象的状况主要是指执行对象的文化程度、知识水平、承受能力等,这些因素都与行政执行有很大的关系。
有些并非是决策问题,但当正确的决策不为群众所理解时,就很难被接受,在贯彻执行的过程中就可能比较困难。
行政部管理制度(5篇)

行政部管理制度第一条为加强公司行政人事管理,使各项管理标准化、制度化、规范化,以提升企业形象,提高工作效率,特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所指行政人事管理包括公文管理、档案管理、保密原则、印鉴管理、办公及劳保用品管理、行为规范管理、人事管理、安全保卫管理、后勤保障管理、奖惩制度等。
第三条本制度适用粤华集团全体员工。
第二章公文管理第四条公文管理是指收文、文件制作与发文管理。
第五条公文的签收。
1.凡外来公文文件,均由行政人事部认真查收签字。
2.对上级主管部门下达的文件,必须由行政人事部及时附“文件处理借阅单”后,报送有关领导签批、审阅。
有重要文件需要向下属部门传达时,行政人事部应及时、迅速送到。
3.行政人事部根据批件人指示,将文件送到承办部门或个人,并对承办部门承办的事项负责催办。
第六条参加上级相关召开会议带回的文件材料应及时交送行政人事部按收交程序处理,不得个人保存。
第七条公文制发程序。
主办部门承办人拟稿,负责人审核,行政人事部部长核稿,董事长或总经理签发,行政人事部负责登记、编号、打英封发。
文件中涉及到多个部门时,由主办部门与有关部门协商、会签,会签稿以部门负责人签字为准。
第八条行政人事部有权根据国家政策及公司规定对文稿进行修改。
内容不实,格式不符的文稿可以退回拟稿部门。
第九条上级下发的文件应注明机密等级、急缓程度、发放范围。
第三章档案管理第十条归档范围公司所有公文等具有参考价值的文件材料。
第十一条档案管理由专人负责,保证原始资料及单据齐全完整。
第十二条档案的借阅与索取1.总经理、副总经理、行政人事部部长借阅可通过档案管理人员办理借阅手续,直接提档。
____公司其他人员需借阅档案时,要经行政人事部批准,并办理借阅手续;第十三条档案的销毁1.任何人非经允许无权随意销毁公司档案材料。
2.若按规定需要销毁时,由部门主管领导审批在专人监督下销毁。
第四章印信管理第十四条公司各种印鉴(除财务印章外)、介绍信均由行政管理部实行登记审批制,专人负责保管。
《行政管理学》教案(第八章----第十章)

《行政管理学》教案(第八章———-第十章)第八章行政决策一、行政决策概述1.决策:指人们为实现比较重要的目标而进行方案设计、评价和选择的创造性思维活动过程。
2.行政决策:指享有行政权力的组织或个人,为实现一定目标,按照一定的原则,在系统分析主客观条件的基础上,进行行动方案设计、评价和选择的创造性思维活动过程。
3.行政决策的特点:(1)行政决策的主体是拥有行政权力的组织和个人;(2)行政决策的结果具有普遍的约束力;(3)行政决策的内容具有广泛性;[4]行政决策的目标具有非营利性.4.行政决策的地位和作用:(1)行政决策是行政管理的前提和依据;(2)行政决策贯穿于行政管理的全过程;(3)行政决策从根本上决定着行政管理的成败。
5.行政决策的类型:(1)依据行政决策主体在行政系统中的不同地位:高层决策、中层决策和基层决策.(2)依据行政决策主体的人数和权力分配情况:群体决策、集体决策和个人决策。
(3)依据行政决策涉及的不同内容:业务管理决策和自身管理决策。
(4)依据决策的重要程度和影响范围:战略决策和战术决策.(5)依据行政决策有无先例可循:例行性决策和非例行性决策.(6)依据行政决策是否采用科学方法并严格遵循科学的决策程序:经验决策和科学决策。
(7)依据行政决策的思维模式:理性决策和非理性决策。
(8)依据行政决策所具备的条件及其可靠性:确定性决策、风险性决策和不确定性决策.(9)依据行政决策所要达到目标的多寡:单目标决策和多目标决策。
(10)依据行政决策之间的先后关系和内在联系:原有决策和追踪决策。
二、行政决策的基本原则与程序1.行政决策的基本原则(1)信息准全原则。
信息是决策的基础.(2)科学预测原则。
预测是对客观事物未来发展趋势和状况的预见和推测。
(3)系统分析原则.(4)对比择优原则。
(5)程序适当原则。
程序是当时保证行政决策科学化的重要条件。
(6)切实可行原则。
(7)大胆创新原则。
(8)动态调整原则.(9)民主参与原则。
公共行政学第十章行政执行自测题答案

公共行政学第十章行政执行自测题答案行政指挥应该在准确地理解和掌握行政决策的基础之上,中规中矩,结合实际,灵活权变,进行创新。
(5)合理授权原则。
要想顺利而高效地开展行政执行工作,指挥者必须进行行政授权。
指挥者根据执行工作需要,向下级分配工作任务,授予相应的权力,并且被授权者有相应的责任。
被授权者有义务向授权者报告和请示,并且接受监督。
题目45未回答满分1.00标记题目题干试述行政沟通在公共行政管理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反馈行政沟通是实现行政决策民主化的重要基础。
发现行政问题,确定行政目标,优化决策方案,都需要掌握丰富真实的行政信息。
行政沟通是获得这些信息的根本途径,而缺少信息交流和沟通则往往会导致决策的失误。
(2)行政沟通是行政执行各环节顺利进行的重要基础。
在行政执行阶段,只有通过有效的行政信息沟通,才能保证执行工作的统一指挥和统一行动,才能协调好行政组织的内部与外部关系,才能使执行活动保持正确方向,避免和减少偏差。
(3)行政沟通是行政检查和监督的重要依据。
行政检查和监督是保证行政管理工作合法性、合理性和有效性的重要环节。
实施检查和监督必须以客观31准确的行政信息为依据。
因此,只有加强行政沟通,才能实施有效有力的行政检查和监督。
(4)行政沟通是所有行政人员参与管理的重要手段。
行政管理并非仅是少数领导者的事情,所有行政人员都是公共行政管理的主体。
对于他们来说,能够获得必要的行政信息,不仅有利于他们的工作,而且更会使他们产生尊重感和满意感,增强他们的主人翁意识。
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进行有效的行政沟通。
同时,行政沟通还有利于形成行政工作的民主风气,防止官僚主义和独断专行的现象发生。
题目46未回答满分1.00标记题目题干试述改善行政沟通的途径主要有哪些。
反馈(1)全面提高行政人员的素质。
加强对行政人员的教育和培训,使他们在政治思想观念、文化知识和心理素质各方面得到全面提高,就可减少和克服行政沟通中的许多障碍。
自考00277行政管理学-章节考点汇总

考试分析
应试注意事项
以上是对本科学习内容及考试的一个简单介绍。同学们在平日里 的自学过程中,不要死记硬背。每学完一章的内容,应注意思考和融 会贯通;要善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做出判断和解决问题。
谢谢
第一章 概述
第一章 概述
本章考点归纳
考点1 行政管理的概念及其特点 考点2 行政管理学的学科性质、研究对象 考点3 行政管理学的发展 考点4 研究和学习行政管理学的方法
行影响或控制的一 2.按主体及目的 国家行政机关或被授予行 【根本目标】
种力量
分:公共权力和 政管理权限的其他社会组 4.行政权力的重要基础是
私人权力
织,为有效执行国家意志,国家强制力
3.按作用领域分: 依法对社会公共事务进行
政治权力、经济 组织和管理的一种能力或
权力、文化权力、 力量
社会权力
第三章 行政权力
第一章 概述
考点2 行政管理学的学科性质、研究对象
一、行政管理学的学科性质 1.是公共管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 2.是管理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3.是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法学的综合运用。
综上所述,行政管理学是一门研究国家行政管理机关依法管理社 会公共事务及其内部事务的活动过程和规律的科学。
三、基本属性 1.复杂性 2.相关性与综合性 3.层次性 4.动态性
第二章 行政环境
真题示例
【多选题】行政环境的基本属性有(
A.复杂性
B.相关性
C.综合性
D.层次性
E.动态性
)。
【正确答案:ABCDE】 【答案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知识点是行政环境的基本属性。行政 环境的基本属性包括:(1)复杂性;(2)相关性与综合性;(3)层 次性;(4)动态性。
行政管理学单选题文档

平时作业一二、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1、公共行政的首要特点是它的( )。
A.政治性B.公共性C.民主性D.法制性2、被称为“行政管理之父”的是( )。
A.欧文B.泰勒C.韦伯D.法约3、我国最早提出学习行政学的是梁启超,他于1876年在( )中提出“我国公卿要学习行政学”。
A.《行政学原理》B.《论译书》C.《行政学的理论与实际》D.《行政学》4、公共行政环境的( )首先表现在各种公共行政环境之间的差异性上。
A.约束性B.复杂性C.不稳定性D.特殊性5、组织文化包括组织观念、法律意识、道德感情和价值观等,其中( )是组织文化的核心。
A.组织观念B.价值观C.道德感情D.法律意识6、公共行政学研究的核心问题是( )。
A.政府职能B.行政监督C.行政决策D.行政体制7、政府为公众服务的服务性特点首先表现在其( )上。
A.公平性B.平等性C.非赢利性D.普遍性8、行政体制的核心问题是( )。
A.行政权力的划分B.公共组织设置C.政府系统的各级各类政府部门职权的配置D.上述三者,即ABC9、行政体制的滞后性是由其( )演变而来的。
A.稳定性B.继承性C.政治性D.系统性10、对于一般的省、市、县、乡而言,实行民族自治的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自治乡就是( )的行政区。
A.特殊型B.发展型C.传统型D.现代型平时作业二二、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1、构成公共组织结构的基本要素是( ),它是公共组织结构的支撑点和联络点。
A.行政职位B.职能目标C.行政职权D.行政人员2、我国由人民代表投票选举产生政府领导者的制度属于( )。
A.选任制B.委任制C.考任制D.聘任制3、由立法机关或其他任免机关经过考察而直接任命产生行政领导者的制度是()。
A.选任制B.考任制C.委任制D.聘任制4、下列不属于行政领导权力的来源的是( )。
A.归属权B.决策权力C.合法权力D.奖惩权力5、忠于政府,维护政府的声誉,忠于职守是( )的核心内容。
行政管理学_中南财经政法大学_10 第十章——行政执行_(10.3.1) 怎样进行行政控制

【3】怎样进行行政控制同学们好,上一讲中给大家介绍了行政指挥这一概念,这一讲中我们将给大家介绍行政控制,并将两者作一个简单的区分。
(一)行政控制的含义及其作用行政控制是指行政领导者根据计划目标的要求,对计划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及时发现和纠正计划执行中的偏差,以保证计划目标实现的过程。
行政控制的依据是行政决策目标和决策标准。
行政控制要求必须掌握行政执行的准确、全面的信息,必须采取果断而且适当的行政措施。
所以必须确定以决策标准为标准的执行标准,对行政执行的结果进行评估,然后进行纠正偏差。
行政控制与行政指挥是有区别的:行政指挥主要是通过明确目标来贯彻行政管理活动,是直接推行行政意志的过程。
而行政控制主要是纠正行政活动中的偏差,使之不偏离行政决策目标,保证决策目标的实现。
行政控制就像一把标尺,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是行政执行中的重要环节:行政控制是完成计划的重要手段;行政控制是行政工作方向正确的重要保障;行政控制是贯彻依法行政的重要体现;行政控制是保证行政目标实现的重要机制。
(二)行政控制的分类根据不同的标准,行政控制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种类。
以控制的范围为标准,可以划分为宏观控制和微观控制;以控制的组织机构为标准,可以划分为集中控制、分散控制和分级控制;以控制的方式为标准,可以划分为直接控制和间接控制;以控制的时序为标准,可以划分为事前控制、事中控制和事后控制。
我们采用最后这种划分方式。
(1)事前控制,即在计划实施的准备阶段就加以控制,以保证将来实际结果能达到计划要求,尽量减少偏差。
事前控制的中心问题是使计划所需的人力、财力、物力都合乎标准,防止在行政实施过程中所使用的各种资源在质和量上产生偏差,力图避免未期待的事情发生,做到防患于未然。
(2)事中控制,即在实施计划过程中直接对计划执行进行观察、检查并纠正偏差。
现场控制是事中控制最常见的一种形式。
它一般都是由管理人员亲临现场,亲自进行观察、判断、检查,并督促各种操作,对下属所提出的问题做出指示。
公司行政管理制度(精选6篇)

公司行政管理制度(精选6篇)为进一步适应公司质量、环境体系双认证的实施,规范公司行政事务管理行为,理顺内部关系,提高办事效率,特制定本规定。
第一章考勤规定为规范员工考勤管理,提高工作效率,加强员工自我约束,现制定本规定。
第一条工作时间。
管理人员实行一周六天工作制,每天工作时间为8:30至12:00,14:00至18:00;第二条公司设专人负责考勤,所有员工须按时签到,遵守相关要求;因工作原因无法签到的,返岗后应当向考勤负责人说明。
第三条员工应按时上班签到,迟到5至10分钟罚款5元/次,迟到30分钟以上罚款10元/次。
第四条未办理请假手续而缺勤,或请假未获批准即离岗,以及假期逾期却无续假手续的,均按旷工处理。
旷工半天的扣全天工资,旷工一天的罚扣两天工资,连续三天以上旷工的公司可予以开除。
第六条病假。
员工休病假须有医院证明(病历表、医嘱、药品单、收费单据等),否则按无薪假期计算。
病假期间工资按员工日工资60%计发,但不低于最低工资标准的80%。
工伤的参照国家规定执行。
第七条事假。
事假均为无薪假,按规定办理请假手续。
第八条婚假。
请婚假时须有合法的结婚证,且结婚证登记日期在入职公司后;带薪婚假为3天,若为晚婚且初婚的再增加10天(女大于23岁,男大于25岁)。
第九条产假。
产假不少于90天(含节假),产假期间按基本工资支付。
产假指第一次生育,非计划生育产假均按事假处理。
第十条丧假。
公司员工亲属丧亡的,经批准可请3个工作日的带薪假,超过的按事假处理。
第十一条法定假日。
按国家规定的法定假日日期、天数休假。
第十二条年休假。
根据公司经营情况进行安排,年休假原则上不超过10天,且要求一次性休完,不跨年累计。
第十三条值班和加班。
公司值班人员须按照考勤时间上班,公休日值班加班的应安排调休,不能调休的应加发补贴,法定节假日值班加班的按国家规定发放。
第二章办公用品管理为进一步开源节流,规范办公用品管理,特做如下规定:一、职责及范围(一)本制度所指办公用品是指日常办公用品及一些低值易消耗品,本制度规定了办公用品计划、采购、发放、使用、保管等方面的职责和管理要求。
第十章 行政法治

东莞市政府制定的规范性文件可以成为地方政府 规章吗?为什么?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
(第127号) 现发布《卖淫嫖娼人员收容教 育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总理 李鹏 一九九三年九月四日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关于严禁卖淫嫖娼的决定
(1991年9月4日第七届全国人民 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一次会 议通过 1991年9月4日中华人民共和 国主席令第五十一号公布 自公布 之日起施行) 四、卖淫、嫖娼的,依照治安 管理处罚条例第三十条的规定处罚。 对卖淫、嫖娼的,可以由公安 机关会同有关部门强制集中进行法 律、道德教育和生产劳动,使之改 掉恶习。期限为六个月至二年。具 体办法由国务院规定。
第八十二条 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设区的市、自治州的人民政府, 可以根据法律、行政法规和本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地方性法规,制定 规章。 地方政府规章可以就下列事项作出规定: (一)为执行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的规定需要制定规章的事 项; (二)属于本行政区域的具体行政管理事项。 设区的市、自治州的人民政府根据本条第一款、第二款制定地方政府 规章,限于城乡建设与管理、环境保护、历史文化保护等方面的事项。 已经制定的地方政府规章,涉及上述事项范围以外的,继续有效。 除省、自治区的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经济特区所在地的市和国务院 已经批准的较大的市以外,其他设区的市、自治州的人民政府开始制定 规章的时间,与本省、自治区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确定的本市、自 治州开始制定地方性法规的时间同步。 应当制定地方性法规但条件尚不成熟的,因行政管理迫切需要,可以 先制定地方政府规章。规章实施满两年需要继续实施规章所规定的行政 措施的,应当提请本级人民代表大会或者其常务委员会制定地方性法规。 没有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的依据,地方政府规章不得设定减 损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权利或者增加其义务的规范。
行政管理学_中南财经政法大学_10 第十章——行政执行_(10.5.1) 行政协调的开展

【5】行政协调的开展同学们好,上一讲中我们探讨了行政执行中需要怎样的行政沟通,这一讲我们将重点介绍行政协调该如何展开。
(一)行政协调的含义与作用行政协调是指行政领导者引导行政组织与外部环境之间、行政组织内部各种关系之间建立分工合作、相互配合、协同一致的和谐关系,以实现决策目标的管理活动。
行政协调的作用主要有四个方面:第一,行政协调可以使各行政部门和行政人员在工作上密切配合,避免内耗;第二,行政协调可以促进各行政部门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人力、物力、财力等行政资源,精简和优化办事程序和环节,提高行政效率;第三,行政协调有助于各行政部门和行政人员树立整体观念和全局观念,从而有利于行政活动的有序进行;第四,行政协调有助于将分散的力量集中起来,产生整体的“合力”。
(二)行政协调的原则行政协调除了必须遵循行政活动的基本原则,如民主集中制原则、依法行政原则、精简和效率原则外,还要根据行政协调工作的特点,遵循以下几点特殊的原则:(1)调查研究,实事求是的原则。
对所协调的问题进行充分的调查研究,是做好行政协调工作的首要环节。
(2)客观公允,秉公协调的原则。
所谓客观公允,就是全面听取和反映被协调对象的意见和要求,做到“兼听则明”,防止“偏听则暗”;所谓秉公协调,就是要出以公心,在协调中对人对事“一碗水端平”,不偏不倚。
(3)坚持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
政策是行政协调工作的准则,任何协调工作,都要有政策和法律的依据,都要控制在一定的限度内。
坚持原则性的同时,也要设身处地地考虑协调对象的现实情况,在不违背决策目标的前提下,灵活处理行政协调,避免“一刀切”的情况出现。
(4)立足全局,服从总体目标的原则。
总体目标体现着多数人的整体利益,实际工作中需要协调的问题,尽管千差万别,有各种类型,但无论属于哪种类型,都要坚持从多数人的整体利益出发,按这一总体目标来协调,这是协调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
(5)统一领导,统筹兼顾的原则。
第十章:行政管理理论与实务 行政法制

6、保障依法选举 加大“贿选”等查处力度 针对基层选举工作中出现的违反法定程序, 妨碍选民和代表自由行使选举权的情况,选 举法修正案草案特别增加了一条有针对性的 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 表大会代表的选举,应当严格依照法定程序 进行,并接受监督。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 得以任何方式干预选民或者代表自由行使选 举权。
3、行政复议的管辖 ⑴部门管辖 ⑵政府管辖 ⑶选择管辖 ⑷指定管辖 4、行政复议程序 ⑴复议申请 ⑵受理 ⑶审理 ⑷决定
三、行政裁决 (一)行政裁决的概念与特征 1、行政裁决:国家行政机关根据法律授权, 以第三者的身份依照一定的程序,裁决平 等主体之间与行政管理相关的民事、经济 纠纷的行政行为。 2、行政裁决的特征: ⑴在意思表示上具有单方面性; ⑵在效果上具有强制性; ⑶在解决纠纷上具有非终局性
2、行政法规的渊源 ①宪法 ②基本法和一般法律 ③行政法规、决定、命令、指示和规章 ④地方性法规和规章 ⑤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
刑法修正案八 1、草案取消了近年来较少适用或基本未适用过的 13个经济性非暴力犯罪的死刑。据了解,现行刑法 规定了68个死刑罪名,这次拟取消的占死刑罪名总 数的19.1%。另外,草案还将醉酒驾车、飙车等危 险驾驶,不支付劳动报酬,非法买卖人体器官等规 定为犯罪。 死刑是一种自有人类文明以来就有的古老刑罚。近 两百多年来,世界各国有关死刑存废的讨论持续升 温。我国现行刑法规定了68个死刑罪名,但其中有 一部分从罪名诞生以来就很少被用过。
(二)行政司法的作用 1、行政司法是行政法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2、行政司法是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 织合法权益的有效手段
行政管理学_中南财经政法大学_10 第十章——行政执行_(10.8.1) 行政执行不合理的后果

【8】什么才是好的行政执行同学们好,上一讲中我们提到了行政执行不合理造成的后果,那么,什么才是好的行政执行呢?(一)确立良好的执行理念首先要树立“执行至上”的意识。
“执行至上”就要对所作的决策坚决执行,重要的是不随意否定上级决策,不以创造政绩为目的。
同时要充分发挥执行主体的主动性、创新性,以现代的管理和人性化的理念,开发潜能空间,做到决策与执行的完美结合。
(二)提高行政执行人员的素质政策效果与行政执行主体的素质密切正相关,所以要提高执行主体的行政执行水平和素质。
首先,需要学习执行政策的专业知识及其相关知识;其次,要增强执行能力,这包括组织能力、协调能力、管理能力等;最后,还要提高行政执行者的思想政治素质,强化行政道德意识、自律精神,规范执行行为,自觉抵制各种腐朽思想的侵袭。
(三)推进政务公开,提高行政执行透明度通过政务公开,让群众及时了解各种他们所需要的政府工作信息和社会公共信息,同时更好地行使他们对政府工作的监督权利,这不但有利于行政执行的展开,更能维护群众知情与监督的民主权利。
(四)建立有效的行政执行运行机制有效的行政执行运行机制主要包括三个相互配套而又相对独立的基本环节:一是完善的决策程序;二是有效的行政执行制度;三是科学的行政执行评价监督制度。
这三个基本环节构成一个封闭回路,促使政策运行走上良性运行的轨道。
此外,还要实行有效的监控,防止行政执行失控,也有利于根据变化了的客观情况调整、完善政策。
(五)加强行政执行资源的投入,改善行政环境行政执行离不开相关的投入,行政执行投人入的主要因素是资源,这些资源包括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有形资源主要指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而无形资源主要指公众的政治心理倾向和政治行为习惯。
这些资源的投入对行政执行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
为了提高行政执行的效果和效率,必须注意通过资源投入,尤其是通过无形资源投入来创造有利于决策的文化社会环境,为行政决策的科学性与执行的有效性提供保障。
第十章 南京临时政府的行政管理

三、中华民国(护法)政府的行政体制: 军政府改组后,桂系军阀挂着护法的招牌,暗中却与北洋军阀勾结,遭到广东人 民的反对。1920年陈炯明奉孙中山之命,率粤军击退桂系。军政府撤消。 同年,孙中山在广州重组军政府,又一次竖起护法的旗帜。为适应形势孙中山主 张建立正式的政府。 1921年非常国会通过《中华民国政府组织大纲》,孙中山为非常大总统。实行 总统制 中华民国政府成立后的主要活动是组织北伐。陈炯明的部队是主要军事力量,其 间叛变,炮轰总统府,第二次护法运动失败。
• 南京临时政府的县政情况十分复杂,县的机关和长官名称也不一致。有的称县, 或临时军政府;长官称县令或民政长等 • 从职能上看,县长官大都主管一县的军政、民政事务,带有军政分府的特色,但 基本上沿袭前清旧制。 • 县级政权是南京临时政府行政体制中变革最不彻底的。
第三节 行政运行与行政监督
一、行政决策 (一)临时大总统在决策中的地位 南京临时政府采取总统制,不设国务总理,临时大总统既是国家元首,又是最 高行政首长,直接统辖中央行政各部。临时大总统与各部总长组成的国务会议 是最高行政决策机关。临时大总统作为国务会议主席,在决策中起着决定性的 作用。 (二)临时参议院对行政决策的影响 临时参议院是南京临时政府的最高立法机关,不是行政机关,但实际上是参与 行政决策的。 (三)参谋本部在中央决策中的作用 南京临时政府的军事机关是大元帅大本营和参谋本部。大元帅大本营是最高军 事指挥机关,因黎元洪并未任职,故而事实上并不存在。
孙中山对奖恤政策十分重视。一方面成立稽勋局;另一方面论功抚恤,连续颁 布奖恤令。 • 同时,设立养济院、养济所等机构,使因公致殘人员生活得到照顾。
第五节南京临时政府行政体制的延续
辛亥革命失败后,在反抗北洋军阀专制独裁统治的斗争中,先后建立了一些不 同类型的政府或政府机构: 一、中华民国(护国)军务院的性质: 是一个具有全国性质的临时中央军事政治机关。事实上,它只是一个松散的联 合体。 1916年中华民国云南都督府成立。同年,为统一西南护国讨袁军政事务,各 省护国军在广东正式成立了中华民国军务院。 军务院直属大总统,代行国务院职权,统一筹办全国军机,并非政府性质,只 为临时机关。黎元洪继任大总统后,军务院撤销。
行政管理学资料1(填空题集)1

行政管理学资料第一章绪论一、填空题1.有些学者是从“三权分立”来界定公共行政范围,认为国家可以分为立法、行政和司法三种权力. 2.美国早期的政治家和政治学家主张政治与行政分离,这是公共行政学产生的主要推动力。
3.威尔逊在《行政之研究》和古德诺在《政治与行政》都主张政治与行政二分法.4.公共行政的首要特点是它的公共性.这是公共组织与其他私营部门的主要区别之.5.我国的公共行政与其他国家的公共行政的最大区别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政府,也决定了我国公共行政的独自特点.6.第一位试图建立公共行政学体系的是怀特。
7.行为科学时期的公共行政学研究的最大贡献是确立了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但是最大的弱点是不重视效率,太重视人际关系。
8.公共行政学研究的第一种取向就是管理取向,也就是企业管理取向。
它可以分为传统管理取向和新公共管理取向.9.公共行政学研究的第二种取向是政治取向产生于美国罗斯福新政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对公共行政脱离政治的批判。
第二章行政环境一、填空题1.公共行政环境的特殊性首先表现在各种公共行政环境之间的差异性上。
2.公共行政环境决定、限制和制约公共行政,公共行政必须适应公共行政环境。
同时,公共行政对公共行政环境也有能动作用,它可以影响和改造公共行政环境.3.最先提出对公共行政环境问题进行研究的是美国哈佛大学教授高斯.4.美国哈佛大学教授高斯最先提出对公共行政环境问题进行研究。
5.1961年里格斯发表了《公共行政生态学》,这是公共行政生态学的代表作,开以生态学方法研究公共行政的风气之先河.6.公共行政生态学的代表作是1961年里格斯发表的《公共行政生态学》,它开以生态学方法研究公共行政的风气之先河。
7.组织文化包括组织观念、法律意识、道德感情和价值观等,其中价值观是组织文化的核心。
8.以价值观为核心的组织文化是形成组织规范、工作准则、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人际关系准则的源泉。
9.在我国,为人民服务是公共组织文化的核心价值观,这是由马列主义的意识形态决定的。
行政管理学_中南财经政法大学_10 第十章——行政执行_(10.2.1) 为何需要行政指挥

【2】为何需要行政指挥同学们好,刚刚我们用一个例子,大体介绍了行政执行的含义和特点,下面我们将进入到本节课程的第二个部分:行政指挥。
(一)行政指挥的含义及其作用行政指挥是指行政领导者按照既定的目标,发令、指导、调度和协调下属实施行政管理活动的过程。
它是行政执行的首要环节之一,是领导作用在行政执行过程中的直接体现。
一个交响乐团如果没有指挥棒,就会杂乱无章,一个行政组织如果没有行政指挥,也会变成无头苍蝇。
所以说行政指挥在行政执行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行政指挥是保证行政执行活动协调一致的重要手段;行政指挥是高效地贯彻执行行政决策的根本保证;行政指挥是高质量地达成行政决策目标的根本保证;行政指挥是保证各种行政资源得以充分利用的必要条件;行政指挥是衡量行政领导者的政策水平和组织与领导能力的重要标准。
(二)行政指挥的原则行政指挥需要遵守统一指挥、合理授权、指挥得当和权变指挥的原则。
(1)统一指挥原则。
行政指挥的目的是达到统一。
只有统一而有权威的指挥,才能思想统一,使行政组织的功能得到更好的发挥,使行政机构更加灵活运转,上下同心,左右协力,保证行政决策目标的顺利完成。
(2)合理授权原则。
指挥者应该根据执行工作的需要,适当向下级分配工作任务,授予相应的权力,被授予者因而承担相应的责任。
(3)指挥得当原则。
行政指挥直接关系到行政执行的效果。
无论采用哪种指挥方式,都应该贯彻民主集中制的精神,体现民主、说服教育的精神,表现出示范作用。
(4)权变指挥的原则。
行政执行面临的情况瞬息万变,执行工作中可能出现难以预料的各种情况。
行政指挥时必须具体情况具体分析,随时按照决策的目标要求,灵活调整执行方案,以保证执行目标的实现。
(三)行政指挥的方式同学们想一下,在日常学习和工作中,你们的上司是如何指挥工作的?最常见的是电话或者当面发话、发邮件、印发文件、开会讨论等等。
同样的,行政指挥的方式也是多样的。
(1)口头指挥简单、明了、及时、方便,是指挥者广为采用的且深受欢迎的指挥方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章行政管理规范一、行政管理规范的含义。
行政管理规范或行政规范,是指由社会约定俗成或由国家机关明文规定的,要求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有效履行各项行政管理职能、行使国家行政权力的过程中应该遵守的各种行为规范、准则的集合。
具体地讲,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理解行政管理规范的基本含义:1、行政管理规范或行政规范的实质是一种约束或限制;(行政权力作为一种公共权力,同样应该受到必要的限制与约束。
行政管理规范就是提供这种约束与限制的各种社会制度性因素的集合。
)2、行政管理规范的约束对象是各种行政权力及其行使过程,也就是各种行政行为;(行政规范的直接约束对象是国家行政组织及其工作人员;从规范本身的存在价值来分析,行政管理规范的最终约束对象应该是行政权力及其行使行为。
)3、行政管理规范的存在有其明确的目的性;(行政管理规范存在的理由或称目的就是要对各种行政权力及其运行过程施加不同形式的约束与限制,确保行政权力得到合法合理的运用与实施。
)4、行政管理规范的存在形式或说表现形式是各种行为标准的集合。
(行政管理规范具有多样性,社会与民从要求的多变性又会使行政规范呈现出动态性特征,而这就会进一步增加行政规范体系的复杂性与多样性。
)二、行政规范的类型。
(行政法律规范、行政道德规范)1、行政法律规范。
是指由各种国家机关所制定的,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有关行政管理的各种法律规范的总称。
具有如下特征:①制定主体的特定性;(由具有相应职权的国家机关,经过特定决策和立法程序制定或确定。
)②调整对象的特定性;(必须一方是国家行政机关或经其委托的机关、组织与个人。
)③效力上的权威性、强制性和普遍适用性;(具有法定的权威性,并由国家强制力保障实施,不针对某一个特定人或具体行为,而是对类似调整对象具有多次适用性。
)④行政法律规范类型的多样性与效力等级上的层级性;(从宪法规范—红头文件;从宪法—地方规章。
)⑤行政法律规范的相对稳定性。
(只是相对的,动态的稳定性。
)2、行政道德规范。
是指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行使国家行政权力、管理社会公共事务与行政机关内部事务和提供公共服务过程中,应当遵循的具有行政职业特征的、调整行政管理主客体之间以及主体之间各种关系的道德准则与道德规范的统称。
具有如下特征:①政治性;(行政道德规范是国家行政机关与行政人员的职业道德规范。
)②自律性;(行政道德规范是行政行为主体在社会化过程中自发地形成与发展起来的,而且规范的约束力与规范作用也主要是依靠人们的信念、社会舆论来实现和维持的。
)③相对稳定性。
(与其他类型的道德规范相比,行政道德规范一旦形成,就更难以变更。
)三、行政法律规范的内容构成。
根据立法主体的不同,行政法律规范的基本内容构成如下:1、宪法。
(国家根本大法,也是一切公共权力行为的最基本依据。
)2、法律。
(由国家立法机关制定的有关行政管理的各种法律规范的总和。
如:《国务院组织法》、〈地方政府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警察法》;行政法律规范是---《婚姻法》等。
3、行政法规和行政规章。
(宪法授予国务院以制定行政法规的权力,并授予了国务院各部、委、署、办以制定行政规章的权力。
行政法规是指中央行政机关制定的法律规范;行政规章是指中央政府各职能部门制定的法律规范。
)4、地方性法规、规章、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包括根据宪法和相关法律,拥有立法权的地方权力机关与行政机关制定的各种关于行政管理的法律规范。
)5、法律解释与国际条约。
(对上述行政法律规范具有法定解释权的有关国家机关对有关法律作出的、有法律约束力的立法性解释和说明。
法律解释通常分为:立法解释、司法解释、行政解释。
此外,一国政府所签订、加入或承认的国际条约,其中许多涉及国家行政权力及其运行,如各种关税管理协定、有关行政管辖权、行政公共关系的国际公约等,有这些在该国国境之内具有法律规范功能,因而也成为一国行政法律规范的组成部分)除上述明显地属于法律范畴因而可以直接称为行政法律规范的各种行政规范之外,还有一些行政规范,它们不属于正式法律范畴,但却具有与上述行政法律规范同样的功能与运行机理,如由不具有立法权的立法机关或行政机关所制定的各种规定、纪律、办法、实施方法等。
四、行政法律规范的基本功能。
1、规范与控制功能。
基本功能。
不同层次的行政法律规范在遵照严格的法律效力等级原则的前提下,对行政系统的职权、组织与运行原则、活动程序、方式和技术手段都做了明确规定;对违法乱纪行为和破坏行政管理活动行为的行政处分、处罚与法律制裁措施等有关规定。
)2、组织与调节功能。
行政系统作为一种复杂的公共权力组织系统,同时也是一个大型协作系统。
这就需要系统的组成部分之间具有明确、合理、规范化的专业化分工与合作体制。
3、改革与稳定功能。
国家行政管理活动作为一种公共权力运行方式,作为一种基本政府职能活动,它必然要随着社会环境与国家民众需求内容的改变而进行不断的调整。
五、行政道德规范的内容构成。
1、行政道德准则。
是行政道德体系中最高层次的道德准则或说根本准则,它是特定行政道德体系的实质与根本所在,体现了特定行政管理系统的基本价值追求。
2、行政道德具体规范。
①勤政。
要忠于职守,勤奋工作,尽职尽责,做到勤政为民。
(要求做到:一要有坚定的政治立场,忠于国家,拥护政府;二要忠于职守,认真负责,努力工作;三是要确保行政质量,促成行政效率的持续提高。
)②廉政。
国家行政人员要廉洁奉公,要清白行政。
(一要严守法纪,不贪赃枉法;二要秉公执政,不假公私;三是要厉行节约,反对铺张浪费。
)③遵纪守法,依法行政。
要求:一是任何部门及其工作人员都不得“以言代法”、“以权凌法”;二是国家行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必须严格执法,不得玩忽职守;三是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要严以律巳,为人表率。
④实事求是,科学行政。
一切从事实出发,按照客观规律行使行政权力,从而实现科学行政。
要求:一要重视调查研究,尊重客观事实;二是要坚持真理,敢于纠正错误;三是正确处理意志力与科学的关系。
另外,行政机关与行政人员也要反对主观臆断,更要反对完全脱离事实的主观唯心主义。
⑤热情待人,协调行政。
要求:一是密切联系群众,尊重人民的合法权益,形成良好的政群关系;二是宽厚待人,形成良好的组织工作关系;三是要协调友邻,形成良好的部门间关系。
六、行政道德规范的基本功能。
1、导向与约束功能。
2、自我调节功能。
3、示范与激励功能。
七、依法行政的含义。
依法行政是法治在行政管理系统及其运行过程中的体现,是国家行政机关和行政人员在行使行政权力、履行行政管理职能过程中,其职责权限、工作程序以及方法都必须以法律规范作为依据、工具和保证的一种民主宪政原则和行政管理模式。
具体保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理解。
1、依法行政是一种民主宪政原则。
2、依法行政是一种行政管理模式。
3、法律规范的规范性或约束性作用始终是依法行政的精髓所在。
八、依法行政的基本内容。
依法行政作为一种行政管理模式,它是法治原则在行政管理领域的具体表现。
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行政管理意识的法制化。
要求建立与依法行政模式相适应的行政文化环境与行政组织风气。
2、行政职权的法定化。
指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职能范围、权限大小与关系都要有法律规范的明确授予与规定。
一方面,行政主体的职能要有明确的规范;另一方面,还要遵循事权一致原则,通过法律规范形式赋予行政机关和行政人员以相称的管理权力。
3、行政编制的法定化。
指行政机关的设立、机构规模、人员定额等编制内容都应该有明确的法律规定。
4、行政程序的法定化。
为确保行政行为的公开性与透明度,避免行政权力的滥用,同时促成行政行为的科学化、合理化,对行政程序予以规范化、制度化,构成依法行政的又一项基本内容和要求。
5、行政责任的法定化。
通过各种行政法律规范的形式对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由于没有履行法定职责和义务所应该承担的行政与法律责任作出明确、具体的规定,这就是行政责任法定化。
九、依法行政的作用与意义。
1、依法行政是现代国家民主,尤其是行政管理民主发展的前提与保证。
2、依法行政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与保证。
3、依法行政是控制行政权力膨胀趋势的必然选择。
4、依法行政是推进与深化行政管理改革的有效途径。
十、以德行政的含义及基本内容。
是德治在行政管理系统及其运行过程中的体现,是国家行政机关和行政人员在行使行政权力、履行行政管理职能过程中,其思想和行为必须受到行政道德规范的约束、按照行政道德准则和具体的行政道德规范文明行政的一种行政管理模式。
其内容是:1、行政机关和行政人员要以德修身。
2、行政机关和行政人员要以德服众。
3、行政机关和行政人员要以德行政,行德政。
4、建立与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环境。
十一、以德行政的重要意义。
以德行政在克服传统行政管理体制的一些固有弊端、促成行政管理活动的进一步合理化方面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1、有助于行政管理活动的规范化、合理化。
以德行政与依法行政是现代国家行政管理活动实现合理化、规范化相互补充的两种不同类型的治国方略,是实现行政行为规范化的两种不可或缺的途径。
2、有助于增强行政管理者的责任意识。
以德行政通过激励功能的发挥,会极大地增强行政管理者的责任意识,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履行行政管理职能。
3、有助于社会风气的优化。
行政道德是党风的内在本质要求,也是党风的重要体现。
同时,行政道德还直接影响社会各个行业的职业道德建设,对纠正行业不正之风有着重大作用。
行政管理者的道德行为和道德风貌不仅为社会大众所关注,而且直接对社会大众起示范效应和导向作用。
十二、依法行政与以德行政的相互关系。
作为现代行政管理活动中出现的两种管理原则和模式或说策略,依法行政与以德行政之间的区别主要是:1、形成的理论依据不同。
依法行政的纯粹法制观念是建立在性恶论这一伦理哲学基础之上的。
以德行政的德政、德治观是建立在“人之初,性本善”这一性善论基础之上的。
2、运用的手段与内容不同。
依法行政主要是依赖于行政法律规范的强制力来实现对行政权力及其运行过程的约束与控制;以德行政则试图运用行政道德规范来约束与调节行政主体的权力行为。
3、运行机制不同。
运行机制从根本上是由二者所运用的规范手段的不同性质所决定的。
依法行政的基本运行机制是一个立法、执法与司法的客观、外在的法律过程机制;以德行政的运行机制主要包括通过鼓励与制度建设等外在途径培养与提高行政主体道德素质和道德想像力水平,创造良好的行政道德环境,促成行政主体自愿自觉地做到以德修身,以德服众,以德行政。
4、运行后果的表现形式及效果不同。
依法行政能够确保国家法律与人民的意志得到最低程度的遵守与实现,但是它也往往易于形成各种不求有功、但求无过错的官僚主义作风与消极行政习气,不利于发掘行政主体的主动性与创造能力,而且,由于这种管理模式完全建立在外在强制基础之上,也难以形成良好的组织风气与自觉自愿的行政管理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