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仲治国之道

合集下载

中国治国现代富民的具体事例

中国治国现代富民的具体事例

中国治国现代富民的具体事例春秋时伟大改革家管仲:治国之道必先富民尊王攮夷,知人用人,管仲担任宰相以后,像是一匹识途的老马,凭借自己的智慧和眼光,牵引齐国这辆大车向前行,目标明确,道路通达,高歌猛进。

不战而屈人之兵有一次管仲派了许多商人到楚国去买鹿,当时鹿这种动物在其它地方是比较稀少的,只有楚国才有,但是在当地人们只把鹿当作一般的肉食,二枚铜币就可以买一头了。

管仲派去的商人在楚国到处扬言,我们国君喜欢鹿,不惜重金前来收购。

楚国商人一看,有利可图,赶快到各处采购,纷纷进货,然后再卖给齐国的商人。

鹿的价格迅速飞涨,起初三枚铜币一头,过了十几天已经涨到五枚铜币一头,快翻一番了,此时管仲觉得,这个价格还是有点便宜,要把鹿价再提高到四十枚铜币一头。

管仲为什么要加价购鹿呢?他又是如何通过这招辅佐齐桓公成就霸业的呢?这是他的一个计谋。

这样一来的话,楚国的国君楚成王和大臣都很开心。

之前,卫国有个国君叫卫懿公,好鹤,结果魏国亡了,所以,他们认为齐桓公这样好鹿,是步卫懿公的后尘,玩物丧志,所以他们非常开心,想坐观其变,坐享其成。

这一招对楚国的一些人来讲刺激非常大,一头鹿能赚那么多钱,于是农民不种田了,放下手中的农具换成猎具去猎鹿了,甚至一些士兵也放下武器,偷偷去猎鹿。

全民皆猎。

这样,地就荒了,仗也没人打了,枪头都生锈了。

这也是管仲的意图所在,一年以后,楚国土地荒芜,铜币堆积如山,但是你铜币再多也没用,买不到粮食。

这时管仲封锁楚国的粮食进出口通道,他利用齐桓公是诸侯霸主的身份,向各国发出命令,不准跟楚国通商、买卖粮食。

这样,楚国粮食奇缺,部队没粮食吃,战斗力就大打折扣。

这时管仲看时机成熟,组织联军,找了一个理由,讨伐楚国。

楚成王一看没办法,弱势,求和,不再侵略周边的小国家,听齐桓公的号令。

这样管仲不动一刀一枪,就是《孙子兵法》上讲的不战而屈人之兵,打了一个漂亮的胜仗。

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关于优秀作文1500字

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关于优秀作文1500字

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关于优秀作文1500字:心耕中国古代哲人说:“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

”发展的最终目的是造福人民,必须让发展成果更多惠及全体人民。

——习近平主席2015年11月18日在菲律宾马尼拉出席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时的主旨演讲“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出自《管子·治国》。

管子,就是管仲,春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

《管子》一书,现存76篇,是战国时人根据管子的言论和事迹编辑而成。

在该书中,管子提出了一系列富民安民之策。

首先,他强调“知予之为取,政之宝也。

”意思是说,懂得给百姓好处,就会从百姓那里得到拥护,这是治理国家的一个法宝。

他为之解释说:“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故治国常富,而乱国常贫。

是以善为国者,必先富民,然后治之。

”其次,他认为富民之策,必须农工商并举。

发展农业主要是鼓励人民广积五谷。

五谷是“万物之主”,是“民之司命”,人离开五谷不能生存。

从这个意义上说,积粟是“王之本事也,人主之大务。

”而发展工商业,主要是鼓励开采矿业和发展手工业。

同时政府对市场加以稽查、监督,控制和调整物资的流通和商品的价格。

再次,在安民方面,他提出“九惠之教”,通过各种不同的措施,对鳏寡孤独和老弱病残之人给予抚慰和照顾。

管子的这些思想,闪耀着人本主义的光辉,为后世政治家治国理政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西汉初期政治家晁错在《论贵粟疏》中强调“粟者,王者大用,政之本务”,并把它上升为巩固政权的需要。

这是因为不重农则会导致民贫,而民贫就会使民众干出无法无天的事情,“民贫,则奸邪生”。

他提出“明君贵五谷贱金玉”的思想,劝导君主不要看重金玉珠宝之物,要引导鼓励农民从事农业生产,这样不仅能满足王朝的需要,又能促进经济的发展。

北魏时期的贾思勰著有《齐民要术》一书,充满了“富国以农”的思想底蕴,总结了许多宝贵的生产经验,如“看天、看地、看庄稼”,如果能做到“顺天时,量地利,则出力少而成功多”。

倘若只凭主观愿望,违反自然规律,那就必然是“入泉伐木,登山求鱼”而徒劳无益。

管仲施政文言文翻译

管仲施政文言文翻译

管仲者,齐之贤臣也。

其施政,以民为本,以德为先,以法治为辅,以信立国。

故齐国之政,威震四海,民安乐业,国富民强。

管仲之初仕也,齐国之政乱,百姓困苦。

管仲于是进言于桓公,曰:“君臣不和,政令不行,百姓困苦,国家危亡。

今欲救国家,必先治内,然后可以安外。

治内之道,在于选贤与能,任人唯贤,赏罚分明。

治国之道,在于修德以安民,宽以待人,以法治国,以信立国。

”桓公曰:“善。

”于是,管仲为齐相,实行其政。

首先,选贤与能,任人唯贤。

管仲曰:“吾闻之,贤者不避亲,不遗疏,不隐仇,不欺弱。

是以天下之士,皆愿为臣。

”于是,管仲举荐了鲍叔牙、宾须无、王子成父等贤能之士,任以为相、将、大夫,使得齐国政治清明,百姓安居乐业。

其次,修德以安民。

管仲曰:“吾闻之,德者,政之本也。

政者,德之用也。

政不行,德不立,民不安。

”于是,管仲倡导德治,推行仁政,减轻赋税,减轻徭役,免除穷人的债务,使得百姓得以休养生息,国家逐渐富强。

再次,以法治国。

管仲曰:“吾闻之,法者,国之权衡也。

权衡平,则国治;权衡偏,则国乱。

”于是,管仲制定了一系列法律,如《齐法》、《齐律》、《齐令》等,使得齐国政治有法可依,百姓有法可依,国家治理井然有序。

最后,以信立国。

管仲曰:“吾闻之,信者,国之宝也。

国无信,则不立;民无信,则不安。

”于是,管仲倡导诚信,推行诚信政策,使得齐国政治清明,百姓安居乐业。

管仲施政期间,齐国政治清明,百姓安居乐业,国家富强。

桓公曰:“管仲之力,使我国强盛,百姓安居乐业,吾有何求?”管仲答曰:“君之贤,国之福也。

臣之力,不足以报君之恩。

愿君善自为之,使我国永远强盛。

”管仲施政,以民为本,以德为先,以法治为辅,以信立国。

其政绩,令后世敬仰。

今人读其政绩,不禁感叹:管仲之才,真乃一代英豪也!。

论《管子》的治国思想及其现代启示

论《管子》的治国思想及其现代启示

论《管子》的治国思想及其现代启示《管子》是中国古代思想家管仲及其弟子们的著作集合,是一部集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多方面内容于一身的杰出著作,被誉为中国古代治国核心思想的体现。

本文将结合对《管子》的深入研究,探讨其治国思想及现代启示。

1.法治思想《管子》主张:“治国有法,此乃治之本也。

法为国家根柢,政仁为国家纲纪。

”法制思想是《管子》治国思想的核心,提出了“法治国家”的思想,主张法律的制定和实施,如此才能控制各种不良现象,保持社会稳定。

同时,《管子》认为法律的制定要符合社会习俗和人民意愿,才能得到有效的实施。

2.重视君子《管子》提出:“以民为本,以君为重”。

“君子之所以为君子,以其有民也;民之所以有民心,以其君有君子之心也。

”《管子》认为君子的存在对国家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只有君子才能承担起治国方式、社会管理,防止了君主、官员的暴政,限制了贪婪和自私行为的发生,维护了社会权益。

3.奖励与惩罚并重“奖励与惩罚并重”是《管子》治国思想之一。

“以刑罚之重,以赏赐之丰,下则必想升上”,以此来达到扶植、繁荣和调控社会的目的。

4.均财平税《管子》提出:“上富不过地,下不失便利,是为平之道。

”均财平税,让财富分配更加公平,促进社会和谐。

二、现代启示法治不仅是中国古代的治国思想,也是现代社会的基础。

在现代社会中,法律规范了我们的行为,保护了我们的权利,应该认真执行。

2.重视社会公正在现代社会,社会公正是我们的追求目标之一。

均财平税、奖励与惩罚并重等思想还应贯彻执行,保证公正和民主。

3.重视人才君子是社会和谐发展的基石。

我们应该关注教育,培养优秀人才,助力中国的发展,推动国家的繁荣。

总之,《管子》对于我们今天的国家管理具有非常重要的启示,我们应该认真学习和领悟古代文化的思想精髓,将其融入到现代国家发展中,以推动中国发展,为世界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管仲《治国》原文与翻译

管仲《治国》原文与翻译

. . . .. . 专业word 可编辑可编辑 . 管仲《治国》原文与翻译【原文】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

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

奚以知其然也?民富则安乡重家,安乡重家则敬上畏罪,敬上畏罪则易治也。

民贫则危乡轻家,危乡轻家则敢凌上犯禁,凌上犯禁则难治也。

故治国常富,而乱国常贫。

是以善为国者,必先富民,然后治之。

【译文】大凡治国的道理,一定要先使人民富裕,人民富裕就容易治理,人民贫穷就难以治理。

何以知其然?人民富裕就安于乡居而爱惜家园,安乡爱家就恭敬君上而畏惧刑罪,敬上畏罪就容易治理了。

人民贫穷就不安于乡居而轻视家园,不安于乡居而轻家就敢于对抗君上而违犯禁令,抗上犯禁就难以治理了。

所以,治理得好的国家往往是富的,乱国必然是穷的。

因此,善于主持国家的君主,一定要先使人民富裕起来,然后再加以治理。

【原文】昔者,七十九代之君,法制不一,号令不同,然俱王天下者,何也?必国富而粟多也。

夫富国多粟生于农,故先王贵之。

凡为国之急者,必先禁末作文巧,末作文巧禁则民无所游食,民无所游食则必农。

民事农则田垦,田垦则粟多,粟多则国富。

国富者兵强,兵强者战胜,战胜者地广。

是以先王知众民、强兵、广地、富国之必生于粟也,故禁末作,止奇巧,而利农事。

今为末作奇巧者,一日作而五日食。

农夫终岁之作,不足以自食也。

然则民舍本事而事末作。

舍本事而事末作,则田荒而国贫矣。

【译文】从前,历代的君主,法度不一,号令不同,然而都能统一天下,这是什么原因呢必定是国富而粮多的缘故。

国富粮多来源于农业,所以先代圣王都是重视农业的。

凡属于治国之急务,一定要先禁止奢侈性的工商业和奢侈品的制造,禁止了这些,人民便无法游荡求食,人民无法游荡求食,就只好从事农业。

人民从事农业则土地得到开垦,土地开垦则粮食增加,粮食增加则国家富裕,国富则兵力可以强大,兵强则战争可以取胜,战胜则土地也就广阔了。

因此,先代圣王懂得人口多、兵力强、国土广和国家富都一定来源于粮食,因而都禁止奢侈性的工商业和奢侈品的制作,以利于发展农业。

管仲“以人为本”治国理政思想浅析

管仲“以人为本”治国理政思想浅析

管仲“以人为本”治国理政思想浅析“以人为本”一词最早出自汇辑管仲众多思想观点的《管子》一书中,该书《霸言》篇记述了管仲向齐桓公建言霸王之业的一段话:“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

中国春秋时期齐国名相管仲是政治家、思想家。

对管子的学派定位,看法不一,韩非将他划为法家,班固则将他划为道家,也有人说他的一些思想与儒家有很多相似之处,但现代学者多认为他是博采众长的杂家。

管仲的“以人为本”所讲的“人”主要是指百姓(见《管子霸形第二十二》“齐国百姓,公之本也”),后来的“稷下学士”孟子的“民本”思想源头也许就源于此。

管子也是第一个提到了对人的个体要予以尊重的人,如“于身之不爱,则何有于公?”管子的“以人为本”思想既有理论又有实践,他用帮助齐桓公成就春秋霸业的业绩验证了自己思想体系的正确性。

学习、研究、理解管子的“以人为本”思想内涵,仍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管子的以人为本思想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政之所兴,在顺民心管子“以人为本”首先体现在治国理政的指导思想“顺民心”上,正所谓:“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

顺应民意,则远者自然会亲近;违背民意,则近者也会背叛。

如何“顺民心”?管子认为:要做人民最想做的事。

当时的“民心”是普遍痛恨忧愁和劳苦、痛恨贫穷和低贱、痛恨断子绝孙、痛恨动荡不安,为此当政者要做到“民恶忧劳,我佚乐之;民恶贫贱,我富贵之;民恶危坠,我存安之;民恶灭绝,我生育之”;“公轻其税敛,则人不忧饥;缓其刑政,则人不惧死;举事以时,则人不伤劳”等。

要做民力能及的事。

管子强调不是所有顺民心的事都能做,要量力而行、举事以时,否则不但无法收到预期效果,相反还可能引起新的民怨,所以“不为不可成者,量民力也;不求不可得者,不民以其所恶也”。

不做违背民心的事。

当政者不要对百姓使用强制手段,如果行事违背人心,靠严刑和杀戮来驱使百姓的一切做法都是危险的,正所谓“刑罚繁而意不恐,则令不行矣;杀戮众而心不服,则上位危矣”。

管仲说的最著名的一句话

管仲说的最著名的一句话

管仲说的最著名的一句话
管仲说的最著名的话具体如下:
1、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2、有道之君,行治修制,先民服也。

3、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

4、善气迎人,亲如兄弟;恶气迎人,害于戈兵。

5、志毋虚邪,行必正直。

6、圣人畏微,而愚者畏明。

7、多言而不当,不如其寡也。

8、士不厌学,故能成其圣。

9、今日不为,明日亡货。

昔之日已往而不来矣。

10、不作无补之功,不为无益之事。

11、粟者,王之本事也,人主之大务,有人之涂,治国之道也。

12、不为不可成,不求不可得;不处不可久,不行不可复。

13、黄金者用之量也,辨于黄金之理则知侈俭,知岱侈俭则百用节矣。

14、东海致比目之鱼,西海致比翼之鸟。

15、积于不涸之仓者,务五谷也;藏于不竭之府者,养桑麻育六畜也。

16、一言得而天下服,一言定而天下听,公之谓也。

17、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

18、利之所在,虽千仞之山,无所不上;深渊之下,无所不人焉。

19、令重于宝,社稷先于亲戚;法重于民,威权贵干爵禄。

管子观后感治国之道与理念的启示

管子观后感治国之道与理念的启示

管子观后感治国之道与理念的启示管子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位伟大思想家,他的著作《管子》不仅涵盖了各个方面的理论,更对治国之道和理念进行了深刻的阐述。

观看了《管子》这部电影后,我深受启发,并对治国之道和理念有了一些新的认识。

在《管子》中,管仲被描绘成了一位非常有智慧和才能的宰相。

他的治国之道主要包括了三个方面:以德治国、重视教育、尊重民众的意见。

这些思想在今天看来依然具有深刻的启示作用。

首先,以德治国是管子治国之道的核心。

在《管子》中,管仲认为君主应该以德征服民众,并通过明君的榜样来影响和引导他们。

他提出了“明主先求贤,贤者肉袒死,不肯去”,强调了君主应该重用贤能之士,并以身作则,以德服人。

这一思想对现代治国也有很大的启示意义,领导者应该做到尽善尽美,以社会公德的高标准要求自己,并用自己的行动来影响和感染民众。

其次,电影中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

在剧中,管仲成为齐国宰相后,当务之急就是改革教育制度,推动国家教育的发展。

他通过修订教材、推广普及教育等方式,提高了人民的素质和能力,为国家的繁荣做出了巨大贡献。

这在今天看来同样具有重要意义,教育被视为国家发展的基石,只有通过提高教育水平,才能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人才,推动国家的进步。

最后,电影中呈现了管仲尊重民众的意见。

在《管子》中,管仲经常与百姓进行交流,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

他明白只有真正了解民众的需求和痛点,才能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政策。

这种以民为本的治国理念在今天同样值得我们借鉴,领导者应该密切关注民生问题,听取人民的声音,不断改进政策,为人民谋利益。

通过观看《管子》,我对治国之道和理念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以德治国、重视教育和尊重民众的意见,这些不仅是管仲的思想,更是我们当代领导者应该遵循的原则。

只有通过借鉴古人的智慧和经验,我们才能更好地推动国家的发展和进步。

相信在未来的治国之路上,我们能够更加坚定地践行这些理念,为国家的繁荣做出自己的贡献。

齐国管仲文言文翻译

齐国管仲文言文翻译

管仲曰:“夫国之兴,非一日之功;国之亡,非一日之败。

故为政者,必先正己,而后正人。

”此言谓,国家之兴盛,非一朝一夕之功,国家之衰败,亦非一日之过。

故治国之君子,必先端正自身,然后才能正导他人。

管仲又曰:“水所以能载舟,亦能覆舟。

民之所以能安,亦能危。

故治国者,视民如水,视政如舟。

”此言谓,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民众既能安邦,亦能危国。

故治国者,当视民众如水,视政治如舟,以民心为舟之舵,以政事为舟之帆。

管仲尝言:“礼乐所以正人心,刑罚所以禁奸恶。

礼乐不可去,刑罚不可废。

去礼乐,则人心不古;废刑罚,则奸恶滋生。

”此言谓,礼乐可以端正人心,刑罚可以禁止奸恶。

礼乐不可废弃,刑罚不可废止。

废弃礼乐,则人心不古;废止刑罚,则奸恶滋生。

管仲曰:“治国之道,在于安民。

民安则国安,民危则国危。

故为政者,必先安民,而后求其治。

”此言谓,治国之道,在于使民众安居乐业。

民众安宁,则国家安宁;民众危难,则国家危难。

故治国者,必先使民众安居乐业,然后才能寻求国家的治理。

管仲又曰:“政者,民之命也。

民之命,国之命也。

故为政者,必以民为本,以国为家。

”此言谓,政治是民众的生命,民众的生命是国家的生命。

故治国者,必须以民众为本,以国家为家。

管仲尝论兵事,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慎也。

故用兵者,必先审时度势,然后动而胜。

”此言谓,军事是国家的大事,关乎生死存亡,不可不慎重对待。

故用兵者,必须先审时度势,然后行动才能取得胜利。

管仲尝言:“智者以天下为一家,不以一己之私欲为念。

故智者之谋,利于天下而不利于一时。

”此言谓,智者以天下为一家,不以个人私欲为念。

故智者的谋略,有利于天下而不利于一时。

管仲之言行,虽古已远,然其智慧与谋略,至今仍为世人所称颂。

其言辞之中,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对治国理政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愿后世之君子,能效法管仲,以智慧治国,以仁德安民,使国家长治久安。

管仲的治国思想

管仲的治国思想

管仲(?—前645),是春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

在他担任齐国宰相期间,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领域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使齐国很快发展起来,并成为春秋霸首。

管仲在相齐的政治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治国思想,这些思想不但体现了齐文化开放性、兼容性的鲜明特色,而且也大大丰富并发展了齐文化,使得齐文化融入到中国主流文化之中.在中国封建社会中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孔子称赞管仲的功绩:“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

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

[2]梁启超说管仲是“中国最大之政治家,而亦学术思想界一钜子也”,说:“其以伟大之政治家而兼为伟大之政治学者,求诸吾国得两人,于后则有荆公,于前则有管子,此我国足以自豪于世界也。

”[3]由此足见管仲的思想和业绩所产生的深远影响。

管仲的思想主要见于《管子》一书,该书保存了管仲丰富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思想。

对管仲的治国思想进行挖掘,对今天的社会发展具有启示意义。

一、富国富民:管仲文化治国的现实基础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社会大变革的时期,这一时期奴隶制逐步瓦解,封建制逐步形成。

孟轲说:“王者之迹熄而诗亡,诗亡然后《春秋》作”(《孟子•离娄下》),这句话概括地说明了中国社会从西周到春秋的转变。

周王室衰微和诸侯争霸构成当时政治活动的主要特征。

春秋初年,管仲任齐国国相之后,“慎轻重,贵权衡”[1]2132,把经济建设放到国家建设的首要地位。

要在混乱的格局中保全和发展自己,必须首先取得经济的优先权。

国家富裕是长治久安的现实基础,也是管仲文化治国战略的物质前提。

富国是治国的根本。

管仲说:“错国于不倾之地,积于不涸之仓,藏于不竭之府。

”(《管子•牧民》)强调了发展经济的基础性作用。

而管仲富国思想的独到之处在于:他把富国和富民有机地统一了起来。

在中国传统的政治认识中,往往把国家和人民不自觉地对立起来,把国家富裕建立在对老百姓的赋税和盘剥之上。

而管仲把富民作为治国的第一要务,这在先秦诸子中是没有的。

管仲的六大管理治国思想

管仲的六大管理治国思想

管仲的六大管理治国思想【管子】管仲的六大管理治国思想管子研究学院《芈月传》中,义渠王听闻芈月口中的“管子”,便四处打听管子为何人?而据了解,其原型就是我国古代春秋时期著名的哲学家、政治家、思想家管仲。

管仲因其在齐国辅佐齐桓公,进行了著名的管仲改革,使得齐国国富兵强,最终助齐桓公实现了称霸诸侯的理想,建立一代霸业,故而青史留名。

因此,管仲的很多治国思想与经营之道便被人们所推崇,《芈月传》中芈月提到管仲的轻重术。

事实上,管仲所处的时代,正是中国历史上“礼崩乐坏”、社会急剧变化的春秋时期。

几经人事变换的管仲终由鲍叔牙推荐,被齐桓公任命为卿,尊称“仲父”。

在管仲相齐的四十年间,他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在军事、政治、税收、盐铁等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改革,使齐国国力大盛。

他帮助齐桓公以“尊王攘夷”为口号,“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使齐国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称霸的大国。

第一,“天地为心”的治理论。

管子提出,人君应以天地为楷模,“以天地为心”,无私无欲。

天道产生权,权产生法,以法治国;地德产生义,义产生礼,以德治人。

管子的治理论还衍生了宽猛相济、刚柔并举等管理理念以及“自利”的人性观。

管子认为,“自利”是人所共有的情节。

“民,利之则来,害之则去。

民之从利也,如水走下,于四方无择也。

”但管子并未走向极端,他认为“自利”与“利人”不仅可以调和,甚至“自利”本身就是一种内在的善,既有“自利”之德,又有“利人”之德,唯其如此,才不至于有二心。

第二,民富与国富相统一。

管子强调,国富不否定民富,民富才有国富,民富是国富的必要条件。

民富可以多收税,税收增加国家就会富裕。

国家要兴盛,一定要民富。

国富兵强,诸侯就服从国家的政令,“藏富于民”并不是以牺牲“国富”为条件。

同时,民富就会安乡重家,从而必尊上畏刑,国家就易于治理。

反之,民贫就会离乡轻家,从而就敢犯上违法,国家也就难以治理。

第三,“以民为本”理念。

管理应体现“民本”理念。

管子曾与齐桓公对话说:“君若将欲霸王举大事乎,则必从其本事矣。

管仲传文言文翻译

管仲传文言文翻译

管仲,名夷吾,字仲,齐国人也。

生而颖悟,少好学,尝游学于鲁,与孔子同车而归。

年二十有五,归齐,事公子纠。

及齐桓公即位,纠与管仲俱被逐,纠死,管仲归附于齐桓公。

桓公问管仲曰:“吾欲富国强兵,如何?”管仲对曰:“富国之道,在于农桑;强兵之道,在于法制。

农桑足,则国富;法制明,则兵强。

”桓公曰:“善。

”于是,管仲乃设三老五更,教民农桑,以富国;定法制,以整军旅,以强兵。

管仲又曰:“治国之道,在于用人。

”桓公曰:“吾欲得贤才,以辅佐吾,当如何?”管仲对曰:“贤才生于民间,若不访求,则不得其人。

宜广开贤路,以招徕天下之才。

”桓公曰:“善。

”于是,管仲乃广招天下贤才,以辅佐桓公。

管仲又曰:“治国之道,在于节俭。

”桓公曰:“吾欲节俭,以养百姓,如何?”管仲对曰:“节俭之道,在于省官减员,去奢从俭。

官省则政简,员减则财用足。

去奢从俭,则百姓安居乐业。

”桓公曰:“善。

”于是,管仲乃省官减员,去奢从俭,以养百姓。

管仲又曰:“治国之道,在于教化。

”桓公曰:“吾欲教化百姓,以齐风俗,如何?”管仲对曰:“教化之道,在于兴学育才,以导民向善。

宜设学校,广育贤才,以化导民。

”桓公曰:“善。

”于是,管仲乃设学校,广育贤才,以化导民。

管仲辅佐桓公,施以仁政,齐国大治。

齐桓公遂霸诸侯,为春秋五霸之首。

管仲之才,可谓一时之杰。

管仲居相位,夙兴夜寐,勤于国事。

其为人也,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居相位,无怨无悔,勤于国事,不辞劳苦。

故人皆称管仲为“圣人”。

管仲晚年,疾笃。

桓公问管仲曰:“吾欲立太子,当立谁?”管仲对曰:“太子昭,明理仁德,宜立为太子。

”桓公从之,立太子昭为太子。

管仲疾笃,遗命曰:“吾死之后,吾子勿为政,吾弟易牙、开方、卫懿公等,皆不可信。

吾子宜以国家为重,勿以私情害国。

”管仲卒,桓公遵遗命,以国家为重,不偏听偏信。

管仲之才,齐桓公之明,使齐国强盛一时。

管仲辅佐桓公,成就霸业,为后世称颂。

管仲传,传于世,以为后人鉴。

管仲之道,行于天下,为万世师表。

管仲文言文翻译答案

管仲文言文翻译答案

管子曰:“凡用人之道,必先察其心术,然后审其言,终以其行。

察其心术,知其志意,审其言,知其情实,终以其行,知其功效。

故先王之所贵者,其心术也;其次,其言也;其次,其行也。

”管子曰:“心术正,则言语善;言语善,则政事治;政事治,则百官理;百官理,则百姓安。

是以圣王任法不任智,信赏必罚,其教民如一,故其民之化也如草之受水也。

”管子曰:“治国之道,必先富民。

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

故圣王之政,必先富民,然后治之。

故曰:‘富之斯得,治之斯安。

’”管子曰:“凡牧民者,必知其本。

本者,民心也。

民心者,万事之本也。

故善牧者,不以小害大,不以私害公。

故其政察察,其教皎皎,其法度平,其刑罚中,其百姓亲,其士民乐。

是以其国安而身尊。

”管子曰:“夫君子之学也,必以仁为本,以义为纪。

仁者,所以养心也;义者,所以正身也。

养心正身,然后可以为政于天下。

”管子曰:“善为国者,藏之于民。

民富则国安,民贫则国危。

故善为国者,藏之于民。

藏之于民,则国富;国富,则兵强;兵强,则敌不敢犯。

”管子曰:“凡牧民者,必知其所以安民之道。

安民之道,在察其疾苦,去其疾苦,然后能安之。

故善牧者,察其疾苦,去其疾苦,然后能安之。

”管子曰:“夫贤者之用人也,必因材而授官。

材不称官,则才不充;才不充,则功不成。

故贤者之用人,必因其材而授官,不因其材而废官。

”管子曰:“夫治国之道,必先安内,然后能攘外。

内不安,则外不可攘。

故治国之道,必先安内。

”翻译:管子说:“所有使用人才的方法,必须首先考察他的心术,然后审察他的言语,最终通过他的行为来判断。

考察他的心术,了解他的志向和意愿;审察他的言语,了解他的真实意图;最终通过他的行为,了解他的实际效果。

所以古代圣王所重视的,首先是心术;其次是言语;再次是行为。

”管子说:“心术端正,言语就会美好;言语美好,政事就会治理得很好;政事治理得很好,百官就会各司其职;百官各司其职,百姓就会安居乐业。

因此,圣明的君王依靠法律而不是依靠个人智慧,信守赏罚,教育民众如同对待一草一木,所以民众的变化如同草木受到水滋润一样。

浅谈管仲的以德治国

浅谈管仲的以德治国

浅谈管仲的以德治国管仲登上相位,挂印理政后,认真分析了当时齐国总的形势,充分认识到:要强国,就要招揽民心,而招揽民心,就必须珍惜百姓,以德治国。

为此,管仲提出了独到的见解,采取了切实可行的方略,做到在齐国德治法制相结合,终于帮齐桓公实现了霸业。

几千年以来,历代当权者无不把“以德治国”作为维护其统治的一个重要决策。

下面,简要论述一下管仲以德治国的几点方略以及对后世的重要影响。

一观众在实践中,形成了一套切实可行的“德治”思想和理论体系。

管仲在富国强兵的过程中,首先强调注重德治,即对民众实施道德教育,达到人人爱国,人人为国出力的目的。

他在这方面继承和发展了姜尚的德治思想,提出了“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的理论,这就是说:道德教育和以德治国的实施,要紧跟着“仓廪实”和“衣食足”来抓。

他在《管子·牧民》中提出:“守国之度,在饬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

”巩固国家的准则在于整顿“四维”,这里的“思维”即“礼、义、廉、耻。

如果破坏了“四维”,国家就要灭亡。

这是因为“礼不逾节,义不自进,廉不蔽恶,耻不枉从。

”意思是:有礼,人们就不会超越遵守的规范;有义,人们就不会妄自求进;有廉,人们就不会掩饰过错;有耻,人们就不会趋从坏人。

为详细阐明,他进一步指出:“故不逾节,则上位安;不妄自进,则民无巧诈;不蔽恶,则行自全;不从枉,则邪事不生。

”即是说,人们不越出应守的规范,统治者的地位就安稳;不妄自求进,人们就不会巧谋欺诈;不掩饰过错,行为就会自然端正;不趋从坏人,邪事也就不会发生了。

所以他说:“四维张则君令行。

”“四维”张扬了,君令就可以顺利贯彻,国家则能上下一致,万众一心。

他把张与不张的“四维”提到关系国家生死存亡的高度来认识,这说明管仲不仅认识到“仓廪实”与“衣食足”对整个国家起着决定作用,而且认识到“知礼节”与“知荣辱”的巨大作用。

这在当时不仅是深刻而有远见的,而且是难能可贵的。

就是现在。

也很有借鉴意义。

管仲《治国》原文与翻译(2020年九月整理).doc

管仲《治国》原文与翻译(2020年九月整理).doc

管仲《治国》原文与翻译【原文】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

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

奚以知其然也?民富则安乡重家,安乡重家则敬上畏罪,敬上畏罪则易治也。

民贫则危乡轻家,危乡轻家则敢凌上犯禁,凌上犯禁则难治也。

故治国常富,而乱国常贫。

是以善为国者,必先富民,然后治之。

【译文】大凡治国的道理,一定要先使人民富裕,人民富裕就容易治理,人民贫穷就难以治理。

何以知其然?人民富裕就安于乡居而爱惜家园,安乡爱家就恭敬君上而畏惧刑罪,敬上畏罪就容易治理了。

人民贫穷就不安于乡居而轻视家园,不安于乡居而轻家就敢于对抗君上而违犯禁令,抗上犯禁就难以治理了。

所以,治理得好的国家往往是富的,乱国必然是穷的。

因此,善于主持国家的君主,一定要先使人民富裕起来,然后再加以治理。

【原文】昔者,七十九代之君,法制不一,号令不同,然俱王天下者,何也?必国富而粟多也。

夫富国多粟生于农,故先王贵之。

凡为国之急者,必先禁末作文巧,末作文巧禁则民无所游食,民无所游食则必农。

民事农则田垦,田垦则粟多,粟多则国富。

国富者兵强,兵强者战胜,战胜者地广。

是以先王知众民、强兵、广地、富国之必生于粟也,故禁末作,止奇巧,而利农事。

今为末作奇巧者,一日作而五日食。

农夫终岁之作,不足以自食也。

然则民舍本事而事末作。

舍本事而事末作,则田荒而国贫矣。

【译文】从前,历代的君主,法度不一,号令不同,然而都能统一天下,这是什么原因呢?必定是国富而粮多的缘故。

国富粮多来源于农业,所以先代圣王都是重视农业的。

凡属于治国之急务,一定要先禁止奢侈性的工商业和奢侈品的制造,禁止了这些,人民便无法游荡求食,人民无法游荡求食,就只好从事农业。

人民从事农业则土地得到开垦,土地开垦则粮食增加,粮食增加则国家富裕,国富则兵力可以强大,兵强则战争可以取胜,战胜则土地也就广阔了。

因此,先代圣王懂得人口多、兵力强、国土广和国家富都一定来源于粮食,因而都禁止奢侈性的工商业和奢侈品的制作,以利于发展农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管仲治国之道————————————————————————————————作者:————————————————————————————————日期:一、绪论管仲,名夷吾,字仲,今安徽颍上人,被尊称为“管子”,春秋时期齐国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

管仲在鲍叔牙的举荐下,辅佐齐桓公创立了霸业。

他处的时代正是列国并峙,互相征战不休的时候,在他的辅佐下,齐桓公成就了霸业,管仲的治国之道也在其霸业中得以体现。

在经济、文化、政治等方面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中华民族自西周以来是王道传统,即所谓的王政,而从管仲开始以后叫霸道,即所谓的霸政。

管仲开启了中国历史上一种独特的政治模式,也就是霸政模式。

这样的模式跟之前的王政传统是不一样的,孟子说过,以力服人者霸,以德服人者王,在他看来,王政模式中,政治只是手段,道德才是目的,政治的最高目的是让全体国民有一个非常高的道德境界。

但霸政不一样,它是功利的,道德在这里变成了为实现功利目的而采用的一种手段。

西周的王权本来是统一的,进入春秋以后,周天子的权力不断衰落,各个诸侯国都在富国强兵,谋求扩张,在这种情况下,齐国在管仲的主政下,通过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改革走向了强盛。

管仲让齐国强盛起来的这个过程并不难,难的是当齐国的经济起来以后,它的道德建设。

在当时的环境下,迅速发展经济是让国家强大起来的首要因素,所以管仲提出了“仓廪实”和“衣食足”。

一国经济发展起来以后,接下来的就是怎样治国。

管仲最早提出了以法治国的思想,从治国战略的高度看待法治,并从德行相辅、礼法并重的角度看待用法。

管仲的治国之道在春秋时期齐国称霸的时候得以实施,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他的思想使齐国的经济迅速发展起来成为大国,但同时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所以他用礼义廉耻来教化人民,提高人民的素质。

本篇论文所论述的是其治国之道与礼义廉耻以及它们的关系。

二、管仲的治国之道管仲治国的三重点是:先经济、次政治、后军事。

经济方面,管仲造福民众的一条重要原则:治国之道,必先富民。

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

政治方面:顺应民心、礼法并用。

军事方面,制服天下国家用三招:拘之以利,结之以信,示之以武。

他以这样的治国谋略辅佐齐桓公改革内政,振兴经济,富国强兵,使齐国“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为春秋五霸之首。

管仲的经济思想是非常丰富的,其核心是主张富民。

在先秦诸子中,管仲是非常重视经济问题的,并且对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形成了朴素的认识。

《管子•牧民》说:“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强调道德进步必须以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为基础。

正是基于这样的义利观,所以管仲把富民作为治国的首要任务。

“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

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

”1认为只有让百姓富足,他们才能知礼守法,只有满足了最基本的衣食需求之后,人们才会有廉耻之心,国家才易于治理,反之,国家则难于治理。

管仲认为,国家富强的基础首先是得民心,人民愿意拥护和服从领导者,领导者的政令才能流畅地施行下去。

得民心就是先要爱惜百姓,让百姓感觉到领导者的宽容大度,感受到尊重和理解,他们自然就愿意用同样的方式来对待领导者。

而爱惜百姓的基础就是大家跟着领导者一起行动,只要听从领导者的指挥,就能够吃饱饭、穿好衣、住好房,就能够让自己和家人以及子孙后代的生活逐步好起来。

所以,管仲富国的办法,首先是发展农业、手工业和商业。

他把做这些工作的人和知识分子并列为四民,他认为“士农工商四民者,国之石民也。

”2这些人都是国家的支持,没有什么高低贵贱之分,只是分工不同罢了。

他提倡让这些工作者各有其居住的地方,不相混杂,让他们专心于自己的职业。

只有这样,根据分工的不同,大家才不会互相攀比和诋毁,每个人各司其职,各负其责,这个组织才能有序地高速运转。

管仲认为,国家富足的同时一定要强兵,两个方向同时迈进才会保障国家的富足长久持续。

他的办法是“作内政而寄军令”。

就是把政治和军事统一起来,把政治上的组织和军事上的组织统一起来。

这样,军令可以畅通无阻,组织制度可以高度统一。

但军队的强弱还要靠兵的素质。

打仗一定要调动兵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管仲在辅佐齐桓公时,对齐国做了一系列的改革。

在行政方面,划分和整顿行政区划和机构,把国都划分为六个工商乡和十五个士乡。

十五个士乡是齐国的兵源。

军队方面,管仲强调寓兵于农把保甲制和军队组织紧密结合在一起,每年春秋以狩猎来训练军队,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

在经济方面,管仲提出“相地而衰”的土地税收政策,根据土地的好坏不同,征收不等的赋税。

使赋税负担趋于合理,提高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

规定国家铸造钱币,发展渔业、盐业,鼓励与境外贸易。

管仲治国的实践,首先是从组建一个能够进行宏观经济监控的政府机构开始的。

这个机构叫“轻重九(司)府”。

这个机构具有轻重、料民、准绳、平准、籴粜、官山海等职能,这些分别类似于今天国务院的金融财税(轻重)、统计(料民)、计量(准绳)、物价(平准)、贸易(籴粜)、专营(官山海)等宏观经济职能。

管仲特别重视“轻重九府”所发挥的“度量”的作用,这个“度量”的含义,就是统计、计量、审计的监管作用。

这是他最早提出设立宏观经济管理的机构。

管仲的政治思想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强调顺应民心,二是主张礼法并用。

管仲认识到人民是国家的基础和政治的根本。

《管子•霸形》篇记载了管仲与齐桓公的一段对话。

管仲说:“君若将欲霸王举大事乎?则必从其本事矣。

”齐桓公问:“敢问何谓其本?”管仲说,“齐国百姓,公之本也。

”因此,管仲认为,要治理好国家,必须重视百姓的自然欲求,因势利导,顺应民心民意。

管仲认为,“以人为本,本理则国固,本乱则国危”3,“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

”4没有民主意识的“民意上通”的环节,宏观经济管理就无法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运行体系。

而民意上通,作用在于两个方面,一是能发现政策的偏差;二是能揭露出营私舞弊的人和事。

因此,管仲认为必须严格吏治:“天下不患无臣,患无君以使之;天下不患无财,患无人以分之。

故知时者可立以为长,无私者可置以为政,审于时而察于用,而能备官者,可奉以为君也!”5即是管仲“以民为本”的思想在政治方面的举措。

管仲除了在齐国实施盐、铁(矿产资源)专营的“官山海”政策以外,还主张“利出一孔”,即涉及国计民生的物价,要由国家来主导。

“利出于一孔者,其国无敌;出二孔者,其兵必诎;出三孔者,不可以举兵,出四孔者,其国必亡。

”管仲认为必须有政府对经济调节的干预,否则,“不通于轻重,不可为笼以守民。

”这种适当的干预应权衡轻重缓急。

故“野与市争民,家与府争货,金与粟争贵,乡与朝争治。

故野不积草,农事先也;府不积货,藏於民也;市不成肆,家用足也;朝不合众,乡分治也。

故野不积草,府不积货,市不成肆,朝不合众,治之至也。

”6管仲认为:对民“爱之、利之,益之、安之。

四者道之出,王者用之而天下治。

”7安民,就是要建立社会保障制度。

因此,齐国实行了“九惠之教”的社会保障制度,其具体内容是:“老老;慈幼;恤孤;养疾;合独;问病;通穷;赈困;接绝。

”据《管子·入国》介绍:“老老”,是规定年龄在70岁以上的老人,他的一子可以免除征役,每三个月由政府供养一次肉食,一次倡导赡养老人的社会风范;“养疾”,是把重残疾人养在“疾馆”;“合独”,是“鳏寡而合和之”,促使他们合婚,给予田宅安家,并免除三年的职役;“问病”,是慰问重病人老人。

其他“五教”是对孤独幼儿、贫苦穷困者、烈士家属的救助。

“九惠之教”是中国最早的社会保障制度。

管仲认为:法制要以民意和以对民众有利为适度点,但是执法要有作为,即“法胜”原则。

“盗贼不胜则良民危,法禁不立则奸邪繁。

”8盗贼不制住,则良民有危险,法禁不厉行,则奸邪的行为孳生。

“为人君者,莫贵于胜,所谓胜者,法立令行之谓胜,法立令行,故群臣奉法守职,百官有常,法不繁匿”。

9为国君者,最重要的是做到“胜”,战胜各种挑战法律的力量,法律权威才能够确立,政令能够推行,群臣才会遵法守职,邪恶才不会孳生,百姓就会诚实努力。

管仲知道:如果营私舞弊、中饱私囊,只受到很小处罚,那么,这样划算的“买卖”谁都愿意去做,结果,争相效法,法不责众,朝纲废弛,清浊黑白之水都混流到一起了,就到了朝廷衰败的地步了。

大凡国家衰败,都源于吏治的纵容与失控。

管仲强调“法胜”的原则,是管仲法制理论的精髓。

三、管仲的礼义廉耻思想“礼不逾节,义不自进,廉不蔽恶,耻不从枉。

故不逾节,则上位安;不自进,则民无巧诈;不蔽恶,则行自全;不从枉,则斜事不生。

”10即人有礼,就不会超越节度;有义,就不会妄自求进;有廉,就不隐瞒罪恶;有耻,就不与邪恶同流合污。

管仲把“礼、义、廉、耻”称为国之“四维”。

国有四维,缺了一维,国家就倾斜;缺了两维,国家就危险;缺了三维,国家就颠覆;缺了四维,国家就会灭亡。

倾斜可以扶正,危险可以挽救,倾覆可以再起,只有灭亡了,那就不可收拾了。

古人认为“礼”为人际交往的规范,“义”为行动准绳,“廉”为廉洁方正,“耻”为有知耻之心。

所以,礼义廉耻四字,广泛而深入的教育了齐国人民,人人都能明礼义,知廉耻,负责任,守纪律。

人与人之间互相尊重以礼相待,做事都能合理合法合情;做官的人能廉节奉公勤政爱民;人人都懂得荣辱羞耻,遵守纪律。

整个国家上上下下和谐相处,人和万事兴。

在治国的策略上,管仲非常重视“礼”与“法”的结合运用。

《《管子》中多处对礼与法的关系进行了论述。

《枢言》篇说:“人之心悍,故为之法,法出于礼。

”《任法》篇则说:“所谓仁义礼乐者,皆出于法。

”这两句话的具体观点虽然是矛盾的,但是强调礼与法的密切联系却是管仲思想的体现。

“礼”的基本精神是维护上下尊卑的宗法等级制度,强化道德规范的政治意义。

管仲强调礼治的具体学说是“四维说”。

《管子·牧民》说:“何谓四维?一曰礼,二曰义,三曰廉,四曰耻。

”管仲将礼、义、廉、耻比喻为维系国家和社会的四条绳索,认为“国有四维,一维绝则倾,二维绝则危,三维绝则覆,四维绝则灭”,“四维张,则君令行”,“四维不张,国乃灭亡”,把礼治提高到了关系政治和社会安定以至于国家存亡的高度。

在强调礼治的同时,管仲又非常重视法令的作用。

《管子·任法》说:“法者,天下之至道,圣君之实用也。

”又说:“法者,存亡治乱之所以出。

”《重令》篇则说,“故明君察于治民之本,本莫要于令。

故曰:亏令者死,益令者死,不行令者死,留令者死,不从令者死。

五者死无赦,唯令是视。

”《任法》篇还说:“有生法,有守法,有法于法。

夫生法者,君也;守法者,臣也;法于法者,民也。

君臣上下贵贱皆从法,此谓为大治。

”从这句话可见,虽然“君臣上下贵贱皆从法”,但是君主制定法令,臣子执行法令,百姓遵守法令,不同的身份在法治中扮演的角色有着微妙的差别,其中恰好贯彻着礼治维护宗法等级的精神,正是礼法并用思想的一种体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