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蝌蚪的成长教学设计
二年级数学下册《小蝌蚪的成长》教案、教学设计
4.总结与拓展:
(1)让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总结小蝌蚪成长过程中的数学知识。
(2)拓展思考:引导学生思考小蝌蚪成长过程中还有哪些数学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5.课后作业:
(1)观察生活中的小蝌蚪,记录成长过程,与同学分享。
(2)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1)假设你养了5只小蝌蚪,每过一周,它们数量增加2只,请你计算并绘制出第1周至第4周小蝌蚪数量的变化图表。
(2)测量一只小蝌蚪的长度,记录下来。每天测量一次,持续一周,看看小蝌蚪的长度是如何变化的。将数据整理成表格,并进行分析。
3.拓展作业:请同学们思考,除了小蝌蚪的成长过程,生活中还有哪些现象可以用加减法和长度单位来描述?试举一个例子,并说明如何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用数学知识进行描述。
4.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小蝌蚪,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进一步巩固课堂所学。
五、作业布置
1.观察作业:请同学们在课后观察身边的小蝌蚪,记录它们成长过程中的数量和长度变化,并尝试用数学方法描述这些变化。鼓励同学们将观察结果以绘画、写作或拍照的形式进行记录,下节课与同学们分享。
2.实践作业:运用本节课所学的加减法和长度单位知识,解决以下问题:
3.作业完成后,及时检查,确保答案正确,对自己有疑问的地方进行标注,以便在课堂上请教老师和同学。
(1)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小蝌蚪成长过程中的数学知识,总结规律。
(2)拓展思考: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的其他事物成长过程中是否存在类似的数学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5.课后作业,巩固应用:布置富有针对性的课后作业,让学生在课后继续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应用能力。
小蝌蚪的成长教案:小班幼儿园适用
小蝌蚪的成长教案:小班幼儿园适用小蝌蚪的成长【适用年龄】小班幼儿园【教学目标】1.认知知识:了解小蝌蚪的生长过程和天敌;2.动手能力:培养幼儿对小生物的爱护和保护意识,并能亲手制作小蝌蚪;3.基本语言能力:通过故事和游戏培养幼儿的听说能力。
【教学步骤】一、引导活动:用幼儿关注小蝌蚪图案,激发其好奇心和兴趣。
教师出示小蝌蚪的图片,引导幼儿观察和猜测。
教师可以提问:你们知道小蝌蚪是什么样的吗?小蝌蚪会不会跳跃?幼儿可以用自己的方式来回答。
二、知识传递:通过小蝌蚪的故事来认识小蝌蚪的生长过程。
教师讲述小蝌蚪的故事:小蝌蚪在水中长大,吃小虫子变成青蛙。
在这个过程中,小蝌蚪还要躲避一些它的天敌,比如鱼和鸟。
教师可以借助图画展示,让幼儿更好地理解。
三、动手制作:让幼儿亲手制作小蝌蚪。
教师带领幼儿用纸片和彩笔制作小蝌蚪。
幼儿可以自己设计小蝌蚪的形状和颜色。
同时,教师可以借机强调小生物的保护意识。
四、游戏互动:通过游戏巩固知识。
教师带领幼儿玩小蝌蚪串串通游戏,游戏规则:教师唱出“小蝌蚪长大了,有了什么变化”时,幼儿举手回答。
五、展示评价:用展示来评价幼儿的作品和学习成果。
教师邀请幼儿展示自己制作的小蝌蚪,同时鼓励幼儿讲述自己对小蝌蚪的认识和保护意识。
【教学策略】1.激发幼儿好奇心和猜测能力。
2.借助故事、游戏等互动方式让幼儿更好地掌握知识。
3.强化幼儿保护小生物的意识和情感。
4.通过展示和讲述来评价幼儿的学习成果。
【教学资源】1.小蝌蚪图片。
2.彩纸、彩笔等制作小蝌蚪的素材。
3.游戏素材,如小蝌蚪串串通。
【教学评价】1.展示评价:观察幼儿的作品和学习成果,通过展示和评价整个学习过程。
2.口头评价:观察幼儿的表现,鼓励其积极参与并提供激励。
小班科学详案教案及教学反思《小蝌蚪的成长》
小班科学详案教案及教学反思《小蝌蚪的成长》教案:《小蝌蚪的成长》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了解蝌蚪的生长发育过程。
2. 能力目标:观察、分类。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生命的尊重和保护意识。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 重点:了解蝌蚪的生长发育过程。
2. 难点:观察蝌蚪的生长发育过程,并进行分类。
三、教学准备:
1. 教学材料:幼蝌蚪、蝌蚪标本、图片资料等。
2. 教学工具:投影仪、PPT等。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引导学生回忆上一堂课学到的知识,复习蝌蚪的基本特征。
2. 学习:通过PPT展示蝌蚪的生长发育过程,让学生对蝌蚪的成长有初步了解。
3. 观察实验:给每组学生提供蝌蚪标本,让学生观察蝌蚪的不同发育阶段,并进行分类。
4. 总结:让学生将观察到的现象进行总结,了解蝌蚪的生长发育规律。
5.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蝌蚪的成长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问题进行讨论。
6. 拓展延伸:根据学生对蝌蚪的兴趣和实际情况,可以进行有关蝌蚪生长发育规律的拓展延伸活动。
五、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蝌蚪的生长发育过程有了初步的了解,通过观察实验,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和分类能力。
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对蝌蚪的不同发育阶段的区分能力较弱,需要加强训练。
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会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类能力,引导学生进行更加深入的探究学习。
《小蝌蚪的成长》教案
举例: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小蝌蚪在成长过程中的变化,用自己的话总结每个阶段的特点。
(3)阅读理解与口语交际:培养学生通过观察插图、联系生活实际,运用“先……然后……接着……最后……”等句型描述小蝌蚪的成长过程,提高阅读理解和口语表达能力。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生字词的学习和课文内容的理解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如小蝌蚪成长过程中的变化,我会通过展示图片和实际观察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小蝌蚪成长相关的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可以观察一些小蝌蚪的图片或视频,了解它们成长的过程。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小蝌蚪和青蛙的基本概念。小蝌蚪是青蛙的幼体,它们在经过一系列的变化后,最终成长为青蛙。这个过程是自然界生物生长发育的一个缩影,体现了生命的奇妙和自然规律。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课文中描述的小蝌蚪成长的具体案例。这个案例展示了小蝌蚪如何从蝌蚪逐渐长出四肢,尾巴消失,最终变成小青蛙。
3.文化传承与理解:让学生了解青蛙的生长发育过程,增强对自然界生物多样性的认识,培养关爱生态环境的价值观。
4.实践与创新: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用自己的话复述小蝌蚪成长过程,提高实践操作能力,并在此基础上发挥想象,创作关于小蝌蚪成长的故事或画作,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紧密结合新教材要求,旨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素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1)生字词的学习与应用:本节课的核心内容之一是生字词的学习,包括“蝌蚪、青蛙、尾巴、长大”等。这些词汇是理解课文的基础,教师应重点讲解字词的发音、书写和意义,并通过例句、互动提问等方式强化学生对生字词的理解和运用。
小班科学详案教案及教学反思《小蝌蚪的成长》
《小班科学详案教案及教学反思《小蝌蚪的成长》》一、教学目标1.让幼儿认识小蝌蚪,了解小蝌蚪的成长过程。
2.培养幼儿观察、记录和表达能力。
3.激发幼儿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好奇心。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认识小蝌蚪,了解其成长过程。
2.教学难点:观察小蝌蚪的成长变化,并用语言表达。
三、教学准备1.教具:小蝌蚪图片、成长过程图、观察记录表。
2.环境准备:布置教室,营造春天氛围。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老师出示小蝌蚪图片,引导幼儿观察并说出小蝌蚪的特点。
2.邀请幼儿分享他们对小蝌蚪的了解。
(二)观察小蝌蚪1.老师带领幼儿观察小蝌蚪的成长过程图,讲解小蝌蚪的生长变化。
2.邀请幼儿用手指点读成长过程图,加深记忆。
(三)实践活动1.老师分发观察记录表,指导幼儿记录小蝌蚪的成长过程。
2.幼儿在观察过程中,可以互相交流、讨论。
1.老师邀请幼儿分享观察记录表,引导幼儿用语言表达小蝌蚪的成长过程。
2.鼓励幼儿发挥想象,用绘画、手工等方式表现小蝌蚪的成长。
(五)结束2.邀请幼儿回家后,与家人分享小蝌蚪的成长故事。
五、教学反思1.导入环节:通过图片和提问,激发幼儿对小蝌蚪的兴趣,为后续教学打下基础。
2.观察环节:引导幼儿细致观察小蝌蚪的成长过程,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
3.实践活动:观察记录表的设计,让幼儿有目的地记录小蝌蚪的成长,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
5.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关注每个幼儿的学习情况,及时给予指导和鼓励。
6.不足之处:在实践活动环节,部分幼儿对观察记录表的填写不够认真,需要加强引导。
7.改进措施: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适当增加实践活动的时间,让幼儿有更多机会动手操作,提高他们的参与度。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发现幼儿对大自然的奥秘充满好奇心,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一特点,引导他们探索、发现,培养他们的观察、思考和表达能力。
同时,要关注每个幼儿的学习需求,因材施教,让每个幼儿都能在课堂中收获成长。
重难点补充:教学重点:1.通过观察小蝌蚪的成长过程图,让幼儿准确识别小蝌蚪的成长阶段。
新北师大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小蝌蚪的成长》教学设计教案优秀教案
新北师大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小蝌蚪的成长》教学设计教案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认识小蝌蚪的成长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2.引导学生运用数学方法记录小蝌蚪的成长数据,培养学生的数据意识和统计观念。
3.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分享成果的良好习惯,激发学生对自然和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认识小蝌蚪的成长过程,学会用数学方法记录成长数据。
2.难点:引导学生运用统计方法分析小蝌蚪的成长过程,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教师出示小蝌蚪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小蝌蚪的特点。
2.学生分享自己了解的小蝌蚪成长过程。
(二)自主学习1.教师发放小蝌蚪成长记录表,引导学生观察小蝌蚪的成长过程。
2.学生分组讨论,记录小蝌蚪的成长数据。
3.各小组分享记录的数据,教师点评并指导。
(三)探究活动1.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用数学方法表示小蝌蚪的成长过程?2.学生分组讨论,尝试用统计方法表示小蝌蚪的成长过程。
3.各小组分享自己的统计方法,教师点评并指导。
4.教师出示小蝌蚪成长统计图,引导学生观察并分析。
(四)课堂小结2.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和感受。
四、课后作业1.观察家里的小动物成长过程,用数学方法记录并分析。
2.与家长分享本节课所学内容,交流自己的感受。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小蝌蚪的成长过程,让学生运用数学方法记录和分析数据,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合作交流,激发学生对自然和数学的兴趣。
但教学过程中仍存在不足,如部分学生对统计方法掌握不够熟练,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指导和训练。
重难点补充:教学重点:1.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小蝌蚪是如何成长的吗?”引导学生回答,然后展示小蝌蚪成长的不同阶段图片,帮助学生直观理解。
2.教师边展示成长记录表边解释:“我们如何记录小蝌蚪的成长呢?我们可以记录它的身体长度、体重和生长天数。
小班科学详案教案及教学反思《小蝌蚪的成长》
小班科学详案教案及教学反思《小蝌蚪的成长》一、教学目标1.认识小蝌蚪及其生长发育过程。
2.了解蝌蚪在水中生存的特点以及对生物环境的适应性。
3.引导幼儿对大自然的珍视和爱护。
二、教学内容《小蝌蚪的成长》三、教学重点认识小蝌蚪及其生长发育过程。
四、教学难点引导幼儿对大自然的珍视和爱护。
五、教学方法故事法,感性认识法,讨论法,观察法六、教学过程1.创设情境。
教师引导幼儿回忆上次看到的小蝌蚪,让幼儿感受蝌蚪的可爱和独特。
2.教师带领幼儿通过幻灯片或现场观察真实蝌蚪,让幼儿观察、描绘、比较生成小蝌蚪。
3.教师继续带领幼儿学习蝌蚪在水中生长发育的过程、一些特性,让幼儿了解小蝌蚪日渐成熟的方方面面。
比如:小蝌蚪的内外在变化,如何呼吸、觅食,进化成青蛙的体形特点等。
4.让幼儿采集蝌蚪、鱼、水草等一些大自然物品,然后在课堂上借助成人指导,通过实验现象,让幼儿真正地了解小蝌蚪所在的水生生命区域的物质与能量流动,比如观察水草的呼吸现象,鱼的食物链关系等实验指导。
5.让幼儿阅读《小蝌蚪的成长》或自己编一组蝌蚪成长的故事,通过故事内容让幼儿感知小蝌蚪生命成长的过程中所遭遇和解决的困难以及生存环境的重要意义。
6.教师引导幼儿开展收集、分类、比较、分析这些具体的蝌蚪、鱼、水草的有关信息,发现他们之间的联系和整个生态系统的相互作用,从而形成一个小型的水生生态环境模型。
七、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
首先,进入学习状态比较慢,可能是因为幼儿听课途中需要适应新的场所,适应新的人际交往;同时,为保持幼儿精力集中,教学课程的进度应有所把握。
其次,在幼儿进行实验时,存在幼儿无法按照要求团队合作和参与的情况,因此,教师应该也要做到参与到幼儿的团队合作中,同时在幼儿完成实验内容时要适时的提出引导幼儿思考的问题,促进幼儿的自我学习和思考能力。
最后,关于故事教学的部分,教案的故事篇幅较少,缺乏足够的互动与讨论,可以根据幼儿的兴趣爱好补充蝌蚪成长的话题,提出开放性的问题,引导幼儿进行讨论,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以增强教学的趣味性和互动性。
二年级下数学教学设计-小蝌蚪的成长-北师大版
二年级下数学教学设计小蝌蚪的成长北师大版作为一名资深的教师,我对于二年级下数学教学设计有着丰富的经验。
下面是我根据“小蝌蚪的成长”这一课题,北师大版教材的设计。
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涉及到教材第二章第四节“小蝌蚪的成长”。
主要内容包括小蝌蚪的生长过程,以及它们在不同阶段的外观特征。
通过观察和描述小蝌蚪的成长过程,让学生们了解动物的生长变化,并能够用数学语言进行简单的描述。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小蝌蚪的生长过程及其外观特征。
2. 能够用数学语言描述小蝌蚪在不同阶段的数量变化。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数学思维。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小蝌蚪的生长过程及其外观特征。
难点:如何用数学语言描述小蝌蚪在不同阶段的数量变化。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小蝌蚪的生长图片、数学表格。
学具:学生手册、彩笔、剪刀、胶水。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小蝌蚪的生长过程,引导学生关注小蝌蚪的外观变化。
2. 讲解小蝌蚪的生长过程:引导学生观察图片,讲解小蝌蚪从孵化到成蛙的过程,以及它们在不同阶段的外观特征。
3. 数学活动:让学生根据小蝌蚪的生长过程,用数学语言描述小蝌蚪在不同阶段的数量变化。
例如,孵化后的第一天,小蝌蚪有10只;第二天,它们的数量增加到20只,等等。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如何用数学语言描述小蝌蚪的生长过程。
每组选择一个阶段,用数学语言进行描述,并展示给其他小组。
5.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小蝌蚪的生长过程,完成练习册上的相关题目。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小蝌蚪的成长过程1. 孵化:10只2. 第一天的变化:20只3. 第二天的变化:30只4.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1. 根据小蝌蚪的生长过程,用数学语言描述它们在不同阶段的数量变化。
答案:1. 小蝌蚪在孵化后的第一天有10只,第二天增加到20只,第三天增加到30只,等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在本节课中,学生们通过观察小蝌蚪的生长过程,用数学语言描述了它们在不同阶段的数量变化。
小蝌蚪的成长(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二年级下册 北师大版
小蝌蚪的成长(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二年级下册北师大版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小蝌蚪的成长,通过小蝌蚪的成长过程,引导学生理解生命成长的过程和规律。
教学内容包括小蝌蚪的成长过程、生命成长的规律、观察和描述小蝌蚪的成长过程等。
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小蝌蚪的成长过程和生命成长的规律。
2. 学生能够观察和描述小蝌蚪的成长过程,并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达。
3. 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描述小蝌蚪的成长过程,培养观察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难点:1. 小蝌蚪的成长过程和生命成长的规律的理解。
2. 观察和描述小蝌蚪的成长过程的能力培养。
教具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PPT,展示小蝌蚪的成长过程和相关图片。
2. 学生准备观察记录表,用于记录小蝌蚪的成长过程。
教学过程:1. 引入:教师通过PPT展示小蝌蚪的成长过程,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小蝌蚪的成长过程。
2. 新课导入:教师讲解小蝌蚪的成长过程和生命成长的规律,引导学生理解小蝌蚪的成长过程。
3. 观察活动:学生分组观察小蝌蚪的成长过程,并记录在观察记录表上。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问题。
4. 分享交流:学生分组分享观察和记录的小蝌蚪的成长过程,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5. 总结提升:教师通过PPT总结小蝌蚪的成长过程和生命成长的规律,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总结。
板书设计:1. 小蝌蚪的成长过程:受精卵→蝌蚪→长出后肢→长出前肢→变成小青蛙。
2. 生命成长的规律:生命成长的过程是有序的,每个阶段都有其特点和规律。
作业设计:1. 观察和描述小蝌蚪的成长过程,并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达。
2. 思考和总结生命成长的规律,并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达。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和描述小蝌蚪的成长过程,引导学生理解生命成长的过程和规律。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观察和描述小蝌蚪的成长过程,并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达。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生命成长的过程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其他生物的成长过程,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小蝌蚪的成长教案
小蝌蚪的成长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为人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17课《小蝌蚪找妈妈》。
课文讲述了小蝌蚪在成长过程中,历经曲折,最终找到妈妈的故事。
通过学习,让学生体会小蝌蚪坚韧不拔的精神,认识到成长的艰辛与快乐。
二、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 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 了解小蝌蚪的成长过程,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勇敢面对困难的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生字词的学习与运用,课文朗读与理解。
难点:小蝌蚪成长过程中的心情变化及其所体现的精神品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课文课件、小蝌蚪图片、生字词卡片。
2. 学具:课本、练习本、文具盒。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小蝌蚪在池塘中游动的情景,引导学生观察小蝌蚪的外形特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0分钟)(1)小蝌蚪的成长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2)小蝌蚪是如何克服这些困难的?3. 课堂讲解(10分钟)讲解课文内容,重点分析小蝌蚪在成长过程中所体现的精神品质,引导学生认识到成长的艰辛与快乐。
4. 随堂练习(5分钟)运用生字词卡片,进行组词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5. 课堂小结(5分钟)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小蝌蚪的成长过程1. 生字词:蝌蚪、鲤鱼、荷叶、尾巴2. 成长过程:找妈妈、吃食物、游泳、变青蛙3. 精神品质:坚韧不拔、勇往直前、乐观向上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小蝌蚪的成长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b. 小蝌蚪是如何克服这些困难的?(2)用生字词组成一个完整的句子。
2. 答案:(1)a. 小蝌蚪的成长过程中遇到了找妈妈、吃食物、游泳、变青蛙等困难。
b. 小蝌蚪通过不懈努力,终于找到妈妈,学会了吃食物、游泳,变成了青蛙。
(2)示例:小蝌蚪在池塘里快乐地游来游去。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学习《小蝌蚪找妈妈》,使学生认识到成长的艰辛与快乐,培养了学生热爱生活、勇敢面对困难的精神。
5.6小蝌蚪的成长(教案)-2023-2024学年二年级下册数学北师大版
5.6 小蝌蚪的成长(教案)-2023-2024学年二年级下册数学北师大版一、课程基本信息1.课程名称:小蝌蚪的成长2.教学年级和班级:二年级(下册)数学北师大版3.授课时间:2023年3月15日4.教学时数:45分钟5.教学内容:小蝌蚪的成长6.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小蝌蚪的成长过程,掌握相关的数学知识。
二、核心素养目标1. 理解小蝌蚪的成长过程,掌握相关的数学知识。
2. 培养观察力和思维能力,通过观察和思考,理解小蝌蚪的成长变化。
3. 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 培养合作意识,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5. 培养创新精神,鼓励学生提出新的观点和想法,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重点本节课的核心内容是让学生了解小蝌蚪的成长过程,掌握相关的数学知识。
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小蝌蚪的成长阶段:让学生了解小蝌蚪从蝌蚪变成青蛙的过程,包括蝌蚪的形态特征、生活习性和成长阶段。
(2)数学知识:让学生掌握与小蝌蚪成长相关的数学知识,如数量、形状、大小、长度等。
(3)观察与思考:培养学生观察小蝌蚪成长变化的能力,通过观察和思考,理解小蝌蚪的成长过程。
2. 教学难点本节课的难点在于学生对小蝌蚪成长过程的理解和数学知识的掌握。
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小蝌蚪的成长阶段:学生可能对小蝌蚪从蝌蚪变成青蛙的过程不熟悉,难以理解蝌蚪的形态特征、生活习性和成长阶段。
(2)数学知识:学生可能对与小蝌蚪成长相关的数学知识掌握不牢固,如数量、形状、大小、长度等。
(3)观察与思考:学生可能缺乏观察小蝌蚪成长变化的能力,难以通过观察和思考理解小蝌蚪的成长过程。
针对以上难点,教师需要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突破难点,如通过实物观察、图片展示、小组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小蝌蚪的成长过程和相关的数学知识。
四、教学方法与策略1. 教学方法为了实现教学目标,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和演示,向学生介绍小蝌蚪的成长过程和相关数学知识,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小蝌蚪的成长》备课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小蝌蚪的成长》备课教案适用年级:大班幼儿教学目标:1. 让幼儿了解蝌蚪的生长特点和生活习性。
2. 培养幼儿观察、比较和讲述的能力。
3. 培养幼儿对自然界的兴趣和好奇心。
教学重点:1. 帮助幼儿了解蝌蚪的生长特点。
2. 培养幼儿观察和比较的能力。
教学难点:1. 帮助幼儿理解蝌蚪的生长变化过程。
2. 引导幼儿用恰当的语言描述蝌蚪的特点。
二、教学准备教具准备:1. 蝌蚪图片若干张。
2. 放大镜每人一个。
3. 记录表格一份。
4. 画笔、画纸若干。
环境准备:1. 室内活动场所。
2. 光线明亮。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向幼儿展示蝌蚪的图片,引导幼儿观察并提问:“这是什么动物?你们知道蝌蚪长什么样子吗?”2. 基本概念:教师向幼儿讲解蝌蚪的基本特征和生活习性,如:蝌蚪是青蛙的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等。
3. 观察与比较:教师发放放大镜,引导幼儿观察蝌蚪的图片,观察其身体特征,如:身体形状、颜色、大小等。
让幼儿相互交流自己的观察结果。
4. 生长特点讲解:教师讲解蝌蚪的生长特点,如:蝌蚪先长后腿,再长前腿,尾巴逐渐消失,变成小青蛙等。
5. 实践活动:教师发放画笔、画纸,引导幼儿用自己的方式描绘出蝌蚪的生长过程。
四、作业布置让幼儿回家后,与家长一起观察家里的金鱼或其它水生动物,了解其生活习性和生长特点,第二天分享给老师和同学。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本次教学进行反思,分析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找出需要改进的地方,为下次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延伸活动1. 科学探索:组织幼儿去动物园或自然公园观察蝌蚪和青蛙,让幼儿亲身体验蝌蚪的生长过程。
2. 亲子活动:鼓励家长带领幼儿在家附近的池塘或小溪边观察蝌蚪,记录蝌蚪的生长变化,与幼儿一起完成观察报告。
七、教学评价1. 幼儿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观察幼儿是否积极回答问题、参与讨论。
2. 幼儿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观察幼儿是否能够正确描绘出蝌蚪的生长过程。
3. 幼儿在家庭作业中的完成情况,观察幼儿是否能够与家长共同完成观察任务。
幼儿园小班科学教案《小蝌蚪的成长》含反思
幼儿园小班科学教案《小蝌蚪的成长》
含反思
教学目标:
1.认得小蝌蚪的生活习性和发育变化;
2.了解小蝌蚪的食物来源和生长环境;
3.培育同学的探究本领和团队合作意识。
教材与教具:
1.科普图书《蝌蚪成长记》;
2.蝌蚪模型、显微镜、水生植物、废纸、吸管、玻璃盘、石灰水、蒜头水等。
教学活动:
一、导入(10分钟)
老师用吸管把废纸吹到空中,让同学们猜想是什么东西,在引出蝌蚪历程。
二、学习(30分钟)
1.将蝌蚪模型放到玻璃盘中,察看生物的特征和身体结构,同学使用显微镜察看蝌蚪,察看其身体的变化。
2.让孩子们察看水中的植物和蝌蚪共同生活的環境。
3.老师以故事的形式叙述蝌蚪的成长过程,并请同学一起合作制作“蝌蚪日记”。
三、呈现(20分钟)
1.同学通过绘制和书写蝌蚪日记呈现本身的学习成果。
2.同学分组呈现制作的蝌蚪模型和蝌蚪日记,共享彼此的收获和感受。
四、总结(10分钟)
回答问题:“你真正了解蝌蚪的成长过程吗?”“蝌蚪在生活中有什么作用?”“我们应当如何保护蝌蚪和它所在的生态环境?”
五、反思(20分钟)
老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注意以下几点:
1.要把握幼儿爱好蝌蚪这样的特点,采纳富有活力的教学方式。
2.对于视力不好的孩子,要供给一些放大镜、放大卡片等辅佑襄助工具。
3.激励同学学习的发觉和不断探究,让他们在玩的过程中学习。
4.重视团队合作,得体地布置小组任务和活动,让每个人都能尽其所能发挥其特长。
5.老师应从小事入手,引导同学了解小蝌蚪如何成长,从而让同学在成长过程中更好地探究和发觉生活中的值得探究的问题。
《小蝌蚪的成长》小班教案(5篇)
《小蝌蚪的成长》小班教案(5篇)《小蝌蚪的成长》小班教案1设计意图:春天是一个秀丽的季节,在孩子们眼里,春天还是一个布满惊异和隐秘的季节,他们对大自然中的各种生物布满了惊异,尤其是小动物更是孩子们宠爱的伙伴。
在幼儿印象中动物的成长都是由小变大的生长过程,外形特征并无较大变化,而青蛙的生长过程比较特别,它是由小蝌蚪渐渐长出后腿——又长出前腿——尾巴退化成青蛙的。
孩子们猛烈渴望了解其中的隐秘。
为此我选择了《小蝌蚪的成长》这一以科学领域为主的教育内容,并运用玩耍的形式渗透了语言、安康等方面的内容,使幼儿对小蝌蚪的成长有一个全新的生疏,并在活动中体验小蝌蚪变青蛙的乐趣,从而到达科学素养的提高与共性进展的统一。
活动目标:1、激发幼儿的观看兴趣。
2、帮助幼儿初步了解小蝌蚪的成长变化。
3、引导幼儿尝试用宠爱的方式表达对小动物的感情。
4、情愿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共享自己的心得。
5、培育幼儿对事物的惊异心,乐于大胆探究和试验。
活动重点难点:1、活动重点:通过观看使幼儿初步了解小蝌蚪的成长变化过程。
2、活动难点:引导幼儿尝试用多种形式表达对小动物的感情。
活动预备:1、活动前请家长带幼儿观看小河、花草、树木等在春天发生了哪些变化。
2、小河的背景图一幅,小花鱼及小蝌蚪各个成长阶段图片。
3、音乐磁带一盘。
活动过程:一、创设意境,引出活动,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愿望。
温存的春天来了,睡了一个冬天的青蛙妈妈从泥洞里钻出来,跳进小河里,在绿绿的水草旁边产下很多黑黑的、圆圆的小蛙卵。
过了几天,这些小蛙卵渐渐活动起来,变成了大脑袋、长尾巴的小蝌蚪。
(通过谈话的形式,创设一种轻松快活、和谐的活动气氛,引起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
)二、通过多种形式感知小蝌蚪的成长变化1、利用图片演示,引导幼儿观看、了解小蝌蚪的成长变化过程。
教师边讲故事边提问,引发幼儿对小蝌蚪成长变化的思考及关注。
①小蝌蚪长的是什么样子的?②小花鱼觉察小蝌蚪哪里变了?③小蝌蚪又长出什么来了,小蝌蚪的什么没有了?它变成什么了?(运用演示法边看图片边欣赏故事,使幼儿对小蝌蚪的生长变化过程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为后面的活动环节做好铺垫。
小班科学小蝌蚪的成长教案与反思
小班科学小蝌蚪的成长教案与反思教案背景本教案适用于小班级(3-4岁)科学课程学习,涉及到小蝌蚪的成长过程。
教学目标•认识小蝌蚪的成长过程。
•探究小蝌蚪生长的规律。
•培养观察力和动手能力。
教学内容本次科学课的主要内容是小蝌蚪的成长过程。
•第一部分:引入–老师准备一只玻璃容器和一些水,让学生们一起来观察水中的小蝌蚪。
–引导学生们提出问题:小蝌蚪是如何成长和变形的,变成蛤蟆的呢?–让学生们表示出自己已有的知识和想法,引导学生们进入本课的主题。
•第二部分:呼吸系统的实验–老师介绍小蝌蚪的呼吸方式和呼吸器官,让学生们通过实验来观察小蝌蚪的呼吸现象。
–实验步骤:将小蝌蚪放在容器中,注入氧气,观察小蝌蚪的呼吸现象。
–让学生们通过实验,了解小蝌蚪的呼吸方式和呼吸器官。
•第三部分:观察小蝌蚪变化–老师告诉学生小蝌蚪的生长变化,让学生们根据自己的生活常识,来预测小蝌蚪接下来会发生的变化。
–老师展示图片或视频,让学生们观察和比较小蝌蚪的变化过程。
–让学生们通过观察小蝌蚪的变化过程中,探究生长过程中的规律。
•第四部分:小结–老师总结本次科学课的主要内容,让学生们再次回顾小蝌蚪的成长过程,并发表自己的看法和体会。
–提出学生们未解决的问题。
反思与改进1.意识到引入环节过于简单,学生们对此次课程主题缺乏足够的认知和探究性的意识,因此在今后课程的设计中会更加注意引导学生。
2.实验环节中,老师没有对学生们的身体安全给予足够的保障,学生们不够关注实验的安全性,因此在今后更加注意学生的安全问题。
3.观察小蝌蚪变化的环节掌握不够好,没有把握教学节奏,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更加注重方法和步骤的规范化。
总之,今后的教学中,我们将更加关注课程的引导性和实践性,着重提高学生的知识和动手能力。
同时,更加注重实验的安全和方法步骤的规范化,提高教学效果。
二年级小蝌蚪的成长教学设计一等奖及反思
二年级小蝌蚪的成长教学设计一等奖及反思《二年级小蝌蚪的成长教学设计一等奖及反思》这是优秀的教学设计一等奖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二年级小蝌蚪的成长教学设计一等奖及反思教学目标:掌握笔算三位数连续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简便计算,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培养学生认真负责的学习态度和知错就改的好品质。
教学重点:三位数连续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三位数退位减法的简便算法。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
2.学生准备:口算卡、数字卡片。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亮点:在学习了100内加减法和整百数、整百整十数的加减口算方法,本节课进行三位数的退位减法的学习,通过讨论对列式探索总结几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加强竖式计算中方法的掌握和应注意事项。
引导学生探索掌握计算方法,并且鼓励算法多样化,通过生活实际例子,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从而加强学生间的合作与交流。
在学生尝试计算的过程中,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自主地感受、发现和交流,从而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教学过程:(一)复习1.口算2.用200、300、500这三个数写出两个加法算式和两个减法算法。
3.提问:笔算三位数的减法要注意什么?(二)探索新知1.三位数连续退位的减法。
师:同学们,青山村村边有东、西两个池塘,池塘里有好多好多的小蝌蚪,请看(主题图)(1)你从表格中能发现哪些数学信息?你能根据这些数学信息提一个用减法计算的数学问题吗?学生提问题,教师搜集板书。
(2)师:现在我们重点解决第一个问题,要求“东池塘有多少只蝌蚪没有变成青蛙?”应该怎样列式?学生回答,教师板书:412-89.师:你同学们自己算一算,然后在小组内交流你的算法。
学生汇报。
教师重点来讲列式计算。
学生汇报讲解。
412- 89323师:同学们,你们说的都非常好,做的很正确,现在你们能不能独立解决第2个问题。
学生完成,完成后教师组织学生汇报。
小蝌蚪的成长教案
小蝌蚪的成长教案《小蝌蚪的成长教案》这是优秀的教案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作业内容小蝌蚪的成长课型:新授课教学内容: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53页~第54页。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借助数线和计数器,进一步探索并掌握三位数减法的计算方法,经历与他人交流计算方法的过程,理解多位数减法的计算道理,并能正确计算。
2.能力目标:经历把连续退位减法转化成不退位减法的过程,体验转化的思想。
3.情感目标:引导学生通过反思计算中的常见错误,养成认真、有条理的计算习惯。
教学重点:三位数减法的计算方法以及验算方法。
教学难点:三位数减法中的“退位”方法。
教学过程: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同学们,小蝌蚪长大后会变成什么呢?你知道吗?在100只小蝌蚪中,一般只有20只左右变成青蛙。
今天我们来学习《小蝌蚪的成长》。
二、进行新课,探究新知课件出示1、解决“东池塘有多少只蝌蚪没有变成青蛙?”(1)引导学生尝试独立列出算式。
(2)组织学生尝试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获得计算结果。
(3)交流竖式计算方法。
教师强调:不够减,向前一位借1关注学生容易出错的百位,问:为什么百位数上的结果是3不是4?2、解决“西池塘有多少只蝌蚪没有变成青蛙?”(1)引导学生尝试独立列出算式。
(2)组织学生尝试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获得计算结果。
(3)交流竖式计算方法。
三、巩固深化,拓展思维他们做得对吗?(1)引导学生独立观察和思考。
(2)组织学生交流,明确指出两个题目的错误。
四、总结评价今天学习了三位数减法的竖式计算要注意什么呢?五、作业布置完成p54页“试一试”共同解决“没吹好的还有多少个?”板书设计:小蝌蚪的成长东池塘有多少只蝌蚪没有变成青蛙?西池塘有多少只蝌蚪没有变成青蛙?412-89=323(只)514-126=388(只)答:东池塘有323只蝌蚪没有变成青蛙。
答:西池塘有388只蝌蚪没有变成青蛙。
小蝌蚪的成长教案这篇文章共2318字。
小蝌蚪的成长教案
小蝌蚪的成长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以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二册第六单元《小蝌蚪找妈妈》为一课时,主要内容讲述了小蝌蚪从孵化到成长的过程,以及它们在寻找妈妈的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解决方法。
二、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把握小蝌蚪的成长过程。
2. 学生能够通过课文学习,培养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学生能够热爱大自然,关注生态环境。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学生能够熟练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难点:学生能够通过课文学习,培养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课件、黑板、粉笔学具:课本、练习本、文具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5分钟):通过课件展示小蝌蚪的生长过程,引导学生关注小蝌蚪的成长。
2. 课文朗读(10分钟):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教师监督并指导学生朗读。
3. 内容讲解(10分钟):教师详细讲解课文内容,重点讲解小蝌蚪在寻找妈妈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以及解决方法。
4. 随堂练习(10分钟):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完成练习本上的相关练习题。
5. 小组讨论(5分钟):学生分小组讨论,如何解决小蝌蚪在寻找妈妈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7. 课后拓展(5分钟):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小蝌蚪的生长环境及保护措施。
六、板书设计板书小蝌蚪的成长板书内容:1. 小蝌蚪的成长过程2. 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情节3. 解决问题的方法七、作业设计1. 请用文字描述小蝌蚪的成长过程。
答案:小蝌蚪从孵化出来后,先长出后腿,再长出前腿,尾巴逐渐消失,变成小青蛙。
2. 请谈谈你从课文中学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答案:从课文中,我学到了遇到问题时,要勇敢、自信,多动脑筋,多请教别人的方法。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课文《小蝌蚪找妈妈》的学习,让学生了解了小蝌蚪的成长过程,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表现出对小蝌蚪的喜爱,对大自然的热爱。
但在课后拓展方面,学生对小蝌蚪的保护意识还需加强。
拓展延伸:下一节课,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动物园或水族馆,近距离观察小蝌蚪的生长环境,进一步提高学生对生态环境的关注。
小蝌蚪的成长教学设计
小蝌蚪的成长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课教材选用为人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十单元第二课《小蝌蚪的成长》。
本课主要内容通过观察小蝌蚪的成长过程,了解蝌蚪到青蛙的变态发育过程,认识青蛙的生殖和发育特点。
二、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了解小蝌蚪的成长过程。
2. 学生能够理解青蛙的生殖和发育特点,知道青蛙的变态发育过程。
3. 学生能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有关青蛙的现象。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观察小蝌蚪的成长过程,认识青蛙的生殖和发育特点。
难点:理解青蛙的变态发育过程,运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有关青蛙的现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小蝌蚪标本、图片、视频、实验器材等。
学具:观察记录表、画笔、彩纸等。
五、教学过程1. 情境引入:通过展示小蝌蚪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小蝌蚪的外形特点,引发学生对小蝌蚪成长过程的兴趣。
2. 探究小蝌蚪的成长过程:学生分组观察小蝌蚪标本,记录小蝌蚪的生长变化。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小蝌蚪是如何成长的?它的成长过程中发生了哪些变化?3. 观看小蝌蚪成长视频:教师播放小蝌蚪到青蛙的变态发育过程的视频,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小蝌蚪的成长过程。
4. 实验观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小蝌蚪在不同环境下的生长情况,探讨环境对小蝌蚪成长的影响。
6. 生活应用:学生举例生活中有关青蛙的现象,运用所学知识解释这些现象。
7. 巩固提高:教师出示一些关于青蛙的题目,学生独立完成,检验学习效果。
六、板书设计小蝌蚪的成长1. 观察小蝌蚪的外形特点2. 探究小蝌蚪的成长过程3. 观看小蝌蚪成长视频4. 实验观察:环境对小蝌蚪成长的影响6. 生活应用:举例解释生活中有关青蛙的现象7. 巩固提高:完成关于青蛙的题目七、作业设计1. 观察身边的青蛙,记录青蛙的生活习性和生长环境。
答案:青蛙生活在湿润的环境中,喜欢在水边或湿地附近活动。
它们的食物主要是昆虫,通过捕食来获取营养。
2. 思考一下,为什么青蛙的发育过程被称为变态发育?答案:青蛙的发育过程被称为变态发育,因为它们在发育过程中经历了从蝌蚪到幼蛙再到成蛙的巨大变化,形态和生活习性都有很大的差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
小蝌蚪的成长
教学内容
新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53-55页。
教学目标
1.借助数线和计数器,进一步探索并掌握三位数减法的计算方法,经历与他人交流计算方法的过程,理解多位数减法的计算道理,并能正确计算。
2.经历把连续退位减法转化成不退位减法的过程,体验转化的思想。
3. 引导学生通过反思计算中的常见错误,养成认真、有条理的计算习惯。
教学重点
连续退位减法的算理及竖式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连续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方法
创设情境、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小黑板、计数器。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训练
用竖式计算:587-129= 427+138=
让学生说一说笔算时要注意什么?
二、创设情景,预习交流
1. 师:小朋友们,你们听过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吗?小蝌蚪要变成青蛙得经历很长一段时间。
说一说你对青蛙有哪些了解呢?
课件出示情景图。
在100只蝌蚪中,一般只有20只左右会变成青蛙。
我们要保护这些保卫庄稼的小卫士。
2. 提问:通过预习你有哪些收获?
3. 小组内交流自己提出的问题,筛选出共同的问题。
三、动手实践,合作探究
问题一:东池塘有多少只蝌蚪没有变成青蛙?
1. 学生独立思考,列出算式。
2. 小组内交流算法,派组员汇报。
(1)用数线的方法
(把减数89想成80和9,先用被减数412减去80等于332,再用
332减去9等于323。
)
(2)用计数器
(在计数器上先拨412,从个位减起,个位上的2减9不够减,十位上借“1”当10,到个位上是12减9等于3,十位上1个也没有了,从百位借“1”当10,10减8等于2,百位上4借1还剩3,所以等于323。
)
(3)用竖式计算
(个位上的2减9不够减,从十位上借1当10,12减9等于3,十位上还剩0,从百位上借1当10,10减8等于2,百位上还剩3,所以等于323。
)
3. 提问:个位上2减9不够减时,你们是怎样解决的?百位上为什么不是4?
4. 板书:412-89=323(只)
5. 提问:笔算三位数退位减法什么需要注意的地方呢?
(1)相同数位对齐。
(2)从个位算起。
(3)哪一位不够减,从前一位借1当10。
四、自主学习,展示交流
问题二:西池塘有多少只蝌蚪没有变成青蛙?
1.学生独立思考。
2.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试做。
3.全班集体交流。
板书:514-126=
强调:不够减,向前一位借1。
4. 出示课件
指名学生说说这样做对吗?如果有错误,错在哪里?
学生小组讨论,汇报。
五、实践应用,巩固新知
1. 课件出示第54页“试一试”
共同解决“没吹好的还有多少个?”
学生独自完成,让同学上黑板板书。
300-76=224
2.提问:十位是0怎么办?
强调:笔算减法时,尤其是计算被减数末尾连续有几个0的退位减法,个位不够减,十位是0,要从不为0的数位上退位,0退1后看作9减。
六、巩固内化,发展思维
完成课本第54-55页“练一练”第1、7、8题。
七、课堂总结
本节课你学会了什么?你觉得自己今天的表现好在哪里?
八、布置作业
完成课本第54 -55页“练一练”第2-5题。
板书设计
小蝌蚪的成长412-89=323(只) 514-126=388(只)
4 1 2
5 1 4
- 8 9 - 1 2 6
3 2 3 3 8 8
答:东池塘有323只蝌蚪没有变成青蛙。
答:西池塘有388只蝌蚪没有变成青蛙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