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高中化学 2.1物质的分类 第1课时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
新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物质的分类》word教案一

新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物质的分类》word教案一第一节物质的分类(第一课时)主干知识梳理一、简单分类法及其应用1.分类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一种常用的差不多方法,它不仅能够使有关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知识系统化,还能够通过分门别类的研究,了解物质及其变化的规律。
分类要有标准,依照能够对化学物质及其变化进行不同的分类。
交叉分类法和树状分类法是常用的分类方法。
如下图:2、化学反应的差不多类型:依照化学反应的特点,我们将化学反应分成四种差不多类型:反应类型实例A+B=AB 化合反应2H2+O22H2OAB=A+B 分解反应CaCO3CaO+CO2↑AB+C=A+CB 置换反应H2+CuO Cu+H2OAB+CD=AD+CB 复分解反应NaOH+HCl=NaCl+H2O【重点难点讲练】【要点透析】(左栏)1、物质的分类:我们研究物质的时候,通常要研究物质的组成、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因此,我们能够依照物质的组成、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来对物质进行分类。
如依照状态可分为气态物质、液态物质、固态物质;依照盐在水中的溶解性可分为可溶性盐和难溶性盐。
而依照组成对物质进行分类是最常用的方法。
【针对练习】(右栏)1-1依照物质的组成对下列物质进行分类。
钙、氯气、氯化钙溶液、硫酸、氧化钙、碳酸钙、氢氧化钙。
分别属于什么类型?1-2每组物质都有一种物质与其他物质在分类上不同,试分析每组中物质的组成规律,将这种不同于其他物质的物质找出来。
(1)NaCl、KCl、NaClO、BaCl2举例如下:注意:①纯洁物和混合物的区别要紧是看它是否由同种物质组成。
若是由分子构成的物质,混合物确实是由不同分子构成的,纯洁物是由同种分子构成的。
例如:冰水混合物,表面上看为混合物,然而它们实质上差不多上由同一种物质――水组成,只是状态不同,因此冰水混合物仍为纯洁物。
②氧化物和含氧化合物的区别,要紧从组成元素来判定。
氧化物只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是氧;而含氧化合物组成能够是两种元素,也能够是多种元素,但必定含有氧元素。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教案-2.1物质的分类

第一节物质的分类第二课时《分散系及其分类》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节位于化学必修一第二章第一节,学生通过前面知识的学习对于化学要研究的内容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
本节课的课题是“分散系及其分类”,实际上是物质分类的延续。
胶体是物质的一种存在形式,是一种混合体系。
因此,胶体知识与学生以前知识有所不同,它研究的不是物质固有性质,而是因聚集状态不同而表现出来的性质。
这对学生而言是比较陌生的领域。
这就以物质分类的思想为切入点来认识这部分内容。
对于胶体,教科书只介绍了丁达尔效应,胶体的介稳性,至于渗析并未涉及,布朗运动,电泳及聚沉也只是在科学视野栏目中点到为止,但是在《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和《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统一招生考试大纲》中明确提出:要掌握常见物质的检验、分离与提纯的方法。
所以,在了解胶体概念与丁达尔效应及溶液、胶体、浊液之间的比较的基础上,重点突出物质的分离与提纯。
二、学情分析分类方法在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学生已经了解分类方法的应用,也知道分类方法的重要意义。
溶液和浊液这两种混合物虽然初中也涉及过,但是,还没有从分散系的角度对混合物进行分类。
胶体的知识研究的不是某种物质所特有的性质,而是物质的聚集状态所表现出来的性质。
胶体的性质表现在很多方面,教材只是从胶体与溶液、浊液区别的角度引出,教学中还要学生联系生活的实际,加深了解有关胶体的性质和重要应用,使学生认识到物质的性质不仅与物质的结构有关,还与物质的存在状态有关,从而拓宽学生的视野。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掌握分类方法及其应用。
2.掌握胶体的性质及其制备,知道溶液、胶体、浊液的物理性质的区别及其本质区别3.理解丁达尔效应和胶体的提纯。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科学抽象、概括整理、归纳总结,准确系统地掌握知识规律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胶体的本质特征和性质的探究,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与喜悦,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妙与和谐。
四、设计思路①总体思路:以学生活动为主体,探究学习为基本方法,思维训练为主线,学练结合,理论与实际现结合,用实验手段探索物质的性质。
高中化学物质的分类教案新人教版必修

高中化学物质的分类教案新人教版必修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物质的分类方法,明确混合物、纯净物、单质、化合物等基本概念。
2. 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通过对物质分类的学习,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1. 物质分类的基本概念:混合物、纯净物、单质、化合物等。
2. 物质分类的方法和原则。
3. 常见物质的分类举例。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物质分类的基本概念,物质分类的方法和原则。
2. 难点:物质分类的判断和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物质分类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2. 利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具体实例理解和掌握物质分类的原则。
3. 采用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思考物质的分类问题。
2. 新课导入:介绍物质分类的基本概念,讲解混合物、纯净物、单质、化合物等概念及特点。
3. 案例分析:分析生活中常见的物质分类实例,让学生理解物质分类的方法和原则。
4. 课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给定的物质进行分类判断。
5. 总结与拓展: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布置课后作业,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物质分类的问题。
六、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提问、作业批改等方式,了解学生对物质分类基本概念的理解程度。
2. 设计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和解决,评价学生对物质分类方法的掌握情况。
3. 结合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测验成绩,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七、教学资源1. 教材:新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教材。
2. 课件:制作精美、清晰的课件,辅助讲解和展示物质分类的相关内容。
3. 实例素材:收集一些与生活密切相关的物质分类实例,用于课堂分析和讨论。
4. 练习题库:准备一定量的练习题,用于课堂练习和课后巩固。
八、教学进度安排1. 课时:本节课计划用2课时完成。
2. 教学环节:第一课时:介绍物质分类的基本概念,讲解混合物、纯净物、单质、化合物等概念及特点。
人教版化学必修一《物质的分类》教案

物质的分类(第一课时)课题简单分类法及其应用课型新课授课教师指导教师教材分析课程标准要求:课程标准中提到“能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本节从分类的角度出发,安排了“简单分类法及其应用”和“分散系及其分类” 这两部分内容。
“简单分类法及其应用” 是新增加的一部分内容,是伴随化学新课程应运而生的。
教科书通过“图书馆中陈列的图书”的图片,使学生直接感受分类的标准和分类的好处。
通过“思考与交流”栏目中两个问题的讨论,引导学生尝试用不同的方法对化学物质及其变化进行分类,使学生感悟到分类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简单易行的科学方法。
为了使学生能够运用分类法进行学习,教科书又列举了“交叉分类”和“树状分类”这两种常用的、具体的分类方法,并安排了“实践活动”来加深学生对这两种分类方法的了解,让学生进一步体验到“掌握方法比死记硬背更有效” 。
同时也复习了初中学过的知识,对物质之间的相互关系有一个比较整体的认识。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能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2.掌握分类方法及其意义3.初步形成元素观、分类观、转化观【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生活中的分类实例,体验分类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意义。
2.通过对化学物质的分类领悟分类在认识和研究化学物质方面的意义和指导作用。
教学重点交叉分类法教学难点如何选择分类的标准教学媒体多媒体教学策略小组讨论、合作学习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播放视频资料】垃圾分类观看让学生树立分【投影】图书馆中的书籍、超市里各因为书、商品都按类别类意识,确定分种商品、网页信息。
摆放好了类的方法【提问】为什么我们很容易就找到自交流讨论(图书馆、商引导学生明确己所需要的图书或者是迅速挑出所需场、药房、查字典、户分类方法在生要的商品、信息呢?籍管理)产生活中的重【提问】在我们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学生思考、回答要作用。
用到了分类的方法?学生:够提高人们工【总结】在我们接触的事物中,应用作、学习的效率,使人分类方法的例子很多,分类不是目的,们更快、更便捷地达到只是一种手段。
高中化学物质的分类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

高中化学物质的分类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第二章第一节物质的分类一、教材分析物质的分类可以使学生在同类事物相似性方面做到举一反三,对于不同类事物的了解能做到由此及彼,是一种行之有效、简单易行的科学方法,对此后元素化合物性质的学习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了解常用的物质分类方法和分散系(2)知道胶体是一种常见的分散系,理解胶体的概念(3)知道丁达尔效应是溶液、胶体、浊液三种分散系中的胶体所特有的性质2、能力目标能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掌握Fe(OH)3胶体的制备方法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了解常见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分类方法;分散系和胶体的概念;Fe(OH)3胶体的制备方法;胶体的丁达尔效应及其他性质系。
了解分类法的重要意义及胶体性质的广泛应用三、教学重点难点了解常见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分类方法;分散系和胶体的概念;Fe(OH)3胶体的制备方法;胶体的丁达尔效应及其他性质系。
四、学情分析学生在初中已经初步学过对物质的分类,重点强调分类的标准和交叉分类法。
知道溶液和浊液性质的区别,但不知道二者在微观本质上的不同。
五、教学方法学案导学六、课前准备学生学习准备:课前完成预习学案教师教学准备:制备氢氧化铁胶体的实验装置和药品七、课时安排:一课时八、教学过程化学研究的对象是物质及其变化,_________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一种常用的科学方法。
运用分类的方法不仅能使有关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知识,还可以通过分门别类的研究,发现___________的规律。
对事物进行分类时,事先一般要设定分类的__________。
当分类标准确定之后,同类中的事物在某些方面的____________可以帮助我们做到举一反三;对于不同类事物的了解可以使我们有可能做到____________ 。
这就是分类法作为科学方法的意义。
一、两种常用的分类方法1. 交叉分类法:对Na2CO3、Na2SO4、 K2CO3 、K2SO4四种盐分类(1)以其组成中的阳离子为标准分类:__________盐和__________ 盐(2)以其组成中的阴离子为标准分类:__________盐和__________盐(3)在交叉分类法中,Na2CO3既属于__________盐,又属于__________盐;K2SO4既属于盐,又属于 __________盐。
高中化学物质的分类教案新人教版必修

高中化学物质的分类教案新人教版必修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物质的分类,掌握纯净物、混合物、元素、化合物等基本概念。
2. 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增强学生的科学素养,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物质的分类,纯净物、混合物、元素、化合物等基本概念。
2. 难点:如何区分各种物质类型,以及物质分类在实际应用中的运用。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物质分类的奥秘。
2. 利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运用物质分类知识。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四、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课件、教案、练习题等教学资源。
2. 准备一些实际案例,用于引导学生分析物质分类在生活中的应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矿泉水、空气等,引导学生思考物质的分类。
2. 讲解基本概念:介绍纯净物、混合物、元素、化合物等基本概念,让学生理解各种物质类型的定义和特点。
3. 案例分析:分析一些实际问题,如药品、食品等,让学生运用物质分类知识解决问题。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物质分类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分享各自的发现和感悟。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物质分类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6. 布置作业:设计一些有关物质分类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拓展1. 介绍物质的分类在科学研究和工业生产中的应用,如材料科学、药品研发等。
2. 引导学生思考物质分类在环保领域的意义,如如何处理废弃物、防止污染等。
七、课堂互动1. 提问环节:在学习过程中,鼓励学生积极提问,解答学生关于物质分类的疑问。
2. 讨论环节: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对物质分类的理解和实例。
八、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物质分类知识的掌握程度。
2. 练习题:布置课后练习题,检验学生对物质分类概念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九、教学反思1. 总结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反思教学方法的优缺点。
人教版化学必修一2.1《物质的分类》授课课程教学设计

《物质的分类》教学设计
一、课题:
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必修1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第一节《物质的分类》
二、课型:新知识课
三、课程标准目标要求:能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
四、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能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同时知道分类的多样性。
知道交叉分类法和树状分类法,能根据需要选择并制作分类图。
过程与方法:从日常生活中学生所遇见的一些常见的分类事例入手,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将所学过的化学知识从自己熟悉的角度进行分类,将不同的知识通过某种关系联系起来,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迁移。
通过探究活动,学习与他人合作交流,共同研究、探讨科学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建立物质分类的思想,体会掌握科学方法能够有效提高学习效率和效果,体验活动探究的喜悦,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妙与和谐,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乐于探究物质变化的奥秘。
五、教学方法与学习方式:
活动探究式教学合作探究式学习
六、教学重点:
能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建立分类思想,体会分类方法对于化学科学研究和化学学习的重要作用,体会合作探究学习方式。
七、教学过程设计:。
高中化学物质的分类教案新人教版必修

高中化学物质的分类教案新人教版必修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物质的分类,掌握纯净物、混合物、元素、化合物等基本概念。
2. 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法,探究物质的分类原理。
二、教学内容1. 物质的分类概念及分类方法。
2. 纯净物、混合物的特点及区别。
3. 元素、化合物的概念及关系。
4. 常见物质的分类实例。
5. 物质分类在实际应用中的意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物质的分类概念、特点及应用。
2. 难点:物质分类方法的掌握,纯净物、混合物的区分,元素、化合物的关系。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物质分类的奥秘。
2. 利用实验、图片、视频等资源,增强学生对物质分类的理解。
3.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4. 结合生活实例,提高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质,引发学生对物质分类的思考。
2. 讲解概念:介绍物质的分类概念,解释纯净物、混合物、元素、化合物等基本概念。
3. 实验观察:安排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引导学生发现物质分类的规律。
4. 分析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物质分类的方法和原理。
5. 实例分析:结合生活实例,讲解物质分类在实际应用中的意义。
7.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8. 课后反思: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进行反思,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评估1. 课堂提问: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物质分类概念的理解程度。
2.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操作和观察方面的能力。
3.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物质分类知识的掌握情况。
4.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团队合作中的表现和问题解决能力。
七、教学拓展1. 参观实验室或工业企业,实地了解物质的分类和应用。
2. 组织科普活动,让学生深入了解化学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3. 开展化学竞赛,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潜能。
高中化学 人教版必修1 第2章第1节 物质的分类 教学设计、教案

第一节 物质的分类 课时1 简单分类法及其应用目标与素养:1.认识物质的分类方法和依据,学会对常见物质分类。
(宏观辨识)2.感受分类在科研和学习中的重要作用。
(社会责任)一、常见的分类方法 1.交叉分类法(1)含义: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对同一事物进行多种分类的一种分类方法。
即对事物以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
(2)举例①Na 2CO 3⎩⎨⎧按其组成的阳离子来分类,属于钠盐按其组成的阴离子来分类,属于碳酸盐按其溶解性来分类,属于可溶盐②将不同的物质与它所属的类别进行连线。
2.树状分类法(1)含义:对同类事物按照某些属性进行再分类的分类方法,即对同类事物进行再分类。
(2)举例微点拨:交叉分类法是对同一物质以不同的分类标准或角度进行分类,属交叉关系;树状分类法是对同类物质按不同的属性进行逐级分类,各级之间为从属关系,同级之间为并列关系。
二、分类方法的应用分类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物质的性质,找出各类物质之间的关系: Ca ――→①CaO ――→②Ca (OH )2――→③CaCO 3 C ――→④CO 2――→⑤H 2CO 3――→⑥CaCO 3――→⑦CaO举例写出有关序号的一种化学方程式并注明反应类型(答案不唯一,合理即可)。
①2Ca +O 2===2CaO ;化合反应。
②CaO +H 2O===Ca(OH)2;化合反应。
③Ca(OH)2+Na 2CO 3===CaCO 3↓+2NaOH ;复分解反应。
④C +O 2=====点燃CO 2;化合反应。
⑤CO 2+H 2O===H 2CO 3;化合反应。
⑥H 2CO 3+Ca(OH)2===CaCO 3↓+2H 2O ;复分解反应。
⑦CaCO 3=====高温CaO +CO 2↑;分解反应。
CO +CuO=====△Cu +CO 2是置换反应吗?提示:不是。
1.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交叉分类法是对一种物质的多角度分类法。
高中化学人教版高一必修一2.1物质的分类教案1

第二章物质及其变化第一节物质的分类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分散系的含义和分类;2.知道胶体是一种分散系,了解胶体的有关性质;二、重点与难点【重点】胶体的性质及应用、分散系的本质区别【难点】胶体的性质及应用三、教学器材:投影仪四、教学方法与过程:探究式教学[思考与交流]1.将少量NaCl溶于水得到的体系是纯净物还是混合物?将泥沙溶于水得到的体系呢?将它们静置一段时间后,有什么区别?2.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见的烟、雾、云属于纯净物吗?如果不是,是什么物质分散到什么物质里的?[归纳与整理]二、分散系及其分类1.分散系及其分类⑴分散系:一种(或多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或多种)物质中所得到的体系,叫做分散系。
被分散的物质称作分散质,容纳分散质的物质称作分散剂。
[思考与交流]按照分散剂和分散质所处的状态(气态、液态、固态),他们之间可以有几种组合方式?并举例。
[归纳与整理]分散系按照分散质或分散剂聚集状态不同分类,有9种类型。
对比如下:[思考与交流]1.按照分散质粒子的大小,能对分散系进行分类吗?2.不同的分散系有什么区别?[实验与探究]1.取三个小烧杯,分别加入25 mL 蒸馏水、25 mL CuSO4溶液和25 mL 泥水。
将烧杯中的蒸馏水加热至沸腾,向沸水中逐滴加入1~2 mL FeCl3饱和溶液。
继续煮沸至溶液呈红褐色,停止加热。
观察制得的Fe(0H)3胶体,并与CuSO4溶液和泥水比较。
2.将盛有CuSO4溶液和Fe(0H)3胶体的烧杯置于暗处,分别用激光笔(或手电筒)照射烧杯中的液体,在于光束垂直的方向进行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3.将Fe(0H)3胶体和泥水分别进行过滤,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归纳与整理]1.当光束通过Fe(0H)3胶体时,可以看到一条光亮的“通路”。
而光束通过CuSO4溶液时,则看不到此现象。
这条光亮的“通路”是由于胶体粒子对光线散射(光波偏离原来的方向而分散传播)形成的,叫做丁达尔效应。
高中化学物质的分类教案新人教版必修

高中化学物质的分类教案新人教版必修一、教学目标1. 理解物质的分类概念,掌握物质分类的基本方法。
2. 熟悉不同类型的物质(如纯净物、混合物、元素、化合物等)的特点和区别。
3. 能够正确运用物质分类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内容1. 物质分类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2. 纯净物和混合物的特点和区别。
3. 元素和化合物的概念及关系。
4. 常见物质的分类实例。
5. 物质分类在实际应用中的意义。
三、教学重点1. 物质分类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2. 纯净物和混合物的区别。
3. 元素和化合物的关系。
四、教学难点1. 物质分类方法的运用。
2. 元素和化合物的概念理解。
五、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物质分类的知识。
2. 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理解物质分类的实际意义。
3. 利用图表、动画等多媒体教学资源,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物质分类的概念。
4. 组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引入】1. 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化学基础知识,如原子、分子等。
2. 提问:同学们认为物质可以分为哪些类型?他们是怎样分类的?【讲解】1. 讲解物质分类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2. 通过实例说明纯净物和混合物的特点和区别。
3. 讲解元素和化合物的概念及关系。
【练习】1. 给出一些物质,让学生进行分类。
2. 让学生举例说明物质分类在实际应用中的意义。
【拓展】1. 引导学生思考物质分类在科学研究和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2. 鼓励学生自主学习物质分类的相关知识,如物质的进一步分类等。
【小结】1.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物质分类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2. 提醒学生注意物质分类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作业】1. 完成课后练习,巩固物质分类的知识。
2. 选择一种物质,调查其在实际中的应用,下节课分享。
六、教学过程【新课导入】1. 通过展示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质实例,如食盐、糖水、空气等,引发学生对物质分类的思考。
2. 提问:这些物质究竟属于哪一类?我们如何对它们进行分类呢?【知识讲解】【课堂互动】1. 让学生举例说明日常生活中遇到的纯净物和混合物。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2.1《物质分类》课程教学设计

《物质的分类》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分析(一)课程标准要求本节教学内容位于新课标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第一节《物质的分类》。
本节从分类的角度,安排了“简单分类法及其应用”和“分散系及其分类”这两部分内容。
物质的分类初中已讲过,但只是涉及了纯净物的分类,这里主要是使学生进一步的系统化。
对于本节,新课标的要求是“能根据物质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使学生感悟到对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用分类法进行分类是一种简单、有效的科学方法。
(二)教材内容本章是从化学学科内容方面展开化学科学,是连接初中化学与高中化学的纽带和桥梁,对于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引导学生有效地进行高中阶段的化学学习,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
对大量繁杂的事物进行合理的分类是一种科学、方便的工作方法,它在学习和研究化学当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本章的基本线索就是对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分类。
因此,本章在全书中占有特殊的地位,具有重要的功能,是整个高中化学的教学重点之一。
物质分类及转化思想贯穿整个化学科学习的始终。
在这一节课的教学中我们要做的就是引导学生在理性认识上进行升华。
在实践中学会应用和创新,在能力上提升,在活动过程中体验科学研究的乐趣,提高学生参与科学研究的热情。
(三)教学内容与学习水平根据课程标准要求和教材内容确定本节的教学内容及学习水平如下:二、学情分析在初中化学的学习中,学生已掌握了一些化学反应,知道化学反应的四种基本类型和物质转化的一些实例,但初中化学中没有系统学习和研究有关酸、碱、盐、氧化物等物质之间的转化规律,没有对这些物质的转化反应进行整理总结。
在本节课的学习中由于以前从来没有注意过物质的共性,以及一些学生初中化学基础差,一些基本概念、基本反应的本质不理解。
因此在本节学习中不能准确的把握化学基本概念和化学反应的本质。
对于基本概念的分类、基本反应的分类,操作起来有一定难度。
但同时,学生学生通过一些社会实践和经验也能够对常见的事物进行简单的归纳、找出事物的共性,进行简单的分类,也具备一定的分析和归纳问题的能力。
教学:高中化学 2.1《物质的分类》(第1课时)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

【新编精品】人教化学必修一2.1《物质的分类》教案(第1课时)【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⑴学会用简单的分类法(交叉分类法、树状分类法)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⑵知道分散系、液体分散系的分类,知道胶体主要性质及其应用;⑶培养学生根据实验现象探究、分析、推理和判断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⑴认识分类的科学方法对化学科学研究和化学学习的重要性;⑵通过简单的分类法的学习,进一步体验到掌握方法的重要性,进而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
【学法指导】课前实地观察,课堂上相互交流、讨论、进行实验探究。
师生互动,教师在学习过程中起到引导、点拨的作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比较、类比、自主探究学会分类的科学方法。
§2-1 物质的分类(第1课时)【温故知新】1.(自学、讨论)什么是酸?酸的通性有哪些(能写方程式的,写出相应的方程式)?【课堂生成】2.(自学、讨论)什么是碱?碱的通性有哪些(能写方程式的,写出相应的方程式)?【课堂生成】【课堂研讨】1.(自学、思考)分类对生产生活以及学习有什么意义?你能对你学过的化学物质和化学反应进行分类吗?请举出一些应用分类法的例子,分类的目的和意义是什么?分类法是把某些特征相似的物体及反应归类到一起。
同种类型事物的相似性可以帮助我们做到举一反三,不同种类型事物的差异有助于我们做到由此及彼。
分类是一种简单易行的科学方法,也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一种常用的基本方法。
运用分类的方法不仅能使有关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知识系统化,还可以通过分门别类的研究,发现物质及其变化的规律。
【课堂生成】2. (自学、思考)请把常见的物质按树状分类法进行分类。
请举例说明为什么要采用交叉分类法?书写钙、碳及其化合物相互转化的方程式,结合树状分类法,你发现了什么样的规律?能用图来表示酸、碱、盐、氧化物之间的转化关系吗?【课堂生成】⑵氧化物的分类按照组成:金属氧化物、非金属氧化物按照性质: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两性氧化物、不成盐氧化物、复杂氧化物金属氧化物不一定是碱性氧化物,有可能是酸性氧化物(Mn2O7)、两性氧化物(Al2O3)、复杂氧化物(Fe3O4、Na2O2)碱性氧化物一定是金属氧化物非金属氧化物不一定是酸性氧化物,有可能是不成盐氧化物(CO、NO)酸性氧化物不一定是非金属氧化物,也可能是金属氧化物(Mn2O7)3.(自学、思考)什么是分散系?什么是分散质?什么是分散剂?什么是胶体?把分散系分为胶体、浊液与溶液的分类标准是什么?把一种(或多种)物质分散在另一种(或多种)物质中所得的体系。
高中化学人教版高一必修一2.1物质的分类教案设计

胶体的性质——丁达尔效应
【PPT演示】
丁达尔效应在日常生活中的实例
胶体的布朗运动
【视频播放】
胶体的介稳性和电泳现象
【讲解】
胶体的介稳性是由于胶体粒子可以通过吸附而带有电荷,同种胶体粒子所带电荷相同,在通常情况下,它们之间的相互排斥使得它们不容易凝聚成质量较大的颗粒而沉降下来。
胶体还有一个性质,就是电泳。刚才我们说胶体具有介稳性,是由于胶体粒子带有电荷,同种电荷相互排斥,使胶体不易聚沉。那么在电场的作用下,胶体粒子在分散剂里作定向移动,这种现象叫做电泳。这两个性质只做了解就可以。
【PPT演示】
烧杯中的体系为分散系,小黑点为分散质,蓝色液体为分散剂
【PPT演示】
分散系的组合方式及其应用的例子
学生认真阅读课本并且认真思考并回答:把一种(或多种)物质分散在另一种(或多种)物质所得到的体系叫做分散系;并在课本上把概念记上标志,认真听老师讲解分散系的组合方式
分散质有三种状态,分散剂也有三种状态,所以分散系共有9种
教学方法
本节课在设计理念上以学为主体,注重学生活动,注重知识间的整合和联系,注重已有知识的应用,注重从内容上的分层教学,注重实验设计和应用。
1.巧设情境、导入新课: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课堂导入和练习都是与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能调动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促使学生主动探究科学的奥妙,注重培养学生对知识点的应用。
学生认知结构分析:
学生可以应用上节课学习的简单分类法,去认识分散系的分类,在初中化学的学习中,学生已掌握了一些化学物质和化学反应。初中阶段学生已经对溶液和浊液有一定的辨别能力,但是对于胶体并没有接触过。学生已将分类形成一种方法,但是对于分类方法的运用能力还需要进一步提高,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更进一步掌握分类的学习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课标要求:
能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感受分类方法对化学学科研究和化学学习的重要作用;知道胶体是一种常见的分散系,了解丁达尔效应;了解电解质的概念,知道酸、碱、盐在溶液中能发生电离;根据实验事实认识离子反应用及其发生的条件;通过实验事实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电子转移,能举例说明生产、生活中常见的氧化还原反应;能正确认识氧化还原反应的价值。
第一节物质的分类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
2.通过查阅资料等手段,浓度按不同的方法对物质进行分类
3.感悟分类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简单易行的科学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常见化学物质的分类方法
难点:常见化学物质的分类方法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新课导入1.从图书馆中的能快速查找到所需要的图书或从超市中的能快速挑选到所
需要的商品
2.实验教师能从药品室中顺利地拿到自己所需用的试剂或用品
新知学习指导
阅读
提出问题:化学物质的分类方法有哪
两种
阅读教材第20页至21页有关内容
思考
交流
提出问题:请尝试对所学的化学物质
和化学反应进行分类
化学物质分为纯净物和混合物
纯净物分为单质和化合物
化合物分为氧化物、酸、碱、盐
(各类物质都还可以再分类)
化学反应可分为化合、分解、置换和
复分解四种基本类型
归纳
整理
不论是对化学物质还是对化学反应所进行的分类,都是依据一定的分类标准。
分类标准不同,则有不同的分类方法。
思考
讨论
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如按组成、能
否电离、结构)对化合物进行分类
化合物(根据组成)
化合物(能否电离)
化合物(根据结构)
新知学习思考
讨论
纯净物和混合物的比较:从有无固定
组成和结构、有无固定熔沸点、化学
性质等方面
纯净物混合物
有固定组成和结
构
无固定组成和结
构
有固定熔沸点无固定熔沸点
保持该种物质的
化学性质
保持原有物质各
自的化学性质
学习
探究
归纳
总结
一类物质可能有多种不同的树状分类
法,各种树状分类法间的交叉现象在
所难免,这就是交叉分类法
学习
探究
归纳
总结
树状分类法便于知识的积累和记忆,
也是化学上常用的分类方法
板书设计
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第一节物质的分类
一、简单分类法及其应用
1.化合物的分类
2.化学反应的分类
3.交叉分类法
4.树状分类法
巩固练习:
1.下列不属于置换反应的是()
A.CuO+H2 Cu+H2O
B.C+2CuO2Cu+CO2
C.Fe2O3+3CO2Fe+CO2
D.Fe+CuSO=FeSO+Cu
2.下列反应既是化合反应,又是氧化反应的是()
A.2CO+O22CO2
B.CaO+H2O=Ca(OH)2
C.C+H2O CO+H2
D.CO2+Ca(OH)2=CaCO3↓+H2O
3.下列物质的组成中一定含有氧元素的是()
①水②酸③碱④盐⑤氧化物
A.①
B.①⑤
C.①③⑤
D.①②③④⑤
4.一定由三种元素组成的是()
A.氧化物
B.碱
C.酸
D.盐
5.下列物质既是钠盐,又是硫酸盐的是()
A.NaOH
B.Na2SO4
C. Na2CO3
D.K 2CO3
6.下列物质分类的正确组合是()
碱酸盐酸性氧化物
A 纯碱盐酸烧碱二氧化硫
B 烧碱硫酸食盐一氧化碳
C 苛性钠醋酸石灰石水
D 苛性钾碳酸苏打三氧化硫
7.下列物质:①H2O ②NaCl ③H2SO4 ④Ca(OH)2⑤Fe3O4 ⑥CuSO4·5H2O ⑦HNO3
⑧AgNO3⑨NaHCO3其中属于氧化物的是_____________,属于碱的是_______
属于酸的是_________,属于盐的是___________
8.从铁、盐酸、氧气、水、硝酸银溶液五种物质中选出一种或两种作反应物,按下列要求的反应类型各写一个化学方程式
(1)化合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解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置换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复分解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我们已经知道了许许多多的物质。
如氯化钠、氧化镁、硫酸铜、碳酸钙、金属钠、氯气、氢气、氧气、硫酸、金属铜、硫单质、二氧化硫、硫酸钙、氯化铁、硝酸钾、二氧化氮、氨气、二氧化硅、碘化钾等。
(1)请从多角度对这些物质进行分类,并说明你的分类标准。
(2)制作物质分类的示意图,再举出一些你知道的种类别的具体物质。
备课参考
1.练习答案:1.C
2.AC
3.C
4.B
5.C
6.D
7.①⑤④③⑦②⑥⑧⑨
8.3Fe+2O2Fe3O4 H2O H2↑+O2↑
Fe+2HCl=FeCl2+H2 HCl+AgNO3=AgCl↓+HNO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