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息夫人》王维唐诗鉴赏

合集下载

息夫人王维

息夫人王维

王维《息夫人》原文,注释,译文,赏析
【原文】
莫以今时宠,能忘旧日恩。

看花满眼泪,不共楚王言①。

【注释】
①楚王:指楚文王。

息夫人是陈庄公之女,嫁给息国国君,路过蔡国,却被姐夫蔡侯纠缠戏弄。

息侯闻知后希望借楚国之力报仇。

楚文王俘获蔡侯,又知息夫人美貌,征讨息国欲霸占息夫人。

息夫人被迫改嫁楚文王。

传言息夫人进入楚宫三年,颇受宠爱,但因种种旧怨,从未主动与楚王说过话。

【译文】
没有因为今天受到宠爱,就能忘记旧日旧人的恩德。

看花的时候眼中都是泪水,不与楚王说话。

【赏析】
据《本事诗》记载,宁王宅子边上有个卖饼小贩。

小贩的妻子肤白貌美,宁王见到她之后,就给了小贩很多钱,让小贩的妻子跟随自己做妾,并且很宠爱她。

一年多以后,宁王在一次宴会上,问她:“还想念卖饼的小贩吗?”并且让小贩与他的前妻相见。

已经成为王爷婢妾的女子,见到前夫,流下了伤心的泪水。

在王府上做客的十余名文士,都替她感到凄凉。

宁王令这些文客作诗,除王维之外,大家都不敢下笔。

王维年轻气盛,提笔为诗,体贴地道出了怨妇的心事,读来令人叹息。

唐朝诗人崔郊的《赠婢诗》云:“一入侯门深似海”,王府虽然富贵,但王府中婢妾的生活,实际上颇多辛酸。

宁王富贵放浪,府中养着姿色美貌、才艺绝佳的婢妾妓女数十人。

小贩的妻子对宁王来说,只是一个可有可无的玩物。

由于宁王没有将占有小贩的妻子当回事,也就没有因为此事怪罪王维,还颇受感动,将那名女子还给了小贩。

附注:“时”一作朝,“日”一作昔,“能忘”一作宁无,一作难忘,“眼”一作目。

看花满眼泪,不共楚王言的意思

看花满眼泪,不共楚王言的意思

看花满眼泪,不共楚王言的意思“看花满眼泪,不共楚王言”出自唐朝诗人王维的古诗词作品《息夫人》第三四句,其古诗全文如下:莫以今时宠,能忘旧日恩。

看花满眼泪,不共楚王言。

【注释】息夫人:息夫人本是春秋时息国君主的妻子。

公元前680年,楚王灭了息国,将她据为己有。

她虽在楚宫里生了两个孩子:熊艰与熊恽,但默默无言,始终不和楚王说一句话。

楚王问她为什么不说话?她答道:“吾一妇人而事二夫,纵不能死,其又奚言!”今时宠:一作“今朝宠”。

难忘:怎能忘,哪能忘。

旧日恩:一作“昔日恩”。

满眼泪:一作“满目泪”。

【翻译】不要以为今天的宠爱,就能使我忘掉旧日的恩情。

尽管面对着良辰美景,仍然是满面愁容,泪水不断,始终也不愿意和楚王讲一句话。

【赏析】“莫以今时宠,难忘旧日恩”,这两句是拟息夫人的口吻说:不要以为你今天的宠爱,就能使我忘掉旧日的思情。

这实际上也是诗人不与腐朽的统治者同流合污的心声。

“莫以”、“难忘”,以新宠并不足以收买息夫人的心,突出了旧恩的珍贵难忘,显示了淫威和富贵并不能彻底征服弱小者的灵魂。

“看花满眼泪,不共楚王言。

”旧恩难忘,而新宠实际上是一种侮辱。

息夫人在富丽华美的楚宫里,看着本来使人愉悦的花朵,却是满眼泪水,对追随在她身边的楚王始终不共一言。

“看花满眼泪”,只点出精神的极度痛苦,并且在沉默中极力地自我克制着,却没有交待流泪的原因,就为后一句蓄了势。

“不共楚王言”,就显得格外深沉。

这沉默中包含着对人格的污损,爱情的践踏,也许是由此而蓄积在心底的怨愤和仇恨。

诗人塑造了一个受着屈辱,但在沉默中反抗的妇女形象。

唐孟棨《本事诗》记载:“宁王宪(玄宗兄)贵盛,宠妓数十人,皆绝艺上色。

宅左有卖饼者妻,纤白明晰,王一见属目,厚遗其夫取之,宠惜逾等。

环岁,因问之:‘汝复忆饼师否?’默然不对。

王召饼师使见之。

其妻注视,双泪垂颊,若不胜情。

时王座客十余人,皆当时文士,无不凄异。

王命赋诗,王右丞维诗先成,云云(按即《息夫人》)。

唐诗赏析-《息夫人》原文翻译古诗鉴赏

唐诗赏析-《息夫人》原文翻译古诗鉴赏

《息夫人》原文|翻译|古诗鉴赏'《息夫人》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五言绝句,此首五绝巧妙而恰切地以息夫人的史事设喻,来描写卖饼人的妻子不忘旧爱。

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带来息夫人的相关资料介绍,欢迎大家阅读。

唐代:王维莫以今时宠,难忘旧日恩。

看花满眼泪,不共楚王言。

译文不要以为今天的宠爱,就能使我忘掉旧日的恩情。

尽管面对着良辰美景,仍然是满面愁容,泪水不断,始终也不愿意和楚王讲一句话。

注释息夫人:息夫人本是春秋时息国君主的妻子。

公元前680年,楚王灭了息国,将她据为己有。

她虽在楚宫里生了两个孩子:熊艰与熊恽,但默默无言,始终不和楚王说一句话。

楚王问她为什么不说话?她答道:“吾一妇人而事二夫,纵不能死,其又奚言!”今时宠:一作“今朝宠”。

“莫以今时宠,难忘旧日恩”,这两句是拟息夫人的口吻说:不要以为你今天的宠爱,就能使我忘掉旧日的思情。

这实际上也是诗人不与腐朽的统治者同流合污的心声。

“莫以”、“难忘”,以新宠并不足以收买息夫人的心,突出了旧恩的珍贵难忘,显示了淫威和富贵并不能彻底征服弱小者的灵魂。

“看花满眼泪,不共楚王言。

”旧恩难忘,而新宠实际上是一种侮辱。

息夫人在富丽华美的楚宫里,看着本来使人愉悦的花朵,却是满眼泪水,对追随在她身边的楚王始终不共一言。

“看花满眼泪”,只点出精神的极度痛苦,并且在沉默中极力地自我克制着,却没有交待流泪的原因,就为后一句蓄了势。

“不共楚王言”,就显得格外深沉。

这沉默中包含着对人格的污损,爱情的践踏,也许是由此而蓄积在心底的怨愤和仇恨。

诗人塑造了一个受着屈辱,但在沉默中反抗的妇女形象。

唐孟棨《本事诗》记载:“宁王宪(玄宗兄)贵盛,宠妓数十人,皆绝艺上色。

宅左有卖饼者妻,纤白明晰,王一见属目,厚遗其夫取之,宠惜逾等。

环岁,因问之:‘汝复忆饼师否?’默然不对。

王召饼师使见之。

其妻注视,双泪垂颊,若不胜情。

时王座客十余人,皆当时文士,无不凄异。

王命赋诗,王右丞维诗先成,云云(按即《息夫人》)。

人物|王维的一首五言绝句即兴诗《息夫人》,挽救一对夫妻

人物|王维的一首五言绝句即兴诗《息夫人》,挽救一对夫妻

人物|王维的一首五言绝句即兴诗《息夫人》,挽救一对夫妻长安变天公元710年7月21日晚,根据《资治通鉴》的记载,著名的安乐公主李裹儿正在家里对着镜子化妆描眉。

而此时,相王李旦的儿子李隆基与太平公主却已带人闯入宫殿策反羽林军,联手发动了一场宫廷政变。

政变中,韦氏一族身高高于马鞭的男性皆被处死,韦皇后本人、上官婉儿、安乐公主等大家熟知的女性人物亦悉数被斩,这场政变就是被称之为“玄武门事件”续集的“唐隆政变”。

政变结束后,李隆基将父亲李旦又一次迎上了皇帝的宝座。

为什么要说“又一次”呢?因为之前李旦也当过皇帝,只是没当几年就被老妈武则天给废黜掉了,所以这是他第二次登基大殿。

很有意思的是,关于这场政变,李隆基并没有事先通知李旦。

所以7月21日当晚,李隆基带着大队人马在深夜搏命拼杀时,毫不知情的李旦仍在床上睡得正香,那面是火光冲天,这边是鼾声一片。

一觉醒来,老李才发现长安城变了天,自己稀里糊涂地又要准备当皇帝了。

当时李旦颇有感触,泪眼汪汪地看着李隆基,感慨地说道:三郎(李隆基小名),之前危害祖宗社稷的灾祸都是你平定的,现在满天神明和全国百姓只能指望你了。

李旦当上了皇帝,史称唐睿宗,所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要立太子。

按说老李能当皇帝这件事李隆基功劳最大,是太子之位的不二人选。

但不巧的是,李隆基头上还有个好大哥,也就是李旦的嫡长子李宪。

依照古代的说法,储君一般都是立长不立幼,传嫡不传庶,正所谓“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这样来看,大儿子李宪应该是妥妥的皇位接班人。

可三儿子李隆基刚刚讨平韦氏立下大功,没有三郎,就没有自己的皇位。

该怎么选择接班人,李旦感觉非常为难,无法作出决定。

就在这个时候,深明大义的李宪主动站了出来。

他言辞恳切地对李旦说:储君之位,涉及国家的安危,如果此时天下承平,则可让嫡长子成为太子人选;但目前国难初定,时局不稳,需要的是三弟这种杀伐果决,平乱有功的政治强人,倘若这件事处理不当,让海内百姓失望,于国家无益,实非社稷之福。

王维小诗《息夫人》书写两段爱情故事

王维小诗《息夫人》书写两段爱情故事

王维小诗《息夫人》书写两段爱情故事《息夫人》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五言绝句,是《全唐诗》的第128卷第21首诗。

此首五绝巧妙而恰切地以息夫人的史事设喻,来描写卖饼人的妻子不忘旧爱。

前两句写女子不慕眼前的宠幸,怀恋贫贱之交。

以“莫以”、“难忘”构成一个否定的条件句,反衬出息夫人和息国君主旧日的恩情很深,显示了淫威和富贵并不能征服弱小者的心。

后两句写被人夺志的哀怨,花虽美而泪眼相对,对在她身边的楚王却一言不发,进一步写出女子不为荣华富贵所迷惑的志向。

好诗好文莫以今时宠,能忘旧日恩。

看花满眼泪,不共楚王言。

唐王维《息夫人》一首诗,二十个字,写两个女人的爱情故事。

一个故事在2600多年前,一个名叫息的小国,在那个国际霸权主义横行的时代,小国家就是用来消灭的。

超级大国楚国灭了息国,强夺了息国王后。

军事上的抵抗运动停止了,息后承认了亡国的现实,还为楚王生了两个孩子。

然而,灵魂深处的抵抗运动并没有结束,息夫人以息国国君旧日的恩爱为精神力量,从内心深处来抗拒今天的宠爱,形式上顺从你,态度上却可以傲视你,一进楚宫,三年不语。

只有在独自看花时,才流露哀伤,想起旧日息君如花的恩爱,泪流满面。

第二个故事发生在1300多年前,唐玄宗的哥哥宁王李宪,夺了炊饼匠的'漂亮老婆,给了她最大的宠爱。

一年后,宁王爷将炊饼西施的旧夫叫进来,问她:还想你前任老公吗?炊饼西施“双泪垂颊”,王维为之赋诗《息夫人》。

真挚的感情,真诚的诗歌,打动了李宪,于是炊饼匠夫妻团圆。

有没有像息夫人这样的女人,在形式上幸福地生活着,在行动上真诚地履行着贤妻良母的责任,在节操上忠实地做着绝不出墙的红杏。

然而,她总是有些心不在焉,总爱用走神来表达一下自己的抗议和哀伤。

她对她的现任男人很温柔,却只是限于温柔而已,总不太爱搭理他,还会在电光火石的瞬间显露她的傲慢。

爱情是一出奇怪的多幕戏剧,第一个和你上台的不一定是最后和你一起谢幕的,你带着很多幕的沉重和另一个人一起谢幕。

王维诗词《息夫人》的诗意赏析

王维诗词《息夫人》的诗意赏析

王维诗词《息夫人》的诗意赏析本文是关于王维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息夫人》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五言绝句,是《全唐诗》的第128卷第21首诗。

此首五绝巧妙而恰切地以息夫人的史事设喻,来描写卖饼人的妻子不忘旧爱。

前两句写女子不慕眼前的宠幸,怀恋贫贱之交。

以“莫以”、“难忘”构成一个否定的条件句,反衬出息夫人和息国君主旧日的恩情很深,显示了淫威和富贵并不能征服弱小者的心。

后两句写被人夺志的哀怨,花虽美而泪眼相对,对在她身边的楚王却一言不发,进一步写出女子不为荣华富贵所迷惑的志向。

前两句隐去叙述,突出情理,后两句描绘形象,寓情其中。

短短二十个字,句句叙事,却句句都是情语,表达委婉含蓄,而又情理俱到。

既吟咏了史事,又讽喻了现实,塑造了一个受着屈辱而在沉默反抗的妇女形象,又概括了类似这样一些由统治阶级的荒淫无耻而造成的社会悲剧。

《息夫人》【年代】:唐【作者】:王维【内容】莫以今时宠,能忘旧日恩。

看花满眼泪,不共楚王言。

【赏析】:中国古典诗歌,包括唐诗在内,叙事诗很不发达。

特别是近体诗,由于篇幅和格律的艰制,更难于叙事。

但在唐诗发展过程中,有一个现象值得注意,即其中某些小诗,虽然篇幅极为有限,却仍企图反映一些曲折、复杂的事件;如果对这些事件推根求源,展开联想,则似乎要有相当篇幅的叙事诗才能叙述得了。

象王维这首五绝就是这样。

息夫人本是春秋时息国君主的妻子。

公元前680年,楚王灭了息国,将她据为己有。

她在楚宫里虽生了两个孩子,但默默无言,始终不和楚王说一句话。

“莫以今时宠,能忘旧日恩”,说不要以为你今天的宠爱,就能使我忘掉旧日的恩情。

这象是息夫人内心的独白,又象是诗人有意要以这种弱小者的心声,去让那些强暴贪婪的统治者丧气。

“莫以”、“能忘”,构成一个否定的条件句,以新宠并不足以收买息夫人的心,反衬了旧恩的珍贵难忘,显示了淫威和富贵并不能彻底征服弱小者的灵魂。

“看花满眼泪,不共楚王言。

”旧恩难忘,而新宠实际上是一种侮辱。

王维《息夫人》赏析

王维《息夫人》赏析

王维《息夫人》赏析《息夫人》王维“莫以今时宠,难忘旧日恩。

看花满眼泪,不共楚王言。

”诗名《息夫人》,“息夫人”:【“妫gui1”姓(“妫”为陈国姓氏),陈氏,春秋四大美女之一,陈国君主“陈庄公”之女,因嫁给“息国”国君,故亦称“息妫”。

】“息夫人”的故事:【“息妫”省亲时(一说出嫁时),借道蔡国,却被姐夫“蔡侯”纠缠戏弄。

“息侯”闻知后与楚国设计报仇。

“楚文王”借机俘获“蔡侯”,又知道息夫人美貌,亲征息国欲霸息夫人。

危难时刻,息夫人甘以一己之身换息国百姓免遭涂炭,以惊人胆识嫁入楚国,成了楚夫人。

息夫人容貌绝代,目如秋水,脸似桃花,又称“桃花夫人”。

楚文王“熊赀zi1”倍加宠爱,为其在楚国别都“穰邑”(今“河南邓州”西南隅)建造一座“紫金山”,并凿修“桃花洞”。

“桃花夫人”成了文王的贤内助,休养生息、储备重臣、重视教化、严治后宫等许多建议被文王采纳。

文王死后,倾力辅佐太子“熊恽yun4”,除逆安邦,重外交、选贤才、赦天下、劝农桑,大胆改革,最后还政于君,为“楚成王”及后世楚国奠定了雄霸中原的基础。

】与本诗有关的“息夫人”轶事:【息国亡国后,“息侯”被俘成了楚国都城的守门小吏,“息夫人”在楚宫中备受宠爱,三年的时光一晃就过去了,息夫人为“楚文王”生下两个儿子:“楚堵敖”和“楚成王”,但却始终不发一言,楚文王十分纳闷,一定要息夫人说出道理来,息夫人万般无奈,才泪流满面地说道:“吾一妇人而事二夫,不能守节而死,又有何面目向人言语呢!”】看了以上资料,我们知道,这位“息夫人”本是陈国君主的女儿,恐怕也因此有才能辅佐第二任丈夫“楚文王”以及儿子“楚成王”,奠定了楚国的霸业基础。

其中楚文王死后,她还代政了一段时期,可见这是一位性格坚强且有才能的女性。

王维是以她之前“息夫人”的身份来描写的,那么王维的出发点是什么呢?在唐朝“孟棨qi4”的《本事诗》中记载着一件关于本诗创作初衷的轶事:【宁王宪(玄宗兄)贵盛,宠妓数十人,皆绝艺上色。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课外古诗词背诵》八首古诗词原文注释译文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课外古诗词背诵》八首古诗词原文注释译文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课外古诗词背诵》八首古诗词原文注释译文部编版七年级下《课外古诗词背诵》原文:竹里馆(唐)王维独坐幽篁①里,弹琴复长啸②。

深林③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诗词注释:①幽篁:幽是深的意思,篁是竹林。

②啸:嘬口发出长而清脆的声音, 类似于打口哨。

③深林:指“幽篁”。

《竹里馆》译文:月夜,独坐幽静的竹林子里,间或弹弹琴,间或吹吹口哨。

竹林里僻静幽深,无人知晓,却有明月陪伴,殷勤来相照。

赏析:这首小诗总共四句。

拆开来看,既无动人的景语,也无动人的情语;既找不到哪个字是诗眼,也很难说哪一句是警策。

诗中写到景物,只用六个字组成三个词,就是:“幽篁”、“深林”、“明月”。

对普照大地的月亮,用一个“明”字来形容其皎洁,并无新意巧思可言,是人人惯用的陈词。

至于第一句的“篁”与第三句的“林”,其实是一回事,是重复写诗人置身其间的竹林,而在竹林前加“幽”、“深”两字,不过说明其既非庾信《小园赋》所说的“三竿两竿之竹”,也非柳宗无《青水驿丛竹》诗所说的“檐下疏篁十二茎”,而是一片既幽且深的茂密的竹林。

这里,象是随意写出了眼前景物,没有费什么气力去刻画和涂饰。

诗中写人物活动,也只用六个字组成三个词,就是:“独坐”、“弹琴”、“长啸”。

对人物,既没有描绘其弹奏舒啸之状,也没有表达其喜怒哀乐之情;对琴音与啸声,更没有花任何笔墨写出其音调与声情。

表面看来,四句诗的用字造语都是平平无奇的。

但四句诗合起来,却妙谛自成,境界自出,蕴含着一种特殊的艺术魅力。

作者王维《辋川集》中的一首名作,它的妙处在于其所显示的是那样一个令人自然而然为之吸引的意境。

它不以字句取胜,而从整体见美。

它的美在神不在貌,领略和欣赏它的美,也应当遗貌取神,而其神是包孕在意境之中的。

就意境而言,它不仅如施补华所说,给人以“清幽绝俗”(《岘傭说诗》)的感受,而且使人感到,这一月夜幽林之景是如此空明澄净,在其间弹琴长啸之人是如此安闲自得,尘虑皆空,外景与内情是抿合无间、融为一体的。

诗词赏析—这10首五绝情诗,写尽人生的相思与痴情

诗词赏析—这10首五绝情诗,写尽人生的相思与痴情

诗词赏析—这10首五绝情诗,写尽人生的相思与痴情诗词赏析——这10首五绝情诗,写尽人生的相思与痴情多少才子,写下万千诗篇;多少女子,只爱心中伊人。

可最终却发现:你多情无情不过笑语,我相思至深却被你拉黑;你说陪我到白头,现在你却要自由。

这10首五绝情诗,字字句句,浸透了思念的泪水。

才知一份情,怎样安放,也绕不过心中的百转千回。

赋得自君之出矣【唐】·张九龄自君之出矣,不复理残机。

思君如满月,夜夜减清辉。

【诗意】自从你离开家乡远行,我再不去动破旧织机。

想念你犹如天边圆月,一夜一夜减弱了光辉。

【注释】⑴赋得:凡摘取古人成句为题之诗,题首多冠以“赋得”二字。

“自君之出矣”是乐府诗杂曲歌辞名。

⑵君之出矣:夫君离家。

之,助词,无实际意义。

矣,了。

⑶不复:不再。

理残机:理会残破的织布机。

⑷思:思念。

满月:农历每月十五夜的月亮。

⑸减:减弱,消减。

清辉:指皎洁的月光。

【简析】《赋得自君之出矣》是唐代宰相张九龄创作的一首五绝。

此诗描写了丈夫远行的妻子在家中的孤单和对丈夫的思念之情,诗人用月亮的比喻表达含蓄、婉转的思念,形象生动,充满生活气息。

此诗是赋得体,无论是赋诗得题,还是赋诗得句,总之是拟作。

自六朝至唐代,拟此者代不乏人。

诗人拟之,自是一次学诗演练。

首句“自君之出矣”,即拈用成句。

良人离家远行而未归,表明了一个时间概念。

良人离家有多久,诗中没有说,只写了“不复理残机”一句,发人深思:首先,织机残破,久不修理,表明良人离家已很久,女主人长时间没有上机织布了;其次,如果说,人去楼空给人以空虚寂寥的感受。

那么,君出机残也同样使人感到景象残旧衰飒,气氛落寞冷清;再次,机上布织来织去,始终未完成,它仿佛在诉说,女主人心神不定,无心织布,内心极其不平静。

以上,是对事情起因的概括介绍,接着,诗人便用比兴手法描绘她心灵深处的活动:“思君如满月,夜夜减清辉。

”古诗十九首中,以“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直接描摹思妇的消瘦形象,写得相当具体突出,而在这里,诗人用皎皎明月象征思妇情操的纯洁无邪,忠贞专一。

息夫人王维

息夫人王维

息夫人王维息夫人王维:唐代文学界的才情绽放引言:唐代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时期,而在这个时期以后宰相杨国忠的妻子王维也成为了名声大噪的文学家。

她以她的才情和优雅而闻名于世,被誉为“唐代最后的才女”。

本文将以“息夫人王维”为题,通过对她的生平和文学成就的深入研究,展示她在唐代文学界的辉煌光芒。

一、生平概述王维于唐代开元年间,出生在凤翔(今陕西省凤县)一个文化世家。

她的父亲王読是一位文学爱好者和才华横溢的文人,这也为她培养了对文学的浓厚兴趣。

她从小就显示出非凡的才情,追随着父亲接触文学并展现出令人瞩目的天赋。

二、文学成就王维的文学才华很早就展现出来。

她的作品深受当时文学界的赞赏和各路文豪的赞美。

她的诗歌作品有香得意石头残,宛转轻轮,妖媸无字,青鸟飞过等一系列作品。

这些作品融入了她对自然景观和人文情感的独特感悟,体现出她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的追求。

王维的诗歌表达了她对自然世界的深情以及她对人类生活的思考与关怀。

她能够通过简洁而生动的文字,表达出她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同时也体现了她对人生的感悟和对社会现象的批判。

三、与杨国忠的婚姻王维与后来成为唐代著名宰相的杨国忠结婚,这使她与政治权贵结为亲属关系,同时也为她的文学创作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资源。

她和杨国忠的婚姻关系可谓相得益彰,杨国忠对王维的文学创作给予了极大的支持和鼓励。

在杨国忠的帮助下,王维得以更加专注于她的文学创作,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她在这段婚姻中得到了很大的自由发展空间,从而能够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才华和创意。

四、作品影响王维的诗歌作品不仅在当时广为流传,并且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

她的诗歌作品以清新脱俗、充满哲理、意义深远而著称。

她以独特的写作风格展现了对人性、禅理和自然的思索。

她的作品开创了安定小品诗的先河,成为了后世文学创作的重要源泉。

她通过自己的作品,向后人传递了不屈不挠的精神和追求真理的精神。

总结:王维以她的文学才华和优雅赢得了唐代文学界的广泛赞誉。

《西施咏》王维唐诗注释翻译赏析

《西施咏》王维唐诗注释翻译赏析

《西施咏》王维唐诗注释翻译赏析《西施咏》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一首五言古诗,被选入《唐诗三百首》。

这首诗以咏西施为题,借古讽今,抒发了诗人对人生的感慨。

诗的前四句“艳色天下重,西施宁久微。

朝为越溪女,暮作吴宫妃”,描写了西施的美貌和命运的转折。

西施是越国的美女,她的美貌天下闻名。

然而,她最初只是越国若耶溪边的一个浣纱女,过着平凡的生活。

但后来,她被越王勾践选中,献给了吴王夫差,成为了吴宫的宠妃。

这四句诗通过描写西施的人生起伏,表达了诗人对命运无常的感慨。

“贱日岂殊众,贵来方悟稀”两句,进一步强调了西施的贵贱变化。

在她贫贱的时候,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但一旦成为了贵妇人,就引起了人们的惊叹和羡慕。

这两句诗也反映了诗人对社会现实的思考,揭示了人们往往只注重表面的荣华富贵,而忽略了内在的品质和价值。

“邀人傅脂粉,不自著罗衣”两句,描写了西施得到吴王宠爱的情景。

她被人邀请去傅粉施脂,穿上华丽的衣服,但她自己却并不注重这些外在的装饰。

这两句诗通过对西施行为的描写,表现了她的自重和自信,也暗示了她的美丽不仅仅在于外表,更在于她的内在品质。

“君宠益娇态,君怜无是非”两句,描写了西施在吴王面前的娇态和吴王对她的宠爱。

西施得到了吴王的宠爱,变得更加娇纵和任性,但吴王却对她的行为视而不见,不加责备。

这两句诗通过对西施和吴王的描写,讽刺了那些昏庸无道的统治者,他们只知道追求享乐,而不顾国家的安危和人民的死活。

“当时浣纱伴,莫得同车归”两句,描写了西施昔日的浣纱伙伴。

当年,西施和她们一起在若耶溪边浣纱,如今她们却不能和西施一起乘车回到越国。

这两句诗通过对比西施和她的浣纱伙伴的命运,表达了诗人对人生无常的感慨,也暗示了社会的贫富差距和阶级分化。

最后两句“持谢邻家子,效颦安可希”,是诗人对读者的告诫。

他告诉读者,不要盲目地模仿别人,尤其是那些不切实际的行为。

西施的美貌是天生的,她的成功也是偶然的,我们不能期望自己也能像她一样。

这两句诗不仅是对读者的告诫,也是对自己的鞭策,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和对自己的要求。

莫以今时宠,能忘旧日恩的意思

莫以今时宠,能忘旧日恩的意思

莫以今时宠,能忘旧日恩的意思“莫以今时宠,能忘旧日恩”出自唐朝诗人王维的古诗词作品《息夫人》第一二句,其古诗全文如下:莫以今时宠,能忘旧日恩。

看花满眼泪,不共楚王言。

【注释】息夫人:息夫人本是春秋时息国君主的妻子。

公元前680年,楚王灭了息国,将她据为己有。

她虽在楚宫里生了两个孩子:熊艰与熊恽,但默默无言,始终不和楚王说一句话。

楚王问她为什么不说话?她答道:“吾一妇人而事二夫,纵不能死,其又奚言!”今时宠:一作“今朝宠”。

难忘:怎能忘,哪能忘。

旧日恩:一作“昔日恩”。

满眼泪:一作“满目泪”。

【翻译】不要以为今天的宠爱,就能使我忘掉旧日的恩情。

尽管面对着良辰美景,仍然是满面愁容,泪水不断,始终也不愿意和楚王讲一句话。

【赏析】“莫以今时宠,难忘旧日恩”,这两句是拟息夫人的口吻说:不要以为你今天的宠爱,就能使我忘掉旧日的思情。

这实际上也是诗人不与腐朽的统治者同流合污的心声。

“莫以”、“难忘”,以新宠并不足以收买息夫人的心,突出了旧恩的珍贵难忘,显示了淫威和富贵并不能彻底征服弱小者的灵魂。

“看花满眼泪,不共楚王言。

”旧恩难忘,而新宠实际上是一种侮辱。

息夫人在富丽华美的楚宫里,看着本来使人愉悦的花朵,却是满眼泪水,对追随在她身边的楚王始终不共一言。

“看花满眼泪”,只点出精神的极度痛苦,并且在沉默中极力地自我克制着,却没有交待流泪的原因,就为后一句蓄了势。

“不共楚王言”,就显得格外深沉。

这沉默中包含着对人格的污损,爱情的践踏,也许是由此而蓄积在心底的怨愤和仇恨。

诗人塑造了一个受着屈辱,但在沉默中反抗的妇女形象。

唐孟棨《本事诗》记载:“宁王宪(玄宗兄)贵盛,宠妓数十人,皆绝艺上色。

宅左有卖饼者妻,纤白明晰,王一见属目,厚遗其夫取之,宠惜逾等。

环岁,因问之:‘汝复忆饼师否?’默然不对。

王召饼师使见之。

其妻注视,双泪垂颊,若不胜情。

时王座客十余人,皆当时文士,无不凄异。

王命赋诗,王右丞维诗先成,云云(按即《息夫人》)。

《息夫人》的唐诗原文及注释

《息夫人》的唐诗原文及注释

《息夫人》的唐诗原文及注释
《息夫人》的唐诗原文及注释
【作品介绍】
《息夫人》的作者是王维,被选入《全唐诗》的第128卷第21首。

【原文】
息夫人(时年二十)
作者:
唐·王维
莫以今时宠,难忘旧日恩。

看花满眼泪,不共楚王言。

【注释】
①这首诗作于开元八年(720)。

【作者介绍】
王维(701年-761年),字摩诘(mójié),人称诗佛,名字合之为维摩诘,维摩诘乃是佛教中一个在家的大乘佛教的居士,是著名的在家菩萨,意译以洁净、没有染污而著称的人。

可见王维的名字中已与佛教结下了不解之缘。

王维在诗歌上的成就是多方面的,无论边塞、山水诗、律诗还是绝句等都有流传人口的佳篇。

他的诗句被苏轼称为“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他确实在描写自然景物方面,有其独到的造诣。

无论是名山大川的壮丽宏伟,或者是边疆关塞的壮阔荒寒,小桥流水的.恬静,都能准确、精炼地塑造出完美无比的鲜活形象,着墨无多,意境高远,诗情与画意完全融合成为一个整体。

更多古诗欣赏文章敬请关注“”的王维的诗全集栏目。

山水田园诗派是盛唐时期的两大诗派之一,其主要作家是孟浩然、王维、常健、祖咏、裴迪等人,其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是王维和孟浩然,也称为“王孟”。

《息夫人》原文翻译古诗鉴赏

《息夫人》原文翻译古诗鉴赏

《息夫人》原文|翻译|古诗鉴赏《息夫人》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五言绝句,此首五绝巧妙而恰切地以息夫人的史事设喻,来描写卖饼人的妻子不忘旧爱。

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带来息夫人的相关资料介绍,欢迎大家阅读。

《息夫人》原文唐代:王维莫以今时宠,难忘旧日恩。

看花满眼泪,不共楚王言。

《息夫人》译文及注释译文不要以为今天的宠爱,就能使我忘掉旧日的恩情。

尽管面对着良辰美景,仍然是满面愁容,泪水不断,始终也不愿意和楚王讲一句话。

注释息夫人:息夫人本是春秋时息国君主的妻子。

公元前680年,楚王灭了息国,将她据为己有。

她虽在楚宫里生了两个孩子:熊艰与熊恽,但默默无言,始终不和楚王说一句话。

楚王问她为什么不说话?她答道:“吾一妇人而事二夫,纵不能死,其又奚言!”今时宠:一作“今朝宠”。

《息夫人》鉴赏“莫以今时宠,难忘旧日恩”,这两句是拟息夫人的口吻说:不要以为你今天的宠爱,就能使我忘掉旧日的思情。

这实际上也是诗人不与腐朽的统治者同流合污的心声。

“莫以”、“难忘”,以新宠并不足以收买息夫人的心,突出了旧恩的珍贵难忘,显示了淫威和富贵并不能彻底征服弱小者的灵魂。

“看花满眼泪,不共楚王言。

”旧恩难忘,而新宠实际上是一种侮辱。

息夫人在富丽华美的楚宫里,看着本来使人愉悦的花朵,却是满眼泪水,对追随在她身边的楚王始终不共一言。

“看花满眼泪”,只点出精神的极度痛苦,并且在沉默中极力地自我克制着,却没有交待流泪的原因,就为后一句蓄了势。

“不共楚王言”,就显得格外深沉。

这沉默中包含着对人格的污损,爱情的践踏,也许是由此而蓄积在心底的怨愤和仇恨。

诗人塑造了一个受着屈辱,但在沉默中反抗的妇女形象。

唐孟棨《本事诗》记载:“宁王宪(玄宗兄)贵盛,宠妓数十人,皆绝艺上色。

宅左有卖饼者妻,纤白明晰,王一见属目,厚遗其夫取之,宠惜逾等。

环岁,因问之:‘汝复忆饼师否?’默然不对。

王召饼师使见之。

其妻注视,双泪垂颊,若不胜情。

时王座客十余人,皆当时文士,无不凄异。

古诗息夫人·莫以今时宠翻译赏析

古诗息夫人·莫以今时宠翻译赏析

古诗息夫人·莫以今时宠翻译赏析《息夫人·莫以今时宠》作者为唐朝文学家王维。

其古诗词全文如下:莫以今时宠,能忘旧日恩。

看花满眼泪,不共楚王言。

【前言】《息夫人》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五言绝句,是《全唐诗》的第128卷第21首诗。

此首五言绝句巧妙而恰切地以息夫人的史事设喻,来描写卖饼人的妻子不忘旧爱。

前两句写女子不慕眼前的宠幸,怀恋贫贱之交。

以“莫以”、“难忘”构成一个否定的条件句,反衬出息夫人和息国君主旧日的恩情很深,显示了淫威和富贵并不能征服弱小者的心。

后两句写被人夺志的哀怨,花虽美而泪眼相对,对在她身边的楚王却一言不发,进一步写出女子不为荣华富贵所迷惑的志向。

【注释】息夫人:息夫人本是春秋时息国君主的妻子。

公元前680年,楚王灭了息国,将她据为己有。

她虽在楚宫里生了两个孩子:熊艰与熊恽,但默默无言,始终不和楚王说一句话。

楚王问她为什么不说话?她答道:“吾一妇人而事二夫,纵不能死,其又奚言!”今时宠:一作“今朝宠”。

难忘:怎能忘,哪能忘。

旧日恩:一作“昔日恩”。

满眼泪:一作“满目泪”。

【翻译】息夫人本是春秋时息国君主的妻子。

公元前680年,楚王灭了息国,将她据为己有。

她虽在楚宫里生了两个孩子:熊艰与熊恽,但默默无言,始终不和楚王说一句话。

【鉴赏】“莫以今时宠,能忘旧日恩”,这两句是拟息夫人的口吻说:不要以为你今天的宠爱,就能使我忘掉旧日的思情。

这实际上也是诗人不与腐朽的统治者同流合污的心声。

“莫以”、“能忘”,以新宠并不足以收买息夫人的心,突出了旧恩的珍贵难忘,显示了淫威和富贵并不能彻底征服弱小者的灵魂。

“看花满眼泪,不共楚王言。

”旧恩难忘,而新宠实际上是一种侮辱。

息夫人在富丽华美的楚宫里,看着本来使人愉悦的花朵,却是满眼泪水,对追随在她身边的楚王始终不共一言。

“看花满眼泪”,只点出精神的极度痛苦,并且在沉默中极力地自我克制着,却没有交待流泪的原因,就为后一句蓄了势。

“不共楚王言”,就显得格外深沉。

虚实相映 情景相生——王维《息夫人》赏析

虚实相映 情景相生——王维《息夫人》赏析

作者: 周相录
作者机构: 不详
出版物刊名: 文史知识
页码: 26-28页
主题词: 诗人 明月 诗坛 王维 中唐 故事 客观叙述 实相 人心 永恒
摘要:闻一多先生认为,中国古代之学有“感事”的传统。

文人往往“游”乎事中,俯仰流连,抒发自己对事件的体验和感受,而并非只作客观叙述,《息夫人》就是这样一首“感”事而非“记”事的诗。

多情的诗人在烟花场中邂逅了一位风尘女子。

本是一个偶然又寻常的故事,却激发出诗人异常美妙的感觉,令璀璨的唐代诗坛更多了一抹神奇亮丽的色彩。

“二十四桥明月夜”的扬州令多少人心醉神迷!李绅的《宿扬州》,以炽热的激情、绚丽的彩笔,娴熟的技巧,给中唐扬州勾画出一道永恒的风景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息夫人》王维唐诗鉴赏
息夫人
莫以今时宠,
能忘旧日恩。

看花满眼泪,
不共楚王言。

王维诗鉴赏
息夫人本是春秋时息国君主的妻子。

公元前680年,楚王灭了息国,将她据为己有。

她虽在楚宫里生了两个孩子,但默默无言,始终不和楚王说一句话。

“莫以今时宠,能忘旧日恩”,这两句是拟息夫人的口吻,说不要以为你今天的宠爱,就能使我忘掉旧日的思情。

这实际上也是诗人不与腐朽的统治者同流合污的心声。

“莫以”、“能忘”,以新宠并不足以收买息夫人的心,突出了旧恩的珍贵难忘,显示了淫威和富贵并不能彻底征服弱小者的.灵魂。

“看花满眼泪,不共楚王言。

”旧恩难忘,而新宠实际上是一种侮辱。

息夫人在富丽华美的楚宫里,看着本来使人愉悦的花朵,却是满眼泪水,对追随在她身边的楚王始终不共一言。

“看花满眼泪”,只点出精神的极度痛苦,并且在沉默中极力地自我克制着,却没有交待流泪的原因,就为后一句蓄了势。

“不共楚王言”,就显得格外深沉。

这沉默中包含着对人格的污损,爱情的践踏,也许是由此而蓄积在心底的怨愤和仇恨。

诗人塑造了一个受着屈辱,但在沉默中反抗的妇女形象。

唐孟《本事诗》记载:“宁王宪(玄宗兄)贵盛,宠妓数十人,皆绝艺上色。

宅左有卖饼者妻,纤白明晰,王一见属目,厚遗其夫取之,宠惜逾等。

环岁,因问之:‘汝复忆饼师否?’默然不对。

王召饼师使见之。

其妻注视,双泪垂颊,若不胜情。

时王座客十余人,皆当时文士,无不凄异。

王命赋诗,王右丞维诗先成,云云(按即《息夫人》)。

..王乃归饼师,使终其志。

”它不是叙事诗,但却有很不平常的,甚至比一些平淡的叙事诗还要曲折和扣人心弦一些。

限于篇幅,它不能有头有尾地叙述故事,但却抓住或虚构出人物和故事中最富有冲突性、最富有包蕴的一刹那,启发读者从一鳞半爪去想象全龙。

这种在抒中包含着故事,带着“气”的现象,清人纪在评的诗时曾予以指出。

但它的滥觞却可能很早了。

王维这首诗就领先了一百多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