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慈善捐赠行为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合集下载

慈善捐赠者的决策行为与捐赠动机分析

慈善捐赠者的决策行为与捐赠动机分析

慈善捐赠者的决策行为与捐赠动机分析慈善捐赠是社会中一种广泛存在的行为,不仅可以帮助需要帮助的人,也可以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然而,慈善捐赠者的决策行为和捐赠动机却是一个复杂的问题。

本文将从心理学和经济学的角度来分析慈善捐赠者的决策行为和捐赠动机。

一、决策行为慈善捐赠者的决策行为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首先,个人的价值观和信仰系统是决策行为的重要驱动力。

不同的人对于慈善捐赠的重视程度和优先级有所不同,这取决于他们的个人价值观和信仰系统。

例如,一些人可能更关注教育和医疗领域的慈善事业,而另一些人可能更关注环保和动物保护等方面。

其次,社会影响也对决策行为产生重要影响。

人们往往会受到他人的行为和态度的影响,尤其是他们所尊重和崇拜的人。

如果某位名人公开捐赠了一大笔慈善款项,那么很多人可能会受到其影响而进行捐赠。

此外,信息的获取和处理也是决策行为的关键因素。

慈善组织的宣传和信息披露对于捐赠者的决策具有重要影响。

如果慈善组织能够提供详细的项目介绍、资金使用情况和捐赠效果等信息,那么捐赠者更有可能做出明智的决策。

二、捐赠动机慈善捐赠者的捐赠动机也是多种多样的。

首先,道德和伦理因素是捐赠动机的重要组成部分。

很多人认为慈善捐赠是一种道德义务,他们希望通过捐赠来帮助那些处于困境中的人们,减轻他们的痛苦和困苦。

其次,社会认同和社会地位也是一些人进行慈善捐赠的动机之一。

通过捐赠,他们可以展示自己的社会责任感和慈善心,提高自己在社会中的声誉和形象。

此外,个人情感和亲身经历也会影响捐赠动机。

如果一个人曾经亲身经历过困境,或者他的亲人或朋友曾经受到过慈善组织的帮助,那么他更有可能对慈善事业产生情感共鸣,并愿意进行捐赠。

三、决策行为与捐赠动机的关系决策行为和捐赠动机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的关系。

捐赠者的决策行为会受到他们的捐赠动机的驱动,而捐赠动机又会受到决策行为的反馈影响。

例如,如果一个人的捐赠动机是出于道德和伦理的考虑,那么他在决策时可能会更加关注慈善组织的透明度和资金使用情况。

慈善捐赠决策的行为经济学分析

慈善捐赠决策的行为经济学分析

慈善捐赠决策的行为经济学分析在现代社会中,慈善捐赠已经成为一种常见的行为。

然而,人们在进行慈善捐赠时,往往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这其中就包括行为经济学的因素。

行为经济学研究了人们在经济决策中的行为模式和心理因素,而这些因素也在慈善捐赠决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首先,慈善捐赠往往受到情感因素的影响。

人们往往会受到他人的悲惨遭遇、社会问题等信息的触动,从而产生捐赠的意愿。

这种情感因素在行为经济学中被称为“情感偏好”。

例如,当我们看到一个贫困地区的孩子无法上学时,我们会感到心痛和同情,进而产生捐赠的冲动。

这种情感偏好的影响可以通过媒体报道、慈善机构的宣传等渠道加以强化。

其次,慈善捐赠决策还受到社会认同的影响。

人们往往会将自己的慈善行为与他人进行比较,以获得社会认同感。

这种行为经济学中的“社会认同效应”在慈善捐赠中尤为明显。

例如,当一个富有的商人捐赠了一大笔款项后,其他人可能会受到其影响而纷纷效仿,以获得社会认同和尊重。

因此,社会认同效应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人们进行慈善捐赠的决策。

此外,慈善捐赠决策还受到捐赠者的风险态度的影响。

行为经济学中的“风险态度”研究了人们在面临不确定性时的决策模式。

在慈善捐赠中,人们可能会面临捐赠资金被滥用、慈善机构不透明等风险。

有些人对这些风险持谨慎态度,更倾向于捐赠给声誉良好、透明度高的慈善机构,以降低捐赠风险。

而另一些人则更愿意冒险,将捐赠资金投入到有创新性、风险较高的项目中,希望能够取得更大的社会影响。

此外,慈善捐赠决策还受到心理账户的影响。

心理账户是人们将资金划分为不同类别并进行管理的心理过程。

在慈善捐赠中,人们往往会将一部分资金划分为“慈善账户”,并将其用于捐赠。

这种心理账户的划分可以提高人们对慈善捐赠的关注度和意愿。

例如,一个人在心理账户中设定了每月捐赠一定金额给慈善机构,他会更加自觉地履行这一承诺,以维护自己心理账户的平衡。

最后,慈善捐赠决策还受到信息不对称的影响。

行为经济学中的“信息不对称”研究了在交易过程中,一方拥有比另一方更多或更准确的信息时所产生的影响。

个人慈善捐赠行为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个人慈善捐赠行为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个人慈善捐赠行为及其影响因素分析首先,个人慈善捐赠行为是出于人道主义精神和道德义务的驱动。

人们相信帮助他人是一种道德行为,能够体现自己对社会的责任和关心。

捐助者往往在自己富有和成功的时候,回顾自己的成长过程,感恩自己所受到的帮助,并希望能够回报社会。

其次,个人慈善捐赠行为受到个人的价值观和信仰体系的影响。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价值观和信仰,有些人认为帮助他人是一种人生的意义,而有些人可能更注重个人利益和享受。

基督教的“爱人如己”和佛教的“布施行善”等信条,都推崇慈善捐赠行为,并对信徒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同时,个人慈善捐赠行为也受到个人的经济能力的制约。

只有个人经济状况相对较好,有一定的财富积累,才能够有条件进行慈善捐赠。

因此,在经济欠发达地区或者贫困家庭,慈善捐赠行为相对较少。

此外,个人慈善捐赠行为还受到大环境的影响。

社会中的慈善活动宣传和报道,有助于提高人们的慈善意识和参与度。

政府的相关政策措施,如减税政策和慈善组织的合法监管,也能够促进个人慈善捐赠行为的发展。

此外,社会舆论和道德约束,对于捐赠者的行为也产生一定的约束和影响。

最后,个人慈善捐赠行为的影响因素还包括个人与慈善组织之间的信息问题。

捐助者需要了解慈善组织的信誉度和资金使用情况,以确保自己的捐赠能够产生正面的影响。

同时,慈善组织也需要加强对外宣传,提高透明度,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从而吸引更多的个人参与慈善捐赠。

综上所述,个人慈善捐赠行为是一种积极回报社会、体现个人社会责任的行为。

个人慈善捐赠行为受到人道主义精神、个人价值观和信仰、经济能力、社会环境以及信息问题等因素的影响。

为了促进个人慈善捐赠行为的发展,我们可以加强慈善教育和宣传,制定慈善捐赠奖励政策,加强慈善组织的监管和透明度,使慈善捐赠行为在社会中得到更好的发展。

个人慈善捐赠行为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个人慈善捐赠行为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个人慈善捐赠行为及其影响因素分析首先,个人的经济实力是影响慈善捐赠行为的重要因素之一、只有当个人具备一定的财富积累或经济收入较为稳定时,才有能力进行慈善捐赠。

较高的收入水平使得个人能够有更多的闲置财物用于捐赠,同时也增加了个人对于自己社会责任的认识和意识。

而贫困的个人则很难产生捐赠的意愿,因为他们往往是接受帮助的一方,自己也面临生活的压力。

其次,个人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对慈善捐赠行为的影响也是非常重要的。

个人的价值观念是指个人对于财富的看法和利他主义的态度。

一些人将慈善捐赠视为一种责任和义务,认为富有者应该回馈社会;而另一些人则将财富视为个人享受的工具,不愿意将其分享。

同时,道德观念对于慈善捐赠也有显著的影响,道德观念高尚的个人更有可能愿意通过慈善捐赠行为来帮助他人。

此外,社会关系和社会认可也对个人慈善捐赠行为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个人在社会中处于不同的社会关系网络中,关系的密切程度和个人所处的社会地位都会对慈善捐赠行为产生影响。

一方面,个人可能通过社会关系获得一些有关慈善的信息,了解到一些慈善组织的运作情况。

另一方面,一些社会地位较高的人士通过慈善捐赠来展示自己的地位和影响力,从而获得社会的认同和赞誉。

最后,媒体宣传和政府支持也对个人慈善捐赠行为产生积极的影响。

媒体宣传可以在不同的渠道上向公众传递慈善捐赠的正面价值,调动公众的积极性和关注度。

政府的支持可以通过相关政策和法规来鼓励和引导个人进行慈善捐赠,提供相应的税收优惠和其他激励措施,从而促进个人的捐赠行为。

综上所述,个人慈善捐赠行为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经济实力、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社会关系和社会认可、媒体宣传和政府支持等。

了解这些影响因素可以帮助社会各界更好地引导和促进个人进行慈善捐赠,从而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慈善捐赠行为的动机及其影响因素

慈善捐赠行为的动机及其影响因素

慈善捐赠行为的动机及其影响因素慈善捐赠是指个人或组织为了社会福利而捐献财物或服务的行为。

慈善捐赠行为的动机是个人或组织选择进行慈善捐赠的原因,而影响慈善捐赠行为的因素则与个体、社会以及慈善机构等多方面的因素有关。

本文将以慈善捐赠的动机为切入点,综合运用社会心理学、经济学和社会学等相关理论,探讨慈善捐赠行为的影响因素,以期深入理解慈善行为背后的内在动机与外在影响。

1、个人因素的影响1.1社会认同个体参与慈善捐赠行为的一个重要动机是为了获得其他人的认同和赞赏。

社会认同是个体为了获得他人接受和尊重而努力的一种需求。

当个体主动参与慈善行为时,他们通常会收到他人的赞赏和认同,从而满足了社会认同的需求,进而增强了他们参与慈善的动机。

1.2利他主义利他主义是个体帮助他人、关注他人福利的意愿和行为。

个体在进行慈善捐赠时,往往追求给予他人帮助和关爱的乐趣和满足感。

根据社会心理学的“利他主义原则”,个体倾向于通过慈善行为来减少社会不平等,缓解他人的需求和苦难,从而获得满足感和幸福感。

1.3社会责任感个体具有的社会责任感也是慈善捐赠行为的动机之一。

个体对社会福利和公益事业的关注和参与,可以通过慈善捐赠来履行自己的社会责任感,并体现出个体对社会的承担和关心。

2、社会因素的影响2.1社会价值观念个人参与慈善捐赠行为的动机与其社会价值观念有密切关系。

社会价值观念是个体对社会问题、道德标准等的态度和看法。

当社会价值观念强调关爱、公平、公正等社会价值时,个体更容易产生捐赠行为的动机。

而当社会价值观念强调个人权利、个人财富的追求时,个体参与慈善捐赠的动机则相对较弱。

2.2社会认可和慈善文化与慈善行为的认可度和慈善文化的发展程度密切相关。

社会对慈善行为的正态化以及对捐赠者的认可和赞赏,可以使个体更容易参与慈善行为。

透过社会对慈善捐赠行为的社会化和宣扬,可以增强个体参与慈善的动机,促进社会整体的慈善文化建设。

2.3生活经历和社会交往个体的生活经历和社会交往也会影响他们参与慈善捐赠的动机。

慈善捐赠行为的动机及其影响因素

慈善捐赠行为的动机及其影响因素

慈善捐赠行为的动机及其影响因素慈善捐赠行为是人类社会的常见现象之一,它代表着人性的善良和关爱。

尽管人们对慈善捐赠行为普遍认识到其积极作用,但是其动机及其影响因素等问题仍存在争议。

因此,本文将从动机和影响因素两个维度来探究这一问题。

首先,慈善捐赠行为的动机有多种可能原因。

首先,道德原则是慈善捐赠行为的重要动机,人们往往是出于道德责任感和对社会的义务感而捐赠。

乔治·赫伯特·梭尔所说,道德义务的意义在于引导捐赠者去做正确的事情,尽管他们可能不喜欢做。

其次,慈善捐赠行为的动机可能是为了回报,即因为某种原因而受到了别人的好处。

这种动机常常是由于某个人所受的帮助,或者对某个人的救助所产生的感激之情。

此外,慈善捐赠行为的动机还可能源于个人满足、自我感觉良好和自我肯定等因素,这种动机常出现在喜欢自我关注和名望的个人身上。

其次,影响慈善捐赠行为的因素可能有多种。

首先,个人的社会经济地位可能与他们是否捐赠相关。

调查显示,高收入家庭往往会更有可能捐赠,而低收入家庭则更难以做出慈善捐赠行为。

其次,人们的年龄、性别、家庭背景、宗教信仰、个性特征等方面也可能影响捐赠行为。

例如,有研究显示,女性通常比男性更倾向于慈善捐赠行为,而宗教信仰和个性特征也可以影响个体行为。

此外,影响慈善捐赠行为的因素还包括捐赠项目(例如,灾区救助、环境保护、儿童福利等)、关注度、社交网络等方面。

最后,慈善捐赠行为对社会和个人都有积极影响。

首先,它可以构建社会信任,促进社会和谐与稳定。

慈善捐赠行为有助于形成一个互信、互惠、互利的互助关系,进而强化社会信任,增强社会的凝聚力和稳定性。

其次,慈善捐赠行为能够促进社会改善,缓解社会矛盾。

捐赠者可以通过捐助资金、物品和时间来帮助需要的人,缓解他们的生活问题、健康问题、教育问题等。

最后,慈善捐赠行为对个人也有积极影响。

捐赠者往往会受到社会赞扬和良心的安慰,并在捐赠行为中获得自豪感、满足感和归属感,有助于促进其正面情绪和人际交往质量。

捐赠行为的社会心理分析与应用

捐赠行为的社会心理分析与应用

捐赠行为的社会心理分析与应用一、引言捐赠行为是社会中的一种常见行为,它既能够满足慈善机构、公益组织等机构的资金需求,同时也可以使出捐赠行为的人们感觉到自己有所作为,帮助到了需要帮助的人们,从而获得一种精神上的满足感。

因此,对于社会心理学家和社会工作者而言,对捐赠行为进行社会心理分析,探究出人们进行捐赠的原因和动因,有助于更好地推动慈善事业的发展,也可以满足人们精神上的需求。

二、捐赠行为的心理分析(一)1.互惠性原则在捐赠行为中的作用互惠性原则是指,在人际互动中,当一个人做出让步时,另一个人在心理上需要感受到回报,而这种回报不一定是物质的、直接的回报,更多的是一种情感上的回报。

在捐赠行为中,出捐赠的人们通常会认为自己是在帮助到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从而获得一种精神上的满足感,而这种满足感可以看作是出捐赠者对互惠性原则的一种满足。

(二)2.社会归属感在捐赠行为中的作用社会归属感是指一个人在社会中的归属感。

对于出捐赠者而言,由于捐赠行为是一种能够帮助到需要帮助的人们的行为,所以出捐赠者在进行捐赠行为的时候,会感觉到自己对于社会的归属感更加强烈。

在当前社会,社会归属感是一种越来越重要的情感需求,而捐赠行为则为社会归属感的需求提供了一种满足途径。

(三)3.群体效应在捐赠行为中的作用群体效应是指当一个人处在一个群体之中时,他会受到群体中成员的影响,从而产生一些行为上的改变。

在捐赠行为中,特别是在公众募捐行动中,由于社会媒体等渠道的广泛传播,出捐赠者通常会受到其他出捐赠者的影响,从而受到鼓励或刺激,产生出捐赠行为。

(四)4.善意推断在捐赠行为中的作用善意推断是指人们会尽量以一种积极的方式解释和理解他人的行为。

在捐赠行为中,出捐赠者通常会认为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们并不是因为自己的过错而导致需要帮助,而是由于一些身体上或社会上的原因,导致他们不得不需要帮助。

这种对于需要帮助的人的善意推断,能够促使出捐赠者更加积极地出捐赠。

个人慈善捐赠行为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个人慈善捐赠行为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个人慈善捐赠行为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目前关于网络捐赠的研究中,研究者多关注个体因素或信息框架对捐赠的影响,很多研究都发现具有高利他人格的个体的捐赠意愿更
(1)在影响个体捐赠意愿的过程中,个体特质(利他人格)与求助信息特征(特征框架)存在交互作用;且情感共情在其中起部分中介作用。

(2)在影响个体捐赠意愿的过程中,个体特质(利他人格)与求助信息特征(受助者能力)存在交互作用;且认知共情在其中起完全中介作用。

过去,福利服务主要由政府机构提供,其他机构与个人仅作为补充。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与智能客户端的普及,网络公益平台逐渐兴起并发展壮大,成为了公益事业的重要补充,不仅为政府财政减轻了压力,也利于在全社会形成一种助人的风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个人慈善捐赠行为及其影响因素分析社会学专业学生肖海逍指导教师戚晓明摘要:慈善捐赠行为是一种人与人互动的行为模式,“捐赠者”与“被捐赠者”彼此扮演不同的社会角色,而每个角色的慈善捐赠行为则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

本文通过对南京市民众的抽样调查,发现影响个人慈善捐赠行为的各项因素主要是性别、宗教、收入和心理状况等,其中收入因素对个人的慈善捐赠行为影响最大,直接决定了个人会否最终实施慈善捐赠行为与捐赠数额的多寡。

关键词:慈善捐赠;影响因素;非营利慈善组织A Research on Individual Behavior of Charitable Donation and theInfluencing FactorsStudent majoring in sociology XIAO Hai-xiaoTutor QI Xiao-mingAbstract:Charitable donation is one of the behavior patterns of human interaction, "donor" and "to be donated," each plays a different social role and many factors make effects on it. Based on a research on a sample of people in Nanjing, I found that the foremost factors of individual charitable donations were sex, religion, income and mental state, etc. The income has most influence on the individual because the acts of individuals’charitable donations and the amount of donation depends on it.Key words:Charitable Donations;Influencing Factors;Non-Profit Charitable Organization前言目前国内各类期刊杂志上发表的有关慈善捐赠的研究成果有逐渐增多的现象,见诸报端的有关慈善事业的新闻也在不断增多。

2006年民政部公布了首部《中国慈善事业发展指导纲要(2007-2010)》,[1]这标志着我国现代慈善事业的发展已经告别了上世纪90年代以来的“蹒跚学步期”,正在步入“快速成长期”。

据《2007年度中国慈善捐赠情况分析报告》披露: 2007年,我国公众和企业的慈善捐赠(款物)总额达到了223.16亿元,约占GDP总量的0.09%,与2006年相比,增长123%,其中全年平民捐赠额近32亿元,人均捐款近2.5元,有大约10%的个人参与了捐助。

[1]2008年,受自然灾害、新税法、行业(非营利)组织发展等影响,我国慈善市场更是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无论慈善大环境、公众与企业界的捐赠热情、慈善组织,都呈现出加速度发展的空前局面。

以汶川大地震为例,截至2008年8月11日12时,全国共接收国内外社会各界捐赠(款物)总额592.73亿元,超过了2007年度的捐赠总和。

[2]但目前学术界对慈善捐赠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非营利慈善组织和企业的社会责任层面,更多的是从经济学、心理学、公共政策学的角度探讨,很少从个人慈善捐赠的社会行为角度来探讨。

本文将开辟出一个独特的角度,即从社会学的角度来探讨个人的慈善捐赠行为及其影响因素。

慈善捐赠行为是一种人与人互动的行为模式,“捐赠者”与“被捐赠者”彼此扮演不同的社会角色,而每个角色的行为模式常受其所扮演职位的影响。

[3]有些社会阶层是先天已经存在的,例如男、女、贫、富;有些社会阶层是个人后天通过努力得来的,例如学历、社会地位。

慈善捐赠行为常受许多因素影响,而社会阶层就是其中之一,贫者、富者因为先天经济能力的不同,故常理而言富者比穷者更具有能力捐赠。

但结果往往并非如此,笔者经常会看见,一位贫者平时节衣缩食,却在非营利慈善组织劝募时把毕生的积蓄全数捐出,而这样感人的情节也经常被传播媒体专题报导并受人尊崇,为什么?因为从社会学角度来说,那不是常态的社会行为,所以才值得民众特别赞赏。

一、文献回顾(一)影响慈善事业的相关因素影响慈善事业的因素概括起来集中在制度环境和慈善组织自身建设两个大的方面。

1.制度环境因素在慈善事业发展的制度环境方面,近些年的研究文献特别关注政府管理、税制优惠、法制规范等方面。

例如,孙萍、吕志鹃认为,“从慈善事业的产生来看,慈善事业的发展与政府的政策密切相关”。

[4]学者指出我国慈善事业的发展一直未能脱离政府,慈善事业的发展“春天”是与政府的大力推动关系密切,但这种“密切关系”亦阻碍着我国慈善事业的发展。

[5]税收优惠是学术界给予较高关注的一个方面。

孙萍、吕志鹃指出“从慈善事业的功能来看,慈善事业的发展是政府社会管理职能的有力补充”,[4]相比大多国家而言,目前我国关于慈善事业上的税收优惠体制确实存在很多不足,主要表现在优惠额度低、免税程序复杂、获得慈善优惠资格的慈善组织较少等方面。

法制规范方面,郑功成指出,“目前,我国尚无专门规范慈善组织的实体内容的法律法规,包括对慈善组织的性质定位、慈善事业运行的政策规范、监督机制机构组成等方面,即使已颁布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往往也缺乏具体的可操作的配套政策而难以真正落实”。

他还指出,现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捐赠法》只解决了捐赠行为的定性问题,并不能解决慈善事业发展的诸多现实问题。

[6]2.慈善组织自身建设因素郑功成认为慈善组织公信力缺乏是一个不良因素。

[6]社会募捐不规范,多头募捐现象的存在,部分慈善组织对资金的筹集、捐赠款项的运用、去向未能如实向社会公布等等,导致慈善机构和捐助活动的公信力不足,捐赠资金的安全性存在隐患;有的组织把资源捐赠活动转为变相摊派,挪用甚至侵占捐赠款,有的组织以捐赠为名从事营利活动,甚至出现借捐赠名义促销、行骗等违法行为。

[7]目前我国的慈善事业还没有真正形成稳定的善款筹集和增值渠道,慈善资金来源多为项目性及一次性募捐所得,劝募方式单一、资金筹集渠道不畅,慈善资金数量少、救助面窄,水平低,多为临时性、随机性行为,慈善事业的独特优势尚未充分发挥出来”。

[8]贺永萍亦指出,“慈善组织在宣传方面的不到位以及运作机制方面的不健全,使老百姓对慈善事业知之甚少或者缺乏信任”。

[9](二)国内慈善捐赠行为的研究现状目前国内关于慈善捐赠行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企业的社会责任层面,只有厦门大学和集美大学少部分学者专注于个体慈善捐赠行为的研究,但更多的学者是从经济学的角度对慈善捐赠行为进行探讨。

例如大多数学者在研究企业慈善捐赠行为时的理论基础均是经济学的利益相关者理论和企业公民理论,厦门大学郑启五和黄斌云学者在研究个体的慈善捐赠行为时的理论基础则是新古典主义经济学利他主义的公共财理论,该理论认为认为人类是理性的自利计算者,他们常会追求个人利益极大化,人类在捐赠过程中可感受到心理满足感,那是个人效率最大化,此外捐赠的产出是公共财产,公共财产具有非排他性,所有的人都可享受到捐赠所产生的好处。

[10]与之相反的是,一海之隔的台湾学者近年来则大多倾向于研究个体的慈善捐赠行为,其理论基础则是社会学的符号互动理论和交换理论,孙仲文教授及其学生则是近年来运用社会学理论研究个人慈善捐赠行为的突出佼佼者。

[11](三)影响捐赠行为的相关因素如何让捐赠者愿意持续捐赠,让潜在捐赠者愿意出来捐赠,又如何实施有效募捐策略为社会慈善团体筹措财源呢?笔者认为捐赠并非天生就会的,需要加以引导;综合国内相关学者的研究报告,影响捐赠行为的相关因素可归纳为人口特质因素、心理因素、社会文化因素三大类,笔者整理了台湾孙仲文及其学生的研究文献,列出影响捐赠行为的相关因素图表,见下表1。

表1影响捐赠行为的相关因素包括內容历年学者研究结果人口特质因素性别年龄教育程度宗教信仰薪资待遇1.女性捐赠者数高于男性。

2.年龄35-60岁中高年龄层捐赠者数相对多。

3.高学历偏向捐赠社会服务慈善团体,低学历偏向捐赠宗教团体。

4.佛教、基督等宗教徒倾向捐赠自己的宗教团体。

5.待遇高者捐赠金额多于待遇低者。

心理因素动机;认知信念;态度1.内在动机有:行善积德、求福报、感恩、成就感、神圣使命、去除病痛等。

2.外在影响因素:社会地位、社会期待、工作压力、家庭压力、传统文化因素等。

社会文化个人归属的文化团体本身家庭个人扮演角色与社会地位1.据调查,普通民众捐款人中约有五分之一捐给宗教团体,与宗教信仰有关。

2.父母的捐赠行为强烈影响孩子长成大人后的捐赠行为。

3.亲朋好友的捐赠行为对捐赠者有无形的影响二、研究设计(一)研究核心概念的界定“慈善捐赠”,是指出于人道主义动机,无偿捐赠或资助慈善事业的一种社会互动行为。

“非营利慈善组织”,是指不以营利为目的专注于发展社会慈善事业的组织结构。

非营利慈善组织是政府以外的为推进社会慈善事业发展的组织,它的出现一般被理解为是政府组织功能失灵的产物。

(二)研究方法笔者通过搜集相关的理论与文献资料,包含国内外书籍、期刊、论文、政府出版物,以此为基础设定了研究的核心。

本此研究主要采用了问卷调查法,选取江苏省南京市地区的一般民众为抽样样本进行了封闭式问卷调查,采用多段抽样和偶遇抽样相结合的抽样方法,发放问卷200份,回收问卷扣除漏填部份,有效问卷191份,问卷有效率95.5%。

全部问卷资料由调查员审查、核实后进行编码,输入计算机,利用SPSS分析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运用次数分配、卡方检验来分析南京市地区一般民众的慈善捐赠行为,借此通过量化的数据来评估影响慈善捐赠行为的因素。

例如了解一般民众心中的捐赠动机是什么?影响捐赠的因素是什么?目前捐赠的情况是怎样的?未来仍有捐赠的意愿吗?等等。

本次调查问卷的编写主要参考了Schervish等人研发的七大变项群组问卷数据,[12]也间接参考了台湾著名社会学学者孙仲山教授及其学生设计的捐赠变项群组,[11]因此设定的研究变项为人口特质、心理因素、社会文化因素;问卷共计19题,问卷中第11题为多选题,其余均为单选题,内容包含捐赠行为、捐赠动机、捐赠态度、捐赠反馈、捐赠金额与自身经济情况等。

(三)研究目的捐赠者是民间非营利慈善组织的衣食父母,为什么有些民间慈善福利机能构轻而易举获得捐赠款,但有些机构例如学术机构、文化团体募捐却不见成效;诚如学者所论述,慈善捐赠的行销策略有其特殊的重要性,那么令人好奇的是,影响人们的捐赠因素是什么?捐赠者心目中所想要交换的物品是什么?捐赠者仍会持续捐赠某团体吗?哪种心裡动机让捐赠者愿意持续捐赠或不愿意捐赠掉头而去?本研究报告以江苏省南京市民众为抽样样本,研究目的是为了解以下现象:(1)影响个人慈善捐赠行为的各项因素是什么?(2)不同性别对捐赠行为是否有影响?(3)不同宗教信仰对捐赠行为是否有影响?(4)不同收入者对捐赠行为是否有影响?三、个人慈善捐赠行为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一)人口特质分类统计表2人口特质变项名称組別人数百分比%性別男女9010147.152.9宗教无信仰佛道教基督教其它11241271158.721.514.15.7月平均收入不到1500元1500元-3000元3000元-5000元5000元-10000元10000元以上没工作4966451131725.734.623.65.81.88.5合计191 100.0经统计发现,此次受访的调查对象共191人,男90(47.1%)人,女101(52.9%)人;其中无信仰者最多,为112人(占58.7%),其次是佛道教信仰者41人(占21.5%);月平均收入方面,1500元至3000元的受调查者较多,为66人(占34.6%),1500元以下者为49人(占25.7%),3000元至5000元者为45人(占23.6%),没工作无收入者为17人(占8.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