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慈善捐赠行为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合集下载

慈善捐赠者的决策行为与捐赠动机分析

慈善捐赠者的决策行为与捐赠动机分析

慈善捐赠者的决策行为与捐赠动机分析慈善捐赠是社会中一种广泛存在的行为,不仅可以帮助需要帮助的人,也可以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然而,慈善捐赠者的决策行为和捐赠动机却是一个复杂的问题。

本文将从心理学和经济学的角度来分析慈善捐赠者的决策行为和捐赠动机。

一、决策行为慈善捐赠者的决策行为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首先,个人的价值观和信仰系统是决策行为的重要驱动力。

不同的人对于慈善捐赠的重视程度和优先级有所不同,这取决于他们的个人价值观和信仰系统。

例如,一些人可能更关注教育和医疗领域的慈善事业,而另一些人可能更关注环保和动物保护等方面。

其次,社会影响也对决策行为产生重要影响。

人们往往会受到他人的行为和态度的影响,尤其是他们所尊重和崇拜的人。

如果某位名人公开捐赠了一大笔慈善款项,那么很多人可能会受到其影响而进行捐赠。

此外,信息的获取和处理也是决策行为的关键因素。

慈善组织的宣传和信息披露对于捐赠者的决策具有重要影响。

如果慈善组织能够提供详细的项目介绍、资金使用情况和捐赠效果等信息,那么捐赠者更有可能做出明智的决策。

二、捐赠动机慈善捐赠者的捐赠动机也是多种多样的。

首先,道德和伦理因素是捐赠动机的重要组成部分。

很多人认为慈善捐赠是一种道德义务,他们希望通过捐赠来帮助那些处于困境中的人们,减轻他们的痛苦和困苦。

其次,社会认同和社会地位也是一些人进行慈善捐赠的动机之一。

通过捐赠,他们可以展示自己的社会责任感和慈善心,提高自己在社会中的声誉和形象。

此外,个人情感和亲身经历也会影响捐赠动机。

如果一个人曾经亲身经历过困境,或者他的亲人或朋友曾经受到过慈善组织的帮助,那么他更有可能对慈善事业产生情感共鸣,并愿意进行捐赠。

三、决策行为与捐赠动机的关系决策行为和捐赠动机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的关系。

捐赠者的决策行为会受到他们的捐赠动机的驱动,而捐赠动机又会受到决策行为的反馈影响。

例如,如果一个人的捐赠动机是出于道德和伦理的考虑,那么他在决策时可能会更加关注慈善组织的透明度和资金使用情况。

慈善捐赠决策的行为经济学分析

慈善捐赠决策的行为经济学分析

慈善捐赠决策的行为经济学分析在现代社会中,慈善捐赠已经成为一种常见的行为。

然而,人们在进行慈善捐赠时,往往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这其中就包括行为经济学的因素。

行为经济学研究了人们在经济决策中的行为模式和心理因素,而这些因素也在慈善捐赠决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首先,慈善捐赠往往受到情感因素的影响。

人们往往会受到他人的悲惨遭遇、社会问题等信息的触动,从而产生捐赠的意愿。

这种情感因素在行为经济学中被称为“情感偏好”。

例如,当我们看到一个贫困地区的孩子无法上学时,我们会感到心痛和同情,进而产生捐赠的冲动。

这种情感偏好的影响可以通过媒体报道、慈善机构的宣传等渠道加以强化。

其次,慈善捐赠决策还受到社会认同的影响。

人们往往会将自己的慈善行为与他人进行比较,以获得社会认同感。

这种行为经济学中的“社会认同效应”在慈善捐赠中尤为明显。

例如,当一个富有的商人捐赠了一大笔款项后,其他人可能会受到其影响而纷纷效仿,以获得社会认同和尊重。

因此,社会认同效应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人们进行慈善捐赠的决策。

此外,慈善捐赠决策还受到捐赠者的风险态度的影响。

行为经济学中的“风险态度”研究了人们在面临不确定性时的决策模式。

在慈善捐赠中,人们可能会面临捐赠资金被滥用、慈善机构不透明等风险。

有些人对这些风险持谨慎态度,更倾向于捐赠给声誉良好、透明度高的慈善机构,以降低捐赠风险。

而另一些人则更愿意冒险,将捐赠资金投入到有创新性、风险较高的项目中,希望能够取得更大的社会影响。

此外,慈善捐赠决策还受到心理账户的影响。

心理账户是人们将资金划分为不同类别并进行管理的心理过程。

在慈善捐赠中,人们往往会将一部分资金划分为“慈善账户”,并将其用于捐赠。

这种心理账户的划分可以提高人们对慈善捐赠的关注度和意愿。

例如,一个人在心理账户中设定了每月捐赠一定金额给慈善机构,他会更加自觉地履行这一承诺,以维护自己心理账户的平衡。

最后,慈善捐赠决策还受到信息不对称的影响。

行为经济学中的“信息不对称”研究了在交易过程中,一方拥有比另一方更多或更准确的信息时所产生的影响。

个人慈善捐赠行为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个人慈善捐赠行为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个人慈善捐赠行为及其影响因素分析首先,个人慈善捐赠行为是出于人道主义精神和道德义务的驱动。

人们相信帮助他人是一种道德行为,能够体现自己对社会的责任和关心。

捐助者往往在自己富有和成功的时候,回顾自己的成长过程,感恩自己所受到的帮助,并希望能够回报社会。

其次,个人慈善捐赠行为受到个人的价值观和信仰体系的影响。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价值观和信仰,有些人认为帮助他人是一种人生的意义,而有些人可能更注重个人利益和享受。

基督教的“爱人如己”和佛教的“布施行善”等信条,都推崇慈善捐赠行为,并对信徒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同时,个人慈善捐赠行为也受到个人的经济能力的制约。

只有个人经济状况相对较好,有一定的财富积累,才能够有条件进行慈善捐赠。

因此,在经济欠发达地区或者贫困家庭,慈善捐赠行为相对较少。

此外,个人慈善捐赠行为还受到大环境的影响。

社会中的慈善活动宣传和报道,有助于提高人们的慈善意识和参与度。

政府的相关政策措施,如减税政策和慈善组织的合法监管,也能够促进个人慈善捐赠行为的发展。

此外,社会舆论和道德约束,对于捐赠者的行为也产生一定的约束和影响。

最后,个人慈善捐赠行为的影响因素还包括个人与慈善组织之间的信息问题。

捐助者需要了解慈善组织的信誉度和资金使用情况,以确保自己的捐赠能够产生正面的影响。

同时,慈善组织也需要加强对外宣传,提高透明度,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从而吸引更多的个人参与慈善捐赠。

综上所述,个人慈善捐赠行为是一种积极回报社会、体现个人社会责任的行为。

个人慈善捐赠行为受到人道主义精神、个人价值观和信仰、经济能力、社会环境以及信息问题等因素的影响。

为了促进个人慈善捐赠行为的发展,我们可以加强慈善教育和宣传,制定慈善捐赠奖励政策,加强慈善组织的监管和透明度,使慈善捐赠行为在社会中得到更好的发展。

个人慈善捐赠行为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个人慈善捐赠行为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个人慈善捐赠行为及其影响因素分析首先,个人的经济实力是影响慈善捐赠行为的重要因素之一、只有当个人具备一定的财富积累或经济收入较为稳定时,才有能力进行慈善捐赠。

较高的收入水平使得个人能够有更多的闲置财物用于捐赠,同时也增加了个人对于自己社会责任的认识和意识。

而贫困的个人则很难产生捐赠的意愿,因为他们往往是接受帮助的一方,自己也面临生活的压力。

其次,个人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对慈善捐赠行为的影响也是非常重要的。

个人的价值观念是指个人对于财富的看法和利他主义的态度。

一些人将慈善捐赠视为一种责任和义务,认为富有者应该回馈社会;而另一些人则将财富视为个人享受的工具,不愿意将其分享。

同时,道德观念对于慈善捐赠也有显著的影响,道德观念高尚的个人更有可能愿意通过慈善捐赠行为来帮助他人。

此外,社会关系和社会认可也对个人慈善捐赠行为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个人在社会中处于不同的社会关系网络中,关系的密切程度和个人所处的社会地位都会对慈善捐赠行为产生影响。

一方面,个人可能通过社会关系获得一些有关慈善的信息,了解到一些慈善组织的运作情况。

另一方面,一些社会地位较高的人士通过慈善捐赠来展示自己的地位和影响力,从而获得社会的认同和赞誉。

最后,媒体宣传和政府支持也对个人慈善捐赠行为产生积极的影响。

媒体宣传可以在不同的渠道上向公众传递慈善捐赠的正面价值,调动公众的积极性和关注度。

政府的支持可以通过相关政策和法规来鼓励和引导个人进行慈善捐赠,提供相应的税收优惠和其他激励措施,从而促进个人的捐赠行为。

综上所述,个人慈善捐赠行为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经济实力、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社会关系和社会认可、媒体宣传和政府支持等。

了解这些影响因素可以帮助社会各界更好地引导和促进个人进行慈善捐赠,从而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慈善捐赠行为的动机及其影响因素

慈善捐赠行为的动机及其影响因素

慈善捐赠行为的动机及其影响因素慈善捐赠是指个人或组织为了社会福利而捐献财物或服务的行为。

慈善捐赠行为的动机是个人或组织选择进行慈善捐赠的原因,而影响慈善捐赠行为的因素则与个体、社会以及慈善机构等多方面的因素有关。

本文将以慈善捐赠的动机为切入点,综合运用社会心理学、经济学和社会学等相关理论,探讨慈善捐赠行为的影响因素,以期深入理解慈善行为背后的内在动机与外在影响。

1、个人因素的影响1.1社会认同个体参与慈善捐赠行为的一个重要动机是为了获得其他人的认同和赞赏。

社会认同是个体为了获得他人接受和尊重而努力的一种需求。

当个体主动参与慈善行为时,他们通常会收到他人的赞赏和认同,从而满足了社会认同的需求,进而增强了他们参与慈善的动机。

1.2利他主义利他主义是个体帮助他人、关注他人福利的意愿和行为。

个体在进行慈善捐赠时,往往追求给予他人帮助和关爱的乐趣和满足感。

根据社会心理学的“利他主义原则”,个体倾向于通过慈善行为来减少社会不平等,缓解他人的需求和苦难,从而获得满足感和幸福感。

1.3社会责任感个体具有的社会责任感也是慈善捐赠行为的动机之一。

个体对社会福利和公益事业的关注和参与,可以通过慈善捐赠来履行自己的社会责任感,并体现出个体对社会的承担和关心。

2、社会因素的影响2.1社会价值观念个人参与慈善捐赠行为的动机与其社会价值观念有密切关系。

社会价值观念是个体对社会问题、道德标准等的态度和看法。

当社会价值观念强调关爱、公平、公正等社会价值时,个体更容易产生捐赠行为的动机。

而当社会价值观念强调个人权利、个人财富的追求时,个体参与慈善捐赠的动机则相对较弱。

2.2社会认可和慈善文化与慈善行为的认可度和慈善文化的发展程度密切相关。

社会对慈善行为的正态化以及对捐赠者的认可和赞赏,可以使个体更容易参与慈善行为。

透过社会对慈善捐赠行为的社会化和宣扬,可以增强个体参与慈善的动机,促进社会整体的慈善文化建设。

2.3生活经历和社会交往个体的生活经历和社会交往也会影响他们参与慈善捐赠的动机。

慈善捐赠行为的动机及其影响因素

慈善捐赠行为的动机及其影响因素

慈善捐赠行为的动机及其影响因素慈善捐赠行为是人类社会的常见现象之一,它代表着人性的善良和关爱。

尽管人们对慈善捐赠行为普遍认识到其积极作用,但是其动机及其影响因素等问题仍存在争议。

因此,本文将从动机和影响因素两个维度来探究这一问题。

首先,慈善捐赠行为的动机有多种可能原因。

首先,道德原则是慈善捐赠行为的重要动机,人们往往是出于道德责任感和对社会的义务感而捐赠。

乔治·赫伯特·梭尔所说,道德义务的意义在于引导捐赠者去做正确的事情,尽管他们可能不喜欢做。

其次,慈善捐赠行为的动机可能是为了回报,即因为某种原因而受到了别人的好处。

这种动机常常是由于某个人所受的帮助,或者对某个人的救助所产生的感激之情。

此外,慈善捐赠行为的动机还可能源于个人满足、自我感觉良好和自我肯定等因素,这种动机常出现在喜欢自我关注和名望的个人身上。

其次,影响慈善捐赠行为的因素可能有多种。

首先,个人的社会经济地位可能与他们是否捐赠相关。

调查显示,高收入家庭往往会更有可能捐赠,而低收入家庭则更难以做出慈善捐赠行为。

其次,人们的年龄、性别、家庭背景、宗教信仰、个性特征等方面也可能影响捐赠行为。

例如,有研究显示,女性通常比男性更倾向于慈善捐赠行为,而宗教信仰和个性特征也可以影响个体行为。

此外,影响慈善捐赠行为的因素还包括捐赠项目(例如,灾区救助、环境保护、儿童福利等)、关注度、社交网络等方面。

最后,慈善捐赠行为对社会和个人都有积极影响。

首先,它可以构建社会信任,促进社会和谐与稳定。

慈善捐赠行为有助于形成一个互信、互惠、互利的互助关系,进而强化社会信任,增强社会的凝聚力和稳定性。

其次,慈善捐赠行为能够促进社会改善,缓解社会矛盾。

捐赠者可以通过捐助资金、物品和时间来帮助需要的人,缓解他们的生活问题、健康问题、教育问题等。

最后,慈善捐赠行为对个人也有积极影响。

捐赠者往往会受到社会赞扬和良心的安慰,并在捐赠行为中获得自豪感、满足感和归属感,有助于促进其正面情绪和人际交往质量。

捐赠行为的社会心理分析与应用

捐赠行为的社会心理分析与应用

捐赠行为的社会心理分析与应用一、引言捐赠行为是社会中的一种常见行为,它既能够满足慈善机构、公益组织等机构的资金需求,同时也可以使出捐赠行为的人们感觉到自己有所作为,帮助到了需要帮助的人们,从而获得一种精神上的满足感。

因此,对于社会心理学家和社会工作者而言,对捐赠行为进行社会心理分析,探究出人们进行捐赠的原因和动因,有助于更好地推动慈善事业的发展,也可以满足人们精神上的需求。

二、捐赠行为的心理分析(一)1.互惠性原则在捐赠行为中的作用互惠性原则是指,在人际互动中,当一个人做出让步时,另一个人在心理上需要感受到回报,而这种回报不一定是物质的、直接的回报,更多的是一种情感上的回报。

在捐赠行为中,出捐赠的人们通常会认为自己是在帮助到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从而获得一种精神上的满足感,而这种满足感可以看作是出捐赠者对互惠性原则的一种满足。

(二)2.社会归属感在捐赠行为中的作用社会归属感是指一个人在社会中的归属感。

对于出捐赠者而言,由于捐赠行为是一种能够帮助到需要帮助的人们的行为,所以出捐赠者在进行捐赠行为的时候,会感觉到自己对于社会的归属感更加强烈。

在当前社会,社会归属感是一种越来越重要的情感需求,而捐赠行为则为社会归属感的需求提供了一种满足途径。

(三)3.群体效应在捐赠行为中的作用群体效应是指当一个人处在一个群体之中时,他会受到群体中成员的影响,从而产生一些行为上的改变。

在捐赠行为中,特别是在公众募捐行动中,由于社会媒体等渠道的广泛传播,出捐赠者通常会受到其他出捐赠者的影响,从而受到鼓励或刺激,产生出捐赠行为。

(四)4.善意推断在捐赠行为中的作用善意推断是指人们会尽量以一种积极的方式解释和理解他人的行为。

在捐赠行为中,出捐赠者通常会认为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们并不是因为自己的过错而导致需要帮助,而是由于一些身体上或社会上的原因,导致他们不得不需要帮助。

这种对于需要帮助的人的善意推断,能够促使出捐赠者更加积极地出捐赠。

个人慈善捐赠行为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个人慈善捐赠行为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个人慈善捐赠行为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目前关于网络捐赠的研究中,研究者多关注个体因素或信息框架对捐赠的影响,很多研究都发现具有高利他人格的个体的捐赠意愿更
(1)在影响个体捐赠意愿的过程中,个体特质(利他人格)与求助信息特征(特征框架)存在交互作用;且情感共情在其中起部分中介作用。

(2)在影响个体捐赠意愿的过程中,个体特质(利他人格)与求助信息特征(受助者能力)存在交互作用;且认知共情在其中起完全中介作用。

过去,福利服务主要由政府机构提供,其他机构与个人仅作为补充。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与智能客户端的普及,网络公益平台逐渐兴起并发展壮大,成为了公益事业的重要补充,不仅为政府财政减轻了压力,也利于在全社会形成一种助人的风气。

慈善捐赠行为的心理与社会因素分析

慈善捐赠行为的心理与社会因素分析

慈善捐赠行为的心理与社会因素分析慈善捐赠一直是人们关注的话题之一,很多人乐于捐赠,但也有很多人不太愿意参与。

那么,是什么因素影响了人们的捐赠行为呢?本文将从心理和社会因素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心理因素1.同理心同理心是指人们能够感受到他人所经历的情绪,产生共鸣并促使自己采取行动的一种能力。

人们在看到贫困、灾难等情况时,会感受到同情和悲痛,进而产生捐赠的愿望。

研究发现,同理心与捐赠金额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

2.认知偏差人们在决策时会受到许多认知偏差的影响,比如过度自信、损失厌恶、选择支持等。

其中,损失厌恶是指人们在决策时更加注重避免损失,而不是追求获得收益。

这就解释了为什么人们在出现灾难时会更愿意进行捐赠行为。

3.心理账户效应心理账户效应是指人们将当前的行为分配到不同的心理账户中,然后根据每个账户的目标制定相应的决策。

比如,人们会将某个项目的资金从娱乐账户中划拨出来,用于救灾捐赠等。

这种效应也能够解释为什么一些人喜欢在特定场合进行捐赠行为。

二、社会因素1.社会压力社会压力是指来自于周围环境所产生的影响,从而促使个人改变行为的力量。

在一些企业、政府机构中,组织捐赠活动是一种惯例,员工可能会因为争取荣誉、避免被盯着看等原因参与其中。

此外,社会媒体的普及也会加剧社会压力,许多人可能出于面子等原因参与捐赠。

2.信任信任是人们进行捐赠时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

人们需要相信捐赠的组织或个人真诚地关注到受助者的需要,并且使用捐赠资金用途公开透明。

一些组织或个人可能会有侵吞公款、欺诈等行为,给人们对慈善机构的信任带来质疑,从而影响人们的捐赠行为。

3.道德约束道德约束是指人们的行为受到社会道德规范的限制和约束。

人们进行捐赠行为时,会产生一种“应该”的道德感,认为自己应该对需要帮助的人伸出援手。

这种道德感能够激发人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促使个人进行慈善捐赠。

综上,慈善捐赠行为的决策会受到许多心理和社会因素的影响。

同理心、认知偏差、心理账户效应等心理因素会对个人进行捐赠行为的决策产生影响,社会压力、信任、道德约束等社会因素也会在捐赠决策中扮演重要角色。

慈善捐赠行为的动机及其影响因素

慈善捐赠行为的动机及其影响因素

慈善捐赠行为的动机及其影响因素慈善捐赠是一种为了提高社会福利和帮助弱势群体的行为,它为世界各地的人们提供了支持和帮助。

慈善捐赠是人们展现对社会的关爱和感情的一种方式,同时也有利于社会的发展和改善。

为了深入了解慈善捐赠行为的动机及其影响因素,本文将介绍相关理论和实证研究,为大家全面解读慈善捐赠的作用和意义。

一、慈善捐赠的动机慈善捐赠是一个古老的存在,受到独特的文化和信仰影响。

传统教义认为,人们应将财富物资奉献给上帝,并帮助需要帮助的人,以获得灵性上的回报。

此外,现代社会慈善捐赠的动机还有以下几个方面:1.社会责任:慈善捐赠是一种响应和履行社会责任的行为。

作为社会成员,人们有义务为社会发展和弱势群体提供支持和帮助。

2.社交影响:人们还可能因为群体压力和社交因素来捐款,比如个人的亲友、同事、领导等人的鼓舞和影响。

3.信仰和道德观念:不同宗教、文化背景和道德观念对慈善捐赠也有巨大影响。

有些宗教和文化意味着慈善捐赠是奉献给上帝,并且是一种道德义务。

4.个人理念:慈善捐赠可以反映个人的理念和信仰,表达他们对社会发展和弱势群体的关心和支持。

以上展示了慈善捐赠的种种动机,但也应该注意,不同的动机是紧密交织在一起的,动机没有轻重之分。

正如多导因素理论所表达的想法一样,人们的慈善捐赠动机极其复杂。

二、影响慈善捐赠的因素慈善捐赠行为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种理论来了解慈善捐赠行为的各种影响因素。

1.热社传染理论“热社”传染理论认为,人们参与行为的一个重要动机是因为他们看到周围人的行为。

如果我们能够让人们分享自己参与慈善的经历并且看到其他人也在做同样的事情,他们将更容易参与慈善捐赠活动。

因此,相关社交媒体将在引导人们进行更多的慈善捐赠行为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感情反应理论感情反应理论认为,人们的捐赠行为基于他们对某个议题或团体产生的感情。

例如,当自然灾害发生时,人们会增加捐助以响应其震惊和同情之情。

网络平台个人慈善捐款影响因素及激励措施

网络平台个人慈善捐款影响因素及激励措施

建立慈善榜样
01
通过宣传和表彰优秀的慈善个人和组织,树立榜样形象,激励
更多人参与到慈善事业中来。
举办慈善活动
02
通过网络平台举办线上或线下的慈善活动,吸引更多人关注和
参与。
加强宣传推广
03
通过网络平台的宣传推广,增加慈善事业的曝光度和关注度,
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05
实证分析与讨论
数据收集与分析方法
06
结论与展望
研究结论总结
捐款意愿:研究结果表明,个人慈善 捐款意愿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 个人特征、社交媒体互动、捐赠反馈 和激励措施等。
影响因素:个人特征方面,年龄、性 别、教育程度和收入水平对捐款意愿 产生显著影响。社交媒体互动方面, 用户之间的互动和在线社区的参与度 能够提高捐款意愿。捐赠反馈方面, 及时、透明和积极的反馈能够增强用 户的信任感和满意度,进而提高捐款 意愿。激励措施方面,积分兑换、荣 誉奖励和个性化定制等激励措施能够 有效提高用户的捐款意愿。
个人慈善捐款在网络平台上呈现出规模逐渐扩大、参与主体日益广泛、捐款形式多 样化等特点。
研究网络平台个人慈善捐款的影响因素及激励措施,有助于提高人们的捐款积极性 和捐款效果,对于促进社会慈善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目的和方法
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讨网络平台个人慈善捐款的影响因素,包括个体特征、社会环境、平台特征等方面,并在此基础上 提出相应的激励措施,以促进网络平台个人慈善捐款的发展。
等。
创新捐款方式与渠道
01
增加支付方式
提供多种支付方式,包括支付宝 、微信支付、银联支付等,以满 足不同用户的需求。
02
创新众筹模式
03
开设慈善商店

个人慈善参与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的开题报告

个人慈善参与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的开题报告

个人慈善参与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的开题
报告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慈善是现代社会的一项重要活动,它体现了人类文明社会道德和人
道精神,为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伴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
们思想观念的不断升级,慈善事业的发展也日趋多元和复杂。

然而,我
国个人参与慈善活动的意识和行为尚存在一定问题,民间慈善的基础尚
不够坚实,依然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来推动和促进慈善的发展,这其中,对于个人参与慈善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将有助于推动我国慈善
事业的发展以及有针对性地引导个人慈善行为,进而做出贡献于社会的
发展。

二、研究内容和方法
本研究旨在通过社会调查和文献研究的方法,深入了解我国个人参
与慈善行为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

调查对象为成年人,主要通过问卷调
查的方式,涵盖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个人慈善意愿:了解个体对慈善的意识、想法和态度;
2.个人慈善行为:了解个体的慈善行为形式、频率及其参与方式;
3.影响因素:通过对个人的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收入、社会
地位等人口学因素、慈善教育、慈善信仰、慈善红利等非人口学因素的
分析,探究其与个体参与慈善行为的相关性。

三、研究成果预期
1.深入了解我国个人参与慈善行为的现状及影响因素,为进一步推
动和促进慈善事业的发展提供依据和指导;
2.探究我国个人参与慈善行为的现状和影响因素,为社会公共政策制定和优化提供依据;
3.了解我国当前个人慈善行为的状况,为明确慈善需求,规划和落实慈善项目提供参考。

慈善捐赠意愿

慈善捐赠意愿

慈善捐赠意愿慈善是一种弘扬人间美德、关爱社会弱势群体的行为,它源自于人们内心的善良和同情心。

在现代社会,越来越多的人表达了慈善捐赠意愿,通过自愿捐款、志愿活动等方式,积极参与慈善事业并为需要帮助的人们提供支持。

本文将探讨慈善捐赠意愿的原因,并分析其影响与挑战。

一、慈善捐赠意愿的原因1. 背景因素现代社会的发展带来了贫富差距的加大,社会分化明显,贫困人口和弱势群体不断增加。

面对这个趋势,一些人出于对社会不公的关注,选择积极参与慈善捐赠,以减轻不平等现象。

2. 人文精神慈善捐赠意愿源自于人们内心深处的善良和同情心。

人类是社会性动物,我们具有相互帮助和关心他人的天性。

个体的慈善捐赠意愿即是体现了这种人文精神。

3. 社会影响一些富有影响力的公众人物积极倡导慈善捐赠,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力。

他们慷慨解囊,对慈善事业进行了大力支持,激励了更多人参与慈善事业。

二、慈善捐赠意愿的影响1. 人道主义慈善捐赠意愿充分展示了人道精神,将社会中边缘化的群体放在了更广泛的关注下。

通过帮助他人,慈善捐赠者能够更好地实践人道主义观念。

2. 社会和谐慈善捐赠意愿有助于缩小社会贫富差距,减少社会不平等现象。

通过资助贫困弱势群体,建立社会和谐关系,激发社会的全面进步和快速发展。

3. 自我满足感作为捐赠者,慈善行为能够给人带来自我满足感和成就感,进一步提升个人幸福感。

捐赠者认为通过自己的力量能够做出影响,实现人生价值。

三、慈善捐赠意愿的挑战1. 不确定性捐赠者常常面临慈善项目的不确定性,担忧资金的去向和是否能够切实帮助到需要的人。

这种不确定性可能阻碍慈善捐赠意愿的实现。

2. 信任问题一些慈善组织因为管理不善或出现丑闻,导致公众对慈善行业信任度下降。

这些问题可能削弱潜在的捐赠者的意愿。

3. 捐赠负担对于一些经济条件较为困难的个人和企业来说,捐赠金额可能会对其财务状况造成一定的压力。

这可能成为他们参与慈善捐赠的障碍。

总结:慈善捐赠意愿的增长既源于社会发展的背景因素,也源于人们内心深处的善良和同情心。

捐赠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

捐赠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

捐赠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随着社会的发展,捐赠行为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捐赠行为的影响因素是什么?这是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

本文将从社会、个体和行为三个方面来分析捐赠行为的影响因素。

社会因素社会文化背景是决定个体行为的重要因素之一。

不同地区、不同国家的社会文化背景不同,对捐赠行为产生的影响也不同。

例如,在一些非洲国家,传统文化中捐赠行为是一种义务,少则捐献一些食品或饮用水,多则奉献一些财物以及个人的时间和精力,这样的捐赠行为深植于人们的意识中。

而在发达国家,捐赠行为更多的是出于个人的意愿,已经形成了一种习惯。

在社会层面,宣传和教育也是影响捐赠行为的因素之一。

长期以来,各类宣传和教育活动不断地呼吁人们关注弱势群体,积极参与公益事业。

在这种影响下,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捐赠行为中来。

同时,政府和社会组织的鼓励和奖励措施,也可以刺激捐赠行为的发生。

个体因素每个人的价值观念和信仰对捐赠行为产生着很大的影响。

据调查,一些宗教团体对捐赠行为的支持力度更大,其中基督教、伊斯兰教和佛教等宗教团体对捐赠行为的支持度较高。

同时,对于个体而言,捐赠行为的认同程度越高,其参与捐赠行为的意愿也会越强。

例如,对于那些对社会公共事业、公益事业、偏僻地区教育事业等关注度较高的人们,他们参与捐赠的意愿就更加强烈。

另外,受到个体自身教育背景和财产水平的影响,不少人直接受益于各项教育机会和社会福利,也对捐赠行为更有感触,更积极参与其中。

行为因素行为因素指个体在行为过程中所面临的各种因素。

其中,最主要的因素还是“成本”和“收益”因素。

目前,社会上的捐赠渠道越来越多,人们的选择余地也更多,如果捐赠所带来的收益越大,或者成本越小,个体就越愿意参与捐赠行为。

此外,对于一些像慈善家这样的机构或者个人,他们经常通过网络、媒体等渠道宣传自己做出的捐赠行为,而这种行为也能够起到一定的激励作用,推动更多人加入到捐赠行为中来。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捐赠行为的影响因素是相互影响、相互联动的。

关于以慈善为名义的私人募捐害处的文章

关于以慈善为名义的私人募捐害处的文章

一、慈善募捐的重要性慈善募捐作为一种社会公益行为,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重视。

慈善募捐不仅可以帮助需要帮助的人们,还可以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增进人们对社会公益事业的认识和支持。

然而,近年来一些以慈善为名义的私人募捐却暴露出了一些问题,甚至造成了一些负面影响,给公众带来了困扰和误导。

二、私人募捐的乱象1. 以慈善为名义的私人募捐行为屡见不鲜。

一些个人或组织通过社交评台、线下募捐活动等渠道进行募捐,声称是为了帮助贫困地区的儿童、残疾人士、老年人等群体,吸引了不少公众的关注和捐款。

2. 然而,一些私人募捐的实际用途却难以得知。

由于私人募捐缺乏公开透明的信息披露和监督,一些募捐者的资金使用情况不明,甚至出现了挪用善款、滥用善款、私吞善款等不良行为,严重损害了公众的信任和对慈善事业的支持。

3. 一些私人募捐者的身份和背景也难以核实。

在利用慈善募捐行为进行个人或组织宣传,甚至牟取不正当利益的情况下,一些人利用社会的善良之心,损害了慈善事业的形象和信誉。

三、私人募捐害处的危害1. 误导公众,损害公益形象。

一些私人募捐以慈善为名义,诱骗公众进行捐款,却无法明确资金使用情况,造成了误导和不信任,损害了整个公益慈善事业的形象和信誉。

2. 影响公众对慈善事业的信任和支持。

私人募捐的乱象使公众对慈善事业产生了质疑和疑虑,导致公众对慈善事业的信任度下降,对参与慈善活动的积极性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

3. 损害了慈善事业的发展和推动。

私人募捐的乱象不仅会影响公众对慈善事业的支持和参与,也会使相关监管机构和慈善组织的宣传和募捐工作受到一定的不利影响,从长远来看,可能会影响整个慈善事业的发展和推动。

四、有效解决私人募捐乱象的措施1. 加强监管和规范。

相关部门应加大对私人募捐行为的监管力度,建立健全慈善募捐的相关法律法规和规范,推动私人募捐行为健康发展。

2. 完善信息披露和公开透明机制。

私人募捐者应做到募捐活动行为和资金使用的真实、清晰、公开透明,接受社会公众和相关部门的监督。

慈善捐赠行为动因及影响因素研究

慈善捐赠行为动因及影响因素研究

慈善捐赠行为动因及影响因素研究在现代社会中,慈善捐赠成为了一种常见的行为。

不仅是企业和富人,普通人也纷纷加入到这个行列中。

那么,为什么人们会选择慈善捐赠呢?其背后的动因和影响因素是什么呢?一、慈善捐赠的动因1.社会责任感很多人认为,作为一名有良心的公民,应该为社会贡献出自己一份力量。

慈善捐赠成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手段之一。

部分企业也认识到,应该以社会责任为己任,回馈社会,于是开始开展慈善活动。

2.道德考量慈善捐赠不仅仅是一种社会责任,更是人们对自己的道德品质的考量。

这种心态在宗教文化中尤为明显。

例如,基督教中一直都有"施比受更有福"的观念,很多人也会因此而选择进行慈善捐赠。

3.心理需求很多人觉得进行慈善捐赠能满足自己某些心理上的需求。

例如,旅游时捐款,会让人觉得自己有一种“当地人”的归属感;在自己经历困难、经济能力低下时捐赠,也可以给人带来一种“我还有能力”、"拥有良好心态"的满足感。

二、影响慈善捐赠的因素1.事故影响当灾难或者事件突然袭来时,人们往往会感到自己需要采取行动,以尽快帮助受灾的人们。

例如,当地震、洪水等自然灾害发生时,会有大量人流涌向灾区,进行物资捐赠和义工工作。

这种行为的出现往往是由于他人的行为或者网络上的信息,引起了个体的共鸣。

2.信息的透明度一件慈善项目是否受到大家欢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该项目的信息透明度。

如果该项目有公开透明的捐款渠道、具体细节、捐赠去向等,人们可能愿意多关注和参与其中。

反之,如果该项目透明度不高,难以体现出项目的公信力,人们可能就不愿意参与其中。

3.慈善捐赠的文化背景不同文化下,人们对捐赠和慈善的态度各不相同。

例如,在中华文化中,“施而不争”被视为美德,人们酷爱捐赠,而在其他文化中,火灾、自然灾害等事件往往是主要影响进行捐赠的事件。

4.慈善捐赠的形式不同的慈善捐赠形式也会对人们的捐赠率产生不同的影响。

例如,通过线上渠道进行慈善捐赠在近年来成为越来越受欢迎的方式,但有些人觉得需要看到自己的捐赠到底去了哪里,看得到他人的感性反应。

慈善捐赠者的心理影响因素与行为预测

慈善捐赠者的心理影响因素与行为预测

慈善捐赠者的心理影响因素与行为预测慈善捐赠是一种社会行为,它涉及到个体的心理影响因素和行为预测。

人们的捐赠行为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个人价值观、社会认同、社会压力、心理回报等。

本文将探讨慈善捐赠者的心理影响因素以及如何预测他们的行为。

首先,个人价值观是慈善捐赠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个人的价值观决定了他们对于慈善事业的认同程度和捐赠意愿。

例如,一些人将慈善捐赠视为一种道德义务,他们相信通过捐赠可以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群,提升社会公平正义。

而另一些人则将慈善捐赠视为一种个人成就感和社会地位的象征,他们希望通过捐赠来展示自己的财富和社会地位。

因此,个人价值观的差异会导致慈善捐赠者在选择捐赠项目和捐赠金额上的差异。

其次,社会认同也是慈善捐赠的重要心理影响因素之一。

社会认同是指个体对于社会团体和社会价值观的认同程度。

当个体认同慈善事业所代表的社会价值观时,他们更有可能参与慈善捐赠。

社会认同可以通过社会化、教育和媒体等途径塑造和强化。

例如,当一个人身处一个重视公益慈善的社会环境中,他更容易受到周围人的影响,从而更愿意参与慈善捐赠。

因此,慈善组织可以通过宣传和教育来提升社会对于慈善事业的认同度,从而增加慈善捐赠者的数量和捐赠金额。

此外,社会压力也是影响慈善捐赠行为的因素之一。

社会压力是指个体在社会环境中感受到的来自他人期望和评价的压力。

当一个人身处一个重视慈善捐赠的社会环境中,他可能会感受到来自周围人的压力,从而更有动力参与慈善捐赠。

例如,一些富豪会在公众场合宣布捐赠巨额资金,这既是一种社会形象的维护,也是对社会压力的回应。

因此,社会压力可以促使慈善捐赠者参与慈善事业,但同时也需要注意不要过度依赖社会压力,以免捐赠行为变成一种形式主义。

最后,心理回报是慈善捐赠者的行为预测因素之一。

心理回报是指个体在参与慈善捐赠后获得的内心满足感和成就感。

当一个人通过捐赠帮助到他人,他会感受到一种道德上的满足感和自豪感,这种心理回报可以促使他继续参与慈善捐赠。

个人理财中的慈善与捐赠

个人理财中的慈善与捐赠

个人理财中的慈善与捐赠在个人理财的过程中,除了追求个人财务增长和实现个人目标外,慈善和捐赠也成为一项重要的选择。

无论是由于道德或道义观念的推动,还是出于对社会责任的承担,个人理财中的慈善与捐赠对个人和社会都有积极的影响。

1.慈善与捐赠的意义与价值慈善与捐赠代表了个人对弱势群体和社会公益事业的关心与支持。

这种善举不仅可以为受助者提供实质上的帮助,改善其生活条件,更能够传递一种正能量,激发更多人的善举行为。

慈善与捐赠还可以改善社会公共资源的分配情况,促进社会公平与和谐。

2.个人理财中的慈善与捐赠方式在个人理财中,慈善与捐赠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实现:(1)定期捐款:每月或每年按照一定金额捐赠给指定的慈善机构或项目,以支持其工作和项目的发展。

(2)一次性捐款:在特定时期,例如自己的生日、节日、或特殊的纪念日等,捐赠一定金额给需要帮助的机构或群体。

(3)遗产捐赠:通过遗嘱等方式,将个人财产中的一部分或全部用于慈善事业,无限延续个人的影响力。

(4)志愿服务:个人可以通过投入自己的时间和专业技能,参与到慈善组织的志愿者队伍中,为弱势群体提供帮助。

3.慈善与捐赠应考虑的因素在进行慈善与捐赠时,需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1)认知:个人应该对慈善与捐赠有一定的了解,明确自己的善举对社会和受助者的价值和影响。

(2)规划:将慈善与捐赠作为个人理财规划的一部分,确保其合理性和可持续性。

(3)选择:选择有信誉和透明度的慈善机构或项目,确保捐款和资源能够被有效地利用。

(4)量力而行:根据个人经济状况,合理分配慈善与捐赠所需的资金和资源,不超出自己的承受能力范围。

4.慈善与捐赠的收益慈善与捐赠对个人和社会都带来一系列的收益:(1)对个人来说,参与慈善与捐赠可以培养自己的同理心和社会责任感,提高个人的社会形象和声誉,让个人的财富更具有意义和价值。

(2)对社会来说,慈善与捐赠可以解决社会问题,改善社会环境,提高公共资源的分配效率,促进社会公平与稳定。

慈善家的捐赠行为

慈善家的捐赠行为

慈善家的捐赠行为慈善家一直以来都以他们慷慨的捐赠行为而著称。

他们用财富和资源来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推动社会进步和改善生活。

这些捐赠行为既有助于贫困人群改善生活,也有助于促进社会的整体发展。

本文将探讨慈善家的捐赠行为,并分析其对社会和个人的影响。

首先,慈善家的捐赠行为对贫困人群来说是一种福音。

慈善家通过捐赠资金、物资以及提供教育和医疗等服务,使贫困人群的生活条件得到了改善。

例如,慈善家可以资助贫困家庭的孩子接受教育,帮助他们逃离贫困的困境。

此外,慈善家还可以为贫困人群提供医疗保健服务,改善他们的健康状况。

慈善家的捐赠行为为贫困人群带来了新的希望和机会,让他们能够走出困境,实现自己的梦想。

其次,慈善家的捐赠行为对社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

慈善家通过捐赠资金和资源,支持社会福利事业和教育发展,为社会提供了更多的公共服务。

他们的捐赠不仅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还支持了科学研究、文化艺术和环保项目等。

这些捐赠不仅提高了社会文化水平,也推动了科技创新和可持续发展。

慈善家的捐赠行为为社会的进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此外,慈善家的捐赠行为也对个人具有积极影响。

慈善家通过捐赠来回馈社会,满足了自己对他人帮助和社会责任的需求。

他们的捐赠行为也为周围的人树立了正面榜样,激励更多人参与慈善活动。

慈善家通过捐赠行为实现了对社会的贡献,也获得了社会的赞誉和尊重。

这种精神满足和社会认同感对慈善家的个人成长和幸福感有着重要的影响。

然而,慈善家的捐赠行为也面临一些挑战和争议。

首先,如何确保捐赠的资金和资源被合理高效地使用是一个关键问题。

有些不法分子可能会利用慈善家的善心进行欺诈和腐败。

因此,建立透明的捐赠机制和有效的监管措施非常重要。

其次,慈善家的捐赠行为是否应该涉及具体的领域和项目也是一个争议点。

有些人认为慈善家应该自由支配他们的财产,而另一些人则认为他们应该把捐赠用于特定的公益事业。

这个问题需要在尊重慈善家意愿的同时,平衡社会的整体利益。

个人慈善调研报告

个人慈善调研报告

个人慈善调研报告调研对象:个人慈善行为调查目的:了解个人慈善行为的主要动机、方式和影响因素,探讨个人慈善行为对社会的潜在影响。

调查方法: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调研。

样本数量:共收集到500份有效问卷,并进行了20次访谈。

主要结果分析:1. 动机:- 关心社会问题:约68%的受访者表示他们之所以参与慈善活动,是因为他们关心社会问题,并希望通过自己的行动改善社会状况。

- 资源共享:约23%的受访者认为他们有能力和财力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并且愿意分享自己的资源。

- 社会压力:约9%的受访者表示他们参与慈善活动是为了应对社会压力或满足他人期望。

2. 方式:- 捐款:约82%的受访者表示他们通过捐款的方式参与慈善活动,这是最受欢迎也是最常见的方式。

- 志愿者活动:约58%的受访者表示他们有参与志愿者活动的经历,通过亲身参与来帮助社会。

- 知识传播:约37%的受访者表示他们通过传播知识、分享经验等方式参与慈善活动,希望能够启发更多人关注慈善事业。

3. 影响因素:- 家庭教育:约78%的受访者认为家庭教育对他们参与慈善行为起到了重要的影响,培养了他们的关爱意识和慈善观念。

- 社交关系:约62%的受访者表示他们在参与慈善活动中受到朋友、同事或社会团体的影响和鼓励。

- 媒体报道:约43%的受访者表示他们通过媒体对慈善行业的报道和宣传,加深了对慈善的认识和兴趣。

访谈结果分析:1. 动机:- 个人成长:受访者认为参与慈善活动可以培养自己的责任感、同情心和社会观念,对个人自身成长有正面影响。

- 精神满足:通过帮助他人,受访者获得了内心的满足和幸福感,感受到了乐于奉献的快乐。

- 彰显价值:慈善行为让受访者觉得他们在社会中有一定的价值和作用,可以促进社会进步和和谐。

2. 困扰与挑战:- 资金限制:受访者普遍表示,他们在参与慈善活动时面临着资金限制的问题,希望能有更多的资金支持和慈善项目。

- 信息不对称:有些受访者表示,他们对于慈善项目和组织的了解不足,希望能有更多的透明度和可靠的信息来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个人慈善捐赠行为及其影响因素分析社会学专业学生肖海逍指导教师戚晓明摘要:慈善捐赠行为是一种人与人互动的行为模式,“捐赠者”与“被捐赠者”彼此扮演不同的社会角色,而每个角色的慈善捐赠行为则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

本文通过对南京市民众的抽样调查,发现影响个人慈善捐赠行为的各项因素主要是性别、宗教、收入和心理状况等,其中收入因素对个人的慈善捐赠行为影响最大,直接决定了个人会否最终实施慈善捐赠行为与捐赠数额的多寡。

关键词:慈善捐赠;影响因素;非营利慈善组织A Research on Individual Behavior of Charitable Donation and theInfluencing FactorsStudent majoring in sociology XIAO Hai-xiaoTutor QI Xiao-mingAbstract:Charitable donation is one of the behavior patterns of human interaction, "donor" and "to be donated," each plays a different social role and many factors make effects on it. Based on a research on a sample of people in Nanjing, I found that the foremost factors of individual charitable donations were sex, religion, income and mental state, etc. The income has most influence on the individual because the acts of individuals’charitable donations and the amount of donation depends on it.Key words:Charitable Donations;Influencing Factors;Non-Profit Charitable Organization前言目前国内各类期刊杂志上发表的有关慈善捐赠的研究成果有逐渐增多的现象,见诸报端的有关慈善事业的新闻也在不断增多。

2006年民政部公布了首部《中国慈善事业发展指导纲要(2007-2010)》,[1]这标志着我国现代慈善事业的发展已经告别了上世纪90年代以来的“蹒跚学步期”,正在步入“快速成长期”。

据《2007年度中国慈善捐赠情况分析报告》披露: 2007年,我国公众和企业的慈善捐赠(款物)总额达到了223.16亿元,约占GDP总量的0.09%,与2006年相比,增长123%,其中全年平民捐赠额近32亿元,人均捐款近2.5元,有大约10%的个人参与了捐助。

[1]2008年,受自然灾害、新税法、行业(非营利)组织发展等影响,我国慈善市场更是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无论慈善大环境、公众与企业界的捐赠热情、慈善组织,都呈现出加速度发展的空前局面。

以汶川大地震为例,截至2008年8月11日12时,全国共接收国内外社会各界捐赠(款物)总额592.73亿元,超过了2007年度的捐赠总和。

[2]但目前学术界对慈善捐赠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非营利慈善组织和企业的社会责任层面,更多的是从经济学、心理学、公共政策学的角度探讨,很少从个人慈善捐赠的社会行为角度来探讨。

本文将开辟出一个独特的角度,即从社会学的角度来探讨个人的慈善捐赠行为及其影响因素。

慈善捐赠行为是一种人与人互动的行为模式,“捐赠者”与“被捐赠者”彼此扮演不同的社会角色,而每个角色的行为模式常受其所扮演职位的影响。

[3]有些社会阶层是先天已经存在的,例如男、女、贫、富;有些社会阶层是个人后天通过努力得来的,例如学历、社会地位。

慈善捐赠行为常受许多因素影响,而社会阶层就是其中之一,贫者、富者因为先天经济能力的不同,故常理而言富者比穷者更具有能力捐赠。

但结果往往并非如此,笔者经常会看见,一位贫者平时节衣缩食,却在非营利慈善组织劝募时把毕生的积蓄全数捐出,而这样感人的情节也经常被传播媒体专题报导并受人尊崇,为什么?因为从社会学角度来说,那不是常态的社会行为,所以才值得民众特别赞赏。

一、文献回顾(一)影响慈善事业的相关因素影响慈善事业的因素概括起来集中在制度环境和慈善组织自身建设两个大的方面。

1.制度环境因素在慈善事业发展的制度环境方面,近些年的研究文献特别关注政府管理、税制优惠、法制规范等方面。

例如,孙萍、吕志鹃认为,“从慈善事业的产生来看,慈善事业的发展与政府的政策密切相关”。

[4]学者指出我国慈善事业的发展一直未能脱离政府,慈善事业的发展“春天”是与政府的大力推动关系密切,但这种“密切关系”亦阻碍着我国慈善事业的发展。

[5]税收优惠是学术界给予较高关注的一个方面。

孙萍、吕志鹃指出“从慈善事业的功能来看,慈善事业的发展是政府社会管理职能的有力补充”,[4]相比大多国家而言,目前我国关于慈善事业上的税收优惠体制确实存在很多不足,主要表现在优惠额度低、免税程序复杂、获得慈善优惠资格的慈善组织较少等方面。

法制规范方面,郑功成指出,“目前,我国尚无专门规范慈善组织的实体内容的法律法规,包括对慈善组织的性质定位、慈善事业运行的政策规范、监督机制机构组成等方面,即使已颁布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往往也缺乏具体的可操作的配套政策而难以真正落实”。

他还指出,现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捐赠法》只解决了捐赠行为的定性问题,并不能解决慈善事业发展的诸多现实问题。

[6]2.慈善组织自身建设因素郑功成认为慈善组织公信力缺乏是一个不良因素。

[6]社会募捐不规范,多头募捐现象的存在,部分慈善组织对资金的筹集、捐赠款项的运用、去向未能如实向社会公布等等,导致慈善机构和捐助活动的公信力不足,捐赠资金的安全性存在隐患;有的组织把资源捐赠活动转为变相摊派,挪用甚至侵占捐赠款,有的组织以捐赠为名从事营利活动,甚至出现借捐赠名义促销、行骗等违法行为。

[7]目前我国的慈善事业还没有真正形成稳定的善款筹集和增值渠道,慈善资金来源多为项目性及一次性募捐所得,劝募方式单一、资金筹集渠道不畅,慈善资金数量少、救助面窄,水平低,多为临时性、随机性行为,慈善事业的独特优势尚未充分发挥出来”。

[8]贺永萍亦指出,“慈善组织在宣传方面的不到位以及运作机制方面的不健全,使老百姓对慈善事业知之甚少或者缺乏信任”。

[9](二)国内慈善捐赠行为的研究现状目前国内关于慈善捐赠行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企业的社会责任层面,只有厦门大学和集美大学少部分学者专注于个体慈善捐赠行为的研究,但更多的学者是从经济学的角度对慈善捐赠行为进行探讨。

例如大多数学者在研究企业慈善捐赠行为时的理论基础均是经济学的利益相关者理论和企业公民理论,厦门大学郑启五和黄斌云学者在研究个体的慈善捐赠行为时的理论基础则是新古典主义经济学利他主义的公共财理论,该理论认为认为人类是理性的自利计算者,他们常会追求个人利益极大化,人类在捐赠过程中可感受到心理满足感,那是个人效率最大化,此外捐赠的产出是公共财产,公共财产具有非排他性,所有的人都可享受到捐赠所产生的好处。

[10]与之相反的是,一海之隔的台湾学者近年来则大多倾向于研究个体的慈善捐赠行为,其理论基础则是社会学的符号互动理论和交换理论,孙仲文教授及其学生则是近年来运用社会学理论研究个人慈善捐赠行为的突出佼佼者。

[11](三)影响捐赠行为的相关因素如何让捐赠者愿意持续捐赠,让潜在捐赠者愿意出来捐赠,又如何实施有效募捐策略为社会慈善团体筹措财源呢?笔者认为捐赠并非天生就会的,需要加以引导;综合国内相关学者的研究报告,影响捐赠行为的相关因素可归纳为人口特质因素、心理因素、社会文化因素三大类,笔者整理了台湾孙仲文及其学生的研究文献,列出影响捐赠行为的相关因素图表,见下表1。

表1影响捐赠行为的相关因素包括內容历年学者研究结果人口特质因素性别年龄教育程度宗教信仰薪资待遇1.女性捐赠者数高于男性。

2.年龄35-60岁中高年龄层捐赠者数相对多。

3.高学历偏向捐赠社会服务慈善团体,低学历偏向捐赠宗教团体。

4.佛教、基督等宗教徒倾向捐赠自己的宗教团体。

5.待遇高者捐赠金额多于待遇低者。

心理因素动机;认知信念;态度1.内在动机有:行善积德、求福报、感恩、成就感、神圣使命、去除病痛等。

2.外在影响因素:社会地位、社会期待、工作压力、家庭压力、传统文化因素等。

社会文化个人归属的文化团体本身家庭个人扮演角色与社会地位1.据调查,普通民众捐款人中约有五分之一捐给宗教团体,与宗教信仰有关。

2.父母的捐赠行为强烈影响孩子长成大人后的捐赠行为。

3.亲朋好友的捐赠行为对捐赠者有无形的影响二、研究设计(一)研究核心概念的界定“慈善捐赠”,是指出于人道主义动机,无偿捐赠或资助慈善事业的一种社会互动行为。

“非营利慈善组织”,是指不以营利为目的专注于发展社会慈善事业的组织结构。

非营利慈善组织是政府以外的为推进社会慈善事业发展的组织,它的出现一般被理解为是政府组织功能失灵的产物。

(二)研究方法笔者通过搜集相关的理论与文献资料,包含国内外书籍、期刊、论文、政府出版物,以此为基础设定了研究的核心。

本此研究主要采用了问卷调查法,选取江苏省南京市地区的一般民众为抽样样本进行了封闭式问卷调查,采用多段抽样和偶遇抽样相结合的抽样方法,发放问卷200份,回收问卷扣除漏填部份,有效问卷191份,问卷有效率95.5%。

全部问卷资料由调查员审查、核实后进行编码,输入计算机,利用SPSS分析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运用次数分配、卡方检验来分析南京市地区一般民众的慈善捐赠行为,借此通过量化的数据来评估影响慈善捐赠行为的因素。

例如了解一般民众心中的捐赠动机是什么?影响捐赠的因素是什么?目前捐赠的情况是怎样的?未来仍有捐赠的意愿吗?等等。

本次调查问卷的编写主要参考了Schervish等人研发的七大变项群组问卷数据,[12]也间接参考了台湾著名社会学学者孙仲山教授及其学生设计的捐赠变项群组,[11]因此设定的研究变项为人口特质、心理因素、社会文化因素;问卷共计19题,问卷中第11题为多选题,其余均为单选题,内容包含捐赠行为、捐赠动机、捐赠态度、捐赠反馈、捐赠金额与自身经济情况等。

(三)研究目的捐赠者是民间非营利慈善组织的衣食父母,为什么有些民间慈善福利机能构轻而易举获得捐赠款,但有些机构例如学术机构、文化团体募捐却不见成效;诚如学者所论述,慈善捐赠的行销策略有其特殊的重要性,那么令人好奇的是,影响人们的捐赠因素是什么?捐赠者心目中所想要交换的物品是什么?捐赠者仍会持续捐赠某团体吗?哪种心裡动机让捐赠者愿意持续捐赠或不愿意捐赠掉头而去?本研究报告以江苏省南京市民众为抽样样本,研究目的是为了解以下现象:(1)影响个人慈善捐赠行为的各项因素是什么?(2)不同性别对捐赠行为是否有影响?(3)不同宗教信仰对捐赠行为是否有影响?(4)不同收入者对捐赠行为是否有影响?三、个人慈善捐赠行为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一)人口特质分类统计表2人口特质变项名称組別人数百分比%性別男女9010147.152.9宗教无信仰佛道教基督教其它11241271158.721.514.15.7月平均收入不到1500元1500元-3000元3000元-5000元5000元-10000元10000元以上没工作4966451131725.734.623.65.81.88.5合计191 100.0经统计发现,此次受访的调查对象共191人,男90(47.1%)人,女101(52.9%)人;其中无信仰者最多,为112人(占58.7%),其次是佛道教信仰者41人(占21.5%);月平均收入方面,1500元至3000元的受调查者较多,为66人(占34.6%),1500元以下者为49人(占25.7%),3000元至5000元者为45人(占23.6%),没工作无收入者为17人(占8.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