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捐赠的动机与行为激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2006-01-22
作者简介:何汇江(1962-),男,河南信阳人,博士,主要从事城市贫困问题、社会保障和社会政策研究。
第22卷第3期2006年6月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JOURNA L OF SH ANG QI U TE ACHERS C O LLEGE V ol.22 N o.3
June. 2006
慈善捐赠的动机与行为激励
何 汇 江
(中原工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河南郑州450007)
摘 要:慈善捐赠的行为动机可以从捐赠者的慈善意识、捐赠者的财富基础、社会的文化氛围以
及优惠的税收政策等几个方面来解释。
为此,发展我国的慈善事业,就要积极倡导慈善意识,大力发展慈善组织,褒扬慈善行为,制定捐赠的优惠税收政策,完善捐款筹集和使用的监督法规。
关键词:慈善;捐赠动机;捐赠行为
中图分类号:C913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600(2006)03-0149-03
慈善是一个让我们既陌生又熟悉的字眼,它的历史承载了兴衰荣辱。
近段时间以来,当有关富豪、慈善及慈善家排行榜逐渐成为社会热门话题的时候,以理性分析的角度再次审视它时,不仅会给我们带来一些启迪,而且有助于我们深化对这一问题的认识。
慈善不单单是一种观念意识的东西,它还是由实际的善事、善举等行为对社会物质进行的第三次分配,它是对社会利益进行再分配的一种手段[1]。
现代慈善事业是以社会成员之间的善心奉献与互助以及通过民间公益组织具体运作为基本
特征的一项社会性救助事业。
[2]
一、慈善捐赠的行为动机
获得慈善资源,需要有慈善捐赠人,捐赠者为何要把自己的财产捐赠出去?根据美国经济学家贝克尔(G.S.Becker )的分析,各种人的各种行为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亦即人们的各种行为都符合经济学中的理性人假设。
市场经济条件下,追逐利润的最大化是由经济人的本性所决定的,惟利是图是资产阶级的本性,也是推动资本主义发展的动力。
然而,从现实的情况看,当前也恰恰是西方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慈善事业的发展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如何理解这种矛盾的现象?慈善捐赠的动机是什么?分析西方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慈善事业发展的历史,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解释慈善捐赠行为的原因。
11捐赠者的慈善意识
西方慈善事业的发展具有较为悠久的历史,在其发展的过程中,社会成员逐渐形成了较为普遍的慈善意识。
慈善捐赠本身是一种自愿的爱心活动,是一种“积德行善”的互助行为。
慈善事业的非强制性和慈善行为的自愿性,决定了社会成员的慈善意识对慈善事业的发展起重要的作用。
一个缺乏对弱者关爱的社会,绝对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慈善事业;一个缺乏慈善意识的社会成员,亦不会无偿地向慈善机构或社会弱势成员进行捐献。
所以,慈善事业一定程度上也是一项道德事业。
传统的慈善理论也大多是从人性和道德的角度来解释慈善动机的。
西方思想传统中的基督教思想把慈善看作是一切德性之母,是对上帝和他人的爱,对西方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西方理论流派中,情感论否认理性在道德中的决定作用,认为善恶判断源自人性中固有的道德情感,这些情感除了自爱,还有仁爱、同情、怜悯、慈善等利他的情感;义务论把慈善看作是出于情感和爱好的动机,认为这种举动是有益的和可嘉的。
但反对那些不是出于好的动机的慈善行为,即使这些行为在结果上帮助了他人;功利主义则抛弃了行为动机,从效果论出发,把慈善看作是实现“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的途径;进化论者从生物进化中的同情、互助现象得出人的进化发
展也依赖于人本能中的同情心、互助原则和仁爱。
[3]21捐赠者的财富基础
捐赠者较高的道德水平是建立在相应的物质财富基础上。
说到底,只有那些富有的个人或企业才有可能拿出一部分钱来,捐赠给慈善组织。
企业的慈善捐赠大都是在企业完成原始积累以后,建立在企业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的基础上。
事实上,很多第三世界国家的慈善事业都不是很发达,慈善事业发达的国家大都是西方发达国家。
比如在美国,富人捐助慈善事业已经成为一种社会风气,这在一定程度上与其的经济发展水平有关,与其经济实力有联系。
个人的慈善捐赠主要是满足个人的精神需求,而精神需求的满足是建立在物质需求满足的基础上。
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精神需求是较高层次的需求,捐赠者以自己的财富来“购买”精神产品,以获得良好的声望、减少负罪感、避免社会指责以及获得精神慰藉等效用。
这种精神产品可以被视作一种特殊的消费品,捐赠者将根据消费者均衡的原则,将其财富在包括捐献于慈善事业的各种用途上进行分配,以实现其效用的最大化。
由于通过慈善行为所“购买”的精神产品满足的是较高层次的而非基本的需要,因而相对于普通的消费品而言,具有较低的效用序列,所以人们总是在普通消费品的消费达到一定程度后,才会产生对慈善行为的需求。
31社会文化氛围
西方发达国家由于工业化起步较早,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其慈善文化也源远流长。
这种文化是与市场经济的发展相伴随的,是残酷无情的市场经济不至于使人们精神崩溃的主要力量。
市场经济的特殊竞争机制使追逐个人的利益和价值成为社会成员新的道德准则,而政府又不能强迫社会成员牺牲个人利益,如果没有一种新的互助友爱机制,社会成员之间关系冷淡、个人利益至上就有可能走向极端。
慈善行为的本身就是社会成员之间奉献爱心的显示,因此,慈善文化对市场经济的运行起补充的作用。
社会生活中如果缺少了慈善,这个社会将会是不健全的、冷漠的,本身也是不可取的。
西方发达国家中的慈善捐赠有很大一部分来自企业,很多的企业形成了自身的慈善传统,有着自己的捐赠特色,尤其是一些大的跨国公司。
西方许多企业家将公益事业视为自身利益范围之内的事,慈善事业已经融为西方企业自身战略的一部分。
西方发达国家慈善文化的发展有赖于捐赠者的声誉动机。
美国经济学教授哈保乎(William T.Harbaugh)认为,慈善捐助的动机主要来自捐款数额给捐款人带来的满足感,而这种满足感包括内心得益和声誉得益两个部分。
内心得益就像教徒捐奉那样,因为捐奉而获得内心的平衡或内心的满足。
这里的内心得益就是一种宗教动机。
声誉得益,主要取决于别人是否知道他捐了多少,声誉得益也是捐献的重要原因。
[4]西方发达国家的慈善文化有其宗教和哲学的基础。
比如美国,美国的慈善事业起步较早,并且秉承了欧洲慈善家的传统。
美国人对于慈善事业充满了高度的热情,宗教是慈善事业得以发展的一个大原因。
基督徒的赎罪观认为,人生来就是有罪的,慈善捐赠就是赎罪。
在美国人的观念中,财产是上帝赐予的,必然要贡献给上帝的子民。
41优惠的税收政策
慈善捐赠不仅是一种道德行为,更是一种理性行为。
尽管大多数捐赠者可能表示捐赠做善事不图名、不图利,但如果捐赠者能够名利双收,必然会有更多的人和企业加入到捐赠者队伍中来。
因此,通过国家政策引导,让捐赠者觉得有些实惠,可以有效地促进慈善捐赠的发展。
通过对用于捐献的收入或财产免征(减征)所得税或财产税,可使捐赠者捐赠同样数量的实际付出(成本)减少,或者说,在捐赠者付出同样数量时,使其捐赠的数量增加,从中所获收益增加,这就使捐赠者的净效用增加,从而成为激励慈善行为的有效制度。
就个人捐赠来说,税收方面的问题是西方国家的遗产税数额非常高。
比如美国的遗产税就达到了50%,所以很多美国的富豪都宁愿把自己的财产拿出来用作公益事业,像美国非常著名的福特基金会、洛克菲勒基金会,都是富豪用个人名义创办的私人基金会。
慈善捐赠已成为美国人合理避税的一种手段。
就企业捐赠来说,税收方面的问题是减免税的问题。
比如美国方面规定,如果一个企业向社会捐出善款,那么如果这个善款的数额超过应缴税收的10%,那么应该减免10%的税款,如果不到10%,则可以在税收里扣除已经捐出的善款。
对于从事慈善活动的非营利社会服务组织和基金会来说,最大的优势是政府所给予的税收待遇。
非营利社会服务组织受到有利的税收待遇的根据,主要是基于它们为社会创造了公共利益。
而这反过来又减轻了政府创造这些公共利益的负担。
税收政策是激励慈善捐赠的主要手段,减免税收的优惠政策可以有效刺激慈善捐赠的发展。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 2003年4月30日,国家税务总局发布紧急减税新政,允许企业和个人将捐献给防治非典事业的现金和实物在税前全额扣除。
新政颁布后,社会捐赠出现爆发性增长,3天捐资就达到了1.66亿元。
二、慈善捐赠的行为激励
11积极倡导慈善意识
慈善事业的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人们慈善意识的提高。
自有人类社会以来,就有了慈善,慈善就被作为一种美德而加以提倡。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繁荣,我国传统的慈善意识需要进一步恢复和光大。
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在社会主义国家,慈善又被赋予了新的更丰富的内容。
慈善已不再是施舍、恩赐的同义语,而是成为一种具有广泛基础的群众性和社会性的互爱、互敬、互帮、互助的社会活动。
慈善活动中,受助方和援助方都得到了爱和被爱,得到了援助和帮助,都得到了道德水准的提高和思想境界的升华,从中体味到了人间的正义和真诚的善良,得到了心理平衡,得到了思想境界的升华。
因此,有必要在全社会倡导慈善意识,同时大力弘扬历史的、现实中的社会成员的慈善行为,才能抛弃对慈善与慈善事业的偏见,才能重新唤醒并树立国民的慈善意识,才能使慈善事业成为一项全社会的事业。
如果社会上高收入者都能有有着把慈善捐赠看成是先富起来者的一种应尽的社会责任的话,慈善捐赠的风气才能形成。
21要大力发展慈善组织
现代慈善事业是一种有组织的活动,它不是个人对个人的善举,其区别于传统慈善事业的根本点就在于它具有比较完善的、由社会力量参与运筹的组织,现代慈善事业是一种有组织的社会化行为。
社会中,有些人有能力也愿意拿出一部分钱来资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还有一些人尽管不是提供钱
051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2006年
财,但是他们也愿意给那些需要帮助的人提供服务。
要将这些人有效地组织起来投身到社会慈善事业中去,就必须大力发展慈善组织。
慈善组织的主要任务是要多方面筹集资金,及时发现需要资助的社会弱者,给社会弱者及时提供帮助和服务。
根据我国的现状,要大力发展慈善组织,就要大力发展民间慈善组织。
就目前的情况而言,扶持诸如慈善基金会之类的社会公益组织或团体,并让其沿着民营组织的规范化道路发展下去,已经显得十分必要。
当然,除了通过公益团体有组织地实施慈善事业外,社会上还存在着个人或者零散的民间救助行为,如邻里之间的互助等,亦是一种值得倡导的慈善行为。
大力培育发展民间慈善组织,为国内外企业进入慈善事业给予政策上的支持和鼓励,学习借鉴国际上的经验,必将为我国慈善事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31褒扬慈善行为
慈善事业虽然是通过募集资金、开展物质帮助的手段来实现社会救助的目的,但它也是一种道德事业,即慈善捐赠是社会成员无偿奉献爱心的美德表现,因此,发展慈善事业必须与重视精神褒奖相结合。
褒扬慈善行为,是全社会的责任。
褒扬慈善行为,政府有宣扬慈善行为的义务,包括宣传典型的慈善人物、评选全国及各地区的慈善家、让慈善家享有较高的社会地位,等等,应给予慈善捐赠者相应的地位和荣誉,并让他们觉得慈善捐赠一件光荣的事情。
大众传播媒介也应有意识地颂扬慈善行为,形成有利于慈善行为的社会舆论。
当前,人们不愿意捐款的一个原因是,有些人担心自己向慈善事业捐款可能会遭到了舆论的嘲笑,认为这些人是炒作自己。
如果捐款人把自己辛苦赚来的钱,捐出去不仅得不到赞扬,还被讽刺,这样的舆论环境是不利于慈善事业发展的。
41制定捐赠的优惠税收政策
慈善事业作为一项民营公益事业,需要政府在政策上的扶持,尤其是在税收政策上的扶持。
遵循西方发达国家的惯例,可以对企业的慈善捐赠给予免税待遇,对富人的所得或遗产征收超额累进税,以此鼓励并促使企业及富人热心慈善事业。
同时,有关慈善组织或机构给予必要的财政扶持,以此推动着我国慈善事业的发展。
事实上,我国政府也是比较重视以税收政策推动慈善事业的发展。
1999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益事业捐赠法》对我国慈善事业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2004年新的《基金会管理条例》在减免税的问题上又有了一定的突破,条例规定将采取更为优惠的政策,这为国内外企业进入慈善事业提供了政策上的支持和鼓励。
但是新的《基金会管理条例》在资金的筹集上限制了民间基金会和境外基金会的劝募,甚至接受捐赠的资格,也就是说只有在捐钱给政府主办的慈善机构时才能得到相关的税收优惠,劝募市场在较长时期内仍然将被官办基金会所垄断,政府性质的公募基金在获取慈善资源上仍然具有绝对的垄断优势,这可能也会影响到整个基金会和劝募市场的发展。
同时,新规定还比较含糊,还需要税务机关进一步落实。
51完善捐款筹集和使用的监督法规
现代慈善事业的标志就是各类基金会的兴起和建立。
慈善事业即是捐款人把善款捐给基金会,由基金会按严格的法律程序和社会监督来管理与分配。
因此,对捐款筹集和使用的监督主要就是对各类基金会的监督。
目前,我国的基金会和发达国家相比还处于起步阶段,一般公众对基金会也缺乏认识和信任。
有些善款用不到最需救助的社会弱者手中,很多企业家捐完钱后都不知道最终资金的去向,而且慈善资金缺乏增值的能力,来源有限又难以合理分配,甚至会出现侵吞善款的现象。
个别慈善机构滥用或贪污公众捐款的丑闻使得整个慈善部门的形象受到影响,以至于国内很多企业及个人不愿意将钱物捐给慈善组织。
慈善事业在本质上属于民间的事业,它虽然可以接受政府的财政帮助并服从其纪律监督,但在具体运作中又排斥着政府权力的干预。
慈善事业的捐献制与民营性特征,决定了对慈善组织及其运作必须实行规范化管理。
在资金管理环节上,慈善组织的任务是确保每一笔资金的安全,并使之用于捐献者指定的救助项目。
慈善组织对社会成员捐献的资金只有看护权,而无所有权与自主使用权,因此,慈善组织应当建立健全财务帐册,并严格财务管理制度,自觉接受捐献者、政府有关职能部门及社会各界的检查与监督。
国家应当制定《慈善事业法》及相应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从法制上统一规范慈善事业的性质、组织形式和具体的运作程序,以及接受捐献、善款管理、实施救助中的纪律,同时明确政府监督部门与社会协调机构,并通过政府与社会协调机构的监督确保慈善组织的运作符合法制规范。
参考文献:
[1]陈成文.论社会慈善事业[J].理论与改革,2000,(3).
[2]郑功成.论慈善事业[J].中国社会工作,1997,(3).
[3]马小勇,许琳.慈善行为的经济学分析[J].西北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4).
[4]姚俭建,JanetC ollins.美国慈善事业的现状分析:一种比较
视角[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1).
151
第3期 何汇江:慈善捐赠的动机与行为激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