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自然灾害+第九章 环境问题和环境保护

合集下载

自然灾害与环境保护

自然灾害与环境保护

自然灾害与环境保护自然灾害是指由于地球自然活动或其他自然因素引发的突发性事件,如地震、洪水、台风等,其造成的破坏和人员伤亡往往是巨大的。

而环境保护是指维护和改善人类生存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的一系列措施和行动。

自然灾害对环境的影响自然灾害不仅对人类生命和财产构成威胁,同时也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

首先,地震会导致土地塌陷、山体滑坡等现象,破坏土地的生态系统,对土壤和水质产生负面影响。

其次,洪水会冲毁植被、河流、湖泊等生态环境,对水资源造成压力,造成水污染和土地沙化。

还有,台风可能带来飓风和龙卷风,对植被和动物生存环境造成破坏,破坏生物多样性。

如何保护环境减少自然灾害的发生为了减少自然灾害的发生和缓解其对环境的不良影响,我们必须采取相应的环境保护措施。

首先,我们应加强环境监测和预警体系的建设,及时发现并预警可能的自然灾害。

其次,我们应建立和完善生态保护区和自然保护区等生态系统保护体系,保护并恢复自然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健康状态。

此外,我们应加强土地治理和水资源管理,防止土壤沙化、水污染等现象的发生。

解决自然灾害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然而,自然灾害与环境保护之间存在一定的矛盾。

例如,防洪工程可以减少洪水对环境的破坏,但同时可能会破坏湿地生态系统;或者修建堤坝可以抵御洪水,但会导致河流的演变和河道改变。

因此,在解决自然灾害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时,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并寻求平衡。

为了达到自然灾害与环境保护的双重目标,我们应采取综合性的应对措施。

首先,加强科学研究,提高自然灾害的预测和应对能力,为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其次,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自然灾害和环境保护的意识,引导人们积极参与环境保护行动。

此外,加强国际合作,分享经验和技术,共同应对全球性的自然灾害和环境问题。

结论自然灾害与环境保护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

自然灾害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而环境保护可以减少自然灾害的发生,并缓解其对环境的不良影响。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新修订)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新修订)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新修订)
第一章总则
本法的目的是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预防和控制污染,保护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

第二章环境质量标准
根据不同的环境要素和区域特点,制定环境质量标准,确保环境的优良状态,并对环境质量进行监测和评估。

第三章污染物排放控制
设立污染物排放限值,对排放源进行监管和控制,减少污染物的排放,保护环境和公众的健康。

第四章自然资源保护
加强对自然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保护生物多样性,防止生
态系统退化和环境恶化。

第五章环境监测与评估
建立环境监测和评估体系,及时掌握环境状况,评估环境影响,为环境保护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第六章环境应急管理
建立环境应急管理体系,做好环境突发事件的预防、应对和恢
复工作,保障公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第七章许可和审批
对涉及环境保护的项目、活动进行许可和审批,确保其符合环
境保护法律法规的要求。

第八章法律责任
规定环境违法行为的法律责任,加强对环境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保护环境法律法规的执行。

第九章监督与管理
加强环境保护监督和管理,建立健全环境保护机构,推进环境保护法治化。

第十章附则
本法自颁布之日起施行,同时废止以前的环境保护法规定的与本法相抵触的规定。

以上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新修订)》的简要内容概述。

注:本文档为根据个人理解提供的简要概述,具体内容以正式法律文件为准。

云南地理自然地域分异自然灾害与环境

云南地理自然地域分异自然灾害与环境

第八章自然地域分异、自然灾害与环境一、自然地域分异热量、气温、水分条件的成因,是构成云南自然地理环境及其地域分异的区域独特性的最主要的背景;另外云南处于几个主要自然地理区域热带与亚热带;亚欧大陆、南亚次大陆与中南半岛;东亚季风与南亚热带季风之间的结合位置,使云南内部差异加大,过渡性明显;云南自然地域分异极其复杂,带中有区、地域不连贯、空间范围小、狭长等,划分中难以取舍等;云南省自然地域分异方案——综合自然区划分区系统:1.热带北缘地带云南南部热带北缘季雨林、半常绿季雨林砖红壤地带1.1滇西、滇西南山间盆地地区1.1.1西双版纳低中山盆谷区1.1.2德宏、孟定中山宽谷区1.2滇东南中山河谷地区1.2.1河口中山低谷区2.亚热带南部地带云南高原亚热带南部季风林常绿阔叶林砖红壤性红壤地带2.1滇西南中山山原地区2.1.1思茅中山山原盆谷区2.1.2临沧中山山原区2.1.3梁河、龙陵中山山原区2.2滇东南岩溶高原山原地区2.2.1蒙自、元江高原盆地峡谷区2.2.2文山岩溶山原区3.亚热带北部地带云南高原亚热带北部半湿润常绿阔叶林红壤地带3.1滇东高原地区3.1.1昆明、玉溪湖盆高原区3.1.2楚雄红岩高原区3.1.3曲靖岩溶高原区3.1.4昭通、宣威山地高原区3.1.5丘北、广南岩溶山原区3.1.6大理、丽江盆地中高山区3.1.7金沙江河谷区3.2滇西横断山脉地区3.2.1保山、凤庆中山盆地宽谷区3.2.2腾冲中山盆谷区3.2.3云龙、兰坪高中山山原区3.2.4怒江高山峡谷区4.亚热带东北部地带云南东北部山原湿性常绿阔叶林红、黄壤地带4.1滇东北中山山原河谷地区4.1.1滇东北边沿中山河谷区4.1.2镇雄高原中山区5.寒温高原地带青藏高原东南缘针叶林暗棕壤地带5.1滇西北高山高原区5.2中甸、德钦高山高原区二、自然灾害1、灾害特征云南的地质、地形、气候等是成灾的背景环境;受南下冷空气和西南暖湿气流共同影响,全省总体上雨量充沛,但时空分布极不均匀,极易形成单点暴雨、风雹等强对流天气,进而导致严重的山洪、泥石流、滑坡、崩塌、风雹等自然灾害;同时,云南地处印度洋板块和欧亚板块碰撞带东侧,新构造与现代构造运动强烈,导致地震灾害频繁发生;这种极其复杂的地形、气候特征和特殊的地质构造,使云南成为一个典型的多灾省份;纵观云南50年的自然灾害史,云南的自然灾害呈现出 5个明显特征即:灾害种类多、空间分布广、发生频率高、危害强度大和抗灾救灾工作难度大;一是灾害种类多;除台风和海啸外,其余各类灾种都曾在云南出现;干旱、洪涝、风雹、雪灾、低温冷冻、地震、泥石流骨坡、病虫害等灾害都频繁发生;在各灾种中,尤以干旱、地震、泥石流滑坡对云南危害最大;二是灾害分布广;根据前面的地震分布图可知;云南全省均处于6度以上的地震烈度设防区,其中,7—9烈度设防区面积占84%,全省基本找不到不发生5级地震的安全地带;由于地质构造松疏,加之山高谷深,泥石流滑坡灾害分布广泛,原有 129座县城中,有 41座受到不同程度的地质灾害危害,1986年以来已有 7 座因此而撤销县制或易地搬迁;三是灾害发生频率高;据省地震局提供的数据,仅1970—2003年的30多年间,全省共发生里氏6级以上破坏性地震25次、7级以上大地震8次,地震灾害发生频率之高为我国大陆所罕见;云南国土面积占全国的 4%,而地震释放的能量则占全国的30%;由于无雨就旱、有雨则涝,干旱、洪涝、泥石流滑坡、病虫害、低温冷冻、风雹等灾害几乎年年都有发生;四是灾害强度大;云南自然灾害中重特大灾害居多,每年都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据多年统计,地震造成的损失和死亡人数云南占全国的一半,泥石流滑坡造成的损失云南也居全国首位;五是抗灾救灾难度大;受制于交通和地形,一旦成灾,道路即毁,可通达性差等;2、云南省主要自然灾害旱灾:云南发生频度最高、影响面最广、成灾面积最大的自然灾害;洪涝灾害:低温冻害:冰雹:2015年8月12日昭通市昭阳区守望乡、布嘎乡发生特大冰雹灾害,已造成6000多户2万多人受灾,农作物受灾面积23000多亩;2016年2月10日18点05分,强降雨加冰雹的极端天气突袭昆明阿子营,导致烤烟受灾5202亩,蔬菜受灾1483亩,玉米受灾3025亩,直接经济损失1960万元;2016年4月22日下午,沧源县境内出现持续雷阵雨天气现象,并伴有冰雹,冰雹如鸡蛋般大小,多数民房琉璃瓦粉碎性坠落,家具、电器损坏严重,造成该县5700余人受灾,农作物和房屋不同程度受损,经济损失970余万元;地震:由于受亚欧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太平洋板块运动的影响,地震灾害频发,居全国各省市区之首;泥石流:云南省是全国受泥石流灾害最严重的省份之一;云南省山地较多,地形陡峻,降水集中,在植被破坏严重的地区,泥石流频繁发生;昆明市东川区也是全国闻名的“泥石流博物馆”,早期这里因为大规模不科学地开采铜矿,再加上气候、地形等原因影响,形成了较大规模的泥石流频发地段,泥石流现象比较典型;滑坡:农业生物灾害:森林火灾:作业:发生在近三四年的各种自然灾害,分析其空间、时间特点三、环境与生态问题云南省经济较为落后,自然环境条件复杂,生态环境问题仍然比较突出,主要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1、森林质量有待提高云南省是全国三大林区之一,境内的森林是长江、珠江、澜沧江、红河等重要河流的主要水源涵养林,对防治山地灾害、调节和稳定河流的水量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然而,从50年代后期起,云南成了国家和地方主要的木材输出省,仅仅20多年的时间,森林覆盖率从50%以上下降到24.9%,活立木蓄积从14亿立方米以上减少到9.1亿立方米;森林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带来了生物多样性减少、水土流失、洪涝灾害等生态环境问题;虽然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省委省政府启动一系列措施,使森林资源数量上升,森林覆盖率又提高到49.91%,但由于造林树种林种较为单一,森林资源总体质量有待提高;云南的规划是在55%以上;2、生物多样性减少云南省自然环境条件复杂,陆地生态系统包括了除热带荒漠和红树林以外的所有类型;多年来,由于森林的大面积破坏和草场的过度放牧,陆地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收到了较大的威胁,其中最为显着的是西双版纳的热带雨林;西双版纳的原始森林面积50年代初期有105.5万公顷,80年代初期下降到55.1万公顷,平均以每年1.5万公顷的速度递减;热带雨林面积的不断缩小,使得热带雨林功能降低和生物多样性逐渐减少;森林的砍伐和大量人为活动造成的生境破坏,使珍稀野生动植物资源总量下降;犀鸟、长臂猿、懒猴等已经很少见;滇西北一带的红豆杉,由于其药用价值,已经成了“濒危”物种;具有观赏价值的兰花,由于过度开采,资源量急剧下降;据统计,云南的399种鱼类中,大概有1/3的种类日趋减少或濒临绝迹;约有88种脊椎动物濒危,占全省脊椎动物总数的10.8%,高于国家7.7%的比例;生存受到威胁的高等植物至少有500种;3、湖泊富营养化严重全省湖泊以有机污染为主,部分湖泊富营养化突出;湖泊的富营养化,导致高等水生生物种类组成日趋单一化,浮游生物种类的数量逐年增加,使水生生态系统失衡、水生生物多样性破坏,水华暴发频繁,特有土着鱼种及敏感植物种群逐年减少,有的甚至灭绝;4、自然灾害频繁云南省复杂的地质条件为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形成提供了条件;全省有较大规模的活动断裂38条,其中深大断裂有红河、小江和澜沧江、怒江等断裂带;深大断裂强烈活动形成宽大的岩石破碎带,为滑坡泥石流的形成造就了丰富的物质来源;雨季的降水量占全年总降水量的84.2%;大量集中的降水,加之特殊的地形地质条件,在土壤表面有效覆盖少的情况下,极易造成山体土壤被冲刷,为滑坡泥石流的形成提供了水动力条件; 特殊的自然环境,造成了云南自然灾害的多样性,有洪水漫溢造成淹没两岸河谷阶地的洪水灾害;有因暴雨引起的山洪及触发的滑坡和泥石流灾害;有因河道防洪标准低,洪水泛滥或堤防溃决造成的严重危害;有的坝区因引洪能力不足,造成的洪涝灾害;也有因洪水冲刷,造成的水土流失灾害等;5、农村面源污染加剧云南省地处边疆省区,农业生产技术和土地生产力低下,农药、化肥和农用地膜等农用化学品使用量大;农药、化肥和农用地膜的使用在促进农业增产,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同时,也给农村生态环境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不仅造成土壤板结,有机质含量下降,农田生态失衡,农业有害生物猖獗危害,使土地综合生产能力不断下降,而且妨碍了蔬菜“绿色”品牌创立和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来自农村的面源污染使全省六大将河水系、湖泊、水库以及部分地区地下水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农村面源污染负荷逐年增加,成为湖泊富营养化的主要污染源;6、人为破坏严重云南省矿产资源丰富,但矿产资源开采生态恢复管理滞后,造成了矿区植被破坏和土壤、水源、空气污染;弃渣等堆放占地及水土流失造成了地质灾害的隐患和斜坡稳定性下降,使本来就很严重的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进一步加剧;由于治理恢复的速率远远落后于矿区破坏动物速率,矿区生态环境、地质环境整体呈恶化趋势;近年来,公路、水电建设项目较多,发展较快,一些项目的生态保护措施未得到有效落实,监督管理不到位,致使大量植被被毁,水土流失加剧,加大了对建设区生态环境的破坏;7、土地退化加速云南省是多山省区,土壤较为贫瘠,是全国水土流失严重的省份之一;云南省已成为全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省份之一,水土流失面积达14.13万km2,占全省国土面积的36.9%;全省年土壤侵蚀总量5.1亿吨,平均侵蚀亩数1340吨/平方公里.年,年均侵蚀深1毫米;云南省又是大江大河的上游地区,水土保持对维系云南省、长江流域、珠江流域的生态安全和经济建设极为重要;随着人口增加,对土地的需求量不断增长;由于山高坡陡,农业生产技术落后,造成较为严重的水土流失,许多贫困山区陷入开垦——水土流失——土地贫瘠化——再开垦的恶性循环;石漠化是土地退化的问题之一;云南省34.91%的国土是对石漠化敏感的区域,在这些区域中,除滇西北地区外,石漠化敏感地区同时又是人口较为密集的地区,特别是在镇雄、彝良、西畴、富宁、广南、砚山6县,人多地少,土地垦殖强度大,多度的土地垦殖和土地利用不当极易带来严重的石漠化;目前,这些地区的石漠化已严重地威胁着区域的生态安全及人民的生产生活;全省天然草原面积2.29亿亩可利用面积1.78亿亩,建植人工草地777万亩,退耕还草425万亩,就整体来讲,草原石漠化、退化现象日趋严重,草原生态恶化的现状和趋势还没有得到有效遏制;。

自然灾害与生态环境保护

自然灾害与生态环境保护

自然灾害与生态环境保护面对自然灾害,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去年冬天,一场突如其来的冰雪灾害深深地触动了我们。

而今,一场毫无预警的地震,更是撼动了大半个中国,牵动了整个神州。

在自然灾害面前,我们人类是如此的渺小,我们的防备是如此的无济于事,尤其是面对少有的南方冰雪极端气候和如此强大的地震。

那么,面对这些突如其来的自然灾害,我们又该怎么做呢?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呢?面对这些突发性事件,我们首先不能慌乱,要竭力保持镇静,明白自己的处境。

然后,果断做出决定,尽量保护好自己的人生安全,必要时要有所放弃。

要让自己尽快了解自己的处境,对自己的行为做出适应性调整。

同时,为了减轻自然灾害的侵袭,社会需要我们做出一些贡献。

“人人奉献,众志成城”,这样既能保小我,又利大我。

概括成功的经验,面对自然灾害,每个人都应尽量按以下十个字去做:1.学:学习有关各种灾害知识和减灾知识。

2.听:经常注意收听国家或地方政府和主管灾害部门发布的灾害信息,不听信谣传。

3.备:根据面临灾害的发展,做好个人、家庭的各种行动准备和物质、技术准备,保护灾害监测、防护设施。

4.察:注意观察研究周围的自然变异现象,有条件的话,也可以进行某些测试研究。

5.报:即一旦发现某种异常的自然现象,不必惊恐。

但要尽快向有关部门报告,请专业部门判断。

6.抗:灾害一旦发生,首先应该发扬大无畏精神,号召群众,组织大家和个人自卫。

7.避:灾前作好个人和家庭躲避和抗御灾害的行动安排,选好避灾的安全地方,一旦灾害发生,个人和组织大家进行避灾。

8.断:在救灾行动中,首先要切断可能导致次生灾害的电、火、煤气等灾源。

9.救:要学习一定的医救知识,准备一些必备药品,以在灾害期间,医疗系统不能正常工作的情况下,及时自救和救治他人。

10.保:为减少个人和家庭的经济损失,除了个人保护以外,还要充分利用社会的防灾保险。

相信随着国家减灾体制的健全,减灾能力的提高,和全民每个成员的努力,一定会大幅度减少灾害损失。

人类如何应对自然灾害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

人类如何应对自然灾害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

人类如何应对自然灾害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和环境恶化,频繁的自然灾害已经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构成了巨大威胁。

然而,自然灾害不仅会带来人员和财产损失,还会严重影响生态环境,使得生态系统遭受巨大冲击。

因此,我们迫切需要了解如何应对自然灾害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保护环境和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安全。

如何应对自然灾害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以下为您介绍三点:一、加强环境保护,减轻自然灾害的影响环境保护是减轻自然灾害影响的重要手段之一。

目前,人类的活动对自然环境造成了严重影响,导致生态系统愈发脆弱,面对自然灾害时更容易受到冲击。

因此,要保持生态平衡,保护自然环境,应先从加强环境保护入手。

比如,加强对生态敏感区域的保护,限制开发,减少对环境和生态系统的破坏。

同时,采取科学的管理和保护措施,还可以减缓自然灾害的影响。

二、提高环境承载能力,增强生态系统的适应能力针对自然灾害,除了加强环境保护,还需要提高环境承载能力,增强生态系统的适应能力,以应对灾害的影响。

如何提高环境承载能力和生态系统的适应能力?可以通过植树造林,恢复生态、增加耐灾树种的种植,大力发展生态移民,保持生态的平衡稳定。

在此基础上,还应加强科学管理和监测,提高防灾减灾的能力,尽可能减轻自然灾害的影响和破坏。

三、展开良性循环,加强生态环境的修复和改善除了上述手段,还可以通过展开良性循环来加强生态环境的修复和改善。

比如,开展生态扶贫,加强公共环境建设,改善水文地质状况,促进生态旅游等。

这些措施既可以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还可以改善环境,促进生态系统的恢复和修复。

同时,让人们积极参与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提高人们的保护意识和环保素质,从而形成长期有效的治理机制,实现可持续发展。

总的来说,应对自然灾害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需要我们从多个方面入手,综合使用各种手段和方法来解决。

只有加强环境保护、提高环境承载能力和生态系统的适应能力、展开良性循环等多方面的努力,才能保护生态环境,降低自然灾害带来的影响,为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保护自然资源的七十种措施

保护自然资源的七十种措施

保护自然资源的七十种措施随着世界人口的不断增长和经济的迅速发展,人类对自然资源的需求也越来越大。

然而,由于长期以来的过度开发和不可持续利用,自然资源正面临着严重的破坏和耗竭。

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保护自然资源已成为当今社会不可推卸的责任。

本文将为您介绍七十种保护自然资源的措施,希望能为您提供一些建议和启示。

第一章:降低能源消耗1.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采取节能措施,推广能源高效设备和技术,减少能源浪费。

2.发展和推广清洁能源。

加大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

3.加强能源管理。

优化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合理规划能源布局,提高能源利用效益。

第二章:水资源管理4.加强水资源保护。

保护水源地,减少水土流失,治理河流污染,提高水质水量。

5.提倡水资源节约。

推广节水设备和技术,改进农业灌溉方法,减少浪费和滥用。

6.加强水资源监测和调度。

建立完善的水资源监测体系,合理调度水资源分配和利用。

第三章:土地资源保护7.推进土地整治和复垦。

加强土地管理,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恢复退化土地。

8.加强农田保护。

保护农田生态环境,减少农药农肥使用,推广有机农业。

9.推动城乡土地综合规划。

合理划定城市和乡村用地,避免乱占乱用土地资源。

第四章:森林资源保护10.加强森林火灾预防和控制。

建立完善的森林消防体系,加强火源管理和监测。

11.推行可持续林业管理。

促进林业科技创新,优化森林经营方式,保护林木生态。

12.加强非法采伐打击。

加大打击非法木材采伐和走私力度,维护森林资源安全。

第五章:野生动植物保护13.设立自然保护区和野生动植物保护区。

划定保护区域,保护珍稀濒危动植物物种。

14.严禁买卖非法野生动植物及其制品。

加大打击力度,维护野生动植物资源安全。

15.加强生态保护修复。

恢复和改善动物栖息地和植物生长环境,保护物种多样性。

第六章:海洋资源保护16.建立海洋保护区。

加强海洋生态系统保护,防止海洋资源过度捕捞和破坏。

17.减少海洋垃圾排放。

七年级上册生命、生态、安全教案全册

七年级上册生命、生态、安全教案全册

七年级上册生命、生态、安全教案全册第一章:生命的奇迹教学目标:1. 了解生命的起源和生命的奇迹。

2. 培养对生命的尊重和珍惜。

教学内容:1. 生命的起源:介绍生命的起源和发展过程。

2. 生命的奇迹:介绍一些生命的奇迹,如生命的顽强、生命的转化等。

教学活动:1. 观看生命的起源和发展过程的视频。

2. 分组讨论生命的奇迹,分享自己的感受和体验。

作业:1. 调查身边的生命的奇迹,写一篇短文分享。

第二章:生物的多样性教学目标:1. 了解生物的多样性及其重要性。

2. 培养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意识。

教学内容:1. 生物的多样性:介绍生物种类的多样性、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等。

2. 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介绍生物多样性的作用和意义。

教学活动:1. 观察不同种类的生物,了解其特点。

2. 小组讨论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制作海报展示。

作业:1. 调查本地区的生物多样性,写一篇报告分享。

第三章:生态环境的保护教学目标:1. 了解生态环境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2. 学会保护生态环境的方法和技巧。

教学内容:1. 生态环境的概念:介绍生态环境的定义和特点。

2. 生态环境的重要性:介绍生态环境对生物和人类的重要性。

教学活动:1. 观看生态环境破坏的视频,了解生态环境的现状。

2. 分组讨论如何保护生态环境,制定保护计划。

作业:1. 调查本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第四章:生活中的安全常识教学目标:1. 了解生活中常见的安全问题。

2. 学会预防和处理安全问题的方法和技巧。

教学内容:1. 交通安全:介绍交通安全知识和预防交通事故的方法。

2. 防火安全:介绍防火知识和灭火器的使用方法。

教学活动:1. 观看交通安全和防火安全的视频。

2. 分组讨论如何预防和处理安全问题,进行模拟演练。

作业:1. 调查身边的安全问题,写一篇短文分享。

第五章:健康生活与自我保护教学目标:1. 了解健康生活的重要性。

2. 学会自我保护和自我调节的方法和技巧。

教学内容:1. 健康生活的概念:介绍健康生活的定义和重要性。

五年级《生命安全教育》全册教案

五年级《生命安全教育》全册教案

五年级《生命安全教育》全册教案第一章:交通安全教育1. 学习目标:了解交通规则和交通安全知识。

学会正确过马路和乘坐交通工具的安全方法。

提高自我保护意识,避免发生交通事故。

2. 教学内容:交通信号灯的意义和遵守方法。

过马路的正确步骤和安全注意事项。

乘坐公共交通工具的安全知识。

自行车和电动车的安全骑行规范。

3. 教学活动:观看交通安全教育视频。

进行交通安全情景模拟。

讨论和分享交通安全经验。

制作交通安全宣传海报。

第二章:火灾安全教育1. 学习目标:学习火场逃生的方法和技巧。

了解火灾的原因和预防措施。

提高火灾时的冷静应对能力,保护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安全。

2. 教学内容:火灾的危害和常见原因。

火场逃生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学会使用灭火器和灭火设备。

家庭火灾预防措施和应急预案。

3. 教学活动:观看火灾安全教育视频。

模拟火场逃生演练。

学习使用灭火器和水枪进行灭火实践。

制作家庭火灾预防计划和应急预案。

第三章:地震安全教育1. 学习目标:了解地震的成因和特点。

学会地震时的自我保护方法和逃生技巧。

提高地震时的冷静应对能力,减少地震带来的伤害。

2. 教学内容:地震的成因和发生原理。

地震时的自我保护技巧,如躲在桌子下、保护好头部等。

地震逃生方法和逃生路线规划。

地震后的行动和求助信号。

3. 教学活动:观看地震安全教育视频。

进行地震逃生演练。

学习制作地震应急包和制定逃生路线。

讨论和分享地震时的经历和应对方法。

第四章:溺水安全教育1. 学习目标:了解溺水的原因和预防措施。

学会游泳和救生技能。

提高溺水时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自救能力。

2. 教学内容:溺水的原因和危险因素。

游泳的安全规则和救生技能。

溺水时的自我保护方法和求助信号。

水域活动的安全注意事项。

3. 教学活动:观看溺水安全教育视频。

进行游泳和救生技能的学习和实践。

学习溺水时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自救方法。

讨论和分享水域活动的安全经验。

第五章:网络安全教育1. 学习目标:了解网络的基本概念和网络安全知识。

(整理)环境与资源保护法重点内容

(整理)环境与资源保护法重点内容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重点内容第一章绪论环境1、概念:(法律上的定义)我国《环境保护法》把“环境”定义为“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太阳及其光和热不属于)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

2、要素: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足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

二、人类环境的分类:1、按环境要素的形成: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环境法采、最常见)2、按环境功能的不同: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宪法)三、人类同环境的关系:1、关系:人类是环境的产物、人类又是环境的改造者、环境对人类有反作用2、环境的两种能力:为了维持人人类环境系统的动态的平衡,人类的经济活动和改造自然的活动必须不超过两个界限:(1)从自然界取出的各种资源不能超过自然界的再生增殖能力;(2)排放到环境里的废弃物不能超过环境的纳污量,即环境的自净能力。

四、(了解)某些自然物在它存在于自然环境之中成为生态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发挥作用的时候,它是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自然客体,但当它脱离自然界失去环境要素的功能时,就不再属于环境与资源保护法保护的客体。

例如:马戏团里的驯兽,人工饲养的各种动物,人工种植的庄稼、果树等等,它们不再被看作环境要素,而视为一种财产,成为民法所有权保护的客体。

五、区别:土地、森林、草原、渔业、水、矿产,野生动物,几种资源的可再生和不可再生。

六、生态系统和生物圈:1、生态系统组成部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无生命物质组成生态系统的有机统一体,并且沿着一定的途径不断地进行着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

2、生态系统的功能:(1)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A、1/10定律:低位营养级所获得的能量,通过自身新陈代谢要消耗一部分,而剩余的能量又只有1/10被上一级所利用。

B、生物放大:同一食物链上某些元素或难分解的化合物在生物体内随着营养级的提高而逐步增大的现象。

(2)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七、生态平衡:在一个正常的生态系统中,它的结构和功能包括生物种类的组成和各种种群的比例以及不断进行着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都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

初三地理中的自然灾害和环境保护

初三地理中的自然灾害和环境保护

初三地理中的自然灾害和环境保护一、自然灾害1.地震:地震是地壳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的振动,期间会产生地震波的一种自然现象。

2.火山:火山是地壳运动形成的喷火口,地壳内部的岩浆喷出地面形成的山峰。

3.洪水:洪水指因暴雨、融雪等原因,导致河流、湖泊等水域水位迅速上升,淹没周边地区。

4.台风:台风是发生在西北太平洋地区的一种热带气旋。

5.干旱:干旱是指在一段时间内,降水量明显偏少,导致土壤湿度降低、水资源减少的现象。

6.泥石流:泥石流是指山区沟谷中,因暴雨、冰川活动等原因引发的大量松散固体物质与水混合的流动现象。

二、环境保护1.环境污染:环境污染是指有害物质进入自然环境,超过环境的自净能力,对生物和人类造成危害的现象。

2.空气质量:空气质量是指空气中污染物质的含量,以及这些物质对人和其他生物健康的影响。

3.水污染:水污染是指水体受到有害物质污染,导致水质恶化,影响水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

4.土壤污染:土壤污染是指土壤中积累有毒、有害物质,影响土壤质量和生态环境。

5.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是指地球上各种生物的种类、数量和分布的多样性。

6.森林保护:森林是地球上最重要的生态系统之一,对于保持生物多样性和地球气候具有重要意义。

7.节能减排:节能减排是指通过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污染物排放,实现可持续发展。

8.循环经济:循环经济是指通过资源循环利用、减少浪费,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

9.环保法律法规:环保法律法规是国家为了保护环境,制定的关于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和政策。

10.环保意识:环保意识是指人们对环境保护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以及积极参与环保行动的意愿。

习题及方法:1.习题:地震发生时,下列哪种行为是正确的?A. 靠近窗户逃生B. 乘坐电梯下楼C. 躲到墙角或桌子下D. 跑到户外空地方法:地震发生时,应迅速采取措施保护自己。

正确的做法是躲到墙角或桌子下,以免被坠落的物体砸伤。

2.习题:火山喷发时,下列哪种行为是正确的?A. 靠近火山口观察B. 沿着火山口爬山C. 躲到山脚下安全地带D. 乘坐飞机远离火山方法:火山喷发时,应尽可能远离火山口。

地理安全知识点总结

地理安全知识点总结

地理安全知识点总结地理安全是指关于地球环境和人类社会的安全问题,包括自然灾害、环境污染、资源匮乏等方面的安全保障和防范措施。

地理安全知识点是指在地理领域中对于地球环墨境和社会安全问题的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点对于预防和应对灾害、环境保护等方面至关重要。

下面我们将从自然灾害、环境保护、资源利用等方面总结地理安全知识点。

一、自然灾害自然灾害是指由自然因素引起的对人类生产生活和环境造成破坏的事件,如地震、洪水、飓风、龙卷风等。

自然灾害的发生会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巨大威胁,因此提前进行预防和应对是非常重要的。

1. 地震地震是地球上的一种自然灾害,其发生是由于地壳板块运动引起的地震波传播。

发生地震时,人们应该了解地震的危害性,避免在震中地区盖房子,逃生时减少伤害等。

2. 洪水洪水是由于气候和地形因素引起的涌入陆地的大规模水灾。

在面对洪水时,人们应该了解洪水预警信息,提前撤离,加固房屋,防止被洪水冲走等。

3. 飓风和龙卷风飓风是一种强烈的热带风暴,通常会带来暴雨和强风。

在面对飓风时,人们应该按照当地的预警指示撤离至安全地带,避免在暴风雨中外出。

龙卷风是一种强烈的风暴旋涡,一般会在地面形成漩涡状的风暴。

在面对龙卷风时,人们应该避免在开阔地和树木下停留,迅速找到安全的避难所躲避。

二、环境保护环境保护是指保护自然环境,减少对地球的污染和破坏。

环境保护知识对于维护地球的生态平衡和保障人类居住环境非常重要。

1. 空气污染空气污染是指有害物质进入大气层,对空气环境产生危害。

人们应该减少机动车的使用,鼓励植树绿化,限制工业排放等措施,减少空气污染的程度。

2. 水污染水污染是指水体受到有害物质的污染,使水质下降,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产生危害。

人们应该加强水资源的保护,减少化工厂废水排放,加强水的净化处理等措施,防止水质污染。

3. 土壤污染土壤污染是指土壤受到有害物质的侵袭,导致土壤质量下降。

人们应该加强土壤保护,做好土壤修复工作,减少化肥农药对土壤的污染等措施,保护好土壤生态环境。

【八年级地理上课本目录湘教版】 湘教版地理八年级目录1500字

【八年级地理上课本目录湘教版】 湘教版地理八年级目录1500字

【八年级地理上课本目录湘教版】湘教版地理八年
级目录1500字
湘教版地理八年级目录:
第一章地球与地图
1.1 地球的形状
1.2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
1.3 地图及地图的使用
第二章人口与城市
2.1 人口的分布与人口问题
2.2 城市的特点和城市化问题
第三章地理信息技术
3.1 地理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
3.2 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
第四章中国的自然环境
4.1 中国地理位置和陆地自然环境的特点
4.2 中国的气候和水文
4.3 中国的植被和动物资源
第五章中国的经济地理
5.1 中国的农业和农村经济
5.2 中国的工业和城市经济
5.3 中国的交通运输和通信
第六章世界的自然环境
6.1 世界大洲的划分
6.2 世界地理分区和世界的陆地自然环境6.3 世界的气候和生态环境
第七章世界的经济地理
7.1 世界的资源和产业
7.2 世界的农业和农村经济
7.3 世界的工业和城市经济
第八章旅游地理
8.1 旅游地理的基本概念
8.2 中国的旅游资源和旅游业
第九章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9.1 环境问题及其产生原因
9.2 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常见措施
9.3 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内涵和实施
第十章防灾救灾与人的安居乐业
10.1 自然灾害及其防范措施
10.2 人居环境的改善和农业发展
10.3 人居环境的改善和城市建设
以上是湘教版地理八年级课本的目录,共有十章内容,涵盖了地球与地图、人口与城市、地理信息技术、中国的自然环境、中国的经济地理、世界的自然环境、世界的经
济地理、旅游地理、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防灾救灾与人的安居乐业等方面的知识。

三年级上册安全教育教案(人)

三年级上册安全教育教案(人)

三年级上册安全教育教案(人)第一章:认识安全的重要性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安全的重要性,认识到安全对个人和社会的意义。

2. 培养学生遵守安全的习惯和意识。

教学内容:1. 讲解安全的重要性,通过实例让学生感受到安全事故的严重后果。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保护自己和他人的安全。

教学活动:1. 观看安全教育视频,让学生了解安全事故的案例。

2. 组织学生讨论如何预防安全事故,提出具体的安全措施。

第二章:个人安全保护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个人安全保护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2. 培养学生遇到危险时能够自我保护和求助的能力。

教学内容:1. 教授学生如何正确处理火灾、地震等紧急情况。

2. 讲解个人防身技巧和自我保护方法。

教学活动:1. 进行火灾、地震等紧急情况的模拟演练,让学生掌握逃生和自救的方法。

2. 邀请专业人员教授学生简单的防身技巧。

第三章:交通安全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交通规则,提高交通安全意识。

2. 培养学生遵守交通规则的良好习惯。

教学内容:1. 讲解交通规则的重要性和内容。

2. 教授学生如何正确过马路、骑自行车等交通行为。

教学活动:1. 组织学生观看交通安全宣传片,了解交通规则。

2. 进行交通安全模拟演练,让学生亲身体验遵守交通规则的重要性。

第四章:网络安全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网络安全的知识,提高网络安全意识。

2. 培养学生正确使用网络的良好习惯。

教学内容:1. 讲解网络安全的重要性,让学生了解网络病毒的危害。

2. 教授学生如何保护个人信息和避免网络诈骗。

教学活动:1. 组织学生观看网络安全宣传片,了解网络安全知识。

2. 进行网络安全模拟演练,让学生学会保护自己。

第五章:饮食安全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饮食安全的重要性,提高饮食安全意识。

2. 培养学生正确饮食的良好习惯。

教学内容:1. 讲解饮食安全的重要性,让学生了解食品安全的基本知识。

2. 教授学生如何正确选择和处理食物,避免食物中毒。

自然灾害与生态环境

自然灾害与生态环境

自然灾害与生态环境自然灾害是指由自然因素引起的、对人类、环境和财产造成重大破坏的事件。

生态环境是指各种生物和环境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所组成的系统。

自然灾害与生态环境密切相关,它们之间存在着复杂而微妙的相互影响。

首先,自然灾害对生态环境产生直接的破坏。

例如,地震、洪水、火灾等自然灾害往往导致生物栖息地的破坏,植被遭受严重损失,土壤质量恶化,水质受到污染。

这不仅导致许多物种灭绝或濒临灭绝,破坏了生物多样性,也使得生态系统无法正常运转,进而影响到土地的可持续利用和人类的生活。

其次,自然灾害对生态平衡产生重大影响。

自然灾害使得生态系统的复杂平衡被打破,一些物种的数量可能会急剧减少或者增加,造成生态链条的紊乱。

例如,洪水可能导致河道无法正常通行,从而影响到水生动物的栖息和繁衍;火灾可能烧毁植被,使得食草动物失去了食物来源,进而影响到食肉动物的生存。

这种打破生态平衡的结果可能导致生态系统无法自我修复,进一步威胁到整个生态环境的稳定性。

另外,自然灾害也是生态环境问题的诱因之一。

生态环境的恶化可能导致自然灾害的发生。

例如,过度砍伐森林会导致土壤侵蚀,从而增加山体滑坡和泥石流的风险;工业污染和城市化进程使得水源受到污染,引发洪涝灾害。

自然灾害的发生不仅是自然因素的结果,也与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密切相关。

因此,我们应该意识到自然灾害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紧密联系,并采取积极措施保护生态环境,减少自然灾害的发生。

首先,我们需要加强环境保护意识,改变过去以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为导向的发展方式,更加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修复。

其次,加强预防和减灾工作,提高对自然灾害的认识和防范能力。

此外,我们还应该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和自然灾害问题。

总之,自然灾害与生态环境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自然灾害对生态环境的直接破坏、对生态平衡的影响以及作为生态环境问题的诱因,都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

只有保护好生态环境,我们才能减少自然灾害的发生,实现可持续发展。

【地理知识点】自然地理环境每章节内容概括人教版50字

【地理知识点】自然地理环境每章节内容概括人教版50字

【地理知识点】自然地理环境每章节内容概括人教版50字地理知识点 - 自然地理环境每章节内容概述(人教版)第一章:地球与地图本章主要介绍地球的构造和形状,以及地球表面的特征和地图的使用方法,让学生对地球有一个整体的认识,掌握基本的地图阅读能力。

第二章:地理信息技术本章讲述地理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涉及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和全球定位系统等方面的知识,培养学生利用现代技术获取和分析地理信息的能力。

第三章:自然地理环境概述本章介绍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概念和特点,包括地理要素和地理区划,让学生了解地球是一个复杂的自然系统。

第四章:地球的水资源本章讨论地球的水资源分布和利用情况,包括水的分布、水资源的类型、水资源开发和利用的问题,培养学生对水资源的保护与管理的意识。

第五章:地球的气候本章介绍地球的气候特征和变化规律,包括气候要素和气候类型,让学生了解气候对人类生活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第六章:地球的生物资源本章讲述地球的生物资源的分布和利用情况,包括植被、动物和微生物资源,培养学生对生物多样性保护、可持续利用的意识。

第七章:地球的自然灾害本章介绍地球的自然灾害的类型和成因,包括地震、火山、洪涝等,让学生了解自然灾害的危害和防灾减灾的措施。

第八章:地球与环境保护本章讲述地球环境问题的产生原因和解决办法,包括空气污染、水资源污染、土地退化等,培养学生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第九章:全球环境问题本章介绍全球环境问题的现状和应对策略,包括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丧失、能源紧缺等,引导学生关注全球环境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第十章:中国自然环境本章重点讲述中国自然环境的特点和问题,包括地貌、气候、河流、湖泊等,培养学生对中国自然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的意识。

第十一章:区域可持续发展本章介绍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念和实践案例,包括生态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区等,培养学生对区域发展的观念和能力。

以上是人教版地理教材中自然地理环境章节的内容概述,希望能对您的研究有所帮助。

环境保护和自然灾害复习提纲(详细、全面)

环境保护和自然灾害复习提纲(详细、全面)

自然灾害复习提纲1、概念:自然灾害是指危及人类生命财产与生存条件的自然变异现象和过程。

自然灾害的形成必须具备两个条件:①以自然变异为诱因;②造成了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社会失稳、资源破坏。

2、题目问某地的某种自然灾害严重(损失大)的原因,一般要回答两个方面, ①该灾害本身强度大的原因(自然原因、人为原因)②人口密度和经济发达程度,抗灾救灾的能力影响灾害损失的大小同样的灾害强度,在人口密集,经济发达、社会财富密度高的地区,灾害的绝对损失严重,相反,在人口和城镇稀少,经济不发达的地区,损失程度较低;但是,在经济发达地区,抗灾救灾的基础雄厚,抗灾救灾能力强,灾害的危害程度也可能较轻;相反,经济落后地区,抗灾救灾能力弱,灾情可能较重。

涝渍灾害是我国主要自然灾害之一。

图12是我国涝渍灾害主要分布地区示意图。

回答下列问题。

(1)说明图示涝渍灾害空间分布形成的原因。

(6分)主要位于东部平原地区;地势低洼;受季风气候影响,暴雨集中; 人口稠密,经济较发达,受灾较重。

3、自然灾害的分类:根据自然灾害的成因和特点,可以把自然灾害分为气象灾害、 地质灾害、海洋灾害和生物灾害四大类。

(1)气象灾害包括: 、 、 、 、 、 、 、 、 、 等;(2)地质灾害主要有: 、 、 、 、 、 等 (3)海洋灾害除了 之外,还有 、 、 、 等(4)生物灾害包括农林牧生物灾害(主要有 、 、 、 等),和 也属于广义的生物灾害。

4、熟记主要自然灾害的成因、分布、危害、防灾减灾的措施:5、防灾减灾的一般措施:(1)非工程措施:利用地理信息技术加强灾害的监测预报;加强减灾防灾管理,建立健全防灾减灾法律、法规;建立灾害应急机制;加强公众防灾减灾教育,提高防灾减灾的意识和能力;(2)工程措施:根据不同的灾害,采取相应的工程措施。

如:修建水利工程,加固堤坝,护坡工程、稳固山体,等。

(3)生物措施:植树造林五、我国部分区域自然灾害成因举例分析1、华北地区春旱特别严重,为什么?①春季锋面雨带还在南方地区,华北地区降水少;春季气温回升快,多大风,蒸发量大。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知识点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知识点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知识点第一章概论要求:把握环境问题及其出现的原因,会举例说明并加以分析,谈自己的认识。

一、环境资源问题及类型环境资源问题是指由于自然原因或人类活动使环境条件或因素发生不利于人类的变化,以致影响人类的生产和生活,给人类带来灾害的现象。

环境问题主要是因自然变化或人类活动而引起或可能引起的环境破坏和环境污染。

环境资源问题类型多样,但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指由于自然环境本身的运动变化而给人类造成的一切有害影响,如火原生环境问题按其成因可分为:地质灾害、灾害性天气、水文灾害、生物灾害等;按其表现方式可分为:骤发性自然灾害和长期性自然灾害。

一类是指由于人类活动作用于自然界并反过来对人类自身造成的一切有害问题的具体表现形式,又可分为两大类:一是环境污染,也称投入性损害或污染废水、废渣、粉尘、恶臭气体、放射性物质以及噪声、振动、电磁辐射等对环境的污染和危害,使环境质量恶化,影响了人体健康、生命安全,或影响其他生物的生存和发展以至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的现象。

的环境破坏和自然资源浪费。

即由于毁林毁草开垦荒地、过量放牧、掠夺性捕捞、乱猎滥采、不合理浇灌、不适当的水利工程、过量抽取地下液体资源和破坏性采掘、人口增长过速和都市化等所造成的水土流失、土壤沙漠化、耕地锐减、草地退化,盐碱化,森林蓄积量下降、矿藏资源遭破坏、水源枯竭,野生动植物资源和渔业资源日益减少,旱、涝灾害频繁,以至传染病,地方病流行等。

二、当代环境问题(一)当今社会两类不同性质的环境问题一是发达国家的环境问题----主要是由于经济的畸形发展和生活方式上的享乐主义造成的。

二是发展中国家的环境问题----主要是由于发展不足及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转嫁污染和掠夺自然资源造成的。

(二)人类面临的全球环境问题大气污染、全球气候变暖(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酸雨、生物多样性锐减、森林锐减、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垃圾及固体废弃物污染、水资源污染及其他污染。

一年级下册生命生态安全教案、

一年级下册生命生态安全教案、

一年级下册生命生态安全教案第一章:认识生命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2. 培养学生尊重生命、珍惜生命的意识。

教学内容:1. 生命的定义:介绍生命的概念,让学生理解生命是一种宝贵的存在。

2. 生命的来源:简述生命的起源,让学生了解生命是如何形成的。

3. 生命的多样性:介绍不同种类的生命,让学生认识到生命的丰富性。

教学活动:1. 观看生命起源的短片,引导学生思考生命的神奇和宝贵。

2. 学生分享自己对生命的理解和感受,培养尊重生命的意识。

3. 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如何保护生命,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责任。

第二章:关爱自己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自己的身体结构和生活习惯。

2. 培养学生关爱自己、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教学内容:1. 身体结构:介绍人体的主要器官和功能,让学生了解自己的身体。

3. 心理健康:引导学生关注心理健康,培养积极向上的心态。

教学活动:1. 学生进行身体部位的认知游戏,增强对自身身体的了解。

3. 分享心理健康的小故事,引导学生关注心理健康。

第三章:保护环境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环境的重要性,认识到环境保护的必要性。

2. 培养学生爱护环境、节约资源的意识。

教学内容:1. 环境的重要性:介绍环境对生命的影响,让学生认识到环境的价值。

2. 环境保护:讲解保护环境的方法,如垃圾分类、节约用水等。

3. 自然资源的节约:引导学生节约使用资源,保护地球家园。

教学活动:1. 观看环境保护的短片,让学生了解环境问题的严重性。

2. 进行环保实践活动,如垃圾分类、节约用水等,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3. 学生分享自己的环保行动,激发大家的环保积极性。

第四章:交通安全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交通规则和安全知识。

2. 培养学生遵守交通规则、自我保护的意识。

教学内容:1. 交通规则:介绍基本的交通规则,如红灯停、绿灯行等。

2. 安全知识:讲解交通安全的基本知识,如过马路要看红绿灯、不在车流中奔跑等。

环境保护法重点内容

环境保护法重点内容

环境保护法重点内容环境保护法,是我国为了保护和改善环境质量,维护生态安全,推动可持续发展而制定和实施的一部重要法律。

通过明确环境保护的法律责任、加强环境污染防治、实施环境监测与评估、加强环境管理与规划等方面,环境保护法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也保证了人民群众的生态环境权益。

本文将就环境保护法的重点内容进行详细介绍。

第一章总则第一章总则部分主要包括了环境保护法的立法宗旨、基本原则、基本要求和适用范围等内容。

其中,立法宗旨是确定法律的指导思想和宗旨,为环境保护工作提供法律依据;基本原则包括了环境保护的预防、综合、全面、协调原则,以及污染者负有责任、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公众参与等原则;基本要求则明确了环境保护的目标和主要任务,强调了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预防和控制环境污染、维护和改善环境质量等方面的工作要求。

第二章环境质量标准第二章环境质量标准部分主要围绕环境质量标准的制定和适用进行规定。

环境质量标准是衡量环境质量好坏的重要指标,不同的环境质量标准适用于不同的环境介质(大气、水、土壤等)。

根据环境质量标准,可以对环境质量进行监测、评估,并采取有针对性的环境保护措施。

第三章环境影响评价第三章环境影响评价部分重点规定了环境影响评价的范围、内容、程序和报告的编制等方面。

环境影响评价是在开展建设项目等活动前,对其可能产生的环境影响进行预测、评估和控制的过程。

环境影响评价的实施能够有效避免环境破坏和生态失衡,促进可持续发展。

第四章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第四章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部分主要规定了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程序、环境保护设施的建设和管理等要求。

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的目的是通过合理规划、科学设计、严格施工和有效管理,减少对环境的不良影响,保护生态环境。

第五章大气污染防治第五章大气污染防治部分重点规定了大气污染物的排放标准和控制要求,以及大气污染的防治措施等。

大气污染是当前环境保护的重点问题之一,通过加强大气污染的防治,可以改善空气质量,保护人民健康。

了解自然灾害和环境问题

了解自然灾害和环境问题

了解自然灾害和环境问题在了解自然灾害和环境问题方面,我们需要关注的是如何提高对这些问题的认知,并且积极采取行动来保护我们的地球。

本文将通过对各种自然灾害和环境问题的介绍,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这些问题的性质和严重性,以便在日常生活中能够做出有益的决策以保护环境。

一、自然灾害的类型及其影响自然灾害指的是由自然因素引起的突发性灾害,包括但不限于地震、洪水、台风、干旱等。

这些灾害带来的破坏可能严重影响人类生活和社会经济发展。

地震是一种由地壳运动引起的地球表面振动现象,它会导致建筑物倒塌、土地滑坡和触发海啸等。

洪水则是由暴雨、融雪或河流溃堤等因素引起的大规模水灾,会造成严重的淹没、土地侵蚀和人员伤亡。

台风是一种强烈的大气环流系统,会带来强风、暴雨和风暴潮,对沿海地区造成巨大破坏。

另外,干旱是指降雨量明显减少,导致土地和植被极度干燥,对农作物和水资源的供应造成严重影响。

这些自然灾害的发生会导致人员伤亡、生态系统破坏、农作物歉收和经济损失。

因此,通过了解自然灾害的性质和影响,我们可以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减轻其对我们的影响。

二、环境问题的现状及其原因除了自然灾害,环境问题也是我们亟需关注和解决的。

环境问题包括空气污染、水污染、土地退化以及生物多样性丧失等方面。

空气污染主要是由工厂排放的废气、车辆尾气和燃烧化石燃料排放的二氧化碳所引起。

这些污染物对人体健康和气候变化都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水污染则主要是由工业废水、农业化肥和城市污水排放引起的,会破坏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土地退化是指土壤质量下降,土地变得不适合农作物种植或造林造草。

这主要是由于不恰当的农业实践、过度放牧和森林破坏等因素导致的。

另外,生物多样性的丧失是指物种灭绝和生态系统破坏,这是由于人类的活动,如森林伐木、过度捕捞和土地开发所引起的。

这些环境问题的产生主要是由于人类的活动所导致的。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需要改变不可持续的生产和消费方式,并采取可持续的环境保护措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台风
台风,指形成于热带或副热带26℃以上广阔海面 上的热带气旋。世界气象组织定义:中心持续风速在 12级至13级(即每秒32.7米至41.4米)的热带气旋为 台风(typhoon)或飓风(hurricane)。北太平洋西部 (赤道以北,国际日期线以西,东经100度以东)地 区通常称其为台风,而北大西洋及东太平洋地区则普 遍称之为飓风。每年的夏秋季节,我国毗邻的西北太 平洋上会生成不少名为台风(Typhoon)的猛烈风暴,有 的消散于海上,有的则登上陆地,带来狂风暴雨,是 自然灾害的一种。
一、地质灾害
(一)、滑坡和泥石流
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土体或者岩体,受河流冲刷、 地下水活动、雨水浸泡、地震及人工切坡等因素影响, 在重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软弱面或者软弱带,整体 地或者分散地顺坡向下滑动的自然现象。 俗称“走山”、“垮山”、“地滑”、“土溜”等。 泥石流是指在山区或者其他沟谷深壑,地形险峻 的地区,因为暴雨、暴雪或其他自然灾害引发的山体 滑坡并携带有大量泥沙以及石块的特殊洪流。泥石流 具有突然性以及流速快,流量大,物质容量大和破坏 力强等特点。发生泥石流常常会冲毁公路铁路等交通 设施甚至村镇等,造成巨大损失。
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工程。该工程涉及云南、贵州、四川、
甘肃、青海等13个省(区)的645个县(市),总面积约160×104 km2。1989年 国家批准了《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建设第一期工程总体规划》。该工程 在保护好现有森林资源的同时,大力植树造林,增加森林面积2 000×104 hm2。其中1989—2000年营造林1 210×104 hm2,新增有林地面积666×104 hm2。第1期工程建成后,森林覆盖率由1988年的20%提高到40%左右,水 土流失面积下降40个百分点以上,土壤年侵蚀量减少4×108 t。
干旱、台风、暴雨、冰雹、低温、霜冻、冰雪、沙暴、干 热风 洪水、内涝、风暴潮、海浪、海冰 作物病害、作物虫害、森林病害、森林虫害、 鼠害、毒草 地震、滑坡、泥石流、风沙流、沉陷、地裂缝
据中国主要自 然致灾因子的 区城分异一文 (有补充修改 ) , 1994年3月
图 中国1900—1992年重大自然灾害中心位置分布图
孜别里山口,跨西北、华北北部和东北西部,包括13个省(区、市)的 551个县(旗),总面积406.9×104 km2,占国土面积42.4%;规划造林3 508×104 hm2,在国际上被誉为世界生态工程之最。将分3个阶段、8期 工程实施。三北防护林的第1期工程,从1978—1985年,累计造林 666×104 hm2。第2期工程是从1986到1995年,提前1年超额完成规划造 林任务1 333×104 hm2。这些树木全部成林后,三北地区的森林覆盖率 将提高到9%。从1996年开始的第3期工程历经5年时间,造林400×104 hm2,投资78.56亿元。 三北防护林第1、2期工程已经产生巨大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1 100×104 hm2受风沙侵袭的农田实现了林网化,粮食增产10%~30%。 12%的沙化土地得到治理,10%的沙化土地得到控制,4×104 km2的沙漠 得到了绿化,133×104 hm2沙地被改良成了农田、牧场或果园,有 893×104 hm2的沙化、盐渍地、牧草严重退化的草原得到保护和恢复,数 十万牧民在沙地中安家致富,黄土高原30%的水土流失面积得到不同程 度的治理,输入黄河的泥沙量减少10%以上。
寒潮来袭 春城昆明三月飘起"鹅毛大雪"图片
寒潮灾害图片
三、水文灾害 (一)、洪涝灾害 洪涝灾害包括洪水灾害和雨涝灾害两类。 其中,由于强降雨、冰雪融化、冰凌、堤坝溃决、 风暴潮等原因引起江河湖泊及沿海水量增加、水位上 涨而泛滥以及山洪暴发所造成的灾害称为洪水灾害; 因大雨、暴雨或长期降雨量过于集中而产生大量的 积水和径流,排水不及时,致使土地、房屋等渍水、 受淹而造成的灾害称为雨涝灾害。 由于洪水灾害和雨涝灾害往往同时或连续发生在同 一地区,有时难以准确界定,往往统称为洪涝灾害。 其中,洪水灾害按照成因,可以分为暴雨洪水、融 雪洪水、冰凌洪水、风暴潮洪水等。根据雨涝发生季 节和危害特点,可以将雨涝灾害分为春涝、夏涝、夏 秋涝和秋涝等。
一、中国自然灾害的基本特征
(一)自然致灾因子种类多,发生频繁
世界主要自然致灾因子,除火山喷发、热波、饥荒外,我国均有 所发生。 1949年以来,干旱平均每年出现7.5次,洪涝平均每年发生5.8次, 登陆台风平均每年7.0个,7级以上地震平均每年约1.3次,沿海重大的 风暴潮平均每年7次,低温冷害平均每年2.5次,较大的崩塌、滑坡、泥 石流每年近100次,严重农作物病虫害每隔3~4年发生一次,森林病虫 害每年发生面积800×104 hm2,草原虫害每年发生2 000×104 hm2。由此 可以看出,中国是自然灾害发生频繁的国家。
(二)灾情严重
一 般 年 份 , 全 国 农 作 物 受 灾 面 积 约 4 000×104hm2 , 少 收 粮 食 2000×104t;倒塌房屋300×104间左右,受灾害影响的人口约2×108人, 其中需转移安置的约300×104人,死亡数千至上万人。 平均而言,中国因自然致灾因子导致的直接损失约达全球 90 年代每 年损失500×108美元的1/4。 中国灾情严重,其中干旱、洪涝、台风、风暴潮、病虫害、地震是 影响我国的主要自然灾害,它已经成为中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
沿海防护林体系工程 :该工程涉及沿海地区11个省(区、市)195
个县(市),总面积25×104 km2。中国沿海地区北起中朝边界的鸭绿江口, 南至中越边界的北仑河口,大陆海岸线总长1.8×104 km。2050年工程建成 后,森林覆盖率将由 1987年的21%提高到38%,使770×104 hm2农田得到 林网保护,水土流失量减少50%。
西部自然灾害区:本区地域辽阔,高寒、干燥面积大,山地、
高原、沙漠分布范围广、生态系统脆弱,自然致灾因子多种多样,人 口集中分布在河谷和绿洲地区。除局部地区外,整体经济水平比较低, 形成的灾情较轻,从高到低依次为西北河谷及山前绿洲地区、藏南谷 地、内蒙古高原和藏北高原。
一、地质灾害
(一)、地震 地震又称地动、地振动,是地壳快速释放能量过 程中造成振动,期间会产生地震波的一种自然现象。 地球上板块与板块之间相互挤压碰撞,造成板块边沿 及板块内部产生错动和破裂,是引起地面震动(即地 震)的主要原因 中国地震分布 中国的地震活动主要分布在5个地区,这5个地区 是:台湾省及其附近中国及周边地区地震分布海域; 西南地区,包括西藏、四川中西部和云南中西部;西 部地区,主要在甘肃河西走廊、青海、宁夏以及新疆 天山南北麓;华北地区,主要在太行山两侧、汾渭河 谷、阴山—燕山一带、山东中部和渤海湾;东南沿海 地区,广东、福建等地。(三)自然灾害地域差异大
由于中国孕灾环境、自然致灾因子与承灾体都表现出从沿海至内地 的区域差异,以及在此格局下呈现的南北差异,从而显示出自然灾害地 域差异以东西分异为主,南北分异为次。以黑龙江瑷辉到云南腾冲连线 为界(中国人口分布线),此线以东自然灾害多。
第二节 中国常见的自然灾害
中国常见的主要自然致灾因子(举例)
太行山绿化工程 :绿化工程涉及 4 省 ( 市 )110 县 ( 市 ) ,总面积
12×104 km2 。规划造林面积 356×104 hm2 。 2050年绿化工程完成后,森林 覆盖率将由1993年的15%提高到35%左右。 太行山和燕山山脉构成华北平原的屋脊,成为京津和华北平原的天然 屏障。1993年全面启动的绿化工程,在保护好现有植被的基础上,通过造 林种草,建设起以防护林为主体,多林种科学布局,多树种合理配置,乔 灌草相结合,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相统一的综合防护林体系。
二、气象灾害
(一)、旱灾
旱灾指因气候严酷或不正常的干旱而形成的气象 灾害。一般指因土壤水分不足,农作物水分平衡遭到 破坏而减产或歉收从而带来粮食问题,甚至引发饥荒。 同时,旱灾亦可令人类及动物因缺乏足够的饮用水而 致死。此外,旱灾后则容易发生蝗灾,进而引发更严 重的饥荒,导致社会动荡。
二、气象灾害
(一)减灾工程
我国主要的减灾工程建设,它们主要分布在大江大河的中下游地区。 生态系统比较脆弱的地区,多灾易灾、灾情比较严重的地区。
1、防洪(潮)抗旱工程
2、防震抗震工程 3、泥石流、滑坡、地裂缝防治工程 4、防沙治沙、森林防火及防护林体系建设 5、农林牧生物灾害防治工程
防护林体系工程:
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它东起黑龙江的宾县,西至新疆的乌
• 中国自然灾害东中西差异 东部自然灾害区:本区自然灾害类型多、强度大、频度高。这
一地区农业、工业、城镇发展快,经济发达,因此,形成了严重的灾 情,从高到低,依次为华北地区、沿海地区、江淮地区(华中区)、东 北地区。
中部自然灾害区:本区正处在东西过渡带上,自然致灾因子类
型、强度、频度均居于中等水平。这一地区由于国家加强能源基地建 设,近年经济发展速度加快,且经济发展潜力较大。灾情处于中等水 平,从高到低依次为北方农牧交错带、西南地区、贵州高原区(湘黔桂 川接壤地区)。
中华人民共和 国减轻自然灾 害 报 告 , 1993 年12月 中国重大自然 灾害及减灾对 策(总论), 1994年5月
地震灾害 气象灾害 海洋灾害 洪水灾害 地质灾害 农作物生物灾害 森林灾害
大气圈致灾因子 水圈致灾因子 生物圈致灾因子 岩石圈致灾因子
地震 旱、涝、台风、飓风、龙卷风、冷害 海啸、风暴潮、巨浪、海冰、赤潮 洪水 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裂缝 病害、虫害、草害 病害、虫害、鼠害、火灾
平原农田防护林体系工程 :中国平原人口、耕地和面积分别占
二、气象灾害
(三)、寒潮
寒潮是冬季的一种灾害性天气,群众习惯把寒潮 称为寒流。所谓寒潮,就是北方的冷空气大规模地向 南侵袭我国,造成大范围急剧降温和偏北大风的天气 过程。寒潮一般多发生在秋末、冬季、初春时节。我 国气象部门规定:某一地区冷空气过境后,气温24小 时内下降8℃以上,且最低气温下降到4℃以下;或48 小时内气温下降10℃以上,且最低气温下降到4℃以 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