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下册《小猴子下山》说课稿
《小猴子下山》说课稿

《小猴子下山》说课稿一、说教材1.教材地位和作用《小猴子下山》是一篇寓言故事,作者是中国著名作家冯骥才。
这篇作品通过生动的故事情节,向我们传达了勤奋、勇敢、智慧等美好品质。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理解故事中的寓意,培养学生的品德教育,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能力。
2.教材内容故事讲述了一只小猴子从山上下来,看到了许多美丽的景色,也遇到了许多困难。
但小猴子并没有被困难吓倒,而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克服了一个又一个的困难,最后成功地回到了家。
在这个过程中,小猴子展现出了勇敢、智慧、坚持不懈的精神。
二、说教法1.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故事的主题,明确勤奋、勇敢、智慧等美好品质的重要性。
(2)通过阅读故事,培养学生的品德教育,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能力。
(3)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故事中的品质运用到自己的生活中,成为更好的人。
2.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故事情节,引导学生理解故事的主题和寓意。
(2)讨论法: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故事的理解和感悟。
(3)情境创设法:教师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故事中的情景,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三、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教师可以通过讲述一段关于勤奋、勇敢、智慧的故事,引起学生的共鸣,为学习《小猴子下山》做好铺垫。
例如:“大家听说过龟兔赛跑的故事吗?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引导学生回顾并总结出“勤奋、勇敢、智慧”等品质的重要性。
2.自主阅读教师布置任务,让学生自主阅读《小猴子下山》,并在阅读过程中做好批注和笔记。
在阅读结束后,让学生分享自己的阅读心得和感悟。
3.集体讨论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让学生围绕以下问题展开讨论:你认为小猴子在故事中展现出了哪些品质?这些品质对你有什么启示?你在生活中如何运用这些品质?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积极参与讨论。
4.课堂展示邀请几位同学上台进行课堂展示,分享他们对《小猴子下山》的理解和感悟。
教师可以对他们的表现给予肯定和鼓励,激发其他同学的积极性。
《 小猴子下山》说课稿

《小猴子下山》说课稿11 说教材《小猴子下山》是一篇富有童趣的童话故事。
课文围绕小猴子下山的经历展开,依次写了小猴子来到玉米地、桃树下、西瓜地和往回走的过程。
111 本文语言生动形象,富有童趣,易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通过小猴子的行为,揭示了做事要有目标、一心一意,不能三心二意的道理。
112 课文配有多幅色彩鲜艳的插图,与文字配合紧密,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故事的趣味性。
12 说学情低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但他们的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理解能力有限。
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学习。
121 经过前期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识字和阅读基础,但在阅读理解和语言表达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培养和提高。
13 说教学目标131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认识“猴、结”等生字,会写“块、非”等生字。
13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和角色扮演,理解课文内容,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语言表达能力。
13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明白做事要有目标、一心一意的道理,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做事习惯。
14 说教学重难点141 教学重点:正确认读生字,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42 教学难点:体会小猴子做事三心二意的行为,懂得做事要有目标、一心一意的道理。
15 说教法151 直观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直观手段,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152 朗读指导法: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感受课文的语言美,理解课文的内涵。
153 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感悟。
16 说学法161 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认读生字、朗读课文,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162 合作学习法:小组合作交流,共同探讨问题,培养合作精神。
163 表演法:通过角色扮演,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17 说教学过程171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小猴子的视频或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导入新课。
部编版小学语文《小猴子下山》公开课教案

部编版小学语文《小猴子下山》公开课教案部编本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一年级下册课文第18课小猴子下山(第1课时,共2课时)【正文】一、教材分析《小猴子下山》是部编版第二册第七单元的一篇童话,讲的是一只小猴子下山去,摘了桃子扔玉米,摘了西瓜扔桃子,见兔子可爱,就扔了西瓜去追兔子,最后,兔子跑得不见了,小猴子一无所获。
这篇课文的构段特色很明显,第1、2、3、4自然段都是按“小猴子来到什么地方,看到什么,心情怎样,做了什么”这样的语言形式来构段的,课文后面的习题也要求学生说说小猴子看到了什么,做了什么,最后为什么只好空着手回家去。
因此,在教学时,可以抓住这个语言形式帮助学生读懂故事内容,从而引导学生从小猴子的行为中得到启示:做事情要明确目标,始终如一,不能三心二意。
这篇课文分为两课时,第一课时研究第一、二自然段,第二课时研究第三至第五段的内容。
第一课时重在识字,学词,读句,积累语言,学会运用,在研究中渗透本文的构段特点,第二课时重在体会本文的构段特点,并能根据这一特点试着说一说这个故事,同时从中得到启示。
学生经过一个多学期的研究,学会了图文结合了解课文内容的方法,初步研究了结合词句的了解来了解课文内容的一些方法,因此,本课重在通过引导学生看一看图,读一读句,做一做举措来研究文本,了解词句,积累言语。
二、教学目标(一)认识“猴、结”等7个生字,会写“非、常”两个字。
(二)正确、流利、有感悟地朗读课文,借助插图,读懂故事内容,了解小猴子下山的路线。
(三)利用动作演示理解“掰、摘、扛、扔”这些动词,积累“又()又()”形式的词语。
讲授重点:认识生字,会写生字;注意朗诵,积累“又()又()”形式的词语。
讲授难点:利用举措演示了解“掰、摘、扛、扔”,并能正确区分。
三、讲授准备PPT课件,生字卡片,桃子形的生字卡片,玉米、桃子图片,玉米地里、桃树下、瓜地里词语条。
四、讲授过程(一)图片导入引语:今天,王老师带了一位朋友来和我们一同上课。
部编人教版语文一年级下册《小猴子下山》教案

部编人教版语文一年级下册《小猴子下山》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理解《小猴子下山》的内容,掌握故事情节。
–通过阅读能够感知文中的人物形象和情感,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审美情趣。
2.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喜爱小动物的情感,热爱自然的意识。
3.学科素养–通过上述活动,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动脑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小猴子下山》的故事情节。
–理解人物形象和情感。
2.教学难点–让学生通过阅读能够自主感知文中的人物形象和情感。
三、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悉故事教材。
–确保教学环境整洁有序,板书清晰。
2.学生准备–课前准备好课本和笔。
四、教学过程1.导入–利用图片或教具引导学生猜测故事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学习–逐段教授故事内容,解释生词。
–让学生展开讨论,理解故事情节。
3.讨论–引导学生讨论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和情感。
–让学生从自身经历中找到共鸣。
4.展示–学生分组展示对故事的理解和感悟。
5.小结–整理故事内容,梳理重点。
五、课后作业1.回家复述《小猴子下山》故事。
2.绘制《小猴子下山》故事中的场景或人物形象。
六、教学反思1.教学反思–对故事的讲解是否深入浅出。
–学生对故事的理解和表达。
2.改进措施–可以加大学生思维拓展的空间,引导他们更深入地理解故事。
以上是《小猴子下山》教案,希望能够帮助您更好地进行教学。
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18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18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18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第1篇】教学目标:1.读准本课8个生字的音。
认识“掰、扛、扔、摘、捧、抱、蹦”7个字。
2.看懂图意,读通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重点:1.读准本课的生字及词语。
2.读通课文,对照插图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一、以图导言激趣:教师板画一座小山,在小山上贴上一只小猴子图片。
教师提问:请大家看图上的这只小猴子要做什么呢?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课题:13.小猴子下山。
教师接着说:“一天小猴子下山找东西吃,在路上它都经过了什么地方,它看见许多好吃的东西,它是怎么做的呢?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内容。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1.借助汉语拼音,注意把句子读通顺。
2.再读课文,边读边标出自然段和标画出生字和会认的字。
3.自己把标出的生字和会认的字,多读几遍。
4.同桌同学互读生字和会认字。
5.抽读生字单片,采取领读、指名读、开火车等多种形式巩固字音。
6.做识字游戏调动学生识字的积极性。
三、图文对照,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1.指名分段读课文,其他同学听听读音是否正确?2.再请同学读课文,通过学生的读你知道了什么?3.出示四幅插图,请同学说说每幅图的意思。
4.根据插图内容找出与课文内容相对应的自然段。
5.让学生结合题目小猴子下山“把四幅图按顺序看一看想一想:小猴子下山都做了些什么事?结果是什么?【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18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第2篇】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课文,了解小猴子下山的路线。
以此为线索学习并积累“块、棵、片”等量词以及“又()又()”形式的词语,并会迁移运用。
能够正确区别“掰、扛、扔、摘、捧、抱、追”等动词。
2.能有感情地朗读故事,并能结合插图、板书等讲述故事.3.使学生懂得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有明确的目标,要一心一意做一件事。
4.给学生传达勇于面对错误,学会用积极的态度展望未来。
教学重点:1、积累“又()又()”形式的词语及量词的恰当使用,同时能够正确理解“摘、扛、捧、抱、追”等表示动作的词语。
18《小猴子下山》说课稿

《小猴子下山》说课稿一、说教材《小猴子下山》是部编版小学语文第二册第七单元的第四篇课文。
这是一篇趣味浓厚的童话故事。
讲的是一只小猴子在下山时,看见许多可爱的东西,它看见什么都喜欢,但抓到这个丢了那个,结果一无所获,只好空手而归。
本文图文并茂,语言简洁生动,五个自然段分别对应五幅插图,如同连环画一般使小猴的动作、形象更加直观化。
二、说学情从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和能力体系来看,这些学生经过第一学期的学习,以及本期前两个单元的活动,有了一定的语言积累和口语表达能力,学习了图文结合理解课文内容的方法,初步学习了结合词句的理解来理解课文内容的一些方法,具有初步的思维理解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从年龄结构和心理特点来分析,此时的学生大多五、六岁,还处于一个好动的阶段,他们的有意注意维持不了多久,只有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师生间民主、协作、自主、活动的实践激起学生的兴趣,发挥其主动性,学习效率才高。
三、教学目标1.认识12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利用动作演示等方法正确理解“掰、扛、扔、摘、捧、抱”这些词,并能选几个词各说一句话。
3.借助插图,图文对照,读懂故事内容,并说说故事情节。
4.初步明白做事情要有目标,要有始有终。
四、说教法、学法1.教法:结合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依据本课故事性强、画面丰富、结构类似的特点,我主要采取了以下教学方法:(1)图文结合的情景教学法。
(2)以扶为主的扶放教学法。
(3)读思结合的品读感悟法。
2.学法:与教法相适应,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质疑、探究、感悟、朗读四结合,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发展性和创造性,学会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五、教学过程(一)谜语激趣,导入课文。
所谓“万事开头难”,一堂新课的导语设计是至关重要的。
我采用谜语激趣导入,吸引学生注意力,然后问你们知道它是谁吗?使孩子在轻松的猜谜活动中感受到老师更像一个共同学习的伙伴。
部编版小学语文下册《小猴子下山》第一课时说课稿及教学反思课件PPT

三、说教学目标
1.认识“猴、瓜、结、结、掰、扛、扔、摘、捧、抱” 10个生字,读准多音 字“结”的字音;会写“瓜、非、常”三个生字。 2.借助插图,图文对照,了解小猴子下山的路线,复述1-3自然段。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利用动作演示、微课等方法正确理解一系列手 部动作词,并能选几个词各说一句话。了解并积累“又……又……”形式的 词语。
对于生字的认读,主要有分散识字和集中识字两种方式,采取什么样的方式比较合适?思忖良久,我决定还是用集中识 字的方式,在学生自读课文以后,以检查的形式来认读。其中的“掰、扛、扔、摘、抱”都是动词,可以用做动作的方式来帮 助学生认读。从课堂上来看,学生非常感兴趣,有的孩子都走到过道上表演了。不过,这又牵扯到一个课堂纪律的问题, 孩子们一动起来,纪律就显得有点乱了。
部编本一年级下册《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

部编本一年级下册《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 篇1 一、教材分析 《小猴子下山》是统编教材一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第四课。
课文讲的是一只小猴子下山来,先掰了一个玉米,看见桃子就扔掉玉米去摘桃子,看见西瓜就扔掉桃子去摘西瓜,看见兔子就扔了西瓜去追兔子,最后,兔子跑进树林里不见了,小猴子一无所获的故事。
除了故事本身具有教育意义以外,教材还注意到了本文的构段,并把“提手旁”的字集中在一起当作这篇课文的生字来进行学习,让识字规律可循。
二、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认识“猴、结、掰、扛、满、扔、摘7个生字,正确美观地书写“非、常”2个汉字。
3、了解故事内容。
4、理解并运用本课中描写小猴子动作的词语,提高学生语言运用的准确性。
三、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把握故事的主要内容。
四、教学难点 理解文中描写小猴子动作的词语,加强学生对动词的准确使用。
五、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教学课件、生字卡片、贴画。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认识本课7个生字,正确书写“非、常”。
3、大致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
过程 一、出示谜语,激趣导入 1、师出示一则谜语:“一物像人又像狗,爬竿上树是能手,擅长模仿人动作,家里没有山中有”。
生自主阅读并猜出谜底是猴子。
(师出示猴子的图片和“猴子”词语卡片,指名学生认读。
) 2、和小猴子打招呼!(学生打招呼) 3、这是一只怎么样的小猴子?(可爱的、机灵的、调皮的……)把“小猴子”三个字读的可爱一点,谁来试试? (指名读“小猴子”,读的机灵可爱)“子”要读成轻声,谁能读好轻声? 4、学习“猴”字,(出示卡片“猴”)谁有好办法能记住这个字呢? 预设1:“反犬旁”+“侯”(小结:“反犬旁”的字一般都和动物有关)。
识字方法:加一加。
预设2:形声字。
5、师激趣:这只小猴子呀,它天天待在山上,都待得不耐烦了。
这一天,它准备下山去玩,会有什么有趣的故事发生呢?这个故事就藏在书本里,赶快打开书本找到它。
《小猴子下山》优秀说课稿(精选6篇)

《小猴子下山》优秀说课稿(精选6篇)《小猴子下山》优秀说课稿篇1一、说教材《小猴子下山》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教材第二册第四单元第四篇课文。
这是一篇童话故事,讲的是一只小猴子在下山时,看见许多可爱的东西。
它看见什么都喜欢,但抓到这个丢了那个,结果一无所获。
全文共有五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写小猴子下山来看到玉米,高兴地掰了一个;第二自然段写小猴子看见扔玉米去摘桃子;第三自然段写小猴子看见了西瓜就扔了桃子去摘西瓜;第四自然段写小猴子看见可爱的小兔子就扔了西瓜去追兔子;第五自然段写小猴子只好空手回家。
在叙述小猴子的过程中,作者用了“掰、扛、扔、摘、捧、抱、蹦”等动词,教学时我都注意引导学生理解。
通过学习这篇课文,不仅让学生初步了解课文内容,而且要把德育教育渗透到课文讲评中,让学生明白平时做事要有明确的目的,要专一,才有所收获的道理。
二、说整体设计根据教材自身的特点及学生实际情况,教学本课时,我主要遵循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在教学时主要以活动教学为主。
在引入课文时就设计了两个富有激趣的小活动,为上好下面的课设下了很好的铺垫。
接着又设计了“师生协作”环节,通过“读、看、思、议、演、练”等教学手段启发学生思维,拓观学习思路,培养学生听、说、读的能力,使整个教学环环相扣,张罗有驰。
三、说教学要求1、教学目的根据本课的特点及本班学生的情况,上这篇课文要达到如下几个目的:(1)通过理解课文内容,教育学生从小应该明白做事要一心一意,且不乱拿别人的东西的道理;(2)抓住重点词句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学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学会和理解本课的部分形容词如“又大又多”、“又大又红”、“又大又圆”及“掰、找、扔、摘、捧、抱”等动词。
掌握10个生字的读写方法,并学会用“真”、“非常”等词语练习说话。
2、教学重点:根据课文内容,我把本课的重点定为:利用图文结合理解课文内容,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体会重点词句。
2023-2024年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四课《小猴子下山》说课稿附反思含板书及知识点汇总

2023-2024年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第七单元说课稿及知识点汇总2023-2024年部编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四课《小猴子下山》说课稿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小猴子下山》。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学反思等八个方面来进行加以说明。
)一、教材分析本课是部编版一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四课时《小猴子下山》,这是一篇童话故事,主要讲了一只猴子下山,先掰了一个玉米,看见桃子就扔掉玉米,看见西瓜就扔掉桃子,看见兔子就扔掉西瓜,最后一无所获。
本文图文并茂,语句生动,文质优美。
按故事发展顺序编绘了五幅图,分别与课文的五段内容相应,使小猴的动作、形象直观化。
二、学情分析《课标》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语文综合应用能力。
一年级学生的情感易受环境气氛和他人情感的感染而产生共鸣,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趣味拓展,激发想象,感受文本语言的魅力。
三、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课文,快速了解小猴子下山的路线。
以此为线索学习并积累“又( )又( )”形式的词语,并会迁移运用。
能够正确区别“摘、扛、捧、抱、追”等动词。
2.能正确朗读故事,并能结合插图、板书等讲述故事。
3.由故事得到一定的启示:在成长过程中,我们总会像小猴子那样犯些错做些傻事,而事后难过后悔是无用的,重要的是能以今天的教训为基础,用积极的心态展望明天。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正确熟读课文。
【教学难点】:了解故事,用积极的心态展望明天。
五、教法学法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引导点拨法。
学法:自主学习理解。
六、教学过程(一)、预习回馈,引入新课1.板书课题,提醒注意“猴”的书写。
2.游戏中复习回顾。
出现大量故事中曾出现或没有出现过的事物图片,让学生判断哪些图片中的事物是故事中有的?旨在复习故事中的要点。
游戏过程中,将故事中出现过的“玉米、西瓜、桃子、兔子、猴子”等图片贴到黑板上。
《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

《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一年级语文下册《小猴子下山》教案篇一一、导入:同学们你们喜欢小猴子吗?那你们知道小猴子住在什么地方吗?老师来告诉你们小猴子真正的家在山上。
有一天,小孩子想下山玩玩,它下山以后发生了什么事呢?你们想听吗?好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13课《小猴子下山》。
二、新课:1、请同学们把书翻到53页,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想: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画出生字,标出自然段。
3、指名认读生字。
开火车读生字卡片。
4、分段指名朗读课文,纠正生字的读音。
三、分段学习1、学习第一自然段①、小猴子下山来到了什么地方?看到什么?心情怎样?它是怎么做的?②、用动作演示“掰、扛、扔、捧、摘”这些动作。
③、为什么要掰玉米?又为什么要扛着走?④、这一段中哪些词应该重读,画出应该重读的词语,自己试着读读看。
边读边用动作表演出。
2、想一想老师刚才提出了哪些问题?学生自学课文的2、3、4自然段。
出示学习向导,指名向导。
学习向导:1、读一读:小猴子来到什么地方?看到什么?心情怎样?2、议一议:小猴子是怎么做的?你认为哪些词应该重读?画出重读的词。
3、演一演:请你边有感情的朗读边表演这一段BR课文。
①、喜欢学哪一段就学习哪一段,可以自己学也可以小组讨论学习。
②、学生汇报学习结果。
3、我们一起学习课文的第五自然段,齐读第五自然想一想,小猴子下山看见那么多的好东西,最后的结果怎么样?它为什么会空着手回家?4、填空练习。
(出示投影)填空后任选括号里的一个词语说一句话。
5、指1、2名学生看投影复述课文内容。
6、联系学生实际,说说自己平时做事情的时候有没有像小猴子一样的做法呢?学生检查自己平时做事的方法是否正确。
7、表演课文内容。
8、想象扩展:讨论小猴子空手回家后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猴妈妈会对他说什么?9、续编课文,编一个《小猴子第二次下山》的故事。
下一节课评一评,讲一讲看谁编得精彩。
四、板书:13、小猴子下山玉米地又大又多掰扛桃树下又大又红扔摘空着手西瓜地又大又圆扔摘回家去往回走蹦蹦跳跳扔追◆《小猴子下山》优质课教案篇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会认“猴、结、掰”等生字,会写“块、非、常”等生字。
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18小猴子下山说课稿(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18小猴子下山说课稿(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18小猴子下山说课稿第1篇】一、说导入:同学们你们喜欢小猴子吗?那你们知道小猴子住在什么地方吗?老师来告诉你们小猴子真正的家在山上。
有一天,小孩子想下山玩玩,它下山以后发生了什么事呢?你们想听吗?好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13课《小猴子下山》。
二、说新课:1、请同学们把书翻到53页,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想: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画出生字,标出自然段。
3、指名认读生字。
开火车读生字卡片。
4、分段指名朗读课文,纠正生字的读音。
三、说分段学习1、学习第一自然段①、小猴子下山来到了什么地方?看到什么?心情怎样?它是怎么做的?②、用动作演示“掰、扛、扔、捧、摘”这些动作。
③、为什么要掰玉米?又为什么要扛着走?④、这一段中哪些词应该重读,画出应该重读的词语,自己试着读读看。
边读边用动作表演出。
2、想一想老师刚才提出了哪些问题?学生自学课文的2、3、4自然段。
出示学习向导,指名向导。
学习向导:1、读一读:小猴子来到什么地方?看到什么?心情怎样?2、议一议:小猴子是怎么做的?你认为哪些词应该重读?画出重读的词。
3、演一演:请你边有感情的朗读边表演这一段课文。
①、喜欢学哪一段就学习哪一段,可以自己学也可以小组讨论学习。
②、学生汇报学习结果。
3、我们一起学习课文的第五自然段,齐读第五自然想一想,小猴子下山看见那么多的好东西,最后的结果怎么样?它为什么会空着手回家?4、填空练习。
(出示投影)填空后任选括号里的一个词语说一句话。
5、指1、2名学生看投影复述课文内容。
6、联系学生实际,说说自己平时做事情的时候有没有像小猴子一样的做法呢?学生检查自己平时做事的方法是否正确。
7、表演课文内容。
8、想象扩展:讨论小猴子空手回家后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猴妈妈会对他说什么?9、续编课文,编一个《小猴子第二次下山》的故事。
下一节课评一评,讲一讲看谁编得精彩。
18《小猴子下山》(说课稿)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1

《小猴子下山》说课稿一、说教材《小猴子下山》是部编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第七单元的第四篇课文。
这是一篇趣味浓厚的童话故事。
讲的是一只小猴子在下山时,看见许多可爱的东西,它看见什么都喜欢,但抓到这个丢了那个,结果一无所获,只好空手而归。
新大纲指出:“提倡在学生读书思考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指点,围绕展开讨论和交流,鼓励学生发表独立见解。
”本文图文并茂,语言简洁生动,五个自然段分别对应五幅插图,如同连环画一般使小猴的动作、形象更加直观化。
在教学活动中,应注意诱发学生的兴趣,采取多种措施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同时也创设情境,引发参与、图文结文,在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得到启示。
二、说学情从学生的知识掌握和能力体系来看,一年级学生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已经积累了一定的识字方法,具备了初步的自主识字能力,他们学习了图文结合理解课文内容的方法,并且有了一定的语言积累和口语表达能力。
从年龄结构和心理特点来分析,此时的学生大多五、六岁,还处于一个好动的阶段,他们的有意注意维持不了多久,因而需要老师来创设情境,利用丰富多彩的多媒体资源和生动形象的插图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三、说教法学法1.说教法教学时,我采用情境创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读做结合法,将抽象的词义华为具体可感的动作;脉络梳理法,引导学生抓住古诗中的关键信息,理清故事情节的发展把我故事的主要内容;阅读交流法,在学生学习故事的基础上引导他们自主交流读后的收获和感受,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体验。
2.说学法与教法相适应,以学生为主体。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阅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在具体语言环境中把握汉字的音形义,提高对汉字的学习能力;抓住每个自然段的关键信息,结合课文插图把握故事的主要内容;与同伴交流阅读故事后的感受和想法,从故事中获得启发。
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发展性和创造性,学会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语文教案《小猴子下山》(通用16篇)

语文教案《小猴子下山》(通用16篇)语文教案《小猴子下山》 1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课文,快速了解小猴子下山的路线。
以此为线索学习并积累“又()又()”形式的词语,并会迁移运用。
能够正确区别“摘、扛、捧、抱、追”等动词。
2.能正确朗读故事,并能结合插图、板书等讲述故事。
3.由故事得到一定的启示:在成长过程中,我们总会像小猴子那样犯些错做些傻事,而事后难过后悔是无用的,重要的是能以今天的教训为基础,用积极的心态展望明天。
课前准备:课件、卡片教学预设:一、预习回馈,引入新课1.板书课题,提醒注意“猴”的书写。
2.游戏中复习回顾。
出现大量故事中曾出现或没有出现过的事物图片,让学生判断哪些图片中的事物是故事中有的?旨在复习故事中的要点。
游戏过程中,将故事中出现过的“玉米、西瓜、桃子、兔子、猴子”等图片贴到黑板上。
3.指导读好这些名词。
强调“桃子、兔子、猴子”等带“子”的轻声。
二、整体读文,明确路线1.接读全文。
师:小猴子下山来(板画:山),它先后走过了哪些地方?(板画:路线)咱们请几位小朋友来接读这个故事吧?(接读课文,正音)2.排列图片。
师:听完故事,你能把这些图片按小猴子下山的先后顺序放进这幅路线图里吗?3.练说量词。
排图片后,辅助贴图练说:小猴子下山,先来到了一()玉米地,再走到一()桃树下,接着走过一()西瓜地,最后看见了一()小兔子。
三、以小猴子所见为线索,积累并学会运用“又()又()”的词语1.找出课文中“又()又()”的词语。
师:这一路走来,不知小朋友们发现了没有,小猴子脸上的表情一直都是──(非常高兴)。
是啊,因为他看到的可都是好东西呢!,故事告诉我们啊,小猴子看见玉米结得──(又大又多)贴词卡。
那么其它的呢?你能说说吗?贴:又大又红,又大又圆,蹦蹦跳跳2.练读词语。
我们来读读这些词语,要让大家感觉到是好东西哦!3.拓展运用这些好东西光是看看(画眼睛),就是那么的吸引小猴子了!像这些好吃的,要是小猴子尝一尝的话(板画:嘴巴),也许还会品尝到怎样的好味道?选一种说说:(甜除了品尝到甜,吃起来还有怎样的感觉?(脆、鲜、嫩、糯、松、爽、软……)如果用鼻子闻一闻呢?还会觉得?(香)你能像故事中那样,用又()又()把这些好味道连起来说一说吗?如:又香又甜又鲜又嫩又松又脆又甜又脆又甜又糯(提示要点:完全不可能同时存在的两个特点是不能用“又…又…”来连接的)那这蹦蹦跳跳的小兔子你也能用这样的“又()又()”方式来说一说它吗?四、以“小猴子所做”为线索,积累并学会精确地使用动词(一)学习第一自然段,认读并理解:掰、扛。
人教版(部编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 小猴子下山-说课一等奖

《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淮北市第三实验小学袁圆教材分析:《小猴子下山》是一篇童话。
课文讲的是一只小猴子下山来,先掰了一个玉米,看见桃子就扔掉玉米去摘桃子,看见西瓜就扔掉桃子去摘西瓜,看见兔子就扔了西瓜去追兔子,最后,兔子跑进树林不见了,小猴子一无所获。
在课文学习中,引导学生从小猴子的行为中得到启示:做事情明确目标,始终如一。
教学目标:1、认识“猴、结”等12个生字,读准多音字“结、只、空”的字音;会写“块、非”等7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利用动作演示等方法正确理解“掰、扛、扔、摘、捧、抱”这些词,并能选几个词各说一句话;了解并积累“又()又()”形式的词语。
3、借助插图,图文对照,读懂故事内容,并仿照“小猴子走到(哪里),看见(什么),就(怎么做)”这个句式,说说故事主要情节。
4、能推断“小猴子最后为什么只好空着手回家去”的原因,初步明白做事情要目标明确,有始有终。
教学重点:了解表示动作的词的不同含义,并学习运用;根据课文内容,说一说“小猴子最后为什么只好空着手回家去”。
教学难点:使学生懂得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有明确的目标,要专一,有始有终。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谜语导入:一物像人又像狗,爬杆上树是能手,爱吃香蕉爱吃桃,家里没有山里有。
师板书:小猴子(轻声)这只小猴子在山上待久了,树上的野果也吃腻了,想下山去玩一玩。
师板书:下山齐读课题读完课题,你最想知道什么小猴子下山之后,究竟发生了哪些事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带着问题走进课文去看一看。
二、初读课文1、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字词认读。
多种形式认读字词。
全班交流识字方法。
三、再读课文1、小猴子下山来,看到了什么做了什么A、借助图一,他看见了什么玉米结得又大又多,一定很好吃。
请你再来读一读。
B、类似这样的词语,你还知道有哪些又()又()齐读词语:又大又红又大又圆又细又长又香又甜C、看到这些又大又多的玉米,小猴子心情怎么样板书非常高兴,指导写“非常”二字。
统编版一年级下册语文小猴子下山(说课稿)

小猴子下山来,结果却空着手回家去了, 你想对小猴子说些什么?
小猴子,做任何事情都要坚持,不能 三心二意、半途而废,否则最后只能空手 而归,你以后不要再这样做了。
板书设计
走到哪里 看到什么 做了什么
玉米地里 又大又多 桃树下 又大又红 西瓜地里 又大又圆 树林边 蹦蹦跳跳
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利用动作演示理 解“掰、扛、扔、摘、捧、抱”等动词。
过程与方法:通过教师引导小组合作,结合课文插图理解 并掌握本课内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课文,体会小猴子见异思迁 的性格特点,能初步明白做事情要有明确的目标,且有始有终 。
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小猴子下山活动的顺序和事物之间的联系 ;理解课文句子的意思、了解文章大意。
说学情
一年级的学生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已经积累了基本的识 字方法,也具备初步的自主识字能力,她们学习了图文结合理 解课文内容的方法,并且有了一定的语言积累和口语表达能力 。
一年级学生年龄小处于一个好动且注意力不能集中的阶段 ,本文图文并茂,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 时多媒体教学插图形象生动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小猴子下山 说课稿
说教材
《小猴子下山》是一年级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单元的一篇 课文。这是一篇趣味浓厚的童话故事,讲述了一只小猴子在下 山过程中,看见许多可爱新奇的事物,但是他看到什么都喜欢 ,拿到这个又丢了哪个,最终一无所获只好空手而归的故事。 课文图文并茂,语言简洁生动,五个自然段对应了五幅插图, 使小猴子的动作形象更加生动直观,更能吸引一年级学生的学 习兴趣。
小猴子最后什么也没得到。
空着手回家去
小结
结合课文内容,完成表格 。
部编本一年级下册《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精选3篇)

情境创设,信息整合,简单推断。 小猴子知错就改,以后会怎么样呢? 生字书写。
重点指导“空”字和“常”字的中心对称。
作业设计。
1、背诵课文。
2、情境延伸:第二天,小猴子又下山了,他会做什么,想些什 么?画一画, 写一写,如果能用上几个刚刚学过的表示动作的词语就 更好了。
五、教后反思。
出示字卡,粘贴到白板上。
①带拼音读三遍。
②去掉拼音读三遍。
第一句中的“空”是《要下雨了》一课中的,读knɡ,猜一猜,第二句中的“空”是什么读音?
①玉米结得又大又多。
②小猴子下山来,最后的结果是空手而归。
这两句话中的“结”读音不同,想想课文中的“结”是什么意 思,你还能说这样的句子吗?
仔细看课后第3题的插图,先读准字音,再做一做动作。
、随机学习:掰、扛,引导学生用自己的动作表示这两个动词。
、课文中还有一些像“掰、扛”这样一些描写小猴子动作的词, 你能找出它们吗?
、学生根据偏旁对这几个字进行分类, 课件出示不同动作的插图 和课后习题第三题,
学生读一读, 演一演, 师引导学生看着图画选几个词语各说一句 话。
思想到位迈新步教学到位创佳绩
1.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思考:小猴子下山来,它先后走过了
哪些地方?
学生认真倾听,用笔勾画相应的信息点。 指名汇报,生把图片按小猴子下山的先后顺序放进路线图里。
2、分段播放课文视频,自由思考:来到玉米地里,小猴子看见
了什么?做
了什么?
,便于学生形象直观地读懂课文内容;红色显示 “又大又
多”“掰”“扛”)
5、结合课文插图,借助“小猴子来到什么地方?看到什么?心 情怎么样?做了什么?”学习讲故事。
部编版小学一年级下册语文小猴子下山教案三篇

【导语】教案能够展现出教师在备课中的思维过程,并且显⽰出教师对课标、教材、学⽣的理解和把握的⽔平以及运⽤有关教育理论和教学原则组织教学活动的能⼒。
⽆忧考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家参考!篇⼀ 教学⽬标 1.看懂每幅图的意思,理解课⽂内容,懂得做什么事情都要有明确的⽬的,要专⼀,有始有终,否则将⼀事⽆成。
2.学会本课10个⽣字,⽤“真”“⾮常”练习说话。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
4.能按要求说⼏句完整,连贯的话。
教学重点 1.理解课⽂内容,懂得做什么事情都要有明确的⽬的,要专⼀,有始有终。
2.学会本课10个⽣字,⽤“真”、“⾮常”练习说话。
3.能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
4.能按要求说⼏句完整、意思连贯的话。
教学难点 1.理解课⽂内容,懂得做什么事情都要有明确的⽬的,要专⼀,有始有终。
2.能按要求说⼏句完整、连贯的话。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设计 第⼀课时 ⼀、教学⽬标 (⼀)学会本课10个⽣字。
(⼆)朗读课⽂,看懂图意,⼤概了解课⽂内容。
(三)能准确、流利地朗读课⽂。
⼆、教学重点 (⼀)学会本课10个⽣字。
(⼆)看懂图意,初步理解课⽂内容。
三、教学难点 看懂图意,初步理解课⽂内容。
四、教学过程 (⼀)导⼊新课,板书课题。
同学们,有⼀只⼩猴⼦⾼⾼兴兴地下⼭了,可是等它回家的时候,它两⼿空空,哭丧着脸,这是怎么⼀回事呢,你们想知道吗?那好,今天我们⼀起学习第8课《⼩猴⼦下⼭》。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听⽼师范读课⽂,边听边想,这课是写⼩猴⼦的什么事? 课⽂讲的是⼩猴⼦下⼭,看见许多喜欢的东西,它扔了这个去抓那个,结果什么也没得到,只好空着⼿回家的事。
(三)学习⽣字 1.先看课后⽣字表的⽣字,后读课⽂,边读边画出⽣字词。
2.借助汉语拼⾳读准字⾳,然后读⼀读词语(⽣词),再读⼀读带有⽣字词的句⼦。
3.检查⾃读⽣字词情况。
利⽤卡⽚或⼩⿊板。
得⾮常空着⼀⽚⼜⼤⼜圆 ⽩兔真可爱⼩兔⼉(⼉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猴子下山》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我根据自己对教材的理解,作了以下的分析:《小猴子下山》是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一篇传统课文。
新大纲指出:“提倡在学生读书思考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指点,围绕展开讨论和交流,鼓励学生发表独立见解。
”本册是低段的第二期,阅读训练的重点只是在教学活动中,注意诱发学生的兴趣,采取多种措施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同时也创设情境,引发参与、点拨思维、激发参与、图文结文,初步了解课文的内容。
二、学生情况分析
从学生的知识掌握和能力体系来看,这些学生经过低段一学期的学习及本期前两个单元的活动,有了一定的语言积累和口语表达能力,学习了图文结合理解课文内容的方法,初步学习了结合词句的理解来理解课文内容的一些方法,具有初步的思维理解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从年龄结构和心理特点来分析,此时的学生大多五、六岁,还处于一个好动的阶段,他们的有意注意维持不了多久,只有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师生间民主、协作、自主、活动的实践激起学生的兴趣,发挥其主动性,学习效率才高。
三、教学目标设定
根据教材分析,学情分析,以及语文教学跟其他学科的共同目的(也就是教学要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生、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这一目的)我将本课时的教学目标定为四个方面:第一是德育目标,就是通过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我们从小做事应该一心一意和不要乱摘别人的东西等
道理。
第二是智能目标:培养学生根据对课文重点词句的理解和自己分析、推断、想象、表演的能力。
第三是知识目标,就是能理解重点词“又大又多”、“又大又红”、“又大又圆”、“可爱”、“掰、找、扔、摘、捧、扔、抱、追”以及相关的句子。
第四是美育目标,通过理解重点词语,体会到小猴的可爱;同时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形式和想象能力。
四、教学重难点
我根据教材所处的位置、内容及教学目标的确定,将本课时的教学重点确定为:图文结合理解课文内容,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体会重点词句。
教学难点: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成绩口头表达能力。
理解课文重点词句。
五、教学思路设定
根据“主导与主体”这间的“服务关系”及学生的情况,我将本课的教学思路设定为以下四个活动,老师只起“导”的作用,以启发学生讨论交流,发独立见解,培养学生从小在阅读实践中适时进行读的能力,说的能力,听的能力的训练。
六、教学准备
1、小黑板一块。
小猴子头饰、玉米、桃子、西瓜的教具。
2、朗读磁带、幻灯片、音乐带。
七、教学活动过程
第一活动是“激发情趣,导入课文”。
这个活动的目的是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以引入下一个环节的活动,具体活动过程是这样的。
首先借助幻灯片,出现一个可爱的小猴子下山的情景,一下子吸引了同学们,然后问:这是谁?你们喜欢吗?谁来描述一下?最后教师小:你们观察得很仔细,描述得好,可是你们知道吗?这只小猴今天已经是第二次下山了,它在前不久的一次下山时,发生了一个非常有趣的故事呢!你们想知道吗?
第二个活动是:“师生协作,自主学习。
”这个活动的目的是运用学生已学的方法,根据学习课文的体会,开展讨论,培养学生的独立见解和发表能力。
具体活动过程中:
首先齐读课文题目,教师范读,学生找出有几个段,并找出与之相关的图画。
学生借助拼音轻声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思考(出示小黑板)①小猴子下山干什么?②它下山到过哪些地方?看到什么?小理怎样?是怎么做的?然后师生交流,学生分小组讨论第②个问题。
然后再祟幻灯牌,请各组代表一边看幻灯片,一边回答第②个问题。
最后老师总结同学们的发言。
启迪思考:课文二、三、四段与第一段的写法是一
样的吗?(学生认真自由读)由学生归纳出课文二、三、四段在写法以上与第一段一样。
这时再让学生自主学习第二、三、四段,最后教师小组课文内容。
这篇课文写小猴子小山,先掰了一个玉米,看见桃子就扔了去摘桃子,看见西瓜又扔掉桃子,看见小兔又扔掉西瓜,就这样,最后一无所获。
课文的前四段写法一样,所以我们学起来比较轻松,一下子就理解了。
又提问:这只小猴子下山后,又回去了吗?结果怎样?引入学习最后一段,让生找出说明小猴子此时心情难受,没办法的一个词?(“只好”)学生找对了,再启迪思考:小猴子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尽量让学生畅所欲言,发表出自己独立的见解,最后再由老师点评、鼓励。
)
第三个活动是“创设情境,表演课文”,这个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在表演的过程中,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首先师发言:刚才我们较好地学习了课文,你们愿意扮演这只小猴子下山的过程吗?
(由二人次扮演小猴子下山,同时放课文朗读录音及活泼、欢快的音乐配音带,提示学生要注意“掰”、“扛”、“扔”、“抱”、“追”、“蹦蹦跳跳”、“只好”这些词的动作及表情)学生表演完毕,教师及时总结学生表演情况。
第四个活动是“展开联想,延伸课文”,这个活动的目的是启迪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及表述见解的能
力。
具体活动过程是:老师问:小猴子空着手回家,在路上它会想些什么?
学生在发言中说出给小猴子下山时想办法,说明做事要专心专意,不要再犯第一次下山的错误。
教师肯定指出:学生的发言说明大家很聪明,会思考、有现代意识。
让生再想想:这次小猴子下山,它将到一些什么地方,看见些什么,它又是怎么做的?布置思考以上问题,下节课再共同解决。
本课时的板书,完成后是这样的形式(展示出来)从板书中,同学们可以了解到小猴子下山到回家一无所获的全过程。
几个动作词语,较好地体现了课文的主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