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整理初三物理教案温度与物态变化复习教案.docx
物态变化中考物理专题复习教案
一、物态变化中考物理专题复习教案二、章节内容:第1节:物态变化的基本概念1. 定义:物质在一定条件下,从一种状态转变为另一种状态的过程。
2. 物态变化的分类:凝华、升华、液化、汽化、熔化、凝固。
第2节:物态变化中的热量变化1. 吸热过程:物质在吸收热量时发生的物态变化。
2. 放热过程:物质在放出热量时发生的物态变化。
3. 热量变化的实例:冰融化、水沸腾等。
第3节:物态变化在生活中的应用1. 生活中的应用实例:空调、冰箱、取暖器等。
2. 物态变化在科技领域的应用:超导、液晶等。
第4节:物态变化的计算1. 热量变化的计算公式:Q=mcΔT。
2. 物态变化过程中的能量守恒:能量不能创造也不能消灭,只能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
第5节:物态变化的相关实验1. 实验目的:验证物态变化的基本规律。
2. 实验器材:温度计、热量计、物质样品等。
3. 实验步骤:观察物质在不同条件下的物态变化,测量热量变化。
三、教学目标:1. 掌握物态变化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2. 理解物态变化中的热量变化规律。
3. 了解物态变化在生活和科技领域的应用。
4. 学会使用相关公式进行物态变化的计算。
5. 通过实验观察和测量,加深对物态变化规律的理解。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物态变化的基本概念、分类和热量变化规律。
2. 运用举例法,分析生活中的物态变化应用实例。
3. 运用演示法,展示物态变化的相关实验。
4. 引导学生进行分组实验,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5. 利用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物态变化在科技领域的应用。
五、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物态变化基本概念和分类的掌握。
2. 练习题:巩固学生对物态变化热量变化规律的理解。
3.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中的观察、操作和分析能力。
4.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对物态变化在生活和科技领域应用的理解。
六、物态变化中考物理专题复习教案七、章节内容:第6节:物态变化的观察与分析1. 使用显微镜观察物态变化过程。
沪科版九年级物理全第12章温度与物态变化复习课教学设计
-安排丰富的实验活动,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观察物态变化现象,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指导学生正确使用温度计等实验器材,培养实验操作技能;
-引导学生从实验数据中总结规律,提高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
4.注重分层教学,关注个体差异:
-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兴趣,设计不同难度的教学任务,使每位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得到锻炼;
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交流在讨论和练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3.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归纳,强调重点和难点,提醒学生加强对这些知识点的掌握。
4.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结合所学内容,观察生活中的温度与物态变化现象,并撰写观察报告,以便下次课上进行分享和交流。
五、作业布置
1.请同学们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观察并记录生活中的温度与物态变化现象,如冰融化、水烧开等,尝试用物理知识解释这些现象,并撰写一篇观察报告。报告要求:不少于500字,内容真实、具体,逻辑清晰。
4.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每组选取一个生活中的温度与物态变化现象,通过查阅资料、讨论、实验等方式,深入了解该现象的原理和应用。在下节课上进行小组汇报,分享学习成果。
5.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自我反思,总结自己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分析原因,并提出改进措施。将反思报告提交给教师,以便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指导。
2.完成课后练习题,包括以下类型:
-选择题:考查对温度与物态变化基本概念的理解;
-填空题:巩固物态变化的特点和热传递规律;
-计算题:运用物态变化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实验题:设计简单的实验,观察物态变化现象。
3.结合教材和课堂笔记,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了解热力学第一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的基本原理。
九年级物理 第12章 温度与物态变化复习教案 (新版)沪科版
1、熔化与凝固:
例1、有一间完全隔热的房间,房间的温度维持在0℃,若在室外将一块冰放在盆中,当冰熔化一部分后,将整个盆子端到此房间,则将会出现下列哪种情况()
A.冰将继续熔化
B.冰的温度开始逐渐升高
C.水将逐渐凝固
D.冰不能继续熔化,水也不能凝固
例2、工人师傅在熔化铝锭时常常采用铜锅,但在熔化铜锭时却不采用铝锅,其中的原因是()
B.加在饮料中的冰块化为水是放热过程
C.洒在地上的水变干了是吸热过程
D.冬天,教室窗户的玻璃外表面经常会“出汗”
3.学习物态变化时,老师写了一幅对联,上联是“杯中冰水,水放热结冰温度不降”;下联是“盘内水冰,冰吸热化水温度未升”。该对联先后包含的两种物态变化分别是和,它还说明了冰是一种(填“晶体”或“非晶体)。
1.(常州)我国民间有句谚语:“水缸穿裙子,天就要下雨.”其中,“水缸穿裙子”是指盛水的水缸外表面出现了一层密密麻麻的小水珠.小水珠是由( )
A.水缸中的水蒸发形成的B.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形成的
C.水缸中的水汽化形成的D.空气中的水蒸气凝华形成的
2.(湖南常德)关于热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用久了的白炽灯灯丝因熔化而变细
5、能用水的三态变化解释自然界中的一些水循环现象。有节约用水的意识。
教学重点
能用物态变化解释生活和自然界中的物态变化现象
教学难点
能用物态变化解释生活和自然界中的物态变化现象
教材分析与
教法设想
水是人们最熟悉的物质,本章教材通过学生熟悉的自然现象,展现了自然界水的循环过程。教材按照“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课程基本理念,以常见的自然现象和生活事例引导学生观察、认识自然界形形色色的水。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加深对水的认识,学会运用科学规律解释自然界和生活中常见的物态变化现象。通过一系列实验,探究水的三种状态相互转化的条件,了解物态变化过程中的吸热、放热现象,总结、归纳出三种物态变化的普遍规律。最后从水是生命之源,联系当前全球面临的缺水及水污染问题提出珍惜每一滴水,合理利用和保护水资源的新课题。
沪科版九年级物理全第12章温度与物态变化复习课优秀教学案例
1.教师布置具有挑战性和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如“为什么冰淇淋会融化?热水为什么会沸腾?”
2.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交流,共同探讨问题的答案,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思维。
3.各小组派代表分享讨论成果,教师对各组的讨论情况进行评价和指导。
(四)总结归纳
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对温度与物态变化知识的理解,形成知识体系。
5.作业小结:教师布置具有挑战性和启发性的作业,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教师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和评价,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成绩。
这些亮点共同构成了本节课的教学特色,使得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和掌握温度与物态变化的知识,提高学生的物理素养和综合能力。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更好的发展和提升。
3.教师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和评价,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成绩。
五、案例亮点
1.生活实例导入:通过展示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温度与物态变化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贴近实际应用,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
2.问题导向:教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和批判性思维。通过问题的解答,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2.能够运用物理知识解释生活中常见的温度与物态变化现象,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了解温度与物态变化在科学和技术领域的应用,拓宽知识视野。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复习和案例分析,巩固和深化对温度与物态变化知识的理解,强化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2.运用小组讨论、实验观察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思维。
人教版九年级总复习第三章物态变化复习教案3
教案:人教版九年级总复习第三章物态变化一、教学内容1. 物态变化的基本概念:熔化、凝固、汽化、液化、升华、凝华。
2. 物态变化的条件:温度、压力等。
3. 物态变化的热量变化:吸热和放热。
4. 生活中的物态变化现象。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物态变化的基本概念、条件和热量变化。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和积极性。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物态变化的基本概念、条件和热量变化。
难点:生活中的物态变化现象的分析和解释。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黑板、粉笔。
学具:笔记本、课本、练习题。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教师通过展示生活中的一些物态变化现象,如冰棍融化、热水沸腾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背后的物理原理。
2. 知识讲解:教师利用PPT或黑板,简要讲解物态变化的基本概念、条件和热量变化。
3. 例题讲解:教师选取一些典型的例题,如冰棍融化的过程,讲解其中的物理原理和计算方法。
4. 随堂练习:教师给出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5. 课堂讨论: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彼此的学习心得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6. 板书设计:教师在黑板上列出物态变化的基本概念、条件和热量变化,以便学生复习。
7. 作业设计:教师布置一些有关物态变化的练习题,让学生课后巩固所学知识。
六、作业设计1. 请列出物态变化的基本概念、条件和热量变化。
2. 举例说明生活中的一种物态变化现象,并解释其背后的物理原理。
3. 计算一个冰棍融化的过程中吸收的热量。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教师在课后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
同时,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观察和思考更多的物态变化现象,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教学拓展:引导学生进一步研究物态变化的微观机制,如分子运动和相互作用等。
重点和难点解析:生活中的物态变化现象的分析和解释一、生活中的物态变化现象1. 冰棍融化:冰棍在口腔中融化,从固态变为液态。
沪科版九年级物理教学案:第十二章温度与物态变化复习
课题12温度与物态变化复习教学案本节第1课时课型复习三维目标1、知道升华和凝华的概念,知道升华要吸热,凝华要放热。
2、了解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并能用物理的语言进行解释。
重难点重点:现象识别。
难点通过识别生活中常见的物态变化现象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方法器材讲授、分组讨论、多媒体演示、实验探究教学流程小组学习教师点拨、点评定标导学设疑激趣1、学习目标2、【创设情景,引入新课】自主学习合作共建(一)知识再现1、物态变化(1)观察课本P3页迷你实验室:人造“雨”,完成下面内容:①人造“雨”的过程:②在这个实验探究中,可以看到水有三种状态,它们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③水的三种状态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___________的.(2)引出概念:处于固态、液态、气态的物质分别称为、和。
在一定条件下,物质的这三种状态会相互转化。
物理学中,将物质由向的变化称为物态变化。
【例1】判断下列哪一变化过程是物态变化()A.把铜块加热到100℃B.0℃的冰变成0℃的水C.气球充气时,逐渐膨胀D.把大铁片剪成许多块小铁片2、温度与温度计(1)如图所示,人对冷和热的感觉可靠吗? 。
人们用温度表示物体的,温度用字母表示。
常用单位:_______,符号___;人的正常体温是_______.(2)原理:常用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___________原理制成的.(3)用液体温度计测量温度的步骤①估:测量物体温度之前,首先要估计被测物体的温度,以便选择合适的温度计。
②认:使用前要观察温度计的和。
③放:温度计的玻璃泡应在被测液体中,但不能接触容器和容器的。
④读:待温度计内的液面时再读数,读书时视线要与液面。
⑤取:测量完毕后,要将温度计从被测液体中取出来。
【例2】如图所示的四幅图中,关于温度计的使用正确的是()3、六种物态变化①如图甲是两种固态物质加热变成液态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是晶体(填“A”或“B”),其熔化特点:不断,温度保持。
11、物态变化-温度教案设计.docx
《§1.1物态变化温度》一、教学课题:《§1.1物态变化温度》二、课时设置:2课时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列举自然界和生活中不同状态的物质理解气态,液态和固态是物质存在的三种状态;知道在一定条件下物质存在的状态可以发生变化理解温度的物理意义,了解生活环境中常见的温度值知道常用温度计的测温原理以及温度计的构造和刻度方法,会正确使用温度计测量温度知道摄氏温度和热力学温度,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大量不同状态物质按照固、液、气三种状态分类,使学生体会对物质分类的方法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温度计的结构,并通过测量温度使学生掌握温度计的使用方法.通过观察水的物态变化实验,感受物质发生物态变化的条件通过对物体温度的估测,提高估测温度的能力,3、情感、态度及价值观:通过冰化成水的实验反映出的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的事实,对学生进行辨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通过对教学活动的参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道理通过对环境温度的了解,培养学生爱护环境的意识、在使用温度计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爱护仪器、实事求是的品格四、教学重点:三种物态的基本特征、会正确使用温度计测液体的温度五、教学难点:温度计的使用六、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多媒体播放:云、雨、零、露等美丽画面,这些都是水的不同状态,到底是怎么回事?我们一起来学习今天的内容,第一章物态及其变化第一节物态变化、温度: (二x 进行新课:1.物态及其变化阅读教材,观察图所示的各种物质,思考一下,这些物质的状态有什么特点?像铁钉、冰块这类具有一定形状和体积的物质,我们称其状态为固态;像水和牛奶这类没有固定形状,但有一定的体积的物质,我们称其状态为液态;像空气这类既没有固定形状,也没有一定体积的物质,我们称其状态为气态。
通常情况下物质存在的状态有三种,分别是固态、液态,气态。
第十二章温度与物态变化复习导学案--2024-2025学年沪科版物理九年级上学期
第十二章温度与物态变化复习导学案 20242025学年沪科版物理九年级上学期作为一名资深的幼儿园教师,我深知教学活动设计的重要性。
在设计本次《温度与物态变化》复习导学案时,我以培养学生对物理知识的兴趣和理解为出发点,力求通过生动有趣的活动,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复习和巩固所学知识。
一、设计意图本次复习导学案的设计,我采用了情境引入、实践操作、互动交流的方式,旨在激发学生对温度与物态变化知识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帮助他们在实践中理解和掌握知识,提高他们的观察力、思考力和动手能力。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温度与物态变化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和理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温度与物态变化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难点:如何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温度计、实验器材等。
学具:笔记本、彩色笔等。
五、活动过程1. 情境引入:通过展示生活中的一些温度与物态变化的现象,如冰雪融化、水沸腾等,引导学生关注和思考这些现象背后的原理。
2. 知识讲解:简要讲解温度与物态变化的基本概念和原理,让学生对知识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3. 实践操作:分组进行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温度与物态变化的过程,如用温度计测量不同物体的温度,观察冰雪融化的过程等。
4. 互动交流: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实验观察和感受,引导学生用所学的知识解释这些现象,培养他们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六、活动重难点活动重点:温度与物态变化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活动难点:如何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我还会引导学生进行拓展延伸,如查找相关的资料,深入了解温度与物态变化的知识,或者进行一些相关的实践操作,将所学知识应用到日常生活中,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通过这样的复习导学案设计,我相信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温度与物态变化的知识,提高他们的物理素养,同时也激发他们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和热爱。
第十二章温度与物态变化复习课(配套教参)-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册物理同步教案(沪科版)
第十二章温度与物态变化复习课(配套教参)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册物理同步教案(沪科版)一、教学内容1. 温度及其计量单位;2. 温度的测量工具——温度计;3. 物态变化的基本概念和分类;4. 熔化、凝固、汽化、液化的特点及其吸热和放热情况;5. 升华和凝华的定义及特点;6. 相变过程中的能量变化。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温度与物态变化的基本概念,理解各种物态变化的特点及吸热和放热情况;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 通过对本章内容的复习,提高学生的物理素养,为中考物理考试打下坚实基础。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1. 物态变化的基本概念和分类;2. 熔化、凝固、汽化、液化的特点及其吸热和放热情况;3. 升华和凝华的定义及特点;4. 相变过程中的能量变化。
难点:1. 各种物态变化过程中吸热和放热的计算;2. 物态变化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温度计、幻灯片、黑板;2. 学具:笔记本、教科书、练习题。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5分钟)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如冬季供暖系统中水的循环,引入温度与物态变化的概念。
2. 知识回顾(10分钟)让学生回顾教科书第十二章的内容,引导学生回忆起物态变化的基本概念和分类,以及熔化、凝固、汽化、液化的特点。
3. 重点讲解(10分钟)针对本章的重点内容,如相变过程中的能量变化,进行详细的讲解,结合实例进行分析,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
4. 难点解答(10分钟)针对本章的难点,如各种物态变化过程中吸热和放热的计算,进行详细的解答,引导学生通过公式理解并掌握计算方法。
5. 实例分析(10分钟)让学生通过教科书中的实例,分析物态变化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6. 随堂练习(10分钟)给学生发放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检验学生对本章知识的掌握情况。
7. 课堂小结(5分钟)对本章内容进行简要回顾,强调重点和难点,提醒学生注意物态变化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九年级物理教案)温度与物态变化复习教案
温度与物态变化复习教案九年级物理教案教学目标1.能区别固、液和气三种物态,能描述这三种物态的基本特征。
3.通过实验探究物态变化过程,尝试将生活和自然界中的一些现象与物质的熔点和沸点联系起来。
4.能用水的三态变化解释自然界中的一些水循环现象。
有节约用水的意识教学重点1).液体温度计的原理及正确使用。
2.)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和沸腾的温度不变特征。
3.物态变化的吸热和放热特点及影响。
教学难点1)晶体与非晶体溶解曲线的辨识。
液体沸腾的温度曲线特点与辨识。
2) 实际生活环境下水的物态变化现象的辨识。
课前准备试卷-课件教学过程一、板书课题:温度与物态变化-复习1、知识梳理。
知识梳理( 一)、物质的三态1、物质的状态:物质通常有固态、液态和气态三种状态。
2、自然界中水的三态:冰、雪、霜、雹是固态;水、露、雾是液态,烧水做饭时见到的“白汽”也是液态;水蒸气是气态。
(二)、温度的测量1、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
2、摄氏温度:通常情况下的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作为0度,1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作为100度,0度到100度之间等分成100份,每一份叫1摄氏度或(1℃)。
正常人的体温为37℃,读作37摄氏度;-4.7℃读作负4.7摄氏度或零下4.7摄氏度。
3、温度的测量(1)家庭和物理实验室常用温度计测量温度。
它是利用水银、酒精、煤油等液体的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
(2) 温度计的正确使用方法a、根据待测物体温度变化范围选择量程合适的温度计。
b、使用前认清温度计分度值(最小刻度值)。
c、使用时要把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部或容器壁。
d、待示数稳定后再读数。
e、读数时将玻璃泡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液柱上表面相平。
4、体温计、实验室温度计、寒暑表的主要区别:。
最新沪科版物理九年第十二章《温度与物态变化》教案
最新沪科版物理九年第十二章《温度与物态变化》教案章温度与物态变化第一节温度温度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知道温度的概念,知道温度的常用单位和国际单位制中单位。
过程与方法:了解液体温度计的工作原理,熟悉使用温度计的过程,掌握它的使用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1、体会对温度进行准确测量的必要性,养成采集科学准确数据的好习惯。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教学重点】液体温度计的原理和摄氏温度的规定。
【教学难点】温度计的使用。
【实验器材】各种温度计各一只,演示温度计一只,三只烧杯,分别盛冷水、温水、热水。
【教学过程】1、引入新课――奇妙的水水无常形,变化万千,无处不在。
云,形状各异!似鱼鳞,像城堡。
你是否知道,让人浮想联翩的云从哪里来?雪,使大地“银装素裹”!传说雪花来自天上“婆婆”的羽毛枕头,你相信吗?雨,时而悄然无声,时而瓢泼倾盆。
他来自何处,又落向何方?其实,云、雨、雪.....它们都是水,只是形态各异罢了.水变化万千。
它不仅可变成云、雨、雪,而且还可以化为露、雾、霜等。
今天,让我们开始对水进行科学探究吧。
2、迷你实验从水之旅谈起由于水的物态变化,使自然界有了,云、雨、露、雾、霜、雪、雹等千姿百态的奇观,这些都与温度有关,若要了解物态变化,首先温度与温度计的使用等有关内容。
3、温度a、引出温度的概念。
b、提出自学要求,在课本上划出温度的概念,常用单位及单位符号。
常用的表示温度的方法是摄氏温度。
温度计上有一个字母℃,它表示摄氏温度。
摄氏温度是这样规定的:把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度,沸水温度规定为100度。
0度和100度之间分成100等分,每一等分叫1摄氏度,写作1 ℃。
例如,人体正常温度为37 ℃,读作37摄氏度。
c、梳理总结,能说出生活中和自然环境中常见的温度值(课本图12-8),并能用温度术语描述生活中的“热”现象。
4、温度计〖演示〗请一位同学将手伸入三只分别盛冷水、温水、热水烧杯中并说明感觉。
教师:从这个实验中可知凭感觉来判断物体的温度高低是很不可靠的。
物态变化中考物理专题复习教案
物态变化中考物理专题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物态变化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2. 使学生了解物态变化过程中的吸热和放热现象。
3. 培养学生运用物态变化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物态变化的基本概念:固态、液态、气态、等离子态。
2. 物态变化的分类:熔化、凝固、汽化、液化、升华、凝华。
3. 物态变化过程中的吸热和放热现象。
4. 物态变化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物态变化的基本概念、分类及其吸热和放热现象。
2. 教学难点:物态变化过程中吸热和放热的判断,以及在生活中应用实例的分析。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物态变化的基本概念、分类及其吸热和放热现象。
2. 利用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直观地理解物态变化的应用。
3.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4. 设计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图片,引导学生思考物态变化的现象。
2. 讲解:讲解物态变化的基本概念、分类及其吸热和放热现象。
3. 实例分析:分析生活中常见的物态变化实例,如冰淇淋熔化、水蒸气凝结等。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物态变化在生活中的应用,分享各自的发现。
5. 练习:布置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6.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知识点。
7. 作业布置: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讲解、实例分析、小组讨论、练习题等方式,评价学生对物态变化知识的掌握程度。
六、教学内容与目标1. 教学内容:物态变化中的熔化、凝固、汽化、液化、升华、凝华等过程的详细解析。
2. 教学目标:使学生能够识别和描述各种物态变化过程,并理解它们背后的物理原理。
七、教学步骤1. 熔化与凝固:通过实验观察冰的熔化和水的凝固过程,让学生直观地理解熔化和凝固的概念。
2. 汽化与液化:利用酒精灯加热液体,观察蒸汽的形成和冷却凝结成水的过程,解释汽化和液化的原理。
3. 升华与凝华:展示干冰升华时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体和其在冷凝器中凝华成固态的二氧化碳,让学生了解升华和凝华的现象。
中考物理专题十一热学第2课时温度与物态变化复习教案.docx
第2课时温度与物态变化【教学任务分析】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考试内容与要.求)1.知道一「般情况下物体以固体、液体、气体三种状态存在。
2.知道液体温度计的工作原理,即(液体的)热胀冷缩性质。
3.会规范使用温度计测量温度(包括正确读数)4.知道熔化和凝固(包括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汽化(包括蒸发与沸腾、沸点)与液化、升华与凝华等物态变化过程;知道各种物态变化过程发生的特点。
5.能正确描述“冰(或其他晶体)的熔化、水的沸腾、碘的升华与凝华”等实验现象。
6.能用物态变化知识解释冰、雾、霜等常见自然现「象的发生原因。
过程与方法1.以实验、情景、问题为线索的启发式教学。
2.以观察、操作、思考、讨论、归类对比等方法复习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学生对有关的各部分内容有较为全面的了解,培养综合能力和应用能力。
2.在复习过程中,能查缺补漏,形成知识网络,并把物理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去。
重点1.会规范使用温度计测量温度(包括正确读数)2.对物态变化形成知识体系,提高应用能力。
3.能用水的三态变化解释自然界屮的一些水循环现象,有节约用水的意识。
难点1.能用水的三态变化解释自然界中•的一些现彖。
2.灵活应用物态变化规律来解决生活屮常见的问题。
【教学环节安排】环教学问题设计教学活动设计知识再现“考点知识梳理”见学案(答案见课件或学案后)可用练习或提问的方式梳理基础知识,也可边板书边梳理.展示交考点1:温度、温度计命题点:(1)摄氏温度的规定;(2)温度计的原理;(3)温度计的使用.流问题1:水有哪三种状态?自然界屮的水的三种状态分别有哪些•?什么是物态变化?问题2:什么是温度;摄氏温度单位是如何规定的?.问题3:如何正确使用温度汁?问题4:处理例1和变式练习1.【例1】解析:常用的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原理制成的;如图所示,温度计的分度值是i°c, 液柱在零刻度线以下,示数为一3°C.答案:热胀冷缩一3【变式练习1】解•析:A.正常情况下,人的体温在37 °C左右,变化幅度很小,此选项不符合实际;B.感觉舒适的温度在25 °C左右,此选项符合实际;C.洗澡水的温度应该略高于体温,在40 °C左右,不可能达到60 °C。
九年级物理《物态变化》中考复习教案
第五讲
物态变化
温度和温度计
1:温度是表示物体 冷热程度 的物理量。
2:常用温度计是根据 液体热胀冷缩 的性质制成的。
3: 常用温度计的刻度是把 冰水混合物 的温度规定 为0摄氏度,把 1标准大气压下沸水 的温度规定为100 摄氏度,分别用 0℃ 和 100℃ 表示0℃和100℃之间分 成100个等份,每个等份代表 1℃ 。
实验用温度计最小刻度是 1℃ ,体温计的测量范围 是 35℃-42 ℃ ,最小刻度是 0.1℃。
在图中,各温度计的读数分别为:
29℃ 甲为_____________
乙为_____________ -21℃
甲
乙
物态变化
气态
汽化(吸热) 液化 凝华 升华(吸热)
凝固(放热)
液态
固态
熔化(吸热)
飞机播洒干冰降雨
1、右图所示温度计的示数是___。 -14℃
2、体温计的示数是38℃,若粗心的护士仅消 毒后就直接用它去测量37℃和39℃的病人 的体温,则该体温计的示数先后分别是( B ) A、37℃和38℃ B、38℃和39℃ C、37℃和38℃ D、37℃和37℃
3、按温度计的使用要求,将下列步骤按正确的操作顺 D. B. E. A. F. C 序排列(用字母代号)___________ 100℃ A.让温度计与被测物体接触一段时间 B.选量程适当的温度计 长20cm C.从待测液体中取出温度计 每1cm表示5℃ D.估计待测液体的温度 E.让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待测液体中 0℃ F.观察温度计的示数,作好记录
请将下列所学知识用线连起来
河面上冰冻解了 夏天,湿衣服变干 凝华 汽化 吸热
草木上的露珠
冰冻的衣服干了 窗上的冰花 冬天,河水封冻了 清晨的大雾 打开冰箱门看到的白气
物态变化中考物理专题复习教案(精选10篇)
物态变化中考物理专题复习教案物态变化中考物理专题复习教案(精选10篇)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
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物态变化中考物理专题复习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物态变化中考物理专题复习教案篇1设计意图冬天,气温低,水会结冰,说明物态是会变化的,而物态变化又是与温度的变化有关系的,物理学上是用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用温度计这一工具对物体的温度进行具体的测量。
教材以说明书的方式,讲述了温度计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教材通过“生活.物理社会”的栏目,介绍了“温室效应‘与”热岛效应“,引发学生对周边环境温度问题的思考。
在完成对各种物态变化的复习后,重新回到水循环的情景中,引导学生对水在循环过程中所发生的各种物态变化进行综合概括,突出学生对学生归纳能力的培养,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对水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以及水资源的保护作进一步的探讨,确立节约用水和环境保护的意识。
教学目标1 学会正确使用酒精灯2 了解液体温度计的工作原理3能正确测量温度,能说出生活环境中常见的温度值,关注环境温度变化的原因。
4 知道水的三态变化过程以及相应的吸热、放热条件5 能解释自然界中的水循环现象6 调查水资源的利用和危机,具有节约用水的意识。
7 感知水污染对人类造成的危害,养成自觉保护水资源的意识8 探究家庭或学校用水中的节水措施教学重点和难点1 了解液体温度计的工作原理2 能正确测量温度3 能解释自然界中的水循环现象4 养成自觉保护水资源的意识教具和学具学案;调查学校或家庭附近的水污染课前准备请设想你是一个普及科学知识的宣传员,以水的循环将你所知的物态变化的知识编成讲座稿。
要求:归纳六种物态变化知识,并列举自然或生活物态变化中考物理专题复习教案篇2一、本节三维目标要求1.知识与技能了解人类认识物态的历程。
认识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多种不同状态的物质和物态变化。
word版初中物理《物态变化与温度 》教案精品
第五章物态变化本章内容概述本章讲述的物态变化,是在小学科学课中学过的蒸发、沸腾、水的三态变化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物态变化的规律和特点.而物质在物态变化的过程中总要吸热或放热,即如果没有“吸热”或“放热”过程,就不会发生物态变化,因此本章知识又是以后学习“能及其转化”的基础,同时本章知识与化学课中的物质内容息息相关.因此,学好本章知识对于以后学习和理解本学科和其他学科的知识有很大帮助.1.第1节“物态变化与温度”,讲述温度和生活环境中常见的温度值,以及温度计的使用,认识水的物态变化.2.第2节“熔化和凝固”,介绍了物态变化中的熔化和凝固、晶体和非晶体、熔化吸热和凝固放热.3.第3节“汽化和液化”,介绍了物态变化中的汽化和液化,汽化中的两种方式:蒸发和沸腾;学习了液化的两种方法:压缩体积和降温;以及汽化吸热、液化放热.“地球上的水循环”,介绍了升华和凝华,升华吸热、凝华放热及水循环的过程和水循环中的物态变化,保护有限的水资源.本章教学注重从日常生活中最密切的物理现象入手,使学生感觉到物理知识就在我们的身边,引起学生共鸣.本章内容涉及大量的物理实验,这些实验大多以科学探究的形式出现,为学生创造能力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使学生初步认识思考和分析物理问题的方法,特别是认识实验在物理研究中的重要作用.本章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在知识与技能方面:理解温度的概念,了解生活环境中常见的温度值,会用温度计测量温度,知道气态、固态和液态是物质存在的三种形态,知道物质的固态、液态和气态之间是可以相互转化的.理解熔化、凝固的含义,知道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了解熔化曲线和凝固曲线的物理含义.知道什么是汽化、液化,理解液化是汽化的逆过程,了解沸腾现象,知道什么是沸点,知道蒸发可以致冷.知道升华和凝华的概念,知道升华要吸热、凝华要放热,知道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2.在过程与方法方面: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温度计的结构.通过学习活动,使学生掌握温度计的使用方法.通过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变化的规律,感知发生物态变化的条件.知道有没有固定的熔化温度是区别晶体和非晶体的一种方法.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知道图象是一种比较直观的表示物理量变化的方法.通过观察水的沸腾实验,知道沸腾是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通过观察了解升华和凝华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通过识别生活中常见的物态变化现象,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的物理规律.通过探索认识自然界中水循环的过程,让学生体会到自然界的美妙与和谐,使他们受到美的熏陶.【教学重点】摄氏温度的规定与温度计的正确使用;熔化、凝固的现象和规律;晶体和非晶体的不同温度特点;汽化、液化现象;蒸发和沸腾;升华和凝华现象.【教学难点】正确使用温度计;蒸发、沸腾的相同点与不同点;影响蒸发快慢的三个因素;碘的升华和凝华实验.本章课时安排【课时建议】本章共有4节,建议7课时.第1节物态变化与温度1课时第2节熔化和凝固2课时第3节汽化和液化2课时第4节地球上的水循环1课时本章复习和总结1课时1.物态变化与温度【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认识水的三种物态.2.理解温度的概念.3.了解生活环境中常见的温度值.4.会用温度计测量温度.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温度计的结构及工作原理.2.通过学习活动,使学生掌握温度计的使用方法.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中的物理规律.【教学重点】摄氏温度的规定与温度计的结构及工作原理.【教学难点】正确使用温度计.【教具准备】多媒体、烧杯、冷水、热水、温度计、体温计、寒暑表.【教学课时】1课时【新课引入】教师用多媒体播放一段有关春、夏、秋、冬四季中水物态变化的影片,引导学生观赏,并思考以下问题:1.你知道水有几种状态吗?2.这些状态如何转化?3.状态变化受什么因素影响?学生回答:1.水有三种状态:固态、液态、气态.2.这些状态可以相互转化.3.状态变化受温度影响.【进行新课】一、认识水的物态变化学生对水的固(冰、雪、霜、雹)、液(水流、雨露)、气(水蒸气)态虽不陌生,但并未认真研究和系统观察.教学设计宜从章首图和常见的天气现象导入课题,着力设计好模拟云和雨的小实验,使学生得以亲历和观察水的物态变化.伴随实验观察进程,适时指明观察点和思考问题,诸如:1.给烧杯加热过程中,你在杯口盘子底面看到了什么?2.为什么要给烧杯加热?为什么在杯口盖着的盘子里放些冰块?3.为什么在大烧杯里铺一层满含水分的湿沙?换用别的东西,例如冰块,行吗?“白雾”说明什么问题?依据教学需要,亦可以在本实验前补充加热冰块的小实验:在烧杯中放少许冰块,加热,直至烧干.使学生感悟水由固态到液态再到气态的变化.由此导入本实验.(本实验的湿沙亦可换为冰块)对酒精灯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教师应做出示范并强调以下几点:(1)绝对禁止用一只酒精灯去引燃另一只酒精灯;(2)酒精灯的外焰温度最高,应该用外焰去加热;(3)熄灭酒精灯时,必须用灯帽盖灭,不能吹灭;(4)万一洒出的酒精在桌上燃烧起来,不要惊慌,应立即用湿抹布扑盖.类似模拟造“冰”、造“雨”、造“雪”、造“霜”、造“露”等活动,还应布置到课外活动中.——水——水蒸气——水——冰转换的实验探究,引导学生把生活经验跟水的物态变化结合起来,再由小范围内水的物态变化扩展到地球上、自然界中的水循环,启发学生想象出地球上水的“旅行”图景,进而激发他们产生疑问:水为什么会在自然界中循环?既然循环不已,为什么还存在水资源危机和缺水?水的三态转化需要什么条件?……二、测量温度师我们用温度来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热的物体温度高,冷的物体温度低,凭感觉判断物体的温度高低是不可靠的,要准确地判断就必须进行测量,要进行测量就要选择科学的测量工具——温度计.教师向学生展示三种常用温度计:实验室用温度计、体温计和寒暑表.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温度计的结构.生1:温度计由玻璃外壳、玻璃泡、细玻璃管、刻度及符号组成.生2:玻璃泡和细玻璃管相通.生3:温度计上有个符号℃,它是温度的单位.生4:体温计的玻璃泡上有一段细而弯的缩口.教师鼓励学生的回答,并进行总结和板书.归纳:1.家庭和实验室里常用的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规律制成的.2.温度计内常用的液体有水银、酒精、煤油、甲苯等三、摄氏温度师刚刚同学们提到的温度计上的符号℃表示的是摄氏温度,那摄氏温度是如何规定的呢?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教师用多媒体播放课件“摄氏温度”,并进行讲解.摄氏温度(多媒体课件)把在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定为0摄氏度;沸水的温度定为100摄氏度,分别用0℃和100℃表示;0℃和100℃之间分成100个等份,每个等份代表1℃,低于0℃用负数表示.例如,人的正常体温是“37℃”左右(口腔温度),读作“37摄氏度”;北京一月份的平均气温是“℃”,读作“”或“”.注意:摄氏温度的读法中容易出现错误,如“37℃”读成“摄氏37度”或者读成“37度”“℃”表示的就是“摄氏度”,所以读时不能把“摄氏度”拆散来读.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实验室用温度计、体温计和寒暑表的测量范围和分度值,并思考以下问题(多媒体展示).思考题(多媒体课件):1.如果所测的温度过高或过低,超出温度计所能测量的最高温度、最低温度,会出现什么后果?2.观察寒暑表、体温计和实验室用的温度计,他们所能测量的最高温度、最低温度和分度值各是多少?为什么要这样设计它们的量程和分度值?学生分小组讨论后,积极发言,教师点评并总结.教师总结:1.如果所测的物体温度过高,超出了温度计的量程,将测不出温度,且温度计里的液体可能将温度计胀破;如果所测的物体温度过低,低于温度计的最低温度,将测不出温度.2.①寒暑表所测量的最高温度是50℃,最低温度是-30℃,分度值是℃,主要是根据我国大多数地区的常年温度范围确定的;②体温计所测量的最高温度是42℃,最低温度是35℃,分度值是℃,是根据人体温度的变化范围确定的.③实验室用的温度计所测量的最高温度为110℃,最低温度为-20℃,分度值是1℃,是根据实验中需要测量的范围确定的.教师用多媒体播放课件“判断温度计的使用对错”,引导学生观察并根据自己的推测判断.学生分小组讨论,教师引导学生说出错误的原因.生1:第①个图错误是把温度计感温泡置于容器底部.生2:第②个图错误是把温度计感温泡置于容器侧壁.生3:第③个图错误是温度计感温泡没有全部浸没在液体中.生4:第④个图正确.生5:第⑤个图错误是读数时温度计离开了被测液体.生6:第⑥个图正确.生7:第⑦个图中间一个是正确的,上下两个是错误的,因为读温度计示数时眼睛没有平视.教师鼓励学生的回答,然后总结并归纳“温度计的使用规则”.归纳:温度计的使用归则:1.温度计感温泡要全部浸入被测的液体中,但不能碰到容器底或器壁.2.温度计感温泡浸入被测液体后要稍候一会儿,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3.读数时感温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液面相平.例题(多媒体展示)如图,甲、乙所示为两支温度计液柱处的放大部分,则这两支温度计的分度值分别是、,指示的示数分别为、.解析:甲图的示数从“10”到“20”之间均匀划分为10小格,则该温度计每小格表示(20℃~10℃)÷10=1℃,即分度值为1℃.乙图中的刻度从“10”到“20”之间均匀划分为5小格,则该温度计每小格表示的温度值为(20℃~10℃)÷5=2℃,即分度值为2℃.读数时,应先判断“0”10℃以上6小格处,每小格表示1℃,即10℃以上6℃,所以读数约为16℃-10℃以下4小格处,每小格表示2℃,即液柱在-10℃以下8℃,读数应为-18℃.答案:1℃2℃16℃-18℃四、拓展:体温计的结构和使用师之前有同学发现体温计的液柱上有个缩口,这个缩口是做什么的呢?下面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体温计和实验室用温度计,然后回答以下问题:(多媒体展示)思考题(多媒体课件):1.体温计与实验室用温度计的构造有什么不同?体温计的构造有什么特点?2.体温计可以离开人体读温度,实验室用温度计却不可以,为什么呢?为什么使用体温计前要先甩一甩?学生分组讨论后积极回答,教师进行点评并总结.教师总结:1.35℃~42℃,分度值为℃.2.测体温时,感温泡内的水银随着温度升高,发生膨胀,通过细管挤到直管,而体温计可以离开人体读数是因为当体温计离开人体时,水银变冷收缩,细管内的水银断开,直管内的水银不能自动退回到感温泡内,所以它表示的是人体的温度;使用体温计前要先甩一甩是因为水银柱在缩口处断开后不能自动退回到感温泡中,重新使用体温计时,必须拿着体温计用力往下甩,让水银再回到感温泡里,这样才能使用,否则测量出的温度值不准确(注意其他温度计不允许甩,也不可以离开被测物读数).课堂演练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对应课堂作业部分.【教师结束语】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温度和物态变化的有关知识,知道了温度和摄氏温度的规定,认识了常用的温度计,知道了自然界中物质的三种状态及变化,大家通过实验掌握了用温度计测量温度的方法.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经常涉及到温度,希望大家能够将今天所学的知识巩固好.课后作业完成练习册中课后习题,并预习下一节完成练习册中课前预习部分.1.在教学中,设计情景:先把两只手分别放入热水和冷水中,然后,先把左手放入温水中,再把右手放入温水中.这个活动的设计,是要让学生知道,凭感觉判断物体的冷热是不可靠的,从而引出测量温度的仪器——温度计的学习.2.在实验时我还要求学生在测水的温度之前先认真估测水的温度,不要用温度计测出之后再依据测量值来随便写一个估计值,这样实验就失去了意义,而且实验后说明要得出精确值必须进行测量,这样就强调了实验的重要性,也突出了实验要认真做的必要性.3.零下温度对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这里可以讲得再细致一点.可以在这里再多加训练,充分利用自制的教具——温度计模型.老师也可以说温度,让学生上台调整模型,还可以借鉴数轴上负数的读法,供学生参考.情景导入学过了电能和电能表后,谁观察过电能表的转动情况?不同时刻、不同家庭的电能表转动得一样快吗?演示:在电能表后分别接不同的灯泡,一只灯泡上标有“220 V 15W”,另一只灯泡上标着“220 V 100 W”,接通电源,发现后者比较亮的灯泡电能表的转盘转动得快,而前者比较暗的转动得慢。
【最新】九年级物理全册第十二章温度与物态变化复习教案新版沪科版
温度与物态变化(复习课)目标确立的依照1. 课程标准有关要求物理课程标准指出:经过实验研究物态变化过程,试试将生活和自然界中的一些现象与物质的温度与物态变化联系起来。
2. 教材剖析为改变复习课上教师解说解知识系统和习题的模式,表现新课标的教课理念,本节复习课重点以图片和图象为主线,经过课件增添学生对图片、图像的辨别、商讨复习物态变化的知识,增大研究空间,培育学生独立思虑,开放思想,加强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充足表现学生主体,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力,关注学生的个体体验,知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带着问题进讲堂,再带着问题走出讲堂持续知识的研究,让学习感觉物理就在身旁,物理是实用的。
3. 中招考点剖析近几年全国各地的中考题中,波及本讲内容的试题大概占2~4 分.考点一般有填空题、选择题、实验题、简答题.对本讲的考察主假如:用语言、文字或图表描绘常见物质的物理特色;能从生活和社会应用的角度,对物质进行分类;差别固、液、气三种物态,且能描绘这三种物态的基本特色;经过实验研究物态变化过程,会将生活和自然界中的一些现象与物质的熔点或沸点联系起来,用水的三态变化解说自然界中的一些水循环现象.综观近几年中考,主要考察同学们运用有关热学知识剖析、解决实质问题的能力.复习中应注意:物态变化的判断及应用、研究晶体和非晶体的融化规律、液体沸腾的实验、水循环。
4. 学情剖析九年级学生已经学会了如何正确使用温度计,掌握了两种相反的物态变化方式--- 融化和凝结,同时也具备了初步的研究实验能力。
同时也学习了蒸发是汽化的一种形式,蒸发过程要吸热及现象解说是学习的一个难点,另一个难点是对于液化产生的条件及“白汽”形成的原由。
影响蒸发快慢的要素和认识液化现象是本课的重点。
如何指引学生掌握重点,相信蒸发过程要吸热以及水蒸气遇冷,温度降低到一准时,就会液化这两种现象,除了设计好演示和随堂小实验外,还应让学生依据生活经验,充足发挥想象,互相沟通启迪,睁开议论,并指引他们剖析、概括,培育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新整理初三物理教案温度与物态变化复习教案
淇滨区第一中学活页教案—九年级物理
九年级物理班执课教师:执课时间:年月日
课题温度与物态变化-复习课时安排1第1课时
教学课型新授课□实(试)验课□复习课□实践课□其他□
教学目标1.能区别固、液和气三种物态,能描述这三种物态的基本特征。
2.能说出生活环境中常见的温度值。
了解液体温度计的工作原理。
会测量温度。
尝试对环境温度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
3.通过实验探究物态变化过程,尝试将生活和自然界中的一些现象与物质的熔点和沸点联系起来。
4.能用水的三态变化解释自然界中的一些水循环现象。
有节约用水的意识
教学重点1).液体温度计的原理及正确使用。
2.)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和沸腾的温度不变特征。
3.物态变化的吸热和放热特点及影响。
教学难点1)晶体与非晶体溶解曲线的辨识。
液体沸腾的温度曲线特点与辨识。
2)实际生活环境下水的物态变化现象的辨识。
课前准备试卷-课件
教学过程一、板书课题:
温度与物态变化-复习
1、知识梳理。
知识梳理
(一)、物质的三态
1、物质的状态:物质通常有固态、液态和气态三种状态。
2、自然界中水的三态:冰、雪、霜、雹是固态;水、露、雾是液态,烧水做饭时见到的“白汽”也是液态;水蒸气是气态。
(二)、温度的测量
1、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
2、摄氏温度:通常情况下的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作为0度,1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作为100度,0度到100度之间等分成100份,每一份叫1摄氏度或(1℃)。
正常人的体温为37℃,读作37摄氏度;-4.7℃读作负4.7摄氏度或零下4.7摄氏度。
3、温度的测量
(1)家庭和物理实验室常用温度计测量温度。
它是利用水银、酒精、煤油等液体的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
(2)温度计的正确使用方法
a、根据待测物体温度变化范围选择量程合适的温度计。
b、使用前认清温度计分度值(最小刻度值)。
c、使用时要把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部或容器壁。
d、待示数稳定后再读数。
e、读数时将玻璃泡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液柱上表面相平。
4、体温计、实验室温度计、寒暑表的主要区别:
温度计构造:体温表玻璃泡上方有缩口;测温物质为水银35℃—42℃0.1℃①可离开人体读取。
②用前需甩
实验室温度计
测温物质为酒精-20℃—100℃1℃①不能离开被测物读数②不能甩
寒暑表测温物质为酒精-30℃—50℃1℃①不能离开被测物读数
②不能甩
(三)、物态变化
1、汽化和液化
(1)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
液体汽化时要吸热。
(2)汽化有两种方式:蒸发和沸腾。
蒸发是液体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并且只在液体表面发生;沸腾是在一定温度下,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汽化现象。
液体蒸发时,要从周围的物体(或自身)中吸收热量,使周围物体(或自身)温度降低,因此蒸发具有致冷作用。
(3)影响蒸发快慢因素:
a、液体温度的高低:液体温度越高,蒸发得越快。
b、液体表面积大小:液体的表面积越大,蒸发得越快。
c、液体表面上的空气流动快慢:液体表面上方的空气流动越快,蒸发得越快。
(4)沸点:液体沸腾时的温度。
液体的沸点与气压有关。
在相同气压下,不同液体沸点一般不同;同种液体,气压增大时沸点升高,气压减小时沸点降低。
液体沸腾条件:液体温度要达到沸点,且要继续吸热。
沸腾时要吸热,液体温度保持不变。
(5)物质由气态变为液态的现象叫液化。
气体液化时要放热。
(6)发生液化的两个条件:
a、降低温度。
所有气体在温度降到足够低时都可以液化。
b、压缩体积:压缩有助于液化;有的气体单靠压缩体积不能使它液化,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