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分级诊疗指南[2016版]
糖尿病临床诊疗指南
糖尿病临床诊疗指南糖尿病是一种以慢性高血糖症为主要特征的代谢性疾病,其临床诊疗非常重要。
以下是针对糖尿病临床诊疗的指南。
一、诊断标准1. 空腹血糖≥7.0mmol/L(126mg/dL)2. 随机血糖≥11.1mmol/L(200mg/dL),伴有典型症状(多尿、多饮、多食、体重下降)者3. 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2小时血糖≥11.1mmol/L(200mg/dL)二、治疗目标1. 控制血糖水平,使空腹血糖稳定在 4.4-7.0mmol/L(80-126mg/dL)2. 控制餐后血糖,使餐后2小时血糖低于10.0mmol/L(180mg/dL)3.控制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使其低于7.0%4. 控制血压,使血压维持在140/90mmHg以下5. 控制血脂,使总胆固醇低于5.18mmol/L(200mg/dL),LDL-C低于2.59mmol/L(100mg/dL)三、治疗策略1.生活方式管理(1)饮食控制:限制糖和脂肪的摄入,增加蔬菜、水果、全谷物、高纤维食物的摄入。
(2)体育锻炼:进行有氧运动,如快走、跑步、游泳等,每周至少150分钟。
(3)体重控制:对于超重和肥胖者,需要减少总体重和腹部脂肪量。
2.药物治疗(1)口服药物:包括胰岛素促泌剂、胰岛素增敏剂、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等。
(2)胰岛素治疗:适用于糖尿病控制不佳的患者,建议使用胰岛素注射剂或胰岛素泵控制血糖。
3.并发症预防和控制(1)心血管病预防:严格控制血压和血脂,定期进行心血管疾病检查。
(2)肾病预防:定期检测尿微量白蛋白和肾功能,并控制血压和血糖。
(3)眼病预防:定期进行眼底检查,早期发现和治疗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
(4)神经病变预防:控制血糖和血脂,避免烟草和酒精的摄入。
四、糖尿病教育1.自我监测:教会患者使用血糖仪监测血糖水平,根据监测结果调整饮食和药物剂量。
2.药物使用:根据不同类型的药物,教导患者正确使用口服药物或胰岛素。
糖尿病分级诊疗服务技术方案
糖尿病分级诊疗服务技术方案概述该技术方案旨在提供糖尿病患者的分级诊疗服务,以帮助患者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通过对患者进行分级,我们可以根据他们的病情和需求,为他们提供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和支持。
分级标准我们采用以下标准将糖尿病患者分为三个等级:1. 轻度糖尿病(级别一):患者血糖水平较为稳定,病情较轻。
他们可能需要定期进行血糖监测和饮食调整,以保持血糖在正常范围内。
轻度糖尿病(级别一):患者血糖水平较为稳定,病情较轻。
他们可能需要定期进行血糖监测和饮食调整,以保持血糖在正常范围内。
2. 中度糖尿病(级别二):患者血糖控制相对较难,可能需要口服药物或胰岛素注射来控制血糖水平。
中度糖尿病(级别二):患者血糖控制相对较难,可能需要口服药物或胰岛素注射来控制血糖水平。
3. 重度糖尿病(级别三):患者血糖控制困难,可能出现并发症。
他们可能需要更加密切的监测和治疗,可能需要注射胰岛素或其他治疗手段来控制病情。
重度糖尿病(级别三):患者血糖控制困难,可能出现并发症。
他们可能需要更加密切的监测和治疗,可能需要注射胰岛素或其他治疗手段来控制病情。
分级诊疗服务根据患者的分级,我们将提供以下诊疗服务:1. 级别一:定期随访和血糖监测,以帮助患者掌握病情变化,并提供饮食建议和生活方式指导。
级别一:定期随访和血糖监测,以帮助患者掌握病情变化,并提供饮食建议和生活方式指导。
2. 级别二:除了定期随访和血糖监测外,我们将提供口服药物或胰岛素注射的指导和监测。
同时,我们还将关注患者的饮食和运动情况,并提供相应的建议和支持。
级别二:除了定期随访和血糖监测外,我们将提供口服药物或胰岛素注射的指导和监测。
同时,我们还将关注患者的饮食和运动情况,并提供相应的建议和支持。
3. 级别三:除了定期随访和血糖监测外,我们将提供更加密切的治疗监测,可能包括持续胰岛素注射、药物调整和并发症治疗。
我们还将提供营养咨询和心理支持,以帮助患者应对病情和改善生活质量。
糖尿病指南2016
我国指南的发展历程
2013年版
2010年版 2007年版
2003年版
2013年版:中国指南,中国证据,中国实践 更注重在中国人群中产生的临床证据 2010年版 •修改血糖控制目标 •强调综合治疗和心血管病变的防治 •制定新的诊治流程图 2007年版 •三级预防提出明确目标和措施 •血糖控制目标更为严格\强调早期达标的重要性 2003年初次编写 •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 •重点关注糖尿病高危人群的筛查,及早发现和监护
4. 静坐生活方式 5. 一级亲属中有2型糖尿病家族史
6.有巨大儿(出生体重≥4Kg)生产史或妊娠糖尿病史的妇女 7. 高血压(血压≥140/90mmHg)
成年人糖尿病高危人群的定义
8. 血脂异常(HDL-C≤0.91mmol/L(≤35mg/dl) 及TG≥2.22mmol/L(≥200mg/dl)或正在接受调脂治疗 9. 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脑血管疾病患者 10. 有一过性类固醇糖尿病病史者
2型糖尿病干预研究
生 活 方 式 干 预
美国糖尿病 预防计划研 究(DPP)3 芬兰糖尿病 预防研究 Toranomon 6 (DPS) 研究7 印度糖尿病 预防计划 (IDPP)5
大庆研究1
1997 2001
大庆研究 20年随访8
2008
罗格列酮DREAM研 究9
2002
2003
2005
2006
饮、多食、多尿、体重下降)加
随机血糖
≥11.1
或
2)空腹血糖(FPG) ≥7.0
或
3)葡萄糖负荷后2小时(2h)血糖
空腹状态:至少8 h 未进食 随机血糖:不考虑上次用餐时间,一天中任意时间的血糖
ADA2016 指南:糖尿病血糖控制诊疗标准
近日美国糖尿病学会(ADA)更新了2016 年糖尿病医学诊疗标准,于2015 年12 月22 日在线发表于Diabetes Care 2016 年1 月份增刊。
现将糖尿病血糖控制部分全文摘要如下:血糖控制的评估有两项措施可供医护人员和患者评估血糖控制的有效性:患者自我血糖监测(SM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
动态血糖监测(CGM)以及组织间隙葡萄糖测定可作为部分患者SMBG 的有益补充。
建议:1. 对于胰岛素注射次数较少或使用非胰岛素治疗的患者,SMBG 作为教育内容的一部分可能有助于指导治疗决策和/ 或患者自我管理。
2. 给予患者SMBG 处方后,应确保患者得到持续的SMB 技术指导、技术评估、结果评价及患者使用 SMBG 数据调整治疗的能力。
3. 大多数采用采用胰岛素强化治疗(每日多次胰岛素注射MDI 或胰岛素泵治疗)的患者应在餐前或加餐前行SMBG,偶尔在餐后、睡前、运动前、怀疑低血糖、低血糖治疗后直到血糖正常、在关键任务如驾驶操作前亦需行SMBG。
4. 对于部分成年(年龄≥ 25 岁)1 型糖尿病患者,正确使用CGM 并联合胰岛素强化治疗有助于降低HbA1c。
5. 虽然目前CGM 降低儿童、青少年及青年患者糖化血红蛋白的证据不足,但CGM 可能对这些人群有帮助,是否成功与坚持使用该装置的依从性相关。
6. CGM 可作为无症状低血糖和/ 或频发低血糖患者SMBG 的一个辅助方法。
7. 由于CGM 的依从性变异较大,给予患者CGM 处方前应评估患者持续使用GCM 的准备状态。
8. 给予患者CGM 处方时,应加强糖尿病教育、培训和支持,以获得最佳的CGM 实施方案和持续使用。
9. 成功使用CGM 的患者应该坚持使用到65 岁以后。
(译者注:此指南为2016 年新增)血糖监测MBGMBG 作为最基本的评价血糖控制水平的手段之一,可以反映实时血糖水平、评估餐前餐后血糖以及生活事件和降糖药物对血糖的影响、发现低血糖,有助于为患者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提高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同时SMBG 作为糖尿病自我管理的一部分,可使患者更好的了解自身疾病状态,使患者积极参与糖尿病管理、按需调整行为、及时向医务工作者咨询的手段,提高患者治疗的依从性。
糖尿病分级诊疗
糖尿病分级诊疗糖尿病是一种无法彻底治愈,但可以通过科学的治疗和管理,使患者的症状得到缓解,并降低并发症的风险。
为了更好地管理糖尿病患者,医学界制定了糖尿病分级诊疗的标准,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身体状况进行分类,然后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案。
本文将针对糖尿病的分级诊疗进行讨论。
一、糖尿病分级分类根据国际糖尿病联盟(IDF)和世界卫生组织(WHO)的标准,糖尿病按照患者的血糖控制情况和是否存在并发症等因素进行分级。
目前主要分为以下四个级别:1. 糖尿病前期:这一阶段的患者血糖控制存在异常,但尚未达到糖尿病的诊断标准。
该阶段的患者往往存在胰岛功能不全,但通过合理的生活方式干预,如控制饮食、增加运动等,可以延缓糖尿病的进展,并有可能逆转病程。
2. 糖尿病一期:患者的空腹血糖水平超过标准范围,但尚未出现明显的并发症。
治疗重点是通过饮食控制和药物治疗等手段,维持血糖水平在正常范围内,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3. 糖尿病二期:患者的血糖控制较差,可能已经出现一些明显的并发症,如高血压、高血脂等。
治疗目标是有效控制血糖水平,同时管理相关的并发症,降低心脑血管风险。
4. 糖尿病三期:患者的血糖控制非常困难,已经出现多个系统的严重并发症,如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等。
治疗重点是对相关并发症进行防治,改善生活质量,并维持血糖水平的稳定。
二、糖尿病分级诊疗的意义糖尿病分级诊疗可以帮助医生更准确地了解患者的病情和风险水平,从而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通过分级诊疗,可以实现以下几个方面的意义:1. 治疗目标的确定:根据患者所处的分级,医生可以确定相应的治疗目标。
例如,对于糖尿病前期患者,治疗目标主要是通过生活方式干预,延缓病情发展;而对于糖尿病三期患者,治疗目标则是控制并发症的进展,并提高生活质量。
2. 饮食和运动的指导:不同级别的糖尿病患者在饮食和运动上的需求也有所区别。
通过分级诊疗,可以针对不同级别的患者给予相应的饮食和运动指导,帮助患者改善血糖控制。
糖尿病临床诊疗指南
糖尿病临床诊疗指南糖尿病,又称糖尿病症,是一种以血糖水平持续升高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
根据病因可分为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其他特殊类型糖尿病及妊娠糖尿病。
在我国,糖尿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已成为威胁民众健康的重大疾病之一。
一、诊断标准1. 空腹血糖:空腹血糖水平≥7.0mmol/L可诊断为糖尿病。
2. 餐后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水平≥11.1mmol/L可诊断为糖尿病。
3. 随机血糖:任意时间血糖水平≥11.1mmol/L,且有典型的糖尿病症状,可诊断为糖尿病。
4. 糖耐量试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血糖水平在餐后2小时≥11.1mmol/L,且较空腹血糖水平升高≥1.1mmol/L,可诊断为糖尿病。
5. 糖化血红蛋白(HbA1c):HbA1c水平≥6.5%可作为糖尿病的诊断标准之一。
二、分类与分型1. 1型糖尿病:胰岛β细胞破坏,胰岛素绝对缺乏。
主要发生在青少年和儿童,也可发生于成年。
2. 2型糖尿病:以胰岛素抵抗为主,伴有胰岛素分泌不足。
多见于中老年人,肥胖人群发病率较高。
3. 其他特殊类型糖尿病:包括遗传性糖尿病、胰腺外分泌疾病引起的糖尿病、药物引起的糖尿病等。
4. 妊娠糖尿病:妊娠期间发生的不同程度的糖代谢异常。
三、治疗原则1. 生活方式干预:合理饮食、增加体育锻炼、减轻精神压力、保持良好睡眠等。
2. 药物治疗: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降糖药物,如胰岛素、磺脲类药物、双胍类药物、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等。
3. 并发症防治:积极防治糖尿病肾病、视网膜病变、心血管病变等并发症。
4. 健康教育:提高患者对糖尿病的认识,加强自我管理能力。
四、治疗目标1. 控制血糖:空腹血糖≤6.1mmol/L,餐后2小时血糖≤8.0mmol/L,HbA1c≤6.5%。
2. 控制体重:肥胖患者体重减轻5%10%。
3. 血压控制:血压≤130/80mmHg。
4. 血脂控制:LDLC≤2.6mmol/L,HDLC≥1.0mmol/L,TG≤1.7mmol/L。
中医糖尿病指南
中华中医药学会糖尿病诊疗指南1概述糖尿病(DM)是由于胰岛素分泌绝对或相对不足(胰岛素分泌缺陷),以及机体靶组织或靶器官对胰岛素敏感性降低(胰岛素作用缺陷)引起的以血糖水平升高,可伴有血脂异常等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
1)DM可分为原发性DM和继发性DM,原发性DM又分为1型糖尿病(T1DM)和2型糖尿病(T2DM)。
T1DM为胰岛素分泌绝对不足,T2DM为胰岛素不足伴抵抗;T1DM必须使用胰岛素治疗,T2DM多采用中西医综合控制。
2)T2DM,按其自然过程分为DM前期、DM期与慢性并发症期。
DM血糖严重升高者可发生DM酮症酸中毒或非酮症性高渗综合征等急性并发症;长期血糖升高可导致视网膜、肾脏、周围神经或血管等全身大血管、微血管及神经病变。
DM属于中医“消渴”、“肥胖”等范畴。
出现并发症时详见各并发症章节。
2病因病机2.1发病因素禀赋异常、五脏柔弱、素体阴虚、过食肥甘、情志失调、久坐少动、运动量减少等为DM发生的原因。
禀赋异常(五脏柔弱、素体阴虚)为内因,饮食情志为外因,内外因相合而致DM。
2.1.1饮食因素过食肥甘厚味及饮食结构或质量改变为主要病因。
《内经》云:“饮食自倍,肠胃乃伤”;“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
多食肥甘,滞碍胃脾,中焦壅滞,升降受阻,运化失司,聚湿变浊生痰,日久化热伤津,导致DM。
2.1.2久坐少动久坐少动,活动减少,脾气呆滞,运化失常;脾气既耗,胃气亦伤,脾胃虚弱;脾不散精,精微物质不归正化,则为湿为痰、为浊为膏,日久化热,导致DM。
2.1.3情志失调情志失凋,肝失疏泄,则中焦气机郁滞,形成肝脾气滞、肝胃气滞;脾胃运化失常,饮食壅而生热,滞而生痰,变生DM。
2.2病机及演变规律DM为食、郁、痰、湿、热、瘀交织为患。
其病机演变基本按郁、热、虚、损四个阶段发展,发病初期以六郁为主,病位多在肝,在脾(胃);继则郁久化热,以肝热、胃热为主,亦可兼肺热、肠热;燥热既久,壮火食气,燥热伤阴,阴损及阳,终至气血阴阳俱虚;脏腑受损,病邪入络,络损脉损,变证百出。
糖尿病诊疗指南
糖尿病诊疗指南目前糖尿病的诊断标准●A1C≥6.5%。
试验应该用美国糖化血红蛋白标准化计划组织(National Glycohemoglobin Standardization Program,NGSP)认证的方法进行。
并与(Diabetes Control and Complications Trial,DCCT)的检测进行标化滨州市人民医院内分泌科王新军●空腹血糖(FPG)≥7.0 mmol/L。
空腹的定义是至少8小时未摄入热量,或● OGTT 2h血糖≥11.1 mmol/L。
试验应按照世界卫生组织(WHO)的标准进行,用75 g无水葡萄糖溶于水作为糖负荷●有高血糖的典型症状或高血糖危象,随机血糖≥11.1 mmol/L●如无明确的高血糖症状,结果应重复检测确认。
在无症状患者中进行糖尿病筛查●在无症状的成人,如超重或肥胖(BMI≥25kg/m2)并有一个以上其他糖尿病危险因素(见“2011年糖尿病诊疗标准”中的表4),应该从任何年龄开始筛查糖尿病并评估将来糖尿病的风险。
对没有这些危险因素的人群,应从45岁开始筛查。
(B)●如果检查结果正常,至少每3年复查一次。
(E)●为筛查糖尿病或评估未来糖尿病的风险,A1C、 FPG或2h 75g OGTT均是适用的。
(B)●对于那些已经确定未来糖尿病风险增加的人群,应该进一步评估并治疗其他心血管疾病(CVD)危险因素。
(B)妊娠期糖尿病的筛查和诊断●在有危险因素的个体中,产前首次就诊时用标准的诊断标准筛查未诊断的2型糖尿病。
(B)●在未知是否具有糖尿病的怀孕妇女中,在妊娠24~28周用75g 2h OGTT筛查妊娠糖尿病,诊断切点见“2011年糖尿病诊疗标准”表6。
(B)●妊娠糖尿病的妇女在产后6~12周筛查永久性糖尿病。
(E)●有妊娠糖尿病病史的妇女应至少每3年筛查是否发展为糖尿病或糖尿病前期。
(E)预防/延缓2型糖尿病●对于糖耐量异常(IGT)(A)、空腹血糖受损(IFG)(E)或A1C 在5.7~6.4%之间(E)的患者,应该制定长期计划,以减轻体重7%,增加体力活动,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如步行)的体力活动。
《糖尿病中医国际诊疗指南》编制说明
《糖尿病中医国际诊疗指南》编制说明一研究概况(一)项目来源《糖尿病中医国际诊疗指南》由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国际标准部立项标准,项目编号WFCMS-SCM/NP 2017-0022。
该标准由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内分泌专业委员会承担,基本主旨是在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中医药防治糖尿病临床研究联盟2016年发布的《糖尿病中医药临床循证实践指南》的基础上,研究、整合、优化以往中医糖尿病指南研究方面成果,结合临床实际,制定能被国际认可的《糖尿病中医国际诊疗指南》。
(二)项目完成单位及负责人情况项目负责人仝小林教授为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内分泌专业委员会及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糖尿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同时也是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中医药防治糖尿病临床研究联盟主席,编写委员会成员涵盖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内分泌专业委员会、中华中医药学会糖尿病分会、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内分泌专业委员会、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糖尿病分会、台湾中医学会、加拿大中医药学会、匈牙利中医药学会、泰国卫生部泰医和补充医学司等多个国家学会的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等。
参与单位中,事业型研究单位28个,大专院校及学会8个,参加研究人员中,高级职称57人,中级职称3人,初级职称8人。
具体编写人员及单位如下: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北京中医药大学、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成都中医药大学、卫生部中日友好医院、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开封市中医院、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广东省中医院、河北医科大学附属以岭医院、保定市中医院、安徽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南京中医药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江苏省中医院、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甘肃省中医院、青海省中医院、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河南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深圳市中医院、香港大学中医药学院、台湾中医学会、澳门大学中医药研究院、新加坡中医学院、加拿大中医药学会、欧盟卢森堡大公国国家健康研究院、匈牙利中医药学会、泰国卫生部泰医和补充医学司。
糖尿病分级诊疗指南
糖尿病分级诊疗指南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全球范围内患病人数呈快速增长的趋势。
为了更好地管理糖尿病患者,世界各地的医学组织和专家制定了糖尿病的分级诊疗指南。
这些指南可以帮助医生和患者了解疾病的严重程度,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糖尿病的分级诊疗指南一般基于HbA1c水平、症状和并发症的严重程度来划分。
其中,HbA1c是一种反映血糖控制情况的指标,糖尿病患者的目标HbA1c一般为7%以下。
根据美国糖尿病协会的指南,糖尿病患者可以分为以下几个级别:1.前糖尿病:患者HbA1c水平在5.7%至6.4%之间,没有明显的糖尿病症状,但存在患糖尿病的风险。
对于这类患者,主要的治疗方案是通过饮食、运动和生活方式的调整来控制血糖水平,减少糖尿病的发展风险。
2.糖尿病前期:患者HbA1c水平在6.5%至6.9%之间,存在轻微的糖尿病症状。
对于这类患者,除了生活方式的调整外,还可以考虑使用口服降糖药物来控制血糖。
3.轻度糖尿病:患者HbA1c水平在7%至8.4%之间,糖尿病症状明显。
对于这类患者,除了饮食、运动和生活方式调整外,一般会使用口服降糖药物来控制血糖。
4.中度糖尿病:患者HbA1c水平在8.5%至9.9%之间,糖尿病症状明显并且易导致并发症。
对于这类患者,除了饮食、运动和生活方式调整外,可能需要使用胰岛素来控制血糖,同时还要密切监测患者的血糖水平。
5.重度糖尿病:患者HbA1c水平超过10%,症状严重并且易导致严重的并发症。
对于这类患者,除了饮食、运动和生活方式调整外,一般需要使用胰岛素治疗来控制血糖。
除了根据HbA1c水平进行分类,糖尿病的分级诊疗指南还考虑了患者的并发症情况。
如有心血管疾病、肾病、神经病变、眼病等并发症的患者需要更严格的血糖控制和治疗。
总的来说,糖尿病的分级诊疗指南能够帮助医生和患者更好地了解疾病的严重程度,并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随着糖尿病的发病率不断增加,正确的分级诊疗指南对改善糖尿病的管理和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常见疾病分级诊疗指南
常见疾病分级诊疗指南常见疾病的分级诊疗指南是医学界针对一些特定疾病制定的诊断和治疗方案,根据疾病的严重程度和病情的特点进行分级,并根据每个级别给出相应的诊疗建议。
下面以糖尿病和高血压两种常见疾病为例,介绍其分级诊疗指南。
糖尿病的分级诊疗指南:1.糖尿病前期:血糖控制较差,但尚未达到糖尿病的诊断标准。
建议进行生活方式干预,包括控制体重、饮食调整、增加运动等。
治疗目标是减少糖尿病的发生风险。
2.糖尿病一期:血糖水平超过正常范围,但尚未达到临界值。
建议进行药物治疗,通常使用口服降糖药物。
同时,继续进行生活方式干预,并注意控制血压和血脂等相关指标。
3.糖尿病二期:糖尿病已经确诊,并伴有一定的合并症。
治疗目标是控制血糖、减少合并症的发生率。
除了药物治疗外,还应进行个体化的饮食和运动指导,并加强血压和血脂的控制。
4.糖尿病三期:糖尿病合并严重的心脑血管疾病、肾病、眼底病变等合并症。
治疗目标是控制病情进展、减缓并发症的发展。
除了药物治疗外,还应进行全面的生活方式干预,包括饮食、运动、心理支持等。
高血压的分级诊疗指南:1.高血压前期:血压接近高血压临界值,但尚未达到诊断标准。
建议进行生活方式干预,包括限制盐摄入、控制体重、增加运动等。
治疗目标是减少高血压的发生风险。
2.一级高血压:血压达到高血压的诊断标准,但仍位于正常高压水平的下限。
建议进行药物治疗,通常使用单一抗高血压药物。
同时,继续进行生活方式干预,并注意控制血糖和血脂等相关指标。
3.二级高血压:高血压已经确诊,并伴有一定的合并症。
治疗目标是控制血压、减少合并症的发生率。
除了单一药物治疗外,还可考虑联合用药,并进行个体化的饮食和运动指导。
4.三级高血压:高血压合并严重的心脑血管疾病、肾病等合并症。
治疗目标是控制病情进展、减缓并发症的发展。
除了药物治疗外,还应进行全面的生活方式干预,包括限制盐摄入、戒烟戒酒、控制体重等。
糖尿病分级诊疗规范指南规范
糖尿病分级诊疗规范指南规范介绍本文档旨在制定糖尿病分级诊疗规范指南,以提供合理和一致的治疗方案。
这些规范旨在帮助医生和患者在糖尿病的不同阶段做出正确的诊断和治疗决策。
糖尿病分级根据病情严重程度,糖尿病可以分为不同的阶段。
详细了解并正确分类糖尿病对于制定恰当的治疗方案至关重要。
1. 前期高血糖- 血糖水平升高,但尚未达到糖尿病的诊断标准。
- 重点在预防和延缓疾病进展,包括生活方式干预和药物治疗等。
2. 糖尿病前期- 诊断标准未达到糖尿病水平,但已表现出糖代谢异常。
- 重点在持续观察和早期干预,以防止疾病加重。
3. 糖尿病- 血糖控制已超出糖尿病诊断标准。
- 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包括药物治疗、饮食管理和体育锻炼等。
4. 糖尿病并发症- 化验结果显示糖代谢异常,并伴有心血管疾病、肾病、神经病变等并发症。
- 强调积极的治疗和管理,包括血糖控制、并发症治疗和康复等。
治疗目标根据糖尿病分级,制定相应的治疗目标,确保患者获得最佳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1. 前期高血糖- 控制血糖水平,避免疾病进展。
- 通过生活方式干预和药物治疗,保持体重、饮食、运动等方面的平衡。
2. 糖尿病前期- 减缓病情发展。
- 进行个性化的干预和管理,包括生活方式改变和药物治疗等。
3. 糖尿病- 控制血糖水平,预防并发症。
- 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包括药物治疗、饮食管理和体育锻炼等。
4. 糖尿病并发症- 积极治疗并控制血糖水平。
- 重点关注并发症的治疗和康复,包括心血管疾病、肾病和神经病变等。
结论本文档制定了糖尿病分级诊疗规范指南,以利于医生和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做出正确的决策。
这些规范将为糖尿病患者提供合理且一致的治疗方案,帮助他们控制血糖、预防并发症,并提高生活质量。
糖尿病分级诊疗技术方案
附件7县域糖尿病分级诊疗技术方案我国是糖尿病患者数最多地国家,我国成人糖尿病地患病率为11.9%,患者总数约有1.25亿,约占全球糖尿病患者地27%。
近年来我国成人糖尿病患病率显著上升且发病日趋年轻化,经济发达地区患病率明显高于不发达地区,但农村人群患病率增长快速。
糖尿病主要危害是微血管与大血管并发症,心血管疾病已成为导致糖尿病患者死亡,致残地主要原因。
循证医学研究证明,严格控制血糖,血脂,血压与高凝状态等多种危险因素,可显著降低糖尿病患者发生并发症地风险,对早期糖尿病肾病,视网膜病变与糖尿病足地患者采取特殊地干预措施,可以显著降低其并发症地发生与进展风险,致残率与病死率。
本方案地制定对推动落实县域医疗机构功能定位,为患者提供一体化,高质量地医疗服务,降低国家与患者地疾病负担有着积极作用。
一,县域不同医疗机构功能定位(一)村卫生室。
承担糖尿病一级预防(即在一般人群中开展健康教育,提高人群对糖尿病防治地知晓度与参与度,倡导合理膳食,控制体重,适量运动,限盐,戒烟,限酒,心理平衡地健康生活方式,控制2型糖尿病地危险因素,预防2型糖尿病地发生)及二级预防(即在高危,糖尿病前期人群中开展健康干预,指导其进行自我管理,以便早发现,早诊断与早治疗;对已诊断地糖尿病患者预防并发症地发生)地责任,负责糖尿病高危人群筛查,并负责患者定期随访工作;有条件地村卫生室开展中医药健康教育与中医药早期干预工作。
(二)乡镇卫生院。
负责所辖区域糖尿病筛查,开展糖尿病患者(含部分并发症)地诊断及基本治疗。
对糖尿病高危人群,糖尿病前期及治疗后病情稳定患者进行随访评估。
实施糖尿病患者年度体检,并发症筛查。
对糖尿病诊断困难,并发症严重,治疗困难者,以及基层医师判断患者合并需上级医院处理地情况或疾病,上转至县级医院。
接收由县级医院转诊地诊断与治疗方案明确且病情稳定地糖尿病患者,提供继续治疗与护理服务。
负责村级医疗机构健康教育培训。
负责中医诊断治疗,随访评估与村级医疗机构中医药健康教育培训。
中国糖尿病药物注射技术指南(2016年版)
·指南与共识·中国糖尿病药物注射技术指南(2016年版)纪立农郭晓蕙黄金姬秋和贾伟平李玲陆菊明单忠艳孙子林田浩明翁建平邢秋玲袁莉章秋张明霞周智广朱大龙邹大进中华糖尿病杂志指南与共识编写委员会序根据2010年全国性糖尿病流行病学调查情况汇总,中国18岁以上成人糖尿病估测患病率为11.6%,而接受治疗的糖尿病患者仅有25.8%,其中能够达到有效血糖控制的患者仅约39.7%[1]。
可见,我国糖尿病患病率虽高,但血糖达标率却较低。
尽管有众多因素影响血糖达标,但即使是已使用胰岛素治疗后3个月及6个月的患者其血糖达标率也仅有36.2%及39.9%[2],而患者对胰岛素注射技术掌握不到位可能是重要原因之一。
胰岛素治疗是实现良好血糖控制的重要手段之一。
胰岛素注射装置、注射技术是使用胰岛素治疗的重要环节。
“2014-2015全球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注射技术调查问卷”是第三次全球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注射技术近况调查。
该研究从2014年2月持续到2015年6月,共纳入来自41个国家的13298例患者,其中包括3853例中国大陆患者,100例中国台湾患者。
调查结果显示,全球范围内,不规范注射现象普遍存在,而我国糖尿病患者的注射现状更是不容乐观。
与第二次注射技术调查相比,包括注射部位轮换不规范、注射笔用针头的重复使用、注射时手法错误及患者教育不充分等现象依然存在。
这些问题影响了胰岛素治疗的效果,从而导致部分患者血糖控制不达标。
另一方面,在我国,即使是医务人员,对于胰岛素注射技术对血糖控制影响的认识也有限;对于如何规范胰岛素注射,中国的医护工作者和患者在认识上还有较多不足之处。
幸运的是,目前注射技术在糖尿病管理中的重要作用越来越受到全球糖尿病专家的关注。
2015年10月,我有幸参加了在罗马召开的注射与治疗专家推荐论坛,与来自全球54个国家的183名专家共同讨论制订了《胰岛素注射与输注新推荐》[3],大会围绕在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心理学和注射技术等方面展开讨论。
中华中医药学会糖尿病诊疗指南
中华中医药学会糖尿病诊疗指南中华中医药学会糖尿病诊疗指南是由中华中医药学会糖尿病专业委员会编写的一份关于糖尿病诊疗方面的指南。
本指南主要涵盖了糖尿病的分类、临床特点、诊断标准、治疗原则和方法等方面的内容。
以下是该指南的主要要点:一、糖尿病的分类根据糖尿病的病因和特点,本指南将糖尿病分为胰岛素依赖糖尿病(T1DM)、非胰岛素依赖糖尿病(T2DM)、妊娠期糖尿病(GDM)和特殊类型糖尿病等四类。
二、糖尿病的临床特点根据糖尿病病情的不同,患者可表现出多饮、多尿、多食、消瘦、乏力、口渴、视力模糊等一系列症状。
此外,还可能合并有高血压、高血脂、心血管疾病、眼底病变等并发症。
三、糖尿病的诊断标准根据国际上公认的标准,本指南将糖尿病的诊断标准设置为血浆葡萄糖≥7.0 mmol/L(126 mg/dL);空腹血浆葡萄糖≥7.0 mmol/L(126mg/dL);餐后2小时血浆葡萄糖≥11.1 mmol/L(200 mg/dL)等。
四、糖尿病的治疗原则与方法治疗糖尿病的原则主要包括控制血糖、血压和血脂的目标值,控制体重,保护胰岛β细胞,预防和治疗并发症等。
治疗方法包括非药物治疗和药物治疗两种。
非药物治疗主要包括控制饮食,进行定时定量的运动,调整生活方式,戒烟限酒等。
饮食控制应以低脂肪、低糖、高纤维为主,合理搭配食物,限制摄入热量。
运动应适量、持续、有规律,根据个体情况制定运动计划。
生活方式调整主要包括改善睡眠质量、减轻精神压力、合理安排工作时间等。
药物治疗主要包括口服降糖药物和胰岛素治疗。
口服降糖药物主要包括双胍类、磺酰脲类、α-糖苷酶抑制剂、胰岛素促敏剂等。
胰岛素治疗主要用于胰岛素依赖糖尿病和部分非胰岛素依赖糖尿病患者。
五、糖尿病的预防与管理指南强调了糖尿病的预防和管理的重要性。
预防措施主要包括控制体重、改善饮食习惯、增加体力活动、定期体检等。
管理措施主要包括定期检测血糖、血压、血脂等指标,合理使用药物,积极治疗并发症,进行心理辅导等。
2024糖尿病分级诊疗指南
2024糖尿病分级诊疗指南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全球范围内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
为了更好地指导临床医生进行病情评估、分级诊疗和个体化治疗,国际糖尿病联盟和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发布了《2024糖尿病分级诊疗指南》(2024年版)。
本文将对该指南的主要内容进行介绍。
首先,该指南对糖尿病的分级进行了详细的规定。
根据患者的血糖水平、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和糖尿病相关并发症的情况,将糖尿病分为四个级别:1级糖尿病为糖尿病前期,2级糖尿病为轻度糖尿病,3级糖尿病为中度糖尿病,4级糖尿病为重度糖尿病。
根据分级的不同,医生可以更准确地评估患者的病情,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其次,该指南强调了个体化治疗的重要性。
不同的患者往往有不同的病情和治疗需求,因此,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特点和意愿,个性化地制定治疗方案。
指南中提供了各种治疗选择的详细介绍和评估指标,包括口服药物治疗、胰岛素治疗、膳食控制和生活方式改变等。
患者和医生可以根据指南中的建议进行讨论和决策,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2024糖尿病分级诊疗指南(2024年版)为临床医生提供了一份全面而详实的指南,以帮助他们更好地评估病情、制定治疗方案和进行患者管理。
同时,该指南还强调了个体化治疗和全面管理的重要性,以提高治疗效果和患者的生活质量。
这份指南的发布对于改善糖尿病患者的健康状况,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具有重要的意义。
(注:本文所述为假设情景。
中国糖尿病药物注射技术指南(2016年版)注射技术篇 ppt课件
PPT课件
4
推荐:
1.餐时注射短效胰岛素等,最好选择腹部 [6,10,43,44,45,46,47]。A1 2.希望减缓胰岛素的吸收速度时,可选择臀部,臀部注 射可最大限度地降低注射至肌肉的风险[149,150]。A1 3.给儿童患者注射中效或者长效胰岛素时,最好选择臀 部或者大腿[104]。A1
在腹部捏皮相对比较容易(非常肥胖患者腹部皮肤紧绷 除外),可使皮肤到肌肉筋膜的距离几乎翻倍(增加 88%)。但在大腿部位,捏皮较为困难,平均增幅只有 20%左右。在偏瘦受试者中,在大腿处捏皮实际上缩短 了皮肤到肌肉筋膜的距离,和预期的恰好相反。臀部捏 皮难度更大(很少需要),并且在臀部几乎不可能进行 捏皮(自我注射患者)。选择上臂为注射部位时需捏皮 注射。捏皮的正确手法是用拇指、食指和中指提起皮肤。 如果用整只手来提捏皮肤,有可能将肌肉及皮下组织一 同捏起,导致肌内注射(图6)[111]。
PPT课件
30
参考:
在中国4个大城市进行的类似观察性研究发现脂肪增生的 总体患病率为53%。约有95%的患者重复使用针头,相 比于无脂肪增生的患者,有脂肪增生的患者BMI更高,每 天注射次数更多,重复使用针头的次数也约为无脂肪增 生患者的2倍。回归分析发现,高BMI、针头重复使用次 数增加和针头无法报销与脂肪增生具有显著相关性。体 重调整后的胰岛素剂量与脂肪增生相关,最重要的危险 性因素是缺乏正确的注射部位轮换。以前发表的中国研 究也显示了类似的结果[176]。
a3在生产和工作岗位上从事各种劳动的职工围绕企业的经营战略方针目标和现场存在的问题以改进质量降低消耗提高人的素质和经济效益为目的组织起来捏皮注射时正确的注射角度左不捏皮的情况下以45注射右在生产和工作岗位上从事各种劳动的职工围绕企业的经营战略方针目标和现场存在的问题以改进质量降低消耗提高人的素质和经济效益为目的组织起来五进针角度为保证将胰岛素注射至皮下组织在不捏皮的情况下也可以45注射以增加皮下组织的厚度降低注射至肌肉的危险图7图8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安徽省糖尿病分级诊疗指南(2015年版)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是最常见的慢性病之一,危害主要是其并发症,如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大血管病变等。
循证医学研究证明,严格控制血糖、血脂、血压和抗凝等多种危险因素,可显著降低糖尿病患者发生并发症的危险性,对早期糖尿病肾病、视网膜病变和糖尿病足的患者采取特殊的干预措施,可以显著降低其致残率和病死率,有效降低国家的疾病负担。
一、我国糖尿病的现状(一)、患病率2007至2008年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CDS)在我国部分地区开展的糖尿病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在20岁以上的人群中,糖尿病患病率为9.7%,糖尿病前期的比例为15.5%,糖尿病患者中仅有40%获得诊断。
最近发表的全国性流行病学调查也进一步验证了这一发现。
糖尿病分型包括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特殊类型糖尿病、妊娠糖尿病4种类型,其中,2型糖尿病约占糖尿病患者的90%,其治疗和管理多数可以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开展。
(二)、发病率我国糖尿病的发病率尚无权威数据,根据历年数据推算,我国每年新发2型糖尿病患者680万。
(三)、糖尿病患者的就诊情况按照就诊率60%推算,全国范围内在各级医疗卫生机构接受医疗服务的糖尿病患者数约为2000余万人。
目前,2型糖尿病指南所推荐的糖尿病基本诊疗措施和适宜技术中,一些已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施。
随着疾病筛查水平提高,未来所有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的2型糖尿病患者均可以下沉基层医疗机构进行管理。
二、糖尿病定义及分型(一)、糖尿病是一组由多病因引起的以慢性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是由于胰岛素分泌不足和(或)作用缺陷引起。
长期碳水化合物以及脂肪、蛋白质代谢紊乱可引起多系统损害,导致眼、肾、神经、心脏、血管等组织器官慢性进行性病变、功能减退及衰竭;病情严重或应激时可发生急性严重代谢紊乱,如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高血糖高渗状态。
(二)、糖尿病的分型我国目前采用WHO(1999年)的糖尿病病因学分型体系,分型的基础主要根据病因学证据。
糖尿病共分4大类,见表1。
表1 糖尿病因学分类(WHO,1999年)1.1型糖尿病2.2型糖尿病3.特殊类型糖尿病4.妊娠糖尿病三、糖尿病的筛查、诊断与评估(一)、糖尿病的筛查在早期轻度高血糖时,通常无临床自觉症状,重度高血糖的典型表现为三多一少,即多饮、多食、多尿、消瘦或体重减轻。
对成年人的糖尿病高危人群,宜尽早开始进行糖尿病筛查。
对于除年龄外无其他糠尿病危险因素的人群,宜在年龄≥40岁时开始筛查。
首次筛查正常者,宜至少每3年筛查一次。
65岁及以上老年人每年1次。
空腹血糖筛查是简便易行的糠尿病筛查方法,宜作为常规的筛查方法,但有漏诊的可能性。
条件允许时,应尽可能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ral Glucose Tolerance Test, OGTT),测定空腹血糖(FBG)和糖负荷后2h血糖(2hPG)。
(二)、高危人群筛查1、成年人(>18岁)高危人群定义:有糖调节受损史、年龄>45岁、超重或肥胖(BMI >24 kg/m2)、2型糖尿病患者的一级亲属、高危种族、有巨大儿(出生体重>4 kg)生产史、妊娠糖尿病病史、高血压或正在接受降压治疗、血脂异常或正在接受调脂治疗、心脑血管疾病患者、有一过性糖皮质激素诱发糖尿病病史者、BMI>24 kg/m2的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严重精神病和(或)长期接受抗抑郁症药物治疗的患者、静坐生活方式者。
2、儿童和青少年中糖尿病高危人群的定义:在儿童和青少年(≤18岁)中,超重(BMI>相应年龄、性别的第85百分位)或肥胖(BMI>相应年龄、性别的第95百分位)且合并下列任何一个危险因素者:①一级或二级亲属中有2型糖尿病家族史;②存在与胰岛素抵抗相关的临床状态(如黑棘皮症、高血压、血脂异常和多囊卵巢综合症等);③母亲怀孕时有糖尿病史或被诊断为妊娠糖尿病;3、肥胖定义:身体质量指数(BMI)是常用的衡量人体胖瘦的指标,BMI=体重/身高2(kg/m2),BMI>24kg/m2即为超重,>28kg/m2为肥胖。
4、筛查方法和频率:对高危人群进行筛查,方法推荐采用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同时检查FPG和2 hPG)。
如检测OGTT 有困难,可筛查FPG。
但是仅筛查FPG,会有漏诊的可能性。
如果OGTT结果正常,3年后应重复检查。
糖尿病风险评分(评分表如下)超过25分者,建议到有条件检测的医院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确定是否有糖尿病。
表2 糖尿病风险评分表年龄(岁)身体质量指数(kg/m2)腰围(cm)收缩压(mmHg)糖尿病家族史(父母、同胞、子女)性别(三)、糖尿病的诊断糖尿病的临床诊断应依据静脉血浆血糖而不是毛细血管血的血糖检测结果。
若无特殊提示,文中所提到的血糖均为静脉血浆葡萄糖水平值。
目前,我国采用WHO(1999年)糖尿病诊断标准、糖代谢状态分类标准(表3、4)和糖尿病的分型体系。
空腹血糖(FastingPlasma Glucose,FPG)或75g餐后2小时血糖(2hour Plasma Glucose,2hPG)值可以单独用于流行病学调查或人群筛查。
理想的调查是同时检查FPG及OGTT后2hPG值。
空腹血糖受损(Impaired Fasting Glucose,IFG)和糖耐量减低(Impaired Glucose Tolerance, IGT)是正常血糖状态与糖尿病之间的一种中间代谢状态。
IFG定义为FPG升高,即FPG在6.1-7.0mmol/L之间同时2hPG<7.8mmol/L。
IGT则定义为2hPG升高,2hPG在7.8-11.1mmol/L之间,同时FPG<7.0mmol/L。
建议已达到IFG的人群,应行OGTT检查,以增加糖尿病的诊断率。
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可开展HbA1c检查,鉴于HbA1c检测在我国尚不普遍,检测方法的标准化程度不够,故2013版《中国2型糖尿病指南》不推荐在我国采用HbA1c诊断糖尿病,但可做为糖尿病诊断的参考和血糖控制的检测指标。
表3 糖代谢状态分类(WHO,1999年)注:IFG和IGT统称为糖调节受损(Impaired Glucose Regulation,IGR,即糖尿病前期)表4 糖尿病的诊断标准注:空腹状态指至少禁食8 h;随机血糖指不考虑上次用餐时间,一天中任意时间的血糖,不能用来诊断空腹血糖受损(IFG)或糖耐量异常(IGT)。
急性感染、创伤或其他应激情况下可出现暂时性血糖增高,若没有明确的高血糖病史,须在应激消除后复查,以确定糖代谢状态。
无糖尿病症状者,需改日重复检查。
(四)、糖尿病的评估1、体格检查:身高、体重、计算BMI、腰围、血压和足背动脉搏动,可在基层医疗机构进行。
2、化验检查:空腹血糖、餐后血糖、HbA1c、甘油三酯、总胆固醇、HDL-C、LDL-C、尿常规、肝功能、肾功能、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HbAlc。
1型糖尿病、血脂异常和育龄妇女应测定血清TSH,部分项目可在基层医疗机构进行,若无条件可转至上级医院进行。
3、特殊检查:眼底检查、心电图和神经病变、大血管病变相关检查。
若条件允许,应检测尿白蛋白/尿肌酐比。
部分项目可在基层医疗机构检测(有检测条件并按规定参加质控)。
若无条件可转至上级医院进行。
四、糖尿病的治疗(一)、糖尿病的控制目标对已经诊断为糖尿病的患者,有一个总的综合控制目标,包括多方面的内容,应针对糖尿病患者采用科学、合理、基于循证医学的综合性治疗策略,包括降糖、降压、调脂、抗凝、控制体重和改善生活方式等治疗措施。
中国2型糖尿病的一般控制目标见表5。
表5 中国糖尿病的控制目标(二)、糖尿病的治疗策略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制定治疗方案,并指导患者使用药物。
个体化治疗方案制定以方便、可及、适用、价廉效优为主要原则,结合社区的实际情况,充分考虑治疗方案对患者的便利性及可操作性,有利于患者依从性的提高及社区日常管理的可持续性。
具体药物治疗方案参照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发布的《中国2型糖尿病治疗指南(2013年版)》。
1型糖尿病由于胰岛素的绝对缺乏,除生活方式干预之外,同时治疗上必须采用一日多次的胰岛素治疗,通常可以使用3次短效胰岛素或者速效胰岛素类似物联合基础胰岛素。
2型糖尿病是一种进展性的疾病,随着病程的进展,血糖有逐渐升高的趋势,控制高血糖的治疗强度也应随之加强,常需要多种治疗手段间的联合治疗。
生活方式干预是2型糖尿病的基础治疗措施,应该贯穿于糖尿病治疗的始终。
如果单纯生活方式不能使血糖控制达标,应开始药物治疗。
2型糖尿病药物治疗的首选药物是二甲双胍。
如果没有禁忌证,二甲双胍应一直保留在糖尿病的治疗方案中。
不适合二甲双胍治疗者可选择α-糖苷酶抑制剂或胰岛素促分泌剂。
如单独使用二甲双胍治疗而血糖仍未达标,则可加用α-糖苷酶抑制剂、胰岛素促分泌剂、二肽基肽酶-4(DPP-4)抑制剂或噻唑烷二酮(二线治疗)。
不适合二甲双胍者可采用其他口服药间的联合治疗。
两种口服药联合治疗而血糖仍不达标者,可加用胰岛素治疗(每日1次基础胰岛素或每日1-2次预混胰岛素)或采用3种口服药间的联合治疗。
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受体激动剂可用于三线治疗。
如基础胰岛素或预混胰岛素与口服药联合治疗控制血糖仍不达标,则应将治疗方案调整为多次胰岛素治疗(基础胰岛素加餐时胰岛素或每日3次预混胰岛素类似物)。
采用预混胰岛素治疗和多次胰岛素治疗时应停用胰岛素促分泌剂。
1、单药治疗(1)、二甲双胍:二甲双胍是2型糖尿病患者的一线治疗用药,如无禁忌证且能耐受药物者,二甲双胍应贯穿全程治疗。
二甲双胍的主要不良反应为胃肠道反应。
从小剂量开始并逐渐加量是减少不良反应的有效方法。
双胍类药物罕见的严重不良反应是诱发乳酸性酸中毒。
双胍类药物禁用于肾功能不全[血清肌酐水平男性>1.5 mg/dl(133μmol/L),女性>1.4 mg/dl(124μmol/L)或肾小球滤过率(GFR)<45 ml/min、肝功能不全、严重感染、缺氧或接受大手术的患者。
在使用碘化造影剂进行造影检查时,应停用二甲双胍48小时。
(2)、磺脲类:磺脲类药物如果使用不当可以导致低血糖,特别是在老年患者和肝、肾功能不全者;磺脲类药物还可以导致体重增加。
有肾功能轻度不全的患者,宜选择格列喹酮。
患者依从性差时,建议每天只需服用1次的磺脲类药物。
(3)、格列奈类:餐时血糖调节剂。
可在餐前即刻服用。
格列奈类药物的常见不良反应是低血糖和体重增加,但低血糖的风险和程度较磺脲类药物轻。
此类药物在肾损害患者无需调整剂量。
(4)、α一糖苷酶抑制剂:不增加体重,并且有使体重下降的趋势,可与磺脲类、双胍类、噻唑烷二酮类(TZDs)或胰岛素等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