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种法律期限(二)
常用法律时限表
![常用法律时限表](https://img.taocdn.com/s3/m/979599b4998fcc22bdd10d10.png)
10日内
当事人对检验、鉴定结论有异议的,可以在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送达之日起申请重新检验、鉴定
3日内
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当与检验、鉴定机构约定检验、鉴定完成的期限,约定的期限不得超过
20日பைடு நூலகம்
三、其他人身伤害相关法定时间
因产品存在缺陷造成损害要求赔偿的请求权,丧失的时限是在造成损害的缺陷产品交付最初消费者满
60日内
身体受到伤害要求赔偿的诉讼时效
1年
身体受到伤害的诉讼时效期间从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被侵害时起计算,受法律保护的最长期限为
1年
自权利人知道或应该知道权利受侵害之日起算。(民法通则135条)
普通2年诉讼时效
二、行政部门处理时限
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处理的结案期限为
90日内
企业职工伤亡事故特殊情况下的结案期限为
15日内
四、赔偿数额及计算时限
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的,应当按照消费者的要求增加赔偿其受到的损失,增加赔偿的金额为消费者购买商品的价款或者接受服务的费用的
1倍
申请领取铁路旅客意外伤害保险金的时间要求是自意外事故发生之日起
1年内
旅客向铁路运输企业要求赔偿的请求期限为自事故发生之日起
1年内
医疗事故造成患者死亡,对其亲属的精神损害抚慰金,赔偿年限最长不超过
1年内
劳动保障行政部门作出工伤认定的决定的时间要求为受理工伤认定申请之日起
60日内
设区的市级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做出劳动能力鉴定结论的时限要求是自收到劳动能力鉴定申请之日起
60日内
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将工伤认定决定送达工伤认定申请人以及受伤害职工和用人单位的期限要求是自工伤认定决定做出之日起
民事案件中各种期限一览表~~~全面!一审二审都在里面了
![民事案件中各种期限一览表~~~全面!一审二审都在里面了](https://img.taocdn.com/s3/m/9a1cc9a4af45b307e87197ff.png)
人民法院依职权调查收集的证据提出相反证据的举证期限问题。人民法院依照《证据规定》第十五条调查收集的证据在庭审中出示后,当事人要求提供相反证据的,人民法院可以酌情确定相应的举证期限。(举证时限规定通知第4条)
增加当事人举证期限
关于增加当事人时的举证期限问题。人民法院在追加当事人或者有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参加诉讼的情况下,应当依照《证据规定》第三十三条第三款的规定,为新参加诉讼的当事人指定举证期限。该举证期限适用于其他当事人。(举证时限规定通知第5条)
4年诉讼时效。因国际货物买卖合同和技术进出口合同提出诉讼或仲裁的。(合同法129条)
最长诉讼时效。从权利受侵害之日起20年。(民法通则137条)
申请财产保全
诉前财产保全。法院应在48小时内作出裁定,裁定保全的,应立即执行(申请人必须提供担保)。申请人应该在采取保全措施后15日内起诉。(民诉93条)
诉中财产保全。情况紧急的,法院应在48小时内作出裁定,裁定保全的,应该立即执行。(民诉92条)
简易程序的,应该在举证期限届满前提出。(简易程序规定12条)
申请鉴定
应在举证期限内提出,但符合证据规定27条规定情形的除外;鉴定机构、人员由双方协商,协商不成的,由法院指定。(证据规定25、26、27、28条)27条指对人民法院委托的鉴定有异议,申请重新鉴定的情形。28条规定,乙方当事人自行委托有关部门作出的鉴定结论,另一方有证据足以反驳并申请重新鉴定的,法院应该准许。该条规定是否应在25条规定的举证期限内提出?
申请延期举证
应在举证期限内提出,并可再次提出,延长的期限同样适用其他当事人。(证据规定36条,举证时限规定通知第6条)
申请证人出庭
应在举证期限届满前10日提出(证据规定54条)
各类时效
![各类时效](https://img.taocdn.com/s3/m/4f8a9856ad02de80d4d840c3.png)
一、各类时效1、诉讼时效(1)普通诉讼时效:从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被侵害起2年;(2)特别诉讼时效:从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被侵害起1年,包括下列4项:①、身体受到伤害;②、出售质量不合格的商品未声明;③、延付或者拒付租金;④、寄存财务被丢失或者损毁;(3)国际货物买卖合同和技术进出口合同诉讼时效为4年;(4)保护时效:从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超过20年的,人民法院不予保护。
2、票据时效票据种类提示承兑期限提示付款期限票据权利的消灭时效汇票见票即付无需提示承兑出票日起1个月出票日起2年定日付款到期日前提示承兑到期日起10日到期日起2年出票后定期付款见票后定期付款出票日起1个月本票(见票即付)无需提示承兑自出票日起,付款期限不得超过2个月出票日起2年支票(见票即付)无需提示承兑自出票日起10日出票日起6个月(1)持票人对前手的追索权,在被拒绝承兑或者被拒绝付款之日起6个月。
(2)持票人对前手的再追索权,自清偿日或者被提起诉讼之日起3个月。
3、撤销权行使时效章节撤销权撤销权的时效第一章可撤销的民事行为可撤销的民事行为,如果自行为成立之日起超过1年,当事人请求变更或者撤销的,人民法院不予保护。
第六章对破产企业放弃自己的债权等5种行为(1)如该行为发生在“人民法院受理破产案件前6个月至破产宣告之日的期间内”,清算组有权行使撤销权,向人民法院申请追回财产;(2)如该行为于破产程序终结之日起1年内被查出,则由人民法院追回财产。
第八章可撤销合同(1)具有撤销权的当事人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撤销事由之日起1年内没有行使撤销权的,撤销权消灭;(2)具有撤销权的当事人知道撤销事由后明确表示或者以自己的行为表明放弃撤销权的,撤销权消灭。
合同保全措施中的撤销权(1)撤销权自债权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撤销事由之日起1年内行使;(2)自债务人的行为发生之日起5年内没有行使撤销权的,撤销权消灭。
第九章赠与合同的撤销(1)赠与人的撤销权,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撤销原因之日起1年内行使;(2)赠与人的继承人或者法定代理人的撤销权,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撤销原因之日起6个月内行使。
刑法中关于时间的总结
![刑法中关于时间的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5a4ebcbe7d1cfad6195f312b3169a4517723e5bf.png)
刑法中关于时间的总结
刑法的时间适用范围,也称刑法的时间效力,所解决的问题是刑法从何时起至何时止具有适用效力,其内容包括生效时间、失效时间、溯及力与限时法效力。
根据罪刑法定原则的要求,定罪量刑应以行为时有刑法的明文规定为限。
不溯及既往是罪刑法定原则的派生内容之一,故刑法的时间效力是与罪刑法定原则密切联系的问题。
以下是刑法中关于时间的规定:
1. 管制的期限,为三个月以上二年以下。
2. 拘役的期限,为一个月以上六个月以下。
3. 有期徒刑的期限,除本法第五十条、第六十九条规定的以外,为六个月以上十五年以下。
4. 如果确有重大立功表现,二年期满以后,减为二十五年有期徒刑。
此外,刑法的时间效力还包括生效时间和失效时间。
生效时间方面,刑法的生效时间分为两种情形:一是自公布之日起生效;二是公布后间隔一段时间才生效。
失效时间方面,我国刑法典中没有明确规定刑法的失效时间,但根据法律适用的原则,如果新法取代旧法,则旧法失效。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需获取更具体的信息,建议查阅《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或咨询专业律师。
法律法规中的时间
![法律法规中的时间](https://img.taocdn.com/s3/m/dcd2a07a4b35eefdc8d33367.png)
各种法律、法规中的时间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1、受处分的期间为:警告,6个月;记过,12个月;记大过,18个月;降级、撤职,24个月。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警察法》1、继续盘问的时限:12(派出所负责人批)+12(县级公安机关值班负责人批)+24(县级公安机关负责人批)=48小时。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机会游行示威法》1、一般审批程序:(1)、负责人在举行的5日前申请;(2)、公安机关在举行的2日前答复(可推迟5日决定)。
2、举行集会、游行、示威的时间仅限于早6时至晚10时。
四、《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1、现行刑法生效时间是1997年10月1日。
2、刑事责任年龄:不满14:不负;14-16:相对负(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死亡、强奸、抢劫、贩毒、爆炸、放火、投毒);16以上:完全负。
3、刑罚的种类:拘役、管制、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死刑。
拘役:1-6个月;管制:3个月-2年;有期徒刑:6个月-15年;死刑:如果不是必须立即执行的,可以判处缓期2年执行。
4、累犯:后罪发生在前罪所判处的刑罚执行完毕或者赦免以后的5年之内。
5、犯罪的追溯时效:(1)法定最高刑为不满5年有期徒刑的,经过5年;(2)法定最高刑为5年以上不满10年有期徒刑的,经过10年;(3)法定最高刑为10年以上有期徒刑,经过15年;(4)法定最高刑为无期徒刑、死刑的,经过20年。
如果20年后认为必须追诉的,须报最高人民检察院核准。
五、《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1、对于涉及国家秘密的案件,犯罪嫌疑人或者其亲属提出聘请律师的,县级以上公安机关应当在收到申请后3日内做出答复。
2、律师会见在押的犯罪嫌疑人:公安机关应当在48小时内安排会见,重大复杂的共同犯罪案件,在5日内安排会见。
3、刑事强制措施:据传、取保候审、监视居住、刑事拘留、逮捕(1)拘传:不得超过12小时,不得连续拘传;(2)取保候审:最长不超过12个月;(没收保证金在7日内宣读,5日内可以复核一次)(3)监视居住:最长不超过6个月;(4)刑事拘留:最短为10日(3日+7日);通常为14日(7日+7日)公安机关对被拘留的人,认为需要逮捕的,应当在拘留后的3日以内,提请人民检察院审查批准。
各种案件法律追诉期(3篇)
![各种案件法律追诉期(3篇)](https://img.taocdn.com/s3/m/5a8d80b1b8f3f90f76c66137ee06eff9aef849a0.png)
第1篇一、引言法律追诉期,又称时效,是指法律规定的对违法行为进行追诉的有效期限。
在法律实践中,法律追诉期对于维护法律的权威、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详细介绍我国各种案件的法律追诉期,以便为读者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刑事案件的追诉期限1. 一般犯罪案件的追诉期限为5年,从犯罪之日起计算。
如果犯罪行为有连续或者继续状态的,从犯罪行为终了之日起计算。
2. 重大犯罪案件的追诉期限为10年,从犯罪之日起计算。
如果犯罪行为有连续或者继续状态的,从犯罪行为终了之日起计算。
3. 依照刑法规定应当追诉的,不受追诉期限的限制。
如:贪污罪、贿赂罪、泄露国家秘密罪等。
4. 被害人在追诉期限内提出控告,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应当立案而不予立案的,不受追诉期限的限制。
5. 在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国家安全机关立案侦查或者在人民法院受理案件以后,逃避侦查或者审判的,不受追诉期限的限制。
6. 被害人死亡后,其近亲属向人民法院起诉的,不受追诉期限的限制。
三、民事案件的追诉期限1. 一般诉讼时效为3年,从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计算。
2. 下列民事法律关系的诉讼时效期间为1年:身体受到伤害要求赔偿的;出售质量不合格的商品未声明的;延付或者拒付租金的;寄存财物被丢失或者损毁的。
3. 诉讼时效期间届满,权利人丧失胜诉权,但义务人自愿履行的,权利人仍有权请求履行。
4. 诉讼时效期间的中止、中断和延长:在诉讼时效期间的最后6个月内,因不可抗力或者其他障碍不能行使请求权的,诉讼时效中止。
从中止时效的原因消除之日起,诉讼时效期间继续计算。
诉讼时效因提起诉讼、当事人一方提出要求或者同意履行义务而中断。
从中断时效之日起,诉讼时效期间重新计算。
四、行政案件的追诉期限1. 行政案件的追诉期限为2年,从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合法权益受到侵害之日起计算。
2. 在诉讼时效期间的最后6个月内,因不可抗力或者其他障碍不能行使请求权的,诉讼时效中止。
时效期限汇总
![时效期限汇总](https://img.taocdn.com/s3/m/79035f2158fb770bf78a5556.png)
时效期限汇总一、诉讼时效、保证期间1、一般诉讼时效为2年,最长20年法律依据:《民法通则》第一百三十五条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二年,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第一百三十七条诉讼时效期间从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被侵害时起计算。
但是,从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超过二十年的,人民法院不予保护。
有特殊情况的,人民法院可以延长诉讼时效期间。
2、保证期间:A、当事人可以自由约定;未约定,推定为6个月。
B、虽有约定,但早于或者等于主债务履行期限的,等于无约定,推定为6个月;C、约定中含有“保证责任直至主债务本息还请为止”类似内容的,视为约定不明,推定为2年。
法律依据:《担保法》第二十五条一般保证的保证人与债权人未约定保证期间的,保证期间为主债务履行期届满之日起六个月。
第二十六条连带责任保证的保证人与债权人未约定保证期间的,债权人有权自主债务履行期届满之日起六个月内要求保证人承担保证责任。
《担保法解释》第三十二条保证合同约定的保证期间早于或者等于主债务履行期限的,视为没有约定,保证期间为主债务履行期届满之日起六个月。
保证合同约定保证人承担保证责任直至主债务本息还清时为止等类似内容的,视为约定不明,保证期间为主债务履行期届满之日起二年。
3、保证诉讼时效。
权利人一定要在保证期间内向保证人主张权利,保证时效才产生,保证诉讼时效为2年。
法律依据:《担保法解释》第三十一条保证期间不因任何事由发生中断、中止、延长的法律后果。
第三十四条一般保证的债权人在保证期间届满前对债务人提起诉讼或者申请仲裁的,从判决或者仲裁裁决生效之日起,开始计算保证合同的诉讼时效。
连带责任保证的债权人在保证期间届满前要求保证人承担保证责任的,从债权人要求保证人承担保证责任之日起,开始计算保证合同的诉讼时效。
二、抵押时效法律依据:《物权法》第二百零二条抵押权人应当在主债权诉讼时效期间行使抵押权;未行使的,人民法院不予保护。
三、执行时效1、申请执行时效。
民事诉讼时效一览表
![民事诉讼时效一览表](https://img.taocdn.com/s3/m/28c716220a1c59eef8c75fbfc77da26924c5967d.png)
民事诉讼时效一览表起诉时效是指民事诉讼当事人行使诉讼权利的期限,是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维护诉讼秩序的重要制度安排。
了解民事诉讼时效对于当事人正确行使自己的权利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为您提供一份民事诉讼时效一览表,以便在需要时进行参考。
一、合同纠纷案件诉讼时效1. 买卖合同纠纷:起诉时效为两年,自合同履行期满之日起计算。
2. 租赁合同纠纷:起诉时效为三年,自租赁合同履行期满之日起计算。
3. 借款合同纠纷:起诉时效为三年,自借款到期或者借款人拒不履行借款合同的义务之日起计算。
4. 建设工程合同纠纷:起诉时效为两年,自工程竣工之日起计算。
5. 委托合同纠纷:起诉时效为三年,自委托事项结束之日起计算。
二、侵权纠纷案件诉讼时效1. 人身损害赔偿纠纷:起诉时效为二年,自受害人知道或者应该知道自己的权益受到侵害之日起计算。
2. 财产损害赔偿纠纷:起诉时效为三年,自受害人知道或者应该知道自己的财产受到侵害之日起计算。
三、知识产权纠纷案件诉讼时效1. 专利权纠纷:起诉时效为三年,自侵权行为发生之日起计算。
2. 商标权纠纷:起诉时效为三年,自发现侵权行为之日起计算。
3. 著作权纠纷:起诉时效为二年,自侵权行为发生之日起计算。
四、其他民事纠纷案件诉讼时效1. 劳动争议纠纷:起诉时效为一年,自劳动争议发生之日起计算。
2. 不当得利纠纷:起诉时效为二年,自不当得利行为发生之日起计算。
3. 继承纠纷:起诉时效为二年,自遗产分割完成之日起计算。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时效期限均按照民法通则的规定,具体情况可能因不同地区、不同案件性质而存在差异。
在实际操作中,当事人应及时咨询律师,了解相关的具体时效规定。
总结:民事诉讼时效一览表是当事人在行使诉讼权利时的重要参考依据。
了解诉讼时效的具体期限,有助于当事人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避免错失起诉时机。
通过本文提供的一览表,当事人可随时进行查询,确保自己在诉讼过程中能够依法维护自己的权益。
请大家在遇到诉讼需求时,及时了解相关的时效规定,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法学中法律时效的名词解释
![法学中法律时效的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cc77c044bfd5b9f3f90f76c66137ee06eff94ee0.png)
法学中法律时效的名词解释引言:时间对于法律的运作起着重要的作用。
法律时效是指法律规定的时间限制,超过这个时间限制后,个人或组织将无法行使自己的法律权利或受到法律制裁。
下面将对法律时效在法学中的含义、类型以及相关案例进行探讨。
一、法律时效的含义法律时效是指法律规定的一定时间期限内,个人或组织可以行使法律权利或需履行法律义务的期限。
对于各种法律行为,法律时效起到限制、保护和稳定法律关系的作用。
法律时效存在的理论基础是法律的稳定性和合理性。
一方面,法律时效可以保障法律的稳定性,这是因为如果每个人或组织永远都可以行使自己的法律权利,将导致法律关系的不确定性和混乱。
另一方面,法律时效也体现了法律的合理性,即法律规定一定的期限是基于对各种法律事实、情境和实体需要的权衡。
二、法律时效的类型法律时效主要分为行使时效和消灭时效两大类,并根据具体法律关系的性质和内容可以再细分为多种子类型。
1. 行使时效行使时效是指个人或组织在一定时间内行使法律权利的期限。
常见的行使时效包括起诉时效、申请返还期限、索赔时效等。
(1)起诉时效:起诉时效主要用来规定诉讼的时效性。
在民事诉讼中,起诉时效规定了起诉的期限,超过这个期限,原告将无法通过法律途径维护自己的权益。
例如,财产损害赔偿起诉的时效为三年。
(2)申请返还期限:申请返还期限适用于需要向法院提起申请以获取返还的权益。
例如,在劳动争议中,对于未支付工资的申请,劳动法规定了申请返还工资的期限。
(3)索赔时效:索赔时效是指在特定情景下行使索赔权利的期限。
例如,产品质量问题引起的损害赔偿索赔时效,消费者需要在发现质量问题之日起一定期限内行使索赔权利。
2. 消灭时效消灭时效是指法律规定的一定期限后,个人或组织的权利被法律认为已经消灭的情况。
消灭时效的标志通常是超过规定时效后无法再主张相应权利。
(1)债务消灭时效:债务消灭时效规定了债权人行使债权的期限。
债务消灭时效的设定可以保障债务人在一定时间后不再受到债权人的追偿,也促使债权人及时主张权益。
法中的法定期限
![法中的法定期限](https://img.taocdn.com/s3/m/487a7f43cd1755270722192e453610661ed95a9a.png)
法中的法定期限在法律领域,法定期限是指法律规定的特定时间段,用于履行法律义务、行使权利或进行法律程序。
法定期限在维护法律秩序、保障公平正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探讨法中的法定期限,包括其定义、分类、要求、计算方法以及违反法定期限的后果等内容。
一、法定期限的定义法定期限是指法律明确规定的某项行为必须在一定时间内完成或者必须在一定时间后开始进行的时间限制。
它是法律对特定行为采取的一种时间控制手段,旨在维持社会秩序和促进法律事务的正常运行。
二、法定期限的分类根据不同的法律规定,法定期限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 强制性期限:法律明确规定必须在一定期限内履行的行为,例如法院对司法案件的审理期限,或是支付税费的期限等。
2. 相对性期限:法律规定某一行为的期限,但允许当事人在期限内双方协商延长或缩短。
例如合同中约定的履行期限,当事人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3. 告知期限:法律规定在一定期限内必须通知或告知某方面的事项,例如法律对行政许可申请的答复期限等。
三、法定期限的要求法定期限在规定上应具备以下要求:1. 明确性:法定期限的规定必须明确且具体,任何相关当事人都能够准确理解何时期限开始及何时截止。
2. 合理性:法定期限的设置应符合实际情况,合理平衡各方利益,确保各方有足够的时间和条件履行义务或行使权利。
3. 公平性:法定期限应公平对待各方当事人,不偏袒一方或有利于某一方。
4. 外在性:法定期限的设置应明确表明某一何时的具体时间范围,而非与某一具体事件发生或被知晓等条件相联系。
四、法定期限的计算方法对于法定期限的计算,应根据法律规定或司法解释中的具体规定进行操作。
一般来说,法定期限的计算方法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期限的起算日期:应明确规定何时开始计算期限,例如某一行为完成后的第二天开始计算。
2. 期限的截止日期:应明确规定期限何时到期,例如某一行为完成后的第十五天到期。
3. 法定节假日和休息日的计算:法定期限中一般会将法定节假日和休息日排除在计算范围之外,这样可以保证期限的合理性。
法院执行案件中的十个期限
![法院执行案件中的十个期限](https://img.taocdn.com/s3/m/b30cf7ff0d22590102020740be1e650e52eacf19.png)
法院执行案件中的十个期限法院执行案件中的十个期限法院执行是指将被执行人的财产强制变现,弥补执行债权人的损失,以实现法律裁判的效力。
在执行过程中,涉及到一系列期限,保障了各方当事人的权益。
下面,我们将重点介绍法院执行案件中的十个期限,以供参考。
一、执行期限:执行期限是指法律规定的执行时间,通常为二年。
在执行期限内,若执行款项无法全部收回,被执行人需在执行期限届满前申请续期。
否则,执行法院可终止执行程序,被执行人所欠的债务仍然存在。
二、财产查控期限:查封、扣押和冻结等措施的期限,按照不同财产种类而异。
如查封银行存款的期限是三个月,扣押货物的期限为六个月。
超过期限未办理解封手续的,被执行人可申请司法解封。
三、财产变卖期限:财产变卖的期限为六个月。
在此期限内,执行法院需按照程序拍卖、变卖被查封、扣押或冻结的财产,以变现执行款项。
如因被执行人故意拖延或其他不可抗力原因,致使财产难以变卖,执行法院可申请延长期限。
四、异议期限:在收到执行通知书后,若被执行人对执行行为持有异议,需在五日内向执行法院提出书面异议。
法院在收到异议后,应立即组织人员进行核查,若确认异议成立,可撤销相关执行行为。
五、申诉期限:在执行过程中,若当事人认为执行法院的裁判或其他裁判程序有误,可在法定期限内向上一级法院提出申诉。
一审案件的申诉期为十五日,二审案件为十日。
六、限制高消费期限:限制高消费是指被执行人因涉嫌拒不执行法院判决或仲裁裁决,而被限制其高消费行为的措施。
该措施最长期限为一年,期限届满,执行法院需根据情况制定新的执行方案。
七、申请撤销期限:在执行过程中,若被执行人认为上述执行措施造成了无法恢复的损失或影响其正常生产经营,可向执行法院申请撤销相关措施。
撤销申请期限为五日内。
八、追加财产期限:在执行过程中,若执行法院认为已查封、扣押或冻结的财产无法实现执行效果,可在执行期限内主动寻找其他财产追加执行。
追加财产期限为六个月。
九、债务确认期限:在执行过程中,若被执行人对其债务关系产生争议,执行法院可在收到申请后进行债务确认,期限为一个月。
法学概论中常见时效汇总
![法学概论中常见时效汇总](https://img.taocdn.com/s3/m/be7954eeb8f67c1cfad6b89d.png)
民法中的时效1年1、《民法通则》第136条下列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一年:(一)身体受到伤害要求赔偿的;(二)出售质量不合格的商品未声明的;(三)延付或者拒付租金的;(四)寄存财物被丢失或者损毁的。
2、《海商法》第257条第1款就海上货物运输向承运人要求赔偿的请求权,时效期间为一年,自承运人交付或者应当交付货物之日起计算;在时效期间内或者时效期间届满后,被认定为负有责任的人向第三人提起追偿请求的,时效期间为九十日,自追偿请求人解决原赔偿请求之日起或者收到受理对其本人提起诉讼的法院的起诉状副本之日起计算。
3、《海商法》第260条有关海上拖航合同的请求权,时效期间为一年,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计算。
4、《海商法》第263条有关共同海损分摊的请求权,时效期间为一年,自理算结束之日起计算。
5、《拍卖法》第61条第3款因拍卖标的存在瑕疵未声明的,请求赔偿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一年,自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受到损害之日起计算。
2年1、《民法通则》第135条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二年,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2、《合同法解(一)》第6条技术合同争议当事人的权利受到侵害的事实发生在合同法实施之前,自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利受到侵害之日起至合同法实施之日超过一年的,人民法院不予保护;尚未超过一年的,其提起诉讼的时效期间为二年。
3、《专利法》第62条侵犯专利权的诉讼时效为二年,自专利权人或者利害关系人得知或者应当得知侵权行为之日起计算。
发明专利申请公布后至专利权授予前使用该发明未支付适当使用费的,专利权人要求支付使用费的诉讼时效为二年,自专利权人得知或者应当得知他人使用其发明之日起计算,但是,专利权人于专利权授予之日前即已得知或者应当得知的,自专利权授予之日起计算。
4、《商标案件解释》第18条侵犯注册商标专用权的诉讼时效为二年,自商标注册人或者利害权利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侵权行为之日起计算。
商标注册人或者利害关系人超过二年起诉的,如果侵权行为在起诉时仍在持续,在该注册商标专用权有效期限内,人民法院应当判决被告停止侵权行为,侵权损害赔偿数额应当自权利人向人民法院起诉之日起向前推算二年计算。
在我国民法总则法律有效期是多久?
![在我国民法总则法律有效期是多久?](https://img.taocdn.com/s3/m/f35a7afffad6195f302ba68a.png)
People who have never failed may not have succeeded either.精品模板助您成功(页眉可删)在我国民法总则法律有效期是多久?在我国民法总则法律有效期是三年。
《民法总则》对诉讼时效的主要规定如下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三年。
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但是自权利受到损害之日起超过二十年的,人民法院不予保护;有特殊情况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权利人的申请决定延长。
一、在我国民法总则法律有效期是多久?《民法总则》对诉讼时效的主要规定如下:第一百八十八条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三年。
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二、民法总则诉讼期限的其他要求诉讼时效期间自权利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受到损害以及义务人之日起计算。
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但是自权利受到损害之日起超过二十年的,人民法院不予保护;有特殊情况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权利人的申请决定延长。
第一百八十九条当事人约定同一债务分期履行的,诉讼时效期间自最后一期履行期限届满之日起计算。
第一百九十条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对其法定代理人的请求权的诉讼时效期间,自该法定代理终止之日起计算。
第一百九十一条未成年人遭受性侵害的损害赔偿请求权的诉讼时效期间,自受害人年满十八周岁之日起计算。
第一百九十四条在诉讼时效期间的最后六个月内,因下列障碍,不能行使请求权的,诉讼时效中止:(一)不可抗力;(二)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没有法定代理人,或者法定代理人死亡、丧失民事行为能力、丧失代理权;(三)继承开始后未确定继承人或者遗产管理人;(四)权利人被义务人或者其他人控制;(五)其他导致权利人不能行使请求权的障碍。
自中止时效的原因消除之日起满六个月,诉讼时效期间届满。
第一百九十五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诉讼时效中断,从中断、有关程序终结时起,诉讼时效期间重新计算:(一)权利人向义务人提出履行请求;(二)义务人同意履行义务;(三)权利人提起诉讼或者申请仲裁;(四)与提起诉讼或者申请仲裁具有同等效力的其他情形。
法院执行案件中的十个期限
![法院执行案件中的十个期限](https://img.taocdn.com/s3/m/ee86af494b7302768e9951e79b89680203d86be4.png)
法院执行案件中的十个期限在法院执行案件过程中,各种期限的追踪和执行是非常重要的。
以下是法院执行案件中的十个期限:1.签署执行裁定的期限:一般来说,当法院作出关于执行案件的裁定后,法官会要求当事人在一定的期限内签署执行裁定书,以确认对裁定的接受和执行。
这一期限往往是法院向当事人发送裁定后的特定天数。
2.申请查封期限:执行案件中,当债务人逃避履行义务或解除财产时,债权人有权向法院申请查封债务人的财产。
根据法院的要求,债权人必须在特定的期限内提出查封申请,并提交相关证据。
3.查封通知期限:一旦法院决定批准查封申请,并签发查封决定书,执行法官需要及时通知债务人。
通常情况下,这一通知期限是查封决定书签发后的一定天数。
4.申请财产评估期限:当债权人需要将查封的财产以现金方式执行时,法院会要求债权人在特定的期限内申请财产评估。
这一期限可能在查封通知后的一定时间内。
5.处理异议期限:在执行案件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债务人或其他利害关系人对执行行为提出异议的情况。
法院会要求异议方在特定的期限内向法院提出具体的异议理由,并提交相关证据。
6.查封期限:一旦财产被查封,法院会要求财产管理人在特定的期限内保管被查封的财产,并确保其不受损坏或流失。
这一期限往往是执行法官根据案件具体情况给出的。
7.申请拍卖期限:当债权人希望将查封的财产通过拍卖变现时,法院会要求债权人在特定的期限内提出拍卖申请,并提交相关证据和拍卖计划。
8.公告期限:在拍卖之前,法院会要求执行法官发布拍卖公告,并在特定的期限内向社会公众公告有关拍卖事项的信息。
这一公告期限是公告发布后的一定时间。
9.执行截止期限:在执行案件中,法院会要求债权人在特定的期限内完成对财产的变现。
这一期限往往是在拍卖公告期限之后,而在实际拍卖或其他变现方式之前的一定时间。
10.结案期限:法院执行案件的最终目的是让当事人达成债权债务的清算。
因此,法院会在特定的期限内要求当事人完成所有执行行为,并向法院提交结案报告。
行政法中的时间期限法律规定整理版
![行政法中的时间期限法律规定整理版](https://img.taocdn.com/s3/m/133259d7941ea76e58fa04fe.png)
行政法中的期限(一)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均工作日)1. 主动公开的期限:20日,应自该政府信息形成或者变更之日起。
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
2.依申请公开不能当场答复的,在15+15日(机构负责人同意)答复。
3.每年3月31日前公布年度报告。
(二)公务员法、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例1.原处理机关申请复核:30日内(知道人事处理决定之日起);对复核结果不服的,15日内(自接到复核决定之日起)向同级公务员主管部门或作出该人事处理的机关的上一级机关申诉(接到复核决定之日起);2.直接提出申诉:30日内(自知道该人事处理之日起)。
3.从业限制:领导成员3年,其他公务员2年,不得从事与原业务直接相关的营利性活动。
4.公务员受处分的期限均为6的倍数:(1)警告,6个月;(2)记过,12个月;(3)记大过,18个月;(4)降级、撤职,24个月。
→“合并执行”不超过48个月。
(三)立法法、行政法规、规章制定程序条例1.省人大常委对较大的市制定的地方性法规:四个月内予以批准2.行政法规和规章的生效:自公布之日起30日后(原则上)3.行政法规的备案:公布30日内由国务院办公厅报全国人大常委会4.规章自公布之日起:30日内由法制机构向有关【上级】机关备案。
(四)行政许可法1.决定期限:单一:20+10(本机关负责人批准)法律、法规除外;统一、联合、集中的:45+15(本级人民政府负责人批准)。
2.审查期限:20日。
3.送达期限:10日→自作出许可决定之日起。
4.扣除期间:听证、招标、拍卖、检验、检测、检疫、鉴定、专家评审5.听证:请求权期限,告知后5日内;通知时间、地点:7日前;组织期限,20日内。
6.实施许可的期限均为工作日,不含法定节假日(最长45+15+10=70天)(五)行政处罚法1.追究时效:2年2.听证【对比许可】:申请期限,告知后3日内;通知时间、地点:7日前。
3.缴纳罚款的期限:15日内交到指定银行4.执法人员对当场收缴的罚款交至行政机关;水上收缴的,自抵岸之日起交至行政机关;前两种情况下,行政机关将罚款交至指定银行;均为2日。
各部门法时效期限的大汇总
![各部门法时效期限的大汇总](https://img.taocdn.com/s3/m/e10baa354693daef5ff73d62.png)
各部门法时效期限的大汇总汇总刑事诉讼法时效期限十二小时1、对于不需要逮捕、拘留的犯罪嫌疑人,可以传唤到犯罪嫌疑人所在市、县内的指定地点或者到他的住处进行讯问,但是应当出示人民检察院或者公安机关的证明文件。
传唤、拘传持续的时间最长不得超过十二小时。
不得以连续传唤、拘传的形式变相拘禁犯罪嫌疑人2、审判人员对被拘传的人,应当在拘传后的十二小时以内讯问完毕,不得以连续拘传的形式变相关押被拘传人二十四小时1、公安机关拘留人的时候,必须出示拘留证。
拘留后,除有碍侦查或者无法通知的情形以外,应当把拘留的原因和羁押的处所,在二十四小时以内,通知被拘留人的家属或者他的所在单位。
2、公安机关对于被拘留的人,应当在拘留后的二十四小时以内进行讯问。
在发现不应当拘留的时候,必须立即释放,发给释放证明。
对需要逮捕而证据还不充足的,可以取保候审或者监视居住。
3、公安机关逮捕人的时候,必须出示逮捕证。
逮捕后,除有碍侦查或者无法通知的情形以外,应当把逮捕的原因和羁押的处所,在二十四小时以内通知被逮捕人的家属或者他的所在单位4、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对于各自决定逮捕的人,公安机关对于经人民检察院批准逮捕的人,都必须在逮捕后的二十四小时以内进行讯问。
在发现不应当逮捕的时候,必须立即释放,发给释放证明。
5、人民检察院对直接受理的案件中被拘留的人,应当在拘留后的二十四小时以内进行讯问。
在发现不应当拘留的时候,必须立即释放,发给释放证明。
对需要逮捕而证据还不充足的,可以取保候审或者监视居住。
6、人民法院作出逮捕决定后,应当将逮捕决定书送交公安机关执行。
将被告人逮捕后,人民法院应当将逮捕的原因和羁押的处所,在二十四小时内通知被逮捕人的家属或者其所在单位;确实无法通知的,应当将原因记录在卷。
7、对人民法院决定逮捕的被告人,审判人员必须在逮捕后的二十四小时内进行讯问。
如果发现不应当逮捕的,应当报经院长批准后,变更强制措施或者立即释放。
立即释放的,应当发给释放证明。
民事案件法律期限(3篇)
![民事案件法律期限(3篇)](https://img.taocdn.com/s3/m/eb74177354270722192e453610661ed9ad515584.png)
第1篇一、引言民事案件法律期限是指民事案件从立案、审理、判决到执行等一系列程序中,法律规定的必须遵守的时间限制。
法律期限的设定,旨在确保民事案件的公正、高效处理,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本文将从民事案件法律期限的概述、具体规定以及法律期限的意义等方面进行阐述。
二、民事案件法律期限的概述1. 法律期限的概念法律期限,又称诉讼时效,是指法律规定的当事人进行诉讼活动必须遵守的时间限制。
在民事案件中,法律期限包括起诉期限、答辩期限、举证期限、审理期限、判决期限、执行期限等。
2. 法律期限的种类(1)起诉期限:当事人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期限。
(2)答辩期限:被告收到起诉状后,向人民法院提交答辩状的期限。
(3)举证期限:当事人向人民法院提供证据的期限。
(4)审理期限:人民法院对民事案件进行审理的期限。
(5)判决期限:人民法院作出判决的期限。
(6)执行期限:人民法院对民事案件执行程序的期限。
三、民事案件法律期限的具体规定1. 起诉期限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零三条的规定,当事人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期限为六个月。
特殊情况需要延长的,由人民法院决定。
2. 答辩期限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零四条的规定,被告收到起诉状后,应当在十五日内向人民法院提交答辩状。
3. 举证期限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零五条的规定,当事人应当在人民法院指定的期限内提供证据。
当事人因客观原因不能在规定期限内提供证据的,应当在期满前向人民法院申请延期。
4. 审理期限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零六条的规定,人民法院对民事案件进行一审审理的期限为六个月。
特殊情况需要延长的,由本院院长批准。
5. 判决期限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零七条的规定,人民法院应当在判决作出之日起十日内向当事人送达判决书。
6. 执行期限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零八条的规定,人民法院对民事案件执行程序的期限为六个月。
民事案件法律规定的期限(3篇)
![民事案件法律规定的期限(3篇)](https://img.taocdn.com/s3/m/0994591703768e9951e79b89680203d8ce2f6aac.png)
第1篇一、引言民事案件法律规定的期限是指在民事法律关系中,当事人行使权利、履行义务、诉讼时效等方面的期限。
这些期限对于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民事案件法律规定的期限的概述、具体规定以及相关注意事项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二、民事案件法律规定的期限概述1. 民事案件法律规定的期限是指在民事法律关系中,当事人行使权利、履行义务、诉讼时效等方面的期限。
2. 民事案件法律规定的期限分为法定期限和约定期限两种。
3. 法定期限是指法律明文规定的期限,如诉讼时效、强制执行期限等。
4. 约定期限是指当事人双方在合同中约定的期限,如履行期限、付款期限等。
5. 民事案件法律规定的期限具有强制性和约束力,当事人应当遵守。
三、民事案件法律规定的期限具体规定1. 诉讼时效(1)一般诉讼时效:3年。
自权利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受到损害以及义务人之日起计算。
(2)短期诉讼时效:1年。
适用于下列情况:①身体受到伤害要求赔偿的;②出售质量不合格的商品未声明的;③延付或者拒付租金的;④寄存财物被丢失或者损毁的。
(3)最长诉讼时效:20年。
自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计算。
2. 强制执行期限(1)申请执行期限:2年。
自法律文书规定的履行期限届满之日起计算;法律文书规定分期履行的,自最后一期履行期限届满之日起计算;没有规定履行期限的,自债权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计算。
(2)执行期限:6个月。
自人民法院受理执行申请之日起计算。
3. 履行期限(1)合同约定的履行期限:按照合同约定履行。
(2)法律规定的履行期限:按照法律规定履行。
4. 付款期限(1)合同约定的付款期限:按照合同约定履行。
(2)法律规定的付款期限:按照法律规定履行。
四、相关注意事项1. 当事人应当充分了解民事案件法律规定的期限,以确保自己的合法权益。
2. 当事人应当在规定期限内行使权利、履行义务,避免因期限届满而丧失权利。
3. 当事人如遇特殊情况,可依法申请延长期限。
法律效力期限
![法律效力期限](https://img.taocdn.com/s3/m/8df7359d0129bd64783e0912a216147917117e35.png)
法律效力期限一、引言法律效力期限是指法律文件或法律规定的有效期限。
它规定了法律文件在何时生效、持续多长时间以及何时失效等重要事项。
法律效力期限的确立,旨在确保法律的稳定性和可预见性,为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提供保障。
二、法律文件的效力期限(一)法律文件的生效时间法律文件的生效时间通常在文件本身明确规定,也可以在特定的法律条款中明确指示。
一般情况下,法律文件的生效时间是自正式发布之日起生效。
国家法律文件的生效通常需要有相应的公告和公示程序,确保全体公民能够及时了解法律内容,避免对其权益造成不利影响。
(二)法律文件的持续有效期限法律文件的持续有效期限也是法律效力期限的一部分。
不同类型的法律文件具有不同的有效期限。
一些法律文件,如宪法、法律等,具有长期有效性,仅在相关法律条款被修改或废止后方能失效。
而另一些法律文件,如政府部门颁布的行政命令、规章等,则具有较短的有效期限,通常在特定的时间段内生效,如30天、90天等。
(三)法律文件的失效时间法律文件的失效时间是指法律文件不再具有法律效力的时间点。
法律文件失效的原因可以是法律文件本身规定的有效期限届满、法律被修订或废止,或者其他特定的情形发生。
失效后的法律文件将不再具有约束力,个体和组织不再受其限制和约束。
三、法律规定的效力期限除了法律文件本身规定的效力期限,法律本身也会对特定事项的效力期限进行明确规定。
例如,某些法律规定了特定刑事犯罪的追诉时效,即从犯罪行为发生之日起,一定时间内必须对犯罪嫌疑人提起诉讼,否则将不再追究刑事责任。
这一规定的目的是保证犯罪行为的公正审判,避免对被告人权益的长期限制。
四、法律效力期限的重要性法律效力期限的确立对于社会和个体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法律效力期限保障了法律的稳定性和可预见性。
法律文件的明确生效时间和持续有效期限,使人们能够在特定的时间段内,依法遵守和行使自己的权利义务。
其次,法律效力期限有助于维护公平正义。
法律文件的失效和法律规定的效力期限,使得法律能够及时适应社会变革和需求变化,防止法律滞后产生的不公平现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法定行政时效、期限汇总
一、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的,可以自知道该具体行政行为之日起六十日内提出行政复议申请。
(但是法律规定的申请期限超过六十日的除外)
二、被告应当在收到起诉状副本之日起十日内向人民法院提交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有关材料,并提出答辩状。
三、当事人提出管辖异议,应当在接到人民法院应诉通知之日起10日内以书面形式提出。
四、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因不可抗力或者其他特殊情况耽误法定期限的,在障碍消除后的十日内,可以申请延长期限,由人民法院决定。
五、当事人不服人民法院第一审裁定的,有权在裁定书送达之日起十日内向上一级人民法院提起上诉。
六、当事人不服人民法院第一审判决的,有权在判决书送达之日起十五内向上一级人民法院提起上诉。
七、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申请行政机关履行法定职责,行政机关在接到申请之日起60日内不履行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人民法院应当依法受理。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在紧急情况下请求行政机关履行保护其人身权、财产权的法定职责,行政机关不履行的起诉期间不受限制)
八、原告死亡,须等待其近亲属表明是否参加诉讼的;原告丧失诉讼行为能力,尚未确定法定代理人的;作为一方当事人的行政机关、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终止,尚未确定权利义务承受人的情况下中止诉讼满90日仍无人继续诉讼的,裁定终结诉讼。
九、行政机关根据法律的授权对平等主体之间民事争议作出裁决后,当事人在法定期限内不起诉又不履行,作出裁决的行政机关在申请执行的期限内未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的,生效具体行政行为确定的权利人或者其继承人、权利承受人在90日内可以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十、行政机关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其具体行政行为,应当自被执行人的法定起诉期限届满之日起180日内提出。
逾期申请的,除有正当理由外,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十一、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应当在知道作出具体行政行为之日起三个月内提出。
十二、人民法院应当在立案之日起三个月内作出第一审判决。
(有特殊情况需要延长的,由高级人民法院批准)
十三、单独受理的第一审行政赔偿案件的审理期限为三个月。
(第二审为两个月)
十四、申请人是公民的,申请执行生效的行政判决书、行政裁定书、行政赔偿判决书和行政赔偿调解书的期限为1年。
(申请人是行政机关、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为180日)
十五、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从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具体行政行为内容之日起起诉期限最长不得超过2年。
十六、当事人申请再审,应当在判决、裁定发生法律效力后2年内提出。
十七、当事人对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行政赔偿调解书,提出证据证明调解违反自愿原则或者调解协议的内容违反法律规定的,可以在2年内申请再审。
十八、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涉及除不动产外的其他具体行政行为的起诉期限从作出之日起超
过5年提起诉讼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对涉及不动产的具体行政行为从作出之日起超过20年)刑事诉讼中的期限汇总
刑事强制措施期限
审判阶段的有关期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