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距离与大众文化的位置_近年来大众文化个案分析及其一般性结论_金岱
《2024年大众文化影响下的当代文学现象》范文
《大众文化影响下的当代文学现象》篇一一、引言随着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大众文化已经成为影响当代文学发展的重要力量。
它以其独特的方式塑造了人们的审美观念和文学风格,引领着当代文学的潮流和趋势。
本文将就大众文化对当代文学的影响,分析其中的现象与特点,探讨其背后的深层原因。
二、大众文化的定义及其特点大众文化是指在现代工业社会背景下,通过大众传媒传播,广泛接受并普及的文化现象。
其特点主要包括普及性、商业化、标准化和模式化等。
大众文化借助电视、电影、互联网等媒介迅速传播,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和思想观念。
三、大众文化对当代文学的影响1. 题材与内容:大众文化对当代文学的题材和内容产生了深远影响。
以网络小说、青春文学等为例,这些作品往往关注现代人的生活状态和心理需求,通过虚构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反映现实社会中的种种问题。
2. 创作风格:大众文化以其独特的风格和表达方式,影响了当代文学的创作风格。
例如,网络文学的流行使得轻松、幽默、接地气的文风成为一种趋势;而影视剧的火爆则使得文学作品中出现更多具有视觉冲击力的描写。
3. 传播方式:随着新媒体的崛起,当代文学的传播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
网络文学、电子书等新媒体平台的出现,使得文学作品能够以更快的速度、更广泛的范围传播。
同时,读者也可以通过社交媒体、评论等方式参与到文学作品的创作和传播过程中。
四、当代文学现象分析1. 网络文学的兴起:网络文学是当代文学的重要现象之一。
它以丰富的题材、独特的文风和广泛的读者群体为特点,成为了一种新兴的文学形式。
网络文学的兴起,不仅丰富了当代文学的内涵和形式,也推动了文学与科技的融合。
2. 影视剧改编热潮:随着影视产业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文学作品被改编成影视剧。
这种改编不仅扩大了文学作品的影响力,也促进了文学与影视的互动和融合。
同时,影视剧的火爆也影响了当代文学的创作和审美风格。
五、深层原因分析1. 社会环境:当代社会快速发展,人们生活节奏加快,压力增大。
解读中国当代大众文化
解读中国当代大众文化[胡野秋]不好意思,在一个周末耽误了大家的休息,但是今天是一个不冷不热的早晨,我们来讨论一个目前越来越热的话题,也就是关于大众文化。
有人也许会说了,大众文化犯得着我们专门用时间来解读它吗,因为我们每天都在大众文化的包围中,比如说刚才我们坐在这里,背景音乐非常好听,这张碟叫《流淌的歌声》,因为我平时开车也喜欢放着这张碟在那儿听,它是把中国最流行的电影歌曲、民歌、很多通俗歌曲都放进去了,但是做了很好的包装,用美声的方式体现出三重唱,一个男声和两个女声,我在这边一边听一边在想大众文化今天确确实实已经把我们包裹起来了,我们每天生活在大众文化中间。
前言:文化形态上的三驾马车现在我们来解读大众文化,首先要搞清楚从文化形态上为什么我们要区分大众文化,因为一般来说,任何一个社会,可以说它都存在三种文化,第一种文化是主流文化,就是由官方推动,或者说由政府推动的,那么政府去主导的文化叫主流文化。
主流文化在每一个时代,它都具有一些其他文化形态所不可比拟的优势,比如说国家的力量、行政的力量,它最强势。
第二种文化是精英文化,也就是以学院派主导的,比如说大学教授、一些知识分子、学者等,以学术文化的方式介入生活,形成了精英文化。
第三种也就是我们今天要讨论的大众文化,大众文化它主要是民间主导,或者大众主导,很简单,这四个字已经说明了很多问题。
那么在这三者之间,我们现在叫三架马车,三种文化形态在齐头并进走着,但是事实上这三大文化形态一直是不平衡发展的,尤其在中国,客观说大众文化长期的应该说是在一种被压抑的状态下发展。
比如说每年我们有很多奖项,尤其政府拿钱出来的“五个一工程”,各种各样的政府奖等,但是政府基本上不会用一笔钱来资助一个民间的这样一个文化,或者说一个流浪的诗人、一个流浪的小说家、流浪的音乐家,政府一般不会给他这样的奖项。
但是正因为大众文化长期在这样一种被压抑的状态下,爆发起来是相当厉害的,随着中国的经济实力增长、市民消费能力提升,现在大众文化正在以非常迅猛的态势发展,而且发展到了连我们都觉得吃惊的程度。
当下中国大众文化现象研究
当下中国大众文化现象研究
中国大众文化是指在中国社会中广泛传播、受到大众喜爱并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文化现象。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中国大众文化呈现出多样化、多元化的特点。
本文将从娱乐文化、网络文化和消费文化三个方面对当下中国大众文化现象进行研究。
首先,娱乐文化是中国大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戏曲、曲艺等表演形式与现代娱乐文化中的电影、电视剧、综艺节目等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中国娱乐文化。
近年来,随着国内电影工业的蓬勃发展,中国电影市场逐渐崛起,中国电影成为了重要的文化输出品。
同时,热门电视剧和综艺节目也在国内掀起了一股文化热潮,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话题。
此外,中国年轻人对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的热爱也推动了中国流行文化的发展。
最后,消费文化是当下中国大众文化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中国大众的消费观念也发生了很大变化。
品牌的崛起、奢侈品的流行以及购物中心、线上购物平台的兴起都给人们提供了更多的购物选择。
此外,咖啡文化、快餐文化等也在中国流行开来。
消费文化不仅仅是关于购买物品,还反映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和审美观念。
消费文化对于社会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同时也引发了对个人消费欲望的深思。
总之,当下中国大众文化呈现出多样化、多元化的现象。
娱乐文化、网络文化和消费文化在当代中国社会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
随着社会的不断变革和创新,中国大众文化也会不断发展和演变。
研究和了解中国大众文化现象,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社会,推动文化创新和传承,提高文化自信度,促进社会的繁荣与进步。
浅谈当前中国审美文化的大众化特征_对热播节目_非诚勿扰_的解读
大 众 文 艺87摘要:《非诚勿扰》节目作为当前中国大众文化领域中一个典型个案,它的出现是当前中国大众文化发展中一个必然性的偶然事件。
它自2010年1月15日开播以来,备受广大观众青睐,其收视率牢牢占据全国同类节目榜首。
笔者通过对《非诚勿扰》热播的解读,同时结合当前社会的商业化转型,分析当前审美文化的大众化特征。
笔者认为,在消费主义冲击下,审美文化的大众化主要体现为审美主体由精英阶层普及到普通大众,审美对象由高雅艺术走向审美泛化,审美标准由单一走向多元。
关键词:《非诚勿扰》节目;审美文化;大众化;特征引论江苏卫视《非诚勿扰》节目自开播以来,在同类婚恋交友节目中以占绝对优势的收视率获得巨大成功,成为观众娱乐消遣的重要节目。
如果我说它不仅是一档给广大未婚男女提供交友平台的节目,而且是受到人们广泛关注的社会文化现象,应该没有人反对。
《非诚勿扰》的顺利开播为当前电视节目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此节目之所以受到广大观众的关注,与当前社会的转型密切相关。
当前社会消费主义冲击已成为影响审美文化建设的重要因素,正如“许多理论家认为,消费社会的出现是当代最重要的社会转型,它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类文化的基本生存景观。
当然,它也从根本上改变了审美文化的社会景观和呈现样态。
” [1]消费主义作为一种社会思潮,已深刻影响了我国的生活方式和审美文化。
“文化是在每一个具体历史阶段都获得特殊的存在形式的历史现象,每一种文化都有它的特点和历史独特性。
”[2]那么,在消费主义冲击的背景下,大众化成为当前审美文化中一个不可忽视的特点。
《非诚勿扰》作为消费文化下一个典型个案,我们通过对它的透视多少能够阐释一些当前审美文化中的大众化特征。
一、审美主体的大众化——由精英阶层到普通大众在《非诚勿扰》节目中,从审美活动的出发点看,若我把台上的24位女嘉宾作为审美对象的话,那么,审美的主体不仅是主持人、待出场的男嘉宾,同时更多的是电视机前的广大观众。
大众文化分析
大众文化分析
大众文化是什么?
大众文化是一种流行的文化现象,它的形式包括音乐、电影、电视、广告等,通常是经过大量消费和宣传的。
它通过快节奏、易于理解、易于消化的形式,吸引了大量观众并塑造着他们的价值观、审美观和行为方式。
大众文化是如何影响我们的?
大众文化是一个非常强大的影响力,它通过多种途径影响着我们。
首先,大众文化通过媒体的传播影响我们的娱乐、娱乐方式以及消费行为。
其次,大众文化通过艺术作品、电影等形式影响我们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
最后,大众文化还通过广告推销商品和服务,鼓励我们的消费行为。
大众文化的概念在不断发展和演变,正如时代在不断变化,大众文化也在不断变化。
在21世纪,互联网的普及、社交媒体的兴起和新技术的出现,各种各样的流行文化很快就可以从一处传到另一处,大大加速了文化的传播速度。
大众文化的优点和缺点
影响力和普及性是大众文化最显著的优点之一。
它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共同
的文化语境,可以促进人们的沟通和交流。
并且通过跨国界的普及,大众文化可以为人类社会建立一个更加和平、友好的主流文化范式。
另一方面,大众文化也具有一些缺点,例如,它可能是浅薄、粗俗、低俗甚至刻意迎合大众口味,令人倍感无味。
并且随着大众文化消费行为的普及,很多人沉迷于消费文化,形成了浅薄的、随意的消费观念。
总结
大众文化是一种流行的文化现象,具有很多优点和缺点。
在当今的数字时代,大众文化的影响力和普及性越来越强大。
在欣赏、选择和消费大众文化的同时,我们也需要保持理性选择和审美独立性,以确保我们的消费行为有利于我们的个人成长和生活质量的提高。
大众文化与审美文化
大众文化与审美文化政法与经管学院11级公共关系1班张兴林2011129124目录:一、寻根溯源:审美文化的大众文化转向二、审美存在:大众文化的美学冒险三、审美伦理:大众文化的哲学批判关键词:大众文化审美文化艺术生活发展历程大众文化与审美文化一、寻根溯源:审美文化的大众文化转向中国大陆学界和文化艺术界真正瞩目和重视“审美文化”这一概念,始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金亚娜等学者对前苏联美学的译介,其语义也经历了从理想到现实、从观念到生活的语境速变:引进之初是理想主义地使用审美文化概念,把审美文化作为人类未来发展的文化乌托邦,道德清教主义意味浓郁;市场经济的影响日隆,全球化趋势日甚一日,越来越多的人倾向于泛化地使用审美文化概念,把这个始于特定内涵的概念,泛指为所有人类审美-艺术活动的总称,甚至延伸至审美化的日常生活领域;从世纪之交开始,不少人甚至明确地直接将当代“审美文化”等同于“大众文化”,使得审美文化的语义日趋复杂化,语境框定成为学术探讨和思想对话的必要前提,“审美文化”概念就像“现代性”概念一样呈现出强烈的语义自反性和巨大的思想包容性。
审美文化的大众文化转向,标志着社会学维度的大众文化迅速融入美学维度的审美文化之中,形成了具有浓厚时代意味的大众文化审美化现象。
20世纪80年代大陆的美学主流认定:审美(包含艺术和其他审美活动)是精神性的甚至是形而上意义的,它指向一种不同于现实世界的“第二自然”,追求一种超然于日常平庸人生之上的纯粹精神体验;同时,审美活动追求无功利,既不以满足人的实际要求为目的,也不以满足人的欲望本能为归宿。
可以说,这是一种传统的精英性的“纯审美”或“唯审美”观念,它强调的是审美与艺术所具有的与日常生活相对立的精神性或超验性内涵;其最适合的审美对象往往是具有强烈的终极关怀意义的、神性思考层面上的经典文化或曰高雅文化。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上述“纯审美”或“唯审美”观念却迅速被“泛审美”的“审美文化”话题取代。
大众文化的审美性转变分析
文学评论·现当代文学大众文化的审美性转变分析许元梦 辽宁大学文学院摘 要:随着的科技的发展,媒介技术日新月异,大众文化得到广泛的发展,其重要性不容忽视。
作为一种新的文化形态,它的介入对于当代文学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特别是与固有的审美机制发生了冲突,面对这种错综复杂的文学境遇,文章一方面对大众文化的审美性转变和受众的审美需求进行分析,另一方面试图结合经典文化以及诺贝尔文学奖现象来窥视未来大众文化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大众文化;审美性;受众需求;经典文化作者简介:许元梦(1994-),女,汉族,辽宁锦州人,辽宁大学文学院文艺学硕士,从事文艺美学方面的研究。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8)-21-038-02一、大众文化的双向属性与发展大众文化是目前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文化发展的重要趋向,是随着市场经济科技生产的不断创新推进而持续发展的产物,文化产品占据着大众文化的主要位置。
当前网络、电影、电视、广播等媒介传播形式成为大众文化传播的主要途径,推动着我国文化整体的发展程度和水平。
从目前发展的总体路径来看大众文化的发展境况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自改革开放至20世纪末,这是大众文化的产生和发展时期;第二阶段则是新世纪以来,属于大众文化的繁荣转型时期,夹杂着大众意识群体觉醒的复杂因素,文学不断呈现出新的形态,在这种语境下催生出大批的以通俗文学为代表的大众文学冲击经典文学。
就表现特性来看,首先,“大众”两字更加明确了其根本性质,是一种便于广泛传播、更易使大众接受的文化形态,它是以往精英文学大众化的广泛接受形式,是文化去精英化的实现表现。
其次,大众文化也是以追求商业利润为目的的文化形态。
它受到经济发展的影响与掌控,也对社会经济文化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在当代社会,大众文化借助于新媒介技术和商业化运作机制,不仅深刻地影响了人们的日常闲暇活动和生活方式本身,而且作为当代社会文化的主潮之一,改变了当代文化的基本走向和审美观念。
关于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的价值思考及对策
关于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的价值思考及对策大众文化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个当然组成部分,那一什么是大众文化大众文化是与主流文化、精英文化相对应而存在的一种新型文化形态,当代中国的大众文化是指产生于现代工业社会,借助于大众传播媒介,以都市大众为消费对象,大众文化并不是任何社会形态都必然伴随的现象,而仅仅是工业文明以来才出现的文化形态,尤其以大众传播媒介为手段,按商品市场规律去运作,是社会的都市化的产物,它不是神圣的而是日常的,具有一种与政治的严肃或思想的论争相对立(有时也相容)的感性愉悦性的特点。
因此,大众文化可以定义为:大众文化是现代化时期所产生的大众群体的文化伴生物,是在工业社会中产生的、以都市大众为消费对象,通过现代传媒传播的无深度的、模式化的、易复制的、按市场规律批量生产的文化产品。
在这个意义上,娱乐电影、家庭肥皂剧、现代广告、畅销读物、报纸副刊、卡拉OK、音乐电视(MTV)、摇滚乐、流行歌曲、交谊舞、居室装潢、时装表演、选美活动、电视速配、明星崇拜等无疑都属于大众文化。
二、大众文化的利与弊对于当代中国的大众文化的价值,人们的态度褒贬不一。
有的将其视为“洪水猛兽”,有的认为它给人们带来了丰富多彩的精神享受。
我认为对大众文化应采取辩证的态度加以审视。
首先,健康、优秀的大众文化有利于人性的解放。
从金庸小说入选高中语文读本,到周杰伦的《蜗牛》入选上海中学生百首爱国主义歌曲,再到罗大佑歌曲入选《大学语文》,都说明健康、优秀的大众文化作品深受青少年的喜爱。
一些健康、优秀的通俗文学中格调清新、语言优美、歌颂美好人性的作品,流行音乐中旋律优美、内容健康、节奏明快的歌曲等都可以熏陶人的情操,提升人的审美情趣,解放人的思想。
大众文化作为新时期的一种文化形态,在实践功能上,它具有加强民主、解放思想倾向和消解神圣、提倡个性的作用,这对有利于人们追求个性的解放,对人性的重构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其次,健康、优秀的大众文化有助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弘扬社会主旋律。
大众文化消费与审美心理关系论文
大众文化消费与审美心理关系论文大众文化消费与审美心理关系论文范文内容摘要:大众文化的高科技和商品化特性,决定了大众文化的平等性、世俗化和求新、求异的文化特质。
而大众文化消费行为本身则展现了本能与超越、现实与理想的矛盾冲突,也表明了社会群体的文化需求和精神危机。
一方面大众文化使得美学平面化、世俗化,破坏了受众审美的趣味,另一方面,受众在进行大众文化消费过程中体味文化狂欢和个体认同的愉悦,审美自身的超越性和理想性又把大众文化消费行为引向积极健康的道路。
关键词:大众文化消费审美心理由于媒介技术的不断发展,各种新的媒介(报纸、杂志、广播、电影、电视、网络等)迅速与文化艺术进行对接,文化在大众媒介的催生下,逐渐形成“文化工业”,而文化工业由制造生成了一种新的文化形态,那就是大众文化。
随着经济的发展,媒介技术的普及,大众文化的受众范围也越来越广泛,精英文化的话语权被消解。
这为大众文化成为一种精神消费提供了群众基础。
大众文化的商业特征决定了它与其他大量生产的商品一样,具有了使用价值和价值,大众文化遵照市场规律运行着,以满足和刺激大众的文化消费欲望为目的。
从大众文化消费的特征来看,又不同于一般商品,被消费的内容着重于产品的实用功能,使用价值的消耗,价值也随之消失。
而大众文化则是以大众文化作品为对象的消费行为,是一种精神领域的活动。
大众文化艺术品在使用价值消耗之后,价值则在大众精神领域得到增值,它的特殊性就在于受众从感性形象、意味形式、品质内涵的消费过程中获得某种感官满足和精神愉悦。
从单个个体来说,大众文化消费行为本身,展现了个体本能与超越、现实与理想的矛盾冲突。
从社会群体来看,大众文化消费行为则表明了受众的文化渴求和精神危机。
一方面,大众文化使得美学平面化、世俗化,破坏了受众审美趣味的胃口,另一方面,受众在进行大众文化消费过程中体味文化狂欢和个体认同的愉悦,审美自身的超越性和理想性从而又把群体文化消费行为引向积极健康的道路。
[大众,文化,一般,其他论文文档]大众文化的一般分析
大众文化的一般分析大众文化的一般分析一、理论史的梳理作为一种历时性文化形态,大众文化最早产生于西方。
当然,在中国历史上也出现过大众文化这一术语,但与我们今天所言的大众文化有本质差异,不可同日而语。
因此,在梳理大众文化的理论史时,应从西方开始。
1.阿诺德、利维斯2.法兰克福学派明确提出并深刻讨论大众文化是从法兰克福学派开始的,其代表人物主要是霍克海默、阿多诺、本雅明、洛文塔尔、马尔库塞、哈贝马斯等思想家。
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评理论对西方文化价值危机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对晚期资本主义现实进行了意识形态和文化的批判实践,体现了一种对晚期资本主义文明的强烈批判精神。
从总体上说,他们(本雅明除外)对大众文化持否定的、激烈的批判态度,具体分三个方面:大众文化的同一性和标准化的特征,限制了人的创造能力。
法兰克福学派认为晚期资本主义大众文化的商品性特征摧残了文化艺术的创造精神和自由本质的个性。
为了在市场上获取最大限度的利润,大众文化的运作方式就必然是批量生产、重复模拟、标准化和单一性。
这种同质性的文化限制了人的思维想象能力,使人的创造力严重受挫。
大众文化对人之存在的消极作用。
法兰克福学派认为,大众文化是一种“无深度的文化”,由于为了维护特定统治集团的利益,大众文化宣传某些“虚假的需要”(马尔库塞语),使大众在无穷无尽的符号、影像世界中找寻感官的享乐和满足,放弃了理性的思考,把“虚假的需要”当作真正的需要。
个体在自我满足与舒适的假象中销蚀了生命意志,成为商品拜物教的信徒,沦为文化工业的牺牲品。
同时,他们认为“‘真正的’文化是一块乌托邦天地,引导人超越现实的羁绊,向往一个更好的世界。
它既是对现实的批判,又是对未来的展望。
”[6][p3]它体现着对今天的批判和对明天的承诺。
它是人们进入日常生活王国、还能从中走出来的参照系统,但是这种真实的文化今天也受到文化产业的威胁与排挤。
曾经是利维斯信徒的麦克唐纳(Dwight Mac-Donald)也接受了法兰克福学派的影响,在194 4年撰写的《大众文化理论》一书中,提出了大众文化应被谴责的观点,同时,悲观的认为:“文化远远不是变得越来越好,如果不再变得越来越坏,我们就万幸了。
《2024年大众文化影响下的当代文学现象》范文
《大众文化影响下的当代文学现象》篇一一、引言随着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大众文化逐渐成为当代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种文化现象不仅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也对当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大众文化影响下的当代文学现象,分析其特点、问题及发展趋势。
二、大众文化的定义与特点大众文化是指在现代工业社会背景下,通过大众传媒传播的、为大众所接受的文化现象。
其特点包括普及性、流行性、商业性等。
大众文化以娱乐为主要功能,满足了人们追求快乐、放松身心的需求。
三、大众文化对当代文学的影响1. 文学形式的创新:在大众文化的推动下,当代文学形式不断创新,出现了网络小说、微博文学、自媒体文章等多种新的文学形式。
这些新的文学形式适应了互联网时代人们的阅读习惯,为文学创作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2. 题材的多样化:大众文化为当代文学提供了丰富的题材,从都市生活、职场斗争到历史传奇、科幻幻想等,各种题材的文学作品层出不穷。
这些作品反映了社会的多元性和人们的多重需求。
3. 商业化的趋势:在大众文化的背景下,文学作品的商业化趋势日益明显。
许多作家通过出版、影视改编等方式实现文学作品的商业化运作,从而获得经济收益。
这种趋势使得文学作品的传播更加广泛,但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如过度追求商业利益而忽视文学价值等。
四、当代文学现象分析1. 网络文学的崛起: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文学逐渐成为当代文学的重要现象。
网络小说、网络作家、网络阅读平台等为网络文学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网络文学的创作自由度高,题材广泛,吸引了大量读者。
2. 影视剧改编的热潮:近年来,影视剧改编成为文学作品传播的重要途径。
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被改编成影视剧,如《琅琊榜》、《庆余年》等,这些作品在影视剧的传播下获得了更广泛的关注和认可。
3. 跨界合作的趋势:在大众文化的背景下,跨界合作成为文学创作的重要趋势。
音乐、电影、游戏等与文学的跨界合作,为文学作品提供了更丰富的表现形式和更广阔的传播渠道。
当代大众文化的审美辨识与大学生审美教育
当代大众文化的审美辨识与大学生审美教育当代大众文化的审美辨识与大学生审美教育引言当代大众文化的迅速发展和普及,对大学生的审美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机遇。
大众文化涵盖了电影、音乐、时尚、艺术等多个领域,不仅深刻影响着人们的审美趣味和价值观,也进一步刺激着快速变化的时尚潮流。
在这样一个多元又繁杂的时代,大学生如何进行审美辨识,既能够与时俱进,又能够保持内心独立的审美立场,成为了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本文将探讨当代大众文化的审美辨识以及大学生的审美教育,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第一部分当代大众文化的审美辨识1.1 大众文化的定义和特点大众文化指的是被大多数人所接受和传播的文化形态和产品。
随着信息技术和传媒的迅速发展,大众文化已经成为信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大众文化的特点是碎片化、泛化、商业化和娱乐化。
大众文化产品如电视节目、电影、音乐等不断刷新人们的审美体验,同时也在不同程度上冲击了传统文化的地位。
1.2 大众文化的影响和局限大众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是无处不在的。
不可否认地,大众文化为人们提供了更多样的审美选择,让人们更容易接触到新事物。
然而,大众文化背后也存在着一些局限性。
首先,大众文化存在着商业化的倾向,过于注重市场需求,导致艺术创作的质量和深度受到限制。
其次,在大众文化中,浅尝辄止和过度消费也常常成为人们的审美取向。
在这样的情况下,大学生需要学会审美辨识,以保持独立的审美判断和审美选择。
第二部分大学生的审美教育2.1 大学生的审美教育意义在大学阶段,大学生正处于学习和成长的阶段,他们的审美观念和品味正在形成。
大学生的审美教育不仅仅是培养他们对美的独立评价能力,更重要的是提高他们的审美境界和修养,使他们具备更高水平的审美鉴赏力和创造力。
2.2 大学生的审美教育策略2.2.1 提供多元化的审美资源大学作为文化传承和创新的重要场所,应该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审美资源。
学校可以组织各类艺术展览、演出和讲座,引导学生接触不同领域的艺术和文化。
《2024年大众文化影响下的当代文学现象》范文
《大众文化影响下的当代文学现象》篇一一、引言随着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大众文化对当代文学的影响日益显著。
这种影响不仅体现在文学作品的创作风格、题材选择,还反映在文学传播方式和读者接受度等方面。
本文将就大众文化影响下的当代文学现象进行深入探讨,以期为文学研究者提供参考。
二、大众文化的定义及其对文学的影响大众文化是指以大众传播媒介为渠道,面向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活动。
在当代社会,大众文化通过电视、电影、网络等媒介迅速传播,对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大众文化为当代文学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和灵感来源。
许多文学作品以大众文化现象为背景,从流行音乐、电影、网络热词等方面汲取养分,使作品更具时代感和现实性。
其次,大众文化改变了文学的传播方式和接受度。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文学作品可以通过网络平台迅速传播,使更多人接触到文学作品。
同时,大众文化的普及也提高了读者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水平,使他们对文学作品的要求更加多样化。
三、当代文学现象分析1. 网络小说与IP热近年来,网络小说在大众文化中异军突起,成为当代文学的重要现象。
许多网络小说通过改编成影视剧、动漫等方式,实现了跨媒体传播,形成了所谓的IP热。
这种热潮不仅推动了网络文学的繁荣发展,还为传统文学提供了新的创作思路和传播途径。
2. 现实主义题材的回归在大众文化的熏陶下,现实主义题材的文学作品逐渐回归文学主流。
这些作品以现实生活为背景,关注社会热点和民生问题,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真实的描写,反映了当代社会的现实状况和人们的内心世界。
3. 多元化创作风格与题材选择在大众文化的熏陶下,当代文学的创作风格和题材选择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
从魔幻现实主义、后现代主义到科幻、悬疑等各类题材,都在文学作品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这些作品以独特的表现手法和丰富的想象力,为读者带来了全新的阅读体验。
四、结论综上所述,大众文化对当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为文学作品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和灵感来源,改变了文学的传播方式和接受度。
探析读者对大众文化审美心理下的公共文化需求??
探析读者对大众文化审美心理下的公共文化需求??【摘要】随着大众文化的普及和影响力的增强,审美心理在人们对文化产品的选择和接受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文探讨了大众文化对审美心理的塑造,以及文化产品的多样性和个性化对公众文化需求的影响。
同时分析了大众文化与社会认同感之间的关系,以及读者对大众文化的期待和需求。
结合个体审美心理与大众文化之间的互动关系,强调了公共文化需求的多样性和重要性。
展望了未来大众文化发展的趋势,呼吁更加关注公共文化需求,促进文化产品的创新和多样化,从而满足不同读者群体的需求和期待。
【关键词】大众文化、审美心理、公共文化需求、塑造、多样性、个性化、社会认同感、期待、互动关系、重要性、趋势。
1. 引言1.1 大众文化的普及大众文化是指在当下普遍流行并被广泛接受的文化形式和内容。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大众文化已经逐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无论是电影、音乐、电视剧还是流行文化,大众文化都以其通俗易懂、大众化和大众化的特点受到了广大读者的欢迎和追捧。
大众文化的普及不仅带动了文化产业的兴起,也影响了人们的审美取向和价值观念。
通过大众文化的传播,人们可以更加轻松地了解和接触不同的文化形式,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大众文化的普及还打破了传统文化的局限,让更多人有机会享受到高质量的文化内容,促进了文化的多元化和包容性发展。
大众文化的普及不仅扩大了文化的传播范围,也推动了文化的交流和发展。
在当今社会,大众文化已经成为了连接人们心灵的纽带,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1.2 审美心理对大众文化的影响审美心理对大众文化的影响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话题。
审美心理是指人们对于美的认知、感受、评价以及欣赏能力,它直接影响着人们对于文化产品的接受与评判。
在大众文化中,审美心理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既受到大众文化的影响,又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大众文化的发展和演变。
审美心理对大众文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当代大众文化与中国大众文化学论文
当代大众文化与中国大众文化学论文大众文化的界定, 有这样几层含义: 一是大众文化是在工业社会随着文化进入工业生产和市场商品领域而产生的新的文化现象, 带有浓厚的商业色彩。
二是大众文化以大众传播媒介为文化传播形式,以现代技术手段为文化生产形式, 因此能够成为被大众广为使用的文化消费形式, 大众文化要按照市场规律去运作。
三是大众文化以现代都市大众为主要受众, 大众文化成为现代都市大众普遍的消费品。
它与以往的革命大众文化和民间的通俗文化既有联系, 但又有很大的区别。
大众文化的出现改变了当代社会审美风尚的基本格局。
以下是店铺为大家精心准备的:当代大众文化与中国大众文化学相关论文。
内容仅供参考阅读,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当代大众文化与中国大众文化学全文如下:关键字:大众文化大众文化学当我在80年代初沉浸于"人类感性的解放"的审美理想时,决没有预料到,这种感性解放在今天是以大众文化的感性愉悦方式变形地实现的。
生活在当今中国都市的人们,不管个人是否喜欢,都无法否认一个事实:大众文化的潮流正拨动着几乎每个市民的心弦。
无论是在家读周末报纸、看电视剧、听流行歌曲,还是出门骑行在街头林立的广告中、进商场享受美化的环境,或者是安坐在电影院与主人公同悲喜,都无不置身在大众文化的休闲氛围中。
可以说,大众文化正在每日每时地和潜移默化地影响、甚至塑造人们的情感和思想,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个当然组成部分。
因而认识和阐释大众文化,就成为认识和阐释人们自身的一个重要方面了。
然而,对如此日常而又重要的大众文化,知识界却知之甚少:要么对其存在置若罔闻,要么一概视为低俗物而严辞拒绝,要么仍旧沿用以往高雅文化的分析手段去观照,从而一再推迟真正意义上的探讨。
所幸的是,近几年来已陆续有学者开始正眼打量它了,尽管这打量还远不及大众文化本身的发展和演变速度。
本文正是想从我个人的视角加入到这种打量之中,就大众文化谈点浅见,并尝试提出建立中国大众文化学的初步设想。
当代审美文化剖析
第二节当代审美文化剖析一、大众文化与大众传媒从某种意义上讲,作为精英文化的对立面,大众文化(massculture)在工业社会中产生,并且在后工业社会中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在当代社会中,大众文化以文化工业的方式出现,遵循市场规律成批生产或复制出文化产品,并且通过大众传播媒介来进行传播,将为数众多的大众作为消费对象。
应当说,大众文化是消费社会的产物。
大众文化之所以在工业社会中产生并在后工业社会中长足发展,不是历史的偶然,而是历史的必然。
现当代社会,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民群众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政治民主和教育普及,特别是大众传播媒介的推波助澜,大众文化应运而生并且迅速发展起来。
纵览当今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大众文化已经相当普遍地存在了。
这种变化是极其深刻的,既有正面的意义,也有负面的影响。
但不管怎么说,大众文化已经渗透到大众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正如美国著名“后现代”学者弗·杰姆逊教授所说,大众文化以极快的速度在膨胀,原因就在于大众文化为了适应消费者的需求和商业利益,使得大众文化产品采用标准化、模式化的方式成批生产,大多数是为了满足感官刺激,具有平面化与通俗化的特点。
传统的高雅文化首先应当具有独创性、不可复制性等特点,例如贝多芬的交响乐、瓦格纳的歌剧、凡·高的绘画、经典的芭蕾舞等均是如此,但大众文化产品却反其道而行之,以大批量的复制生产作为显著特点。
杰姆逊教授不无忧虑地谈到:“我曾提到过文化的扩张,也就是说后现代主义的文化已经是无所不包了,文化和工业生产及商品已经紧紧地结合在一起,如电影工业,以及大批生产的录音带、录像带等等。
在19世纪,文化还被理解为只是听高雅的音乐,欣赏绘画或是看歌剧,文化仍然是逃避现实的一种方法。
而到了后现代主义阶段,文化已经完全大众化了,高雅文化与通俗文化,纯文学与通俗文学的距离正在消失。
商品化进入文化,意味着艺术作品正在成为商品,甚至理论也成了商品;……总之,后现代主义的文化已经从过去那种特定的‘文化圈层’中扩张出来,进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成为了消费品。
大众文化语境下的现代设计审美特征研究
除以上还包括数码产品、 互联网产品
数字化生产及计算机技术 的应用
除以上还包括数字化传播途径及 互联网
设 计 审 美 4.0
除 以 上 还 包 括 互 联 、人工 智能产品
移 动 互 联 、3 D 打 印 、人工 智能等数字技术的应用
除以上还包括移动互联及5G 技 术
衣 1 设计审美演化阶段心意衣
审美原则
因 此 ,大众文化的概念界定因分析方法的不同 或者理论视角的不同而发生变化。大众文化并非历 史 地 形 成 的 一 系 列 一 成 不 变 的 文 本 和 实 践 ,更非 一 个 历 史 地 形 成 的 一 成 不 变 的 理 论 范 畴 [2](P17)。 当 今 的 大 众 文 化 ,是 规 模化生产的,以 大 众 传 媒 (主 要为数字媒介)为手段、按市场规 律 运 作 的 ,旨在 使 普 通 民 众 获 得 感 官 愉 悦 的 日 常 文 化 形 态 。 它与高 雅 文 化 、民间文化一起,构成了现代审美的基本现
012 I 艺术设计研究I Design Study
大众文化语境下的 现代设计审美特征研究
宜公士
冋 /口
摘 要 :现代设计是现代社会人们审美观念和趣味的集中反映。本文主要探究大 众文化发展下现代设计审美特征的转变,指出受媒介、科 技 、消费观念等因素 影 响 所 表 现 出 审 美 日 常 化 、 审 美 数 字 化 等 新 特 征 ,以 期 为 解 决 新 时 代 设 计 主 、 客体之间矛盾提供有益的借鉴与参考。
阶段
主要审美对象
技术手段
传播媒介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设 计 审 美 l.o
曰用品、建 筑 、手 工 艺 品 、 书籍、海报等
借助简单生产工具的手工 加工
大众文化视域下的审美疲劳研究
大众文化视域下的审美疲劳研究韩振宇专业:美学指导教师:周波一、选题由来“审美疲劳”是当下比较流行的一个术语,已经广泛渗透在大众的日常生活中.它最早见于90年代中期高鸣鸾的<品小品—戏剧小品研究概观>《戏剧》1995年第1期和陈孝英的<徘徊于十字路口的电视晚会喜剧小品>《中国电视》1995年10月,但他们只是在作品中提及审美疲劳,它的意义也比较狭窄,指的是一种艺术样式的陈旧固定和模式化.而且也没有引起社会的关注.较早的从美学范畴来比较全面论述“审美疲劳”的应该是贵州师范大学的封孝伦教授,他在自己的美学专著《人类生命系统中的美学》(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中列专节来论述“审美疲劳”。
自电影《手机》中使用审美疲劳作为台词后,它的词义被迅速扩大,并且迅速流行。
我认为:作为一个当前比较流行的术语,在大众文化背景下,研究它流行的原因,分析当代人的审美心理,对其产生的审美疲劳现象进行深入研究,同时结合流行文化社会学相关知识,以美学基本原理为基础,分析审美疲劳现象产生的美学理论基础和现实渊源,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和现实意义。
二、“审美疲劳”问题的前研究状况从当下发表的论文和期刊来看,由于资料的零散,硕士论文并没有专门涉及审美疲劳,只是在论文中经常作为关键词使用。
体现审美疲劳的资料多发表在各地学报,主要是从流行语角度对审美疲劳进行了分析,分析了审美疲劳流行的原因及其内涵。
其次是在各种报刊杂志上发表了一系列宽泛意义上的关于审美疲劳的文章。
从检索的情况来看全面系统地论述审美疲劳的文章是很少的。
由于审美疲劳是在近几年才流行起来的,国外对于它的研究情况,从翻译过来的文献资料来看,很少提及。
三、选题意义和预期价值在大众文化视域下,结合流行文化社会学,研究审美疲劳产生的社会思想文化原因,透视当代人在大众文化背景下的审美心理。
预期创新点在于运用审美心理学、流行文化社会学、伦理学等相关知识,多维审视,给审美疲劳的美学本质合理定位,反思审美疲劳在各个领域的表现,并与现实社会流行的文化现象相联系,力图理清审美疲劳应用上的线索,审美疲劳产生的原因及对社会文化生活的影响,力图使其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和现实意义。
论当前大众审美文化建设
论当前的大众审美文化建设摘要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的进程不断的推进,我们可以深深的感受到日常的生活发生一系列的变化,在广大的人民的生活的物质生活不断的提高的同时,人们的精神生活也在不断的提高,包括大众审美文化的意识形态,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当前的大众的审美文化得到了转变,也就是随着过去的主要追求高雅的、经典的审美的文化,逐渐的转向大众的、世俗性的审美的文化,或者是利用目前的理论界的比较时髦的说法,也可以将其说为审美的日常生活化,从目前的大众审美文化的方式来看,主要是借助于各种各样的传播方式来实现的,在大众的审美的观念上,我们比较偏向于迎合市民的社会性的一些世俗性的文化。
随着我们国家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的确定,随着目前我们国家的文化领域逐渐的变为最受人瞩目的一种文化也就是大众审美文化,大众审美文化在当代的社会中出现,改变了原来存在的文化的秩序,对于当代的中国人的社会生活来说产生了一些深刻的影响,但是对于目前的一些大众的审美的文化对于我们国家社会的发展,但是在整个的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着很多不同的问题。
因此,从哲学的一些角度来看,进而能够进一步的去推动中国的大众文化的健康的发展,但是对于中国的文化的建设来说是一个没有办法回避的问题。
关键词:当前的、大众审美、文化建设引言 (1)第一章大众审美文化建设的合理建构 (2)1.1 大众审美文化建设的基本原则 (2)1.1.1 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 (2)1.1.2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2)1.2 大众审美文化建设的主要容 (3)1.2.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反映 (3)1.2.2 贴近现实生活 (3)第二章当前大众审美文化建设的合理性 (3)2.1 满足了人民群众的娱乐需求 (3)2.2 丰富了当前中国的文化 (3)2.3 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 (3)2.4 推动国家的政治建设 (3)第三章当前大众审美文化建设所存在的问题 (4)3.1 没有骨干力量,容无法创新 (4)3.2 只追求数量,同时还按照统一的标准 (4)3.3 对社会大众的强迫化 (5)3.4 社会意识的弱化 (6)第四章大众审美文化建设的途径以及建议 (7)4.1 大众审美文化建设的途径 (7)4.1.1 继承传统与创新 (7)4.1.2 借鉴与批判外来文化 (7)4.2 大众审美文化建设的建议 (8)4.2.1 建设高水平的创造队伍 (8)4.2.2 给予强大的经济支持 (8)结束语 (9)致 (10)参考文献 (11)引言随着社会主义的市场的经济体制的不断的确立,很多的大众审美的文化正在悄然的发展,到了现在为止已经成为了当代的中国的文化的一个很重要的部分,这种变化就能够使得中国的文化的结构产生一些明显的变化,逐渐代替过去的一些大众审美的文化,主流的文化以及很多文化并存的文化,对于现在的大众的文化已经成为了一种不可以被轻易忽视的现象,它对于生活中的一些现象的各个领域以及各个容都已经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也已经成为了人们的现实的生活中的一个很重要的现象,人们在不经意之间就会被各种各样的审美文化包围。
大众文化视域下的审美疲劳研究的开题报告
大众文化视域下的审美疲劳研究的开题报告开题报告:大众文化视域下的审美疲劳研究一、研究背景和意义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大众文化逐渐成为了人们生活中的一个不可分割的部分,我们所接手的文化元素日渐丰富和多样化,这不仅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和享受,同时也细分和分割了人们的兴趣和爱好,此时所引发的审美疲劳问题也日渐浮现,人们的审美疲乏出现的频率不断增加,特别是在现代流行文化的日益风行的当下,审美疲劳问题更显著。
因此,对于审美疲劳的产生原因的深入研究和探讨,对于我们对于现代文化的理解和审美能力的提升具有重大意义。
二、研究对象和方法(一)研究对象:以现代大众文化为主要研究对象,重点观察受众对于现代流行文化元素的接受和理解程度,探讨大众文化在当前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人们对于大众文化的态度。
(二)研究方法:从量化和定性两种研究方法来进行数据的采集和统计分析。
通过问卷、访谈和观察等研究方法来收集数据,并进行数据分析和比较。
同时,借鉴相关领域的理论和研究成果,进行分析和解读。
三、预期成果和意义(一)在对现代文化的理解和研究方面,本研究将有助于我们更全面、深入地了解现代文化的内涵和特征,为我们日常文化的接受和理解提供参考。
(二)对于个人的审美能力和心理健康的提升具有积极意义。
通过深入研究和了解现代文化的审美特征和规律,可以帮助人们更加客观地认识自己对于文化的接受和理解,从而通过检视和反思自我审美消费的倾向,提高个人审美能力的水平。
(三)对于文化产业的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
文化消费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于文化产业如何更好地开发和构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研究对于文化产业的发展战略和方向具有参考价值。
四、研究计划和进度本研究将于2021年9月开始,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一)理论探讨和框架设计:通过文献研读和相关领域理论的学习和应用,设计研究框架和理论模型。
(二)数据采集和分析:通过问卷、访谈和观察等方法,采集相关数据,并进行统计分析和比较,得出结论和预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审美距离与大众文化的位置
近年来 , 批评界关于大众文化、 日常生活审美、 文化产业等的讨论非常繁荣, 且倾向大体是一 边倒的 , 即认为大众文化作为审美文化的中心是必然与合理的。我不能同意此一倾向 , 故就近年 大众文化热点择其一二, 略作分析, 并基于此, 得出某种与此一倾向相反对的一般性结论。
一、 韩剧: 韩国的 / 新儒家 0?
二、 帝王戏: 以人为器
上世纪 90 年代以来, 我国大众文化, 尤其是长篇电视连续剧, 其热点之最高端、 热度之最持 久者, 无疑地当属帝王戏了。从康熙、 乾隆 , 到汉武、 成吉思汗 , 从慈禧到武则天, 从历史正剧到历 史戏说 , 从中国的帝王与宫廷到韩国的帝王与宫廷 , 另外再加上数不胜数的将相王侯戏中也占着 重要位置的帝王们的戏, 中国的大众文化受众们真可谓是乐此不疲。 近来 / 帝王们 0似乎是安静了些, 也许观众有点腻味了 , 但也许还有更多更大的剧组正在弄 着更长更神的帝王戏 , 冷不丁明天忽然端出, 又会吊起了观众的味口也未可知。中国人无意识里 的帝王那可是长盛不衰的。 帝王戏之所以受到 90 年代以来的中国观众们的如此青睐 , 粗浅的原因约略有四:
42
程颇不相同 : 韩国是在特殊的情状下抛弃了家国礼教, 然后在渐进中缓慢地朝着现代文明的方向 改良生活中的家族礼教。 而我们中国 , 是先从文化的角度 , 通过批判传统的道德主义, 革了家族礼教的命, 先让女人从 缠小脚的痛苦中解放了出来 , 让 / 娜拉 0从一夫多妻的大家族逃了出来 , 也让 / 觉慧 0之类从老太 爷的威压下跑出来, 走向社会 ) ) ) 然而我们中国的家国礼教问题却一直还没有根本性地解决, 今 天我们的城市不再通行家族家长制, 却通行单位家长制 , 便是一个证明。 因此, 让一个还没有根本性改变家国礼教的社会, 又再要回家族礼教 , 在单位家长制的同时 实行家族家长制 , 让孩子们更加依赖父母 ( 今天中国的孩子其实也并不独立, / 小皇帝 0是颠倒过 来的别一种依赖和非独立 ) , 让女人回到家庭, 丧失经济独立能力, 甚至变相恢复一夫多妻 ( / 二 奶 0、 / 三奶 0什么的 ) , ,那么我们中国会是什么样子 ? 今天的人们骂鲁迅、 骂胡适、 骂陈独秀 , 批判新文化运动, 说新文化运动 , 说胡适、 陈独秀、 鲁 迅之类断裂了中国传统文化, 罪莫大焉 (这好像不仅是时尚, 且已成为定论 ); 今天的人们热情颂 赞 / 白家轩 0 ( 《 白鹿原》 ) ) ) ) 一个中国皇帝的文学典型 ; 今天的人们鼓吹从娃娃抓起 , 让孩子们 读经, 鼓动读经运动, 号召让儒家回到政治中心 , 似乎经济发展了的中国 , 再配以传统儒家 ( 家国 礼教 + 家族礼教之那样一种完整的传统儒家 ) , 那么一个完美无缺的中国就出来了。 在现代化于地球全面推进并给人类和地球带来巨大问题的今天, 致力于从中国的、 东方的乃 至世界各国各种族各民族的传统文化中去发掘资源养料 , 以补现代化之偏, 以重建更为理想的现 代性, 这无疑是重要的 ; 在全球化迅速发展的今天 , 强调并重塑本土文化个性 , 以保存并发展多 样、 多元的人类文化物种, 这当然是重要的 ; 从传统儒家文化中 ( 其实也应该包括从道、 释、 墨、 兵 等多家传统文化中 )去汲取于今天中国和人类发展真有助益的精华, 以重塑鲜明的中国文化个 性 , 并贡献给人类以作为疗补现代化之偏的良药, 这当然是重要的。 但这需要的是深入细致具体艰苦的工作, 做甄别、 转化、 重铸的工作。而不是笼统地弘扬传 统文化 , 更不可以简单地号召儿童读经, 更不可以将家国礼教 + 家族礼教的完整传统儒式礼教推 为今天中国的救世主。 如果将韩剧只看作轻松的通 俗艺术, 或 者在韩剧中多 少看到一点他们 今天的 / 新文化运 动 0) ) ) 对生活层面中家族礼教的温和的矛盾和逐渐的变化, 那么, 韩剧的流行是有益的。但如 果像某些批评家那样 , 将韩剧与仍需改造的中国人的家族主义的集体无意识在审美距离上的特 别接近看作是一件幸事, 将这样一种通俗艺术在文化意涵上的与大众接受者的几乎零距离看作 是传统家族礼教应当在中国复辟的一个征候, 那么 , 韩剧就变得有害了, 对迫切需要更快更完整 地走向现代文明的中国人和中国社会有害。我以为。
) ) ) 近年来大众文化个案分析及其一般性结论
金
岱
( 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 广东 广州 510631)
摘
要 : 从近年来四种大众文化热 点韩剧 、 帝 王戏 、 超级女 声 、 少年写作 对这些 个案的 分析 , 同
时根据姚斯的审美距离 理论而自拟的审美距离函数图 , 得出了一 般性结论 : 大众文 化的审美距 离总 是较小 , 使接受者的感受力因不断重复而日益麻木 , 使需要随着时代或文 明而变革 的旧的观念 与集 体无意识更为 板滞 、 固化 ; 而社会或精神知识分子的文化 , 其审美 距离总是较 大 , 必 不可免地要 等待 接受方面期待 视野之水平的扩大与提高 。 因此 , 大 众文化 与知 识分 子文化 需要 有一种 平衡 。 然 而 遗憾的是 , 今天中国 , 大 众文化似正在出现独霸天下的局面 。 关键词 : 韩剧 ; 帝王 戏 ; 超女 ; 少年写作 ; 审美距离 ; 大众文化 ; 知识分子文化 中图分类 号 : B834; G 05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000- 5455( 2007) 03- 0041- 10
收稿日期 : 2007- 03- 15 作者简介 : 金岱 ( 1953- ), 男 , 江西南昌人 , 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 博士生导师。 41
眠 , 实在颇为有易。 三是纯粹。纯粹的日常生活, 纯粹的家长里短 , 完全没有掺入我们所习见的政治意识形态内 容 , 什么革命、 什么改革、 什么反腐之类。当然也有爱国, 有道德的说教, 不过因为很日常、 很常 识 , 似不很引人厌。 四是与中国人的家族主义的集体无意识有着特别接近的审美距离。全部是家族故事, 父子 婆媳祖孙们之间的纠葛交错, 这是中国人的集体无意识里最熟悉的生存环境, 更是中年以上人 , 尤其是中年以上女性最梦魂萦绕的东西。 我以为 , 韩剧之在中国的成功, 原因大约不出以上四项。 但我们的一些批评家 , 却将问题看得更为深入、 更为严肃、 更为严重的多。他们认为韩剧流 行中国 , 是应合了中国人当前复兴传统儒家文化的强烈的心理需求 ; 是一种出口转内销的儒家文 化 , 这种出口转内销的儒家文化大大刺激了儒家文化的发原地和数千年以来一直为儒家文化中 心国的中国国民的应答欲望。 ( 有报道说 , 同类韩剧之流行是韩国政府向中国、 东亚和世界倾销 儒家文化, 并争夺儒家文化今天之宗主地位的一个宏大战略。 ) 说韩剧中有较为浓厚的儒家形态的生活意味, 这是当然。我前面所说及的韩剧与中国人的 家族主义的集体无意识有着特别接近的审美距离 , 也正是这意思。但是说韩剧中的儒家文化正 是中国所毁弃, 或曰所断裂了, 今天急需再要回、 再复兴的东西, 这问题恐怕就要细加分析了。 如果我们要从较为严肃的角度来看韩剧, 并且不是印象式的、 想当然式的, 而是仔细观察, 我 们实在便可以发现, 与其说韩剧是在弘扬儒家文化 , 不如说更主要的是在批判儒家文化! 韩剧中的大家族形态 ( 与现代的国际趋势 ) ) ) 核心家庭正相反对 ) 、 家长制 ( 与现代的国际 性趋势 ) ) ) 家庭民主、 成年子女的独立 , 人格平等正相反对 ) , 等等 , 在韩剧中恰是遭到嘲笑、 抵 制、 批判的对象。 韩剧在性质上其实与我们国家上一世纪初新文化运动时的文艺作品颇为相似 , 只是在表现 上温和的多 , 不像我们的新文化运动时的作品那样 , 大家族通常是黑暗、 腐败和特别压抑的。 之所以有这样的区别 , 当然与两国对传统文化的态度与方式不尽相同有关。 20 世纪我国新 文化运动是革命性的 , 当时的文艺作品是那革命的工具 , 革命当然要扬此抑彼, 甚至你死我活; 而 韩国在对生活层面的传统文化的态度与方式是渐进的, 自然演进的。 之所以有这样的区别的更重要的原因 , 则是韩剧是通俗艺术、 大众文化 ( 新文化运动中的文 艺作品则主要是先知的、 先行者的文艺, 是知识分子文化 ) 。在通俗文艺、 大众文化中 , 文化意识 形态的任务不可能是主要的功能, 至多也只能是非常附带的、 非常潜在的微弱的因素。而且通俗 文艺、 大众文化的根本性质是做梦, 为大众做美梦。韩剧所显现出来的 , 是韩国的现实吗? 中国观众之喜欢韩剧 , 不排除确有一部分中年以上的人们羡慕韩国今天还保持着的晚辈对 长辈的尊敬 , 甚至羡慕韩国今天的长辈们还葆有的威严 , 羡慕韩剧中所显现出来的韩国家庭的亲 情融融的感觉, 以对物欲横流、 亲情淡薄、 友情阙如之日甚的中国现实情状的心理补偿。 然而, 今天中国的仍然比较广大的农村, 那些仍生活在传统大家族模式 , 生活在传统家长制 模式下的人们 , 他们是更希望保持大家族与家长制, 还是更希望走向现代文明 ( 社会化而非家 庭、 家族化生产、 核心家庭、 家庭民主、 家庭成员的独立, 对话与自由选择 )? 而今天中国城市中的青年 , 他们会愿意回到上一 世纪的新文化运动之前的家族礼教中去 ( 像韩剧中那样, 几代同堂, 家长说了算 , 媳妇须喝不支声、 骂不还口 , 甚至丈夫去世多年 , 想改 嫁 , 公婆却死活不同意 ) 吗 ? 问题的更深一个层次是, 如果我们真地严肃地来考虑这一问题的话 , 韩国与中国的现代化进
韩剧的迷人确实令人惊讶 ! 我的一个朋友痛惜地嗔怪他的妻子 , 看韩剧把人都看老了。他 妻子每晚 11 点到凌晨 1 点看韩剧, 1 点多睡觉 , 第二天早上 6 点多又要起床上班。每天睡眠不 足 , 眼皮浮肿 , 却仍乐此不疲, 一看几个月 , 又还一部接一部 , 没完没了。看韩剧的似乎各种阶层 都有, 但以中年居多、 女性居多 , 大概没错。 韩剧的迷人处究在何处? 大约一是因为靓丽: 演员靓 , 化装靓 ( 或整容靓 ) , 服装靓, 背景靓。年轻人可能多为此吸引。 二是轻松。小矛盾, 小冲突 , 弄来弄去 , 所有人物最后都还算得上是好人, 至多是有点缺点 , 有点自私什么的好人 , 或者最后总有良心发现 , 大团圆结局自然是必定的。风格也是轻松的 , 有 的本就是轻喜剧 , 一般的也总有搞笑的因素, 轻喜剧的成份, 即使悲剧, 也总悲而不哀 , 悲而不伤 , 悲而不沉重 , 悲而不压抑。因此 , 对于放松一天紧张工作之后的疲劳 , 休闲和抚慰神经 , 帮助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