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成正比例的量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成正比例的量》教案

《成正比例的量》教案

《成正比例的量》教案第一章:正比例的引入1.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概念。

能够识别正比例关系。

1.2 教学内容:引入正比例的概念,解释什么是正比例。

通过实际例子,让学生观察和分析正比例关系。

1.3 教学方法:使用多媒体演示和实际例子来引导学生理解正比例。

分组讨论,让学生通过合作探索正比例关系。

1.4 教学评估:通过小组讨论和问题解答来评估学生对正比例的理解程度。

第二章:正比例的计算2.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正比例的计算方法。

能够计算正比例关系中的比例因子。

2.2 教学内容:讲解正比例的计算方法,包括比例因子的确定。

通过例题,让学生练习计算正比例关系。

2.3 教学方法:使用多媒体演示和例题来引导学生学习正比例的计算方法。

个人练习,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掌握计算技巧。

2.4 教学评估:通过个人练习和问题解答来评估学生对正比例计算的掌握程度。

第三章:正比例的应用3.1 教学目标:让学生能够将正比例关系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能够解决涉及正比例的实际问题。

3.2 教学内容:讲解如何将正比例关系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如速度和时间的关系。

通过实际问题,让学生练习解决涉及正比例的问题。

3.3 教学方法:使用实际问题来引导学生将正比例关系应用到实际中。

分组讨论,让学生通过合作解决实际问题。

3.4 教学评估:通过小组讨论和问题解答来评估学生对正比例应用的掌握程度。

第四章:正比例的图像表示4.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正比例关系在图像上的表示方法。

能够绘制正比例关系的图像。

4.2 教学内容:讲解正比例关系在图像上的表示方法,如直线图。

通过例题,让学生练习绘制正比例关系的图像。

4.3 教学方法:使用多媒体演示和例题来引导学生学习正比例关系在图像上的表示方法。

个人练习,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掌握绘制技巧。

4.4 教学评估:通过个人练习和问题解答来评估学生对正比例图像表示的掌握程度。

第五章:正比例关系的拓展5.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正比例关系的拓展概念。

《成正比例的量》教案设计

《成正比例的量》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概念,掌握正比例的基本性质。

2. 培养学生运用正比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归纳总结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正比例的概念。

2. 正比例的基本性质。

3. 正比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正比例的概念及其应用。

2. 难点:正比例在实际生活中的灵活运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情境教学法,以生活实例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2. 采用小组合作探究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讨论。

3. 采用归纳总结法,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点。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展示生活中常见的成正比例的实例,如身高与鞋子号码的关系,引导学生发现成正比例的现象。

2. 新课导入:介绍正比例的概念,让学生理解两个变量成正比例的意义。

3. 实例分析:分析生活中的一些实例,如行驶的路程与时间的关系,让学生掌握正比例的基本性质。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总结正比例的特点,并归纳出正比例的定义。

5. 练习巩固:布置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正比例知识解决问题。

6. 拓展应用:引导学生将正比例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如购物、出行等方面。

7.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成正比例的概念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8. 作业布置:布置一些有关正比例的练习题,让学生课后巩固所学知识。

9. 课后反思: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进行反思,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为下一步教学做好准备。

10. 教学评价:通过课后作业、课堂表现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

六、教学评价:1.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是否能独立完成有关成正比例的练习题,判断其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2.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评估其对正比例概念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表现,包括思考问题、交流分享和总结归纳等方面。

七、课后作业:某辆汽车以每小时60公里的速度行驶,行驶了3小时,求行驶的总路程。

《成正比例的量》教案

《成正比例的量》教案

《成正比例的量》教案第一章:正比例的定义1.1 引入概念:讲解正比例的概念,让学生理解两个变量之间的比例关系。

举例说明,如身高与脚长的比例关系。

1.2 学习目标:了解正比例的定义和特点。

能够识别和判断两个变量是否成正比例。

1.3 教学方法:使用实物、图片或动画展示正比例的关系。

分组讨论,让学生举例说明并判断成正比例的例子。

1.4 教学内容:正比例的定义及数学表达式。

正比例的特点:当一个变量增加时,另一个变量也随之增加,且比例关系保持不变。

1.5 作业布置:让学生找寻生活中的正比例关系,并绘制成图表或写成短文。

第二章:正比例的计算2.1 引入概念:讲解正比例的计算方法,让学生学会如何通过已知数据计算正比例。

2.2 学习目标:学会计算两个变量之间的正比例关系。

能够应用正比例计算解决实际问题。

2.3 教学方法:使用数学例题讲解正比例的计算方法。

让学生进行分组练习,互相讨论和解答问题。

2.4 教学内容:正比例的计算方法:将两个变量的比值相除,得到的结果为正比例常数。

应用正比例计算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不同长度与宽度成正比例的长方形面积。

2.5 作业布置:给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应用正比例计算方法进行解答。

第三章:正比例的应用3.1 引入概念:讲解正比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学会如何运用正比例解决实际问题。

3.2 学习目标:了解正比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学会运用正比例解决实际问题。

3.3 教学方法:使用实际案例讲解正比例的应用。

分组讨论,让学生举例说明并解答实际问题。

3.4 教学内容:正比例在购物中的应用:如计算购买不同数量商品的总价。

正比例在行程中的应用:如计算不同速度行驶相同距离所需的时间。

3.5 作业布置:让学生找寻生活中的正比例应用,并绘制成图表或写成短文。

第四章:正比例的图像表示4.1 引入概念:讲解正比例的图像表示方法,让学生学会如何通过图像表示正比例关系。

4.2 学习目标:了解正比例的图像表示方法。

正比例教学设计(5篇)

正比例教学设计(5篇)

正比例教学设计(5篇)正比例教学设计(5篇)正比例教学设计范文第1篇1.理解成正比例的量和正比例关系的意义。

2.能运用有关学问初步推断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

3.渗透函数的初步思想。

教学重点理解正比例的意义并能正确推断。

教学难点理解“相关联的量”和“相对应的数”等术语。

教学方法多媒体演示;小组合作学习;自主探究。

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铺垫新知1.已知体积和高度,怎样求底面积?2.已知总价和数量,怎样求单价?3.已知工作总量和工作时间,怎样求工作效率?4.已知总产量和公顷数,怎样求公顷产量?二、体验合作,自主探究师:这是我们过去学过的一些常见的数量关系,这节课我们来进一步探知这些数量关系的特征。

(板书课题:正反比例的意义)1.师:看到课题,你想学会些什么?2.探究正比例的意义①拿一个圆柱形的杯子,往里面倒水,你有什么发觉?引导同学发觉水的高度和体积的变化关系。

(课件出示例1)②小组合作争论:a.水的体积和高度有关系吗?b.水的体积是怎样随着高度变化的?c.相对应的体积和高的比值是多少?这个比值表示什么?同学争论后反馈:高度增加,体积也随着增加;高度减小,体积也随着减小。

小结:高度和体积是两种相关联的量,高度变化,体积也随着变化;体积和对应高的比值总是肯定的。

③内化过程,加深理解正比例的意义。

出示图表:早晨7:10何佳同学走在上学的路上。

争论下面的问题:①表中有哪两种量?它们是相关联的量吗?②认真观看:路程是怎样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③相对应的路程和时间的比分别是多少?比值是多少?师引导同学理解以上问题,之后引出以下问题:观看以上两例,你发觉它们有什么共同的地方吗?生争论后小结:①都有两种相关联的量。

②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且变化方向相同。

③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总是肯定的。

小结正比例的意义: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假如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肯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正比例关系。

《成正比例的量》教案

《成正比例的量》教案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成正比例的量的概念,能够辨识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

2.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积极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成正比例的量的概念及辨识。

2. 教学难点:如何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

三、教学方法:1. 采用情境教学法,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感受成正比例的量。

2. 采用合作学习法,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探究,共同解决问题。

3. 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四、教学准备:1. 课件、黑板、粉笔。

2. 相关生活情境的图片或视频。

3. 成正比例的实例数据。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课件展示生活情境,如购物、交通等,引导学生发现其中存在的成正比例的量。

2. 讲解成正比例的量的概念:讲解成正比例的量的定义,让学生理解成正比例的量的特点。

3. 辨识成正比例的量:给出实例,让学生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引导学生运用成正比例的量的特点进行辨识。

4. 练习巩固:设计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并及时给予反馈和讲解。

6. 布置作业:设计课后作业,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六、教学拓展:1. 利用多媒体展示成正比例的自然现象,如植物的生长、人口的增长等,让学生感受成正比例的量在自然界的普遍性。

2. 引导学生思考成正比例的量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经济、科技、环保等领域。

七、课堂小结:2. 强调成正比例的量在生活中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八、课后作业:1. 设计课后作业,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购物、交通等。

2. 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成正比例的量,并进行记录和分析。

九、教学反思:1. 教师在课后要对本节课的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

2. 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十、评价与反馈:1. 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关注学生在辨识成正比例的量、解决实际问题等方面的表现。

《正比例》教学设计【优秀6篇】

《正比例》教学设计【优秀6篇】

《正比例》教学设计【优秀6篇】六年级数学《正比例》教案篇一教学要求:1.使学生认识正比例关系的意义,理解、掌握成正比例量的变化规律及其特征,能依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不成正比例关系。

2.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综合和概括等能力,让学生掌握判断两种相关联量成不成正比例关系的方法,培养学生判断、推理的能力。

教学重点:认识正比例关系的意义。

教学难点:掌握成正比例量的变化规律及其特征。

教学过程:一、复习铺垫1.说出下列每组数量之间的关系。

(1)速度时间路程(2)单价数量总价(3)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2.引入新课。

上面是已经学过的一些常见数量关系,每组数量中,数量之间是有联系的,存在着相依关系。

当其中有一个量变化时,另一个量也随着变化,而且这种变化是有规律的,这节课开始,我们就来研究和认识这种变化规律。

今天,先认识正比例关系的意义。

(板书课题)二、自主探究:1.教学例1。

出示例l。

让学生计算,在课本上填表,并思考能发现什么。

指名口答,老师板书填表。

让学生观察表里两种量变化的数据,思考:(1)表里有哪两种数量,这两种数量是怎样变化?(2)长方形的面积随着那种量的变化而变化的?你能看出它们变化的特点吗?(3)分别找出面积与款项对应的数,面积与宽的比各是几比几?比值各是多少?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得出:(1)表里的两种量是长方形的宽与面积(长与面积)。

宽与面积(长与面积)是两种相关联的量,(板书:两种相关联的量)面积随着宽(长)的变化而变化。

(2)宽(长)扩大,面积也扩大;宽(长)缩小,面积也缩小。

(3)可以看出它们的变化规律是:面积与宽(面积与长)比的比值总是一定的。

(板书:面积和宽比的比值一定)因为面积和宽(面积与长)对应数值比的比值都是5(2)。

提问:这里比值5(2)是什么数量?谁能说出它的数量关系式?板书:面积/宽=长(一定)面积/长=宽(一定)想一想,这个式子表示的是什么意思?(把上面板书补充成:长一定时,面积和宽比的比值一定宽一定时,面积和长比的比值一定)2.教学例2。

成正比例的量优秀教案设计

成正比例的量优秀教案设计

成正比例的量优秀教案设计教学的过程当中,过比和比例的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着重使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

下面就让店铺给大家分享一些成正比例的量优秀教案设计吧,希望能对你有帮助!成正比例的量教学设计篇一【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下册39页~40页,练习七第1、2题。

【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比较、判断、归纳等方法,帮助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

2.培养学生用事物相互联系和发展变化的观点来分析问题,使学生能够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3. 用表示变量之间的关系,初步渗透函数思想。

【教学重点】理解正比例的意义。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发现两种相关联的量的比值一定,概括出成正比例的概念。

【教具准备】学生实验录像课件一、观察实验,引入新课1.认识实验器材(1)谈话:同学们,你们喜欢做实验吗?我们一起去实验室瞧瞧吧!(课件出示:实验桌和实验器材。

)(2)提问:实验桌上有什么呢?(3)学生汇报:(6个大小相同的玻璃杯。

1把尺子。

1桶水。

还有一张实验报告单。

)(4)出示实验报告单:(5)引导观察:从这张实验报告单里,你能获得哪些信息?评析:以学生熟悉的实验录像引入,很快将学生带进新的探索过程中。

2.观察实验(1)观看课件:水的高度究竟是多少呢?我们来看看同学做实验的情况,注意记录每一个玻璃杯中水的高度。

评析:数学课上展现给学生科学实验的方法,要求学生适当参与动手记录,使数学和科学知识相互渗透,培养了学生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二、探究成正比例的量1.观察变量(1)根据上面统计表,小组讨论:它有哪几种量呢?体积和高度这两种量有变化吗?体积和高度的变化有什么规律?(2)汇报:水的体积增加,高度也相应增加。

水的体积减少,高度会相应降低。

2.引导研究定量(1)思考:看着统计表的这两种量,你还能想到什么?(2)出示水的体积与高度的统计表(3)提问:每个水柱的底面积有什么关系?学生独立计算底面积,并填在数学书第39页统计表中。

【优秀课例】《认识正比例的量》教学设计

【优秀课例】《认识正比例的量》教学设计

让智慧发散,让教育共享,让孩子健康快乐成长!【课题】认识成正比例的量【教材】新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第41页.【教学对象】六年级(下)学生【授课老师】曾斌锋【教材分析】本课是有关比例知识的初步认识,结合具体情境,帮助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

这些内容的学习是学生在学习了比的意义、比的化简与比的应用的等内容的基础上进行的。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有了较好的发展,具备一定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归类梳理的数学活动能力。

在学习正比例之前已经学习了比,两个相关联的变化的量,本节课在此基础上,学生进一步理解比值一定的变化规律。

学生容易掌握的是判断有具体数据的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比较难掌握的是离开具体数据,判断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

【教学方法】本节课的教学本着“让学生自主探索”的原则,引导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学会小组合作交流。

教学中给学生提供丰富的情境,让学生通过具体问题,具体情境认识成正比例的量,初步感受生活中存在很多成正比例的量;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归纳等数学活动,自主发现正比例的变化规律,理解正比例的意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经历正比例意义的建构过程,通过具体问题认识成正比例的量,初步感受生活总存在很多成正比例的量,并能正确判断成正比例的量。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归纳等数学活动,发现正比例量的特征,并尝试抽象概括正比例的意义。

提高分析比较、归纳概括、判断推理能力,同时渗透初步的函数思想。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主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并乐于与人交流。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比例的意义。

2.难点: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教学过程】一、情境引入,激发兴趣1.测量金字塔的高度师:你想知道怎样测量金字塔的高度吗?让我们一起回到2600年前的古埃及,一起和古埃及的智者泰勒斯研究一下怎样测量金字塔的高度吧。

《认识成正比例的量》教学设计

《认识成正比例的量》教学设计

《认识成正比例的量》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冀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第18~19页。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事例,经历认识和判断成正比例的量的过程
2.知道正比例的意义,能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关系,能找出生活中成正比例的实例,并进行交流。

3.对现实生活中成正比例关系的事物有好奇心,在判断成正比例量的过程中,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

教学重点:结合具体实例,经历认识成正比例的量的过程。

教学难点:理解正比例的意义,能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关系。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认识成正比例的量教学设计

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认识成正比例的量教学设计

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认识成正比例的量教学设计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认识成正比例的量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认识成正比例的量”例1及相应练习。

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学生能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相关联的量。

2、学生在经历从具体实例中认识成正比例的量的过程,初步理解正比例的意义,学会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二、能力目标学生能在认识成正比例的量的过程中,初步体会两个变量之间相依互变的关系,感受有效表示数量关系及其变化规律的不同数学模型,进一步学生培养观察、发现规律的能力,以及初步的抽象和概括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感受事物是联系变化的而且是有规律的,并渗透初步的函数思想。

教学重点:理解正比例的意义。

教学难点:能准确判断成正比例的量。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供素材师:听了你们校长的介绍,你们知道老师姓什么吗?生:姓韩。

师:你们该叫我——?生:韩老师。

师:谢谢。

同学们好!看来同学们对老师已经有所了解,但老师却对你们一无所知,这有些不公平!老师也想知道你们的一些情况。

你们有外出旅游的经历吗?谁能告诉老师,你最远去过哪里?生:……。

师:说起外出旅游这个话题,就涉及到数学上的行程问题,今天韩老师带来一个行程问题,请看屏幕。

一辆大客车从白沙开往海口,所行驶的时间和路程如下表:二、分析素材,理解概念1、探究变化规律,在变量中理解相关联的量。

师:表格中有几种量?生:路程和时间两种量(板书)。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时间和路程这两种量在表格中的数据,你有什么发现?先和你的同桌同学相互讨论。

后面的省略号是有什么作用?生:从左向右看时,一种量变大,另一种量也同时变大;从右向左看,一种量变小,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小。

(板书:变大、变大;变小、变小。

)生:如果车不停下,时间还会继续变化。

师:也就是说时间是一个不断变化的量。

师:当时间变化时,路程变化吗?生:也随着变化。

成正比例的量的教案

成正比例的量的教案

成正比例的量的教案教案标题:成正比例的量的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成正比例的概念,能够辨别成正比例和非成正比例的情况。

2. 掌握成正比例的量之间的关系,能够利用比例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3. 运用成正比例的概念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黑板、粉笔、练习题、实物或图片等教具。

2. 学生准备:笔、纸、计算器等学习工具。

教学过程:引入(5分钟):1. 教师通过展示一些实物或图片,引发学生对成正比例的思考,例如:显示一个矩形,问学生矩形的长和宽是否成正比例。

2.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成正比例的特点,引导学生提出成正比例的定义。

探究(15分钟):1. 教师通过示例解释成正比例的概念,例如:给出一组数据,让学生观察并判断是否成正比例。

2.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数据中的规律,找出成正比例的特点和关系。

讲解(15分钟):1. 教师结合示例,向学生详细解释成正比例的量之间的关系,例如:如何通过比例关系计算未知量。

2. 教师讲解成正比例的性质,例如:两个成正比例的量的比值是常数。

练习(20分钟):1. 教师提供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成正比例的概念和方法解决问题。

2. 学生独立或合作完成练习题,教师辅导和指导学生的解题过程。

总结(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强调成正比例的概念和方法。

2. 教师鼓励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成果,提出问题并引导学生思考。

拓展(10分钟):1. 教师提供一些拓展问题,让学生运用成正比例的概念解决更复杂的问题。

2. 学生尝试解决拓展问题,并展示解题过程和答案。

扩展活动:1. 学生可以自主选择一些实际问题,并运用成正比例的概念解决,展示给全班。

2. 学生可以利用计算器或电脑软件制作成正比例的图表,加深对成正比例的理解。

评估方式:1. 教师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包括参与讨论、解题过程和答题准确性等。

2. 教师布置作业,检查学生对成正比例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成正比例的量》教案

《成正比例的量》教案

《成正比例的量》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概念,能够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

2. 学生能够运用正比例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正比例的定义:如果两个相关联的量的比值始终保持不变,这两个量就成正比例。

2. 正比例的判断方法:观察两个量是否随着第三个量的变化而变化,如果变化方向相同,且比值不变,则成正比例。

3. 正比例的实际应用:通过举例,让学生学会用正比例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正比例的概念,判断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的方法。

2. 教学难点:正比例的实际应用,灵活运用正比例知识解决生活问题。

四、教学方法:1. 采用情境教学法,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感受正比例的概念。

2. 运用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3.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问题。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生活实例,引导学生思考两个量之间的关系。

2. 讲解正比例的概念,让学生初步理解正比例的含义。

3. 举例说明如何判断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掌握判断方法。

4. 练习巩固: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正比例的知识解决问题。

5. 总结提升: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正比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6. 布置作业:设计一些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估:1. 通过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正比例概念的理解程度。

2. 通过练习题,评估学生运用正比例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 观察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表现,评估其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七、教学反馈:1. 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及时给予反馈,指出学生的优点和不足。

2. 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积极提问,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3. 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八、教学拓展:1. 引导学生思考正比例在其他领域的应用,如经济学、物理学等。

正比例函数教学设计(9篇)

正比例函数教学设计(9篇)

正比例函数教学设计(9篇)正比例函数教学设计1【教学内容】正比例【教学目标】使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会正确判断成正比例的量。

【重点难点】重点:理解正比例的意义。

难点:正确判断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的关系。

【教学准备】投影仪。

【复习导入】1、复习引入。

用投影仪逐一出示下面的题目,让学生回答。

①已知路程和时间,怎样求速度?板书:=速度。

②已知总价和数量,怎样求单价?板书:=单价。

③已知工作总量和工作时间,怎样求工作效率?板书:=工作效率。

2、引入课题:这是我们过去学过的一些常见的数量关系。

这节课我们进一步来研究这些数量关系的一些特征,首先来研究这些数量之间的正比例关系。

板书课题:成正比例的量。

【新课讲授】1、教学例1.教师用投影仪出示例1的.图和表格。

学生观察上表并讨论问题。

(1)铅笔的总价和数量有关系吗?(2)铅笔的总价是怎样随着数量的变化而变化的?(3)铅笔的总价和数量的变化有什么规律?组织学生在小组中讨论,然后交流说一说。

根据观察,学生可能会说出:①铅笔的。

总价随着数量变化,它们是两种相关联的量。

②数量增加,总价也增加;数量降低,总价也减少。

③铅笔的总价和数量的比值总是一定的,即单价一定。

教师指出:总价和数量有这样的变化关系,我们就说总价和数量成正比例关系,总价和数量叫做成正比例的量。

2、教师出示:一列火车行驶的时间和路程如下表。

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路程和时间有关系吗?路程怎样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路程和时间的变化有什么规律?组织学生分析、讨论、汇报:路程和时间是两种相关联的量,路程扩大,时间也跟着扩大;路程缩小,时间也跟着缩小;但是路程和时间的比值一定,写成关系式是=速度(一定)。

教师小结:所以说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关系,路程和时间叫做成正比例的量。

3、归纳概括正比例关系。

①组织学生分小组讨论,上面两个例子有什么共同规律?②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都是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也就是商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就叫做成正比例关系。

(完整版)《认识成正比例的量》教学设计

(完整版)《认识成正比例的量》教学设计

《认识正比例》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初步理解正比例的意义,学会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2.让学生在认识成正比例的量的过程中,初步体会数量之间相依互变的关系,进一步培养观察能力和发现规律的能力。

3.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和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从生活现象中探索数学知识和规律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结合实际情境认识成正比例量的特点,加深对正比例量的理解。

难点:能跟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

教学过程:一、自主先学1、已知路程和时间,怎样求速度?2、已知总价和数量,怎样求单价?3、已知工作时间和工作总量,怎样求工作效率?二、讨论交流(一)课本56页例1。

1.表中列出了哪两种量?观察表中的数据,哪一种量的变化引起了另一种量的变化?2.这两种量的变化有什么规律?仔细观察表中的数据,这两种量在变化中有没有什么不变的规律呢?先在小组内讨论,再在班内交流。

3. 观察这些比值,你发现了什么?这个比值80表示什么?总结:(1)路程和时间是两种相关联的量,也就是时间变化,路程也随着变化(.2).路程和对应的时间的比的比值一定(也就是速度一定)。

板书: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路程和时间是成正比例的量.(二)课本57页试一试。

1.要求学生根据已知条件把表格填写完整。

2.学生根据表中数据,先尝试独立完成表格下面的四个问题,然后和同桌交流。

3.全班交流。

板书:总价和数量是相关联的量,单价(一定),总价和数量成正比例。

(三)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正比例关系。

1.比较例题和“试一试”的相同点。

提问:观察上面的两个例子,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呢?小组讨论后全班交流。

①都有两种相关联的量;②两种相关联的量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总是一定的;③两种量都成正比例。

2.怎样用字母表示正比例关系呢?小组讨论后全班交流。

三、检测反馈1.完成第57页“练一练”。

学生独立思考并作出判断,要用完整的语言说出判断的理由。

成正比例的量-冀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成正比例的量-冀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成正比例的量-冀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理解成正比例的概念;
2.能够判断给定的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关系;
3.能够应用成正比例的概念解决问题。

二、教学重难点
1.理解成正比例的概念;
2.能够判断给定的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关系。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新知识
首先,教师让学生回顾和复习上节课所学过的比例的知识,然后引入成正比例的概念。

教师可以通过举例子让学生理解成正比例的含义和特点,如:
在某家商店,苹果的价钱与数量的关系是成正比例的。

也就是说,如果买两个苹果需要花费4元,那么买四个苹果需要花费多少元呢?
2. 学生互动探究
让学生一起来解决上面的问题,让他们发现为什么苹果的价钱和数量是成正比例的。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列出比例表的方法来找到规律,并且让学生回答以下问题:
•如果买8个苹果需要花费多少元?
•如果要花费12元来买苹果,能买到几个苹果?
3. 归纳总结
通过以上的例子,学生已经掌握了成正比例的概念和应用方法。

接下来,教师再讲解一些判断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关系的方法。

让学生通过观察两个量之间的规律,判断它们之间是否具有成正比例的关系。

4. 练习与评价
让学生完成一些针对成正比例的练习,巩固所学内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讲了成正比例的概念和应用方法,并通过例子让学生深入理解这个概念。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互动探究的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之中,培养他们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练习环节,教师着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对他们的表现作出及时的评价和反馈。

苏教版数学六下《认识成正比例的量》教学设计

苏教版数学六下《认识成正比例的量》教学设计

苏教版数学六下《认识成正比例的量》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数学六下《认识成正比例的量》是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这部分内容主要是让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概念,学会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以及如何用数学式子表示成正比例的量。

教材通过丰富的实例,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感受正比例的意义,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学习了比例的基本知识,对比例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能够理解比例的表示方法。

但学生对于正比例的判断方法以及如何在实际问题中运用正比例还有待提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通过实例分析,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正比例的概念。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概念,掌握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的方法。

2.培养学生运用正比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成正比例的量的判断方法。

2.如何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正比例问题。

五. 教学方法1.实例分析法:通过具体的实例,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感受正比例的意义,理解正比例的判断方法。

2.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数学思维能力。

3.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教学准备1.教学PPT:制作包含丰富实例的教学PPT,方便学生直观地理解正比例的概念。

2.学习材料:为学生准备相关的学习材料,以便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实际操作和练习。

3.教学道具:准备一些教学道具,如图片、实物等,用于辅助教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简单的实例,如“小明骑自行车去公园,速度保持不变,路程和时间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引导学生思考两种相关联的量之间的关系。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呈现更多的实例,让学生观察和分析这些实例中两种相关联的量之间的关系。

学生在观察和分析的过程中,发现成正比例的量的特点。

《成正比例的量》教案设计

《成正比例的量》教案设计

《成正比例的量》教案设计第一章:正比例概念的引入1.1 教学目标了解正比例的概念能够识别正比例关系能够用数学符号表示正比例关系1.2 教学内容引入正比例的概念,通过实际例子让学生感受正比例关系解释正比例的定义,即两个变量之间的比值保持不变引导学生观察实际例子,发现正比例关系1.3 教学方法通过展示实际例子,引导学生观察和发现正比例关系使用数学符号表示正比例关系,让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数学表达方式1.4 教学评估通过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正比例概念的理解程度让学生举例说明正比例关系,评估学生能否识别正比例关系第二章:正比例的性质2.1 教学目标了解正比例的性质能够应用正比例性质解决问题2.2 教学内容解释正比例的性质,即两个变量之间的比值保持不变引导学生通过实际例子,发现正比例性质的应用2.3 教学方法通过展示实际例子,引导学生理解和应用正比例性质使用数学运算,让学生掌握正比例性质的应用方法2.4 教学评估通过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正比例性质的理解程度让学生应用正比例性质解决问题,评估学生能否应用正比例性质第三章:正比例函数的图象3.1 教学目标了解正比例函数的图象特点能够绘制正比例函数的图象3.2 教学内容解释正比例函数的图象特点,即是一条通过原点的直线引导学生通过实际例子,绘制正比例函数的图象3.3 教学方法通过展示实际例子,引导学生理解和绘制正比例函数的图象使用数学工具,让学生掌握绘制正比例函数图象的方法3.4 教学评估通过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正比例函数图象特点的理解程度让学生绘制正比例函数的图象,评估学生能否绘制正比例函数的图象第四章:正比例函数的应用4.1 教学目标了解正比例函数的应用能够解决实际问题,应用正比例函数4.2 教学内容解释正比例函数的应用,即解决实际问题中的比例关系引导学生通过实际例子,解决实际问题,应用正比例函数4.3 教学方法通过展示实际例子,引导学生理解和应用正比例函数解决实际问题使用数学运算,让学生掌握正比例函数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4.4 教学评估通过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正比例函数应用的理解程度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应用正比例函数,评估学生能否应用正比例函数解决实际问题第五章:正比例函数的综合应用5.1 教学目标综合运用正比例函数的知识能够解决复杂的实际问题5.2 教学内容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正比例函数的知识,解决复杂的实际问题提供实际问题案例,让学生独立解决5.3 教学方法使用实际问题案例,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正比例函数的知识提供解题指导,让学生独立解决复杂的实际问题通过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正比例函数综合应用的理解程度让学生解决复杂的实际问题,评估学生能否综合运用正比例函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第六章:正比例函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6.1 教学目标了解正比例函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能够将正比例函数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6.2 教学内容解释正比例函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购物、交通等引导学生通过实际例子,解决实际问题,应用正比例函数6.3 教学方法通过展示实际例子,引导学生理解和应用正比例函数解决实际问题使用数学运算,让学生掌握正比例函数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6.4 教学评估通过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正比例函数在实际生活中应用的理解程度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应用正比例函数,评估学生能否应用正比例函数解决实际问题第七章:正比例函数的其他形式7.1 教学目标了解正比例函数的其他形式能够理解和应用正比例函数的其他形式解释正比例函数的其他形式,如比例函数、反比例函数等引导学生通过实际例子,理解和应用正比例函数的其他形式7.3 教学方法通过展示实际例子,引导学生理解和应用正比例函数的其他形式使用数学运算,让学生掌握正比例函数其他形式的应用方法7.4 教学评估通过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正比例函数其他形式的理解程度让学生应用正比例函数的其他形式,评估学生能否理解和应用正比例函数的其他形式第八章:正比例函数的综合练习8.1 教学目标综合运用正比例函数的知识能够解决复杂的实际问题8.2 教学内容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正比例函数的知识,解决复杂的实际问题提供实际问题案例,让学生独立解决8.3 教学方法使用实际问题案例,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正比例函数的知识提供解题指导,让学生独立解决复杂的实际问题8.4 教学评估通过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正比例函数综合应用的理解程度让学生解决复杂的实际问题,评估学生能否综合运用正比例函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第九章:正比例函数的拓展与应用9.1 教学目标了解正比例函数的拓展与应用能够将正比例函数应用于解决更复杂的问题9.2 教学内容解释正比例函数的拓展与应用,如在科学、工程等领域中的应用引导学生通过实际例子,解决更复杂的问题,应用正比例函数9.3 教学方法通过展示实际例子,引导学生理解和应用正比例函数解决更复杂的问题使用数学运算和科学知识,让学生掌握正比例函数在拓展领域的应用方法9.4 教学评估通过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正比例函数拓展与应用的理解程度让学生解决更复杂的问题,应用正比例函数,评估学生能否应用正比例函数解决更复杂的问题第十章:总结与复习10.1 教学目标总结正比例函数的知识点巩固学生对正比例函数的理解和应用能力10.2 教学内容回顾和总结正比例函数的概念、性质、图象、应用等方面的知识点提供复习题,让学生巩固对正比例函数的理解和应用10.3 教学方法使用复习题和案例,引导学生总结和巩固正比例函数的知识点提供解题指导,让学生巩固对正比例函数的理解和应用能力10.4 教学评估通过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正比例函数总结和复习的理解程度让学生完成复习题,评估学生对正比例函数的理解和应用能力是否得到巩固。

六年级数学下册《成正比例的量》教案、教学设计

六年级数学下册《成正比例的量》教案、教学设计
1.培养学生对待数学学习的积极态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热情。
2.引导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
3.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善于思考的良好品质,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4.通过成正比例知识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本章节教学设计以“成正比例的量”为主题,结合六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特点,注重知识、能力、情感三方面的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使学生在探索成正比例关系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发展能力、培养情感。
5.思考题:引导学生思考成正比例与日常生活的联系,提出一个与成正比例相关的问题,并尝试自己解答。
作业要求:
1.做作业时,要求学生认真审题,规范书写,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完成作业后,及时检查,确保答案正确,对错题进行订正。
3.家长协助监督,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度,鼓励学生独立完成作业。
4.教师批改作业后,及时反馈,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针对性的指导。
2.学生活动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遇到问题时,可以与同桌或教师讨论。
3.教师指导
在学生练习过程中,教师关注学生的解题方法,及时纠正错误,指导学生掌握解题技巧。
(五)总结归纳
1.教学活动设计
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总结成正比例的概念、判断方法以及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学生活动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总结成正比例知识的关键点。
1.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形式,让学生在探索成正比例关系的过程中,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2.引导学生运用观察、分析、归纳等方法,发现成正比例的量的规律,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认识成正比例的量》教学设计

《认识成正比例的量》教学设计

《认识成正比例的量》教学设计教材: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比较、判断、归纳等方法,帮助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

2.培养学生用事物相互联系和发展变化的观点来分析问题,使学生能够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3. 用表示变量之间的关系,初步渗透函数思想。

【教学重点】理解正比例的意义。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发现两种相关联的量的比值一定,概括出成正比例的概念。

【教具准备】课件一、复习导入:我们已学过一些数学问题中数量之间的关系,例如,行程问题中的路程、速度、时间的关系,购物问题中的总价、单价、数量之间的关系,你知道这些量之间的关系吗?二、探究新知:1.一辆汽车在公路上行驶,行驶时间和路程如下表:时间/时 1 2 3 4 5 6 7 …路程/千米80 160 240 320 400 480 560 …观察上表,回答下面的问题:(1)表中有哪两种量?(2)写出几组相对应的路程和时间的比,并求出比值。

你发现了什么?(3)归纳:路程和时间是两种相关联的量,时间变化,路程也随着变化。

当路程和对应时间的比的比值总是一定(也就是速度一定)时,我们就说行驶的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行驶的路程和时间是成正比例的量。

2、试一试:教本第57页(1)表中有哪两种量?(2)填写上表,说说总价是怎样随着数量的变化而变化的?(3)写出几组对应的总价和数量的比,并比较比值的大小(4)这个比值表示的是什么?你能用式子表示它与总价和数量之间的关系吗?(5)铅笔的总价和数量成正比例吗?为什么?3、总结:(1)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

(2)如果两种相关联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也就是商)一定。

这两种量就叫作成正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作成正比例关系4、应用:(1)易错提醒:下面两种量成正比例小华跳高的高度和他的身高.这种说法是错误的跳高的高度和身高不是两种相关联的量,所以小华跳高的高度和他的身高不成正比例.(2)判断:长沙造纸厂的生产情况如下表,根据表回答问题时间(天) 1 2 3 4 5 6生产量(吨)70 140 210 280 350 420生产量和时间成正比例吗?( 3)判断下面每题中的两种量是不是成正比例,并说明理由.苹果的单价一定,购买苹果的数量和总价轮船行驶的速度一定,行驶的路程和时间.正方形的周长和边长( 4)判断下面每题中的两个量是不是成正比例的量,并说明理由。

教师教学成正比例的量详细教案

教师教学成正比例的量详细教案

教师教学成正比例的量详细教案教师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的学习效果,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此,如何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是每个教育工作者都必须面对的问题之一。

本篇文章就将提供一份关于教师教学成正比例的量详细教案,帮助各位学员更好地掌握这一教学法,从而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一、教学目标1.了解教师教学成正比例的量的定义。

2.掌握教师教学成正比例的量的计算方法。

3.了解如何通过教师教学成正比例的量提高自己的教学效果。

二、教学内容及方法1.教师教学成正比例的量的定义教师教学成正比例的量,指的是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学生的学习效果成正比例关系,也就是说,教师越能够有效地传授知识和技能,学生的学习效果就越好。

2.教师教学成正比例的量的计算方法(1) 教师教学成正比例的量 = 教师的教学能力 / 学生的学习效果(2) 计算教师的教学能力:教师的教学能力 = 教师的教育背景 + 教学经验 + 教学技巧 + 个人素质等因素。

(3) 计算学生的学习效果:学生的学习效果 = 学生的知识水平 + 学生的学习能力 + 学生的兴趣 + 学生的心理素质等因素。

3.如何通过教师教学成正比例的量提高自己的教学效果。

(1) 教育背景:要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首先必须具备良好的教育背景。

不同的学历和专业背景会给教师带来不同的教学经验和知识储备。

(2) 教学经验:教师的教学经验是影响教学成效的关键因素之一。

在实践中,不断地积累和总结经验,不断地尝试和探索新的教学模式,都可以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

(3) 教学技巧:教学技巧是教师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保证。

教师应该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心理状态,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做出适当的引导和调整,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4) 个人素质:教师的个人素质也是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

教师应该具备良好的沟通交流能力,善于处理人际关系,富有人格魅力,这些都可以让学生更愿意接受教师的指导和教育。

三、教学过程设计1.引入(1) 引入概念:教师教学成正比例的量是什么?(2) 引入目的: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让学生明确今天的学习内容和主要目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认识成正比例的量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下)P62~P63页的例1及相应的“试一试”“练一练”。

完成练习十三第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从具体实例中认识成正比例的量的过程,初步理解正比例的意义,学会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2.让学生在认识成正比例的量的过程中,初步体会数量之间相依互变的关系,感受有效表示数量关系及其变化规律的不同数学模型,进一步培养观察能力和发现规律的能力。

3.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和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从生活现象中探索数学知识和规律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和关键
重点:结合实际情境认识成正比例量的特点,加深对正比例量的理解。

难点:能跟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

关键:重视不同数学知识的综合应用,让学生感受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不断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谈话:通过将近六年的数学学习,我们已经了解了一些数量之间的关系,例如行程问题中速度、时间、路程之间的关系,你知道这三个量之间的关系吗?再如购物问题中单价、数量、总价之间的关系,你知道这三个量之间的关系吗?这个单元我们要用一种新的观点,更深入地研究数量之间的关系,什么观点呢?事物变化的观点,让一些量变起来,从变化中发现规律。

二、教学例1。

1.出示例1的表格。

提问:表中列出了哪两种量?(板书:时间和路程)观察表中的数据,哪一种量的变化引起了另一种量的变化?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指名回答。

谈话:时间变化,路程也随着变化,我们就说,路程和时间是两种相关联的量。

(板书:路程和时间是两种相关联的量。

)“关联”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路程和时间是两种相关联的量?
2.我们已经知道路程和时间是两种相关联的量。

还要进一步研究,这两种量的变化有什么规律?学生自由发言。

(有的学生可能发现一种量扩大到原来的几倍,另一种量也随着扩大到原来的几倍;有的学生可能会发现一种量缩小到原来的几分之几,另一种量也随着缩小到原来的几分之几。


3.仔细观察表中的数据,这两种量在变化中有没有什么不变的规律呢?现在小组内讨论,再在班内交流。

(有的学生可能会发现两种量中所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不变)
根据交流情况,教师进一步引导:请写出几组对应的路程和时间的比,求出比值,根据学生回答相机板书:
=80 =80 =80 ……
提问:观察这些比值,你发现了什么?这个比值80表示什么?(速度)你能用一个式子来表示上面的规律吗?根据学生回答,板书:=速度(一定)4.讲述:通过观察和计算,我们对路程和时间的关系有两点发现:第一点路程和时间是两种相关联的量,也就是时间变化,路程也随着变化;第二点路程和对应的时间的比的比值一定(也就是速度一定)。

具备了这两个条件,我们就可以得到结论:行驶的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行驶的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的量。

(板书: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路程和时间是成正比例的量)
结论中的这两句话的意思是精密相联的。

“成正比例”和“是成正比例的量”都是对两种量关系的表述形式。

就如同某两个人是同学关系,或互称同学一样。

5.谈话:这就是这节课我们所学习的正比例。

(板书课题)请阅读课本第62页的一段文字,各自默读,边读边画。

再指名读。

提问:你能读懂吗?
在这题中,哪个量和哪个量是成正比例的量?同桌互相说一说为什么时间和路程是成正比例的量,并在全班交流。

三、教学“试一试”
1.出示“试一试”,学生自由读题。

2.要求学生根据已知条件把表格填写完整。

3.学生根据表中数据,先尝试独立完成表格。

下面的四个问题,然后和同桌交流。

4.全班交流。

板书:总价和数量是相关联的量,总价÷数量=单价(一定),总价和数量成正比例。

5.让学生根据板书完整地说一说铅笔的总价和数量成什么关系。

四、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正比例关系。

1比较例题和“试一试”的相同点。

提问:观察上面的两个例子,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呢?
①都有两种相关联的量;
②两种相关联的量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总是一定的;
③两种量都成正比例。

2.谈话:如果用字母x 和y 分别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比值,正比例关系可以用怎样的式子来表示呢?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y÷x=k (一定)
谈话:这是正比例关系式表达式,对这个式子要这样理解:y和 x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比值k一定,我们就说y 和x 成正比例。

五、巩固练习
1.完成第63页“练一练”。

学生独立思考并作出判断,要用完整的语言说出判断的理由。

2.完成补充习题。

一辆自行车在公路上行驶,行驶的时间和路程如下表。

时间/时 1 2 3 4 5 6 ……
路程/千米 35 50 60 70 85 90 ……
这辆自行车行驶的时间和路程是相关联的量吗?成正比例吗?为什么?
先独立思考,再和同桌说一说。

全班交流,并讨论:成正比例的量必须符合哪些条件?
3.完成练习十三第1题。

(1)学生按题目要求尝试独立完成。

(2)全班交流,重点让学生说说为什么碾米机的工作时间和碾米数量成正比例,引导学生完整地说出判断的思考过程。

4.完成练习十三第2题。

(1)让学生独立判断,并说明理由。

(2)谈话:如果去掉“同一时间”这个前提,物体的高度和影长还成正比例吗?
5.完成练习十三第3题。

(1)说一说:将图中的正方形按怎样的比放大,放大后的正方形的边长各是几厘米?
(2)画一画:在书上画出放大后的图形。

(3)算一算:算出每个图形的周长和面积,并填在表中。

(4)讨论表格下面的两个问题。

谈话:两种量若要成正比例必须是相关联的量,但相关联的量不一定成正比例,只有当两种相关联的量的比值一定时,它们才成正比例。

6、思考:明明三岁时体重12千克,十一岁时体重44千克。

于是小张就说:“明明的体重和身高成正比例。

”你认为小张的说法对吗?为什么?
六、全课总结。

提问: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