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鼓歌
第二单元第三课时《木鼓歌》(教案)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对学生的启发和引导还有待加强。有时候,学生可能会因为问题难度较大而陷入思考的困境,我需要更加耐心地给予指导,帮助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我要注意提问的方式,尽量让问题具有针对性和开放性,激发学生的思维。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旨在培养学生全面的音乐素养,提高学生的审美、创新、协作及表现能力,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全面发展。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歌曲学唱:《木鼓歌》的旋律和节奏是本节课的核心内容。重点是让学生熟练掌握歌曲旋律,正确演唱每个音符和歌词,以及理解歌曲的情感表达。
-木鼓文化:介绍木鼓的历史背景、制作工艺及其在民族文化中的地位,强调学生对民族乐器的认识和尊重。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敲击木鼓的成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木鼓歌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木鼓歌》的基本概念。木鼓歌是一种具有民族特色的音乐形式,它将歌唱、敲击木鼓和舞蹈动作相结合,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它是我国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少数民族的音乐智慧。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木鼓歌》在实际表演中的应用,以及它如何传递快乐和团结的情感。
探究节奏感的《木鼓歌》教案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一篇关于探究节奏感的教案,教案内容是《木鼓歌》。
这是一首很有节奏感的歌曲,让人不禁想要跟着节奏一起摇摆起来。
那么,让我们来一起探究这首歌曲,看看它是如何引导我们发现节奏感的。
一、教学目标1、了解《木鼓歌》这首歌曲的背景以及特点。
2、提高学生的节奏感,让学生能够认真地感受和表达音乐的节奏。
3、通过学习这首歌曲,让学生了解中国少数民族的音乐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心。
二、教学内容1、了解《木鼓歌》的背景《木鼓歌》是云南省景东县彝族同胞传唱已久的民歌。
该歌曲旋律流畅,旋律含蓄而又深沉,表现出了彝族同胞豪迈、朴实和开朗的性格特征。
该歌曲是彝族同胞在传播文化和交流感情过程中经常使用的一种工具,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
2、认识这首歌曲的歌词和旋律听一段《木鼓歌》的旋律,让学生用手拍打出这首歌曲的拍子。
让学生一起唱起来,让他们感受这首歌曲流畅而平稳的拍子。
同时,让学生理解歌曲的含义,通过学习歌曲的歌词,让他们能够更好地体会这首歌曲所要表达的感情。
3、分析歌曲中的节奏通过学习这首歌曲,让学生了解音乐的节奏感。
让他们在听歌的过程中,拍打出歌曲的节奏,让他们能够更好地感受到音乐的节奏感。
同时,让学生也可以通过学习一些基本的节奏模式,加强自己的节奏感。
三、教学步骤第一步:介绍《木鼓歌》这首歌曲的背景。
第二步:听取歌曲前,让学生了解这首歌曲的作曲者和歌词作者。
第三步:播放歌曲,让学生跟着歌曲的节奏拍打出拍子。
第四步:让学生唱这首歌曲,并分析歌曲中的节奏。
第五步:让学生认真理解歌曲中的含义,并通过音乐来表达出来。
第六步:通过对这首歌曲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到中国的少数民族音乐文化。
四、教学效果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音乐的节奏,让他们能够更好地感受到音乐的魅力。
同时,通过学习这首歌曲,让学生能够了解到中国少数民族的音乐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心。
让学习变得更加有趣和有意义。
五、总结通过这份教案的学习,我们可以得到如下几个方面的收获:一、了解了《木鼓歌》这首歌曲的背景和特点。
小学音乐《木鼓歌》教案
木鼓歌教学内容:歌曲《木鼓歌》。
教学目标:1、通过欣赏、唱歌使学生了解鼓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欢乐,激发学生对鼓乐文化的兴趣。
2、以欢快、活泼的情绪,饱满而富有弹性的歌声,表达佤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热爱之情。
3、熟练地演唱歌曲。
教材分析:木鼓是佤族特有的一个鼓种,歌曲《木鼓歌》表现了佤族人民欢乐歌舞的场面,佤族人民唱起欢乐的《木鼓歌》,跳起轻快的佤族木鼓舞,尽情抒发对美好生活的热爱之情。
歌曲为一段体,羽调式。
曲调明快、跳跃、具有舞蹈性节奏。
歌曲运用了很多重复的手法,衬词的使用也增添了佤族民歌特有的味道。
歌曲表达了佤族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赞美及歌颂。
教学重点:学唱歌曲《木鼓歌》,使学生加深对我国优秀鼓乐文化的了解,为歌曲加伴奏,采取多种形式演唱歌曲。
教学难点:用欢快、活泼的情绪演唱佤族民歌风格的歌曲。
教学过程:一、导入:师:同学们,听一听,这是什么乐器在演奏?表达了怎样的情绪?(放录音《丰收锣鼓》的片段)学生积极回答:是鼓的声音,喜庆,热闹,震撼。
师:同学们,看一看,老师带来了什么鼓,教师拿出实物让学生看。
(军鼓、腰鼓、手鼓、堂鼓、铃鼓、拨浪鼓等)师接着讲一讲:鼓是一种打击乐器,通过节奏的变换来表达情感,中国的鼓乐文化包罗万象,各地区的鼓文化不尽相同,极富魅力,鼓的种类有300余种。
今天我们学习一首《木鼓歌》,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第32页。
二、新课:1、听录音范唱,感受歌曲欢快、活泼的情绪。
2、木鼓介绍:(边放课件教师边讲解)木鼓是佤族特有的一个鼓种,在佤族人民心目中,木鼓是通天神器,是最为尊贵和神圣的乐器,一是能驱邪和保佑村寨平安,二是用来报警,山寨发生火灾或遭受外来侵略时敲响木鼓报警,召集寨人应急,三是用来歌舞娱乐,佤族人民唱起欢乐的木鼓歌,跳起轻快的木鼓舞,尽情抒发对美好幸福生活的赞美和追求。
[3、学唱歌曲:采取听唱法。
学生听着录用磁带轻声学唱。
第一遍唱完教师讲解下滑音记号。
第二遍唱完老师提示结束句的换气。
《木鼓歌》教案02
木鼓歌
教学内容:
学唱歌曲《木鼓歌》。
教学目标:
1、学会歌曲《木鼓歌》,能有气息支持、有感情地唱歌。
能唱好歌曲中的休止音。
2、熟练地演唱歌曲。
教学重点与难点:
1、学唱歌曲《木鼓歌》能理解歌曲的意思。
2、熟悉《木鼓歌》的音乐,熟练地演唱歌曲第二段歌词。
教学过程:
一、教师谈话导入课题。
1、教师播放《木鼓歌》的录音。
2、简介歌曲表现的内容。
二、学习歌曲《木鼓歌》。
1、初听歌曲,感受歌曲欢快活泼的情绪。
练习节奏:XX、XX┃X0║XX、XX┃X0┃
XX、XX┃XXX║XX、XX┃X0┃
2、学习歌曲第1—4小节的旋律:注意歌曲中的休止符。
(第2、4、8、小节)用听唱法慢速练习。
3、学习歌曲第9—12小节旋律。
三、熟练地演唱歌曲的第一段歌词。
四、分组练习。
五、小组汇报展示。
六、总结:
欣赏歌曲《木鼓歌》。
1、教师播放歌曲《木鼓歌》。
2、学生欣赏音乐,加深印象。
3、分组练习展示。
《木鼓歌》教学设计
《木鼓歌》教学设计《木鼓歌》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演唱歌曲《木鼓歌》。
学生能够理解歌曲的节奏、旋律和歌词,感受歌曲所表达的情感。
学生能够掌握歌曲中的基本节奏型和旋律特点,提高音乐感知和表现能力。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聆听、模仿、演唱等方式,让学生逐步掌握歌曲的演唱技巧。
通过分析歌曲的节奏、旋律和歌词,让学生深入理解歌曲的内涵和情感。
通过小组合作、表演等活动,让学生提高音乐表现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兴趣和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让学生感受木鼓文化的独特魅力,了解民族文化的多样性。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培养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准确地演唱歌曲《木鼓歌》,把握歌曲的节奏、旋律和情感。
理解歌曲中所表达的民族文化内涵,感受木鼓文化的独特魅力。
2. 教学难点歌曲中的切分节奏和附点音符的演唱。
如何引导学生通过演唱表达出歌曲的情感和意境。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歌曲的背景知识、节奏特点、旋律走向等,让学生对歌曲有初步的了解。
讲解演唱技巧,如发声方法、气息控制、音准把握等,帮助学生提高演唱水平。
2. 演示法教师示范演唱歌曲,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歌曲的演唱风格和情感表达。
教师示范节奏、旋律的演奏,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歌曲的音乐要素。
3. 练习法让学生进行节奏、旋律的练习,巩固所学的音乐知识和技能。
让学生进行歌曲的演唱练习,提高演唱水平和表现力。
4.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歌曲的情感表达、文化内涵等,让学生深入理解歌曲的意义。
引导学生讨论演唱技巧和表现方法,让学生相互学习和提高。
5. 欣赏法让学生欣赏其他优秀的民族音乐作品,拓宽音乐视野,提高音乐鉴赏能力。
引导学生欣赏不同版本的《木鼓歌》,感受不同演唱者的风格和特点。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播放一段木鼓演奏的视频,让学生感受木鼓的独特魅力。
提问学生对木鼓的了解,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木鼓歌》作品分析欣赏课《红旗颂》作品分析
《木鼓歌》作品分析《木鼓歌》是九年义务教育小学音乐第九册第六单元第二课。
本课1课时,本课的教学内容是:《木鼓歌》是一节以唱歌为主的音乐综合课,歌曲《木鼓歌》表示了佤族人民欢乐歌舞的局面尽情抒发对美好生活的热爱之情。
歌曲运用了很多重复的手法,衬词的使用也增添了佤族民歌特有的味道。
本课的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以欢快活泼的情绪、丰满而富有天性的歌声演唱《木鼓歌》,表示佤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热爱之情。
2、技能目标:在歌曲有休止符的地方加入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培养同学感受、听辨的能力。
3、情感目标:在活动过程中体验歌曲、合作学习的愉快。
本节课的重点是:以欢快活泼的情绪、丰满而富有天性的歌声演唱《木鼓歌》,表示佤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热爱之情。
本节课的难点是:培养学生在音乐实践活动中与人合作的能力。
《木鼓歌》体现了佤族人民欢乐歌舞的场面。
尽情抒发对美好生活的热爱之情。
歌曲为一段体羽调式曲调明快跳跃,具有舞蹈性的节奏。
附点八分音符、十六分音符、八分休止符、四分休止符的引用使得整首歌曲抑扬顿挫,其中还穿插有劳动的节奏,仿佛再现了人民在劳动中一领众和的场面。
显示了佤族人民豪爽、粗犷的性格。
歌曲运用了许多重复的手段,衬词的使用也增添了佤族歌曲特有的味道。
《木鼓歌》教学内容设计一、学唱会歌曲《木鼓歌》,并有感情演唱。
二、认识、了解少数民族佤族的乐器——木鼓。
教学目标:一、了解认识木鼓,能准确演唱歌曲。
二、分工合作,将创编的衬词、打击乐合奏融入到歌曲演唱中,生动地表现歌曲。
欢快的情绪和风格。
三、了解佤族的民族风情文化,了解学习民族的鼓文化,增加学生对鼓的认识。
教学重点:用欢快、活泼的情绪完整地演唱《木鼓歌》教学难点:为歌曲创作节奏衬词加入到歌曲中为歌曲伴奏,更好的表现歌曲。
教具准备:多媒体,小鼓,打击乐器、琴等。
教学过程:(一)、师生问好。
(二)、导入:师:我们中国是个多民族国家,一共有56个民族。
同学们,那你们知道我们是什么民族吗?生:汉族。
《木鼓歌》教案中的教学重点详解
教学重点详解:“木鼓歌”《木鼓歌》,又名《霜凝月》、《把酒问月》、《青门酒醒》,是中国古代诗歌中的佳作。
它是唐代诗人王之涣创作的一首诗歌,作于唐代贞观四年(公元630年)左右。
该诗创作于唐朝的盛世,是古本小学课本上必学的一首诗歌,也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经典。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在教授《木鼓歌》这篇诗歌时,常常会被学生抱怨这是一篇古文,难懂又枯燥。
但实际上,只要我们正确地掌握了教学重点,便能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篇诗歌。
下面,就让我们来详细地讲解《木鼓歌》篇诗歌的教学重点。
一、词汇和词语《木鼓歌》中有很多的生僻字和繁复的句子,以至于我们有时会读不懂这首诗歌。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需要重点讲解和解释一些生僻字和句子。
比如,“月明星稀”、“乌啼霜晨”、“醉里挑灯看剑”、“人生得意须尽欢”等等。
同时,也需要让学生了解这些字和语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使学生能够更好地领会这篇诗歌的含义和韵味。
二、诗歌的意境与表达《木鼓歌》是一首典型的咏月之作,通过对月亮的描绘,抒发诗人对逝去时光和美好生活的向往。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是一句家喻户晓的名句,它所展现的是一个清新宁静的自然景象,同时也透露着诗人不愿意被俗世的灰尘所侵染,倾向于追求一种清幽的生活状态。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需要引导学生充分理解诗人的情感表达,感知诗歌所蕴含的意境和美丽,从而领悟到诗歌的深刻内涵。
三、韵律与格律《木鼓歌》是一首五言绝句,除了意境和表达之外,韵律和格律也是教学重点。
五言绝句的格律是“律相对起,声相应和,韵相同韵,声调平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除了讲解每个字音的读法之外,还需要重点讲解句话的韵律和格律,帮助学生掌握诗歌的吟诵节奏,领悟到诗歌的音韵之美。
四、文化背景和历史价值《木鼓歌》作于唐朝贞观年间,当时正是唐朝的鼎盛时期,社会文化发展得十分繁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向学生介绍这个时期的社会背景和历史背景,让学生了解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情况,从而进一步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和历史价值,深刻领悟到古文化的积淀和传承。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音乐《木鼓歌》说课稿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音乐《木鼓歌》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木鼓歌》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音乐教材中的一首歌曲。
这首歌曲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歌词描绘了敲击木鼓的场景,歌曲节奏明快,旋律优美。
通过学习这首歌曲,学生可以了解我国民族音乐的魅力,培养对民族音乐的热爱。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音乐基础,对音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民族音乐的了解相对较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感受民族音乐的魅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 说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木鼓歌》的歌曲背景,感受民族音乐的魅力。
2.学会《木鼓歌》的歌词和旋律,能够独立演唱。
3.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热爱,提高音乐素养。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会《木鼓歌》的歌词和旋律,能够独立演唱。
2.难点:歌曲中的节奏和音准把握,以及对民族音乐的理解和感受。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采用讲授法,讲解歌曲的背景、歌词含义和旋律特点。
2.运用示范法,为学生展示标准的演唱姿势和演唱方法。
3.采用分组练习法,让学生分组演唱,互相观摩和交流。
4.利用多媒体手段,播放民族音乐视频,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简要介绍《木鼓歌》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新课教学:讲解歌曲的歌词含义、旋律特点和演唱方法。
3.示范演唱:教师示范演唱,学生跟随模仿。
4.分组练习:学生分组演唱,教师巡回指导。
5.课堂互动:邀请学生上台演唱,给予鼓励和评价。
6.总结拓展:引导学生谈谈对民族音乐的感受,分享学习心得。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简洁明了,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歌曲名称:《木鼓歌》2.歌曲背景:民族音乐3.歌词含义:描绘敲击木鼓的场景4.旋律特点:节奏明快,旋律优美5.演唱方法:准确掌握节奏和音准八. 说教学评价1.学生能够熟练演唱《木鼓歌》,掌握歌曲的节奏和音准。
2.学生对民族音乐有更深入的了解,能够表达出自己对民族音乐的感受。
3.学生在分组演唱中,能够积极配合,表现出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
《木鼓歌》教学设计
《木鼓歌》教学设计《木鼓歌》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了解木鼓的历史、文化背景和制作工艺,掌握木鼓的演奏技巧和节奏。
2. 过程与方法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欣赏、演奏、创作等活动,培养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感受木鼓文化的独特魅力,增强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教学重点:了解木鼓的历史、文化背景和制作工艺,掌握木鼓的演奏技巧和节奏。
2. 教学难点教学难点:通过欣赏、演奏、创作等活动,培养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力。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授法:讲解木鼓的历史、文化背景和制作工艺,让学生对木鼓有初步的了解。
2. 欣赏法欣赏法:播放木鼓演奏的视频和音频,让学生感受木鼓的独特魅力。
3. 演示法演示法:教师亲自演奏木鼓,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木鼓的演奏技巧和节奏。
4. 练习法练习法:让学生分组练习木鼓的演奏技巧和节奏,培养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和表现能力。
5. 创作法创作法:引导学生根据木鼓的节奏和旋律,创作自己的音乐作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播放一段木鼓演奏的视频,让学生感受木鼓的独特魅力。
提问学生:你们知道这是什么乐器吗?它有什么特点?引出课题:《木鼓歌》。
2. 讲授新课讲解木鼓的历史、文化背景和制作工艺。
播放木鼓演奏的视频和音频,让学生感受木鼓的独特魅力。
教师亲自演奏木鼓,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木鼓的演奏技巧和节奏。
让学生分组练习木鼓的演奏技巧和节奏,教师巡视指导。
3. 巩固练习让学生分组演奏木鼓,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教师对学生的演奏进行评价,指出优点和不足之处。
4.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强调木鼓的历史、文化背景和制作工艺,以及木鼓的演奏技巧和节奏。
对学生的学习表现进行评价,鼓励学生继续努力学习。
5. 布置作业让学生回家后继续练习木鼓的演奏技巧和节奏。
人教版五年级音乐下册(简谱)第二单元《木鼓歌》教案
今天在教授《木鼓歌》这一课时,我发现学生们对音乐节奏的感知和表现力有着不同程度的掌握。在课堂上,我尝试了多种教学方法,有收获也有需要改进的地方。
首先,通过提问导入新课,学生们对节奏有了初步的认识,但我觉得可以更加生活化,用更多有趣的例子来激发他们的兴趣。在讲授歌曲时,我注意到有些学生对高低音的把握不够准确,这让我意识到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更多关注学生的音准训练。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木鼓歌》的基本概念、旋律、节奏以及它在生活中的应用。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加深了对音乐节奏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发现和创造音乐节奏。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人教版五年级音乐下册(简谱)第二单元《木鼓歌》教案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五年级音乐下册(简谱)第二单元《木鼓歌》教案,本节课将围绕以下内容展开:
1.熟悉《木鼓歌》的旋律与歌词,学会用简谱演唱。
2.了解《木鼓歌》的创作背景,感受歌曲所表达的情感。
3.学习木鼓的基本节奏,并能用打击乐器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仿演奏。
4.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音乐欣赏能力。
教学内容与课本紧密关联,旨在让学生在掌握歌曲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音乐文化,提高音乐素养。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木鼓歌》教学的核心素养目标如下:
1.提升音乐感知能力:通过学唱《木鼓歌》,让学生感受旋律、节奏的美感,提高音乐鉴赏能力。
2.培养音乐表现力:鼓励学生在演唱过程中表达歌曲情感,运用肢体语言展示音乐形象,提升音乐表现力。
《木鼓歌》教学设计 (2)
《木鼓歌》教案一、教案背景1.面向学生:小学2.学科:音乐3.课时:1课时二、教学课题《木鼓歌》,这是九年义务教育小学音乐第九册第六单元《欢乐的鼓声》的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1、学生能以欢快、活泼的情绪,饱满而富有弹性的声音演唱歌曲《木鼓歌》,并积极主动的参与音乐实践活动。
2、学生能积极参与小组合作活动,用身边的材料即兴创编鼓点为歌曲伴奏,体验合作学习带来的愉快感受。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学生能以欢快、活泼的情绪,饱满而富有弹性的声音演唱歌曲《木鼓歌》,并积极主动的参与音乐实践活动。
教学难点:学生能积极参与小组合作活动,用身边的材料即兴创编鼓点为歌曲伴奏,体验合作学习带来的愉快感受【教学辅助工具】1、多媒体课件2、电子琴3、一大一小两只堂鼓、四只鼓槌4、利用百度搜索找到相关图片、音乐、视频等三、教材分析1.内容分析:木鼓是佤族特有的一个鼓种,歌曲《木鼓歌》表现了佤族人民欢乐歌舞的场面,佤族人民唱起欢乐的《木鼓歌》,跳起轻快的佤族木鼓舞,尽情抒发对美好生活的热爱之情。
歌曲为一段体,羽调式。
曲调明快、跳跃、具有舞蹈性节奏。
歌曲运用了很多重复的手法,衬词的使用也增添了佤族民歌特有的味道。
歌曲表达了佤族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赞美及歌颂。
2.学情分析:这节课所面对的是五年级的学生,通过几年的音乐学习,他们已经有了较强的体验、感受、探索、创造音乐的能力,也具有一定的识谱和拍击节奏的能力。
四、教学方法这是一节以唱歌为主的音乐综合课。
本节课对学生有两个基本要求:一是要学会演唱歌曲《木鼓歌》;二是能即兴创编鼓点为歌曲伴奏。
这节课我采用创设情境法、听唱法、讨论法、自主探究、整体感知、小组合作、拓展延伸、发明创新等多种教学法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使终带着深厚的兴趣,主动参与课堂教学。
五、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多媒体放音乐,老师和学生一起跳舞。
[设计意图:师生一起跳律动舞,能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生热情。
人教版五年级音乐下册(简谱)第二单元《木鼓歌》教学设计
《木鼓歌》教案教学年级:五年级教学内容:学唱歌曲《木鼓歌》执教教师: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认识木鼓,能准确演唱歌曲。
2、能力目标:在休止符(四分休止符)处能为歌曲加一定的节奏伴奏。
3、情感目标:能用欢快的声音演唱歌曲,表现佤族人民的幸福生活。
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木鼓,准确演唱歌曲。
难点:旋律音准,多种节奏型准确。
教材分析:木鼓是佤族特有的一个鼓种,人民祖辈相传的至高无上的通天神器,被视为本民族繁衍之源头。
《木鼓歌》是一节以唱歌为主的音乐综合课,歌曲《木鼓歌》表现了佤族人民欢乐歌舞的场面尽情抒发对美好生活的热爱之情。
歌曲运用了很多重复的手法,衬词的使用也增添了佤族民歌特有的味道。
教具准备:手风琴木鼓舞视频教学过程:1、组织学生,导入新课教师播放《木鼓舞》的录象师:人民在做什么?生:人民聚在一起边敲鼓边跳舞。
师:这是云南佤族人民在跳《木鼓舞》师:佤族人民能歌善舞。
木鼓是佤族特有的一个鼓种,人民祖辈相传的至高无上的通天神器,被视为本民族繁衍之源头。
木鼓一般有三个用途:一是用来祭祀,祈祷木鼓保佑山寨五谷丰登,风调雨顺;二是用来报警,山寨放手火灾或外来侵略事件,敲响木鼓报警,召集寨人应急;三是用于歌舞娱乐。
在云南的西盟、沧源等佤族聚居的每一个村寨,都有一个或几个建在寨中高地上的竹制木鼓房。
房中放一对木鼓,左边是母木鼓,右边是公木鼓,佤族人民把制作木鼓的日子当作盛大的节日,称为“拉木鼓”,(展示木鼓图片),人们不仅跳木鼓舞,而且还唱木鼓歌,边歌边舞,场面非常热闹。
我们今天要学的“木鼓歌”就是表现了这种欢乐歌舞的场面。
教师播放歌曲(出示课题)录音。
2、学唱歌曲初听歌曲,感受歌曲欢快活泼的情绪。
练习节奏:a节奏性朗读歌词b学习歌曲第1-4小节的旋律:注意歌曲中的休止符用听唱法慢速练习。
c学习第9-12小节的旋律。
d学习第13-18小节的旋律。
e反复练习第9-18小节。
f学习第19-21小节,注意两个重复出现的乐节。
《木鼓歌》教学设计
《木鼓歌》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木鼓这一民族乐器的特点和文化内涵。
2、引导学生学唱《木鼓歌》,感受歌曲的旋律和节奏特点。
3、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兴趣和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歌曲中所表达的情感和文化意义。
(2)准确演唱歌曲的旋律和节奏。
2、教学难点(1)掌握歌曲中的复杂节奏型。
(2)唱出歌曲中民族风格的韵味。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木鼓的相关知识和歌曲的背景。
2、演示法:教师示范演唱歌曲,展示节奏的打法。
3、练习法:学生通过反复练习来掌握歌曲的演唱和节奏。
4、欣赏法:欣赏相关的音乐作品,加深对民族音乐的理解。
四、教学过程1、导入(1)播放一段具有民族特色的音乐,营造氛围。
(2)提问学生对民族音乐的了解和感受,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木鼓歌。
2、知识讲解(1)介绍木鼓: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向学生展示木鼓的外形、制作材料和用途。
讲解木鼓在民族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和象征意义。
(2)介绍歌曲背景:讲述《木鼓歌》所反映的民族生活场景和情感表达。
3、歌曲欣赏(1)播放《木鼓歌》的音频,让学生初步感受歌曲的旋律和节奏。
(2)引导学生关注歌曲的歌词,理解歌曲所传达的内容。
4、节奏学习(1)分析歌曲中的节奏特点,将复杂的节奏型进行拆分讲解。
(2)使用拍手、跺脚等方式,让学生练习节奏,感受节奏的强弱变化。
(1)教师逐句教唱歌曲的旋律,让学生跟随哼唱。
(2)注意纠正学生的音准和发声方法。
6、歌词演唱(1)学生加入歌词,完整演唱歌曲。
(2)针对演唱中出现的问题,如节奏不准确、歌词不清晰等,进行及时的纠正和指导。
7、情感表达(1)引导学生理解歌曲中蕴含的情感,如欢快、激昂等。
(2)鼓励学生通过面部表情、肢体动作等方式,更好地表达歌曲的情感。
8、拓展与创新(1)分组让学生进行歌曲的创编,如加入和声、改变节奏等。
(2)每组展示创编成果,互相评价和学习。
9、课堂总结(1)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包括木鼓的知识、歌曲的演唱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木鼓歌》教学设
计
教学目标
1.通过学唱歌曲,指导学生用欢快、活泼的情绪和富有弹性的声音演唱歌曲《木鼓歌》,从而表现出佤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热爱之情。
2.学生用打击乐器为歌曲设计伴奏,并能用多种形式演唱歌曲。
教学重、难点
1.指导学生用富有弹性的声音演唱歌曲《木鼓歌》。
2.用打击乐器为歌曲设计伴奏。
教材分析
这首歌曲表现了佤族人民欢乐歌舞的动人场面,同时也抒发了佤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热爱与赞颂。
歌曲为一段体,羽调式。
曲调明快、跳跃,具有舞蹈性节奏。
八分附点节奏、十六分音符、八分休止符和四分休止符的运用,使得整首歌曲充满了抑扬顿挫。
歌曲中具有劳动特点的节奏“”,仿佛再现了劳动中一领众和的情景,充分显示了佤族人民豪爽、粗犷的性格。
歌曲运用了很多重复的手法,衬词的运用也突显了佤族民歌特有的味道。
调式的游移是佤族文化与多民族文化融合的标志,演唱歌曲时如果能在歌曲休止的地方加入打击乐,并配以简单的舞步,会使演唱歌曲的气氛更加热烈。
教学过程(一份供任课教师参考的完整教案)
一、导入新课
1.欣赏《木鼓舞》视频,导入新课的学习。
提问:人们在做什么?
学生回答:人们聚在一起边敲鼓边跳舞……
师:这是云南佤族人民在跳《木鼓舞》。
佤族人民能歌善舞,在每个村寨,都有一个或几个建在高地上的竹制木鼓房。
木鼓分为一对,左边是母木鼓,右边是公木鼓,佤族人民把制作木鼓当作盛大的节日,称为“拉木鼓”。
佤族人民不仅跳木鼓舞,而且还唱木鼓歌,边歌边舞,场面非常热烈,我们今天学习的歌曲《木鼓歌》就表现了这种欢乐歌舞的场景。
2.学生谈欣赏视频后的感受。
教学要求:学生通过观看视频和听老师介绍,对木鼓舞有了初步的了解,从而引入本课歌曲的学习。
二、学唱歌曲
1.初次聆听歌曲《木鼓歌》。
聆听要求:注意聆听歌曲的情绪,听完以后说说你们对这首歌曲的初步感受。
学生回答:这是一首活泼欢快的歌曲……
2.再次聆听歌曲《木鼓歌》。
问题:歌曲表现的内容是什么?
学生回答:木鼓咚咚响、木鼓会唱歌、鼓声响四方、歌唱幸福生活……
师:木鼓是佤族最具代表性的打击乐器之一,是由比较坚硬的木头制成,音色清脆、明亮。
这首歌曲表现了佤族人民欢快歌舞,歌唱幸福生活的场面。
3.《木鼓歌》歌曲学习。
(1)在教师的带领下,学生分句学唱歌谱。
①①练习节奏:
②2/4
②学习歌曲第1—4小节的旋律,注意歌曲中的休止符。
第2、4、8小节用听唱法慢速练习。
③学习歌曲第9—12小节的旋律时要注意节奏的变化。
2/4
④学习歌曲第13─18小节的旋律。
注意唱准:后十六分节奏和弱拍上出现的八分附点音符。
反复练习歌曲第9─18小节。
⑤学习歌曲第19─28小节。
唱准歌曲第23─28小节中出现的四度音程和歌曲中的下滑音。
(2)学生随琴完整演唱歌谱。
4.学习歌词。
(1)学唱第一段歌词节奏,找出认为最难唱的地方。
学生说出难唱的地方,老师帮助学生解决难点。
(2)学唱第二段歌词节奏。
(3)随《木鼓歌》伴奏完整地演唱歌曲。
5.歌曲处理。
(1)歌曲中的衬词,要唱得轻巧,唱出佤族民歌特有的韵味。
结束句的演唱要先连后断,唱出佤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赞美与向往。
(2)加入打击乐器伴奏。
①学生分组设计伴奏形式,在歌曲有休止符的地方加入打击乐器(双响筒、铃鼓等)为歌曲伴奏。
②分组展示。
(3)创编歌曲律动。
分组创编简单的动作表现歌曲。
欣赏视频《木鼓歌》表演一起表演唱。
(4)为歌曲设计、安排各种演唱形式,将这首歌曲唱得更动听。
①学生采用提问或小组讨论的方式为歌曲设计多种演唱形式。
(领唱、独唱加伴奏、独唱加伴舞、齐唱、对唱)。
②学生分小组进行展示。
教学要求:学生分组设计不同的演唱形式,丰富歌曲的表现形式。
6. 随《木鼓歌》伴奏演唱歌曲。
三、课堂小结
这首歌曲表现了佤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热爱之情,刻画了佤族人民欢乐歌舞的动人场景。
通过本课的学习,同学们不仅用打击乐器为歌曲设计了伴奏,用多种形式演唱了歌曲,还为歌曲创编了简单的动作,提高了我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希望同学们课下能多了解一些佤族民歌风格的歌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