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物体系统的平衡问题
理论力学:第3 章 力系的平衡
力系平衡是静力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也是静力学最重要的内容。其中平面力系的平衡又
是重要之重要内容,平面物系的平衡又是重要之重要内容。
事实上我们已经得到力系的平衡条件(充要):
R
0,M O
0 。下面将其写成代数方程即
平衡方程,用其解决具体问题。
3.1 平面力系的平衡条件与平衡方程
受力图如图(c),列解方程:
Y 0, P cos G sin 0
P
使 P 最小,则
G sin cos
G sin cos( )
cos( ) 1,
arctan 3
3652'
Pmin
G sin
20
3 5
12kN
4
另解:(几何法) 画自行封闭的力三角形,如图(d),则
Q
G(b
e) 50b a
Hale Waihona Puke 350.0kN∴ 使起重机正常工作的平衡重为:333.3kN≤Q≤350.0kN 注:也可按临界平衡状态考虑,求 Pmin 和 Pmax。 静力学的应用:
学习静力学有何用处?——上面几个例题有所反映。
例 1:碾子问题——满足工作条件的载荷设计。
例 2:梁平衡问题——结构静态设计(一类重要工程问题)。
分由由由图图图析(((:acb)))汽:::车受平面平行力mmm系EBB(((,FFF))易) 列解000,,,方程。下shl面只给出方程:
例 4 平行力系典型题目,稳定性问题且求范围。 行动式起重机的稳定性极其重要,要求具有很好的稳定裕度,满载时不向右翻倒,空载时不 向左翻倒。已知自重 G = 500kN,最大载荷 Pmax = 210kN,各种尺寸为:轨距 b = 3m,e = 1.5m, l = 10m,a = 6m,试设计平衡重 Q,使起重机能正常工作,且轨道反力不小于 50kN。
高中物理必修二第三章—3.9动态平衡的问题
质量相等的小球A和B套在杆上,A、B间用不可 伸长的轻绳相连,用水平拉力F沿杆向右拉A使
之缓慢移动的过程中(AD )
A.A球受到杆的弹力保持不变
B.A球受到的摩擦力逐渐变小
C.B球受到杆的弹力保持不变
D.力F逐渐增大
例题7:如图所示,重为500N的人通过跨过定滑轮的 轻绳牵引重200N的物体,不计绳与滑轮间的摩擦。
二、解决动态平衡问题的方法:
1、图解法:
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画出受力示意图,并根据平衡 条件,画出平行四边形。根据力或位置的变化,判 断平行四边如何变化,再根据四边形中各边长度变 化来确定各力的大小如何变化,这种方法叫图解法。
例题1:如图所示,重物G用绳子OA悬挂于天花板下。
在绳上的B点系一段绳子BC,现对BC绳施加一水平
③确定方向变化的力的方向如何改变,以及对应的角 度变化的范围。
④根据平行四边形形状的变化,确定各力大小的变化, 和各力大小的取值范围。
2、相似三角形法:
利用力构成的平行四边形中的三角形与支撑物体的 支架、细绳、支持面等组成的三角形相似对应边 成比例的规律来判断各力变化的方法。
例题3:光滑的半球固定在水平地面上。一小球(可 看作质点)通过细绳绕过光滑的定滑轮用手拉住。 如图所示,现拉动细绳,使小球在球面上缓慢移动, 请分析移动过程中,细绳的拉力、球面的支持力如 何变化。
例题5.如图所示,一端可绕0点自由转动的长木板上方 放一个物块,手持木板的另一端,使木板从水平位置沿 顺时针方向缓慢旋转,则在物块滑离木板前:( BCD )
A.物块对木板的压力不变 B.木板对物块的支持力一直减小。 C.木板对物块的作用力先不变,后减小。 D.物块受到的摩擦力先增大后减小
建筑力学(第二版)第3章 平面力系
§ 3 - 1-2 简化结果的分析
■ (3) F′R≠0,M0≠0,原力系可以进一步简化为一个合力,如图3 -2a 所示。为此,只要将力偶M0 用一对等 值、反向、不共线的平行力F″R和FR 表示,且使FR = - F″R = F′R0 = F′R,则力偶臂 如图3 -2b 所示。若使力F″R作用于O 点,则力F′RO和F″R构成一对平衡力,可以去掉这一对平衡力,只剩下作用 于O′点的力FR。显然,力FR 就是原力系的合力,如图3 -2c 所示。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原力系简化的最后结果是 一个合力FR,其大小和方向与主矢F′R相同,合力的作用线离简化中心O 的垂直距离为
§ 3 - 2-2 平面特殊力系的平衡方程
■ 3. 平面平行力系的平衡方程
力系中各力的作用线均相互平行的平面力系称为平面平行力系。设物体受平面平行力系F1,F2,…,Fn 的作用(图 3 -13)。如选取x 轴(或y 轴)与各力垂直,则不论力系是否平衡,每一个力在x 轴(或y 轴) 上的投影恒等于 零,即∑Fx = 0 (或∑Fy =0)。于是,平面平行力系的独立平衡方程的数目只有两个,即
■ 斜梁ABC 为一楼梯的计算简图,如图3 -14a 所示。其上承受的荷载为作用于斜梁AB 中点的集中力F =600 N,作用于C 处的集中力偶M =1. 2 kN·m 及沿梁AB 长度方向的均布荷载q =1 kN/ m,l =1 m, 试求梁A,B 处的约束反力。
§ 例题
■ 例 3-12
■ 塔式起重机如图3 -15 所示。机架重W1 =700 kN,其作用线通 过塔架的中心。最大起重量W2 =200 kN,最大悬臂长为12 m, 轨道AB 的间距为4 m。平衡荷重W3 到机身中心线距离为6 m。试问 :
理论力学 陈立群 第3章 平衡问题 解答
第三章平衡问题:矢量方法习题解答3-1讨论图示各平衡问题是静定的还是静不定的,若是静不定的试确定其静不定的次数。
题3.1图解:(1)以AB杆为对象,A为固定端约束,约束力有3个。
如果DC杆是二力杆,则铰C处有1个约束力,这4个力组成平面一般力系,独立平衡方程有3个,所以是1次静不定;如果DC杆不是二力杆,则铰C和D处各有2个约束力,系统共有7个约束力,AB 杆和DC杆上的约束力各组成平面一般力系,独立平衡方程共有6个,所以,是1次静不定。
(2)AD梁上,固定铰链A处有2个约束力,辊轴铰链B、C和D各有1个约束力,共有5个约束力,这5个约束力组成平面一般力系,可以列出3个独立的平衡方程。
所以,AD梁是2次静不定。
(3)曲梁AB两端都是固定端约束,各有3个共6个约束力组成平面一般力系,而独立的平衡方程只有3个。
所以是3次静不定。
(4)刚架在A、B和C处都是固定端约束,各有3个共9个约束力组成平面一般力系,而独立的平衡方程只有3个。
所以是6次静不定。
(5)平面桁架在A处为固定铰链,B处为辊轴铰链,共有3约束力组成平面一般力系,而独立的平衡方程也有3个,因此,该平面桁架的外力是静定的。
平面桁架由21根杆组成,所以有21个未知轴力,加上3个支座反力,共有24个未知量。
21根杆由10个铰链连接,每个铰链受到平面汇交力系作用。
若以铰链为研究对象,可以列出2×10=20个平衡方程。
所以,此平面桁架的内力是24-20=4次静不定。
(6)整体在A处为固定铰链,B处为辊轴铰链,共有3约束力组成平面一般力系,而独立的平衡方程也有3个,因此,该系统的外力是静定的。
除了3个约束外力外,3根杆的轴力也是未知的,共有6个未知量。
AB梁可以列出3个平衡方程,连接3根杆的铰链可以列出2个平衡方程,共有5个方程,所以,该系统的内力是1次静不定。
3-2炼钢炉的送料机由跑车A与可移动的桥B组成,如图示。
跑车可沿桥上的轨道运动,两轮间距离为2米,跑车与操作架、手臂OC以及料斗相连,料斗每次装载物料重W=15kN,平臂长OC=5m。
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三章共点力平衡问题归纳
共点力平衡问题归纳一 知识要点:1、平衡状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缓慢”意味着每个过程可以看作平衡状态。
2、规律:0=合F 。
3、推论:①两个力处于平衡状态则这两个力等大反向。
②三个力处于平衡状态则其中任意两个力的合力与第三个力等大反向。
③N 个力处于平衡状态则其中任意一个力与剩余)(1-N 个力的合力等大反向。
4、解法:①力的合成法②力的正交分解法③正弦定理(拉米定理)法④相似三角形法⑤矢量三角形图解法二 三力静态平衡题型分类1、三个力中,有两个力互相垂直,第三个力角度(方向)已知。
方法:力的合成与分解。
【例题】如图所示,光滑半球形容器固定在水平面上,O 为球心,一质量为m 的小滑块,在水平力F 的作用下静止P 点。
设滑块所受支持力为N F 。
OF 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为θ。
下列关系正确的是A .θtan mg F =B .θtan mg F =C . θtan mg F N =D .θtan mg F N =2、三个力互相不垂直,但夹角(方向)已知 方法:正交分解法或正弦定理【例题】如图所示,一个半球形的碗放在桌面上,碗口水平,O 点为其球心,碗的内表面及碗口是光滑的.一根细线跨在碗口上,线的两端分别系有质量为m 1和m 2的小球.当它们处于平衡状态时,质量为m 1的小球与O 点的连线与水平线的夹角为α=60°两小球的质量比为2m :1m 为( )A .33B .32C .23D .223、三个力互相不垂直,且夹角(方向)未知但存在几何边长的变化关系。
方法:相似三角形法【例题】如图所示,表面光滑为R 的半球固定在水平地面上,球心O 的正上方O ˊ处有一个无摩擦定滑轮,轻质细绳两端各系一个小球挂在定滑轮上,两小球平衡时,若滑轮两侧细绳的长度分别为R l 4.22=,R l 5.21=.则这两个小球的质量之比1m ∶2m 为(不计小球大小)A .24∶1B .25∶1C .24∶25D .25∶24三 三力动态平衡题型分类题型一 特点: 1、三个力中,有一个力为恒力(大小方向均不变)2、另一个力方向不变,大小可变,3、第三个力大小方向均可变,方法:矢量三角形法分析第三个力的方向变化引起的物体受力的动态变化情况。
高中物理必修一 讲义 第3章 5 第2课时 多力平衡问题 轻绳、轻杆模型
第2课时多力平衡问题轻绳、轻杆模型[学习目标] 1.熟练运用合成法、效果分解法、正交分解法处理平衡问题(重点)。
2.知道轻绳、轻杆上弹力的区别,并能分析简单的平衡问题(重难点)。
一、多力平衡问题1.当物体受到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多个共点力时,一般要采用正交分解法。
2.用正交分解法解决平衡问题的一般步骤:(1)明确研究对象,对物体受力分析。
(2)建立坐标系:使尽可能多的力落在x、y轴上,这样需要分解的力比较少,计算方便。
(3)根据共点力平衡的条件列方程:F x=0,F y=0。
例1小王同学在家卫生大扫除时用拖把拖地,依靠拖把对地面的摩擦力来清扫污渍。
如图所示,他沿推杆方向对拖把施加40 N的推力,且推杆与水平方向的夹角θ=37°时,刚好可以匀速推动拖把。
已知拖把质量为1 kg,g取10 m/s2,sin 37°=0.6,cos 37°=0.8,求:(1)拖地时地面对拖把的支持力;(2)拖把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例2如图所示,物体的质量m=4.4 kg,用与竖直方向成θ=37°的斜向右上方的推力把该物体压在竖直墙壁上,并使它沿墙壁在竖直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
工程力学b215魏媛第三章
例10: 已知:P 5kg ABC 300
l
求:杆BC 所受的力 解: 方法一 对AB杆及电机
B
l 2
A
P
Fx 0
Fy 0
S B cos30 RAcos30 0
S Bsin 30 RAsin 30 P 0
C
A
RA
P
SB
B
© 2008.Wei Yuan. All rights reserved.
已知:AB l , m , 45 例7: 求:A、B 处约束反力
m
A
B
解: 对AB杆
m
B
B
0
m
A
RA
RAlcos m 0
NB
解得:RA N B
2m l
© 2008.Wei Yuan. All rights reserved.
F 0 x Fy 0 M o F 0
平衡方程基本形式
© 2008.Wei Yuan. All rights reserved.
例1: 已知:AC 3l , P , m , 45 求:A、B 处约束反力
m
A
P
B
C
l
l
l
© 2008.Wei Yuan. All rights reserved.
解得: S B RA P 5kg
© 2008.Wei Yuan. All rights reserved.
3、 三力矩式
m A F 0 mB F 0 mC F 0
B
C
FR
高中物理平衡问题教案
高中物理平衡问题教案
学科:物理
年级:高中
课题:平衡问题
时间:80分钟
教学目标:
1.了解平衡的概念和条件
2.掌握平衡问题的解题方法
3.应用平衡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1.平衡的概念和条件
2.平衡问题的解题方法
教学难点:
1.应用平衡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1.教案、课件
2.平衡问题的练习题
3.实验器材:不同重量的物体、吊钩、弹簧测力计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介绍平衡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平衡问题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讲解(20分钟)
1.讲解平衡的条件:合力为零,合力矩为零
2.介绍平衡问题的解题方法:分解力,建立坐标系等
三、实验操作(20分钟)
1.教师展示实验:使用吊钩和弹簧测力计测量物体的重量
2.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操作:测量不同重量的物体的重量并记录数据
四、练习(20分钟)
1.布置平衡问题的练习题,让学生尝试解答
2.学生互相讨论和解答问题,教师在一旁指导和解释
五、总结(10分钟)
1.回顾本节课的内容,强化学生对平衡问题的掌握
2.展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应用平衡原理解决
六、作业(5分钟)
布置作业:完成平衡问题的习题,加深对本节课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应该对平衡问题有了更深入的认识,掌握了解决平衡问题的方法。
同时,也希望学生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加深对物理学概念的理解。
第3节 考虑摩擦时物体系统的平衡问题
平衡方程的应用
第三节
考虑摩擦时物体系统的平衡问题
摩擦:一个物体沿另一个物体接触表面有相对运动 或相对运动趋势时而受到阻碍的现象,称为摩擦现 象,简称为摩擦。 摩擦分类:静摩擦和动摩擦。 静摩擦 研究表明,当物体处于相对静止时,静摩擦力 由平衡方程确定,其大小随主动力的变化而变化, 并且在如下范围之内:
(2)
列摩擦力的补充方程
F1 f F N1 F N1 tan m (3)
联立 (1)、(2)、(3) 得
F P1 G tan f 1 f tan G tan( m )
第三章
平衡方程的应用
2)求FP的上限FPmax:设FPmax = FP2,这时静摩擦力 F2 的方向应沿斜面向下,取坐标轴如图,列平衡方程
2)取杠杆OAB为研究对象,受力分析,列平衡方程:
M O ( Fi ) 0
i 1
n
F P a F c F N b 0
FP
Gr b ( c) 解得 aR f FP是按临界状态求得的最小值, Gr b FP ( c) 制动鼓轮的力必须满足的条件为 aR f
第三章
平衡方程的应用
1)求FP的下限FPmin:设FPmin = FP1,这时静摩擦力 F1 的方向应沿斜面向上,取坐标轴如图,列平衡方程
F ix 0
n
F iy 0
i 1
i 1 n
F P1 cos G sin F1 0
(1)
F P1 sin G cos F N1 0
F ix 0
n
F iy 0
i 1
i 1 n
F P2 cos G sin F 2 0
《工程力学第三章》PPT课件
FA= y - l- l xFW+F2Q
h
15
平面力系的平衡条件与平衡方程
平面一般力系的平衡条件与平衡方程-例题 1
FTB=FWlxs+ iF nQ2l=2FlWxFQ
解: 3.讨论 由结果可以看出,当x=l,即电动机移动到吊车大梁 右端B点处时,钢索所受拉力最大。钢索拉力最大值为
因此,力系平衡的必要与充分条件是力系的主矢和对任意一 点的主矩同时等于零。这一条件简称为平衡条件
满足平衡条件的力系称为平衡力系。 本章主要介绍构件在平面力系作用下的平衡问题。
h
8
平面力系的平衡条件与平衡方程
平面一般力系的平衡条件与平衡方程
对于平面力系,根据第2章中所得到的主矢和主矩 的表达式,力系的平衡条件可以写成
吊 车 大 梁 AB 上 既 有 未 知 的 A 处 约 束力和钢索的拉力,又作用有已知的 电动机和重物的重力以及大梁的重力。 所以选择吊车大梁AB作为研究对象。 将吊车大梁从吊车中隔离出来。
h
12
平面力系的平衡条件与平衡方程
平面一般力系的平衡条件与平衡方程-例题 1
解: 1.分析受力
建立Oxy坐标系。 A处约束力分量为FAx和FAy ;钢 索的拉力为FTB。
平面一般力系的平衡条件与平衡方程-例题 1
解: 2.建立平衡方程
Fx=0
MAF= 0
- F Q2 l- F W xF T Blsi= n0
FTB=FWlxs+ inFQ2l=2FlWxFQ
FAxFTBco= s0
Fy=0
F A= x 2F W x lF Q l co= s3 3 0 F lW xF 2 Q
高中物理新教材同步 必修第一册第3章 专题强化 整体法和隔离法在受力分析及平衡中的应用
专题强化整体法和隔离法在受力分析及平衡中的应用[学习目标] 1.知道整体法和隔离法,能灵活运用整体法和隔离法处理问题。
2.能够用整体法和隔离法处理共点力作用下多个物体的平衡问题(重难点)。
一、整体法和隔离法在受力分析中的应用1.整体法就是把几个物体视为一个整体,受力分析时,只分析这一整体之外的物体对整体的作用力(外力),不考虑整体内部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内力)。
2.隔离法就是把要分析的物体从相关的物体系统中隔离出来,只分析该物体以外的物体对该物体的作用力,不考虑该物体对其他物体的作用力。
3.(1)当只涉及系统而不涉及系统内部某些物体的力和运动时,一般可采用整体法。
(2)为了弄清系统内某个物体的受力和运动情况,一般可采用隔离法。
(3)对于连接体问题,多数情况既要分析外力,又要分析内力,这时我们可以采取先整体(解决外力)后隔离(解决内力)的交叉运用方法,当然个别情况也可采用先隔离(由已知内力解决未知外力)再整体相反的运用顺序。
例1如图所示,直角三棱柱A放在水平地面上,光滑球B放在三棱柱和竖直墙壁之间,A 和B都处于静止状态。
(1)试分别画出A、B及A、B作为一个整体的受力示意图;(2)求A对地面的压力的大小与A、B重力大小之间的关系。
答案见解析解析(1)隔离A为研究对象,它受到重力G A、B对它的压力F BA、地面支持力和地面对它的摩擦力,如图甲所示。
隔离B为研究对象,它受到重力G B、三棱柱对它的支持力F AB、墙壁对它的弹力F N1,如图乙所示。
以A、B整体作为研究对象,整体受到重力G A+G B、墙壁对其弹力F N1、地面支持力和地面对其摩擦力,如图丙所示。
(2)以A、B整体为研究对象,F N=G A+G B由牛顿第三定律,A对地面的压力F N′等于F N,则F N′=G A+G B故A对地面的压力的大小等于A、B重力大小之和。
例2(2023·濮阳一高高一期中)如图所示,物块A、B处于静止状态,已知竖直墙壁粗糙,水平地面光滑,则物块A和B的受力个数分别为()A.3和3 B.3和4C.4和4 D.4和5答案 B解析由整体分析可知,A、B整体受到地面向上的支持力、重力,墙壁对A、B无弹力;分别隔离A、B分析:A受重力、B对A的支持力和B对A的摩擦力共3个力;B受重力、A对B的压力、A对B的摩擦力、地面对B的支持力共4个力,故B正确,A、C、D错误。
物体的平衡和不平衡
物体的平衡和不平衡物体的平衡是指物体受力平衡的状态,不平衡则是指物体受力不平衡的状态。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遇到物体的平衡和不平衡情况,例如平衡的书架、倾斜的塔楼等。
本文将以物体的平衡和不平衡为主题,探讨物体平衡的条件以及不平衡造成的原因和后果。
一、物体平衡的条件要使一个物体平衡,必须满足以下条件:1. 力的平衡:物体上的合力为零。
根据牛顿第一定律,当合力为零时,物体将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2. 力的角平衡:物体上的合力矩为零。
合力矩是指物体上所有作用力的乘积与它们到一个固定点的距离的乘积之和。
当合力矩为零时,物体将保持平衡。
例如,考虑一个平衡的书架,书架上有几本书。
当书架平衡时,书架上作用的合力为零,即重力与支持力相等。
此外,合力矩也必须为零,即重力矩与支持力矩相等。
二、物体不平衡的原因和后果物体出现不平衡的情况主要归结为以下几个原因:1. 力的不平衡:物体上的合力不为零。
当物体受到不平衡的合力作用时,将引起加速度,物体将发生运动或改变现有的运动状态。
2. 力的角不平衡:物体上的合力矩不为零。
当物体上的合力矩不为零时,将引起物体的旋转运动或改变现有的旋转运动状态。
例如,考虑一个倾斜的塔楼。
当塔楼倾斜时,塔楼上作用的合力矩不为零。
这将导致塔楼旋转或倒塌的风险。
物体不平衡造成的后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运动状态的改变:不平衡力会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使物体产生加速度,并可能导致物体运动或改变现有的运动方向。
2. 旋转状态的改变:不平衡力矩会改变物体的旋转状态,使物体发生旋转运动或改变现有的旋转方向。
3. 破坏和伤害:物体失去平衡后可能引发破坏和伤害。
例如,当一个不平衡的悬挂物摆动时,它可能撞击周围的物体,导致物体损坏或人员受伤。
三、保持物体平衡的方法为了保持物体的平衡,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法:1. 调整物体的重心:通过调整物体的重心位置,使其与支撑物的垂直线重合,以保持物体的平衡。
2. 增加支点:在物体的底部添加支点,以提供附加的支持和稳定性,来保持物体的平衡。
第3章 静力学平衡问题
第3章 静力学平衡问题 §3.1 平衡与平衡条件一、平衡的概念物体的平衡,在工程上是指物体相对于地面保持静止或作匀速直线运动的状态。
平衡是相对于确定的参考系而言的。
静力学所讨论的平衡问题可以是单个刚体,也可以是由若干个刚体组成的刚体系统。
刚体或刚体系统是否平衡取决于作用在其上的力系。
二、平衡条件要使物体保持平衡状态,作用在其上的力必须满足一定的条件,这种条件我们称为力的平衡条件。
从效应上看,物体保持平衡应是既不移动,又不转动。
因此,力系的平衡条件是,力系的主矢和力系对任一点的主矩等于零。
其解析表达式称为平衡方程。
§3.2 平面力系的平衡方程一、平面力系的平衡方程1)基本形式⎪⎩⎪⎨⎧=∑=∑=∑0)(000F M Y X2)二矩式⎪⎩⎪⎨⎧=∑=∑=∑0)(0)(0F F B A M M X 附加条件为:A 、B 两点连线不垂直于x 轴3)三矩式⎪⎩⎪⎨⎧=∑=∑=∑0)(0)(0)(F F F C B A M M M 附加条件为:A 、B 、C 三点不共线特殊力系的平衡方程 1)共线力系:=∑i F2)平面汇交力系:⎩⎨⎧=∑=∑00Y X3)平面力偶系: 0i m =∑4)平面平行力系: )//( 0)(0轴y M Y i o F F ⎩⎨⎧=∑=∑§3.3 空间力系的平衡方程一、空间力系的平衡方程其基本形式的平衡方程为:ΣX=0 ΣM x(F)=0ΣY=0 ΣM y(F)=0ΣZ=0 ΣM z(F)=0必须指出,空间一般力系有六个独立的平衡方程可以求解六个未知量。
具体应用时,不一定使3个投影轴或矩轴互相垂直,也没有必要使矩轴和投影轴重合,而可以选取适宜轴线为投影轴或矩轴,使每一个平衡方程中所含未知量最少,以简化计算。
此外,还可以将投影方程用适当的力矩方程取代,得到四矩式、五矩式以至六矩式的平衡方程。
使计算更为简便。
几种特殊力系的平衡方程1)空间汇交力系ΣX=0ΣY=0ΣZ=02)空间力偶系ΣM x(F)=0ΣM y(F)=0ΣM z(F)=03)空间平行力系(若各力//z轴)ΣZ=0ΣM x(F)=0ΣM y(F)=04)平面任意力系(若力系在Oxy平面内)∑X==∑YM(=∑F)z§3.4 平衡方程的应用一、一般应用举例例3-1,例3-3,例3-4,例3-5(改求起重机不翻平衡块的重量就应是多少?),例3-6,例3-7 补充:已知:带轮D :D1=400 mm ,FT=2000 N ,Ft=1000 N ;齿轮C :D2=200 mm ,a=20° 求:齿轮C 的啮合力Fn ,轴承A 、B 的约束力FA 、FB轴承A 、B 的约束力FA 、FB 就是圆轴受支座中圆孔的约束力,圆孔销钉就是固定铰链两个分力 为说明两分力方向,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Oxyz ?y 轮轴线,z 轴铅直,Oxy 是水平面,三轴垂直 轴承支座表示方法(下图),其约束两分力为xz 方向,用F Ax 、F Az 和F Bx 、F Bz ,或X A 、Z A 和X B 、Z B 侧视图(将轮轴及其受力投影到Oxz 平面上)受力图,没有画轴承A 、B 的约束力,因为没有解除这两个轴承约束=B M ∑02cos 2221t 1T =⨯⨯⨯D F D F D F n a --2000×200-1000×200-Fncos20°×100=0 Fn=2130 N主视图(将轮轴及其受力投影到Oyz 平面上)受力图,其中Fnz=Fncos20°=2130×0.9396=2000 N因主动力Fnz=2000 N 作用点到A 、B 两个支座距离相同,方向向上显然,与之平衡的两支座约束力大小相等,实际方向向下,和受力图所画的方向相反,所以N10002N 20002-====--nzB A F Z Z俯视图(将轮轴及其受力投影到Oxy 平面上) 受力图,其中Fnx=Fnsin20°=2130×0.3420=729 NΣMA=0 -(FT+Ft)×0.15+Fnx ×0.25-XB ×0.5=0 -(2000+1000)×0.15+729×0.25-XB ×0.5=0 XB=-536 NΣFx=0 -FT-Ft+XA-Fnx+XB=0 -2000-1000+XA-729+(-536)=0 XA=4265 N 结论:Fn=2130 NXA=4265 N ; XB=-536 N ZA=-1000 N ; ZB=-1000 N 小结:①轮轴类部件平面解法:1.侧视图求未知主动力 2.主视图求铅直向约束力 3.俯视图求水平向约束力在每一视图上,使用平面力系力的投影方程和力矩平衡方程求解未知力 ②皮带拉力,无论倾斜与否,总是和轮缘相切,对轮轴的力矩等于拉力乘以半径齿轮啮合力一定和其分度圆不相切,对轮轴的力矩=啮合力×cosa ×半径(啮合力×cosa=圆周方向分力)③侧视图上没有画轴承A 、B 的约束力,因为没有解除两个轴承约束(若画有XA 、ZA 和XB 、ZB 四力) 不能用ΣFx=0,-FT-Ft-Fnsina=0求Fn ,因为在x 方向,实际上还有XA 、XB 两力的投影 二、重心1、物体的重心物体的重量(力):物体每一微小部分地球引力的合力。
第3章平衡问题2职业规划求职职场实用文档
ppt/56
(4)取节点D,画受力图;
最后取节点B,可用于校核计算结果。
ppt/56
截面法举例
例 :已知P1=10KN,P2=7KN,各杆长度均为1m 。 求1、2、3号杆的内力。
解:(1)取整体,画受力图; 求约束反力:
解得
解得
ppt/56
(2)用截面法,取桁架左边 部分,画受力图; 列平衡方程求解:
第3章平衡问题2职业规 划求职职场实用文档
2020年6月6日星期六
ppt/56
第3章 平衡问题
平衡方程(重点:平面力系)
空间力系:一般力系、汇交力系、力偶系、平行力系; 平面力系:一般力系、汇交力系、力偶系、平行力系。 刚体系统平衡问题的求解方法。
平面简单桁架的内力计算
杆系结构、平面桁架;求内力的节点法、截面法; 判断杆件内力是否为零的定性分析方法。
节点法或截面法是整体和局部分析相结合的典范。有时, 也可以将节点法或截面法联合应用。
ppt/56
关于节点法与截面法的几点说明
如果需要计算平面桁架中全部杆件的内力,应采用节点法 求解。
由于平面桁架节点的受力为平面汇交力系,最多可以写两 个独立平衡方程,因此,采用节点法求解时,在每次取出 的节点上最多只能包含两个未知力。
法。
ppt/56
杆件横截面上的内力及其正、负号
桁架中各杆件均为二力杆,杆件两端的外力大小相等、方 向相反、沿杆件的轴线方向,这样的外力称为轴向外力。
在轴向外力作用下,杆件横截面上的内力合力N也沿轴向 ,简称为轴力,其大小等于加在杆件两端的外力。轴向外 力有两种:拉力和压力,工程上规定:与拉力对应的轴力 为正,与压力对应的轴力为负。
第3章力系的平衡条件和平衡方程
1第3章 力系的平衡条件与平衡方程平面力系的平衡条件与平衡方程3.1.1 平面一般力系的平衡条件与平衡方程若是一个平面一般力系的主矢和力系对任一点的主矩同时都等于零,物体将不会移动也不会转动,则该物体处于平衡状态。
力系平衡的充分必要条件:力系的主矢和力系对任一点的主矩都别离等于零,即 110()0i nR i nO O ii F F M M F ==⎫==⎪⎪⎬⎪==⎪⎭∑∑平衡条件的解析式: 11100()0nix i niy i n O i i F F M F ===⎫=⎪⎪⎪=⎬⎪⎪=⎪⎭∑∑∑ 或00()0x y OF F M F ⎫=⎪⎪=⎬⎪=⎪⎭∑∑∑ 平面一般力系的平衡方程该式表明,平面一般力系的平衡条件也可叙述为:力系中各力在任选的坐标轴上的投影的代数和别离等于零,和各力对任一点的矩的代数和也等于零。
平面汇交力系:2平面汇交力系对平面内任意一点的主矩都等于零,即恒知足()0OMF ≡∑物体在平面汇交力系作用下平衡方程:00x yF F ⎫=⎪⎬=⎪⎭∑∑例题3-1 图所示为悬臂式吊车结构图。
其中AB 为吊车大梁,BC 为钢索,A 处为固定铰支座,B 处为铰链约束。
已知起重电动机E 与重物的总重量为PF (因为两滑轮之间的距离很小,PF 可视为集中力作用在大梁上)梁的重力为QF 已知角度30θ=。
求:一、电动机处于任意位置时,钢索BC 所受的力和支座A 处的约束力;二、分析电动机处于什么位置时。
钢索受力最大,并肯定其数值。
3解:一、选择研究对象以大梁为研究对象,对其作受力分析,并成立图示坐标系。
成立平衡方程取A 为矩心。
按照 ()0A M F =∑sin 02Q P TB lF F x F l θ-⨯-⨯+⨯=222sin 2sin 30P Q P Q P TB QlF x F F x F l F x F F l l l θ⨯+⨯+===+ 由xF =∑cos 0Ax TB F F θ-=2()cos303()2QP P Ax Q F F x F x F F l l =+=+由yF =∑sin 0Ay Q P TB F F F F θ---+=4122[()]2Q P Ay Q P TB Q P Q P F F x F F F F F F l F l xF l =--+=--++-=-+由 2P TB QF x F F l =+ 可知当x l =时钢索受力最大, 其最大值为 22P TB Q P QF lF F F F l =+=+在平面力系的情形下,力矩中心应尽可能选在两个或多个未知力的交点上,这样成立的力矩平衡方程中将不包括这些未知力;坐标系中坐标轴取向应尽可能与多数未知力相垂直,从而这些未知力在这一坐标轴上的投影等于零,这样可减少力的平衡方程中未知力的数量。
热力学基础 第三章 相平衡.
φ-1个等式 φ-1个等式
μ1α=μ1β=μ1γ……μ1φ
μ2α=μ2β=μ2γ……μ2φ
……
μSα=μSβ=μSγ……μSφ
∵μB
=μBo + RT lnXB
∴μ1αo+ RTαlnX1α=μ1βo + RTβlnX1β 。。。。。
共S(φ-1)个X的关系式
(4) X1α+X1β+X1γ+…+X1φ=1
MN段:液态水,f=2
N 点:汽,水两相平衡,f=1
l
NO段:水蒸气,f=2
P
M
N O
s
A
O
g
T
三、若干单元相图示例
很多材料是以多种晶型存在的,而且晶型
之间在适宜条件下可以进行相互转变,该现 象称为同质多晶现象。在单组分体系中,同质 多晶也称同素异形体(或称变体)。
一种晶型转变成另一种形式的变体称为同 质多晶转变也可称为多晶(多形)转变。从热 力学角度看,一组同质多晶的变体中那一种 晶型是稳定的,应由它们的自由焓决定,自 由焓低的晶型是稳定的。材料具有多晶转变 的例子很多。金刚石与石墨是一个典型的例 子。
(1)除X外,只考虑T和P, f = K-φ+2,如考虑 磁场,电场,重力场,则f = K-φ+ n ,n为X外的 强度因素个数。如指定了P或T,则f=K-φ+1。
(2)如果某个相中某些组分没有,这仍不影响 相律。如总变数(3)中几个组成没有,则在关 系式(3)中,就相应少几个等式,相互抵消, 不影响相律。
•
=3 三相共存.
左下是气相, f=2 右上是固相, f=2
水的相图
p D
l
中间是液相, f=2 2.210 7 Pa
第三章 物体系统的平衡(黄安基书) (2)
课程:理论力学
第三章
物体系统的平衡问题
§3-1 物体系统的平衡问题
物体系:由几个物体通过一定的约束方式联系在 一起的系统。
2 kN/m D E 2m 2.5m 1.5m 4.5m G
20 kN
A B 3m 3m 1.5m C
10 kN
课程:理论力学
第三章
物体系统的平衡问题
1. 内力和外力 外力:系统以外的物体给所研究系统的力。
A E q B D F
FC
C
2 MC (F ) 0, Fa 1.5qa 3FAy FAxa 0
解得
FAy F 1.5qa 3FAy 5500 N
课程:理论力学
第三章
物体系统的平衡问题
再取AEB为研究对象,考虑到DE为二力杆,AEB FAy 受力如图所示。
课程:理论力学
第三章
物体系统的平衡问题
木桁架节点
榫(sun)接
课程:理论力学
第三章
物体系统的平衡问题
钢桁架节点
焊接
铆接
课程:理论力学
第三章
物体系统的平衡问题
钢筋混凝土桁架节点
刚接
课程:理论力学
第三章
物体系统的平衡问题
4、桁架分析目的 (1) 截面形状和尺寸设计 (2) 材料选取 (3) 强度校核 二、模型的建立 屋架结构的简化
的受力情况,画出受力图。
根据受力图的力系类型,可知各有几个独立的平 衡方程,如平面一般力系有三个独立的平衡方程等。 总计独立平衡方程数,与问题中未知量的总数 相比较。 若未知量总数超过独立的平衡方程总数,则问 题是超静定的。
课程:理论力学
第三章
物体系统的平衡问题
物体的平衡和不平衡状态
物体的平衡和不平衡状态在物理学中,平衡是指物体处于稳定的状态,不受任何外力或扭矩的影响。
而不平衡则表示物体受到外力或扭矩的作用,导致其运动状态或形状发生变化。
本文将探讨物体的平衡和不平衡状态及其相关的理论和实际应用。
一、平衡状态1. 静态平衡静态平衡是指物体在不受到外力作用的情况下保持静止。
当物体处于静态平衡时,其合力和合力矩都为零。
合力矩为零意味着物体所受的扭矩均衡,不会使物体产生转动。
例如,一本书放在平面上的情况下,无论它如何摆放,只要不受到外力干扰,它将保持静止。
2. 动态平衡动态平衡是指物体在受到外力作用时,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者匀速转动。
物体在动态平衡状态下,合力不为零,但合力矩仍为零。
这是因为物体所受外力的作用点和作用线都通过物体的质心。
例如,当我们乘坐一个行驶的火车时,火车虽然受到外界的推动力,但由于乘客与座位之间的摩擦力和重力的平衡,我们能够保持相对静止。
二、不平衡状态不平衡状态是指物体受到外力或扭矩的作用,导致其位置或形状发生变化的状态。
1. 位移平衡位移平衡是指物体受到一个或多个作用力,使其整体发生位移,但保持整体平衡。
例如,当我们用手推动一辆自行车时,车辆会向前运动,但其整体结构保持稳定。
2. 旋转平衡旋转平衡是指物体受到一个或多个作用力或扭矩,使其产生旋转运动,但整体仍保持平衡。
例如,当我们用手快速旋转一个陀螺时,陀螺会绕着自己的轴旋转,但它能够保持平衡不倒下。
三、物体平衡与力矩物体平衡的关键是力矩的平衡。
力矩定义为力乘以力臂,也可以理解为力对物体产生的转动效果。
当物体处于平衡状态时,合力矩为零。
合力矩为零意味着物体所受的扭矩平衡,不会使物体发生转动。
理解力矩的平衡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计算:ΣM = 0。
这里ΣM表示合力矩,等于每个力产生的矩的代数和。
我们也可以通过观察物体受力的作用点和作用线的位置来判断物体是否平衡。
如果所有外力的作用点都通过物体的质心,并且作用线平行于物体表面或通过物体轴心,那么物体将处于平衡状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 物体系统的平衡问题
§3–1静定与静不定问题的概念
知识回顾: 平面汇交力系 平面力偶系 平面平行力系
Fx 0 Fy 0
两个独立方程,只能求两个独立未知数。
§3–2物体系统的平衡问题分析
[例1] 已知:OA=R, AB= l , 当OA水平时,冲压力为P时, 求:①M=? ②O点的约束反力? ③AB杆内力? ④冲头给导轨的侧压力?
解:(1)以B为研究对象:
显然是平面汇交力系.
X 平衡的条件是 0 Y 0
P FB cos
1m 1m B FAy A
q F'Bx F'By
F
x
0
FAx FBx 5 KN
FAx
MA
m A (F ) 0
M A 3FBx 2FBy q 1 1.5 0
F
M A 9KNm
0
FAy FBy q 1 0
FAy 10.67KN
29
第三章 物体系统的平衡问题
§3–3考虑摩擦时的物体平衡问题 二、摩擦角和自锁
1、摩擦角 当物体处于平衡的临界状态时, 全约束反力与法线间的夹角的最大 值 f 称为摩擦角。
Fmax f s FN fs tan f FN FN
★处于平衡状态的三个力 应符合力的三角形法则!
G
f FR
F
y
0
FAy FC FE q 2 P sin60o 0
FAy 10.67KN
21
第三章 物体系统的平衡问题
§3–3考虑摩擦时的物体平衡问题
什么是摩擦?
由于接触面凹凸不平与材料分子间的黏附作用,使物体沿 接触面有运动或运动趋势时,产生的一种阻碍物体运动的现 象。
22
F FN
F tan FN
FP F
28
第三章 物体系统的平衡问题
§3–3考虑摩擦时的物体平衡问题 二、摩擦角和自锁
1、摩擦角 F随FP增大到极限值Fmax,不 会再增大。FP再增大,物体则马 上向右运动。这种要动还未动的 状态称为临界状态,是一种平衡 状态! 这时的FN与Fmax的合力系为全约束反力 (全反力)FR
q 32 P1 3 P2 m 6FA sin 0 2
mB ( F ) 0
F
FA 2604 .2kN
q C P2
x
0
FBx P .5kN 1 FA cos 562
m P1
B 1m FBy FBx
12
F
y
0
A
FA
4m
FBy FA sin P2 3q 0
FB 50 2 70.7kN
10
§3–2物体系统的平衡问题分析
以整体为研究对象: 1m
q
D
M
C
P E FB B
F
x
0
3m
FAy A 2m
FAx P cos45o 4q 0
FAx 129.3 KN
FAx MA
1.5m
1.5m
M
A
(F ) 0
M A 5FB 8q M 3.5P sin 45o 1.5P cos45o 0
FAy 3.5kN
9
§3–2物体系统的平衡问题分析
[例3] 已知:M=40KNm,P=100KN, q= 50KN/m , 求:A处的反力。 D M FCy 1m C P C
q
3m A 2m
FCx E B 1.5m 1.5m E
P FB
B
解: 以BC为研究对象:
M
C
(F ) 0
3FB P 1.5 2 0
B
q
FC C
A 1m
解:以BC为研究对象:
F
x
B
0
(F ) 0
FBx 0
q 12 2FC 0 2
M
FC 0.5KN
F
y
0
FBy FC q 1 0
FBy 1.5KN
8
§3–2物体系统的平衡问题分析
[例2] 已知:M=10kNm, q= 2kN/m , 求:A、C 处的反力。
1、摩擦力定义 物体在接触面有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时一般都存
在相互的阻碍作用。这种阻碍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的
力称为摩擦力。
25
第三章 物体系统的平衡问题
§3–3考虑摩擦时的物体平衡问题 一、滑动摩擦
2、摩擦力与主动力的关系
在这个试验中,弹簧称的读数会如何变化?
26
第三章 物体系统的平衡问题
§3–3考虑摩擦时的物体平衡问题 一、滑动摩擦 静摩擦因素
FC
m
F'Dy
mB ( F ) 0
2FC 4FDy q 1 0.5 m 0
FC 25KN
FC FBy q 1 FDy 0
FBy 15.67KN
17
F
y
0
q
C
1m A 以AB为研究对象: 1m B 3m 1m 1m
m
60o D 2m
P E
FP
30
第三章 物体系统的平衡问题
FA
Fox P tan
FB FN
F
y
0
FA cos Foy 0
Foy P
[负号表示力的方向与图中所设方向相反]
7
§3–2物体系统的平衡问题分析
[例2] 已知:M=10KNm, q= 2KN/m , 求:A、C 处的反力。
M
q
C B 1m 1m 1m FBx
FBy
2m A D 1m B
解:
m A (F ) 0
2FCx 2.3 P 0
FCx 2.3kN
FCy
C P
F
FCx
x
0
FAx FCx 2.3kN
F
y
0
FAy FCy P 0
(1)
14
§3–2物体系统的平衡问题分析
以BC为研究对象: 1m A 2m D 1m B
M A 227.9 KNm
F
y
0
FAy FBy P sin45o 0
FAy 0
11
§3–2物体系统的平衡问题分析
[例4] 已知:P1=1000kN, P2=2000kN, m=1000kNm, q=1000kN/m, 求: A、B 处的反力及BC杆对铰C的约束力。
解:
以整体为研究对象:
FDy FE P sin60o 0
Fy 0
FDy 2.5 3 KN 16
§3–2物体系统的平衡问题分析 q m
C
1m A 以BD为研究对象: FBx 1m B 3m 1m 1m 2m FBy q D F'Dx B C 60o D 1m 1m P E
F
x
0
FBx FDx 5KN
Y 0 X 0
P FB cos 0
FN FB sin 0
FN P tan
6
§3–2物体系统的平衡问题分析
再以轮O为研究对象:
M
O
(F ) 0
Foy
FA cos R M 0
M PR
Fox
X 0
Fox FA sin 0
M
q
C
B 1m 1m 1m FBx
FBy
B FAy
q
FC C q F'Bx B
A 1m
以AB为研究对象:
x
0
(F ) 0
FAx FBx 0
FAx
A MA
M
F'By
M
A
2FBy q 1 1.5 M M A 0
M A 4kNm
F
y
0
FAy FBy q 1 0
18
y
§3–2物体系统的平衡问题分析
[例7] 已知:m=30KNm,P=10KN, q= 5KN/m , 求:A、C 、E处的反力。
q
m
P 60o D 1m 1m FDy 60o P E
C 1m A 1m B 3m 1m 1m 2m
FE E
解:
以DE为研究对象: FDx
2FE P sin60o 1 0
第三章 物体系统的平衡问题
§3–3考虑摩擦时的物体平衡问题
摩擦有利的一面
23
第三章 物体系统的平衡问题
§3–3考虑摩擦时的物体平衡问题
摩擦不利的一面
a.功率损耗
b.发热 c.磨损 动摩擦
摩擦的分类
滑动摩擦 滚动摩擦
静摩擦
24
第三章 物体系统的平衡问题
§3–3考虑摩擦时的物体平衡问题 一、滑动摩擦
第三章 物体系统的平衡问题
§3–2物体系统的平衡问题分析 物体系统(物系):
由若干个物体通过约束所组成的系统。
[例]
外力:外界物体作用于系统上的力叫外力。 内力:系统内部各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叫内力。
4
第三章 物体系统的平衡问题
§3–2物体系统的平衡问题分析
物系平衡问题的特点:
①物体系统平衡,物系中每个单体也是平衡的。 ②每个单体可列3个(平面任意力系)平衡方程, 整个系统可列3n个方程(设物系中有n个物体)。 解题步骤 ① 选研究对象 ② 画受力图(受力分析) ③ 列平衡方程(选坐标、取矩点)。 ④ 解方程求出未知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