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与科学相得益彰之大自然的启示作文指导(陈淑芬)分析共53页

合集下载

2011年高考福建卷作文题解析及佳作点评

2011年高考福建卷作文题解析及佳作点评

2011年高考福建卷作文题解析及佳作点评作者:福建温志成来源:《作文成功之路·上旬刊》 2011年第10期【文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或记叙文。

(70分)中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说:“我的工作让我常晒太阳,呼吸新鲜的空气,这使我有个好身体。

我梦见我种的水稻长得像高粱那么高,穗子像扫把那么长,颗粒像花生米那么大,我和我的朋友,就坐在稻穗下乘凉。

”要求:(1)必须符合文体要求;(2)角度自选;(3)立意自定;(4)题目自拟;(5)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题解】材料截取杂交水稻专家袁隆平的两段言论,引导考生在关注入文的同时也关注科学,传达出一种朴素的生命观和价值观。

文题材料可分为两部分去理解。

前一部分提到“常晒太阳”本身是艰辛的体力劳动,但袁隆平却觉得可以“呼吸新鲜的空气”,有“好身体”,将艰难困苦当做对自己的一种锻炼,体现的是“脚踏实地”的务实精神以及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后一部分的关键字是“梦”,“穗子像扫把那么长,颗粒像花生米那么大”是袁隆平对心愿的形象表达;“我和我的朋友,就坐在稻穗下乘凉”象征着袁隆平希望杂交水稻走向世界,一方面为世界人民造福,一方面为国家创造价值,同国人共享这一伟大成果。

这一段体现出一个科学家“仰望星空”的追求以及其所拥有的美好梦想。

理清题意后,立意角度也就水到渠成了。

如果把“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成就与梦想、快乐结合起来,可以看出一个人只有敬业、乐业、爱业,才能把艰苦的劳动看成是一种乐趣;态度决定高度,学会从工作中寻找乐趣,将工作与兴趣结合的人生才是美好的人生等。

如果从袁隆平的梦想入手,可以看出科学也需要有梦想(想象力);梦想照亮人生路;梦想催人奋进;梦想有多大信念就有多高等。

如果将两者结合起来看,可提炼出科学既要异想天开(仰望天空)又要脚踏实地;乐观是梦想的助推力;带着梦想上路苦也乐;梅花香自苦寒来;梦想编织生命之帆;良好的心态与人生理想;有梦想更要有辛勤的付出及执著的工作态度等。

大自然赐予人类的爱-备战2024年高考语文作文写作终极指导

大自然赐予人类的爱-备战2024年高考语文作文写作终极指导

2024届高考作文终极版14:大自然赐予我们的爱试题呈现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鸢尾》说:“这都是大自然赐予我们的爱啊,这样的爱,已经足够我们保持对每一个日子的热烈而长久的渴望与向往。

”是的,不止小小的鸢尾花,“大自然赐予我们的爱”丰富而深厚,也足够令我们对生活保持“热烈而长久的渴望与向往”。

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搬用本试卷中的材料;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写作指导】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

材料借助现代文阅读Ⅱ《鸢尾》的相关语句,引出“大自然赐予我们的爱”这一核心话题。

正是因为大自然以无私之爱关怀我们、给予我们,我们才能看到大自然的美丽丰盈,看到她赐予我们的缤纷的色彩,得到无穷的启示。

冬日里彤彤的太阳,发出光和热,给人带来温暖;春雨后翠绿的小草,充满生机和活力,给人带来希望;清澈蔚蓝的天空,充满幻想和希望,引人孜孜追求;浩瀚无际的宇宙,充满了神秘和未知,引人不断探索……而我们人类,享受着大自然的恩泽,自当细心感受,真爱保护。

写作时,若选用议论文,则可采用层进式结构,可以阐述大自然对我们的馈赠。

可从表面展开,说明大自然给予我们的生存基础或者视觉美感,也可以从深层展开,说明大自然已经深深融入人类的精神世界,成为人类心灵的寄托,以其千姿百态的形式,用或静谧,或厚重,或无言,或灵秀,或险峻,或神奇的美,引领人类睿智地生活,启迪人类蒙昧的心智。

由此说明大自然对人类的重要性之后,再进一步阐述我们应该以怎样的友好态度,热爱自然,保护自然。

若写记叙文,可以聚焦于某一具体的山水,也可以扩展到更广泛的山水,既要描写和表现山水自然之美,更要注重体现人文的内涵,表现出对自然和生活的深思,做到情景交融、情理结合。

参考立意:1.承自然之恩,感自然之美。

2.一山一水总关情。

3.徜徉自然,涤荡心胸。

高考语文满分作文范例及解析--科学传播,何必守陈规

高考语文满分作文范例及解析--科学传播,何必守陈规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在中国科学院公众科学日活动上,多个物理公式和天文现象被物理研究所和国家天文台进行艺术化设计,做成了井盖涂鸦,成了“网红”。

在大多数公众觉得此举可爱、有趣的同时,也有一些不同的声音——“在井盖上涂写公式,纯属作秀”“这样做污染环境、影响市容”“理解公式、推崇公式的人应该潜心书斋,皓首穷经”。

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据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试题来源】贵州省黔东南州剑河县民族中学2020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答案解析】例文科学传播,何必守陈规物理公式变涂鸦,井盖知识成网红。

似乎突破了我们对科学的认知,一时不适。

在大家心目中,物理、天文应当是板着脸的“老爷爷”形象,连胡子都纹丝不同。

现在“老爷爷”跳下神坛,抖落一身仙气,以“萌萌的”方式,进入我们视野。

其实不必“莫名惊诧”,科学传播,应不拘一格。

传播知识,不拘一格,科学有点烟火气,又有何妨?学者何处是,云深不知处,科学研究常是“高处不胜寒”,让公众畏而远之,看不懂又何妨?培养关注意识,激发走向“山里”的欲望。

科学传播,理应活泼,科学知识亲民,实为必要。

不利引导大众、普及知识,自会使其失去根基,金字塔没有庞大的底座,塔尖也难稳固。

知识共享时代,拒绝科学亲民,就是切断知识传播,阻隔知识的互动。

科学不接地气,或许也不利于科学研究。

不用担心看不懂,历史的快车总会把小众知识带给大众,总会把“云端知识”带回大地。

今天我们熟悉的“圆周率”“万有引力”“杠杆原理”“进化论”曾经也是非常神秘的,不都普及共享为人类的公共知识吗? 科学传播,知识传承,文化普及,都应去仙气、接地气,不拘一格传播,不受陈规约束,方能充满生机,充满活力。

说到底,我们要想一想,科学的目的是什么?科学公式是不是只能掌握在少数人手中,成为某些小团体的“秘密圣经”?显然不是这样的。

2022年广东省深圳市高三第二次调研考试语文试题与答案

2022年广东省深圳市高三第二次调研考试语文试题与答案

2022年广东省深圳市高三第二次调研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材料一:人类创造的文化,包括科技文化和人文文化两大部类,它们分别发展着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

科学技术作为最富革命性格的生产力,改造着世界,创造着巨大的物质财富,为人类提供日益增多的方便与享受,使人类自觉不自觉地产生了一种对科学技术的盲目崇拜。

19世纪以降,尤其是20世纪,相当多的人把科学技术视作全知、全能、全在的救世主,以为所有难题,包括精神、价值、自由都可以经由科学技术获得完满解决。

但由于科学技术是从研究自然界(尤其是物理世界)中抽象出来的一种“物质化”方法,或“非人格化”方法,其应用显然不足以解决人的精神领域的各种问题。

用池田大作的语言来说,“科学之眼”自有其限定性,因为“科学的思维法产生了轻视生命的倾向,容易忽视活生生的人的真实风貌”,因而有赖人文的思想及方法的补充与矫正。

这首先表现在,对人类的生命意义而言,科学技术的健康走向,有赖人文精神指引。

诚然,科技是“价值中立”的,但是作为社会人的科学家却不应是价值中立的。

二战期间,爱因斯坦与“原子弹之父”奥本海默联袂反对使用原子弹,便是从人类良知和社会责任感出发的。

科技需要人文文化弥补的又一理由是:科学技术可以提供日益强大、有效的工具理性,却不能满足人类对于政治理念、伦理规范和终极关怀等层面的需求,总之,无法提供人类区别于禽兽的“价值理性”。

而现代人类所面临的诸多困扰,往往发生在“价值理性”管辖的领地,发生在“意义危机”频频袭来之际。

中国古代优秀的人文传统,尤其是在道德层面,有若干超越性的意义,可以成为文明人类公认的生活准则。

诸如不忍之心、羞恶之心、恻隐之心、仁爱之心,都是贯通古今、中外认可的。

“人无信不立”,何尝不是成熟的现代市场交易所应遵循的经济伦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是现代社会人际关系须臾不可脱离的黄金法则。

人文文化的不可或缺,还在于它能够提供人类所心向往之的审美情趣,这便是中国人将其与“礼”并称的“乐”。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作文主题训练科学精神(含解析)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作文主题训练科学精神(含解析)

作文主题训练-------科学精神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近日,四川天府新区华阳小学两名四年级学生大胆质疑并探索求证,成功推翻官方用书上的“标准”答案,并给新世纪小学教材(北师大版)编写组发去了邮件,并收到了编写组的回信。

回信中,教材编写组肯定了两名学生敢于质疑的探究精神和严谨的态度,同时表示,在教材修订时,会采纳他们的建议。

这则新闻一经报道就在网上走红,不少网友连连点赞、给予好评。

中科院“雁栖青年论坛”邀请你作为青年代表参会,发表以“敢质疑勇探索,赶考新征程”为主题的演讲。

请完成一篇演讲稿。

要求:结合材料内容及含意完成写作任务;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文。

材料一:中国古代对宇宙结构形状的认识,由最初认为宇宙是一个无限空间的“宣夜说”,到运用数字方法进行推算的具有科学意义的“盖天说”,再到“浑盖之争”,无不体现着古人在天文学领域的仔细观察、大胆质疑和不断探索的精神。

材料二:从梦想到发现,科学的道路是艰苦而漫长的。

同时,科学又有着独特的魅力,充满无穷的乐趣。

《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写的是加来道雄童年时的奇思妙想和青少年时期的积极探索,这些活动并非“正式”的研究工作,却能让我们领会想象和兴趣对于科学探索与发现的重要意义。

材料三:近些年,我国科技发展成就瞩目,无不体现着我国科技人员直面现状、脚踏实地、勇克难关、敢于创新的精神。

请根据以上材料,结合自己对“科学精神”的理解,以“发现科学魅力,践行科学精神,担当时代使命”为主题,写一篇演讲稿,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题目;不得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现代文阅读I《大美中国色,绽放穿越千年的文化自信》中引用了上海美术学院副教授胡建君的一句话:“身处快时代,越来越多善于内省的人们由衷感知到,历经岁月积淀的才是高级的,直入人心的。

2024年语文文学大自然的启示教案优秀范文精选

2024年语文文学大自然的启示教案优秀范文精选

2024年语文文学大自然的启示教案优秀范文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材《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大自然的启示”章节。

详细内容包括:课文《春》、《雷雨》、《大自然的声音》等,通过学习这些课文,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神奇与美妙,理解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二、教学目标1. 了解课文的作者、背景和内容,理解课文中所描绘的自然现象及其寓意。

2.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感受大自然的魅力,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3. 学会运用课文中的写作手法,提高写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理解课文中所描绘的自然现象及其寓意。

重点:学习课文中的写作手法,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生准备:课文、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一段关于大自然的视频,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神奇与美妙。

(2)引导学生分享自己对大自然的感悟,激发学习兴趣。

2. 课文学习(1)学生自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教师讲解课文,分析课文中的写作手法。

(3)学生随堂练习,运用课文中的写作手法进行仿写。

3. 课堂讨论(1)分组讨论,探讨课文中所描绘的自然现象及其寓意。

(2)小组代表发言,分享讨论成果。

4. 例题讲解(1)分析一道关于课文内容的题目,引导学生掌握解题方法。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学生分享学习收获,提出疑问。

六、板书设计1. 大自然的启示2. 内容:课文:《春》、《雷雨》、《大自然的声音》写作手法:拟人、比喻、排比等自然现象:春天、雷雨、风声、水声等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根据课文内容,以“我眼中的大自然”为主题,写一篇作文。

结合课文,分析其中的写作手法,并举例说明。

2. 答案:示例:春天来了,大地换上了新装。

小草从土里探出头来,仿佛在向我们招手;花儿含苞待放,宛如害羞的少女;柳树吐出新芽,宛如一串串绿色的珍珠。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参与度较高,课堂氛围活跃。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提升必备:第一专题 人与自然》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提升必备:第一专题 人与自然》

1.归纳推理 文章从“祛魅:从敬畏自然到支配
自然”到“返魅:恢复对自然的敬畏” 再到“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维系人与 自然的和谐共生关系的理论基础”,就人 与自然的关系发展的几个阶段进行论述, 进而得出最适合当今社会发展的人与自 然的关系。归纳推理让结论更加鲜明,增 强可信性。 2.演绎推理
阅读与鉴赏
3.你认为我们经常谈的“人定胜天”合理吗?
“人定胜天”侧重于谈我们面对自然给人类带来灾害、困难时的一种昂扬 的斗志和打不倒的精神,但这不是单一强调人的力量大于“天”,也不是强调人 一定要主宰自然。
4.我们在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系时,也强调了要“敬畏自然”, 这和人类早期的“敬畏自然”是否一致?
不一致。今天我们所强调的要“敬畏自然”,是在充分认识到人与自然和 谐共生的关系后所提倡的,敬畏自然,包括尊重自然的规律、顺应自然的变化, 以及认识到人是自然中的一部分而非其主宰等等。而人类早期所谓的“敬畏自 然”基于没有认清自然的本质和规律,是蒙昧阶段的产物。
阅读与鉴赏 《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要培育良好生态文化》
提出观点:当前,生态文明建设、化解生态危机,需要 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让自然生态更优美,人民生 活更美好。 澄清概念:厘清什么是“天人合一”的整体生态思维, 什么是道德共同体的伦理价值,什么是丰富完美的生态 人格。分析议题:分条并列陈述三个方面的主张,整体 上构成“总分式”结构。
梳理与分析
选文 观 点
培育道德共同体的伦理价值理念主要体现在责任意识、公正意识和价值意识三个 方面。塑造丰富完美的生态人格要集求真、趋善、臻美于一体。
阅读此文过程中,试思考“人—自然—社会”“自然—经济—社会”“人—社 会—自然”这三种关系有何不同,哪种关系更适合表达生态文明观念。

生态文学需要知性书写阅读答案

生态文学需要知性书写阅读答案

生态文学需要知性书写阅读答案随着生态危机的加剧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推进,中国生态文学创作呈现蓬勃的发展态势。

其中像徐刚的守望家园系列、李青松的绿色森林系列、哲夫的生态危机系列、郭雪波的草原生态系列、陈应松的神农架系列等优秀作品的问世,引起了读者的关注。

但就整体创作而言,目前多数作品仍停留在揭示生态现状,表达生态焦虑层面,而在更深刻的理性反思和更多样的审美表达方面则存在明显不足,行进中的中国生态文学尚需要有针对性地纠偏补弊,从“激情呐喊”转向更具启示意义的知性创作。

在情绪宣泄过后,生态文学尚需重建理性沉思。

面对着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生态失衡,强烈的忧患意识和使命感促使作家借助文学创作表达对生态危机的真诚愤慨和深重忧虑,但仅有这些还远远不够。

单纯的义愤填膺之辞和人道主义呼吁,并不能给人以更多更深的启示。

生态文学的优势在于它为作家提供了更广阔的艺术空间,以进一步反思人类文明的弊端,但前提是作家必须克服盲目趋同的心态,尽快从一味的情感宣泄和浮躁的攻击咒骂中摆脱由来,对伴随人类社会发展出现的生态问题进行更为理性、全面的剖析与反思,并努力为人类走出生态困境寻求可能的出路。

从这一意义上来说,生态文学作家们做到“心中有数”比“胸中有情”更具建设意义。

生态文学在强调“悲天”的同时,不能忽略“悯人”。

由快速发展的工业文明所引发的生态危机是生态文学产生的现实背景,这一危机包括自然生态危机和精神生态危机:一方面,对自然资源竭泽而渔式的开发利用使人类正在失去可以安顿内身的物质家园;另一方面,自我意识极度膨胀所导致的精神危机又使安放灵魂的精神家园离人类越来越远。

而生态文学的目的就是要通过批判根深蒂固的人类中心主义和展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的理想境界这正反两方面的努力,最终养成大众的生态意识和科学的发展观,建构起真正和谐的自然生态、社会生态和精神生态。

重建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与重获人类内心的宁静祥和是生态文学必须同步达成的使命,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写作指导25二元思辨性“写意人生近观与远观的智慧”-2024年高考语文二元思辨作文写作全面指导

写作指导25二元思辨性“写意人生近观与远观的智慧”-2024年高考语文二元思辨作文写作全面指导

写作指导25二元思辨性“写意人生近观与远观的智慧”-2024年高考语文二元思辨作文写作全面指导写作指导25:二元思辨性“写意人生:近观与远观的智慧"思辨是一种重要的思维品质思辨表达是议论文的灵魂试题呈现(天一大联考顶尖联盟2024届高三期中检测)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如果一幅写意画要囊括远山近水,绘画时就要近处浓、远处淡,用笔墨间的参差显现距离的远近,唯有如此,方寸之间才会有大天地。

人与人交往;也就像观看一幅写意画,远观可以见全貌,近观可以看到细节;不过,如果一味远观就不能欣赏到细节的美妙,一味近观就不能把握全景的美好。

以上材料对于当代青年的成长有着很好的启示。

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写作提示】在绘画中,一幅写意画要展现出远山近水的意境,就需要通过笔墨的运用来表现距离的远近。

近处的景物需要浓墨重彩,而远处的景物则需淡雅模糊。

这种绘画技巧使得画面层次分明,空间感十足。

观看写意画时,我们也可以从中领悟到人际交往的道理。

就像在欣赏一幅画时,我们既需要远观以了解整体效果,也需要近观以品味细节之美。

如果只是远观,我们可能会错过一些细节的美好;而如果只是近观,我们则可能无法全面把握整体的美妙。

在人际交往中,我们也应该学会把握远观和近观的平衡。

有时候,我们需要保持一定的距离来看清事物的整体情况;而有时候,我们又需要靠近一些来仔细了解细节。

这种平衡的把握可以使我们在人际交往中更加得心应手,既能够全面了解情况,也能够深入了解细节。

总之,欣赏写意画的过程就像是在人际交往中的一种态度和方式。

通过保持适当的距离和关注度,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对周围的事物和人。

【范文展示】写意人生:近观与远观的智慧青年的成长之路,就如同一幅写意画。

我们既是画中的浓墨重彩,也是观画的细致入微者。

思辨型高考作文举例与图解

思辨型高考作文举例与图解
因此,珍珠因自身修养高而备受青睐,沙子因自甘平凡、 不思进取而受忽视。然而,受尊敬的不一定是珍珠,忠于职守 的沙子一样令人钦佩;受唾弃的不一定是沙子,自甘堕落的珍 珠也不过一粒尘土。其关键就在于进取心、责任心,一粒进取 的沙子也比堕落的珍珠有前途,值得珍惜。
那么,你究竟是一粒什么样的沙子?又想成为什么样的 珍珠呢?
尽管上述例文的内部结构有别,但整体结构没有 超出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框架,只 是 在 局 部 有 所 突 破 、深 化 。 思 辨 型 作 文 结 构 千 变 万 化,是不能一一例举的。本文仅举几个相对容易操作 的范例,以期对正在备考的高三学生有所助益。
【本 文 系 辽 宁 省 教 育 厅 科 学 研 究 项 目“ 辽 宁 高 考 作 文 命 题 与 评 价 研 究 ”(项 目 编 号 :W2012133)的 阶 段 性 成 果 。】
解析:作者巧借穿越实现了对世界“二分为四”的深度分 析,然后集中两个世界的优点,合并两个世界的缺点,再提出 扬“双优”避“双短”的解决之道。
三、分析—辩证型 回归本真之美(2014年辽宁高考作文)
每每伫立于夜幕中的窗前,霓虹闪烁之中闪现着现代的 繁华,万家灯火之中流露着都市生活的自在,车水马龙的路上 更似诉说着生活忙碌的节奏。当现代科技让生活充实到窒 息;当钢筋水泥的丛林囚禁了鸟语花香,我们不禁反思,回归 那自然本真之美,才是生活真谛。
二、分析—合成型 思考我的世界(2014年辽宁高考作文)
21世纪的我,身边车水马龙,万家灯火,大街通明,霓虹闪 耀。我享受着高科技带来的舒适与便捷,虽没有群星相伴。
我远古的祖先漫步于绿荫花丛,与蝶儿共舞,与鸟儿嬉 戏,与山川河流为伴。他在山洞边点燃篝火,看月亮初升,星 汉灿烂,他享受着自然带给他的一丝宁静与神秘。

2024届高考语文写作指导《思辨性作文写作方法指津》

2024届高考语文写作指导《思辨性作文写作方法指津》

2024届高考语文思辨性作文写作指导1:思辨性作文写作方法指津方法指津与写作示例概述带有思辨色彩的文章,总给人以深刻感、新颖感。

找到题目或材料中的“关系”,是达成文章思辨性的逻辑基础。

思辨是一种对人和事物进行多角度思考的活动。

找到“关系”就可能多角度地思考问题,这是实现思辨的重要因素。

思辨在表达上往往是以相对、相反的形式出现。

找到“关系”,才能在表达上实现思辨。

人和事物是具有复杂性的、多样性的、又是具有可能性的,这就为我们实现思辨性的目标提供了客观上的条件。

哲学告诉我们,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世界上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普遍联系的,这种联系是无处不在的。

联系就是“关系”。

可以这样毫不夸张地说任何题目或材料都可以找到“关系”,从而写出思辨性作文,以获得青睐。

那么,怎样找到“关系”呢?技法指津1.找出关键词例1:阅读下面材料,写一篇作文。

绿萝很好养,折上几枝,放进盛水的玻璃瓶里就行了。

摆在桌上,眼前一片绿意。

可让人遗憾的是,它在水里慢慢生了根之后,几乎就不在生长了,没精打采,枝蔫叶稀。

是缺少阳光吗?放到窗前晒些日子,不见起色。

是氧气不足吗?打开窗子常透透气,也没效果。

后来,试着往水里投了一把石子,原来在水中飘来飘去的根须似乎一下子有了依托,它们使劲往下扎,把石子紧紧缠住。

没过多久,绿萝就绿油油的,枝繁叶茂了。

这则材料有很强的对比性,这是材料的特征。

绿萝在没有水中石子的情形下,“枝蔫叶稀”,有了则“枝繁叶茂”。

分析一下原因,抓住材料的关键词“依托”,矛盾就迎刃而解了。

我们知道,材料无论是写动物,还是写植物,其实都是暗指人,要求我们写人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

那么,人有依托和没有依托会怎样?题意豁然开朗。

2.找到“角度”例1:在审题立意时,分析作文“材料”,找到矛盾的双方,分析事物之间的关系,分析破解矛盾,揭示其意义,从而达到准确立意的目的。

关系立意法就是从内在关系辨析题旨,挖掘材料的内在意义和实质。

审题步骤1.读题,找出“材料”中涉及到的人物、事物,即立意的角度。

陈老师高考语文试卷及答案

陈老师高考语文试卷及答案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1. 下列词语中,字形、字音完全正确的是:A. 精湛(jīng zhàn)殊途同归(shū tú tóng guī)B. 炽热(chì rè)风驰电掣(fēng chí diàn chè)C. 沉着(chén zhù)欣欣向荣(xīn xīn xiàng róng)D. 拘泥(jū ní)悠然自得(yōu rán zì dé)2.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我国科学家在新冠病毒研究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为全球抗击疫情作出了巨大贡献。

B.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智能手机已经普及到千家万户,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C. 面对严峻的环保形势,我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旨在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

D. 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我们要紧密团结在党的周围,共同努力。

3. 下列各句中,表达效果最佳的一项是:A. 这本书内容丰富,语言生动,深受读者喜爱。

B. 他勤奋好学,成绩优异,是同学们学习的榜样。

C. 她工作认真负责,关心同事,赢得了大家的尊重。

D. 这场演出精彩纷呈,赢得了观众的阵阵掌声。

4. 下列词语中,与“与时俱进”意思最接近的是:A. 奋发有为B. 勇攀高峰C. 开拓创新D. 坚持不懈5. 下列各句中,使用成语正确的一项是:A. 他的演技炉火纯青,将角色演绎得淋漓尽致。

B. 她工作勤奋,成绩优异,是当之无愧的学霸。

C. 这场雨来得太突然,让我们措手不及。

D. 他的观点新颖独特,给人以深刻的启示。

二、现代文阅读(每小题3分,共30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6~10题。

【甲】近年来,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人工智能(AI)技术逐渐走进人们的生活。

从智能家居、自动驾驶到医疗健康,AI的应用领域越来越广泛。

然而,AI技术也引发了一些争议。

高中作文必备素材和谐,宽容,尊重,自知读书,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

高中作文必备素材和谐,宽容,尊重,自知读书,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

主题:和谐故事事例:“六尺巷”清朝,宰相张英与叶侍郎两家毗临而居,因造屋,争地皮,起争执。

张老夫人修书北京,望张英出面干预。

宰相张英作诗劝导:“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张母见书明理,遂把墙主动退后三尺;叶家见此深感惭愧,亦退三尺。

形成传名的“六尺巷”。

杨翥【zhù】卖驴明朝,杨翥居京城,喜骑驴代步,且对驴子极偏爱。

其邻居乃近花甲老翁。

老翁老来得子,对子倍加疼爱。

但其子惧驴声,并因之逐日消瘦。

杨翥知后,当即卖驴,此后外出上朝以步代驴。

梁人窃灌战国时,梁楚毗邻皆种瓜。

梁人勤灌溉,所种之瓜大而甜;楚人不浇灌,所种之瓜很不像样,并于夜间暗害梁人之瓜。

梁人知后,欲报复。

梁地边区县令宋就言:“楚人行坏,尔等从之,何其偏狭!尔等可趁夜给楚人瓜地浇水,勿使其知。

”梁人依言而行,楚人瓜亦丰硕甜美。

楚人异之。

楚王曰,此乃梁人“阴让”。

楚人深受感动,谢以重币,两地交情日善。

名言:邻里好,赛金宝俗语对和谐之美的追求是人类的本能。

马克思亲善产生幸福,文明带来和谐。

雨果幸福永远存在于人类不安的追求中,而不存在于和谐与稳定之中。

鲁迅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孔子友谊是一种和谐的平等。

毕达哥拉斯"美在和谐。

赫拉克利特美的真谛应该是和谐。

冰心看不见的和谐比看得见的和谐更美。

赫拉克利特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费孝通主体论证段:从历史角度看,"和谐"乃是社会的主色调。

汉代丝绸之路的开拓与繁荣,使原本遥远而陌生的国度之间有了广泛而深入的经贸科技交流,使人们对古代各国民俗文化有了新的认识与了解,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使整个社会和平繁荣。

而与之带来的文化观念的碰撞,物产的交换也使人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和多元化。

唐太宗,唐玄宗更是任用贤良、虚怀纳谏、广开言论、轻徭薄赋,使政治清明,经济繁荣,并且以开放的胸怀大开国门,与日本等国密切来往,使人们感受到他族文化的魅力,极高地促进了民族繁荣与民族和谐。

四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作文大自然的启示

四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作文大自然的启示

四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作文大自然的启示四年级第九下册语文第三单元高考作文:大自然的启示人类从蜻蜓、鲸身上有所发现,而在人人讨厌的苍蝇身上也有发明!昆虫学家学术研究发现,苍蝇的后翅退化成一对平衡棒。

当它飞行时,平衡棒以一定的频率进行机械振动,可以调节翅膀的运动方向,是保持苍蝇始终保持身体平衡的某款。

科学家据此原理研制雷米雷蒙县成一代新型导航仪——振动陀螺仪,大大改进了飞机的滑翔性能LlJ,可使飞机自动停止危险的中止滚翻飞行,在机体强烈倾斜时还能自动恢复平衡,即使是飞机在最复杂的急转弯时也万无一失。

苍蝇的复眼包含4000个可独立成像的单眼,能看清几乎360。

范围内的物体。

在蝇眼的启示下,人们制成了由1329块小透镜组成的一次可拍1329张高分辨率生活照的蝇眼照像机,在军事、医学、航空、航天上被广泛应用。

苍蝇的嗅觉特别灵敏若干种并能对数十种气味进行快速分析且可立即作出反应。

科学家根据苍蝇嗅觉器官的结构,把各种化学反应转变成电脉冲的方式,制成了十分灵敏的小型气体分析仪,目前已广泛应用于宇宙飞船、潜艇和矿井等场所来检测气体成分,使科研、生产的.安全系数更为准确、可靠。

大自然啊人类的好老师啊!从大自然的启示上明白了,虽然只要我们轻轻一踩他们的生命就不是了。

可是,我从蚂蚁的身上,收获了一种值得我们人类学习的良善品质——团结合作。

记得有一次,我在家门口散步,忽然看见地上有一块饼干,软糖旁边正站着一只小蚂蚁,我想:这只小蚂蚁在干什么?于是我好奇地蹲下仔细的观察着这只检视小蚂蚁。

只见他先用触角西势厝饼干,可是饼干丝毫不动。

它的这一举动让跪下我明白了它是要把这块饼干抬起来。

我继续观察,想用它又想用前脚推着糖果前进,可是饼干就是不必动。

最后,它用糖果后背悲惨地扛起了饼干,可是一扛起来就吃不消了,就又放下了。

小蚂蚁虽然没有飞奔,但是可以看出它恼怒了。

小蚂蚁又在饼干前在来回跑来跑去走动,好像正在急著什么办法,然后悄悄离开了,我想:这只凡塘肯定是放弃了,我也没什么可以看的了,回家吧。

慧眼审题 妙笔著文——高考作文审题指导

慧眼审题  妙笔著文——高考作文审题指导

慧眼审题妙笔著文——高考作文审题指导妙笔著文——高考作文审题指导">慧眼审题妙笔著文——高考作文审题指导君子兰对于考生而言,高考写作文时的最大难题就在于“审题”——提炼正确的中心观点。

稍有不慎,全盘皆输,有人戏称“审题是考生作文时一道迈不过的坎”,“作文是戴着镣铐跳舞”。

可见审题已成为写作的第一关,也是最要紧的一关。

有些考生因看不懂材料中蕴含的主旨,理解不透命题者的真正意图,提炼的观点不是很正确而落得“下笔千言离题万里”,“出师未捷身先死”的下场。

这样“一失笔而成千古恨”的憾事在过去的高考试场中比比皆是。

即使在早几年的话题作文中,虽然命题者努力想以“话题”这种新作文模式来降低审题难度,但还是有许多考生在“审题”这个节骨眼上倒下。

曾经闹得沸沸扬扬的“‘文学天才’高考作文不及格”一事,就是最好的明证。

“文学天才”——南京金陵中学高三女生费滢滢,曾参加过首届全球华人少年写作征文大赛,以一篇《平台》打动所有的评委,最终从8万名选手中脱颖而出,荣获第一名,此文后来还被选入《高中语文读本》。

她还出版过多本散文集。

就这样一个“文学天才”,参加2003年的高考时,作文竟只得了25分。

据当年江苏高考阅卷语文学科组组长何永康说,费文的低分,跑题是显然的。

呜呼,真可谓“审题猛于虎也”!那么,高考作文的审题真的如此之难吗?有没有一种易学易操作的方法或技巧?笔者经过对最近10年高考作文题的研究,得出的结论是:有的。

先请看下面三份表格:表1:1999年—2003年高考作文题目一览表年份1999年2000年2001年2002年2003年题目假如记忆可以移植答案是丰富多彩的诚信心灵的选择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类型陈述式题目陈述式题目陈述式题目陈述式题目并列式题目表2:2004年全国及各省市高考作文题目一览表名称全国卷1全国卷2全国卷3全国卷4北京卷上海卷重庆卷题目相信自己与听取别人的意见遭遇挫折和放大痛苦快乐幸福与我们的思维方式看到自己与看到别人包容材与非材忙自我认识与他人期望类型并列式并列式并列式并列式陈述式并列式陈述式并列式名称广东卷福建卷湖南卷湖北卷浙江卷江苏卷辽宁卷题目语言与沟通人物或文学形象家庭教育买镜人文素养与发展水的灵动与山的沉稳平凡与自豪类型并列式陈述式陈述式陈述式并列式并列式表3:2008年全国及各省市高考作文题目一览表名称全国卷1全国卷2山东卷安徽卷北京卷天津卷上海卷重庆卷题目材料作文材料作文春来草自青带着感动出发材料作文人之常情他们在自然中生活类型无题目无题目陈述式陈述式无题目陈述式陈述式陈述式名称广东卷福建卷湖南卷湖北卷浙江卷江苏卷辽宁卷题目不要轻易说“不”材料作文材料作文举手投足之间触措都市/感受乡村好奇心材料作文类型陈述式无题目无题目陈述式陈述式陈述式无题目注:1993年—2003年是全国统一命题,2004年始部分省市开始自主命题。

自然这么近那么远作文审题立意

自然这么近那么远作文审题立意

2015年广东卷“感知自然”作文讲评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看天光云彩,能测阴晴雨雪,但难逾目力所及;打开电视,可知全球天气,却少了静观云卷云舒的乐趣。

漫步林间,常看草长莺飞、枝叶枯荣,但未必能细说花鸟之名、树木之性;轻点鼠标,可知生物的纲目属种、迁徙演化,却无法唤到花果清香、丛林气息。

从不同的途径去感知自然,自然似乎很“近”,又似乎很“远”。

一、审题立意:这道作文题,注重思辨性,不预设观点,让考生根据材料自己提炼观点,且观点多元化,细致分析,材料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欣赏美景之“乐趣”与预测天气之“实用”二者不可得兼,第二层,欣赏美景时的“知其然”与“知其所以然”总处于零和关系(一方得益引起另一方受损)状态,第三层,自然给我们无限吸引,但是却不可完全了解。

从材料我们可以看出:我们可以亲自走进自然,拥抱自然,体味大自然的韵味,赏天外云卷云舒,但这时我们却无法深入透彻了解自然的奥秘;自然离我们既近且远;当然,我们也可以通过现代科技手段从电脑电视上探究自然规律,破译自然的生命密码,但同时却少了些亲近自然的鸟语花香,风景流转,自然同样离我们亦近亦远。

不同方式感知自然,各具优势,又各有不足,各有自己的“远”与“近”,当然,这行文的重点在一些转折词语之后。

审题立意的区分度不错,从上述角度立意写作,都有道理,综合角度写既要亲近自然,又要利用科技手段为生活和学习服务,也可以。

这应该说是一个不错的设计。

综上所述,这个作文的写作立意可有以下角度:1.亲近自然;别让现代科技疏远了自然2.到自然中去体验,远亦可变近;3.借助现代科技,好好体验自然;4.远处亦可"体验"自然,触摸自然的真谛;5.“书”上得来的“自然”未必“远”;6.认识自然的远与近;7.多途径感知自然;8.“自然”真相难穷尽;二、思辨型材料审题注意对于思辨型材料作文的写作,想要拿高分,不妨从以下三方面进行审题立意:一抓关键词,探思辨性。

材料的关键词是“感受自然”,感受自然的方式有多种,你可以真正亲近走进自然,也可以通过电视上网探究自然奥秘,不管哪一种,都说得很有道理,这时候,思辨词“远”和“近”就显得很关键了,这是我们作文的突破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