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优秀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教案与反思(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教案与反思(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教案与反思第1篇】教学目标:1、了解新闻的基本常识,理解消息的特点.2、体会本文的语言特点.3、感悟人民解放军英勇无畏、锐不可当的英雄气魄。
评价任务:1、识记新闻知识,理解消息特点。
2、诵读全文,体会短小精悍、一气呵成的语言特点。
3、感受文中流露的自豪感。
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由对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引入新闻知识。
二、了解新闻相关知识:(一)消息的概念1.广义的新闻泛指出现在电视、广播、报纸及网络等一切传媒上的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包括消息、通讯、特写、人物专访、调查报告、新闻评论、社论、报告文学等。
2.狭义的新闻报道专指消息,即是简明扼要的文字,迅速及时地向公众告知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事实。
(二)消息的特点1、时效性:在最快的时间内报道所发生的最新的事情。
(释题)2、真实性:即用事实说话。
以叙述为主要表达方式,以冷静客观的风格传递信息。
3、传播性。
所有的新闻都是为了大范围地传播和交流信息的。
(三)新闻的要素:六要素(也就是记叙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
即“五个W加一个H”:When(何时)Where(何地)Who(何人)What(何事)Why(何故)How(如何)(四)新闻在表达方式上的特点:以记叙为主,可适当议论。
(五)新闻结构:标题:高度概括已经发生的新闻事实,一般包括引标、主标、副标。
导语:是消息的第一段或者第一句话。
是消息中最主要的事实,是最重要、最有影响力的材料,是本则消息报道的价值所在。
主体:承接导语、揭示主体,对消息事实做具体的叙述与展开。
背景:是新闻事实发生的历史条件或现实环境。
结语:是消息的最后一段落或最后一句话。
背景和结语有时暗含在主体中。
消息有比较固定的格式,即将内容作由主到次的组织,称为“倒金字塔式”结构,即*在前。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教案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教学设计(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材分析】《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用慷慨激昂的语言报道了人民解放军三十万大军南渡长江的胜况,表现了我军将士英勇善战、所向披靡的英雄气概,流露出人民必胜、敌军必败的坚定信念。
【教学目标】语言运用: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了解消息的有关知识。
思维能力:理清消息的结构,培养阅读新闻和写作新闻的能力。
审美创造:体会文章准确、简洁的语言。
文化自信:感受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
【教学重点】理清文章层次,培养阅读新闻和写作新闻的能力;体会文章准确、简洁的语言。
【教学难点】感受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
【教学过程】导入:在现实生活中,你们都是通过哪些方式来了解世界的风云变幻、国家的政治策略以及群众的街头巷议呢?师:新闻是一扇窗口,让我们可以了解外面的世界。
情境创设:八年级新闻学习营招生啦!我们将通过以下几关的挑战,为同学们开启了一扇了解新闻世界的大门,从新闻中感受那份澎湃的胜利激情!活动一:文体知识抢答1、新闻:是经由新闻媒介传播的、为广大受众所关心的、新近发生的事件的信息。
广义的新闻泛指出现在电视、广播、报纸及网络等一切传媒上的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包括消息、通讯、特写、新闻评论等。
狭义的新闻专指消息,即用简明扼要的文字,及时迅速地向公众告知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事实。
2、基本特征:准确性、真实性(客观)、时效性、简洁性新闻六要素:何时、何地、何人、何事、何故、如何3、新闻结构:标题:高度概括已经发生的新闻事实。
导语:消息的第一段或第一句,简明扼要地揭示新闻的核心内容。
主体:消息的主要部分,承接导语、揭示主题,对消息事实作具体的叙述与展开。
背景:指新闻发生的社会背景和自然环境。
结语:消息的最后一段或最后一句话,阐明消息所述事实的意义,依据内容需要,可有可无。
活动二:学做播报员如果你是播报员,要向全国人民播报这则振奋人心的消息,你会怎么播报?师:播报这则消息前,我们必须先了解下作者,检查同学们的预习情况。
部编版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教案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人民解放军英勇无畏、气吞山河的英雄气概。
2.学习新闻的特点,分析课文结构、语言风格。
3.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
二、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分析课文结构、语言风格。
2.学习新闻的特点。
三、教学难点1.新闻语言的特点及其在课文中的体现。
2.如何运用新闻语言进行写作。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谈话导入:同学们,你们知道长江吗?长江在我国的位置和作用是什么?二、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三、课堂讨论1.教师提问:课文中的“胜利南渡长江”有什么含义?四、课文分析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结构,划分段落。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教师提问: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一文,谁能概括一下课文的主要内容?二、课堂讨论1.教师提问:课文中有哪些语句表现了我军的英勇无畏?三、写作指导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新闻语言特点。
3.教师指导学生如何运用新闻语言进行写作。
四、课堂小结2.学生分享学习收获。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教师提问: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中的新闻语言特点,谁能举例说明?二、课堂讨论1.教师提问:课文中有哪些语句体现了新闻的客观性?三、写作实践1.教师布置写作任务:以“我军某部胜利完成任务”为题,写一篇新闻稿。
2.学生写作,教师巡回指导。
四、课堂小结2.学生分享学习收获。
第四课时一、复习导入1.教师提问: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新闻的客观性,谁能举例说明?二、课堂讨论1.教师提问:课文中有哪些语句体现了新闻的简洁性?三、拓展阅读1.教师推荐阅读:毛泽东《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2.学生阅读,分享阅读感受。
四、课堂小结2.学生分享学习收获。
五、课后作业1.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我军胜利南渡长江的读后感。
2.收集其他关于我军解放战争的新闻,分析其新闻语言特点。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学习《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一文,使学生了解了我国解放战争时期的历史背景,感受到了我军英勇无畏、气吞山河的英雄气概。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教案
3.深化学生的文化传承与理解,让学生了解解放战争时期我军南渡长江的历史意义,传承革命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
4.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通过品味课文中的精彩语句,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水平,激发创作灵感。
五、教学反思
今天在教授《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这一课时,我尝试了多种教学方法,希望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感悟其中的精神品质。课后,我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了反思,有以下几点感悟:
首先,导入新课环节,通过提问方式引发学生思考,效果不错。大部分同学能够积极参与,分享自己在生活中克服困难、团结协作的经历。但在这一环节,我意识到应该给予学生更多的思考时间,让他们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这样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教案
一、教学内容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教案,选自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第二课。本节课主要教学内容包括:
1.了解文章背景,明确解放战争时期我军南渡长江的历史意义。
2.学习并掌握文章中的生字词,如:滩、岸、硝、烟等。
3.分析课文结构,理解并背诵文章中的重要句子,如:“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通过本次教学反思,我深刻认识到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之处。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将不断调整教学方法,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努力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同时,我也将继续深入研究教材,挖掘更多的教学资源,让课堂更加生动有趣,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成长。
-历史背景:教师需提供相关历史资料,帮助学生了解课文背后的历史背景,以便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精神品质:通过讨论、分享等形式,引导学生从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中汲取精神力量,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2024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教案范文推荐3篇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教案范文推荐3篇〖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教案范文第【1】篇〗【教学目标】1. 通过角色转换进行文体比较,了解新闻的结构和文体特点,掌握阅读和写作新闻的方法。
2.通过朗读与交流,了解渡江战役第一天的经过与战况,感受作者体现在消息中的情感与立场。
3.能够结合时代背景,通过揣摩关键字,了解新闻的语言特点,学会用思辨的眼光洞察事实真实,深层次阅读新闻。
【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角色转换进行文体比较,了解新闻的结构和文体特点,掌握阅读和写作新闻的方法。
难点:能够结合时代背景,通过揣摩关键字,了解新闻的语言特点,学会用思辨的眼光洞察事实真实,深层次阅读新闻。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闻”字甲骨文写法为“闻”字组词,释义,初步了解新闻的含义与特点,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二)我是小小通讯员活动一:由新闻社团成员、班级小讲师讲解,初步了解消息的结构。
学生阅读课文,结合课本P3 旁批、P2阅读任务一新闻六要素,由新闻社团成员、小讲师带领大家学习,了解新闻的结构与六要素,初步感知新闻的结构特点。
活动二:通过消息与记叙文的比较,完成表格梳理,进一步明晰消息的结构与文体特点。
将91岁的渡江战役老兵赵富贵,在抗战胜利暨渡江战役胜利70周年之际,接受扬子晚报记者采访时,回忆他渡江战役的经过—《难忘那次渡江战役》与本文进行比较。
(节选部分内容,导学案中有详细介绍)通过小组合作,了解消息与记叙文在结构上、文体特点等方面的异同,完成表格梳理,进一步明晰消息的结构与文体特点。
(三)我是新闻播音员学生再读课文,了解新闻播报的原则,结合背景透视,抓住关键字词,读出作者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
活动一:如果你是新闻播音员,应该如何播报消息?从语音、语速、语调三方面进行阅读指导。
活动二:背景透视观看视频《百万雄师过大江之渡江战役》约3分钟,了解渡江战役背景,进一步理解毛主席此时的思想感情,了解新闻的及时性与宣传性的特点。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教学设计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新闻的特点和结构,把握本文的主要内容。
2、品味本文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作者的情感。
3、感受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的大无畏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新闻的结构和要素,把握本文的主要内容。
(2)品味本文语言的特点,学习作者的写作技巧。
2、教学难点体会作者在文中蕴含的情感,理解人民解放军胜利南渡长江的重大意义。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朗读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一段人民解放军渡江南下的视频资料,然后提问学生:“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段视频反映的是什么历史事件吗?”引发学生的兴趣,从而导入新课《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二)初读课文1、请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圈画出文中的生字词,借助工具书解决。
2、教师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重点强调“摧枯拉朽”“锐不可当”等词语的读音和含义。
(三)整体感知1、教师介绍新闻的基本知识,包括新闻的定义、要素、结构等。
2、请学生快速浏览课文,思考:这则新闻报道了什么事件?学生回答后,教师明确:本文报道了人民解放军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的事件。
3、引导学生分析新闻的结构,提问:这则新闻包括了哪些部分?明确:标题、导语、主体。
(四)精读课文1、分析标题(1)提问:标题有什么作用?明确:简洁明了地概括了新闻的主要内容。
(2)让学生思考:“胜利南渡长江”这几个字体现了怎样的情感?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自豪和喜悦之情。
2、分析导语(1)请学生朗读导语部分,思考:导语交代了哪些内容?明确:交代了渡江部队的人数、渡江的区域和战况。
(2)提问:导语在新闻中起到什么作用?总结:导语提纲挈领,概括了新闻的主要内容,吸引读者的注意力。
3、分析主体(1)学生默读主体部分,概括主体部分的主要内容。
明确:详细地报道了我军渡江的经过和战果。
(2)组织学生讨论:主体部分是如何体现我军的英勇和敌军的溃败的?引导学生从文中的关键词语和语句进行分析,如“摧枯拉朽”“锐不可当”等,感受我军的强大气势。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教案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新闻基本常识,理解消息写作的“五要素”和“倒金字塔式”结构。
2.明确本文的“五要素”和结构层次,领会本文短小精粹、一气呵成的语言特点。
3.关注时事新闻,培养读报习惯。
【重点难点】重点:了解新闻基本常识,掌握消息的基本特点。
难点:领会本文短小精粹、一气呵成的语言特点,以及作者的情感。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方法】讲读法。
【预习要求】1. 先阅读本单元“‘表达·交流’综合实践”的相关内容,再通读课文,梳理本文的“五要素”。
2. 从互联网搜索、浏览关于渡江战役的资料,理解战役的意义。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示例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的视野越来越开阔,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构筑成了一个庞大的视听世界,而人们要了解世界日常接触最多的文体之一便是新闻。
翻开报纸,打开电视,扑面而来的就是国内外各种刚刚发生的新闻的报道,它使我们足不出户,可遍知天下事。
那么,同学们对新闻又了解多少呢?二、介绍相关知识(引导学生研读“‘表达·交流’综合实践”相关内容,教师补充介绍。
)1、新闻新闻是满足人们信息传播与交流需求的一种实用性文体,是新闻作者对新近发生、发现的事实的报道。
各个时期的优秀新闻作品,汇聚成社会生活史、文化史浩瀚的资源。
“新闻”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新闻泛指出现在电视、广播、报纸及网络等一切传媒上的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包括消息、通讯、特写、人物专访、调查报告、新闻评论、社论、报告文学等。
狭义的新闻专指消息,即用简明扼要的文字,迅速及时地向公众告知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事实。
本单元以新闻类文章为主,有消息、报告文学、新闻评论等多种体裁。
● 新闻的特点:⑴传播性。
所有的新闻都是为了大范围地传播和交流信息的。
只写给自己看,或写给个别人看的,就不是新闻了。
新闻的其他特性都与这点有关,都要考虑到广大受众的需要。
⑵真实性。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
为了体现真实,新闻一般须具备“五要素”,称为“五个W”:When(何时)、Where(何地)、Who (何人)、What(何事)、Why(何故)。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教案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历史上重要的一次战役——南渡长江战役的背景、过程和意义;2. 分析与推断战役胜利的原因,培养思辨和分析问题的能力;3.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背景知识:明末时期中国政治、军事状况;2. 南渡长江战役的战况;3. 南渡长江战役的意义;4. 战役胜利的原因。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0分钟)通过引入一则历史事实或图片展示,引发学生对南渡长江战役的兴趣,激发他们对这个话题的好奇心。
2. 知识探究(30分钟)让学生分组,每组分配一个角色,根据提供的资料和参考书籍,利用图书馆、互联网等资源,自主查找有关南渡长江战役的背景、战役过程以及战役胜利的原因,并进行讨论。
引导学生了解明末时期的政治、军事环境,探究为什么在这个特定时期会发生南渡长江战役。
3. 组内交流(20分钟)学生在小组内轮流讲述自己所查找到的资料和观点,并进行互动和辩论。
4. 总结(10分钟)引导学生总结南渡长江战役的意义和战役胜利的原因,对课堂所学内容进行归纳和概括。
5. 作业布置(5分钟)要求学生撰写一篇短文,总结自己对南渡长江战役的理解和认识,并举例说明战役胜利的原因。
四、教学评价1. 平时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程度、合作态度和问题探究能力。
2. 书面作业评价:评价学生对南渡长江战役的理解和归纳能力,以及是否能够清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论述。
五、教学资源1. 提供关于南渡长江战役的参考书籍和资料;2. 利用图书馆和互联网等资源,让学生自主查找相关资料。
六、教学延伸1. 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究其他历史战役的背景、过程和意义;2. 可以进行模拟战役演练,让学生角色扮演参与南渡长江战役的将领或士兵,通过实际操作加深对战役的理解。
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5.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学会从多角度分析问题,提高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课文内容理解:学生需要掌握《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中描述的渡江战役的过程、关键节点以及历史意义。
-语言表达技巧:学生需学习并运用课文中的生动描写、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以及成语和典故的使用。
-结构分析:文章结尾处的总结,如何与全文内容呼应,学生需掌握这种结构安排的用意。
2.教学难点
-历史背景的深入理解:学生对渡江战役的历史背景可能不够了解,需要教师引导补充相关历史知识。
-文学修辞的识别与应用:学生可能难以准确识别和理解课文中使用的修辞手法,需要通过实例分析和练习来加强。
-文章深层结构的把握:学生可能难以理解文章深层结构的意义,如何开头引入、中间展开、结尾收束,需要教师的引导。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渡江战役的基本情况。渡江战役是解放战争中的重要一战,它标志着人民解放军在长江流域的战略进攻。这一战役展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的英勇无畏和战略智慧。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课文中具体的描述。课文通过生动的语言描绘了战士们如何克服艰难险阻,成功南渡长江的壮丽场景。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角色扮演的体验。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课文中的爱国主义精神在实际生活中的体现”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爱国主义,并鼓励他们分享自己的感悟。
2024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教学设计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教学设计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教学设计第【1】篇〗1、消息二则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并积累“溃退、摧枯拉朽、锐不可当”等词语。
2.了解新闻的“六要素”,把握消息的结构形式。
分析两则消息的特点,学会迅速抓取文中的主要信息。
3.梳理两则消息的内容、层次,学习文章详略得当、叙议结合等写作手法,体会文中语言准确、简洁、情感鲜明的特点。
教学重点1.理解消息内容,把握战争的主题,体会作者的情感态度。
2.了解消息的特点,重点把握消息的结构,了解导语的作用。
教学难点1.理解主体部分各层次之间的关系。
2.运用所学知识撰写消息,学习为消息拟定标题。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一、新课导入1948年秋天,人民解放军连续发起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给国民党反动派以致命打击。
为了获得喘息的机会,以图卷土重来,1949年1月21日蒋介石宣布下野,由李宗仁代任总统,支撑残局,并大搞“和平谈判”的阴谋。
1948年4月15日,国共双方谈判,我方提出八条二十一款,限蒋介石在4月20日前表态。
4月20日,南京国民党政府拒绝在《国共和平协定》上签字,谈判破裂。
4月21日,毛主席发出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命令人民解放军“奋勇前进,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歼灭一切敢于抵抗的国民党反动派,解放全国人民,保卫中国领土主权的独立和完整”。
21日清晨,人民解放军即执行最高统帅的进军令,发动了闻名中外的渡江战役。
这节课就让我们共同学习《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了解那个决定着中国未来走向的重要时刻。
二、自主预习1.作者介绍毛泽东(1893—1976),字润之,笔名子任,湖南湘潭人。
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思想家、诗人、书法家,是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也是领导中国人民彻底改变自己命运和国家面貌的一代伟人。
他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发展、军事理论的贡献以及对共产党的理论贡献被称为“毛泽东思想”。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教学设计
学设计•课程背景与目标•文本解读与赏析•知识点与技能培养•教学活动设计与实践•评价方式与标准制定•教学反思与改进方向课程背景与目标教材分析与课程目标教材分析本文选自某历史时期的新闻报道,详细记录了我军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的辉煌战况。
文章语言简练、结构紧凑,是进行历史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的好素材。
课程目标通过学习本文,使学生了解这段历史事件的背景、经过和意义,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革命精神,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学情分析与教学重点学情分析初中生已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和理解能力,但对本文所反映的历史事件可能了解不多,需通过本课的学习加以深化和拓展。
教学重点本课的教学重点应放在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上,通过对文章中的重点语句和段落的讲解,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和情感。
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方法采用讲解、讨论、朗读等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展示相关历史图片和视频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文章所表达的历史情境和情感。
同时,鼓励学生通过课外阅读和网上查阅资料等方式,拓宽视野,加深对本文的理解和认识。
文本解读与赏析文章背景及作者简介文章背景介绍解放战争的历史背景,特别是渡江战役的经过和意义。
作者简介简要介绍毛泽东的生平、文学成就及本文的写作背景。
文章内容概述与结构分析内容概述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即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的经过和结果。
结构分析分析文章的段落层次,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
文章风格特点及语言运用风格特点本文语言简练、准确,气势磅礴,表现了毛泽东作为伟大领袖的豪迈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语言运用文章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如比喻、排比等,增强了表达效果。
同时,文章语言朴实无华,贴近群众,易于理解和接受。
知识点与技能培养战争背景及历史意义掌握解放战争的基本背景和历史进程。
理解渡江战役在解放战争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课文详解及教案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课文详解及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课文内容,理解文章主题。
学会分析课文结构,把握文章脉络。
2.能力目标: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学会模仿课文写作。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传承红色文化。
培养学生勇敢、坚强的意志品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课文结构的把握与概括。
课文主题的提炼与感悟。
2.教学难点:课文中的历史背景与事件。
课文中的人物形象与情感表达。
三、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简要介绍课文背景,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主题。
2.课文阅读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3.课文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结构,划分段落,概括段落大意。
教师重点讲解课文中的难点,如历史背景、人物形象等。
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讨论分析课文主题。
4.课堂讨论教师提出讨论话题,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5.课文写作教师给出写作任务,引导学生模仿课文写作。
学生完成写作,教师批改并给出建议。
6.课堂小结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点评。
四、教学反思教师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查找不足之处。
学生反馈对本节课的看法,提出建议。
1.课文内容详解第一段:介绍长江的地理位置及历史意义,为后文铺垫。
第二段:描述我军南渡长江的艰难历程,表现我军的英勇顽强。
第三段:讲述我军胜利的消息传遍全国,民众欢庆的场面。
第四段:展望未来,表达对国家和平、繁荣的信心。
2.课文结构分析课文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先介绍长江的历史地位,再描述我军南渡长江的过程,展望未来。
文章层次分明,逻辑清晰,便于学生理解。
3.课文主题提炼课文主题为歌颂我军英勇顽强,弘扬民族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4.课文难点讲解历史背景:讲解长江在中国历史中的地位,以及我军南渡长江的意义。
人物形象:分析课文中的英雄形象,如我军战士的英勇顽强、民众的欢庆等。
5.写作指导指导学生如何结合课文内容进行写作,如模仿课文写一段关于英雄事迹的描述。
八年级语文上册《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教案、教学设计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爱国主义情怀,特布置以下作业:
1.阅读作业:
-请同学们课后阅读与长江战役相关的历史资料,了解长江战役的历史背景和重要意义,拓宽知识视野。
-选择课文中你认为最具感染力的段落,进行朗读练习,体会作者的情感,提高朗读能力。
请同学们认真完成作业,通过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如有任何疑问,请随时与老师沟通交流,共同进步。期待大家在下一次课堂上的精彩表现!
4.提高朗读和表达能力,能够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准确地传达作者的情感和意境。
(二)过程与方法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将采用以下方法:
1.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深入了解课文的背景和内容,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团队协作能力。
2.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如图片、视频等,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课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设计丰富的课堂活动,如讨论、辩论、角色扮演等,让学生在参与中体验学习的乐趣,提高他们的语文实践能力。
4.通过对课文内容的分析和解读,引导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问题,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意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作者在文章中表达的豪情壮志和崇高的民族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2.认识到团结协作、英勇顽强、不屈不挠等品质在战胜困难、实现国家繁荣富强中的重要作用。
2.写作作业:
-结合课文内容,以“我心中的英雄”为主题,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作文,表达自己对英勇战士们的敬意和崇高的民族精神。
-选取课文中的一个修辞手法,如排比、夸张等,仿写一段话,体现该修辞手法的作用。
第1课《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教学目标:1.整体感知新闻的四种体裁。
2.准确把握消息的六要素、结构等方面的特点。
(重难点)3.培养阅读新闻、关注社会的意识。
教学方法:讲授法、朗读法、自主学习法、比较法教学过程:一、温故知新导入同学们,在七年级的语文学习中,我们领略过情节跌宕起伏的小说;诵读过文辞优美的诗歌;感受过清新隽永的散文。
今天,我们将认识一种新的文体,它能记录社会、传播信息、反映时代,不错,它就是新闻。
任务一:通读浏览,猜体裁1.顾名思义,了解新闻特点。
你认为什么叫新闻?明确:新闻指的是新近发生的事。
“新”,指新鲜,新近。
说明一定是最近发生的事,报道要及时。
“事”指事件,事实,就一定不能像小说那样可以虚构。
因此,新闻都必须具有及时性和真实性。
(生笔记)2.阐述单元功能。
昨天,同学们已预习了第一单元。
大家发现没有,这个单元是活动任务单元,整个初中教材只有四个活动单元,分别是新闻单元、演讲单元、诗歌创作单元和戏剧单元。
所谓的活动单元就是同学们学了这些课文以后,要自己去参与活动实践,完成专属于自己的作品,比如一单元有三个大任务,请同学们把这三大任务勾画出来,一起读一遍。
那么,学完任务一的新闻阅读后,你们接着就要自己去完成任务二和任务三,进行新闻采访和新闻写作,最后每个小组要出一份真正的报纸。
展示前几届学生的作品。
3.通读感知这6篇新闻的不同体裁。
【任务一】提示说“阅读消息、新闻特写、通讯、新闻评论等不同体裁的新闻作品,了解新闻内容,把握各自特点,学习读新闻的方法。
”可见所选课文分四种不同的体裁。
问:请同学们根据预习的初读体验,猜测这6则新闻分别属于哪一种体裁?请你来连线。
(见PPT)明确:第1课《消息二则》《首届诺贝尔奖颁发》属于消息;《飞天凌空》属于新闻特写;《一着惊海天》属于通讯;《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属于新闻评论。
资料卡:【广义的新闻】泛指出现在电视、广播、报纸及网络等一切传媒上的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包括消息、通讯、特写、人物专访、调查报告、新闻评论等。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教案教学设计-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初二上册语文
1.文章结构:导语、正文、结语
2.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
3.文章主题:英勇精神、爱国情怀
4.历史背景:解放战争
5.人物精神: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英勇无畏
6.写作风格:纪实性、生动性
设计说明:
1.标题:突出文章主题,引导学生关注文章内容。
2.内容:简洁明了地概括文章的主要知识点,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2.分析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和写作技巧,理解作者的表达意图。
3.通过文章了解到解放战争的历史背景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英勇精神。
教学难点:
1.文章中的一些专业术语和历史背景的理解。
2.分析文章中的写作技巧和修辞手法,理解作者的表达意图。
教学方法:
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通过提问和思考,深入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文章相关的实际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操作。这个操作将演示文章的基本原理。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实验操作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中国人民解放军南渡长江的意义”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例题3:请简要概括文章的主题思想。
解析:这个问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主题思想的把握。正确答案是文章主要表达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南渡长江的壮丽场景,展现了他们的英勇精神和坚定信念,传递了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
例题4:文章的写作风格是什么?请结合文章内容进行说明。
解析:这个问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写作风格的分析能力。正确答案是文章采用了纪实性和生动性的写作风格。文章以客观公正的笔触记录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南渡长江的历史事件,同时通过形象的描绘和生动的叙述,展现了战争的场景和人物的内心世界。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课《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公开课教学设计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课《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公开课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是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的第一课,本篇文章是毛泽东在1949年写的新闻报道,描述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国共内战中,成功南渡长江,推翻国民政府的重大历史事件。
文章具有很强的新闻性和报道性,同时也展现了毛泽东的语言风格和文学才华。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语文基础,对于新闻报道的阅读和理解能力也有所提高。
但是,对于这篇文章的历史背景和专业术语可能还不够了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帮助学生理解历史背景,解读专业术语,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
三. 教学目标1.能够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和主旨,了解中国人民解放军南渡长江的历史背景和意义。
2.能够把握文章的新闻报道特点,理解新闻语言的使用。
3.能够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培养文学鉴赏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历史背景的理解:学生需要了解解放战争的历史背景,才能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意义。
2.专业术语的解读:文章中有一些专业术语,学生需要学会解读。
3.新闻语言的理解:学生需要理解新闻语言的特点和运用。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情境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
六. 教学准备1.PPT课件:制作与课文相关的PPT课件,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2.历史背景资料:准备解放战争的相关历史背景资料,以便在课堂上进行讲解。
3.课文朗读音频:准备课文的朗读音频,让学生在听力训练中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课件,展示解放战争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了解中国人民解放军南渡长江的历史意义。
2.呈现(10分钟)老师朗读课文,学生跟读,让学生感受课文的语言魅力。
同时,让学生注意课文中的一些专业术语,并在课后进行解释。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模仿新闻报道的语言风格。
然后,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讨论如何使用新闻语言报道类似的事件。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第五单元时事聚焦《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教学案【教学目标】1.了解消息的特点和结构形式,学会迅速抓住消息的主要信息。
2.体会消息精练、简洁的语言特点,并在新闻写作中加以运用。
【教学重点和难点】1.把握消息的结构和特点。
2.运用所学的知识为消息拟一则标题,撰写简单的消息,【教学方法】自主、合作、交流【教学过程与步骤】1、导入。
音频、视频播放。
2、整体感知。
(1)新闻常识1、新闻结构: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标题:高度概括已经发生的新闻事实,一般包括引标、主标、副标。
导语:是消息的第一段或者第一句话。
是消息中最主要的事实,是最重要、最有影响力的材料,是本则消息报道的价值所在。
主体:承接导语、揭示主体,对消息事实做具体的叙述与展开。
背景:是新闻事实发生的历史条件或现实环境。
结语:是消息的最后一段落或最后一句话。
2、新闻的要素:六要素(也就是记叙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
(二)内容探究:1.请画出该消息的标题、导语、主体、结语。
2、找出本文所包含的新闻的六个要素:三、合作探究、品味语言。
1、试解释下列句子中词语的含义⑴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
摧古拉朽:⑵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
风平浪静:2、这则消息中“不到”、“既已”、“正向”等表示时间的词语和“突破”、“占领”、“进击”这些表示行动的词语,它们在文中有何作用?3、“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
”“已”和“大约”能否去掉?4、“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
”“经营”能否换成“构筑”?“溃退”能否换成“败退”?四、训练巩固1.常识填写。
⑴消息的主要结构有三:_____________________ 和 ____________ 。
⑵消息的主要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教学设计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新闻的基本特点和结构,把握新闻的主要内容。
2、品味本文简洁、准确、生动的语言,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感受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的大无畏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新闻的要素和结构,概括新闻的主要内容。
(2)学习新闻语言的特点,体会其表达效果。
2、教学难点(1)体会作者在新闻中蕴含的情感。
(2)培养学生阅读新闻的能力和素养。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朗读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通过多媒体展示解放战争的相关图片或视频片段,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历史情境。
然后提问:“在解放战争中,有许多重要的战役和事件,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则新闻就记录了一次具有重大意义的军事行动,大家想知道是什么吗?”从而引出课题《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二)知识讲解1、新闻的定义和特点(1)新闻是指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2)特点包括真实性、及时性、准确性、简明性。
2、新闻的结构(1)标题:高度概括新闻的主要内容。
(2)导语:新闻开头的第一段或第一句话,扼要地揭示新闻的核心内容。
(3)主体:新闻的主要部分,详细叙述新闻的事实。
(4)背景:对新闻事件产生的环境、历史条件等的介绍。
(5)结语:新闻的最后一段或一句话,对新闻进行总结或展望。
3、本文的结构分析(1)标题:“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直接点明了新闻的核心事件。
(2)导语:“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
”简洁明了地交代了渡江的时间、人数。
(3)主体:详细描述了渡江的战况,包括渡江作战的兵力、战况、敌军的抵抗情况等。
(三)文本研读1、学生默读课文,概括新闻的主要内容。
2、小组讨论,分析新闻语言的特点。
(1)准确性:如“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中的“大约”,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
(2)简洁性:整篇新闻篇幅短小,语言简洁,直截了当地传达了关键信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是第一次学习新闻,所以教师要培养学生学习新闻的兴趣;同时八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所以要更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教学目标】1.了解新闻特点,把握记叙的六要素;2.综合运用默读的方法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3.把握课文中的人物、事件,认识中国革命胜利来之不易,并从中获得有益启示。
【教学重难点】抓住新闻的文体特点,抓住战争的主题,体会本文准确精练的语言。
【教学方法】1.圈点勾划法:预习生字词,在文中圈点勾划。
2.查阅资料法:查阅有关解放战争中三大战役的资料,学生每人准备阅读一份当天的报纸。
3.比较阅读法:运用课内外的新闻材料进行比较阅读,更进一步学习新闻的写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读毛主席所作的《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一诗,“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这首诗是为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而作,表现了人民解放军的英雄气概。
历史告诉我们,中国革命的胜利是经过长期革命战争战胜强大敌人取得的,今天,我们学习的是毛泽东为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亲自撰写的两篇新闻,《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想必你既能学到相关知识,更能真切感受人民解放军的英雄气概。
先学习《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这则新闻。
(二)自主学习1.学习新闻的相关知识新闻,又称消息,通常分为动态新闻、综合新闻、典型报道和新闻述评四类。
其中动态新闻是报纸、广播最常用的一种。
新闻的结构:标题、导语、主体、结语、背景。
前三部分是主体部分,后两者是辅助部分。
导语,一般指“电头”后的第一句或第一段文字,用来揭示消息的重要事实,使读者一目了然;主体,随导语之后,是消息的主干,是集中叙述事件、阐明问题和表明观点的中心部分,是全篇新闻的关键所在;结语,一般指消息的最后一句或一段话,是消息的结尾,可有可无。
背景,常插在主体部分,也插在“导语”或“结语”中。
新闻的六要素:何时、何地、何人、何事、为何、如何。
新闻的特点:及时性、真实性、传播性。
2.给下列字注音芜()溃()荻()3.解释下列词语经营:。
溃退:。
摧枯拉朽:。
突破:。
4.熟读课文(三)整体感知1.教师检查预习情况2.快速默读课文,用简明的语言说说新闻报道的内容。
这是毛泽东同志1949年4月22日亲自为新华社撰写的一篇消息,是我国新闻报道的经典之作。
它的基本情况,及时地向全世界报道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挥师南下、势如破竹的事实。
消息文字简洁,语言凝练,平实中显示出宏大的气势。
消息以叙述展开,其中穿插白描:“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放”。
寥寥十二字,就勾勒出了三十万大军南渡长江的壮阔场面,让人如临其境,如见其形。
3.仔细阅读课文,找出这则消息的“五要素”并分析消息的结构。
五要素何时:。
何地:。
何人:。
何事:。
何故:教师明确:在这条消息中,何时,是1949年2月10日午夜开始的不到二十四小时之内;何地,在芜湖和安庆之间的长江水面上;何人,人民解放军,三十万之众;何事,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一看标题便知);为何,人民解放军攻破国民党反动派防线,占领长江南岸(从“人民解放军”和“国民党反动派”的命名中,确定战争的性质。
)本文的重点,在“如何”上:(1)一方面是解放军不到二十四小时,突破敌阵,摧枯拉朽,渡江后乘胜追击;(2)另一方面是国民党军,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防线,军无斗志,土崩瓦解。
分析消息的结构标题:。
导语:。
主体:。
结语:。
教师明确:。
本文的导语: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
这篇消息的导语只有一句话:“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
这句话包括四个新闻要素:何日(21日)、何人(解放军)、何事(渡)、何果(过长江)。
接下来,在主体部分交待了地点(芜湖、安庆之间)。
至于何因,即为什么要渡江,消息中没有说,也没有必要说,因为人们都知道是为了消灭蒋家王朝,解放全中国。
所以,有时候一个新闻事实的原因是不必交待的。
还有一些新闻事实的原因和结果一时弄不清楚,初次报道时是没有办法交待的,如一场大火,一个盗窃案件。
主体:渡江战斗于二十日午夜开始,地点在芜湖、安庆之间。
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
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
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正向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诸城进击中。
结语:人民解放军正以自己的英雄式的战斗,坚决地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
(四)问题探究:品味语言。
1.从理论上说,新闻只是向读者提供最新的事实,好像是中立的、纯客观的。
但是,完全中立的、客观的、不带主观价值判断的“事实”,是不可能存在的。
其中主观的立场和观点是渗透在事实的叙述之中的。
同样的事实,如果由失败的一方来发表新闻,则完全可能是另外一个样子。
你能找出本文中带有记者主观倾向的词句吗?并加以简要分析。
(此题难度不大,估计学生能找出“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英雄式的战斗”这些词语,并能分析出其中的骄傲自豪感,教师只需完善与丰富即可;该题也结合了“词句品味”。
)明确:(1)“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
”胜利者的自豪感从“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中毫不隐讳地流露出来。
“经营了三个半月”极言准备的充分,按理长江防线应当是牢不可破的,但是后面紧接着说国民党军溃退之快,二者形成了极大的反差,在对比中愈显出我军势不可挡,敌军不堪一击。
(2)“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
”这里的“风平浪静”,明显不完全是自然景观的描述,而“万船齐放,直取对岸”,则更是表现了胜利者稳操胜券的心态。
这可以说是在新闻消息中难得一见的抒情笔调,渡江战斗如有天助,江景美丽,军威壮观,犹如一幅景物画,令人赏心悦目,透露着乐观轻松的心情。
(3)“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正向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诸城进击中。
”、“不到、即已、正向”,这些表示时间的词语和“突破、占领、进击”这些表示行为的词语的恰当地配合,把我军攻势迅猛、锐不可挡的态势,表现得淋漓尽致。
2.比较阅读,品味“简洁”。
将本文与以下这篇消息进行比较,找出异同。
(可以将《我军横渡长江情景》文本通过PPT或投影展示,也可以事先印出来发给学生。
)我军横渡长江情景新华社长江前线1949年4月23日电前线记者阎吾报道人民解放军在安庆、芜湖间某地敌前强波长江时的情景称:21日黄昏,江北某地解放军的阵地上空,突然升起银光四射的发光弹,顷刻,整个北岸阵地发出了震天动地的雷鸣,从解放军的炮兵阵地上,无数道火线飞向南岸,接着整个南岸国民党军的阵地就完全陷于一片火海中。
炽烈的炮火映红了江面和天空。
接着,从各个港口涌出了无数只大小船只。
它们立即散布江面,像箭似的向南飞驶而去。
北岸的江边,站满当地的居民、民工和解放军的指战员,大家都屏息凝视着火光掩映的江面,等候着。
忽然,在南岸飞起了登陆的信号,枪炮声、喊杀声连续不断。
北岸所有的人们立时迸发出一片欢呼:“过去了!”、“过去了!”无数船只继续从各港口涌出来,加速向对岸驶去。
对岸的解放军则开始不断发出前进的信号,和响起前后各部队间联络的号音。
在宽阔的江面上,解放军的指挥灯不断闪耀着。
渐渐的枪炮声、喊杀声越来越远了。
工兵们紧张地搭起许多码头,无数民工忙着把无数的弹药、器材、粮食、蔬菜送到船上,随着大军运过江去。
这时,在大江南岸,布满着无数匆匆登岸的解放军,到处可以听到船工们和解放军战士们兴奋而亲热的告别声:“同志们,再见了!”、“老乡们,辛苦了!南京再见!”(选自《东北日报》,1949年4月25日)(二者都写同一件事,但《我军横渡长江情景》对进攻过程进行了更为详细的描写。
但没有《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的简洁之美。
)比较、明确:相同之处:两则消息写的都是中国人民解放军21日晚横渡长江,取得全面胜利的事实。
不同之处:《我军横渡长江情景》重在详细地描写了我军渡江的情景,特别加入了语言和场面描写。
而《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只用了不到200字简洁、明了、生动地展现了渡江战役的概貌。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极为简洁,言简意赅,只有不到200字,但是具备了“五要素”和消息结构的导语、主体、结语三个部分,没有一个多余的字;而且叙述层次清楚,一目了然。
导语部分交代了事件总体面貌;主体分成三个层次展开:渡江战斗的时间、地点;国民党长江防线崩溃;我军破敌、进击的态势。
同时又不失生动,如用了一系列的四字句: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风平浪静,万船齐放,直取对岸,突破敌阵,形象地再现了战斗的情景。
四字句音节短促,与所表达的解放军攻势的迅猛、凌厉相得益彰。
对于这样一件重大的具有历史性的军事行动,本来可以有更为丰富,甚至有更加复杂的情景描述,但是,文章却嘎然而止。
一连串文言色彩很浓的词语的运用,不但符合新闻文体的简短明快的规范,而且便于表达作者高瞻雄视不可一世的气概。
【作业布置】1.从今天的报纸中挑几则新闻,找出其中的“五要素”和一H,指出消息的导语、主体、结语等结构。
2.预习《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通读全文,查字典,给生字词注音释义。
3.观看录像片段《百万雄师过大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