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战时期世界局部战争的特点
第3讲 烽火连绵的局部战争和和平发展——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

材料二
抗美援朝战争中,虽然我军在武器装备及其他物
质条件上处于明显的劣势, 但经历了 20 多年国内革命战争和反 侵略战争锤炼的中国人民军队也有着许多不同寻常的优势。有 敢打必胜的信念,有以弱胜强的丰富作战经验,有久经锻炼的 高素质的部队和著名战将。加上战争的正义性质,得道多助, 士气高昂。这些是中国人民志愿军取得胜利的基本条件。 ——李际均《抗美援朝战略遗产: 中国大国地位的奠基之战》
国的作用更加突出,2000 年举行了千年首脑会议,提出加强联 合国在发展领域的作用。实践证明以政治方式和平解决国际争 端,建立和维护相互间的和平共处的友好关系是最有效的。
(二)追求共同发展 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的基本特征,全球化是一把“双刃 剑”,既加快了世界经济发展;又扩大了贫富差距,有利于发 达国家,给广大第三世界国家提出新的挑战。第三世界要求建 立公平公正的国际关系新秩序,中国提倡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已成为建立国际新秩序的基本原则,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 两大主题,也是当今世界形势发展的总趋势。
选修三 20 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第3讲
烽火连绵的局部战争和
和平发展——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
能力探究
真题链接
课后作业
能力探究
一、烽火连绵的局部战争 (一)冷战阴影下的局部“热战” 1. 朝鲜半岛上的较量:二战后朝鲜半岛上出现了韩国和朝 鲜两个对立政权,且爆发内战;美国干涉,变为侵朝战争。中 国人民掀起了抗美援朝战争。1953 年中朝与联合国军在板门店 签订了停战协定,朝鲜战争结束。
日本梦想成为政治大国。多极化格局有利于全人类的和平 与发展。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是威胁人类和平与稳定的主要根 源, 恐怖主义是国际和平与安全的主要威胁之一, 传统的民族、 宗教矛盾和边界、领土争端在很多地区仍然存在,成为影响地 区和平与安全的重要隐患。 2.联合国是当今世界最大的国际组织,冷战结束后,联合
美苏冷战的具体表现及特点

美苏冷战的具体表现及特点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苏联、中国和英国等国为了反对共同的敌人,结成世界反法西斯联盟。
二战结束不久,美国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推行冷战政策。
赫鲁晓夫上台以后,提出同美国平起平坐、实现美苏合作、共同主宰世界的基本战略。
随着苏联经济、军事实力进一步增强,从50年代后期起,美苏争霸的格局逐渐形成。
美苏争霸分为三个阶段。
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初,是美苏争霸的第一阶段。
这一时期的特点是既有缓和又有争夺。
在缓和方面:1955年,苏联主动与西方国家合作,签订了对奥和约,解决了二次大战的一大遗留问题。
同年,苏联同联邦德国建立外交关系。
1959年赫鲁晓夫访问美国,美苏首脑戴维营会议是苏联推行美苏合作外交战略的重大行动,美国实际上承认苏联是超级大国这一事实。
在紧张方面:1961年苏联修筑“柏林墙”,封锁了东西柏林边界,使美苏关系更加紧张。
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表明苏联开始走上同美国进行全球争夺的道路,同时也表明当时的战略优势仍然在美国方面。
这一时期,苏联还对中国推行霸权主义,企图控制中国,使得中苏关系恶化。
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是美苏争霸的第二阶段。
其特点是苏联处于攻势,美国转攻为守。
1964年勃列日涅夫上台至70年代,苏联的经济实力同美国的差距大为缩短,1975年,苏联的工业总产值上升,相当于美国的80%。
苏联在军备方面赶上了美国,苏联的战略导弹至1975年已达2402枚,超过美国40%,1979年苏联在战略核力量上的开支几乎为美国的3倍。
苏联大力增强常规军事力量。
1978年,美军210万人,苏军440万人,美军拥有坦克10500辆,苏军拥有坦克50000辆。
这一时期苏联推行与美国争夺世界霸权的积极进攻战略。
美苏争霸的重点在欧洲,美苏在欧洲都集结了重兵,处于两军对峙的僵持状态。
苏联一方面对欧洲以“缓和”战略麻痹西方,另一方面加紧在欧洲以外的地区扩张。
1979年入侵阿富汗,标志着苏联霸权主义政策发展到了顶点。
一冷战阴影下的局部热战

英国学者约翰 ·W ·梅森认为,如果把“冷战”时期 重新定义为“长时期的和平”倒是颇为令人耳目一
新的。作者对“冷战”重新定义的主要依据是 (D )
A .马歇尔计划推动欧洲重建 B .“冷战”时期各国并无武装冲突 C.美苏两国在利益上避免冲突 D .新的世界大战得以避免
应指( A )
A.抵制西方势力的渗透 B.阻止欧洲一体化进程 C.防止法西斯残余势力的进攻 D.反对美苏“冷战”对峙
下图为美国《时代周刊》 1962年8月刊的封面,反映了柏林墙给德 国人民造成的苦难。柏林墙有个美丽的代号 ——“中国长城第二”
关于长城和柏林墙,下列说法比较贴切的是( D )
A.长城是中国古代的军事设施,为抵御游牧民族的铁骑而建 B.柏林墙是现代德国分裂标志,为阻止西方势力的渗透而建 C.长城是中国古代国家分裂的标志,柏林墙是德意志民族的象征 D.长城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柏林墙是美苏冷战的政治产物
4)影响
(2)美国: 消耗美国大量人力、物力、 财力,给美国社会造成深远的影响, 迫使美国政府不得不调整其外交政策
(3)世界格局: 成为苏攻美守局面 出现的原因之一
课堂探究
美苏冷战对战后世界局势的发展产生了哪些影响?
1.势均力敌 , 避免新的世界大战爆发。 2.不同社会制度互相借鉴 ,推动世界整体发展。 3.促使不结盟运动兴起 ,第三世界崛起。
③两图都是冷战格局下美苏对峙的重要体
现
④图二危机中,美苏领导人表现了克制态度,相互妥协使
危机逐步降温并解决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④ D.③④
4、越南战争
1)美国侵越的目的: 阻挠越南统一,长期占领越南
2)过程: 特种战争 越南人打越南人
冷战时期的东西方对峙与战略博弈

冷战时期的东西方对峙与战略博弈冷战时期,东方与西方之间的对峙和战略博弈成为世界的焦点。
这一时期持续了几十年,是一场没有实质性战斗的战争。
本文将探讨冷战时期的东西方对峙和战略博弈。
一、背景与引发原因冷战始于二战结束后,以苏联和美国为代表的两个超级大国之间的对立。
二战后,世界格局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美苏两个国家分别代表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个不同的制度。
二、军备竞赛冷战时期,东西方之间的军备竞赛达到了空前的高潮。
两个超级大国为了在军事领域垄断优势,不惜耗费巨大的资源用于研发新武器和军备装备。
核武器成为战略武器的代表,相互之间的核威慑使得两个超级大国始终保持一种微妙的平衡。
三、意识形态之争冷战时期,东西方之间的意识形态之争也是一大焦点。
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制度的对立不仅仅体现在经济和政治制度上,更在于两种制度背后的理念和价值观。
西方国家强调个人自由和民主制度,而东方国家则主张集体主义和计划经济。
这种意识形态之争使得两个超级大国在全球范围内积极争夺盟友和影响力。
四、地区冲突与代理人战争冷战时期,东西方之间的战略博弈不仅仅是两个超级大国之间的对抗,更体现在局部冲突和代理人战争中。
例如,越南战争就是苏联与美国在东南亚角逐地区影响力的缩影。
两个超级大国通过向各自支持的势力提供援助和军事支持,间接地参与了这些冲突和战争。
五、科技竞争与太空竞赛冷战时期,东西方之间的科技竞争也不可忽视。
苏联和美国争夺太空优势成为时代的焦点。
1969年,美国成功登月,这一事件标志着美国在太空竞赛中获得了重要的胜利。
而苏联在其他方面也取得了一些突破,例如,第一个人造卫星的发射等。
这种科技竞争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科学技术的进步。
六、后果与影响冷战时期的东西方对峙和战略博弈对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方面,两个超级大国之间的对立在全球范围内引发了许多地区冲突和代理人战争,给世界带来了许多不稳定的因素。
另一方面,这种对抗也激发了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
21世纪初期国际政治格局及其斗争的特点

第4卷 第1期重庆交通学院学报(社科版)2004年3月 Vol.4 No.1JOURNAL OF CHON GQIN GJ IAOTON G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Edition)Mar.2004 ・国际政治・21世纪初期国际政治格局及其斗争的特点Ξ张 静(西南师范大学经济政法学院,重庆400715)摘 要:新世纪的国际政治格局及其斗争异常复杂和尖锐,这种复杂和尖锐的表现形式与过去不甚相同。
当前影响国际稳定的不定因素增多,但由于种种原因,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没有改变。
国际关系中的主要矛盾发生了显著转换,世界形势呈现出错综复杂的特点:大国关系、南北关系、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都是在共存中竞争,在竞争中依存;世界多极化发展是大势所趋,但不会一帆风顺;世界各国政党政治更趋活跃,党际交往成为国家间交往的一条重要渠道。
关键词:政治格局; 合作; 竞争; 多极化; 政党政治中图分类号:D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794(2004)01-0029-04 人类进入21世纪,国际形势变幻莫测,世界政治和国际关系比过去更加复杂多变。
“9・11”事件作为世纪开年的预警,揭开了新世局的序幕。
它对世界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对国际安全形势、国际关系造成了巨大冲击,使国际形势和大国关系发生了引人注目的变化。
归纳起来,21世纪初世界的主要表现和近期的发展趋势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和平与发展出现了新情况,但仍是时代的主题冷战结束后,国际形势趋向缓和。
但到了新世纪,核威胁依然存在,军费开支依然高昂,从而增加了各国财政负担和减低了发展经济的财力。
美国为扩展其政治和经济利益,强行实施NMD和TMD,引起地区乃至全球军备竞赛;一些地区大国走向军事大国,引起邻国的严重不安;热点问题突出,严重影响地区安全局势;民族分裂主义、宗教极端主义、国际恐怖主义“三股势力”相互配合,活动猖獗。
“9・11”事件及其后续发展,从深层次影响和改变着国际局势,世界陷入了局部动荡、局部战争、局部紧张之中。
美苏冷战的特点

美苏冷战的特点冷战是指1947年至1991年之间,美国、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为主的资本主义阵营,与苏联、华沙条约组织为主的社会主义阵营之间的政治、经济、军事斗争。
美苏之间的冷战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着自己的特点:第一阶段是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初,其特点是特点是既有缓和又有争夺;第二阶段是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其特点是苏联处于攻势,美国转攻为守;第三阶段是80年代末90年代初,其特点是美国处于攻势,苏联转攻为守。
一、第一阶段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美国苏联在对战败国的处理方式上产生了分歧,为了能够更好的遏制苏联的发展,来实现称霸全球的目标,美国开始采用各种的手段拉拢同盟国,世界形成了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相对立的格局。
1946年3月5日,英国前首相温斯顿·丘吉尔在美国富尔顿发表“铁幕演说”,正式拉开了冷战序幕。
而美国在1947、1948、1949三年之内相继推出“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和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从政治、经济、军事上三管齐下,对苏联实行政治上的孤立打击、经济上的封锁和军事上的包围。
其中1947年3月12日,美国杜鲁门主义上台,标志着冷战开始。
从这时期开始到60年代,是美苏冷战的发展时期,美苏两国在不断地试探对方,退与进相互融合,试图在推搡中实现利益的最大化。
这一时期的冷战是既有缓和又有争夺。
(一)缓和1、苏联促使签订对奥和约二次大战结束后,内奥地利及其首都维也纳由苏、美、英、法四国分区占领。
对于奥地利的解决方式,苏联一贯主张根据保障奥地利民族独立的利益和保障欧洲安全的利益尽快缔结对奥和约,但是美、英、法三国不仅在草拟对奥和约的工作上一味拖延阻挠,而且力图把奥地利拉入西方军事集团,以堵塞解决奥地利问题的道路,致使奥地利问题拖延了十年之久而未获解决。
在斯大林逝世后,苏联改变了斯大林时期坚持的对奥和约应在德国问题解决以后才能签订的立场,主动与西方国家合作,于1955年签订对奥和约,这不仅使奥地利恢复了自由和独立,而且为和平协商解决其他悬而未决的国际问题开辟了新的途径。
冷战时期的紧张局势美苏两强对峙

冷战时期的紧张局势美苏两强对峙在 20 世纪的历史长河中,冷战时期无疑是一个充满紧张与对峙的阶段。
美苏这两个超级大国,在政治、经济、军事、科技等诸多领域展开了激烈的竞争与对抗,使得世界陷入了长期的不安与动荡。
冷战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二战结束后的国际格局变化。
随着纳粹德国的战败和日本的投降,世界的权力结构发生了重大调整。
美国凭借其在战争中积累的强大经济和军事实力,成为了资本主义世界的头号强国;而苏联在战争中经受住了巨大的考验,其军事实力和国际影响力也大幅提升。
两国在意识形态、地缘政治等方面存在着深刻的分歧,这为冷战的爆发埋下了伏笔。
政治上,美苏分别代表着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不同的政治制度和理念。
美国倡导自由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试图将其价值观推广到全球;苏联则实行计划经济和集权政治,强调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这种意识形态的对立,导致双方在国际事务中常常采取相互指责和对抗的态度。
在经济方面,美国拥有庞大的工业生产能力和先进的科技水平,通过马歇尔计划等援助计划,加强了对西欧国家的经济控制和影响力。
苏联则通过建立经互会,加强了与东欧国家的经济合作,形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社会主义经济体系。
双方在经济领域的竞争,不仅体现在国内经济的发展上,还表现在对全球资源和市场的争夺上。
军事领域的对峙是冷战时期最为显著的特征之一。
美苏两国展开了大规模的军备竞赛,不断研发和生产先进的武器装备。
核武器的出现更是将这种对峙推向了极端。
双方都拥有足以毁灭对方甚至整个世界的核力量,形成了所谓的“核恐怖平衡”。
在冷战期间,美苏多次发生军事危机,如古巴导弹危机,险些引发核战争,让世界陷入了极度的恐慌之中。
除了直接的军事对抗,美苏还通过代理人战争和局部冲突来争夺势力范围。
在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等地,许多国家成为了美苏博弈的战场。
例如,在越南战争中,美国试图阻止共产主义在东南亚的扩张;而在阿富汗战争中,苏联则陷入了长期的战争泥潭。
科技领域也是美苏竞争的重要战场。
冷战时期美苏两大超级大国的对峙与全球影响

冷战时期美苏两大超级大国的对峙与全球影响冷战是二战后国际关系中一段重要且紧张的时期,美国和苏联两个超级大国之间的对峙成为这一时期的主要特征。
这场对峙不仅在政治、经济和军事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全球格局和民众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一、冷战背景二战之后,世界格局发生了巨大改变,美国和苏联崛起为两个主要的超级大国。
但是由于意识形态、经济制度以及势力范围的不同,两国的矛盾激化,最终导致了冷战的爆发。
二、美苏两国的对峙冷战期间,美苏两国之间的对峙表现在政治、经济和军事等多个领域。
1. 政治对峙美苏两国的政治对峙主要表现在意识形态上。
美国坚持自由民主制度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并倡导西方传统价值观;而苏联则主张共产主义和计划经济体制,试图推广世界革命。
双方的意识形态冲突导致了政治上的对抗,例如美国的“遏制政策”和苏联的“扩张主义”政策。
2. 经济对峙在经济领域,美苏两国之间存在经济意义上的对峙。
美国以自由市场为基础,发展了强大的市场经济体系,并通过马歇尔计划支持欧洲的经济重建;而苏联则以计划经济体制为基础,试图通过集体化和工业化追赶美国的发展。
两国在经济上的竞争和对抗推动了科技和军事领域的进步。
3. 军事对峙冷战期间,美苏两国之间的军事对峙达到了高峰。
美国以北约为核心,在欧洲部署了大量军事力量以抵御苏联的威胁,而苏联则在东欧建立了华沙公约组织,并在全球范围内扩张军事势力。
双方通过核武器和军备竞赛来展示自己的实力,并试图在全球范围内争夺影响力。
三、全球影响冷战期间,美苏两大超级大国的对峙对全球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1.地缘政治格局改变冷战导致了世界的二分格局,即东方阵营和西方阵营的对峙。
美国和苏联通过对周边国家的操控和干预,试图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
冷战加剧了国际关系的紧张程度,形成了国际社会的两极分化。
2. 经济竞争和科技进步冷战期间,美苏两国之间的经济竞争推动了科技的进步。
为了在军事和航天领域取得优势,美苏两国投入了大量资源进行科研和技术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冷战时期世界局部战争的特点
冷战时期世界局部战争的特点
所谓“冷战”,就是指二战后1947—1991年间苏美两大阵营之间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意识形态等方面进行紧张激烈的对抗而又没有爆发直接的武装冲突,简单地讲就是不用枪炮的战争。
冷战的产生是复杂的,但也是必然的。
战后美苏冷战局面来源于战争结束时的形式,触发点是战后西方对东欧的政策。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东欧国家相继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建立社会主义制度,西方(特别是美国)对此事不能容忍的,它们妄图在这个地区重建亲西方的政权,恢复资本主义制度,遭到前苏联和东欧国家人民的反对,于是东西方形成对峙之势,终于爆发了冷战,它是美国称霸世界的全球政策的产物。
冷战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开始,随着八十年代苏联的经济危机,和戈尔巴乔夫(戈巴卓夫)的民主改革,促成共产国家倒台,到1990年代初苏联解体冷战正式结束。
中国国共内战、朝鲜战争、越南战争和阿富汗战争(1979年)是几个东西方国家发生区域冲突的例子,但是大多数时候只是双方代理人之间的冲突,在这些冲突中,主要强国只是通过资金和武器援助各自支持的国家或组织。
这么做就减少了两大阵营冲突的紧张性。
美国与苏联竞争的一个主要领域就是科学技术,此外还包括了十分隐蔽的间谍战,和双方的政治宣传战。
虽然双方的谍报系统经常采取秘密的暗杀行动,但是由于核武器的威慑,两阵营一直没有发生全面冲突。
当然在当时,人们并不清楚,一个地区性的小规模冲突是否有可能引发核战争,有鉴于此,每一次的冲突都会引发人们极高的关注。
这种紧张态势几乎像真正的战争那样改变了全世界所有人的生活。
二战结束后,美国无论是经济实力、军事力量还是政治影响都是举世无双的。
美国还控制着联合国、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泛美同盟等国际组织。
雄厚的实力使美国领导人的政治野心大大膨胀,认为实现“美国治下的和平”的美国世纪已经到来,声称决心担当起领导世界的责任。
二战后苏联作为政治、军事强国在欧洲的崛起使欧洲国际形势发生了根本不同于战前的重大变化。
这对于妄想称霸世界的美国来说无疑是一个严重障碍。
对此,美国自然不会善罢甘休。
杜鲁门上台后,加紧推行称霸全球的计划,他摈弃了罗斯福大国合作的和平缓进战略,利用其战争中膨胀起来的经济、军事实力和对核武器的垄断地位,企图把介于美苏之间的广大中间地带控制在自己手里,于是杜鲁门政府制定了遏制苏联的冷战政策。
为了遏制苏联,美国统治集团有意识地制造了苏联利用共产主义进行扩张的舆论。
,美国驻苏代办乔治(凯南向美国国务院发去一份长达8000字的电报,对战后苏联的“理论、意图、政策和做法”以及美国应采取的对策,提出了全面的分析和建议。
凯南断言,苏联无视“理智的逻辑”,却对“武力的逻辑”十分敏感,如果美国拥有足够的实力,并且表明准备随时动用的话,那么用不着真的动武便可遏制住苏联,甚至迫使苏联退却。
不久,凯南在长电报的基础上又写了一篇分析苏联主权以及美国应采取的政策的文章,并以《苏联行为的根源》为题发表。
这篇文章进一步分析了凯南8000字电报中的观点,指出美国必须“把苏联看作是对手,而不是伙伴”,必须“灵活而警惕地运用对抗力量加以遏制”,最终导致“苏维埃政权的瓦解或逐步趋于软化”。
这样,凯南为杜鲁门政府提供了一整套所谓“遏制”苏联的战略,这套战略很快就成为美国对苏政策的指导方针。
,英国前首相丘吉尔在美国密苏里州的富尔顿发表了著名的“铁幕”演说,攻击苏联奉行扩张政策,威胁欧洲和世界和平。
他危言耸听地指出:“从波罗的海的什切青到亚得里亚海的的里亚斯特,一幅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降落下来。
”他呼吁英美结成联盟,是双方的军事力量、道义力量和其他物质力量联合起来,有效地遏制铁幕后面苏联的扩张。
丘
吉尔的演说是美国准备发动对苏冷战的信号。
与此同时,美国内部也加紧研究对付苏联的长远方案。
,杜鲁门的白宫主力克里福德提出了长达50页的《美国对苏联关系》的报告。
这时美国政府内部全面分析美苏关系,确定对苏方针的重要文件。
报
告提出的对苏方针的着眼点,实际上是在反对苏联扩张的旗号下控制处于美苏之间的广大中间地带。
“代理人”战争。
这一类局部战争,除了极个别的例子(如第二次中东战争中美苏一致反对英法)以外,几乎都是美苏两强或者说东西方两大阵营以局部战争中的双方为代理人展开较量。
如朝鲜、越南、阿富汗、历次中东战争等。
从表面上看,朝鲜、越南战争本身是国内战争,目标是统一,但事实上没有美苏一方的撑腰,战争是绝对爆发不了的,所以说事实上从一开始这些战争就是代理人战争。
这种“代理”的特点还有一个显著表现,就是冷战处于弱势的一方,通常更倾向于使用代理,而自己隐身幕后以防止直接面对对方阵营。
如朝鲜战争时期苏联处于冷战弱势,主要就是以中国和朝鲜在前台;美国较强就可以和代理人并肩作战。
到了阿富汗由于冷战地位的变化,这种情况就反过来了。
势力范围内的低烈度冲突。
这一类的战争或者冲突,由于地缘上就发生在雅尔塔体系说认可的东方或西方集团的势力范围内,因此表现出来的就是势力范围的所有者当仁不让,而对方通常只是口头抗议,事实上心照不宣。
这一类冲突以二战后的美国平定希腊、社会主义阵营的波匈事件等为主。
“对峙大路、大打两厢”。
中国解放战争时期,中共曾在东北争夺中提出一个战略,叫做“让开大路,占领两厢”,意思是把主要的交通线以及交通线上的大城市让给国民党,而自己优先占领交通线两边的广大农村地区,以此最终取得对国民党的战略优势。
我个人一直借用这个概念来形容冷战时期双方的冲突。
所谓“大路”,就是双方对峙的核心地区,以西欧为主,双方的主要战略力量都集中于此,
正是因此,双方在这条大路上都不敢动,因为谁都知道一动就是世界大战,弄不好就是人类毁灭。
苏联曾经试图在美国的核心区域也就是古巴动作一下,结果果不其然险些酿成大战,其结果苏联也不得不夹着尾巴走掉。
而这条大路之外,又不属于双方固有势力范围的地区,主要是亚洲大陆的第三世界,就成为“两厢”,双方就在此利用除了核武器以外(或者说是不公开使用核武器,因为秘密提供核技术是有的)的一切力量,纵横捭阖甚至大打出手。
意识形态领导一切。
在分析冷战后的局部战争时,我们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冷战时期美国(苏联)的控制,压制了当地原有的民族(宗教等等)冲突,冷战结束后,这一冲突重新爆发出来”。
这种分析所依据的,就是冷战期间,由于世界上的国家都被迫进行“站队”(虽然有法国、南斯拉夫、不结盟这样的例子,但是总体来说他们还是有所倾向的,而且就全球来讲也只是支流)因此压制了原有的其它很多矛盾,使得所有冷战时期的冲突,都或多或少的变现为意识形态的冲突。
对于战争的解释,也就有了凯南的“多米诺骨牌”效应和“帝国主义侵略”这样典型的意识形态方式。
总而言之,冷战时期热战的特点恰恰是“冷战”两个字,这种以意识形态为指导、以特定地域为空间、以超级大国为支撑的形式,构成了冷战时期各类局部战争的共同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