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激励理论

合集下载

激励理论发展及趋势分析

激励理论发展及趋势分析

激励理论发展及趋势分析一、本文概述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激励理论在企业管理、组织行为学、心理学等领域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激励理论的发展历程,分析各种激励理论的核心观点及其在实践中的应用,同时展望激励理论未来的发展趋势。

通过对激励理论的深入研究,旨在帮助企业和组织更好地理解员工需求,优化激励机制,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效率,进而推动企业和组织的持续发展。

文章首先回顾了激励理论的起源与发展,梳理了不同时期、不同学派的激励理论观点,包括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亚当斯的公平理论等。

接着,文章分析了这些理论在企业管理实践中的应用情况,探讨了其在实际工作中的效果与局限性。

在此基础上,文章进一步探讨了激励理论未来的发展趋势,包括个性化激励、多元化激励、动态激励等方面的内容。

文章提出了针对企业和组织在激励实践中的几点建议,以期为企业和组织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二、激励理论的起源与发展激励理论,作为管理学和心理学的重要分支,其起源可追溯至20世纪初。

当时,随着工业革命的推进,生产效率成为了企业竞争的核心。

在这一背景下,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应运而生,他提出了“胡萝卜加大棒”的管理方式,即通过奖励和惩罚来驱动员工的行为,这可以被视为早期激励理论的雏形。

随后,心理学家和管理学家开始深入研究激励的心理学机制。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以及麦克利兰的成就需要理论等经典激励理论相继问世。

这些理论从人的需求、动机和满足感等角度出发,深入探讨了激励的本质和作用机制。

随着研究的深入,激励理论逐渐从单一的理论模型发展为多元化的理论体系。

从内容型激励理论到过程型激励理论,再到综合型激励理论,激励理论不断丰富和完善。

例如,期望理论、公平理论以及目标设置理论等,都从不同的角度对激励过程进行了深入的剖析。

进入21世纪,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和全球化的加速,激励理论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一方面,知识型员工的崛起使得传统的物质激励方式逐渐失效,非物质激励如职业发展、工作挑战、团队合作等逐渐成为激励的新焦点。

薪酬激励的四大理论基础

薪酬激励的四大理论基础

随着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发展,人们对“薪酬”的认识逐渐发生了变化。

薪酬不再仅仅是对员工付出的回报,而成为了激励手段。

有效的薪酬激励可以吸引优秀人才进入组织,可以使核心员工留在组织,可以使员工高效工作。

薪酬激励是经济学和管理学研究的重点问题。

经济学视角下,比较有影响的薪酬激励理论有:委托代理理论、人力资本理论、按贡献分配理论、分享经济理论、知识价值理论。

这些理论从不同侧面说明了薪酬,特别是绩效工资,是一种直接有效的激励手段。

相比于经济学“理性人”假设,管理学认为现实中的个体是“社会人”,更具现实意义。

尽管各种管理学激励理论阐述重点不同,使用的概念也并不一致,但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承认以薪酬为代表的物质激励是激励机制的基础。

一览英才网旗下园林英才网总结道相关理论主要有需要层次理论、双因素理论、期望理论和激励过程综合理论。

1.需要层次理论马斯洛(Maslow)的需要层次理论是最著名、最经典的激励基础理论。

该理论有两个基本观点。

①人的行为由需要推动,一旦需要满足即失去“动力”,只有需要还未满足时才有激励作用。

②人的需要分五个层次,它们依次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自尊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

只有低一层次的需要得到满足时,才能产生高一层次的需要。

阿德弗(Alderfer)重组了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并进行了实证研究提出ERG 理论。

他认为,人有三种核心需要:生存需要(E)、关联需要(R)和成长需要(G)。

多种需要可以同时存在。

如果高层次需要不能得到满足,那么满足低层次需要的愿望会更强烈。

因此,多种需要可以同时作为激励因素。

但由于个人偏好不同,具体的需要层次结构也会呈现多样性的特征。

需求层次结构也会随所处的社会环境和人生状态变化而变化。

此外,麦克里兰(McClelland)在批判吸收马斯洛理论的基础上,于1961年提出成就激励理论,将人的社会性需要归纳为三个层次,即成就需要、权力需要与合群需要。

员工由薪酬而产生的心理感受均会影响这三种需要的满足需要层次理论告诉我们,薪酬在满足员工低层次需要的同时,有助于员工追求高层次需要,具有良好激励效果。

教师激励工资制度设计的探究——来自经济学理论的视角

教师激励工资制度设计的探究——来自经济学理论的视角
预 期 收 益 超 过 流 动 的成 本 时 .教 师就 会 选 择 退 教 师 队 伍 。
余 索 取 权 。 在 这 里 剩 余 索 取 权 是 激 励 教 师 员 工 努 力 工 作 的
动 力 之 源 。 但 需 要 注 意 的是 ,教 师 工 作 成 果 毕 竟 不 同 于 工 厂 生 产 的 产 品 。教 师劳 动 成 果 产 权 界 定 的模 糊 性 ,制 约 着
一 0 一。 年 十 月 号 上 半 月 一
教师激励工资制度设计 的擦究
— —
来 自经济学理论的视角
崔 世 泉
( 要 ]绩 效 工 资 、晋 升 、年 资 制 以及 效 率 工 资是 激 励 教 师 努 力 工 作 的 四种 主要 的 工 资制 度 设 计 模 摘 式 。 国 外 经验 表 明 不存 在 单 一 有 效 的 最佳 工 资制 度 设 计 模 式 ,合 理 的 教 师 工 资 标 准 的 制 定 要 综 合 考 虑
剩 余 索 取权 的激 励 效 果 。
比较 复 杂 的情 形 是 .教 师 努 力 程 度 不 可 观 察 ,结 果 也
当 教 师 努 力 程 度 不 可 观 察 时 ,教 师 和 其 他 劳 动 者 一 样 ,有 偷 懒 的 可 能 。 只 有 当努 力 工作 的 效 用 超 过 偷 懒 的 效 用 ,教 师 才 会 努 力 工 作 。 因此 需 要 有 合 理 的机 制 设 计 ,来 激 励 教 师 努 力 工 作 以 及 相 关 期 望 行 为 的 发 生 , 而 T 资 制 度 设 计 就
在 极 端 的情 况 下 ,剩 余 索 取 权 完 全 归 教 师 所 有 ,教 师 努 力
师 工 作 的努 力 程 度 对 学 生 学 业 表 现 影 响 很 大 ,因 此 如 何 吸 引 高 质 量 、有 天 赋 的 人 才 进 入 教 师 队 伍 ,如 何 留住 人 才 ,

经济激励的名词解释

经济激励的名词解释

经济激励的名词解释在经济学中,经济激励是指通过经济手段来激励个人或组织在经济活动中表现出更积极的行为或创新,并通过给予经济回报来提高其绩效和效率的一种方式。

经济激励是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核心机制之一,其作用可以推动经济增长、促进企业竞争力的提升以及激发创新创业精神。

经济激励的理论基础源于经济学中的人类行为理论。

根据人类行为理论,个体在作出决策时会根据其个人利益来权衡利弊。

经济学家认为,经济激励是通过改变个体的成本和收益结构,使其在决策时更倾向于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

一种经济激励方式是通过提供经济回报来激励个体或组织的行为。

经济回报可以包括工资、奖金、股权、红利等形式的物质利益,以及社会地位的提升、荣誉和声誉等非物质利益。

人们可以通过参与经济活动和劳动创造财富,从而获得经济回报。

通过设定合理的回报机制,可以激发个体或组织更积极的参与经济活动,提高生产力和效率。

另一种经济激励方式是通过扩大市场竞争来推动经济发展。

竞争可以迫使企业提高自身的竞争力,促使企业不断创新和改进产品和服务,降低成本、提高质量以及提升效率。

竞争可以使市场资源得到更有效的配置,并推动整个经济体系的发展。

政府可以通过开放市场、降低进入门槛、制定公平竞争的规则和监管机制来促进市场竞争,从而实现经济激励的目的。

此外,经济激励还可以通过税收和补贴政策来影响个体和组织的行为。

政府可以通过调整税收政策来鼓励或限制某些经济行为。

例如,对创新和研发活动给予税收减免,可以鼓励企业加大科研投入,提升创新能力;而对污染企业征收高额环境税,可以促使其减少污染排放。

同时,政府还可以通过补贴政策来扶持某些重要行业或社会群体,以达到经济激励的目的。

然而,经济激励并非万能的。

过度依赖经济激励可能会导致一些负面效应,比如道德风险、市场失灵等。

道德风险指的是个体为了追求经济利益,可能采取不诚信行为或不符合道德的行为。

市场失灵则是指市场机制在某些情况下无法有效调节资源配置,造成资源浪费和不公平现象。

微观经济学中的激励机制

微观经济学中的激励机制

微观经济学中的激励机制激励是行为经济学的核心理论之一,它可以被定义为一种触发并影响个体行为的因素。

在微观经济学中,激励机制是刺激个体采取特定行动的一种方法。

本文将介绍微观经济学中的激励机制及其应用。

1. 激励机制的类型激励机制可以分为非经济和经济两种类型。

非经济激励包括社会名誉、道德信念和工作环境等。

经济激励可以通过货币或非货币形式进行,其中货币形式包括工资、奖金和股票期权等,非货币形式包括晋升机会和灵活的工作时间等。

然而,不同的激励方式对不同的人员和环境起着不同的积极和消极影响。

2. 员工激励机制员工激励机制是企业管理和工业组织中的重要主题。

在职业和人际关系等方面,激励机制可以为员工提供自我实现感、个人成长和金融上的回报。

在市场和消费者竞争较大的环境下,产品研发和技术创新变得更加重要。

因此,企业的激励机制也应经常进行更新,以鼓励员工的投入和努力付出。

例如,研究表明,将绩效与个人成长相结合的激励机制可能会为企业带来更多的价值(Lu, 2002)。

3. 聘任激励机制聘任激励机制是政府和公共机构中的基本组成部分。

政府的任命可以作为鼓励人才、保证政策执行的一种方式。

在聘用某些高端人才方面,激励机制也有不同的方式,包括高薪、保险、养老金等福利待遇以及荣誉称号等非货币形式的奖励。

此外,政府机构也会向职业人员提供完整、灵活的制度、职业发展机会和轮换等激励制度,带来人才资源的丰富投入。

4. 社会和公共政策在社会和公共政策中,激励机制可以通过合理的组织设计、强制约束和税收等方式实现。

例如,税法税收的制定和例如共享经济中关于提供的管制可以影响市场参与者的行为。

另一个例子是环境政策,这些政策可能会试图通过激励机制来鼓励对环境的保护,例如通过奖励减少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等污染物的排放或惩罚排放污染物太多的企业。

5. 总结激励机制是鼓励生产和消费的重要工具。

在微观经济学中,激励机制可能对公司职员、公共机构、政策制定者、消费者和环境等方面产生积极的或消极的影响。

第7章激励机制与产权制度

第7章激励机制与产权制度

8
管理学激励理论
1.内容型激励 内容型激励理论着重对引发动机的因素 引发动机的因素, 内容型激励理论着重对引发动机的因素,即激 励内容进行研究。马斯洛将人类需要分为五个 励内容进行研究。 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友爱和归属需要、 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友爱和归属需要、 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 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求知的需要和求美 的需要。他认为, 的需要。他认为,人的最迫切的需要是激励行 为的主导性动机 激励是动态 主导性动机; 动态的 为的主导性动机;激励是动态的,当低层次的 需要得到相对满足后,就会上升到更高的需要; 需要得到相对满足后,就会上升到更高的需要; 上述需要的心理强度从低到高逐渐推进, 上述需要的心理强度从低到高逐渐推进,但这 种秩序并不固定,可能出现变化和意外。 种秩序并不固定,可能出现变化和意外。
利润 状况
财务 状况
与市场平均 水平比较
亏损
较差

中、低

成长期 成熟期 衰退期
持续增长 达到最大 减少
较好 好 差
较大 大 较小
中等 高 中、低
接近或等于 略高 低
21
战略性原则
• 4 检查企业激励机制设计与竞争战 略匹配性 • 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唯一重要的持 续竞争优势源泉 • 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绩效强正相关 • 战略指导思想:必须是基于 战略指导思想: 以人为本的人本管理 以人为本的人本管理 • 战略目标:为了获取竞争优 战略目标: 势的目标管理 势的目标管理 • 战略范围:应该是全员参与 战略范围: 的民主管理 • 战略措施:运用“系统化科 战略措施:运用“ 学方法和人文艺术的权变管 学方法和人文艺术的权变管 理。
12
一、创业激励的本质

经济学激励理论

经济学激励理论

经济学中的激励理论与人才开发人才开发工作虽然是系统工程,但着力点主要是两个:人才挑选与激励。

一个做到了充分调动员工积极性的组织,将充满活力和竞争力,会更有效地实现组织宗旨或目标。

挑选和激励人才,在研究层面就构成了激励理论的主要内容。

人力资源管理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人力资源招聘、培训、绩效评估、员工激励、员工薪酬等理论,建立了比较成熟的理论体系,但对于新兴的经济学激励理论吸收不多。

笔者认为,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发展的一个方向,就是吸收经济学的激励理论。

如此,一方面有助于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的完善,一方面有助于提升企业、公共部门的人才开发工作。

经济学激励理论的贡献在2004年去世的法国经济学家让-雅克·拉丰在其巨著(激励理论——委托代理模型)中开宗明义地指出:在经济史中,劳动分工与交易的出现带来了激励问题。

由此,他认为在西方经济学鼻祖亚当·斯密的著述中就已经包含了激励思想。

不过,激励理论的产生,更大的推动力来自于20世纪30年代的“经理革命”,即现代企业史上的“所有权与控制权相分离”现象。

这一现象导致了现代企业制度面临的一个基本问题:企业所有者如何挑选和激励经营者。

20世纪70年代以来,经济学激励理论获得很大发展,并与博弈论、非对称信息市场理论、人力资本理论等相互影响,汇成了西方现代经济学的信息经济学流派。

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获得者中,如施蒂格勒、纳什等三位博弈论专家、莫里斯与维克里、斯蒂格里茨、斯彭斯、阿克劳夫等,都在信息经济学也即激励理论研究方面有重要贡献。

经济学激励理论中的委托代理模型,逻辑分析起点是交易双方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激励理论把信息掌握少的一方称为委托人,反之即代理人。

现实中,由于信息不对称,卖东西的人可能欺骗买东西的人而使买者遭受损失,这将导致市场失灵。

经济学在理论上将信息不对称问题主要归为两类:逆向选择、道德风险。

在人才挑选和激励层面上,逆向选择意味着选出来的并不是最优秀或合适的人;道德风险表现为选出来的人不努力工作。

激励的有关经济学理论

激励的有关经济学理论

激励就是通过影响职工个人需要的实现来提高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引导他们在企业经营中的行为,因此激励理论的研究大多是围饶人的需要实现及其特点的识别以及如何根据需要类型和特点的不同来采取措施影响他们的的行为而展开。

激励理论经历的四个发展阶段:“ 胡萝卜加大棒”阶段,主张实行刺激性的工资报酬制度和处罚违纪者;第二阶段:“满足社会人的需求”。

满足人在友情、安全感、归属感等方面的社会和心理的需要,往往比经济报酬更能调动人的积极性;第三阶段“寻找人的自我实现” ,主张通过自我激励和自我控制来调动人的积极性,满足人的人的自我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这样人就会获得长足和持久的工作动力;第四阶段“多种激励方法并用”,认为没有适合任何时代、任何人的万能激励方法,不能采取单一的激励方法,必须根据不同的人及人的变化,采取适宜的激励方法。

主要的激励理论包括:1、双因素理论:1959年,美国心理学家弗雷德里克*赫兹伯格。

《工作与激励》正式提出了激励的双因素理论。

保健因素是指与工作环境和工作关系有关的因素(企业的政策与行政管理;监督;与上级的关系;与同事的关系;与下级的关系;工资;工作安全;个人生活;工作条件;地位),当这类因素低于一定的水平会引起职工的不满;当这类因素得到改善时职工的不满会消除。

但是保健因素起不到激励的积极作用。

激励因素是指与工作的性质和内容方面的因素(包括工作上的成就感、受到重视、提升、工作本身的性质、个人发展的可能性、责任)这类因素具备时,可以起到明显的激励作用;当这类因素不具备时,也不会造成职工的极大不满。

划分了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的界限,为激励工作指出了方向。

2、X理论和Y理论:1957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道格拉斯*麦格雷戈。

X 理论认为人是经济人,人天生懒惰,追求物质方面的满足,不愿负责任和没有志向,会消极怠工,所以必须强迫他们工作。

Y理论认为人是自我实现的人,工作是人们的一种需要,员工通过工作才能实现自我的价值。

经济学的基本原理是什么

经济学的基本原理是什么

经济学的基本原理是什么经济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研究了人类在资源稀缺的条件下,如何进行有效地分配和利用资源的学科。

它提供了一种分析和解释经济现象的框架,帮助我们理解和预测产生经济活动的原因和结果。

在经济学中,存在一些基本原理和概念,它们构建了经济学的基础,对我们理解和应对现实世界的经济问题至关重要。

一、稀缺性原理稀缺性原理是指资源有限而人们的需求无限,因此必须进行有效的资源分配。

这个原理是经济学研究的基础,也是经济学家分析经济问题的出发点。

在面对有限的资源时,个体和社会必须做出选择,为了满足最重要的需求,放弃次要的需求。

二、机会成本机会成本指的是为了得到某种东西而放弃的其他可行的选择。

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个体或社会做出某种决策时,会失去其他的选择机会。

无论是个人还是企业,都必须考虑每个决策的机会成本,衡量其决策是否值得。

三、边际效益递减边际效益递减是指当一个个体或企业增加某种特定活动时,其额外收益会逐渐减少。

在经济学中,边际效益递减的理论解释了为什么个体或企业在选择时倾向于追求较低成本和较高效益的方案。

它也指出,为了实现最大的福利,资源分配应该基于边际分析。

四、供求关系供求关系是指商品或服务的供给与需求之间的关系。

根据经济学的原理,供给和需求的关系决定了市场价格和数量的形成。

当供给增加,需求不变时,市场价格会下降;相反,当需求增加而供给不变时,市场价格会上升。

供求关系也解释了市场机制是如何调节资源分配的。

五、比较优势理论比较优势理论是由经济学家大卫·里卡多提出的,它指出国家或个体应该专注于自己具有相对优势的产业或活动。

通过国际贸易和合作,各国可以根据自身资源和技术优势,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和经济增长。

六、激励理论激励理论是经济学中的一个基本原理,它研究了人们如何通过激励来改变行为和进行决策。

个体和企业在面对各种激励时,会做出相应的反应。

激励理论认为,设计合理的激励机制可以促进经济活动和资源的有效利用。

激励理论(4)

激励理论(4)

《员工激励》第一章激励理论一、激励理论概述(一)什么是激励1.激励的定义经济学认为,奖金是实现按劳分配的一种补充形式,是对劳动者超额劳动的物质鼓励。

为了纠正分配中的平均主义,在一定条件下扩大报酬的差距,拉开档次,以体现奖勤罚懒,奖优罚劣。

法学从国家宪法和各项法令的角度阐述奖励制度,认为对生产、发明、技术革新等给予奖励有利于鼓舞劳动者向先进者学习,能更好地鼓励员工巩固和提高劳动热情,提高业务技术水平和积极性;惩罚则是对违反法律行为者的制裁。

违反刑事法律中的强制规定的,由法院给予刑事制裁;违反国家其他法律、法令中的强制规定的,由国家行政机关给予行政制裁、纪律制裁。

行为科学认为,奖励是对取得突出成绩,作出卓越贡献的先进单位和个人的表彰与鼓励;在消极行为发生后,给予某些令人不喜欢的对待,或取消某些为人所喜爱的东西,从而减少或消除消极行为,就叫做惩罚。

从上述定义中可以看到,奖惩两者虽然方法不同,着眼点不同,但都有一个核心内容——激励。

通过奖励或惩罚激发、鼓励人们向着信息发布者确定的目标调整或增强自己的行为指向和力度。

于是一个需要总括奖惩的定义“激励”便应运而生了。

那么,什么是激励呢?对此,智者见智,看法也不一致。

现先介绍一下一些学者所下的几种定义。

激励就是“……此时此刻对行动的方向、强度与持续性的(直接)影响”激励所涉及的是“……行为是怎样发端,怎样被赋予活力,怎样延续,怎样导向,怎样终止,以及在所有这一切进行的过程中,该有机体是呈现出何种主观反应的”。

激励就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主宰着人们或较低等的有机体在多种自愿活动的备选形式中所做出的抉择”。

“激励必须研究一组变量与变量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在人的智力、技巧和对任务的理解程度以及环境中所存在的各种制约条件都保持恒定不变的条件下,能说明一个人的行为的方向、幅度和持续性。

”“激励分狭义和广义两种。

狭义的激励就是源发、鼓励之义;广义的激励则是指运用各种有效手段激发人的热情,启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发挥人的创造精神和潜能,使其行为朝向组织所期望的目标而努力。

安全经济的激励理论

安全经济的激励理论

安全经济的激励理论安全经济的激励理论是一种基于经济学的理论,其核心思想是通过激励措施来提高人们对安全的意识和行为,从而达到保障社会安全的目的。

下面将从三个方面详细介绍这一理论。

一、概念安全经济的激励理论是以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为基础,通过改变人们的行为方式、信念和态度,以提高其安全意识和行为而实现的一种理论。

该理论认为,只有通过各种有效的激励措施,才能够引导人们更加合理的衡量安全的成本和收益,大大降低安全风险的发生概率,最终达到保障社会安全的目的。

二、原理安全经济的激励理论基于以下两个原理:1. 激励机制原理激励机制是指通过奖励和惩罚等方式,引导人们采取符合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

对于安全而言,通过给予安全行为者或违反安全规定者不同的经济性激励措施,创造出一种奖罚分明的安全环境,使人们能够更加理性和敏感的对待自己和他人的安全责任,提高安全预防和管理的效率。

2. 风险边际原理风险边际原理是指,在任意时间点上,在预防某一种特定安全风险时所需的成本与此特定风险的减少量成反比。

在安全经济的激励理论中,通过制定合理的安全成本分摊机制,激励所有安全主体在其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范围内,采取适当的安全防范和修补措施,以达到最大的减少安全风险的效应。

三、措施安全经济的激励理论强调在安全防范和管理上通过设计出合理的激励措施和机制,激发人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其中,最常见的激励措施包括以下几种:1. 经济奖励:通过给予安全行为者一定的经济奖励,提高其安全意识和行为。

2. 经济惩罚:通过对违规的安全主体进行经济处罚,提高其对安全预防和管理的重视程度。

3. 保险机制:通过建立完善的安全保险机制,使人们对安全风险有一定的保障感。

4. 社会声誉:通过对安全行为者给予较高的社会声誉评价,有效地提高其安全管理和预防的积极性。

综上所述,安全经济的激励理论是一种新的安全管理和防范方法,它能够通过有效的安全预防和管理措施,改变人们的行为和心理,提高其对安全的重视程度,从而保障社会的安全与稳定。

激励理论综述

激励理论综述

激励理论综述一、激励的定义“激励”一词来源于心理学。

心理学家认为,人类的一切行动都是由某种动机引起的,动机是人类的一种精神状态,它对人的行动起激发、推动和加强的作用,因此称之为激励。

心理学认为,激励就是持续激发人的行为动机的心理过程。

管理理论的专业术语“激励”一词对应的英文就是“Motivation”,有两层含义:(1)提供一种行为的动机,即诱导、驱使之意;(2)通过特别的设计来激发学习者得兴趣。

中文解释为动机、推动、刺激;激励的含义既包括激发、鼓励、以利益来诱导之意,也包括约束和规范之意。

斯蒂芬•P•罗宾斯认为:激励是通过高水平的努力实现组织目标的意愿,而这种努力以能够满足个体的某些需要为条件。

孔茨认为:激励包括激发和约束两个方面的含义,奖励和惩罚是两种最基本的激励措施。

激励的两方面含义是对立统一的,激发导致一种行为的发生,约束则是对所激发的行为加以规范,使其符合一定的方向,并限制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内。

加雷斯•琼斯指出,激励是一个基本的心理过程,它决定组织中个人行为方向、个人努力程度和个人在困难面前的毅力。

美国管理学家贝雷尔森和斯坦尼尔给激励下的这样的定义:“一切内心要争取的条件、希望、愿望和动力等都构成了对人的激励,他是人类活动的一种内心状态”。

综上所述,激励是指在外在诱因的作用下,个体通过有效的自我调节,从而达到激发、引导、维持和调节个体朝向某一既定目标而努力奋斗的心理过程。

在现代企业管理中,激励的心理过程的模式可以表示为:源于需要,始于动机,引起行为和指向目标这几个程序,具体来说就是员工个体因为自身内在或者外在的需要和动机而产生了一系列的需求,随后又由动机支配引导自己的行为,而这些行为都是个体为了达到某个目标的活动,借此满足自己的需要,而这一行为刺激和行为强化了其原来的动机,从而形成一个闭合的循环。

二、激励的作用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曾估算,物力投资增加4.5倍,利润相应增加3.5倍;而人力投资增加3.5倍,利润将增加17.5倍。

激励理论研究现状及发展

激励理论研究现状及发展

激励理论研究现状及发展一、本文概述激励理论是管理学、心理学、经济学等多个学科交叉研究的重要领域,旨在探索如何有效激发和维持个体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以实现个人和组织目标的最大化。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激励理论在实践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不断地得到深化和完善。

本文旨在对激励理论的研究现状进行全面的梳理和评价,分析各种激励理论的优势和不足,探讨激励理论的发展趋势和未来研究方向,以期为实践中的激励管理提供理论支持和指导。

本文将回顾激励理论的发展历程,从早期的单一理论模型到现代的多元化、综合性的激励理论,展示激励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和扩展。

本文将重点分析当前主流的激励理论,如内容型激励理论、过程型激励理论、行为改造型激励理论等,以及这些理论在不同领域、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应用情况。

再次,本文将探讨激励理论在实践中面临的挑战和问题,如激励效果的评估、激励措施的可持续性、激励与约束的平衡等,以期为激励管理的实际操作提供有益的启示。

本文将展望激励理论的发展前景,分析未来激励理论可能的研究方向和发展趋势,为未来的激励理论研究和实践提供前瞻性的思考。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期望能够深化对激励理论的理解和认识,推动激励理论的创新和发展,为实践中的激励管理提供更为科学、有效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二、激励理论的历史发展激励理论作为管理学和心理学的重要分支,其历史发展可追溯至20世纪初。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速和劳动力需求的增长,管理者开始关注如何更有效地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力,以提高生产效率和组织绩效。

早期的激励理论主要围绕“经济人”假设展开,认为员工的行为动机主要来源于经济利益的追求。

这一时期的代表性理论包括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和亨利·甘特的计件工资制。

这些理论强调通过制定合理的薪酬制度和工作环境,以满足员工的物质需求,从而激发其工作动力。

然而,随着研究的深入,学者们逐渐认识到单一的物质激励并非万能的。

于是,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开始从更广泛的角度探讨激励问题,提出了“社会人”假设和“自我实现人”假设。

行为经济学视角的薪酬激励理论研究评述

行为经济学视角的薪酬激励理论研究评述

研究中 , 分析 了社会心 理 因素对薪 酬激励 效应 的 影响。
一 、 关 注 薪酬 决 策程序 的 非 工具 性动 机 研 究
D e C o n in e k & S t ilw e ll ( 2 0 0 4 )认 为 , 薪酬 的激励 作 用 主 要是 由感 知 到的分 配程序 ( 薪酬 决策程 序 ) 决 定 , 而 并 非 由分 配 结 果 决 定 。 只 要 人 们有 过 程 控 制 的权 利 , 不 管最 终结 果是 否对 自己有 利 , 都会 对人们
w K r e m e r 邑 M a s k in ( 1 9 9 6 ) , “
a g e in e q u a li t y a n d s e g r e g a t i o n
b y s k i ll , , , m im e o , H a r v a r d U n iv e r s it y ·
M “
a n a g e r ia l in e e n ti v e s
an d
J t h e in t e r n a t io n a l o r g a n iz a t io n o f d i p r o u e t o n ,, , o u r n a l o f I n -
t e r n a ti o n a l E e o n o m ie s L X ll l : 2 3 7 一 2 6 2 .
( 责任 编 辑 : 香伶 )
基金 项 目 : 2 。。 7 年 度 国 家社 科 基 金 项 目 ( 项 目 编 号 07 CJ Y 0 2 2) 116 一
产 生 一 定 的激 励效应 。 那 么 究 竟是 什么 动机 驱 使人 们更关 注 薪酬 决策 程序 ? D e C r e m e r ( 2 0 0 2 )认 为 主 要 有 两 种 动 机 :工 具 性 动 机 和 非 工 具 性 动 机 。 工 具 性动机 是指人 们普 遍关 注分 配程序 是 出于 能否得 到 有利 的结果 , 以及 对 得 到这 些 结 果 是 否有 控 制 能 力 的考虑 ; 非工 具性 动 机是 出于 他 们是 否 能够 获 得 足 够 的尊 重 和 认 同的 考 虑 。

人力资源管理中的经济学理论

人力资源管理中的经济学理论

人力资源管理中的经济学理论人力资源管理(HumanResourcesManagement,简称HRM)是指以现代管理思想、运用系统工程方法和信息技术手段,对企业组织各项与人力有关的活动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实现企业目标的最终途径之一。

它包括人力资源规划、招聘、培训、绩效、薪酬和劳动关系等六大模块,旨在提高员工的个人及企业整体的业绩,促进企业的成功。

随着中国企业的不断发展和改革,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人力资源管理相关工作也在发生着不断的变化。

同时,许多企业开始重视员工的培训和发展来提高员工的素质和工作能力,这也成为当前人力资源管理的一大热点。

与此同时,现代化的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已经越来越受到企业的重视,人事管理系统是典型的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之一,有了它的帮助,企业可以事半功倍。

因此,人力资源管理正朝着信息化、智能化和人性化的方向不断发展。

一、人力资源管理中的经济学理论(一)背景人力资源是一个组织中最重要的资产之一,对于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

因此,在进行人力资源管理的过程中,经济学理论可以为组织提供一些有益的指导。

本文将探讨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应用经济学理论的相关问题。

(二)人力资源管理中的经济学理论1.人力资本理论:人力资本理论认为,人力资本就像其他资本一样,可以被投资和管理。

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可以通过提高员工的教育、技能和知识水平来增加组织的人力资本,从而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和组织的竞争力。

2.激励理论:经济学中的激励理论认为,员工会根据其收益水平做出相应的决策。

因此,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可以通过搭建合理的激励机制,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动力,从而提高员工的工作质量和组织的生产效率。

3.市场化人才流动理论:市场化人才流动理论认为,员工在劳动力市场上的地位和价值是可以随着市场变化而变动的。

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应该重视员工的市场化福利,引导员工积极进取,从而更好地适应市场环境。

4.政策与制度的影响:政策与制度是影响劳动力市场供需关系、劳动力价值、雇佣成本等因素的重要因素。

经济学pbl—激励理论与典型案例分析

经济学pbl—激励理论与典型案例分析

二、绩效与激励(以“IBM”为例)
在制定高效的绩效评价制度的同时,IBM还强调其与整体的结 合,达到激励的效果 (1)在人员配置方面
①配置有才能的人才。 ②对每个职工,根据其工作成绩及将来可能具有必要技能,提出他今后 在公司内的几种发展前途。 ③根据需要,对职工进行适当的调配。
(2)员工培养方面
①为职工履行职务适当地安排必要的教育训练。 ②要支持、鼓励职工增长知识与技能,提高信心,同时,并要引导职工对
激励理论与典型案例分析
目录
激励的目的:激发人们的正确动机,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人的智力效应,从而保证其所在组织单位 能有效的存在和发展。
一、薪酬与激励(以“华为”为例)
1.“华为”薪酬管理的主要理念 (1)倡导雷锋精神、决不让雷锋吃亏,奉献者定当得到合理回报 (2)机会、职权、工资、奖金、津贴、股权、红利、退休基金、医
疗保障、 社会保险等多种分配与保障形式 (3)员工与公司之间建立命运共同体 (4)报酬认可基于贡献、责任、能力与工作态度 (5)坚持报酬的合理性与竞争性,确保吸引优秀人才 (6)始终关注报酬的三个公平性:
A. 对外公平 B. 对内公平 C. 员工公平
一、薪酬与激励(以“华为”为例)
2. “知本主义”在“华为”薪酬管理中的具体体现 “华为”员工的收入组成包括职能工资、奖金、安全退休金及股权带来 的红利。采取与能力、贡献相吻合的职能工资制。“华为”按照责任与 贡献来确定任职资格,按照任职资格确定员工的职能工资。 奖金的分配完全与部门的关键绩效目标和个人的绩效挂钩,安全退休金 等福利的分配,依赖工作态度的考评结果,医疗保险按级别和贡献拉开 差距。这样做,“营销尖兵”、“研发专家”不去做官,照样能拿高工 资。 “华为”为员工制定了安全预付退休金制度,其分配依据是按照员工的 劳动态度、敬业精神所作的评定,为每个员工建立个人帐户,每年向他 们发放退休金,离开公司时这笔钱可随时带走。以上是知本主义在“华 为”薪酬管理中的具体体现。

西方经济学对决策理论的研究与应用

西方经济学对决策理论的研究与应用

西方经济学对决策理论的研究与应用在现代社会中,决策是我们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

为了做出明智的决策,我们需要依赖于决策理论。

西方经济学对决策理论的研究和应用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西方经济学对决策理论的贡献,并分析其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

一、决策理论的起源与发展决策理论是一门研究人们做出决策的学科,它起源于20世纪初。

早期的决策理论更关注个体决策的有限理性,即人们在决策时面临信息不完全和认知限制的问题。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研究者们开始将决策理论与经济学相结合,形成了现代决策理论。

二、西方经济学对决策理论的研究贡献1. 边际效应理论边际效应理论是西方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认为人们在做出决策时会考虑边际成本和边际效益。

这个理论有助于我们评估不同方案之间的优劣,从而做出更加明智的决策。

2. 信息经济学信息经济学是西方经济学中的一个分支,它研究人们在做决策时面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通过分析信息的获取、传递和利用过程,信息经济学为我们提供了解决决策中信息不完全问题的方法和技巧。

3. 激励理论激励理论是西方经济学中的另一个重要研究领域,它研究人们在做出决策时受到激励的影响。

通过分析激励机制的设计和影响因素,激励理论帮助我们理解人们做出决策的背后动机,并提供了优化激励机制的方法。

三、决策理论的应用领域1. 经济政策制定决策理论在经济政策制定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例如,在货币政策制定过程中,决策者需要评估不同利率变动对经济的影响,并做出相应的决策。

通过运用决策理论,决策者可以更好地理解不同政策选择的后果,从而制定出更加有效的政策。

2. 企业管理决策理论对企业管理也有重要的影响。

企业管理者需要在面对不同业务决策时做出最佳选择。

通过运用决策理论,管理者可以评估不同决策方案的风险和回报,并做出明智的决策,从而提高企业的绩效。

3. 金融投资决策理论在金融投资领域也有广泛的应用。

投资者在做出投资决策时需要评估不同投资选择的风险和收益。

激励理论

激励理论
• 评价:
1、"经济人"假设是以享乐主义哲学为基础的,它把人看 成是非理性的,天生懒惰而不喜欢工作的"自然人"。 2、"经济人"假设的管理是以金钱为主的机械的管理模式, 否认了人的主人翁精神,否认了人的自觉性、主动性、 创造性与责任心。他们认为由于人是天性懒惰的,因此 必须用强迫、控制、奖励与惩罚等措施,以便促使他们 达到组织目标。 3、"经济"假设认为大多数人缺少雄心壮志,只有少数人 起统治作用,因而把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绝对对立起来, 反对工人参与管理,否认工人在生产中的地位与作用, 其人性观是完全错误的。
“自我实现人”假设
• 评价:
1、“自我实现人”的假设是资本主义高度发展的产物。 机械化生产条件下,工人只是重复简单、单调的动作, 看不到自己的工作与整个组织任务的联系,工作的“士 气”很低,影响产量和质量的提高。正是在这种情况下, 才提出了“自我实现人”假设和Y理论。 2、从理论上来看,"自我实现人"的理论基础是错误的。 人既不是天生懒惰的,也不是天生勤奋的,此外,人的 发展也不是自然成熟的过程。"自我实现人"的假设认为 人的自我实现是一个自然发展过程,人之所以不能充分 地自我实现(马斯洛自己也承认,现实社会中真正达到 自我实现的人是极少数),是由于受到环境的束缚和限 制。实际上,人的发展主要是社会影响,特别是社会关 系影响的结果。
“自我实现人”假设
• 提出:
“自我实现人” 是美国管理学家、心理家马斯 洛提出的。所谓自我实现指的是,“人都需要挥自 己的潜力,表现自己的才能,只有人的潜力充分发 挥出来,人的才能分表现出来,人才会感到最大的 满足。”这就是说,人们除了上述的社会求之外, 还有一种想充分运用自己的各种能力,发挥自己自 身潜力的欲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济学中的激励理论与人才开发人才开发工作虽然是系统工程,但着力点主要是两个:人才挑选与激励。

一个做到了充分调动员工积极性的组织,将充满活力和竞争力,会更有效地实现组织宗旨或目标。

挑选和激励人才,在研究层面就构成了激励理论的主要内容。

人力资源管理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人力资源招聘、培训、绩效评估、员工激励、员工薪酬等理论,建立了比较成熟的理论体系,但对于新兴的经济学激励理论吸收不多。

笔者认为,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发展的一个方向,就是吸收经济学的激励理论。

如此,一方面有助于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的完善,一方面有助于提升企业、公共部门的人才开发工作。

经济学激励理论的贡献在2004年去世的法国经济学家让-雅克·拉丰在其巨著(激励理论——委托代理模型)中开宗明义地指出:在经济史中,劳动分工与交易的出现带来了激励问题。

由此,他认为在西方经济学鼻祖亚当·斯密的著述中就已经包含了激励思想。

不过,激励理论的产生,更大的推动力来自于20世纪30年代的“经理革命”,即现代企业史上的“所有权与控制权相分离”现象。

这一现象导致了现代企业制度面临的一个基本问题:企业所有者如何挑选和激励经营者。

20世纪70年代以来,经济学激励理论获得很大发展,并与博弈论、非对称信息市场理论、人力资本理论等相互影响,汇成了西方现代经济学的信息经济学流派。

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获得者中,如施蒂格勒、纳什等三位博弈论专家、莫里斯与维克里、斯蒂格里茨、斯彭斯、阿克劳夫等,都在信息经济学也即激励理论研究方面有重要贡献。

经济学激励理论中的委托代理模型,逻辑分析起点是交易双方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激励理论把信息掌握少的一方称为委托人,反之即代理人。

现实中,由于信息不对称,卖东西的人可能欺骗买东西的人而使买者遭受损失,这将导致市场失灵。

经济学在理论上将信息不对称问题主要归为两类:逆向选择、道德风险。

在人才挑选和激励层面上,逆向选择意味着选出来的并不是最优秀或合适的人;道德风险表现为选出来的人不努力工作。

问题解决的思路是:其一,建立一个好的遴选机制,目的是选出合适的代理人,方法是在代理人之间形成竞争;其二,建立一个好的激励机制,目的是使代理人持续努力并符合委托人的目标,方法是使激励机制满足两个原则:参与约束原则和激励相容约束原则。

参与约束原则,指代理人参与工作所得净收益必须不低于不工作也能得到的收益;激励相容约束原则,指代理人让委托人最满意的努力程度也是给他自己带来最大净收益的努力程度。

根据激励相容约束原则,如果要代理人积极努力工作,委托人就需要将风险及其收入分解,由代理人分担一部分。

简言之,委托代理理论的逻辑就是:信息不对称——逆向选择、道德风险——有效的遴选机制、激励机制。

当然,严谨的委托代理理论建立了许多模型,通过演绎、推理阐述了几乎所有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构建了逻辑严密的理论体系。

激励理论中的团队理论,针对的是工作团队中员工偷懒或欺骗、整个团队偷懒以致效率低下等问题,实际上也就是代理人的道德风险问题。

一方面,团队理论用改进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的分配机制的思路来解决,如将原本由委托人全部承担的赢亏风险部分地分配给代理人,使代理人也享有部分剩余索取权;另一方面,提出用“团体惩罚或激励”的办法打破“预算平衡约束”,以规避团队偷懒。

当然,团队理论在基础研究方面,主要解释了为何所有者(委托人)是剩余索取者,以及为何是团体惩罚的实施者。

团队理论的最新发展,强调了在团队中培育合作精神对于团队效率的重要性。

在团队中形成合作氛围的条件或做法包括:成员之间长时间交往、分散化决策、依赖团队成员之间的互相鼓励和监督、采用联合绩效报酬体制而不是相对绩效评价体制。

如果说上述主要观点是在委托代理关系最简单的情形——一个委托人和一个代理人的基础上得到的话,那么,激励理论的趋势是分析现实中的复杂委托代理。

截至目前,激励理论提出的新观点包括:(1)多代理人或多任务模型。

存在多个代理人时,委托人将可能面临代理人之间的串谋问题,如平行串谋、垂直串谋,激励理论由此提出防范串谋原理,如适当的分权机制等;当代理人承担多任务时,不同任务之间相互作用,甚至相互冲突,解决办法是把任务分离或降低对某种任务的激励。

(2)委托人的道德风险和多委托人问题。

不仅代理人存在道德风险问题,委托人也可能有类似以权谋私的机会主义行为和不履行合同等现象,即委托人的道德风险。

当存在多个委托人时,代理人将面临多个“婆婆”,此时,需要解决委托人之间的协调问题。

(3)多阶段博弈(动态)的委托—代理模型。

委托代理关系常常不是一次性的,而是多次的,这导致的积极效果是声誉效应,即代理人为了自己长期收益最大化会积极维护自己的声誉,因此不需要过多的显性激励;导致的消极后果是棘轮效应,即“鞭打快牛”现象:在以过去的业绩为标准衡量代理人时,如果代理人意识到“努力——业绩高——新的标准——更努力”,那么就不一定努力了。

激励理论由此提出,应将相对绩效报酬体系和锦标制度综合起来运用。

总的来说,经济学激励理论深化了对管理(激励)主客体之间关系的认识,帮助我们认识到信息不对称问题尤其是委托代理关系的普遍存在,其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时下,对我国教育、科技、企业等领域的批评或质疑之声不绝于耳,比如:为何没能造就世界一流的科学家、学术大师?为何优秀的中国企业家群体迟迟未能孵化出来?为何优秀的政治家、廉洁高效的公务员队伍成长缓慢?为解决这些问题,更深入的企业改革、事业单位改革、干部制度改革、公务员制度改革等呼之欲出。

从理论上看,这些改革的目标就是在各自领域建立一个更好的人才开发机制,尤其是人才挑选和激励机制,这意味着激励理论大有用武之地。

在企业管理中的运用——经营者激励与约束经济学激励理论的发展历史表明,所有权和控制权的分离催生了经济学激励理论的产生;两权分离后现代企业治理中不断涌现的问题,推动了激励理论的蓬勃发展。

可以这样说,以经营者激励与约束机制为主要内容的企业治理理论和以委托代理模型、团队理论为主要内容的激励理论互为表里。

企业治理理论的中心内容是建立有效的经营者选择机制和激励约束机制。

因为在所有权与控制权分离后,由于信息不对称,企业面对的问题,一是如何挑选一个合适的经理,二是如何激励经理努力工作。

尤其是后者,由于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的目标差异,即所有者追求资本收益最大化的“长期性”特征与经营者追求合同期内收入最大化的“短期性”特征之间的差异,需要建立一个制度框架以实,现所有者与经营者的“双赢”。

依托激励理论,在实践中较为有效的制度框架已经初步建立起来,包括两个方面:首先是经营者的选择机制。

在发达的市场经济中,普遍存在的经理选择方式,是通过经理职业化和建立经理市场,形成一个以竞争为基础的经营者选择机制。

结果,经理之间的竞争避免了陷入逆向选择问题,而且企业最终面临一个“买方市场”,能够挑选到最好的或比较好的经理。

其次是经营者的激励约束机制。

这由两部分构成:(1)由年薪制、股权激励、期权激励等构成的激励机制;(2)由董事会、监事会等组成的监督机构以及相应的绩效考评、企业营利年报制度等构成的约束机制。

由年薪制、股权激励、期权激励构成的激励机制的一个重要原则是高薪,这符合参与约束原则,也意味着对经理人力资本的承认。

因为作为经理,其人力资本相当可观,不仅投入巨大(如读MBA),而且要经过激烈的市场竞争,所以高薪实际上是予以补偿。

否则,没人愿意从事经理这一职业。

由年薪制、股权激励、期权激励构成的激励机制的另一个重要原则,是使得经理的行为或目标长期化,最终符合所有者的长远利益。

如由“基薪+奖金”构成的年薪制:一方面,基薪确保收入较高;另一方面,奖金即风险收入,目的是将经理的收人捆绑在企业的年利润水平上。

原因在于,技术上,以年为单位考察企业利润是比较好的时间单位;制度上,通过风险分担,促使经理在追求自身短期目标的同时兼顾所有者的长期目标。

而管理层收购(MBO)、股权制、期权制等,或者使经理变成所有者之一,或者使经理具有本应所有者才具有的剩余索取权等,更多地激励经理考虑企业的长远利益。

当然,光有激励也不行,还得约束。

现代公司中,专门监督经理的机构如董事会、监事会。

董事会的功能是选择和聘用经理,谁做经理,董事会说了算;监事会的功能不仅监督经理而且监督董事,董事聘用经理的权力也受到监督,所以避免了董事与经理合谋。

另外,经理的业绩评定、公司营利年报等,都是约束经理的具体制度。

总的来说,这样一套经营者激励与约束制度是有效率的。

美国经济相对于其他地区之所以能保持持续的繁荣,一个微观的制度原因就在于这套制度在美国公司制度中发明、运用。

当然,问题总在制度之前,没有一劳永逸的制度。

安然等公司的丑闻以及此前股市“泡沫”等也暴露出期权制等的弊端,这为激励理论研究提出了新课题,要求进一步改革和完善经理激励与约束制度。

结语如果从微观层面上解释我国改革开放二十多年的历程,改革就是激励与约束制度的重建过程。

比如,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代替人民公社制度,实际上就是给农民提供了一个“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的激励与约束;国有企业改革,从放权让利到承包制再到产权改革,一个基本目的,就是形成对企业职工尤其是企业经理的新的激励与约束;干部人事制度,引入公开招考、竞争上岗等机制,进步尽管有限,但强化激励和约束并重的思路日渐明朗。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就国有企业改革而育,在借鉴激励理论,引进经营者选择机制、激励约束机制方面作出了新的尝试,取得了一定成绩,不过总体状况不容乐观。

如从国企经理选择角度看,目前仍习惯于政府任命的办法,经理职业化和市场化选择程度不高。

任命固然便利了作为“委托人”的政府对国企的控制,但导致经营者“官员化”,经营者关注自己官职级别的程度甚于企业(长期)盈利等企业目标。

由于经理职业化滞后,所谓经理市场、市场化选择机制,短期内也无法建立起来。

再从经理激励与约束角度看,虽在尝试年薪制、MBO、股权制等,但很不规范,约束制度不健全,实际造成了国有资产严重流失,其中一部分国有资产甚至于被国企经理化为私有。

2004年8月,香港经济学家郎咸平对国企改革的激烈批评,也是针对这些问题的。

1996年,经济学家钱颖一在《激励理论的新发展与中国的金融改革》中曾经指出:“当大家都认为经济改革进入一个新阶段、深层次的时候,理论上的分析也应有一个深层次的发展,超越过去的就事论事,上升到一个系统的、深刻的认识。

激励理论就是这样一个很好的研究工具,可以使我们在分析改革上有很大收获。

”如是斯言。

当前的改革还没有走出深水区,企业、大学、政府等都准备进行更深入的改革,经济学激励理论将会得到更广泛的重视和借鉴。

你为什么报考本学校你对研究生期间的规划是你对你的初试成绩满意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