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志公语文教育思想研究(1)

合集下载

初探张志公语文教育思想

初探张志公语文教育思想

初探张志公语文教育思想文/乔一航摘要:张志公先生是著名的语言学家、语文教育家,是现当代语文教学史上的大师。

在语文教学规律的研究上他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的语文教育思想及理论是我国语文教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对我国的现实语文教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由于他的教育思想及理论既批判性地继承了传统语文教育的经验,同时又强调立足于中国的现实国情提倡语文教育的现代化是传统与现代的融合,所以对他的语文教育思想进行研究,不论对当前的语文教学实践还是对当下语文教学理论的发展都颇具现实意义。

关键词:张志公语文教育文道统一口语训练文学教育纵观二十世纪中国现当代语文教育的发展历程,张志公先生对语文教育的贡献是及其显著的,其语文教育思想对中国语文教育的影响巨大而深远。

作为语文学科教育学习者和研究者来说学习与研究张志公先生的语文教学思想及理论是深入了解语文学科发展建设状况和提高自身语文教育教学理论与实践水平的途径之一。

张志公先生语文教育思想是他对语文教育独特的认识及系统主张。

他认为语文的工具性是语文学科最基本的性质。

语言的工具性决定了语文的工具性,语言文字是人表达思想的工具,而人的思想则是平时写文说话的灵魂,关于思想教育与语言文字之间的关系张先生认为语文教育必须坚持文道统一,语文的工具性决定了语文教育的文道统一,历史文化的发展变化也赋予了语文教育文道统一的丰富内涵。

在现代化的社会中,说话越来越重要,只有具备优秀的口语表达能力才能清晰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才能让他人正确地理解自己,而张先生也反复地强调训练口头语言的重要性。

与此同时张志公先生还特别重视对中学生进行文学教育,他的许多文章中都提到在语文教学中应对学生进行文学教育,结合当前语文教学现状他的这些语文教育思想仍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

一语文的工具性对语文学科的性质的讨论一直不断。

有一性说,即认为语文学科只有工具性,语文学科是一门工具学科。

有二性说,即不仅具有工具性,而且具有思想性或人文性,工具性和思想性(人文性)是辩证统一的。

简论张志公语文教育科学化思想及其当代启示

简论张志公语文教育科学化思想及其当代启示

简论张志公语文教育科学化思想及其当代启示摘要:张志公先生是我国著名的语言学家和语文教育家,本文主要介绍张志公先生语文教育科学化思想,从这一思想产生的背景、内涵与具体内容出发,探讨这一思想对当今语文教育的启示。

关键词:张志公语文教育科学化背景内涵具体内容启示张志公先生是我国著名的语言学家和语文教育家,与叶圣陶、吕叔湘并称“语文三老”。

张志公先生在语言学和语文教育方面有许多贡献。

笔者认为,在这众多的贡献当中,“语文教育科学化”思想尤为重要。

一、张志公语文教育科学化思想的背景1897年康有为编订《日本书目志》,将日文中的“科学”译成了中文,这是在汉语中第一次出现“科学”这一概念。

五四新文化运动带来了“科学”、“民主”,这给当时的国文教学带来新气息。

1922年,现代教育家邰爽秋首先提出“科学化的国文教授法”的设想。

1935年,叶圣陶、夏丏尊提出“想给与国文科以科学性,一扫从来玄妙笼统的观念”[1]。

1955年,《现代汉语规范问题学术会议决议》提出“语言教学必须放在科学的基础上,这方面也需要进行研究”[2]。

在上述基础上,张志公先生的“语文教育科学化”意识日益清晰。

1962年,张志公先生指出:传统的学塾教育“就其方法而论,也含有不少落后的、不科学的因素。

”[3]提醒当时语文教育界不要重蹈传统教育“不科学”的覆辙。

1976年,粉碎“四人帮”之后,鉴于语文教育被歪曲与破坏的状况,张志公先生率先提出了“语文教育科学化”的主张。

1977年,他又提出:“很需要把语文训练作为一个科学问题加以研究。

”。

[4]1978年,张志公先生进一步指出,长期以来,语文教学效率不高的根本原因是缺乏科学性,明确提出了语文教学要科学化的崭新主张。

此后,张志公先生始终坚持“语文教育科学化”的思想,为语文教育走向科学化道路做出了十分杰出的贡献。

二、张志公语文教育科学化思想的内涵与具体内容(一)张志公语文教育科学化思想的内涵张志公先生认为,“科学是反映客观规律的知识体系,科学性是符合科学要求的程度。

张志公先生的语文教学效率观

张志公先生的语文教学效率观

张志公先生的语文教学效率观作者:白金声来源:《小学语文教学·会刊》 2018年第11期张志公先生是我国著名的语言学家和语文教育家。

他的语文教育思想涉及广泛,可以说对古今中外“语文”教育均有深入和具指导意义的论述。

本文拟就张先生一贯倡导的提高中小学语文教学效率的问题,作一些阐发性的研究。

要研究语文教学效率问题,首先得弄清楚两个概念,即“什么是语文”“什么是效率”。

我们看看张先生是怎么说的。

什么是“语文”?张先生说:“语文是个工具,进行思维和交流思想的工具,因而是学习文化知识和科学技术的工具,是进行各项工作的工具。

”(《说工具》)这个观点是非常精练的,张先生道出了语文的本质属性。

说语文是思维工具,这是因为语言和思维是共生的、互相依存的。

没有语言,人脑就无法思维,另外,思维又有力地推动了语言的发展。

语文教学就是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积累和丰富学生的语言,并同时启迪和发展他们的思维。

说语文是交流的工具,这是因为语言是社会生活的实际组织者。

脑科学研究发现,偏僻地区的儿童同外界接触少,课外阅读欠缺,因而词汇贫乏,信息量极其有限,缺少一定数量的语言来表达他们的思想,因此,这些儿童较之“见多识广”的儿童,反应迟钝,思维缓慢。

这说明,语言在组织人们生产、生活、交流思想的过程中是何等重要。

说语文又是学习的工具和工作的工具,这是很容易理解的。

读书、看报,就是利用语文这个工具,不管是学历史、地理,还是学时事、政治,都离不开语文这个工具。

语文的内涵又是什么呢?张先生说:“这个‘语文’就是‘语言’的意思,包括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在口头谓之语,在书面谓之文,合起来称为‘语文’。

”(《说“语文”》)据此,语文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要“教学生掌握语文工具,也就是掌握足够的字和词,掌握句子的构造和方法,掌握谋篇布局的道理和技能”(《说工具》)。

一句话,掌握听、说、读、写的能力,能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

什么是“效率”?简而言之就是单位时间内完成的工作量,一般是指单位时间内的工作效果,包括量的多少和质的高低。

“学作文是为了用”——张志公的写作教学观及启示

“学作文是为了用”——张志公的写作教学观及启示

“学作文是为了用”——张志公的写作教学观及启示作者:尹逊才来源:《小学语文教学·会刊》 2018年第11期作文难写、难教的原因很多,但写作教学的目的异化是一个关键的原因。

张志公先生一针见血地指出,受封建科举考试制度的不良影响,我们的写作教学长期以来一直存有脱离应用实际的毛病。

1982年,他在《写作教学要重视实践性》一文中指出,当下写作教学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而不能取得成效的重要原因是“对写作教学的实用性重视不够”。

1984年,他在《人民教育》上又发表了题为“学作文是为了用”的文章,旗帜鲜明地提出了写作教学的应用目的观:“最根本的一点是明确作文教学的目的,提得高一点,说得严重一点,就是首先要从教学思想入手。

”“学作文是为了用。

”他的写作应用目的观可以说触及到了学校教育的本质:学生进入到学校学习的终极目的是什么?今天重温他的这一观点,有助于我们从学生未来发展的角度反思当下的写作教学,有助于我们调整思路找寻新的出发点。

一、应用不是教应用文,而是教给学生写作的“应变”能力一提到应用,有很多老师马上会想到“应用文”,并且说:加强“应用”不就是多学点应用文嘛。

这种观点在张志公先生看来是需要纠正的,“一说到应用,人们很容易想到狭义的‘应用文’,就是书信、便条那一套。

实际上不是这样的。

面向应用就是要考虑学生日后在日常生活中、在进一步学习中、在实际工作中要写些什么,需要具备什么样的写作能力,更重要的是,应当养成他们什么样的能够适应各种需要的写作能力”,“这就是面向应用,并不是说把三百六十行的所有应用文体都拿来讲一通,练一通”。

(《学作文是为了用》)也就是说,所谓“应用”,不是那些所谓的静态的、结果性的文体知识或篇章样态,而是在日常生活中运用语言进行沟通和交流的能力,换句话说,学生要学会沟通和交流本身,而不是沟通和交流的结果。

此外,所谓的“应用”,不仅仅是一个“现在进行时”的概念,更是一个“未来进行时”的概念。

语文未来的方向——论张志公的语文教学现代化思想

语文未来的方向——论张志公的语文教学现代化思想
可 是 ,如 果 因此 而 混淆 现 代化 和 西化 的 固 , 会 影 响 到 各 方 面 的 成 长 和 发 关 系 ,误 以为现 代 化 就是 西 化 ,一 味地 展 。… …打 好 语文 这 个 必要 的基 础 需 要 引 进 西方 、模拟 西 方 ,其 结 果势 必 会带 更 高 的 效 率 ,而 且要 想 到 未 来 的需 要 。… …现 代 已经 进 入 信息 社会 ,我们 国 以后 ,我们 是 “ 一边 倒 ”的 , 曾相 当 应 当着 力研 究在信 息 社会 学 生 需要 什 么 长 时 期 自我 封 闭于 西方 教育 学现 代 化 , 样 的 语 文 能 力 ,需 要 什 么 样 的 读 写 能 这 是 历史 教 训 。在 那场 称 之 为 “ 化大 力 。今 后 的 要 求 要 比今 天 的 要 求 高 得 文 多 ”⑤ 因此 我 们 可 以看 出 ,张 志 公 先 。 革 命 ” 的 巨大政 治 运动 划 上 句号 以后 ,
渐 觉得 以前所 谓西 洋文 化 之所 以是优 越 国家 的 需求 : “ 为它 是 西洋 的 ,而 是 因为 职业学校毕业生、乃至大学毕业生还不 它 是近 代 的或 现 代 的 。我们 近 百 年 之所 善于 说他 所 需 要说 的话 ,写 他所 需 要 的 以到处 吃 亏 ,并 不 是 因为 我们 的文 化是 东西 , 阅读 能 力 也 与他们 的实 际需 要不 张 中 国 的 ,而 是 因 为 我 们 的文 化 是 中古 相 适 应 。 ” ④ 志 公先 生深 刻 地 看到 了
来 偏狭 和 错 误 , 同样 不会 尽 如人 意 。建
1 7年 召开 了全 国第一 次 教 育科 学 规划 生所持的教学改革 的方向不仅是要解决 99 会 议 ,提 出 了解 放 思想 ,冲破 禁 区 , 向 当前 的 语文 教 学 中存 在 的 问题 ,更 是 为 教 育科 学 进 军 的号 召 ,提 出 了 “ 育科 了未 来 的需 要 而进 行 的 。而 语文 现代 化 教 学 研 究 必 须 为 社 会 主 义 四个 现 代 化 服 教 育 思 想就 是 为 了这些 问题 的解 决而 应 务 ”的 号召 。教 育 是打 开 通往 现 代 化道 运 而 生 的 。 路 大 门 的钥匙 。教 育现 代 化 与 “ 个现 . 四 二 、张 志公 语 文教 学 现代 化思 想 的 代 化 ” 是 唇 齿 相 依 的 。 在 一 定 意 义 上 内涵 说 ,教 育 学现 代 化 是教 育 现代 化 的 一个

汉语言文学专业论文题目参考

汉语言文学专业论文题目参考

古代文学:1.略论中国古代神话的人文关怀2。

论陆游山水田园诗中的人文关怀3。

试论“黍离之悲”的美学价值4。

《诗经》中的叠字及其变式研究5。

试论《诗经》怨刺诗6。

《离骚》象征手法探微7。

《离骚》神话研究8。

孟子的论辩艺术浅析9.论《战国策》的纵横家形象10。

《战国策》细节描写之艺术成就11。

《孟子》与《庄子》寓言异同论12。

论《庄子》散文的结构艺术13.论屈原在抒情艺术上的开拓与创新14.屈原与庄子的浪漫主义精神之比较15。

浅谈《战国策》中策士的功利思想16。

论《左传》中的妇女形象17.浅析《左传》中关于“梦"的叙述18。

贾谊政论文的策士风范19。

从《史记》看司马迁的政治态度20。

《左传》与《史记》的战争描写艺术之比较21.汉赋审美情趣的演变22。

从《氓》到《孔雀东南飞》──论中国古代叙事诗的发展23。

论《古诗十九首》中的生命意识24.汉乐府与《诗经》中弃妇形象比较25.论曹植乐府诗歌的创新性26.曹植诗歌中的神话境界初探27.曹丕、曹植诗风比较论28.从蔡琰的《悲愤诗》看其忧患意识与生命意识29。

从曹丕“文人相轻"看中国古代批评家的批评态度30。

从陶渊明、孟浩然看隐逸文人的济世情怀31。

试论陶渊明作品中的菊(或酒、鸟等)意象32。

陶、谢山水田园诗审美特征比较研究33.浅议鲍照乐府诗的“俊逸”特色34.论庾信前、后期作品文风的转变35.潘岳《悼亡诗》与元稹《遣悲怀》比较研究36.浅析《世说新语》对中古文人心态的描写37。

论中国古代创世神话的浪漫主义精神38。

论《韩非子》的寓言艺术成就39。

论《诗经》中的弃妇形象40。

《离骚》的历史意识与现实忧患41。

从汉赋的特点看汉人的审美观42。

不以成败论英雄——司马迁对历史人物的评价43.从庾信前后期文风的转变看生活经历对创作的影响44.浅谈六朝志怪小说与神仙道教之关系45.论玄言诗在山水诗形成过程中的作用46。

论《史记·项羽本纪》中范增形象的地域文化性及成因47。

张志公谈语文学习要过三关

张志公谈语文学习要过三关

张志公谈语文学习要过三关张先生学贯中西,博通古今,实事求是,刻意创新,为我国的语文教育事业,为语文教材建设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1951年,他负责创办的《语文学习》月刊,对语文学习有许多精辟的论述。

张志公先生从理论上总结了传统语文教育的三大经验:一是从汉语文的实际出发,并且充分利用汉语文的特点来提高教学效率;二是着眼于语文的工具性,采取多读多写、在训练中掌握语文能力的原则和方法;三是重视启发学生独立思考、不断增长读书作文的能力。

同时,他还指出传统语文教育的四大积弊:脱离语言实际,脱离实用实际,忽视文学教育,忽视知识教育。

张志公先生在总结传统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语文学习的目标,即切实提高学习和运用语文的能力。

为此,他提出要过三关:一是“字”关。

认为要学五千来字才够用,认识五千个字的同时,解决了上万个词。

“字”这一关一旦过去,就会一通百通,左右逢源。

要养成使用字典、词典的习惯。

二是“句”关。

过“句”关,首先要重视思维的条理性,注意词的组织配合和虚词的运用;其次是加强训练,要对句子理解得透彻、确切,有点分析能力;再次是从课文出发学习句子,把语法、修辞、逻辑联系起来。

三是“篇章”关。

“篇章”是思路的反映,思路是认识事物、思考问题的过程。

过篇章关的有效办法是多读些好文章,了解作者是怎样观察事物、思考问题、展开思路的。

张志公先生很重视文学教育,重视培养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和发展思维的能力,主张多读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在读中去“悟”出微言大义,不要依赖老师讲自己听。

张志公先生给我们指出“三遍读书法”,即粗读一遍,想一遍,再细读一遍。

粗读一遍的目的在于对这篇文章能“粗知大意,得其梗概”。

想一遍,就是想一想这篇文章的大意和梗概,即主要谈了什么问题,或者说了什么事情?这篇文章是写给谁看的?为什么目的而写的?文章里主要说了几层意思?前前后后的几层意思是怎样的关系?再细读一遍,目的在于咀嚼、消化:首先,验证第一遍读过之后,所得的印象对不对?对的,加深它,巩固它;不对的,纠正它。

张志公

张志公

张志公一、语文性质1948年,张志公先生在学术著作《语言的发生和初期语言的发展》中,从语言发生的角度,指出:“语言不过是人类的工具之一,只要他的脑子够发现这个工具,它必然会立刻使用起来,并且非用不可。

”这就是说,人类的语言从发生起,就是把语言作为活动交际所需要的工具的,是为了要用语言来解决问题的。

由此,语言的工具性决定了语文的工具性。

——《张志公自选集》663页1963年,在《说工具》一文中,张志公先生将语文的工具性界定为:“语文是个工具,进行思维和交流思想的工具,因而是学习文化知识和科学技术的工具,是进行各项工作的工具。

”——《张志公自选集》206页二、关于传统语文教育的研究——《我和传统语文教育研究》142张志公认为:“长期封建社会中形成的传统,肯定会有封建主的坏东西,但是也绝不可能一点可取的经验都没有。

一个关心今天的语言教育的人,不应当对这个深深影响着今天语言教育的体系——传统语文教育漠然置之,不加研究。

”传统语文教育资料纷繁,从哪里入手是个问题,张志公的研究选择了从教材入手。

他认为研究历史上的语文教育,求之于教材往往比求之于史传记载的章程、条例更可靠可信一些,教材是实际使用的,而其余则往往是作出来的文章,说得头头是道,但与实际不见得相符……古今中外,语文教材对社会的发展变化最为敏感。

可以说语文教材是语文教育、思想教育、知识教育的综合性教育读物。

所以研究教材的意义很大,收获会是多方面的。

张志公研究传统语文教育,就是通过对历代大量有代表性的教材及其教法的梳理分析进行的,张志公这次对传统语文教育的整体反思和再认识,可以归纳为三大体系、三大经验和三大问题、四大积弊。

三大体系:(1)建立了成套的、行之有效的汉字教学体系;(2)建立了成套的、文章之学的教学体系;(3)建立了以大量的读、写实践为主的语文教学法体系。

三大经验:(1)语文教育从汉语文的实际出发,并且充分运用汉语文的特点来提高教学效率。

2)着眼于语文的工具性,采取让学生多读多写,在训练中掌握语文能力的原则和方法;(3)重视启发学生独立思考,使他们自己能够不断地增长读书作文能力。

张志公语文教育思想研究

张志公语文教育思想研究

张志公语文教育思想研究近年来,随着中国教育的不断进步和提高,语文教育也在不断地进行改革和创新。

而在语文教育改革的历程中,张志公的贡献是不可忽视的。

他这位著名的语文教育家,从自己的实践出发,提出了自己的语文教育理念和思想,对于今天的语文教育也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张志公的教育思想张志公对于教育和教学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和思考。

他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和积极性,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倡导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例如启发式教学等。

他认为,教师应该注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性特点,从而使学生更容易投入到学习中去。

二、张志公的语文教育思想在语文教育方面,张志公也提出了自己独特的教育思想和理念。

他认为语文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语言综合素养,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语言运用方法。

同时,他也主张在语文教学中融入人文关怀和情感教育的元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从而培养学生的综合修养。

三、张志公的语文教育实践张志公在自己的语文教育实践中,也贯彻了自己的这些教育思想和理念。

他注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性,将学生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作为教学的关键。

同时,他在教学中也多次运用启发式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等,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创造能力。

四、张志公语文教育思想的启示张志公的语文教育思想为现代语文教育带来了很多启示。

首先,我们应该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和积极性,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

其次,我们应该注重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如启发式教学、案例教学等。

同时,我们也应该注重语文教育的价值导向和情感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总之,张志公的教育思想和实践为现代语文教育带来了很多启示和借鉴,对于今天的语文教育改革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我们应该继续坚持这些思想和实践,推动语文教育不断发展和进步。

张志公传统语文教育研究的当代启示——兼议教育研究中的学术道德建设

张志公传统语文教育研究的当代启示——兼议教育研究中的学术道德建设

索教 育规律 、 促 进 学 发 喂 研 究 , 这 是研 究 者 首 先 要 面 对 回答 的 问题 . 也 是研 究 者 教 育学 术 道
德 的分 水岭 。张志 公先 生之 昕 以执着 于传 统语 文
教育研究 . 主 要 由于 在 他看 来 这 一 研 究 有总 结 经验 、 探 索规 律 等 多方 面功 能 张 志公先生在 《 我和传统 语文教 育研究 》 《 传统 语文教 学 的得 失》 等文 中具 体阐述 了 自己研究 这一
对 古 代 语 文 教 育 文 献 的 系 列 陈述 、 大量弓 I 用及 该 书 所附 “ 参 考 引 用 书 目” 与“ 蒙 学 书 目稿 ” 等来看 , 张 志公 先 生在 传 统 语 文教 育 史料 搜集 整理 中不 是
引进 的语 文课 程只能从源 远流长 的传统 语文教 育中
继 承经验 、 总结规律 、 提 炼方法 、 促 进 发 展 。最 后 , 是
a0U Cnen


张志公传统语文教育研究的当代启示
兼议教 育研 究 中的学术道德 建设
宁夏圈族 自治 区教科所 解光穆 宁夏大 学 - . 谢亚欣
丁I /志 公先牛 著

0学家与语文教育
问题 的动 因。首先 , 是 由于语 文学科所独 具 的民族 传 统文化之特 征 。任 何一种语 音既是 民族文化 、 民 族 传统 的最 主要载 体 , 又深深埴根 于传统 文化和 民
部分搬 用 。只 有一科 没法照 搬 , 连 部分搬 用都 不 可
能, 这 就 是语 文 , 当时 称 ‘ 国文 ’ 。 ” 显 然 , 无 法从 国 外
多; 而 历代 藏 书者 和 书 商对蒙 书都 不 重视 , 所 以保 存 下来 的很 少 , 并且 很难 搜 求 ” 。虽所 存 资料 不 多、 搜 寻不 易 , 但从《 传 统语 文教 育初 探 》 中 众多 的

最新张志公语文教育思想简述

最新张志公语文教育思想简述

张志公语文教育思想简述传统与现代的理想对接——张志公语文教育思想简述一、张志公生平简介张志公先生(1918—1997),1918年11月生于北京,祖籍河北省南皮县。

1937年就读于中央大学外语系,攻读英语、法语和外国文学;1940年辍学,后转入金陵大学外语系;1945年自金陵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1946年起,自学俄语,并研究语言学和汉语;在辍学和大学期间,先后在金陵中学、华西中学等中学任教;1948年应聘到海南大学外语系任副教授,代理系主任;在金陵大学、海南大学讲授英语、欧美名著选读和语言学概论等课程,并开始致力于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研究,主要是汉语语法修辞;1950年初,转赴香港华侨大学任教,讲授翻译学;1950年10月,回到北京,在开明书店任编辑,分管外语、汉语和翻译书稿的编辑工作;1951年负责编辑新创刊的《语文学习》月刊;1953年,开明书店与青年出版社合并为中国青年出版社,张志公先生任编辑室主任,除继续主编《语文学习》外,仍主持语文、外文书籍的编辑工作;在此期间,开始被借用到语言所工作;1954年,中国教育部确定中学语文科实行汉语和文学分科教学,委托吕叔湘先生和张志公先生主持编写汉语教材,为此,人民教育出版社设立了汉语编辑室,张志公先生担任编辑室主任,《语文学习》杂志也改由人民教育出版社编辑出版,张志公先生继续任主编;此外,他还先后担任课程教材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委员、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会长、全国高等学校文字改革学会顾问、世界汉语教学研究会顾问、全国中小学教材审查委员会委员等职。

从此,张志公先生的事业基本上就定位在语文教材的编写和语文教育及其相关研究上,他探求面很广,设计和语言相关的诸多领域;1997年6月在北京逝世,享年79岁。

张志公先生是一个学外语出身的人,但是他的主要建树不在外语教育和研究上,竟成为当代中国汉语语言学研究和语文教育研究的核心人物,这本身就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教之道贵以专——张志公识字与写字教学研究对低年级教学的启示

教之道贵以专——张志公识字与写字教学研究对低年级教学的启示

教之道贵以专——张志公识字与写字教学研究对低年级教学的启示作者:张敬义来源:《小学语文教学·会刊》 2018年第11期张志公先生是我国著名的语言学家,也是我国著名的语文教育家。

他十分重视传统语文教育经验的总结和借鉴,从大量的蒙学教材中总结出识字与写字教学的精华,著有《传统语文教育初探》《传统语文教育教材论》等著作。

如果用最简约的语言概括他的低年级识字与写字教学观,那就是“教之道,贵以专”。

一、教之道在基础教育阶段,语文教育是最基本的,或者说是教育的第一个层次。

识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培养语文综合素养的前提和保障,是学习和掌握科学文化知识的必要手段。

汉字是语文之基。

如何做好语文教育的基础工程?张志公先生有诸多论述,见微识远,引发了笔者一些思考。

1.低年级为什么要安排集中识字?集中识多少字为宜?首先,要明晰什么是集中识字。

张先生曾说,传统的集中识字的主要教材是“三,百,千”(即《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

他评价道:“这三种书合起来,就所收的字和所涉及的内容来看,确如吕新吾所说,既比较地合于‘日用’,也多少能使儿童增长些‘见闻’,还相当地能教给儿童一点‘义理’。

”如果按照张田若先生的说法,可以有两种理解:一是说小学一、二年级集中力量识字,多识一些字;二是说在一、二年级,每册课本都采用先集中识一批字,再读一批课文,再集中识一批字,再读一批课文的方法。

随着语文教材建设的发展,各种版本的教材创造了许多令人耳目一新的集中识字新课型。

比如,统编本一年级上册教材安排了两个专门的集中识字单元。

识字形式吸收了传统蒙学经验,没有离开“象形”和“依类”这两条基本原理,关注基本字、高频字、生活用字、儿童用语等。

其识字形式可谓丰富多彩,图形、文字、诗歌……多线并行,便教利学。

其次,要理解为什么要安排集中识字。

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不识字就不能理解书面语言,就不能达到吸收知识、接受文化的目的。

低年级之所以安排集中识字,是因为识字太少,读书、习作必将遇到很大困难。

论张志公的语文教学思想

论张志公的语文教学思想

2017年第21期(总第261期)教育界/ EDUCATION CIRCLE▲理论研究张志公先生致力于语文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工作50余年,学术成就显著,在汉字教学、口语教学、阅读教学、作文教学上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这些都是张志公先生长期不懈研究和思考得来的,也是当今中国语文教育界的一笔财富。

一、汉字教学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是华夏民族的千年文化瑰宝。

然而汉字的历史命运并非始终一帆风顺。

在晚清时,部分国人对汉字产生了怀疑,甚至提出废除汉字。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汉字录入技术也迟迟未能攻克。

改革开放使我国各项事业有了巨大的变化,人们对汉字也有了新的认识。

在张志公先生著的许多书中均可见其对汉字教学的看法。

(一)汉字教学的方法汉字是一种独特的文字体系,在历史上有过无比的功绩,本身有很大的优越性,其优点不可否认,但也存在缺点。

其缺点如下:其一,笔画复杂;其二,笔画繁多;其三,结构复杂。

这也就使得学生在初学汉字时会感到艰难。

张志公先生在总结传统语文教育中关于汉字教学的经验时,提出了自己的一些建议。

1.“分进合击”的小学语文教学实验方案。

张志公先生在《关于改革语文课程、语文教材、语文教学的一些初步设想》一文中对“分进合击”的方案进行了阐述。

张志公先生设想的实验方案有两个意图:第一,语文教育要与儿童的实际能力相当;第二,要从初学汉字的困难中解脱出来。

为了实现这两个意图,张志公先生的办法是,小学语文课分三条线先后开始,分头前进,最后合拢。

第一条线:从一入学就提供与学生能力相当的阅读材料。

第二条线:从第二学期开始,进行识字教学,按照识字规律进行,第一条线和第二条线独立进行,互不干扰,逐渐靠近,合拢,终至会合。

第三条线:写字教学,按照写字的规律进行,先练基本笔画,再练单体字和合体字,到了四年级,三条线再齐头并进。

2.书写工具的思考。

张志公先生提出设计一种比传统的毛笔制作、使用都简便,又比铅笔好的书写工具。

对儿童学习写字,他提出了三点意见:“第一,研究出一套训练儿童学字的方法和步骤,这一套方法要符合汉字的特点;第二,设计出一种儿童学写汉字用的书写工具,制作简便,使用又不麻烦;第三,上述两种办法没有实现之前,采用传统的办法和工具。

【免费下载】开放教育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论文参考选题

【免费下载】开放教育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论文参考选题
化与现实文化的双重维度看中 国观众对韩国电视剧的接受 29 、作为文艺创作的基础的“生活” 究竟在何处? 兼论“创作要 上去,作家要下去”之说的意 义及其限度 30 、艺术积累与生活积累关系谈 31 、有意积累与无意积累及其意义 艺术积累两面观 32 、文学阅读中的接受与创造 33 、文学创作中的主体间性问题 34 、文学阅读中的主体间性问题 35 、艺术真实与艺术倾向关系论 36 、论文艺创作在社会主义市场经 济条件下价值取向的多重性 37 、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文 艺创作价值取向的实现及其条件 38 、现实性的矛盾与历史性的悖论 对当代文学生产活动的文学性 与市场性对立统一关系的探讨 39 、网络文学审美特征论 40 、在文学与非文学的接壤处呈现 网络文学作品生成论 41 、文学的泛化与泛化的文学 网络 艺术面面观 42 、网络的虚拟性与真实性问题 对 网络文化的一种探讨 43 、从《英雄》到《十面埋伏》对 张艺谋电影创作风格的一种探讨 44 、从小说到电影:琼瑶凭什么吸 引接受者? 45 、电视娱乐节目的文学意味问题 46 、对一种非文学对象的文学探讨 以《实话实说》一类的电视节目为例 47 、中学的文学教育与小学的文学 教育异同论 48 、当代视野中的“雅文学”与 “俗文学”及其关系 三、古代汉语方向
异同论 22 、港台流行歌曲与内地流行歌曲
各自的特点及其趋近现象 23 、试论 90 年代以来的中国大陆
流行歌曲的艺术风格 24 、“戏说”的历史剧与历史剧的
虚构性问题
25 、历史剧的“戏”说与“非戏” 说
26 、在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双重轨 道上行走的科幻小说
27 、科幻小说审美特征论 28 、“韩风”何以西来? 从传统文
思考 21 、语文教科书内容及其价值取向
分析 22 、对语文教育中倡导“人文精神”

叶圣陶、张志公、朱自清阅读教学思想综述

叶圣陶、张志公、朱自清阅读教学思想综述

品位•经典学科教学叶圣陶、张志公、朱自清阅读教学思想综述O付一帆陈威豪(乌鲁木齐职业大学,新疆乌鲁木齐830023)【摘要】对于阅读教学的研究一直都是语文教育的热点问题,本文从阅读教学的理念,阅读教学的目标,阅读教学的方法三个方面分析对比叶圣陶、张志公、朱自清三位大家的语文阅读教学思想促进阅读教学,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

【关键词】阅读教学;理念;目标;方法“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博彩,足以长才”,这是英国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的一句名言。

这里突出了书对人的心灵塑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书对人的影响颇深。

中学阶段是人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审美观的形成时期,阅读对于学生的成长尤为重要。

正如课程标准所说,“它能沟通人与外部世界的联系,认识丰富多彩的世界;能沟通人与人的心灵,吸收人类精神文明的营养;能发展人的语言,发展人的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的能力,思维和审美的能力”[1]o一、阅读教学理念叶圣陶认为“国文科是读的学科”,是语文区分于其他学科的重要表征,语文学科是一门学习语言的学科,“读”对语言的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同时,他还指出,语文的学习不仅要教学生读单篇短篇,还要根据实际需要引导学生“读整本书”o阅读不仅仅是为了阅读,通过阅读可以积蓄充足的材料,汲取文章的可取之处,为以后的写作打好基础。

因此,他还认为“阅读是写作的基础”[2]0学语文就是要掌握语言。

要掌握语言,首先要“接触语言”,即“读”。

有时为了理解文章,还需要我们对文章进行熟读和吟诵o叶圣陶指出学习语文重在理解和运用,“接触语言”是学生理解和运用的不二法门。

在课堂上,老师讲解文章的语言如何生动、精炼、表达如何真实、巧妙o学生们表面上听明白了,但事实上他们并没有明白,原因是学生们没有认真地、实际地“接触语言”。

学习一门语言,必须亲自接触,而接触语言最重要的方式就是“读”。

因此,学习一门语言,仅仅靠老师的讲解是不够的,还需要仔细、充分阅读。

张志公认为,阅读是一种个体通过书面语言获取信息的复杂性的认知活动,对于语言的学习具有主导性和基础性的作用。

中学语文教研员名家评价(3篇)

中学语文教研员名家评价(3篇)

一、引言中学语文教研员在我国教育领域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他们肩负着提高中学语文教学质量、推动语文教育改革、培养优秀语文教师等重要使命。

本文将对几位在中学语文教育领域具有较高声誉的教研员进行评价,以期为我国中学语文教育的发展提供借鉴。

二、专家评价1. 李镇西李镇西,著名语文教育家,四川省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他在中学语文教育领域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和研究成果,被誉为“语文教育界的良心”。

评价:李镇西先生在我国中学语文教育领域具有很高的地位,他的教育理念和方法深受广大教师和学生的喜爱。

他提倡“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强调语文教学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教学方法上,他主张“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写作能力和审美情趣。

李镇西先生的研究成果丰硕,为我国中学语文教育改革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2. 张志公张志公,著名语文教育家,曾任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主任。

他致力于中学语文教学研究,对我国中学语文教育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评价:张志公先生是我国中学语文教育的奠基人之一,他的教育思想对我国中学语文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

他强调语文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

在教学方法上,他主张“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提倡启发式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张志公先生的研究成果为我国中学语文教育改革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3. 王荣生王荣生,著名语文教育家,曾任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他在中学语文教育领域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和研究成果,被誉为“语文教育界的泰斗”。

王荣生先生是我国中学语文教育的领军人物,他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对我国中学语文教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他主张“以学生为本,以教师为导”,强调语文教学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在教学方法上,他提倡“以读为本,以写为用”,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

王荣生先生的研究成果为我国中学语文教育改革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张志公语文教育思想研究一、引言(一)研究背景张志公先生是我国非常著名的语言学家和语文教育家,他与叶圣陶和吕叔湘被人们并称为“语文三老”,在我国当代语文教育学界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

张志公先生一生殚精竭虑,探索语文教育的规律,为我国语文教育的发展做出巨大的贡献,他的语文学科教育思想在我国语文教育的整个发展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里程碑意义[1]。

张志公先生语文教育思想内容非常丰富,主要包括语文学科的要求、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

他认为时代对于语文教学提出新要求,学生既需要有非常丰富的知识涵养,也需要有实际处理问题的能力,如果只是照搬以往的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只会导致语文教育的落后[2]。

张志公先生从传统教学思想中汲取营养,古为今用,将语文教学推向现代化。

(二)文献综述当前,国内外关于张志公先生的语文教育思想方面的文献资料当中,以董菊初先生的《张志公语文教育思想概说》是最为全面和深刻的,能够反映出张志公先生语文教育思想的全貌,该书对张志公先生在语文教育方面的历史地位、理论警声以及语文教学思想方面做出非常全面的概述[3]。

除此之外,当前关于张志公语文教育思想的研究文献还有很多,现进行如下综述:张香竹对张志公先生在语文教育方面的现代思想进行深入梳理和分析,认为张志公先生在语文教学的教育理念、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等方面都具有现代化的思想,能够赋予语文学科教育现代化的革新,尤其是他提出的文道统一思想,更加能够突出语文学科教育自身具有的工具性和人文性。

伦丽青等人通过研究指出,张志公先生的语文训练和当前语文时间的内涵基本契合。

两个人针对当前语文学科教育在实践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提出需要坚持语文学科教育实践,才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语文和文学苏姚,进而从训练中获得启示。

王丽波等人对张志公现身的语言教育观以及对于当代教育的意义进行阐述,对张志公先生的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能够促进教学,同时指出语法教学应当立足语言实践和运用,各个学习阶段的语言教育需要全面规划等思想进行概述,指出张志公先生的这些观点对于当前乃至以后的语言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除了上述综述之外,当前国内关于张志公先生语文教育思想的研究还有很多,多数集中在张志公先生的语文课程观、教学观以及教材观等方面,研究具有一定的深入性。

总之,当前语文教育界关于张志公先生的语文学科教育思想的研究已经有了初步基础,但是对于其思想的全面研究还不多,多是从一个方向展开研究,研究内容较为局限,因此,还需要对张志公先生的语文教育思想展开更加细致深入的研究。

二、张志公语文教育思想的特点(一)前瞻性张志公先生作为语文教育的专家,他既是语文教育的改革者,同时也是语文教育的思想家[4]。

通过对语文教育的现实思想以及长期探索,提出语文教育的改革方案,既具有深刻的历史感,同时也具有一定的超前意识。

因此,张志公先生的语文教育思想是紧跟时代步伐的,甚至是超前的,具有一定的前瞻性。

张志公先生的语文教育思想对于当今语文教学,例如重视文学教育、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等新的语文教育观念起到启发作用[5]。

除此之外,张志公语文教育思想在一定程度上贯通古今的同时,融汇中外,是站在当代社会发展的制高点,具有一定的开阔型。

因此,张志公先生的语文教育思想具有前瞻性,表示出他的强烈时代责任感以及用于进行改革创新的宏大气魄[6]。

(二)独创性张志公先生在语文学科教学的理论方面还是语文学科教育改革的实践方面,都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有着一定的创造性。

张志公先生语文学科教育的思想独创性主要体现在其对于传统语文学科教育经验的总结,同时提出双文教学的科学理念,进而提出才幼儿园教育到高中语文学科教学的整体系统性方案,创造性的提出汉语词章学,主编《语文》实验教材[7]。

第一,张志公先生对于传统语文教育进行深入全面的研究,是史上第一人。

但是,当前传统语文教育当中哪些是符合语文教学规律的经验,如何在批判传统的基础上,结合当前新时代语文教育的特点进行新的时间开发,依然是当前没有完全弄清楚的问题,因此,张志公先生开辟的道路,仍需后人继续研究[8]。

第二,张志公先生创造性地提出双文教学的设想,这个设想在一定程度上为小学注音识字以及听说读写方面的教学实践,指明方向,与此同时能够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第三,张志公先生创造性地提出从幼儿园教育到高中语文学科教育,一条龙形式的语文教育改革方案,具有非常好的创造性,是科学化和现代化的有机结合,具有非常高的研究价值。

第四,张志公先生创建的汉语词章学,是现代化和致用化的集合,是其独创性成果中非常重要内容[9]。

张志公先生常年站在传统语文教学的研究基础上,汲取当代语文教学的研究成果,创造性地提出汉语词章学,这是史无前例的,对于语言基础理论和对于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具有非常好的桥梁作用,能够将语言学的研究不断向实用性进行推进。

第五,张志公先生主编的初中语文教材,体现出先生的语文教育思想,教材一方面注重语文能力的训练,另一方面更加注重学生对于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方面的培养,极具创造性。

此套教材,是张志公先生对我国语文教学以及基础教育具有非常大的贡献,是我国语文教材建设方面的光辉一页[10]。

(三)致用性致用性是张志公先生语文教育思想最显著的特点,始终贯穿其语文教育思想。

张志公先生始终角尺实事求是的沦陷,反对形式主义。

张志公先生对于语文学科教育的民族化、现代化和科学化的研究,都是基于语文教育的时代背景,同时着眼于实践,放眼未来,以提高语文学科教学的效率作为根据目的。

他的语文教育思想凸显出面向未来的意图,强调语文是培养未来实际生活的基础[11]。

除此之外,张志公先生在修辞学和语言学的研究中,也是致力于对理论形态向实践转化,理论研究如何向实际运用转化,努力在理论和实际应用之间构建桥梁。

他将静态的语言学基础同创汉语词章学,与语文训练进行联系,探索一条有效途径,将语言学成果向实际运用方向推广。

三、张志公的语文学科要求(一)与时俱进发展学生的智力新时代,社会信息量非常大,想要处理繁杂的信息就需要具备较高的智力水平。

因而发展智力成为当前教育工的一项重要任务。

张志公一直认为:智商高通常是思维能力强的表现,主要包括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两个方面。

思维能力强就是思维敏捷,能够快速准确地对于原有知识和经验进行突破,具有一定的创造性。

家长都非常希望自己的孩子思维敏捷,能够对接触到的外部信息做出快速正确的反应。

一个人聪明与否并不是天生就有的,也是需要进行后天训练的,进而得到提升。

语文教育能够较为全面地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使其能够变得更加聪明。

与其他学科相比,语文对于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提升有着很大的优势,因为语文教育既可以提升孩子的思维能力,还能够锻炼其想象力。

因此,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有意识地对孩子的智力进行开发,使其能够学会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

例如,在写作为的时候,可以启发学生采用各不同的写法完成同一个题目的作文,使学生能够明白解决问题的方式不是唯一的,学生只有善于思考,才能提高创新和辨别能力。

要求学生树立独立自主的学习意识,使潜能能够被最大地激发,智力水平得到很好地提升。

语文教师要为学生智力的发展创造出有利条件,学生平时需要学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样才能够活跃思维,进而改善学习效果[13]。

(二)教学和教材难易适度语文教学应当包括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和有组织地引导学生对于语文知识和技能学习的过程。

张志公先生坚持认为教学难以适度的原则,将教学的可接受性、通俗性以及高难度和高速度巧妙结合。

换句话说,语文教学需要既符合大多数学生的学习能力,也需要有延伸和拓展的部分,给予学生提高的空间。

语文教学的难易适度原则要求语文教师深入了解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心理特征,遵循语文教材的编排顺序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展开教学工作,由简单到复杂,由浅入深,逐渐将系统的语文知识传递给学生。

学生需要在学习的过程中尊重获得知识的客观规律,逐步登上知识的顶峰,避免在语文的学习过程中出现“无序”和“冒进”的情况。

语文教师在教学的时候,不能为了速见成效,采用高难度的教学,这样会适得其反,使学生产生畏难情绪,失去学习兴趣。

与此同时,语文教学也不能低估学生的学习能力,只教授浅显易懂的内容,不拓展和延伸,这样也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因此,语文教学和教材应当难易适度,控制在适当的范围内,才能够更加符合时代的要求。

四、张志公的语文教学内容(一)加强普通话训练,提升口语能力我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在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中形成许多方言,方言能够传播区域文化,但是也阻碍不同地区之间人们的交流。

因而国家将普通话作为现代汉民族通用语,促进文化和经济的交流。

张志公认为对口语的训练,需要语文教师在课堂上花费一定的时间训练学生的口语能力,例如让学生在课堂上口头作为,教师可在学生说的同时发现问题,并且提出修改意见[14]。

从表面看,口语训练占用一定的课堂时间,事实上口语训练能够带来的长远益处远大于师生的付出。

学生在口头作文的时候,在组织语言的过程中,思维高度运转,想象、联想、概括和分析能力都会被调动,长时间地进行这样的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概括能力以及应变能力都能得到全面提升。

新时代,对于人们的口语表达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在日常交往过程中需要具备流畅和清晰的表达能力,学生运用普通话交际,成为彰显能力的重要方式。

(二)重视培养学生的快速阅读能力以往,对于语文学科教育的注重主要集中在阅读和写作量大打的方面,其中阅读方面比较重视对学生精读和熟读能力的培养,许多教育工作者认为书读得越仔细越好,对于熟读和精读的推崇,使其对速读产生排斥,认为读得快不能够充分理解文艺,会让学生养成马虎和轻率的学习习惯。

在这样的观念之下,速度一直没有得到语文教育工作者的重视[15]。

事实上,速读能力也是语文阅读能力非常重要的部分,特别是当前网络发达,信息铺天盖地,如何在众多信息中,筛选出对于自己有用的东西,是对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考验。

速读能力就可以成为庞大信息的“渔网”。

在过去,我国语文学科教育更加注重的是对学生精读能力的培养,对于学生阅读速度方面的重视程度不够,也鲜有根据计划对对学生速读能力的培养,这样的做法对于学生的语文学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在当今,如果之注重精读讲不能适应现代语文的需要,因此速读能力的培养非常重要。

(三)正确对待汉字张志公先生人在汉字教学方面有着独到的观点,他认为汉字教学的任务除了需要教学生认字和写字之外,还需要让学生正确对待汉字。

他认为要实事求是地对待汉字,在评价汉字的时候不能带任何感情,在进行汉字的学术研究时,不能因为汉字使用时间长,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就不喜欢、回避讨论汉字改革,也不能由于汉字的繁难,就将我国教育的不普及归因于汉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