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试论党根本宗旨形成、践行的历程及其启示
试论党根本宗旨形成、践行的历程及其启示作者:苗苗来源:《世纪桥》2017年第01期【摘要】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历尽艰辛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其重要原因就在于我党始终坚持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本文试从我党根本宗旨的形成谈起,系统总结我党在践行宗旨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探讨今后如何更好地践行党的根本宗旨。
【关键词】根本宗旨;践行;启示【中图分类号】D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475(2017)01-0017-02一、我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形成和确立毛泽东同志根据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结合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实践创立了为人民服务的科学理论,党的几代领导集体围绕我党根本宗旨都作出了许多精辟的论述,使之不断完善发展并进一步上升为指导我们党一切行为的重要准则。
(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提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来源主要有三方面:一是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思想。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不仅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而且是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
我党基于对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的认识,在领导中国人民长期斗争的实践中,进一步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形成我党根本宗旨。
二是对我国古代民本思想的扬弃。
我国古代一些思想家和政治家提出过贵民、重民的思想,尽管这些贵民、重民的思想不占据主导地位,而且主要目的是维护和改善剥削阶级的统治,但是仍然具有合理成分和积极意义。
“夏禹倡导‘政在养民’,周公主张‘敬德保民’,《尚书》提出‘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孟子认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1](P.18)我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正是批判地吸收我国古代民本思想的结果。
三是对我国劳动人民传统美德的继承和发扬。
我国劳动人民在改造自然、变革社会的过程中,形成了乐善好施、济困扶贫、同舟共济等传统美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正是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继承和发扬的结果。
牢记党的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ppt课件
二、为什么要坚持党的宗旨
2、坚持党的宗旨,是我们党的性质所决定的, 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体现。 我党的性质: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 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全心全意为 人民服务就是党的性质的充分体现。 党的性质决定党的宗旨,党的宗旨又是衡量和区 别党的性质的显著标志。
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社会建设与人民 幸福安康息息相关。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 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 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 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 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 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会议闭幕会上,胡锦涛同志强调 “干干净净为国家和人民工作。”“坚持以人为本。我们要 始终履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尊重人民主 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当好 人民公仆,诚心诚意为人民造福。”
二、为什么要坚持党的宗旨
在解放战争时期,我们党依靠人民群众, 果断及时地实施战略决战,据不完全统计,三 大战役中,各地支前的民工达540万人,担架 10多万副、大车38万辆、牲畜100多万头,粮 食九亿多斤。陈毅将军在淮海战役胜利后,曾 感慨地说:淮海战役的胜利是解放区人民用小 车推出来的。
一、党的宗旨的形成和发展
党的宗旨的主要内容:(四个坚持) 坚持以人为本、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始 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坚持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坚持党的群众路线; 坚持党风廉政建设; 党的宗旨的主要特点是: 至上性 唯一性 长期性 广泛性
二、为什么要坚持党的宗旨
1、坚持党的宗旨,是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的 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党的根本的政治问题。
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是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要指导思想,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本文将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探讨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一、理论基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是毛泽东同志创立的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也是马克思主义对人民政权体制的发展和完善的深入研究。
这一宗旨的核心是将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将人民的幸福作为最高追求,将一切为了人民的利益和幸福而奋斗。
二、历史背景中国共产党是一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政党。
自党成立以来,始终坚守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将人民的利益置于至高无上的地位。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蓬勃发展,国家综合实力大幅提升,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说明党的宗旨得到了切实践行。
三、政府层面的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在中国政府层面得到了具体实施和贯彻。
中国的法律法规体系及各级政府纷纷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以保障人民的根本权益和福祉。
例如,免费教育、医疗保险和社会保障等福利制度的建立,使人民群众更加能够享受到优质的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服务。
同时,政府加强社会治理,提升基层服务水平,确保人民群众的生活得到更好的改善。
四、党员干部的践行中国共产党的党员干部作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执行者和践行者,承载着更大的责任与使命。
党员干部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增强为人民服务的意识,用实际行动践行宗旨。
党员干部要主动关心人民群众的生活需求,倾听他们的声音,及时解决问题。
同时,党员干部要廉洁奉公,严格约束自己的行为,做到公平公正,公开透明,维护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五、企事业单位的实践除政府和党员干部外,企事业单位也要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企事业单位是人民群众工作生活的重要场所,他们的管理者和职工要敬业奉献,为人民群众提供优质的产品和服务。
同时,他们还要关注社会责任,积极参与公益事业,回馈社会。
六、个人角度的思考每个人都应该从自身出发,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闪烁着文化光芒的“为人民服务”思想——纪念《为人民服务》发表80周年
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还是为少数人谋利益,为社会的全面进步而奋斗,还是仅为夺取政权而斗争,这是无产阶级政党及无产阶级革命与历史上其他一切政党及其革命的根本区别。
1940年1月,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对“中国向何处去”作了十分明确的回答,不仅提出“要建立一个新中国”,而且为新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项事业描绘出了宏伟蓝图。
他指出:“一切这些的目的,在于建设一个中华民族的新社会和新国家。
”多年以来,中国共产党人不仅为新经济和新政治而奋斗,而且为新文化而奋斗,努力将各方面统一起来。
1944年9月,毛泽东在中央警备团战士张思德同志追悼会上发表讲演,明确提出了“为人民服务”的科学命题和基本思想。
1944年9月21日,《为人民服务》的讲演以新闻稿的形式在《解放日报》发表。
1953年,《为人民服务》正式成文,收入《毛泽东选集》第三卷,是毛泽东著作的经典名篇。
经过80年的丰富和发展,“为人民服务”已经由政治宗旨,扩展到思想原则,上升为价值观念,积淀成精神信仰,其文化的蕴含越来越丰富,成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文化自信的重要依据。
今天,我们站在文化立场,探究“为人民服务”思想闪烁的文化光芒,对于我们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准确把握“必须坚持人民至上”的立场观点方法,纪念即将到来的《为人民服务》发表80周年,无疑具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
“为人民服务”命题的形成有深厚的文化根基和文化情缘一种思想理论,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运用不同的命题来表述。
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命题,“为人民服务”有着深厚的无产阶级思想文化根基,也有众多历史文化情缘,形成史上鲜明的文化色彩。
“为人民服务”命题的产生有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文化基础。
早在1844年,马克思、恩格斯在《神圣家族,或对批判的批判所做的批判》中就指出:“历史活动是群众的活动,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
”决定历史发展的是“行动着的群众”。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更是旗帜鲜明地强调:“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人民是一个国家的根基和力量所在。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坚持人民立场、人民主体地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要求。
本文将从历史背景、思想内涵以及实践意义三个方面,探讨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一、历史背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形成,与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历程紧密相连。
新中国成立之初,面临着战争的废墟和贫困的人民。
为了实现国家的富强和人民的幸福,中国共产党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这一思想得到了人民群众的积极响应,成为推动中国发展的强大力量。
二、思想内涵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首先要坚持发展为了人民。
人民是发展的目的和动力,一切工作都要惠及人民群众,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状况。
其次,要坚持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的主人,应当成为发展的主体。
同时,还要坚持人民群众的全面发展。
人的全面发展是发展的最终目标,要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最后,要坚持人民群众的享有权益。
保障人民群众的民主权利和合法权益,使人民群众在发展中共享发展成果。
三、实践意义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对于推动中国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首先,它强调以人民的需求为导向,为人民提供更好的教育、医疗、住房等公共服务,有效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
其次,它倡导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不断加强人民的参与意识和积极性,推动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
再次,它关注人的全面发展,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和机会,让每个人都能够实现自身的潜能和价值。
最后,它强调保障人民的权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发展。
总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中国共产党一以贯之的重要理念。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推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
只有以人民为中心,才能使发展成果更广泛地惠及人民群众,实现人民的幸福和社会的长治久安。
党的群众路线及其形成与发展
党的群众路线及其形成与发展党的十八大修正后的《中国共产党章程》指出:“党在自己的工作中实行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
”可以说,这个表述是迄今为止我们党对党的群众路线作出的最准确、最完整、最规范、最权威的表述,其科学内涵概括地说就是“两个一切”、“一来一去一变”。
“两个一切”讲的是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观点,是群众路线的核心和灵魂,体现了我们共产党人的世界观。
“一切为了群众”,告诉我们为谁干事,讲的是目的,就是为什么要这样做。
第一,一切为了群众,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是党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是无产阶级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
第二,一切为了群众,就是党的一切工作,必须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
正如十八大报告所言,“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经验我党一切执政活动的最高标准”。
第三,一切为了群众,就必须对人民负责,善于为人民服务。
“一切依靠群众”,告诉我们靠谁干事,讲的手段,就是依靠力量。
第一,一切依靠群众,就要相信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能够自己解决好自己的问题,要尊重和支持人民群众的革命首创精神,既要反对命令主义,又要反对尾巴主义。
第二,一切依靠群众,就应该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应该善于从群众的议论中发现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针和政策。
第三,一切依靠群众,必须在一切工作中发动群众、组织群众,努力创造在新形势下发动与组织群众的新方式、新方法。
“一来一去一变”讲的是群众观点的具体化,即如何把党的群众观点落到实处,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是我党的根本工作路线,体现了我们共产党人的方法论。
其基本内涵用通俗的语言来阐述就是:“从群众中来”,告诉我们怎么样做决策,怎么样决定事;“到群众中去”,告诉我们怎么样把事做成,怎么样把决策、决定变成现实。
“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告诉我们怎样把事情干好。
“一来一去一变”告诉我们怎么决定事,怎么干成事,怎样干好事。
党的指导思想、性质、宗旨
党的指导思想--毛泽东思想 党的指导思想--毛泽东思想 --
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社会主义建设理论
人民军队和军事战略理论
政策和策略理论
思想和文化建设理论
党的建设理论
党的指导思想--毛泽东思想 党的指导思想--毛泽东思想 --
毛泽东思想的精髓
3
群 众 路 线
2
独 立 自 主
1
实 事 求 是
党的指导思想--邓小平理论 党的指导思想--邓小平理论 --
“把马克思主义 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 具体实际结合起来, 具体实际结合起来, 走自己的路, 走自己的路,建设有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 义”。 ——邓小平 ——邓小平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
党的指导思想--邓小平理论 党的指导思想--邓小平理论 --
二、党的指导思想 思想是组织的灵魂 伟大的组织总是与伟大的思想 相辅相成、 相辅相成、互为因果
党的指导思想
“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 主义、毛泽东思想、 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 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自 己的行动指南 行动指南。 己的行动指南。 ——《党章》 ——《理论内容而不是某些个别 的结论。 的结论。 • 强调的是马克思主义在当代 中国的具体运用。 中国的具体运用。 • 强调的是马克思主义在当今 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 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党的指导思想--“三个代表” 党的指导思想--“三个代表” --
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三个阶段
党的指导思想--邓小平理论 党的指导思想--邓小平理论 --
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三个阶段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报告材料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报告材料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报告材料敬爱的党组织:中国共产党的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对于我党具有重要的意义。
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要求,党的各项事业取得胜利的重要保证,永葆党的活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现实需要。
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核心,党提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坚决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就从为什么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和我应该如何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两方面出发,今天。
于大家分享一下我体会。
首先,于我个人而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又有什么意义呢?或者说,为什么要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呢?认为,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寻找答案。
第一,一个普通人。
从人的属性来说,人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
社会生活中,个人的局限性导致了社会分工的出现,分工出现就意味着人与人之间必须通过合作来使生活变得更美好,而合作的本质就是为人人,人人为我需要着,同时也被需要着。
所以我应该自觉、明智的为他人服务,因为为他人服务就是为自己服务。
但为他人服务并不是盲目的不分正确与否的为所有的人服务,而是应该为人民服务。
为什么?这是由于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和主题地位所决定的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历史的创造者,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第二,普通人中的先进分子,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觉得这应该是本质特征。
决定了价值取向、行为态度应该不断向党靠拢,应该用一名党员的要求来严格要求自己。
认真学习并不断实践党的纲领、宗旨、路线、方针、政策等,便是义不容辞的责任。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无数共产党人用鲜血和生命不断阐释的真的作为一名入党积极分子,就应该继承和发扬下去。
第三,不管我承担哪个角色,从人生和人格提升的角度来说,为人民服务对我也有重要的意义。
可以让我实践中获得提升,获得进步。
任何真知,任何提升,都不是从口头空喊出来或者头脑空想出来的而是从实践中提取、获得的真正投身于为人民服务的实践中,相信我会收获很多。
努力践行党的根本宗旨
我们党除了人民的利益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
在90多年的奋斗历程中,我们党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一根本宗旨,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和大力支持。
在新形势下,广大党员干部应更加努力地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一党的根本宗旨,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和中华民族的美好未来。
党的根本宗旨的形成与发展我们党自成立之日起,就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1934年,毛泽东同志在第二次全国工农兵代表大会上郑重提出,要“关心群众生活”。
1945年,毛泽东同志在党的七大报告中指出,“我们共产党人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又一个显著的标志,就是和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取得最密切的联系。
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向人民负责和向党的领导机关负责的一致性;这些就是我们的出发点”。
随后,党的七大通过的党章明确提出,“中国共产党人必须具有全心全意为中国人民服务的精神”。
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一根本宗旨。
1985年,邓小平同志在党的全国代表会议上强调,“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深入群众倾听他们的呼声”。
2001年,江泽民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指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我们党同一切剥削阶级政党的根本区别”。
2011年,胡锦涛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指出,“90年来党的发展历程告诉我们,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是我们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
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我们党的性质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集中体现,是指引、评价、检验我们党一切执政活动的最高标准。
”以人为本、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等是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一党的根本宗旨的丰富和发展,是新时期我们党执政理念的集中体现。
新的形势对践行党的根本宗旨提出更高要求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党领导的伟大事业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从世界历史眼光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献给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周年赵士发(武汉大学哲学学院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所)摘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是一个抽象的道德说词,而是共产党人的根本宗旨与最高行为准则。
毛泽东提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思想具有深刻的历史和逻辑前提。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具有世界历史意义,它反映了共产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要求,为我们走出历史与价值以及个体与类的二律背反的困境提供了指南,是一个极富智慧的命题。
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命运与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实践悉悉相关。
关键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世界历史共产党毛泽东长期以来,不少人甚至一些共产党员都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仅作为一个道德律令去理解;特别是在今天这个全球化与市场化的时代,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有些人心中沦为一个空洞的口号,他们甚至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歪曲理解为“全心全意为人民币服务”。
在实践中,产生了言行不一的情况,一些共产党员甚至党的干部不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而是半心半意或三心二意,有的甚至腐败堕落到以人民为敌,这些都严重损害了党的形象和党群关系。
笔者认为,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人们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缺乏从理论上进行深入研究和科学理解。
从世界历史眼光来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一个世界历史性的命题,是一个将世界历史发展规律与人类自由解放理想有机统一起来的智慧命题。
作为党的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有其深刻的历史和逻辑根据;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历史对中国共产党的必然要求,也是中国共产党站在世界历史发展规律高度所进行的自觉价值选择。
在中国共产党九十诞辰时,从世界历史眼光出发,重新审视和理解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开掘这一宗旨的世界历史意义,对加强党建,提高党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自觉性,都是一件颇有意义的事情。
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历史与逻辑前提“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通俗易懂的九字命题,非常准确地揭示了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和执政理念。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伦理思想
“ 兼爱” 孟子的 “ 、 性善” 苟子的 “ 、 性恶”等学说;西方有 期争论不休的问题获得了科学答案。他在 《 延安文艺座谈
阶级关系来考察道德问题的。它们或者认为人们的道德规 范是上帝 规 定 的 ,是 上 帝 的 命 令 ,或 者 认 为道 德 规 范 是 “ 永恒”的人类本性 ,因此,都不能科学地阐明道德现象。
的道德标准 。
在切身利益面前, 不计较个人得失,而是想到集体和他人。
舍己济人 、舍 己救 人 。这 是 一 种 高 尚的 道德 行 为 。其 次 ,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还要求从广大人 民 群众根本利益出发 ,
为绝大多数人 民利益 服务 ,而不 是为 少数人 或个 人私利 服 务。在个人利益与大多 数人 的利益或 民 利益不 能两全时 , 族
位》 为人民服务》 论联合政府》 青年运动的方向》 、《 、《 、《 、
《 纪念 白求恩》 在延安文 艺座谈会 上的讲 话》 必 须注意 、《 、《 经济工作》等著作 中占有 十分 突 出的 地 位 ,表 现 了无产 阶 级思想的先 进 性 ,是 中华 民族 立 于世 界 之林 的精 神 支柱 。 全心全意为人 民服务是 毛泽 东伦 理 思想 的精 华 ,也是崇 高
老的学科。古往今来,人们对此有着各种不同的解释,形 成各种不同的伦理思想。中国古代有孔子的 “ 、墨子的 仁”
快乐论 、 功利论 、禁欲 论等 。这 些 学说在 不 同的历 史时 期 曾经起过不 同的作用 ,但它 们都是 离 开社会 的经 济基础 和
党的三代领导人论为人民服务
党的三代领导人论为人民服务坚持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唯一宗旨,这是我们党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一个显著标志,也是我们党受到人民群众拥护、领导人民夺取革命和建设事业胜利的奥秘所在。
为了坚持党的宗旨,高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旗帜,党的三代领导人一以贯之地作了不懈努力。
一、毛泽东创立了为人民服务的科学理论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
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
”[1]同时指出:共产党人“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
[2]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同志创立了为人民服务的科学理论,并使之成为我们党一贯坚持的根本宗旨。
毛泽东同志比较集中地论述这一理论是在延安时期,其中最重要的有这样几次。
一是论述了共产党员应该做什么样的人的问题。
1939年,毛泽东同志在《纪念白求恩》中提出要学习白求恩同志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指出:“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种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3]共产党员应该做这样的人,这是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前提。
二是阐述了为谁服务和怎样服务的问题。
1942年,毛泽东同志发表了《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他说:“我们的文艺应当‘为千千万万劳动人民服务’”[4]。
“一切共产党员,一切革命家,一切革命的文艺工作者,都应该学鲁迅的榜样,做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牛’,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5]指出:“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
”“这个根本问题不解决,其他许多问题也就不易解决。
”强调我们必须“完全地彻底地解决这个问题”[6]。
这是做好各项工作的根本。
三是系统地阐述了为人民服务的科学理论。
1944年,在悼念张思德同志的会上,毛泽东同志发表了《为人民服务》的演讲。
他指出,我们共产党人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所以,要为人民的利益坚持好的,为人民的利益改正错的;要搞五湖四海,和全国大多数人民一起奋斗;要死得其所;要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不管是谁,只要他是做过一些有益的工作的,我们都不要忘记。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思想的形成和发展——纪念毛泽东诞辰110周年文章作者:湖南省党的建设研究会文章来源:《党建研究》2003.12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的建党实践中,依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形成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并确立为党的根本宗旨。
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得到了丰富和发展,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品格和共产党人的行为准则。
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思想的形成1939年2月,毛泽东致信张闻天,首次在我们党内提出了为人民服务的概念。
1942年,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的文艺是为人民的,是为着人民大众的。
1943年,毛泽东在党内指示中提出了为群众服务的思想。
1944年9月8日,毛泽东在张思德烈士追悼会上作了《为人民服务》的讲演,第一次从理论上深刻阐明了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从为人民服务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体现了这一思想的发展和升华。
1944年10月毛泽东在接见新闻工作者时就指出:三心二意不行,半心半意也不行,一定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在党的七大开幕词中,他说:我们应该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全心全意地为中国人民服务。
在七大政治报告《论联合政府》中他强调:“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向人民负责和向党的领导机关负责的一致性;这些就是我们的出发点。
”(《毛泽东选集》第3卷,1094—1095页)党的七大把中国共产党人必须具有全心全意为中国人民服务的精神写入了党章。
毛泽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思想,继承了马克思主义“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改造、借鉴了我国古代思想家、政治家的“民本”思想,吸收、发扬了我国劳动人民乐于助人的传统美德。
这一思想的形成,是由党的性质所决定的。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这就要求党必须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
同时,这一思想也是由党的无产阶级世界观所要求的。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第一节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一、为人民服务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为人民服务思想的萌芽、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这一过程也是无产阶级人生观、道德观的形成、发展和完善。
二、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集中体现。
为人民服务是由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决定的,是建立新型人际关系的客观要求,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根本要求。
新的历史时期为为人民服务思想注入了新的内容。
三、努力实践为人民服务的道德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仍然需要大力倡导为人民服务的道德。
它体现着社会主义道德的先进性与广泛性的统一,是全民道德的准则。
第二节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一、集体主义的科学内涵集体主义是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原则。
集体主义原则包含着: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重视和保障个人的正当利益、促进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不断发展。
这三个方面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
二、弘扬集体主义、反对个人主义坚持集体主义原则,弘扬集体主义精神,应当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之间的关系等。
自觉的克服和反对个人主义。
三、树立社会主义义利观马克思主义主张利与义的辩证统一。
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所有社会成员应树立把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同时也要充分尊重个人的合法利益的社会主义义利观。
第三节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一、继承和弘扬优良道德传统大学生要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应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发扬中国革命道德的传统,发扬革命传统并吸收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坚持继承优良传统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
二、努力实践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要求与规范“五爱”是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要求,“爱国守法、明礼守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是基本道德规范。
大学生在道德实践中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三、道德品质的形成与发展道德品质的形成与发展包括道德规范的认知、道德情感的升华、道德意志的培养、道德行为的养成等过程。
为人民服务:从提出到写入党章
为人民服务:从提出到写入党章作者:刘思妗来源:《中国军转民》 2021年第8期刘思妗重新梳理毛泽东“为人民服务”概念的提出到形成著名篇章,再到写入党章的历史过程,既能让我们感受他的为民情怀,又能让我们更好理解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宗旨和初心使命。
1939 年2 月,毛泽东在给张闻天的信中第一次提出了“为人民服务”的概念:“孔子的知(理论)既是不根于客观事实的,是独断的,观念论的,则其见之仁勇(实践),也必是仁于统治者一阶级而不仁于大众的;勇于压迫人民,勇于守卫封建制度,而不勇于为人民服务的。
”同年12 月,他在《大量吸收知识分子》的决定中提出知识分子应该“为工农阶级服务”“为群众服务”,并以能否为群众服务作为区分不同知识分子的标准,也作为吸收知识分子加入中国共产党的考量标准。
1942年5 月,毛泽东在延安举行的文艺座谈会上发表讲话,他提出作家是“为千千万万劳动人民服务”,并指出:“对于过去时代的文艺形式,我们也并不拒绝利用,但这些旧形式到了我们手里,给了改造,加进了新内容,也就变成革命的为人民服务的东西了。
”1943年10月,毛泽东在《论合作社》中指出,为群众利益着想是“我们与国民党的根本区别,也是共产党员革命的出发点和归宿”。
1944 年9 月8 日,毛泽东在中央警备团战士张思德的追悼会上发表了著名演讲《为人民服务》。
他系统阐述了为人民服务思想:一是为人民服务要树立正确的生死观。
他将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融入共产党员的生死观,最高意义就在于无私、忘我地为人民服务。
二是为人民服务要正确对待批评。
三是为人民服务要搞好团结。
此后,毛泽东在不同场合多次题写“为人民服务”,不断展现其蕴含的精神力量。
1944 年冬,他为党内刊物《书包简讯》题词:“为党即是为人民服务。
”1945 年5 月,他为八路军120 师359 旅719 团烈士纪念碑题词:“热爱人民,真诚地为人民服务,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1945 年9 月,他为《大公报》题词“为人民服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思想的形成
1939年2月,毛泽东致信张闻天,首次在我们党内提出了为人民服务的概念。1942年,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的文艺是为人民的,是为着人民大众的。1943年,毛泽东在党内指示中提出了为群众服务的思想。1944年9月8日,毛泽东在张思德烈士追悼会上作了《为人民服务》的讲演,第一次从理论上深刻阐明了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从为人民服务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体现了这一思想的发展和升华。1944年10月毛泽东在接见新闻工作者时就指出:三心二意不行,半心半意也不行,一定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党的七大开幕词中,他说:我们应该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全心全意地为中国人民服务。在七大政治报告《论联合政府》中他强调:"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向人民负责和向党的领导机关负责的一致性;这些就是我们的出发点。"(《毛泽东选集》第3卷,1094-1095页)党的七大把中国共产党人必须具有全心全意为中国人民服务的精神写入了党章。
6.用是否符合人民群众利益的标准来检验共产党人的一切言论和行动。毛泽东认为,我们共产党人的一切言论和行动究竟对还是不对,不能依自己的主观感觉而定。那靠什么来检验呢?从认识论的角度,他提出的检验办法是实践标准;从价值观的角度,他提出的办法是人民群众的利益标准。经过检验,凡对人民群众有利的,就是对的、正确的,就要坚持;反之,则是不对的、错误的,就要改正。
7.党员干部要为人民用好权。毛泽东对党员干部提出了为人民用好权的要求。我们的权力是谁给的呢?他郑重地指出,是人民给的。他要求掌握一定权力的党员干部一定要用这种权力来为人民服好务,当好人民的勤务员。他号召共产党员在政府中成为十分廉洁、不用私人、多做工作、少取报酬的模范。做到勤政、廉政,是党的宗旨在党员干部身上的集中体现。
4.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人生的价值不在于索取而在于奉献,共产党人的人生价值更是如此。毛泽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已经包含着共产党员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江泽民同志进一步发展了这一思想,多次强调,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是共产党员的首要问题。只有为国家、为社会、为民族、为集体,说到底是为人民群众毫无保留地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共产党人的价值才能实现。共产党人的人生价值观,就是为人民服务的人生价值观。
2.要以人民利益为最高准绳。邓小平创造性地应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对共产党员作了科学的定位。1956年,邓小平指出,中国共产党员的含意或任务,如果用概括的语言来说,只有两句话: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以人民利益作为每一个党员的最高准绳。最高准绳不仅涵盖着检验共产党人言论行动的标准,也是邓小平后来指出的要以"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为标准;而且表明它本身就是一种行为的指南和准则。一个共产党员只有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思想内化为自己的信念,转换成自己立言立行的根本准则,才能为最广大人民群众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最终才能经得起人民群众的检验。
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丰富和发展
在新的历史时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得到继承创新、丰富发展,主要的有这样几方面:
1.要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江泽民同志说:"立党为公,清正廉洁,诚心诚意为人民谋利益,这是我们党受到人民群众拥护、领导人民夺取革命和建设事业胜利的奥秘所在。""立党为公"就是说我们党建立、存在和开展活动的根本目的是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要求党取得政权以后,更好地利用国家政权为人民谋取最大的利益。这就是执政为民。邓小平曾说:"我们进了城,执了政,是做官呢,还是当人民的勤务员呢?"(《邓小平文选》第1卷,304页)在此基础上,江泽民同志明确提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核心在坚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胡锦涛同志进一步指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坚持执政为民,必须落实到党和国家制定、实施方针政策的工作中去,落实到各级领导干部的思想和行动中去,落实到关心群众生产生活的工作中去,使党员干部真正成为人民忠实的勤务员。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纪念毛泽东诞辰110周年
文章作者:湖南省党的建设研究会
文章来源:《党建研究》2003.12
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的建党实践中,依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形成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并确立为党的根本宗旨。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得到了丰富和发展,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品格和共产党人的行为准则。
4.关心群众生活,解决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要关心群众生活,为群众谋利益。毛泽东反对只向群众要这要那的做法,要求首先要给群众以看得见的物质利益。他指出,真心实意为群众谋利益,就要帮助群众解决生产和生活中的问题,诸如油盐柴米、妇女生孩子、小孩子要读书等等实际问题。这是为人民服务最具体、最实际的体现。
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思想的基本内涵
毛泽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思想,内涵十分丰富,主要有:
1.解决好为什么人的问题。毛泽东认为,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问题、原则问题。一个政治集团也好,一个人也好,在为什么人的问题上有三种选择:第一种是个人和小团体利益。第二种是人民的敌对分子的利益。第三种是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毛泽东指出:"我们是以占全人口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最广大群众的目前利益和将来利益的统一为出发点的"。(《毛泽东选集》第3卷,864页)这就明确地告诉我们,共产党人的一切都是为了人民群众。我们只能为人民服务,而绝不能为别的什么人服务。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80多年来,我们党以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模范实践,赢得了人民的信任和拥护。在新世纪新阶段,只有始终不渝地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才能始终赢得人民群众的最大信任和支持,从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实现他们自身的利益。为人民服务有两种办法:一种是把自己当成救世主,代替群众包打天下;另一种是依靠群众自己解放自己。毛泽东从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出发,坚决反对第一种办法而选择了第二种办法。他指出:"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则,就是要使群众认识自己的利益,并且团结起来,为自己的利益而奋斗。"(《毛泽东选集》第4卷,1318页)人民群众对自己利益的认识,人民力量的团结,又离不开党的宣传、教育和组织。毛泽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既避免了恩赐的观点、包办代替的做法,又防止了崇拜群众自发性的错误观点。
3.要牢固坚持"领导就是服务"的观点。邓小平把执政党的领导作用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紧密地联系起来,在1985年提出了"领导就是服务"的论断。"领导就是服务"为各级领导者做好工作指明了方向。2001年5月,江泽民同志在安徽视察工作时进一步指出:"领导干部必须牢固坚持领导就是服务的观点,同时必须掌握为人民服务的本领。"只有这样,才能把服务落到实处,从而通过卓有成效的领导工作真正为人民群众谋利益。
毛泽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思想,继承了马克思主义"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改造、借鉴了我国古代思想家、政治家的"民本"思想,吸收、发扬了我国劳动人民乐于助人的传统美德。这一思想的形成,是由党的性质所决定的。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这就要求党必须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同时,这一思想也是由党的无产阶级世界观所要求的。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人,是推动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也是一切文明成果的享受者。这就要求我们党必须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党的实践反复证明,什么时候党的群众路线执行得好,党群关系密切,革命事业就顺利发展。否则,革命事业就遭受挫折。
2.承认正当的个人利益,但为人民服务不能半心半意或三心二意。毛泽东提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个命题,并没有否定正当的个人利益。他提出的坚持国家、集体、个人利益的统一就包括对个人利益的兼顾。在实践中,共产党人把坚持党的宗旨和实现正当的个人利益统一起来,不能以追逐个人利益作为行为的出发点,而是要全身心地投入到为人民服务的事业中去,在为人民作贡献中实现正当的个人利益。
3.深入群众,和群众打成一片。这既是为人民服务的重要内容,也是更好地为人民服务的前提条件。毛泽东坚决反对脱离群众、甚至骂群众、压群众的官僚主义。要求共产党人绝不能搞官僚主义,而要密切地和群众结合在一起,和群众建立鱼水般的关系,在群众中生根、开花,了解并反映群众的情绪、群众的疾苦、群众的愿望和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