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外交论文(简述媒体在公共外交中的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简述媒体在公共外交中的作用
“公共外交”是一种面对外国公众,以文化传播为主要方式,说明本国国情和本国政策为主要内容的国际活动。
它对政府的外交工作有相辅相成的支持性意义。
进行公共外交的主体包括政府外交部门,但更多的是非政府组织,如民间团体、大学、研究机构、媒体、宗教组织以及国内外有影响的人士。
他们可以借助各自的领域和国际交往的舞台,面对外国的非政府组织、广大公众,甚至政府机构,从不同角度表达本国的国情和国际政策。
公共外交比起我们熟悉的“民间外交”的内涵更丰富。
其中,媒体一直以来都作为公共外交的有效“工具”之一,而且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媒体和国际政治的互动日益频繁,更是导致国际传媒成为“国际政治的掮客”。
这些年来,随着信息技术革命的发展和大众对政治参与程度的加深,媒体与外交之间的互动关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于是媒体日益成为现代外交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学者们开始用一系列新的名词来描述这种变化,比如“公共外交”、“媒体外交”、“瞬时外交”、“电视外交”等等,但这些名词在使用上产生了一些混乱,人们隐约感到了媒体在外交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但具体到在什么范围内发挥作用、如何发挥作用、影响力的大小如何以及如何进行操作,往往语焉不详。
媒体在公共外交中的主要内容
在当今时代,媒体外交主要指政府运用新闻、出版、无线电广播、电视、电影、录像带以及新兴的电子通讯手段,宣传对外政策。
一般来说,根据媒体外交管道的先后顺序,主要有以下三个部分:
第一,公共声明。
政府声明是政策信息的起点,也是媒体外交管道的开端。
政府的公共声明往往通过多种渠道进行发布,比如政府记者招待会,各部门的吹风会,政府官员在一些重要场合的演讲、参加电视脱口秀的节目、接受记者的采访等等。
由于政府的公共声明具有很强的权威性和指导性,一旦确立口径,驻外使领馆、政府各部门以及其他延伸机构都必须按照该口径在全世界解释本国的政策,容不得半点马虎。
第二,公共信息活动。
随着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现代通讯技术的发展,大大提高了公共信息的传播速度,任何国家要想使自己能够较好地得到国际公众的认识、了解和支持,就必须充分把握技术发展带来的这一块公共资源,逐步通过加强领导,配套体制,把公共信息的散播纳入媒体外交轨道,诚如罗伯特·基欧汉和约瑟夫·奈所言,一个国家“在世界上自由散播信息的能力能够增加该国在世界政治中的劝诱潜力”。
第三,国际广播活动。
国际广播又叫做对外广播,是专门以外国听众为对象的广播,是媒体外交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一个国家开展国际广播,尽管承担着向国际社会全面介绍本国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价值观念的任务,但最主要的还是服务于政府外交政策的需要。
媒体在外交中的角色
引导性角色。
政府推动媒体在国防和外交事务方面扮演引导性角色。
具体来说,在一些危机事件的处理过程中,媒体起到了加速、阻碍和议程设置的作用。
尤其是当政府内部对危机的看法不一致时或政策议题不确定的情况下,这些作用就体现得更为明显。
媒体的报道加速了政府回应危机的速度,阻碍了质疑政府声音的出现,同时还重构了政策实施的优先顺序。
中介性角色。
在国际交往中,双方无法直接接触或缺少第三方协调解决分歧,媒体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介入双方对话进程,担任调停人的角色。
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媒体为冲突
的双方提供一个对话的平台,旨在充分反映双方权力精英的意见,从而在理解和沟通中化解紧张关系,也有学者将媒体所承担的这类角色称为外交掮客。
参与性角色。
政府使用新闻管理的策略,诱导媒体机构和新闻工作者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外交事务。
例如,两国在交往过程中,不愿意在一开始就显露其意图,或者是无法通过正式的外交渠道进行沟通,媒体便可以充当试探气球的角色。
双方可以通过媒体将各自的立场、期望、局限传达给对方和国际社会,借此试探对方国家的民意和国际舆论。
在这种情况下,媒体基本不具备批判能力,主要承担制造共识的任务,便于政府官员进行新闻管理,使媒体能够准确地反映权力精英的看法,主动配合政府的政策传播。
媒体应在公共外交格局中发挥更大作用
一是前瞻性与专业性并举。
主流媒体参与公共外交不能亦步亦趋,且主流媒体还必须深入剖析事件的内里,以专业性和前瞻性打赢国际舆论仗。
二是客观性与主观性共存。
我们既要坚持“政治家办报”,又要努力掌握高超的舆论引导艺术。
以政治高度和引导艺术来使客观性维持在海内外皆能接受的范围。
三是主流性与主导性同在。
公共外交的目标是他国主流社会和公众,不能把精力过于分散到他国的各个领域,应更多关注他国主流社会在思考什么,在如何看待中国。
主流性要服从主导性,主导性要适应主流性。
四是市场性与公关性齐谋。
中国主流媒体深入公共外交领域,不能一味讲投入,也要讲市场。
讲市场性的目的又是为了公关性。
也就是既要市场行销,也要政治行销。
总之,在中国公共外交格局中,主流媒体应发挥更大作用。
主流媒体:公共外交的重要平台
在国际政治经济局势剧烈变动的今天,在区域竞争日趋加紧的时代,增强国家的软实力,争夺国际舞台的话语权,向世界展示一个和谐、发展和负责任的中国,是中国的主流媒体所肩负的重大历史责任。
由于意识形态的差异和利益的冲突,西方媒体对中国的报道时有严重的歪曲乃至攻击,像连年不断地制造“中国威胁论”这样的炒作热点。
西方政治家制造了意识形态鸿沟,并通过他们强大的媒体宣传,致使外国普通人士也对中国有众多误解。
如认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缺乏民主,中国正常的国防建设被认为是为了取得军事霸权,中国经济的发展被认为会增加外国的失业率,甚至光明磊落的中国对非洲的政策被诬为新殖民主义。
对中国的不解、误解和偏见,不利于我国,也不利于他们自己,因为偏见会使他们的对华政策随之产生严重偏差。
可以说,正确认识中国这个有13亿人口的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事关他们的根本利益,也是世界和谐的必要因素。
但是,我们不能寄希望于西方媒体能在公正立场上报道中国,更不能寄希望于他们来填补自己制造的舆论鸿沟。
我们让世界了解一个真实的中国,首先要寄希望于我们自己。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更好地向世界说明中国,是中国和平发展的基础工程。
在这个方面,我们不但要会听,还要会说,会交流,传统的外宣工作是现代公共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后者的内容更为广泛。
公共外交在国际交往场合无处不在,具有广阔的舞台。
作为主流媒体,向社会大众提供的不是物质产品,而是新闻、信息等精神产品,不仅肩负着引导舆论的重任,同时也影响着民族文化的未来特质和走向。
在全球化和信息化浪潮汹涌的情况下,主流媒体实际上已经成为主要的信息载体与表达平台,同时也是重要的公共外交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