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
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

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一、课程性质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是与九年义务教育中的信息技术教育和劳动与技术教育相衔接,以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为主旨,以设计学习、操作学习为主要特征的基础教育课程,是国家规定的普通高中学生的必修课程。
在我国普通高中课程结构中,技术是一个基础的学习领域。
1.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是一门立足实践的课程技术课程立足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和亲身经历,立足于“做中学”和“学中做”。
技术课程以学生的亲手操作、亲历情境、亲身体验为基础,强调学生的全员参与和全程参与。
每个学习者通过观察、调查、设计、制作、试验等活动获得丰富的“操作”体验,进而获得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技术能力的发展。
2.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是一门高度综合的课程技术课程具有高度的综合性,是对学科体系的超越。
它强调各学科、各方面知识的联系与综合运用。
学习中,学生不仅要综合运用已有的语文、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历史、社会、艺术等学科的知识,还要融合经济、法律、伦理、心理、环保、审美等方面的意识。
学生的技术学习活动不仅是已有知识与技能的综合运用,也是新的知识与能力的综合学习。
3.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是一门注重创造的课程技术的本质在于创造,技术课程是一门以创造为核心的课程。
它通过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和交流,通过技术的设计、制作和评价,通过技术思想和方法的应用及实际问题的解决,为学生展示创造力提供广阔的舞台,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载体和有效途径。
4.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是一门科学与人文融合的课程技术是人类文化财富的一种积累形式。
任何技术在凝结一定的原理和方法、体现科学性的同时,都携带着丰富的文化信息、体现着一定的人文特征。
技术课程不仅用技术内在的神秘感、创造性和独特力量吸引学生的参与,而且用技术所蕴藏的艺术感、文化性、道德责任打动学生的心灵。
第二部分信息技术一、课程的基本理念1.提升信息素养,培养信息时代的合格公民信息素养是信息时代公民必备的素养。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答案:(1)v1=0.195 m/s v2=0.40 m/s v3=0.51 m/s v4=0.69 m/s v5=0.70 m/s
2.关于位移和路程:
1.关于时刻和时间间隔 :
除了在概念上区分外,建议教学中最好画出时间轴,让学生搞清时间轴上的点表示时刻,两点间的长度表示时间间隔。
教学建议:
例题
【例1】 关于位移和路程的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BC ) A.物体沿直线向某一方向运动,通过的路程就是位移 B.物体沿直线向某一方向运动,通过的路程等于位移的大小 C.物体通过的路程不等,位移可能相同 D.物体的位移为零,路程也一定为零
教材呈现的方式要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和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多样化以及教师教学方式的多样化,有利于生动活泼的教学活动的开展。
有新意和时代气息。教材在概念和规律、过程和方法的学习与探究等方面的设计要合理、有趣、有新意,使学生喜欢阅读,愿意参加所设计的活动。在取材上要选择那些鲜活的和能反映时代气息的内容,如学生生活中常见的与物理有关的内容、国内外科技新发展的情况等。
实际的测量技术测得的瞬时速度都是在某小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而不是绝对意义上的瞬时速度。变样处理拉近物理课与实际、与技术的距离。
例题
3.用图象表示物理量的变化,在生活中是十分常见的方法,本书在这方面加强了很多。这节实验之后用图象表示速度时,思路与过去有些不同。
普通高中通用技术课程标准(版2020年修订)-教学与评价案例

普通高中通用技术课程标准(2017 年版2020 年修订)90附录 2 教学与评价案例教学与评价案例1 :基于螺旋式上升策略的设计与实施案例主题:机动车用三角警告牌常规技术要求的系列试验一、教学目标1. 经历对机动车用三角警告牌的多项常规技术要求进行技术试验的过程,能读懂相关的技术标准,学会识读技术图样,选择相应的技术试验方法开展试验,并写出技术试验报告。
2. 经历简易风洞设计和制作过程,学会运用系统、结构等原理和系统分析方法,进行简易风洞方案设计。
选择材料和工具,制作风洞模型,并进行测试和优化。
3. 经历技术试验数据分析和运用的过程,确定机动车用三角警告牌的技术问题,尝试提出多种解决方案,体悟人技关系,形成规范、安全的技术意识。
二、教学准备及课时安排1. 教学准备。
机动车用三角警告牌样品若干、量具、弹簧秤、塑料板、轴流风机、电动机等。
2. 课时安排:5 课时。
见表1。
表1附录 │91三、教学过程一)创设项目情境。
2012 年的一天,某省的一条高速公路上曾发生过一起相当惨烈的 车祸,2 人死亡, 10 多人受伤,原因之一就是缺了这么一块小牌子。
交警说: “三角警告牌体积较小,使用频率较低,因此很容易被司机忽 视。
但千万不要小看这个三角警告牌, 它对于安全的保障作用是巨大的。
三角警告牌在车辆发生故障抛锚时, 被放置于车子后方, 以提醒后面的 来车注意安全。
不合格的三角警告牌对交通安全起不到多大的警示作用。
那么,合格的三角警告牌是什么样的呢?如何辨别和选购合格的三角警 告牌产品呢?(二)确定技术试验内容。
组装三角警告牌。
阅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机动车用三角 警告牌》( GB 19151—2003)(以下简称三角警告牌国家标准),熟 悉形状和尺寸、离地间距、结构稳定性、抗风稳定性、形状的视辨性 等技术要求的国家标准。
三)选取样品进行技术试验。
1. 检测形状、尺寸及离地间距(试验 1)问题情境 1 :目前,市场上销售的三角警告牌外形各异, 见图 1, 但基本上都具备了三角形的特征。
2003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稿)

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稿)来源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3-3-31)前言技术是人类文明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力量。
随着时代的发展,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现代生物技术等新技术,正迅猛而又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影响着人们的社会关系和人们对世界的认识。
一方面,技术在科学知识实现其经济与社会价值过程中的转化作用、在国民经济增长和人们生活质量提高中的推动作用、在增进人们的沟通与理解、加速不同民族文化融合中的促进作用更加显著;另一方面,技术发展中所产生的负面问题也日益凸现。
实践证明:一个高速发展、高度繁荣的国家,不仅应有先进的科学,而且应有与科学发展相匹配、相协调的技术。
因此,在普通高中设立技术学习领域,既是加强和改进基础教育中的技术教育、深入推进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的素质教育的需要,也是贯彻落实“科教兴国”的战略决策、促进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普通高中阶段的技术课程以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促进学生全面而又富有个性的发展为基本目标,着力发展学生以信息的交流与处理、技术的设计与应用为基础的技术实践能力,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一定的人生规划能力。
技术课程不仅注重学生对符合时代需要、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操作技能的学习,而且注重学生对技术的思想和方法的领悟与运用,注重学生对技术的人文因素的感悟与理解,注重学生技术学习中的探究、试验与创造,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共通能力的发展,为学生应对未来挑战、实现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一、课程性质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是与九年义务教育中的信息技术教育和劳动与技术教育相衔接,以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为主旨,以设计学习、操作学习为主要特征的基础教育课程,是国家规定的普通高中学生的必修课程。
在我国普通高中课程结构中,技术是一个基础的学习领域。
1.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是一门立足实践的课程技术课程立足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和亲身经历,立足于“做中学”和“学中做”。
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

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1.引言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是针对普通高中学生的一门全日制学科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实用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做好准备。
本技术课程标准旨在明确技术课程的目标、内容和教学要求,为教师进行教学活动提供指导。
2.技术课程目标技术课程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和实用能力。
具体目标包括:•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学生能够独立完成一系列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鼓励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找到创新解决方案;•培养学生的实用能力,使他们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使他们能够有效地与他人合作,解决复杂问题。
3.技术课程内容技术课程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3.1 工程技术•工程设计和制造:包括从设计到制造的全过程,培养学生的设计思维和制造技能;•电子技术和自动控制:介绍电子技术和自动控制的基本原理和应用,培养学生的电子技术和自动控制能力;•机械技术:介绍机械原理和机械设计,培养学生的机械制造和维修能力。
3.2 信息技术•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应用:包括计算机原理、操作系统、应用软件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网络技术和应用:介绍网络的基本原理和应用,培养学生使用网络进行信息交流和资源共享的能力;•数据库技术和应用:介绍数据库的基本原理和应用,培养学生使用数据库进行数据管理和分析的能力。
3.3 创新创业•创新思维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方法,鼓励学生进行创新实践;•商业模式和市场营销:介绍商业模式和市场营销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的商业意识和市场分析能力;•创业管理和创业项目:介绍创业管理和创业项目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和管理能力。
3.4 其他除了以上几个方面的内容,技术课程还可以包括其他与技术相关的内容,如环境与资源利用、生物与健康技术等。
4.技术课程教学要求在进行技术课程的教学活动时,教师需要满足以下要求:•重视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和实验实践;•强调问题驱动,通过引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来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鼓励学生的团队合作,通过小组合作项目来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使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包括讲解、讨论、实验、模拟等;•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鼓励学生选择感兴趣的技术领域进行深入研究。
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

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第一部分前言技术是人类文明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力量。
随着时代的发展,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现代生物技术等新技术,正迅猛而又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影响着人们的社会关系和人们对世界的认识。
一方面,技术在科学知识实现其经济与社会价值过程中的转化作用,在国民经济增长和人们生活质量提高中的推动作用,在增进人们的沟通与理解、加速不同民族文化融合中的促进作用更加显著;另一方面,技术发展中所产生的负面问题也日益凸现。
实践证明:一个高速发展、高度繁荣的国家,不仅应有先进的科学,而且应有与科学发展相匹配、相协调的技术。
因此,在普通高中设立技术学习领域,既是加强和改进基础教育中的技术教育、深入推进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的素质教育的需要,也是贯彻落实“科教兴国”的战略决策、促进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普通高中阶段的技术课程以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促进学生全面而又富有个性的发展为基本目标,着力发展学生以信息的交流与处理、技术的设计与应用为基础的技术实践能力,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一定的人生规划能力。
技术课程不仅注重学生对符合时代需要、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操作技能的学习,而且注重学生对技术的思想和方法的领悟与运用,注重学生对技术的人文因素的感悟与理解,注重学生技术学习中的探究、试验与创造,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共通能力的发展,为学生应对未来挑战、实现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一、课程性质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是与九年义务教育中的信息技术教育和劳动与技术教育相衔接,以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为主旨,以设计学习、操作学习为主要特征的基础教育课程,是国家规定的普通高中学生的必修课程。
在我国普通高中课程结构中,技术是一个基础的学习领域。
1.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是一门立足实践的课程技术课程立足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和亲身经历,立足于“做中学”和“学中做”。
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

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一、课程目标普通高中技术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科技素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使其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
二、课程内容1. 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包括科技史、科技哲学、科技伦理等方面的知识,使学生了解科技的发展历程和科技与社会的关系。
2. 技术应用基础:包括通用的工程技术知识、材料学、制造工艺学等方面的知识,使学生具备应用科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基础。
3. 技术创新能力培养:通过创新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寻求解决方案并进行实践验证。
4. 实践能力培养: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学生应具备能够设计、制造、改进和维护某种产品或系统的实践能力。
5. 系统工程设计:培养学生的系统思维和综合应用能力。
通过实践项目,使学生能够运用多个学科知识进行系统的工程设计和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方法1. 实践导向:注重实践操作和实验探究,通过实践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2. 项目驱动:通过真实的项目案例来推动学生学习和实践,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3. 创新思维培养: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寻求解决方案并进行实践验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4. 综合评价:采用多种方式对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进行评价,包括实践报告、作品展示、口头汇报等。
四、课程组织1. 模块化设计:将技术课程划分为多个模块,每个模块独立教学,有机结合,便于深入学习和掌握知识。
2. 选修方向: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特长,设置不同的选修方向,如信息技术、制造技术、生物技术等,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
3. 跨学科融合:将技术课程与其他学科有机融合,促进学科之间的互动和交流,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五、教师角色和能力培养1. 教师角色:教师应充当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实践活动的组织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潜能。
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

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是技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实验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技术知识,提高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
本文将围绕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展开讨论,探讨实验教学的重要性、实施方法以及存在的问题和解决途径。
首先,实验教学在普通高中技术课程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通过实验,学生可以将书本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同时,实验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提高他们的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实验过程中,学生需要动手操作、观察实验现象、分析数据,这些过程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实验精神。
其次,实验教学的实施方法至关重要。
在实验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实验的设计和操作,确保实验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教师应该在实验前进行详细的实验讲解,让学生了解实验的目的、方法和注意事项,确保学生能够正确、安全地进行实验操作。
同时,教师还应该引导学生分析实验数据,总结实验规律,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实验精神。
在实验教学中,学生应该积极参与,动手操作,提高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
然而,在实验教学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实验设备不足、实验安全隐患、学生动手能力不足等。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一些措施加以解决。
首先,学校可以增加实验设备的投入,确保实验设备的完善和安全。
其次,学校和教师可以加强对学生的安全教育,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确保实验过程的安全。
同时,学校和教师还可以加强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多动手、多实践,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综上所述,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教师和学校应该重视实验教学,加强实验教学的设计和实施,解决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高实验教学的质量,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提高他们的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他们的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普通高中通用技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解读

普通高中通用技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解读《普通高中通用技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定位于
引领学生探索未来世界的能力,旨在丰富和提升普通高中学生的通用
技术能力,为学生发展不同的学科技能和培养向全面发展的综合能力
打下基础。
2017年最新版的普通高中通用技术课程标准,2020年进行了修订。
主要内容如下:
1、加强实践教学,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2、增加专业类知识,使学生对专业有更全面的了解;
3、增加新兴行业知识,使学生掌握较新的技术;
4、加强实践活动,让学生更多体验未来工作生活中所涉及的技能;
5、改变传统教学方式,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主体性。
本次修订将有力地推动普通高中技术课程的发展,更好地为学生未来职业发展奠定基础。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2023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2023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2023版)》包括以下主要内容:
1. 学制与课时:普通高中学制为三年,每学年52周,其中教学时间40周,社会实践1周,假期(包括寒暑假、节假日和农忙假)11周。
每周35课时,每课时按45分钟计。
18课时为1学分。
2. 课程类别:普通高中课程由必修、选择性必修、选修三类课程构成。
其中,必修、选择性必修为国家课程,选修为校本课程。
必修课程,由国家根据学生全面发展需要设置,所有学生必须全部修习。
参加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的学生,必须在本类课程规定范围内选择相关科目修习;其他学生结合兴趣爱好,也必须选择部分科目内容修习,以满足毕业学分的要求。
3. 开设科目与学分:普通高中开设语文、数学、外语、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学、技术(含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艺术(或音乐、美术)、体育与健康科目和综合实践活动、劳动等国家课程,以及校本课程。
模块之间既相对独立,又体现学科内在逻辑。
如需获取更多详细信息,建议查阅教育部官网或相关新闻报道。
四、通用技术课程介绍

系的超越。它强调各学科、各方面知识的联系
和综合运用。学习中,学生不仅要综合运用已
有的语文、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历史、
社会、艺术等学科的知识,还要融合经济、法
律、伦理、心理、环保、审美等方面的意识。
学生的技术学习活动不仅是已有知识与技能的
综合运用,也是新的知识与能力的综合学习。
一、概述—通用技术的内涵
1996年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发表 的《学习:内在的财富》的报告,报告确立了面向未 来的终身教育的宗旨是“四种基本学习”,即“学会 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和“学会 生存”;“学会做事”。发展实践能力决不只是熟悉 某些操作技能,学会某些重复不便的实践方法;在未 来工业条件下,“学会做事”意味着要从“资格概念” 转向“能力概念”。
3. 一门注重创造的课程 技术的本质在于创造,通用技术是一门以创造
为核心的课程。它通过信息的获取、加工、管 理、表达和交流,通过技术的设计、制作和评 价,通过技术思想和方法的应用及实际问题的 解决,为学生展示创造力提供广阔的舞台,是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载体和有 效途径。
一、概述—通用技术的内涵
一、概述—高中通用技术课程内容简介
第二章 步入设计殿堂。 本章内容包括“揭开设计的面纱”、“设计的
基本原则”、“设计与技术的关系”等三节内 容。 第三章 体验设计实践。 本章内容包括“设计课题的确定”、“设计方 案的制定”、“设计的表达与交流”等三节内 容。
一、概述—高中通用技术课程内容简介
立质量管理意识。 (2)能根据设计要求对设计过程和最终产品进行多方
面的评价,并写出设计总结报告 (4)能对他人的、现有的技术产品做出自己的评价,
并写出比较全面的评价报告。
普通高中通用技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教学与评价案例

普通高中通用技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附录2教学与评价案例教学与评价案例1 :基于螺旋式上升策略的设计与实施案例主题:机动车用三角警告牌常规技术要求的系列试验一、教学目标1.经历对机动车用三角警告牌的多项常规技术要求进行技术试验的过程,能读懂相关的技术标准,学会识读技术图样,选择相应的技术试验方法开展试验,并写出技术试验报告。
2.经历简易风洞设计和制作过程,学会运用系统、结构等原理和系统分析方法,进行简易风洞方案设计。
选择材料和工具,制作风洞模型,并进行测试和优化。
3.经历技术试验数据分析和运用的过程,确定机动车用三角警告牌的技术问题,尝试提出多种解决方案,体悟人技关系,形成规范、安全的技术意识。
二、教学准备及课时安排1.教学准备。
机动车用三角警告牌样品若干、量具、弹簧秤、塑料板、轴流风机、电动机等。
2.课时安排:5 课时。
见表1。
表190│附录│三、教学过程(一)创设项目情境。
2012 年的一天,某省的一条高速公路上曾发生过一起相当惨烈的车祸,2 人死亡,10 多人受伤,原因之一就是缺了这么一块小牌子。
交警说:“三角警告牌体积较小,使用频率较低,因此很容易被司机忽视。
但千万不要小看这个三角警告牌,它对于安全的保障作用是巨大的。
”三角警告牌在车辆发生故障抛锚时,被放置于车子后方,以提醒后面的来车注意安全。
不合格的三角警告牌对交通安全起不到多大的警示作用。
那么,合格的三角警告牌是什么样的呢?如何辨别和选购合格的三角警告牌产品呢?(二)确定技术试验内容。
组装三角警告牌。
阅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机动车用三角警告牌》(GB 19151—2003)(以下简称三角警告牌国家标准),熟悉形状和尺寸、离地间距、结构稳定性、抗风稳定性、形状的视辨性等技术要求的国家标准。
(三)选取样品进行技术试验。
1.检测形状、尺寸及离地间距(试验1)。
问题情境1 :目前,市场上销售的三角警告牌外形各异,见图1,但基本上都具备了三角形的特征。
解读《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实验稿)》

解读《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实验稿)》刘向永解读《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实验稿)》——访《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实验稿)》研制组负责人李艺教授本刊记者刘向永记者:请您给我们介绍一下《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实验稿)》研制的背景以及它在此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地位。
李艺: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将高中阶段的课程分为8大领域,分别是语言与文学、数学、人文与历史、科学、技术、艺术、体育与健康、综合实践活动。
各个领域包括课程价值相近的若干科目。
技术领域包括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2个科目。
全部课程采用学分计量学习历程与成绩。
高中学生必须修得144学分才能取得高中毕业资格,其中116分为必修学分,其余为选修学分,每个学分对应18学时的课程。
信息技术科目在116个必修学分中占4个学分,学生在信息技术科目必须取得4个学分才能获取高中毕业资格。
对信息技术有兴趣或者有理、工科发展取向的同学,还可以利用116学分之外的选修学分继续修读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成为普通高中阶段一个独立的科目,标志着信息技术教育得到了本次课程改革的肯定,信息技术课程的地位也得到了确认;信息技术作为技术领域中的一个科目,标志着信息技术既归类于技术领域,又不同于一般的技术。
记者:《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实验稿)》如何解决与义务教育阶段的信息技术课程衔接的问题呢?李艺:义务教育阶段课程将信息技术课程放在综合实践活动领域中。
综合实践活动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四个板块,其中关于信息技术教育(课程)的描述比较简单笼统,没有足够清晰地具体化,难以对课程实施给出有效指导。
实际上,当前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信息技术课程,一直是在教育部2000年《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指导下实施的,而这个文件同样不能作为本次研制课改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的参照。
在这种情况下,如何研制高中阶段的课程标准呢?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研制组针对信息技术教育的基本目标,从对各个学段课程任务的分析开始,重新审视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内容、对象。
教育部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语文等十五个学科课程标准(实验)的通知

教育部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语文等十五个学科课程标准(实验)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教育部•【公布日期】2003.03.31•【文号】教基[2003]6号•【施行日期】2003.03.31•【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中等教育正文教育部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语文等十五个学科课程标准(实验)的通知(教基[2003]6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委: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经国务院同意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精神,大力推进教育创新,我部研制了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语文等十五个学科课程标准(实验),并分别经教育部党组和课程标准专家审议会讨论通过。
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学习研究。
课程实验将于2004年秋季在部分省市进行,拟参加课程实验的地区要正式向教育部提出申请,并根据本地实际制订全面的课程实验工作方案,组织好新课程的学习和培训,精心组织实验工作。
有关课程实验的具体事宜将另行通知。
附件: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略)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略)普通高中日语课程标准(实验)(略)普通高中俄语课程标准(实验)(略)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略)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略)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略)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略)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略)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略)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略)普通高中艺术课程标准(实验)(略)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略)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略)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验)(略)教育部二00三年三月三十一日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以教育要“三个面向”的指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认真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立足我国实际,借鉴国际课程改革的有益经验,大力推进教育创新,努力构建具有中国特色、充满活力的普通高中课程体系,为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奠定基础。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02
教学建议
充分利用实物 强调操作(切萝卜、土豆)
*
具体章节内容与教学分析
垂直关系
位置关系 教材结构
长方体
平行关系
空间图形的基本关系与公理
*
具体章节内容与教学分析
单击此处添加正文,文字是您思想的提炼,请尽量言简意赅地阐述观点。
位置关系
先讲清楚平行关系,垂直关系采用类比迁移讲授
类比
*
具体章节内容与教学分析
*
*
第一部分是立体几何初步
第二部分是解析几何初步
立体几何初步主要内容
直观图画法 三视图 点、线、面的位置关系 空间图形球、圆柱、圆锥、圆台、棱柱、棱台 旋转体、多面体的表面积、体积
*
立体几何初步内容框图
*
立体几何初步授课顺序及课时安排
§1 简单几何体 §2 三视图 §3 直观图 §4 空间图形的基本关系与公理 §5 平行关系 §6 垂直关系 §7 简单几何体的面积体积 §8 简单应用 课题学习、小结
三视图
初中学过没有(起点不同) 巩固基本几何体的三视图 复合几何体的三视图 难点在于基本几何体的连接处如何表示
立体到平面
*
具体章节内容与教学分析
三视图 从平面到立体 教师充分利用实物观察来画图. 巩固基本图 基本几何体三视图 复合体三视图
*
具体章节内容与教学分析
01
三视图
单击此处添加正文,文字是您思想的提炼,为了演示发布的良好效果,请言简意赅地阐述您的观点。
*
课标基本要求
几何教学应注意引导学生通过对实际模型的认识,学会将自然语言转化为图形语言和符号语言.教师可以使用具体的长方体的点、线、面之间的位置关系;通过对图形的观察、实验和说理,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平行、垂直关系的基本性质以及判定方法,学会准确地使用数学语言,表述几何对象的位置关系,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推理论证及应用问题.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简介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简介国家教育部完成了高中新课程方案和15个学科课程标准的实验稿,信息技术作为技术领域中的一个科目,《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信息技术)已正式颁布。
新课程标准的内容共有: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设计思路、课程目标、内容标准(信息技术基础、算法与程序设计、多媒体技术应用、网络技术应用、数据管理技术、人工智能初步)、实施建议(教学建议、评价建议、教科书编写建议、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案例等六个部分。
下面分别作简要的介绍。
转发省教厅《关于举办“2004年广东省中小学新课程优秀教学资源平审活动”通知》一、课程的基本理念1、提高信息素养,培养信息时代的合格公民。
2、营造良好的信息环境,打造终生学习的平台。
3、关注全体学生,建设有特色的信息技术课程。
4、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倡导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创新实践。
5、注重交流与合作,共同建构健康的信息文化。
二、课程设计思路1、课程设计特点:第一、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与人文素养培养相融合的课程目标;第二、符合学生身心发展需求的课程内容;第三、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课程结构形式。
2、课程模块: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包括必修和选修两个部分,共六个模块。
必修部分只有一个模块“信息技术基础”(2学分,共36个学时),建议在高中一年级第一、二学期开设。
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相衔接,是信息素养的基础,是学习后续选修模块的前提。
选修部分包括“信息技术基础”、“算法与程序设计”、“多媒体技术应用”、“网络技术应用”、“数据管理技术”、“人工智能初步”,每个模块2学分。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总学分为2+2+(x)其中必修2学分,选修2学分,建议有条件的学生再加修x 学分。
每个学生必须修满4学分,才能取得高中毕业资格。
三、课程目标总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信息素养包括: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呈现与交流的基本能力;对信息及信息活动的过程、方法、结果进行评价的能力;流畅地发表观点、发表思想、开展合作并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遵守道德与法律法规,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和责任感。
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

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以教育要“三个面向”的指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认真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立足我国实际,借鉴国际课程改革的有益经验,大力推进教育创新,努力构建具有中国特色、充满活力的普通高中课程体系,为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奠定基础。
一、普通高中教育的培养目标普通高中教育是在九年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面向大众的基础教育。
普通高中教育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普通高中教育应全面落实《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所确定的基础教育培养目标,并特别强调使学生: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自觉维护国家尊严和利益,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弘扬民族精神,有为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作贡献的志向与愿望;具有民主与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维护社会正义,自觉行使公民的权利,履行公民的义务,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具有社会责任感;具有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掌握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会收集、判断和处理信息,具有初步的科学与人文素养、环境意识、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具有强健的体魄、顽强的意志,形成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审美情趣,初步具有独立生活的能力、职业意识、创业精神和人生规划能力;正确认识自己,尊重他人,学会交流与合作,具有团队精神,理解文化的多样性,初步具有面向世界的开放意识。
为实现上述培养目标,普通高中课程应:(1)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内容,增强与社会进步、科技发展、学生经验的联系,拓展视野,引导创新与实践。
(2)适应社会需求的多样化和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构建重基础、多样化、有层次、综合性的课程结构。
(3)创设有利于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课程实施环境,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是指按照国家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编写的教科书,旨在为学生提供系统、全面、科学的学习内容和方法。
本教科书的编写旨在贯彻国家教育方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本教科书的编写是基于国家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紧密围绕课程目标和要求,以学科知识为基础,以学科能力和素养为核心,以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需求为出发点,注重知识的系统性、科学性和前瞻性,注重学科能力和素养的培养,注重学生的学习体验和实践操作。
本教科书的编写原则是符合科学性、规范性、前瞻性和实践性。
在编写过程中,我们充分借鉴国内外先进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注重学科知识的前沿性和发展趋势,注重学科能力和素养的培养,注重学生的学习体验和实践操作,注重课程的整体性和连贯性。
本教科书的编写内容包括课程目标和要求、教学内容和方法、学习评价和考试要求等方面。
在教学内容和方法方面,我们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和前瞻性,注重学科能力和素养的培养,注重学生的学习体验和实践操作。
在学习评价和考试要求方面,我们注重多元化评价,注重综合素质评价,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特长培养。
本教科书的编写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广泛参与和支持。
我们将不断完善教科书的编写体系和机制,加强教师的培训和支持,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教育教学的改革和发展。
总之,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的编写是一个系统、全面、科学的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广泛参与和支持。
我们将不断完善教科书的编写体系和机制,加强教师的培训和支持,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教育教学的改革和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第一部分前言技术是人类文明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力量。
随着时代的发展,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现代生物技术等新技术,正迅猛而又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影响着人们的社会关系和人们对世界的认识。
一方面,技术在科学知识实现其经济与社会价值过程中的转化作用,在国民经济增长和人们生活质量提高中的推动作用,在增进人们的沟通与理解、加速不同民族文化融合中的促进作用更加显著;另一方面,技术发展中所产生的负面问题也日益凸现。
实践证明:一个高速发展、高度繁荣的国家,不仅应有先进的科学,而且应有与科学发展相匹配、相协调的技术。
因此,在普通高中设立技术学习领域,既是加强和改进基础教育中的技术教育、深入推进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的素质教育的需要,也是贯彻落实“科教兴国”的战略决策、促进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普通高中阶段的技术课程以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促进学生全面而又富有个性的发展为基本目标,着力发展学生以信息的交流与处理、技术的设计与应用为基础的技术实践能力,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一定的人生规划能力。
技术课程不仅注重学生对符合时代需要、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操作技能的学习,而且注重学生对技术的思想和方法的领悟与运用,注重学生对技术的人文因素的感悟与理解,注重学生技术学习中的探究、试验与创造,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共通能力的发展,为学生应对未来挑战、实现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一、课程性质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是与九年义务教育中的信息技术教育和劳动与技术教育相衔接,以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为主旨,以设计学习、操作学习为主要特征的基础教育课程,是国家规定的普通高中学生的必修课程。
在我国普通高中课程结构中,技术是一个基础的学习领域。
1.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是一门立足实践的课程技术课程立足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和亲身经历,立足于“做中学”和“学中做”。
技术课程以学生的亲手操作、亲历情境、亲身体验为基础,强调学生的全员参与和全程参与。
每个学习者通过观察、调查、设计、制作、试验等活动获得丰富的“操作”体验,进而获得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技术能力的发展。
2.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是一门高度综合的课程技术课程具有高度的综合性,是对学科体系的超越。
它强调各学科、各方面知识的联系与综合运用。
学习中,学生不仅要综合运用已有的语文、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历史、社会、艺术等学科的知识,还要融合经济、法律、伦理、心理、环保、审美等方面的意识。
学生的技术学习活动不仅是已有知识与技能的综合运用,也是新的知识与能力的综合学习。
3.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是一门注重创造的课程技术的本质在于创造,技术课程是一门以创造为核心的课程。
它通过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和交流,通过技术的设计、制作和评价,通过技术思想和方法的应用及实际问题的解决,为学生展示创造力提供广阔的舞台,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载体和有效途径。
4.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是一门科学与人文融合的课程技术是人类文化财富的一种积累形式。
任何技术在凝结一定的原理和方法、体现科学性的同时,都携带着丰富的文化信息、体现着一定的人文特征。
技术课程不仅用技术内在的神秘感、创造性和独特力量吸引学生的参与,而且用技术所蕴藏的艺术感、文化性、道德责任打动学生的心灵。
二、课程价值技术学习领域设有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两个科目。
信息技术是目前发展迅捷、应用广泛、体现时代发展特征的技术。
这里,通用技术是指信息技术之外的、较为宽泛的、体现基础性和通用性并与专业技术相区别的技术,是日常生活中应用广泛、对学生发展具有广泛迁移价值的技术。
就具体技术而言,通用技术具有相对性。
技术课程具有以下独特的价值:1.引导学生融入技术世界,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性通过技术学习,学生可以有意识地感受到信息时代技术发展给经济和社会带来的变化,感受到日常生活中技术的存在;可以更好地了解社会、了解生产、了解职业,了解它们与技术的联系;可以更加理性地看待技术,以更为负责、更有远见、更具道德的方式使用技术;可以以亲近技术的情感、积极探究的态度利用所学技术更为广泛地参与社会生活,提高对未来社会的主动适应性。
2.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学生的技术学习过程,更多地表现为一种创造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一项项设计任务的完成,通过一个个技术问题的探究,激发创造的欲望,享受创造的乐趣,培养自己的创造性想象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以及在实践中不断创新的能力,形成积极、果敢、合作、进取等品质。
3.强化学生的手脑并用,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技术课程强调心智技能与动作技能的结合,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通过“动手做”,学生的技术设计与制作能力、技术试验与技术探究能力,以及利用所学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都将得到增强。
4.增进学生的文化理解,提高学生的传意技巧无论是信息技术,还是更为宽泛的通用技术,都具有丰富而深刻的文化内涵,注重意念的表达与传递。
信息技术更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课程载体,它可以提高学生信息处理和信息交流的技巧,可以提高学生对大众信息文化的理解能力。
贯穿于技术活动中的设计与制作、交流与评价也充分体现了这一价值。
5.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的终身学习技术课程的学习方式是丰富多样的,有个人的独立操作学习、小组合作学习;观察学习、体验学习、设计学习、网络学习等等。
信息技术不仅是学生的学习内容,而且也是学生的学习工具。
基本的信息技术能力的形成,有利于学生把信息技术应用于其他科目内容的学习,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
第二部分信息技术一、课程的基本理念1.提升信息素养,培养信息时代的合格公民信息素养是信息时代公民必备的素养。
高XX息技术课程以义务教育阶段课程为基础,以进一步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为宗旨,强调通过合作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在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过程中,掌握信息技术,感受信息文化,增强信息意识,内化信息伦理,使高中学生发展为适应信息时代要求的具有良好信息素养的公民。
2.营造良好的信息环境,打造终身学习的平台以高XX息技术课程的开设为契机,充分调动家庭、学校、社区等各方力量,整合教育资源,为高中学生提供必备的软硬件条件和积极健康的信息内容,营造良好的信息氛围;既关注当前的学习,更重视可持续发展,为学生打造终身学习的平台。
3.关照全体学生,建设有特色的信息技术课程充分考虑高中学生起点水平及个性方面的差异,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主选择和自我设计;提倡通过课程内容的合理延伸或拓展,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实现学生个性化发展;关注不同地区发展的不均衡性,在达到“课程标准”的前提下,鼓励因地制宜、特色发展。
4.强调问题解决,倡导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创新实践高XX息技术课程强调结合高中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实际设计问题,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掌握应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鼓励学生将所学的信息技术积极地应用到生产、生活乃至信息技术革新等各项实践活动中去,在实践中创新,在创新中实践。
5.注重交流与合作,共同建构健康的信息文化高XX息技术课程鼓励高中学生结合生活和学习实际,运用合适的信息技术,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进行广泛的交流与合作,在此过程中共享思路、激发灵感、反思自我、增进友谊,共同建构健康的信息文化。
二、课程设计思路1.课程设计思路与模块结构随着社会信息化的发展,信息素养日益成为信息社会公民素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信息技术教育已经超越了单纯的计算机技术训练阶段,发展成为与信息社会人才需求相适应的信息素养教育。
因此,高XX息技术课程的设计体现如下三个特点:第一,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与人文素养培养相融合的课程目标;第二,符合学生身心发展需求的课程内容;第三,有利于所有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课程结构形式。
高XX息技术课程包括必修与选修两个部分,共六个模块,每个模块2学分。
必修部分只有“信息技术基础”一个模块,2学分。
它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相衔接,是信息素养培养的基础,是学习后续选修模块的前提。
该模块以信息处理与交流、信息技术与社会实践为主线,强调让学生掌握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基本方法,在应用信息技术解决日常学习、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基础上,通过亲身体验与理性建构相结合的过程,感受并认识当前社会信息文化的形态及其内涵,理解信息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构建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价值观和责任感。
建议该模块在高中一年级第一学期开设。
信息技术科目的选修部分包括“选修1:算法与程序设计”“选修2:多媒体技术应用”“选修3:网络技术应用”“选修4:数据管理技术”和“选修5:人工智能初步”五个模块,每个模块2学分。
选修部分强调在必修模块的基础上关注技术能力与人文素养的双重建构,是信息素养培养的继续,是支持个性发展的平台。
模块内容设计既注重技术深度和广度的把握,适度反映前沿进展,又关注技术文化与信息文化理念的表达。
在选修部分的五个模块中“算法与程序设计”是作为计算机应用的技术基础设置的;“多媒体技术应用”“网络技术应用”“数据管理技术”是作为一般信息技术应用设置的;“人工智能初步”是作为智能信息处理技术专题设置的。
为增强课程选择的自由度,五个选修模块并行设计,相对独立。
各选修模块的开设条件有所不同,各学校至少应开设“算法与程序设计”“多媒体技术应用”“网络技术应用”“数据管理技术”中的两个,也要制定规划,逐步克服经费、师资、场地、设备等因素的制约,开出包括“人工智能初步”在内的所有选修模块,为学生提供更丰富的选择。
建议将选修模块安排在高中一年级第二学期或以后开设。
其中“算法与程序设计”模块与数学课程中的部分内容相衔接,应在高中二年级第一学期或以后开设。
信息技术的部分相关内容安排在“通用技术”科目中,如在其必修模块“技术与设计II”中设置有“控制与设计”主题,在选修部分设置有“电子控制技术”和“简易机器人制作”两个模块。
针对确能代表信息技术发展趋势,但对条件要求较高,不宜在国家课程中硬性规定的内容,允许自行开发相应的地方课程或者校本课程。
学校还要善于发现确有信息技术天赋和特长的学生,并给予专门的培养。
应维持学生较长的信息技术学习历程,以保证学习的有效性。
建议每周二学时延续一个学期完成一个模块,同时建议根据教学需要适当安排连堂上课。
如果学生仅修4个学分,建议分布在两个学年里完成。
例如,高中一年级第一学期完成必修模块,高中二年级第一学期完成一个选修模块。
信息技术课程各模块之间的关系结构如下图:2.关于学业的认定修满4学分是取得高中毕业资格的最低要求,其中必修2学分,科目内选修2学分。
建议有兴趣或者理、工科取向的高中学生再加修若干个学分,可以作为就业或高校招生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