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词义的演变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今词义的演变

古今词义的演变,是指一个词的意义从古到今的发展变化。这跟我们前面讲的“词义的引申”不完全相同。“词义的引申”着重讨论一个词的各种各样的意义是怎样演变出来的。“古今词义的演变,,则着重于讨论一个词由古到今词义上有无变化或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一、古今词义演变的一般情况从词义演变的结果上看,大致有三种情况:(一)古今词义基本相同

汉语词汇在由古到今的发展过程中,有一些词的意义基本上没有发生什么变化。例如:山、水、风、雨、雪、人、牛、马、羊、茶、酒等。这类词大都是汉语的基本词汇,它们对于保持汉语的相对稳定有重要作用。

需要指出的是,这种古今意义基本相同的词是不多的,我们不要看到这些词大都是基本词汇,就反过来认为基本词汇意义上都没有什么变化。事实上,基本词汇中的许多词,由古到今,意义上也都发生了一些变化。

(二)古今词义完全不同

这类词,在字形上古今是相同的,但意义上却看不出任何联系。它们或者原来就是两个不同的词,但也可能原来是同一个词,由于意义几经辗转,我们现在还没有发现它们在词义上的联系,因此,暂时作为同一个词处理。

“抢”这个词在元明以前,都只有“碰”、“撞”的意思,《战国策·魏策》:“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庄子·逍遥游》:“我决起而飞,抢榆枋。”元明之交,才有了“抢夺”的意思。

“绸”这个词古代是“缠绕”的意思,《尔雅·释天》:“素绵绸杠。”郭璞注:“以白地绵韬旗之杆。”郭氏的意思是说,所谓“绸杠”,就是用白底子的绵把旗杆缠裹起来。今义则指“绸缎”。

这类词古今意义完全不同,阅读古书时照今义去理解就不通。这对初学者来说是有困难的,但它常常逼得你去查问,也就不容易弄错了。而且,这类词的数量也十分有限,对阅读古书来说问题不是很大。

(三)古今词义同中有异

古今词义演变的结果是,绝大多数词古今意义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发展,既有某些相同之

点又有某些不同之处。有些时候,某词用今义去理解,好像能够讲通,其实并不准确,甚至把意思全弄反了。例如:

①穆公访诸蹇叔。(《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②孟子去齐。(《孟子·公孙丑下》)第一句中的“访”字如果照今义“拜访”去理解,就不准确,“访”在上古是向别人征求意见的意思,“访”的宾语是事而不是人。这个句子的意思是说秦穆公向蹇叔征求关于袭郑的意见,而非一般的拜访。如果把第二句的“去齐”理解为“到齐国去”,意思就全弄反了。“去”的古义是“离开”的意思,“去齐”就是“离开齐国”。

古今词义的这种差别有的比较大,一旦了解了它们古今意义之间的差别之后,再去阅读古文时就比较容易辨别了。有的差别比较小,虽然知道古今意义有某种差别,还是不太容易辨别。“去”属于前者,“访”则属于后者。从正确理解文意来说,二者都应重视,从掌握的难度来说,则需要注重后者。

还有一点需要提醒大家注意:我们讲古今词义演变时,所谓“今义”并不全是现代才有的意义。现代汉语词义是古汉语词义的继承和发展,现代汉语的词义有许多早在古代就有了。例如“谤”这个词的今义是“诽谤”,这个意义早在汉代便有了,《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谤”这个词古今都有“诽谤”的意思,这正是古今词义相同的地方。“谤”在古代还有“背后议论或批评别人的短处”的意思,现代则没有,这又是古今词义的差别了。

这类古今词义同中有异的词,数量多,在阅读文言作品的过程中,又常常需要辨别哪些是与今义相同的用法,哪些是与今义不同的地方,难度比较大,我们应该注意。

二、古今词义差异的类型

词义由古及今所产生的差异,在不同的词里不尽相同,但归纳起来,大致有词义的范围和感情色彩两个方面的不同。(一)词义范围的差异1.词义扩大。

今义所表示的客观事物的范围大于古义所表示的客观事物的范围,称之为词义扩大。例如:“河”,上古专指“黄河”,《诗经·魏风·伐檀》:“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之干”,就是黄河河岸。《左传·僖公三十三年》:“及诸河,则在舟中矣。”“及诸河”,就是追赶他们追到黄河岸边。今义变为一般河流的通称。

“皮”,上古指“自然的、带毛的、兽类的皮”,《左传·僖公十四年》:“皮之不存,毛

将安傅”不带毛的皮,特别是经过鞣制的皮,叫“革”,人的皮叫“肤”,今义则不管上述哪一种都叫“皮”,甚至还能指许多物体的表面一层,如“树皮”、“鱼皮”、“漆皮”、“地皮”等。

2.词义缩小。

今义所反映的客观事物的范围小于古义所反映的客观事物的范围,叫词义缩小。例如:“臭”,上古是一切气味的总称,《左传·僖公四年》:“一薰一莸,十年尚犹有臭。”“薰”是香草,“莸”是臭草。“有臭”就是“有气味”的意思。今义则专指臭味。

“亲戚”,古义的范围比较广,可以指同姓和异姓的亲属,也可以指父母兄弟等。《孟子·公孙丑下》:“寡助之至,亲戚畔之。”这里指同姓和异姓的亲属。《战国策·秦策一》:“贫穷则父母不子,富贵则亲戚畏惧。”苏秦的感慨系为其父母和妻嫂的势利行为而发,“亲戚”指的就是这些人。今义则限于同姓和异姓的亲属,但不能指父母兄弟和妻嫂。

3.词义转移。

古今词义所反映的客观对象不一样,即词义在发展过程中由表示甲事物转向表示乙事物。

“兵”的本义是兵器,《说文》:“兵,械也。”《左传·成公二年》:“擐甲执兵,固即死也。”“执兵”就是“手持兵器”的意思。今义则指。士兵”。

“闻”的古义是“听见”,属于用耳,《说文解字》:“闻,知闻也。”份L记·大学》:“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听而不闻”就是“(虽然)听了但没有听进去。”今义是“嗅”,属于用鼻。

(二)词义感情色彩的差异

1.词义的褒贬不同。

“爪牙”原来是两个单音词,复合成双音词后,指的是得力助手,褒义,《诗经·小雅·祈父》:“祈父,予王之爪牙。”《三国志·关张马黄赵传》:“黄忠赵云强挚壮猛,并作爪牙。”今义指“走狗”,贬义。

“锻炼”原是“冶炼”的意思,用作比喻义时,指酷吏玩弄刑法对人进行诬陷。《后汉书·韦彪传》:“锻炼之吏,持心近薄。”今义则带褒义,如“锻炼身体。”还有一些词,古义是中性词,后来变为贬义词,如前面提到的“谤”就是这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