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枯鉴》(人生智慧启示录 绝对值得学习借鉴)

合集下载

荣枯鉴原文及译文

荣枯鉴原文及译文

荣枯鉴原文及译文荣枯鉴是一篇文章,最初出自于中国古代史家范仲淹的《渔父词》,他想用它来教育其子孙,让他们认识到荣辱得失之间的微妙关系。

文章把荣辱、成败、好坏等概念进行了精辟的分析,下面是原文和译文:原文:荣者无处不在,而枯者亦一如然;一个人可以走得很高,但总有让他低头的原因;但人若有德行,可以望其上,不会有太大的跌落。

译文:荣誉存在于各处,而枯萎也同样随处可见;虽然一个人可以升得很高,但也总有让他垂头丧气的因素;但是如果一个人有品德,就可以看更高了,不会有太大的失败。

范仲淹提出的荣枯鉴,是以一种象征性的语言,表达了对荣耻、成就和失败之间辩证关系的思考。

文中指出,荣耻与枯萎可以并存,一个人的成就不可能永远持续,有时他们可能有荣辱得失的体会,但如果这个人有品德,他就可以避免失败,并有机会成功取得更高的地位。

范仲淹的文章提供了一种视角,去看待荣辱得失之间的一般规律。

荣辱、成败、时好时坏以及抑或是成功与挫败之间,都具有辩证关系。

从这个教育视角出发,把荣耻作为最高境界,它不仅是一种技能,也是一种价值取向,是一种道德准则,而反之,枯萎也是一种警醒,提醒人们不要把自己拉的太高,因为总有低头的时候。

范仲淹的荣枯鉴在当时受到了极大的关注,对中国有了深远的影响,引发了广泛的思考和讨论。

从古代到今天,这篇文章一直都被认为是具有普世价值的作品,它能够以深刻的视角揭露出社会的真相,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自身,追求人生的正义。

范仲淹的荣枯鉴,对人生的价值追求具有重要的意义,它可以给人们一种深刻的启迪,一种多元的视角,去探索其中的辩证关系,去学习如何避免失败,学习如何取得更大的荣誉。

总之,《荣枯鉴》给了人们智慧,让我们学会如何看待荣耻,振作精神,坚定前行,无论遇到任何困难,都能坚定信念,勇往直前,获得最终的成功。

《荣枯鉴》全文及白话译文

《荣枯鉴》全文及白话译文

《荣枯鉴》全文及白话译文圆通卷一善恶有名,智者不拘也。

天理有常,明者不弃也。

道之靡通,易者无虞也。

惜名者伤其名,惜身者全其身。

名利无咎,逐之非罪,过乃人也。

上流之人,患不为善;下流之人,恶人之不善。

细民之行,多类此。

若夫贤人之业,不使可欲而乱其心,不使无益而弃其力。

恬然清净,安于定守,怀悦有常,邪气不能干。

喜怒者,道之邪也;忧悲者,德之失也;好憎者,心之过也;嗜欲者,性之累也。

人大怒破阴,大喜坠阳,薄气发喑,惊怖为狂,忧悲多恚,病乃成积;好憎繁多,祸乃相随。

心之所好,不可纵也;心之所恶,不可苟也。

节仪卷二礼义廉耻,可以律己,不可以绳人。

律己则寡过,绳人则寡合。

寡合则非涉世之道,寡过则不失为君子。

故君子责己,小人责人。

君子自难而易彼,小人自易而难彼。

君子临难而不却,当利而让;小人临难而苟免,得利而居。

君子知义,小人知利。

君子审于义,小人审于利。

君子不计小人过,小人必计君子嫌。

君子恃道而消,小人恃力而亡。

君子得时如水,小人得时如火。

君子不责人所不及,小人反是。

闻达卷三仕不计善恶,迁无论奸小。

悦上者荣,悦下者蹇。

君子悦下,上不惑名。

小人悦上,下不惩恶。

下以直为美,上以媚为忠。

直而无媚,上疑也;媚而无直,下弃也。

上疑祸本,下弃毁誉。

荣不上达,孤峰绝顶;祸不下移,薪火永传。

以义佐上,名显于君;以邪媚上,利归于己。

忠臣不私,私臣不忠。

君不私赏,赏必加功;君不私罚,罚必当罪。

君子知微,小人知彰。

知微者通,知彰者蔽。

通者不失人,蔽者不失事。

不失人者智,不失事者明。

君无智则国乱,臣无明则政衰。

解厄卷四厄者,人之本也。

锋者,厄之厉也。

厄欲减,才莫显。

才显而运蹇者,厄之罪也。

厄难不除,才高德重,其祸必酷。

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

是以动而不括,出而有获。

小人于才,知用而不知藏。

怀才而遇知己者,幸也;怀才而遇嫉贤者,厄也。

厄者,身之障也。

才者,厄之冲也。

才高者厄于妒,德厚者厄于谤,行端者厄于邪,名显者厄于众。

善者厄于恶,贤者厄于愚。

《荣枯鉴》完整原文及译文

《荣枯鉴》完整原文及译文

《荣枯鉴》原文及译文第一部分:原文圆通卷一善恶有名,智者不拘也,天理有常,明者不弃也。

道之靡通,易者无虞也。

惜名者伤其名,惜身者全其身。

名利无咎,逐之无罪,过乃人也。

君子非贵,小人非贱,贵贱莫以名世。

君子无得,小人无失,得失无由心也。

名者皆虚,利者惑人,人所难拒哉。

荣或为君子,枯必为小人。

君子无及,小人乃众,众不可敌矣。

名可易事难易也。

心可易命难易也,人不患君子,何患小人焉?闻达卷二仕不计善恶,迁无论奸小。

悦上者荣,悦下者蹇。

君子悦下,上不惑名。

小人悦上,下不惩恶。

下以直为美,上以媚为忠。

直而无媚,上疑也,媚而无直,下弃也。

上疑祸本,下弃毁誉,荣者皆有小人之谓,盖固本而舍末也。

富贵有常,其道乃实。

福祸非命,其道乃察。

实不为虚名所羁,察不为奸行为耻。

无羁无耻,荣之义也。

求名者非仕,位非名也。

求官者莫名,得非荣也。

君子言心,小人攻心,其道不同,其效自异哉。

解恶卷三无忧则患烈也。

忧国者失身,忧己者安命。

祸之人拒,然亦人纳;祸之人怨,然亦人遇。

君子非恶,患事无休;小人不贤,余庆弗绝。

上下离心,非小人难为。

下不结怨,非君子勿论。

祸于上,无辩自罪者全。

祸于下,争而罪人者免。

君子不党,其祸无援。

小人利交,其利人助也。

道义失之无惩,祸无解处必困,君子莫能改之,小人或可谅矣。

交结卷四智不拒贤,明不远恶,善恶咸用也。

顺则为友,逆则为敌,敌友常易也。

贵以识人者贵,贱以养奸者贱。

贵不自贵,贱不自贱,贵贱易焉。

贵不贱人,贱不贵人,贵贱久矣。

人冀人愚而自明,示人以愚,其谋乃大。

人忌人明而自愚,智无潜藏,其害非止。

明不接愚,愚者勿长其明。

智不结怨,仇者无惧其智。

君子仁交,惟忧仁不尽善。

小人阴结,惟患阴不致的。

君子弗胜小人,殆于此也。

节义卷五外君子而内小人者,真小人也。

外小人而内君子者,真君子也。

德高者不矜,义重者轻害。

人慕君子,行则小人,君子难为也。

人怨小人,实则忘义,小人无羁也。

难为获寡,无羁利丰,是以人皆小人也。

位高节低,人贱义薄。

荣枯鉴(完整版)

荣枯鉴(完整版)

荣枯鉴《荣枯鉴》由五代宰相冯道写成,他是中国大规模官刻儒家经籍的创始人。

历仕后唐、后晋、契丹、后汉、后周四朝十君,拜相二十余年,人称官一场“不倒翁”。

好学能文,主持校定了《九经》文字,雕版印书,世称“五代蓝本”,为我国官府正式刻印书籍之始。

冯道(882~954),字可道,自号长乐老人;汉族,五代瀛州景城(今河北一交一河东北)人。

其祖上有时务农,有时教书,地位都很低,但冯道却从小受家庭的影响,酷爱读书,文章也很有水平。

他沉稳忠厚,不挑剔吃穿,只知读书,书虫冯道在本地出了名,占据幽州的刘守光慕名将他召去做了幕僚。

当时刘守光不但想扩充地盘,还想称帝,冯道多次劝阻,惹得刘守光一怒之下将他打入大牢,幸好朋友相救,这才脱险。

也许这次事件使冯道开始变得谨慎起来,也变得圆滑了许多。

刘守光被李存勖俘虏杀死后,投河东监军张承业作巡官,张承业很欣赏他的文章,将他保举给了李存勖任河东节度府掌书记。

李存勖称帝(后唐庄宗)后,先升为郎中、翰林学士,灭了后梁又授户部侍郎。

不久冯道父亲去世,按封建法律规定,要暂时辞官回乡守孝。

服孝期间,家乡闹饥荒,冯道在家乡并没有摆官架,而是亲自下地劳动,也上山砍柴,并将自己家里的财物全部拿出来周济乡亲。

守孝期满后回到京城,这时的皇帝已经是后李嗣源(后唐明宗),李嗣源对他的为人也很赞赏,认为他当初在家守孝时不端官架是真士大夫。

因为李嗣源的赏识,不久冯道便被升为宰相,他也找机会向李嗣源进谏。

李嗣源死后,由李从厚(后唐愍帝)继位时仍然是宰相。

当李从厚出奔卫州(今河南汲县)时,李从珂(后唐末帝)起兵夺得帝位后冯道率百官迎接,仍然被任命为宰相,后虽一度出为同州(今陕西大荔)节度使,一年后又任司空,朝议令掌祭祀时扫地的职事。

不久,石敬瑭(后晋高祖)勾结契丹灭了后唐,为稳定政局,又让冯道当宰相。

出使去契丹顺利归来后,受到石敬瑭的进一步重用,后晋不设枢密使后,将其职权归入了中书省,由他任中书门下平章事,加司徒,兼侍中,封鲁国公,政务不管大小都问他如何处理。

奇文《荣枯鉴》-看透人心险恶,道破小人伎俩,说尽人生荣辱百态

奇文《荣枯鉴》-看透人心险恶,道破小人伎俩,说尽人生荣辱百态

奇文《荣枯鉴》-看透人心险恶,道破小人伎俩,说尽人生荣辱百态2018-05-15 21:11:15长乐老冯道五代十国,是中国历史上最混沌黑暗的一段时期。

国家四分五列,辽国虎视眈眈。

短短六十多年,中原王朝走马观花更迭五个王朝。

就是在这样一种历史背景之下,有一位奇人,历仕五朝,辅佐过八姓十一位帝王,一生位列宰辅三公,生前享尽荣华富贵出将入相,封万户侯;死后帝王惙朝三日追封瀛文懿王,极尽哀荣。

此人就是大名鼎鼎的官场不倒翁自号长乐老的冯道。

虽生逢乱世,冯道总能左右逢源,这或许与他宠辱不惊,事亲济民,提携贤良有关,虽然历史上对冯道的评价不高,认为他朝唐暮晋,变节无耻。

但是不可否认,冯道是一个上对得起天,中对得起人,下对得起地的人。

无论身处何位,他都能兢兢业业,以天下苍生为念。

或许我们只有从他的一首小诗中才能真正体会冯道的为人:莫为危时便怆神,前程往往有期音。

经闻海岳归明主,未省乾坤陷吉人,道德几时曾去世,丹车何处不通津。

但教方寸无诸恶,狼虎丛中也立身。

今存世冯道《荣枯鉴》,可以说是冯道为官一生,阅人无数后所得一部非常经典的谋略著作。

曾国藩有云:“一部《荣枯鉴》道尽小人之秘技,人生之荣枯,他使小人之汗颜,君子之惊悚……”。

时至今日,此书对我们为人处事,工作生活依然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洞悉其奸,破解小人,永葆不败是我们需要学习借鉴的。

此文值得永久珍藏,您将获益一生:善恶有名,智者不拘也。

天理有常,明者不弃也。

道之摩通,易者无虞也。

惜名者伤其名,惜身者全其身。

名利无咎,逐之非罪,过乃人也。

君子非贵,小人非贱,贵贱莫以名世。

君子无得,小人无失,得失无由心也。

名者皆虚,利者惑人,人所难拒哉。

荣或为君子,枯必为小人。

君子无及,小人乃众,众不可敌矣。

名可易事难易也,心可易命难易也,人不患君子,何患小人焉?仕不计善恶,迁无论奸小。

悦上者荣,悦下者蹇。

君子悦下,上不惑名。

小人悦上,下不惩恶。

下以直为美,上以媚为忠直而无媚,上疑也;媚而无直,下弃也。

(完整版)《荣枯鉴》原文及译文

(完整版)《荣枯鉴》原文及译文

《荣枯鉴》原文及译文《荣枯鉴》由五代宰相冯道写成,他是中国大规模官刻儒家经籍的创始人。

历仕后唐、后晋、契丹、后汉、后周四朝十君,拜相二十余年,人称官场“不倒翁”。

好学能文,主持校定了《九经》文字,雕版印书,世称“五代蓝本”,为我国官府正式刻印书籍之始。

冯道(882~954),字可道,自号长乐老人;汉族,五代瀛州景城(今河北交河东北)人。

其祖上有时务农,有时教书,地位都很低,但冯道却从小受家庭的影响,酷爱读书,文章也很有水平。

他沉稳忠厚,不挑剔吃穿,只知读书,书虫冯道在本地出了名,占据幽州的刘守光慕名将他召去做了幕僚。

当时刘守光不但想扩充地盘,还想称帝,冯道多次劝阻,惹得刘守光一怒之下将他打入大牢,幸好朋友相救,这才脱险。

也许这次事件使冯道开始变得谨慎起来,也变得圆滑了许多。

刘守光被李存勖俘虏杀死后,投河东监军张承业作巡官,张承业很欣赏他的文章,将他保举给了李存勖任河东节度府掌书记。

李存勖称帝(后唐庄宗)后,先升为郎中、翰林学士,灭了后梁又授户部侍郎。

不久冯道父亲去世,按封建法律规定,要暂时辞官回乡守孝。

服孝期间,家乡闹饥荒,冯道在家乡并没有摆官架,而是亲自下地劳动,也上山砍柴,并将自己家里的财物全部拿出来周济乡亲。

守孝期满后回到京城,这时的皇帝已经是后李嗣源(后唐明宗),李嗣源对他的为人也很赞赏,认为他当初在家守孝时不端官架是真士大夫。

因为李嗣源的赏识,不久冯道便被升为宰相,他也找机会向李嗣源进谏。

李嗣源死后,由李从厚(后唐愍帝)继位时仍然是宰相。

当李从厚出奔卫州(今河南汲县)时,李从珂(后唐末帝)起兵夺得帝位后冯道率百官迎接,仍然被任命为宰相,后虽一度出为同州(今陕西大荔)节度使,一年后又任司空,朝议令掌祭祀时扫地的职事。

不久,石敬瑭(后晋高祖)勾结契丹灭了后唐,为稳定政局,又让冯道当宰相。

出使去契丹顺利归来后,受到石敬瑭的进一步重用,后晋不设枢密使后,将其职权归入了中书省,由他任中书门下平章事,加司徒,兼侍中,封鲁国公,政务不管大小都问他如何处理。

荣枯鉴

荣枯鉴

圆通卷一1.善恶有名,智者不拘也;天理有常,明者不弃也。

善和恶各自有其内涵,有智慧的人绝对不会因此被束缚;天下事物变化都有自然规律,聪明的人不会去违背。

2.道之靡通,易者无虞也。

道理的阻碍与通畅,顺应变化的人根本也不关心这些。

3.惜名者伤其名,惜身者全其身;名利无咎,逐之非罪,过乃人也。

珍惜名誉的人反而最容易损害他的名誉,爱惜自己身体的人得以保全他的身体;名誉和利益本身并没有坏处,追逐这些也不能算是什么罪过,有过错的是因为人获得后目的不同。

4.君子非贵,小人非贱,贵贱莫以名世;君子无得,小人无失,得失无由心也。

君子不会自认为尊贵,小人不会自认为下贱,尊贵或低贱这些虚名不足以称道于世;君子不一定能得到,小人也不一定会失去,得到和失去跟思想境界其实毫无关系。

5.名者皆虚,利者惑人,人所难拒哉。

名誉都是虚的,利益能诱惑人,但都是人难以抗拒的。

6.荣或为君子,枯必为小人;君子无及,小人乃众,众不可敌矣。

荣华富贵的人有可能会成为(道德高尚的)君子;身败落魄的人必定是小人;能达到君子标准的人没有多少,成为小人可能有很多,不要与很多人成为仇敌。

7.名可易事难易也,心可易命难易也,人不患君子,何患小人焉?名誉可以导致行事时是困难的或简单的,思想境界可以导致命运是困难的或容易的,一般人不会加害于君子,为什么会去加害于小人呢?闻达卷二1.仕不计善恶,迁无论奸小;悦上者荣,悦下者蹇。

为官不是以善恶作为标准,升迁不用谈论其忠奸的大小;能取悦上层领导的人可能荣华富贵,处处为下层百姓着想的人则困难重重。

2.君子悦下,上不惑名;小人悦上,下不惩恶。

君子使下层百姓喜悦,上层领导不会因此怀疑他的名誉;小人喜欢取悦上层领导,对下层百姓的邪恶不会惩罚。

3.下以直为美,上以媚为忠;直而无媚,上疑也;媚而无直,下弃也。

下层百姓以正直为品德高尚,上层领导常以谄媚、顺应当做忠诚;正直的人不懂得去阿谀奉承,上层领导就会怀疑其忠诚;阿谀奉承的人无法保持正直的品质,下层百姓就会抛弃他。

《荣枯鉴》原文译文

《荣枯鉴》原文译文

《荣枯鉴》原文及译文《荣枯鉴》由五代宰相冯道写成,他是中国大规模官刻儒家经籍的创始人。

历仕后唐、后晋、契丹、后汉、后周四朝十君,拜相二十余年,人称官场“不倒翁”。

好学能文,主持校定了《九经》文字,雕版印书,世称“五代蓝本”,为我国官府正式刻印书籍之始。

冯道(882~954),字可道,自号长乐老人;汉族,五代瀛州景城(今河北交河东北)人。

其祖上有时务农,有时教书,地位都很低,但冯道却从小受家庭的影响,酷爱读书,文章也很有水平。

他沉稳忠厚,不挑剔吃穿,只知读书,书虫冯道在本地出了名,占据幽州的刘守光慕名将他召去做了幕僚。

当时刘守光不但想扩充地盘,还想称帝,冯道多次劝阻,惹得刘守光一怒之下将他打入大牢,幸好朋友相救,这才脱险。

也许这次事件使冯道开始变得谨慎起来,也变得圆滑了许多。

刘守光被李存勖俘虏杀死后,投河东监军张承业作巡官,张承业很欣赏他的文章,将他保举给了李存勖任河东节度府掌书记。

李存勖称帝(后唐庄宗)后,先升为郎中、翰林学士,灭了后梁又授户部侍郎。

不久冯道父亲去世,按封建法律规定,要暂时辞官回乡守孝。

服孝期间,家乡闹饥荒,冯道在家乡并没有摆官架,而是亲自下地劳动,也上山砍柴,并将自己家里的财物全部拿出来周济乡亲。

守孝期满后回到京城,这时的皇帝已经是后李嗣源(后唐明宗),李嗣源对他的为人也很赞赏,认为他当初在家守孝时不端官架是真士大夫。

因为李嗣源的赏识,不久冯道便被升为宰相,他也找机会向李嗣源进谏。

李嗣源死后,由李从厚(后唐愍帝)继位时仍然是宰相。

当李从厚出奔卫州(今河南汲县)时,李从珂(后唐末帝)起兵夺得帝位后冯道率百官迎接,仍然被任命为宰相,后虽一度出为同州(今陕西大荔)节度使,一年后又任司空,朝议令掌祭祀时扫地的职事。

不久,石敬瑭(后晋高祖)勾结契丹灭了后唐,为稳定政局,又让冯道当宰相。

出使去契丹顺利归来后,受到石敬瑭的进一步重用,后晋不设枢密使后,将其职权归入了中书省,由他任中书门下平章事,加司徒,兼侍中,封鲁国公,政务不管大小都问他如何处理。

荣枯鉴

荣枯鉴

《荣枯鉴》由五代宰相冯道写成。

圆通卷一:善恶有名,智者不拘也(虽说善恶有它的定义,但具备真正智慧的人在做事时,绝对不会被善恶的观点束缚)。

天理有常,明者不弃也(天下事都有它的自然规律,聪明的人不会去违背自然规律)。

道之靡通,易者无虞也(道理是圆融的,什么是圆融?就是通达的去顺应变化)。

惜名者伤其名,惜身者全其身(珍惜名声的人名誉反而最容易受到损害,爱惜自己的人则可以得以保全自己)。

名利无咎,逐之非罪,过乃人也(名利本身并不是什么坏事,追逐名利也不能算是什么罪过,以此来批评别人只是自己的主观意识不同而已)。

君子非贵,小人非贱,贵贱莫以名世(尊贵的人其实没什么值得尊贵的,老百姓也没什么低贱的,尊贵还是低贱并不足以称道于世)。

君子无得,小人无失,得失无由心也(社会地位高的人不一定能得到什么,老百姓也不一定会失去什么,得失跟思想境界其实毫无关系)。

名者皆虚,利者惑人,人所难拒哉(名誉都是虚的,只有利益才能真正诱惑人,这是人难以抗拒的本性)。

荣或为君子,枯必为小人(成功富足了的人可能成为道德高尚的君子,失败贫困的人肯定会沦落到小人之列)。

君子无及,小人乃众,众不可敌矣(社会地位高的人永远是少数,老百姓永远是多数,多数人的力量永远不能轻视)。

名可易事难易也,心可易命难易也(名誉是过眼云烟很容易发生变化,不要异想天开去改变客观现实,思想境界可以发生变化,但随着因缘果报流转的命运却难以更改)。

人不患君子,何患小人焉?(社会地位的高和低没有什么两样,如果被名利束缚着活得很累,就不如做个小老百姓去过自由自在的日子)。

闻达卷二仕不计善恶,迁无论奸小(做官或升职的标准,根本不是以善恶或忠奸来决定的)。

悦上者荣,悦下者蹇(jian、跛意、不顺利)(能和领导搞好关系的,日子必定过得很滋润,处处为老百姓着想的,困难肯定不少)。

君子悦下,上不惑名(品德高尚的人能让老百姓高兴,可领导会因此而不高兴了)。

小人悦上,下不惩恶(喜欢讨好领导的人,群众可能会反感,但这样的反感并不能对你有任何损伤)。

《荣枯鉴》原文+译文

《荣枯鉴》原文+译文

《荣枯鉴》原文及译文《荣枯鉴》由五代宰相冯道写成,他是中国大规模官刻儒家经籍的创始人。

历仕后唐、后晋、契丹、后汉、后周四朝十君,拜相二十余年,人称官场“不倒翁”。

好学能文,主持校定了《九经》文字,雕版印书,世称“五代蓝本”,为我国官府正式刻印书籍之始。

冯道(882~954),字可道,自号长乐老人;汉族,五代瀛州景城(今河北交河东北)人。

其祖上有时务农,有时教书,地位都很低,但冯道却从小受家庭的影响,酷爱读书,文章也很有水平。

他沉稳忠厚,不挑剔吃穿,只知读书,书虫冯道在本地出了名,占据幽州的刘守光慕名将他召去做了幕僚。

当时刘守光不但想扩充地盘,还想称帝,冯道多次劝阻,惹得刘守光一怒之下将他打入大牢,幸好朋友相救,这才脱险。

也许这次事件使冯道开始变得谨慎起来,也变得圆滑了许多。

刘守光被李存勖俘虏杀死后,投河东监军张承业作巡官,张承业很欣赏他的文章,将他保举给了李存勖任河东节度府掌书记。

李存勖称帝(后唐庄宗)后,先升为郎中、翰林学士,灭了后梁又授户部侍郎。

不久冯道父亲去世,按封建法律规定,要暂时辞官回乡守孝。

服孝期间,家乡闹饥荒,冯道在家乡并没有摆官架,而是亲自下地劳动,也上山砍柴,并将自己家里的财物全部拿出来周济乡亲。

守孝期满后回到京城,这时的皇帝已经是后李嗣源(后唐明宗),李嗣源对他的为人也很赞赏,认为他当初在家守孝时不端官架是真士大夫。

因为李嗣源的赏识,不久冯道便被升为宰相,他也找机会向李嗣源进谏。

李嗣源死后,由李从厚(后唐愍帝)继位时仍然是宰相。

当李从厚出奔卫州(今河南汲县)时,李从珂(后唐末帝)起兵夺得帝位后冯道率百官迎接,仍然被任命为宰相,后虽一度出为同州(今陕西大荔)节度使,一年后又任司空,朝议令掌祭祀时扫地的职事。

不久,石敬瑭(后晋高祖)勾结契丹灭了后唐,为稳定政局,又让冯道当宰相。

出使去契丹顺利归来后,受到石敬瑭的进一步重用,后晋不设枢密使后,将其职权归入了中书省,由他任中书门下平章事,加司徒,兼侍中,封鲁国公,政务不管大小都问他如何处理。

《荣枯鉴》原文及译文

《荣枯鉴》原文及译文

《荣枯鉴》原文及译文《荣枯鉴》原文及译文《荣枯鉴》提供给人们的只是审视小人的一个独特的视角,至于如何定义小人、如何防范小人、并最终战胜小人、读者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圆通卷一善恶有名,智者不拘也;天理有常,明者不弃也译文:善和恶各自有其内涵,有智慧的人绝对不会因此被束缚;天下事物变化都有自然规律,聪明的人不会去违背。

道之靡通,易者无虞也译文:道理的阻碍与通畅,顺应变化的人根本也不关心这些。

惜名者伤其名,惜身者全其身;名利无咎,逐之非罪,过乃人也译文:珍惜名誉的人反而最容易损害他的名誉,爱惜自己身体的人得以保全他的身体;名誉和利益本身并没有坏处,追逐这些也不能算是什么罪过,有过错的是因为人获得后目的不同。

君子非贵,小人非贱,贵贱莫以名世;君子无得,小人无失,得失无由心也译文:君子不会自认为尊贵,小人不会自认为下贱,尊贵或低贱这些虚名不足以称道于世;君子不一定能得到,小人也不一定会失去,得到和失去跟思想境界其实毫无关系。

名者皆虚,利者惑人,人所难拒哉译文:名誉都是虚的,利益能诱惑人,但都是人难以抗拒的。

荣或为君子,枯必为小人;君子无及,小人乃众,众不可敌矣译文:荣华富贵的人有可能会成为(道德高尚的)君子;身败落魄的人必定是小人;能达到君子标准的人没有多少,成为小人可能有很多,不要与很多人成为仇敌。

名可易事难易也,心可易命难易也,人不患君子,何患小人焉?译文:名誉可以导致行事时是困难的或简单的,思想境界可以导致命运是困难的或容易的,一般人不会加害于君子,为什么会去加害于小人呢?闻达卷二仕不计善恶,迁无论奸小;悦上者荣,悦下者蹇(jian)译文:为官不是以善恶作为标准,升迁不用谈论其忠奸的大小;能取悦上层领导的人可能荣华富贵,处处为下层百姓着想的人则困难重重。

君子悦下,上不惑名;小人悦上,下不惩恶译文:君子使下层百姓喜悦,上层领导不会因此怀疑他的名誉;小人喜欢取悦上层领导,对下层百姓的邪恶不会惩罚。

下以直为美,上以媚为忠;直而无媚,上疑也;媚而无直,下弃也译文:下层百姓以正直为品德高尚,上层领导常以谄媚、顺应当做忠诚;正直的人不懂得去阿谀奉承,上层领导就会怀疑其忠诚;阿谀奉承的人无法保持正直的品质,下层百姓就会抛弃他。

《荣枯鉴》及译文

《荣枯鉴》及译文

《荣枯鉴》及译文墨曰:小人之道,盖可以乎哉!惟其能知之,方能解知。

迫不得已,则用之,苟利于大道,又何损大德!冯道,号长乐老,五代人,先祖务农,他靠令人惊讶的小人智慧,历经四朝,服侍过九位君主,在宰相位二十余年,创造了官史上的罕有奇观,真正做到了“久居禄位,八面玲珑,上显祖宗,下耀亲朋。

”使宦海后来者常扼腕叹息:“奇哉,长乐老!”一部《荣枯鉴》,道尽小人之秘技,人生之荣枯。

它使小人汗颜,君子惊悚,实乃二千年不二之异书也。

——曾国藩冯道竟然先后为十个君子干事,他的本事自然远不只是油滑……我举冯道的例子只想说明,要充分地适应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生活,一个人的人格支出会非常彻底,彻底到几乎不像一个人。

我主张大家一起来认真研究一下大历史到现实的小人问题,把这个总是狠狠地谈下去……既然小人已经纠缠了我们那么久,我们何不壮壮胆,也对着他们鼓噪几下呢?——余秋雨“惹得起,躲不起;了解他,战胜他。

”——马树全《荣枯鉴》原文及译文:圆通卷一善恶有名,智者不拘也。

善恶这种事儿都有个定义,但真正有智慧的人根本不理会。

天理有常,明者不弃也。

世上什么事儿都有个规律,真正的明白人不会随意视而不见、自以为是。

道之靡通,易者无虞也。

是不是合乎道理,顺应变化的人根本也不关心这个。

惜名者伤其名,惜身者全其身。

珍视名声者,名誉易损,爱惜自己者,保全自身。

名利无咎,逐之非罪,过乃人也。

名利不是坏事,追名逐利也不是罪过,以此为恶是人的主观想法而已。

君子非贵,小人非贱,贵贱莫以名世。

君子没什么可自以为尊贵的,小人也没什么低贱的,尊贵还是低贱都是虚名,不足以称道一世。

君子无得,小人无失,得失无由心也。

君子不一定就能得到什么,小人也不一定会失去什么,得到、失去,跟思想境界也毫无关系。

名者皆虚,利者惑人,人所难拒哉。

名誉都是虚的,利益才能真正诱人,是人就难以抗拒。

荣或为君子,枯必为小人。

事成显贵的,有可能会被传颂为君子;身败落魄的,必定会被当作小人。

荣枯鉴 冯道

荣枯鉴 冯道

《荣枯鉴》原文及译文《荣枯鉴》由五代宰相冯道写成,他是中国大规模官刻儒家经籍的创始人。

历仕后唐、后晋、契丹、后汉、后周四朝十君,拜相二十余年,人称官场“不倒翁”。

好学能文,主持校定了《九经》文字,雕版印书,世称“五代蓝本”,为我国官府正式刻印书籍之始。

冯道(882~954),字可道,自号长乐老人;汉族,五代瀛州景城(今河北交河东北)人。

其祖上有时务农,有时教书,地位都很低,但冯道却从小受家庭的影响,酷爱读书,文章也很有水平。

他沉稳忠厚,不挑剔吃穿,只知读书,书虫冯道在本地出了名,占据幽州的刘守光慕名将他召去做了幕僚。

当时刘守光不但想扩充地盘,还想称帝,冯道多次劝阻,惹得刘守光一怒之下将他打入大牢,幸好朋友相救,这才脱险。

也许这次事件使冯道开始变得谨慎起来,也变得圆滑了许多。

刘守光被李存勖俘虏杀死后,投河东监军张承业作巡官,张承业很欣赏他的文章,将他保举给了李存勖任河东节度府掌书记。

李存勖称帝(后唐庄宗)后,先升为郎中、翰林学士,灭了后梁又授户部侍郎。

不久冯道父亲去世,按封建法律规定,要暂时辞官回乡守孝。

服孝期间,家乡闹饥荒,冯道在家乡并没有摆官架,而是亲自下地劳动,也上山砍柴,并将自己家里的财物全部拿出来周济乡亲。

守孝期满后回到京城,这时的皇帝已经是后李嗣源(后唐明宗),李嗣源对他的为人也很赞赏,认为他当初在家守孝时不端官架是真士大夫。

因为李嗣源的赏识,不久冯道便被升为宰相,他也找机会向李嗣源进谏。

李嗣源死后,由李从厚(后唐愍帝)继位时仍然是宰相。

当李从厚出奔卫州(今河南汲县)时,李从珂(后唐末帝)起兵夺得帝位后冯道率百官迎接,仍然被任命为宰相,后虽一度出为同州(今陕西大荔)节度使,一年后又任司空,朝议令掌祭祀时扫地的职事。

不久,石敬瑭(后晋高祖)勾结契丹灭了后唐,为稳定政局,又让冯道当宰相。

出使去契丹顺利归来后,受到石敬瑭的进一步重用,后晋不设枢密使后,将其职权归入了中书省,由他任中书门下平章事,加司徒,兼侍中,封鲁国公,政务不管大小都问他如何处理。

(完整)荣枯鉴

(完整)荣枯鉴

《荣枯鉴》解读圆通卷一善恶有名,智者不拘也。

天理有常,明者不弃也。

道之靡通,易者无虞也.世间有善名与恶名,真正的智者是不会拘泥于此的。

天理有不变的法则,明智的人是不会背弃的.道路是否通畅,懂得变通的人根本就不用担心,(因为他不会一条道跑到黑)。

惜名者伤其名,惜身者全其身。

名利无咎,逐之非罪,过乃人也.爱惜名声的人常为名声所伤,珍惜生命的人才能保全生命。

名利本没有错,追逐名利本身也不是罪过,犯错误的只能是人自己。

君子非贵,小人非贱,贵贱莫以名世。

君子无得,小人无失,得失无由心也.名者皆虚,利者惑人,人所难拒哉.君子不代表尊贵,小人也不代表卑贱,尊贵和卑贱不取决于名声的流传。

君子也不见得一定会得到什么,小人也不见得一定会失去什么,得失也不取决于内心品格是否高尚.名声都是虚幻,而利益最诱惑人,是人所难以抗拒的。

荣或为君子,枯必为小人。

君子无及,小人乃众,众不可敌矣。

名可易事难易也,心可易命处尊荣之位,或许可以当君子,处卑微之境则一定要做小人。

君子曲高和寡,小人人多势众,人多了也就不可匹敌了.名声可以改,但事实不易改;内心想法可以改,但天命不易改,(所以人们最好还是不要拘泥于名声,灵活地改变自己的内心想法去适应事实和天命,)人们不担心做君子,又何必顾虑做小人呢?闻达卷二仕不计善恶,迁无论奸小。

悦上者荣,悦下者蹇。

君子悦下,上不惑名。

小人悦上,下不惩恶。

下以直为美,上以媚为忠。

直而无媚,上疑也;媚而无直,下弃也。

上疑祸本,下弃毁誉,荣者皆有小人之谓,盖固本而舍末也.当官不取决于你是善还是恶,贬谪也不管你是不是奸佞小人。

取悦上级领导的人必获荣华,取悦下层民众的人却举步维艰。

君子取悦于下层民众,可是上级却不会被你的名声所左右。

小人取悦上级领导,下层的民众却不能惩罚其恶行。

下层民众以正直为美德,而上级领导却以谄媚逢迎为忠心.一味地正直而没有谄媚,上级领导就会猜疑;一味地谄媚而没有正直,下层民众就会厌弃。

上级猜疑就会祸及根本,下层厌弃则损毁名誉,荣华富贵者一般都会得到小人的称谓,大概就是因为他选择稳固根本而去逢迎领导,放弃了作为细枝末节的名声。

荣枯鉴

荣枯鉴

圣贤经典:《荣枯鉴》言君子之道一部道尽小人之秘技,人生之荣枯,使小人汗颜,君子惊悚的经典名著《荣枯鉴》是一本经典的谋略著作。

由五代宰相长乐老写成。

五代宰相冯道一生仕唐晋汉周四朝﹐相六帝﹐因自号"长乐老"。

《荣枯鉴》提供给人们的只是审视小人的一个独特的视角,至于如何定义小人、如何防范小人、并最终战胜小人、读者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曾国藩曾说:“一部《荣枯鉴》,道尽小人之秘技,人生之荣枯,它使小人汗颜,君子惊悚……”【原文】君子惑于微,不惑于大;小人虑于近,不虑于远。

【译文】君子在小事上可能装糊涂,但大事上绝对不糊涂的;小人一般只考虑眼前的利益,不考虑未来的发展。

【原文】忠主仁也,君子仁不弃旧;仁主行也,小人行弗怀恩。

忠于自己的领导是有仁义的,君子如果仁义就不会放弃自己以前的领导;在行动中对以前帮助过自己的人表示尊敬,小人行动中不可能心怀感恩。

【原文】君子困不惑人,小人达则背主,伪之故,非困达也。

【译文】君子尽管陷入困境也不会以迷惑别人(达到目的),小人显达之后就会背弃曾帮助过他的人,这是做人虚伪的原因,跟在困境或显达没有关系。

【原文】君子制于亲,亲为质自从也;小人畏于烈,奸恒施自败也。

【译文】君子受制于珍爱亲情,以亲情作为要挟自然会曲从的;小人害怕于比他们更厉害的,以奸诈的方法不断施加自然能制服的。

【原文】荣或为君子,枯必为小人;君子无及,小人乃众,众不可敌矣。

【译文】荣华富贵的人有可能会成为(道德高尚的)君子;身败落魄的人必定是小人;能达到君子标准的人没有多少,成为小人可能有很多,不要与很多人成为仇敌。

【原文】名可易事难易也,心可易命难易也,人不患君子,何患小人焉?【译文】名誉可以导致行事时是困难的或简单的,思想境界可以导致命运是困难的或容易的,一般人不会加害于君子,为什么会去加害于小人呢?【原文】君子悦下,上不惑名;小人悦上,下不惩恶。

【译文】君子使下层百姓喜悦,上层领导不会因此怀疑他的名誉;小人喜欢取悦上层领导,对下层百姓的邪恶不会惩罚。

(完整版)荣枯鉴(完整版)

(完整版)荣枯鉴(完整版)

(完整版)荣枯鉴(完整版)荣枯鉴《荣枯鉴》由五代宰相冯道写成,他是中国大规模官刻儒家经籍的创始人。

历仕后唐、后晋、契丹、后汉、后周四朝十君,拜相二十余年,人称官一场“不倒翁”。

好学能文,主持校定了《九经》文字,雕版印书,世称“五代蓝本”,为我国官府正式刻印书籍之始。

冯道(882~954),字可道,自号长乐老人;汉族,五代瀛州景城(今河北一交一河东北)人。

其祖上有时务农,有时教书,地位都很低,但冯道却从小受家庭的影响,酷爱读书,文章也很有水平。

他沉稳忠厚,不挑剔吃穿,只知读书,书虫冯道在本地出了名,占据幽州的刘守光慕名将他召去做了幕僚。

当时刘守光不但想扩充地盘,还想称帝,冯道多次劝阻,惹得刘守光一怒之下将他打入大牢,幸好朋友相救,这才脱险。

也许这次事件使冯道开始变得谨慎起来,也变得圆滑了许多。

刘守光被李存勖俘虏杀死后,投河东监军张承业作巡官,张承业很欣赏他的文章,将他保举给了李存勖任河东节度府掌书记。

李存勖称帝(后唐庄宗)后,先升为郎中、翰林学士,灭了后梁又授户部侍郎。

不久冯道父亲去世,按封建法律规定,要暂时辞官回乡守孝。

服孝期间,家乡闹饥荒,冯道在家乡并没有摆官架,而是亲自下地劳动,也上山砍柴,并将自己家里的财物全部拿出来周济乡亲。

守孝期满后回到京城,这时的皇帝已经是后李嗣源(后唐明宗),李嗣源对他的为人也很赞赏,认为他当初在家守孝时不端官架是真士大夫。

因为李嗣源的赏识,不久冯道便被升为宰相,他也找机会向李嗣源进谏。

李嗣源死后,由李从厚(后唐愍帝)继位时仍然是宰相。

当李从厚出奔卫州(今河南汲县)时,李从珂(后唐末帝)起兵夺得帝位后冯道率百官迎接,仍然被任命为宰相,后虽一度出为同州(今陕西大荔)节度使,一年后又任司空,朝议令掌祭祀时扫地的职事。

不久,石敬瑭(后晋高祖)勾结契丹灭了后唐,为稳定政局,又让冯道当宰相。

出使去契丹顺利归来后,受到石敬瑭的进一步重用,后晋不设枢密使后,将其职权归入了中书省,由他任中书门下平章事,加司徒,兼侍中,封鲁国公,政务不管大小都问他如何处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生智慧启示录,绝对值得学习借鉴荣枯鉴圆通卷一善恶有名,智者不拘也。

 善恶这种事儿都有个定义,但真正有智慧的人根本不理会。

天理有常,明者不弃也。

 世上什么事儿都有个规律,真正的明白人不会随意视而不见、自以为是。

道之靡通,易者无虞也。

 是不是合乎道理,顺应变化的人根本也不关心这个。

惜名者伤其名,惜身者全其身。

 珍视名声者,名誉易损,爱惜自己者,保全自身。

名利无咎,逐之非罪,过乃人也。

 名利不是坏事,追名逐利也不是罪过,以此为恶是人的主观想法而已。

君子非贵,小人非贱,贵贱莫以名世。

 君子没什么可自以为尊贵的,小人也没什么低贱的,尊贵还是低贱都是虚名,不足以称道一世。

君子无得,小人无失,得失无由心也。

 君子不一定就能得到什么,小人也不一定会失去什么,得到、失去,跟思想境界也毫无关。

名者皆虚,利者惑人,人所难拒哉。

 名誉都是虚的,利益才能真正诱人,是人就难以抗拒。

荣或为君子,枯必为小人。

 事成显贵的,有可能会被传颂为君子;身败落魄的,必定会被当作小人。

君子无及,小人乃众,众不可敌矣。

 因此,君子永远是少数(因为即使成功也不都是君子),小人永远是多数,多数人的力量,无可抗拒。

名可易事难易也,心可易命难易也,人不患君子,何患小人焉?名誉容易转变,思想境界可以变化,但事情的成败、人生的命运,却难以更改。

反正君子小人不是根本问题,你觉得当君子受苦没有什么不好,当小人来享福又有什么可怕的呢?反正名誉根本都不靠谱。

闻达卷二仕不计善恶,迁无论奸小。

 做官不做官,升职不升职这类事情,根本不是以善还是恶、君子还是小人来作为判断标准的。

悦上者荣,悦下者蹇。

 让上边的领导高兴的,日子必定好过;让下边的群众高兴的,碰到的困难却会更多。

君子悦下,上不惑名。

 君子让下边的群众高兴,可上头的领导并不觉得你在群众里的好名声有什么意义。

小人悦上,下不惩恶。

 小人讨好上头的领导,下边的群众可能会反感,但是,这样的反感并不能对你有任何损伤。

下以直为美,上以媚为忠。

 下边的群众以道德高尚刚正不阿为美德,上头的领导会把谄媚顺应当做忠诚。

直而无媚,上疑也;媚而无直,下弃也。

 道德高尚,但是毫不顺应领导,上头就该不信任你了;顺应领导,但是让下头人觉得你不地道,下头人就该反对你了。

上疑祸本,下弃毁誉,荣者皆有小人之谓,盖固本而舍末也。

 可是,上头不信任你,你就完了——这是根本,下头反对你,顶多是给你来个坏名誉——无所谓的事儿。

因此,那些功成名就大富大贵的人都难免被人称作小人,就是因为他们选择了保住根本,顾不得那些没有意义的名誉了。

富贵有常,其道乃实。

 想富贵么?规律很简单:一切从实际出发。

福祸非命,其道乃察。

 祸福其实并非命运注定,也有规律可循:看你是否善于观察和判断。

实不为虚名所羁,察不以奸行为耻。

 一切从实际出发,就别受那些毫无实际意义的虚名的束缚。

善于观察判断,就别老以坏人坏事为耻辱,那会搞得很不客观。

无羁无耻,荣之义也。

 没有名誉的羁绊,没有耻辱感的束缚,你离显贵发达也就不远了。

求名者莫仕,位非名也。

 要是真想追求名誉,你就别去当官,好名誉不是当官儿可以当出来的。

求官者莫名,德非荣也。

 要是真想当官,你就别管什么名誉了,道德高尚跟富贵荣华是两码事儿。

君子言心,小人攻心,其道不同,其效自异哉。

 君子讲的是道德、理念,小人则专门对付这种道德理念,价值观不同,行为不同,结果自解厄卷三无忧则患烈也。

 什么都不操心,你就离倒霉不远了。

忧国者失身,忧己者安命。

 不过,操心跟操心不一样。

为国家操心的人,只能把自己搭上;为自己操心的人,却能乐享安然。

祸之人拒,然亦人纳;祸之人怨,然亦人遇。

 祸事是人不想要的,但也是人自找的,人人都讨厌有祸事,但人人都难免碰上。

君子非恶,患事无休;小人不贤,余庆弗绝。

 君子不做坏事儿,但倒霉事儿一个接一个,小人不干什么好事儿,却能够常年乐乐呵呵。

上不离心,非小人难为;下不结怨,非君子勿论。

 让上头领导对自己完全放心,不是小人就难以做到;让下头群众不怨恨自己,不是君子您就别想了。

祸于上,无辩自罪者全。

祸于下,争而罪人者免。

 上头要找别扭的时候,只有装孙子认罪才能保全自己;要是下头起了负面意见,就只有抢先把责任推到别人头上,装好人,才能免去责任。

君子不党,其祸无援也。

小人利交,其利人助也。

 君子不爱拉帮结伙,所以,真有了祸事,没人会帮助君子。

小人有一大帮酒肉朋友,成事解围,全都靠这帮人帮助。

道义失之无惩,祸无解处必困,君子莫能改之,小人或可谅矣。

 不讲道义不会造成什么实际的恶果,有了祸事没人帮可就必然倒霉。

做君子倒了霉只能束手无措,所以,大家选择做小人,也就是可以理解的了。

交结卷四智不拒贤,明不远恶,善恶咸用也。

 真正的聪明人不拒绝好人,也不疏远坏人,这两款都有用。

顺则为友,逆则为敌,敌友常易也。

 都是拿顺应自己的人当朋友,拿反对自己的人当敌人——敌人朋友是随时可以转化的。

贵以识人者贵,贱以养奸者贱。

 用尊重的态度看待别人的人,日后将发达显贵,用轻贱的态度对待别人,日后难免潦倒。

贵不自贵,贱不自贱,贵贱易焉。

 显贵的人不自重,不知道摆出个尊贵的样子来,而潦倒的人不做轻贱别人的贱事儿,贵贱就该掉个儿了。

贵不贱人,贱不贵人,贵贱久焉。

 显贵的人永远不轻视别人,潦倒的人永远不尊重别人,贵贱就这么一直下去了。

人冀人愚而自明,示人以愚,其谋乃大。

 人盼着别人傻自己聪明,但还是成天装傻给人看,这是真正有主意的人。

人忌人明而自愚,智无潜藏,其害无止。

 不乐意别人机灵自己傻,就玩儿命抖机灵,这就纯属作死。

明不接愚,愚者勿长其明。

 聪明的人不接触傻子,接触傻子不会让聪明人变得更聪明。

智不结怨,仇者无惧其智。

 有智慧的人不跟人结仇,仇人不会因为你聪明就怕你。

君子仁交,惟忧仁不尽善。

小人阴结,惟患阴不制的。

 君子人用仁义与人交往,生怕自己不够仁义;小人满怀阴损与人交往,生怕阴损的不够,达不到目的。

君子弗胜小人,殆于此也。

 君子注定吃小人的亏,就是因为这个。

节仪卷五外君子而内小人者,真小人也。

外表君子作派,内心小人肚肠的,这是真小人。

外小人而内君子者,真君子也。

行事手段并不比小人差,内心却有君子情怀的,这才配称真君子。

德高者不矜,义重者轻害。

 道德高尚的人以道德高自居,就不太知道保重自己,看重仁义的人太重仁义,总是忽视自己面对的危害。

人慕君子,行则小人,君子难为也。

 人们满嘴说的都是仰慕君子,办出来的却还都是小人事儿,那谁要真当君子,谁就该倒霉了。

人怨小人,实则忘义,小人无羁也。

 人们口口声声憎恶小人,实际上做事情还是不仁不义,也就是说,做小人其实是没有任何阻碍的——憎恶全是空喊。

难为获寡,无羁利丰,是以人皆小人也。

 可谁也不愿意当倒霉蛋,因为倒霉蛋比别人倒霉,谁都愿意没有任何阻碍,因为没有任何阻碍就比别人气盛,所以,所有人就都成了小人了。

位高节低,人贱义薄。

 社会阶层越高,气节越低——因为要装孙子;人越贫贱,义气越是狗屁——因为先要活着。

君子不堪辱其志,小人不堪坏其身。

 君子最受不了的是精神屈辱,小人最受不了的是身体上的困苦。

君子避于乱也,小人达于朝堂。

 所以,一有乱子,君子就躲起来自保高洁去了,小人却常能当上国家领导。

节不抵金,人困难为君子。

 气节比不上金钱实在,所以,人一穷了,就做不成君子——因为讲不起气节。

义不抵命,势危难拒小人。

 义气也不如生命重要,所以,身处危困就没办法不当小人,因为活命更重要。

不畏人言,惟计利害,此非节义之道,然生之道焉。

 不管别人如何夸奖或批评,只管自己的利益存亡,这不是追求气节仁义的道理,却是能让你安身立命、生存下来的道理。

明鉴卷六福不察非福,祸不预必祸。

 有福气,可你自己不知道,这就白费。

有祸事,你自己不能预先避免,那就准得倒霉。

福祸先知,事尽济耳。

 要是福祸都能提前预知,那就好办事了了。

施小信而大诈逞,窥小处而大谋定。

 偶尔装装实在,大阴谋就能得逞;多偷偷看看细节,大的决策就能搞定。

事不可绝,言不能尽,至亲亦戒也。

 做事情要留后路,说话要留半句,纵然是亲爹也得防着点儿。

佯惧实忍,外恭内忌,奸人亦惑也。

 心里头有火儿也要憋着,假装畏惧,心里头满是仇恨也得藏着,假装恭敬,您要能这么办,坏心眼儿再多的人也得上当。

知戒近福,惑人远祸,俟变则存矣。

 知道克制自己的表现、学会迷惑人,就可以少惹事儿、多成事儿了——反正就是得会变化、会掩饰,您就放心大胆活着吧。

私人惟用,其利致远。

 只跟用得上的人套近乎,讲交情,这是可以长远地对你有利的。

天恩难测,惟财可恃。

 别指望领导的保护,包括领导在内的一切都是钱的孙子。

以奸治奸,奸灭自安。

 用坏人治坏人,坏人被整死了,整人的那位自己也知道了厉害,也就老实了。

伏恶勿善,其患不生。

 别干什么坏事儿,但也别傻了吧唧干什么好事儿,这样就能永远不惹事儿。

计非金者莫施,人非智者弗谋,愚者当戒哉。

 计策不高超,就别一条道走到黑;要是知道谁是傻瓜,就别跟他商量事儿,珍惜生命,远离傻瓜——如果您自己脑子就不怎么好使,那就更得注意以上这两条儿。

谤言卷七人微不诤,才庸不荐。

 职位低贱的人,没必要老给他提意见帮助他成长,真没什么本事的那些货,也别到处瞎推荐,推了也没用——该整的要整,该毁的要毁。

攻其人忌,人难容也。

 攻击一个人,就找他最遭人羡慕嫉妒恨的那一点,大伙儿就都帮你毁他了。

陷其窘地人自污,谤之易也。

 或者把他推到一个进退两难怎么办都只有难办的境地,别人就会替你开始戳他脊梁骨了,这是简易诽谤法。

善其仇者人莫识,谤之奇也。

 好好对待那些跟他有仇的人,他们早晚会跳出来毁他,而别人又不知道跟你有关系,这就又上一个层次,算是奇招了。

究其末事人未察,谤之实也。

 把别人不知道的他干过的各种小事儿揪出来,挑出毛病公诸于世,这是实在有效的毁谤法。

设其恶言人弗辩,谤之成也。

关于他的种种坏话全给散播出去,真真假假的谁也分辨不了,这算直接毁谤成功了。

谤而不辩,其事自明,人恶稍减也。

 被人毁谤,要是不争辩,只等事实慢慢儿冒出来,旁人的厌恶或许还能稍微减少一些。

谤而强辩,其事反浊,人怨益增也。

 可要是他非争辩不可,只能是越描越黑,使人对他的怨恨加深,纯属找死。

失之上者,下必毁之;失之下者,上必疑之。

 上头对谁印象不好了,你看着吧,很快下边的人也该开始毁他了。

同样,要是下头的人对谁不满意了,上头很快也将对这人产生怀疑。

假天责人掩私,假民言事见信,人者尽惑焉。

借助上头的意见打压别人实现自己的目的,或者借助下头的舆论来说事儿讨取上头的信任,任何人都得上当。

示伪卷八无伪则无真也。

 没有虚假,也就没有真实。

真不忌伪,伪不代真,忌其莫辩。

 真的不怕假的,因为假的无论如何也真不了,怕的是真真假假掺合一块儿分不清楚。

伪不足自祸,真无忌人恶。

 虚伪却又虚伪的不够,那就会给自己惹祸;真诚要是真诚到毫无忌讳,那就是缺心眼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