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乳性黄疸PPT

合集下载

母乳性黄疸健康教育PPT

母乳性黄疸健康教育PPT
必要时会进行血液检查以排除其他可能的病 因。
母乳性黄疸的症状与诊断
何时需要就医?
如果黄疸持续超过两周,或伴有其他症状, 如嗜睡、喂养困难等,应及时就医。
早期识别和干预可能有助于避免潜在的并发 症。
母乳性黄疸的管理与护理
母乳性黄疸的管理与护理 如何管理母乳性黄疸?
在大多数情况下,母乳性黄疸无需特别治疗,继 续母乳喂养是安全的。
参加母乳喂养支持小组也有助于提高信心和减少 焦虑。
母乳性黄疸的预防与未来展望
母乳性黄疸的预防与未来展望
如何预防?
在妊娠期间,母亲应保持良好的健康状态, 避免使用可能影响母乳成分的药物。
确保在母乳喂养期间获得足够的营养,有助 于婴儿健康。
母乳性黄疸的预防与未来展望
未来研究的方向是什么?
未来可能会有更多研究探讨母乳中成分对黄 疸的影响,以更好地指导母乳喂养。
一般而言,母乳性黄疸是健康的生理现象,绝大 多数婴儿会自然康复。
母乳性黄疸的症状与诊断
母乳性黄疸的症状与诊断
常见症状有哪些?
婴儿皮肤和眼睛出现黄染,通常在出生后几 天内开始显现。
黄疸的轻重程度可以通过皮肤和眼白的颜色 判断。
母乳性黄疸的症状与诊断
如何进行诊断?
医生会通过观察婴儿的黄疸程度和检测胆红 素水平来进行诊断。
了解不同母乳成分的作用,可能有助于改善 母乳喂养的效果。
母乳性黄疸的预防与未来展望
母乳喂养的重要性
尽管母乳性黄疸是一个常见现象,母乳喂养 仍然是婴儿最佳的营养来源。
母乳中含有丰富的抗体和营养成分,能有效 增强婴儿的免疫力。
谢谢观看
保持良好的喂养频率可以帮助降低胆红素水平。
母乳性黄疸的管理与护理
护理建议有哪些?

内科学_各论_疾病:母乳性黄疸_课件模板

内科学_各论_疾病:母乳性黄疸_课件模板

内科学疾病部分:母乳性黄疸>>>
诊断:
一排除。 2.具有母乳性黄疸特点 黄疸在3~8
天出现,且为轻、中度黄疸,停喂母乳后 黄疸很快消退,部分患儿再喂母乳后黄疸 再现有利于确诊。
鉴别 一、早发型高未结合胆红素血症 头颅血肿及其他皮下出血:此时红细 胞遭破坏,使胆红素增加而发生高胆红素 血症,头颅血肿越大,皮下
内科学疾病部分:母乳性黄疸>>>
诊断:
:此症在新生儿期无特异性临床表现。 部分患儿因肌张力低、肠蠕动慢而首
次胎便排出时间延长,甚至发生便秘而影 响胎便排出,致胆红素肝肠循环增加而加 重生理性黄疸。加上患儿肝脏葡萄糖醛酸 转移酶成熟延迟,使生理性黄疸持续时间 延长, 与母乳性黄疸相似。因此生理性 黄疸持续时间延长无论有无伴随
内科学疾病部分:母乳性黄疸>>>
症状及病史:
4.停母乳后黄疸迅速消退 停母乳 48~72h后黄疸明显减轻,胆红素迅速下 降为原水平的50%左右,重新哺乳,血清 胆红素将在1~2天内回升17.1~ 51.3μmol/L(1~3mg/dl),然后持续一 段时间后缓慢下降。不停母乳胆红素也会 自行降至正常。
内科学疾病部分:母乳性黄疸>>>
简介:
黄疸不一定再出现,即使出现亦不会达原 有程度。 随着母乳喂养率的提高母乳性 黄疸的发生率逐年提高,目前已达20%~ 30%。也已成为住院新生儿高胆的主要原 因之一,虽然本病预后良好,严重者才需 治疗但为了顺利推广母乳喂养也应引起重 视。
内科学疾病部分:母乳性黄疸>>>
病因:
要来源为母乳(新生儿自身也可产生,正 常肠道菌群建立后也可产生,但产生较 少),β- GD分解结合胆红素,还原为未 结合胆红素,经小肠再吸收进入肠-肝循 环,使血清未结合胆红素增多,引起黄疸。

新生儿黄疸护理查房ppt课件

新生儿黄疸护理查房ppt课件

案例二:母乳性黄疸的护理
总结词
暂停母乳喂养、观察病情
详细描述
母乳性黄疸是一种特殊类型的黄疸,发生在纯母乳喂养的婴儿中。护理要点包括暂停母乳喂养3-5天 ,观察患儿病情变化,如黄疸消退不明显或加重应及时就医。恢复母乳喂养后,如黄疸再次出现但较 为轻微,可继续母乳喂养,如较为严重则应考虑混合喂养或人工喂养。

03
新生儿黄疸护理措施
日常护理
01
保持适宜的室内温度和 湿度,确保新生儿舒适 的环境。
02
定期为新生儿洗澡、更 换尿布,保持皮肤清洁 干燥。
03
注意观察新生儿的排便 、排尿情况,及时处理 异常情况。
04
定期为新生儿测量体温 ,确保体温在正常范围 内。
饮食护理
01
02
03
04

根据医生的建议进行喂养,确 保新生儿获得足够的营养。
促进康复
加速黄疸消退
有助于宝宝正常发育
通过合理的护理措施,如光照治疗、 药物治疗等,可以加速黄疸的消退, 使宝宝尽快恢复健康。
健康的宝宝才能正常发育,通过有效 的黄疸护理,可以保障宝宝的健康成 长。
提高宝宝舒适度
不适和疼痛会影响新生儿的睡眠和饮 食,进而影响其生长发育。良好的护 理可以减轻宝宝的不适感,提高其舒 适度。
病因与发病机制
病因
新生儿肝脏功能不成熟、胆红素 生成过多、胆汁排泄障碍等。
发病机制
新生儿肝脏酶系统发育不全导致 胆红素代谢障碍,同时新生儿肠 道菌群尚未完全建立,影响胆红 素的排泄。
临床表现与诊断
临床表现
皮肤、巩膜和黏膜黄染,可伴有发热、呕吐、腹泻等症状。
诊断
通过观察症状和体征,结合实验室检查如血清胆红素测定进 行确诊。

新生儿黄疸讲课 PPT课件

新生儿黄疸讲课 PPT课件

新生儿溶血病
• 2、临床表现: • 胎儿水肿 • 贫血 • 核黄疸
黄疸 肝脾肿大 胆汁瘀积
新生儿黄疸及溶血病的治疗
• 一、光疗(phototherapy)以血总胆红素≥小时血清总胆 红素值第95 百分位数作为干预标准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 适用于≥第95 百分位数的小时胆红素值。 1.指征:2004年美国儿科学会新指南主张依据患 儿胎龄、健康状况、危险因素分为高危、中危、低危3种, 并分别绘制了光疗干预和换血治疗的曲线。对高危儿均给 予预防性光疗。
母乳性黄疸
• 母乳性黄疸分早发型与迟发型

早发型
迟发型
• 黄疸出现时间 生后3-4天 生后6-8天
• 黄疸高峰时间 生后5-7天 生后2-3周
• 黄疸消退时间
生后6-12周
• 4、诊断:缺乏实验室检测手段,为排他性诊 断
母 乳 性 黄 疸--治疗
• 早发型母乳性黄疸 预防和处理: a. 鼓励频繁喂 奶,避免添加糖水,喂奶最好在每日10次以上。b. 监测胆红素浓度。c. 血生儿胆红素代谢特点
• 产生:成人3.8mg/kg.d,新生儿8.5 mg/kg.d,红细胞量多,寿命短
清除:(1)肝细胞摄取能力 (2)葡萄糖醛酸转移酶活性 (3)肝肠循环
二、生理性黄疸
1.时间: 2~3天出现,5~7天高峰 2周消退,早产儿3~4周
2.胆红素值: 足月儿 < 12mg /dl (250mol /L) 早产儿
• 胆红素在血浆中以单价阴离子(B - ) 、二价阴离子 • (B2 - ) 、胆红素酸盐(BH - )存在,只有B - 可通过
血脑屏障。 • 在高热、高渗、高碳酸血症及低氧血症情况下,血
脑屏障受损,B2 - 与白蛋白连结的复合物都可进入 脑组织,对神经细胞的毒性是从聚集、结合、沉积 三个步骤渐次发生的。前两个步骤损伤是可逆的, 临床可不出现症状。

新生儿黄疸症状及应对ppt课件

新生儿黄疸症状及应对ppt课件
完善医疗体系
完善医疗体系,提高基层医疗机构对新生儿黄疸的诊疗水平。
加强国际合作
加强国际合作,引进先进的诊疗技术和设备。
开展科学研究
开展科学研究,深入探讨新生儿黄疸的病因、发病机制和治疗方法。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06 新生儿黄疸的预防与控制 策略
预防策略
宣传教育
向准妈妈和家长普及新生儿黄疸知识,让他们了解黄疸 的成因、症状及预防措施。
母乳喂养
鼓励母乳喂养,促进新生儿肠道菌群建立,降低胆红素 水平。
ABCD
孕期保健
加强孕期保健,确保母亲身体健康,避免早产、低血糖 等可能导致新生儿黄疸的因素。
早期筛查
新生儿出生后尽早进行黄疸筛查,以便早期发现和治疗 。
注意事项
药物治疗需要严格遵循医生的指示,家长不能自行给宝宝用药或更改用药剂量。 同时,家长需要密切观察宝宝对药物的反应,如有异常应及时就医。
光照疗法
光照疗法
光照疗法是一种常用的治疗新生儿黄 疸的方法,通过特定波长的光线照射 宝宝的皮肤,使皮肤下的胆红素转化 为水溶性物质,加速胆红素的排泄。
注意事项
控制策略
药物治疗
在医生的建议下,可以使用一些药物来降低血清胆红素水平,使黄疸 得到控制。
换血疗法
在严重情况下,可能需要采用换血疗法来降 低血清胆红素水平。
护理措施
保持新生儿皮肤清洁干燥,适当晒太阳,注 意保暖和喂养。
政策建议
制定相关政策
政府应制定相关政策,加强新生儿黄疸的预防和控制工作。
黄染
食欲不振
精神状态改变
皮肤、巩膜出现黄色染色 ,先从头面部开始,逐渐
扩散至躯干、四肢。

母乳性黄疸的科普知识PPT课件

母乳性黄疸的科普知识PPT课件
母乳性黄疸的 科普知识PPT
课件
目录 简介 知识解析 预防和处理 总结
简介
简介
母乳性黄疸是什么?:母乳性黄疸 是新生儿因摄入母乳引起的一种生 理性黄疸。
出现的原因:母乳性黄疸主要是由 于新生儿肠道对大肠杆菌的清除能 力尚未成熟,导致胆红素代谢下降 。
简介
常见的症状:黄疸在新生儿的第2-3天 出现,皮肤和白眼球变黄,尤其是面部 。
母乳中的胆红素可能增加新生 儿发生黄疸的风险,但不影响 继续喂养母乳的决策。
总结
在喂养新生儿时,妈妈应注重饮食调整 和定期复查,以保证宝宝的健康成长。
谢谢您的观赏聆听
预防和处理
增加喂奶次数:适当增加新生儿的 喂奶次数,促进胆红素排泄,有助 于预防和处理母乳性黄疸。 饮食调整:妈妈在哺乳期间要注意 饮食均衡,避免摄入过多的胆红素 。
预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和处理
定期复查:新生儿应定期进行胆红素检 测,及时发现和处理母乳性黄疸。
总结
总结
母乳性黄疸是一种较为常见的 新生儿黄疸,多数为生理性黄 疸,需要注意及时预防和合理 处理。
知识解析
知识解析
母乳中的成分:母乳中含有丰 富的营养物质、抗体和免疫因 子,对新生儿的生长和发育起 到重要作用。
胆红素的代谢:胆红素是正常 代谢产物,由肝脏将红细胞降 解产生,再通过胆汁排泄体外 。
知识解析
母乳中的胆红素:母乳中含有较高水平 的胆红素,可能增加新生儿发生黄疸的 风险。
预防和处理

母乳喂养性黄疸疾病PPT演示课件

母乳喂养性黄疸疾病PPT演示课件
母乳喂养不足可能加重黄疸
若母乳喂养不足,新生儿摄入水分和营养不足,可能导致脱水、体重下降等问题 ,进而加重黄疸症状。因此,在母乳喂养过程中,应确保新生儿获得足够的营养 和水分摄入。
03
母乳喂养性黄疸的 临床表现
症状与体征
黄疸
母乳喂养的婴儿在生后一周内出 现黄疸,皮肤、巩膜等组织黄染

一般情况良好
母乳喂养性黄疸是新生儿期常见的临床问题,对母婴健康有一定影响,因此了 解其发生机制、临床表现及处理方法对指导母乳喂养具有重要意义。
阐述本文的主要内容和结构
本文将对母乳喂养性黄疸的定义、分类、发生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及处理方 法进行详细阐述,以帮助医护人员和家长更好地理解和应对这一问题。
母乳喂养性黄疸的定义和分类
母乳喂养性黄疸的定义
母乳喂养性黄疸是指发生在母乳喂养或以母乳喂养为主的新 生儿,在生后1周内出现的黄疸,且无明显溶血或感染等病理 因素,与母乳喂养有关的一种特殊类型的黄疸。
母乳喂养性黄疸的分类
根据黄疸出现的时间、持续时间及与母乳喂养的关系,可分 为早发型母乳喂养性黄疸和晚发型母乳喂养性黄疸。早发型 黄疸出现时间较早,一般发生在生后1周内,而晚发型黄疸则 发生在生后1周至数周之间。
药物治疗与非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
对于病情较重的患儿,医生可能会开具一些药物,如肝酶诱导剂、益生菌等,以帮助降低胆红素水平 。
非药物治疗
光疗是一种常用的非药物治疗方法,通过特定波长的光线照射患儿的皮肤,使体内的胆红素转化为可 溶性的物质,从而降低胆红素水平。此外,对于病情较轻的患儿,可以通过增加母乳喂养次数、适当 晒太阳等方式来缓解症状。
母乳喂养性黄疸的 诊断与鉴别诊断
诊断依据与方法
临床表现

母乳性黄疸科普讲座课件

母乳性黄疸科普讲座课件

治疗母乳性黄疸
如果宝宝黄疸过重,医生会给予治疗, 如光疗和药物治疗。
若出现异常 要及时就医
若出现异常要及时就医
宝宝突然发热 宝宝食欲非常差,几乎不吃奶
若出现异常要及时就医
宝宝嗜睡时难以唤醒
母乳性黄疸 的误区
母乳性黄疸的误区
认为太阳光照得太烈容易导致 宝宝中暑 认为断奶就能解决母乳性黄疸 问题
母乳喂养聆听
母乳性黄疸的误区
认为黄疸既然是正常的,不进行任何处 理也没有关系。
母乳性黄疸 的注意事项
母乳性黄疸的注意事项
宝宝的黄疸程度应被儿科医生 和母婴专家密切关注,必要时 给予治疗。 宝宝的喂养要科学合理,保证 母乳量和质量,并注意定期检 查宝宝的身体状况。
母乳喂养的 优点
母乳喂养的优点
提高宝宝的免疫力 保护宝宝的胃肠道
母乳性黄疸 的症状
母乳性黄疸的症状
皮肤、眼睛发黄 小便颜色较深
母乳性黄疸的症状
婴儿食欲不佳,体重增长缓慢
如何预防母 乳性黄疸
如何预防母乳性黄疸
频繁且充分地喂奶,保证宝宝摄入足够 的母乳 让宝宝充分晒太阳,有利于维生素D的 合成
治疗母乳性 黄疸
治疗母乳性黄疸
经常喂奶,保证宝宝摄入足够 的母乳 让宝宝充分晒太阳,有利于胆 红素的代谢
母乳性黄疸科 普讲座课件
目录 什么是母乳性黄疸 母乳性黄疸的症状 如何预防母乳性黄疸 治疗母乳性黄疸 若出现异常要及时就医 母乳性黄疸的误区 母乳性黄疸的注意事项 母乳喂养的优点
什么是母乳 性黄疸
什么是母乳性黄疸
母乳性黄疸是指出生后一周内 由于母乳喂养引起的黄疸。 母乳中的物质(如维生素K、多 酚类物质)可增加胆红素的生 成和吸收,导致黄疸。

2024年母乳性黄疸护理查房PPT

2024年母乳性黄疸护理查房PPT
01 单 击 添 加 目 录 项 标 题 02 母 乳 性 黄 疸 概 述 03 母 乳 性 黄 疸 的 护 理 措 施 04 母 乳 性 黄 疸 的 观 察 与 评 估 05 母 乳 性 黄 疸 的 预 防 与 控 制 06 母 乳 性 黄 疸 的 案 例 分 析
母乳性黄疸: 新生儿因母乳 喂养引起的黄 疸,通常在出 生后2-3天出 现,持续时间
记录内容:母乳性黄疸患儿的观察与评估情况,包括黄疸程度、皮肤颜色、 精神状态等
记录方式:采用电子病历系统或纸质病历记录,确保记录准确、完整
交接班制度:护士在交接班时,应详细交接母乳性黄疸患儿的观察与评估 情况,确保护理工作的连续性和准确性
护理记录与交接班制度的重要性:有助于及时发现母乳性黄疸患儿的病情 变化,为治疗和护理提供依据,保障患儿的安全和健康。
病例分析:对选择的病例进行详细的分析,包括病史、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诊断和治疗等 方面
护理要点:针对母乳性黄疸的护理要点进行介绍,包括饮食、用药、护理措施等方面
护理过程:观 察病情、监测 黄疸指数、调 整母乳喂养、
药物治疗等
效果评价:黄 疸指数下降、 病情好转、母 乳喂养正常等
护理注意事项: 保持环境清洁、 避免感染、注
预防措施:保持母乳喂养,避免过度喂养,适当增加母乳摄入量 健康教育:加强母乳喂养知识宣传,提高家长对母乳性黄疸的认识 控制措施:监测黄疸变化,及时调整母乳喂养量,必要时进行光疗 健康教育:加强家长对黄疸的观察和护理,提高家长对黄疸的预防和控制能力
控制方法:调 整母乳喂养方 式,如减少母 乳摄入量、增 加母乳喂养频
持续改进:不断学习和总结,提高对母乳性黄疸的认识和治疗水平,为患 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亮点:查房过程中,护士对母乳性黄疸的护理知识掌握全面,能够准确判断病情,提供有效的护理建议。

母乳性黄疸护理查房PPT

母乳性黄疸护理查房PPT

母乳性黄疸的临床表现
母乳性黄疸的临床表现
黄疸的表现
新生儿的皮肤和眼睛会出现黄染,通常从面 部开始向下扩散。
可通过观察皮肤的颜色变化来判断黄疸的程 度。
母乳性黄疸的临床表现
伴随症状
大部分母乳性黄疸的婴儿健康状况良好,无 其他明显症状。
但需关注是否伴随有食欲减退、嗜睡等症状 。
母乳性黄疸的临床表现
评估严重程度
通过胆红素检测和临床评估来判断黄疸的严 重程度。
应定期监测胆红素水平,以便及时采取措施 。
母乳性黄疸的护理措施
母乳性黄疸的护理措施 监测黄疸程度
定期观察新生儿的皮肤和眼睛,评估黄疸的变化 。
可使用黄疸计或通过专业医疗人员进行评估。
母乳性黄疸的护理措施代谢胆红素 。
母乳性黄疸的预防
产后监测
定期进行产后随访,观察新生儿的黄疸情况 。
及时发现并处理潜在问题,确保婴儿健康成 长。
母乳性黄疸的预防
母亲营养补充
母亲应保持均衡饮食,以保证母乳的质量和 数量。
充足的营养有助于母乳中成分的平衡,促进 婴儿健康。
总结与展望
总结与展望
母乳性黄疸的护理重要性
护理人员应重视母乳性黄疸的识别与管理,以减 少不必要的焦虑。
母乳性黄疸的定义与背景
为什么会出现母乳性黄疸
母乳中含有某些成分,可能会抑制新生儿肝脏对 胆红素的处理。
这通常是由于母乳中的某些成分,如酵素,影响 了胆红素的代谢。
母乳性黄疸的定义与背景
谁是高风险人群
母乳性黄疸常见于早产儿、体重过低的婴儿和有 黄疸家族史的婴儿。
这些婴儿的肝脏功能尚未完全成熟,容易发生黄 疸。
母乳性黄疸护理查房
演讲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90/3/22
母乳性黄疸
❖三,临床分型及临床表现 ❖ 目前Hale Waihona Puke 分为早发型和迟发型两种类型。
202100/3/22
母乳性黄疸
表13-1 新生儿母乳性黄疸分型
早发行
迟发型
喂哺乳类 母乳
母乳
黄疸出现时 间
黄疸高峰时 间
黄疸消退时 间
生后3~4天 生后5~7天
生后6~8天 2~3周 6~12周
202101/3/22
202102/3/22
母乳性黄疸
❖ (二)迟发型母乳性黄疸 ❖ 临床医师对此型已很熟悉。临床特点为健
康足月儿.母乳喂养,生后一周未出现的 高胆红素血症,峰值发生在生活2~3周, 黄疸持续2~3周才消退,黄疸常紧连生理 性黄疸而发生,也可在生理性黄疸减退后 又加重,婴儿除黄疸外完全健康,吃奶及 大小便正常,体重增长满意。 ❖ 总之,无论是早发性或迟发性母乳性黄 疸,婴儿除黄疸外无其他特殊症状和体征, 可将其临床特点归结如下:
母乳性黄疸
儿科
毛秀丽
1
母乳性黄疸
母乳性黄疸的主要 临床特征是健康足月儿母 乳喂养后不久即出现黄疸, 是以未结合胆洪素升高 为主的高胆红素血症。
20220/3/22
母乳性黄疸
❖第一节 母乳性黄疸的病因及临床表现 ❖ 一·发病率 ❖ 本病在国外60年代开始报道,其发
病率为1%~2%,随着对母乳性黄疸认识的 提高,从80年代起报道的发病率有逐渐 上升的趋势,大约占母乳喂养的2%~30% 不等。国内目前尚无完整的资料报道。
202105/3/22
母乳性黄疸
❖ (二)试治性诊断 ❖ 即对出生3天后的新生儿黄疸,监测其胆红素,若
超过205.2~256.5μmol/L(12-15mg/dL)者可试 停母乳,改为人工喂养3~5天后黄疸逐渐消退,胆 红素降低到原来水平的50%以上,则可考虑为母乳 性黄疸。 ❖ (三)检测粪便或血清中的β-GD ❖ (四)上海瑞金医院儿科对11例确诊为母乳性黄 疸儿和13例人工喂养儿的母乳、配方奶、粪便及 血清的β-GD进行检测,结果母乳中的β-GD明显 高于配方奶两者有高度显著性差异。母乳性黄疸 儿粪便中的β-GD明显高于人工喂养儿而血清中的 β-GD、母乳喂养儿和人工喂养儿之间无显著性差 异。说明新生儿的β-GD主要来自母乳,并与母乳 性黄疸之间存在相关性。
母乳性黄疸
❖ (一)早发性母乳性黄疸 ❖ 在母乳喂养中发生率约25%,临床医师对此型尚认
识不足。多发生在生后3~4天,峰值多在 205~342μMOL/L(12~20mg/dl),有人认为,凡健康 足月儿,母乳喂养,生后3~4天发生有高胆红素血症 除外溶血因素及其他疾病,可诊断早发性母乳性黄 疸。 ❖ 早发性母乳性黄疸又称喂养性黄疸,由于出入中 β-GD含量高,当哺乳次数不够,母乳不足.肠蠕动 差.热卡不足及胎粪排出延迟.肠道正常菌群建立晚 等导致肠肝循环增加所致。开奶前错误的喝水.喂糖 水等对降低胆红素无效,且使哺乳次数减少,母乳 更加不足,一等程度上加重了黄疸。
20270/3/22
母乳性黄疸
❖ 新生儿胆红素肠肝循环增加的原因月下列三 个因素有关:
❖ 1:新生儿β-GD含量多,新生儿小肠内 的β-GD含量丰富,它来自三个方面:(1) 母乳中含有β-GD,且活性大大高于牛奶及配 方奶,可通过喂奶供给新生儿;(2)新生儿 自身产生:妊娠8~12周的胎儿即能产生βGD;(3)新生儿正常肠道菌群建立后即能 产生细菌性β-GD。
20230/3/22
母乳性黄疸
❖二·病因 ❖ 母乳性黄疸的病因迄今为
止尚未明确,曾认为母乳性黄 疸是由于母乳本身成分造成的。 有下列三种学说,但最近认为 与新生儿胆红素代谢的肠—— 肝循环增加有关。
20240/3/22
母乳性黄疸
(一)早期推测患儿母亲的母乳 中含有3(a)30(β)孕烷二醇激素, 抑制了肝脏葡萄糖醛酸转移酶的活 性,使未结合胆红素不能转变为结 合胆红素,引起高未结合胆红素血 症。但有人给新生儿每天口服二醇 1mg,共5~7天,未引起黄疸,提示 这一推测难以成立。
202104/3/22
母乳性黄疸
❖ 第二节母乳性黄疸的诊断与治疗 ❖ 一、诊断 ❖ 目前尚缺乏特殊实验室检测手段,可根
据以下诊断母乳性黄疸。 ❖ (一)排出性诊断 ❖ 先将各种引起新生儿黄疸的病因,如母婴
ABO血型不合、败血症、窒息、头颅血肿 等进行鉴别,先将先天性甲状腺功能低下 及G-6PD缺乏症,遗传性葡萄糖醛酸转移 酶缺乏症等少见病进行逐一排出后,才能 做出母乳性黄疸德尔临床诊断。
20250/3/22
母乳性黄疸
(二)母乳性黄疸患儿母亲的母乳中不 饱和游离脂肪酸含量高,对肝脏葡萄糖 醛酰转移酶产生抑制,但未结合胆红素 升高。而不饱和游离脂肪酸的增高则是 由于这种母乳中酯酶活性偏高,是母乳 中的甘油三酯水解增加所致。这些酯酶 对热具有不稳定性,当摄氏56°C加热 15分钟,酶活性大大降低,故用加热过 的母乳在喂养婴儿,将不会产生母乳性 黄疸。
202103/3/22
母乳性黄疸
❖ 1、母乳喂养,足月儿多见。 ❖ 2、黄疸在生理性黄疸期内(2天~2周)但不随生理
性黄疸的消失而消退。 ❖ 3、黄疸程度以轻度(血清胆红素<205.2μmol/L)
至中度(血清胆红素205.2~342.0μmol/L)为主, 重度(≥342.0μmol/L)较少见表现为未结合胆红 素升高为主。 ❖ 4、患儿一般状况良好,生长发育正常,肝脏不大, 肝功能正常,HbsAg(-). ❖ 5、停喂母乳后3~5天黄疸即明显减轻,如再喂母乳, 黄疸可有反复但不会达原来程度。 ❖ 6、预后一般良好,很少引起胆红素脑病。
20260/3/22
母乳性黄疸
(三)新生儿胆红素的肠肝循环增加:目 前认为母乳性黄疸主要原因是新生儿小 肠对胆红素回吸收增加,即胆红素的肠 肝循环增加所致。在其发病机理中β— —葡萄糖醛酸苷酶 (β-GD)起主要作用,它能分解胆红 素——葡萄糖醛酸脂键,使结合胆红素 变成未结合胆红素而从小肠吸收进入 肠——肝循环,使血清中未结合胆红素 增加引起黄疸。
新生儿期β-GD主要来自母乳,厚两者 产量较少。
20280/3/22
母乳性黄疸
❖ 2:B-GD的活性高:新生儿小肠中βGD不仅含量丰富,且活性也很高。
❖ 3:摄入热量不足:当新生儿摄入不足 时,肠蠕动减少或因开奶延迟,肠道正 常菌群建立晚,进入肠道的直接胆红素 不能转化为尿胆原,粪胆原排出,经小 肠内β-GD的作用分解为葡萄糖醛酸和 间接胆红素,后者经肠粘膜吸收而进入 肠——肝循环,形成间接胆红素增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