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上第7课
七年级上历史第7课知识点
七年级上历史第7课知识点
七年级上历史第7课是一堂关于“封建社会”的历史课程,学生
会了解到封建社会的产生、发展和最终走向灭亡的历史过程。
一、封建社会的起源
封建社会是指在封建制度下形成的社会形态。
在5世纪至10
世纪间,欧洲发生了大量的战争和混乱,贵族和官僚控制了土地、人员和资源,形成了封建制度。
二、封建社会的形成和发展
在封建社会中,贵族和官僚控制了土地和资源,并支配了普通
民众。
封建领主和农民之间建立了封建契约,农民必须为封建领
主工作,而封建领主则为农民提供保护。
三、封建社会的灭亡
封建社会的灭亡始于14世纪,主要原因是资本主义的兴起以
及强大的国家出现。
在这样的背景下,封建制度逐渐被废除,成
为历史的遗迹。
总的来说,七年级上历史第7课让学生了解了封建社会的起源、发展和灭亡,促进了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和理解。
2024年秋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7课 百家争鸣(课件)
材料四 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周礼·地官司徒·师氏》
材料五 据《论语》记载,孔子对学生不分贫富贵贱,比较贫寒的学生只要交得起十条干肉就可以接受教育。
“无为而治”
老子在描绘一个祥和美好、理性的国度。在老子的理想国度中,没有军队和衙役,百姓对生活现状很满足,食物、衣服、房屋都能自己拥有,无所多求,不会冒生命危险进行远途迁徙,因此相邻的国家近在咫尺,也会老死不相往来。
“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
老子和《道德经》
名片
姓名
孔子名丘,字仲尼
国籍
鲁国
出生年代
春秋后期
孔子晚年精心整理和修订古代重要典籍,修《诗》《书》《礼》《乐》,序《周易》(称《易经》十翼,或称易传),撰《春秋》。后人合称之为《六经》。
随着私学教育的出现,普通人也可以接受教育,知识传播面更加广泛,直接催生了“士”阶层的兴起,促进了学术思想和知识文化的广泛传播,刺激了思想文化的重组与更新。…… 列国在兼并形势下,竞相颁布优惠的人才政策,对不同的学说采取宽松政策,意图实现富国强兵的目标。——《战国史》
学在官府
意义: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促进了教育在民间的发展。
①创办私学,主张有教无类。
材料六 学生冉求胆小,遇事退缩,孔子有针对性地教育他,凡事要抓紧,马上去做。学生仲由敢作敢为,但不够稳重,孔子怕他冒失,就叮嘱他凡事要请教父兄后再做。
②注重道德教育和文化知识教育,总结教育规律,提出因材施教、举一反三等教学原则和方法。
孟子
《墨子》
第7课 百家争鸣(教学设计)七年级历史上册(统编版2024)
第7课百家争鸣(教学设计)一、导入观看视频:中国通史——百家争鸣孔子和老子有哪些思想主张?春秋战国还有哪些重要思想家?这一时期思想文化出现什么新气象?二、老子和《道德经》1.老子的生平任务一:阅读教材,完成有关老子的基本信息。
老子老子主要活动路线图名字:名耳,又名老聃(dān)时期:春秋后期国别:楚国人经历:周朝史官,掌管王室典籍,学识渊博著作:《老子》(《道德经》)地位:道家学派创始人2.老子的思想主张任务二:研读《老子》的言论,说说具体蕴含了老子的哪些主张?观看视频、思考问题制人片,取史信息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老子》材料: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老子》主张:1.核心思想:道,道是孕育万物的总根源,也是万事万物运行的总规律,人们要顺应事物内在规律来行事2.从正反两方面思考问题,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对面,如难和易、长和短、前和后等,对立的双方能够互相转化。
3.处世上提倡安于柔弱的地位,主张以退为进,以柔克刚4.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追求“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
三、孔子和儒家学说 1.孔子的生平任务一:阅读教材,完成有关老子的基本信息。
研名言,理蕴张孔子名字:名丘,字仲尼 时期:春秋后期 国别:鲁国人经历:从小学习礼乐。
年轻时做过小吏,后收徒办学,中年在鲁国从政,后周游列国,晚年从事教育,整理编订文化典籍。
著作:《论语》 地位:儒家学派创始人 2.孔子的思想主张任务二:研读《论语》中孔子的言论,说说具体蕴含了哪些主张?有何积极意义?材料: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其之。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论语•为政》主张:(1)核心思想:“仁”。
(2)仁者爱人,即人要有爱心和同情心,主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将“仁”作为处理人与人关系的最高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3)反对苛政,为政以德,要求统治者爱惜民力,体察民意,实行德政。
第二单元第7课百家争鸣-2024-2025学年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上课课件(深圳专版)
学派 代表人物
思想主张
主张实行“_仁__政__”;提出“民为贵,
孟子 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拥护
儒家
荀子
正义之战,强调“仁者无敌” 主张实行_礼__治__,明确尊卑等级,
以维系社会秩序
家国情怀 诸子百家思想在当今建设和谐 社会中的体现: (1)儒家的“仁政”——以德治国。 (2)法家的法治思想——依法治 国。 (3)孔子的教育思想——全民教 育、素质教育。 (4)墨家的“兼爱”“非攻”——反 对战争、平等博爱、热爱和平。
8.庄子说:“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这体现了庄子的 什么观点? ( B ) A.强调治国要顺应自然和民心 B.人生应追求精神自由 C.民贵君轻 D.强调法、术、势 【解析】根据材料“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可知,庄子认为人生应追求精神自 由,B项符合题意;A项是庄子的主张,但与材料内容不符;C项是孟子的主张;D项是韩 非的主张。
姓名 _李__耳__ 年代 春秋后期 地位 _道__家__学派的创始人 著作 《老子》(又称《道德经》),道家的经典
“_道__”是孕育万物的总根源,也是万事万物运行的总规律, 人们要顺应事物内在规律来行事;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 主张 对立的双方能够互相转化;处世上主张以退为进,以柔克 刚;政治上主张“_无__为__而__治__”
13.[跨学科·语文](2023·武汉期中)儒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既是 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也极大地影响了亚洲乃至世界文化的发展,成为人类文明 的重要组成部分。下列观点属于儒家学派的是( B ) ①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②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③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④世间的事物都有其对立面,对立的双方可以互相转化 ⑤人们与世无争,天下就能太平 A.①②③④⑤B.①②③ C.①②④⑤ D.②③④ 【解析】①、③出自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②出自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孟 子;④、⑤出自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排除。
人教版历史部编七年级上册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预习+知识梳理+习题
本课重点识记内容1、晋被瓜分成韩、赵、魏。
2、战国七雄是齐、楚、燕、韩、赵、魏、秦。
3、公元前356年,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商鞅变法。
4、商鞅变法使秦国的国力增强,提高了军队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统一六国奠定基础。
5、公元前256年蜀郡太守李冰主持修建了都江堰水利工程。
6、都江堰水利工程修建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也反映出了我国人民的智慧。
人教版历史部编七年级上册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预习提纲一、战国七雄1.三家分晋:战国初年,被三家大夫瓜分2.田氏代齐:齐国由大夫田氏取代。
3.战国七雄:、、、、、、。
(东南西北到中间)4.著名战役:桂陵之战(围魏救赵)、马陵之战(减灶计)、长平之战()。
二、商鞅变法1.背景:战国时期,和进一步推广,社会不断提高,新兴地主阶级的势力增强。
2.目的:为适应社会政治经济的变化,以求,在兼并战争中获胜。
3.时间:公元前356年,任用主持变法4.内容:1)政治:①确立,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②废除贵族的;③改革制度,加强对人民的管理;④,禁止私斗。
2)经济:①废除,允许土地自由买卖;②鼓励,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③统一。
3)军事:奖励,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
5.意义:①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
②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6.各国变法改革的历史意义:各国经过变法改革,政治、经济、军事、法治等多方面都发生了大的变革,整个社会前进的步伐加速了。
三、造福千秋的都江堰1.修建者:战国时期(公元前256年)秦国蜀郡太守,在成都附近的上修建了都江堰。
2.构成:都江堰由渠首和灌溉网两大系统工程构成。
渠首工程建于岷江之中,分为鱼嘴、宝瓶口和飞沙堰三个主体工程。
内江用于,外江用于。
3.作用:发挥出防洪、灌溉、水运等多方面的作用。
建成之后,成为沃野,被称为“”。
预习填空答案:一、晋国;韩、赵、魏;齐、楚、秦、燕、赵、魏、韩;纸上谈兵二、铁制农具;牛耕;生产力;富国强兵;秦孝公;商鞅;县制;世袭特权;户籍;严明法度;井田制;耕织;度量衡;军功三、李冰;岷江;灌溉;分洪;成都平原;“天府之国”人教版历史部编七年级上册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知识梳理一、战国七雄形成背景:春秋时期近300年的纷争,大部分小诸侯国被兼并,大诸侯国左右政局,周王室的各种制度几乎完全崩溃。
七年级历史第7课知识点
七年级历史第7课知识点本文是关于七年级历史第7课知识点的介绍和讲解,涵盖了几个主要知识点。
一、中世纪城市中世纪城市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城墙、城堡和城市。
城墙是用来保护城市的,城堡是城市内最重要的建筑,一般由贵族拥有,城市是一个人口密集的地区,拥有许多商店和市场。
城市的人口都是各种各样的人,例如商人、手工业者、阶级较低的人等等。
他们都是城市的经济支柱。
城市的另一个特点是文化环境的多样性,因为许多地方的人们都涌往城市,所以城市内不同文化的人们相遇、交流很容易。
二、十字军东征十字军东征是基督教对于穆斯林的一次宗教战争。
在1096年至1270年间,欧洲基督教军队发起的一系列东征。
这些十字军分别来自不同国家,如英格兰、法国、德意志等,他们穿过欧洲、亚洲、非洲,最终抵达位于以色列的耶路撒冷,试图收复耶路撒冷并重振基督教。
然而,十字军东征在历史上的影响不仅仅是军事方面的,它还推动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发展,促进了商业和经济贸易的繁荣。
此外,十字军东征还带来了基督教中世纪文化的涌动,为艺术、音乐、文学的发展奠定基础。
三、骑士和封建制度骑士是中世纪欧洲的一种身份和职业。
他们通常是精通武术技能的贵族,拥有自己的领土和家族,代表了荣誉、勇气、纯洁等美德。
封建制度是中世纪欧洲的一种主要社会组织形式。
封建性社会的主要结构是君主、贵族、骑士、农民等层级。
贵族和骑士拥有土地和权力,而农民则是他们的佃户或仆人。
在封建制度中,所有的工作都由农民完成,而贵族和骑士则担任重要的政治和军事角色。
总之,七年级历史第7课的主要知识点包括中世纪城市、十字军东征以及骑士和封建制度。
这些知识点不仅有助于理解欧洲历史的发展,也有助于我们了解人类文明的发展。
七年级-统编版(2024新版)-历史-上册-[课件]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7课-百家争鸣
(三)百家争鸣的影响
为什么说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文化的繁荣?
春秋战国时期,各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聚众讲学,研讨学术,著书立说,探讨自然、 社会和人性,提出各种治国方略和政治思想,直接促成了思想的空前繁荣。再者,百 家争鸣中形成的大胆思考、自由讨论的学术风气,也有力地促进了文学艺术、自然科 学的发展。总之,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文化的繁荣,成为我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 展的高峰,为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产生了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礼记·檀弓下》
材料体现了孔子的哪些政治主张?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
格。”
——《论语·为政》 你认为孔子提倡“为政以德”“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什么积 极意义? “为政以德”“道之以德,齐之以礼”即反对苛政,要求统治者爱护百姓, 同时用道德来引导人民,用礼乐来规范人民,这体现了民本思想,有利于减轻 压迫,改善民生;其道德教化思想,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化,弘扬正气。 这些对于我们今天提倡以德治国也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孟子 (约公元前372—前289)
上述材料,体现了孟子的什么思想?
强调做人应不卑不亢,具有坚定的立场、坚强 的意志和不屈不挠的精神。
有一个小孩因为家境贫寒偷了邻居家的一只老母鸡,被邻居抓住 送到衙门。如果你是一名官员,运用“百家争鸣”中儒家、墨家、道 家、法家的思想,谈谈你如何处理这位家境贫寒的小偷。
(三)孔子的教育思想
1.孔子兴办私学,打破了贵族垄 断教育的局面,主张有教无类,招收不 同出身的学生,促进了教育在民间的发 展。
2.孔子在教学中注重道德教育和 文化知识教育,总结教育规律,提出因 材施教、举一反三等教学原则和方法, 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统编2024版)历史七年级上册 第7课 百家争鸣 课件(新教材)
众。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这段话主
要蕴含了 ( D )
A. 赏罚分明的理念
B. 无为而治的观念
C. 为政以德的思想
D. 变革进取的精神
4. (2023 · 山东淄博 · 中考真题)热爱和平,避免战争,是人类追求的永 恒主题。下列各学派的思想中蕴含和平理念的是 ( C )
——第八十章
思想主张
核 “道”是世界万物的 心 本原和总规律,应顺
应自然。
辩 证
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 对立双方可以相互转化;
以柔克刚
政 治
无为而治;小国寡民
目标导学二:孔子和儒家学说
自主学习
孔子个人简介
搜索
教师指导 问题探究
素养 知识拓展
姓名:孔子,名丘,字仲尼 时期:春秋后期 籍贯:鲁国 著作:弟子整理的《论语》 地位: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历史
百家争鸣
夏商周时期 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
学
了解老子及其思想主张,知道孔子的思想主张及
习
其教育成就。 (史料实证)
知道各学派代表人物及其思想主张,培养社会
目
责任感。 (史料实证、家国情怀)
标
理解百家争鸣的背景及其历史影响,认识社会变 革与思想发展的关系。 (历史解释、唯物史观)
先导阅读,整体感知
创办私学,主张有
提出一系列教学原则
教无类;孔子在教育上有哪些主张及成防法。
目标导学二:孔子和儒家学说
自主学习 教师指导 问题探究
学在官府
学术和教育为官方所把持, 国家有文字记录的法规、 典籍文献以及祭祀典礼的 礼器全部掌握在官府。
核心素养
七年级历史第七课知识点归纳总结
七年级历史第七课知识点归纳总结在七年级的历史课程中,第七课是一节关于中国古代的课程。
本课程主要讲解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其中包括了以下几个重要的知识点。
古代社会的形成和发展中国古代社会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
在远古时代,原始人类通过打猎、采集和渔猎的方式生活着。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变迁,古代中国人逐渐形成了农业社会。
他们开始种植庄稼、养殖动物,并建立起了一个农耕社会。
农业的发展促进了人口的增长和集体劳动的形成,社会形成了更加稳定和有序的状态。
古代中国的朝代在古代中国的历史长河中,存在着一系列的朝代。
这些朝代是按照先后顺序来划分中国历史的时期。
其中一些重要的朝代包括夏朝、商朝、西周、春秋战国、秦朝、汉朝等。
每个朝代都有其特殊的政治、经济、文化特征,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影响。
古代中国的封建制度在古代中国,存在着一种重要的社会制度,即封建制度。
封建制度是指君主对地方上的领主进行封赏,使他们获得土地和农民,同时也要求领主为君主提供军队和其他贡献。
这种制度使得社会形成了等级制度,君主和地方领主之间形成了一种互为依附的关系。
封建制度在中国古代社会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影响了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
古代中国的科技发展古代中国在科技发展方面也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就。
中国古代人民在农业、纺织、医药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和实践。
例如,他们发明了农具、编织机械和医疗器具,为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做出了重要贡献。
此外,中国古代还有一些伟大的科学家和发明家,如张衡、郭守敬等,他们的贡献在科技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总结通过这门历史课程,我们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形成和发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古代中国社会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是漫长而复杂的,但它也是我们了解和认识中国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了解古代中国的历史,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今天的中国,并且对于我们的发展和成长有着积极的影响。
通过本课程,我们还学习到了古代中国的朝代、封建制度以及科技发展等重要知识点。
初一历史第七课笔记
初一历史第七课笔记初一历史第七课主要讲述了中国古代的封建社会和农业经济。
本课笔记将从多个角度来回答你的问题。
首先,本课介绍了中国古代的封建社会。
封建社会是指以封建制度为基础的社会形态,中国古代的封建社会主要包括了皇帝、贵族、士人和农民等阶层。
皇帝是封建社会的最高统治者,贵族是皇帝的亲信和助手,士人则是负责管理国家事务和传承文化的人才,而农民则是封建社会的基本劳动力。
其次,本课还介绍了中国古代的农业经济。
农业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主要经济活动,农民种植粮食和经营农田是维持社会稳定和发展的基础。
农业经济的发展不仅关系到国家的经济繁荣,也影响到人民的生活水平。
古代的农业技术相对简单,主要依靠人力和简单的农具进行耕作。
另外,本课还提到了封建社会中的礼仪制度。
礼仪制度是封建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规范了人们的行为举止和社会交往。
在古代的封建社会中,人们必须遵守各种礼仪规定,包括尊敬长辈、恭敬上级、尊重祖先等。
礼仪制度的存在有助于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
此外,本课还介绍了封建社会中的文化传承和教育。
在古代的封建社会中,士人承担着传承文化和教育后代的重要角色。
他们通过学习经典文化和修养自己的品德来提升自己的社会地位。
同时,士人也担任着政府的职位,负责管理国家事务。
总结起来,初一历史第七课主要介绍了中国古代的封建社会和农业经济。
封建社会是以封建制度为基础的社会形态,包括了皇帝、贵族、士人和农民等阶层。
农业经济是古代中国的主要经济活动,农民种植粮食和经营农田是维持社会稳定和发展的基础。
同时,封建社会还有严格的礼仪制度和重视文化传承和教育的特点。
这些内容都是初一历史第七课的重点内容。
希望以上回答能够满足你的需求,如果还有其他问题,请随时提出。
七年级历史上册优质教学课件(统编版2024)第7课《百家争鸣》(课件)
7. 2023年,原创音乐剧《稷下学宫——誉满天下》在淄博大剧院首演。
该剧再现了几千年前崇尚不同学派,有各自主张的学子汇聚齐国,来
到稷下学宫学习受教的场景。这一场景体现的是( C )
A.诸侯争霸
B.列国变法
C.百家争鸣
D.秦并天下
8.孟子认为:“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 之有也。”意思是说,年满七十岁的人能穿上丝绸、吃上鱼肉,老 百姓不缺衣少食,做到了这些而不称王于天下的是决不会有的。
战国时期,齐国为招揽人才,在都城临淄稷门附近设置讲学的专门场所,被 称为“稷下学宫”。聚集在这里的学者,来自道家、儒家、法家等学派,兴 盛时有成百上千人。他们在此讲学、辩论、著书,阐明自己的政治主张,形 成争鸣的局面。稷下学宫对促进战国时期的学术繁荣起了重要作用。
学派 人物 时代 著作
主要思想
孔子 春秋 《论语》 仁、以德治国、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的良好习惯。在春秋战国的诸子百家中,提倡节俭、批判贵族奢
侈浪费的是( B )
A.孟子
B.墨子
C.庄子
D.韩非子
4. 思想文化是一定社会现实的反映。那“百家争鸣”反映的社会现实是
( D)
A.孔子有教无类,学习者增多
B.夏桀暴政,民怨四起
C.西周灭商,实行分封制
D.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急剧变化
5.习近平总书记在《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中
孔子晚年时十分喜欢研读《易》。当时书籍主要写在简牍上,再 用绳子将这些简牍按顺序编连起来。为了深入学习这部书,孔子 把《易》翻阅了许多遍,甚至编连简牍的绳子都被磨断了好几次, 不断换上新的再读。孔子还谦逊地说:“如果给我增加几年寿命, 到50岁时去学习《易》,便可以不犯大的过错了。”这就是成语 “韦编三绝”的来历。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课件 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战国形势图
长平之战
公元前262年,秦军进攻赵国长平,双方数十万大军对峙3年。后来 赵王改派赵括为将。赵括只会纸上谈兵,骄傲轻敌,导致赵军大败。 结果赵括被射死,赵军投降。为了彻底削弱赵国,除了240个年幼士 兵被放回赵国报信,其余40多万士卒全被活埋。
问题3:结合课本,谈谈战国时期的战争有什么特点? 规模大,参战兵力多,持续时间长,伤亡大
课后活动
1.查一查下列成语的典故,哪些是出自春秋时期,哪些是出自战国时 期?
退避三舍 纸上谈兵 老马识途 百发百中 唇亡齿寒 卧薪尝胆 朝秦暮楚 三令五申 一鼓作气 完璧归赵
春秋:退避三舍、老马识途、唇亡齿寒、卧薪尝胆、三令五申、一鼓作气 战国:纸上谈兵、百发百中、朝秦暮楚、完璧归赵
7
课后活动
2.支持商鞅变法的秦孝公死后,商鞅被害,然而新法并没有被废止, 你认为这说明了什么?
⑤秦国各地的长度、重量、容器不一样,不利于各地经济的交流,也影响了国家的税收。
针对秦国种种落后的现象,商鞅是如何废旧立新,变法图强?
商鞅变法的内容
1.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政治 2.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
3.改革户籍制度,加强对人民的管理 4.严明法度,禁止私斗
经济
1.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2.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
在汶川大地震中,都江堰几大主要水利工程组成部分 挺了过来,只有鱼嘴出现了裂缝,这被许多考古专家视为 奇迹。
李冰治水,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7
本课小结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大动荡 七雄并立
争霸战争
兼并战争(战争之变)
大变革
变法图强(秦国商鞅变法)(制度之变) 铁兴器修牛水耕利的(推都广江堰)(生产之变)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7课
选择题:
第7课主要讲述了哪个朝代的历史?
A. 秦朝
B. 汉朝(正确答案)
C. 唐朝
D. 明朝
汉朝的开国皇帝是谁?
A. 刘邦(正确答案)
B. 项羽
C. 刘备
D. 孙权
汉朝时期,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采取了什么制度?
A. 分封制
B. 郡县制(正确答案)
C. 世袭制
D. 禅让制
汉朝的哪位皇帝实行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
A. 汉高祖
B. 汉武帝(正确答案)
C. 汉光武帝
D. 汉明帝
汉朝与哪个国家进行了长期的战争,最终取得了胜利?
A. 匈奴(正确答案)
B. 日本
C. 朝鲜
D. 越南
汉朝时期,丝绸之路的开辟对中外交流产生了深远影响。
丝绸之路的起点是?
A. 长安(正确答案)
B. 洛阳
C. 南京
D. 北京
汉朝时期,哪位历史人物出使西域,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做出了重要贡献?
A. 张骞(正确答案)
B. 班超
C. 卫青
D. 霍去病
汉朝的文化繁荣,出现了许多伟大的历史学家和文学作品。
以下哪部作品是汉朝时期的?
A. 《史记》(正确答案)
B. 《资治通鉴》
C. 《三国演义》
D. 《红楼梦》
汉朝时期,科技也有了显著的发展。
以下哪项科技成就是汉朝时期的?
A. 造纸术的改进(正确答案)
B. 火药的发明
C. 指南针的发明
D. 活字印刷术的发明。
中国历史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7课
政 治 大 变 革
各国变 法运动
目的:确立封建统治、发展封建经济 结果:封建制度逐步确立,地主阶级和 农民阶级的矛盾成为社会主要矛盾, 我国封建社会形成
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买卖。
典型 商鞅 变法 内 容 奖励耕战,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特权
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影响:秦国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国家, 为秦统一六国奠定基础
第 7 课 大变革的时代
生产 工具 和 生产 技术 大 变革
铁农具:春秋出现, 战国推广。
牛耕:至春秋末年已使用, 战国时进一步推广。 (农业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 兴修水利:秦国蜀郡太守 李冰在岷江中游修都江堰
土地利用率 和 农作物产量 显著提高
土地原属国家所有→奴隶主把新开垦的土地作为私有 财产并出租→成为封建地主(租种土地的人成为农民)
2024年秋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7课 百家争鸣(课件)
3.故宫里有一块牌匾上写着“中正仁和”,
其中“仁” 的思想来自于( B )
A.道家
B.儒家
C.法家
D.墨家
4.以下几种主张,属于老子的思想是( C ) A.历史是向前发展的,后代总是胜过前代 B.主张“春秋无义战” C.各种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能相 互转化 D.提出“仁”的学说
他在教学中,注重道德教育和文化知 识教育,总结教育规律,提出因材施教、 举一反三等教学原则和方法,对后世产生 了深远影响。
文化成就:
孔子在晚年精心整理和修订古代重要 典籍,对传承我国古代文说与《论语》 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
他的思想由其弟子及再传弟子 整理成《论语》一书。
墨家
创始人:墨子 主张:“兼爱”“非攻” 提倡节俭
墨子的思想集中保留在《墨子》一书中。
道家
代表人物:庄子 强调要顺应自然和民
心,认为人生应追求精神 自由,保持人格独立。
著有《庄子》一书。
法家
代表人物:战国末期韩非
强调以法治国,树立君 主的权威,建立中央集权专 制统治。
他的学说保留在《韩非子》一书中。
兵家 孙武 春秋 《孙子兵法》;军事理论
课后练习
1.春秋战国时期,各学派纷纷著书立说,形
成了“百家争鸣”的学术繁荣局面。其中
墨家学派创始人墨子的主张是( B )
A.无为而治
B.兼爱、非攻
C.春秋无义战
D.仁政
2.下列哪一观点体现老子的思想主张( B ) A.“道之以德,齐之以礼” B.“无为而治” C.“民贵君轻” D.“法治”
政治思想: 主张恢复西周的礼乐文明,按西周的
制度和文化来重建社会政治秩序。 反对苛政,提出“为政以德”,要求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是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七课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战国时期我国社会各方面的变化,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图表和文字,展示了战国时期我国社会的繁荣与变革。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战国时期我国社会的历史特点,认识战国时期的重要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从而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的了解还不够深入。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对战国时期的战争、变法等方面感兴趣,但同时也可能对一些历史概念和事件的理解存在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兴趣点,善于引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战国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化,认识战国时期的重要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民族文化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战国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化。
2.难点:战国时期的重要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理解。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图表、音频、视频等媒体资源,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3.合作学习法: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课件:准备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教材和课件。
2.媒体资源:准备与战国时期相关的图片、图表、音频、视频等媒体资源。
3.学习任务单:为学生准备学习任务单,包括问题探究和练习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战国时期的地图,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课所学的内容,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7课 商鞅变法与都江堰的修建课件
商鞅变法影响最为深远
12/13/2021
商鞅简介
商鞅(约公元前390—前 338年),卫国人,战国时期 政治家、思想家,著名法家代 表人物。姬姓,卫氏,全名为 卫鞅。因卫鞅本为卫国公族之 后,故又称公孙鞅。应秦孝公 求贤令入秦,说服秦孝公变法 图强。秦王封他于商,因此后 人称之商鞅。
A 承认土地私有 C 建立县制
B 、 奖励耕战 D 、任人唯贤
3、2012年5月,发生在南方的洪涝灾害牵动了全国人民 的心,也引起人们对水利工程的关注,战国时期主持 修建闻名世界的水利工程的人是( )
A 李冰 B 李春 C 李时珍 D 郑国
12/13/2021
【当堂训练】
C 1、商鞅变法的内容中,对后世行政制度影响最为深远的(
意义:
结束了春秋以来诸侯混乱的局面,开创了统一的新局 面。
12/13/2021
一、商鞅变法
【预习检测】
1、战国时期,各国为了富国强兵,都进行政治和社会改
革,魏国 李悝
的改革,楚国 吴起 的改
革都很重要,战国中期,商鞅在秦国主持的改革被
称为 商鞅变法 影响最为深远。
2、商鞅变法的内容有:
①政治方面:削弱贵族特权,加强中央集权
)
A 承认土地私有 B 奖励耕战 C 建立县制 D 任人唯贤
2、商鞅变法的措施中,最能触犯奴隶主贵族特权的(B )
A 承认土地私有 B 奖励耕战 C 建立县制 D 任人唯贤、 3、2012年5月,发生在南方的洪涝灾害牵动了全国人民的心,也引
起人们对水利工程的关注,战国时期主持修建闻名世界的水利工
程的人是( A )
12/13/2021
初一历史第七课笔记
初一历史第七课笔记
初一历史第七课笔记:古代文明的发展
一、古代文明的起源
1. 文明的定义:指人类社会在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等方面高度发展的状态。
2. 文明的起源:古代文明起源于河流流域,如黄河、尼罗河、底格里斯河和恒河流域。
二、古代文明的代表
1. 埃及文明:发源于尼罗河流域,以法老为国王,建造了金字塔和众多宏伟的建筑物,发展了农业、手工业和商业。
2. 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发源于底格里斯和幼发拉底河流域,发明了最早的文字——楔形文字,建立了世界上最早的城市国家。
3. 印度河流域文明:发源于恒河流域,发展了农业、手工业和贸易,创造了印度的宗教——印度教。
三、古代文明的特点
1. 农业的发展:古代文明的发展离不开农业的进步,农业生产的发展使人们有了更多的粮食和财富。
2. 城市的兴起:古代文明的发展促进了城市的兴起,城市成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
3. 文字的出现:古代文明的发展使人们创造了文字,文字的出现方便了人们的交流和记录。
4. 社会阶级的出现:随着文明的发展,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化,出现了统治阶级和劳动阶级的分化。
四、古代文明的影响
1. 对后世的影响:古代文明的发展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建筑、法律、宗教、艺术等方面。
2. 对中国的影响:古代文明的发展对中国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农业、手
工业和商业方面,推动了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
五、思考题
1. 为什么古代文明起源于河流流域?
2. 古代文明的发展对后世有哪些影响?
3. 古代文明的特点有哪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诸侯国形势发生了什么变化?
战国七雄
你能用简短 的语句记忆“七 雄”的方位吗?
齐楚秦燕赵 魏韩,东南 西北到中间
战国七雄
主要的战役发生在哪 些国家之间?你能说说这 些战役的相关故事吗?
桂陵之战:齐魏(围 魏救赵);马陵之战: 齐魏(减灶诱敌); 长平之战:秦赵(纸 上谈兵)
河北易县燕下都出土的战国铁矛
战国时期铁兜鍪[móu]
(湖北铜绿山出土)
燕国钢剑
随着冶炼技术的提高,春秋晚期到战国时代,铁兵器开始应 用。步兵和骑兵逐渐取代车兵,成为主要兵种。
战国时期的兵器
战国战车(复原模型)
战国武士复原图
战国时期长城遗址
燕国长城遗址
(今辽宁境内)
秦国长城遗址 赵国长城遗址
各国组织起庞大的军队在都城和边境修筑起坚固的防卫工事
(河南洛阳)
战国时期的兵器
战国时期铜戈 (河南省新郑县出土)
长杆三戈铜戟长达三米)
靴形铜钺[yuè] 青铜箭镞[zú] (广西壮族自治区平乐县银山岭出土)
龙凤云纹皮盾
战国时期各国之间战争不断,随着经济的发展,青铜兵器得到改进。
战国时期的兵器
用锻造法生产的战国环柄铁刀
壮丽的都江堰水利工程
都江堰坐落于四川省都江堰市城西,位于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 工程始建于公元前256年,是全世界迄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 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灌溉范围已达30余县,现灌溉面积 已达1000多万亩,是目前四川最大的自流灌溉区。
造福千秋的都江堰
三大主体工程
分水堤
俗称金刚堤
李冰石像
水位观测水尺是水文观测的主要标志。战国 时期秦国在都江堰设立的3座石人,可视为中国最 早的水尺。左图为东汉时期所刻李冰石人水尺。
造福千秋的都江堰
512地动山摇
都江堰水利工程屹立不倒!
造福千秋的都江堰
现代的都江堰灌区
都江堰浇灌的农田
都江堰选址合理、设计科学、无坝引水、自流灌溉、工省效宏,是 我国古代规模最大、效益最好、历时最久的水利工程,至今仍发挥着重 要作用,使成都平原成为“水旱从人,不知饥馑 [jǐn]”的天府之国。
B
请批评指正!
讨论
1.防洪、灌溉、运输并举,至今发 挥着重要作用。
都江堰 修建的 意义
2.工程重在疏导,维护了生态平衡, 保护了环境,是一座生态型综合性水 利枢纽。 3.代表了我国当时水利工程的先进水 平,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2000年,都江堰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名录。)
小结
战 国 时 期 的 社 会 变 化
(商鞅)举法明教,秦人大治。
(商鞅)功如丘山,名传后世。
——《韩非子》
——西汉·桑弘羊
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一次重要的政治和社会改革。通过这次变法, 旧制度废除了,新制度建立了,秦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秦军的战斗 力大大提高,秦国的社会经济得到发展。商鞅变法使秦国的国力和战 斗力大大增强,秦国逐渐拥有了统一中国的雄心和力量。
战国 七雄
七雄的名称及地理位置:齐楚秦燕赵魏韩,东南西北到中间 战争特点:规模大、兵力多、区域广、时间长 主要战役: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长平之战 变法背景:铁农具和牛耕推广,社会生产力提高,新兴地主 阶级势力增强 目的: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 政治:建立县制、废除世袭 措施内容 经济:土地私有、奖励耕织 军事:奖励军功,以功授赏 作用影响:国力增强,战斗力提高,奠定统一全国的基础。 修建:公元前256年,李冰,成都附近的岷江 特点:利用地势与河道 作用:防洪、灌溉、水运 影响:使成都平原成为沃野,“天府之国”
请根据材料说说商鞅是怎样推行变法的?他成功的因素 有哪些? 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已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 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 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 令。 ——《史记•商君列传》 (旧贵族)杜挚曰:“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 法古无过,循礼无邪。”商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 循礼者不足多。” ——《史记•商君列传》 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避亲 近。法及太子,黥(qíng)劓(yì)其傅。 ——《战国策•秦策一》
“尧舜禹,夏商周,春秋战国乱悠悠” “七雄戈戟乱如麻,四海无人得坐家” “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域以战,杀人盈域” 战乱频繁 战争规模大、参战兵力多、交战区域广、持 续时间长
人们厌恶战争,渴望和平,渴望有一个强大 国家结束战乱、一统天下。
战国时期齐国车马坑遗址
(山东淄博齐国故城)
战国时期魏国车马坑遗址
商鞅成功推行改革的原因:
(1)取信于民,令行禁止; (2)不因循守旧,敢于创新; (3)严厉执法、公平无私;同时注意原则性与 灵活性相结合; (4)顺应时代潮流、适应国家发展的需要; (5)得到了秦孝公的大力支持; (6)商鞅敢于与旧贵族势力抗争、勇于改革、 行事果断。
造福千秋的都江堰
造福千秋的都江堰
商鞅变法触犯秦国保守派贵族的利益,遭 到他们的强烈反对。太子驷的老师公子虔和公 孙贾故意唆使太子犯法。 商鞅采取果断措施,公子虔被割鼻,公孙 贾的脸被刺字,从此保守派贵族不敢公开破坏 变法了,新法顺利推行,取得很大成效。
商鞅徙木立信(想象画)
公元前356年,商鞅拟定变法法令后, 在秦国都城的南门放了一根三丈长的木头, 宣布谁搬到北门就得“十金”奖赏。老百姓 觉得奇怪,不敢去动。商鞅提高到“五十金 ”,重赏之下必有勇夫,有人搬动,果得奖 励。这事让秦国人相信商鞅是讲信用的。商 鞅见时机成熟,便正式公布了变法法令。
商鞅变法
商鞅变法的背景
铁双镰范(战国时期) 河北省兴隆县古洞沟出土。 此范系单范,背后有弓形把手, 一次可铸两镰。
青铜牛尊 牛的鼻子套一圆环,说明牛 已被用来耕作。
商鞅变法的背景
牛耕
铁制工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不断提高 社会生产力水平。
铁制农具
商鞅变法的背景
昔我穆公……东平晋乱……西霸戎狄,广地千里,天子 致伯,诸侯毕贺,为后世开业,甚光美……三晋攻夺我先君 河西地,诸侯卑秦,丑莫大焉……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 尊官,与之分土。 ——(《史记•秦本纪》) (魏、楚等东方六国)皆以夷狄遇秦,摈斥之,不得与 中国之会盟。于是孝公发愤,布德修政,欲以强秦。 ——《资治通鉴•周纪•周纪二》
造福千秋的都江堰
飞沙堰
“飞沙堰”是都江堰的泄洪排沙设施。夏季发水大时,内 江的水可以漫过飞沙堰流入外江,保证内江灌溉渠免受水灾。
造福千秋的都江堰
“深淘滩,低作堰”是都江堰的治水名言。淘滩是指飞 沙堰一段、内江一段河道要深淘,深淘的标准是古人在河底 深处预埋的“卧铁”。岁修(每年冬春维护)淘滩要淘到卧 铁为止,才算恰到好处,能够保证灌区用水。低作堰就是说 飞沙堰的堰顶不可修得太高,以免影响泄洪。
飞沙堰
进水口
俗称宝瓶口
造福千秋的都江堰
分水鱼嘴
“鱼嘴”伸入岷江中,使岷江水从两边分流,右边的外江 (岷江主流)用于分洪,左边的内江用于灌溉。
造福千秋的都江堰
宝瓶口
在“鱼嘴”的下游,人们凿开玉垒山,打开内江通路,即是人们所称的 “宝瓶口”。宽20米、长80米。内江之水通过宝瓶口引入支流、渠道,用来 灌溉广阔的川西平原。
纵者,合众弱以攻一强也; 横者,事一强以攻众弱也。
——《韩非子》
战国中后期,秦国日渐崛起,对其他六国构成严重威胁。 六国曾为对抗强秦进行过合作,包括几国联合出兵攻秦,历史 上称这种策略为“合纵”。而秦国为了进一步向东发展,必须 破坏六国的联合,尤其是齐楚两个大国的联盟。为此,采用各 个击破的做法,分别收买拉拢东方国家服从于自己,这种策略 历史上称为“连横”。战国纷争经常表现为合纵和连横之争。
C
B
A.经济的发展 C.运输的需求
B.战争的需要 D.社会的安定
3.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的大变革的时代,各诸侯国纷纷变法。其变法 的直接目的是 A.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B.实现富国强兵 C.缓和社会矛盾 D.增强东周王室实力
B
4.在历史课上,同学们畅所欲言,内容涉及:立木为信、国家承认土地 私有和奖励耕战等。据此判断同学们所谈论的是 A.商鞅变法 B.北魏孝文帝改革 C.贞观之治 D.开元盛世
公元前316 年,秦灭巴蜀, 设置巴郡和蜀 郡,设郡守, 其中成都为蜀 郡治所。
造福千秋的都江堰
岷江发源于四川松 潘县岷山南麓,自北向 南流经汶川、都江堰市、 成都平原等,于宜宾市 注入长江,干流全长 711公里,总落差3560 米,河口流量2830立方 米/秒,水能蕴藏量820 万千瓦。
造福千秋的都江堰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广西北流市山围镇初级中学
庞鸿武
解题
战国: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源 自西汉刘向编注的《战国策》,因各个 诸侯国战争频繁、争夺激烈而得名。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战国七雄
战国七雄
国
齐 楚 燕 韩 赵 魏 秦
名
都
城
临淄[Zī](今山东淄博) 郢[Yǐng](今湖北荆州市江陵区西北) 蓟[Jì](今北京西南) 郑(今河南新郑) 邯郸[Hándān](今河北邯郸) 大梁(今河南开封) 咸阳(今陕西咸阳东北)
A
5.公元前356年,商鞅变法使秦国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国家。请指出商鞅 变法的哪项内容对后世行政制度影响最为深远? A.国家承认土地私有 B.建立县制 C.奖励耕战,废除旧贵族的特权 D.变“任人唯亲”的世卿制为“任人唯贤”的官僚制
B
6.下列历史人物中,主导修筑这个“了不起的工程”的是 A.禹 B.李冰 C.商鞅 D.李春
商鞅 变法
都 江 堰
随堂小测
1.战国七雄中,管辖地区主要在我国今山东省一带的国家是 A.燕国 B.秦国 C.齐国 D.魏国 2.右图为春秋战车复原图。战车自商代晚期崛起, 春秋趋于鼎盛,当时大的诸侯国往往号称拥有万乘 战车。随着作战地域的扩大,战车受地形的限制, 到战国时开始衰落,并逐渐被灵活的步兵、骑兵所 取代。战车的兴衰直接反映了当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