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上册知识点复习(第7课)
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课件含视频) -七年级历史上册同步精品课件(部编版)
课堂检测
3.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变法。在一系列变法措施中,与
“平斗桶权衡丈尺”相关的是( B ) A.确立县制 B.统一度量衡
C.奖励军功 D.废除井田制
4.如图所示的古文字是( A )
古文字
现代文字
采
刃
焚
休
日
A.甲骨文 B.隶书 C.金文 D.小篆
课堂检测
5.《史记•商君列传》记载:商君治秦,“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
课堂检测
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为私斗者,各以轻重被刑大小。僇力 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而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 十一县。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平斗桶权衡丈尺。
——摘编自《史记•商君列传》
(1)根据材料一,概括商鞅变法的措施。 政治上,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改革 户籍制度,加强对人民的管理。严明法度,禁止私斗。经济上,废除井田 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 统一度量衡。军事上,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
——《史记·商君列传》
二、商鞅变法
内容
影响
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政治 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 改革户籍制度
严明法度,禁止私斗
利于新兴地主掌权 加强了对人民的管理
利于法律推行、社会稳定
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经济 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 可免除徭役 统一度量衡
桂陵之战
围魏救赵 马陵之战
减灶诱敌 桂陵之战
围魏救赵
特点:规模大、兵力多、区域广、时间长,伤亡重
一、战国七雄
七年级中国历史上册 各课知识重点(中华书局版)
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第1课神州大地上的原始人类1、人类是由类人猿进化而来的,会不会制造工具是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
代第2 课文明入口的氏族村落原河半2、河姆渡人栽培水稻,半坡人种粟,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和粟的国家。
第3课中华文明之祖1、农耕和医药的始祖是炎帝,号称“神农氏”。
嫘祖发明养蚕抽丝的方法。
2、黄河流域的炎帝、黄帝部落结成联盟,形成了日后的华夏族,黄帝部在涿鹿大败蚩尤,炎帝、黄帝被尊奉为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
3、原始社会通过推选产生部落联盟首领的办法,称之为禅让。
第二单元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夏商周第4课夏、商、周的更替1、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
2、汤灭夏,建立商朝,盘庚迁殷后,商朝统治稳定。
3、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经牧野之战,建立西周,定都镐京。
4、西周为加强对各地的统治,实行分封制,受封诸候必须服从周天子命令,定期朝觐、纳贡,治理封国,战时出兵作战。
通过分封制,形成了严格的等级制度。
5、公元前771年,犬戎攻破镐京,西周灭亡。
公元前770年,东周建立。
第5课甲骨文和青铜工艺12、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就是从商朝开始的,我们今天的汉字就是从甲骨文发展而来的。
3、商周青铜铸造的特点:规模大,品种多,工艺精,分布广。
殷墟出土的商朝青铜器司母戊鼎,是目前世界上最大已发现最大的青铜器。
商朝最著名的青铜器是司母戊鼎、四羊方尊。
4、与商周同期,我国西南的成都平原,也盛行独特的青铜文化,命名为三星堆文化。
出土的有青铜面具、青铜立人像、青铜神树。
第6课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1、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东周开始。
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
2、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等五个霸主,史称春秋五霸。
3、春秋五霸中最先称霸的是齐桓公,他任用为管仲相,提出尊王攘夷口号,并在葵丘举行的诸侯盟会中,确立了在中原的霸主地位。
4.、决定晋文公成为中原霸主的战役是城濮之战。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共29张PPT)
法家思想
商鞅(约公元前390~前338年)
1、背景
各国变法的原因:
各国争霸的现实压力(直接原因)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根 本 封建经济发展的需要 原 因
春秋战国时期各诸 侯国为什么相继展开 变法运动?
2、目的 确立新的政治经济秩序,以求
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
3、时间、人物 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变 法
李冰
三、造福千秋的都江堰
1、修建 2、构成 3、作用 4、影响 公元前256年,秦国蜀郡郡守李冰主持, 在成都附近的岷江上修建了都江堰。
由渠首和灌溉网两大系统工程构成 防洪、灌溉、水运等。 建成之后,成都平原被称为“天府 之国”;2200多年来发挥巨大作 用,在世界水利史上绝无仅有。
用都江堰鸟瞰图介绍三个主体工程
解读商鞅变法的内容。意义:井田制是中国古 代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度“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 之滨莫非王臣”就是形容井田制,商朝出现,西周 成熟。到春秋战国时期,由于铁犁牛耕的出现,生 产力的提高井田制逐渐瓦解。实质是一种以国有为 名的贵族土地所有制。废井田是从法律上废除了井 田制度,确立了土地私有制。开阡陌是允许人们开 垦无主荒地,土地可以自由买卖,赋税则按照各人 所占土地的多少来平均负担。这是商鞅变法中重要 的内容,从法律上确立了封建土地所有制.
商鞅变法的内容
承认土地私有
5商鞅变法内容的作用以及性质
1)、改革土地制度;——使封建土地所有制得以建立。 2)、奖励耕战;——有利于提高人民的劳动积极性, 促进经济的发展。
3)、奖励军功;——有利于提高军队的战斗力。 4)、建立县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性质:商鞅变法是一场比较彻底的地主阶级改革
初一历史第7课笔记
初一历史第7课笔记
初一历史第7课主要讲述了中国古代的两大思想流派——儒家和道家。
这两大思想流派在中国古代的思想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对中国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我们来讨论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是孔子,他强调了仁爱、孝道、礼仪等道德伦理观念,提倡以仁爱之心治理国家,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和社会秩序。
儒家思想对中国古代的政治和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次,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是老子,他提出了“道”这一重要概念,认为宇宙万物都是由“道”所构成,主张顺应自然、无为而治,追求心灵的宁静和自由。
道家思想对中国古代的哲学和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影响了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
在学习初一历史第7课时,我们应该深入理解儒家和道家思想的内涵,了解它们的历史地位和影响,从而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的思想文化。
同时,我们还可以通过阅读相关的历史文献和资料,以及参加讨论和辩论,来加深对这些思想流派的理解和认识。
总的来说,初一历史第7课的内容涉及了中国古代的两大思想流派——儒家和道家,这些思想对中国古代的政治、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我们应该认真学习和理解这些思想,从多个角度去思考和探讨它们的意义和价值。
希望我的回答能够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初一历史第7课的内容。
七年级历史第七课知识点归纳总结
七年级历史第七课知识点归纳总结在七年级的历史课程中,第七课是一节关于中国古代的课程。
本课程主要讲解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其中包括了以下几个重要的知识点。
古代社会的形成和发展中国古代社会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
在远古时代,原始人类通过打猎、采集和渔猎的方式生活着。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变迁,古代中国人逐渐形成了农业社会。
他们开始种植庄稼、养殖动物,并建立起了一个农耕社会。
农业的发展促进了人口的增长和集体劳动的形成,社会形成了更加稳定和有序的状态。
古代中国的朝代在古代中国的历史长河中,存在着一系列的朝代。
这些朝代是按照先后顺序来划分中国历史的时期。
其中一些重要的朝代包括夏朝、商朝、西周、春秋战国、秦朝、汉朝等。
每个朝代都有其特殊的政治、经济、文化特征,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影响。
古代中国的封建制度在古代中国,存在着一种重要的社会制度,即封建制度。
封建制度是指君主对地方上的领主进行封赏,使他们获得土地和农民,同时也要求领主为君主提供军队和其他贡献。
这种制度使得社会形成了等级制度,君主和地方领主之间形成了一种互为依附的关系。
封建制度在中国古代社会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影响了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
古代中国的科技发展古代中国在科技发展方面也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就。
中国古代人民在农业、纺织、医药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和实践。
例如,他们发明了农具、编织机械和医疗器具,为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做出了重要贡献。
此外,中国古代还有一些伟大的科学家和发明家,如张衡、郭守敬等,他们的贡献在科技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总结通过这门历史课程,我们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形成和发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古代中国社会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是漫长而复杂的,但它也是我们了解和认识中国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了解古代中国的历史,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今天的中国,并且对于我们的发展和成长有着积极的影响。
通过本课程,我们还学习到了古代中国的朝代、封建制度以及科技发展等重要知识点。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7课知识点
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1、东周的后期被称为战国时期,一般指从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
2、战国七雄:齐、楚、秦、燕、赵、魏、韩。
3、长平之战是秦国和赵国之间的战略决战。
4、桂陵之战是齐国攻击魏国以援救赵国的战役,即成语“围魏救赵”的典故。
5、马陵之战是继桂陵之战后,齐国再次攻击魏国的战役,是历史上设伏歼敌的著名战役。
6、战国时期,铁制工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
7、问题思考P——34当时的人民饱受战争之苦,因此反对战争,希望结束战争。
他们最渴望的是国家统一,和平、安定的生活。
8、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变法。
9、商鞅变法的内容:(1)政治上:①确立县制;②废除贵族世袭特权;③改革户籍制度;④严明法治,禁止私斗。
(2)经济上:①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②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③统一度量衡。
(3)军事上:奖励军功。
10、材料研读——P35商鞅依法治理秦国,公平公正,处罚时不怕强权,奖励时不赏亲近者。
材料中反映了商鞅是以公正平等的态度推行改革的。
11、公元前256年,秦国蜀郡郡守李冰主持在成都附近的岷江上修建了都江堰。
12、材料研读——37:都江堰的建成对周边地区的农业发展有什么影响?(1)解决了水灾和旱灾的影响;(2)农业生产有了保障,产量有了很大的提高;(3)都江堰的建成,使成都平原称为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
13、课后活动:——P37--1春秋:退避三舍、卧薪尝胆、老马识途、三令五申、一鼓作气、唇亡齿寒战国:纸上谈兵、朝秦暮楚、百发百中、完璧归赵14、课后活动:——P37--2(1)变法改革过程中损害了旧贵族的利益,必然会找到旧势力的强烈反对,有时会付出巨大的代价;(2)只要变法改革顺应了时代的潮流,改革终究会进行下去,变法的成果不会个别人而废止,并最终会取得成功。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案 (含反思、说课稿)
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一、教材分析:各国的变法运动,是春秋战国以来,封建制代替奴隶制的社会变革的最集中反映,是反映这个时代的最主要的特征。
变法运动最大的历史作用,在于促进了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
这是春秋战国时期最大的历史特征。
其中,秦国的商鞅变法效果最显著,为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二、课程标准通过商鞅变法,认识改革使秦国逐渐强大起来。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战国战国七雄;掌握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都江堰的修筑。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商鞅等历史人物的评价,提高学生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改革求发展、改革求进步,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时代的需要。
四、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都江堰。
难点:商鞅变法的原因。
五、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展示:商鞅徙木赏金教师:同学们知道“徙木赏金”的故事吗?战国时期的商鞅用“徙木赏金”的办法,提高了威信,为他变法做好了准备。
(二)教师引领,合作探究一战国七雄:教师:战国七雄是怎么来得?展示:战国地图,找出七国的地理位置,都城名称和今地名,齐不是春秋时的姜氏齐国,而是田氏齐国,晋则被韩、赵、魏取代。
然后找出记忆规律:(口诀:齐楚秦燕赵魏韩,东南西北到中原。
)教师:战国七雄是哪七个国家?(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材)学生:齐、楚、秦、燕、赵、魏、韩。
展示:《春秋战国形势图》教师:战国七雄如何形成?对比春秋形势图和战国形势图,你能发现什么吗?学生:战国初年,晋国卿大夫中的韩、赵、魏三家瓜分了晋国。
稍后齐国田氏取代姜氏国君,建立田氏齐国,号称田氏代齐,形成了战国七雄。
教师:战国时期,各国纷纷改革,富强的国家发动战争,因而战争更加频繁,出现了许多著名的战役。
战国时期著名的战役有哪些?(看书找出)教师:经过兼并战争,秦国逐渐成为实力最强大的诸侯国,对东方六国构成威胁。
历史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32张)(2024版新教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通过阅读课文,了解战国七雄兼并战争、都江堰 水利工程等情况;识记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制度的根本性变化, 提高学生初步运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解释历史现象的能力。通 过对商鞅、李冰等历史人物的评价,提高学生评价历史人物的 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的分析,认识 到:改革求发展、改革求进步,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时代的 需要。适应时代的需要,勇于投身改革的人,定会受到后世的 崇敬。 【教学重点】 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
(1)商鞅变法发生在战国时期的哪个诸侯国?
(2)如果你是人群中的旧贵族,你会对法令中的哪一条措 施最为不满?理由是什么?
(3)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是什么?
(1)秦国 (2)对按军功授予爵位这一措施最为不满。因为如 果没有军功,就不能享受世袭的贵族特权,严重损 害了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3)秦国国力增强,为兼并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鱼 嘴
飞沙 宝 瓶瓶口
堰
口 宝 离
堆
达标测评
1.许多成语典故来源于历史,如退避三舍、卧薪尝
胆、围魏救赵、纸上谈兵等。这些成语反映出春秋
战国时期的哪一特点?( D )
A.奴隶制开始瓦解
B.封建制度确立
C.生产力飞速发展
D.诸侯兼并争霸
2.下列内容中不属于商鞅变法内容的( A )
A.迁都洛阳 B.重农抑商 C.奖励军功 D.严明法令
2、强者吃掉弱者,进 而统一中国。
知识结构
春秋战国的纷争
春秋争霸
战国兼并
齐桓公 晋文公 楚庄王 吴王阖闾 越王勾践
齐楚秦 燕 赵魏韩
二、商鞅变法
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37张PPT课件)20212022学年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
商鞅变法
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
1、商鞅变法代表着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他们要求推翻奴隶 主贵族的统治,发展封建经济。因此,商鞅变法适应了历史 发展的必然趋势; 2、商鞅变法得到秦孝公的坚决支持; 3、商鞅敢于同旧势力作斗争,并制订了一系列具体行之有效 的改革措施。
马
陵
之 战
魏
战国七雄
齐
减灶计
公元前341年,齐魏两国发生了
马陵之战。齐国以孙膑为军师,魏
国又派庞涓带兵10万迎战。孙膑主
动后撤,采用减灶计(第一天,在
撤出营地留下的军灶,足够10万人
吃饭用;第二天留下的军灶只5万人
吃饭用,第三天只够3万人吃饭用)。
庞涓察看军灶变化,以为齐军大量
逃亡。于是,他轻敌猛进,追到马
修筑于( )
A.春秋时期秦国
B.春秋时期楚国
C.战国时期秦国
D.战国时期楚国
一鼓作气 退避三舍 一鸣惊人 百发百中
三令五申 唇亡齿寒 卧薪尝胆 老马识途 朝秦暮楚 纸上谈兵 完璧归赵
商鞅变法规定“四境之 内,丈夫女子皆有名于上 ,生者著,死者削。
改革土地制度:使封建土地所有制得以建立
奖励耕织——有利于提 高人民的劳动积极性, 促进经济的发展。
度 量
衡
奖励军功——有利于提高军队的战斗力。
商鞅变法
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管理 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 改革户籍制度,加强对人民的管理 严明法度,禁止私斗
陵。那时天已大黑,魏军点火,见
一棵树上写着“庞涓死于此树之
下”。这时齐军万箭齐发,魏军主
力被歼灭,庞涓拔剑自刎。从此,
北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7课 铁犁牛耕引发的社会变革(共31张)PPT课件
商
秦
鞅
孝
公
23
治世不一道. 变国不法古.
24
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
奖励耕织 奖励军功
建立封建土地所有制
农民积 极劳动
官兵英 勇作战
经济发展 国富 能打胜仗 兵强
建立县制 由国君派官吏治理
加强中 央集权
编制户口,加强刑罚,统一度量衡
建立 封建 制度, 为统 一全 国奠 定了 基础.
25
奖励生产 承认土地私有
春秋末年,已经使用牛耕 2、牛耕
战国时期,牛耕进一步推广
牛耕是我国农业发展 史上的一次革命
14
铁农具 牛耕
劳动工具的改进
土地利用 率和农作 物产量显 著提高。
耕作方法的改进
大量的荒地 被开垦出来。
15
• 荒地属于谁呢?
那些组织开垦的贵族(私人所有)
荒地由谁来耕种呢?
A奴隶集体耕种
千耦其耘
B 出租给农民个体耕种
兴
个体农耕
奋
16
想一想:
奴隶集体耕种
出租给农民个体耕种
公作
分地
则迟
则速
个体小农逐渐成为社会的基本生产单位,新兴地主
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17
二、战国时期的改革风潮
商鞅
李悝
邹忌
吴起
申不害
18
连一连 魏国 齐国 楚国 韩国
邹忌变法 李悝变法 申不害变法 吴起变法
19
(秦孝公)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 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也,商 君(鞅)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 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 西河之外。
奖励军功
编制户口 加强刑罚 推行县制 统一度量衡
【最新版】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7课 百家争鸣知识点总结
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第7课百家争鸣课时任务知道老子、孔子的思想和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理解这些思想是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重要源泉。
必背重点1.老子与孔子2.百家争鸣(1)社会背景:战国时期,旧的社会制度进一步瓦解,新的社会制度逐步确立。
此时“学在官府”格局被打破,私学勃兴,诸子百家纷纷涌现,学术思想领域非常活跃,形成了不同的学派。
(2)主要学派(3)影响: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文化的繁荣,成为我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产生了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名词解释百家争鸣:“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
“争鸣”指争辩。
战国时期,社会处于大变革时期,许多问题亟待解决,产生了各种思想流派。
各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聚众讲学,著书立说。
他们提出各种政治主张,希望用自己的学说解决社会问题。
各学派在思想上、政治上的观点不同,学派之间展开激烈辩论,相互抨击;同时又相互影响,取长补短。
这一思想文化繁荣的局面,历史上称为“百家争鸣”。
拓展延伸诸子百家的思想在今天的体现:儒家的“仁政”———以德治国;法家的法治思想————“依法治国”;孔子的教育思想————全民教育、素质教育;墨家的“兼爱”“非攻”———平等博爱、热爱和平、反对战争;道家的顺应自然———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教材问题解答【P40材料研读】“为政以德”即是反对苛政,要求统治者爱护百姓,同时以道德教化天下。
这体现了民本思想,有利于减轻压迫,改善民生。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的含义是如果用道德来教化他们,用礼来约束他们,老百姓不仅会有廉耻之心,而且人心也会归服了;其道德教化思想,有利于社会风化,弘扬正气。
这些对于我们今天提倡以德治国、建设和谐社会也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P43想一想】春秋战国时期,各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聚众讲学,研讨学术,著书立说,探讨自然、社会和人性,提出各种治国方略和政治思想,直接促成了思想的空前繁荣。
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知识点总结
四、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知识点 1.战国七雄歌谣记忆:“战国七雄的名称及位置”:齐楚秦燕,东南西北分四方;赵魏韩,从北到南居中央。
1.形成过程(1)三家分晋:战国初年,晋国被韩、赵魏三家大夫瓜分。
(2)田氏代齐:齐国由大夫田氏取代。
(3)当时的诸侯国有十几个,其中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国的势力较强,史称“战国七雄”。
春秋时期曾经称霸的诸侯国在战国时期依然称雄的有:齐国、楚国、秦国。
2.社会特点:此时的诸侯各自为政;七国相互之间展开大规模的战争,参战兵力多,交战区域广,持续时间长。
3.著名战役: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长平之战等。
4.影响:战国中期以后,魏国、齐国、赵国、秦国先后崛起,其中秦国逐渐成为实力最强大的诸侯国,对东方六国构成威胁。
知识点2.商鞅变法1.背景(1)战国时期,铁制工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
(根本原因)(2)各诸侯国统治者实行变法改革,确立新的政治经济秩序,以求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
↓各国经过变法改革,封建社会制度逐步确立起来,地主阶级的统治代替了奴隶主贵族的统治,加速了整个社会前进的步伐。
2.地位:在各国的变法中,秦国的商鞅变法成效最大。
3.时间、人物: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变法。
4.内容5.作用:使奉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知识点3.造福千秋的都江堰都江堰不仅是一个灌溉工程,也是一个防洪工程。
它是古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典例。
【重点难点讲解】知识拓展1.春秋时期、战国时期战争的不同知识拓展2.商鞅变法的作用知识拓展3.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和启示1.原因:秦孝公的支持;得民心;讲求诚信;符合历史潮流;商鞅具有献身精神和顽强毅力。
2.启示:(1)改革是实现经济发展,国家富强社会进步的重要途径。
只有顺应时代潮流,进行改革国家才会有光明前程。
(2)改革会遇到各种阻碍,如旧势力、旧习俗的阻挠和反对,会付出沉重代价,必须坚持不懈,克服重重阻力,以取得成功。
新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 第7课 战国的社会变化(共41张PPT)
二、商鞅变法
经济:铁农具和牛耕推广,社会生产力提高(根本) 1、背景 政治: 新兴地主阶级的势力增强
军事:为求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
2、时间 3、人物
公元前356年
秦孝公、商鞅
立木为信
政治
:
1、废除分封 制,建立县
制,由国君 直接派官吏 治理
加强中央 集权
政治
:
2、废除贵族 的世袭特权
加强中央 集权
第 七 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学习与思考
(1)诸侯国形势发生了什么变化? (2)“七雄”分别在哪个方位,你能使用简短的语句进行记忆吗? (3)主要的战役发生在哪些国家之间?你能说说这些战役的相关 故事吗? (4)通过对比地图,你还发现了什么问题?
春秋后期形势图
战国形势图
晋
东 南 西 北 到 中 间
今天的都江堰还在为四 川8个市、42个县的30 00多万人提供着生活、生 产和生态用水,灌溉面积达 1010万亩。
三、造福千秋的都江堰(战国时期)
1、都江堰的建造
公元前256年,蜀郡郡守李冰(秦国)
2、都江堰的结构 由渠首和灌溉网构成 3、都江堰的作用与影响
发挥防洪、灌溉、水运等作用 成都平原有“天府之国”的美称
本课小结
战国七雄 齐楚秦燕赵魏韩,东南西北到中间 战国时期的
商鞅变法 背景、内容、意义
造福千秋的都江堰 建造、结构、影响
社会变化
1.春秋战国时期发生社会大变革的根本原因是 ( A.诸侯争霸 B.百家争鸣 C.商鞅变法 D.铁器与牛耕
)
2.战国时期,使秦国能够最终兼并六国,统一中国打 下坚实基础的事件是( ) A.商鞅变法 B.李悝变法 C.管仲改革 D.秦孝公改制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7课《大变革的时代》 新人教版
第7课大变革的时代【学习目标】1、掌握春秋战国时期铁器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都江堰的修建;商鞅变法主要内容及其历史作用,封建制度的确立和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
2、分析商鞅变法的背景、内容、意义,培养初步理解、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讨论商鞅在历史上的贡献,认识到变革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必要性、曲折性,从而培养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评价变革及历史人物的能力。
学习重点:商鞅变法的内容及历史作用。
【学习过程】一、独立试航(预习课文,自主完成基础知识,记下发现的问题)1、时期,我国开始出现铁农具,到时,铁农具使用范围扩大;时期出现牛耕,到时牛耕进一步推广。
2、时期,国蜀郡太守在岷江中游修筑都江堰,是闻名世界的工程,都江堰消除了的水患,灌溉了大片农田,使变得“水旱从人,不知饥馑”,因而获得了“天府之国”的美誉。
3、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意义是什么?4、思考:“动脑筋”一(第37页)、二(第39页)和“活动与探究”。
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二、合作探讨(生生互助、师生互动,点拨释疑,共同提高)(一)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内交流自学成果→围绕疑难点讨论)(二)班内交流展示(师生、生生互动,点拨释疑,知识深化)第一子目: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1、指名说出自己学到的知识,师适当引导、补充2、结合课本有关铁农具图,师讲解主要内容;3、讨论解决:铁农具为什么能较快推广?当时标志着生产力提高的另一个因素为什么是牛耕?第二子目:著名的都江堰1、指名说一说自己所了解的主要知识,师适当引导、补充;2、讨论解决:为什么李冰要在这个地方修建都江堰呢?3、畅谈:李冰和都江堰第三子目:商鞅变法1、选生表演本课导言“立木为信”的故事,师即兴提问:这个故事说明商鞅为变法创造了什么样的条件呢?这启示同学们,要想做个成功的人,必须具备什么品质?2、分组讨论,把握角色心理和语言,然后分改革派、守旧派和国君三组,各组派4—5名代表上台,演绎一下“商鞅舌战守旧群臣”。
人教统编2024年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7课_百家争鸣【课件】(33页)
礼、乐、射、御、书、数
第7课 百家争鸣
孔子进行六艺教育的基本教科书就 是“六经”,即《诗》、《书》、 《礼》、《乐》、《易》、《春秋》
孔子私学教育内容
注重道德教育和文化知识教育
——《论语》
要具有爱心和同情心。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能够换位思考。 统编2024年新版七年级上的边上,看见有一个妇人在坟墓前 哭得十分悲伤。孔子立起身来靠在横木上,让子 路前去问那个妇人。子路问道:“你哭得那么伤 心,好像有伤心的事吧?”那个妇人说:“没错, 之前我的公公被老虎咬死了,后来我的丈夫又被 老虎咬死了,现在我的儿子也被老虎咬死了!” 孔子问:“那为什么不离开这里呢?”妇人回答 说:“这里没有严酷繁重的赋。”孔子说:“学生 们记住,严酷繁重的赋税比老虎还要凶猛可怕!
提出“为政以德”,要求统治者爱惜民力、体察民意,反对苛政
①创办私学,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 ②主张有教无类。 ③注重道德教育和文化知识教育。 ④提出因材施教、举一反三等教学原则和方法。
统编2024年新版七年级上册历史
孔子思想 1.思想核心
仁
第7课 百家争鸣
樊迟(孔子弟子)问仁。子曰:“爱人”。 子曰:“已所不欲,务施于人。 ” 子曰:“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
统编2024年新版七年级上册历史
第7课 百家争鸣
任务:小组讨论以下材料,对应老子的哪些思想?
材料1: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德经》第二十五章
材料2: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道德经》第五十八章
材料3: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 正; 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道德经》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 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 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 广博,被誉为万经之王。
七年级历史上册1-7课知识点
第一单元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第1课鸦片战争(1840--1842年)1、背景:中英正当贸易中,中国处于明显出超地位,为改变这种情况,英国向中国大量走私鸦片,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林则徐上书道光帝禁烟。
2、原因:英国为了打开中国市场,倾销工业品,掠夺工业原料——根本原因中国的禁烟运动(虎门销烟1839年6月)——直接原因(导火线)(意义:虎门销烟是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对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
)3、经过:封锁珠江口——攻陷定海——逼天津——占香港岛——虎门之战关天培战死——进吴淞(陈化成牺牲)——到南京(清政府屈服)4、条约鸦片战争的影响:改变了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鸦片战争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6、中国战败的原因:清政府腐败无能,妥协退让(主观原因);封建制度落后(根原);国力衰落;经济、科技、军事落后;启示:落后就要挨打,发展才是硬道理,只有努力提高综合国力,才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年)1、原因: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根本原因英法分别以亚罗号事件、马神甫事件为借口——直接原因(导火线)2、主犯—英法联军帮凶—美国、俄国3、经过:第一阶段:炮轰广州—攻陷广州—逼近天津——《天津条约》第二阶段:占领天津——进逼北京(咸丰帝逃跑)——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占领安定门,控制北京城——《北京条约》4、条约①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②沙俄侵占我国北方150多万平方千米领土;6、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7、为什么说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中国丧失更多主权,西方侵略势力由东南一带深入到长江中下游地区,沙俄占领中国北方大片领土。
第3课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年)1、爆发原因:鸦片战争加深了清政府的统治危机;阶级矛盾尖锐(根本原因)。
初一历史第七课笔记
初一历史第七课笔记初一历史第七课主要讲述了中国古代的封建社会和农业经济。
本课笔记将从多个角度来回答你的问题。
首先,本课介绍了中国古代的封建社会。
封建社会是指以封建制度为基础的社会形态,中国古代的封建社会主要包括了皇帝、贵族、士人和农民等阶层。
皇帝是封建社会的最高统治者,贵族是皇帝的亲信和助手,士人则是负责管理国家事务和传承文化的人才,而农民则是封建社会的基本劳动力。
其次,本课还介绍了中国古代的农业经济。
农业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主要经济活动,农民种植粮食和经营农田是维持社会稳定和发展的基础。
农业经济的发展不仅关系到国家的经济繁荣,也影响到人民的生活水平。
古代的农业技术相对简单,主要依靠人力和简单的农具进行耕作。
另外,本课还提到了封建社会中的礼仪制度。
礼仪制度是封建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规范了人们的行为举止和社会交往。
在古代的封建社会中,人们必须遵守各种礼仪规定,包括尊敬长辈、恭敬上级、尊重祖先等。
礼仪制度的存在有助于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
此外,本课还介绍了封建社会中的文化传承和教育。
在古代的封建社会中,士人承担着传承文化和教育后代的重要角色。
他们通过学习经典文化和修养自己的品德来提升自己的社会地位。
同时,士人也担任着政府的职位,负责管理国家事务。
总结起来,初一历史第七课主要介绍了中国古代的封建社会和农业经济。
封建社会是以封建制度为基础的社会形态,包括了皇帝、贵族、士人和农民等阶层。
农业经济是古代中国的主要经济活动,农民种植粮食和经营农田是维持社会稳定和发展的基础。
同时,封建社会还有严格的礼仪制度和重视文化传承和教育的特点。
这些内容都是初一历史第七课的重点内容。
希望以上回答能够满足你的需求,如果还有其他问题,请随时提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历史上册知识点复习
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1.战国时期:
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
2.三家分晋:
晋国被韩、赵、魏三家瓜分。
3.战国七雄:
齐、楚、秦、韩、赵、魏、燕。
4.战国时期的著名战役:
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长平之战。
5.秦国逐渐成为实力最强大的诸侯国。
6.战国时期各国变法的原因: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
高,新兴地主阶级的势力增强。
变法的目的: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
7、商鞅变法的时间:公元前356年。
商鞅变法的支持者:秦孝公
商鞅变法的内容:政治方面:①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②废除贵族的世袭
特权;③改革户籍制度,加强对人民的管理;④严明法度,
禁止私斗。
经济方面:①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②鼓励耕织,生产粮
食、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③统一度量衡。
军事方面: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
8、意义(影响、作用):商鞅变法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
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9、都江堰:公元前256年,秦国蜀郡太守李冰主持,在成都附近的岷江上修建了都江堰,发挥出防洪、灌溉、水运等多方面的作用,成都平原被称为“天府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