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历史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课件含视频) -七年级历史上册同步精品课件(部编版)
课堂检测
3.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变法。在一系列变法措施中,与
“平斗桶权衡丈尺”相关的是( B ) A.确立县制 B.统一度量衡
C.奖励军功 D.废除井田制
4.如图所示的古文字是( A )
古文字
现代文字
采
刃
焚
休
日
A.甲骨文 B.隶书 C.金文 D.小篆
课堂检测
5.《史记•商君列传》记载:商君治秦,“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
课堂检测
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为私斗者,各以轻重被刑大小。僇力 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而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 十一县。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平斗桶权衡丈尺。
——摘编自《史记•商君列传》
(1)根据材料一,概括商鞅变法的措施。 政治上,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改革 户籍制度,加强对人民的管理。严明法度,禁止私斗。经济上,废除井田 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 统一度量衡。军事上,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
——《史记·商君列传》
二、商鞅变法
内容
影响
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政治 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 改革户籍制度
严明法度,禁止私斗
利于新兴地主掌权 加强了对人民的管理
利于法律推行、社会稳定
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经济 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 可免除徭役 统一度量衡
桂陵之战
围魏救赵 马陵之战
减灶诱敌 桂陵之战
围魏救赵
特点:规模大、兵力多、区域广、时间长,伤亡重
一、战国七雄
部编七年级历史上册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思考】什么人会像君主这样进言?这些人为什么会这样说?商鞅最后 的结局如何?
旧贵族
改革损害了他们的利益
“惠王车裂之,而秦人不怜。——《战国策》”
【思考】商鞅变法失败了吗? 你怎么看?
后世评说——强大的秦国,英雄的悲歌
“鞅去卫适秦,能明其术,强霸孝公,后世遵其法。”——《史记》 评价改革是否成功的两大标准: 一、改革是否取得了预期的效果,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二、改革是否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趋势。
二、军爵之变——第一个打造平民社会的时代
花了三年时间,商鞅将秦国变成了 一个大农场之后,商鞅需要做的就 是训练出一只虎狼之师。
观看视频,秦人从军有何心酸之处? 为国捐躯,却没有得 到公正的待遇。
二、军爵之变——第一个打造平民社会的时代
4、变法内容 (4)废除旧贵族的世袭特权
(5)奖励军功,赐予爵位和田宅
家臣甲“这下主人可放心了!奴隶们很高兴,他们一家一户卖力的干了起来, 平均每亩地要多收个三五斗呢!” 奴隶主满意地点点头“这样算来,除去留给他们的,我的嘛······嘿嘿嘿!” 家臣乙“报告主人,大事不好,商鞅大人巡游至此,发现我们家的私田规模, 正在田上视察,不知道会不会被公家没收,毕竟主人的土地没有得到公家的认 可啊。” 奴隶主“你说什么?赶快带我去看看。”
三、郡县之变——第一个设置中央集权的政府
【小剧场】都是药方惹的祸
韩国人:“是的,这是我们韩国老家带来的药方,我家内人以前犯病时就吃这 药,三服过后就好了。” 秦国大夫:“这药方不对啊,请贵人恕老朽不敢将药方开给您。您还是去别家 吧。” 韩秦国国人大:夫“只诶是,摆大了夫摆,手您就别将啊我,推我了们出等去着。药救急呢,这方子真度没量问衡题没。有”统一 韩国人:“接连我去了几家药铺,都被人请了出来,都说我这药方的药材用量 不对,会害人性命,可是之前我家娘子一直都是这样吃着,并未觉得有何不妥 啊,这该如何是好呢?””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共29张PPT)
法家思想
商鞅(约公元前390~前338年)
1、背景
各国变法的原因:
各国争霸的现实压力(直接原因)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根 本 封建经济发展的需要 原 因
春秋战国时期各诸 侯国为什么相继展开 变法运动?
2、目的 确立新的政治经济秩序,以求
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
3、时间、人物 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变 法
李冰
三、造福千秋的都江堰
1、修建 2、构成 3、作用 4、影响 公元前256年,秦国蜀郡郡守李冰主持, 在成都附近的岷江上修建了都江堰。
由渠首和灌溉网两大系统工程构成 防洪、灌溉、水运等。 建成之后,成都平原被称为“天府 之国”;2200多年来发挥巨大作 用,在世界水利史上绝无仅有。
用都江堰鸟瞰图介绍三个主体工程
解读商鞅变法的内容。意义:井田制是中国古 代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度“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 之滨莫非王臣”就是形容井田制,商朝出现,西周 成熟。到春秋战国时期,由于铁犁牛耕的出现,生 产力的提高井田制逐渐瓦解。实质是一种以国有为 名的贵族土地所有制。废井田是从法律上废除了井 田制度,确立了土地私有制。开阡陌是允许人们开 垦无主荒地,土地可以自由买卖,赋税则按照各人 所占土地的多少来平均负担。这是商鞅变法中重要 的内容,从法律上确立了封建土地所有制.
商鞅变法的内容
承认土地私有
5商鞅变法内容的作用以及性质
1)、改革土地制度;——使封建土地所有制得以建立。 2)、奖励耕战;——有利于提高人民的劳动积极性, 促进经济的发展。
3)、奖励军功;——有利于提高军队的战斗力。 4)、建立县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性质:商鞅变法是一场比较彻底的地主阶级改革
人教统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共18张PPT)
反对战争,希望结束战争 渴望国家统一,和平、安定
实现富国强兵 推行变法改革 新兴的地主阶级
地主阶级是如何产生的? 奴隶主
奴隶
奴隶 社会
开垦出大量 私田
社会生产力 的发展
铁农具和牛耕的 使用进一步推广
在这一变化过 程中,起决定 性作用的是什 么?
地主 生产力的发展
农民
封建 社会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为什么地主阶级要 地主阶级的经济利益需要
齐楚秦燕赵魏韩 东南西北到中间
燕
赵齐
魏
秦
韩
楚
根据表格,战国时期的战争有什么特点?
战国时期三场经典战役
战役
交战
长平 之战
秦赵
持续 时间 不详
不详
2年
参战人数
齐国8万 魏国10万 齐国10万 魏国10万
秦国45万 赵国60万
结果
魏国元气大伤 开始走向下坡
赵国元气大伤 东方各国无法 抵御秦国进攻
商君治秦,法令至行, 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 赏不私亲近,……
—《战国策·秦策一》
3、商鞅作为改革家的个人品质和得力的措施
三、造福千秋的都江堰
1、时间:公元前256年
2、修建者:秦国蜀郡太守李冰
3、作用:综合性的水利枢纽,发挥防洪、灌溉、水
运等作用,使成都平原被称为“天府之国”,至今仍
在使用。
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 天下谓之“天府”也。
观察下图,尝试找出两张地图有什么不一样?
赵
晋 国
魏
韩
三家 分晋
田氏代齐
三家分晋和田氏代齐说明了什么?
维系周王室统治的各种 制度完全崩溃
一、战国七雄
人教部编七年级上册历史-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课件(共30张PPT)(2024版)
东 南 西 北 上 中 下
一、战国七雄
1、七国形成
三家分晋: 春秋原有的国家:齐(田氏代齐) 楚、秦、燕
2、七雄 :
3、主要战役
东齐西秦南楚北燕, 赵魏韩在中间
7.下列各项,属于战国时期的有( ) ①铁器的广泛使用 ②青铜器的普遍使用 ③牛耕的推广 ④管仲改革 ⑤都江堰的修建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 C.①③④ D.①③⑤ 8.春秋战国时期,新旧制度更替,社会大变革,其根本原因是( ) A.战争频繁 B.诸侯争霸 C.商鞅变法 D.铁器、牛耕的使用和推 9. 李冰主持修筑闻名世界的防洪灌溉工程是( ) A.都江堰 B.长城 C.大运河 D.灵渠
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奖励耕织; 统一度量衡。
提高了国力,提高了军队战斗力,秦国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政治
经济
军事
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
改革户籍制度,加强对人民的管理
严明法度,禁止私斗
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
统一度量衡
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
对地主最有利
对农民最有利
提高军队战斗力
最触犯贵族利益
对后世影响最深远
商鞅变法,对各阶层的作用
地主
农民
士兵
奴隶主贵族
顺应历史潮流,得到广大民众的支持
时间
战国时期(公元前256年)
主持修筑者
李冰(秦国蜀郡郡守)
作用
防洪、灌溉、水运等
三、造福千秋的都江堰
减灶计
魏
齐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课件(共28张PPT)
投奔秦国,得到秦孝公的赏识,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
命商鞅为左庶长,开始推行变法。后因功受封于商,所
商鞅
以又称商鞅。
(约公元前390~前338年)
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废井田 开阡陌
奖励耕织
秦孝公( C )
A.实行分封制
B.推进大一统
C.任用商鞅变法 D.推行汉化政策
5.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的诞生,各国变法
D 的不断出现,其归根结底是由于( )
A.诸侯国势力的强大 B.战争的需要 C.社会政治的变化 D.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6.在商鞅变法的措施中,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措施
• 4、All that you do, do with your might; things done by halves are never done right. ----R.H. Stoddard, American poet做一切事都应尽力而为,半途而废永远不行6.17.20216.17.202110:5110:5110:51:1910:51:19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 期: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
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东匈 南 西 北 到 中 间
奴 燕燕
齐
三
家 分晋
赵
晋
楚 田氏代齐
齐齐
秦
燕
秦
魏 宋
赵
韩
魏
楚
吴
韩
越
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一、战国七雄:
1、形成:(三家分晋、田氏代齐) 齐、楚、秦、燕、赵、魏、韩
2、战争:
(1)特点:战争规模大,兵力多,交战区域广,持续时间长。
有( D )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上册《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说课稿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上册《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部编历史七年级上册《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是一节介绍战国时期历史变迁的课程。
本节课主要内容有:战国时期的、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的变化。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战国时期的历史特点,认识战国时期在我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战国时期的历史变迁、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等方面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战国时期的历史变化,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战国时期的、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的变化,认识战国时期在我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民族文化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战国时期的、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的变化。
2.教学难点:战国时期历史变迁的原因和影响。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讨论交流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
2.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课件、历史图片、地图等教学辅助手段,生动形象地展示战国时期的历史变迁。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以战国时期的历史故事或图片为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战国时期的历史情境。
2.自主学习: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通过阅读教材、查找资料等途径,了解战国时期的、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的变化。
3.合作探究:学生进行合作探究,讨论战国时期历史变迁的原因和影响。
教师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并对学生的探究成果进行点评和指导。
4.课堂讲解:结合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教师进行课堂讲解,详细阐述战国时期的、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的变化。
5.巩固练习:为学生提供一些与战国时期相关的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历史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2024版新教材)
魏国遭重创
春秋、战国战争的不同点
时期
代表战役
战争规模
时代特征
春秋
战国
争霸
用少量军队在短时间内决定胜负
城濮之战
兼并
几十万大军,时间长,规模大,死伤多
长平之战
商鞅变法
商鞅像
战国历史的特点,一是“乱”,二是“变”。如果战争是“乱”的主要表现的话,那么,商鞅在秦国的变法则突出地体现了“变”的特点。这次变法带来秦国根本性的变化,写下中国古代的改革史上重要的一章。
都江堰
课堂练习
作为一个时期的名称,“战国”因战争众多、争夺激烈而得名。这一时期的著名战争有( ) ①城濮之战 ②桂陵之战 ③长平之战 ④牧野之战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B
战国后期秦国成为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强的国家,主要原因是( ) A.更多使用铁制农具 B.实行商鞅变法 C.重视水利工程建设 D.牛耕得到推广
B
都江堰水利工程是成都平原的生命线,因此每年春耕前的放水节被当地居民视为神圣的节日,这个节日是为了纪念( ) A.齐桓公 B.晋文公 C.李冰 D.商鞅
C
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战国时期齐国车马坑遗址(山东淄博齐国故城发掘)
战国时期齐国历史博物馆(在山东淄博齐国故城)
新课导入
战国时期楚国车马坑(湖北九连墩)
战国时期楚国车马坑(湖北九连墩)
学习目标
知道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的战争,了解这一时期的社会变化。通过商鞅变法,认识改革使秦国逐渐强大起来。通过都江堰工程感受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经济
1.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2.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 可免除徭役。3.统一度量衡。
军事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课件 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战国形势图
长平之战
公元前262年,秦军进攻赵国长平,双方数十万大军对峙3年。后来 赵王改派赵括为将。赵括只会纸上谈兵,骄傲轻敌,导致赵军大败。 结果赵括被射死,赵军投降。为了彻底削弱赵国,除了240个年幼士 兵被放回赵国报信,其余40多万士卒全被活埋。
问题3:结合课本,谈谈战国时期的战争有什么特点? 规模大,参战兵力多,持续时间长,伤亡大
课后活动
1.查一查下列成语的典故,哪些是出自春秋时期,哪些是出自战国时 期?
退避三舍 纸上谈兵 老马识途 百发百中 唇亡齿寒 卧薪尝胆 朝秦暮楚 三令五申 一鼓作气 完璧归赵
春秋:退避三舍、老马识途、唇亡齿寒、卧薪尝胆、三令五申、一鼓作气 战国:纸上谈兵、百发百中、朝秦暮楚、完璧归赵
7
课后活动
2.支持商鞅变法的秦孝公死后,商鞅被害,然而新法并没有被废止, 你认为这说明了什么?
⑤秦国各地的长度、重量、容器不一样,不利于各地经济的交流,也影响了国家的税收。
针对秦国种种落后的现象,商鞅是如何废旧立新,变法图强?
商鞅变法的内容
1.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政治 2.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
3.改革户籍制度,加强对人民的管理 4.严明法度,禁止私斗
经济
1.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2.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
在汶川大地震中,都江堰几大主要水利工程组成部分 挺了过来,只有鱼嘴出现了裂缝,这被许多考古专家视为 奇迹。
李冰治水,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7
本课小结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大动荡 七雄并立
争霸战争
兼并战争(战争之变)
大变革
变法图强(秦国商鞅变法)(制度之变) 铁兴器修牛水耕利的(推都广江堰)(生产之变)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课件(共27张PPT)
1.战国七雄
一、战国七雄
春秋争霸形势图
战国形势图
吴、越、宋、鲁、卫等国家被吞并,韩、赵、魏三家分晋,田氏代齐。
1.战国七雄
一、各自为政,扩充军队
拓展疆域(兼并战争)
一、战国七雄
2.著名战役
春秋时期,大的诸侯国兵力也不过六七万人。而在战国时期,随 着战争的规模越来越大,军队人数成倍增加,如秦、楚两国的兵力都 达百万,齐、赵、魏、韩、燕等国的兵力也都有数十万。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旧贵族)杜挚曰:“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法古无 过,循礼无邪。”商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 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三: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避亲近。法及 太子,黥劓其傅。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新课导入
徙木立信
商鞅在实施变法前为了取得 人们的信任,就在城门处说只要 有人能将木杆搬到指定位置就授 予五十金,最后有人照办,商鞅 就兑现诺言。
一、战国七雄
战国: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源自西汉刘向编注的 《战国策》,因各个诸侯国战争频繁、争夺激烈而得名。
魏国魏文侯 李悝变法
楚国楚悼王 吴起变法
韩国韩昭侯 申不害变法
二、商鞅变法
2.商鞅变法 (1)目的: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 (2)时间、人物: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变法。
二、商鞅变法
2.商鞅变法
商鞅出生于卫国,原名公孙鞅,后因功 被秦国封于商,因而被称为商鞅。他“少好 刑名之学”,在魏国手下做过官。入秦后, 以强国之术说动秦孝公,主持变法。变法损 害了旧贵族的利益,秦孝公死后,商鞅遭诬 陷被车裂而死。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课件
秦孝公
商鞅
旧
改
贵
革
族
派
商鞅(约前390~前338年)
商鞅入秦·舌战群臣
百姓
立木为信
时间:公元前356年,秦孝公支持
1.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政治 2.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
有利于新兴的地主阶级掌权
3.改革户籍制度,加强对人民的管理 加强对人民的管理。
4.严明法度,禁止私斗
—部编《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年版,页37。
第
7
课
战
国
本课 时
小结
期 的
社
会
变
化
战国 三家分晋,田氏代齐 七雄 此消彼长的兼并战争
原因 新兴地主阶级崛起;富国强兵
商鞅 变法
内容 政治 经济 军事
影响
迅速崛起,为秦国统一 中国奠定基础
都江堰 秦国 李冰 天府之国
学以致用
篇章一· 新形势,新格局:战国七雄
篇章二· 新制度,新潮流:商鞅变法 篇章三· 新发展,新规划:都江堰
学习目标
1、归纳战国七雄的名称,主要战役、兼并战争的特点。
2、归纳商鞅变法的背景、内容及意义
3、知道都江堰的修建概况、构成、功能和意义。
中国早期国家夏商周时段示意图
约公元前 2070年
约公元前 1600年
作 用: 防洪、灌溉、水运等
李冰父子像内江鱼Fra bibliotek嘴 外江
渠 宝口瓶
都首
江
飞沙堰
堰 灌溉网
材料1: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
之天府也。
—《华阳国志·蜀志》
材料2:—都江堰建成之初,灌溉面积五六十万亩。
七上历史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土地兼并与争夺
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之间频繁进行战争,土地兼并现象严重,新兴 地主阶层崛起。
土地经营方式的变革
由集体耕作向个体小农经营转变,生产效率得到提高。
阶级关系的变动
1 2
士族阶层的兴起
随着战争的频繁,士族阶层逐渐崛起,成为战国 时期的重要政治力量。
《左传》
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记述了春秋时期的 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多方面
战国时期,铁农具和牛耕得到广泛使用,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同时,还出现了许多新的 农具和技术,如犁耕、水车等。
数学与物理学
战国时期的数学和物理学也有了很大的发展。例如,《周髀算经》中记载了许多关于勾股 定理和三角函数的知识;《墨经》中则有许多关于力学、光学、声学等方面的论述。
天文学与医学
战国时期的天文学和医学也有了很大的进步。例如,《甘石星经》中记载了许多关于星座 的知识;《黄帝内经》则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典籍之一,系统地总结了古代医学知识。
04
战国时期的战争与统一
频繁的战争
战争的频繁发生
战国时期,各国之间频繁发生战争,争夺领土和 资源。
战争的残酷性
战争通常采用大规模的兵力和战术,导致大量的 人员伤亡和社会动荡。
随着井田制的瓦解,土地逐渐私有化, 促进了土地的买卖和兼并。
社会环境的变化
士族阶层的崛起
战国时期,士族阶层逐渐崛起,成为社会的重要力量。
百家争鸣
这一时期,各种思想流派兴起,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人口流动与民族融合
随着战争和经济的发展,人口流动加速,各民族之间的融合也加强 了。
02
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
初一年级上册历史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共26张PPT)
一、战国七雄: 群雄并起
1、三 家分晋
秦
陕西
特征:分裂、动荡
燕
赵
河北
齐
河北
魏 山东
韩 河南
2、田
氏代齐
楚 两湖地区
同时并存
东
齐
南
燕
楚
西 北
赵齐
秦 燕
上 中
魏
秦
韩
赵 魏
下
韩
楚
一、战国七雄
1、战国七雄形成背景 2、战国七雄形成过程 3、战国兼并战争的特点 4、战国兼并战争的结果
赵
救命啊!!!
秦灭六国顺序
韩赵魏楚燕齐
喊赵薇去演戏
比一比:
军队规模
城濮大战 (春秋时期)
晋:2万,楚:4万
长平大战 (战国时期)
秦活埋赵军40多万
持续时间
一天之内
三年
用兵谋略
退避三舍
反间计
战争结局 晋军大败楚军,晋文 赵军大败,东方六国再
公成为中原霸主
无法抵御秦的进攻
春秋战国战争的不同点
时期 目的
规模
影响
春秋 称霸
用少量军队在短 时间内决定胜负
2.任用管仲为相,改革内政,发展生产 3.改革军制,组建强大的军队 4.以“尊王攘夷”为口号,扩充疆界
通过什么方式确立起了霸主地位?
召集诸侯会盟
晋
二成霸业——晋文公
文 公
晋文公称霸的原因是什么?
整顿内政 发展生产
训练军队
晋文公称霸的决定性战役是什么?
城濮之战
成语说历史
一鸣惊人 一飞冲天
楚庄王继位三 年,无所作为,大 夫伍举一日给楚 王讲故事说: “有鸟在于阜, 三年不飞不鸣, 是何鸟也?”楚 庄王说:“三年 不飞,一飞冲天, 三年不鸣,一鸣 惊人。”从此楚 庄王发奋努力, 终于成为霸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 ( A )8.(2019广东)对下图所示秦国有关信息,理解正确的是
A.商鞅变法成效显著 B.分封制度基本瓦解 C.诸侯混战破坏经济 D.改革图强成为风潮
历史
( A )9.“就在秦始皇下令修长城的数十年前,四川平原上已 经完成了一个了不起的工程。它的规模从表面上看远不如 长城宏达,却注定要稳稳当当地造福千年。”“它”是指 A.都江堰 B.灵渠 C.大运河 D.故宫
历史
( D )6.《史记·商君列传》称:“(新法)行之十年,秦民大悦, 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 乡邑大治。”这段描述介绍的是商鞅变法的 A.背景 B.原因 C.经过 D.结果
历史
( B )7.“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 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 强。”下列结论不能从材料中得出的是 A.秦孝公重用商鞅 B.变法使秦孝公成为春秋第一个霸主 C.变法使秦国富强 D.变法为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历史
( C )2.(2018江西)“赵王闻秦反间之言,因使赵括代廉 颇将以击秦。括军败,卒四十万人降武安君(白起)。 (武安君) 乃挟诈而尽坑杀之,遣其小者二百四十人归 赵。”材料描述的战争是 A.城濮之战 B.桂陵之战 C.长平之战 D·食货志》记载:“孝公……坏井田,开阡陌, 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 侯。”这则史料记载的是 A.齐国管仲改革 B.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 C.秦国商鞅变法 D.陆路丝绸之路的开辟
七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
与社会变革
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历史
( D )1.学校新来了一位风趣的历史老师,她作自我介绍时说 道:“我的名字与战国有缘,我的姓是战国时期地处最西 方的一个国家的名称,我的名是战国时期地处最北方的一 个国家的名称。”这位历史老师的名字是 A.楚秦 B.齐燕 C.秦齐 D.秦燕
历史
( B )10.(2018南充)使成都平原变得“水旱从人,不知饥 馑”,因而获得了“天府之国”美称的著名水利工程是 A.灵渠 B.都江堰 C.隋大运河 D.元大运河
历史
( B )4.《商君书》载:“能得甲首(小军官)一者,赏爵一级, 益(增加)田一顷,益宅九亩,除(给予)庶子(奴仆)一人,乃得 入兵官之吏。”该材料反映的是商鞅变法的哪项措施 A.编制户口 B.奖励军功 C.加强刑罚 D.推行县制
历史
( C )5.一位史学家说:“公元前356年是改革家商鞅开始革 命性地变革秦国制度的年代。”商鞅变法的革命性主要表 现在 A.奖励耕织 B.奖励军功 C.承认土地私有 D.建立县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