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课件

合集下载

统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课件(32张)

统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课件(32张)

春秋列国形势图





战国列国形势图
燕燕
赵赵 齐齐 秦秦 魏魏
韩韩 楚楚
一、战国七雄——相互兼并
七国形成
三家分晋:赵、魏、韩 田氏代齐
齐楚秦燕赵魏韩——东南西北到中来
战国七雄
同时并存



南 西

赵齐






燕 赵
中 来

魏 韩
3、主要战役
时期
主要 战役
交战 国家
典故
影响
战 桂陵之战 魏、赵、齐 围魏救赵
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奖励耕战,建立县制……,推动了本国
封建制度的确立?( A
)
A.商鞅变法
B.秦始皇改制
C.汉武帝罢黜百家
D.孝文帝改革
5.修筑于战国时期,使成都平原“水旱从人,不知饥馑”的
水利工程是( A )
A.都江堰
B.灵渠
C.大运河
D.长城
6.公元前356年,商鞅开始变法。这一天,在咸阳城内,一名 官员正在向下面围观的人群大声宣读变法法令:“一、承认 土地私有,允许土地自由买卖。二、按照在前线杀敌的军功 大小,授予爵位和相应的耕地、住宅和官职;没有军功,就 不能享受贵族特权。三、凡是努力从事农业生产、多缴租税 者,免其徭役。四、建立县制,全国划分为31个县,由国君 直接委派官吏管理,”听了这些法令,人群中议论纷纷。不 同阶层的人对法令褒贬不一。
1 背景
各国变法的原因:
各国争霸的现实压力(直接原因)
根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本
封建经济发展的需要
原 因
春秋战国时期各诸 侯国为什么相继展开 变法运动?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共50张PPT)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共50张PPT)

• 诸侯国关系:强大的诸侯国不在“尊王攘 夷”,而是各自为政,扩充军队,力图拓 展疆域,七国之间经常战争。 • 战国时期著名战役:桂陵之战,马陵之战, 长平之战等。 • 战国后期最强大的诸侯国:七雄之间的实 力此消彼长,地处西部的秦国,逐渐成为 实力最为强大的诸侯国,对其它六国造成 威胁。
同时并存
连 横 事 一 强 以 攻 众 弱
连横: 远 交近攻, 各个击破
合 纵

著名纵横家: 秦国的张仪, 魏国的公孙衍 .苏秦
:

合纵: 六 国之间南 北联合共 同抗秦
合 众 弱 以 攻 一 强
:
从地域上来说,以韩赵魏为主北 纵横家为什 连燕南接楚,南北合成一条纵线。东 么提出“合 抗齐,西抗秦;而这些小国东连齐或 纵”、“连 西连秦,东西连成一条横线进攻其他 横”策略? 弱国是为连横。纵横家提出这样的策 略是为了适应当时的政治斗争的需要, 以此鼓吹依靠合纵或者连横来称雄中 原或者建立自己的“霸业” 那么为什么六国合纵抗秦的谋 略没有成功的呢? 因为秦国用贿赂、威胁、“连横”的 手法各个击破破坏了合纵。其次,其他 五国立场不坚定,“朝秦暮楚”。
减灶计
纸上谈兵
东方六国无力抵御秦 军的进攻

救命啊!!!
庞涓,快 回来!

桂陵

孙膑命令进入魏国境内的齐军第一天埋设十 万个做饭的灶,第二天减为五万个,第三天减为 三万个。庞涓查看齐军留下的灶后非常高兴,于 是只带领精锐骑兵日夜兼程一直追到马陵,中了 埋伏,兵败自杀。经此一战魏国元气大伤,失去 霸主地位,而齐国则称霸东方。
一、战国七雄:
群雄并起
1、三 家分晋

陕西
河南
燕 赵 齐 魏 韩 2、田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课件(共25张PPT)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课件(共25张PPT)

防洪灌溉工程——都江堰
地点: 四川 岷江中游 修建者: 李冰(秦国) 作用: 防洪灌溉,使成都平原变得“水旱从人,不知
饥馑”,因而获得了“天府之国”的美称。
“始知李太守,伯禹亦不如。”
将岷江分为内江和外江, 调节内、外江流量
排泄进入内江过量的洪水和泥沙 控制内江的喉咙
美丽的都江堰
水旱从人,不知饥谨, 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 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
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学习目标导航
1之1、、间识的记兼战并国战七争雄,的了名解称这,一理时解期战的国社时会期变诸化侯国 2、掌握商鞅变法的背景、主要内容及作用, 认2识改革使秦国逐渐强大起来
3 3、知道都江堰的修建概况、构成、功能和意 义
一、战国七雄 1、形成: 2、战争特点: 3、著名战役: 4、力量变化:
春秋战国时期各诸
各国争霸的现实压力(直接原因) 侯国为什么相继展开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根
变法运动?
封建经济发展的需要
本 原

2、目的 确立新的政治经济秩序,以求
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
3、时间、人物 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变 法
变革是曲折的,充满阻力的,但历史向前发展必须变革。
秦国变法舌战图
一、战国七雄
2、形成
三家分晋:赵、魏、
七国形成 韩(公元前403年)
田氏代齐(公元前386年)
齐楚秦燕赵魏韩——东南西北到中来





分晋赵魏韩 晋

燕 田氏代齐
齐齐
宋 吴 越
3、战争特点:
战争规模很大,参战兵 力多,交战区域广,持 续时间长

人教统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共18张PPT)

人教统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共18张PPT)

反对战争,希望结束战争 渴望国家统一,和平、安定
实现富国强兵 推行变法改革 新兴的地主阶级
地主阶级是如何产生的? 奴隶主
奴隶
奴隶 社会
开垦出大量 私田
社会生产力 的发展
铁农具和牛耕的 使用进一步推广
在这一变化过 程中,起决定 性作用的是什 么?
地主 生产力的发展
农民
封建 社会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为什么地主阶级要 地主阶级的经济利益需要
齐楚秦燕赵魏韩 东南西北到中间

赵齐




根据表格,战国时期的战争有什么特点?
战国时期三场经典战役
战役
交战
长平 之战
秦赵
持续 时间 不详
不详
2年
参战人数
齐国8万 魏国10万 齐国10万 魏国10万
秦国45万 赵国60万
结果
魏国元气大伤 开始走向下坡
赵国元气大伤 东方各国无法 抵御秦国进攻
商君治秦,法令至行, 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 赏不私亲近,……
—《战国策·秦策一》
3、商鞅作为改革家的个人品质和得力的措施
三、造福千秋的都江堰
1、时间:公元前256年
2、修建者:秦国蜀郡太守李冰
3、作用:综合性的水利枢纽,发挥防洪、灌溉、水
运等作用,使成都平原被称为“天府之国”,至今仍
在使用。
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 天下谓之“天府”也。
观察下图,尝试找出两张地图有什么不一样?

晋 国


三家 分晋
田氏代齐
三家分晋和田氏代齐说明了什么?
维系周王室统治的各种 制度完全崩溃
一、战国七雄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课件(共27张PPT)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课件(共27张PPT)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1.战国七雄
一、战国七雄
春秋争霸形势图
战国形势图
吴、越、宋、鲁、卫等国家被吞并,韩、赵、魏三家分晋,田氏代齐。
1.战国七雄
一、各自为政,扩充军队
拓展疆域(兼并战争)
一、战国七雄
2.著名战役
春秋时期,大的诸侯国兵力也不过六七万人。而在战国时期,随 着战争的规模越来越大,军队人数成倍增加,如秦、楚两国的兵力都 达百万,齐、赵、魏、韩、燕等国的兵力也都有数十万。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旧贵族)杜挚曰:“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法古无 过,循礼无邪。”商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 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三: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避亲近。法及 太子,黥劓其傅。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新课导入
徙木立信
商鞅在实施变法前为了取得 人们的信任,就在城门处说只要 有人能将木杆搬到指定位置就授 予五十金,最后有人照办,商鞅 就兑现诺言。
一、战国七雄
战国: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源自西汉刘向编注的 《战国策》,因各个诸侯国战争频繁、争夺激烈而得名。
魏国魏文侯 李悝变法
楚国楚悼王 吴起变法
韩国韩昭侯 申不害变法
二、商鞅变法
2.商鞅变法 (1)目的: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 (2)时间、人物: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变法。
二、商鞅变法
2.商鞅变法
商鞅出生于卫国,原名公孙鞅,后因功 被秦国封于商,因而被称为商鞅。他“少好 刑名之学”,在魏国手下做过官。入秦后, 以强国之术说动秦孝公,主持变法。变法损 害了旧贵族的利益,秦孝公死后,商鞅遭诬 陷被车裂而死。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课件(共38张PPT)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课件(共38张PPT)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 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
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学习目标
1.记住战国七雄是哪些国家,具体的方位;知道 战称。国时期兼并战1争的特点、影响以及著名战役的名 2.掌握商鞅变法的背景、主要内容及作用,知道 改革使秦国逐渐强大起知来道都。江堰的修建概况、构成、功 3.知道都江堰的修建能者和、意义构成、功能和意义。
( )、( )和(
)构成。
3 功能
防洪、灌溉、水运等。
4 影响
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水旱从人,不知饥馑
将岷江分为内江和外江,调节内、外江流量 排泄进入内江过量的洪 水和泥沙
控制内江的喉咙
美丽的都江堰
“水旱从人,不知饥谨。时无荒 年,天下谓之‘天府’也”。
——《华阳国志·蜀志》
想一想,都江堰的建成对周边 地区的农业发展有什么影响?
废分封、行县制,加强了中央 对地方的控制;编定户籍、严 明法度,加强了对人民的管理; 废除旧贵族特权,有利于新兴 地主掌权。总之,有利于高效 行政。
经济
1.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废井田,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
2.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 免除徭役
3.统一度量衡
制;土地私有、奖励耕织、统 一度量衡,有利于封建经济发 展。总之,有利于经济富国。
首由(鱼 )、(宝瓶口)和(飞沙堰)构成。
3.功能嘴: (防 )、(灌 )和( 水 )。 4.影响:成都洪平原成为沃溉野,被称为(运“天府之国”);
水利史上绝无仅有,充分反映出我国(人民的智慧)。
1 修建
公元前256年,秦国蜀郡郡守李冰主持,在成都附近的岷 江上修建了都江堰。
2 构成
构成:由( )和( )两大系统工程构成,渠首由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课件 (共21张)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课件 (共21张)

经济发展
新的政治秩序 新的经济秩序 国富
3、军事: 奖励军功
军队战斗力增强
兵强
秦国成 为盛战 国后期 最强盛 的诸侯 国,为 以后秦 统一全 国奠定 了基础。
1.在地图上指出“战国七雄”地理位置的口诀是 东南西北上中下,齐楚秦燕赵魏韩。
2.战国时期的著名战役有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长 平之战等。
3.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有:政治上建立县制;经济 上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鼓励耕织, 统一度量衡;军事上,奖励军功。
商鞅变法
◇社会变化(变法的社会背景)
用 的 进铁 一器 步和 推牛 广耕
使
生 产 力 的 发 展

力 增 强
新 兴 地



各 国 变 法
商鞅变法
新 的 统 治 秩 序 确 立
社会前进步伐加速了
商鞅变法
秦孝公即位后,深感秦国落后挨打、被他国 鄙视,决心改革内政,变法图强。他发布求贤令, 招揽优秀人才。商鞅得到消息,赶来投奔。
始知李太守, 伯禹亦不如。
著名的都江堰
战国时期 秦国
蜀郡太守李冰
防洪灌溉水运等综合性工程
消除了岷江水患,灌溉了大 量农田,使成都平原获得 “天府之国”的美称。
反映 了我 国古 代劳 动人 民的 智慧
课堂小结
战国社会的变化
七雄纷争
商鞅变法 李冰主持修建
都江堰
管鲍之交 一鼓作气 纸上谈兵 老马识途 退避三舍 一鸣惊人 负荆请罪 等
商鞅变法(主要内容及影响) 都江堰(设计者、工程构成、功能)






秦 燕 赵
晋 田齐田

魏 韩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课件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课件

秦孝公
商鞅






商鞅(约前390~前338年)
商鞅入秦·舌战群臣
百姓
立木为信
时间:公元前356年,秦孝公支持
1.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政治 2.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
有利于新兴的地主阶级掌权
3.改革户籍制度,加强对人民的管理 加强对人民的管理。
4.严明法度,禁止私斗
—部编《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年版,页37。

7



本课 时
小结
期 的




战国 三家分晋,田氏代齐 七雄 此消彼长的兼并战争
原因 新兴地主阶级崛起;富国强兵
商鞅 变法
内容 政治 经济 军事
影响
迅速崛起,为秦国统一 中国奠定基础
都江堰 秦国 李冰 天府之国
学以致用
篇章一· 新形势,新格局:战国七雄
篇章二· 新制度,新潮流:商鞅变法 篇章三· 新发展,新规划:都江堰
学习目标
1、归纳战国七雄的名称,主要战役、兼并战争的特点。
2、归纳商鞅变法的背景、内容及意义
3、知道都江堰的修建概况、构成、功能和意义。
中国早期国家夏商周时段示意图
约公元前 2070年
约公元前 1600年
作 用: 防洪、灌溉、水运等
李冰父子像内江鱼Fra bibliotek嘴 外江
渠 宝口瓶
都首

飞沙堰
堰 灌溉网
材料1: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
之天府也。
—《华阳国志·蜀志》
材料2:—都江堰建成之初,灌溉面积五六十万亩。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课件)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课件)

商鞅变 法的 目的
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
时间: 公元前356年 人 物:秦孝公起用商鞅变法 地位: 战国时各国变法中最为彻底。 性质:是一场比较彻底的
地主阶级改革
支持变法的秦孝公
商鞅变法的 内容
政治
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 改革户籍制度,加强对人民的管理 严明法度,禁止私斗
经济
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 可免除徭役
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 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
贫者,举以为收孥。
--《史记·商君列传》
统一度量衡
军事
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 并赏赐田宅,
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 --《史记·商君列传》
商鞅变法的影响
• 商鞅推行的一系列改革措施,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 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统一全国奠定 了基础
板书设计
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一、战国七雄 1.三家分晋 2.田氏代齐 3.战国七雄 4.时代特点 5.著名战役
二、商鞅变法 1.根本原因 2.内容 3.意义 三、造福千秋的都江堰 1.都江堰 2.都江堰构成 3.都江堰的作用与影响
作业布置
记忆本课相关内容,设想一下,当时的人民对连绵不断的战争有什么样 的想法?他们最渴望的是什么?
② 商鞅本人具有革新的勇气和魄力,措施得当。 ③当时统治者改革决心大,得到秦孝公的支持。
• 修建背景: • 时间: • 人物: • 地点:
三、造福千秋的都江堰
战国后期,秦国在改革政治和发展经济的过程中, 注重兴修水利。 公元前256年 李冰
成都附近的岷江上
构成:

历史人教部编版 七年级上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课件(共49张PPT)

历史人教部编版 七年级上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课件(共49张PPT)
有利于新兴地主通过军功途径参政,军队战斗力增强 商鞅变法的性质:是一场比较彻底的地主阶级改革
商鞅变法的影响:
通过这次变法,旧制度废除了,新制度建立了, 秦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 提高了军队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 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5. 战国时期各国变法历史影响(作用)
随堂训练
【精例】(2017·庆阳)《汉书》记载“商君为法于秦,战斩一首赐爵一级,
欲为官者五十石”。这反映了商鞅变法( D )
A.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分析】本题以《汉书》记载为依托,
B.推行县制
考查商鞅变法。据“商君为法于秦,战
C.废井田,开阡陌
斩一首赐爵一级,欲为官者五十石”可
D.奖励军功,按功受爵 知,材料反映了商鞅变法奖励军功,按
A.西周时期
B.战国时期
C.秦汉时期
D.明清时期
3.(2018·福州模拟)右图所示 的工程至今仍发挥着防洪灌 溉的作用,该工程是( A ) A.都江堰 B.灵渠 C.大运河 D.通惠河
4.秦国成为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强的国家,主要原因是 (B) A.更多使用铁制农具
B.实行商鞅变法 C.重视水利工程建设 D.牛耕得到推广
过去享受的政治和经济特权
评价:给社会带来种种灾难,但客观上也有利
于社会局部统一和民族(8)__交__融____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 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
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一、战国七雄
齐楚秦燕赵魏韩——东南西北到中来
1、形成过程
七国形成
小国被并,大国左右政局,制度崩溃
三家分晋:赵、魏、韩 (公元前403年)
.
三、造福千秋的都江堰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学课件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学课件

启示
一场变革的成败标准,不在于实施者的生与 死,而在于变法的目的是否达到。变法之所以成 功,是因为变法顺应了历史的发展趋势,改革措 施符合秦国国情,顺应了民意,同事得到了秦孝 公的支持,改革不是一帆风顺的,改革的道路上 会遇到很多的挫折,有时会付出生命的代价。我 们要学习商鞅勇于改革、敢于创新和他不向旧势 力屈服、坚持变法的品质。
七雄之间的兼并战争连绵不断,越来 越激烈。战国中期以后,各诸侯国的 势力此消彼长,魏国、齐国、赵国、 秦国先后崛起,其它几国逐渐衰落。 尤其是地处西部的秦国,逐渐成为实 力最强大的诸侯国,对东方六国构成 威胁。
战国水陆攻战铜壶
二、商鞅变法
1.背景 战国时期,铁制工具和牛耕的使用进 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 新兴地主阶级的势力增强。 2.目的 确立新的政治经济秩序,以求富国强 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 3.时间、人物 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 变法。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 的产生与社会变革
第七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教学课件
历史 七年级上册 RJ
东周的后期被称为战国时期。这一时期战 事连绵,干戈不息,社会经历了巨大变革。
战国时期的政治局面 是怎样的?出现了什
么样的重大改革?
一、战国七雄
战国初年,晋国被韩、 赵、魏三家大夫瓜分, 齐国由大夫田氏取代。 当时的诸侯国有十几 个,其中齐、楚、燕、 韩、赵、魏、秦七国 的势力较强,史称 “战国七雄”
6.各国变法的影响 • 各国经过变法改革,政治、经济、军事、法治等方面都发生了
公变入“被商
死法秦少秦鞅
后。后好国出
,变,刑封生
商法以名于于
鞅损强之商卫
遭害国学,国
诬了之”因,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共17张PPT)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共17张PPT)
2、变法目的:
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
3、变法的时间 公元前356年
4、变法者 商鞅
5、支持者 秦孝公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商鞅舌战群臣
引如变导果法你探内是究容: 秦国一位农民,你对作商用鞅变法持什么态度影?响为什
么?如果你是位旧贵族又会怎么样?
建立县制,废除
1.政治: 旧贵族的世袭特
权,编定户籍, 严明法度。
兼并 规模大,兵力
战国多Leabharlann 时间长,统一 死伤多国家逐渐 趋向统一
二、商鞅变法
阅读P35,3分钟之后回答下列问题: (1)商鞅是在什么样的社会背景下进 行变法的?
(2)商鞅变法的目的、时间?支持者?
(3)说出商鞅变法的内容和影响。
商鞅变法
1、变法背景:
A、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 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水 平不断提高 B、新兴地主阶级势力增强
主要 时期 战役
交战 国家 典故
影响
桂陵之战 魏、赵、齐 围魏救赵 魏国遭重创

马陵之战

长平之战
魏、齐 减灶计 齐国强大起来
东方六国再也无 秦、赵 纸上谈兵 力抵御秦军的进

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战争体现出的时代
特征有何不同?
返回
时期
目的
规模
影响
会盟 兵力少在短时
春秋
称霸 间内决定胜负
出现一些疆域 较大的国家
2.经济:废 许除 土井 地田自制由,买允 卖;奖励耕织;
统一度量衡。
加强中 央集权
使秦国的 国力大为 增强,提
高了军队
的战斗力,
成为最强
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 盛的诸侯
提高了农民积极 性从而促进经济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课件(共32张PPT)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课件(共32张PPT)

从春秋到战国时期,战 争发生了什么变化?这说明 出现了什么趋势?
从争霸到兼并,说明出现了从分 裂到统一的趋势。
三、造福千秋的都江堰
都 江 堰 水 利 工 程

主持修建者:秦国蜀郡郡守李冰父子 修建时间:(战国时期)公元前256年 位置:岷江
修建原因:排洪防旱,灌溉农田 变水害为水利 结构和运作原理(渠首和灌溉网)
邹忌 商鞅 李悝 申不害 吴起
富 国 强 兵
阅读思考
求贤令 三晋攻夺我先君河西地,诸侯卑秦。 丑莫大焉!……宾客郡臣有能出奇计强秦 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
——《史记· 秦本记》 晋国把我们河西的地方攻占,诸侯看 不起我们,这是莫大的耻辱!有能出计让 秦国强大的人,给他高官,还分给他一部 分土地。
意义
人们为了纪念李冰父子而修建的二王庙
岷 江
玉垒山
成都平原
岷江东岸的玉垒山阻碍了江水东流,造成东旱西涝。
岷 江
玉 垒 山
玉垒山
成都平原

成都平原
渠首
鱼嘴 宝瓶口
内江:灌溉 外江:分洪
——引水工程 ——溢流排沙工程
飞沙堰
分水鱼嘴示意图
宝瓶口示意图
飞沙堰
维护都江堰三字经
(1)防洪、灌溉并举,至今发挥着重要作用。 (2)工程重在疏导,维护了生态平衡,保护 了环境。 (3)修建过程中积累了经验,形成了一套科学 的治水和管水的方法,代表了当时世界先进的 水利工程水平。 (4)代表了我国当时水利工程的先进水平, 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2000年,都江堰 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木制、石制工具 (西周)
铁制工具 牛耕技术 (春秋) 个体生产 (公作则迟, 分地则速)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历史上册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课件(共25张PPT)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历史上册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课件(共25张PPT)
1.原来500人耕种的土地,现在只需300人就足够了,余下 200人。我该让他们做些什么呢?我可不想让他们白吃饭 不干活。
让奴隶开垦新的土地——更多的荒地
2. 我可是越来越富有了!但是私田面积越来越大,奴隶们劳动 强度更大了。他们怠工、逃跑,破坏工具。这可是大大影响了 我的收成,而且田地广阔,管理起来真有点力不从心。我该怎 么办呢?
变法的是( )
A.管仲
B.商鞅
B
C.王莽
D.张角
(2019•湖南邵阳)2.“行之十年,秦民大说(悦)……
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该材料反映的是
()
A.李悝变法
B.吴起变法
C
C.商鞅变法
D.孝文帝改革

第二天留下的军灶只5万人吃饭用,第

三天只够3万人吃饭用)。庞涓察看军
灶变化,以为齐军大量逃亡。于是,

他轻敌猛进,追到马陵。那时天已大 黑,魏军点火,见一棵树上写着“庞
涓死于此树之下”。这时齐军万箭齐
发,魏军主力被歼灭,庞涓拔剑自刎。
从此,魏国大大削弱,齐国强大起来,
战 国七雄
孙膑名扬天下。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

最大的成功。围魏救赵之役从此成为经
典的战例,千百年来不断被人们研究,
借鉴和传颂。
战 国七雄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
减灶计


公元前341年,齐魏两国又发生了 马陵之战。齐国仍以孙膑为军师,魏
庞涓
孙膑
国又派庞涓带兵10万迎战。孙膑主动


后撤,采用减灶计(第一天,在撤出
桂 陵 之 战

救命啊!

膑率军解邯郸之围,孙膑却率军进兵魏 国。这是孙膑采取的避实击虚的方针, 置魏军于被动地位。魏国内部空虚,都 城大梁告急,庞涓赶忙从赵撤军,回师 自救,当疲惫之师魏军行至桂陵时,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进取年代
变法的内容
军队战斗力增强
图一
图二
二、进取年代
变法的内容
加强中央集权 削弱守旧势力,有利于变法
加强对人民的管理
二、进取年代
“太子犯法。……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 孙贾。明日,秦人皆趋令。”
——《史记·商君列传》


“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王蒙故业,因

遗策。”

——《过秦论》
商鞅虽死,秦法未败
高 涨
二、进取年代



商鞅变法


李悝变法


吴起变法
二、进取年代
商鞅变法
变 法 的 原 因
“诸侯卑秦、丑莫大焉。” ——《史记·秦本纪

(1)为了生存 (2)为了提高秦国在诸侯国中的地位
二、进取年代
商鞅变法









舆 论 宣 传
立木为信
二、进取年代
变法的内容
商鞅铜方量
经济发展,国力增强
三、发展年代
公元前260年,长平之战大败赵军。

公元前330年,收复

之前魏国占领土地。



都 江 堰 工 程
三、发展年代
知识卡片——都江堰 ➢修建者: 李冰(秦国) ➢修建时期: 公元前256年 ➢地点: 岷江 ➢组成: 渠首和灌溉网 ➢功能: 防洪、灌溉、水运
本课小结
兼并战争不停歇 朝不保夕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 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
化课件
2020/8/26
七雄戈戟乱如麻,四海无人得坐家。 ——胡曾
一、剧变年代
1.经济发展
战国铁犁
铁器和牛耕的使用进 一步推广
战国铁制镰刀
“且秦以牛田,水通粮,……不 可与战。”
——《战国策·赵策》
社会生产力水平 不断提高
一、剧变年代
2.政治变化
战春
国秋
纸上谈兵





围魏救赵 赵




减灶计
一、剧变年代
3.兼并战争

参战兵力:参秦战军兵约6力0万多
赵军约45万
交战时间:持三续年时间长
参战兵力:齐军约8万 魏军约8万
交战时间:一年
交战区域:交邯战郸区、桂域陵广




参战兵力:齐军约10万
魏军约10万
一、剧变年代

战 国
法 运


变 化

国 时 期
生产力不断进步
变法图强求发展 日新月异
社会转型
本课小结

国 时
秦朝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